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蒙氏教育核心精选(九篇)

蒙氏教育核心

第1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1.教育观念方面

蒙氏教育强调幼儿教师必须信任幼儿内在的、潜在的力量,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对儿童进行能力的培养时要讲究方法,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而传统教育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侧重表面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锻炼,抑制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2.教育核心

蒙氏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教师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设置教学课程,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且多以让儿童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教育主要以“灌输式”活动模式为主,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少,于是儿童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性的发展。

3.教学依据

蒙氏教育重视儿童各个敏感期,并以此为依据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每个时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传统教育经常忽视幼儿的各个敏感期,导致儿童失去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4.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蒙氏教育的特色就是比较自由,让每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传统教育则是全班学生都跟着老师设计的教学道路走,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个人爱好的发展。

5.活动形式

蒙氏教育让儿童根据自身的潜力和爱好选择,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组等形式的学习,让老师能够接触、指导到每一位学生;传统教育则是以全班为单位来接受老师的教学指导,老师不能接触到每一个学生,也就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弱点进行个别指导。

6.学习途径

蒙氏教育的学习途径是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帮助,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传统教育是孩子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孩子们没有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抑制了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

7.教学效果

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一般专注力、独立性、创造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上小学后学习成绩明显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成绩要高,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喜欢帮助别人,各方面发展都很均衡;接受传统教育的儿童,在教学效果上是无法预测的。

二、蒙氏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蒙氏教育注重幼儿生活基本技能的培养

当孩子们一进入校园,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就为他们在学校与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蒙氏教育极其注重对幼儿生活技能的锻炼,老师会经常让幼儿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练习,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这是对幼儿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对幼儿进行的日常生活练习包括抓、捏、贴等一些实物的操作,并让幼儿具有照顾自己和关心他人的能力。经过不断的练习,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衣服、叠衣服、洗毛巾、整理玩具、擦桌子等,他们也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不会过多地依赖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事情都要父母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为他人、为集体服务。

2.蒙氏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

蒙氏教育把对幼儿秩序性的培养当做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认为“:秩序性一直是幼儿生命中的第一需要,当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当秩序乱了时,他们则会表现得郁闷和不安。”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为幼儿提供一个有规律的学习环境,所有的教学工具都要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做好分类标签,当幼儿使用完以后,要求他们放回原处。我们还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活动,让幼儿按照特定的步骤和程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从小养成做事认真、有条理、细心等良好习惯,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3.蒙氏教育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差异性教学

在利用蒙氏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蒙氏教具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等,而且使用这些教具时可以有不同的速度,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学习进度可以稍微加快,让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后,还能自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具;而学习能力稍差的孩子,就把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同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因为有的幼儿可能由于赶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通过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进度的教育,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起学好知识的自信。

4.蒙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蒙氏教育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级进行教育,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加强孩子们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因为心理比其他孩子成熟一些,他们会主动地去帮助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小孩子模仿时,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那些年龄小的孩子也确实能从大孩子那里学到一些正面的、积极性的东西。蒙氏教育指出: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得到了尊重,而且有利于他们对自己之前的学习进行巩固,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去保护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责任感也由此产生,所以,蒙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5.蒙氏教育有利于家园合作

蒙氏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在家庭中同样也适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众多家长的夙愿,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也不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忽视了幼儿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健康、不完善。而蒙氏教育要求家长也参与到幼儿教学中来,让幼儿在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和老师必须互相信任,家长如果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师;老师也要多跟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家长和老师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证明,让老师和家长互相合作是蒙氏教育中做好幼教工作、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2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意大利教育家用尽毕生心血创造出来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1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之一被人们广泛地关注,但我们对他了解甚微。所幸的是我能在暑期参加了北京蒙氏教学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了解蒙特梭利教学新理念的好机会。当我带着对蒙特梭利教育的热诚学习发现幼教界已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各种教育理念纷纷涌入,各种课程方案纷沓而至,面对这一切,仅仅是学习和模仿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选择。通过暑假蒙氏实践培训,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需要成为蒙特梭利教师是一个复杂,个别化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要不断的充实知识,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项能力,增进自信,即使面对挫折,也能达到蒙特梭利教师自我实现的心灵升华。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大家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蒙特梭利的许多优秀思想侵入我们的心灵。我深切的感到什么是尊重儿童,什么是科学的观察和引导……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知道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我在培训中学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并且能在操作中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学习中,看着程老师在操作,自己看着好像很简单,觉得一幕了然,真正到自己操作时才感到“做了就会了”这句话。通过学习让我联想到这作为小班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多点空间让他们动手尝试,给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喜欢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穿衣,脱衣,用餐,扫地等,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各种选择的自由。孩子也会和我们一样:听了就忘记,看了就知道,做了就明白。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础特色就是必须保障儿童的自由,为他们提供一个准备好的环境。

“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特梭利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和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它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过程和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身体的和个性的自然发展,他还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成人必须重新看待孩子,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自我意识加强在孩子身上,而抹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

同时,我认为对于蒙特梭瑞教育理念,我们应取其精华,汲取最有利于我们的幼儿教育发展的部分,充分结合我国幼儿的世纪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蒙特梭瑞中国化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蒙特梭利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一起进一步去挖掘,去延伸。同时,真心的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会使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有更丰富,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把最先进的理念在第一时间带给我们的学生!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2

学习蒙氏教育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蒙特梭利强调以孩子为中心,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特点,提倡不教的教育,让儿童自发性的主动的学习,自我教育。这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就是观察者、辅导者、环境准备者。环境准备又包括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提供温馨和谐的环境,不要让孩子有压力。然后是把握好儿童的敏感期,蒙特梭利把儿童的敏感期分析的很详细,儿童共有九大敏感期,都包括: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觉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礼仪敏感期、运动敏感期、文化敏感期、数学敏感期和音乐敏感期。根据孩子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学习,掌握在该应该掌的知识。

蒙氏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也可以改变孩子的能力,蒙氏的成果是爆发性的,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蒙氏教育的三句话我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才理解了。由此可见,操作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的专注力,幼儿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可以对某种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会出现对同一教具反复操作的现象。在反复操作的同时,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独立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蒙氏儿童观里,老师就有讲到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也是幼儿逐渐吸收和提高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延伸的同时真心的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会使我对蒙特梭利教育有更丰富、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把最先进的理念在第一时间教给孩子,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够受益。

最后,我得感谢快学堂,感谢牛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相信这次的蒙氏培训会在我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增添绚丽的光彩。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3

一、蒙特梭利其人: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倍尔,创办幼稚园。

学前教育之母:蒙特梭利,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二、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

“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氏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及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一切以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的环境,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配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实用有效并且闻名遐迩的教育材料——蒙氏教具。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教育技巧,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儿童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如:她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园现正实行的“瑞吉欧”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她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三、以“体、智、德、美、劳”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蒙氏的教育内容与现行幼儿教育内容虽然在内容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却是紧紧围绕体、智、德、美、劳这几个方面的。

相对来说,蒙氏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活化,更深入地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比如区域的设置,蒙氏和传统活动区域都有语言、科学文化、计算、美工、阅读等区域。但蒙氏最有特点的是生活和感官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全部取之于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也全部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抓、舀、插、倒、吸、捞、夹、剪、切、开锁、筛、穿孔、编织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手的动作,都在蒙氏生活区找到相应的教具。蒙氏说,生活、感官是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生活能力的手段。记得在我园学期初的计划中,张园长就提到让幼儿自理自立,并提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三个阶段,我想,这也是同蒙氏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

蒙氏教具最有特点的是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感官教育内容包括视、听、尝、嗅、触、辨别实体、音乐训练等。数学内容包括理解1-10的量与数,认识数量和数字,10以内加减,十进位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

四、教学形式:

蒙氏的教学形式以“工作”的形式表现,同时和我们的教学形式一样,有团体、小组、和个人的独立活动。蒙氏还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在我园也存在,那就是混龄教学。

五、蒙氏教育法怎样与我园的“瑞吉欧”教育法相结合。

虽然我现在没有组织过方案教学(北京叫做项目工程),但从日常听到老师们讨论的和观看一些观摩教学活动中,以及张园长发放的资料中,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我曾问过一些老师,在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什么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我想,最难解决的是孩子有兴趣的课题(内容),老师怎样延伸到各个领域,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孩子在活动中保持孩子的兴趣。这在蒙氏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如:“花”的活动。蒙氏教学是这样渗透的:

1、寻找花的共性。花有花托、花叶、花瓣、花蕊等。

2、蒙氏教具中有“花”的镶嵌板。

3、花的三段卡。(如:花的名称)

4、花的个性:花的种类(大小、颜色、花瓣的多少、形状等)、生长环境(山、水、沙漠、室内)、温度(阳生、阴生等)

5、做有关花的小书。(可根据花的共性与个性,孩子的兴趣)

在蒙氏区域中是这样渗透的:

生活区:插花、种植、护理、绣花、编织等。

感官区:闻花的香味、触摸花瓣、赏花、尝花等。

数学区:颜色的分类、花的大小、花瓣的多少以及单双数的学习、排序(从大到小)等。

美工区:制作干花、画、剪、手工制作(用各种各样的纸)等。

语言:儿歌、故事等。

艺术:唱歌、跳舞等。

体能:跳起来摘花等。

这就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目的所在,孩子的兴趣第一。

可能会有老师说,这不是以前的主题活动吗?我想,任何活动,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不管以什么活动形式出现,都应该是可以的。

六、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怎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蒙氏教育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和延伸。只要你领会了她的教育思想,掌握了蒙氏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你的思维就会放开,思路开阔,教学方法也就会源源不断。(简述)

1、活动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于幼儿本身(如:家族生命线)

1、分阶段的、有步骤的、逐步深入的学习。给予幼儿清晰的思路。(传统教学使孩子糊涂)如:钟的学习。

2、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3、美术:教给孩子基本的方法(基本功)和技能。

题外话:在教学活动中,尽量收集社会有效的资源,老师的劳动是最有价值的。

七:保育方面

上班时间:日班保育员12:30—20:45

夜班保育员17:45—第2天8:45,晚上有夜班轮值,其他夜班睡觉。

老师:早班,7:15—12:30 13:00—15:00

晚班,8:45—12:00 13:00—17:45

启发:每个班课室门口都有一个牌子,内容是“我们的承诺”,所有老师、保育员的照片,并注明职务,如:班主任、保育员等。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蒙氏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延伸,相信我们会越做越好。同时,真心地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多派老师去听一听、学一学。这比我们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幼儿园要来得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实在得多。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4

在今年的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蒙特梭利教育中心组织的为期十天的蒙氏培训。对于我来说,虽然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有关蒙特梭利教学的理念,但却是粗浅的模糊的,我带着对蒙特梭利教育的热忱,投入到这次紧张而又充实的培训中。在这十天中天气虽然很炎热,但我们却一点也没有觉得,培训讲师一遍遍耐心的讲解示范,同学们一遍遍认真的操作,大家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我也很快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虽然每天很疲惫,但收获却是满满的,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蒙特梭利教学的新理念,基本掌握了整个蒙特梭利的教学框架,收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理念,熟练掌握每一种教具的操作方法,以儿童为中心,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案例渗透出蒙特梭利的优秀思想并深入我的心灵,让我深切感到什么是尊重幼儿,什么是科学地观察和引导。

现初步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1、心中永远装着儿童,热爱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努力自主地学习成长。

2、遵循蒙特梭利创设环境的基本原则,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3、顺应儿童个体自然成长的规律,可引导,不强求、不施压、不包揽、不替代。

4、儿童在自由的、独立的“工作”中完成着自我成长。

5、发挥蒙氏教具的独特功能,同时利用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的发展。

6、教育伴随生命开始。

7、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使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在本土上、在时代中继续发展。

8、采用蒙特梭利教育,不排斥其他教育模式,可接收、吸纳,优化教育,走教育创新之路。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下培训期间心里的感受:

第一, 蒙氏培训让我知道了幼儿日常生活管理的一些知识:幼儿的刷牙,穿脱衣服,整理环境,递交物品,日常交流等一些非常微小的环节应该怎样去教导幼儿。

第二, 培训中我能体会到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全面的:教师自身的心态要平稳,有耐心,教师不能伤害幼儿心理和身体各方面,对教师的面部表情,说话时语态,声音,语言的组织有着专业性很强的要求等。

第三, 通过培训让我提升了对幼儿教师的概念:那样不仅在工作中我会很积极的去用这些知识来要求自己,而且这些专业性的知识也会给幼儿园带来发展,我相信在这样的幼儿园中我能体会到它发展脚步的速度之快。

第四, 我只能用虚心求教的态度来说,以后有时间,我还会来到这里学习一些别的方面的知识。

蒙特梭利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不断地学习,挖掘和延伸。同时也真心希望以后有这样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更深入的了解蒙氏,把最先进的理念带给我的孩子们。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5

蒙特梭利教育的根本是爱和尊重。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蒙特梭利的教育就是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只有爱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蒙氏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赞许的微笑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亲切的拥抱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

蒙特梭利教育成功的核心经验是"教育跟着孩子走"。我们的教育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制定和改变我们的教学。

我对于蒙氏教育只是刚刚接触,了解和学习的并不很深入和透彻。通过本次学习我就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做以下简单的交流:

1、入园哭闹问题。我带的是托班对于这种问题比较的关注,之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入园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的现象。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正处于一个秩序的敏感期,当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就会破坏他原来的秩序,所以孩子就会出现分离焦虑。当孩子建立了新的秩序以后,他就不会再哭闹了,所以在这期间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添加一些他们认识熟悉的标示,比如自己的照片,来帮助孩子尽快的建立新的秩序。

2、手势问题。之前我对于蒙氏教学中的各种手势只是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学习,生怕会有任何的差错,然后尽量在给孩子示范时做出与之前所学相同的样子。现在我明白手势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思路、想法、眼神的流动等无法表达的内容用手势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向幼儿传递的一种方式。

第3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皆来源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对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学界到家长开始了幼儿教育思想新的探寻,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西方的教育思想,以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为代表,二是中国传统的蒙学,三是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本文集中评析西方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爱与自由:在中国的蒙台梭利

与旧式的教育方式相比,学者与家长一致发现解除幼儿的束缚最为重要,于是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便成了首要之选。蒙台梭利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想法与要求、发展儿童的天赋,这样就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蒙氏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首先应该重视儿童的天赋,关心儿童自主个性的自由延伸。儿童用未经世的心灵感受世界和关系,从而确定爱憎亲疏,这是儿童先天自发能动力的基本体现,称之为“精神胚胎”;其次,儿童的天赋主要由行为举止来表现,所以应该重视儿童的活动。蒙氏认为作为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活动具有了生命自我运动的意义;第三,儿童的成长在于发展,成人不得限制、环境不得限制、思想不得限制、活动不得限制。只有得到充分的自由,儿童才会发展出健康的性格。自蒙氏教育进入中国,其两大思想元素受到了关注:有准备的环境和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在蒙氏的教育设计中,幼儿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儿童需要在顺应天性发展的环境中生活,必须摒弃带有成人意味的设计。关于幼儿与教师,更宽泛的定义——幼儿与教育者。蒙氏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完全脱离,教育属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每个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水平,且不再以讲授和管教为手段,要对幼儿施之以爱,保护幼儿的天性。蒙氏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思索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挑战的过程。

二、完善的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指归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也是中国人较为钟情的教育家之一。裴氏教育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来构建教育思想,发展教育模式。教育适应自然,此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一大关键。教育应顺其自然,顺应大自然、顺应小自然。人性只有在顺应自然中才能完成塑造。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依人之本性而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天性,促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完全不同,后者提倡教育改变人之本性,人性可以通过教育由恶向善,也可以通过不成功的教育由善进恶。与蒙教育类似,裴氏也极力倡导爱的教育。裴氏之爱,涵盖多层含义。作为一种动力与工具,爱可以激发天赋,爱同时又可以是信任。只有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相互信任,才可以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建立幼儿就会体验到幸福。在实施爱的教育中,裴氏与传统中国教育有一点契合之处——母亲的重要性。爱源于母亲之爱,母亲本能的照顾与保护是幼儿幸福快乐的根本。裴氏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完善的人,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高尚的品行等。如何培养完善的人?裴氏认为有两大途径,一是三育并行,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父母通过家庭环境直接导致幼儿身心的最初塑造与道德启蒙。但单独的家庭教育无法完成教育的所有内容,学校教育就承担了这一角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尊重儿童:洛克绅士教育

在西方的教育思想界中,英国人洛克较多的涉及了尊重儿童的问题。尊重儿童就应当关注儿童的精神存在,关注儿童理性的发展,鼓励儿童对自尊、正直和诚实等品质的追求。洛克倡导“绅士教育”,认为英国社会需要能够活跃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绅士为目的,尊重是培养绅士的基本保证。洛克的绅士培养计划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细节都有严格要求;其次,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认为对幼儿必须加以管束。否则,幼儿就会流于溺爱,本性随之发生变化,更甚者在成人后不会运用理智。洛克思想之所以被中国人所引进直至接受,主要是他所倡导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观中,幼儿/孩子/子女是不被尊重的对象,而是被加以管制约束的。但一味的放纵与约束都是片面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种都有可能造成幼儿教育的严重后果。所以,洛克的“尊重儿童”也仅为一种浪漫的构想,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无法落实和完成。但其中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绅士教育”中的健康计划。洛克认为身体健康的标准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这样个体才可以幸福,国家富强。所以洛克要求对儿童实施近似于残酷的体质训练。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此来弥补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

作者:郑玲 单位:宁夏大学后勤集团幼儿教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罗兰英.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238.

第4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博物”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广义上是指学问广博,见多识广,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狭义上则主要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研究。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范畴更为博大,将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并通过典籍与口头形式不断传播,反映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观念与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汉代蒙学教育对“博物”极为推崇,一方面由于汉代“经学”的兴盛与发展,世人普遍视“博学”为一种较高的品格,朝廷的用人取材制度也以此为基准;另一方面由于汉代处于知识与学术融合的大时期,针对制度、文化、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整合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博物君子”。

汉代蒙学读物主要有吕里书师合秦代三篇所做《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急就篇》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等,它们受博物观影响,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分类多样且自成系统,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方面注重知识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时展,在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发展。

1.分类多样,自成系统

《说文解字》释“博”曰“大通也”,释“物”曰“万物也”[1](24、45)。汉代浓厚的“博物”风尚影响下,蒙学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训诂学等,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尽管种类繁多庞杂,但其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分类,其分类方法自成系统。

《尔雅》运用标准语解释古语、方言,从“礼仪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个方面阐释文化知识,传播礼制思想。《尔雅》共19篇,前3篇属于语言学范畴对一般词语的阐释,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后16篇则按“自然”与“人事”分类,其中前4篇阐释礼仪制度,展现忠君思想与等级观念,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后12篇从天文地理与生物两个类别阐释自然,其中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天文即《释天》、地理分为《释地》、《释山》、《释丘》、《释水》、植物分为《释草》、《释木》、动物分为野生类《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家养类《释畜》,可见其分类的细致化与系统化,正所谓体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则从“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学法理”三方面进行识字教学,颜师古评价其“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约100多个,帮助儿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时,了解古代文化,学习人际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类事物,依其先后顺序分别是:织物及其图案、色彩、五谷、服装、金属器物、竹器、陶器、绳索、木器、虫鱼、闺阁事物、乐器及其他音乐名词、宴饮酒食、身体部位名称、兵器、车马、住宅、耕作、树木、六畜、鸟兽、疾病、医药、丧葬”[2](40),展现了社会风貌,正是博学化教学的表现;最后一部分则包含学习、官职、律令条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内容,利于规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见,汉代博物观教育下的蒙学读物内容丰富多样,分类系统化,利于培养广博之士。

2.涵养价值,贴合现实

汉代蒙学读物内容上种类繁多,知识性较强,在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的蒙学教育之上进行拓展,从自然万物到社会文化,实现了文学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相契合,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适应时代取材用人制度。

汉代经学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独尊儒术”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蒙学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学读物的编写与选择上。汉代的蒙学读物中关于“人事”方面内容并不少见,是儒家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在“文学法理与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风尚的影响下,汉代蒙学读物表现出明显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大都蒙学读物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例如器物名称、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会生活,适应时展;另一方面,其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内容通俗易懂,广博见闻,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现今博雅教育的经验启示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讲求回归古典,培养健全人格。汉代“博物观”下的蒙学教育发展为当今博雅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关注个体,启发引导

童蒙教育强调从幼时对儿童启蒙,汉代蒙学读物无论从内容的广博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上努力关注各个阶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广泛关注,深入观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从心理层面积极地启发与引导,鼓励其主动发现,培养兴趣,博?W笃行。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营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博学,知识内容涵养量极大,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整合课程,有效教学

汉代博物教育内容繁多,可谓“杂”学,而其蒙学读物分类详尽,方法自成系统,帮助儿童厘清事物关系,培养“博物君子”。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应在注重博雅教育丰富全面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平衡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现高效化教学。

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并非易事,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语文教师忽视科普文的学习、数学教师忽略对题目的分析等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合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整合课程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就语文学科而言,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议题,选取相关多篇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解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选文也应多样化,不单单包含文学类文本,而应广泛涉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实现高效化教学。

3.紧随时代,提升素养

对时展的关注不仅考验教师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与筛查能力,也是充分考虑学情的体现。教材中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下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领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蕴,因此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审视能力。

在对生活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更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将培养博学人才这一目标融入博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文本解读进行影响渗透,贴合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汉代“博物”风尚影响下的蒙学教育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乃至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总结博物观教学下的蒙学读物特点及优势有利于指导价值观引领下的语文教育,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日后语文教学理清思路。

注 释

第5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一.教学方面:

1.建构式课程的开展:

本学期,我们又更换了一套建构式教学。建构式教学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机会。构建式课程的每一个主题都围绕主题脉络有机地结合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环境创设这五个方面。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在这种情境化的、生活化的、多元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幼儿受学习共同体的激发而产生行动,又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习共同体,幼儿与学习共同体融合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2.蒙氏教学的开展:

我们在原有的蒙氏教育知识经验上,继续参加园内组织的蒙氏培训,从中可以使我们更正一些我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其中加入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园发展情况的蒙氏教育。本学期我们大班着重进行蒙氏数学教育,我们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观察量表,真正做到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个别指导,在其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3.常规教育的发展:

良好的常规是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我班自小班以来一直运用蒙氏的教育理念及儿童观对孩子的常规进行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巩固培养幼儿的各项常规,在大班最后一年里,将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送入小学。

4.读经活动的开展:

因孩子今年升入大班,一年后又即将升入小学,在此,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而其中,识字教学是备受家长关注的一个内容。因此,我们将在开展了近两年的读经教育基础上,加强对唐诗的背诵,并将识字教学与之相结合,避免孩子在一个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学习,最终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家长工作的开展

这是上学期我们班做的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本学期,我们将加强此方面的内容。具体工作如下:

1.家园共育的开展:

上学期我班的橱窗“家园共育”一块没有真正做到解决家长朋友们所关注的问题。本学期,我班将会根据家长的关注情况及时的为家长提供各方面的育儿信息,并将一些家长好的育儿经验同其他家长共同分享。真正做到服务于家长,搞好家园配合工作。

2.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

家长助教活动是我园上学期新尝试的一种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教学的活动。上学期,在我班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但在家长中普及率不够高,家长参与的兴趣也不够浓厚。对此,我们将对此活动进行大力的宣传,并发动孩子来邀请爸爸妈妈们一起参与到其中来。

其次,在家长助教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要力求是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才能实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3.特殊家庭幼儿的家访:

我们班级里有几位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特别其中有两位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易与其他孩子交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将会对其进行适时的家访,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从心理上真正的帮助孩子,使其身心快乐的发展。

三.教师间工作的配合:

1.虽然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建构式教学,但还是应以教师的特长来进行一定的分科教学,这样有针对性的开设活动,才能使孩子兴趣与能力共同发展。经过商议,由我来主要负责音乐教学,而由陈薪桔主要负责美术教学。

2.本学期新增设的书法课、武术课将由XX老师负责,我们班上的教师一定会积极配合,并从中学习,也不忘给予好的意见和建议。

3.我班将每周五开展一个由班上三位教师共同参与的经验交流分享会,在会上,我们将会根据本班本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交流一些好的教育经验,从而统一常规,更好的开展教学。

4.本学期,我班将在家园联系上做一定的尝试与创新。我们要将以往呆板、重复的教师评语改为孩子在园内一日活动的真实反映——用相片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便于家长能直接看到孩子在园情况,还可以起到很好的留念作用。而我们的联系册也是由孩子与爸爸妈妈共同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小册子。使亲子共同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5.积极配合年级组长开展年级工作。

第6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自然、自由的节奏教育,不是一定要教会什么,而是提供一种环境,让老师引导孩子体会音乐之美,体会来自音乐、来自内心的感受。我个人认为感受音乐,接受音乐的熏陶,对美好东西的爱好追求,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特点1.“有准备的环境”。

这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即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孩子准备好他们需要的环境,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就是说以前我们直接教给孩子的东西,变成了让孩子直接操作的材料;以前孩子的老师是人,是权威,是书本,是教材,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的老师是精心准备的材料。即让孩子向老师准备好的环境学习。

特点2. 教师是导师。

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导师就不一样了。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导师是引导着你,让你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有效发展的人。导师是环境的提供者,是孩子和环境互动时的支持者,是孩子进入探究状态的研究者,是孩子成功时的喝彩者。

特点3. 孩子是环境的探究者。

孩子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探究者。孩子的发展是在活动中、探究中完成的,而不是任何人教会的。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1~3 岁)、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6 岁)的孩子,如果成人把不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内容直接教给他,他是学不会的。表面上的“学会”,不是真会。因此,成人要多给孩子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

瑞吉欧

关于瑞吉欧的主要理念,不知道您是否看过《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这是瑞吉欧教育方案做宣传时的推崇理念。它认为儿童表达内心感受、对社会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艺术、美术、音乐、语言、数学等很多方式。100 是个虚数,讲的是“多”,即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是数不清的。因此希望我们尊重儿童各种各样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表达方式。有一句话叫“接住孩子发过来的球”,这是从瑞吉欧教师的角度来谈尊重儿童,是让我们努力去接住儿童发过来的每一个球,而不是我们发球,让

孩子去接。这是对儿童多种多样表达方式的尊重。

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是加德纳对智力的重新定义。他认为智能是实践能力加创造能力,可以有8 个方面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渠道。分别是语言、音乐、逻辑、运动、空间、自省、交流和观察。

这个智能与我们以前说的智能是不一样的,他在《智力的重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个体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即智力不再是原来智商测验室里测出来的智力商数,而是实践能力加创造能力。这与我们常说的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

答网友问:

家长怎样鉴别蒙氏教育的效果?

A: 作为家长,判断蒙氏教育的效果时请注意以下细节:

1. 成人是否为孩子提供了“有准备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引孩子,让孩子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2. 成人是否起到了“导师”的作用,引导着孩子,支持孩子在活动中探究。

3. 孩子自然自主地探究老师为他准备的材料,如果老师准备的材料是“半成品”,孩子是否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半成品”做成了“成品”。

4. 孩子是否常会快乐自信地向你展示他在幼儿园制作的一些材料,是否让你觉得这些材料背后有老师的智慧和辛劳。

可以在家里进行蒙氏教育吗?

A: 当然可以。在家里进行蒙氏教育,就要按照蒙氏教育的理念,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环境,准备各种活动材料,给孩子提供有趣的活动,使他放下这个还会再去选择另外的。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内驱力量,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比如您给孩子买了10 本书,先藏起9 本,只拿出1 本,但不直接给孩子。而是你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这时他就会凑上来“我也要看”。等他把这本书差不多看透了,他会发现,没准这个是系列的,还有第2、第3 本,那时在他千呼万唤中再拿出第2 本给他,这样兴趣就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这样。

上了自由开放的幼儿园,能适应小学的教育吗?

A: 上小学,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不能因为有挑战,就不让孩子去接受好的幼儿园教育。家长应该很清楚,幼儿园生活和小学生活是不同的,幼儿园的教室里有厕所,能午睡,而小学的教室里没有。所以,如果有好的幼儿园教育为什么不让孩子去享受呢?

我听到有家长说,孩子在刚入小学时不适应,要定点上下课,纪律较严格,但也有很多家长讲,特别是好的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家长讲,因为孩子的专注力好,比其他的孩子会倾听、会学习,很受老师的喜欢。

专家提示:

怎样对待“洋名词”?

对于一些有影响的“洋名词”和“洋”教育理念,我们不要抱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要看它是不是货真价实。

别人家有一盆漂亮的鲜花,如果我用剪刀剪过来放在自己家中,前两天都还鲜艳,第三天就会枯萎;如果我们不是用剪刀,而是连同根一起移过来种到我们的土地上――结合我们的国情,尊重我们的孩子,这样,它前两天可能发蔫,但是有了我们给它的阳光、雨露,它在以后的日子就会长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洋模式走向适合我们国情,尊重我们孩子的道路。

而无论选择哪一种教育理念,我们都需要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专家答疑

宝宝1 岁3 个月, 需要刷牙吗?

Q宝宝1 岁3 个月,每天晚上睡前需要刷牙吗?婴儿牙膏能用吗?

A: 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做口腔的清洁卫生了,但孩子还不会自己刷牙,需要父母用指套牙刷或儿童小牙刷帮他刷。这么大的孩子还不会吐出牙膏沫,所以不要用牙膏。答疑专家:童梅玲(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孩子不敢接触陌生人?

Q我儿子27 个月了,在家非常活跃。可每次出门一看到陌生人就躲走,带他去附近的幼儿园,见到孩子们玩他也不玩,哭个没完,执意要回家,这可怎么办?

第7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德性;亚里士多德;教化

一、现代道德伦理的危机

自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也即从启蒙运动以来,整个世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演化。启蒙运动所激发的理性的力量,使人类摆脱了蒙昧,理性智慧在控制和利用自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启蒙时代的确为欧洲文明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理性力量对自然的控制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随着技术理性的突飞猛进,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却江河日下,这里可以用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话语来描述当下的生活场景:这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坏的不能再坏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能,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上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现代人无从把握生命中的超越性意义,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定位到现世的道德感觉上,而感觉从来就是个体性的,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完全陷入了各种欲望的满足。现实中道德仅仅是一种伪饰品,甚至成为了获取物化生活的手段,因此,现代生活总体上是“虚无和荒谬”的,“虚无”意味着人被置身于世界之中,却无从领会存在的意义,只剩下感觉肉体的躯壳。“荒谬”意味着现代人的实存对意义的“遗忘”。现代人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荒诞剧”中,感觉生活非常丰富,而精神却日益麻木,个人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关照,坐待精神被消散。就是在这种荒诞剧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似乎与自己无关,更与他人无关,自己也无法把握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和本真,对自己生活的德性品质和道德要求漠然处之,对现世的罪与恶麻木不仁,对生活崇高性价值和道德本真性追求失去了正视和希望的勇气。

二、对危机的反思

面对现代道德的无序状态,西方学者麦金泰尔论述了启蒙运动之后的种种道德理论在进行道德理论建构时的失败。并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论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体现在现代西方道德理论所有道德判断是主观和纯情感性的。现代道德哲学失败之后,人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西方第一个明确认识到启蒙运动以来所有道德法则建构失败的正是尼采,在尼采看来,自然权利、功利等都是虚构物。但麦金泰尔没有选择尼采,而是选择亚里士多德,原因在于尼采的“超人”不与他人交往,他不能进入以共同的标准或美德或善来传递的关系中,他的善只存在于他对自己的超越之中,他在自己的身外不可能发现任何善。

自近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一直是沿着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密尔、到罗尔斯,自由主义的精神始终贯之。麦氏认为,自由的个人主义只是用一些脱离了传统背景条件的外在规则规范人的行为,却不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服从这些规则。在当今自由主义流行的时代,由于现行的规则再也不具有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那些内在品性,脱离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目的性。如果我们真正弄懂了“伦理”的本义和人类道德生活的本来性质,那么,我们就会很清醒的知道现代道德危机的道路就是回到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三、古典德性教化的回归

在西方哲学的源头,存在着以古希腊德性论为中心的德性教化传统,这也是后来许多伦理思想的源泉。在这些传统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具代表的人物。苏格拉底所实践的哲学就是要去教化雅典人的精神灵魂,他的谈话就是一种价值审视与引导的精神促升的教化活动,教化的目的是为了美善和德性,他一生都在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众所周知,苏格拉底的著名的伦理命题“美德即知识”,该命题其实包涵有德性可教的意蕴,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是普遍的,具有可传达性质,德性作为一种普遍的善,也即是可以唤醒人们对德性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被教化而获取德性品质。在柏拉图的大作《理想国》中,全书都在讨论城邦的教育问题,要形成正义的城邦,邦民必须受到正确的关于正义的教化,正义不仅是邦民生活中的德性,也是真正的政治的德性,在个人的灵魂中,教育不仅要知道正义是什么,而且要坚持它,使人们看到按照正义生活对他的灵魂意味着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教育的理想国,教育是获得知识达到灵魂的最高状态的唯一方式,灵魂的转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而到了亚里士多德,亚氏沿着柏拉图的问题继续前进,他的德性教化哲学则指向了柏拉图试图回答但回答得还不完满的问题,亚氏指出,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①与柏拉图不一样,他把善看做是生活的目的。人们现实的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有具体的善,也有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就是我们在生活的各种活动中追求的共同善,这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平庸的人把享乐的生活当作幸福,有的人把权力的荣誉当作生活的善去追求,但这些生活在亚氏眼中都是受到强制的生活,即不是选择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是受到诱惑和控制的。真正的生活是思辨的生活,一种反思的追求灵魂的善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是神增予的,“而是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而获得的。” ②纵观现代社会,道德与生活实践分离了,道德教育主要倾向于外在道德规则的传输。外在道德规则的学习被当做了形成内在德性品质的唯一途径,而这些道德规则体系只是外在给予我们每个个体在精神中的一种道德知识体系,对美德的追求早已失去动力。就亚氏的德性理论,它要求邦民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和德性,又要学习实践各种德性,在思考中形成理智品质,在实践中形成智慧与德性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品质。德性的教化就是为了使个体在生活中有合理的判断、合理的行动。没有接受德性的教化,是不可能有德性的生活。

在现代性社会里,教育还关注人的精神灵魂吗?还有为真、善、美、幸福、正义、美德而教育或接受教育吗?这一切都是不可能把握的。古希腊先哲们为着灵魂的和谐,德性的追求和幸福的生活的建构的教化思想早已被个人的工具性、功利性追求而取代,生活价值的思考已被束之高阁。当我们现在正在谈论这些问题时,也正面临着多重困惑,现代性社会中的个体已经对道德无所求,对有德性的生活失去了本真的体验,在情感、追求、目标、生活未给德性留下践行的余地。亚氏的思想值得深思,重启德性伦理在当下的复兴,德性教化方是医治之药,只有德性才能够使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中拥有善,使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将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目的,过什么样的生活。德性使个体从当下的存在情态向可能的生活目的超越。正如麦氏所讲,“德性不但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持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 ③

【参考文献】

第8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往年我们都在聊着关于宝宝读书的各类话题。然而,只有爸妈们先充实自己,才能让宝宝爱读书、读好书。今年,就让我们聊聊父母们的读书计划,并听听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吧。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种能力,而提高一种能力既靠素养的支撑,又靠实践后的感悟,继而再去实践中提升。就阅读而言,爸妈们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一些育儿经验。因此,下面为您介绍父母需要阅读的几大书籍类别,也让您对家庭教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介绍几本较好的书籍,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自行选择。

阐释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

任何领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理念是人们透过现象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因些,父母们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从而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教子之道变得要加行之有效。

推荐书目

《儿童教育讲座》作者:马卡连柯(苏联)

作者曾是第一个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从而使教育机关、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予以关注的教育家,是第一个建立了家庭教育学的完整体系、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科学体系基础的教育家。

该书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分八讲,包括:家庭教育的一般条件、家长的威信、游戏、纪律、家庭经济、劳动教育、性教育、文化修养的培养。每一讲都反映当时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当下已相去甚远,但作者点出的问题本质和教育规律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者:蒙台梭利(意大利)

蒙台梭利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崇。

很多家长对是否选择“蒙氏班”、“蒙氏幼儿园”,如何运用“蒙氏教具”多有困惑,那您不妨认真阅读此书。在本书中,蒙台梭利不仅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之家”诞生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各个发展领域的运用尤其是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作者还论述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等重要问题。可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教育著作。

《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日)

这本书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生活,或许这里没有直接阐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但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心灵升华,美好、善良、纯真、朴实、虔诚、快乐、爱……这些美好的关键词会时时在脑海闪现。其实,如果父母的教育空间里充溢这些美好的词汇,方法已经不足为道了。

传播育儿方法的书籍

如果说教育理念属于家庭教育“思想”层面的话,那么育儿方式、方法就属于家庭教育的“技术”层面。因当下很多人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在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此时,不妨从介绍科学盲儿方法的书籍中借鉴一二。

推荐书目

《家庭教育》作者:陈鹤琴

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阐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以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的涵义。

在书中,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很充分的讨论和具体的指导。

《郑玉巧育儿经》作者:郑玉巧

本书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内婴儿养护经验,详细讲述了孩子出生第一年内新手父母将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养育问题。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儿科医学、婴儿心理学、早教学、行为发育学等新兴科学。文中大量穿插真实的临床病例和咨询实例,配以大量图表,科学翔实。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卡尔・H.G.威特(德)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威特的教子过程,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I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一定把宝宝培养成“天才”,而且书中有些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下,但是今天读来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解读孩子心理类的书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看似浅显易懂的诗早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父母教育孩子,在这个关系中,父母往往是实施者,孩子是接受者,而要让教育更有效果,就需从心理学、生物学有度认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某些教育问题的时代背景或外在根源……因此,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研究孩子各方面成长的书籍也是父母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指导之作。

推荐书目

《早期教育与天才》作者:木村久一(日本)

这本书是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全、最详尽的早期教育理论集大成之作,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受益。书中充分总结了世界上杰出“天才”们成长阶段的培养经验,以各种生动真实的事例从有效教育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现早期教育之精华。

《倾听孩子》作者:惠芙乐(美)

作者将多年来对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寓于书中,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和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读完此书,当宝宝再出现情绪问题时,或许您就不用眉头紧皱,不知所措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刘金花

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模式;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了儿童个体的心理差异;探索了不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帮助和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虽然这本书属于高等院校教育系的教材,但是对于家长教子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您翻阅之后感觉还能读进去,不妨进行细细阅读。

古人“家训”类书籍

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向子女传授为人处世的智慧、以真情实感启悟他们的文字,被古人称为“家训”,这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其中的精华包含了许多对社会人生和子女教育十分有益的内容,尤其所强调的“立世做人”的道理,可为当下为人父母者借鉴。

在此提示您的是,在阅读此类书时,应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然,这些并不影响这些典籍中的家学之美,家教之善,家风之清。

推荐书目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南北朝)

被很多学者高度评价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对历史上家训的内容和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系统性、完整性被奉为家训经典。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其中蕴含宝贵的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精华更在于培养儿童独立性教育的内容,有些观点完全可以从现代心理学中找到科学依据。而后世发展也证明了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的惊世表现。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清)

全文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此书的特点是,既有说理处,又有实践处,通读全文,如同看见了作者的日常起居,起到“身教”的作用。

《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清)

第9篇:蒙氏教育核心范文

19世纪时,由于汉学学科的建立,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作品,它们基本出自汉学家之手。其中,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Mien , 1797 - 1873在翻译方面成果卓着,在他为数众多的译作中,不仅有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哲学宗教着述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地理类着作如《大唐西域记》,科技类作品如《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更有相当数量的戏曲小说作品。相比之下,其中《平山冷燕》、《玉娇梨》、《白蛇精记》等小说译作较为中国读者所了解,而对于他的戏曲翻译,人们则知之甚少。本文拟借助笔者对法文原始资料的梳理与发掘,尝试就儒莲初期的戏曲翻译活动及其源头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内对儒莲的戏曲翻译的了解,一般多限于《灰阑记》、《赵氏孤儿》两种。事实上,在存留至今的大量儒莲亲笔书信中,也可看到若干与戏曲翻译相关的记载。例如,在笔者所见儒莲写给其同事、东方学家朱尔·莫勒((Jules Mohl, 1800-1876)的信件中,至少就有两封直接谈及此事。其一写于1831年11月17日,信中说:“我冒昧地将我们昨天一起读过中文版的这第二个剧本寄给你。如果它并未令福礼埃(Fauriel)先生不悦的话,我会抽空将同一集子里的剧本翻译出三十部来。”“三十部”看似随口一说的玩笑话,其实不然。儒莲手稿中存留的一份清单表明,他很可能的确有过一个较为庞大的戏曲翻译计划。这份手稿中法文并用,剧名后多附有点评:

剧目后的各种赞誉之词以及对剧目翻译状况的说明,都显示这份剧目清单很可能是其翻译计划中的部分备选剧目,而《单鞭夺架》后明确标注的“待译”字样更清晰地点出这份清单与翻译构想的紧密关联。

另一封相关书信因邮戳模糊,无法确认具体日期,但根据前后信件,大致可判定写于1832年初。信中谈及他近日正在生病,而“雪上加霜的是,我还有两部分要修改(我那部中国正剧的最后两部分)”。在正文结束之后,儒莲在附言中又补充道:“我从上周六以来在动手翻译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等它到了能对阁下拿得出手的程度,我会给您看的。”

显然,写信的1831-1832年间儒莲正对戏曲翻译热情高涨,他兴致勃勃地与朋友分享他正在阅读的戏曲作品,并积极开展着翻译工作。从时间上看,第二封信中所说“中国正剧”当指出版于1832年的《灰阑记》译本。而儒莲不仅在病中也惦记着要将译本改定出版,手头同时还兴致高昂地翻着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不过,不久之后面世的《灰阑记》己是包含唱段与念白的全译本,可见写信之时,儒莲虽还忙于修改,但译作离“拿得出手”的阶段也己为时不远。考虑到1832年《灰阑记》译本序言中称《看钱奴》等四部译作己经完成,而1834年《赵氏孤儿》全译本也旋即问世,想必儒莲此时在戏曲翻译上己有相当积累,工作也进入较为熟练自如的阶段。显然,这己不是最初的尝试与探索期,其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仍可向前追溯。

二、儒莲的戏曲翻译活动肇始于何时,此前似未见探讨。不过,据笔者所见的若干种材料看来,至少可以上溯到1829年。是年5月,有四名中国基督徒远渡重洋,来到巴黎遣使会总会学习,以备日后接受神职,回国传教。他们原定要在巴黎居住六七年,但由于“七月革命”爆发,法国政局动荡,最终于1830年11月被提前遣送回国。四人旅法期间,儒莲和他们有所接触,尤其与四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拉丁文水平较好的李若瑟多有交流。儒莲在着述中,曾几度提及与李若瑟的交往,其中有两处与戏曲翻译有关,其一为1834年《赵氏孤儿》译本序言。在该序言的一条注释中,儒莲称:

我经常有机会去咨询1829年来巴黎的四个中国人中最机灵的一个,李若瑟先生。不 过我从未在他那里得到过哪怕对一行诗句的解释。在1867年关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儒莲再度谈及1829年时与李若瑟的交往: 1829年,有几个中国基督徒来到巴黎,儒莲先生和他们中一人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他名叫李若瑟,比他的同伴们受过更多的教育,而且能流利地说拉丁语。儒莲起先想和他一同阅读一个中国喜剧,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能读懂夹杂在对话中的那些唱段,并得知在他家乡,只有一两个读书人能理解中国诗歌。从《赵氏孤儿》序言上下文可知,注释中所提及的“诗句”实为剧本中的唱段。而1867年报告中的文字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显然,儒莲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至少不晚于李若瑟等人旅法时期,即1829年。那么,儒莲戏曲翻译初期,即1829年乃至更早的时期,其译稿大致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笔者有幸在法兰西研究院的图书馆中发现了若干种儒莲戏曲译作的手稿,因而得以尝试对儒莲的翻译作进一步考察。目前存留的手稿包括《赵氏孤儿》、《西厢记》、《看钱奴》、《货郎旦》四种。《赵氏孤儿》译本为残稿。包含了从楔子开始,到第一折后半部分“奈灵公听信谗言,任屠贼横行独步”的译文。《西厢记》存有两个不同时期的译稿,均为残本。

        一份接近于1833年译文,为一至六折。另一份内容接近于1872 - 1880年刊印本的译文,仅包含第一折的一至四幕。《看钱奴》同样是两份译稿,页码完整,一份由剧情梗概及片段译文组成。另一份为剧本全译。《货郎旦》译稿一份,保存完整,但其中大部分唱段尚空缺待译。显然,这些手稿分属儒莲戏曲翻译的各个不同时期。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译本是法汉对照型,每段译文均先抄录中文原文,然后在每个汉字旁标注有读音、释义,然后是依据这些释义连缀而成的整句译文,如《赵氏孤儿》译稿。第二类是剧情梗概夹杂片段译文型,以第三人称叙述剧情,然后在某些段落暂停第三人称叙事,加入原作的译文片段。如《看钱奴》译稿一。第三类是唱段空缺型,对白部分译文基本完整,而在原作唱段处则留出空白,以待补充,如《货郎旦》译稿。第四类是完整翻译型,译文包含了全部唱段及念白,并附有较多注释。如《西厢记》及《看钱奴》译稿二。很显然,这些不同的手稿,产生于不同时期,反映了儒莲的戏曲翻译实践随语言能力提高而日渐推进的过程。《赵氏孤儿》译稿残本虽然被图书馆列入儒莲手稿“己刊稿”部分,但经笔者比对,发现与1834年出版的《赵氏孤儿》译本差距甚大,可见此残本并非1834年单行本的底稿,而是其戏曲翻译初期留存的另一版本。而其特殊的形态颇可帮助了解儒莲早期的戏曲翻译活动。

三、不过,以戏曲翻译为语言学习辅助手段的做法,仅仅是儒莲自发的偶然性行为,还是另有渊源呢?答案很可能是后者。以戏曲翻译作为学习中文的手段与方法的构想早在18世纪就由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专程提出。

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l666-1736)被公认为18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中文水平最高的一个,其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汉语札记》与《赵氏孤儿》。这两部着作虽然均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对于两者间的关联谈及者却甚少。不过,若从马若瑟晚年在华当时的境遇以及他与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 1683 -1745 )的交往中考察,当可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紧密关联。马若瑟在来华耶稣会士中,属于索隐派,由于其观点而被教廷视为异端,因而着作被禁止发表。此时他己近晚年,又被流放到广东,生活及研究条件很差,因而,马若瑟于1725年通过书信与巴黎东方学家傅尔蒙建立起联系之后,始终对傅尔蒙寄予厚望,希望使之接受并认可他的着作,以期通过傅尔蒙使其着作得以发表和传播。

        在这样的期待下,他将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汉语札记》寄给了傅尔蒙。这份手稿于1730年2月11日抵达巴黎王家图书馆。当时他并不知道,傅尔蒙也写了一本中文语法书,题为《中国官话》,希望藉此证明自己在中文研究上的权威地位。因而他将马若瑟视为竞争对手,非但没有帮助马若瑟出版《汉语札记》,反而故意将其束之高阁。不知就里的马若瑟为了再次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在1731年寄去了《赵氏孤儿》译本及两封书信。正如鲁进在《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赵氏孤儿>》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并不是,至少不主要是出于文学或戏剧的考虑而作,它实际上是为了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而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不过,鲁文对于该译本究竟如何起到敦促作用不免语焉不详。实际上,细读马若瑟当年的书信,不难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解。据书信所述,当时随《赵氏孤儿》译本一同寄往欧洲的,是一盒毛笔,40卷《元曲选》和两封致傅尔蒙的信。其中一封只是简单的寒暄,意在向傅尔蒙介绍两位寄信人的情况。另一封长达九页的长信才是正文,其中用相当篇幅对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作了介绍。事实上,马若瑟信中所推荐的这一语言学习方法与其《汉语札记》中传达的语言学习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汉语札记》共包含三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对中文的语音语调汉字等做的一个概述。正文部分是将中文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进行了词法和句法的总结和举例。值得注意的是,马若瑟将口头语体的部分放在了前面,而他用以佐证的文本材料正是戏曲与小说。在“口语及通俗语体”的导论中马若瑟这样写道:中国的语言,不论是存留在古书中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都有着它恰如其分的独特的美……我现在着手来阐述汉语的独特的气质及其内在的美感,并且将第一部分限于对这种高雅方言(译者注:指官话)的探讨—例如那些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说的那种语言……合宜的做法是首先指出我用以归纳总结出下文这些结论的某些作品;不过,有必要提到的只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些。这些作品一言以蔽之,就是戏剧,和某些叫做小说的短小文章。首先要提到的是《元人百种》……可见马若瑟对于通俗语体的总结,并非来自日常生活,而源于口语体的文学经典,因为,在他看来,编写这部语言教程的目的在于让法国读者学到中国“上流社会”的口语表达方式。因而在他所选为语料和范本的作品中,《元人百种》才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地位上。不论是在导论中陈述的语言教学观,还是在书中挑选的实际例句,或是让傅尔蒙通过翻译《元曲选》进行中文学习的建议,都表明了他以经典文本,尤其是作为口语典范的戏剧文本为典范为主要依托开展语言学习的核心观念。

马若瑟的这种观念可以上溯到耶稣会的教学观与戏剧观。作为建立于16世纪的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教会组织,耶稣会对于教育非常重视,把教育视为争取青年、巩固天主教会影响的主要手段,因而其教育事业发展相当繁盛。1761-1762年法国议会下令关闭耶稣会学校,致使全国将近80%的男子中学被关闭。可见耶稣会在当时欧洲中等教育领域影响面之大。在教育上,耶稣会有两方面举措非常突出。其一是对于古典文化教育的重视,其二就是戏剧教育。“耶稣会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系统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同时也借助它进行牧灵工作,为天主教信仰赢得更多的信众。戏剧也因此受到特别推崇。”尽管教会对于戏剧,在很长时间内所持的态度都是否定的,有关戏剧利弊问题的争论虽然在耶稣会内部也时有发生,但在耶稣会看来,戏剧的问题并非来自其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其没有正当利用。如果善加利用,戏剧也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利器。他们对戏剧的宽容及鼓励,以及在教育中对戏剧的运用,除了出于对戏剧所具备的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外,也因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古典语言及修辞。“文字的学习藉此得到了一种强烈的鼓舞,要令年轻人熟知拉丁语所有的奥秘,很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因而,对耶稣会而言,“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套真正的机制,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