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经济大危机的启示精选(九篇)

经济大危机的启示

第1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本轮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大公国际的《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展望》表示,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焦点地区仍集中在以欧元区为主的发达国家,欧元区债务危机发展进入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0.

[2]郑慧.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1(17).

第2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行为金融学 金融监管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基金大范围破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同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萌芽,一直到2007年8月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危机全面爆发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 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 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一、经济学角度看次贷危机成因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与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开金融管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通过修订法律,不断放宽金融行业的限制,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大量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将RMBS的泡沫不断吹大,直到不断的加息刺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其积累的能量已经达到摧毁整个市场。

(二)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

在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金融机构在购买MBS 形成的资产池后, 再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之后再由评级公司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加的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一旦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这必然导致基础资产池恶化,此时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这必然导致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评级公司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投资的风险,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却积极的参与到债务抵押债券的打包过程中。在自己的评级模型中与投资银行一起评估债务抵押债券,这无异于自吹自擂。

但是,评级公司对抵押贷款的债务抵押债券的评级收费是其他类评级的3倍,这为评级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为单一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串联在一起,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链条反应,将基础抵押品市场的信用风险迅速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快速波及到贷款抵押机构、衍生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在开发和参与任何结构性金融产品前, 必须深刻理解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 绝不轻易涉足自己银行风险尽职团队都不理解的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对于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二)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业的不良发展会导致金融业的危机,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控制房地产市场贷款质量审核以及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当务之是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才是房地产回归居住的本质,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俞颖.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08)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09)

[5]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05)

第3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启示之一:美国经济体制已是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严谨、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但仍不能避免安然事件的发生,说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经济的稳定发展不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在社会理性操控下的自为过程。市场的发育必须辅之以社会管制,包括政府机构的监管。所以,改革的目标不是如何去构造一个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应当构造一个社会理性有效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启示之二:游戏规则是严肃的,违反了就必须受到惩罚。在安然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管制当局的及时反应,在惩治措施上严厉果断,毫不留情。当然,这里也有公众媒体的介入、政治权术的阴影,但毕竟显示了法制的强硬。法平如水,法性如火,其无情也应如水火。这个道理美国人比我们认识的要深刻。

案例二:加州能源危机——不是引入竞争的错

加利福尼亚州号称“黄金之州”,是美国的第三大州,加州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达17%,按其经济实力,加州可在世界上排名第七。然而就是在这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能源危机。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加州电力批发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500%,零售电价上涨了二倍。由于批发价大大高于零售价,电力公司的电力交易每小时约损失40万美元。到2000年下半年,加州两个大型电力公司由于价格倒挂,累计无法偿付的成本高达120亿美元,已经濒临破产。严重的能源紧缺导致州政府多次宣布全州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由于担心冬季断电,联邦能源部长于2000年12月13日动用了特别权力命令电厂继续向加州电力市场售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加州如此严重的能源危机?

加州能源危机肇始于1996年9月启动的加州电力改革。加州是个电力供应紧缺的地区,每年需进口5000兆瓦的电力,约占加州供电能力的10%。由于电力供不应求,加州零售电价比美国其他州高出1/3。电力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把用户承担的电力成本降下来。改革之前,加州电力市场是由三家私营电力公司(I0US)和两家市政专营机构组成的垂直一体化纵向分割的市场。这些公司或机构的服务区域都没有交叉,各自独立地对发电、输电及配电系统进行管理和运作。因此除了新的工业用户,没有业务上的真正竞争。考虑到以上因素,加州议会于1996年9月通过了改组加州电力企业的1890号议会法令。主要措施是:(1)成立加州的独立电力操控系统(CAISO),负责运行全州范围内的电力输送系统,任何满足可靠性标准的供电商都有权接入该电力系统。(2)强令三家私营电力公司剥离其发电能力,至少40%的总装机容量的所有权被转移给独立的电力生产商。(3)设立新的电力交易所,要求各独立电力公司的批发电量在这个交易所中竞价销售。(4)零售电价固定在1996年水平上,执行4年,这4年的过渡期用于三家私营电力公司收回因竞价销售而形成的沉淀成本。

应当说,改革设想的初衷是好的,试图通过竞价上网降低电力批发价,从而带动零售价格下降,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方案的设计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价格的升降,最终是要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加州是美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闻名于世的硅谷就坐落在加州。新经济的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加州已经成为电力的重要的负荷中心。而加州由于环保等因素,多年未建新的电厂,供求关系本来就很紧张。当加州电力供不应求,存在着500兆瓦电量缺口的时候,通过竞价上网压低发电公司的利润,只能阻碍新的电厂进入,从而抑制供给,而锁定零售电价又使得电力用户没有必要来减少电力消费,从而使电力紧缺的局面进一步恶化。更为拙劣的设计是批发电量的交易方式,按照电力交易所的运作程序,在竞价拍卖时,允许竞标者提交分小时的不同的供电数量和价格,由于对电力需求的预测通常总是偏低,发电公司发现在交易的最后一小时的成交价总会比平常时段高许多,因而便有相当一部分电力交易在最后一小时里完成,而供电公司则不得不按最高价购电。这就造成了批发电价企高不下的局面。这一切由于加州106年罕见的酷夏、太平洋西北部20年不遇的干旱以及全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昂而加剧,最终导致了加州电力市场的崩溃。

加州能源危机爆发之际,正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之时,对加州能源危机的分析和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现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加州能源危机及危机的处理应当有所借鉴。

启示之一: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商品,由于电力商品的天然垄断特性,政府对电力生产与供应的管制还是必要的。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可以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但同时必须辅之以有效的监管与调控手段。由于电力生产与供应的实时性,电网间的调度必须能保证在每一个传输节点上的供需平衡,否则就会传输阻断,引发危机。

启示之二:一个强有力的电力监管机构十分必要,这个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并监督其得到遵守,监控电价和有效的进行网间传输及负荷管理。电价的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务须充分论证,方可实施。案例三:橘县财政危机——自己的孩子自己抱

橘县位于加州南部,是加州最富有的地区,全县GDP达1180亿美元,人均收入7万美元。作为基层政府,橘县设立司库具体管理地方税收及地方公共机构存款,司库的主要职责是运用这些财政性资金进行投资,其所得用于橘县的公共支出。时任司库的鲍伯·西顿由于经营有方被认为是英雄式的人物,已连任七届。1994年危机发生前,橘县财政投资总规模一度达到206亿美元,有200多家公共机构参与其中。鲍伯将这些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华尔街债券市场,以博高利。其基本做法是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通过反向收购的浮动利率交易合约在利率下调空间中套利。不幸的是,本来十分成功的投资策略由于美联储自1994年持续提高利率而陷入困境,到1994年下半年,这种投机行为已经使橘县财政损失了17亿美元。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发生了支付危机,1994年12月6日橘县不得不宣布财政破产,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宣布破产的最大的市场当局。

由于财政破产,橘县进入危机状态,市政当局首先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在向州政府请求援助遭到拒绝后,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危机:一是裁员,1.7万公务员,裁员2000人;二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削减公共服务项目;四是与债权人进行磋商,承诺以橘县的税收偿还债务,要求延长还债期限。诸多措施的实行发挥了效用,8个月以后橘县结束了危机状态,脱离破产,恢复了正常。当然司库鲍伯·西顿因此危机被迫究了刑事责任,服了一个很短的刑期。

关于导致橘县破产的原因,一般认为有四个因素:一是损失巨大,超过了财政的承受能力;二是民众对橘县财政失去信心,发生了挤兑;三是州政府、联邦政府的袖手旁观,不愿进行财政援胁四是政党政治因素,橘县是共和党的地盘,而现实是在执政。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则认为,橘县的破产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如果对这样的事情州政府给予救助,那就开创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其他的市政当局会因此而没有动力去加强自己的财政管理。

橘县财政危机及其解决,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事权与财权要相匹配。从理论上讲,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地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受益范围的区域性,这是基层政府拥有相对独立行政权的基础。因此严格区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问题是由于事权不清而带来的责任不清,中央政府对基层财政风险承担了无限责任。由于体制不同,美国的橘县财政危机不过是局部危机,而我国一旦发生基层财政危机就会演化为全国性的危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4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4-02

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活动,其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关注这一问题的重要流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试图解决人类遇到的生态难题,为人类深刻反思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使由原来“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这实际上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上。力图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思考,获得一些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有益启示。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这一著作中,在该著作中,他们对人追求支配和统治自然的知识形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可以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早的表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施密特、弗洛姆、沙夫和鲁道夫・巴罗。其中马尔库塞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在《论解放》和《反革命与造反》中,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论,论证了“解放自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影响极大,几乎所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可以追溯到这两部著作。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在分析批判中借用马克思著作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来批判资本主义,主张人的解放应以自然解放为前提,但在本质上都没有超出马克思。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80年代,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和安德烈・高兹等。这一时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分析了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修正”并“补充”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已经失效,当今资本主义危机的集中表现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指出资本主义的高生产、高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消费异化是直接原因,试图用修正和补充后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提出了消费破灭法和稳态经济等解决办法。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高兹、福斯特、奥康纳、格伦德曼和佩珀等。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联系起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特别是“生态帝国主义”概念的提出,使这种批判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他们还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主义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及其缺陷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探讨危机解决的途径,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

1.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问题,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福利政策,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没有不但没有灭亡,相反却呈现了进一步在全球发展的态势。生产和消费被当代资本主义所操纵,危机由原来的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领域已经转向了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对资本的追逐,导致了生产的扩大和过度的消费,从而造成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如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所指出的,“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1]

2.异化消费理论

那么,这种生态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所谓异化消费,指“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即这种消费并不真正的是人们需要某种商品,而是受到媒体广告和流行时尚的控制,人们用这种获得大量商品的消费来得到人生的乐趣,来表达人们对劳动领域中异化的不满及其反抗。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改变这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才能使人去追求人的真实需求,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

3.生态危机解决的途径

对于如何解决生态危机,以莱斯、阿格尔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稳态经济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种生态社会主义是以经济生产的分散化以及去官僚化为基础的。所谓分散化,在工业生产中用分散的、小规模的技术取代日益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所谓非官僚化,就是要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集权的官僚管理体制,而代之以工人民主管理的方式,让工人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与管理,成为劳动过程中的主人,从而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幸福。

随着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也日趋深入,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不断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不会去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所以这样一种经济合理性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本无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本质上解决生态危机,从而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缺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一些西方学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当代阐释的有益尝试。但是,作为一种与实践脱离的激进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用生态危机论取代经济危机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过度抬高了生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位,甚至用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虽然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并没有改变,相反,恰恰是资本的变本加厉才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加剧。

其次,通过实现“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以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来实现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企图建立一种无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这种“零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发达国家不可能摧毁已有的现代工业基础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发展中国家也不愿意保持现在的贫穷和落后状态,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最后,对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的设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用小技术取代大规模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和民主化,建立一种“稳态经济模式”,还是后来的用“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来建立一种“较易于生存”的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空想主义的理想色彩。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流派,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生态危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确立了正确的理论引导。

启示之一:生态危机理论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问题,而实质是人与人的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要把重心放在改革社会制度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因此,在加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建立人们分配和利用生态资源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合理机制,从而建立一种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

启示二: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势必具有比工业文明更高的生产力。不能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启示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转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从一个侧面论证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人们过去只是把异化消费的目光锁定在资本主义社会,而对我国的消费状况则讳莫如深,其实在当代中国,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甚至超前消费早已司空见惯,这股“民间的”异化消费之风正疯狂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传统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乃至道德观念。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观,一方面,应该尊重正当的消费权益,克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缺陷,意识到生态文明和扩大消费并不矛盾,更不以牺牲消费为前提。另一方面,应该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既不为物质条件所迫,也不为消费文化所累。

参考文献:

[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第5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第6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2.中、日、韩中亚合作战略研究朴英爱,PIAOYing-ai

3.后危机时代中日韩对外经贸关系分析田中景,李迎旭,孙卉,TIANZhong-jing,LIYing-xu,SUNHui

4.现代日本经济 日本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王育红,丁振辉,WANGYu-hong,DingZhen-hui

5.日元升值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分析张见,刘力臻,ZhangJian,LiuLi-Zhen

6.货币职能全视角下的货币国际化:日元的典型考察童香英,TongXiang-Ying

7.组织形态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以日本移植LLC、LLP为例平力群,PINGLi-qun

8.日本企业的非正式员工:现状、原因及其影响李宏舟,LIHong-zhou

9.危机下的丰田式救赎——试论丰田的危机化解之道尚爻,SHANGYao

10.日本推行农业环境政策的措施及启示金京淑,JINJing-shu

1.90年代以后日本设备投资低迷的原因朱宏飞,张季风,ZHUHong-fei,ZHANGJi-feng

2.日本"传统型"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转化的经济分析郑蔚,ZhengWei

3.日本的"零利率"政策:缘起、效果与趋势刘兴华,LIUXing-hua

4.日本对金融商品交易规制与处罚的新发展张淼,ZhangMiao

5.日本控制国家公务员和公共企事业薪酬的做法与成效刘昌黎,LIUChang-li

6.日本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尹栾玉,王磊,YinLuan-yu,WangLei

7.产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石柱鲜,李玉梅,黄红梅,SHIZhu-xian,LIYu-mei,HUANGHong-mei

8.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特点及效果分析薛春志,XUEChun-zhi

9.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侯建明,周英华,HOUJian-ming,ZHOUYing-hua

10.中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一个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张士斌,王桥,ZHANGShi-bin,WANGQiao

1.日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项卫星,杨丽莹,XIANGWei-xing,YangLi-ying

2.战后日本经济变动的新古典分析刘轩,王宇擎,杨森,LIUXuan,WANGYu-qin,YANGSen

3.日经指数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关联性研究陈国进,陈巧巧,陈创练,CHENGuo-jin,CHENQiao-qiao,CHENChuang-lian

4.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及其影响逄锦彩,孙海梅,PangJin-cai,SunHai-mei

5.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指数分析张乃丽,刘兴坤,李红燕,ZhangNai-li,LiuXingkun,LiHong-yan

6.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基于1997~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吴学君,易法海,WuXue-jun,YIFa-hai

7.日本大阪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经验及启示白雪洁,BAIXue-jie

8.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 张欣,高长春,ZhangXin,GaoChang-chun

9.日本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演进对我国的借鉴尹义坤,刘国斌,YINYi-kun,LIUGuo-bin

1.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软实力周暄明,丁子函,堀江正弘,ZHOUXuan-ming,DINGZi-han,HorieMasahiro

2.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黄付生,魏凤春,HUANGFu-sheng,WEIFeng-chun

3.日本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政策研究黄继炜,HUANGJi-wei

4.中日两国汇率与股价指数的联动性分析庞晓波,李艳会,PANGXiao-bo,LIYan-hui

5.日本证券监管机构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杜宁,陈秋云,DuNing,ChenQiu-yun

6.日本区域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及其问题侯惠英,HOUHui-ying

7.后危机时代日本对华投资的新机遇与前景展望张季风,ZHANGJi-feng

8.回归"现场主义":丰田战略转型张玉来,ZHANGYu-Lai

9.日本M&A市场的新趋势刘维东,LIUwei-dong

10.日本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原新,刘士杰,YUANXin,LIUShi-jie

1.新时期的美日经贸关系及未来走势分析姜伟,JIANGwei

2.日美半导体产业竞争中的国家干预——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视角的分析尹小平,崔岩,YinXiaoPing,CuiYan

3.日本JASDAQ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苏鹭,SULu

4.JASDAQ、日经指数与日本的货币需求结构分析苏宏伟,胡继立,SUHong-wei,HUJi-li

5.日本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数字化解读尹晓亮,Yinxiao-liang

6.日本实施环境经营与提高企业价值分析崔健,CUIJian

7.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及其实践程永明,ChengYong-ming

8.日本大学衍生企业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智瑞芝,ZHIRui-zhi

9.日本有机农业的经营与产销协作张文胜,ZhangWen-sheng

10.现代日本经济 "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的研究王柏玲,王野啸,WANGBai-ling,WANGYe-xiao

1.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

2.日本气候变化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3.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经验

4.中日农村金融发展及其瓶颈的比较分析

5.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

6.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依赖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基于日元实际汇率正反馈效应的解释

7.日本公共支出刚性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8.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特点与借鉴HtTp://

9.日本中小企业创业支持机制研究

10.日本对西欧开展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11.日本国际会议产业发展简析

12.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及其对策与前景刘昌黎,LiuChang-li

2.日本政府微观规制演变及启示石涛,ShiTao

3.次贷危机中日本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金仁淑,JINRen-shu

4.日本应对流动性陷阱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刘光友,LIUGuang-you

5.日本能源供需现状及能源结构演变分析陈海嵩,ChenHai-song

6.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分析李晗斌,LIHan-bin

7.日本电信产业组织的规制改革现代日本经济 刘轩,LiuXuan

8.日本劳动力技能形成模式分析王彦军,李志芳,WangYan-jun,LiZhi-fang

9.丰田公司非典型雇佣模式的经验与借鉴邵剑兵,王蕴,SHAOJian-bing,WANGYun

10.职业经理介入与家族企业成长——日本三井的经验与启示王世权,武立东,WANGShi-quan,WULi-dong

11.日本与吉林省经贸关系分析刘金红,LIUJin-hong

1.日本推进亚洲循环资源流动的构想及实践李冬,LiDong

2.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评价李宏舟,LIHong-zhou

3.关于日元国际地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宋建军,林翔,SONGJian-jun,LINXiang

4.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崔健,刘冠宏,CUIJian,LIUGuan-hong

5.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与空间组织结构赵儒煜,冯建超,邵昱晔,ZhaoRu-yu,FengJian-chao,ShaoYu-ye

6.从制度互补看日本终身雇佣制变革李博,周英华,LIBo,ZHOUYing-hua

7.日本年金制度的改革模式及其效果分析边恕,孙雅娜,BianShu,SunYa-na

8.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历史经验与启示李建民,LUJian-min

9.日本建设泛在网络社会的目标与政策措施方爱乡,FANGAi-xiang

10.经济危机中日本旅游业的市场拓展与政策扶植邹蔚菲,ZOUWei-fei

1.从战后日本经济波动解读日本经济体制的变迁平力群,刘轩,PINGli-qun,LIUXuan

2.日本税制:现状、挑战和改革趋势宋兴义,SONGXing-yi

3.中日货币流动性传染的实证分析庞晓波,梁风波,李艳会,PANGXiao-bo,LIANGFeng-bo,LIYan-hui

4.中日信托业发展历程比较分析李雨潼,LIYu-tong

5.日本内容产业的市场结构变化与波动于素秋,YUSu-qiu

6.日本产学合作演变及政府的主要措施智瑞芝,ZHIRui-zhi

7.现代日本经济 日朝经贸关系的现状、特征与趋势巴殿君,BaDian-jun

8.经营环境影响下中日韩企业的变革程永明,ChengYong-ming

第7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 1976年以来越南政治变革对经济的影响及评析 1976年至今的越南国会发展过程及启示 越南经济动荡对中国的启示 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影响及启示 越南政治革新的新进展及启示 浙江经济模式对越南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启示 1976年的眼泪 1976年的迎亲 1976年的记忆 1932―1976年瑞典社民党促进“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976年“南京事件”的政治学解析 1910年以来南非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特点及启示 韩国1960年代以来政治发展道路特点及启示 评级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越南式政治变革 越南庄园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1979年以来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频繁变革及原因 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越南经贸管理及对中国的影响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4-30.

[4][澳]约翰・芬斯顿编.张锡镇等译.东南亚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明凡.越南政治革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覃主元等编.战后东南亚经济史(1945-2005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徐绍丽等.列国志・越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Phan Minh Ngoc.Sources of Vietnam’s economic growt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8?熏3?穴2008?雪.

[9]Mark E.Manyin Specialist in Asian Affairs.U.S.-Vietnam Relations in 2010?押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J].Policy.February 4?熏2011.

[10]?芽?芽ng C?芽ng s?芽n Vi?芽t Nam,v?芽n ki?芽n ?芽?芽i h?芽i ?芽?芽i bi?芽u toàn qu?芽c l?芽n th?芽VI?熏[M]?熏nhàxu?芽t b?芽n,s?芽 th?芽t HàN?芽i,1987.

[11]Ronald Bruce St John?熏Revolution?熏Reform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M].Routledge?熏2008.

[12]Lan Jeffries. Vietnam?押A Guide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穴Guides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Asia?雪[M].Routledge.2010.

[13][越]越南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河内:河内外文出版社,1977.

[14]古小松.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5]刘嗣明、郭晶等编著.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第8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的安然公司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安然公司于1985年由两家天然气公司合并而成,当时资产总额121亿美元。在短短16年里安然公司飞速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2000年业务总收入一度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美国第七大公司。2001年10月17日,安然公司公布季度财务报告,其利润由盈转亏,随后美国《华尔街日报》揭露安然公司利用合伙公司隐瞒巨额债务。经查明,安然公司实际负债达400亿美元,账面仅列130亿美元。10月22日,美证券交易委员会介入安然事件调查。11月8日,安然公司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盈利共计6亿美元。11月21日,安然与休斯敦迪诺基合并交易失败。12月2日安然公司因30亿美元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被迫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

安然从辉煌走向破产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违规经营,滥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能源信用交易,这种发展其兴也勃,其衰也速。为筹资,安然公司创造了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即具有期货性质的能源交易合约,包括石油衍生性商品、利率交换契约以及信用状等。其总额达330亿美元。安然公司除了运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能源产品的金融化运作以外,还大量运用金融互换协议进行套期保值。金融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服务于本业,且套期保值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赢则暴利,亏则巨损。这种潜在的风险变为现实风险是安然破产的直接原因。其二是盲目扩张,举巨债以求大发展,试图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控制尽可能多的企业,从而产生最大化的财务协同效益。20世纪90年代,安然利用美国放松能源市场管制的机会,进入能源交易市场,并将业务延伸至国外,先后投资75亿美元兴建印度的达博尔电站项目和英国的埃瑟军—克斯水处理项目,均惨遭失败。其三是管理层缺乏诚信,缺乏对企业的忠诚,贪婪、自私,当危机到来时,不顾投资者利益,只图自救,在得知内部消息以后,纷纷抛售本企业股票,弃船逃生。

安然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安然的破产,美国银行界的损失在200亿美元左右,9家跨国银行被送上被告席,为安然公司做财务审计和咨询的安达信公司因协助安然公司做假账而被。由于安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安然员工的退休金全部投入本企业股票中,数以千计的雇员养老金损失殆尽。半数国会议员、15位布什政府高官被拉下水,其中包括副总统切尼。安然事件也波及到英国,受冲击的政治人物中包括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英国王储查尔斯。安然事件也不是偶然的,继安然之后,世界通讯、施乐公司相继爆出假账丑闻,美国朝野震动。更为重要的是,安然事件的发生沉重打击了人们对市场诚信的信心,它表明,根本不存在一个什么“完美的市场”,即使是在一个“完美”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安然事件的诱因是不可控制的金融衍生风险,实质是上市公司的违规经营,基本手法是虚假信息披露,助纣为虐者是中介机构的协同作弊。安然事件的发生暴露了美国经济在证券市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财务会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许多制度方面的缺陷,也引起了美国政界、金融界,法律界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的重视,美国总统布什3月7日提出了一个加强审计监管的10点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美国将成立一个联邦政府的审计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审计行业职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审计公司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进行处罚。美国国会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安然公司以及安达信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违规经营和证券欺诈行为,司法部已经对安然公司提讼,罪名是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美国证监会有关规则,虚报业绩、提供虚假财务报表、关联交易披露不实等,估计法律责任将达40亿美元。与此同时,安达信公司也以阻碍政府调查安然案被正式。美国普遍服务部门3月14日宣布,禁止所有与安然公司和安达信公司有关的新商业交易。鉴于安达信公司与安然公司协同作弊的事实,美国证监会已做出决定:(1)对涉嫌不正当审计行为的企业加紧清理账目,以尽快打消投资者的疑虑。(2)严格分离审计业务和盈利性财务咨询业务,以免发生审计的不公正行为。(3)提高企业财务透明度,投资银行在投资报告中必须向投资者公布相关企业与该投资银行的关系。(4)要求公司高管人员在出于个人利益买卖股票时要及时公示公众。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由于安然事件的发生,正在启动包括企业透明度、财务审计制度、政治捐款体制、企业高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等多个领域的改革,新的游戏规则正在迅速到位,但能否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尚待时日。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民间与官方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强烈的。这对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及时、有效、全面、公平的社会监管体制很有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美国经济体制已是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严谨、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但仍不能避免安然事件的发生,说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经济的稳定发展不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在社会理性操控下的自为过程。市场的发育必须辅之以社会管制,包括政府机构的监管。所以,改革的目标不是如何去构造一个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应当构造一个社会理性有效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启示之二:游戏规则是严肃的,违反了就必须受到惩罚。在安然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管制当局的及时反应,在惩治措施上严厉果断,毫不留情。当然,这里也有公众媒体的介入、政治权术的阴影,但毕竟显示了法制的强硬。法平如水,法性如火,其无情也应如水火。这个道理美国人比我们认识的要深刻。

案例二:加州能源危机——不是引入竞争的错

加利福尼亚州号称“黄金之州”,是美国的第三大州,加州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达17%,按其经济实力,加州可在世界上排名第七。然而就是在这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能源危机。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加州电力批发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500%,零售电价上涨了二倍。由于批发价大大高于零售价,电力公司的电力交易每小时约损失40万美元。到2000年下半年,加州两个大型电力公司由于价格倒挂,累计无法偿付的成本高达120亿美元,已经濒临破产。严重的能源紧缺导致州政府多次宣布全州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由于担心冬季断电,联邦能源部长于2000年12月13日动用了特别权力命令电厂继续向加州电力市场售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加州如此严重的能源危机?

加州能源危机肇始于1996年9月启动的加州电力改革。加州是个电力供应紧缺的地区,每年需进口5000兆瓦的电力,约占加州供电能力的10%。由于电力供不应求,加州零售电价比美国其他州高出1/3。电力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把用户承担的电力成本降下来。改革之前,加州电力市场是由三家私营电力公司(i0us)和两家市政专营机构组成的垂直一体化纵向分割的市场。这些公司或机构的服务区域都没有交叉,各自独立地对发电、输电及配电系统进行管理和运作。因此除了新的工业用户,没有业务上的真正竞争。考虑到以上因素,加州议会于1996年9月通过了改组加州电力企业的1890号议会法令。主要措施是:(1)成立加州的独立电力操控系统(caiso),负责运行全州范围内的电力输送系统,任何满足可靠性标准的供电商都有权接入该电力系统。(2)强令三家私营电力公司剥离其发电能力,至少40%的总装机容量的所有权被转移给独立的电力生产商。(3)设立新的电力交易所,要求各独立电力公司的批发电量在这个交易所中竞价销售。(4)零售电价固定在1996年水平上,执行4年,这4年的过渡期用于三家私营电力公司收回因竞价销售而形成的沉淀成本。

应当说,改革设想的初衷是好的,试图通过竞价上网降低电力批发价,从而带动零售价格下降,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方案的设计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价格的升降,最终是要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加州是美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闻名于世的硅谷就坐落在加州。新经济的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加州已经成为电力的重要的负荷中心。而加州由于环保等因素,多年未建新的电厂,供求关系本来就很紧张。当加州电力供不应求,存在着500兆瓦电量缺口的时候,通过竞价上网压低发电公司的利润,只能阻碍新的电厂进入,从而抑制供给,而锁定零售电价又使得电力用户没有必要来减少电力消费,从而使电力紧缺的局面进一步恶化。更为拙劣的设计是批发电量的交易方式,按照电力交易所的运作程序,在竞价拍卖时,允许竞标者提交分小时的不同的供电数量和价格,由于对电力需求的预测通常总是偏低,发电公司发现在交易的最后一小时的成交价总会比平常时段高许多,因而便有相当一部分电力交易在最后一小时里完成,而供电公司则不得不按最高价购电。这就造成了批发电价企高不下的局面。这一切由于加州106年罕见的酷夏、太平洋西北部20年不遇的干旱以及全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昂而加剧,最终导致了加州电力市场的崩溃。

加州能源危机爆发之际,正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之时,对加州能源危机的分析和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现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加州能源危机及危机的处理应当有所借鉴。

启示之一: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商品,由于电力商品的天然垄断特性,政府对电力生产与供应的管制还是必要的。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可以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但同时必须辅之以有效的监管与调控手段。由于电力生产与供应的实时性,电网间的调度必须能保证在每一个传输节点上的供需平衡,否则就会传输阻断,引发危机。

启示之二:一个强有力的电力监管机构十分必要,这个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并监督其得到遵守,监控电价和有效的进行网间传输及负荷管理。电价的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务须充分论证,方可实施。

案例三:橘县财政危机——自己的孩子自己抱

橘县位于加州南部,是加州最富有的地区,全县gdp达1180亿美元,人均收入7万美元。作为基层政府,橘县设立司库具体管理地方税收及地方公共机构存款,司库的主要职责是运用这些财政性资金进行投资,其所得用于橘县的公共支出。时任司库的鲍伯·西顿由于经营有方被认为是英雄式的人物,已连任七届。1994年危机发生前,橘县财政投资总规模一度达到206亿美元,有200多家公共机构参与其中。鲍伯将这些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华尔街债券市场,以博高利。其基本做法是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通过反向收购的浮动利率交易合约在利率下调空间中套利。不幸的是,本来十分成功的投资策略由于美联储自1994年持续提高利率而陷入困境,到1994年下半年,这种投机行为已经使橘县财政损失了17亿美元。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发生了支付危机,1994年12月6日橘县不得不宣布财政破产,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宣布破产的最大的市场当局。

由于财政破产,橘县进入危机状态,市政当局首先成立了危机处理小组,在向州政府请求援助遭到拒绝后,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危机:一是裁员,1.7万公务员,裁员2000人;二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三是削减公共服务项目;四是与债权人进行磋商,承诺以橘县的税收偿还债务,要求延长还债期限。诸多措施的实行发挥了效用,8个月以后橘县结束了危机状态,脱离破产,恢复了正常。当然司库鲍伯·西顿因此危机被迫究了刑事责任,服了一个很短的刑期。

关于导致橘县破产的原因,一般认为有四个因素:一是损失巨大,超过了财政的承受能力;二是民众对橘县财政失去信心,发生了挤兑;三是州政府、联邦政府的袖手旁观,不愿进行财政援胁四是政党政治因素,橘县是共和党的地盘,而现实是在执政。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则认为,橘县的破产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如果对这样的事情州政府给予救助,那就开创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其他的市政当局会因此而没有动力去加强自己的财政管理。

橘县财政危机及其解决,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事权与财权要相匹配。从理论上讲,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地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受益范围的区域性,这是基层政府拥有相对独立行政权的基础。因此严格区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问题是由于事权不清而带来的责任不清,中央政府对基层财政风险承担了无限责任。由于体制不同,美国的橘县财政危机不过是局部危机,而我国一旦发生基层财政危机就会演化为全国性的危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9篇:经济大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从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2008年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到2008年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小于50%。这场危机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过去若干年快速的成长依赖于世界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则有限。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一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看,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3、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此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由于其不可持续性,致使受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危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年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比类情况。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2、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