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

第1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图式理论 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54-01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采用概念图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1 概念图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概念图,是指人对知识的一个认知结构,其可以用来体现人对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心理实体,表达对一个事物的了解程度。概念图是通过图示来展现知识体系结构的,其可以检验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图示理论最关键的特征是刺激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结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的认知结构水平,因此,将概念图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形成认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图示理论的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图示理论的概念图,概念图通过图形的方式,以弥补文字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达知识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信息流的双向记忆,使知识在短时间内记忆在人的大脑中,当人对环境中的某事物产生知觉时,在短时间内就会将信息纳入记忆系统中,同时对知识进行长时记忆的交互,通过对信息组织和处理,使知识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工具,是信息有效处理的记忆系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发展变化、学会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而概念图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使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 概念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中的概念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教学模式分为演示、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四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注重技能的操作,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教师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技能操作,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可采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针对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演示阶段,可采用模仿式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模仿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

采用分层次教学,即自学辅导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优秀的学生能直接画出概念图,而差等生通过知识的构建,也能完成概念图的制作。其教学活动流程步骤如下:第一,学生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做好铺垫;第二,目标分层,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模式,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完成概念图的制作,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第四,分层评价,在评价活动中,首先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纵向评价,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评价中主要以鼓励为主,适当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建议,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在小组合作阶段,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制作,针对学生在制作概念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给予指导,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创造情境问题并提供信息技术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把概念图制作出来。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制作的概念图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山东 青岛 266012)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龙满开.项目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2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第3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自我概念;英语学习;视听说教学

养成深层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诸多因素影响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我们通过对近期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们对动机探讨的视角在扩大,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十分关注。作为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之一,自我概念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自我概念属人格心理学范畴。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结构的特征。层次结构的最上层是个人一般性的、整体的自我概念,简称“一般自我概念”;中间层是比较泛的自我概念类别,如社会、体貌、学业等方面的自我概念;底层则是个人在具体和局部范围内的表现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处于层次结构最上层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层次越低,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也越低。自我概念包括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价两个主要方面。描述性的自我概念如“我很喜欢英语”;评价性的自我概念又称自尊,如“我的英语学得很好”。自我感知和评价往往受别人的影响。那些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的人物,研究者们称之为“重要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自我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按主客观来分,每人都有6种自我:自己心目中的“我”、客观的“我”、别人眼中的“我”、我所发现的别人眼中的“我”、我希望变成的“我”以及我认为别人希望的“我”。自我概念关注的是个人自己心目中的“我”,但这种“我”受其他5种“我”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特征意味着: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概念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应在一般自我概念之下,划分到学业自我概念中,与数学、语文等属同一层次。此外,英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译等不同技能,学习者会在不同的技能方面表现出学习差异,有的人擅长语法,有的人擅长口语,有的人擅长听力,如此等等。因此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又可细分为语音、语法、听、说、读、写等自我概念。这些具体的自我概念跟英语整体自我概念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引起另一方的改变。

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自我概念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自我感知和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口语自我概念越好的学生对英语口头交际的兴趣越强烈,学习态度越积极,越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上的视听材料。良好的口语自我概念同时也促使他们对读、写、译等其他技能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相反,口语自我概念不佳者,课堂学习焦虑明显,对口头交际有恐惧感,不敢开口,对课堂上视听材料的兴趣也不够浓厚。因此,口语自我概念与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关联极为密切。在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口语自我概念的提升,使学习者对口头交际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自信,能利用视听材料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输入,从而合理、正确地输出信息。

提升学习者的口语自我概念,完善视听说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1)重视语音教学。语音是心理器官的外化形式,如同人的五官,有美、丑之别。学习者语音的自我评价,极大地影响着其口语自我概念乃至整个英语学习。语音自我概念在学习者初学阶段与整个英语学习之间的相关是最为显著的。语音对学习者整个英语学习的影响,虽然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而减弱,但仍然对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语音好的学生乐于表达自己,课堂上表现活跃;语音自我评价差的学生则羞于开口,课堂上表现得较为焦虑,对整个英语学习都缺乏信心。大学入学阶段,学习者相互之间语音差别较大。一般来说,来自边远或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学习过程中缺少必须的听力或声像材料,语音较差。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部分学习者语音水平低下,显然可以通过学习条件的改善而改进语音水平。视听说课程为这样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利用指定的视听材料,在看懂、听懂相关信息的同时,注意模仿优美、地道的发音,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学习者英语语音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刺激口头表达的欲望,这样视听说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重视合理输入信息。视听说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原则。信息的输入必须重视其合理性,才能使输入的信息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并使用。若输入的信息不合理,学生感到视听与说脱节,口语表达上难以用到新输入的信息,必然感到口语进步不大。这里所说信息输入的合理性包含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输入量的合理性。若教师要求学生视听的量过大,学生难以完成要求,必然心生畏惧;要求学生视听的量过小,输入的信息同样难以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产生刺激作用。信息输入的合理性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难易程度的合理。这要求教师提供的视听材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而言又具有可接受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开口说的欲望。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上丰富的视听材料为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输入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学习者只有在接触了足够的可理解输入,积累了足够的语言能力后,输出才会自然出现。所以,合理的信息输入有助于学生口语自我评价及实际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积极、开放的口语交际心理环境。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倦情绪。为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自我评价不断提高,保持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激发非智力因素,教师应积极思考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口语教学中宜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如从简单的句型模仿——伙伴练习——小组讨论——看图说话——故事简述——短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穿插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使学生不断地在巩固和提高英语会话水平同时不断地产生新的乐趣。简单的句型模仿教学能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积累和丰富语言库,纠正语音错误。故事简述及短剧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励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做到活学活用。新闻报道、演讲及辩论是在学生打好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的一种提高。他们会发现即使是较难的题材也能流畅地用英文表达,从而更增添了开口的信心和加强了沟通的能力。丰富的、由易及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习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口语自我评价,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开放。

(4)自我概念与课堂焦虑是影响英语视听说教学的重要情感因素。自我概念与课堂焦虑二者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关联的。学习者自我概念好,课堂焦虑程度相应较低;自我概念不好,课堂焦虑程度相应较高。视听说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视听设备及语言信息,实现口语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视听说的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自我概念,并且钻研提升口语自我概念的方法,将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引入概念、揭示本质属性、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活化概念等方面,如果都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加以展示,会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梁战平先生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1]我们认为,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情报,构成了信息科学群的研究基础,因此,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十分重要。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2]。数据本身不具有语义内涵,只有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信息有多个层次的定义,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显示[3]。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法信息”,含义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义信息”,效用因素的信息部分称为“语用信息”,把同时包含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认识论信息称为“全信息”[4]。在信息链中,信息=数据+背景[5],即信息是数据被赋予现实意义后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识:从认知哲学的层面看,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6]。从信息链角度看,知识是对信息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7]。信息转换成知识的条件是信息和实践结合,并经过人类大脑的思维、整理、评价和实践检验,可用“信息+经验=知识”[8]来表达。由于知识是与实践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因此,知识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之分。

智能:信息链中的智能和情报被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情报和智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此我们首先解释智能概念:智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方略,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问题和目的而有效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和策略、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成功地达到目的的能力[9]。智能是被目的所激活的知识,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方式。

从以上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的基本概念出发,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其外延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是知识的上位概念,信息的外延大于知识;知识来源于信息,知识是智能策略的上位概念,知识的趋向是要成为人们决策的智能方法。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概念关系示意图

在信息链中,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还存在一种层递关系,表现为数据在一定的背景和规则下,通过解读,转换为可接受的信息;信息只有结合人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评价、筛选才能上升为知识;而知识被目的激活后才能成为智能策略,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数据、信息、知识、智能层递关系示意图

2 情报术语及其与信息链的关系

学科术语的成熟与稳定,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完善程度。在情报学领域,情报是最基本的术语,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术语,其争议不仅反映在术语的词语表达上,同时也反映在其概念界定上。情报学的这种术语不稳定表现,说明了该学科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2.1 情报的概念诠释

关于情报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主要是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等角度来定义的。

(1)从数据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美国乔治亚工业学院的斯拉麦卡教授认为“情报就是有用的数据或被认为有用的数据”[10];情报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约维茨提出“情报是对决策来说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11];学者罗爵认为“情报是消除不确定性保证高效行为的数据”[12]。

(2)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维克利认为“情报是有意发出的改变接受者知识结构的信息内容”[13];刘植惠提出“情报是能解决问题的社会信息”[14]。

(3)从知识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知识”[15];国内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提出:“情报是作为交流传递对象的知识”[16]。

(4)从信息角度定义的情报概念。如勃拉特、霍肖夫斯基等人认为“情报是发生在人脑中的智能过程的表现”[17];其它类似的观点还有:“情报就是逻辑的、推理的表达本领;情报就是形成、修改和使用的智力模型”[18],等等。

上述四类定义情报的角度,都只侧重了情报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但从这四个角度的情报定义可以看出,情报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有密切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情报是针对一定的主体对象被激活了的有用的信息或知识。

2.2 情报与信息链的关系

第6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内科护理教学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概念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护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护理人员的终身学习,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概念图还可与其他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共同促进内科护理教学的发展。但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让护理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效应用概念图,以及如何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更加广泛地应用概念图,是护理教育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1概念图概述

1.1概念图概念及特点

概念图也叫概念树、网络教学、知识图、认知图、语义网等,主要由概念、连线和连接词组成。概念图作为有效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连接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4大图表特征。

1.2概念图分类及制作分类

①蜘蛛网图:围绕一个主题,将与之统一的因素向外延伸和扩展的组织构架。②层级图:最重要的信息优先置于图的顶端,次级概念按照重要性成瀑布式向图底部拓展。③流程图:信息以线性方式排列。④系统图:信息的排列类似流程图,包括输入信息、干预措施、输出信息、目的、结果等内容。概念图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构图。概念图的制作可通过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制作,概念图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知识范围、选择概念并分层、草拟概念图的层级布局、实施连接、反思交流与扩散完善。

1.3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等提出的,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同化理论,强调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而不仅是不加理解地记忆或者重复。认知同化论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必须具备一些早已习得的、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的信息。有意义的学习是产生一系列的整个认知结构变化、修改现有的概念并形成新的概念间的联系。因此,有意义的学习是持久的,优于易被遗忘的死记硬背。

2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护理师生对概念图教学的态度

2.1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依赖教材、参加定期的考试,并且通常不喜欢主动思考及参加讨论,习惯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模式,很少强调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内科护理中各单元病种多、牵涉的面广、内容复杂,要求师生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及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概念图法已被证明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组织、分析和增强理解复杂信息。使用概念图可以通过确定因果关系、优先级和组织的概念,并显示其他有意义的想法模式,从而促进概念的理解,最终成为一个学习者的长期记忆,这对需要大量记忆的护理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许多刚毕业的护士及护理学生在临床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病人问题有困难,概念图则有助于他们整合病人复杂多变的信息,顺利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2.2护理师生对概念图教学的态度

概念图应用于护理教学不过20多年,许多教师了解概念图,但在教学中很少用到概念图,护理学生对概念图的了解也有限,但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概念图逐渐被护理学师生所接受。研究结果如下表:

概念图研究人员 概念图研究的针对群体 该研究群体对概念图的评价

Laura 概念图应用于护理教学的6个研究 所有教师和学生对概念图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Nirmala 39名护理学生对概念图的态度 74.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97.0%学生认为能够容易地应用到护理程序中

研究员李莉 30名大学三年级护生护理病例教学中应用概念图 受学生欢迎程度为中等偏上

概念图是相关问卷 80名护生护理专业课中应用概念图教学研究 学生对该教学策略满意率达到92.4%

3概念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概念图有助于培养护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护理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在正式教育完成后也能通过自己继续获取知识。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激发其主动寻求知识并以恰当的方式构建概念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19个研究概念图与其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的报告分析中,相关人员等发现概念图对学习者成绩和学习态度均有积极作用。概念图通过各种图形将枯燥的护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1]。研究人员在对160名本科护生实习期间应用概念图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

护理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使是在正式教育完成后也能通过自己继续获取知识。在学习和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整合新的知识到已有知识,激发其主动寻求知识并以恰当的方式构建概念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19个研究概念图与其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的报告分析中,研究人员在对160名本科护生实习期间应用概念图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通过图形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且各种图形将枯燥的护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对学习者成绩和学习态度均有积极作用[1]。

3.2概念图有助于培养护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报告中的教学改革也建议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概念图提供了合理地思考关于证据、概念及命题相互关系、概念性定义、方法和标准等问题的机会,经过一个或几个学期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相关研究人员在护理计划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在实验前后应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量评估,应用概念图组批判性思维能力优于传统护理计划教学。在病例分析中应用概念图教学,可促使学生积极查阅多种信息资源,激发了求知欲,以便能够确认有效信息并分类组织,锻炼了分析、系统化及寻求真相的能力。

3.3概念图有助于内科护理程设计概念图有助于护理教师组织整体的理论框架,为课程设计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概念图上使用图形把护理学相关交叉学科中的主要概念、主题及其关系表示出来。Jocelyne等在来自不同国家、两种语言的一所大学和两个社区学院发展一个新的护理合作课程时发现,应用概念图有助于不同背景的课程构建者分享和理解彼此的观点和价值,在形成详细策划前促进课程的发展。Hsin-YihShyu等应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设计时发现,概念图可以清楚确定不同课程单元间的关系,帮助教师发现遗漏的单元或相关知识。

3.4概念图有助于护理教学评价概念图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评价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间相互关系三维的理解,而不是传统的只考查学习者的离散知识。相关人员将概念图教学应用于专科护生护理程序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理解和遗漏的知识,并及时纠正和补充。任务、反应方式、计分体系3个维度构成了概念图测试计分方法,考查对该领域的认知程度。概念图评价标准包括命题、层级结构、交叉连接及举例4部分。

4、概念图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实例

针对已完成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研究期间提供内科(糖尿病、脑血栓形成)的教学病例,实验组使用概念图法进行病例分析,所绘制的病例概念图使用自设的评价量规进行评分,并通过自行设计的概念图活动调查问卷。具体步骤:阅读和分析病例,将病人及主要的医疗诊断居于中间,为相关的信息留出空间;识别主要的护理问题,列出护理诊断;分类组织信息,将支持这些诊断的主客观评估资料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等,围绕着合适的护理诊断安排好其分布位置,并列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各类资料分别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图形圈住,并在图的右下角标出图形代表的是什么;最重要、连接各。概念。,在所有相关的。概念。之间根据需要画上不同类型的连线,并写上连接词,解释。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有意义的命题。连接词有:引起、导致、需要、包括及相关等;讨论、思考,修改完善概念图。运用概念图法进行内科护理教学对学生的寻求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认知成熟度等方面的提高。学生最初绘制的概念图较为简单,她们在确定护理诊断、分类组织信息、建立连接和制定干预措施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经过教师的点评及反馈,师生相互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在上述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期绘制的病例概念图质量逐渐提高,第一幅概念图相对较为简单(见图一),但经过交流后接下来的图有了改善(如图二)。

图一

图二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护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变更,在护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随后的几年里发展应用会更普遍,它的应用也为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和规则;信息技术;效果;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规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种分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并提出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中学物理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应用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也就是加涅智慧技能理论提到的规则。按照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研究我们教学的基本步骤包括:1.引起注意,告知目标;2.提示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概念、原理的例子,引导学生辨别;4.阐明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5.呈现变式练习材料,提供反馈;6.智慧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笔者认为物理概念规则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情景现象,这些情景现象只通过说教和演示展示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示回忆、总结现象,得出原理结论,还可以帮助学生迁移运用。

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则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得到学习概念规则所需要的诸多感性现象和例子,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物理规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模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通过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并直观地认识到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这样学生对于规律规则的学习自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学生在学习电流、电压概念时,由于电流、电压看不见、摸不着,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课本中虽然有几幅相关的插图,但都是静止的。单凭教师说教,学生也很难想象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如果教师制成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等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呈现常规实验不能呈现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规则。

物理概念规则的学习,需要实验活动呈现有组织的信息,但有时候,实验可视度不够,可以利用实物展示仪,呈现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在教学《磁场》这节课时,需要利用磁铁、铁屑和玻璃板演示磁场的分布情况。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形状。但因玻璃板是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台下,巡回让学生观察,这需要不少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而利用实物投影技术,只须将实物放在展示台上,演示结果便清晰地呈显在大屏幕上,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便能清楚的看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学生容易理解磁场的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有些老师觉得向学生解释,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节省多点时间给学生做练习,所以干脆让学生背熟这些概念。结果学生做题时就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则的构建过程,学生才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质,老师和学生才不会浪费了时间做无用功。在学生学习物理原理规则时,需要呈现一些例子,这些例子的呈现最好借助多媒体技术,这样例子呈现的具体形象,可以挖掘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从而准确掌握概念和规则。例如在学习压强和功等物理概念时,利用视频播放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镜头和蚊子吸血的镜头,使学生感悟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利用视频播放吊车吊起重物,踢足球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做功需要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个必要条件。通过呈现现象和例子,通过学生思考,摒弃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有助于学生真正找到物理的原理和规则,防止错误概念的生成,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效的,相比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来说是高效的。

第8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数学教学 迷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迷思概念的含义

现在对迷思概念主要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对于学习的定义、学科内容、教科书内容、教学内容等,已持有一些不同于教学者或课程内容的想法、信念等原有知识概念。此种原有知识概念与正式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冲突,而且不容易透过学习扭转过来,在教学后,可能造成对课程内容的误解。

2 迷思概念的成因

2.1 编码的问题

编码是个体在接收外界刺激或信息时,将信息转换成代码的过程,它是一种学生将所面临的问题在记忆中转换成合适表征的过程。编码完成后,将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以便随时提取。但迷思概念是学生在编码过程中,未循着正常的方式加以合适的编码所造成:(1)编码的时间问题:所花的时间太短促,无法正确表征出原有的信息,以致于产生以偏概全。(2)不当的编码及编码的效果:可能是缺乏先备的知识、经验或是将无关的因素加以编码、建构所造成,导致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2.2 学习信念的问题

学习信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因素及变项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内涵包括对自我概念、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等方面的信念;学习信念会影响学生本身对学习活动的评估与知觉,并且影响学习的成效。例如:如果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及概念的正确与否对未来生活很有帮助,则学生就偏向认真地学习,因此就较不易形成迷思概念。

2.3 经验因素

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可能来自个体实际经验的建构,这些经验包括直观世界、学习经验、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情境脉络、思考等,这些经验的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1)从日常的经验与观察: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常来自个体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但是感官所能察觉出来的现象通常没有办法非常完整,容易运用有限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个体偏向以主观的自我意识去筛选外界的事物,影响对日常生活的解释。(2)来自一些天赋观念或直观世界:个体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以其直觉作为推理的依据。假设处理的过程没有太多的挑战,那就更加深了自己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所得的观念。(3)学习经验与情境中不同诠释所产生的混淆: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将旧经验、先备知识与学习内容的知识和策略相连结、对比而产生新的学习。而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为学生因情境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概念加以诠释、类比、说明所产生的混淆。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数学迷思概念的来源与形成可分成三方面:(1)学生个人因素方面:①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错误数学概念。②学生本身学科知识不足,对数学概念不了解。③学生认知发展不够成熟。(2)环境因素:①来自数学教材、媒体或网络的错误信息或误解。②受到长辈或同学的想法或经验所影响。(3)学校教育方面:①教师本身数学知识不足或存有迷思概念。②教科书内容或图片的错误引导。③过度使用单一教学法。

(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11页)

3 改变高职学生数学迷思概念的策略

3.1 运用合作学习

许多研究发现学生对于迷思概念有抗拒的倾向。根据皮亚杰“同化”、“调适”的理论,概念改变必须引起个体内在不平衡(或认知冲突),使个体进行调适,建立新的概念结构或调整现有结构,以达平衡。而引起个体内在混乱状态最常见的来源是和别人互动。因此,应鼓励教师让高职学生相互讨论,同时透过群体学习,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事实,而是透过合作学习的对话与分工以获得正确概念。

3.2 形成认知冲突

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加入新的片断信息而已,应涉及新旧知识间的互动关系。而概念的改变形式可分大范围与小范围,称之为同化与调适。而概念改变必须有四个条件:(1)学生必须对现有的概念感到不满。(2)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3)刚开始时,新概念必须是合理的。(4)新概念必须是丰富的。所以透过认知冲突的方式,使高职学生了解他们个人的理论与实际上是不适当的、不完整的、不一致的,而此时实际上解释可作为一个更具说明力且合理的取代物,那么概念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3.3 电脑模拟学习

现今电脑网络的发达,全面普及信息教育及信息应用是当前国家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促使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制度,使教材、教法、评量及教学媒体多元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软件,结合文字、声音、影像等功能,透过分组合作方式,再加上网络丰富的资源,以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透过电脑模拟或虚拟学习,以促使学生学得正确的概念。

3.4 多给学生实地动手操作机会

高职课程改革以来,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摆脱以往单向式教学法,采取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教学模式。由此显现,教师仅仅扮演教学辅导角色,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设计解题步骤并动手操作具体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能主动建构知识外,同时能获得完整数学概念,更能借由操作实物将数学概念学习正确且完备,相对地,迷思概念也会减轻。

3.5 教材设计应重视高职学生先备经验,留意新旧概念连结

教师教材编写务必对高职学生先备经验有所掌握,避免出现重复概念或过于艰难数学命题;在教授新概念前,留意高职学生学过的旧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将新旧教材作最好的对照与连结。此外,类比教学常为教师与教科书所使用,但有其局限性,有些可能得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却可能造成类比误用,进而导致迷思概念的产生。

3.6 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反省

迷思概念不仅学生会发生,甚至教师也会产生。所以鼓励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第一步,便是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类型,而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活动类型的方式便是鼓励、支持教师学习、分析和整理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自己进行专业成长。同样的,教师也可以透过专业成长的活动,包括在职进修、研修活动、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对话等,随时进行自我反省与检讨,以避免迷思概念的产生。

第9篇: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

在常识层次的概念框架中,“交际”是一个多义词,英语称之为Communication,有“通讯、交流、传达(意见)、交换”等多种含义。汉语中“交际”的“交”有结合、通气、赋予的意思,“际”有接受、接纳、交合、会合、彼此之间的意思,“交际”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应酬。①这是人们以一种依附于经验的表象思维方式,对行为方式的“交际”所作出的解释,它是科学层次的“交际”概念赖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在科学层次的概念框架中,“交际”概念具有不同于常识层次的性质。例如,在行为科学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②在语言学中,交际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使用一套代码传递或交换信息的过程。”③而在文艺学中,交际被理解为“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④。这些“交际”概念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把“交际”理解为彼此之间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但是,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⑤。语言学和文艺学,虽然跟语文学联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但由于概念框架不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跟语文学之间,其“交际”概念的内涵应该具有差异性。语言学中的“交际”概念,与语言、言语等概念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文艺学中的“交际”概念,与话语、审美等概念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语文学中的“交际”概念,同样必须并且只能在语文学特定的概念框架中,与语言、言语(文章、文学)等概念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才可能获得其意义。

可令人遗憾的是,“语文”独立设科百年,却一直没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为“语文学”的学科,人们通常把语言学、文艺学和文章学这三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基础,也并没有纳入一个更大的独立系统的研究范畴”的学科,当作“语文”的学科基础⑥。也就是说,语文学并没有自己特定的概念框架。在这种情况下,“交际”这个事关语文学科根本性质的概念,长期以来就只能到语言学中去“拿来”。这种“拿来”,一方面固然落实了“交际”寓之于外的内涵――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却回避了“交际”寓之于内的内涵――创造信息。这样与其说是对学科之间同一性原理的运用,不如说是语文学科个性的自我放逐,因为它取消了语文学科内部的主要矛盾――信息传递(言)和信息创造(意)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瓦解了语文学科的概念运动,无法通过语文学科特定的概念框架,实现“交际”等概念的相互规定和自我规定、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这或许就是语文独立设科百年却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概念的真正原因。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学科的核心概念,必须能告诉人们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这门学科的原因,以及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而这些,语文学科都无可奉告。语文学科没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概念对象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在一类对象中,扬弃每一个具体对象的个别性和特殊性,抽象出该类对象共同具有的、本质的和普遍的属性。语文学科的“一类对象”,是语言、言语,言语之下是文章、文学。文章的本质在于创造思维信息,文学的本质在于创造审美信息,二者统一于信息创造,并以语言形式下的信息创造进入言语范畴。言语是交际行为,语言是交际工具,二者因个别性、特殊性――“行为”和“工具”而彼此分立,又因共同的、本质的和普遍的属性――“交际”而成为一个整体,这个“交际”的整体就是“语文”。这样,“交际”就构成了语文学科“一类对象”的最后抽象,构成了语文学科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是“交际”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所用的方法,逻辑学上叫做“逻辑抽象”。

当然,“逻辑抽象”只能让我们获得属于最后抽象的概念,却不能让我们明确反映这个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对“交际”这个概念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

上述“逻辑抽象”过程表明,“交际”的内涵主要由两种思维要素构成:一种是传递信息(语言),一种是创造信息(言语)。从人的实践上看,它们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目的指向:一种是与他者的沟通指向,它体现着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价值;一种是与自我的创造指向,即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他自身”,它体现着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价值。在“交际”范畴内,“沟通”寓之外,“创造”寓之于内,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沟通”的发生,就不会有生活意义的“创造”;反之,没有生活意义的“创造”,“沟通”也只能是痴人的胡言乱语。对于“交际”而言,这两种指向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不并意味着“交际”的两种指向必然会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认识视域中,恰恰相反,不同的学科视角会带来不同的“交际”指向。例如,在语言学中,“交际”明确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生活意义的创造则以背景方式存在;在哲学中,“交际”明确指向生活意义的创造(“意义即使用”),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则以背景方式存在。但是,语文学毕竟不是语言学,也不是哲学。语文课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个基本目的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整体,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自由创造”。它具体表现为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对象化”为一种客体实在――言语作品,用来满足他者的阅读(聆听)需求,并且在自己所创造的言语作品中“直观他自身”,用来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这两方面因素既相互矛盾、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交际”就是这种矛盾统一的关系,以及这种矛盾的普遍必然性的深刻体现。它意味着语文课必须且只能是“沟通”和“创造”的辩证统一,是“沟通中的创造”或“创造中的沟通”,由此产生语言的必需和言语的必行,产生文章的思想和文学的审美,产生人与语言、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人与自我的结构性联系,以及作为这种结构性联系的产物的言语作品。归而言之,语文课的“交际”,就是在一定的言语范式主导下交际主体运用语言创造并传递信息的过程。其中,“创造并传递信息”是“交际”概念的基本内涵,因而也是反映在“交际”这个概念中的语文的本质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的“交际性”。所谓“交际问题”,在现象层面上就是指“怎样听说读写”的问题,而在本质层面上则是指“怎样运用语言创造并传递信息”的问题。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其一,“交际”内含传递和创造,但它不是传递和创造,更不是传递或创造,而是传递和创造的关系性存在。“交际”只存在于传递和创造的特定关系中,离开这种特定关系,“交际”就不具有“语文的”本体论意义;同时,“交际”使传递成为“这个”传递,也使创造成为“这个”创造,离开“交际”,传递就不再是“语文的”传递,创造也不再是“语文的”创造。其二,“交际”的传递和创造,当类似于人的左眼和右眼,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存在着视域融合。“艺术开始于形式开始的地方”(维戈茨基),但是“要一句‘新’的诗出现,还得依赖一种‘新’的思想生成”(威廉斯),因而作为“交际”概念的两种思维要素,传递和创造总是协同存在的。其三,“交际”涵盖语言和言语,但它不是语言和言语,也不是语言或言语,而是关于语言和言语的本质抽象。“交际性”规定了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但它不是“语言的工具性+言语的思想性”。其四,“交际性”规定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它使形式成为“这个”内容的形式,又使内容成为“这个”形式的内容,所以人们常说“形式即内容”,“在艺术作品中,形式变成内容,反之亦然。喜剧、小说是靠形式而成为文学作品”(马尔库塞)。其五,“交际性”规定了语言和言语(文章、文学)的存在及其位置,并把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它是关于这个整体的本质规定,体现多种规定性的统一,让语文最终“成为他自己”,把语文课和非语文课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但是,它不能取代或者消解各组成部分的个别性质。此外,也不能把作为现象的“交际”和作为本质的“交际”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语言学的“交际”概念不切合语文学科的实际,不宜“拿来”。信息不是上帝手里的苹果,可以随便拿来相互传递,它需要创造,需要遵循“实在――意识――语言”的发生学逻辑来发生,需要按照“对象――对象意识――自我意识”的思维逻辑来生成。“交际”的含义,除了语言学上的“传递信息”外,还应当包含“创造信息”,并且后者更为根本。这正如李宇明教授所说的那样:“人的核心能力,就是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就是“语文”。李教授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切中了“语文”的要害。作为一种人的实践,“交际”不仅意味着“传递”,更意味着“创造”。听和说如此,读和写也如此。“创造”是“交际”概念的固有内涵,却一直被经验层面的“传递”所掩藏、遮蔽。殊不知,没有信息创造的信息传递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创造”内涵的“交际”概念同样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概念,至少是不完整的。只有把“创造”和“传递”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且把这两种相互依存的思维要素及其关系作为“交际”概念的内涵,“交际”才会成为语文的“交际”,语文也才会成为“交际”的语文,语文学科才能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彻底地、清晰地显露出本学科的基本属性――交际性。

“交际性”不仅是语文课的规律所在,并且也是语文课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如果说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用关系”,那么,语文课主要就是以自身的交际属性来满足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需求的。语文的交际属性和语文的学科目的可谓一脉相承,它们共同体现出了语文学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交际性”也是对叶圣陶先生“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如果承认听说读写是一种实践,并且承认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由创造”,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从“自由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叶老所说的“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呢?有什么理由不把“交际”理解为外在的“信息传递”和内在的“信息创造”的有机统一呢?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早已证明,把“传递”和“创造”混为一谈,或者把它们任意割裂开来,只重“传递”不讲“创造”,或只重“创造”不讲“传递”,语文课都注定会迷失自己,注定感受不到生命的律动、聆听不到“精神的回应”,自然也注定品尝不到地道的“语文味”。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叶老的主张始终未能真正被理论界所理解,“语文”概念一直被人们限定在“交际工具”的范畴之内,语文的交际本质也一直被阻隔在“语文”一词的背后,不能彻底地、清晰地显露出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在观念上的逻辑混乱,以及在本体论层次上的“不作为”。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这句名言说出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可塑性,同时也说出了语言使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活形式”。“生活形式”的要义在于,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生是语言层次上的存在;语言也是人的实践方式,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不仅有用,而且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使用语言,意义即使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表达启发我们,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从“语言使用”出发来理解语言现象,来看待“语文”对象。

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语言是人的本体存在,人具有语言性。但是,人的语言性是在言语中体现的,人生的意义是在交际中呈现的,在“语文的”概念框架中,人以交际方式存在。因此,从人的语言特性和语文的交际特性的同一性上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它包括两大要素: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二是最重要的交际行为――言语。这两方面要素的辩证统一,就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范畴――交际方式。

所谓交际方式,简要地说,就是指交际主体运用语言创造并传递信息的方式。具体地说,它是指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交际主体创造并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主体的各种语言要素和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言语范式,是主体和主体之间运用语言观念地把握客体、自由地理解和表达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即交际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机制、过程。它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逻辑,是语言发生与意识生成相统一的逻辑,是人与语言、人与世界、人与他者和人与自我相统一的逻辑,是语文“自己构成自己”的逻辑。所以,在“语文的”概念框架中,交际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文章和文学的存在方式,是语言和言语的存在方式,是语文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交际方式的本体论意义。

――――――――

注释:

①岑运强:《言语交际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页。

②关培兰:《简明行为科学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62页。

③戚雨村:《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14、524页。

④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67页。

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