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精选(九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第1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思想文化;差异特征

1体现中西园林差异的四个方面

1.1中西园林风格特异

中国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自然元素,山水、高差、植物、花鸟等,其余人工建筑的存在是为了陪衬这一切,突出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南北园林在空间形态处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方表现出来的是大气恢弘,南方则是给人柔美含蓄的意境,但是两者都没有忽视“自然”的主导地位。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周围的湖堤都是辅之而建,苏州拙政园的亭台水榭依据山水走势而设计。

西方传统工匠为能让所建园林达到它预期被赋予的那种情感与意义,几乎对不符合主题的建筑物和山水等自然产物都会进行人工设计改造,最后所建园林的形式意境和寓意也是必然的。这些园艺师不会允许有打破必然的偶然性出现。法国的凡尔赛宫,从建筑物、花草喷泉均被工匠雕刻装饰,整齐有秩序的排列着。除了缺少些许自然迹象外,精致的细节也是很能震撼人心的。

1.2平面秩序――突出重点的不同

自然山水是中国园林设计建造中重点呈现出来的部分,剩下的一切均是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古典园林的最终效果的呈现就是自然与人工设计的完美结合,身临其境完全没有突兀之感。

建筑物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主体,突出主题的中心位置与其恢弘高大的体量是重中之重。建筑物都会被安排在设计的轴线之上,所有的辅助陪衬(花草树木、小品、水池等)都是围绕轴线呈放射状延伸开来,在竖向的构图之中,建筑物自然而然也就会成为焦点。

1.3中西古典园林表达不同的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畅游,其中的意境往往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木雕可能会触动参观者的心理进而产生共鸣。古园林的氛围早已超越了完全模仿自然的高度,将抽象的感情与思想融入设计当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其景点造园的艺术手法。

西方园林一般会在形式上表达“美”,严谨的对称法则,完全没有瑕疵和偶然的细部,表现出来的是理性的,控制性极其强烈的节奏与韵律之感。

1.4造园艺术的差异

“留白、通透、隐约”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共同特征。为了使人工建造的东西能更好地与自然融合,宗旨就是化有为无,削减建筑的存在感,突出自然景观。隐约可见的朦胧使人更有欲望近距离感受未知的景色,这也正能表明中国园林就是一幅构图完美的山水画卷。

严谨、理性是西方园林的特征。运用准确的数学与几何知识,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推敲而定。因此也就形成了规整、主次分明的西方园林形态。

2探索中西古典园林差异形成原因

2.1传统历史文脉的不同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在原有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在加上一些对其升华之后的辅助产物,使得“自然”这个要素在造园艺术中一直被传承下来。

西方从很早以来信仰来自于神灵、上帝,这种心理的暗示可以通过庄严、对称、整齐的建筑形式来体现;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们在种植的时候,往往会将一块地按照功能整齐划分,这对西方后来园林建造也是有影响的。

2.2城市需求的不同

园林的形态与意境于城市相比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在中国,人们在相似的人工建设场景下来回穿梭,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完全纯自然无修饰的地点,这也正是促进中国园林更加融合自然的做法。

在西方,人们往往倾向于独树一帜,特点鲜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只能靠人工手段来达成。这就是西方园林着重后期设计建造的原因。

2.3“美”的理解不同

中国园林推崇的是原始的“自然之美”,他们认为最原始的东西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更为真切,更为纯粹,意在于一种“意境”的营造。西方崇尚“理性之美”,他们认为自然的事物太过于偶然,只有通过严谨的计算与设计,才能弥补这种先天性的缺陷,达到最美。

第2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第3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园林;艺术;解读

1 浅析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特征

中国园林是世界上物质文化遗产,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它的园林艺术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追求至高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在古时候,中国园林仅仅是贵族用于狩猎的地方,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古人开始注意塑造山水园林,同时,随着时代的演变,建造园林的造型也变得不同。可是,古人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自然,这是中国园林最大也是最优秀的特征。中国园林艺术需要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通过这些要素来营造出大自然的情境,这是非常有难度的。而西方园林追求的人工至上的思想,喜欢将自然的物体雕琢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就是西方园林体现出的庄重、形式的特点,这就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的。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各有千秋,都体现着一种美的特征。

2 园林艺术诠释着所有“美”的思想

2.1 从园林的表面看,直接就体现出了人工和自然结合之美

其实,从古至今,东西方的文化就截然不同。西方认为自然美仅仅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可是自然美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对自然进行雕琢,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现在所见的西方园林都仅仅体现着人工美,布局对称,讲究匀称,花草也是修剪的相当规整,这体现的立体几何美。而我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追求的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理念。中国的思想就是注重大自然赐予的景物,园林艺术体现的都是自然美,必须的人工修正也是为了更能体现大自然的魅力而已,和西方园林的风格大不相同,这也是东西方思想不同造成的。我国园林表现的形式不讲究对称等,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任其自然生长,体现出了自然的情趣。总而言之,西方园林思想就是去改造自然,讲究的是庄重,而东方的园林表达的自然与人合一的思想。

2.2 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东方园林追求的意境美

由于东西方思想的不同,对待自然美的观点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东西方的园林上就体现出了不一样的追求。首先,说明下西方园林的特点,西方也有自己的写意文化,可是西方在建造园林的时候,刻意去追求形式美。而我国建造园林时,也很注重整个园林的形式结构。可是,我国造园的主体思想是追求回归自然,需要园林体现一种意境的美。西方一直认为自然美是存在缺陷的,还不够完美,必须经过人工雕琢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追求的是西方艺术美的魅力。而中国建造园林注重的是景能够表达一种情趣,这是很重要的。景是自然界给的,可是塑造的景能否触发人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意境,才能更体现出园林艺术的魅力。在古代,并没有真正地设计师、造园师,而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的介入如画家、诗人、建筑家等,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分析出自己的策划想法,这也是我国园林融入多种文化的原因所在。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其实,一个上等的园林,无论是东方的或西方的,都肯定会让人感受到美,但由于思想和文化的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绚丽,而中国园林则带给人们一种意境,感受到非凡的情趣。

2.3 东西方思想的差异造成东西方园林不同的艺术

我国的诗文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以前诗人写的田园、景物之诗也都是碰到好景所触发的感情,这就是很好地参考资料。正是这么多年的文化底蕴,中国造园走自然山水的路线也成为了必经之路。中国很注重去自然挖掘素材,再根据诗画所体现的意境进行塑造,既追求大自然的自然随机性,又追求意境美,这促成了布局万千、巧夺天工的东方园林。造园不讲究什么调理结构,只是随意建造,这就是中国所谓的造园无成法。现在中国的园林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因为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意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和心境,还有很有意境,现代的人已经无法体会到,这引起了研究园林界的兴致,这也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现在再说一下西方园林的特点,如果你仔细看一下西方园林的鸟瞰图,就会发现西方园林艺术的几何美,因为精心设计的结构相当规整,并无一丝杂乱。这和中国园林体现出的曲径通幽截然不同,因为西方造园追求的是主次分明,有一定从属关系,可以很能辨别整个设计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遵循形式美一直是西方逻辑思维的体现,因为西方人的特点就是逻辑分析能力强,从西方园林上就可见一斑。东西方园林的差异就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东西方人审美的标准,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比较,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体现出了不同的美。

参考文献

第4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第5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第6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文明日益发展,代园林景观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仅有流觞曲水、亭台楼阁,还有音乐喷泉、欧式广场、罗马拱券等物象,这种景观缺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成就了一种大杂烩文化和观光文化。面对此困境,设计者应当在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精髓,从视觉上增强景观的灵性和美感,从感官上拓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

1东西文化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着巨大的差异,在东方,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并相信人和自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存与健康之道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展现的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为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他们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想要去征服自然。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淡薄的背景。

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使得其造园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便遵循老庄哲学思想,庄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即从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主张人类应顺应大自然之伦理,吸收大自然之精华。老庄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的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从“象天”到“法地”,从对自然颜色、自然形状、自然元素的学习模仿进而发展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师法自然”之美妙,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境界。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站在统治世界征服自然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绝对神圣。在西方,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使其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从意识形态上与自然疏远和对立。因此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一切形态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植物配景经由人工修建整齐划一,广场规划呈中心对称,高高在上。

2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渊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道释是三大主流思想,即儒、道、禅,这三大思想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自然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治世,犹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仁义博爱的人造福天下苍生就像山一样宏伟而容纳万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仁者和智者的治世之道。以儒家的比德思想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既寓情于景,又情景交融。

道家思想通过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精简的阐明了天地人神的和谐。后汉仲长在《乐志论》中讲“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闲适惬意的园宅,良田美景、溪水环流,既是汉代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同时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乡村田园风光。

禅宗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本心或佛法幻化而生,认为一切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最纯洁的声音:初心即是佛。因此对待园林的态度亦是注重真善美,真就是要遵从自然本身土生土长的规律,既物镜;善就是善待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色,既情镜;美就是吸取自然之灵气,引起观赏者内心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命的感悟,既意境。

3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儒、道、禅这三大思想文化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园林景观,同时这三种文化又相互贯通融合,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儒家“比德之说”

植物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将园林植物赋以深厚的象征内涵,使得园林植物在怡景之际更怡情。所以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仅能对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还能够表达园主本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幽静典雅,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莲花象征洁净无瑕,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善于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造园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自然中的植物映入眼帘成为人眼中美丽的风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在造园观景的同时也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草木竹石、月树风花都可以用来婉转的传情达意,这与西方传统园林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适度的隐喻,含蓄而不露骨;恰当的比拟,委婉而不张扬,这种蕴藏于内而不显与外的精神使得中国山水园林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耐人寻味。

第7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自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近十个年头了。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精神,世界遗产的管理机构承有向公众广泛宣传世界遗产的价值的责任和义务。各缔约国要利用一切合适的方式,开展公众教育,不断提高遗产管理者和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以保证人类的优秀遗产世代流传,这也是国际组织考核衡量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典型例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是苏州历史上众多园林中的精品,是古城苏州的珍贵遗存,它们风格自然秀丽,每个园林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古城苏州。

有人说苏州园林都差不多,无非是由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花草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大同小异,但是同样的园林要素,经过造园家的立意剪裁,呈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个园林都是苏州园林中各具特色典型范例。遍布苏州古城外的古典园林,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的时代风格,并因其历史渊源不同、规模大小不同而各呈特点;更因园主的个性、人生历程的差异而形成审美观念的不同,他们主持或授意建造的园林,在构思、取材、布局和文化涵等均各具特色。也可以说是――造园有法而无定式,不落窠臼,自成一体,无以替代。如沧浪亭的崇阜广水,巧于因借,将园旁水系纳入园景;狮子林将佛教典故传说巧妙融入山石、植物中;耦园以园名布局(偶),景观多采用寓意成双的配置

同样是园林,同样是山水是楼台,但经过造园家的谋篇布局,构成的景观是变化的,呈现的画面是千姿百态的。在艺术家的笔下或镜头里,它们是一幅幅带有诗意的美的画面。

拙政园――江南水乡韵味

拙政园在苏州古城东北街,占地5.2公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献臣遭贬回乡造园,取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政也”语意命名。园东部明快疏朗,恍如江南乡村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西部回廊起伏,华丽精美。

拙政园水面宽广,池水面积占全园五分之一,亭台轩榭水而筑,水中多植荷花,以荷花命名的建筑有十多处,每年的荷花享有盛名。

留园――建筑艺术精湛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占地2.3公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万历年间,徐泰时始建,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清嘉庆年间,改名为寒碧庄,集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同治未经盛宣怀父子重修,改名留园。园东部为庭院建筑群;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有山林野趣;北部呈田园风貌。

留园以精湛的建筑空间艺术著称,园以厅堂、长廊、粉樯、洞门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层次丰富的庭院。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环秀山庄――假山独步江南

环秀山庄在苏州景德路,面积0.2公顷。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宋代为金谷园的一部分,明代为大学士申时行花园,清前期为尚书毕沅所有。嘉庆年,叠山名家戈裕良自创叠山“钩带法”,在此堆叠了大型湖石假山。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咫尺之间,千岩万壑。假山下还有池水萦绕,山巅有古木参天;山池四周有漏窗高墙,南北有四面厅与补秋舫。置身其间,可得真山之天趣、园林之雅韵。

陈从周先生评价:“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学李、杜。”

网师园――小巧玲珑精致

网师园在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占地0.6公顷,被称为苏州小园林的极则。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宋史正志曾在此造万卷堂,堂侧建花园“渔隐”。清乾隆年间,宋氏重新浚池叠石,筑堂构室,沿史氏“渔隐”义,名网师园。网师园保持了苏州旧时世家完整的宅、园相联风貌,东部住宅,中部花园,西部别院。东部建筑结构轩昂;中部山水疏朗有致;西部庭院雅洁,张大千曾在此教授丹青;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明轩”,即以此为蓝本。

沧浪亭――宋代遗存

沧浪亭在苏州人民路南,占地1.1公顷。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遭贬至苏,购地造园,并以《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命园为沧浪亭。南宋一度归韩世忠;清代曾多次修葺,在园内安置康熙皇帝御碑,文徵明石刻象,林则徐诗碑,五百名贤祠等。山水之间,以一条复廊相联系,廊壁上有108式花窗。山巅沧浪亭,为中国名亭;亭柱所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联,为中国名联。

狮子林――假山王国

狮子林在苏州古城园林路,占地1.1公顷。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二年(1342),高僧惟则的弟子集资建造,园内怪石有状如狮子,又因惟则之师中峰在天目山狮子岩得法,故名。清康熙、乾隆都曾数次来游,并分别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中仿建。狮子林以大型湖石假山群著称,被誉为“假山王国”。假山气势磅礴,洞壑幽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石径,21个洞口。“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正是其真实写照。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赞其为曰:天然画本。

艺圃――质朴自然

艺圃在苏州古城阊门内文衙弄,占地

0.4公顷。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天启年,文徵明曾孙大学士文震孟建造,题名为药圃。清顺治年,园为姜,所得,改名为颐园,又名敬亭山房,后又易名为艺圃。王石谷绘有《艺圃图》。园内水池居中,池北延光阁横跨水面;池南假山,山石嶙峋,树木葱郁;池东“乳鱼亭”为明代遗构,亭内梁枋上尚有明代彩绘。池西“芹庐”,为园主读书处,精雅优美,被称为庭院精品。

至今,园内山水相依,景致连绵,宛如文徵明笔下的青绿山水图卷。

退思园――贴水听香

退思园在吴江同里镇,占地0.65公顷。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十一年(1885),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革职回乡,购地造园,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名园退思。园自西而东,横向布局,依次为迎客区、住宅区、庭院区,山水花园。住宅区楼上,回廊贯通,宽可走马,俗称走马楼。东部花园水池居中,各式建筑贴水而筑,园如浮于水上,是构思独特的贴水园。

闹红一舸、菰雨生凉、水香榭等名称均出自南宋姜夔词意,被称为“冷香飞上诗句”。

耦园――枕波双隐

耦园在苏州城东小新桥巷,占地0.8公顷。2000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年间建造,名涉园;同治年间,沈秉成得园扩建西部,形成东、西为园,住宅居中的格局,名为“耦园”,意为夫妇倡隐。上世纪30~40年代,女教育家杨荫榆、国学大师钱穆、史学家顾颉刚先后在此办学研究读。耦园之趣都在“耦”上,花园成双,东部城曲草堂、双照楼、听橹楼、吾爱亭等建筑的命名多与“耦”有关。

园内黄石假山雄浑厚重,师法自然,刘敦桢教授认为是明代叠山名家张南阳的遗作。

石湖风景名胜区――湖光山色塔影画桥

石湖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郊5公里。石湖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因湖底皆石,故名。西南与上方山相毗,群山起伏,湖光山色,遥望风景如画。此处名人遗迹众多:上方山巅的楞伽寺,始建于隋代,寺旁有古塔。环湖还有“天镜阁”、“余庄”、石佛寺等景点。湖北长堤上有越城桥、行春桥,堤北石牌坊坊额”吴中胜景”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顾廷龙手书。南宋名臣范成大隐居石湖时曾写下了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碑保存至今。

始建于宋代的行春桥九空相连,每至中秋夜晚,皓月当空,九桥洞内九轮明月倒影齐现,苏州现仍有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观赏“石湖串月”的民俗。

虎丘风景名胜区――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外西北角,面积20余公顷。自春秋以来,虎丘成为“吴中第一名胜”,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宋代大文豪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现存的吴王阖闾墓葬及剑池、千人石、生公讲台、憨憨泉、试剑石、二山门、天下第三泉、拥翠山庄等众多遗迹,是虎丘历史的实录。始建于五代的巍巍虎丘斜塔,是苏州古城的象征。虎丘的名泉、名茶,享有盛名;山麓盆景园内,陈列苏派盆景精品600余盆。明清时,虎丘春有花会,秋有庙会,其民风民俗流传至今。

虎丘古塔及其它古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枫桥风景名胜区――古桥、古镇、古关、古寺、古运河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枫桥一带,历史悠久,隋唐以来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文化――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依漕运而兴的枫桥古镇,建筑古朴,房屋高低,商贾云集;枫桥、江村桥,两桥石拱桥遥遥相邻,见证了水乡工匠高湛的造桥技艺;江南水乡关隘的典型铁铃关,雄踞水陆要冲,苍古险要,是明代苏州军民抗击外敌的例证。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而沟联南北交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一首诗,传诵至今,枫桥因诗闻名天下,古诗随枫桥而载入文学史册。

天平山风景名胜区――怪石、清泉、红枫

第8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 键 词】:古典园林;精神;景观设计;布局;思维方式

Abstract:Accompany with the rising of landscape design industry, China’s classic gardening is in the place withcontradiction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and that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facing the challenges from aspects such as culture, technology, ecology and economic benefit,Where will this treasure of thousands years heading to? Abstracted from the sprits of classic gardening, combined with other countries’s cultures, to treat our own culture with a precise attitude and to develop it, that’s the way to reform modern gardening with china’s character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lassic garden, sprit, landscape design, layout, thought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作为中华艺术的魁宝,直到我们引入景观设计这个名词,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新奇,并不顾一切的学习。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中国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的小区和景观。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广场、街头,西方元素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眼帘。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是我们的骄傲,为何我们的设计不用自己国度的古典园林的元素,为何我们的景观缺少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精髓?在全球化的大势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结合”才是符合国内景观设计的趋势。那么,如何把中国古典园林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去呢?古典园林对地域有要求,对开放的空间处理有其局限性,比如“掇山理水”,我们很难简单地在现代钢结构的建筑群中穿梭。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用,并非单纯指它的造园手法,而是造园的美学精神。精神不变,形式可以多样。譬如巴西的布雷·马克斯,他的设计,看是油画,确是巴西风格的油画;他设计的园林景观,也永远是巴西风格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会用巴西土生土长的植物。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如果参透古典园林的精神,即便用了外来的元素,也永远是中国的设计,因为它会润透出中国古典的美学味道。

1.矛盾由来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有其必然性的。清末期,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使我们的技术、经济落后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于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打开国门,看到西方的文化就如饥似渴,褒贬全收,对他们的文化津津乐道,尤其是建筑和景观,因为国内没有这方面比较系统的参考文献,也说不清Landscape是什么意思,说穿了,是没有概念,只觉得先进。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学习了很多西方的建筑景观文化和理念,满眼望去,他们的东西在全中国遍地开花。清华哲学系万俊人教授认为,文化首先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责任。所以对于中国景观设计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不能简单地说是喜还是悲,毕竟,能学习、肯学是好的,但盲目的学习我们同样不提倡。

我们看到,存在这些现象和矛盾的,并不只中国才有的,更不是当代中国才有的。人总会在事物的初级阶段犯错,然后思考,再总结,再发展。我想,景观设计发展到现在,虽然时间不久,但该是到我们思考和总结的阶段了。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落后就要学习,学习西方的文明并没有错,应是值得提倡的,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地区间的差异,为了走向现代化,参加现代化文明,更加要互相学习,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硬生生还原古典园林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特色,全中国人民都会要求我们中国的景观必须是中国的,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照办外来的东西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园林的造园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它不仅仅是造园,是设计,更是一件艺术品,是一种境界。能设计出好的古典园林,必定首先要是一位精通中国古文化的才人,再是一位设计师。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不失自己的风格,如何既振兴中国古典园林,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方法和意境。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和习俗,触及中国古文化的多个方面,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现代景观有何优缺点,从某个角度入手,把中国的古典园林融入进去,创造新的景观理念和手法。

古典园林造园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相比外来的造园主要有两部分最大的差别,一是它的选址立意,营造一种氛围,方寸之间尽显潇洒;西方主要是讲求视觉上的冲击。其二,中国以它独有的文化充溢设计,更多感受视觉以外的东西,和能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2.1 选址和立意

古典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它的构园布局方式,《园冶》第一章就有提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依山傍水,虽为人造,宛若自然,这和影响中国较大的道家儒家相通。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并非单纯地造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1.1 卜邻

第9篇: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 古典园林 意境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文化和京剧、国画、中医一样,都体现出了博大精深的特征。在这其中,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为世界闻名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它至关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受到了举世的好评和公认,被誉为世界艺术领域的奇观和园林之母。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重点在于追逐和达到崇高而悠远的精神境界,切实体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旨趣。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概述

国内古典园林包括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它深深地植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它和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创造详实的园林形象,而是为了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从它的实质来看,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充分地展示了造园主最大限度的哲理体验、内心情感、形象联想的一种结合体。欣赏者在鉴赏这些古典园林的过程中,在尽可能宽广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内,充分地进行再创造和驰骋。这些古典园林随处都渗透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品格。所以,就这些古典园林的主题分配、立意布局、精神功能到物质内容,都从一定侧面表现了景物自身的内涵和表义,彰显了这些景物间的彼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中国园林丰富的美学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色彩的运用

我国古典园林擅长运用各种色彩,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建设的空间效果。比如江南园林通常情况下和住宅连在一起,因此这些园林建筑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体现出与之相吻合的特征。比如“为读书养性之所,务以清静为重”。所以,一般来讲,会采取清淡新雅的建筑色彩。但是北方的大部分园林都归属皇家游玩和观赏,或者受到了皇家园林风格的强烈影响,通常情况下会财务浓重、亮丽的色彩,这样以来能够凸显出气派宏伟、富丽堂皇的空间感觉。除此之外,还会借助不同植物的相关色彩,渲染和衬托相关的空间意境,以表现出季相变化的自然意境。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过程中,也会采取气氛或者环境的表现方式。比如,颐和园一个叫做“山色湖光共一楼”的匾额,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个楼把充分地吸收了一个较大空间和范围内的各种景色,比如建筑物、绿水、青山、绿水、建筑物的神和形,均和天空表现出浑然一体的色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和谐的意境。

三、巧妙运用光元素

哪怕处于同一个空间范围内,光线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会不同,比如灯光、自然光、白天夜晚、春夏秋冬等。因此,应该巧妙地借助光线的具体变化,以更好地充实园林景观的空间效果。在综合灯光和天然光的过程中,后者的作用更为关键。比如江南地区的不少古典园林中,常常借助光影对比和光的明暗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密切配合空间的放和收,积极地渲染园林景观或者庭院空间自身的环境气氛。灯光的巧妙配置常常创设出不一样的空间意境。比如杭州地区的西湖三潭印月景点的三塔,塔的高度达到了两米,塔身上有五个圆洞,每到夜晚时分,塔中就会点灯,灯影照射在西湖水面上,与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彼此辉映,如此以来西湖的意境也显得更加优美。

四、充分发挥气味的积极运用

气味首先会作用于观赏者的嗅觉,尽管气味的作用赶不上色彩和光线的作用那么强烈,无需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气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刺激观赏者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愉快和联想的感觉。比如苏州地区的拙政园玉兰堂,静悄悄的小院,几株高低不等的花木,这些植物也获得了非常亲切的色香效果,让人们更好地把握这种空间感觉切。

五、以植物运用表达相应的意境

古人在植木造园的过程中,善于寓意造景,选用不同的花木,配以相应的寓意和比拟色彩比如苍劲的松树、潇洒的竹子、妖艳的海棠、多姿的杨柳、傲雪的腊梅、尊贵的芍药、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牡丹、典雅的兰草和如意的莲荷等。古人在运用这些植物造园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植物的季相和形态的变化,阐述相应的情感思想,或者描述某种心境和意境。比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坚贞不渝的傲岸品格。梅花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的美学指导思想和品质理念,它坚贞不媚、高洁、孤清、傲骨凌寒等。它的形、色、香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象征意义。从此处可知,人们更重视借助各类自然景物本身的象征意义,达到人与自然、内与外、彼与己、物与我之间的有机统一以及和谐。不但梅花如此,松、兰、竹、菊、荷等多种植物,都被当成了美好高尚的象征,运用到不同时期的古典园林建设领域中,为表达相应的意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创造妙趣横生的空间意境。在此基础上,中国园林逐步达到了较高的意境,实现了“境由心造,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合理境界。作为园林景观领域的现代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持续虚心吸收别人的好东西,发扬光大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深入地分析我国古典园林自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打造出不一样的园林美,稳步建设国内园林景观,真正地打造出集中表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派园林。

参考文献:

[1]徐亚萍,赵龙祥.略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J].现代园林,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