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产业链重要性精选(九篇)

产业链重要性

第1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产品创新是一项最具挑战的工作,一个企业的新产品如何以最快速度面市,如何降低开发成本,如何最大程度满足顾客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产品创新的成败。因此,减少新产品创新成本,缩短新产品创新时间和提高新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每一个企业关心的焦点。

有研究表明,企业要达到缩短新产品的创新周期、提高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降低新产品的创新费用的目标,原材料供应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效地运用供应商的经验和专门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设计思路以及减少质量问题,也就是说新产品创新成功与否与供应链性能直接相关。因此,如何来评价供应链性能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我国学者张军从定性层面研究了产品的品质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产品历经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因而,评价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性能,有利于评价产品的品质,为提高产品创新的绩效,提出了供应链的改进措施。他对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管理关系的定性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但没有给出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数学依据。

马建军在评价和分析供应链性能时,通过对单一性能指标的讨论,结合评价指标的包容性、一般性、可测性和一致性原则,提出了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的供应链资源、输出和柔性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利用这一指标评价体系,供应链模型可以更完全地突出供应链系统的特征并产生重新配置的效果,从而使供应链模型的发展更完全、更准确、更有效。这研究局限于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评价供应链性能,即从结果上来评价供应链的性能,因而是不全面的,本研究拟定从供应链的特征上来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肖智等运用物元模型对研究企业竞争力做了综合评价,此方法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关于该特征量值三者所组成的三元组,能够直观反映综合评价的质与量的内容关系,采用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使得综合评价简单易行。本研究准备建立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对供应链性能的评价方法将是重大改进。

本文在分析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之上,找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指标体系,构建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并提出提高供应链性能的改进措施和途径,为企业评价供应链的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二、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

1.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内涵。供应链是指将产品或服务供给至最终消费者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在经济活动中,供应链以“链”的形式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和物流方(广义的供需双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不可分割、能共享技术和资源的业务流程,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各结点企业力图通过增加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各结点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强调的是供应链进行合作产品创新的能力,强调整个供应链的技术领先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其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供应链的结构、供应链的组建方式都与其它供应链有着很大的不同。

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在构建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该核心企业既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输,便于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又是供应链上的“技术创新中心”,其他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各种技术在核心企业进行交流和综合。核心企业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吸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

(2)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是一个敏捷的、动态的供应链。竞争使各种产品与服务变得越来越软体化、无常化。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要求,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供应链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供应链的结构也必须便于重组和调整,即随着动态联盟的组成和解散能够快速地完成系统的重构。

(3)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是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核心评价标准。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将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作为供应链性能评价的核心标准。强调整条供应链的总体利益,即每个成员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体现了现代企业“共生”“共赢”的思想。因此,为了保住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地位,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供应链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供应链性能的核心评价标准。

(4)顾客是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的一部分。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也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最好的产品不是企业为用户设计,而是企业与用户一起设计,让顾客通过各种途径对产品提出具体要求,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小组的一员,真正实现“我的产品我设计”,使顾客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

2. 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指标。

(1)影响供应链性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①市场与产品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成为合作与竞争的杠杆。

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是以产品或服务相互关联的,产品的相关性越紧密,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就越紧凑。因此,产品创新网络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的产品这个中心,以产品作为连接产品创新网络结点企业的纽带。

②渠道的畅通性因素。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产品创新的效率,制约着产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企业间沟通渠道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制造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每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水平,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产品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在产品创新网络中,信息的流动速度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③供应链协同因素。对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整个供应链生成的价值最大化,而供应链结点企业协同性的优劣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性能,供应链的稳健性和运营能力是衡量供应链性能的重要指标。

当前,企业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协同性的供应链战略。使得在整个价值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能够协同一致,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运作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协同需要供应链上的客户端和供应端及链上的每个结点加强沟通并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协同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供应链管理,使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协同工作,从而建立崭新的共同受益的商业流程。协同问题也是今天供应链中最大的问题。

④企业的组织因素。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为适应形势的转变,自觉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目标是使其成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利于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化结构或网络化结构,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文化强调寻找短期的、绩效好的企业,而这种文化与能够让价值链中的所有贡献者都获利的供应链管理目标相冲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依赖于信任和沟通,信任体系的完善和沟通机制的健全,使得供应链结点企业向着良性的合作态势发展。

⑤顾客因素。产品创新供应链结点的各个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并有所发展,必须时刻关注顾客,一心为顾客提供价值。因此,企业如何从顾客角度去衡量供应链的性能,已成为管理层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顾客层面的性能评价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份额和客户利润率。

(2)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影响供应链性能和效用的因素中,针对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主要是评价其产品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指标的设计也就要从产品创新能力着手,重点考虑涉及产品创新能力的一些相关因素,在进行各指标权重设计时,也要向创新能力及相关因素倾斜。根据面向产品创新的供应链的功能要求,本文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

三、 面向产品创新供应链性能评价物元模型

1.确定经典域。设供应链性能评价的定性指标有m个,即为c1,c2,…,cm以这部分指标为基础,将供应链性能定量地分为n个等级。

第2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价值链理论为企业战略成本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控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以价值链中游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价值链中游企业为核心的成本控制框架:从价值链下游的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分析与计量、价值链中游的横向价值链分析及协同内部价值链优化、价值链上游的面向产品研发的战略性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选择等三方面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成本控制密切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而在企业价值链中蕴含着更多的成本控制机会,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分析进行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持或改进成本竞争地位,以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本文以价值链中游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位于产业价值链中游企业的成本控制应立足于整个产业价值链,既要重视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又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以及对下游顾客资产的计量与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价值链及基本内容

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他将企业视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的有机联系,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若以独立的企业为参照物,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类: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由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构成的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业务流程,每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这些价值作业按一定的顺序构成生产经营链,即企业内部价值链。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涉及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而每一个基本类型又都能细分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活动。辅助活动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内部价值链中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之间的联系对成本控制十分关键。例如,产品设计会影响产品生产成本,实际采购会影响采购成本、外购材料质量、生产成本、检查成本和产品质量等。

(二)企业外部价值链

企业外部价值链是指与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外部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行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

1 行业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是从最初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进入个体消费者手中被消费掉的全部价值活动。企业内部价值链可以向上延伸至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达销售商(或最终用户)。

行业价值链的概念使企业的价值链包容在一个更为宽广的系统中,对于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有着更为广阔的视角。为寻求竞争优势,企业特别要注重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的各种活动的进行会影响成本或效益。供应商的产品特点及它与需求企业价值链的接触能够十分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如:供应商频繁的运输能降低需求企业库存的要求,适当的包装能减少需求企业的搬运费用;同样,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及与企业价值链的接触也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

2 横向价值链(或称竞争对手价值链)

横向价值链(或称竞争对手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同一产业中,所有在一组互相平行或交叉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竞争对手价值链上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虽然没有明显的接触点,但其作用的结果可以决定他们的竞争合作地位。

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

成本控制优势

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从价值链分析开始,管理人员能够从价值活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取得成本优势、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价值链分析强调整体的观点。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战略高度

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创造价值的整体,各项价值活动都会对其他活动产生影响,任何一项活动成本的削减都可能对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价值链分析是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整体的成本及盈利情况。从而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不足。

(二)价值链分析强调多角度的观点,扩大了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

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和评价企业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成本的持续降低。价值链分析可以引导决策者突破“企业范围内决策”的局限,将眼光投放到更广的天地中,为企业寻找更多的竞争优势来源。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分析角度包括:

1 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

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成本发生的合理性、找出产生价值的主要作业活动、剔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增加价值的作业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 从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角度

企业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下游分析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通过分析供应商、企业、购买商和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得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共同降低成本。如企业可以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利益伙伴”关系,在企业需要的时候,供应商及时把原材料运至企业并且在质量上有保证,从而降低企业的存货和仓储成本;关于企业与顾客的联系,波特给出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生产巧克力的企业与糖果厂达成协议,巧克力厂商改变了过去将巧克力做成块状巧克力送货的办法,而是直接以液态形式进行运输。这种改变不但使厂商节约了定型和包装费用,同时也使糖果厂节约了融化和拆除包装的费用,这项协议使双方都获益,都节约了成本而增加了利润。

3 从中游竞争对手价值链的角度

企业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调查、分析和模拟,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确定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竞争策略,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降低成本。

(三)价值链分析强调联系的观点,改善了成本控制的视角局限

价值链分析认为,任何一项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不仅仅是这项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其分析的重点是价值活动间的连接关系,强调价值活动问的联系,不仅分析单个价值活动的耗费,而且分析各价值活动间的相互结合方式,如:购买高质量的材料,材料成本可能升高,但却减少了废品和材料检修活动,降低了质量成本。

(四)价值链分析强调时间的观点,扩大了成本控制的时间范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产品即使成本再低,一旦成为淘汰品,它就不再具有价值。因此,价值链分析给成本分析注入时间的理念,使成本管理不仅关注成本的高低,同时应把时间看成其管理的因素,不仅要消除不增值作业而且要消除不增值时间。通过压缩设计、实施和生产循环来缩短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通过消除不增值时间――不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时间(例如浪费在产品返工上的时间)来迅速向顾客提品。

以价值链中游企业为核心的

成本控制框架要点

(一)要点之一(见图1中①,②,③)

企业通过对价值链下游的顾客资产及其驱动要素进行分析,确定竞争战略。这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关键点在于:以竞争战略为基础的顾客资产驱动要素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应变推动型决策为拉动型决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增加顾客资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处于价值链中游的企业首先应对价值链下游顾客资产进行分析并确定企业竞争战略,从而对价值链中游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开发、生产、市场销售、外勤服务及售后服务)提出要求。

1 顾客资产及其驱动要素

Blattberg和Deighton(1996)首次提出了“顾客资产(Customer Equity)”的概念,“顾客资产”观念认为,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与顾客保持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有价值的,提出企业应把顾客纳入资产的范畴,要通过建立一种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获得并维持长久的盈利能力。

继Blattberg和Deighton提出顾客资产的概念之后,Roland T Rust和Valarie A.Zeithaml(2000)等人认为,企业能对顾客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的三个领域是:价值资产(Value Equity)、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和维系资产(Retention Equity),并将这三大组成部分细分出影响顾客资产的几个驱动力,如表1所示。

2 对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分析及计量是价值链下游成本控制的关键

笔者认为,当企业明确了顾客资产的组成内容后,应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及其自身的战略特点,确定哪种顾客资产对企业最具影响九以便把管理重心放置其上。对于不同企业,顾客资产各个驱动要素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不同行业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不尽相同,同时相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由于竞争战略不同,顾客资产驱动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要增加顾客资产,首先要分析并明确企业顾客资产中哪几个驱动要素的重要性程度较高,驱动要素的重要程度越高,则这个驱动要素的变化对顾客资产影响就越大,企业应努力提高重要性程度高的驱动要素,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取得较高的顾客资产,达到价值链下游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要点之二(见图1中④,⑤)

中游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并与之协同合作,优化内部价值链,这一环节成本控制关键点在于: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优化及重构内部价值链并寻求竞争对手间的协同合作。

在行业价值链的中游,企业要在行业价值链中保持成本领先优势,必须对行业中竞争对手有深刻的了解,研究竞争对手价值链。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优化内部价值链,并寻求横向价值链间的协同与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然后,企业优化后的内部价值链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开发、采购、内部后勤及生产)对价值链上游――供应商提出要求。

(三)要点之三(见图1中⑥,⑦)

企业通过正确选择价值链上游的战略性供应商,实施成本控制,这一环节成本控制关键点在于:面向产品研发的战略性供应商的选择。

对于行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担负着制造资源的输入,其行为直接影响核心企业的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供应商的重要性很早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第3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东海岛;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32-03

在我国,重工业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以和生态环境保护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2009年8月10日,中石化宣布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决定选址湛江东海岛;2012年5月24日,湛江市东海岛宝钢项目获国务院批准。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国际资源,东海岛将重点建设钢铁、石化两大核心产业,并配套发展港口物流、电力、精细化工、建材、燃料、化工、海水淡化等匹配企业,大力拓宽产业链,发展精细钢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金属包装、汽车零部件生产、碳四深加工、碳五深加工、芳烃综合利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及深加工、氯碱及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套化学品等相关补充企业,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1生态产业链概述

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能源、信息、资金、人才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连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1]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产业链应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生态化、低污染的特征。只有科学建立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才能推进该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保障园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2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全面地反映和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反映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22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有科学依据,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

23区域差异性原则

本项目研究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衡量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东海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取能代表东海岛区域环境的指标,反映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24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产业链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闭环系统,但它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静态的数据,又要考虑动态的变量,使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都得到全面地反映。[2]

2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从而精确地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定性指标又是评价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性指标所依据的主观判断的结论能够弥补定量指标难以准确定义、测量的模糊状态。因此,尽管这类指标采集、处理起来都比较困难,但它在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时是不可或缺的。

26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能全面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内涵,又要尽量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本项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效益、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进行调整。

31外部影响指标

外部影响指标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2个二级指标。

311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国家宏观政策涉及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从外部作用于生态产业链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效果、效益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内部素质和能力基本无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宽松,企业获利的概率就越大,抵御外界和内部的冲击的能力也就越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增强。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宏观政策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3个方面对企业影响最为突出。

312市场环境

企业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上原料供应稳定性、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产品市场持续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1)原料供应稳定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原材料来源。

(2)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指产业链企业产出的主要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供需比例是否恰当。

(3)产品市场持续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趋势,是否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市场淘汰。[3]

32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

产业链企业指标主要是企业竞争力的评定。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用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显现,也是企业活力的根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可通过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3个二级指标来判定。

321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评估。

(1)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来综合评估。

(2)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常用的衡量比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3)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可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来衡量。

(4)产品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客户满意度等都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322资源环境效益

发展生态产业链的目的在于缓解能源约束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囊括在内。资源环境效益可通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来评估。

(1)资源指标:指企业在产出产品的过程中对各项原料、能源的消耗量和使用效率。包括单位原料产出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水耗、水重复利用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2)环境指标:反映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衡量标准有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323社会发展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盈利的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发展效益主要从员工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考量企业的表现。[4]

(1)员工责任:指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衡量标准有:工伤频率、工人工资增长率、职工社会保障程度等。

(2)社会责任:指一个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可从资金纳税率、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支出比重等方面来加以判定。

33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

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包括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2个二级指标。[5]

331系统信息化水平

系统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3个次级指标。

(1)产业链系统内的企业链接率:是指生态产业链系统内两两具有物质或能量链接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的比例。该比率反映了系统内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所构成系统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2ls(s-1)

式中,l为系统内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数,有联系的即为1,s为系统内的企业个数。

(2)系统内企业开发链接技术的投入水平:生态产业链系统得以形成是以链接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产业链企业对链接技术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才能促成生态产业链的系统化。

(3)系统内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大量信息的有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组合进行研究,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作出估计,对园区进行包括环境、经济和工作机会在内的多目标规划,为系统所在园区的设计、决策和维护提供参考。

332系统柔韧性

系统柔韧性主要包括以下2个二级指标。

(1)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是指除了固定的上(下)游企业之外,企业是否有其他与固定上(下)游企业发挥同样作用的企业,即与其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以此类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来衡量系统的柔韧性。

(2)产业链企业垂直延伸能力:指产业链企业的纵向延伸能力,即发展其上下游企业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量可根据系统内外部因素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是由生态产业链系统特征及评价对象所处区域和行业性质所决定的。

4结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东海岛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园区更加准确地朝着预期的生产方向和发展目标前进,使人们能更加及时地调控园区及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生态产业链优越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52

[2]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6):101-105

[3]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124-125

[4]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3):38-40

第4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优化设计流程设计

推行供应链管理,这是当今企业整合内外资源,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当我们纵观现实时,不难看到,也并非是建立了供应链的企业其竞争力就得到了提高。究其原因,不是推行供应链的方式不对,而主要是供应链的结构形式设计不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的法恩教授指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一家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在于供应链的设计”。

为了做好供应链管理工作,本文认为重要的一件工作是要优化供应链的设计,要运用一些新思想、新策略与新方法于供应链的设计工作中。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供应链进行优化设计的相应思想、策略与方法。

一、对供应链进行优化设计思想

目前一般企业的供应链主要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将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相关的优势结点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供应链,它主要是以流程为中心来进行供应链的设计与构建。这种构建思想或做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从当前的经营环境来看,这是不够的。企业供应链的设计不应该只重视流程,而要在重视流程设计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管理与经营思想与理念来进行供应链设计。需要从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以优化流程为基础,树立供应链的设计思想。这些设计思想主要应有以下几项内容:实现产供销三方的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精益的核心思想是进行产品的高质量生产,且生产中没有任何无效和不产生增值的作业和服务;敏捷的核心思想是指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极快,保持产品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供应链的基本思想是资源集成共享,实现资源集成共享的主要目的应是使企业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时机做出快速响应,使企业获得高的生产率、高的产品质量和高的生产柔性。出于这个目的,在进行供应链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流程的具本情况,更要将生产技术,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管理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使产供销三方协作企业间没有任何无效和不产生增值的作业和服务,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极快,保持产品的多样化、灵活性、及时性和高质量。

1.注重准时制(JIT)生产

准时生产的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或杜绝浪费,减少“除对生产不可缺少的最小数量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工人之外的任何东西”,即不会带来任何附加值的诸因素。通过JIT生产防止以下七种浪费:(1)过量生产的浪费;(2)等待时间造成的浪费;(3)搬运造成的浪费;(4)工艺流程造成的浪费;(5)库存造成的浪费;(6)寻找造成的浪费;(7)产品缺陷造成的浪费。构建供应链,推行准时生产,减少以致杜绝资源过量占用和生产的过量生产造成的浪费,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和生产中各环节的库存浪费,这是重要的一个内容。

2.体现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

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根本体现,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用户提供质量好的产品或服务,这需要在生产中贯彻ISO9000质量标准,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在供应链的设计中,要贯彻TQM的思想,一切有用户为中心,把下道工序视为上道工序的客户,客户满意是真正的质量标准。通过下道工序产品质量的满足,把各结点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技术与管理的手段把残次品的降到最低,实现产品在供应链协作生产基础上的全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证企业向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与服务。

3.以链上瓶颈结点企业为中心的思想

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与服务的提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的能力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推行供应链管理不是一味追求链上所有结点设备的高生产效率,这样做势必造成各节点间的产品积压。理想的做法,应以“瓶颈”为中心来协调各结点企业产品的生产。这需要搜索链中存在的瓶颈环节,以瓶颈资源协调生产计划,注意提高瓶颈结点的生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生产中总是存在瓶颈环节,瓶颈随生产任务与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二、对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设计方式

建立在上面的设计思想上,对供应链优化设计的主要的做法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以流程为主线,做好对供应链的对内与对外优化设计

供应链优化设计过程应包括内外这两个方面,不能做好一方,而丢掉另一方。内部的供应链优化是外部供应链优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优化过程,企业外部的链接也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企业以流程为主线,精确地将内外结点企业各种能力综合在一起,当供应链体现了这种综合的“能力”,企业就能获得很高的绩效。

2.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手段与整合生产的物理流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设计

供应链的组建从一定的角度看,是一个企业的运作战略与优化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新技术以支持了流程的改革或新流程的建立,通过流程改革或新流程的建立同时,使企业联系更多潜在的贸易伙伴,使效率与效益比以前更好,而费用比以前更少。

3.了解客户的需求,实行客制式的服务导向

在现实多数情况下,供方只是收下客户的产品订单,并没有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中应该整合买方与卖方行为需求,这是增加供应链效益的机会。许多公司发现,它们的效益总是来自与市场相关的客户基础数据,就是一个例证。当企业理解了客户为什么有需求及需求什么,也就获得了最宝贵的基础数据,这是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重要一环。而供应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链上各结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的传递,实现客户满意度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个目的一个做法,就是要提供客制式生产与服务。这需要企业通过识别客户、区域、通路和市场,以此为基础选择企业组建供应链。这样组建的供应链对用户的针对性、及时性、服务性更好,竞争力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当产品越普通、服务越特殊时,企业客制式生产与服务就越需要。以客制式服务导向组建供应链,使合作伙伴效益倍增。

4.随环境变化情况对供应链组织架构进行变革

环境是变化的,组建的供应链也应是变动的。为使组建的供应链组织最优、结构良好、反应灵活,要平衡企业不同的目标和优先级的选择。做好这项工作,要找出执行和建立一个价值链的运作模式。然后,依企业目标与选作的运作模式对供应链进行评估和整合。包括基础的架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管理机制、企业操作和技能、企业文化等。不断地对供应链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使供应链能最佳的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内外环境。

5.部门平衡,抓住重点,由局部到整体优化

对供应链的优化应先易后难,先局部再到整体进行优化。具体做法可逐步开始:(1)平衡部门或单位的职能、部门绩效,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改进。(2)分析关键环节或重点部门,做好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的供应链设计。(3)“跨职能”的,以规划模式、增进技术、投入更多有能力的人员或有经验的人员的方式跟踪供应链中的流程过程,对供应链整体优化,以整合不同流程的效率,体现成本降低和效益增加。

三、对供应链优化设计的评价指标

有效的供应链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应选择合适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以分析供应链的优劣,寻找问题,不断改进,取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供应链优化设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产品的质量、成本与交货期

供应链的组织形式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及时满足用户的对产品的质量、数量、交货时间以及对产品的某些特殊要求。因此,产品的质量、成本与交货期是评价供应链优劣的首要指标。

2.柔性化

现时多数企业生产系统是刚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技术指标不好随意变动,既使能够变动,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比较高,很不经济。组建供应链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其中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柔性即灵活性生产。目前企业供应链设计需要有Internet、EDI 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加速生产与市场信息在链中的流通,提高链中各企业的生产柔性及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3.集成化

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集成,它将链中的企业加以集成和整合,使得链中企业的资源能够共享,获得优势互补的整体效益。供应链资源集成有信息集成、物资集成、管理集成等,关键在于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它关系到供应链整体优势发挥的大小。

4.增值性

供应链是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组成的一条价值增值链,供应链中每一个结点环节应该是价值增值的环节。考察供应链的组织结构时,应分析每一环节是否存在价值增值,选择的结点企业是否能使此环节的增值最大。

第5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价值链 高端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全球信息通讯技术得到飞速提升,这使得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生产分工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特征,这种全球化价值链分工的对象是产品工序和环节。从改革开放之初,欧洲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日益深化,全球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较为广泛,这就意味着我国将会逐渐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中。由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上积极参与,因此国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在全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采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时,将不考虑进口的中间品投入,因此,会出现高估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情况,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为准确衡量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必须充分考虑进口中间品的投入影响。现阶段,加工贸易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要想使全球价值链由低端走向高端,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升级路径

(一)新能源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加工制造和出口贸易的能力。但目前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内市场和核心关键技术,在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光伏行业就属于新能源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其原料和产品受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因此,我国的太阳能光伏核心及技术不能实现商业化目标,这就使得国内的太阳能光伏发展市场容量狭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厂家的产品都是多晶硅电池,产品因价值很高,所以只能用来出口。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属于标准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但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及产品核心技术,只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加工,要想实现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路径,必须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对高级要素进行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先进的技术和国外价值链治理方法对产品工艺进行升级和优化,此外,还要对国内的龙头企业技术研发进行鼓励,促进国内价值链分工建设,从而突破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治理方法。

(二)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路径

在国内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品的核心技术、生产制造和市场规模,三个方面内容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新信息技术对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截止到2010年,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4.16%,所占的GDP比重达到4.08%。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因此,国内市场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总体来说,新信息技术产业使我国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信息技术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生产工序和产品市场三个方面都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新信息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应该表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与控制上,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属于混合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对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高端价值链进行控制和治理,加强加工制造环节向全球进行产业转移的力度,才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新信息技术的升级目标,促进新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保新材料产业逐渐兴起,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在节能环保产业中要注重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掌握。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中,应倡导各大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但目前国内的环保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多以常规成品产业技术为主,从而出现低技术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一些亟需进行污染治理的设备却没有生产出来,因此,国外的环保设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环保新材料产业上,我国的环保材料研发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其产品大多不具备高性能、高附加值,且环保新材料的科研水平较低,环保新材料产业发展多以消耗国际先进技术为主。

环保新材料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实现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其生产低于劳动成本市场的规模,将全球高度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从而实现我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加大环保新材料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变传统环保材料的生产技术,对环保新材料进行持续研发,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

新生物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该产业要求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新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在新生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进行产业升级。我国的新生物产业中涉及的领域较广,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蛋白质工程学、生物芯片和肝细胞等生命科学都融入到现代新生物产业研究中,大批的科技生物成果被应用到生产前期阶段。

我国的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等新产业虽然呈现出日益发展的趋势,但我国的生物制造技术却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且市场潜力较为低下,要想实现新生物产业的升级目标,必须按照全球高端价值链驱动机制,对新生物产业进行升级,将先进的科技研发手段应用到新生物产业升级路径中,推动新生物产业的进程,逐渐扩大新生物制品的制造规模,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产体系的构建,新生物产业的升级路径主要是建立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从而有效完善国内新生物产业价值链。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较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生产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求企业要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中的水电、风电、核电产业等,这类产业要求的技术指标较高,其涉及到的相关产业较广。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高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是建立在国家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各国都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就是在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策略

(一)调整国家政策,使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驱动的影响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生产中不仅注重各产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还注重各产业能不能有效提高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具体控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下,我国政府要清楚的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增长、投资贸易量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各大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仅仅是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了各大产业中。因此,我国的各大产业应该将全球价值链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政策进行调整,使得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成全球价值链升级,也就是说,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的高度化和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控制,将国家的优势发挥到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中,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和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并将全球高端价值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基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二是我国政府应该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补贴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定期对产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储备专业人才力量,并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使得国家以良好的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战略新兴企业增强发展能力,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提高

在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网络的影响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专利、品牌、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新兴企业应该致力于价值分工网络中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链整合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下,企业应该意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没有竞争力的产业终将被淘汰掉,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并且企业还要将提高价值链分工网络中的核心竞争力当作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对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其在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对国内价值链进行治理和控制,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对于产业中的价值链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转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智库作用和控制能力,形成我国企业自身核心价值链分工体系。对于国内的弱势行业企业来说,要将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分工网络融入到其中,使得企业展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并不断开发新市场,注重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引进,从而升级企业的动力机制,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

参考文献:

1.夏春玉,丁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流通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2013.11

2.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

3.黄启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升级策略[J].经济纵横,2013(8)

4.翟静.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第6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产品或服务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产业的调整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更好满足消费市场的有效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冷链物流行业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供给对接由于消费升级而产生的新需求,促进冷链全行业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重组,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保持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提出,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针对冷链物流这种特殊的物流领域,探究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结构矛盾,以及寻求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创新发展,我们认为亟待从需求侧的视角下,实现冷链物流行业“换挡升级”和“弯道超车”的改革目标,必须从冷链物流业态创新中寻求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冷链行业业态创新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经营业态的探索及创新要素的融入,都是企业或者行业在不断发现市场需求和寻求自身发展路径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业态创新的整个过程,不是企业内部结构的简单更新,而是推动业态组合要素发生内在本质的变化,其共同点都是以寻求品牌、管理、技术、服务的差异化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冷链物流行业也不例外。

1、补短板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消费者对大宗农产品物流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来满足各个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且整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冷链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为冷链物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有力支持。

因此,冷链物流供给结构中就是要强化生鲜农产品的预冷、拣选、加工、包装、冷藏、配送、追溯等以往相对忽视的短板,鼓励企业弥补和完善覆盖主产区的产地集配体系的短板,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具有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打造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提升冷链物流的综合功能,实现其整体水平提升。

2、去库存

库存成本是冷链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库存的控制水平决定冷链产业的盈利能力。“去库存”在冷链物流产业中的实现主要依靠冷库周转率的提高以及产品在库时间的缩减。

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引入“互联网+”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不同冷链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而在企业内部为采购和库存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优化冷链仓储空间,加快冷库的周转率和周转速度,减少产品库存及仓储时间,减少食品变质的风险及提高产品安全系数的同时,降低仓储保管费用和运营总成本。

3、降成本

相较于普通物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高出将近60%左右,我国冷链企业通常的利润率为10%,冷链利润率仅为8%左右,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0%以上,冷链物流成本过高已成为制约冷链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冷链物流由于对温控的要求比较高,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腐烂变质更是屡见不鲜,我国冷链过程中的产品损耗率高达25%,严重的产品损耗极大缩小了冷链企业的利润空间。

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冷链要素科学的动态化配置,实现冷链物流实施全过程的实时监管和控制,以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扩大企业盈利空间。

二、冷链物流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暴露出巨大的发展瓶颈。冷链物流行业中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不匹配、不协调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各种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1、冷链行业区域布局的结构性矛盾

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的差异较大,导致区域间冷链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跨省全程冷链配送载设备偏少。以冷库保有量为例,50%以上的冷库集中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而作为我国瓜果等生鲜品主要原产地的西北地区,冷库保有量仅占全国的4.5%。

2、冷链运输能力结构性矛盾

据中国冷链物流网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蔬菜水果、65%以上的肉类、60%以上的水产品仍然采用的是常温运输方式,生鲜电商中有50%的产品需要借助冷链物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冷藏车辆运输仅占10%,低温环境下的运输要求远没有实现。以冷藏车的配置为例,在我国平均3万人才有一辆冷藏车,而美国平均500人就有一辆冷藏车。

对冷链运输的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使我国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5%,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则一直控制在5%水平线左右。由于运输过程中冷链断链导致的产品高损耗,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总成本的70%。

3、冷链仓储能力结构性矛盾

我国冷库种类主要为冻结物冷库、冷却物冷库和超低温库,其中前两者所占比例较高,但超低温库占比仅为0.2%,而从冷库储藏的商品品类来看,以果蔬、肉禽和水产为主的农产品占比较高,合计占比接近60%。国际冷库协会统计显示,我国拥有8300万立方米的冷库容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16立方米,约为美国的1/4。而且目前我国很多冷库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和贮藏,功能相对单一。

4、冷链物流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随着人们不断深化对物流的认识,我国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物流教育已覆盖到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多元化的培养体系。

但目前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专业尚属空白,面对我国近年来冷链物流的爆发式增长,冷链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再加上冷链物流涉及的技术、专业、学科领域广,诸如制冷工程、贮存保鲜工程、食品加工工程、包装工程、运输工程等专业领域,冷链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

5、冷链服务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蔬菜、生鲜等各类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冷链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由于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低,冷链物流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冷链企业过度追求低成本,缺少创新性投入,生鲜产品预冷技术尚未全面实施,低温环境下的等级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服务水平低,导致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更高层次要求得不到满足。

三、冷链物流业态创新思路

对冷链物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推动整个行业的业态创新向纵深层次发展,使冷链行业的经营模式更多样化,运营效率更突出,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更及时,在所有供应链企业行业中的差异化更强,从而带来新的竞争优势点,冷链物流行业也将从业态创新和改革历程中获取更持续的发展动力。

1、社区共同化配送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

冷链物流由于其配送产品的特殊性,“断链”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发生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克服供应链末端瓶颈问题是冷链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关键。引入社区共同化配送的方式,以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

与传统的全程门到门配送方式不同,将配送人员的配送范围根据社区分布情况做区域划分,并增设区域共同配送站点这一中间环节,主要选择在社区较为集中的区域,为冷链物流企业建立社区共同配送服务站点,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冷藏设施,统一协调配送货物。

2、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的装备和技术升级

随着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以及冷藏食品消费量的不断升级,释放出巨大的冷链物流需求,我国冷链物流增量空间将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易腐、易烂的属性,产品在冷链过程中损耗较高,致使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真正盈利的生鲜电商企业屈指可数。

生鲜电商要想解决当前面临的瓶颈,需要从冷链过程中寻找出路,进一步完善冷链运输服务规范,不断提高冷链物流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从源头上保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开展生鲜品运输配送车辆标准化工作,推动车辆更新改造,力争冷链全程监控,努力实现全程不断链。

3、中央厨房与冷链物流的跨界融合

中央厨房也叫中央配送中心,是指对分店实行统一采购、选菜、切菜、调料,然后将配好的食材和料包做成半成品用冷藏车配送,到达分店后,只需要做些简单加工即可。中央厨房的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冷链物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中心,打造冷链物流行业的经济平台,最终实现餐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跨界合作,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这种模式所拥有的接受市场冲击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

4、冷链金融服务突破传统冷链业务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下的多元化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市场正从基础物流服务模式向物流增值服务模式转变,逐步完善业务链,拓宽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增值途径,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大趋势。

通过投融资服务方、商业银行、其他冷链金融服务协调者、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等中间商提供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对作为冷链金融需求方的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快速敏捷的投融资服务,提高其内部资金周转率,不仅解决了供应链上客户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也增加冷链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物流收益和贸易收益,真正做到转变第三方冷链物流传统单一运营模式的同时,实现其从传统冷链物流仓运配服务供应商向产融信一体化冷链产业集成服务商的角色改变。

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金融模式简要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金融模式

5、农产品冷链与食品热链的产业延伸跨界联盟

图2:农产品冷链与食品热链的跨界融合平台

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联盟的组织方式主要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整合不同所有权的资产或资源,达到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竞争力的效果。农产品冷链(冷链行业)与食品热链(餐饮行业)这两种产业的跨界联盟,搭建了延伸产业价值链的合作平台(如图2所示),一方面顺应了行业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强化了冷链供给层次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从食品安全质量的民生工程监管来看,对农产品冷链与食品热链具有无缝对接的客观需要,以降低冷链与热链融合后的全过程运营成本,最终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与融合目的。

6、基于平台经济的第四方冷链集成商组织

它是集创新型供应链管理和资源整合服务为一体的第四方冷链物流平台,属于多级互通物流信息系统,在行业内构筑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快捷、透明、协同的集约型冷链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基于线上和线下集成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冷链物流采购和管理平台。

图3:第四方冷链集成商组织功能结构图

基于平台经济的第四方冷链集成商组织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功能分为冷链信息、产品实时监控、决策支持、溯源管理及系统管理五大板块。

7、搭建综合运输协作体系的冷链物流港

随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日臻完善,必然会引发冷链物流行业的重大变革,在不远的未来或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冷链物流业态——冷链物流港。它将整合中国的港口(水运)、公路、高铁、航空、城市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输方式及资源,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IT技术为依托,融合冷链物流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构建“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冷链资源交易平台。

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集冷链物流、商贸、展示、食品研发、加工生产、包装、保鲜、金融、保险、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冷链业态,以更强连接、更快响应、更多增值、更加灵活、更为安全的良好效果满足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不同需求,同时推动传统冷链物流行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第7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培育;目标

农业产业链是以农业或农产品为重要构成要素,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动因,以农产品价值增值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链核,以产业组织系统为载体的由产业环节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联关系构成的链网结构。[1]农业产业链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观产业层面的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匹配与协调,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微观层面的各主体内部作业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宏观层面的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在农业产业链培育的进程中,必须首先全面清晰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从而在目标的指引下,在各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培育与运行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本文对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进行研究,以期为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培育奠定逻辑起点。

一、高效配置资源

针对农业产业链培育的高效资源配置的目标,首先,要优化配置资源。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农业产业链的生产结构要与市场需求结构一致,从社会整体需求的层面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二是保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匹配,上游与下游环节的接口口径基本一致,避免上粗下细或者下粗上细带来的资源浪费,从产业链内部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其次,要节约使用资源。努力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加强管理、提高技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尤其,对贵重稀缺资源,要着重考虑替代品的寻找。第三,保证重点农产品对资源的需求。

农业产业链内部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产业链资源协调与整合的过程,目的是使产业链内各环节/节点的资源配置达到动态平衡。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实现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各构成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业链各主体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各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充分展现其优势参与竞争,这样反复较量的结果是逐渐达成链条内公平,形成平均利润。也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体上获得平均利润,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大体上获得同等收益。这是农业产业链资源配置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提升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是实现链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即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经济效益是农业产业链培育水平测度的第一重要指标。农业产业链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最终产品,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完成其价值实现。因此,农业产业链的培育首先要选择优势特色农产品,以产业链培育带动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发展,形成生产基地化、产品市场化,在推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其次,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培育提升产业层次,产业层次的提高取决于农产品系列、农产品档次及市场占有率。农业产业链的培育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流通渠道的完善、以及营销渠道的拓展,通过农产品名优化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更要注重农业产业链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这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三、升级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以农业产业链培育带动农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之一。以农业产业链培育带动农业结构升级,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通过农业产业链这种农业生产经营的创新模式来引导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二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发展、加工的精深化发展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以流通渠道建设为主要手段,进行优质农产品营销,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四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一致性要求,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标准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产业链培育还可以通过核心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实现关联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如畜牧产业链的培育,就可以以饲料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带动种植业及养殖业发展。饲料产业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是种植业的下游产业,能够有效地转化粮食;同时是养殖业的上游产业,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饲料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是种植业与养殖业联结的纽带。培育畜牧产业链,以饲料的生产为链核,构建种植-饲料-养殖-加工-流通产业链。把种植业、养殖业的广大农户组织起来,联合到产业链系统内,形成“小生产-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获得规模效益;种植农户有了稳定的农产品销路,养殖农户有了稳定的饲料来源,农户的购销呈现一种有序的可预测的态势,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保护农户利益与农户增收。

四、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链培育的重要主体,在农业产业链培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带动农业产业链成长,并最终决定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农业产业链培育不仅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促进农民增收,还要促进龙头企业的壮大。

弱质是我国农业的显著特征,农业的弱质还辐射到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实力弱、带动性不强、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等现象。为壮大龙头企业,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指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2]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除具有一般企业特征,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运作,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外,还肩负着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社会使命。龙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龙头企业既具有“利益性”又具有“社会性”,壮大龙头企业的目标也与上述两大特性相关,首先,是龙头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龙头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首先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农户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主体,他们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和利益联盟,他们之间的联结机制决定了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及利益协调直接影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所以,龙头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利益,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链系统的发动机,是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壮大龙头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五、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链培育的重要目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

农业产业链是基于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产业关联关系,是改变将农业视为单纯的第一产业的观念,以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农业与工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小生产”,这是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小生产”很难与规模化的企业运作匹配。培育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民的增收,就要把农民联结到产业链系统中,通过参与产业链的运转,获得分享农产品在其他环节的价值增值的机会,从而实现增收。在农业产业链系统(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中,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中间纽带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生产与经营,这是一种“小生产-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崭新的组织制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弊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组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收益低的局面未得以彻底改变。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同时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广大农民能公平地分享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从而实现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肖小虹.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论[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10.22.

[2]农业部等.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2000]8号)[DB/OL].2000.10.8,http:///law_show.aspx?LawID=590.

第8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会视角 产业链 功能效应

产业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有关分工的论断,其著名的“指针”的例子就是对产业链功能的生动描述,只不过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仅把产业链看作是一个产品链。

西方经济学家早期的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内部活动,它是指把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递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马歇尔(AMalsllall)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但随着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的兴起与运用,产业链相对学习化。荷利汉(Houlihan,1988)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史蒂文斯(Stevens,1989)将产业链看作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此观点把产业链不仅仅看成是一个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和功能链,强调信息和产品同等重要,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哈里森(Harrison,1993)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将产业链定义为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定义提示我们关注产业链产生价值贡献的功能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年到1990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期间,这个阶段为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产业链”这个词,但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还没有任何研究和应用。据蒋国俊考证:姚齐源、宋伍生于1985年提出了产业链这个词,据李心芹考证:在我国,“产业链”这一词较早是由傅国华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项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受到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启迪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

第二阶段为1991年到1995年,国民经济“八·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发展的萌芽阶段。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产业链这个问题已有一定认识,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阶段和应用阶段。

第三阶段为1996年到2000年,为国民经济“九·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和产业链理论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和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业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使用产业链概念,部分企业已着手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并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的内涵进行阐释。

第四阶段为2001年到2005年,为国民经济“十·五”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为产业链和产业链理论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开始着手研究产业链理论,政府和企业界开始用产业链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实践,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产业链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研究历程来看,目前,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链理论体系还尚未建立起来。

产业链功能效应概述

(一)产业链的内涵

不同学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出发,为各自研究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进行了定义,应该说,从某一角度看,每个定义都有正确的成份,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由于产业链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和内涵的复杂性,学术界在对纷繁芜杂的产业链现象研究中,始终缺乏一个明晰的分析框架。二是产业链研究刚刚起步,实际工作中,涉及“产业链”这个词的文章不少,但学术界从理论上研究产业链的文献却很少。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产业链的不同定义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三是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经济学概念,国外很少有研究产业链理论的论文借鉴参考。

综合分析各位学者已给产业链下的定义,本文提出产业链的科学定义为: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二)产业链的功能效应

产业链功能是指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产业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变化的、发展的。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产业链系统构成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变化的,而产业链系统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社会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产业链的功能形成包括功能期待、功能发挥与功能效应三个过程。功能期待是指产业链主体对产业链所期望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功能期待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产业链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功能期待通过产业链运行来实现,这就是功能发挥的过程。

产业链功能效应是指产业链功能发挥作用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功能效应是对产业链功能期待和功能发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多面性和多层次性。从不同视角看,产业链功能效应是不同的。

从社会视角下产业链功能效应分析

从社会视角考察,产业链具有极化效应、涓滴效应、耦合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六大效应。

(一)产业链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第9篇: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7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31-03

一、引言

目前,新疆番茄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新疆番茄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施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成为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围绕农业核心企业,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整合和控制,形成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供需网络。番茄供应链是基于番茄这一特殊产品形成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番茄供应链其实质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以番茄加工企业为核心,将物料供应、分销、配送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新疆番茄产业的现状

番茄原产于南美安底斯山脉干燥的高原地带。世界上番茄品种有6000多种,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在食用的农产品中,第一位是淀粉类的谷物,年产5-6亿吨;第二位就是番茄,年产6-8千万吨。

新疆蕃茄制品加工业在产量、质量、出口量和装备水平上都位于全国第一,成为新疆主要的特色型出口创汇农产品。目前,新疆蕃茄制品加工业总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屯河26万吨、中基20万吨),2000年、2001年全疆生产各类蕃茄制品分别为31.3万吨和18.3万吨,占全国番茄总量的90%以上。同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优化重组,形成了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蕃茄制品有限公司三家骨干企业。按照自治区“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新疆番茄产能2010年将达到60万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新疆番茄产业将继续坚持以番茄酱加工为主体,适量增加其他番茄制品品种,推进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新疆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1、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14个地州实现了自治区级联网, 但只有23.53%的县建立了网络平台,8.13%的乡具备信息服务功能。新疆龙头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采购和销售的占83.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交易的占50.7%;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仅占3.3%。联结区、市、县、乡(镇)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2、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农业网站已初具规模,但因新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户素质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新疆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落后、规模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时间短,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农户上网比例低,网站分布不平衡;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农户及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

3、新疆番茄产业供应链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番茄产业产供销供应链存在严重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疆番茄生产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比重大,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较差,信息共享从意识到实施都没跟上时代步伐。在新疆番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供应链节点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番茄在整个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过长、节点过多,信息不对称情况普遍存在。番茄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经过四、五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流通渠道过长必然产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对称在整个番茄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就番茄生产者而言,其对番茄的质量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掌握较为完备的信息,而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却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对于番茄渠道商而言则正好相反,这会使掌握较为完备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购销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价格不能很好的反应供需状况。

(2)番茄供应链节点成员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在农产品供应链上,有许多企业和个人,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而是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缺乏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导致信息的区域化和板块化。

(3)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民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新疆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番茄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番茄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造成番茄供应链中产销脱节,从而导致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很难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产量,使番茄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一是主观因素,即供应链上的成员自身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不充分,对信息深层含义挖掘不够,自身管理中的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二是客观因素,即供应链成员间对信息的分散式持有方式。

(5)虽然新疆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地区之间尚不平衡,给异地组织番茄生产和加工带来了较大困难。番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供应链上企业间缺乏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统一平台,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番茄供应链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

四、新疆番茄产业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新疆番茄供应链存在以下独特性:(1)番茄供应链上参与者众多,番茄物流数量大、品种多;(2)番茄供应链对物流的高要求,表现为绿色物流、低成本运行、服务增值;(3)番茄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即包装难、运输难和仓储难;(4)市场力量不均衡,新疆番茄大多是由分散农户生产的,分散农户的市场力量薄弱。同时,还具有市场不确定性和供应链易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施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些特性,将新疆番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信息共享的必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降低成本和风险的需要。由于所有链上成员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在市场变化不可预测时,可以在互动合作的前提下共同面对难题、共担风险,对于风险因素还可以进行提前预警,降低其发生的几率及灾害损失的程度。由于番茄供应链涉及的接点企业众多,通过成员间信息的充分共享与控管,可以保证新疆番茄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性、完整性、可视性及可用性,有助于各个企业不重复投资,减少生产成本,比较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由于相互的信任与了解,也可以改善伙伴关系,简化交易活动,有助于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第二,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信任的需要。供应链参与成员都是独立的赢利机构,各个企业都会设法最大化自身利益。虽然供应链的宗旨是最大化所有供应链参与成员的利益,但这只是一个长远目标,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会有一些短视的行为出现。例如,番茄供应商掌握了番茄加工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番茄加工商不利的,番茄供应商因此与番茄加工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信息共享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任,更好地进行合作,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第三,供应链的复杂化要求实现成员间信息的共享。最简单的供应链是一条链状结构,随着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增加,供应链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呈现一种网状结构。如何协调各供应链参与企业,加强合作、有效配置供应链内的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供应链成员实现信息共享。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番茄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于保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将企业运作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剥离出去,交给第三方企业完成。如有的番茄企业致力于番茄再加工,利用外部企业完成番茄的生产及最后的加工、番茄的交付等,在整个业务流程中,企业甚至都见不到番茄产品。如此一来,拥有很少固定资产的虚拟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企业一般都是以电子商务模式来运作,将BtoB、BtoC有效结合起来,通过BtoC获得产品订单,再通过BtoB将订单信息传递给各个供应商以及番茄总加工厂家,最后由供应链中的运输递送公司完成产品交付。这样,对信息共享的程度要求也就更高了。

第五,消费习惯的变化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给企业带来了滚滚财富,而在如今追求个性的时代中,规模生产已失去优势,大量生产往往意味着大量积压、大量浪费,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极大挑战。市场不相信眼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大批企业纷纷倒闭。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对于传统的以预测为基础的生产是一个沉重打击,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供不应求,浪费了销售机会,要么是造成产品积压,只能降价处理。因此,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需要以订单为基础来组织生产,这就要求将订单信息迅速传递到供应链的参与成员,如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运输服务提供商等。因此,需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迅速传递订单信息,提高企业效率。

第六,有助于提高新疆番茄的竞争力。番茄国际竞争力来自番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一方面,番茄生产者获得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先进的技术指导和相关番茄产品标准后,按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番茄生产,按质量标准控制番茄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新的市场机会出现,通过上、下游组织成员间的互通与传播,进行产业整合与互补,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同时,为了克服新疆番茄供应链上的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扭曲等因素造成的供应链反应迟钝、牛鞭效应、库存费用高等问题,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必须实现共享。

五、结语

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它不仅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的整体运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加强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应该说,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宋华.电子商务物流与电子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畴镛等.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沈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4,(12).

[4] 殷小波.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