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蒙氏教育理念重点精选(九篇)

蒙氏教育理念重点

第1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蒙氏教育法;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

一、蒙氏教育法

近几年,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蒙氏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已故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有着完整的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具,这种教育方式非常独特,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都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各个地区的幼儿园大部分都开设了“蒙氏班”,配备专门的老师和教具,运用蒙氏教育法来进行教育。

蒙氏教育法在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上有着如下的特点:(1)呈现数的方式的整体性。蒙氏教育法在教育学前儿童学习新的内容时,一般都是以组的形式或者以十位单位呈现给他们,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认识序列间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前儿童的概括能力。(2)渗透性的教学方法。蒙氏教育法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前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3)学前儿童的直接操作性。蒙氏教育法重视学前儿童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操作来获得经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4)对逻辑思维的培养。蒙氏教育法在数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逻辑思考,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运用,通过“感官教育”来提高学前儿童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各种游戏中让他们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

二、学前儿童对数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说,三到六岁的儿童在数量的估算上、数数的能力上以及视觉空间的认知能力上都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但没有性别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对数的认知能力在三个年龄班中表现出小班和中班的差异要明显的大于中班和大班的差异,这就说明中班也就是四岁是儿童数的认知能力发展的飞跃期,尤其是数数的能力,所以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蒙氏教育法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的影响

(一)学前儿童对于基数的认知发展。二十以内的基数认知任务包括了说出总数,按数取物以及数的匹配。总的来说,对于数序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基数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基数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不能说出数的总数或者说出的总数出现错误;(2)用手指逐一点数,而且在数数的时候要发出声音,必须进行外化的操作;(3)用手指逐一点数或者唇部有动作地进行默数,呈现出部分外化的操作;(4)不用手指点数或者默数而直接说出结果,呈现出内化操作。

(二)学前儿童对于数序的认知发展。对数序认知的任务包括了比较数的多少、指认数序、补充数序以及实物排序。总的来说,对于数序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数序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数序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不能进行排序;(2)完成了部分的排序任务,但是存在错误;(3)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在各个年龄段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完成任务时更多的呈现出的第三种情况。

(三)学前儿童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任务包括了点数相加、实物相加以及补齐缺数。总的来说,对于数的组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在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上要优于没有接受该种教育法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在完成数的组成的认知任务时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1)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出现错误答案;(2)通过掰手指、默数或者借助其他的工具,虽然不熟练但是结果都正确;(3)不借助任何工具,从语言的信息中能够直接得出答案,不但快速而且正确。在接受了蒙氏教育法的学前儿童中,大部分都能呈现出第三种情况,说明蒙氏教育法能让幼儿在数的组成的认知发展上有更快的进步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法有着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推广。蒙氏教育法在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上效果明显优于了普通的教育模式,让幼儿在对数的认知上有更快的发展,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被许多的幼儿园所使用,以更快更科学地提高学前儿童数的认知能力。

第2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育 应用成效 反思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和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目的。

一、蒙氏教育的相关理念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但反对以教育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而且很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运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十个新的思想在蒙台梭利教育中都可以找到,两者是一致的:(1)幼儿教育为终身教育打基础。(2)幼儿是中心,是教育中的对象主体,着重幼儿内在的潜能。(3)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因人施教。(4)重视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5)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6)幼儿有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的时间。(7)通过让幼儿活动来发展。(8)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9)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10)观察幼儿,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幼儿园吸收蒙氏教育,与我国现有的教育融合,受到幼儿的喜爱,家长的称赞,老师的欢迎。

二、我园蒙氏教育的成效

我园于2001年3月正式引进蒙氏教学法,从最初的两个班扩大到现在的全园十六个蒙氏班,我们将蒙氏教育理念和蒙氏教育法中的长处充分应用到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环境创设品位的提高

1.物质环境

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蒙氏环境不但优美,而且非常温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并使孩子成为真正的小主人,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上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内容与教育活动相适应。(2)幼儿参与布置。(3)强调真实与自然。(4)满足幼儿特有的节奏与步调。(5)安全性。(6)物的数量限制。(7)有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8)要有秩序感。(9)能够满足幼儿的美感。现在我园的环境比以往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2.人的环境

在蒙氏教室中,多以孩子自学为主,孩子们自由选择教具,每种教具的使用都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以适应能力发展程度不同的孩子,教师采用小组和个别引导的方式,针对不同孩子的发展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使他成为一个独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个体。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在蒙氏教学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根据孩子需要和兴趣,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准备大量的教具和操作材料,引导孩子自主探索、自发学习,使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另外,在孩子们操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观察,及时引导,有效记录,不断反思、总结、分析,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要求自己,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得到优化,从而迅速成长起来。

(三)孩子学习更积极主动

蒙台梭利认为:在整个精神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孩子们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在自由生活时,孩子才能从环境的经验中学习到经验和独立,才会产生真正的纪律。孩子们在宽松、自由、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他们或独立专注与自己的活动,或与同伴交流。一切都变成了幼儿主动学习。

(四)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以邀请函的方式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运动会、手工制作展览、环境布置等都是与家长共同策划、组织开展。我们经常听取家长意见,把他们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家长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踊跃在家园互动栏中投稿,介绍好的教育方法、经验,当了解班级近期主题教学后,都主动带来相关资料,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取得家长们的理解、支持,是幼儿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三、对蒙氏教育的反思

蒙氏教育创造于近代,并非当代的新学派。但至今仍为众多国家所沿用并加以改革与发展。这一现象表明蒙氏教育的科学性,富有生命力。但蒙氏教育也有历史局限性,如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幼儿的幻想和创意活动加以限制;幼儿活动中交往能力体现不足。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少。对此,我们要有所改革和创新,在活动中弥补不足。比如,我们将我国教学中的优势融入蒙氏教学:把游戏,社会实践,故事表演,创编,科技小制作等活动纳入蒙氏教学课程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开阔视野,促进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之,我们借鉴、学习蒙氏教育要注意两点:(1)全面深入了解蒙氏教育的思路、观点、意图、目的和方法,而不只是学习表面的操作和练习。(2)实践不等于照搬照抄。我们的实践是实验,要研究,还要使之得到发展、创新。要根据国情、地区,具体幼儿园甚至具体班,具体条件、情况来开展实验,使蒙氏教育中国化、本土化、园本化。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动脑筋、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吸收与革新。随着我园蒙氏教育实验的深入,我们将对蒙氏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著.霍力岩等译.蒙台梭利教育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第3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蒙台梭利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中期就引进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学习和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都为之赞美、为之动情。但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为教师对蒙氏教育理念了解得不够深入,误认为只要操作蒙氏教具就是蒙氏教育,造成一味地模仿而无拓展。使教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很难起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深刻学习《纲要》的基础上,用《纲要》的理念来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初探《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

1 加强理论学习,寻求《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结合点

在实践工作中,教师们常说:“蒙氏教学是隐性的,是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教育,而传统教学是显性的,是短期内容易看到成果的教育。”这表明教师们对《纲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蒙氏教育理念的理解也较为片面。为此,我们着重加强了对教师的理论学习,统一了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教师意识到“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多少儿歌、认识多少字,而是需要在深入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了解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问题中帮助他们提升经验,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生成教育,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幼儿今后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奠定基础,真正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2 在《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的都是些很“正规”的教育手段,为那些看得见的教育效果(短期效果)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强调以一种“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而蒙台梭利教学法也是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具,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每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备教学形式改为备环境、备孩子的需要,努力转变教育行为,积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机会,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给他们更多选择、探索、创造的自主空间,使幼儿在环境刺激中主动学习,在活动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在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如今探讨最多的是如何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与幼儿共同成长…… 其表现为:

第一,由看护式的教育向开放式的教育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给孩子更多交流、探索的机会。

在蒙氏工作中,我们不仅为幼儿创设了蒙氏工作区,同时还为幼儿开放了角色区域、建构区域、养殖区域、探索区域等多种可供幼儿交流的区域,并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间、凉台来扩展幼儿的活动空间。起初,教师们认为:(1)孩子的活动必须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不能离开老师一步,如果孩子的活动空间扩大了,极易出现盲区,教师不方便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也很容易发生危险。(2)交流区域的添加会直接影响安静工作的幼儿,产生相互间的干扰。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始尝试给孩子拓展的空间,相信幼儿的能力,放手让他们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充分体现教师对幼儿的信任与支持。没想到孩子活动空间的扩大使幼儿的游戏更轻松,拓展的内容更丰富,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不再什么都依赖教师,开始学会了独自处理问题,学会了自我学习,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的教育共鸣增加了。自拓展幼儿的交流空间后,幼儿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性提高了,也加强了对同伴间的关注,形成了不影响他人的行为意识,对工作的开展更为投入。孩子们生活及知识经验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各区域间的变通性逐步增强。由此可见,看护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幼儿,他们更喜欢宽松、开放的环境,老师大胆放手给孩子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提供更多交流、探索的机会,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由说教式的师生关系向交流式师生关系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育好幼儿,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就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平台。为此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就会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的作用。表现为:(1)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经验的提升。(2)教师的广泛接触与个别沟通能使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内在需求,将教育转化为幼儿内部的发展需要,使其在原有水平上主动提高。(3)教师在参与中,可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努力创造适合每名幼儿成长的条件与环境。(4)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充分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幼儿良好的情商。

通过实践,教师们意识到了成人不能用自己的观念去束缚孩子的发展,说教式的教育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幼儿,我们而应遵照事实,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为他们创造感兴趣的空间,孩子们的活动就会更专注、更有目的,孩子们的参与就会更主动、更有效率。真正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 在《纲要》与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蒙氏的教学形式更丰富,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都有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依赖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得到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所选用的教学形式将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如原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而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后,又多采用个体教学方法,忽略了群体教学对幼儿的影响。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促进幼儿学习的实效性呢?

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遵循了孩子的个性特征,结合教育内容,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我们还将教育带到家庭中,利用家长资源,使幼儿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和经验,同时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起到家庭、幼儿园教育同步化的作用。自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来,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也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蒙台梭利;混龄教学

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以下简称蒙氏)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蒙氏教育理念注重混龄教学,即将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生活、学习、游戏,让其彼此合作和模仿学习[1]。混龄教学有利于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有益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我国幼儿园编班长期以来都是以年龄为依据,同龄编班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局面。有学者认为,同龄编班无视个别差异,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2]。为了解决幼儿园同龄编班存在的弊端,台湾《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为混龄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陆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通过混龄教学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弥补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同伴缺失的问题。

蒙氏混龄教学发展立足于当地的地域特性、文化特性,还带有时代特性。因此,混龄教学模式的借鉴应结合当地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能盲目移植。在台湾地区,蒙氏幼儿园办学经验较为成熟,已经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蒙氏混龄教学。本研究选取台湾地区台南市归仁区的一所A蒙氏幼儿园作为个案,通过到A蒙氏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对该幼儿园的园长与三位蒙氏班级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探讨蒙氏混龄教学及其运用,为中国大陆幼儿园混龄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一、蒙台梭利幼儿园混龄教学意涵

蒙氏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认为按年龄对幼儿进行分组是一种人为的隔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3]。在蒙氏幼儿园,混龄编班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成人社会的环境,混龄班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幼儿会遇到不同年龄的幼儿,与他们交往、合作,共同学习、一起生活,不仅能够扩大幼儿的接触面,使其获得良好的交往技能,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蒙氏混龄班,年龄较小幼儿在年龄较大幼儿指导下,比在教师指导下更容易学会某项事物,经常可以看到“大教小、小促大”的情景。因为混龄班的儿童发展水平差异大,所以需要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掌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对其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有所差异。因此,蒙氏认为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并且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关注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蒙台梭利混龄教学运用

蒙氏混龄教学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并将其融入每日课程设置。

(一)环境创设

蒙氏教育倡导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世界,理解人与事物的关系,建构自己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给幼儿提供有益的经验和体验,有准备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也要给幼儿提供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不仅是安全美观,更重要的是儿童喜爱、能促进儿童的探索活动,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台湾的蒙氏幼儿园童准备了典雅、精致的环境,所创设的环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除了室内的蒙氏教学设置,生活环境也很温馨,让幼儿在具有家庭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室外环境设置了综合游乐区等,让幼儿身心放松、探索互动,增进师幼及同伴间的交流,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4]

(二)课程设置

台湾蒙氏幼儿园开展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抓住幼儿发展的敏感期,给予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因此,幼儿学习活动大多以单独练习或者个别活动为主。蒙氏课程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教育等部分。

1.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活动是蒙氏课程的基础,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流,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蒙氏遵循一定秩序营造安静环境,让儿童专心工作,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协调效果,为感觉教育、数学教育等奠定基础。在蒙氏混龄班的日常活动中,儿童通过接触和模仿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专注等习性。

2.感官教育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知[5],感官发展是幼儿认知世界的第一步。蒙氏混龄班的感官教育运用各种蒙氏教具,通过闻、听、看、触摸和模仿,让3~6岁幼儿透过感官感知事物,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外在世界[6]。发展幼儿感官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发展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3.数学教育

蒙氏教育善于把数学建立在日常生活和感官教育的基础上[7]。混龄班幼儿通过观察教具并反复触摸和操作,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木棍、积木等教具,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具体形象感受数的存在,明白数字加减的实际意义。从木棍等教具的加减到抽象数字的加减,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颜色鲜艳和生活化的教具不但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蒙氏教具的自我纠错设计在发展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同时能够培养幼儿严谨的态度和自我纠正的习惯。

4.语言教育

0~6岁幼儿处于语言的敏感期,其中3.5~5.5岁更是攸关幼儿书写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蒙氏混龄班的幼儿通过触摸感受文字字型,理解文字笔画顺序,并在不断操作触摸中,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再通过沙盘等教具形成系统的文字认知。阅读教育在幼儿的文字认知基础上进行,主要通过阅读优秀绘本和诗歌激发幼儿想象力,同时在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交流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文化教育

在蒙氏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教具有各种动植物标本与模型、地理地图、地质模型和天文领域的教具。在混龄班,教师把原本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具体模型、图片和标本的形态,展现在幼儿面前,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操作,学习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完善幼儿对自然、人文历史、地质地理、天文科学等领域的认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个案分析

(一)个案介绍

A蒙氏幼儿园是位于台南市归仁区的一所私立蒙氏幼儿园。A蒙氏幼儿园于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15年,其蒙氏课程与主题课程相互渗透,通过多元主题活动以及真实教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A蒙氏幼儿园蒙氏班的混龄编班模式采取的是两个年龄段的混龄。编班方式以具体入学人数为主,理想人数比例是1∶1,但每年招生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尽可能控制在2∶1范围之内。同时,幼儿园会开设团体合作活动,利用混龄优势,协调配合完成蒙氏教具操作,在幼小衔接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其他课程,如唐诗、数学、英语等。蒙氏课程与主题课程理念相互渗透,通过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让幼儿展现平日蒙氏课程中的学习技能,促进幼儿人际关系发展,也为幼儿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做准备。

(二)个案中混龄教学运用分析

1.环境创设

在A蒙氏幼儿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创设环境。第一,根据幼儿年龄,对课程比例、学习区数量进行调整。例如,在小班,教学注重规划感官和生活部分,设置生活区、感官区;大班教学注重语言与数学,学习区移除生活区,增设语言区和数学区。第二,在设置学习区基础上,适时投放不同教具,教师起到协助与引导的示范作用。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教师会营造“大教小,小促大”的环境氛围,使其充满爱和互助。安静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营造,由安静的幼儿影响较为吵闹的幼儿。在物质环境创设中,教师会与班级幼儿进行协商,例如,难度较低的教具摆在最高一层,依次向下,难度递增,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有选择空间,并且教师会认真观察教具使用情况,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教具。

2.课程设置

(1)日常生活教育

A蒙氏幼儿园混龄班的日常生活教育课程主要有培养精细动作、生活教育、礼仪教育等。在培养精细动作方面,教师会先依据幼儿的年龄从简单动作逐步过渡到复杂动作,再考量幼儿发展差异,调整难易程度,让不同年龄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混龄中班,比如说学习‘削’的部分,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就是让他削直线的东西,如小黄瓜,削完之后,可以请年龄较大的幼儿切;对于年龄较大幼儿,就可能让他们削曲线的东西,如苹果。在日程生活教育课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发展程度差异给幼儿安排活动任务,即如果幼儿的发展程度较好,就让他做难度高一点的任务。但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小且其‘削’的能力已经发展得很好,我们还是会让他继续削,因为‘切’这个动作需要虎口的力量,而年龄较小的幼儿的力道还不够,因此这个动作我们还是会请年龄较大的幼儿来帮忙”(引自2016年2月3日园长访谈内容)。或是讲解茶道时,园长就会说:“今天,哥哥姐姐的任务是泡茶,弟弟妹妹扮演他们家的客人,进行品茶”(引自2016年2月3日园长访谈内容)。年龄较大的幼儿负责泡茶动作、过程,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尽情展现自我。

在生活教育方面,A蒙氏幼儿园最大的特色是为幼儿提供真实性教具,让其操作、学习。例如,教师提供真实教具,让幼儿自己抹面包、切吐司、削苹果等,使其学到真实可操作的经验。此外,在礼仪教育方面,教师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教师和较早到学校的幼儿会在幼儿园大门口向来上学的幼儿道早安。此外,教师还会采用及时表扬和及时干预的方法,教幼儿敬师语,培养幼儿的礼仪礼貌。

(2)感官教育

在感官教育方面,A蒙氏幼儿园混龄班设置了感觉区,放置不同感觉教具,促进幼儿感官的发展,包括听觉筒,让幼儿去听声音的大小;插座圆柱体,通过胖瘦大小的感觉触摸去判断物体的粗细;嗅觉筒,会放香油、香水,让幼儿去闻味道等。教师会根据幼儿能力水平高低,投放难易级别不同的教具供幼儿选择。此外,A蒙氏幼儿园设有感统室,放置一些体育、体能器材,帮助幼儿发展运动能力。“我们在安排幼儿进行感统练习时,会考量混龄的因素。有的孩子不敢走平衡木,我们对此设置了高低不同的平衡木。如果幼儿对较高的平衡木比较害怕,那教师可以让他选择完成较低的平衡木,培养其成就感,或教师会牵着他,使其不那么紧张和害怕”(引自2016年2月1日师1访谈内容)。总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具,当幼儿希望挑战难度较高的任务时,可以向年龄较大的幼儿寻求帮助,两人共同完成。这不仅促进了年龄较小幼儿的感官发展,也增强了年龄较大幼儿的自信心。

(3)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育方面,A蒙氏幼儿园混龄班的学习内容相较于大陆幼儿园更加复杂。数学教育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即从简单的数数开始,混龄班的幼儿会认识1~100的数字,接着通过教具操作,让幼儿理解、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倍数等数学概念。在教学方法上,数学教育主要以渗透教育和兴趣教育为主,通过银行游戏、邮票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数学活动兴趣。A幼儿园通过具体教具让幼儿了解数字加减乘除背后的含义,并通过展现幼儿学习成果,让年龄较小的幼儿萌发“一种意识,即未来我也会想要;一个动机,即想要去做”(引自2016年2月3日园长访谈内容),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4)语言教育

A蒙氏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注音符号和掌握初步的书写能力。在学习注音符号方面,首先会让幼儿在沙制板上触摸注音符号模型,其次用木笔仿写、描摹,再让他们在纸上书写。学习完注音符号之后,幼儿开始学习并书写简单的汉字,有利于与小学衔接。此外,A蒙氏幼儿园会教幼儿学习闽南语,通过儿歌、闽南童谣教幼儿学说闽南话,传承语言文化。A蒙氏幼儿园也注重阅读教育,设置晨读时间,会播放轻音乐让幼儿、教师阅读故事书、绘本,通过师幼共同晨读引导幼儿自主阅读。“我们的目的就是训练孩子的主动阅读精神。因为教师教导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希望幼儿在中班、大班时能够多阅读,可以自己去搜寻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的答案。看完之后,教师会进行延伸,开始讲故事、认字、画图等”(引自2016年2月3日园长访谈内容)。

(5)科学文化教育

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A幼儿园会让幼儿观察实物,学习自然科学相关概念。“例如,对于花的各个部位名称的学习,教师会拿真实的花对幼儿进行教学,并结合蒙氏教具拼图,让孩子自己去试拼”(引自2016年2月1日师1访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年龄较小的幼儿认真观察和进行简单配对,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会添加文字配对,对于能力更强的幼儿,则会安排延伸的“纸张工作”。此外,幼儿园还会把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实践,展开相关主题活动,进行主题教学,如“年货大街”“爱心早餐工程”等。此外,结合台湾本地乡土特色文化,教师会传授幼儿家乡、大陆、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通俗易懂的人文历史知识。

(6)园本课程

在园本课程方面,A幼儿园教育结合社区文化,通过开展相关社会活动,发展幼儿社会性,提高幼儿知识水平。“比如在重阳节,我们会带孩子去安养院给爷爷奶奶唱歌、表演节目、聊天;在圣诞节,我们会带孩子出去表演,训练他们大方的个性”(引自2016年2月1日师1访谈内容)。在与社区结合活动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让其承担不同的工作,以促进幼儿发展。

四、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台湾蒙台梭利混龄教学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供大陆幼儿园混龄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固定具体时间,开展合作性教学

交往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也是如此。在台湾半蒙氏教育混龄班级,教师对于合作性教学的运用较多,混龄班中幼儿会与不同年龄的人互动,且会在蒙氏教具操作的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开展地区主题课程,让幼儿自由交流并分享见解。

大陆幼儿园以同年龄的编班为主,缺乏混龄教学中的同伴关系,缺少与其他年龄阶段幼儿长期合作、游戏的机会。因此,幼儿园可固定具体时间,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展开合作性教学。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儿童与成人或能力强于他的同伴交往是使他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的方法[8]。合作性教学有利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绪情感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举办大班与小班共同绘画活动,让不同年龄幼儿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混龄教学过程中的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特点,让幼儿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够获得充实的成就感,年龄较小的幼儿加快模仿能力发展,并逐渐向年龄较大的幼儿学习更多技能,共同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创设精神环境,加强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交流

在幼儿园,纪律是幼儿园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蒙氏提到,只要准备一种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幼儿的精神与秘密便会自发地显现出来[9]。在普通幼儿园,虽然没有蒙氏教具,但创设一种安静的、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尽其所能发挥混龄教学特长,是可行的。幼儿园可以适当打破年级的限制,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联系和交流,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如果幼儿尚未建立良好秩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询问其他年段秩序较好的幼儿是如何做到安静、有秩序的,然后由教师指导幼儿反思不同年龄段幼儿是如何做到安静的,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从而营造一种安静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秩序较差的幼儿不仅学习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向他人学习,而秩序较好的幼儿则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三)结合社区文化,发挥混龄特色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其中不仅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以不同形式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幼儿园与社区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加强幼儿园与社区资源结合对幼儿的发展是有利的。A幼儿园的特色主题活动与其所在社区文化是相联系的。A幼儿园不仅会举办与社区主题相结合的特色活动,如总铺师活动、归仁庙会、安养院义演等,并让幼儿组队参与社区举办的活动,让幼儿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现今中国大陆提倡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各省市也不乏有特色的社区主题活动,如福建省福州拗九节、漳州开张圣王庙会等,若能将社区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园、社区以及幼儿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幼儿园要了解周围社区现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其次,研究社区资源特色,整合资源优势;再次,根据资源整合制定活动计划;最后,在开展社区活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依其特长与兴趣分配不同任务,承担不同角色,发挥混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

[2]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学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3):35-38.

[3]罗维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理论界,2011,451:215.

[4][6][7]王俊恒,朱露露.蒙氏教育在中国[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2-163.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第5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品格;思考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3岁看小,7岁看老”,也就是说幼儿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3岁--7岁这个阶段养成的品格会影响和跟随人的一生。《狼孩》的故事人尽皆知,当狼孩刚刚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用牙撕开吃生肉,走路和跑步时手脚并用,不会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叫,就是因为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与狼生活养成了狼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狼孩适应了人类生活,用了两年学会简单会话,用五、六年的时间学会走路,但跑的时候还会手脚并用,直到死也没像健全人一样说话,《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心理及品格教育的重要。蒙氏教育以其以幼儿为中心利用预设教育环境教育为特色,培养孩子健全品格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值得让我们借鉴和思考。

1.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

1.1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孩子专注度、秩序感、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感官教育、语文教育、文化教育五个方面内容。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加以训练,以培养其良好习性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教育结合感官教具培养孩子对感官的敏锐;数学教育通过由少至多量的比较然后引入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操作,从而介入四则的运算的数学基础;语文教学方面强调拼音、笔顺语言表达等母语教学,同时培养英语入门教育;文化教育方面在蒙氏教室配备了植物、动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玩教具教孩子学习怎样照顾动植物、认识自然、了解环境和宇宙万物的奥秘。

1.2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主、注重完全人格的培养、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提供充分的教具、不“教”的教育、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等特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专门为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儿童世界”。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启发式引导教学。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教具进行教室分区的环境情景教学,蒙氏教室是缩小版社会的雏形,孩子通过学习如何分享和学会知识技巧并懂得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和如何领导别人。通过学习动作、感觉、语言、技能和道德发展等,使儿童形成一个身心统一、品行自律、心智平衡的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具有无限的潜能,其生命的最终发展是走向独立,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品格。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练习如五官感觉练习、生活基本能力练习、智能练习等方式来形成健全的人格基础。

2.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念培养幼儿人格的思考

2.1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形成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园是是幼儿通过班级形式组成的“儿童之家”,幼儿园内教学布置按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美术区、语言区、数学区、自然区、情景游戏区等不同功能组成的“区角教育”又仿佛儿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儿童社会”通过创设了温馨舒适和优美和谐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敢做、敢说、敢想,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让幼儿通过自我校正和自我学习,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孩子是老师的影子,要塑造幼儿的品格意识首先要塑造教师的品格意识和提高教师的品格素质,这样才能让儿童通过对良好品格教育的模仿最终形成内化。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有高尚的品格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善于去发现和创造,要不断的根据孩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设施和活动材料。积极为幼儿的成长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优秀品格塑造和身心和谐优化发展。

2.2家庭教育和家园同步教育对幼儿健全品格的思考

幼儿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溺爱和宠爱造成,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一些孩子在引起争执时经常会说“妈妈就是这样说的”、“爸爸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老师告诉这样的做的”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行为、语言的导向作用。作为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对待孩子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娇纵和包办代替等行为。幼儿园在课上要求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的优秀品格教育,幼儿会通过学校的蒙氏教育学习和体验回到家庭就会自觉地实践、模仿和情景再现。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还要大胆而耐心地给孩子机会“自己做”,并成功地引导孩子“如何去做”。做到家园同步相得益彰,并鼓励幼儿让幼儿懂得沟通、交流、分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作者:李景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中心园

参考文献:

第6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首先,陶氏了解到国内远不止五族民众,他不再使用“五族共和”口号,开始关注五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如在1934年刊行的《普及教育研究院组织大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未来设立的普及教育研究院除须研究蒙古教育和教育外,还须研究苗族教育和瑶族教育。在1939年刊行的《晓庄研究所初步计划之研究问题》一文中,陶氏指出晓庄研究所除须研究回族教育、蒙族教育、藏族教育外,还须研究夷苗教育。

其次,在抗战建国的背景下,陶行知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应一致对外御敌。如1938年10月,陶氏针对日本挑动我国回汉两族关系紧张的情况,在《海外的故事》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同月,陶氏在提交的《推进普及教育以增加抗战力量而树立建国基础案》中,建议中央政府应抓紧训练蒙、回、藏等族人才,促使各民族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最后,他还反对任何大民族主义的作法,认为应尊重各民族群众的政治地位。如1945年5月,针对高层认为国内各民族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宗族,而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统称为“边民”的作法,陶行知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不承认少数民族为民族的做法是错误的。

总之,1924至1946年间,陶行知从关注内外蒙古问题扩展到关注国内整个边疆民族问题,从注意民族关系问题延伸到注意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他的民族观也随之发展,并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容,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族民众应相互团结、平等相待;政府部门应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应维护其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维护各民族权益是以捍卫国家统一为前提的,这与当时一些民族人士受到西方“民族自决”说的影响、不惜以分裂国家来保护本民族利益的做法是显著不同的。这在陶氏阐述他的民族教育思想时就有着鲜明的体现。

一、陶行知的民族观对其民族教育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提出民族教育思想大体与他关注边疆民族问题同步。如前所述,1924年陶行知撰文评论内外蒙古问题时,曾对如何发展蒙古教育提出过看法。尔后,他在关注西南民族问题时,也在一些文章中阐述过他的民族教育思想。从这些文章看,陶氏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平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和民族观的基础之上。如1924年1月,在察哈尔特别区推广平民教育时,陶行知在致温佩珊及其夫人的信中,结合平民教育思想,指出政府部门要建设五族共和国,“只有赶快推广平民教育一个法子”。在1934至1935年间先后发表的《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两文中,陶行知则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发表了如何发展民族教育的看法。其中,前文指出应在国内各族民众中“普及现代生活教育”,[后文呼吁政府部门应采取“工学团”形式组织边疆民族学校,以使这些学校能“依‘即知即传人’之原则继续推进”。[简言之,陶行知结合平民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着重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办法、内容和组织形式。与上述思考不同,陶行知结合他的民族观,则重点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及教学语言等问题,并提出了他的一些主张。

首先,陶行知从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群众的自治能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出发,呼吁教育界人士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如在《五族共和与教育者之责任》一文中,陶行知提出解决内外蒙古问题的办法就有教育的办法。在他看来,当时内外蒙古问题反映出五族民众不够团结,多是在“各干各的”,五族民众的国家观念不够浓厚。而恰当的教育“可以沟通精神上的贡献和缺乏”,即,可以促使五族民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国民”,使得他们意识到彼此间“有共同利害,有存则共存、亡则共亡的关系”,形成兄弟般感情。于是,他号召教育界人士承担起发展民族教育的责任。与此同时,陶行知在《内蒙革命与教育》一文中指出:政府部门把“一个专制的内蒙变到一个自治的内蒙”,最要紧的是“从培养领袖、训练公民入手”。故他建议内蒙古革命群众抓紧发展教育。[6]P.2871927年以后,特别是抗战期间,陶行知则希望通过发展民族教育为抗战建国起到作用。如在1938年12月生活教育社桂林成立大会上,陶行知指出该社在战时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全民族都变成抗战建国的真力量”。翌年3月,在生活教育社12年周年纪念大会上,陶氏强调战时生活教育社应抓紧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以使民族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

其次,陶行知基于增进国内民族团结的考虑,强调发展民族教育应培养民族群众的公民资格,并将此纳入民族教育方针中。如在1924年7月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陶行知指出发展民族教育须培养民族学生的公共观念和国家认同感,须为民族群众的福祉发展教育。于是,他与范源濂、马鹤天、郭道甫等人提出了四条蒙古教育方针。其中,“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列为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此后,陶行知还在各种场合努力矫正教育界人士轻视“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的作法。如1925年,郭道甫应陶行知的邀请,撰写了《蒙古教育之方针及其办法》一文。在文中,郭氏没把“养成五族共和之公民资格”一条纳入到方针之列。对此,陶行知在文章的按语中作了委婉的批评。他说,尽管郭道甫肯定了“蒙古确为中国之一部”,强调了发展教育应使蒙古族民众“尽立国之义务”;但是,“养成五族共和之公民资格”关系着民国的前途,“在教育方针里特别提出总是有益处的”。在按语的末尾,陶行知还意味深长地说道:“共和不忘自治,自治不忘共和”。这实际上提醒郭道甫在维护民族权益时须以捍卫国家政治统一为前提。

最后,陶行知从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出发,倡导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学活动。前面讲到,陶行知认为国内不少民族群众在语言、文字、宗教和生活习惯上不同于汉族群众。于是,他为了维护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力主中国应实行联邦制政体。与此相配合,在教育方面,陶行知呼吁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在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陶行知指出:发展蒙古教育“乃为蒙古人而办蒙古教育,非为汉人而办蒙古教育,非为教育界开新天地,占蒙古地盘,乃帮助蒙人”。他遂与郭道甫一道把“保持蒙古民族之独立性(语言文字等),并发展其优点”列为蒙古方针之一。后来,陶氏在1934年撰述的《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还对教育行政部门“喜欢划一”,“一定要用汉字”普及教育,而不尊重民族文化的作法提出了批评。他说,“运用各民族自有的大众语及文字符号去普及现代生活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教师现成的多,要省掉许多麻烦。这样一来,也能免除民族间的成见猜疑,更能鼓舞各民族自动普及教育的兴趣,进步自可敏捷”。[为此,他提议用民族文字编辑民族教材。概言之,陶行知把发展民族教育视作解决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之赋予了很高期望。他结合自身的民族观重点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和教学语言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构成了其民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因为,平民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氏在东中部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结晶,陶氏结合这些理论思考民族教育只是迁移运用;与此不同,他结合自身的民族观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则是他深入反思国内民族问题、与民族知识分子多方交流、指明民族教育发展方向的创造性成果。

二、陶行知民族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陶行知结合自身民族观提出的前述一系列民族教育思想,其旨趣在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思想的提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众所周知,陶行知主要生活于20世纪上半叶。在这段时间里,除像吴文藻、杨堃、费孝通等一批人类学家外,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多数政府官员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他们仍受到传统国家观念的影响,或从暂时稳定政局出发,或以综合国力不逮的原因,继续推行着传统民族政策。如北京政府在创建之初曾一度废除清末民族政策,提出“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力图实现“五族共和”、“内政统一”的政治目标。但时隔不久,羁縻政策死灰复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于1912年8月颁布《蒙古待遇条例》,恢复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在蒙藏院中设置专门司科保护蒙古、王公、喇嘛们原有的特权等等。[11]PP.253-254此后,以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如出一辙。1934年,蒋氏在《中国之边疆问题》的演讲中指出,“今当革命时期,实力不够,欲解决边疆问题,只能讲究政策”,这种政策就是“柔性的”羁縻政策。依照这一精神,国民政府继续保留王公贵族制度和封建特权统治,在教育方面则以招收王公贵族的子女为重点。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一政策虽然暂时缓和了严重的边疆矛盾,但作用只是一时的。因为,部分上层贵族并没有由于羁縻政策的推行而增进国家认同感;相反,在个人利益受到冲击、在西方列强的调唆下,他们成了破坏国家统一的潜在势力。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羁縻政策的推行,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得以保留,广大边疆民众接受国民教育的机会有限,他们国家观念很淡薄的情况丝毫没有改变。如一些边疆民众或由于,或由于部族力量强大等缘故,没有产生过国家观念,遑论近代民族国家观念。[13]针对于此,一批学人从1930年代开始陆续批评政府部门“过分重视王公喇嘛,敷衍残余的封建势力”的作法,他们提出要从培植优秀青年着眼,提供边疆青年为国服务的机会。而相比政府部门的保守作法,以及近代学人较晚关注民族教育在提升边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的作用而言,陶行知提出“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增进民族群众国家认同感的观点,毫无疑问有着时代进步性。另一方面,陶行知基于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考虑,要求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的思想,其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20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熏陶,边疆民族人士特别是一批边疆民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逐渐产生。他们认识到本民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族源,有着璀璨辉煌的历史,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于是,他们要求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愿意接受越俎代庖的“汉化教育”;同时,边疆民族人士把语言文字视作民族认同的重要符号,力主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如郭道甫在《蒙古问题》一书中明确反对“专重汉文汉语以消灭蒙古固有文字言语”的作法,他认为这种作法违背了民主自由原则。

第7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主题活动;蒙氏工作;教学;美术;游戏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异常活跃的今天,每个从事一线工作的幼儿教师都在努力,希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孩子们。特别是在我园引进了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课程之后,给我们日常的主题活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也正是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与理解和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不断探索,我们发现了蒙氏教育课程与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内容存在着广泛而有机的联系,主题活动渗透在蒙氏工作的点点滴滴。

案例一:数学活动在蒙氏工作中的延伸

刚开始,我们发现小班孩子有的对数字不很敏感。哲哲小朋友就是这样,只要谈到数字,便心不在焉。他喜欢涂鸦,每次活动后纸上都会有一片斑斓的颜色。于是我们利用他爱涂鸦的特点,将蒙氏的“数字砂字板”工作与涂鸦结合,通过“涂一涂、找数字”的拓印工作,让他在反复的操作中了解数字、喜欢数字。每次,当他全神贯注地边涂鸦边期待数字显形时,脸上总有一丝成功的微笑。奇怪的是,我们发现,无论是喜欢数字的、还是不喜欢数字的孩子都喜欢这个工作,原来这是数字显形在吸引他们。无论如何,在反反复复中,大家都认识了数字,并且不再害怕了。

随后,小班的数学活动中,孩子们已经了解了“1~5”的数字与数量,为了让枯燥的数学活动更有点生机,于是我们结合蒙氏的纸上工作,设置了“按数字印图案”的活动。例如,在一座小房子里标示数字“5”,要求幼儿用动物印章(或其他类型的印章),印上相应数量的小动物(或物品)。这样,既帮助孩子们学习了如何将数学中的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又使得数学活动与蒙氏工作有机地渗透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知识和蒙氏纸上工作的兴趣,使得孩子们能更热衷地参与到其中去。

案例二:语言活动与蒙氏工作的融合

我们在蒙氏工作中,增设了一个“小超市”的工作区域,就是提供各种种类的超市宣传图片,如,肉类、蔬菜类、点心类、日用品等。然后布置在一个盒子状的小型货架里,请孩子们做超市的“小小理货员”,根据不同类型物品的汉字名称,把物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了分类的工作,还认识并表达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更主要的是在提高语言表达的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汉字,进行了早期阅读的训练。不仅如此,我们还把“有趣的谜语拼图书”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动手动脑的同时,练习一定的秩序感。清清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不爱看书,但十分喜欢猜谜语。每天,他都会重复几本谜语书的阅读,拼图工作。渐渐发现,清清不但会猜谜,还变得有秩序了,更重要的是清清认识了很多汉字,语言的规范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案例三:美术活动和蒙氏工作的结合

在蒙氏工作中,有许多的工作与画或写有关,而孩子们对这些动笔的活动也乐此不疲。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模仿的行为与成人十分相似而坚持,也许他们为了能将一件件如数家珍的作品带回家,面对成人炫耀或分享而坚持。无论是何种原因,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们用涂色、拓印、拼贴、描画等形式,对各个蒙氏工作进行相应的延伸活动。

案例四:游戏活动在蒙氏工作中的融入

单调的工作只会让活动没有生命力,失去孩子对他的喜爱。于是我们抓住孩子喜欢各种游戏的特点。将蒙氏与各类游戏有机的结合。例如,我们用粉红塔、棕色梯、红棒、彩色圆柱体等进行立体的建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搭出了城堡、飞机、游乐场等,通过游戏更多地认识到了各种教具的形或体,也明白物体的大小、高矮等不同规律。知识学到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快乐了。

在结构游戏贯穿的同时,我们也适时地丰富走线、顶沙包走线、走迷宫等体育游戏和扮演“小厨师”做切、刨、碾的工作;扮演“清洁工”做扫垃圾的工作;扮演“探险家”进行寻宝藏的工作等角色游戏有机的介入活动。大家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8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关键词】蒙氏教育 促进 儿童 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3-02

关于社会性的定义,有两点已达成共识,即:(1)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所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2)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身自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因此,发展儿童社会性在儿童教育范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氏教育是国际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倾注了毕生精力创造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目前,我们已经把“蒙台梭利”理解为一种观念、教育模式或体系。积极的社会性不只是让儿童待在一起,它应在蒙台梭利的班级里占主导地位。

在许多蒙台梭利教室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一个个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地做自己的工作,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偶尔,当某个孩子表现出不够专注、互不影响时,一旁的女教师便上前轻声地引导……有人担心这种教育是否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是否适应21世纪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会表现出你自己的社会性,儿童也不例外。当我们透过儿童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操作的同时,深入感受其工作的内在氛围及其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快乐感,那种担心你就会认为是多余的,甚至会充分感受到蒙台梭利的伟大及其成功。

教学实践证明,蒙氏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本文拟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

一 儿童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儿童不愿上幼儿园,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对儿童限制过多。活动室内留给孩子的空间很少,儿童每天的游戏由老师指定分配,儿童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为儿童所创设的是“有准备的环境”,不仅温馨、美观,而且给儿童以“家”的感觉,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在活动时如同在家里一样,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地点、材料,真正成为家的小主人,获得健康的情感发展。如在团体活动时,每当优美欢快的旋律响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舞蹈,尽情地表现,感受音乐之美,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心里想着别人,感受分享快乐无须训诫说教;当孩子制作好食品时,可让孩子请大家一起分享他做好的食品或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别人;绕过别人的地毯走,不打扰影响正在工作的儿童,与同伴一起工作,可使儿童体会到团结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不难看出,蒙氏教育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混龄生活

蒙台梭利教育主张采取混龄制形式,即年龄跨越3岁的3个年龄组儿童生活在一个班级里,目的是为了促进集体生活的发展。从培养儿童社会性方面来看,混龄班起着突出的作用。它利用其中大年龄儿童的优势,以大带小,鼓励年龄大的儿童主动帮助年龄小的儿童,并且充当活动的领导者,为其他儿童做出榜样,同时年龄小的儿童向年龄大的儿童学习,从年龄大的儿童的工作示范中获得灵感。

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中,儿童以年龄分组,同年龄的儿童生活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同年龄儿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那只是能力上的差异,极易使能力一般的儿童产生自卑,能力强的儿童有自傲的态度。但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正是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儿童在很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朋友,发现探索别人身上不同的特质,互相学习,在互动中彼此配合、彼此协助,培养“兄友弟恭”的情操。

三 自由工作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蒙台梭利看来: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经验和材料,教师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心灵、有一定的需要、潜能和敏感期,这些决定了儿童本身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儿童的个别差异很显著,尤其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初入学的儿童,表现得更为突出。只有注意观察儿童在个别活动中的自然表现,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因此,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强调个人学习和个别工作。她认为个别工作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的作业、教师的引导和同一“家”中不同年龄儿童的工作来培养集体观念。

四 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溺爱孩子、过分保护孩子,致使孩子从小在家里就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根本谈不上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但在蒙氏教育中,我们可以使儿童逐步体会到“规则”并非来自教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对儿童进行管理,而是来自儿童内在目标感的发展,儿童的内在目标感源自集中精力的工作。

蒙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最有特色的是教具的设计,每一样教具都包含着各自的操作规则,只有严格遵循规则并正确地操作,教具才能发挥教育功能。为儿童准备适合其内部需要的学习材料,对儿童既有吸引力和刺激性,又促进儿童自由地从事各种工作,同时对儿童产生一定的限制。首先学习材料本身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儿童在操作规程中动作不符合要求就会出现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求儿童设法解决,这就促进了儿童对环境的内部适应力。其次,儿童在自由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要求儿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如果经常维护环境的整洁和秩序,每样东西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工作中必须小心地使用,注意不损坏,操作完收拾整齐放回原处,这样别的儿童才可以使用。如果所需要的东西不在其位置上,就说明别人正在操作,自己要耐心等待。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蒙氏教育所获得的规则意识,提高儿童专注做事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理解并遵守规则,以增强儿童的规则意识。在蒙氏教育里,儿童也可以自由地、主动地和同伴在一起活动。如照顾动植物、清理工作柜、制作水果拼盘等。这些外部的适应力都是在自由活动中依靠环境的秩序而形成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的集体性,重要的是使每个儿童在自由交往中都意识到自己对公共利益应尽的责任,为儿童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就是让儿童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目的是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从中获得对社会的感性经验。而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能力。如与别人说话时音量是否适中;与别人交谈时眼要注视对方,不打断别人的话等。凡是接受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就会天天生活在社会交往的气氛里。如与别人合作完成工作;观看别人的工作;给别人提供帮助;遇到困难请求帮助;和别人一块聊天、一起分享零食等。

第9篇:蒙氏教育理念重点范文

1我国早教市场现状

1.1孩子接受早教的必要性

早期教育一般指针对0~3岁的幼儿所进行的教育。2010年国家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第一次提出重视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可见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指出,0~3岁是脑发育最快的时问,3岁时,幼儿的脑重量已经基本接近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如果进行合适的教育,孩子未来会受益无穷。在国外,有80%以上的孩子接受早教,在我国,这个比例还很小。

1.2我国早教市场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开始盛行针对幼儿的早期教育,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早教机构,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问里,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方面,社会对早教有着各种反对意见,如费用过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利用家长的虚荣心炒作等;一方面,早教又不断有年轻家长买单,早教知识是现代年轻父母尤其是80后父母所欠缺的,他们受西方教育,对于发达国家的早教知识非常渴望。目前我国早教机构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幼儿园开办,第二种是各类培训学校的业务衍生,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等名义注册的从事早期教育的机构。第三种早教机构只需在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就可以开办,门槛较低,而我国市场上的早教机构大多属于这一种。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行业标准,早教市场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规范,目前的早教市场鱼龙混杂,培训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没有标准可依。早教机构的课程很多是为了迎合家长,而不是从孩子的自身发展出发,甚至出现了1岁的孩子学英语的情况;监管机构不到位,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都是以类似公司的形式开办,相关部门也就缺乏对于师资力量、教育资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有效监管。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课程质量无从保障和高收费的情况,目前一个系统完整的早教课程动辄几千元,甚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教机构的学费高达上万元。早教机构成了商业运作的产物,高昂的费用也挡住了一些家长的脚步,不利于早教事业的发展。

2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于早期教育的指导意义

蒙台梭利把儿童从出生到大学的时问划分为三个阶段:0~6岁,6-12岁和12-18岁,并认为:第一个时期是极富创造力的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教育必须自出生开始。她在《童年的秘密》中说:儿童的正常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位谦虚的教师和一些科学的材料。我们下面就从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具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蒙氏思想对早期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于教学环境,蒙台梭利女士曾在书中说过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第一个条件就是让儿童处于一个愉快的环境里。在罗马为地震孤儿创设的儿童之家位于一个修道院内,有宽阔的走廊和庭院供孩子们奔跑玩耍,有明亮和富有吸引力的家具供孩子们使用,有适合孩子高度的椅子和桌子,在这里本来阴郁的孩子们有了一种类似版依的幸福感。我们的早教机构在设置场所时可以借鉴的是相对宽阔,可以让孩子玩耍探索的场地;色彩丰富充满童趣的陈设;适合孩子高度的橱柜和桌椅。

关于教师,蒙台梭利女士提到教育孩子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成人的中立表现。教师必须要平和,这种平和是一种无阻碍的状态,是理解儿童必不可少的条件。她认为教师必须认真的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并乐于接受引导,只有清除自己严重的砂砾,才能明白认识到如何消除孩子眼中的尘埃。而目前很多早教机构的教师培训,着眼点并不是这种相对安静的状态,更多的是如何动态的与家长和孩子互动。蒙氏思想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儿童的自我选择,但很多把家长和孩子聚合在一起的亲子课程不让孩子自由选择,显然如果让每个孩子自行其是对于家长也并没有说服力。教师在早教活动中不是一味的带领大家做游戏,而是观察每个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才是教师这个角色应起到的作用。

关于教具,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具是我提供儿童学习时所使用的材料,使用它们旨在提升儿童的智力及改善儿童的性格。教具的选择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首先,在色彩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颜色,蒙氏教具从色彩明丽渐渐过渡到柔和的色彩,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第二,材质多样。蒙台梭利教具不拘泥于一种材质,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如木质、纸质、沙子、石子等。这样更贴近于生活。第三,蒙台梭利的教具有错误修正的功能,孩子利用教具进行修正,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