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

第1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1]。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不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疾病的预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CH 67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男36例,女31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幕上出血。早产48例,足月产14例,过期产5例。出生后3 d内发病者占多数,呼吸衰竭5例。本组67例患儿均予吸氧、保暖、止血并防止再出血,纠正代谢紊乱,抗感染治疗,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60例,死亡7例。对治愈的60例随访3个月,57例(95.0%)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如患儿出现恶心、呕吐、拒乳、烦躁不安、觅食反射消失、拥抱反射消失、抽搐、嗜睡、刺激反应差,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发绀,有出血倾向者(皮肤有出血点、注射针眼出血不止),询问有无窒息病史、低体温、重度感染、低氧血症等,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做头颅CT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2.2 保持呼吸通畅,合理给氧 对有呕吐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3]。应随时根据病情给以氧吸入,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易激动,为避免鼻导管对鼻黏膜的刺激,最好使用头罩或面罩吸氧。给予氧气吸入1~2 L/min,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血氧浓度。患儿抽搐或重度缺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氧。

2.3 密切观察有无惊厥 惊厥说明ICH患儿颅内压增高。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ICH的惊厥发作可呈多样性,表现为眼球水平位震颤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某一肢体震颤或固定在某一姿势,出现吸吮、咀嚼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4]。轻微的惊厥发作有时难与足月新生儿的正常动作相区别,应仔细观察。本组39例患儿出现惊厥,其中11例仅有轻微的惊厥症状,经CT检查证实为颅内出血。

2.3 镇静止惊 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8~15 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未控制1 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 h给予2~2.5 mg/kg,直至神经症状消失[5]。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4 防治脑水肿 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颅内出血的可能,应慎用。若患儿紫绀经治疗或吸痰后没有改善,前囟持续紧张,病情持续加重时,可改用20%甘露醇0.25~0.5 g/kg在15~30 min静脉滴注,1次/4~6 h,力争在48~72 h内将颅内压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5]。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2.5 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进乳量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几点,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应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贲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2.6 恢复期的护理 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使其认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严重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让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皮肤接触,被动屈伸肢体,按摩、变换婴儿姿势;与患儿说话、唱歌,给患儿观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新生儿期给予听、视、触觉、前庭运动等刺激,对小儿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出院后要坚持随访,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和智能开发,以减轻脑损伤后遗症。

3 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急,变化快,预后较差,是新生儿早期死亡和后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时,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临床护理,是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王慕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129.

[2] 康桂芝,高常英.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6):463.

[3] 尹玉香,尹素君,于玲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50.

第2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整体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75-01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颅损伤,是由产伤和缺氧引起,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愈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病,防止继续出血,保护脑细胞及预防感染。护理工作关键在于要抓住重点,分清缓急,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危险期,以减少病死率及脑后遗症。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注重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均由头颅CT确诊,其中男32例,女16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36例;硬脑膜下出血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小脑出血1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48例,颅内压增高表现26例,眼部症状16例,肌张力改变39例,原始反射消失或减弱40例,呼吸改变9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经正规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意识基本恢复正常,颅内压增高表现消失,眼症状基本改善,肌张力明显改善,原始反射出现,共31例;有效:意识障碍仅部分改善,颅内高压表现减轻,肌张力轻度改善,原始反射出现但较低下,呼吸尚平稳,共11例;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包括自动出院5例,死亡1例。

2 护理程序的应用

2.1 入院评估

入院评估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其首要工作是收集资料。包括胎次、产次,胎儿宫内有无缺氧、出生时有无窒息或产伤史、Apgar评分为多少,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其母妊娠时情况,其性别、病史、症状及体征等情况。依据已取得的资料,做出客观、适当的判断,提出准确的护理问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护士必须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准确、及时、可靠的资料,以期对护理计划及其实施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患儿入院后,护士应立即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包括面色、体温、呼吸、意识形态、前囟、瞳孔、四肢肌张力、原始反射等。详细询问病史及发病时的情况,直至取得较全面的资料。

2.2 护理计划

以收集到的资料和护理问题为依据,制定出适合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计划,用于指导护理活动。由于患儿胎龄不同,出生时情况各异,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均不一样,所致患儿的病情轻重表现均不相同,护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2.3 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首先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意识形态改变、眼症状、前囟、瞳孔、面色、呼吸、四肢肌张力、各生理反射以及有无黄疸和贫血等。所有颅内出血患儿均应绝对卧床,头偏向一侧,尽量少搬动,体温不升的患儿应置温箱中保暖,使患儿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抽搐、激惹应给予止痉、降颅内压药物,多利用速尿,大量高渗液输入反而加重颅内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增多立即清除,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呼吸道比较狭窄,黏膜比较娇嫩,故动作一定要轻而快。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颅内出血患儿大多不能进食或进乳量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应鼻饲牛奶,严格掌握牛奶的配制,密切观察胃排空情况,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同时要做好眼部、面部、口腔及全身的皮肤护理,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各生理反射情况,监测血液生化指标,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而且要向家属交待病情,以配合好医疗护理工作,当患儿进入健脑期治疗时,护士应与其配合,做好高压氧的治疗,并动态记录:新生儿的行为能力6项:①对光的习惯形成;②对格格声的习惯形成;③非生物听定向反应;④生物性视听定向反应;⑤非生物视定向反应;⑥安慰。被动肌张力4项:①围巾症;②前臂弹回;③下肢弹回;④窝角。主动肌张力4项:①颈屈伸肌的收缩功能(头竖立反应);②手握持;③牵、拉反应;④支持反应。原始反射3项:①自动踏步;②拥抱反射;③吸乳反射。一般反应:①觉醒度;②哭;③活动性。为日后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

2.4 效果评价

当患儿度过危险期,进入康复期时应回顾总结一系列护理活动的效果。如果患儿病情好转、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效果评价为有效或部分有效,否则应找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改进护理措施。

3 讨论

整体护理藉此而演绎为医学领域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它唤起了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人性化服务意识。这种个性化的有效的照顾模式,追求的是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整体的满足,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护士需要深入学习不同专科知识,从而在某一专科领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长,独立解决该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整体护理,可增强护士的责任感,要求护士应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患儿能尽快地高质量地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第3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本组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51例,1岁以下15例,1~3岁43例,4~8岁21例,9~12岁27例,年龄最小7天。

损伤种类,颅骨骨折17例,脑痤裂伤2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脑干损伤2例,头皮血肿22例,其他2例,手术13例。

本组昏迷时间超过20分钟有15例,2例街气管切开,8例进行鼻饲,合并腹部外伤17例,经治疗及护理90例痊愈,14例好转,2例因伤势过重分别于术后24小时、48小时死亡。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无褥疮发生。平均住院天数17.4天,最长160天,最短1天。

二、讨论

小儿颅脑损伤特点:

(1)颅骨凹陷骨折及颅缝分离多见。学龄前期,小儿颅骨骨质较薄,弹性大,颅缝较松,且有伸缩性。因此,粉碎性骨折及颅底骨折的发生率低,若外力较局限,常形成凹陷骨折,本组占16,1%。

(2)对冲性脑损伤,颅内血肿发生率低,小儿闭合性颅脑伤并发的颅内血肿,其出血来源多为骨折处板障血管,桥静脉等引起,血肿常位于外力作用的部位,本组占92.5%,而对冲性血肿仅占3.01%,较成人明显低。这与小儿期颅内容积相对较小且脑和血管弹性较大有关。

(3)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原发性昏迷多较突出,且持续时间较长,这种伤后迅速发生的意识障碍和脑功能失调与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干网状结构机能尚未健全有关。

(4)瞳孔变化出现较晚,而视网膜出血及视水肿的发生率比成人高,且出现早,本组占48.82%,原因可能是小儿血管壁薄弱之故。

(5)创伤初期,患儿周身反应重,多有发烧、脉快,频繁呕吐,惊厥与抽搐,本组癫病发生率为36.5%。

(6)小儿全身血循环量小,损伤时间极易发生血容量减少,而引起休克。本组占27.12%。

(7)颅内压增高所致生命体征改变不如成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不如成人,全身血容量较成人少之缘故。

(8)易发生呼吸紊乱和呼吸衰竭,并易发生肺内感染,这与小儿呼吸中枢功能脆弱以及周身抵抗力较弱有关。

三、护理体会

1、病情观察

在护理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呼吸节律的变化,脉搏强弱,心跳快慢,血压高低。颅脑损伤后,在短时间内可发生血容量减少及贫血现象。严重者则出现休克。如患儿面色苍白、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脉搏细弱,常示病情急骤恶化,应随时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的可能。如:①患儿意识障碍在数小时内恢复不显著或进行性加重。②频繁呕吐,瞳孔不等大。③眼底出血或早期视水肿。④伤后出现癫病或去大脑强直。⑤逐渐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特征等。⑥婴幼儿囟门膨隆及贫血,出现上述症状揭示可能发生颅内血肿甚至脑疝,要及时报告医生。

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要注意意识的变化,有无躁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灵敏程度,眼球运动,肢体有无瘫痪。对婴幼儿观察其安静时的姿势和,肢体有无自发动作或给予疼痛刺激,看肢体有无反射来判断是否瘫痪,观察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漏等症状、体征。婴幼儿不会诉说头痛,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哭闹。总之,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抢救病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护理。

2、呼吸道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常发生中枢性呼吸困难。昏迷病儿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脑供氧不足。这些都能使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升高,并发吸入性肺炎。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颅脑损伤的病儿至关重要。护理要点:详细观察呼吸节律、幅度、频率,有无病理性呼吸。做好上腔护理,及时清除上腔、鼻腔分泌物。做好三勤,即勤翻身、勤拍背、勤吸痰。小儿吸痰时间不宜过长。重危病儿应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和护理,病室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度适宜。

3、皮肤护理

小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常因头部有伤口,不愿更换头位和皮肤,使皮肤受压。加上汗液的浸泡,大小便污染,极易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褥疮。我们预防褥疮的方法是:①及时合理地翻身,更换头位和。一般1~2小时翻身1次,检查受压部位有无红肿,如有红肿则用红酒按摩。②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特别是易出汗和易被小便污染的部位。③保持床铺整洁,平整,受压部位用海绵、棉圈,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褥疮发生。

4、高热的护理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颅脑损伤的病儿易发生中枢性出现高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也易出现高热。高热常造成脑功能紊乱,躁动不安,谵语、嗜睡,甚至惊厥。因此,当体温上升到38.5℃以上,要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我们多采用物理降温:①冰块冷敷,将冰袋置于头部、腑窝、腹股沟处。②用50%酒精擦浴,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将酒精稍稍加温。一般不用冬眠疗法降温,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高热的病儿应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5、术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警惕术后颅内出血,要详细了解术前意识及瞳孔情况。术后意识障碍是否减轻,瞳孔回缩时间及程序。(2)保持呼吸道畅通,全麻后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诊,及时吸痰,必要时给氧,行气管切开,呼吸骤停者,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3)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术后2~3天脑水肿达高峰。应按患儿具体年龄、体重给不同的液体量,控制输液速度在,及时有效地进行脱水疗法,有计划地进行血管穿刺,注意保护血管。小儿肾功能不健全,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要准确执行医嘱,记录出入水量。(4)加强营养,昏迷不能进食者,术后3天给予鼻饲,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饭食。(5)对烦噪不安或抽搐者,可上床栏或加保护带,以防止坠床损伤,并按医嘱给镇静或冬眠药物。(6)有脑室、硬膜外引流时,要防止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及量。(7)合并颅底骨折有脑脊液漏者,要加强护理,不要用棉球堵塞耳道或鼻腔,头偏患侧以防逆性感染,并给大量抗生素。

第4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新生儿产伤

新生儿产伤是分娩过程中引起的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与难产和手术操作有关。

产瘤

由于产程过长,胎儿头皮先露部位软组织受压迫所致的头皮局部性水肿,又称为头颅水肿或先锋头。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头部可触摸到一个隆起的“包”,用手摸有柔软、凹陷感,压之有凹陷,这种“包”叫产瘤,主要为水肿,特点是水肿包块可超过骨缝,边界不清。

呵护指导:

产瘤在数日内可消失,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与头颅血肿相区别。

头颅血肿

分娩过程中胎头与产妇骨盆间接摩擦,或因胎头受压,或因产钳助产牵引,导致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行成血肿。

血肿出生后几小时或几天后出现,可逐渐增大,血肿边缘清晰,多在头顶部,单侧或双侧,有波动感,边界清楚。

呵护指导:

4~5天后靠血肿本身压力和新生儿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发展,3~8周后逐渐吸收,少数机化后在头部形成一骨性肿块可终身存在。大的血肿可导致黄疸,需到医院治疗。小的血肿不需治疗,但要保护头皮不受损伤感染。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发生后遗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分损伤性和缺氧性两种。前者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头严重变形,致脑膜撕裂,损伤静脉窦或静脉而出血,后者是由于胎儿窒息及胎头受压,使颅内静脉淤血、缺氧,导致脑组织水肿及脑实质点状出血,两者都应去医院诊治。

呵护指导:

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及时防治可能的分娩不利因素;凡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要保持头部绝对安静、头部稍垫高,观察3天以上;对宝宝的一切操作减少到最低限度,动作轻柔,喂乳时间适当延迟,尽量减少搬动;严密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呕吐及有无抽搐;预防肺部感染,有感染者应及早使用抗生素。

锁骨骨折

产伤骨折是指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的骨折,多因胎儿巨大、臀位产、剖腹产等难产因素所致。锁骨骨折在新生儿骨折中居首位。

大部分锁骨骨折患儿无明显症状,易被漏诊,表现为:骨折患侧上臂活动减少或被动活动时因痛哭闹,伤后 2~3 周在胸廓上方锁骨处有橄榄大小的肿物,这是骨折断端位置未对齐、愈合所产生的新生骨,局部骨痂生成而隆起,但对日后功能影响很小,不必担忧。

呵护指导:

产伤造成的锁骨骨折一般不需要治疗,可将绷带绕经两侧腋窝于背部交叉成八字状绷带固定。绷带必须松紧适宜,包扎过紧可压迫腋窝血管和神经。打上绷带后,爸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手指是否出现苍白、肿胀或发紫等血液循环情况,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包扎太松亦达不到固定的目的。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造成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

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正确处理。严重窒息常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新生儿窒息,医院有规范的诊疗措施,爸妈重在了解引起的原因,把那些属于产前的因素尽量化解,以配合医生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

1.孕妈咪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贫血、急慢性传染病等疾病。

2.过期妊娠等引起的胎盘功能不全,脐带缠绕受压等脐血流不畅或阻断。

3.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程延长、头盆不称、分娩时用镇静药或应用不当等。

4.新生儿呼吸道阻塞、颅内出血、严重的中枢神经系或心血管系畸形和膈疝等,也可导致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的危害:

由于胎儿的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发生缺氧容易引起脑组织水肿、缺血,严重者可发生脑组织坏死等。

新生儿窒息引起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严重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而常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预防方案:

孕妈咪在怀孕期间应定期做产检,以便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等高危因素,做好产前监测,避免或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及难产的发生。

呵护指导:

1.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神经症状和监护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有肢体张力减弱、原始反射不易引出等神经症异常,应及早看专科医生。

第5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在新生儿头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月收治患有头颅疾病的新生儿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CT检查,研究组予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比较两者颅内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率。结果:研究组的颅内Ⅰ级出血及脉络丛囊肿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超声检查对颅脑病变的情况能进行全面反映,能及时反映颅脑病变的动态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且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关键词头颅超声新生儿头颅疾病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ranial ultrasound in neonatal cranial disease

Zhao Huimin,Liu Qinggong,Liu Caili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Anyang City,Henan 455000

Abstract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skul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neonatal cranial disease. Methods:98 cases of newborns with brain disease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2011 to January 2014.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T examination, while the study group with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We compared the intracranial disease positive rate and false negative rate between them.Results:The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grade I hemorrhage and choroid plexus cyst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 two methods each have their advantages,but th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brain lesions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It can reflect the dynamic change of brain lesions and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simple and economic,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Cranial ultrasound;Newborn;Head diseases

本研究对2011年7月-2014年1月诊治的98例患有头颅疾病的新生儿予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1月收治患有头颅疾病的新生儿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9例。研究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30天,平均(17.23±6.54)天,胎龄29~40周,平均(33.95±1.57)周,出生体重2.1~2.5kg,平均(2.23±0.11)kg;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30天,平均(16.87±7.28)天,胎龄27~40周,平均(32.83±1.35)周,出生体重2.0~2.6kg,平均(2.28±0.15)kg。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患颅脑疾病高危因素(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史、宫内窘迫史、宫内感染史、产伤史等),临床症状与颅脑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过病理组织学的临床确诊。

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确诊为新生儿颅脑疾病;其家属或第一监护人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肺功能不足者;不配合治疗方案者;资料不完整者。

方法:对照组予CT检查,研究组予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具体为:取患儿平卧位,将ACUSON Antares超声诊断仪的CH6-2低频凸阵探头扫过前后囟和颞窗并予不同角度偏转,进行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左右旁矢状面的扫查;然后用高频线阵探头重点观察透明隔腔、侧脑室、胼胝体、脉络膜丛、小脑与小脑延髓池、脑实质、脑半径、脑外间隙等部位,测量相关指标并作出描述记录[1]。

观察指标:比较两者颅内Ⅰ~Ⅳ级出血等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率。假阴性率=误诊率+漏诊率。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P

结果

两组患儿颅内疾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研究组的颅内Ⅰ级出血及脉络丛囊肿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儿颅内疾病的假阴性率:研究组的假阴性率略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新生儿的颅骨结构与成人有所差别,囟门尚未封闭,这也使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在新生儿大脑病理生理检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儿颅内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率的对照,得出研究组的颅内Ⅰ级出血的检出率(100%)高于对照组(77.78% ),脉络丛囊肿的检出率(88.89%)高于对照组(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的假阴性率和其他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别,表明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和CT检查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颅内疾病,但因其检测原理不同,检测结果的侧重点也不同[3]。

在诊断中,超声检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析,对描述脑损伤时脑功能变化和判定脑损伤的预后皆有重要意义。CT检查的速度快,对新鲜出血敏感性高,能显示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重要病变,尤其对颅底病变也能较全面的检测。但是CT检查受到容积效应、信噪比及层厚等因素的制约,对

综上所述,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超声检查对颅脑病变的情况能进行全面反映,能及时反映颅脑病变的动态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且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小玲.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31-532.

第6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抢救及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生期因窒息、缺氧、缺血等而导致的脑部损伤,主要病变以脑组织水肿、软化、坏死、出血为主,临床上主要特征为神志变化、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重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后遗症,严重时会导致新生儿死亡[1]。本文以我院在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分析抢救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对象,选取的患儿都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特征。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9例,出生时间3~8d,平均时间5.4d,临床表现出神志变化、肌张力低下、反射异常,其中15例患儿表现出惊厥、前囟张力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症状,8例患儿表现出脑干损伤、瞳孔缩小、瞳孔扩大、呼吸暂停等症状,11例患儿表现出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症状,4例患儿表现出低血钙、低血钠的症状。

1.2抢救方法

①控制惊厥。当患儿出现惊厥的症状时,医护人员选择负荷量为20mg/kg苯巴比妥钠在15~30min内进行静脉缓慢推注或者肌内注射,之后维持剂量为5mg/(kg d)。如果患儿惊厥没有控制住,加0.2~0.3mg/kg剂量的安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两种药物合用的时候,医护人员要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护患儿的呼吸。

②控制颅内压。患儿在出生后4h颅内压增高,在24h颅内压的值达到了最高,新生儿早期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时,可以用1mg/kg的速尿,0.5mg/kg的地塞米松行静脉注射控制,此后的4~6h重复使用。在患儿出生后第2天颅内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可给予患儿进行甘露醇的静脉推注,第一次静脉推注的剂量为0.5~0.75g/kg,之后静脉推注的剂量下降为0.25~0.5g/kg,同样为每隔4~6h重复1次[2]。

③给予氧气吸入。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的情况时,医护人员应立即让患儿吸入氧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给氧。在给患儿给氧时,氧分压要在6.65~9.31kPa(50~70mmHg),二氧化碳分压小于5.32kPa(40mmHg),为防止患儿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在吸氧的基础上使用碳酸氢钠进行纠正,使新生儿在出生24h内,血气和pH能够恢复到正常的范围,此后,按照分析的血气结果调节各项指标的参数[3]。

④保证心率、血压正常。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出现心肌损伤时,医护人员采用静脉滴注多巴胺的方式进行治疗,药物的剂量为0.25~0.5μg/(kg?min),如果在治疗后患儿的心率仍不上升,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为0.01~0.05μg/(kg?min),患儿的心率不要超过160/min。

⑤治疗脑干症状。缺氧缺血醒脑病患儿出现深度昏迷的情况时,可以静脉注射纳洛酮,剂量为0.05~0.10mg/kg,然后调整剂量,纳洛酮能够促使患儿苏醒,恢复神志和肌张力,促进患儿机体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的危重期。

1.3护理措施

①防止热量流失,保证充足营养。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工作,防止患儿身体热量流失,这一点对早产的患儿来说,尤为重要。抢救时做好患儿的肤温监测,最好在辐射热源下进行抢救,当患儿病情稳定后放入暖箱保暖,暖箱的温度是根据患儿的月龄、体温具体情况调节的[4]。在患儿出生后12h,要保证患儿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如果患儿没有吸允反应,或者在哺乳时出现呛咳,应该停止喂食,改为静脉补充营养的方式。在患儿病情好转后,再行哺乳,早产儿的喂养方式要采取少量多次。

②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保证患儿的呼吸通畅,及时清除患儿的口腔、鼻腔、咽部的分泌物及呕吐物,及时更换患儿的,勤换尿布。发现患儿衣服和被褥湿后,要及时更换。在接触患儿前,要保证经过严格消毒工作,技术操作确定符合无菌规定,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工作,对病房内细菌指数急性监测,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出现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

③加强监护工作,安慰家长情绪。医护人员要加强患儿的监护工作,患儿的床边要备有急救物品,以及止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等必需品,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监护患儿的神志、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肌张力等情况,记录患儿用药后出现的反应,填写护理记录。针对患儿家长的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温和、细致的讲解患儿的病情,介绍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提高家长对抢救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2结果

38例患儿经过抢救及护理后,治愈31例(81.5%),好转4例(10.5%),放弃抢救3例(7.89%),在抢救及护理过程中,没有出现继发感染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新生儿围生期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是该病的特点,患儿在发病后脑部受到损伤,治疗后留有各种后遗症,对患儿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根据该病在发病时的特点对患儿出现的具体症状进行抢救处理,同时配合护理措施,改善患儿的预后。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工作,因为惊厥患儿出现缺氧的症状,机体产生热量的能力下降,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对于患儿出现的营养失调情况,在抢救过程中,要为患儿提供早期的营养支持,补充胃肠道营养,对降低新生儿出现的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患儿在患病时身体多器官功能受到损伤、抵抗力差,护理人员要加强消毒,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进行,对患儿加强基础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组织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38例患儿的临床抢救及护理结果表明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新生儿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艳红,宋相冬,李宏图,王凤东,马向洁,王晓静.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3,19(2):299-301.

[2]王红霞,晋素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与护理配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297-298.

第7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CT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能损害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新生儿智力低下,甚至出现脑瘫的现象[1]。对于这一疾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患儿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后后遗症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准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诊断方法多是超声检查或者是CT检查,已经无法准确的进行诊断,所以要研究出更有效的诊断方法[2]。所以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声与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效果观察的,并探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新生儿均为颅内出血的患儿,其中顺产的患儿24例,其它分娩方式生产的患儿22例,早产20例,足月产26例,其中男婴21例,女婴25例,具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史,其中轻度窒息患儿34例,中毒窒息患儿12例。

1.2检查方法

1.2.1脑颅超声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的姿势,采用128 XP/10电脑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先将频率为5 MHZ的探头放在前囟部位与眶耳线90o角,将探头按冠状切面方向由前向后作扇形的移动,让扫查平面先后通过额叶、顶叶和枕叶,同时注意比较脑中线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及两侧大脑半球实质结构的比较,然后将探头旋转90o作矢状面的扫查,从正中线从左向右进行扫查,观察脑室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的回声特点,最后将探头置于颞窗进行多切面扫查硬脑膜下腔、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脑室管膜下等部位,并仔细观察对侧。

1.2.2 颅脑CT检查

在检查前30min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体重给予10%的水合氯醛50~100 mg,进行口服或灌肠,待患儿入睡时进行扫描。采用GEMOD-551型全身CT扫描仪以及听耳线为基线进行头颅横断面平扫,层厚和层距各7mm,120kv,60Am。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

2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经超声检查的46例患儿中,有37例患儿完全检查出颅内出血的症状,检查的符合率为80.4%,误诊的9例患儿中,有2例患儿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儿4例,均为诊断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漏诊脑实质出血,硬模腔下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儿5例。

2.2 CT诊断结果:经CT检查的46例患儿中,有35例患儿完全检查出颅内出血的症状,检查的符合率为76.1%,误诊的11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为脑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儿5例,均为诊断出脑实质出血,而漏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合并蛛网膜下出血1例,为检查出硬膜下出血而漏诊蛛网膜下出血。

3讨论

现在临床上的新生儿颅脑损伤疾病中,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主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新生儿严重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并且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3]。新生儿颅内出血可由产伤、外伤、缺氧、原发性出血等原因引起,其中产伤多见于异常分娩的情况下,可导致新生儿大脑上静脉断裂,脑骨折等现象。人体大脑是耗氧量最多的器官之一,大脑血管对缺氧,高碳酸血症等极其敏感,严重缺氧更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导致损伤性出血。颅内出血的患儿危重,病死率高,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后遗症,所以早期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非常重要,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4]。

超声检查以及CT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查方法,在对新生儿颅内检查时的图像表现出不同的表现,有利于对各种类型疾病的观察和确认。超声检查的图像表现有:蛛网膜下出血为有基底池高密度条片影,纵裂池边缘模糊征;脑实质出血的图像表现为有有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晰;硬脑膜下出血图像表现为有颅骨与脑组织之间出现新月形强回声区[5]。CT检查的图像表现为:脑室管膜下出血图像为侧脑室前角外下方有高密度影;脑实质出血图像为有脑实质内高密度团块影;脑室内出血图像为有脑室内高密度影,并有铸形;硬脑膜下出血图像为有小脑幕高密度增厚[6]。

在本次的实验中,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80.4%,CT检查的符合率为76.1%,而误诊或漏诊的患儿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说在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超声检查与CT检查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二者各有特点,各有利弊,二者的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检查的有效率,可以进一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认,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武元.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05(20):325-326

[2]刘中朝,张丽,薛萍.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1,10(28):243-244

[3]王晓燕.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06(20):49-50

[4]顾安信.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4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期刊.2012,01(05):143-144

第8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09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新生儿期十分多见,病因与低氧、酸中毒、低血糖等因素有关,也可由产伤所致。出血原因常为低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不是静脉破裂。该病多见于早产儿,约占发病的3/4[1]。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现将其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23例,女17例;孕30~32周8例,33~35周21例,36~37周11例;治愈35例,占87.5%;死亡3例,占7.5%;自动出院2例,占5.0%。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神状态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生后2 d开始出现惊厥,继而表现呼吸暂停、高调尖叫、烦躁不安;患儿出血量较少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随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见,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

2.2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正常人瞳孔呈圆形,边缘整齐,两侧对等,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5~4.0 mm。而患者则表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双侧瞳孔扩大,均提示脑疝形成,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囟门的观察

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凸凹及紧张,如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

2.4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应马上报告医生,积极协助抢救。40例中有9例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吸快者达124 次/min,呼吸慢者3~5 次/min。另外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也非常重要,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皮肤发绀提示低氧;皮肤发花则有循环不良的情况,如颜面皮肤苍白或发绀,以额部和口周为主者,提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体温不升,皮肤黄染说明病情严重,需积极抢救治疗。

2.5其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常有呕吐及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必要时静脉高营养补液。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部位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提供依据。

3护理

3.1一般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声光等外界刺激,有计划地集中完成治疗和护理,一切操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穿刺和减少对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3.2及时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后遗症。为避免鼻导管对早产儿鼻黏膜的损伤,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氧流量0.5~1.0 L/min;患儿抽搐或重度低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呼吸暂停可采用呼吸囊加压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吸。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应根据产伤的部位,抬高肩部,头偏向健侧,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备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手法应轻柔,自口腔或鼻孔轻轻从浅入深,慢慢转动吸痰管口,边进边吸或边提边吸,减少刺激达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3.3.1镇静止惊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3.2防治脑水肿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应慎用。颅内压力争取在48~72 h内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3.4合理喂养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管以较软的乳胶管或硅胶管为好,每周更换一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侧鼻孔插入。停乳期应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高值,即5.4 mmol/L左右。

3.5健康教育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可进行全身抚触,肢体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变换和姿势,放音乐,给患儿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以促进小儿脑的发育。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8-779.

第9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

小儿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和局部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惊厥常突然发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惊厥的病因随年龄不同而不同,现将我科2000~2003年收治的小儿惊厥306例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小儿惊厥306例,占同期住院病人5.1%,其中男195例,女111例,年龄:出生~28天60例(19.6%),28天~1岁102例(33.3%),1~3岁90例(29.4%),3~7岁39例(12.7%),7岁以上15例(4.9%),3岁以内252例(82.4%),死亡10例(3.3%),放弃治疗9例(2.9%)。

1.2 惊厥的原因 见表1,2。

表1 有热惊厥及感染性疾病 略

表2 无热惊厥及其他 略

小儿惊厥的原因:新生儿组显示以HIE及颅内出血多见39例,占新生儿组65.0%,其次为低血钙、低血糖、核黄疸19例,占新生儿组31.7%,新生儿破伤风因收住感染科未列入其中。婴幼儿组以热性惊厥及癫痫占多数91例,占婴幼儿组47.4%,其次为颅内出血(包括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及颅内感染48例,占婴幼儿组25.0%,各种药物及毒物中毒24例,占婴幼儿组12.5%。学龄前儿童以热性惊厥及癫痫占多数33例,占学龄前儿童组84.6%。学龄儿童以癫痫较常见8例,占学龄儿童组53.3%,原因不明5例。

1.3 惊厥的急救

1.3.1 控制惊厥 惊厥发作时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2~3min不能止惊时应迅速应用下列药物止惊:首选安定0.3~0.8mg/kg・次,缓慢静注,边注射边观察,注意呼吸、心跳、面色改变,用至全身肌张力轻度减低为佳;鲁米那8~15mg/kg・次,肌注,维持量5mg/kg・d;热性惊厥者可用冬眠灵、非那根各0.5~1mg/kg・次,肌注,以上用药可交替使用。也可用苯妥英钠8~10mg/kg・次,静注,日总量不超过30mg。

1.3.2 一般处理 侧卧位,解开衣领及领扣,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安置牙垫,防止舌咬伤,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肤色、瞳孔、尿量等情况。

1.3.3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予相应的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低钙者予10%葡萄糖酸钙1.5~2ml/kg・次,静注,中毒者予洗胃、补液、护肝、特效解毒药治疗。

1.3.4 降低颅内压 抽搐时间长、次数多、颅内感染者可用20%甘露醇1~2g/kg・次滴注,每4~6h可重复应用,或与地塞米松0.5~1mg/kg・次交替应用以减轻脑水肿。

1.3.5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观查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维持酸碱度及水电解质平衡。

2 讨论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皮层下的抑制作用较差, 神经髓鞘形成不良,一个较弱的刺激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发生惊厥 [1] ,加上神经兴奋介质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缺乏,如γ-氨酪酸,因此婴幼儿期惊厥发生率高。本组资料表明:小儿惊厥发生率5.1%,以3岁内发病率最高,占82.4%,与苏华 [2] 报道相似,引起本病的病因很多,随年龄不同病因有所不同,其特点为:(1)新生儿组以HIE及颅内出血多见,占新生儿组65.0%,其次为低血钙、低血糖、核黄疸,故加强孕期保健,提倡新法接生,减少窒息、产伤及早产是预防新生儿惊厥的关键。(2)婴幼儿组以热性惊厥及癫痫占多数,其中10例有阳性家族史(7例父母有热性惊厥史,3例有癫痫病),证实有遗传因素,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初期,大部分在病程3天内出现惊厥,病因以呼吸道及肠道感染为主;其次为颅内出血(包括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及颅内感染,其中晚发性K依赖因子缺乏症以母乳喂养者多见,故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 1 3mg1次,可大大减少此病引起的颅内出血发生率。(3)学龄前期以热性惊厥及癫痫较多见。(4)学龄儿童以癫痫较多见。(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化脑、病脑、中毒脑较常见。(6)颅内出血、重度HIE、严重颅内感染预后差,死亡率较高。(7)及时控制惊厥,对保护脑组织、防止脑损伤,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小儿惊厥的病因与年龄有明显的关系,掌握小儿惊厥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和进步找出惊厥的病因,加强病因治疗,提高治愈率;惊厥发生时及时控制惊厥对防止脑损伤,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蓝继毓.小儿惊厥.中国社区医师,2002,4(1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