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免疫学发展史精选(九篇)

免疫学发展史

第1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水痘;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56-02

近几年来,随着计划免疫和扩大免疫规划的不断深入,北京市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痘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为此,2006年北京市制订了《北京市水痘管理技术规范》,对控制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水痘发病提出了具体要求。2008年11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某小学水痘疫情报告。经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疫情终止。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发病资料来自医院报告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标本来自现场采集,以往患病情况、学生数和免疫史均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学学校预防接种登记表》。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测 用ELISA试验测定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由德国VIRION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以赛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为检测依据,由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学诊断监测网络实验室完成IgM抗体检测。用PCR检测病毒核酸,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

1.2.2 有免疫史定义 水痘疫苗接种时间≥1个月为有免疫史。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罹患率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所公立重点小学分校,共有一~二年级22个班972名学生和55名教职工。其中一年级有11个班级478名学生,7个班在一层,4个班在二层;二年级有11个班级494名学生,3个班在二层,8个班在三层。三层教室分布集中,且多于其他2层。每间教室55m2,有 43~46名学生,通风状况尚可。学生绝大多数是本市人口,来自北京市多个区县,走读,上下学有校车接送。在本次水痘疫情发生前,曾有27名学生患过水痘;其他945名学生中,44人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其余均有水痘疫苗接种史,接种率为95.34%。其中免疫史>6 a的233人(25.86%),5~6 a的369人(40.95%),

2.2 疫情发生概况及处理经过 2008年11月6日出现首例水痘病例后,11月7日、11月12日又出现3例病例(11月7日2例,12日1例)。地段保健科均及时进行了报告,并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家庭隔离(隔离至水痘全部结痂干燥,经地段保健科开据复课证明方可回校上课)和个案调查;指导学校对病例所在的班级进行消毒和加强教室通风换气;同时对同楼层未患过水痘、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学生发放家长信,3 d内对同意接种的学生免费应急接种国产水痘疫苗。间隔7 d后,11月20-24日连续5个工作日内,又出现了13例水痘。11月24日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赴现场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全校消毒。此后8 d又陆续出现病例,至疫情全部结束共有30名学生发病,波及3个楼层2个年级10个班,无教职工发病。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首发病例 首例病例,男,7岁,二年级学生,在教学楼三层上课。该生于2008年11月6日在无任何发热的情况下,头面部、躯干、四肢出现了少量皮疹及水疱疹,当日即被临床医生诊断为水痘,在家中隔离。该生曾于2002年6月21日接种过水痘疫苗,无明确接触史。

2.3.2 罹患率 学生总罹患率为3.09%(30/972),一年级为0.84%(4/478),二年级为5.26%(26/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2,P0.05)。

2.3.3 性别、年龄分布 男生18例,女生12例,性别比为1.5:1;年龄在6~8岁,分别是6岁4例,7岁20例,8岁6例。

2.3.4 时间分布 首例11月6 日发病,末例为12月25日,突发时间为11月20-24日,疫情持续了50 d。

2.3.5 楼层及年班级分布 各楼层均有病例,其中一层3例(10%),分布在一年级2个班;二层3例(10%),1例分布在一年级1个班,2例分布在二年级1个班;三层24例(80%),分布在二年级6个班,每班2~8例。各层罹患率见表1。从表1看出,三层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2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8,P

2.4 暴发原因分析

2.4.1 免疫史 在30例病例中, 无免疫史者4例,占13.33%,罹患率为9.09%;有免疫史者26例,占86.67%,其中6 a的14例(46.67%),罹患率依次分别为1.00%,2.44%,6.01%,免疫时间越长,发病比例越高,发生水痘的危险性也越高(χ2趋=11.260,P

2.4.2 保护率 根据疫苗保护率公式计算[2]:该校总保护率为68.26%,其中6 a的为27.01%。

2.5 临床特点 30例病例临床症状都较轻,其中10例发热,20例不发热。在发热的10例中,9例发热当天出疹,1例发热第3天出疹。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疱疹数都在50个之内。88.46%有免疫史者不发热,症状轻微,皮疹少,水疱小或不明显。无免疫史者均有发热,皮疹数量多于免疫者,水疱较大而明显。

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接到突发疫情报告的当天,采集3例病例急性期血(1例出疹第4天采集,2例出疹第3天采集)和其中2例的疱疹液,结果显示,2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阴性;疱疹液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3 讨论

水痘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因其危害程度相对较轻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北京市于1997年开始引进进口水痘疫苗,且2000年国产水痘疫苗上市使用,但均是采取自费自愿原则,主要在≤3岁的幼童中实行单剂次接种,对预防小年龄组个体发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30例病例中, 无免疫史4例,占13.33%,罹患率为9.09%;有免疫史者26例,占86.67%,有免疫史的罹患率(2.89%)明显低于无免疫史的(9.09%);免疫时间6 a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免疫史6 a已失去了预防作用,后者可能是造成有免疫史罹患率与无免疫史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解释,虽然该校水痘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5.34%,仍然出现暴发的原因。因为免疫史≥5 a者占66.81%,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是导致该起水痘暴发,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内在原因。另外,正值冬天采暖季节,学校上课时通常关闭门窗,再加上该校学生上下学用校车接送,开设多种兴趣班,使传播机会进一步增加,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间接原因。

众所周知,应急接种疫苗是阻断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继续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从本文的发病时间来看,在突发前进行过2次应急接种,发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暴发;在第3次接种后,又出现多个病例。这除了与前2次接种率和覆盖率较低有关外,还有2个重要原因:一是没有对免疫时间≥5 a的学生进行应急接种;二是在疫情初发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急接种,错过了控制发病的最佳时机。

据文献报道,在美国13岁以下接种单剂,儿童期水痘疫苗接种后7~10 a对感染的保护率为70%~90%,对严重并发症防御率>95%;在日本只接种单剂水痘疫苗,接种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20 a[2-3]。而该校免疫保护率在免疫史

4 参考文献

[1] 郑青秀,黄辉.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4年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发病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35-1136.

[2] 许国章.水痘及其免疫预防研究进展.中国计划免疫,2002,8(1):52-56.

第2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麻疹;暴发

Analysis of 12 measlesoutbreaks in majiang county

CHENG Ming-yong.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iang County,Guizhou 557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ason of the measles outbreak in majiang county and make the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measles outbreaks.Methods Analysed the datas of 12 measles outbreak majiang county during 2000-2004 years.Results Most measles cases appearedMarch and September.the majority cases were children aged 4-9 years,many cases were the junior class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74.5%of the cases were none MV immunization and no clearing immunization in measles outbreak.Conclusion The major reason of measles outbreak were lower vaccination and the delay of epidemic outbreaks reported.

【Key words】Measles;Outbreak

麻疹是麻江县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发病率有所回升,尤其是2000年和2004年发病率分别高达156.31/10万和120.00/10万,居麻江县甲乙类传染病的第1位和第3位,局部暴发时有流行,为了探讨暴发原因,制定防治对策,现将麻江县2000-2004年12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县统计局;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由麻江县疾控中心疫情室提供;血清学资料来源于州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其他资料来源于暴发现场调查。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操作规程》(98年版)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暴发流行情况 2000-2004年,全县每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暴发疫情12 起,报告病例508例,死亡5例,受威胁人口20 275人,罹患率为2.51%,病死率为0.98%,发病数占全县疫情报告数的24.78%(508/2 050)。见表1。

2.2 暴发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0-2004年全县 12 起暴发疫情波及5个乡镇11个村,占总乡镇数的55.56%(5/9),其中宣威镇发生4起(占暴发起数的33.33%),下司镇发生3起(占25.00%),碧波乡和龙山乡各发生2起(各占16.67%)。景阳乡发生1起(占8.33%)。发病最少的1起只有3例,最多的有102例,平均每起发病42.33例,40例以上的有5起(占总起数的41.67%),20~39例的有3起(25.00%),20例以下的有4起(33.33%)。

发生暴发流行的5个乡镇中,以宣威、下司,龙山,景阳4个乡镇病例数最多,4个乡镇合计395例,占暴发病例数的77.76%。

2.2.2 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麻疹发病,但暴发以春秋季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124例)和9月(156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4.41%和30.71%。见图1。

2.2.3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20岁。病例以7~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5.28%,其次是4~6岁和1~3岁组,分别占25.59%和16.50%。见表2。病例中男286例,女222例,男∶女为1.29∶1。

2.3 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 508例病例中有免疫史230例(45.28%),无免疫史149例(29.33%),免疫史不详129例(25.39%)。

2.4 暴发流行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 疫点首例发病至末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7 d,最长55 d,平均18 d。疫点首例发病时间至疫情报告时间,最短0 d,最长51 d,平均19 d,见表3。

2.5 血清学检测结果 12起暴发疫情中只有2004年的1起采血进行麻疹IgM检测,共采血5份均为阳性。实验室确诊的暴发疫情只占暴发起数的8.33%。

3 讨论

通过对麻江县2000-2004年12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表明,麻江县麻疹暴发强度大,平均每起暴发有42.33例患者,发病在40例以上的暴发有5起,占暴发数的41.2%。最多的1起有102例,其中以宣威、下司、龙山和景阳4个乡镇病例数最多,占暴发病例数的77.76%。暴发疫情多发生在3月和9月,共发病280例,占总病例数的55.12%,发病年龄以4~9岁为主,主要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生在学校或由学校蔓延的有7起,占暴发疫情的43.75%。这与小学3月和9月初开学后,学生从不同的村寨汇集到学校,由于易感儿童的集聚,加上传染源的进入,就很容易引起暴发,与省内有关报道一致[1-3]。暴发疫情中54.72%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说明常规免疫存在许多漏种儿童,而2000-2004年麻江县报告接种率均在90%以上,但据县疾控中心调查年均麻苗接种率为70%~80%,每年约有20%~30%的儿童漏种。致使易感儿童积累3~5年后就发生1次麻疹暴发流行相吻合。可见麻苗接种率低是麻疹暴发的根本原因。有调查表明麻疹的发生与接种麻疹疫苗存在负相关,有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史为麻疹的保护性因素[4]。分析发现仍有45.28%的病例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这可能与原发性免疫失败(母体残留抗体的干扰使8月龄以下婴儿接种疫苗不成功,疫苗未冷藏、接种剂量不足、注射技术、注射用具、消毒剂等因素影响了疫苗的效价,接种疫苗期间或免疫的潜伏期内发生其他感染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和初免成功后因抗体水平下降而发病[5]有关。因此,提高麻疹疫苗有效免疫接种率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6],麻江县于2004年10月对全县8个月~13岁儿童进行1次麻疹疫苗补充强化免疫使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2005年以后至今没有发现麻疹确诊病例。从暴发流行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来看,流行时间最短7 d,最长55 d,平均18 d。首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最长51 d,平均22 d,37.50%的暴发是首例发病,8~15 d才被乡镇卫生院发现和报告,其中有近1/4起暴发是疫情停止后县疾控中心才接到报告,最晚的1起在疫情停止5 d后才接到报告。疫情迟报导致疫情蔓延扩大是麻江县麻疹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左于会等[7]报道一致。另外,12 起暴发疫情中只有1起得到实验室确诊,只占暴发起数的8.33%。91.67%的疫情是靠临床确诊,这就不可避免混有风疹等儿童出疹性疾病,这也可能是接种麻疗液苗后仍发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流行,首先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计划免疫薄弱乡镇的督导,杜绝“纸上接种”,消灭免疫空白村寨和开展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8];其二,在一些卫生设施薄弱的乡镇开展麻疗液苗局部强化免疫;其三,加强疫情管理和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其四,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接种质量和处理疫情的能力;其五,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麻疹血清学检测和诊断工作;六,加强冷链管理,完善冷链设备,推行定点接种,确保麻疹疫苗得到有效接种;七,加大投入,合理解决接种人员报酬,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八,加强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认识到计划免疫是防治一些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峻,潘宏,龙昌斌.黔东南州2001年麻疹暴发疫情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362-363.

[2] 吴运凤.剑河县2001-2004年16起麻疹暴发疫情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1):100-102.

[3] 田兴国,金宣华,褚彪.六盘水市1997-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7,33(2):38-39.

[4] 张汉斌,吴莉萍,吴志辉.天河区2004儿童麻疹暴发的预防接种史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78-1679.

[5] 刁连东,徐爱强,冯子健,等.麻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31-234.

[6] 迮文远,刁连东,苏万年.计划免疫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59-381.

第3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2012年5月2日,盐城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卫生院接到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在滨海港经济区某村二组发生一例疑似麻疹病例。接报后我院非常重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于5月3日上午到疫点协同该村卫生室展开疫情调查与控制工作。现场调查处置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患儿发病情况

患儿姓名:赵某某,女,出生日期:2011年10月14日(6月龄),母亲姓名:张某某。常住地址:盐城滨海港经济区某村二组。2012年4月中旬,患儿因发热,咳嗽,被诊断为“小儿肺炎”在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10余天,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的迹象。在医生的建议下,在4月28日转院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当时患儿持续发热,口腔黏膜、脸部以及全身布有疹子,并出现昏迷现象;4月30日经专家会诊,诊断为“疑似麻疹”,并通报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点所在村情况

该村位于滨海港经济区东南部,为一刚建好的新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有608户,1934人,15岁以下儿童261人,该村近年来无麻疹疫情及病例发生。

3、麻疹往年流行情况

滨海港经济区辖区内,近年来无麻疹流行,也无麻疹病例发生。但有少例疑似麻疹病例报告。

二、流行病学调查

1、既往免疫史

该患儿持有预防接种证,并按时接种。因不足8月龄,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其母亲自述患儿近两周内无接触发热、出疹患者史。该患儿为母乳喂养。

2、密切接触者

经现场调查,因患儿是周岁以内婴儿,活动范围只局限在家中,密切接触者很少,主要为患儿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等4名家庭成员。

3、该村15岁以下人群的麻苗免疫史

经查阅资料和现场走访,该村15岁以下儿童261人,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17人;8月龄-14岁儿童244人,有227人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93.0%,接种史不详16人占6.6%,无接种史1人占0.4%。

三、采取措施

1、控制传染源,患儿已经住院隔离治疗。

2、对患儿家中进行终末消毒,用84消毒液对地面、桌面和门窗进行喷洒、擦拭。要求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立即对该村,重点是患儿居住周围的人群开展了麻风疫苗的应急接种,共接种麻风疫苗179人,包括患儿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4人,麻苗接种史不详16人和无麻苗接种史1人在内;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的179 人中,15岁以上56人占31.3%。

4、以患儿的家为疫点,在该村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索,未发现相似病例。

5、指导患儿家属(密切接触者)居家进行医学观察。要求该村卫生室近期加强对发热、出疹病例主动监测,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6、协助该村卫生室人员,通过板报、画廊和发放宣传单

等方式,对该村居民开展了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醒居民讲究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四、实验室结果及结论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30日对患儿采集血标本,经麻疹血清学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根据患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经专家诊断排除麻疹。2012年5月16日,患儿痊愈出院。直至2012年5月17日,该村未发生类似发热、出疹病例。

五、问题与思考

1、存在问题: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免疫规划重点防控的疾病。麻疹的发病率已经降到较低水平,但在大规模接种麻疹疫苗后,由于人工自动免疫在免疫力持久性方面的不足,因而出现了小月龄儿童以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相对增高的趋势。同时麻疹的症状多不典型,给基层医院的诊断带来困难,不利于麻疹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控。

2、为做好小月龄儿童麻疹的预防,有以下几点思考:

①、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②、通过扩大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范围,提高人群免疫覆盖率(特别是15岁以上人口),来保证

③、将育龄期妇女的麻疹疫苗接种纳入控制婴儿麻疹的措施。

④、适当提前麻疹复种时间,为防止抗体水平不能持久而衰退,也为了尽早解决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漏种者的免疫力。

⑤、严格要求托幼机构和学校将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未种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中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⑥、进一步做好疑似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第4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方法]对1956―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和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317.4/10万,为历史之最。开展免疫接种后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病季节高峰由冬季后移至春季3―5月。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下降幅度最大,成人发病率变化不大。麻疹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8∶1。发病率与接种率两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目前麻疹发病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充分显示免疫预防效果。目前成人高发,是消除麻疹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发病率中图分类号: R 511.1文献标识码:A

麻疹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海市卢湾区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317.4/10万,为历史之最;1965年试点接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控制在200/10万以下;1976以后实行突击性接种,麻疹疫苗接种率达85%以上,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年至今的计划免疫阶段,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现将卢湾区1956―2006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防制效果叙述于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卡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预防接种和免疫监测资料,预防接种及血清学监测资料来自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免疫科。人口资料来源于卢湾区统计局。

1.2疫苗

卢湾区使用沪191株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965年起,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MV);1965―1980年,使用液体疫苗;1981年以后,使用冻干疫苗。剂量为每人0.35mL,初种、复种、应急免疫各不同年龄的剂量均相同。按上海市计划免疫程序,1965―1985年,满6足月儿童初种,小学一年级加强;1986年以后,满8足月儿童初种,4足岁加强。此外还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入伍新兵等特殊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1.3血清学检测方法

2001年前一般人群麻疹抗体血清学检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HI),HI≥1∶2为阳性;2001年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1∶200为阳性。

2结果

2.11956―2006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

2.1.1时间分布上海市卢湾区1958年麻疹发病率达4 317.4/10万,为历史之最,自1965年起推广使用MV后,1966年麻疹发病率直线下降至11.26/10万。1965―1975年为麻疹疫苗试用阶段,期间除1969―1971年麻疹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17.23/10万、100.82/10万和171.03/10万外,余均在100/10万以下,均为散发病例;1976―1985年为突击性接种阶段,由街道各居委会上门接种,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2006年为计划免疫阶段,各街道医院建立规范化按日接种门诊,并配备疫苗冷链专用冰箱,使MV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为历史最低水平。流行周期在MV使用前的1956―1964年,每隔4~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1965年使用MV后,1969―1971年出现一次流行小高峰,发病率在100~170/10万左右,以后随着冷链系统的全面运转,保证了疫苗质量,MV的免疫接种率和初免成功率不断提高,流行高峰已被削平,其流行周期已不存在(图1)。

2.1.2季节分布在麻疹疫苗使用前,1956―1964年,卢湾区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1月、12月份,两月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41.66%。1965―1975年,麻疹发病季节高峰后移,主要集中在1―4月份,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83.36%。1976―1985年及1986―2006年,麻疹发病季节高峰再后移,主要集中在3―5月份,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70%以上(图2)。

2.1.3年龄分布卢湾区麻疹发病以0~岁和1~4岁婴幼儿为主,1956年,发病率高达6 842.82/10万和12 663.23/10万。其次是5~9岁小学生,发病率为2 092.49/10万。自1965年使用麻疹疫苗,各个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下降;计划免疫阶段的1986、1996和2006年,各年龄组发病率均降至1/10万以下(表1)。1966年全年发病60例,发病率为11.26/10万,1976年发病72例,发病率为15.5/10万。由于1966年1~4岁和5~9岁组人口数为1976年的3倍,故1966年该两组发病率远低于1976年。

2.1.4性别分布麻疹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显著,1956―2006年卢湾区共发生麻疹病例114 685例,其中男性60 400例,其年平均发病率为543.94/10万,女性54 285例,其年平均发病率为459.33/10万,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8∶1。除1976―1985年,余各阶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表2)。

2.2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发病率关系

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逐年提高,麻疹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在麻疹疫苗使用前,卢湾区1957年和1958年麻疹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317.4/10万和2871.94/10万;1965年试点接种麻疹疫苗后,1965―1975年,疫苗的接种率逐年提高至80.00%左右,麻疹发病率除1969―1971年,余均在100/10万以下;1976―1985年,疫苗的接种率提高至96.00%,发病率继续下降至20/10万以下;1986―2006年,疫苗的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并开始进行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和一般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疫苗冷链管理的不断完善,接种质量的不断提高,使麻疹发病率下降并控制在1/10万以下。1965年开始接种疫苗,接种率为65.00%,历年发病率曲线即与接种率曲线相交,两者呈负相关。此时,人群免疫屏障形成,能有效地控制麻疹的流行,发病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图3)。

3讨论

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在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前,由于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拥挤,麻疹的发病率较高;在实行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后,由于疫苗全程接种率、接种及时率逐年提高,多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疫苗冷链系统运行良好,麻疹的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全市的低发区[1]。 从50年的疫情资料分析可见下列特点。

①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956―2006年的50年中先后发生3次大流行,共发生病例114 685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麻疹发病率已获得很好控制,年发病率控制在4/10万以下,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病率进一步降低,除2005年,其余各年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5年麻疹流行,发病率为2.50/10万,达20年来之最。此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一致。全国各地2005年亦发生类似情况[2]。

②病例年龄组的变迁。在各个时期,虽然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但也是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的,这与该年龄段实施麻疹疫苗接种有关。5~19岁学生发病率变化次之。成人发病率变化不大,但发病数构成比在计划免疫期达70.83%。因此,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现有免疫程序基础上,对成人适时加强免疫,并提高免疫接种率,也是控制当前麻疹流行较有效的措施。

③接种率与发病率的关系。资料显示,免疫人群达到95%以上即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麻疹流行可受到控制乃至消灭流行[3],而长期不流行,就更要保持高接种率[4]。卢湾区的历年监测资料表明,经过40年的免疫接种,30年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卢湾区一般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1~20岁达95%以上,同时年发病率保持在1/10万以下。说明现有免疫规划对于保护幼儿和中小学生是有效的,进一步证实了麻疹预防接种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施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N].上海疾病预防与控制,2005:37-40.

[2]吴霆,周绍聪.2005年麻疹疫情评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1―3.

[3]左树岩.麻疹数学模型和人群免疫力[J].中国计划免疫,2006,4,12(2):159-160.

第5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在全县范围内对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乙肝疫苗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确保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项目范围、内容和实施时间

(一)项目范围

19个乡镇和天河煤矿矿区。

(二)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包括常住儿童和暂住时间在1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

(三)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四)免疫程序

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接种3针次疫苗。

(五)实施时间

全县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现场接种时间统一为2009年11月-2010年5月。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乙肝疫苗免费补种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领导,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强化配合,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开展项目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县疾控中心要加强技术指导。

(二)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负责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项目的具体组织、培训、实施和监督评价等工作。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登记、报告、通知发放及接种组织工作。

(三)实施步骤

1、社会动员和宣传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采取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人员培训

县卫生局在9月上旬召开麻疹强化活动工作动员和培训会,部署全县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对人员开展培训,使每一位参加乙肝疫苗补种活动的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各项技术措施。

3、目标人群摸底

(1)摸底人员组成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学校和医疗卫生单位联合开展;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乡镇由包村医务人员会同乡村医生或村干部和其他村民委员开展,县城由县疾控中心人员会同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干部开展。县疾控中心负责全县技术培训和指导。

(2)摸底时间

2009年的9月上中旬开展摸底登记工作,9月25日前完成,摸底结果进行汇总后于10月5日前报县疾控中心。

(3)摸底登记

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负责分年级、班级提供名单,交给调查摸底人员,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上,对需要补种的学生,学校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由学生家长签字后带回学校,学校统一收齐后交补种单位。

校外目标人群由摸底人员挨门逐户调查,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补种对象,乡镇由包村医务人员或乡村医生、县城由县疾控中心或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4)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证。

4、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根据上报的免疫接种摸底数据,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根据进度安排,估算年度乙肝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

5、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1)分发

县疾控中心负责全县疫苗的分发和管理,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提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领取

县疾控中心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单位均要设立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3)注意事项

在每轮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况。

6、接种实施

乙肝第一次接种安排在2009年11月11日~20日,11月11~15日主要对在校的目标人群实施接种;11月16日~20日对散居及辍学在家的目标人群(含流动儿童)实施接种。11月20日-25日开展查漏补种。

第二、三次接种时间根据接种针次安排时间,原则上第二针在2009年12月11日~25日期间,第三针接种安排在2010年5月11日~25日期间。

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各单位可根据目标人数,考虑适当增设临时接种点,或延长接种门诊和接种点的服务时间。

接种点设置数量应根据目标儿童的情况合理安排。学校可设立临时接种点,负责在校目标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其他儿童可在当地接种门诊接种,特殊情况可采取巡回、入户方式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范规定,及时报告并开展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7、督导检查

县卫生局和教育局将联合对全县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督导,重点督导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四)信息收集和管理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报县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2010年6月30前,各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工作总结并报县疾控中心。

四、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摸底情况

进行预防接种前,县局组织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强化免疫儿童摸底数对摸底数进行综合评价。

(二)接种率评价

每轮免疫接种工作完成后,由县卫生、教育部门对接种情况进行评估。省、市也将组织开展接种率快速复核评估。

第6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温州市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数据、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下载数据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人口数据来源于龙湾区公安分局。

1.2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早期血清IgM抗体。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病例情况

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麻疹病例585例,排除6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523例,发病率为75.03/10万,无死亡病例;失访65例,其中排除病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11.11%(65/585)。采血229例,采血率为39.14%(229/585);检出麻诊早期血清IgM抗体阳性138例,阳性率为60.26%(138/229);经血清学检验且排除者58例,排除率为25.33%(58/229);实验室确诊病例138例,临床诊断病例385例。

2.2 流行特征

2.2.1 人群分布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

年龄

2.2.2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高峰为3―5月。2007年11月开始,麻疹报告病例逐月增加,2008年1月起病例增加明显,至5月达到报告高峰(132例),共426例,占2008年麻疹病例的81.45%(426/523),之后报告病例逐月减少,10月后每月平均报告病例仅为2例。

2.2.3 地区分布

各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从构成比来看,永中街道、状元镇、瑶溪镇、蒲州街道病例较多,分别占28.30%、20.46%、11.85%、11.28%;从发病率来看,状元镇、瑶溪镇、永中街道的发病率均高于全区发病率(75.03/10万),分别为146.29/10万、123.18/10万、85.51/10万。

2.3 免疫史

462例随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69.05%,其中

3 讨论

我区自2006年以来,麻疹流行强度逐年增强,发病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偶尔出现爆发,这与其他地区报道一致。从年龄分布来看,国家免疫规划儿童仍是麻疹防制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占确诊病例数的74.38%。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即未到免疫起始月龄儿童(8个月)和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比例相对增加。未到接种年龄发病增加提示婴儿携带的母传抗体保护时间达不到8个月,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难以控制初免前儿童的发病。15~39岁组病例占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数的93.33%,该组病例出生在疫苗免疫时代,成为易感人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 未曾患过麻疹;② 未曾接种疫苗;③ 由于当时疫苗质量、冷链、规范操作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免疫失败;④ 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获得隐性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而继发性免疫失败;⑤ 被动免疫后抗体滴度逐渐减弱,以致达不到保护作用。40岁~组病例仅占病例总数的1.15%,这种年龄分布特点与罗小铭等[1]报道的在推行麻疹疫苗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95%~98%的

从免疫史情况来看,免疫空白人群大量存在,其中8月龄~6岁占52.04%,提示免疫规划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不够及时,存在漏种;有免疫接种史仍发病的占13.42%,提示有免疫失败存在。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外生产的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一般在95%[2]。流动人口发病率是常住人口的2.38倍,这与流动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预防接种意识淡薄、预防接种知识匮乏、惧怕收费及有关部门宣传不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麻疹临床诊断病例较多,进行血清学检验有利于提高确诊率,我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麻疹血清学检验,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一直比较低。2008年临床疹断病例占总病例的73.61%(385/523),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为39.14%(229/585),阳性检出率为60.26%,经血清学检验排除率为25.33%,提示385例临床诊断病例中可能有其他出疹性疾病混淆其中,进一步揭示了提高血清学检验率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 进一步提高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开展初三、大一学生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建立和巩固人群免疫屏障。② 提高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清采集率,及时进行血清学诊断,提高麻疹确诊率,以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及时发现麻疹爆发的苗头[3]。③ 联合教育部门督促托幼机构、学校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④ 在育龄妇女中推广麻疹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母传抗体滴度,以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⑤ 每隔数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使漏种者得到补种,使初免失败者获得补免,使初免成功者得到加强免疫,以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减少麻疹患病的概率。⑥ 对新入伍战士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提高该年龄段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控制成人麻疹发病。

(本文中麻疹血清IgM抗体由温州市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罗小铭,张晋昕.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发展现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1):119-121.

[2]王琴,郑寿贵,黄礼兰,等.金华市金东区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9):21-25.

第7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7-0633-01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爆发流行;综合预防;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日益重视,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已越来越受到社会 关注。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29.4平方公里,常住 人口30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共有幼儿园43个,小学28个,中学7个。

1 流行情况

2001-2006年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调查处理小学校园内发生的传染病爆发疫情10起 ,涉及7个街道10个学校,发病班级60个,患者292例,罹患率为3.78%(292/7 726);其中 水痘疫情6起,罹患率为5.32%(150/2 819);流行性腮腺炎疫情4起,罹患率为2.89 %(142/4 907)。

从疫情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2001和2004年各1起,2005和2006年各2起,2003年4起;从发 病季节分布来看,发生于第二季度3起,第三季度2起,第四季度5起。从疫情发生到疾控机 构接到报告的时间平均为32 d,最快2 d内接到报告,最迟达85 d,其中7 d以内的占20%,2 8 d以上的占70%;疫情流行历时最长95 d,最短2 d,平均40 d。

2 原因分析

2.1 疫情发现不及时 在10起爆发疫情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发现及 时性方面 明显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内传染病主动监测机制不完善。由于学校未开展学生 缺课原因统计报告,难以及时掌握学生患病情况;即使已发现个别学生患传染病,一般也不 主动报告,往往等到同类病例反复出现,甚至形成爆发趋势后,学校才将疫情向疾控机构通 报,失去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

2.2 学校未积极落实控制措施 疾控机构发现校园内传染病疫情后,提出的 控制措施未得到学校方面的积极落实,是导致疫情反复发作甚至导致爆发的重要原因。由于 小学无 专职卫生保健人员,控制疫情时需要疾控人员到现场指导,提出具体控制意见,再由学校组 织力量实施,在双方配合、校方对疾控措施的理解、具体落实等环节往往存在偏差与疏漏; 同时,目前对于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缺乏行政监督,也是导致措施落实不及时、不充分的原 因之一。

2.3 学生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目前,学生对腮腺炎和水痘等传染病普遍缺 乏免疫力。据2006年接种证查验结果统计,小学生腮腺炎免疫覆盖率平均仅为45%,水痘仅 为33%,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基本无免疫史,难以 形成免疫屏障。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问题,当校园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时,预防接种工 作往往难以及时跟进,也是造成疫情流行时间较长的原因。

3 预防控制对策

3.1 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 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定期召开会议,互 通信息,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并在掌握学生免疫状况、学校传 染病发病情况和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学 校预防控制措施较难落实的问题[1]。

3.2 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学校要切 实做好新学年新生预防接种史查验工作,对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明的学生,要督促其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补种。鉴于目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如水痘 、麻腮风等疫苗均为国家规定的二类疫苗,价格较高,往往接种率较低,难以 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可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筹备专项经费,在应急情况 下对易感人群开展免费接种,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疫情防控效果。

4 参考文献

第8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丹 547200

[摘要] 目的 分析疫情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采集血清和咽试纸样品进行实验室确诊,结合历史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人口流动情况、疫情规范处置、医院感染等综合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疫情具有从病例输入到引起暴发时间长、疫点较多但点内病例不多、传播轨迹清晰、发病年龄向小于8个月和成年人两端扩展、有免疫史记录的病例较多等特征;疫情固有的周期性、易感人群的积累、疫点处置不彻底、医源性感染是暴发主要原因。结论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和规范处置疫情是预防暴发的根本措施。

[

关键词 ] 麻疹;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0178-02

Together the Mountain Input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of Measles Outbreak

MO Yuping TAN Houshan MO Longxing ZHANG Tanbo QIN Meiwei

Nandan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Nandan Guangxi Province,547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to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easles elimination. Methods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to verify the case, collect serum and throat swab samples were laboratory confirm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prevalence, immune status, population flow, epidemic, regulate the dispos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outbreak reason. Results The epidemic has from the case input to cause the outbreak epidemic time long, but more points within a case not much, propagation path clear, age of onset, extended to both ends of less than 8 months and adults immunized history cases recorded more characteristics; epidemic inherent periodicity, easy to accumulate, epidemic disposal moving group is not thorough, iatrogenic infe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outbreak. Conclusion To improve the measles vaccination rate and regulate the disposal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 to prevent the outbreak of epidemic.

[Key words] Measles; Outbreak;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作者简介] 莫玉平(1968-),男,壮族,广西南丹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014年5月31日—8月22日,南丹县月里镇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确诊麻疹病例22例,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现将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调查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和《广西麻疹疫情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所有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调查,并采集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和咽试纸样品送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对该镇麻疹历史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人口流动情况、免疫规划常规工作质量、疫情规范处置、医院感染情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明确流行相关危险因素。

1.2 相关定义

1.2.1 散发疫情 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发生单例的麻疹病例后,历经一个最长潜伏期无二代病例发生。

1.2.2 暴发疫情 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2.3 疑似病例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为麻疹疑似病例。

1.2.4 确诊病例 采集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和咽试纸样品经实验室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或麻疹病毒核酸阳性为确诊病例。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南丹县月里镇辖10个村(居)委会,分为216个村民小组,共145个自然屯。总人口25 983人,总户数5 126户。2014年5月20日,月里镇月里村儿童刘某(男,5岁)到广西区某医院做白内障切除手术,5月22日返回,5月26日因咳嗽到月里镇卫生院输液治疗,5月31日报告为疑似麻疹病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采样送检,并开展相关调查和处置工作。6月20和7月5月里镇巴峨村各出现1例麻疹病例,7月18~19日该村相继出现3例病人,形成疫情暴发。此后疫情迅速向其它村蔓延,波及5个村形成9个疫点,并扩散至其它乡镇的自然屯,形成2个疫点。疫情发生至流行终止时间跨度达83 d,其过程经历了典型的病例带入、延续、暴发、扩散几个阶段。

2.2 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测

22例麻疹病例均有发热、出疹、咳嗽症状,伴有卡他性鼻炎症状占68.18%,伴有结膜炎症状81.81%,有3例病例伴有柯氏斑,病例从发热到出疹的间隔时间为0~7 d,无重症或死亡病例。送检血清样本(检测麻疹IgM抗体)及咽试纸样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各22份,两类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2.3 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

2.3.1 时间分布 7月5日前3例占13.64%,7月中旬至8月上旬17例占77.27%, 8月下中旬后2例占9.09%。

2.3.2 地区分布 病例分布于月里镇巴峨村、月里村、牙林村、立外村、纳塘村5个村,形成9个疫点,发病村数占总村数的40%;其中巴峨村9例占40.91%,其余村为2~3例;此外,六寨镇松柏村1例及吾隘镇同贡村1例,与该起疫情的病例有明确的接触史,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2.3.3 人群分布 年龄小于8月龄的1例, 2~6岁15例占68.18%,7~10岁3例,成人2例;职业为散居儿童14例占63.63%,幼托儿童1例占4.5%,学生5例占22.72%,农民2例占9.09%。

2.4 病例免疫史

除1例未达到接种月龄及2例为成人外,无免疫史6人占40.91%,不详1人占4.5%,有明确免疫史12人占54.54%,其中接种过2剂麻疹疫苗10人占45.45%。

2.5 控制措施

对所有发现的22例麻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追踪、登记密切接触者150人,给予免费接种免疫球蛋白,医学观察21 d;对发生麻疹病例的11个疫点8月龄以上59岁以下人群开展应急接种,接种率91.65%(1 241/1 354); 对月里镇其余村屯的8月龄至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84%(3 271/3 413);对与月里镇相邻的六寨镇、中堡乡8月龄至7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7.15%(4 436/4 564),疫情从8月下旬迅速控制。

2.6 危险因素调查

2.6.1 麻疹疫情历史概况 月里镇自1980年有系统的监测数据以来,分别于1982年、1992年和2001年出现周期性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520.48/10万、181.24/10万和108.80/10万,间歇期年发病率最高在20/10万以下,疫情的消长与全县基本一致,呈现约每10年出现一个周期性流行的规律。

2.6.2 报告接种率与调查接种率情况 调查该镇近5年来含麻疹类疫苗报告接种率及调查接种率分析,按该镇年出生人口16‰计算,2011年和2012年应种人数明显偏少,有漏卡现象,另外,从每年开展的接种率调查看,有3个年度未达到90%以上要求,有漏种现象,说明该填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免疫空白人群积累,见表1。

3 讨论

经搜索当地此前并无类似症状病例。其感染来源为外出感染带回本地。疫情特征为:(1)病例从输入到引起暴发时间长达47 d。产生了三代单个病例,前期传播扩散慢,这与该镇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辖区内自然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有关。(2)暴发疫点多但各点病例不多。疫情扩散形成11个疫点,除了1个点发病5人外,其余各点发病人数均在3人以下,这可能得益长期免疫规划的实施,免疫人群的存在,尽管存在漏种,但发病分散,人数不多。(3)传播轨迹清晰,多数病例之间具有明确的接触史。(4)发病年龄集中在2~6岁儿童,同时也有小于8个月和成年人病例发生,具有 “双相移位”现象[1]。在“疫苗时代”,麻疹发病年龄向“两级”发展的情况与相关文献报道的一致[2]。(5)有免疫史记录的病例较多。由于大多数儿童已接种多年,这些记录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如这些病例真实接种过麻疹疫苗,其免疫失败可能与疫苗免疫原性、冷链设备、接种技术、接种剂量、免疫起始年龄、和其他病毒干扰等有关[3];若是虚假接种则说明基层免疫规划管理存在问题,这两种情况是否同时或单独存在,难以排除。

通过调查发现此类疫情比较典型的特点是传播扩散相对较慢,及时规范处置早期的散发疫情就能够避免暴发疫情的发生,以降低发病率。

[

参考文献]

[1] 张括生,尚莉丽.建国60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759-762.

[2] 张宁静,张晓曙,付鸿,等.甘肃省<8 月龄及≥15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0):1095-1098

第9篇: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 特征 分析 控制策略

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和麻疹疫苗的推广应用,麻疹疫苗的覆盖率不断增加,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最近几年,尤其是自2005年全国的麻疹疫情回升,麻疹发病率达9.50/10万[1],张家口市麻疹疫情也呈回升趋势,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现将2005年至2007年5月我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局和报表。

1.2 资料分析

麻疹监测系统软件、excel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5年张家口市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318例,发病率为7.04/10万;2006年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243例,发病率为6.55/10万;2007年1~5月报告和调查的麻疹疑似病例284例,发病率为7.66/10万;我市麻疹发病率仍表现为居高不下。3年的麻疹病例分别为66例、15例和69例,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20.75%、6.17%和24.30%。3年的确诊麻疹病例分别为263例、97例和189例。3年发病率与河北省平均水平相比,除2006年低一倍外,2005年和2007年1~5月与河北省平均水平持平。

2.2 地区分布

2005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蔚县(146例占45.91%)、察北牧场(41例占12.89%)、万全县(29例占9.12%)、市区(26例占8.18%)、赤城县(25例占7.86%)和宣化区(21例6.60%);2006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沽源县和市区(各58例均占23.07%)、逐鹿县(33例占13.58%)、蔚县(28例占11.52%);2007年1~5月麻疹病例要分布在宣化区(112例占39.44%)、失去(88例占30.99%)、怀来县(37例占33.04%)。3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县区发病率在8.93/10万~37.38/10万之间。

2.3 时间分布

2005年我市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3~5月(297例占93.40%),其中发病主峰在4月和5月(129例占40.57%);2006年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2~6月(225例占92.59%),其中有2个主峰3月和6月;2007年1~5月以3~5月麻疹病例较集中(261例占91.90%),主峰在4月(102例占35.92%)。由此看来,流行高峰仍在春季,并有向夏季流行的趋势。

2.4 年龄和免疫史分析

张家口市2005年至2007年1~5月份麻疹疑似病例年龄/免疫史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麻疹疑似病例构成中,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二者合计3年分别占85.84%、63.79%和89.79%,而有1次及以上免疫史的病例所占比例很小。在各年龄组中,麻疹发病已经影响到8月龄以下婴幼儿,2005年和2007年1~5月比例较高,2006年比例较低。麻疹发病主要分布在8个月~40岁以下年龄组。在2005年8个月~、5岁~、15岁~3个年龄组约各占1/3;2006年发病主要分布在15岁以上青年和成年组;而2007年1~5月与2006年相比,8个月~14岁的病例虽有所增加,但15岁~以上年龄组仍占大多数。表1 张家口市2005年~2007年5月麻疹疑似病例年龄免疫史构成表(略)表2 张家口市2005年至2007年1~5月麻疹监测指标分析例(略)

2.5 监测指标分析

监测指标分析见表2。从表2可见,发病7 d 内报告率均在90%以上,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2005年较低,而2006年和2007年48 h内调查率较高,标本采集率2005年较低,近39.31%,而2006年和2007年较高,在70%以上。标本采集合格并及时送达实验室的率3年均较低。

3 讨论

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意义在于针对麻疹流行的特征找出问题,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麻疹病例的发生。通过对张家口市2005年至2007年1~5月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麻疹发病率增加,发病率一直在5/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麻疹病例所占比例有所增加,麻疹发病不同县区差异悬殊,不同年份的麻疹主要发生在薄弱县和易感人群积累的县。虽然每年的流行主峰在春季,但流行季节由向后推移和前移的趋势。麻疹病例主要为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

通过以上分析暴露出免疫规划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一些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县,确实存在麻疹疫苗免疫质量问题,不同县区差异较大,基础免疫工作存在个体、群体空白以及接种质量的问题。尽管常规报表接种率很高,在99%以上,但实际上达不到,还没有形成人群免疫屏障,易感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爆发或流行。

通过监测指标分析,近2年麻疹发病7 d内报告率和报告后48 h调查率有所增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采集合格标本的率和及时送检率不高;可能影响到诊断质量和疫情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后我市防控麻疹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1)加强常规免疫接种,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开展免疫规划工作,保障免疫规划各项工作经费的落实;(2)将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和第2剂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3)做好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做好新生、新兵等集体生活人员的麻疹病例监测和免疫状况评价工作。

在重点和薄弱地区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同时做好麻疹爆发疫情的防控工作。针对在我市从未分离到麻疹病毒这一实际情况[2],开展有关麻疹病毒的基础性和防控麻疹的应用性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