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

第1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天赉的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一起来看看最新2020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1

一开始,没有电脑,没有教材,没有练习册,只有一部手机,心慌、焦虑,怎么办?没有退路,调整心态,先在手机上学软件的使用,再在网上找电子课本,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电脑也到位了,基本具备了上课的条件。

接下来是备课。我们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备课,能从网上找更优秀的资源融进自己的教学中,更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再说管理失控。直播课上看不到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不能及时听到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学生间也不能合作交流了。还有学生的作业,有一部分学生不交了,无论你在群里怎么说他就是不交,家长也不监管,没有课下的练习教学效果可能好不到哪,我怕最后是事倍功半。还有平台的崩溃,60分钟的时间表我们有效课时才记录了不到半小时,其它时间基本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学生听不到我说话、黑屏,我的电脑不运行,卡顿,急得满头大汗,又一次束手无策。

最后,无论困难多大,我都会积极应对争取让学生的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2

根据教育局要求,按照学校延时开学教学工作方案,坚持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天赉小学一年级数学组经过讨论与准备,开展了有序的线上教学工作。

一、线上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第一天,家长反馈名师直播课堂效果较好,同时反映部分学生因网络卡顿影响观看。老师们及时调整策略,把精选的微课和录制的视频推荐给孩子,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在线辅导,保证全体孩子掌握知识。在孩子们观看直播的同时,一年级数学组成员也认真听课做笔记,并且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限度减少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主要采用作业盒子,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在所有学生提交后教师及时总结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书面作业则是一一点评。虽然是隔空教学,但是老师依然是兢兢业业地辅导学生、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三、改进措施

虽然教师们尽心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个别家长对线上教学不重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老师们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特殊时期的工作方式能够理解,从而重视孩子的学习!另外,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较长会影响孩子视力,所以尽可能减少电子作业加强书面作业。为避免刷屏减,轻家长的负担,进行小组抽查,批改作业。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天赉的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3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到来,我们看不见它,却深受其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这对于即将要开学的我们来说,更是不知所措,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让我们有了头绪。

在看到“停课不停学”的文件后,学校就通过钉钉直播给我们培训如何操作,怎么样去开展直播,学校也就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各个年级、教研组也纷纷召开会议,认真对如何落实“停课不停学”进行了研讨。

“停课不停学”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媒介,让学生在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限度的减少因为延期开学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在线授课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通过一周紧锣密鼓地准备,在开始直播之前我们进行了线上测试,确保孩子能够顺利收看。直播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互动区域和学生进行适时的互动,便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一开始用手机发起直播,发现用手机直播,画面晃动厉害,非常影响听课效果。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式,我改为使用钉钉直播课进行线上教学,我也在几次试播中慢慢有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双击需要进行直播的钉钉班级群;

2.在发消息的区域有一排图标,当光标移动到“发起直播”时点击,在群最上方就会出现“发起直播”的一排图标,点击“开始直播”;

3.选择“屏幕分享”模式,将钉钉最小化,打开桌面上保存的ppt,点击放映,就可以授课了;

4.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关注互动区域,学生如果有疑问,老师要适时进行答疑讲解,及时和学生互动;

5.课程结束,鼠标移动到电脑上方,就会出现刚才发起直播时的一排图标,点击“结束直播”,直播课结束。我在发起直播时选择了保存,这样大家就可以在群里看直播的回放,电脑和手机观看直播的打开方式略有不同:手机观看直播或回放,需要打开群页面右上方的“…”图标,点“直播回放”,就可以看到观看直播过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发起直播;电脑上观看回放时,要点击钉钉群右上方“直播回放”的图标,选择自己需要的视频进行回放。线上发起直播还可以进行多群联播,这也意味着一个老师授课,同年级的所有班级学生可以同时听课,其他老师则可以参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但锻炼了老师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

线上直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机会。线上教学在继续,老师学生的学习在继续,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期待与学生见面。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4

紧锣密鼓的一天结束了。从早上七点起床,通知孩子朗读课文,布置预习作业,到开始线上同步学习,布置线下作业,完成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一切好像跟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都是教学常规工作,但是却又觉得跟平时上课大大的不同,是不能立刻了解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度,还是不能立刻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是不能弯下身手把手的纠正孩子们的生字书写,还是已经被群里家长们的信息狂轰乱炸的昏了头?安静的课堂搬上了手机,电脑,电视,纸质的练习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电子书练习图片。老师们各个变成了电脑小能手,录视频,找小程序,录微课,尽己所能的让学生真正在线上学习到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这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游戏。

为了更好的开展线上课堂工作,学校提前安排家庭教育高级指导老师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线上直播讲座,讲座名称为《送给新学期有梦想的孩子》,这场讲座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家长孩子们提前熟悉线上学习模式。

教务处事先布置老师完成了课堂预案,让老师们提前一天将课堂预案发到学生群,课堂预案包括本课的上课内容,课前预习内容,课后复习内容,重点难点等等。

老师们同步线上学习,认真记笔记,课后在微信群里再进行知识补充,在同事群里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在钉钉群里批改作业······

线上学习的老师们听得格外认真。

线下交流的格外的热烈,互相取经。

老师们辅导作业丝毫不敢马虎,各种大招齐上阵。

当然查遗补漏,一个也不能少,老师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在忙乱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即使格外的不适应,但是也不抱怨。疫情虽然将大家关在家中,但是关不住大家工作的热情,群里有老师一直在期待,正式上班的那天早日到来。我想当老师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定会对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们,我想死你们了。

家长们在这一天也不闲着,早早的测试线上学习的工具,确保自己的孩子第二天能准时准点的听上课。所以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前,倒映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

家长们此时也成为了老师,在微信群里咨询老师问题,监督孩子批改作业,按时按点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群里人员太多,很多信息不能及时回复,家长们也都能理解,帮助老师协调处理问题。这场疫情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我想也让家长更加的明白了老师一天的工作日常,相信回到学校会更好的配合老师的工作。

这是滨江小学老师、孩子、家长们的一天。我们学校的现状也仅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一个缩影而已,工作不能停,停课不停学。我们一直在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并严格实施。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个人心得体会感悟5

初三是由县里的名师进行专题教学,我全程听了自己所带学科的课,名师讲解都紧扣中考命题点,而且知识讲解详实,我听后都感觉收获颇多,相信如果学生能认认真真听课,收获会很大。而且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科目或者知识点反复观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这样的新的教学形式,我是怀着好奇和疑虑而接受的。

一、优势:

(一)学习了一门技能。通过几天的培训和实践,对网上授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并且能给学生上直播课了。

(二)学生的学习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

二、不足:

(一)和学生互动不方便。

(二)不方便管理学生。

(三)学生之间不能一起探讨所学内容。

(四)老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希望疫情快一点结束我们都能回归实体课堂。

第2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在线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6-0005-07

导言

早在1998年,罗伯逊就预言“在线教学”将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改变”甚至“替代”教师和传统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1]。如何让在线教学得以有效运转?这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现有的研究尚未全面系统地探讨在线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发现崔裕静(2019)[2]、李秀晗(2019)[3]、程雪姣(2020)[4]等研究的是网络直播及其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而陈一明(2016)[5]、倪俊杰(2017)[6]、刘佳(2017)[7]等关注的是更为宽泛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远程教学方面的问题。本研究为了解高等教育在线教学的效果、不足及其优化举措,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收集到的35篇理论文献、7个班241人的教学反馈与205份有效调查问卷来进行研究。

一、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设计

基于全过程教学管理视角,文章从教学方式、教学准备、课程互动与课后反馈这四个方面对所教授的本科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以下将阐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以便解释后续教学结果的来源(见图1)。

(一)选择以网络直播为主的教学方式

基于过程视角,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影响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对在线教学工作及其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营造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满足教学与互动沟通需要、获取操作与管理便利性、随时调出课件资源、获得课堂教学与互动的即时性、避免多级信息传播损耗[8]、培养学生启发思考与表达能力、促使师生协同建构理论知识、實现课堂督促与课后辅导[9]等,教师通常选择网络直播的在线教学方式。为了避免初次登录“雨课堂”时发生“堵塞”问题,教师也往往使用有助于实时沟通的QQ群“分享屏幕”教学工具(以下简称QQ直播),并辅之以微信群与QQ群等即时性聊天窗口来通知与互动交流。QQ直播是一种“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智能手机、电脑、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实时教育、学习与交互的”教学方式,它具有针对性、现场感、时效性、交互性、个性化等属性特征[10]。为了巩固与拓展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基于“慕课”、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学习[11]。对于所提供的“慕课”资源,教师可以从2020年2月5日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的2.4万余门“慕课资源”中挑选[12]。对于发放的电子课件与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提前发放。

(二)注重课前在线教学设计与安排

教学设计是联系师生在线教学关系的“纽带”,它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或主客观环境条件来组织和安排课程。基于网络软硬件设施及虚拟教学平台,教师可将QQ直播视为实体教学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一种“转换”与“映射”,可将先前实体教学中“教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搬上网络,以便形成一套类似实体教学的在线教学模式。具体说来,教师会综合教学经验、学生就业需要、论文写作需要以及网络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情况,扮演全媒体融合应用背景下在线教学的引导者、推动者、督促者、协助者而非单一的说教者角色[13],选择以科研教学为“纽带”,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有机融合的做法,并于在线教学及其考核过程中融入时事政治、课前思考、知识讲解、课堂互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个人(或团队)展示与点评、论文修改与订正、课中与课后答疑、课后发放课件材料以及进行教学反馈与改进等环节,以便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管理技能、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文献资料收集技巧、自主管理与团队合作技能、逻辑思维与表达技能、论文布局与写作技能、自主学习与自控能力。

(三)注重课中知识问答与互动的教学环节

与传统实体教学一样,采取QQ直播的教学方式也能够保持“观众”的“现场感”。通过采取开场提问思考、课中知识问答、鼓励先进带动后进等教学举措,可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体教学又不相同,基于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基础上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的是在线教学方式,因而教学双方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更有选择性地、活跃地、便捷地、即时地回答问题、分享观点和参与互动。教师可以在左边放置电子课件,而在右上角与右下角分别放置QQ群与微信群,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屏幕资源来搭建有助于“教学研做”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开始之时设置知识问答或案例分析环节,部分教师通过事先设置知识问答或发人深省的案例导入环节(一般设置4~5个研讨题)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除表达清晰、语调放慢与富有感情色彩之外,教师也经常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插入知识问答、案例研讨、课堂演示与实际操作等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进行到4/5以后,鉴于在线教学有可能造成的视觉与听觉疲劳,教师还会选择通过“发放音频视频与学习资料+课堂研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关注课后答疑与反馈改进的教学环节

通过课后答疑和教学反馈,教师可以了解课堂教学结果。在此基础上,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可通过教学总结与反馈优化环节来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3]。无论是实体教学,还是在线教学,学校及授课教师都非常注重通过课后答疑与评价反馈环节来优化教学设计。课程即将结束,教师一般会预留1~2分钟来询问学生疑难困惑之处,以此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状况。课程结束后,教师还会通过统计学生在讨论区的发帖或答问频率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疑问之处与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会在QQ群、微信群或电子课件首页公布自己的QQ、微信号等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通过QQ或微信这些即时沟通工具反馈学习结果与教学建议。通过QQ群或微信群聊天窗口,教学双方既可据此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随时就感兴趣的课程知识进行自主交流,还可据此改进教师所选择的在线教学设计。

二、高等教育在线教学效果

基于线下教学经验与线上教学特征,采用“教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努力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进行教学,教师基于实体教学经验基础上所做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老师讲课特别认真,非常负责,准备充分”。另有学生指出,“近四周以来,任课教师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课程资源,采用‘资源+工具’的教学方式,建立班级学习群,认真开展在线研讨、互动交流、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感觉就跟在学校上实体课没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了网课的教学模式”。基于在线教学容易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有的研究者建议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14],将课时保持在20分钟以内或设定为常规课时的1/2~1/3,但教师所采取的全程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采用的“压力+趣味”式教学设计可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与仔细思考问题。应用7位量表所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对所采取的在线教学效果”打3分及以上、4分、5分及以上的分别占12.2%、43.4%、44.4%。

(二)所选用的在线教学方式具有一定优势

“网课”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式”。虚拟教学情境、即时互动与个性化教学辅导,教师所选择的QQ直播方式及其移动教学情境也具有相对优势。选择在线教学方式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有助于克服实体教学情境下学生对“特定时空的单一化学习依赖”的心理[15]。“上课地点是比较自由的,我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下学习”“下课了也不用换地方,可以好好休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就会有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设备传过来(的声音和图像)也比较清楚”“笔记来不及记可以直接截屏”“给了老师和学生更多互动的机会,比在学校里大家的发言更加积极踊跃”“师生交流更方便,问题反馈更及时”“学生的举动也不会打扰到老师”。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认为“教学不受空间限制”“考验学生的自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于查找教学信息与资料”“让平时不敢发言的人发言”“便于传递教案与教材”“教师不会受到学生行为举止的影响”“让更多同学参与教学和研讨”的学生分别占82.4%、75.1%、50.7%、50.7%、48.3%、41.5%、37.6%、32.7%,而问卷中对网络教育“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等方面的打分结果进一步检验了以上研究结果,见表1。

(三)在线教学设计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有关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与课后反馈与改进的教学措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安排与互动设计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使用QQ直播“不需要学生下载多余的APP”“无需账号登录”“教师上课非常认真负责,有特色”“总能够提前几分钟在微信群里发消息提醒学生上课”“线上授课全面深刻而又易懂,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群里提出来由老师帮助解决,也可以在群里讨论”“学习内容和案例结合,也教了一些有益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既有老师的语音讲解,也可以看电子课件”“虽然拿不到实体书,但老师发的电子课件也较为详细,对课程学习没有太大影响”,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跟上老师的节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立即回答。回答不对的地方,还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再担心因为课堂时间不够而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内容丰富,讲解细致,拓展较好”,“同学们都能够畅所欲言”“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上课时耐心讲解,课后学生提问教师也认真答疑解惑”“布置的小组任务以及课下作业巩固了课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会积极寻找方法应对,没有消极情绪”“教学资料比较多,上课时视频收音也很好,观看体验挺好的”“课程安排合理得当”等。与此同时,问卷中有关课堂授课“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与“激发自律自学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检验了以上研究结果(见上页表1)。

(四)在线知识问答与互动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无论是在实体教学还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感受到通过知识问答与教学互动对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其勤于思考等方面所产生的正向作用。通过在线教学中的问答与互动沟通,可减轻教师实体教学时的压力,据此营造一种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部分学生反馈道,“课上老师很注意与我们进行互动,能够引导我们查询资料或者根据真实案例思考,把知识结合在案例中去学习”“感觉老师上课挺亲切的”“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老师课上提问,我们通过交流软件探讨,解决了很多问题”“课堂生动有趣,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学生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与老师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获得解答,得到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当前學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虽然不能和老师面对面交流,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减,可以在大家的讨论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某些有疑惑的知识点”“学生的举动不会打搅老师上课的思路,也为比较内向的同学提供了方便”。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对“课堂授课互动效果”打3分及以上、4分、5分及以上的学生分别占14.1%、37.6%、48.3%。

三、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环境条件欠佳

实证研究发现,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在线教学的效果不如实体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线教学环境方面。基于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基础上搭建起来的网络教学平台及其畅通程度是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将面对面、口耳相传的实体教学模式“搬上”倚靠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支撑的虚拟网络,部分学生指出其在课程学习中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有学生指出,他们会受到“流量限制”“网络不畅”“延迟卡顿”“声音不清”“网络掉线”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与边远山区。另有同学指出,如果“网络掉线”问题过于频繁,还会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影响学习心情。还有学生指出,部分“网课”经常“出现有同学不关闭麦克风而影响整个在线教学质量的情况”,或者出现因为“居家学习”而经常受到包括家人在内的“周围环境的干扰”的情况。问卷调查也进一步检验了这一研究结果,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在线教学效果“容易受到网络故障的影响”,有62.4%的学生认为“手机等听课设备”会影响教学效果,有60.5%的学生认为在线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学生不关麦克风”的影响,而有56.6%的学生则认为在线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建议教师改用“腾讯会议”或“腾讯课堂”等软件进行教学。二是在线学习氛围方面。有学生认为,采用在线教学方式,师生容易产生“距离感”,容易“分心”“开小差”与“走神”。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关于“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在各种在线教学效果中的打分占比相对较低,尤其是有关教学文化氛围方面的(见表1)。

(二)教学设计有待优化

在教学设计中,有的学生希望教师提前发放教案、课件与学习资料。基于教学反馈基础上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希望教师提前“发放课件教材”与“课堂研讨问题”的分别占62.9%、33.2%。对于上课过程,有学生建议缩短课前提问时间,讲课逻辑进一步理顺,部分章节的“课程导读”做得比较简单,有待进一步充实教学案例的内容,并且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细致讲解某些知识点。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6.6%的学生希望教师“统筹协调与安排上课进度”。有学生反映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多,而且作业讲解得不够详细;希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自学的“慕课”,并设置线下答疑渠道。与此同时,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0.2%的学生希望教师“设置线下与课后答疑渠道”。

(三)课堂互动有待加强

虽然大多数学生赞同教师的课堂互动设计,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与课堂互动安排等方面的问题而持不同态度。就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而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受到“网速”“听课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网课”在教学体验与现场互动等方面弱于实体教学,认为“面对面的互动沟通与交流,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如此,源于群体相互影响与个体自主思考等方面的因素,还会引起课堂互动的分化。当教师提问与部分学生在QQ群给出答案时,部分学生会因为集体行动压力而“不愿自主思考”与“选择跟风”,从而导致课堂知识问答与案例研讨环节出现“刷屏”现象,导致“看不到教师发的重要消息”。部分学生或者因为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做法而“难以回答”,或者因为自己“知道的那个答案被人说过了”,其他学生复制粘贴“网上答案”而“保持沉默”,从而影响了课堂的互动。

(四)自律自控能力需要提升

由于采取在线教学方式,教师难以像实体教学面对面那样实时监督与管理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正如有学生指出,每位学生的自制力不同,不能保证全部学生都认真听课。另有学生指出,“直播上课”在带来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会因为缺乏教师的“实时监督”而“走神”,“不如在学校里学习投入”。也有学生认为,由于缺少学校集体上课学习的文化氛围,部分学生习惯了居家自由的作息规律,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了一种松弛的学习习惯。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36.6%的学生对在线教学所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了5分及以上,有高达18.5%的学生打了3分及以下,而两者的差距也是所有在线教学项目评价结果中最小的(详见表1)。

四、高等教育在线教学优化举措

针对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提出相应的优化举措。基于全过程在线教学视角,主要从教学情境、教学安排、互动管理与课后反馈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举措(见图2)。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网络通信平台是从事在线教学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在现有的在线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双方应该通过择优选取教学路径与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来确保在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教学路径而言,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学双方应该综合考虑网络通信平台的物理带宽、吞吐量、帧传输延时、包转发率、包损失率、包传输延时、响应时间、数据延时、延时抖动、传输带宽以及教学双方的实际体验效果等方面的因素,从“雨课堂”“QQ直播”“腾讯会议”与“腾讯课堂”中择优选取网络教学平台。与此同时,相关技术部门也要会同通信企业完善有助于在线教学的各种网络软硬件设施,向市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畅通无阻的网络教学平台,确保教学双方拥有快速、稳定、可控、安全的在线教学技术设施,教师应重视其作为在线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者、实施者、督促者、引导者、协助者与催化者角色,采取全媒体融合思路进行教学,通过知识问答与即时互動来促进在线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进一步优化在线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过程中,“设计与组织”是一个比“促进对话”“直接教学”“技术支持”“评价与反馈”更为重要的因素[16]。作为联结“课程内容”与“学习主体”的“纽带”[17],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在课中加强教学资源供给以及在课后做好教学反馈与改进工作。在课前,要夯实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综合考虑教学内容难度、结构、应用媒介及其适切性,选择鲜活与富于视觉冲击力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18];事先下发有助于学生提前预习的课件、教材与研讨题;提前10分钟通过学生常用的微信群提醒学生准备上课,提前2分钟打开“雨课堂”“QQ分享屏幕”或“腾讯会议”软件进行调试与启动在线课堂,调整好“QQ分享屏幕”与微信群、QQ群所占的比例。授课过程中,理顺讲课逻辑,把握课程回答时间,点明本次课程学习的重点,适当增加学生课中的休息时间,定时定量预留有关知识问答、案例阅读与思考作答等方面的时间。课后,优化与讲明课后作业设计与要求,通过合并课程内容与作业、与其他老师建立教学联盟来精简作业任务,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自学的“慕课”资源。

(三)营造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

搭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与促进对话可为学生创造一个促使其认知“教学性存在”的主观体验,有助于激发其认真听讲与乐于学习的兴趣。虽然“促进对话”的重要性低于“设计与组织”,但其高于“直接教学”“技术支持”与“评价与反馈”等因素[16]。作为在线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技术设施来营造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巧妙地运用各种知识问答、案例研讨等互动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前问题、设计课堂研讨话题、给予答问机会与时间、规定答问人数、鼓励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先进带动后进、规定不许粘贴答案、给予回答提示或点名答问等措施来防止教学互动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刷屏”或“冷场”现象。

第3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教务主任与市区县教研员培训内容

面对3日23日复课教学。针对我市的师生现状特制定“一案一策”教学措施,执行错峰错时上学,应对疆外师生不能及时返校带来的教学挑战,保证防疫和教学两不误。

“一案”,即针对学生数量少于***人的乡村学校,具体采取本地教师集中入班面授,疆外教师通过“钉钉课堂”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教学,1名教师在班内开展课堂管理,疆内疆外教师双联动;针对学生人数超***人(界定由区县教育局决定)的大规模学校,除高三、初三年级全天在校集中学习外,将剩余教师根据在校教师学科布局分成两批,一批学科教师在校教学,一批学科教师(包含疆外教师)居家线上教学;将剩余学生分成两批,每批学生半天在校集中学习,半天居家线上学习。以区县为单位,通过县域内统筹协调教师或“线上合班”解决个别学校个别学科集中面授或线上教学教师短缺问题。“一策”,即以区县为单位,将未返校师生从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分别组成12个教学班,建立台账,通过“钉钉课堂”进行线上教学。

一、课时安排

学生数量少于***人的乡村学校:学生按原有班级集中学习,本学期课程和教学进度依据《自治区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本市地域气候特点做适应性调整。基本原则:增加课时缩短学期时长,保证总课时不减少。日常教学每天加课2节,其中1节为“辅困”课,周六加课1天。小学每日上午3-4课时,下午1-3课时;初中每日上午4-5课时,下午3-4课时;高中每日上午4-5课时,下午4-5课时。小学教学时长从17.5周缩短为12周,6月13日完成教学任务。中学教学时长从18周缩短为13周,6月20日完成教学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参照表见附件。高中学校每个学段教学6.5周,0.5周复习考试。每周教学时间48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40分钟,为1学时。

学生人数超***人的大规模学校:除高三、初三年级全天在校集中学习外,将剩余教师根据在校教师学科布局分成两批,一批学科教师在校教学,一批学科教师(包含疆外教师)居家线上教学;将剩余学生分成两批(小学段直接按低段与高段分成两批),一批学生半天按原有班级在校集中学习,半天居家线上学习。每周学习六天,周日休息。

小学每周每班30节-36节,其中集中授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8节课,每节课40分钟;居家线上学习上午3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5节课,每节课20分钟。

其中集中授课:语文8节、数学8节、道德与法治2节;线上授课:语文5节、数学5节、英语(三年级)3节、科学2节。

初中集中授课上午4节,下午3节,每周每班21节课,每节课40分钟;线上授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周每班18节课,每节课30分钟。其中七年级授课科目有语文(7-8节)、数学(6-7节)、英语(3-5节)、道德与法治(2-3节)、生物(4-6节)、地理(4-6节)、历史(4-6节)。八年级授课课目有语文(7-8节)、数学(6-7节)、英语(3-4节)、道德与法治(2-3节)、物理(4-5节)、生物(4-5节)、历史(4-5节)、地理(4-5节)。

高中集中授课上午5节,下午3节,每周每班24节课,每节课40分钟;线上授课上午4节,下午3节,理科每周每班21节课,文科每周每班20节课,每节课30分钟。

其中课程科目高一年级语文(6-7节)、数学(6-7节)、英语(6-7节)、政治(2-3节)、物理(4-6节)、化学(4-5节)、生物(4-5节)、历史(4-5节)、地理(4-5节)。高二年级理科语文(6-7节)、数学(6-7节)、英语(6-7节)、政治(2-3节)、物理(6-7节)、化学(6-7节)、生物(6-7节);高二年级文科班语文(6-8节)、数学(6-8节)、英语(6-8节)、政治(4-6节)、地理(6-8节)、历史(6-8节)。

二、教学策略

1.准备充分教学用品。教材保障学生到手,不延误正常上课。学校要做好教学物资储备和教学环境整治。重视教学实验仪器的完备。

开学前,教师上课所需的教学材料、实验器材等准备要充分,保证学校教师开学即能上课,学生进班即可听课。同时,落实好教师上课戴口罩上课的要求,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2.及时摸底学生学情。开学后,一方面检查学生提交的假期作业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停课不停学”期间的线上教学课程进行学情摸底。在学生返校复学前,要安排教师认真全面梳理假期线上课程的所学内容,针对课程目标精心设计学情摸底测试卷,及时组织学情摸底测试。

学情测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学校活动空间允许的,就进行纸笔测验,纸笔测试考场安排困难,有人群密集隐患的,可以采取在线测试网络平台工具进行线上测评,客观题系统自动评阅,主观题由教师线上批改。测试结果由网络测评系统进行及时的数据统计,形成报告,让学生清楚自己假期线上课程的掌握情况。

学科组和教研组要总结线上教学情况的得失,根据假期课程学情摸底测评的数据分析,完成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情诊断,分析学生能力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若存在班级部分学生差异多大,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的,则要对后续课堂教学进行课程计划与教学方式的科学调整,建议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充分利用优秀学生进行“兵教兵”“生帮生”,有利于弥补学习基础薄弱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3.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因疫情防控,假期延期较长,近2个月左右。学校要做好“两个统筹考虑”,即:一是统筹考虑延期开学期间已进行的线上教学内容与原定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的衔接,二是统筹考虑原定教学工作校历安排与调整双休日的衔接。

要明确实际教学时间,明确假期调整的精细安排,保证课程计划、备考计划,时间节点清晰,提前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早知道,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避免因防控疫情和“停课不停学”导致课程计划安排的混乱现象,努力让课程计划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与教师的工作负担相匹配,保证规定的课程计划能够落实到位,实现学生校内学习活动紧凑扎实有序,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4.精细编排教学进度。适当统整课时和调整进度。进度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本学科课程内容的总课时量;二是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的阶段性调整与假期课程的增设;三是学生学习实际接受能力与效果;四是部分课程内容的统整和合理压缩。比如:可以将一些章节内容统整为专题,适当合并章节,几个主题相近章节测验整合,能适度减少章节课时总量以及原定每个章节的测验频次,节约一定的测试占用的时间和每个章节测试试卷评讲时间。

5.合理控制教学容量。课堂容量会影响学生课程接受的效果。在教学总体时间相对缩短时,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加强精讲环节,把一些内容适当整合。

课堂上,要坚持以学定教、以教论学与以评促学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课前,教师可提供章节串讲的微视频,帮学生理清基础知识;课中,突出重点精讲;课后,及时进行评价,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毕业班教学,要处理好现阶段新课教学与旧知复习教学的关系,避免追求进度而不顾效度,或者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全面复习、面面俱到。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避免重复讲解,要依据考点复习。在知识梳理时,可采用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工具,整体呈现章节知识结构,让学生整体性建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6.多样选择教学方式。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科学统筹教学内容,面向全体,突出当堂精讲,及时反馈。避免片面追赶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学习掉队,加剧学生群体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选择,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要加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够自学会的、能上讲台讲的课程学习内容,教师就不重复讲,减少满堂灌和以讲代练的行为,这样便于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课堂学习的适应性。

在特殊的情况下,继续尝试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方式,采取“线上点播,线下答疑”的学习形式,交互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多种学习方式互相协同、互相补充的格局。

7.精准定人课后辅导。各学科面临着课程计划偏紧的问题。尽管课程内容作了统整,但是一些学习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掉队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脱节、掉队现象,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及时安排课后的学习补偿。

教师要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达成的情况,科学安排课后辅导的内容。在课后辅导中,要及时跟进教学补偿。可以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疑点、难点和薄弱点的讲解,化解疑点,突破难点,解决盲点。在辅导一定时间后,要及时进行检测,精准了解每个参与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成效。

8.多元实施学习评价。课程学习离不开必要的学习评价。科学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学习评价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监测,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师课程教学的科学调整。

复学后,要将假期提前开展的线上教学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到课程的总体学习评价当中;在评价形式上,可以进行调整,采用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口头汇报、小论文、小报、活动表演等)、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整体,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降低卷面考试成绩在课程学习评价中所占比例,对学习困难学生允许延后考试或延后评价,适当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松紧程度,酌情考虑取消期中考试(个人意见:这个学期高昌区取消月考),只进行期末考试,为课程计划的总体落实创造条件。

9.统筹管理复习备考。毕业年级,面临着中考、高考的压力。因复习时间的减少,校内学习时间偏紧,学生在复习备考中易出现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的心理,因此,学校的复习备考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即:

一是统筹复习时间安排,及时公布复习计划的精细安排,细化到天,明确到人头;

二是统筹复习检测安排,处理好旧知复习与科学训练的关系,避免学生复习负担过重;

三是统筹各学科作业量安排,避免无效刷题和过度题海战,影响睡眠时间;

四是统筹作息时间安排,适当组织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状态饱满;

五是统筹家校协作共育,营造科学备考的氛围,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减少备考的过度焦虑;

六是统筹群体复习和自主复习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教学的复习导向作用,也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复习留有空间,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0.细化指导学生心理。“停课不停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采取居家线上学习和线下自学相结合,因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与督促,线上学习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不少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一是担心假期线上学习效果不扎实,新课学习跟不上或掉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二是对课堂学习不满足和对线上名师课程眷念不舍的患得患失的心理;

三是对复学后的课程难度大、学习时间紧的现状缺乏必要认知,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心理;

四是沉浸在疫情防控期的处处担心被传染、时时处于防备状态的过度防御的心理。

针对以上现象,学校要做好居家学习和开学后学习衔接的心理准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采取线上文娱活动和心理咨询热线、个别谈心等方式,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生命教育、主流价值观教育,普及科学防疫的知识,加强防护个人指导,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责任担当、致敬逆行英雄、塑造阳光心理。

三、教学关键举措

1.指导师生做好角色转换。要切实加强师生假期状态和开学状态的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学习正常轨道,减少学生、教师进入开学状态慢的问题。过长的假期,让学生和老师已经有些疲态,松散有余。开学的课程、课表和课堂管理要有重点突出的管理要求,保证学生、老师进入状态快。减少效率不高的会议。

2.精细安排疫期校内活动。为了减少学校教师和学生人群的过于密集的现象,要整体上考虑全校集体性活动的安排,采取减少人员集中次数、人员聚集规模,来适度适当减少人员密集机会。根据活动开展的具体特点,可以将集体性线下活动转到线上进行。

3.保证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活动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安排,最大限度控制课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的人员交叉流动,每间课室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过密,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师生相应的聚集场所应定期消毒、课间及时通风。对于外来的学习交流、培训以及研讨活动,适度控制频次,或通过分散调整活动的批次,减少人员一次性聚集的规模。

4.精心开好两个专题会议。要切实关注毕业班工作。由于时间紧,复习课程内容多,毕业年级师生的心理压力大,教与学的负担重。要及时召开毕业班学生会和毕业班年教师动员会。通过开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认清备考形势,明确备考要求,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个别指导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及时帮扶,减少学生两极分化和学习掉队。学校通过召开年级教师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化解教师工作烦躁心理。

5.切实加强教学专题研究。返校复学教学后,教学时间紧,课程进度难免会有加快,但各学校要兼顾学情,尤其加强“两项研究”。一是作业布置的专题研究,提高学生作业和练习质量,减少无效率和无效率的作业。同时,加强集体备考和专题研究,提高课堂练习或课外练习的设计,减少盲目性练习,浪费学生宝贵时间,也浪费老师批改无效练习时间。

6.重视家校密切沟通联系。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做好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告知家长学校的本学期调整和应对的办法,通报家长顾虑的或关心的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家长对学校一些教学调整或工作安排不理解,出现不必要的投诉现象。

第4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有效性

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合作者,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将学生日常生活或即将数学知识实践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地认识,通过采用探究性教学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思维训练功能,要让学生有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1]。

一、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很久以来,数学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数学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在提高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更违背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高中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有效性措施

(一)宏观把握,灵活机动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求教师从整个数学课程的运作上以及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视野上考虑我们每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由予数学思维开放等因素导致数学课堂上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很可能会让数学教师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影响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在设计的时候有所考虑,同时也需要转变观念。我们如果将整个数学教学看成一部很长的电视连续剧,那么一节课可以看作其中的一集,不同集之间可以灵活调整,每一节设计得似乎很完美的数学课不见得总体数学教育效果就好,只要能够做到宏观把握即可[2]。

例如,《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是高中数学必修――《函数应用》一章的一节数学建模课,用一则招聘启事将书本上的例l和例2两个例题串联起来,在操作过程中主要以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另外,根据重点中学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原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后再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归纳、验证这一数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以深化。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学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是受教师自身的智能观(有些教师认为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和倾向性所制约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教学与评估模式反映了教师的智能观、学习观念。许多教师都深信:我们只要把自己理解知识、事物的思路、方法解释清楚,学生就会明白[4]。这种观念错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主要选择那些代表数学知识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趣味性。而教师在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

例如在讲授《曲线和方程》时教学内容分析:1)掌握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会验证点在曲线上,会证明方程是曲线的方程。2)会求已姗曲线的方程。3)会求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会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的个数。重点、难点:1)掌握“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2)会根据曲线的几何性质,求较简单的曲线的方程。3)会求曲线的交点[4]。

教学效果检测:课内检测题知识梳理:1)曲线和方程一般地,在坐标平面内的一条曲线C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之间,如果满足以下两个关系:(1)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O的解;(2)以方程F(x,y)=O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那么,方程F(x,y)=O叫做这条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这个方程F(x,y)=0的曲线。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2)设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y)。(3)根据条件,列出关于x,y的等式。(4)把关于x,y的等式进行化简、整理。(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说明)[5]。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梳理并给出相关的例题,对教学的课堂进行有效的评价。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在新课改下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因为它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了课堂教学与效率的关系,教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罗军. 浅析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 现代交际,2013,02:169.

[2]刘新海.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8:101-102.

[3]周伟林.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变革的相关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49-150.

第5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细节蕴涵教学理念

初中新课程实施已近六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教师们都能领会新课程理念,并正把新理念逐步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实验之初的课堂教学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过程化、加上即时评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氛围热热闹闹等。这些特点确实为新课程实验之初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经过三届新课程实验学生的成效分析,教师们对现在的课堂又有了重新认识,如何上“既体现新理念,又关注课堂实效”的课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很自然地对课堂的关注,已经从整体的前提下逐步转到关注细节,对课堂的研究也向细节的“可行性、有效性”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有时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经过认真周密的设计,就能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

二、细节彰显教学智慧

目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进行课前教学设计,为课堂的顺利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因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变故”。面对这些“变故”,教师采取的细节教学行为就很有思考价值,既彰显了执教者的教学智慧,又为听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从中学习精彩的细节教学处理方式,反思一些细节教学“遗漏点”,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案例片段: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心角》一课中在研究圆心角定理时,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如图,在O中,已知圆心角∠AOB和圆心角∠COD相等,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索两个圆心角所对的两段弧、两条弦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画图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后,猜想结果:两者都分别相等)

师问:哪个容易说明?

生:AB=CD。

师:怎么说明?

生:SAS全等。

师:弧AB与弧CD相等如何说明?

生:因为弦AB等于弦CD,所以弧AB与弧CD相等。(这个结论正确,但正是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圆的性质)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呈现上述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旋转变换来探究“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的性质。学生这个超前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且完全跳跃了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现在想想,我可以这么说:同学们,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圆的性质,不过在没有说明之前,只能是猜想,不可以直接用,希望大家课后去思考。

三、细节决定教学实效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很随意,很简单,似乎是信手拈来,即兴发挥所得,其实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晶。“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同一知识点,有的教师讲得很辛苦,反复强调,而学生总是不领情,依然错误很多;而有的教师只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效果出奇的好。

案例片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一课中介绍平行线的一种画法。

例: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AB平行。

由于学生在本节课中首次接触平行线的概念,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要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才学习,因此在这里讲平行线的画法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画法的正确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下是两位师范毕业生应聘教学时的处理方法:

A教师:按照教材的画法,采用边讲、边画,学生跟着模仿的形式画平行线。

画法:(1)任意画一条直线l,使lAB;

(2)过点P画直线PQl。

则PQ∥AB,PQ就是所要画的直线。

B教师:采用下列情境教学:

师: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平行线?

生:两组。

师:你会画长方形吗?

生:(学生齐答)会!

师:你们每个人画一个长方形(并请1人上台画)。

(教师巡视,看到大部分学生完成后)

师:呈现例题: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AB平行。

第6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小结复习课的第一课时。

离心率是圆锥曲线的共性特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圆锥曲线的方程中参数的某种关系,而且也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密不可分。同时对离心率的研究既是圆锥曲线在形式上的统一,也是在研究方法上的统一,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也对圆锥曲线的共性特征有所认识,这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从方程形式看,圆锥曲线的方程都是二次的;从集合(或轨迹)的观点看,它们都是与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比是常数e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从数和形两方面来思考的意识,本节课最大障碍是如何根据题意建立起关于圆锥曲线方程中基本量的关系。

三、设计思想

1.教法

诱导思维法:运用诱导思维法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讲练结合法: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攻破重点,解决难点。

2.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所以应通过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的复习进行引入,之后再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推导思路。同时,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笔者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理解离心率与圆锥曲线方程中基本量的关系,巧用离心率求基本量。

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题目中找出基本量的关系,求离心率的值或范围。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一是巧用离心率与基本量的关系,二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建立圆锥曲线方程基本量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圆锥曲线方程基本量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归纳总结,复习铺垫

(多媒体课件给出相应的曲线方程表格,由学生回答填空,学生回答一个,屏幕上出现相应的答案)

[设计思路]

由于这是一堂复习课,加上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是理科班,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领悟能力较好。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一组填空题,旨在了解学生状况,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个别回答、集体修正的方法使笔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笔者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概括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2.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反馈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能有机会检验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训练,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七、教学反思

笔者在这堂课利用PPT课件,举了3个例题,借助变式,层层深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了从求解一个问题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模式。

对多媒体课件的思考:多媒体的利用,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而且比较容易掌握。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学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对变式的思考:本节课的主题是对圆锥曲线离心率的一个回顾、复习与总结,从例题设计来看是对题型进行归纳分类,通过一个题掌握一类题,本身就是在“变”,而对例2的变式,也是对相关问题的巩固,这里变式要注意变的“时”“度”“量”的问题。

第7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助力学习、开展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元和多层次特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查找问题解决方案、交流知识和学习心得等触网行为进行情境化、非正式的在线学习,也可以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实现“翻转课堂”,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选修“纯网络化”在线课程以进行系统化学习,并采用自定步调、异步学习方式,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网络平台使用视频点播、直播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实践上,前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发生,后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正伴随“互联网+教育”进程越来越多地涌现。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意愿、在线学习习惯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程,要从学与教方式变革及其辩证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寻求平衡、再平衡,深化、再深化,需要从学与教的两个视角来看――从学生视角看,通过在线教育服务,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等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学生查漏补缺的需要,方便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和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规划学习进程、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视角看,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有效地分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改进和优化教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从原来的教学信息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注重交互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教育系统是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也适应了时展的需要。但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落实、达成这类教育系统生态,仍然是当前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数字学校”对北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从这一视角上进行再思考。

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途径

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以“北京数字学校”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常态化教学实践中,这是当前推动北京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线教育作为“北京数字学校”着力推动的新型教育形态,常态化的在线教育应用应该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途径1:开放课堂。推动课堂的开放,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让教师、学生有“触网”行为,并且要适应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及身心特征,推进课堂教学从“讲授式”向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行为,提升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形式与“课堂”关联。

途径2:重构课程。大力开展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将互动性资源、活动性设计、深度学习体验、关联学科前沿、游戏化学习等品质特征融入课程,建构STEM类、3D设计和打印类课程,并与新课改体系中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对接,服务学校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背景下的再设计与再建构。

途径3:优化产品、建构服务。在在线教育产品、服务提供等方面,结合供给侧改革,为在线教育服务品质提高协同社会资本以及“互联网+”企业力量,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精致、可用、人性的在线教育服务,并引导“互联网+教育”的力量向教育创新服务提供方向发展,从而为孩子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在线学习环境。

途径4:激发和培养“种子教师”。要让有创新意识、有实践意愿、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和服务到在线教育环境的建构中,培养一大批信息化“种子教师”,如“北京数字学校”正在倡导的“教师走网”,让这部分教师在在线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成长,进而生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在线教育服务。

途径5:改进教育评价。要在教育评价环节上逐渐关联在线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选择性教育”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考试”具有选拔性意义的功能价值,可以为融入在线教育等创新教育形态进行评价方式的创新设计。如自2015年9月开展的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中考评价环节给予了学分关联,该项目的实施上就关联到在线教育的成分。

在“北京数字学校”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基于上述发展途径,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常态化、持续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应用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在线教育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问题思考

同步于“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进程,近几年来,在线教育受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影响而蓬勃发展,但“体制外”的在线教育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能够对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原发性支撑作用,没有能同步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质性诉求。“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可对接“体制外”资源,成为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先锋力量,需要就如下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1. 持续、多元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

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形态,包括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等。其中,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态中最受关注的实践形态之一,它是转换模式中的一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在2007年提出来的实践概念。此后,翻转课堂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重庆聚奎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是这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解构翻转课堂之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开放了传统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形态能够让学生“触网”,并基于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第二,它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调适了师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使得低阶的认知目标让位于媒体,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平衡实施,尽量让学生“多学”,进而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减负;第三,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线学习平台支持的学生学习记录、问题反馈,能够实现“以学定教”,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协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实践层次。从这些意义上理解,作为混合式学习实践形态之一的翻转课堂,向我们阐释了互联网、媒体及各类信息技术在其对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上如何与传统教育教学流程要素在“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得每个个体获得“均等化”发展,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释放。因此,从这一意义来理解,应该开展多种形态的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场景、功能教室、课程形态、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通过设计研究、行动研究并将目标定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2. 无缝、高体验性在线学习设计追求

在学生逐渐接触、参与在线教育的实践中,如何使在线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在线学习的设计紧密关联。其涉及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设计。在线学习时,利用学习平台、论坛、网络交流工具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定期课程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课堂面授学习中,多采用讨论、答疑等交互手段,针对在线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拓展、深入讨论、学习。第二,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支持学习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需要设计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多种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吸收型活动,即学习者吸收知识,典型的如阅读文本、观看动画或视频、收听对话等;做的活动,让学习者做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如练习、游戏、回答问题等。联结型活动,让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发展较快,如AR、VR等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增强的在线学习体验,可以逐渐地融入在线教育环境中来。

3. 紧跟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教师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要适应从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取向到兼顾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取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体悟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做好角色之间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升TPACK能力是教师迎接在线教育发展及国家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要求。教师需要持续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体的TPACK能力。TPACK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学科整体有深度的把握,包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内容,能够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优化,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源,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开展。第二,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技术融入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追求高阶认知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这样的低阶认知水平,而更多的向分析、评价这类高阶认知水平转化。高阶认知需要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智努力的教学活动,需要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和分析反思等复杂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网络和学科能力目标,并基于学科知识网络与能力体系进行混合式学习设计,发挥在线教育和课堂面对面教学各自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趋势

从“北京数字学校”支持的实践趋势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撑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在线教育是基础性的实践方向。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实践开始呈现,使教育教学系统向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推动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学校会尝试在线教育,也正是因为有更多的教师尝试引入和参与在线教育,特别是线上与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将为激发学习者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更好的实践环境。当前,这样的实践趋势具有益发明显的趋势。

第一,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在线教育活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2015年全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中,基于百度公司提供的2014、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阶段。从互联网教育产品整体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依然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家长其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这一教育阶段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应用群体,占50.53%。与此同时,通过两年的数据对比发现,6岁~14岁年龄段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用户有了较明显增长。基础教育关注热度连年增高,2015年成为关注热度最高的教育领域,占到了51%。因此,从数据统计所表征的基本趋势来看,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正持续向前发展。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样化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有了深刻的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逐步地被迁移应用到传统课堂实践当中,与学校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加速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从在线教育接入的基础技术环境来看,移动端在线教育有大好前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教育逐渐迁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普及率正飞速提高。移动端应用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带给用户更好的学习体验。据2015年度的行业白皮书,目前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终端的安装率已占据个应用类型前列,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在线教育服务接入环境的变化加速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开展,将带动在线学习服务的需求。

第8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46-0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思维,努力实现认知的情感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自由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精神压力,善于发现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 创设趣味的“游戏”情境,开启乐学大门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比如,一年级总复习时创设形式活泼的冲关游戏来吸引学生。第一关:比较数的大小。利用“数学扑克”来“争上游”、“拍大数”来比赛;第二关: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创设“动物过河”分组来算一算,过一过。第三关: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利用“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夺红旗”等游戏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学生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三、 借助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动画讲授故事,提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愿望。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延长及把线段两端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线与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由于本环节十分重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激起了课堂高潮。

四、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讲课前先出示商店摆有的各种文具,标明每件商品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体会这些数有什么特征,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引出小数的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这样一堂课,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会,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

五、创设竞争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9篇:学生线上上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19年及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进行社会扩招,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社会扩招100万人,2020年社会扩招200万人。通过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高职扩招是国家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我校积极践行党中央的领导决策,落实高职扩招任务,2019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扩招49人,2020年进一步加大扩招力度,为紧缺人才领域输送更多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

1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生源背景分析

经调查统计,2019年我校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49人中,有医学相关基础和背景的约占1/3,以从事临床、护理、检验和医疗器械等相关工作为主;退伍军人占总人数的1/3;其余1/3则是从事与医学无关的职业或目前无业人员。根据社会扩招学生“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不同于全日制在读学生的授课模式,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因此,针对社会扩招班的特殊学情,构建符合学情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社会扩招学生因学习基础、受教育背景、就业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培养目标也不一致。我校针对扩招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的规定,对社会扩招学生实施弹性学制,时长为3~6年。现有的各级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不同的教学资源库侧重点不同。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同一门课在弹性学制内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库进行线上授课,学生根据就业需求和个人兴趣个性化自主选择,选其中一个资源库内容进行学习,实行学分制教学。

2.2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大模块。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总学分为184学分,公共基础课48学分,占总课程的26%,其中公共必修课44学分(见表1),公共选修课从设定的5门课(9学分)中至少选择4学分(见表2)。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23学分(见表3)、专业核心课31学分(见表4)、专业扩展课4学分(见表5)、专业选修课从设定的9门课(18学分)中至少选择14学分(见表6),合计72学分。根据教育部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设定顶岗实习为8个月。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扩展课、专业选修课(见表3~6),临床实习模块:顶岗实习8个月,即34周,每周30学时,合计1020个学时,64学分。

2.3教学特色

2.3.1“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转化鼓励学生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的可进行学分折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目前可参加国家“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根据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规定:初级培训110学时,中级培训105学时,因此,将取得初级“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7学分,取得中级“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5学分。根据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规定:初级培训98学时,中级培训98学时,因此,将取得初级“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学分,取得中级“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学分。以上证书的学分折算可叠加,折算为选修课学分,若取得证书折算的学分超过选修课总学分(18学分)的可折算为专业基础课学分。

2.3.2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MOOC平台、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安徽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等平台的课程进行线上学习,根据自身基本情况,做好自学安排,授课教师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自学困难的内容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线上集中授课,同时利用假期到校进行线下教学辅导,集中授课和辅导学时数确保占总学时的40%。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全程跟随全日制班级学生一起上课。考核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双重考核方式,线上考核以学习进度、线上测试、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依据,占总成绩的40%。线下则采用集中考试方式,按照标准试卷的方式出题,统一考试,占总成绩的60%。对于考试不合格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重修该门课程,适度延长学习周期。

2.3.3深化校企合作本次扩招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在岗工作人员,他们参与百万扩招继续教育,是自身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是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针对扩招学生,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根据前期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协同企业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强、实用性强。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自愿原则,将扩招中部分无业人员及退伍军人送至与我校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并指定专门人员对其进行工作指导,同时完成线上线下教学任务,做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有效提高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