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免疫学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免疫学分析方法

第1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呋喃它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硝基呋喃类抗生素,主要用于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促进生长的添加剂,曾经在畜禽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有关研究证明,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5-吗啉甲基-3-氨基-2-恶唑烷基酮(AMOZ)具有相当大的毒性和副作用,能诱导有机体基因突变及致畸胎,且能诱发癌症[1,2]。美国、加拿大、中国和欧盟的很多国家都已规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AMOZ残留为不得检出。但是因为其价格低廉、疗效好,目前违法使用现象在很多国家仍然存在,故有必要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呋喃它酮及其代谢物AMOZ加强监控[3]。由于呋喃它酮原药不稳定, 进入动物体内后会被迅速代谢和分解,对原药的检测难度很大,但其代谢物AMOZ可以蛋白结合物的形式长期、稳定存在组织内,在适当的酸性条件下,这些结合残留物可以从蛋白质中释放出来,因此通常将AMOZ作为监测呋喃它酮的靶化合物[1,4,5]。

目前,AMOZ 检测方法主要有色谱法[6~9]、免疫分析法[10] 等。色谱法准确、灵敏,但操作复杂、设备昂贵、检测速度慢,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免疫分析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和高通量等优点。免疫分析法的关键是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抗体的制备,其中基因工程重组单链抗体是将天然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一条柔软的连接肽连接成的单链分子,不仅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工程菌发酵快速大量制备,极大地降低了抗体生产成本,缩短了抗体生产周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将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与高特异的免疫分析相结合的新兴的免疫检测技术,具有检测特异性好、检测范围宽、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能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并且比常用的其他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都高[11~14]。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AMOZ免疫分析法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基础上的ELISA法,利用重组单链抗体建立的AMOZ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重组抗AMOZ衍生物单链抗体,建立了测定虾肉中AMOZ残留的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新方法。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仪器设备简单,灵敏度高于ELISA法,测定结果和HPLC-MS/MS法测定结果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第2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历史背景

免疫分析的发展伴随着抗体制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美国科学家Yalow等人首先将标记技术引入免疫分析,他们首先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进行测定胰岛素。由于这种试验方法限制了试剂的寿命,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检测标准,同时由于存在同位素的使用,不仅会损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也会带来污物处理困难的问题。为了找到更为合理的免疫分析法成为以后20年来研究的热点。直到70年代末,国外有学者将免疫反应与化学发光测定技术相结合,这种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技术称之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灵敏度高,检测限范围更精准;第二,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没有放射性辐射危害;第三,发光标记物稳定,有效期长,同时应用范围宽,对于分子大小不同的抗原、半抗原及抗体都可检测。因此,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卫生、食品、环保和军事等领域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激素、蛋白质、肿瘤、毒物、病毒等成分检测。

2 免疫分析基本原理

由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主要氧化以及催化的作用于化学发光物质,产生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在处于稳定状态时,发射出光子,然后通过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通过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进而测出被测物质含量。而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抗原或抗体上直接标记。

3 化学免疫分析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主要以标记法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目前习惯上将免疫分析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主要是标记免疫分析法,其次是酶免疫分析法,前者是以化学发光标记,后者是以酶标记,以化学发光底物作为信号试剂来进行发光,其原理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包括荧光免疫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也是目前存在的化学免疫法分析方法。

3.1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

将化学发光剂如吖啶酯类化合物,直接标记在抗原上或抗体上,其基本原理是启动发光剂发光,快速闪烁。这种标记物其化学反应简单、快速、无须催化剂;夹心法用于大分子抗原,竞争法主要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另外本底低,非特异性结合相对较少光量不会因为分子大小而受影响,因此能增加灵敏度,一般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主要是通过启动发光试剂NaOH-H2O2作用而发光,其发光非常迅速,小分子物质多采用竞争法,夹心法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质。

3.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通过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剂的作用下发光,然后用发光测定仪进行测定。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酶反应的底物是发光剂,按照标记免疫分析,应属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酶免分析完全相同。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种类大致有三种,首先是HRP标记CLEIA,一般常用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作为底物,也即是鲁米诺或者用其衍生物4-氨基邻苯二甲酰肼也是可以的,这两种都是重要的发光试剂。需要注意的是该底物需要在碱性缓冲溶液中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激发态中间体,当然这需要在过氧化物酶及活性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中间体回到基态时就可以发光,此时的波长一般在425nm。曾经先前有人用该标记底物标记抗原或抗体,但后来发现其发光强度多受灵敏度的影响。目前用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其发光强度主要依赖酶免疫反应中的酶的浓度大小;其次增强发光酶免疫分析也是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的一种,它主要是在将增强的发光剂加入到发光系统中,加强发光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便于多次测定。目前在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上,还可以由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操作,比如,往系统中加入发光试剂以及混合、温育、洗涤等,甚至后期的数据处理,进而绘制标准曲线,最终完成患者血清样品的分析并打印出结果;最后一种就是用ALP标记的CLEIA,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多用环-1,22-二氧乙烷衍生物作为发光底物,它的发光原理主要是其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底物而设计的分子结构稳固,其中的芳香基作为发光基团和酶作用,在发光试剂的作用下发光,该底物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磷酸酯基发生水解而脱去一个磷酸基,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发生裂解会产生金刚烷酮和激发态的物质,这种常见底物是AMPPD,其作为磷酸酯酶的直接化学发光底物,多用来检测碱性磷酸酯酶和一些配基的结合物。

4 应用

4.1 激素、蛋白质和肿瘤检测

该系统使反应物形成均相混悬液,顺磁微粒作为固定相,增大反应面积,加速免疫反应,快速分离,自动洗涤,减少酶和催化剂的使用,pH调整即可,避免了许多影响因素,广泛应用于甲状腺功能、药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及心血管等项目。

4.2 病毒、毒物检测

杨秀岑等用ABEI标记兔抗大肠杆菌lgG,试样温育、离心、沉淀峰值用luminol-H2O2-NaOH 发光体系测定;章竹君等测定了粪样中的轮状病毒以HRP酶标记;为研究TNT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提供方法,张丽民等以HRP标记免疫测定了血清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效果非常显著。

4.3 其他方面的应用

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免疫测定中的HRP酶标记生成核酸探针,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靶DNA杂交,将HRP直接标记在探针上,同时增强的鲁米诺试剂检测加入分离后的杂交体。另外一种是将DNA探针标记在生物素及地高辛上,然后与靶DNA杂交,再用HRP标记的亲和素和抗地高辛与分离后的杂交体结合,最后加入鲁米诺试剂氧化发光。

第3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儿童癫痫;疗效;机制

癫痫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临床上明确治疗儿童癫痫治疗机制,提高治疗儿童癫痫疗效,降低治疗儿童癫痫治疗的副作用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对治疗儿童癫痫,改善儿童癫痫治疗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关于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治疗机制尚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导致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收治的48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48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分析,针对两组儿童的免疫指标进行严格测定,具体的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8例癫痫患儿,男24例,女24例,发病年龄(4.81±1.06)岁,平均病程(2.53±0.86)年。患儿入选标准: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均符合儿童神经专科就诊的癫痫症状,发作频率均大于1次以上。本组患者按照国际儿童癫痫症状标准进行分析,34例为全面性发作,14例为部分性发作,按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35例为特发性癫痫,而13例为症状性癫痫。对照组 48例健康对照儿童,男24例,女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与指标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收治的48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球蛋白给予患儿治疗,并且治疗过程中患儿安全性、耐受性以及疗效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将48例癫痫患儿与同期的48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分析,针对两组儿童的免疫指标进行严格测定。

1.3免疫指标测定 综合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免疫指标的改变。免疫指标主要是指血清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前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后者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1.4免疫球蛋白治疗 在完成检测以及明确诊断后,所有患儿均要例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球蛋白(批号:S10970081,规格10% ,PH值4.0-4.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滴注,每次注射1.5~3ml,连续治疗5天,观察治疗效果,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第2和第3个月按照上述方法重复应用即可。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6%,全面发作治疗有效率为78.9%,部分发作有效率为78.3%,两者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治疗症状性癫痫有效率为69.8%,而治疗特发性癫痫有效率为89.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免疫指标

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患儿的CDl9+B、CD20+B细胞比例要高,而CD3+CD4+T细胞比例与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3不良反应

本组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头痛、寒颤,发热,但是患儿均可耐受,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射速度减缓或者是暂停输注后,不良症状消失。

3讨论

癫痫作为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常见临床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需要临床医师对明确治疗儿童癫痫治疗机制,提高治疗儿童癫痫疗效,降低治疗儿童癫痫治疗的副作用做到深入的探讨。

3.1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对治疗儿童癫痫,改善儿童癫痫治疗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治疗机制,强化治疗的统一认识,本组研究对4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6%,全面发作治疗有效率为78.9%,部分发作有效率为78.3%,由此可见,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针对性,应该加强推广与应用。

3.2免疫球蛋白治疗机制

本研究对一组癫痫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前,癫痫组患儿的CDl9+B、CD20+B细胞比例要高,而癫痫患儿CD3+CD4+T细胞比例与比对照组要低,治疗后,癫痫患儿CDl9+B、CD20+B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CD3+CD4+T细胞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水平升高,说明癫痫患儿体内存在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改变,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免疫调节细胞产生负反馈作用,使CD8增多;被活化的CD4减少,从而阻断了血管内皮的免疫性炎症反应。

总而言之,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具有较好疗效,且免疫球蛋白可以下调癫痫患儿增高CDl9+B和CD20+B细胞比值,而对于癫痫患儿降低的CD3+CD4+T细胞水平有上调作用,并用对于免疫紊乱的症状性癫痫儿童治疗效果确切,但是在临床医学中,还要加强对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从为临床儿童癫痫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杜陈.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临床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可能机制进行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31-32.

[2]张双,庞保东,彭建霞,曹丽华,刘寅,董琰,张琰. 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02:136-137.

[3]Heinemann U,Buchheim K,Gabriel S,et al.Cell death and metabolic activity during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and status epilepticus in the hippocampus.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 2013,04:4-6.

[4]许继平,李玉莲,苗丰莲,颜惠兰,孙昭辉. 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近、远期疗效与体液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09:648-650.

[5]Hsieh CL,Chiang SY,Cheng KS,et al.Anticonvulsive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Gastrodia elata Bl.in kainic acid-treated rats.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2011,09:1731-1732.

[6]孙绪丁,岳屹囡,卓琳.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作用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11:842-844.

第4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括三大类型: 即标记化学发光物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标记荧光物质的荧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标记酶的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测定内分泌激素、 肿瘤标志物、 血药浓度、 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标志物、 贫血及过敏原等项目[1]。目前对运动员血清睾酮的检测, 大多采用放射免疫法, 由于其自动化程度低, 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又有放射污染。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和法国Pasture研究院合作生产的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其方法学具有高灵敏性、 高精确性、 高稳定性等特点, 无需对样本进行测前处理, 简便的自动化操作, 全程仅需15~20 min, 且无放射污染。本室引进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对运动员血清T进行定量测定, 现对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无锡市体育管理中心运动员122人, 年龄≥15岁, 其中男64人, 女58人。对照组为来我院正常体检的中学生, 男、 女各30人。采运动员清晨静脉血2 mL, 分离血清后进行检测。

1.2 材料 血清睾酮的检测采用Access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及配套的T试剂盒, 冲洗缓冲液, 碱性液, 酸性液, 定标液, 基质液(Substrste), 反应杯(RV管)由BeckmanCoulter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标准曲线 分别取0、 1.7、 5.2、 13.9、 27.8、 55.5 nmol/L T标准液, 在Access免疫分析系统中执行自动定标程序。以2次测定结果的均值, 进行数学逻辑处理, 绘制标准曲线。

1.3.2 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精密度测试 取低、 中、 高值的混合血清分别重复测定20次, 计算变异系数CV, 反映批内精密度。每天对不同浓度的质控血清测定1次, 连续20 d, 评价批间精密度。低、 中、 高值批内CV分别为4.1、 2.7、 1.6; 批间CV 分别为4.4、 3.2、 2.6。

2.2 血清睾酮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运动员血清睾酮检测结果显示, 男女运动员与各自相同性别正常人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运动员血清睾酮检测

3 讨论

Access免疫分析通过在RV管中加入包被单克隆抗体的磁性微粒、 血清样品、 碱性磷酸酶(ALP)标记的抗原, 经37℃孵育后, 形成竞争法抗原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再加入底物 AMPDD(一种金刚基二螺[4, 4]二氧乙烷的磷酸脂)发光剂。AMPDD经ALP水解, 生成一种不稳定的阴离子, 该阴离子分解时持续发光, 且与ALP量成正比, 通过测定相对发光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 RLU)定量检测血清中物质的浓度[2]。

对运动员血清T检测结果表明, CV%值较小, 说明仪器重复性较好, 测定结果稳定。 T的测定浓度范围在0~55.5 nmol/L之间, 能够满足运动员正常测试的需要。自动化的Access免疫分析系统, 既具有化学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 又具有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 准确性、 稳定性, 能够快速及时的为运动员训练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 它是用化学试剂来标记抗原或抗体, 避免了因使用放射性核素而带来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但由于试剂成本的原因, Access免疫分析系统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需求的进一步扩展, 高灵敏度、 宽线性Access免疫分析系统的将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developing and the using of many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such a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enechip technique,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crip quick testing technology, flow injection immuno-analysis, Biosensors, etc,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he farm products.

关键词: 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Key words: farm products; hazardous substances;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86-02

0前言

农产品安全性要求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的物质或因素,它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安全已成为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及时、安全、准确地检测出农产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产品分析物质的不断微量和痕量化,农产品基质的不断复杂,仅使用传统分析技术已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前处理过程、而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且能进行特异性处理分析,其在农产品分析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1],目前在农产品检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基因芯片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biosenso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产品前处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应用于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2-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荷兰学者Weeman与Schurrs和瑞典学者Engvall与Perlman几乎同时提出的。最初ELISA主要用于病毒和细菌的检测,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应用于抗原、抗体的测定,范围涉及到一些药物、激素、毒素等半抗原分子的定性定量检测。它是在RIA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它利用酶标记物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既保持了酶催化反应的敏感性,又保持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且克服了RIA操作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伤害。酶联免疫分析法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最为常用。农兽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包括待测物选择、半抗原合成、人工抗原合成、抗体制备、测定方法建立、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方法评价等步骤。ELISA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纯化步骤少,大量样本分析时间短,适合于做成试剂盒现场筛选等优点,使其可试验快速现场监测,是现阶段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较多的一项检测技术。目前酶联免疫检测的农、兽药残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兽药类等。

1.2 基因芯片技术[4-5]基因芯片技术是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手段,将数以万计的核酸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样品的快速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是基于芯片上的探针与样品中的靶基因片段之间发生的特异性核酸杂交。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与核酸杂交相似,但它将大量按检测要求设计好的探针固化,仅通过一次杂交便可检测出多种靶基因的相关信息,具有高通量、多参数同步分析,快速全自动分析,高精确度、高精密度和高灵敏度分析的特点,是目前鉴别有害微生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基因芯片对常见致病菌进行了分析检测。

1.3 分子印迹检测技术[6-7]分子印迹技术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MIP能够特异性吸附作为印迹分子的待测物,在免疫分析中可以取代生物抗体,被科学家誉为“人工抗体”。它具有一定的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潜力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农兽药在农产品基质中的痕量残留性以及基质的复杂性,需要对待侧的农兽药物质进行分离,净化和富集。MIPs的固相萃取(MISPE)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物、农产品、环境样品分析,作为监测药物、生物大分子、烟碱 、除草剂 、农药等的预富集处理。根据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示踪物,灵敏度虽不及生物抗体免疫分析得到的结果,但分析时间缩短而且该放生抗体具有上百次的可再生使用次数。使用MIPs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是另一具有发展前景的应用。较之抗体、受体或酶,MIPs制成的传感膜有明显的优越性,如适用范围广、能够长期稳定、耐高温和耐腐蚀。

1.4 PCR技术[8-1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诞生于1985年,由美国Cetus公司和加州大学联合创建。PCR技术利用变性与复性原理,在体外使用DNA聚合酶,在引物的引导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的参与下将模板在数小时内进行百万倍扩增。该技术可选择性地放大特定的DNA序列,因此在农产品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该技术通过直接测定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利用电脑分析软件对PCR过程中产生的扩增产物进行动态监测和自动定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避免了交叉污染,使反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重PCR、标记PCR和不对称PCR等多种不同的PCR方法都被应用于农产品检测中,它们的应用使PCR技术拥有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短的周期。

1.5 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即膜载体免疫分析快速检测技术)[12-13]

试纸条与试剂盒相比较具有更加易于携带、检测更加迅速等优势。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并不一定需要对每个样品都获得定量数据而只需要定性地判别出某个样品是否含有某种农兽药,含量是否超过规定标准既可。因此只需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结果的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最为合适的检测工具。试纸条技术与试剂盒相类似,其特点是以微孔膜作为固相载体。标记物可用酶或各种有色微粒子,如彩色乳胶、胶体金、胶体硒等,以红色的胶体金最为常用。固相膜的特点在于其类似滤纸的多孔性。液体可穿过固相膜流出,也可以通过毛细管层析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常用的固相载体膜为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试纸条技术主要包括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enzyme labeling technique)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nique)。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酶为示踪标记物,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酶标记检测技术包括flow-through和dip-stick两种形式,胶体金标记检测技术包括flow-through和lateral-flow两种形式。

1.6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14]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法是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重现性好的流动注射分析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集为一体。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分析时间短、需要样品量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利用FIIA对一些样品分析,测定耗时不足1min。FIIA有:均相FIIA和非均相FIIA。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注射脂质体免疫分析技术、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检测和流动注射电化学检测。利用FIIA是一种灵敏性、专一性、准确性好、快速、节约成本的方法,样品也不需要预处理和富集。

1.7 其他分析技术[15-18]免疫亲和(Immunoaffinity)是利用生物分子间专一的亲和力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偶联亲和配基的亲和吸附介质为固定相亲和吸附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分离纯化的液相层析法。亲和层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如结合蛋白、酶、抑制剂、抗原、抗体、激素、激素受体、糖蛋白、核酸及多糖类等;也可以用于分离细胞、细胞器、病毒等。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是将毛细管电泳技术(CE)与免疫分析技术(IA)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分为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和非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与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的检测器主要有激光诱导荧光和紫外检测器。其中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因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对抗体或是抗原进行荧光标记而被广泛使用。此外还有生物传感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磁免疫分析技术、蛋白质芯片、等。

2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农产品的跨区域、跨国际流通,对农产品病原菌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出发,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尽管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它们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仅能作为标准检测方法的参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快研究步伐,建立真正实用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大进.改革开放30年食品理化检测方法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309-312.

[2]尤敏霞.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3):237-238,240.

[3]江小雪,张 昭,武霓,王鸣华.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在杀菌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9,(3):562-566.

[4]陈昱,潘迎捷,赵勇,金维荣,秦红友,徐晓晶,唐明未.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2):285-291.

[5]杨喻晓,张|文,丁美会,沈立荣.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 2009,17(1):68-70.

[6]安奉凯,潘红青,贾晓川,王硕.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3):154-157.

[7]徐小艳,田兴国.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 108-110.

[8]周晓红,李 晖,杨杏芬.食品中诺如病毒RT-PCR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36(4):234-238.

[9]宋岱松.多重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9,30(5):57-58.

[10]雷永良,王晓光,叶碧峰,梅建华,柳付明,陈莎彬,兰进权,李永芬,陈秀英.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在食品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4):828-830,857.

[11]刘辉,杨利平,张 滨.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8, 24(4):166-169.

[12]黄小燕,梁珠娴,李 繁,鲁玉花.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应用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446-449.

[13]高志贤,周焕英.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 2008,(2):42-46.

[14]金绍祥.流动注射分析法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的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45(2):238-241.

[15]韩惠雯,黄菲菲.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脏中的赭曲霉毒素A[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3):250-252.

[16]陈继冰.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180-183.

第6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主题词:中药质量标准 分子免疫学 研究

一、免疫学研究特点

大多数植物的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因其专属性强,又可与化学对照品比较测定,常作为中药质量标准或指标性成分。但是单一化学成分所携信息量有限,不同亲缘种,亚种间常含相同成分,例如黄柏与黄连均含小檗碱。同一品种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也可能含不同质和量的化学成分。至于动物类中药,由于缺乏特异的次级代谢产物,更难以某种“化学成分”进行专属鉴别。分子生物学研究决定遗传特征的信息大分子,包括DNA、RNA及蛋白质,故可针对中药的物种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以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中药鉴别,由于可以区别亲缘关系的种、亚种甚至居群,对环境因素有较大保守性,将会对中药的分类学、药剂学及质量标准研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中药物种遗传特征作质量标准或者作理化分析的补充,有利于保护地道药材,有利于临床根据中医理论用药,也有利于市场防伪。由于国外容易接受药材种属遗传特征的质量观念,反而不理解诸如小檗碱作为天然黄连质量标志的习惯,所以也还有利于出口准入。对于动物类中药,甚至可能成为解决专属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免疫学研究现状

1、传统蛋白质分析 早在20多年前即有人提出以种属蛋白特征进行中药鉴别思路,先后报道氨基酸含量、电泳、同工酶及免疫血清等,至今仍在继续。主要问题是不规范,难以重复。鉴于部分中药材及制剂中蛋白已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故近年发展的X衍射、核磁共振、质谱、HP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测定蛋白质的新技术,均难以直接用于质量标准。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全价抗原分析,却不能用于亲缘接近的品种鉴别。

2、DNA分子标记 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因素、个体发育阶段及组织部位影响。而且DNA化学稳定性高,在一般贮存条件下不易降解,所以近年DNA分子标记鉴别发展很快。从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首次报告随机引物多聚酶反应(AP-PCR或RAPD)鉴别人参和西洋参以来,鉴别的中药已达30~40个品种,有的甚至申请了专利。但是目前DNA鉴别仍限于中药材的分析,对于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随机多态分析技术不适用于混合模板。建议加快建立重要中药材基因库,寻找出品种高度保守的特异DNA序列,合成专属的引物,才能真正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3、蛋白质分子免疫标记 从海王“金牡蛎胶囊生化免疫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项目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蛋白质分析的思路。其核心是确证55KD多肽是牡蛎种属特征蛋白(抗原),纯化并制定该蛋白质的质控条件,制成免疫学对照品。然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作为检测药盒。采用不同方法可在10-3g及10-9g范围与其他贝类鉴别。其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及回收试验等方法学考察,均接近理化分析要求。实际上已用于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其后证明用此方法可检出健民“龙牡壮骨冲剂”中极微量的牡蛎蛋白。

转贴于 三、主要步骤及关键技术

1、免疫学对照品的设立和质控

1)中药材种属特征蛋白的确证:能否取得含量丰富、抗原性强,既是药典规定入药的各亚种间共同蛋白,又不与其他类似品种交叉的特征多肽(抗原),是整个质量研究成败的关键和难点。除经典的电泳分析(SDS-PAGE、Native-PAGE、IEF、2D电泳、糖蛋白电泳)外,推荐“免疫吸收印迹电泳”技术。即先将药材提取蛋白质,免疫动物制备全价抗血清,逐一加入待鉴别品种“吸收”血清中交叉的抗体,然后用吸收后血清作一抗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未被吸收的组分极可能具特异性。再结合分子量,等电点及排除糖蛋白、脂蛋白后,可确定为该种属特征蛋白。

2)种属特征蛋白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目的是对初步确证的蛋白质作进一步考察。如果仅作市场防伪或企业内部质控,提取的蛋白质只要分子量明确,SDS-PAGE基本上一条带,交叉免疫单一峰,再测定蛋白质含量,即可作为粗对照品。以此免疫家兔,测定抗体滴度大于1/64,制备IgG酶结合物,已可满足应用的要求。特征蛋白纯化可从SDS-PAGE直接制备,但多数情况下仍使用盐析(分子筛)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方法)制备。

3)种属特征短肽序列分析:天然纯化的蛋白质分子量仍较大,性质不均一,其质量受提取方法影响很大,与化学对照品技术要求距离较大。我们认为,用于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免疫学对照品,应当具有氨基酸序列清楚、抗原性专一、稳定性强及便于制取供应等条件,只有简单线性多肽能符合这些条件。

4)种属特征短肽人工合成:由于抗原决定簇表达只须一级结构,可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简单过凝胶柱纯化及验证抗原性存在,即达到免疫学对照品要求。至于采用噬菌体肽库技术确定特征短肽,简并寡核苷酸合成小肽CDNA片段在噬菌体颗粒表面表达这一短肽,可能更快捷有效,但我们尚无这方面的经验。

2、检测试药——特异抗体制备

常规制备多肽抗体,可采用半抗原联接蛋白形成完全抗原,产生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近年来第三代抗体,即工程抗体技术已商品化。为提供标准化的抗体库,厂家备有多个系统试剂盒。只须从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或杂交瘤细胞,提取mRNA与药盒的引物作PT-PCR克隆Vh和Vk基因,经DNA接头连接后与噬菌体PCANTAB5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制备抗体进行“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再经转染即可得到高亲和力的抗该种属特征短肽的单链抗体。随基因工程技术普及,估计工程抗体生产成本还会降低。

3、专属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1)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免疫沉淀技术,适用于10-3g~10-5g范围特征多肽的鉴别。例如免疫双扩散用在专属鉴别及火箭电泳用来进行含量测定。该方法假阳性少,质控好。

2)酶标记免疫法:有的中药含特征多肽量极微,如珍珠、牡蛎等,须高达10-9g以上才能检出。通常采用酶标免疫,甚至放大技术。斑点酶联免疫分析(DIBA)可以鉴别,将1~2μl中药提取液点样在NC膜上,用直接或间接酶结合抗体检测,阳性斑点呈红褐色。我们在牡蛎制剂鉴别中可达1ng。含量测定则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ELISA),用双抗体夹心测定牡蛎特征蛋白,在0。05μg~0。90μg呈线性,RSD为6。6%,平均加样回收率110%,最低检测限5ng。近年来发展的增强化学发光及免疫PCR技术,使检测限提高到10-12g以上,将会使分子免疫学进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更灵敏。

第7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腹式子宫切除;阴式子宫切除;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007-03

The influence of abdominal hysterectomy and vaginal hysterectomy on

the patients' immune function

WU Li-l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engpai Memorial Hospital of Haifeng County, Haifeng 516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otal hysterectomy via abdomen or via vagina on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Methods:Forty patients with hysteromyoma or adenomyosis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Patients in abdominohysterectomy group received hysterectomy via abdomen, while those in vaginal hysterectomy group received hysterectomy via vagina. Immune parameters including T cell subsets, serum immunoglobulin (IgG,IgA,IgM) , interleukin-6(IL-6), C reacting protein(CRP), and TNF-α levels were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and on postoperative days 1 and 3. Results: The T cell subsets, the level of serum IgA and IgM did not change after operation in both groups(P>0.05). But the level of serum IgG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operation in two groups, especially in abdominohysterectomy group(P

[Key words] Vaginal hysterectomy; Abdominal hysterectomy; Immune function

免疫功能的改变对机体的康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手术是一种特殊的创伤形式,可引发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继而导致机体发生免疫功能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变化[1,2]。经阴道全子宫切除相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3]。但是这两种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状态的全面影响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经腹及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免疫应答水平,评价这两种手术方式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10月~2007年3月在我院因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合并月经过多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子宫大小均在如妊娠2个月内。所有入选病例无明显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异常,无免疫和内分泌疾病史,未接受过影响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治疗。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腹式组20例,施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子宫肌瘤18例,子宫腺肌病2例,平均年龄47.9岁;阴式组20例,施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子宫肌瘤17例,子宫腺肌病3例,平均年龄46.4岁。全部病例均在腰麻加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

1.2 监测指标

术前1天、术后第1、3天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待测免疫学指标。包括: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PBL)检测:采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选用落射荧光显微镜(XSY-1)按常规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计算CD4/CD8值。试剂由武汉生物制品所提供。②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试剂由贝克曼公司提供。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TNF-а水平,试剂盒由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同时间点组间或者同组别内不同时间点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PBL亚群动态变化

重复测量分析发现,时间与组别均不是PBL亚群分布的影响因素(F=1.228, P=0.427; F=0.736, P=0.534.)。进一步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各对应时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变化

重复测量分析发现,时间与组别均不是IgA和IgM水平的影响因素(F=0.828, P=0.506; F=0.690, P=0.591)。而时间与组别均是IgG水平的影响因素(F=6.493, P=0.004; F=5.263, P=0.007)。进一步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IgG水平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1 d后IgG水平比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是腹式组患者IgG水平较术前仍然显著降低(P

2.3 两组患者免疫介质水平变化

重复测量分析发现,时间与组别均不是TNF-а水平的影响因素(F=0.443, P=0.703; F=0.516, P=0.642)。而时间与组别均是IL-6及CRP水平的影响因素(F=9.117, P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为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创伤可引发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继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伤,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1,2,4],但是手术对包括免疫应答的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

实验中,我们采用PBL亚群动态变化衡量患者细胞免疫,免疫球蛋白变化衡量体液免疫,免疫介质衡量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现:①阴式子宫全切术与腹式子宫全切术对细胞免疫影响均较小;②阴式子宫全切术与腹式子宫全切术影响体液免疫,主要表现为IgG水平,且以腹式子宫全切术严重;③阴式子宫全切术与腹式子宫全切术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上调IL-6及CRP水平水平,也以腹式子宫全切术严重;④腹式子宫全切术患者IgG、IL-6及CRP水平恢复晚于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

IgG是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和CRP一起在手术创伤的急性期起重要作用,并与TNF-α一起作为细胞因子网络中的近端介质,彼此诱生、相互作用、协助或拮抗,与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愈后均有密切的联系[5,6]。手术后1 d以及3 d两组病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下降,说明手术对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有一定影响。

阴式子宫全切术相对腹式子宫全切术,患者IgG水平高,IL-6及CRP水平低,且IgG、IL-6及CRP水平恢复早,表明阴式子宫全切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故对手术后机体的恢复有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疾病、年龄、免疫疾病、免疫治疗以及麻醉方法等对机体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7,8],我们实验入选标准剔除了这些因素。但是,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侵袭的严重程度和失血多少等也有关系。阴式子宫全切术相对腹式子宫全切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机体组织的创伤少[9]。但阴式子宫全切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小且持续时间短,是术式本身的影响,还是阴式子宫全切术创伤较小而继发产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明利,潘凯,钟克力.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06,12(23):1462~1463

[2]Holub Z,Jabor A,Sprongl L,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tissue trauma in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comparison of electrosurgery and harmonic scalpel[J].Clin Exp Obstet Gynecol,2002,29(2):105~109.

[3]董完秀.经腹全子宫切除与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 2005,27(1):111~112.

[4]徐建平,谢杏美,罗新. 腹式及阴式子宫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830~833

[5]Tablov B,stavreva s, Tablov V, et al. listed. Immunological aspects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J].Akush Ginekol (Sofiia),2007,46(1):18~24

[6]Holub Z, Jabor A, Sprongl L, et al.Clinical outcom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tissue trauma in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comparison to laparoscopically-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J]. Ceska Gynekol, 2002,67(6):315~320.

[7]Holub Z. Impa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immune function[J].Clin Exp Obstet Gynecol,2002:29(2):77~81.

[8]彭聿平,丘一华. 手术应激与免疫抑制[J].生理科学进展, 2006,37(1):31~36.

[9]Ho CS, Lopez JA, Vuckovic S. Surgical and physical stress increases circulating blood dendritic cell counts independently of monocyte counts[J].Blood,2001,98(1):140~145.

第8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免疫接种;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8~9月来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计划免疫门诊进行免疫接种的1~6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每名儿童调查一位家长。共调查1021人,有效问卷942人,有效应答率为92.3%。在被调查的942名家长中,父亲224人(23.9%),母亲672人(71.3%),祖父母/外祖父母46人(4.8%)。被调查的儿童中,男490名(52.0%);女452名(48.0%)。

1.2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学指标,主要包括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和儿童的性别、户籍等;②免疫接种知识,共10道题,答对1题计1分,知识量表得分范围为0~10分。由1~6岁儿童家长进行自填调查表,调查员负责向家长解释、核对信息并当场回收调查表。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13.0,通过t检验、单方向方差分析及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学指标中家长免疫接种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家长免疫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按照调查人群分为父亲、母亲、外/祖父母,在被调查的942名儿童家长中,有86.6%知道预防乙肝最好的办法是接种乙肝疫苗,76.0%知道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65.8%知道患小儿麻痹症的后果是下肢麻痹,只有27.6%知道新生儿破伤风常见原因是使用生锈剪刀剪脐带。母亲知道乙肝疫苗接种次数的比例多于父亲,也多于祖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一般人口学指标与家长免疫接种知识得分 对被调查家长家庭情况进行分析,被调查父亲、母亲和祖父母的免疫接种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5.50(±2.67)、6.13(±2.43)和5.67(±2.75),母亲免疫接种知识得分高于父亲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四苗”免疫接种知识得分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儿童的性别、出生胎次、出生地、儿童户籍、在京居住时间、照看人、父亲职业、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年龄、父亲籍贯、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母亲籍贯、家庭月均经济收入和居住变更情况为自变量。免疫接种知识得分0~5分为不及格,6~10分为及格。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是否及格为因变量(分别定义为0和1),采用Forward法做免疫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提示: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和父亲年龄进入最后的方程。结果显示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的年龄越大,知识得分越高(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1~6岁儿童家长“预防乙肝最好的办法是接种乙肝疫苗”的知晓率是86.6%,这与李燕茹等[1](82.7%)报道的结果相近。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卫生部门一贯重视乙肝的防治,经常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对群众开展卫生宣教。2002年7月1日后北京市全面实行包括外市人口在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策略,极大地普及了乙肝疫苗的接种以及相关知识的推广。本调查还显示,“新生儿破伤风常见原因是分娩时用生锈剪刀剪脐带”的知晓率仅为27.60%。而李燕茹等[1]的研究显示,只有9.1%的家长了解白破二联疫苗预防破伤风的知识。反映出目前家长对破伤风疾病预防知识缺少了解。可能与白喉和破伤风现在的发病率较低以及宣传知识缺乏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家长对于部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及50%,说明在该地区人群中免疫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免疫接种知识得分越高,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2-3,5,7-12]。被调查父母不同年龄组,免疫接种知识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实际宣传免疫接种知识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组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

调查发现,调查对象的免疫接种知识得分高低受到儿童户籍,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家庭经济收入相关因素的影响。与其它研究中影响因素主要是家长文化程度和儿童户籍[1,[4,6,10-11]、家庭收入[13]的结果一致。通过多因素分析,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父亲年龄是免疫接种知识得分高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本调查中,18.4%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因此儿童大部分时间由母亲照看,也是母亲这一职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可能性之一。

综上所述,母亲的免疫接种知识非常重要,制定日常宣传教育策略在考虑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着重加强对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燕茹,罗致宁.城乡结合地区父母对儿童计划免疫知识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3):214-216.

[2]张荣,曾红,王君等.乌鲁木齐市儿童看护人计划免疫相关的知识和态度调查[J].疾病控制,2009,13(2):170-172.

[3]肖慧洁,季平,刘淑君等.新生儿家长计划免疫知识、态度调查及需求分析[J].疾病控制,2007,11(6):641-643.

[4]陈晓艳,张淑芳.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96-398

[5]李小帆,赵悦友,陈慧林等.关于社区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5):403-404.

[6]魏宏妮.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12-813.

[7]郑志刚,蒋玉艳,杨仁聪等.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6):336-338.

[8]戚小华,李倩,陈耀荣,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90-91.

[9]陈敬玉.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10]杨丽娜,唐静,窦靖,等.2078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33(05):2703.

[11]唐申,韦巧燕,陈建锋,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06):13-15.

第9篇:免疫学分析方法范文

按照石嘴山市科技局《肉羊疫病监测与防治研究项目》的要求,组织进行了肉羊疫病病原和免疫效果实验室检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开展了口蹄疫病原学与抗体水平和布病病原学的采样、实验室检测,系统整理了实验资料。现将检测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和对肉羊疫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初步探讨求教于大家,以供肉羊疫病防控研究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内容和要求

口蹄疫进行病原和免疫效果2项内容的采样检测,布病进行病原检测。实行季度抽检和不定期抽检,每年检测3次以上,每年采样数量在240份以上,监测小组按照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并完成半年、全年性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1.2 检测方法

1.2.1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按照国标ny/sy150-2000采用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检测结果判定标准为:o型口蹄疫抗体效价≥2的判为免疫合格。

1.2.2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请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方法进行试验检测。

1.2.3 布病病原学检测 布病病原学检测按照国标gb/t18646-2002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作。

2 试验结果

监测工作组负责各试验点病料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报告,并完成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实施项目以来,监测工作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课题研究期间,共计完成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524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检测524份,完成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524份。

2.1 2007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7年共计进行了3次集中采样和2次分散采样。其中在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238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223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223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38份。

2.1.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试验检测,223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1.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223份,可疑样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结果为7个阳性。

2.1.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7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238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36份,长兴113份)样品149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20份,通伏11份,城关32份)样品63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26份。经过检测,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在90%以上,免疫合格率在70%。

2.2 2008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8年,分别在2月份、4月份和6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301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301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301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86份。

2.2.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实验检测,301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2.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实验检测样品286份,结果为阴性。

2.2.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8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301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40份,长兴70份)样品110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80份,宝丰21份,城关20份)样品121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70份。经过检测,2月份和4月份的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100%,免疫合格率在70%以上。6月份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0%以上。

以上检测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为了便于免疫后不同天数抗体消长规律的统计分析,序号不分年度,按免疫后采样时的天数,即“免疫天数”顺序进行排列。

3 讨论

3.1 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在每日采样工作结束后,于当晚完成实验室样品收检登记并分离动物血清等工作。样品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监测采样技术要求,检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结果真实可靠。

3.2 口蹄疫病原学分析

根据口蹄疫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结果,说明被检测试验羊群中不存在口蹄疫病毒感染。

3.3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分析

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7(+),说明部分试验羊群已经受到布病病原侵袭,需要采取措施净化羊群。但羊群中存在的流产现象不是布病所致。

3.4 免疫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分时段进行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羊只在接种口蹄疫疫苗30d后,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已经达到国家口蹄疫免疫要求标准,在免疫38~40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8.15 log 2),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之后有不明显下降趋势,在免疫161d后,抗体水平依然保持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

4 结论

1)通过检测结果分析说明,羊的口蹄疫防治工作在坚持程序化免疫的条件下,免疫羊口蹄疫抗体水平可以保护到161d以上。同时,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口蹄疫病原的存在和传播,杜绝疫情流行。

2)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在检测结果阳性羊群及其区域,在坚决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阳性羊只的同时,采取连续进行布病疫苗强制免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3)由于受目前各地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和能力所限,羊只的梭菌病、羊痘只能进行临床疫情监测,对出现症状和病变的羊群坚持进行相应疫菌苗免疫2年以上,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羊只梭菌病、羊痘疫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