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蒙氏教育概念精选(九篇)

蒙氏教育概念

第1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晓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3(5):165-166.

[2]贺俊.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4,26(1):298-299.

第2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第3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杜威与蒙台梭利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游戏与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两者都“注意于自由自动、儿童自己教育”。杜威认为游戏与主动作业是幼儿

园的主要活动,幼儿的游戏通常指向一定的目的,幼儿的工作通常带着游戏的态度。“儿童从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时期的区别,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而言,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杜威重视游戏的主动性,幼儿通过游戏与工作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取经验。在这一点上,蒙氏与杜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然而蒙台梭利的思想与杜威的理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对蒙氏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蒙台梭利运动在美国一段时间的沉寂。“蒙氏受官能心理学的影响,按照先从感觉到观念,然后到观念的联络的方式,将活动中的经验划分得极为细致,蒙氏的每种教具,都有着其特定的目的。”然而,作为自然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则认为游戏应给幼儿带来整体性的经验,注重游戏要立足幼儿的社会与生活经验。因此,杜威更强调游戏中生活与模仿的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周遭生活自主模仿的游戏进行学习,“他们的游戏越多,他们的用具与计划亦越精密,他们的生活亦因之丰富。因为他们所做的游戏,其全局是他们父母日常生活惟妙惟肖的一幅画面,模仿能够养成儿童的习惯、集中儿童的注意、深入儿童的思想。”此外,杜威也强调要创造适宜儿童模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简单的游戏材料以及儿童游戏中想象力的作用。这对于今天的幼儿园游戏教育实践,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德可乐利与蒙台梭利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也采用教具为主要材料,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在其著作《比利时德可乐利的新教育法》中,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教具,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其使用的方法。“与蒙台梭利游戏体系不同的是,他的游戏材料完全取自自然,取自儿童周围的日常用品,这使得他的这套游戏体系具备较强的游戏性。这套游戏教学体系共包括三方面内容:(1)发展儿童视觉的;(2)发展儿童运动觉的;(3)发展儿童听觉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入了比较的方法,如要求儿童比较近和远、过去和现在等。他认为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此外,德可乐利在其教材的设计中有着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可以说德可乐利的游戏思想是蒙台梭利和杜威两者理念的结合。当然,德可乐利的游戏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提倡游戏给予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其教具能给予幼儿的经验较为有限,但就其游戏及游戏材料的自然性与源于生活而言,在现今开展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提倡。

三、维果斯基与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比较

维果斯基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肯定游戏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因此,相对于蒙台梭利对于感知训练的强调,维果斯基更加强调象征性游戏中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认为当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实际的,儿童不能实现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游戏创造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遭遇困难和问题,通过创造性地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获得发展。因此,维果斯基认为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进行学习,并促进其思维发展,譬如幼儿在游戏中用木棍代替马这样一个替代物的使用,是幼儿具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的重要体现。而蒙台梭利则认为象征类的游戏只会导致幼儿漫无目的的想象,不利于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相对于蒙氏对象征性游戏的否定,维果斯基强调幼儿游戏中象征性游戏的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相对蒙氏“我们教师只能像仆人侍奉主人那样地帮助儿童进行工作”的观点,他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把握游戏中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具备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在他的游戏思想的指引下,支架式游戏模式成为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实践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何防止教育者对幼儿游戏的过分干预与指导,依然需要审慎考虑。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将蒙台梭利的游戏思想与其他几位教育名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游戏思想与蒙台梭利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造与想象类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理解,而蒙氏到了晚年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创造与想象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尽管如此,在蒙氏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儿童游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忽视,而导致的教学方法和游戏材料机械单调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在蒙氏的教具中,往往只有一种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粉红塔为例,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将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垒高,如果顺序排错,粉红色的小塔就无法完成,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幼儿关于体积大小的概念。然而,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幼儿往往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他们不会只是按照教具的功能要求来游戏,除了简单的垒高,他们还会将粉红塔的立方块当作积木进行平铺、垒高和架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蒙氏教具的目的与原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幼儿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采用不同方法来运用教具,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这种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的多元性和蒙氏教具的单一性矛盾,依然是教师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因此,今天在实践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依然需要注意如何在培养幼儿内在秩序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五、小结

第4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首先,陶氏了解到国内远不止五族民众,他不再使用“五族共和”口号,开始关注五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如在1934年刊行的《普及教育研究院组织大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未来设立的普及教育研究院除须研究蒙古教育和教育外,还须研究苗族教育和瑶族教育。在1939年刊行的《晓庄研究所初步计划之研究问题》一文中,陶氏指出晓庄研究所除须研究回族教育、蒙族教育、藏族教育外,还须研究夷苗教育。

其次,在抗战建国的背景下,陶行知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应一致对外御敌。如1938年10月,陶氏针对日本挑动我国回汉两族关系紧张的情况,在《海外的故事》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同月,陶氏在提交的《推进普及教育以增加抗战力量而树立建国基础案》中,建议中央政府应抓紧训练蒙、回、藏等族人才,促使各民族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最后,他还反对任何大民族主义的作法,认为应尊重各民族群众的政治地位。如1945年5月,针对高层认为国内各民族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宗族,而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统称为“边民”的作法,陶行知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不承认少数民族为民族的做法是错误的。

总之,1924至1946年间,陶行知从关注内外蒙古问题扩展到关注国内整个边疆民族问题,从注意民族关系问题延伸到注意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他的民族观也随之发展,并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容,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族民众应相互团结、平等相待;政府部门应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应维护其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维护各民族权益是以捍卫国家统一为前提的,这与当时一些民族人士受到西方“民族自决”说的影响、不惜以分裂国家来保护本民族利益的做法是显著不同的。这在陶氏阐述他的民族教育思想时就有着鲜明的体现。

一、陶行知的民族观对其民族教育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提出民族教育思想大体与他关注边疆民族问题同步。如前所述,1924年陶行知撰文评论内外蒙古问题时,曾对如何发展蒙古教育提出过看法。尔后,他在关注西南民族问题时,也在一些文章中阐述过他的民族教育思想。从这些文章看,陶氏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平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和民族观的基础之上。如1924年1月,在察哈尔特别区推广平民教育时,陶行知在致温佩珊及其夫人的信中,结合平民教育思想,指出政府部门要建设五族共和国,“只有赶快推广平民教育一个法子”。在1934至1935年间先后发表的《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两文中,陶行知则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发表了如何发展民族教育的看法。其中,前文指出应在国内各族民众中“普及现代生活教育”,[后文呼吁政府部门应采取“工学团”形式组织边疆民族学校,以使这些学校能“依‘即知即传人’之原则继续推进”。[简言之,陶行知结合平民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着重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办法、内容和组织形式。与上述思考不同,陶行知结合他的民族观,则重点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及教学语言等问题,并提出了他的一些主张。

首先,陶行知从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群众的自治能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出发,呼吁教育界人士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如在《五族共和与教育者之责任》一文中,陶行知提出解决内外蒙古问题的办法就有教育的办法。在他看来,当时内外蒙古问题反映出五族民众不够团结,多是在“各干各的”,五族民众的国家观念不够浓厚。而恰当的教育“可以沟通精神上的贡献和缺乏”,即,可以促使五族民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国民”,使得他们意识到彼此间“有共同利害,有存则共存、亡则共亡的关系”,形成兄弟般感情。于是,他号召教育界人士承担起发展民族教育的责任。与此同时,陶行知在《内蒙革命与教育》一文中指出:政府部门把“一个专制的内蒙变到一个自治的内蒙”,最要紧的是“从培养领袖、训练公民入手”。故他建议内蒙古革命群众抓紧发展教育。[6]P.2871927年以后,特别是抗战期间,陶行知则希望通过发展民族教育为抗战建国起到作用。如在1938年12月生活教育社桂林成立大会上,陶行知指出该社在战时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全民族都变成抗战建国的真力量”。翌年3月,在生活教育社12年周年纪念大会上,陶氏强调战时生活教育社应抓紧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以使民族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

其次,陶行知基于增进国内民族团结的考虑,强调发展民族教育应培养民族群众的公民资格,并将此纳入民族教育方针中。如在1924年7月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陶行知指出发展民族教育须培养民族学生的公共观念和国家认同感,须为民族群众的福祉发展教育。于是,他与范源濂、马鹤天、郭道甫等人提出了四条蒙古教育方针。其中,“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列为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此后,陶行知还在各种场合努力矫正教育界人士轻视“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的作法。如1925年,郭道甫应陶行知的邀请,撰写了《蒙古教育之方针及其办法》一文。在文中,郭氏没把“养成五族共和之公民资格”一条纳入到方针之列。对此,陶行知在文章的按语中作了委婉的批评。他说,尽管郭道甫肯定了“蒙古确为中国之一部”,强调了发展教育应使蒙古族民众“尽立国之义务”;但是,“养成五族共和之公民资格”关系着民国的前途,“在教育方针里特别提出总是有益处的”。在按语的末尾,陶行知还意味深长地说道:“共和不忘自治,自治不忘共和”。这实际上提醒郭道甫在维护民族权益时须以捍卫国家政治统一为前提。

最后,陶行知从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出发,倡导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学活动。前面讲到,陶行知认为国内不少民族群众在语言、文字、宗教和生活习惯上不同于汉族群众。于是,他为了维护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力主中国应实行联邦制政体。与此相配合,在教育方面,陶行知呼吁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在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陶行知指出:发展蒙古教育“乃为蒙古人而办蒙古教育,非为汉人而办蒙古教育,非为教育界开新天地,占蒙古地盘,乃帮助蒙人”。他遂与郭道甫一道把“保持蒙古民族之独立性(语言文字等),并发展其优点”列为蒙古方针之一。后来,陶氏在1934年撰述的《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还对教育行政部门“喜欢划一”,“一定要用汉字”普及教育,而不尊重民族文化的作法提出了批评。他说,“运用各民族自有的大众语及文字符号去普及现代生活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教师现成的多,要省掉许多麻烦。这样一来,也能免除民族间的成见猜疑,更能鼓舞各民族自动普及教育的兴趣,进步自可敏捷”。[为此,他提议用民族文字编辑民族教材。概言之,陶行知把发展民族教育视作解决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之赋予了很高期望。他结合自身的民族观重点思考了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和教学语言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构成了其民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因为,平民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氏在东中部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结晶,陶氏结合这些理论思考民族教育只是迁移运用;与此不同,他结合自身的民族观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则是他深入反思国内民族问题、与民族知识分子多方交流、指明民族教育发展方向的创造性成果。

二、陶行知民族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陶行知结合自身民族观提出的前述一系列民族教育思想,其旨趣在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传统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思想的提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众所周知,陶行知主要生活于20世纪上半叶。在这段时间里,除像吴文藻、杨堃、费孝通等一批人类学家外,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多数政府官员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他们仍受到传统国家观念的影响,或从暂时稳定政局出发,或以综合国力不逮的原因,继续推行着传统民族政策。如北京政府在创建之初曾一度废除清末民族政策,提出“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力图实现“五族共和”、“内政统一”的政治目标。但时隔不久,羁縻政策死灰复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于1912年8月颁布《蒙古待遇条例》,恢复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在蒙藏院中设置专门司科保护蒙古、王公、喇嘛们原有的特权等等。[11]PP.253-254此后,以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如出一辙。1934年,蒋氏在《中国之边疆问题》的演讲中指出,“今当革命时期,实力不够,欲解决边疆问题,只能讲究政策”,这种政策就是“柔性的”羁縻政策。依照这一精神,国民政府继续保留王公贵族制度和封建特权统治,在教育方面则以招收王公贵族的子女为重点。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一政策虽然暂时缓和了严重的边疆矛盾,但作用只是一时的。因为,部分上层贵族并没有由于羁縻政策的推行而增进国家认同感;相反,在个人利益受到冲击、在西方列强的调唆下,他们成了破坏国家统一的潜在势力。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羁縻政策的推行,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得以保留,广大边疆民众接受国民教育的机会有限,他们国家观念很淡薄的情况丝毫没有改变。如一些边疆民众或由于,或由于部族力量强大等缘故,没有产生过国家观念,遑论近代民族国家观念。[13]针对于此,一批学人从1930年代开始陆续批评政府部门“过分重视王公喇嘛,敷衍残余的封建势力”的作法,他们提出要从培植优秀青年着眼,提供边疆青年为国服务的机会。而相比政府部门的保守作法,以及近代学人较晚关注民族教育在提升边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的作用而言,陶行知提出“养成五族共和公民资格”、增进民族群众国家认同感的观点,毫无疑问有着时代进步性。另一方面,陶行知基于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考虑,要求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的思想,其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20世纪上半叶,由于受到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熏陶,边疆民族人士特别是一批边疆民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逐渐产生。他们认识到本民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族源,有着璀璨辉煌的历史,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于是,他们要求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愿意接受越俎代庖的“汉化教育”;同时,边疆民族人士把语言文字视作民族认同的重要符号,力主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如郭道甫在《蒙古问题》一书中明确反对“专重汉文汉语以消灭蒙古固有文字言语”的作法,他认为这种作法违背了民主自由原则。

第5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一、情况分析

由于我园幼儿从未接触过蒙氏教育,所以活动时常规较差,动手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特别关爱和照顾。还有个别幼儿安全意识较差,要特别引导和关注。

二、工作要求

本学期以蒙氏教学为中心,结合《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实质,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三、幼儿发展目标

(一)体能健康

1、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基础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姿势正确。

2、会正确使用铅笔、蜡笔书写和绘画,使用小工具进行操作活动。

3、有粗浅的卫生知识,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

4、会独立自穿戴整齐,整理床铺,桌椅,玩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5、能注意安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蒙氏数学

1、兴趣广泛,能钻心地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关系和联系。

3、爱动脑筋,会发现问题,喜欢尝试,操作,寻找问题答案。

4、掌握10以内的点数,并能正确书写1-10以及进行10以内数的倒着数。

5、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会通过比较将物体按一定规律排序。

6、具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如:区别上中下。

7、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三)蒙氏阅读

1、学习独立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兴趣。

2、能有顺序地一页一页翻书,用手指点读图画内容及文字。

3、能看懂并理解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运用较连贯语言进行大胆描述。

4、能在图书中读出自己认识的、简单的汉字。

5、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

6、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尝试仿编诗歌和散文等。

7、会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和讲述故事,并能复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节。

(四)洪恩幼儿英语

1、会说常见事物的有关单词。

2、学会英文字母Aa——Ll,以及它们的韵律儿歌。

3、会唱8首英文歌曲。

(五)艺术表现

1、积极参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协同表演。

3、每周学会一首歌曲,每两周学会一个舞蹈组合。

4、会用绘画、折叠等技能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简单细节。

5、能根据自己生活印象或故事,诗歌的内容,画简单情节画,会根据画画内容选择,搭配颜色。

第6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由于我园幼儿从未接触过蒙氏教育,所以活动时常规较差,动手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能力较弱,需要老师特别关爱和照顾。还有个别幼儿安全意识较差,要特别引导和关注。

二、工作要求

本学期以蒙氏教学为中心,结合《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实质,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三、幼儿发展目标

(一)体能健康

1、积极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基础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姿势正确。

2、会正确使用铅笔、蜡笔书写和绘画,使用小工具进行操作活动。

3、有粗浅的卫生知识,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

4、会独立自穿戴整齐,整理床铺,桌椅,玩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5、能注意安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蒙氏数学

1、兴趣广泛,能钻心地参加各项学习活动。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关系和联系。

3、爱动脑筋,会发现问题,喜欢尝试,操作,寻找问题答案。

4、掌握10以内的点数,并能正确书写1-10以及进行10以内数的倒着数。

5、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会通过比较将物体按一定规律排序。

6、具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如:区别上中下。

7、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三)蒙氏阅读

1、学习独立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兴趣。

2、能有顺序地一页一页翻书,用手指点读图画内容及文字。

3、能看懂并理解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运用较连贯语言进行大胆描述。

4、能在图书中读出自己认识的、简单的汉字。

5、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

6、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尝试仿编诗歌和散文等。

7、会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和讲述故事,并能复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节。

(四)洪恩幼儿英语

1、会说常见事物的有关单词。

2、学会英文字母Aa——Ll,以及它们的韵律儿歌。

3、会唱8首英文歌曲。

(五)艺术表现

1、积极参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协同表演。

3、每周学会一首歌曲,每两周学会一个舞蹈组合。

4、会用绘画、折叠等技能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简单细节。

5、能根据自己生活印象或故事,诗歌的内容,画简单情节画,会根据画画内容选择,搭配颜色。

第7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多重区域差距,其中之一是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民族地区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二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前者是一个自然历史概念,后者是指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区是省域尺度的民族地区,遵循国家民委对省级民族地区的界定,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八个省级民族地区。科学地、系统地认识这些民族地区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多重差距及其变化过程,是科学调控各个民族地区之间和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对于民族地区乃至我国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已成为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层面上,杨启亮[1](P3~7)从资源分配视角进行研究;柳海民[2](P11~18)等从权利与平等方面进行研究;申仁洪[3](P4~5)从空间视角及时间过程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翟博[4]从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进行界定;汪明[5](P40~44)从地域系统视角、校际间及群体间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多层面解析。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解析尺度上,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6][7]和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P6~10)为主。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翟博[9](P16~27)从经济学视角构建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沈有禄等[10](P9~1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构建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公平性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体系;杨东平[11]从不同教育层次入手构建包括义务教育均衡指数、高中教育公平指数、高等教育公平指数、教育存量公平指数及教育公平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尺度的不同上,杨楷[12]从财政投入视角研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部县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王春梅[13]研究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天峻县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吴龙[14]以广西的融水、鹿寨、忻城三个少数民族县为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孙超[15]对青海藏族聚集区的同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研究。屈子艳[16]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李官[17](P141~145)等对云南省民族自治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研究。在义务教育实证和对策综合研究上,潘玉君等[18][19]从指标体系构建和区域实证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综合阐述我国各省区和云南省各市州义务教育问题。这些探索与研究,对我们系统研究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及其变化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本文遵循地理学研究范式[18]及区域义务教育公理[19]思想基础上,采用欧氏贴近度模型,对我国8个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进行时-空分析,这对今后义务教育空间规划的编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20]将反映各个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分为基础设施指标、经费指标、资料指标、教具指标和师资指标等5个一级指标。在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在系统的定量分析中,指标通过指数来反映:(1)末级指标的指数是原始数据通过总和标准化[21](P70)后得到的标准化数据,按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得来;(2)非末级指标的指数由下一级指标的指数依权重关系计算得来。这样计算出来的诸年份、各个民族地区的一级指标的指数,是各个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计算基础。本研究中用于计算一级指标的指数的数据包括:(1)1995~2010年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2011~2020年的数据是应用SPSS19.0对已有16年数据进行自回归预测而得到。

(二)模糊物元模型

由于义务教育的研究具有要素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性,研究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模糊性和非线性,所以,尝试运用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我国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进行研究,并采用极差、类别极差及差异系数进行差距分析评价。其中,基于模糊物元的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计算详细步骤见文献。[22](P221~223)贴近度是指被评价样本与标准样本两者接近的程度,其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因此,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各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或进行类别划分。[25](P82~87)本文采用欧氏贴近度ρHi作为评价标准,计算和构建义务教育发展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矩阵RρH,并计算出各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即欧氏贴近度ρHi。其计算公式:

(一)2000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空间秩序

200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状况如图1所示。(1)处于Ⅰ类的省区包括广西、云南2省区,指数在0.26233~0.23277之间;处于Ⅱ类的省区包括新疆、内蒙古、贵州3省区,指数在0.16458~0.15562之间;处于Ⅲ类的省区包括西藏、青海、宁夏3省区,指数在0.10045~0.06883之间。(2)200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极差为0.19350,类别极差为0.16812,差异系数为0.03426。其中,差异系数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标准综合差异系数均值0.53000相比显著偏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较好。

(二)2005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空间秩序

2005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状况如图2所示。(1)处于Ⅰ类的省区为广西,指数为0.21703;处于Ⅱ类的省区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贵州4省区,指数在0.17397~0.16684之间;处于Ⅲ类的省区包括西藏、青海、宁夏3省区,指数在0.09322~0.07117之间。(2)2005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极差为0.14586,类别极差为0.13631,差异系数为0.01542。其中,差异系数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标准综合差异系数均值0.53000相比显著偏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较好。

(三)2010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空间秩序

201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状况如图3所示。(1)处于Ⅰ类的省区为广西,指数为0.26970;处于Ⅱ类的省区包括云南、新疆、内蒙古、贵州4省区,指数在0.24278~0.21659之间;处于Ⅲ类的省区包括西藏、青海、宁夏3省区,指数在0.09333~0.10305之间。(2)201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极差为0.17637,类别极差为0.16648,差异系数为0.01879。其中,差异系数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标准综合差异系数均值0.53000相比显著偏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较好。

(四)2015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空间分析

2015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状况如图4所示。(1)处于Ⅰ类的省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新疆4省区,指数在0.29052~0.25620;处于Ⅱ类的省区为内蒙古,指数为0.20445;处于Ⅲ类的省区包括青海、宁夏、西藏3省区,指数在0.10898~0.08675之间。(2)2015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极差为0.20377,类别极差为0.17546,差异系数为0.04711。其中,差异系数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标准综合差异系数均值0.53000相比显著偏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较好。

(五)2020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空间分析

202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状况如图5所示。(1)处于Ⅰ类的省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新疆4省区,指数在0.32602~0.27607;处于Ⅱ类的省区为内蒙古,指数为0.19454;处于Ⅲ类的省区包括青海、宁夏、西藏3省区,指数在0.11262~0.08069之间。(2)2020年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极差为0.24533,类别极差为0.18741,差异系数为0.05877。其中,差异系数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标准综合差异系数均值0.53000相比显著偏小,说明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较好。

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

程度时间序列分析

(一)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态势年度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为广西,指数为0.26233,最低的为宁夏,指数为0.06883。2005年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为广西,指数为0.21703,与2000年相比,降低了0.04530;最低的为宁夏,指数为0.0711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0.00234。2010年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为广西,指数为0.26970,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0.05267;最低的为西藏,指数为0.09333。2015年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为贵州,指数为0.29052;最低的为西藏,指数为0.08675,与2010年相比,降低了0.00658。2020年我国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为贵州,指数为0.32602,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0.03550;最低的为西藏,指数为0.08069,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0.00606。

(二)我国民族地区各省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分析

由表1和图6可以看出,从2000年―2020年内蒙古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指数为0.22227;广西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总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指数为0.27813;贵州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快速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指数为0.32602;云南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指数为0.29363;西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指数为0.10045;青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指数为0.13329;宁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缓慢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指数为0.11425;新疆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呈现快速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指数为0.27607。

(三)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差距变化分析

由表1和图6可以看出,从2000~2020年我国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个体极差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数值为0.14586,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数值为0.24533。从2000~2020年我国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类别极差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总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数值为0.13631,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数值为0.18741。从2000年~2020年我国8个民族省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指数的差异系数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总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数值为0.01542,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数值为0.05877。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程度差距未来将出现增加趋势。

第8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今天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从近百年前的“蒙学”入手,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作为切入点。

这些蒙学经典教材,当然也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开发程度进行有序的讲授。《 三字经 》对旧时代“蒙学”教育的循序渐进过程做出简明的概括:“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 三字经 》的编著者认为,大凡“训蒙”,都首先从“小学”入门,教会蒙童认识字形字义,掌握词语虚实含义,了解范文句法章法。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进一步讲授“四书”等经典。随后才能让蒙童选读诸子。最后才能教给蒙童读正史,让蒙童了解历史上的兴替情况。这个程序,既是符合蒙童认知规律的,也是符合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规律的。

这些教学内容的使用和要求,并无统一规定。如鲁迅幼年就读的三味书屋里,有的家长为孩子选定《 论语 》,或选定《 尚书・禹贡 》;有的家长选定《 幼学琼林》,或选定其他别的典籍。鲁迅在《 五猖会 》中,回忆父亲要求他去观赏“五猖会”前必须背出二三十行书,“这所谓的‘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鉴略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 鉴略 》比读《千字文 》、《 百家姓 》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选择,前提都是已经具备了“小学”的入门知识,起码认识字,否则无法读出“粤有,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更谈不上短时间里背出来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三百千千”的基本情况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三百千千”,即《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千家诗 》,它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如何批判地继承“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之所以获得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浅易好读,适合普及儒家基本理念。如《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而“性相近,习相远”,则出自《论语・阳货》中孔子的言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全书贯穿儒家观念,能为蒙童日后深入学习“四书五经”打下入门基础。

二是因为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清代康熙《御制百家姓》,在姓氏后面附上“郡望”,可供姓氏探源、认祖归宗参考,迎合旧时代人们重视宗法血缘、门第郡望的心理,因此得以成为书塾中必授教材之一。

三是因为精炼简约而又普遍适用。如《千字文》作为启蒙基本教材,不仅从天地开辟讲到伦理纲常、万事万物,甚至还可以用作序码,给事物编号。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学会这一千个最常用、最多见的汉字,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读写,而且具备基本的伦常知识。

四是因为富有情趣,适合蒙童年龄心理特点。如《 千家诗 》收录的主要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按照四季编排,贴近生活,情趣盎然,老幼咸宜。清代刘恂指出:“俗本《 千家诗 》,传布已久,村俗童子,罔不记诵。其中唐诗少,宋诗多,绝律仅百数十首,率皆简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 千家诗 》对提高文学修养、涵养人文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百千千”之所以能够作为学习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切入点,自有其深刻道理值得我们探讨,为今天的基础教育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是综合性。传统教育文化似乎没有功能明确、目标具体、学科严谨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是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跟基础知识(识字、训诂、句读等)结合起来,让蒙童在读书识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待人接物,接受儒家价值观、是非观等熏陶,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打下基础。

第二,是针对性。针对蒙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母语汉语的特殊规律,如语音的单音节、多声调,语义的多义性、灵活性,文字的表意性、象形性,采用短句式、对偶句、押韵等形式,编写出适宜于蒙童口诵心惟的教材。

第三,是实用性。“三百千千”是前人从母语中筛选出来的语言文字精华,千百年来历经反复锤炼补订,才成为对蒙童成长发展终身有用的认知工具。如学会《 三字经 》,起码能知道“五谷”“六畜”,懂得“三纲”“五常”,明白三皇五帝以来的朝代更替,大致认识中华文明的历程。学会《 百家姓 》,起码不至于连祖宗家族、自己姓名都不认识。学会《千字文》,不必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道理,起码货仓客栈的编号都能识别,日常收支记账都能胜任。学会《 千家诗 》,尽管还不能做到“出口成章”“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起码也显得粗通文墨,知道如何表情达意,不至于出语粗俗,招致鄙夷,等等。

从现代教育观念的角度看,“三百千千”作为启蒙教材,也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是内容的陈旧僵化。“三百千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尽管浓缩有历代积淀下来的语言文字和历史哲学等精华,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封建性糟粕。即使在旧时代,“三百千千”所陈述的伦理纲常等内容,实际上也跟当时的社会生活脱节;今天已经进入21世纪,这些内容就更加显得陈腐了。

第二,是完全排斥自然科学常识。古代中国一直把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看作“奇巧淫技”,认为会引发人们的“机心”。反映在启蒙教育上,就是只讲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不讲物理、化学、生物等,束缚了蒙童的科学探究意识,限制了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是书面语与口语脱节。“三百千千”视书面语为“雅言”,视生活口语为为鄙俚村俗,完全使用书面语编写,忽略了对蒙童口语的教育训练。这不仅是“三百千千”的缺憾,也是整个传统教育的共同弊病,妨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语表达交流,影响了先进思想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9篇:蒙氏教育概念范文

我从来不认为教育只单纯是老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是个需要大家密切合作,互相信任才能成就的伟大事业。你们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我们也相信孩子们放学回到家里,你们能在百忙中抽出点时间很好地辅助我们教学工作的贯彻和孩子们学习的巩固落实。今晚,我借此家长会,简要说下我这学期所教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模式和预期目标。当然还希望和家长朋友们达成一定的关于孩子教育的共识,以及获得家长朋友们对我这两门课程的支持。

洪恩英语,我教了快半年,比较自己初中到大学学英语的艰辛枯燥旅途,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可以有这样一种集听,说,读,唱,玩于一体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的英语。我们不会这么早把孩子带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很死板地让孩子们去记单词,了解语法,把孩子会认多少单词,作为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那样太残忍,扼杀了孩子原本该活泼快乐的童年。洪恩英语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听说,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后听得懂,说的出。

我们的英语课堂,融入故事,单词,童谣,歌曲,舞蹈,充满活力与快乐。每节课在与孩子们进行基本的英语问候和简单对话后从欢快的英语儿歌中进入英语教学环节。引导孩子们看碟片,让孩子们学会跟着电视读英语,养成看电视学英语的好习惯。单词虽不是唯一重要目标,但让孩子们学会认读单词也是一大检验学习效果的原则。在单词的熟悉过程中,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重复中学会单词。孩子们熟悉后,我们会通过游戏来巩固记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