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免疫学分析法精选(九篇)

免疫学分析法

第1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免疫传感;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49-01

近年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备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此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广适用面和设备简单等特点。在临床医学、食品药物等领域,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抗原与抗体间的识别。生物分子的体积大、扩散率比较小,所加之对识别微电具有空间阻碍作用,所以受到传质速率和反应动力学控制的免疫反应速率一般都会比较低。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需要的温育时间比较长,大大限制了样品测试的通量和适用范围。所以为了缩短免疫分析的时间,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扩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范围。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度来进行物质含量确定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是化学发光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完美结合,主要是利用化学发光的相关物质对抗体或者是抗原进行标记,等到与需要进行测定的抗原或者抗体反应之后,再利用分离游离态化学发光物质的方法,使得加入到化学发光系统中的其他相关物产生化学发光,然后进行抗原或者是抗体的定量或者是定性的检测。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主要使用4类标记物,分别是异鲁米诺及其衍生

物、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鲁米诺和吖啶酯衍生物。在目前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中,以酶为标记物的化学发光是应用的主流。常用的标记酶是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利用酶来做标记物主要是因为酶具有相应的化学发光底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

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中不可避免的会利用到标记技术,而标记技术是现代免疫分析的关键性技术之一。新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在目前的社会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展示了非常不错的发展前景。在实际标记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技术广泛的用于生物标记,主要是因为纳米粒子具有非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信号放大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量子点就是一种半导体纳米颗粒,所以在发光免疫分析法中被大量的使用。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应用

(一) 快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由于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导致免疫试剂吸附在管道的内壁上,这样就会造成不同测定间的信号交叉,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具有严重的影响。为了实现免疫分析的高通量,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可以通过利用外场的驱动或者是利用溶液来进行有效混合策略,以此来达到加快抗原或者是抗体等大分子的传质速率。在实际中,还可以通过提高整个反应体系的温度来进行免疫反应动力学的加速,这样也可以实现快速的免疫检测。

在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选择上,主要有四种备选方案,分别是改变电渗流、超声波驱动、电磁搅拌和电场驱动。通过这种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快速检测,一般在3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检测工作。除去提高传质速率的方法,外力驱动的加速也会提高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外力驱动的加速效果,可以在16分钟内完成整个测定分析工作。

(二) 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也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一种重要应用。在单个的分析流程中,同时实现多组分的检测,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利用这种方法,不仅所需要的时间短、样品的消耗量比较少,而且分析的通量高,分析成本整体较低。这些优势都是免疫分析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未来免疫分析的发展研究热点。多组分免疫分析模式主要有两种实践模式,分别是:多组分同时检测模式和顺序检测模式。在实际应用当中,同时检测模式往往会与空间分辨技术,还有阵列检测器同时进行结合检测,而顺序检测一般是在同一个时间期限内对多个组分进行分别检测。近年来由于安培免疫传感器阵列在多组分免疫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广泛使用得益于其他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是说多组分化学发光免洗分析的发展要建立在与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所以这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 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从过去的实践经验中得知,现有的检测手段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不是很理想,所以选择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越来越重要。纳米技术快速发展和在检测中的应用为实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高灵敏度提供了可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信号放大的功效对于高灵敏免疫分析方法的构建非常有帮助。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可以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 ,在试验中,38 nm 粒径的纳米粒子的增强效果最为显著。通过实验,合成的特殊形状的不规则金纳米粒子,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活性是普通纳米粒子的100倍。在试验中,将抗体固定在不规则金纳米粒子表面后发现,会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这中复合物对于信号的放大,其效果更加的显著。也正是通过试验得知,将纳米粒子广泛应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时,由于其信号放大的效果显著,测定分析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显著加强。

三、发展与展望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目前的生命科学领域、食品、药物的测定等方面被广泛的使用,而且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测定范围和深度肯定会逐渐增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其本身就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较高、测定速度快等突出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优势会被充分的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会更加的广泛。再者,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相关的技术会得到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力。

结束语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因为其优势突出所以在目前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不断的加深对此方法的认识深度,不断地提高利用此方法的技术,使这种技术更好的为现代的测定工作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晨,吴洁,宗晨,徐洁,鞠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与应用进展[J].分析化学,2012,01:3-10.

[2]金茂俊,邵华,金芬,王静.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02:42-46.

[3]金茂俊,王静,杨丽华,杜鹏飞,邵华,金芬,王珊珊,佘永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3:840-845.

[4]肖勤,林金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5,06:929-938.

第2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甲状腺激素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4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本单位就诊的410例患者。

1.2 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配套试剂(安图生物)测定血清T3、T4、FT3、FT4、TSH。T3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8-1.9ng/ml;T4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5.0-13.0ug/dl; FT3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 3.5-6.5pmol/L ;FT4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8.5-22.5pmol/L;TSH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 0.35-5.29uIU/ml 。

1.3 数据统计处理

1)性别比例;2)正常和异常结果的例数比;3)异常结果的类型和比例4)采用SPSS13.0版软件,对每种统计内容进行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据患者性别、激素水平、异常类型等资料统计结果。

讨论以最后报告结果为准:1)41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7.32%(81/410)和82.68%(329/410),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和异常例数分别为54.39%(223例)和45.61%(18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能分泌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甲状腺激素(T4)等。它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以维持血循环中的动态平衡,其生理功能包括体内的氧化生热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等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现普遍存在的两种甲状腺疾病。

3.1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一般为T3、T4、FT3、FT4升高,而TSH略低或重度降低。各指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价值依次为FT3>FT4>T3>T4。其中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为T3、FT3升高而T4、FT4正常、TSH降低。T4型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T3、FT3正常,而FT4、T4升高,TSH降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则上述指标全部升高,尤其是TSH也升高。

3.2 甲状腺功能减退 一般为T3、T4、FT3、FT4降低,TSH升高。在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方面,TSH,FT4、FT3是灵敏指标,各指标的价值依次为TSH=FT4>T4>FT3>T3。除T4、FT4降低外,轻型或部分中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T3浓度不会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垂体性甲低患者T3、FT3则正常,TSH也下降或正常及升高。

3.3 非甲状腺疾病 也可引起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改变,以低T3和低T3T4综合征表现较为明显,一般引起此类综合征的疾病有恶性肿瘤、慢性肾衰、心肌梗死、糖尿病、严重感染等;其发生与机体的代谢状态,基础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外来因素有关,当病情好转,机体恢复正常时,T3及T4可恢复至正常。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疾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成为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尤其是女性患甲状腺疾病不断攀升,依据本文统计结果也可见,从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约4:1。因此加强预防保健意识,尤其是女性定期体检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甲状腺疾病及非甲状腺疾病的预防、鉴别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轶蘩.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第3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呋喃它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硝基呋喃类抗生素,主要用于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促进生长的添加剂,曾经在畜禽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有关研究证明,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5-吗啉甲基-3-氨基-2-恶唑烷基酮(AMOZ)具有相当大的毒性和副作用,能诱导有机体基因突变及致畸胎,且能诱发癌症[1,2]。美国、加拿大、中国和欧盟的很多国家都已规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AMOZ残留为不得检出。但是因为其价格低廉、疗效好,目前违法使用现象在很多国家仍然存在,故有必要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AMOZ加强监控[3]。由于呋喃它酮原药不稳定, 进入动物体内后会被迅速代谢和分解,对原药的检测难度很大,但其代谢物AMOZ可以蛋白结合物的形式长期、稳定存在组织内,在适当的酸性条件下,这些结合残留物可以从蛋白质中释放出来,因此通常将AMOZ作为监测呋喃它酮的靶化合物[1,4,5]。

目前,AMOZ 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法[6~9]、免疫分析法[10] 等。色谱法准确、灵敏,但操作复杂、设备昂贵、检测速度慢,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免疫分析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和高通量等优点。免疫分析法的关键是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抗体的制备,其中基因工程重组单链抗体是将天然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一条柔软的连接肽连接成的单链分子,不仅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工程菌发酵快速大量制备,极大地降低了抗体生产成本,缩短了抗体生产周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将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与高特异的免疫分析相结合的新兴的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特异性好、检测范围宽、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能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并且比常用的其他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都高[11~14]。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AMOZ免疫分析法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基础上的ELISA法,利用重组单链抗体建立的AMOZ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重组抗AMOZ衍生物单链抗体,建立了测定虾肉中AMOZ残留的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新方法。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仪器设备简单,灵敏度高于ELISA法,测定结果和HPLC-MS/MS法测定结果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第4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HBsAb; 定量检测; 对比

doi:10.14033/ki.cfmr.2016.33.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48-02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医院的检验科会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展开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检验工作中,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灵敏度、重复性相对较差,很容易受到钩状效应、标本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假阴性结果,造成漏诊或者是误诊[1]。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问世,文献[2]报道,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在HBsAb检测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较成人更易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的目的,对196份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标本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并对比分析结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收集到的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标本,共选择196份作为研究对象。标本来源于123例女性和73例男性。标本受试者均采取0、1、6个月3针的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选择的196份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标本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测HBsA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的检测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主要包括:Biocel l2010酶标仪、美国雅培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ELISA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及Biocel lA201洗板机。酶联免疫吸附法:采取双抗原夹心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同样采取双抗原夹心法进行。被测抗体与包被在微粒子上的抗原进行充分的结合,然后将其与标记碱性磷酸酶的抗原进行充分的结合,ALP可对4-甲基伞形酮磷酸盐产生催化作用,使其分解成为具有一定荧光性的物质,荧光变化率水平与被测抗体的浓度水平呈现正比例关系,浓度测定结果超过10 IU/L时,视为检测结果阳性,浓度测定结果不足10 IU/L时,视为结果阴性[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2)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最低检出结果。取1份HBsAb阳性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3次,求得其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倍比稀释血清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重复检测3次之后取平均值即得。HBsAb检测结果阳性的判定标准包括: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达到10 IU/L以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样本吸光度/CUTOFF值水平>1.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比较

196份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出HBsAb阳性标本139份,阳性率为70.92%;经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z测,检出HBsAb阳性标本157份,阳性率为80.10%。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出的阳性结果使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均为阳性,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阳性率较酶联免疫吸附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最低检出值比较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HBsAb浓度为14.1 IU/L及以下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呈现为阴性,由此证实,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对血清HBsAb定量检测的准确性更高,可以对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进行反映,具体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多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乙肝表面抗体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解的目的。然而,实践与研究发现,这一操作比较繁琐,重复性相对较差,检测所需时间较长,无法对体内HBsAb展开定量检测。近期文献[5]报道发现,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在HBsAb定量分析中,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诸多优势。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的目的,对196份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标本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96份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出HBsAb阳性标本139份,阳性率为70.92%;经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检出HBsAb阳性标本157份,阳性率为80.10%,且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出的阳性结果使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均为阳性,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阳性率较酶联免疫吸附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体会到,酶联免疫吸附法为对血清HBsAb进行检测的主要方法的一种,且属于抗原抗体在固相表面进行充分反应,参与仅为孔底的接触部分,其余的抗原或抗体均需要实施扩散处理,与固相抗体或固相抗原进行充分的接触,属于逐渐平衡的过程,因此检测过程中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除此外,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手工操作过程相对比较的复杂,检测的灵敏度水平却相对较低,不能够对检测额进行准确的测定,由于需要对处于结合态的抗原或抗体、游离状态下抗体或抗原实施准确的分离处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反复加样、洗板等操作,很容易造成人为误差[8-10]。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荧光酶免技术,经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对HBsAb水平进行准确的测定,从标本加样操作开始直到得出相应的结果,均由相关仪器在自动化状态下完成,从而有效避免了人为误差,实现了全自动、快速、准确,并且可定量分析,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均显著提高,重复性得到改善[11]。

综上所述,采取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b定量检测,不但在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展开HBsAb浓度变化动态观察,进而对免疫效果进行判断,且还能够以HBsAb浓度变化来对再次免疫接种时间予以确定,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值得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展开推广,改善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监测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凡,单咏梅,周宏,等.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J].检验医学,2010,25(9):723-724.

[2]杨晓燕,陈涛,郭仲辉,等.线性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核抗体的比较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11-13.

[3]刘绍芬.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情况的观察与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81-82.

[4]任丽民,邓芳,余明杰,等.化学发光法对ELISA检测HBsAg“灰区”标本的再分析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5):434-435.

[5]章火祥,丁丽萍.ECL法与ELISA法在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上的比较[J].江西医学检验,2012,22(2):137-139.

[6]肖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6):543-544.

[7]姜立民,周康P,陈悦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甲型肝炎总抗体的比较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1):63-65.

[8]田拥军,覃莉,刘慎沛.8种国产HBsAg试剂检测变异HBsAg的效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0,25(4):250-253.

[9]杨奎真.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s、HBVe系统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79-180.

第5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三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检测灵敏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和精密度。结果: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三种方法用于低浓度HBsAg检测时,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均高,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法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对HBsAg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尤其在检测低浓度HBsAg时体现更充分,值得临床作为低浓度HBsAg检测时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

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与否的诊断标准,本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FIA)、 (CLIA)三种方法对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临床样本先经乙肝病毒 D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检测呈阳性,然后采用电化学光反应检测方法遴选下列模式: 1~50HBsAg COI临床样本30例, 小于1HBsAg COI的临床样本3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从18岁至55岁不等。

1.2检验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按照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酶标仪等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检验科相关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检测。

1.2.1 灵敏度实验:取国家临检中心提供的临界值血清稀释成不同的浓度,采用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23种方法重复性取1.2.1步骤稀释的HBsAg COI处于1~50的临床样本30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重复测定5次,统计测定结果,统计测定结果。

1.2.3 临床样本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60例患者的HBsAg水平并与电化学光反应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收集的检测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结果

2.1 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CLIA法灵敏度较ELISA法和TRFIA高。

2.2ECLIA法、ELISA法及胶体金法测定HBsAg各模式的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CLIA法较ELISA法及TRFIA法对于低浓度的HBsAg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有资料显示[1],全球目前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近3亿,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为0.93亿,是世界上几个乙肝高发国之一。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临床诊断乙肝患者的诊断标准,其检测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临床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从最早的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发展到现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更高层次的免疫PCR检测方法[2]。期间淘汰了一些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较差的检验方法,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三种方法[3]。乙肝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很大,早期患者的HBsAg一般较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低浓度的HBsAg进行检测,对早期乙肝患者的发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4]。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采用CLIA法、ELISA法及TRFIA法对低浓度HBsAg COI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当HBsAg COI为1-50的时候,ELISA法及TRFIA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33.33%,也就是说两者的漏检率分别达到了50%和66.67%,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医疗安全,临床检测患者和血库血样时应尽可能采用CLIA法,以保证低浓度HBsAg的检出率[5]。

参考文献

[1] 王鹏,张文艳.免疫电化学发光[J].分析化学,1998,26(7):898-903.

[2] 郑怀竞,韩松.临床检验ELISA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2003.64.

[3] 陈佑明,黄敬,熊符,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HBsAg的对比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6, 13(1): 50-51.

[4] 廖慧芳.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2): 56-57.

[5] 魏来,陶其敏.努力规范肝脏疾病的免疫学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69.

第6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 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免疫;接种率;不良反应

为了探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对计划免疫接种前后的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本研究于2012年1月以来在本社区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 并统计2013年1~12月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2012年1~12月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的儿童734名, 其中男家长434名, 女家长300名;年龄23~52岁, 平均年龄(35.14±4.02)岁;对每名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前均要求监护人或本人仔细阅读该疫苗接种告知书或知情同意书并签名。2012年1~12月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的儿童740名, 其中男家长484名, 女家长256名;年龄23~51岁, 平均年龄(35.08±4.00)岁。

1. 2 疫苗告知的种类 实施疫苗接种告知主要有两类, 一类疫苗, 包括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流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疫苗等疫苗[1]。二类疫苗, 包括甲型肝炎(HepA)疫苗、肺炎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水痘疫苗、HIB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

1. 3 告知内容 接种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内容主要包括接种性质、疫苗性质、疫苗的成分、生产单位、接种对象、接种方法、剂量、接种禁忌证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明确告知接种后反应及处理方法,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意见与签名, 再行疫苗注射[2, 3]。

1. 4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具备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经市级和区级计划免疫规划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作为现场调查员, 对2012年1~12月和2013年1~12月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1. 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2012年1~12月和2013年1~12月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 1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后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比较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后(2013年1~12月), 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98.37%)和接种及时率(97.00%)均较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2012年1~12月)(88.92%、84.32%)明显提高,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4.82, P

2. 2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2012年1~12月)统计的658名儿童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0.91%;而在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后(2013年1~12月)统计的722名儿童中发生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 P

3 讨论

计划免疫(pla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 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预防、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4]。计划免疫是一种比较方便、经济、有效的手段现, 已成功地消灭曾经是人类头号杀手的天花[5]。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疫苗被不断开发及使用, 在接种过程中, 极少数儿童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还会不时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如果缺乏接种前的有效沟通很容易造成纠纷[6]。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重视, 以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新的预防接种的疫苗不断出现, 纠纷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由于不同疫苗的接种对象、接种方法、接种程序、接种途径、接种禁忌等都会存在不同, 给计划免疫的接种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 需要规范接种工作, 对于接种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负责接种的工作人员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根据我国规定, 在进行计划免疫的过程当中, 计划免疫是带有法律属性的, 在计划免疫接种前进行预防接种的告知制度体现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原则, 实现了将计划免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 使得预防接种的相关工作能够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医务人员通过履行告知的义务, 并要对于外来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的宣教, 对于免疫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进行强调, 在实施接种的过程中给予核对卡证、预检、知情告知、登记、疫苗接种、观察等多个环节,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从而维护接种儿童家长的知情同意权[7]。

总之, 进行疫苗的接种告知制度, 对于免疫疫苗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宣教, 可以让接种疫苗的儿童家长对接种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得儿童的家长对于接种疫苗的认识更加清晰, 增强了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的积极性, 激发了儿童家长的求知欲和与医务人员主动沟通的愿望。要求家长能够对于儿童的过敏史和接种史进行如实的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避免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 使得预防接种的相关工作更加顺利。本研究于2012年1月以来在本院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 并统计2013年1~12月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2012年1~12月实施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告知制度前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度, 与儿童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 履行告知义务, 可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减少医疗纠纷提供了证据, 起到了保护医务人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宫丽萍, 任继风, 陈琦, 等.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26):132.

[2] 李素华, 刘静.疫苗不能及时接种告知书的设计与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13):88.

[3] 车荣.新生儿首针疫苗接种告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2, 27(9):47.

[4] 李春华, 柳国锋.实施疫苗接种告知制前后免疫接种率分析.河北医学, 2007, 13(12):1326-1327.

[5] 钱晓华, 杨平, 伍平, 等.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前后免疫接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4):306-308.

[6] 钟纪荣, 雷红霞, 刘全亮, 等.甘肃省武山县儿童监护人免疫预防接种KAP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1):68-70.

第7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

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是能否成功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状来看,血液标本的质量在很多情况下存在问题,有研究显示,在对血液标本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约有10%的标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且在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存在问题的标本占到了所有采血质量问题的70%[1]。为了在实验室能够成功的开展免疫学检验工作,并且取得可靠准确、有效的结果指导临床实践,就一定要找出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因素,将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据临床经验及相关资料分析,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主要有采血准备不够充分、采集标本时未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同部门间工作人员工作配合不当、未正确存储或运输标本对其性质造成影响等方面影响了血液标本的质量问题,误导了免疫学检验分析的结果[2]。为了对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次研究选择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到我院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36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到我院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36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1.2方法在对参与此次研究的3600例血液标本行免疫学检验分析之前之后,按照标本采集标准操作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分析人员的临床经验对标本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问题的引发因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操作因素以及临床医师、送检人员等方面的因素。

2结果

2.1关于此次研究对象出现质量问题的分析在本次参与研究的3600例血液标本中,有465例出现质量问题,占12.9%,其中359例在行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就出现质量问题,占77.2%。2.2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血液标本在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操作因素以及临床医师、送检人员等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情况、日常饮食以及用药情况;护理人员操作因素包括采血流程、采血时间;临床医师因素方面包括是否规范填写申请单,检验项目是否合理及送检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送检人员因素主要包括送检时间及其他等。

3讨论

3.1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此次研究表明,血液标本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情况、日常饮食以及用药情况;护理人员操作因素———采血流程、采血时间;临床医师因素———是否规范填写申请单,检验项目是否合理及送检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送检人员因素———送检时间及其他等。调查显示,患者采血前不能有大的情绪波动,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且如若患者在采血前存在劳累或剧烈运动等情况,其免疫学检验就出现胰岛素、血糖升高及皮质醇的指标升高等情况;如果患者在采血时存在焦虑以及紧张的心理,行免疫学检验时会发现其血液免疫因子的指标会相应较高;为了防止患者在吸收脂肪食物后形成脂血或出现血脂、血糖、尿素氮、血氨等指标升高或对光学造成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行多数血液化学及免疫学检查时要均应在为其采血前12个小时禁食[3]。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行血液标本采集时要对患者是否进食、何时进食进行仔细询问,以防出现操作流程错误或是采血时间错误的问题,避免出现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风险。另外,血液标本如果长时间处于室温下钾离子的含量会升高,出现乳酸脱氨酶降低甚至失去活性等情况,导致血液标本质量下降,因此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之后送检人员要尽快将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检验。3.2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应对方法在血液标本采集前患者需做好充分准备,并尽快采集后正确保存,后将其交予送检人员。各科室人员要互相配合,深入了解可能影响患者的血液标本质量的有关因素,并提前通知患者采血前注意的事情及要做的准备。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医务人员要仔细询问患者身体状况、有无饮食、生理及心理有无异常波动、有无服药等外力干扰,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采血状态,在对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注意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操作,在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循操作顺序进行采血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医护人员要全面考虑采血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及采血等因素,不可忽视任意一处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拿到已经取好的血液标本之后,送检人员要高度重视,谨慎小心地运输血液标本,注意保持采血管始终垂直向上,防止出现剧烈的振动,避免出现污染或是渗漏的情况。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会受到一定的温度影响,在保存时除了要注保存的时间之外还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如果当天无法及时行免疫学检验分析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冷冻储藏[4]。另外,医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培训学习,注意根据临床经验及研究结果不断完善采集血液标本的相关制度,建立完善严谨的血液标本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以作为临床指导提高医生对于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提高患者疾病检出及治愈率。综上所述,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操作因素以及临床医师、送检人员等方面的因素是血液标本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行血液标本采集前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及用药情况、心理及心理状态等问题,临床医师规范操作,送检人员及时安全的送检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血液标本在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林渊.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4):57-58.

[2]刘博,杨柳.免疫学检验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409.

[3]康栗.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02(32):188,175.

第8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间接免疫荧光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70-02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就诊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反复异常的患者60例,60例患者中,经过初步诊断,AIH患者有20例,PBC患者有29例,PSC患者有11例。另外再选择60例肝功能异常,但属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就诊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反复异常的患者60例,60例患者中,经过初步诊断,AIH患者有20例,PBC患者有29例,PSC患者有11例。另外再选择60例肝功能异常,但属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1.3)岁。

1.2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来对抗核机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进行检测,选用HEP-2细胞与大鼠肝、肾以及胃三种组织的冰冻切片来作为抗原,待检测的血清按1:100进行稀释,和各种组织进行共同孵育30min,再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体孵育进行洗片,使用甘油进行封片之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利用免疫印迹法来对与肝脏疾病有关的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抗LKM-1)、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I型抗体(抗LC-1)以及可溶性肝抗原进行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AMA-M2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来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来对肝抗原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自身免疫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组20例中,SLA的阳性的例数为4例,阳性率为20%,LC-1的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是10%,LKM-1阳性例数为3例,阳性率是15%,SMA的阳性例数是12例,阳性率为60%,AMA的阳性例数是17例,阳性率是85%,AMA-M2的阳性例数为1例,阳性率是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的SMA阳性率是14%,SLA的阳性率是3.4%,AMA的阳性率是93.1%,AMA-M2的阳性率是0;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阳性检测率为0。P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作为一种以肝脏为器官、以异常免疫为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两种类型[1]。主要特征也表现在两大方面:病例活检有肝脏界面性炎症的表现,血清中可以发现和肝脏相关的自身抗体[2]。在实际的自身抗体的检测中,虽然多数抗体不具有器官的特异性,也不具有疾病的特异性,但是在实际的血清检测中都可以被检测[3]。尤其是发现ANA以外的诊断标准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4]。

具体来说,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AIH、PBC以及PSC三种[5]。AIH主要为女性患者,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ANA、SMA为阳性;抗-LC1、抗-LKM1为阳性;抗-SLA为阳性[6]。PBC主要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的疾病,病理上的表现主要是非化脓性、破坏性小的胆管炎,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7]。本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女性,其主要的特征是AMA升高。PSC是以大胆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的疾病,在青年男性中比较多发,在实际的检测中PSC的免疫学指标没有AIH与PBC那么敏感,主要与临床的表现相结合,再通过经内镜进行胰胆管的造影来诊断。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中PBC和AIH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由此可见,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以及分型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临床上的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业成,刘丽儿,邝燕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AFP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04):123-125.

[2]邹寒冰,许以平.32例过敏疾病患者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9,(01):130-133.

[3]李全焕,涂学亮,刘红丽.自身免疫肝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02):160-166.

[4]钱晶.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类型探讨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02):160-190.

[5]吴淑梅,林云,王辉.HBV血清标志物e抗原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07):139-163.

第9篇:免疫学分析法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免疫异常;临床特征;生存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66-03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以一系或多系的异常造血或无效造血为临床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近年来,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不断引起学者关注。国外文献报道[1],MDS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率在10%以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其他包括白塞病、Graves病、克罗恩病等。同时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为观察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患者转归及生存期的影响,笔者对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河北省石家望而却步市赵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将其分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和免疫学检查正常组。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12例明确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9例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免疫学检查正常组115例,其中男75例,女40例,年龄17~82岁,中位年龄51岁。

1.2 研究方法

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分布以及转白率、中位生存时间等指标。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由本院检验中心免疫学实验室完成。随访及预后:所有病例随访至2012年6月30日,随访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关注。临床研究发现[2-3],部分MDS患者合并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后者的自然发病率,另有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说明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偶然。本次研究显示,146例MDS患者中,15例(33.3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16例(10.96%)患者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而无临床症状,二者合计占比(21.2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5],为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出现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6-7],MDS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源自同一类型免疫异常,如T细胞功能失常,即可在引发造血干细胞破坏(发生MDS)的同时,引起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MDS患者在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可缓解,可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也有观点认为[8-9],MDS本身即可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方面的异常,包括NK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受损引发免疫复合物清除受阻等,并进一步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本次研究未能准确掌握患者MDS与自身免疫异常出现的时间先后,因此尚难对上述假说提供证据。

本次研究显示MD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多见于年龄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有研究认为存在自身免疫异常的MDS患者预后比无免疫异常的MDS患者明显更差,也有研究显示两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11-12]。本次研究显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转白率与免疫学检查正常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中位生存期却明显缩短。因此笔者倾向认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的预后尤其是生存期存在不良影响,但此种影响并非因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所导致。

总之,自身免疫性疾病与MDS之间的联系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期明确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提高对MDS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Okamoto T,Okada M,Mori A,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immun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prognosis in mtelodysplastic syndrome pations [J]. Int J Hematol,2009,66(3):345-351.

[2] 李冰,徐泽锋,崔蕊,等.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7):527-531.

[3] 邓飞琦,唐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6):504-506.

[4] 秦玲,周莉莉,刘珂,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分布及与外周血细胞变化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8-9,12.

[5] 李萍,欧阳建,周荣富,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434-436.

[6] 付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06-107.

[7] 易彦,葛圣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病的WPSS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3):2034-2037.

[8] 肖唐杰,陈素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58-59,64.

[9] Hahm C,Mun YC,Seong CM,et a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based karyotyp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trisomy 8 as the sole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J]. Acta Haematol,2012,129(3):154-158.

[10] 韩丹,郭静明.骨髓微环境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75-2377.

[11] 郑冬丽.6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