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学概念范文

动物学概念精选(九篇)

动物学概念

第1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图策略 生物课堂教学 案例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生物难学,“懂而不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即“课上听得懂,课后不会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物知识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机械性学习,仅仅停留在背概念上,无法建立知识体系。“懂而不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投入到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的学习活动中。那么,生物课堂教学该如何“教”和“学”?

笔者发现概念图策略的应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了采用概念图策略的行动研究,并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建构概念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促进对话与合作,加强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行动研究沿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观察、教学反思……螺旋上升的步骤进行研究,以探明概念图策略是否适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多样,课堂教学活动亦不完全相同。下面以几个案例进行阐述。

案例1:《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新授课,内容以概念为主。通过全体学生建构并完善概念图,掌握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运用讨论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活动,培养自主与合作、创新与反思,批判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设计及实施

学生行为包括:预习,建构核酸的概念图——展示概念图,并阐明建构思路——小组讨论,评价展示的概念图——加深对核心概念、相关概念及联系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从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而不是从教师的灌输中获得知识,改变“教就是讲、学就是听、能通过测试就是理解”的错误教学认识。

2.教学反思

图1是学生预习过程中建构的关于核酸的概念图。基本达到认知水平的要求,但还存在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其他学生指出图1中概念层次错误。作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并完善概念图。笔者肯定了作者的共享及合作态度。

图2是学生借鉴教材中的概念图建构而成的。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作者表示很开心,因为通过模仿,由不会建构到建构成功,还悟到了一点建构概念图的技巧。他说还会尝试独立建构概念图。笔者给予作者鼓励,表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建构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中也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从而成为学习新的源泉。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理解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再造能力的一次综合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概念图,与教师、同学的概念图进行比较时,很容易碰撞出火花,从而形成新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直观的概念图,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案例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1课时(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这是一节实验设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但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会存在许多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利用概念图能有效地将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建构思维活动的“桥梁”。

1.教学设计及实施

实验教学相对概念教学困难,笔者进行适当引导,确保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猜测和无效活动。

自主学习——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参考其他的一些实验方案。

师生交流——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该如何控制?

小组合作——建构概念图,如下图:

总结提升——小组讨论,结合教材信息,进一步充实概念图。

当堂检测——针对具体的自变量,小组合作写出详细的实验设计。

课后作业——开展实验,实证检验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可行。

2.教学反思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千万不可因种种原因而越俎代庖,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适合扮演的角色是“高明的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起尝试解决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实施及分析,笔者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

(1)善于建构概念图的同学积极性高涨,努力表现自己,不善于建构的同学,变得异常沉默,不建构或直接抄袭他人的概念图。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应该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建构的学生,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不擅长的学生,指出其建构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注意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如合理运用奖惩、增加趣味性等。调整分组策略,小组内包含不同类型的成员。采用合作型目标结构,规定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算获得成功。这样每个成员都积极承担集体义务,尽全力合作,为小组的成功而努力。

(2)学生“画”出的概念图比较随性。建构的概念图出现概念分层和关系混乱、概念缺失等错误。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主题的概念图,受制作者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理解程度和先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建构的概念图有差异性。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概念图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先“吃透”,再进行知识迁移,“依葫芦画瓢”建构其他主题的概念图。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阐明。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有层次、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自建构概念图。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清楚的反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概念图策略可以作为生物教学的一股活水。因为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有助于将传统的教学中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策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体性增强,学习效果明显。但是笔者也发现不同的课型采用概念图策略效果并不一样,比如偏重概念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偏重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复习课教学效果比新课的效果好,这些都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因此教师要选择性地活用概念图策略,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要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问题生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学科教育,2003.

[2]徐洪林,刘恩山.画概念图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第2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一般的本质的思维形式,是人脑的高级产物;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人的任何思维都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的特性,只有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1.从实验现象或生活实际引入。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任何物理概念都是建筑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入概念,选择典型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实验和生活实际,能使学生获得建立概念所必须的感性知识,使概念教学有良好的开端。(1)从实验现象引入:例如全反射、液体的表面张力等概念都可以用精彩的实验现象引入。(2)从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的共性,提出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感到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良好思维品质和习惯。

2.从复习旧知识引入。从旧知识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推理,分析旧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入新概念,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即时速度”这一概念的引入,可从平均速度入手,分析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局限性,因其只能似近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物体运动快慢一般都是不同的,为了对物体运动有精确的认识,有必要知道物体在任何一个时刻或任何一个位置的速度,从而需要引入即时速度。

3.从理论需要,或从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入。如加速度的概念,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运动现了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运动的快慢不同,由此引入了速度概念,二是速度变化的快慢不相同,怎样才能精确地反映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只用速度的变化量不行,因为时间不同,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不同;只有用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才能精确地反映出运动物体变化快慢的程度,从而引入加速度,这样引入,顺乎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较快地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二、准确讲解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揭示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状况,把事物的最主要之点表达出来了。在教学中,讲解物理概念的定义要确切突出定义的科学性和罗辑性,对定义中关键词要“咬文嚼字”地讲解清楚。如:不要把电势的高低说成了电势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率不要说成了磁通量变化量,更不能说成是磁通量的大小;不要把“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说成是“阻碍物体问的运动”。讲明概念定义的局限性,将概念的定义和本质区别开来,让学生知道概念的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概念的定义只是反映了本质,而不能代替本质。如在初步明确了加速度的概念的本质是表征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以后,给加速度概念下定义,就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能全面反映本质的方法。有了加速度的定义,对加速度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更深刻具体,但加速度的定义决不能代替加速度的本质。

三、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定义式

一些物理概念可以定量表示,这类概念叫物理量,对这类物理概念,讲清楚定义后,引导学生从物理意义上理解定义式,不要只从纯数学角度认识。如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等式两边所反应的物理意义不同,电场强度描述的是电场强弱,由电场本身因素决定,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右边是检验电荷受力与检验电荷电量的比值,用这一比值来定义电场强度,只是由于这一比值大小与电场强度大小相同。

四、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单位

对单位要讲清单位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如加速度的单位m/s2,学生很容易将平方写掉,这样就不再是加速度单位,而是速度单位。

五、指明物理概念的性质

物理概念的性质是指物理概念是矢量还是标量,了解概念的性质,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物理概念。如加速度,知道它是矢量,有方向性,当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面相同时,物体速度增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就会减少,学生就能理解加速的真正含义,不会把加速度理解为物体增加的速度。

第3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李政道教授在北大讲学时,强调“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概念搞清、记牢”,“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新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重视学生经验,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来源于各种感性认识,只有当感性认识极为丰富,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对研究对象获得较为完整的感知,对于感性认识,学生一般是通过这四种途径获得的:一种途径是对原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如物质是以固态、液体、气态这三种形式存在的,这些认识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都已知晓,并已能正确判断,第二种途径是教师用常见的生活实例、实验引起学生观察与思考,如学生常常会说“铁比棉花重”,但说不清楚其中隐含的内在规律,老师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相同,从而建立密度的初步概念,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其它视听途径或阅读教材等获得的认识,如学生能通过听到声音,感知到声音的现象,但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未必清楚,而通过一些途径的学习,再结合对声音现象的感知,就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了,对于有些概念的认识,还可利用借助画示意图、过程流程图等方法,来产生正确的认识,如力的三要素概念,通过力的图示的方法,就更为形象的表示了;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变的六种物态变化,用过程流程图方法来表示,就更为一目了然了。

较为复杂的概念建立,可结合这四个途径中的几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比热容、电磁感应等的概念的教学等等。

2 建立科学的物理表象

表象是人们过去对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所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在人的活动中恢复或再现的时候,就成为表象,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物理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片面的、孤立的、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并形成了与物理知识不尽一致或相悖的观点,这就是前概念,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眼睛看见物体是由于眼睛有光射到物体上”等等错误认识,这些都是前概念,前概念具有广泛性、肤浅性、顽固性、隐蔽性,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对正确概念的掌握带来极大困难。

建立科学的物理表象,消除前概念的影响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一是要做好物理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及时揭示实验本质,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一下铁块和鸡毛在真空管中自由下落的实验,学生只要认真观察了这个实验,就会很容易改变其原有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中的错误认识,二是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去解释实验或实例中的现象,使大脑中的前概念与当前的现象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必须要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如只要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人眼晚上会看不见物体”时,学生就会对原有观点产生怀疑,经过“思想斗争”后,“拨乱反正”,就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

3 建构必要的概念体系

学生建立了初步概念,只是从某些方面对概念的认识,为了消除前概念影响,深刻地理解概念,还需要从各个层次、不同角度来认识概念,要全面理解概念,就必须建构必要的概念体系,概念是建构物理大厦的“支柱”。

3.1 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概念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慨念内涵和外延的依据,所以,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从分析概念的定义人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物体”及“物体间的作用”,认识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体间的作用”,其中对“作用”的理解是关键,此即知力的内涵,而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物体只要是具有这特有属性的所有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力等具体的力,都属于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样,惯性概念的内涵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外延是“一切”物体,如:受力的物体,失重的物体,太空中的物体等等,换言之,这些物体都具有惯性,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初步阶段。

3.2 理解概念的结构及量纲

概念的结构指构成概念的要素,例如,“密度”概念的结构是由质量与体积概念构成,“动量”概念的结构是质量与速度概念构成等等。

概念教学要把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区分清楚,密度既不是质量,也不是体积,是两者的比值,质量、体积及大小是所有物体共有的,而这一比值所揭示的量是物质特有的,反映的是物质的一个属性,这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的方法之一,速度、压强、电流、比热容等概念的引入方法与密度概念相类似,而密度的量纲就由质量和体积量纲并由这两者量纲的比值决定。对动量概念的引入除了运用了上述方法外,还要理解动量是矢量,也是一个状态量,这也是物理学中引入概念的一种方法,而概念的引入又是为研究物理规律服务的,只有当学生理解了动量引入的原因:物体动量的变化反映的是这个变化过程中力对时间的累积量,即冲量,把动量的概念在动量定理中得到应用时,才能真正理解动量概念,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理解概念的必要过程。

3.3 辨析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1)固有特征: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些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只由物质或物体本身所决定。

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同一物体当形状、位置、温度等发生变化使质量不变;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密度且各不相同。

又如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力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是“场”物质本身的属性,比热容、电荷、电阻等是物质某些特性的反映。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但还要用外界的一些因素去定义或量度这些属性的“量”的大小或强弱程度,例如,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是用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与该点电荷的电荷量之比来定义或量度,而该点的场强不论你是否放置试验电荷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物质的某些特征只能在与周围其他事物的发生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物质的某些特征要用外界因素来描述、定义或量度。

(2)矢量特征: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概念具有矢量特征,如力、速度、动量、电场强度等。

(3)状态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的状态的,物理对象所处的状态不变,描述状态的概念物理量就不变,例如,速度足描述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状态的;压强、体积、温度是描述气体某一时刻状态的概念。

(4)过程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变化过程的,这些概念的值与物理对象的变化过程有关,如功的概念、热量的概念、冲量的概念等。

(5)相对特征:有的物理现象是相对于某参考对象而言的,描述它的本质的概念就具有“相对”特征,如物体的运动与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速度、动能、势能等也是具有相对特征的概念。

能正确划分、辨别物理概念这些特征,对理解和掌握概念尤为重要,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深化环节。

3.4 全面把握概念体系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的测量、概念的计算、概念的应用等要素组成,掌握这些要素以及与之有关的规律对理解概念大有益处,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力的分解合成、力的运算法则等来认识;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来认识;还可以从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认识来全面理解力的概念;更进一步的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是认识了力的作用在时间上的累积量,冲量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累积量,功的概念等以后,有了这些力的应用的拓展,就把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升华阶段。

4 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作为物理理论基石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同样离不开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科学推理、类比、等效等物理思想方法,抓住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并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以下例举三种思想方法。

4.1 理想化的思想方法

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忽略了所研究物理事物的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物理学中的一切理想模型,如光线、质点、刚体、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等概念的建立;一切物理现象的理想化处理,如光的直线传播、自由落体、简谐振动等都是理想化思想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的应用给我们研究带来极大便利。

4.2 类比的思想方法

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可以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建立新的物理概念,这种思想方法在物理概念的建立中运用很广泛,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来建立电流、电压、磁场的概念;水波、声波、光波、无线电波、德布罗意波等各种波动,尽管涉及不同的领域,甚至具有不同的物理本质,但由于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可类比性,使得我们建立了一些普适的物理概念,如波长、频率、周期等。

4.3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运动学概念的理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方法能熟练运用时才能深刻理解,如只有对数学的微元法能进行运用时才能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只有对等效方法理解后,才能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对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要运用数学的研究方法,如用表格法、图象法等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这些思想方法能熟练运用时,才能更深刻理解概念。

4.4 科学方法的产生

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概念体系完善的过程,也是科学方法产生的过程;每当物理研究有新的突破或新的进展时,往往伴随着新的思想方法的产生或数学研究的突破,所以概念也是探索自然科学形成科学方法的“诺亚方舟”,事实正是如此,随着物理概念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就有伴随与之对应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就有“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之争,形成了亚里士多德“观察、直觉经验、简单推理”研究方法和伽利略“科学推理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正是伽利略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得出了“外力的作用改变了速度”这一经典论断,从而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力和加速度,伽利略是“科学史上第一个进行思想实验的科学家、第一位采用数学方法的科学家”,正是由于伽利略建立的科学方法,才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

第4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和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形成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结构.物理学也不例外,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其次,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较难教和学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概念没有学好,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只注意让学生背定义,记公式,多做练习,不注重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因而导致物理越来越难学。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有的概念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才能认识和理解其本质;有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可用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对比分析;有的物理概念所提到的现象或者物理量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一些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有的概念虽然抽象难懂,但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加以理解。总之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学好物理知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其主要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很多概念仅用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对某些物理概念,用演示实验法来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这种演示实验,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现象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如“弹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弹簧,钢片等做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产生弹力的实质是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概念。诸如“压强”“电场”“电阻”“磁场”等概念的教学均可以用此方法。

2.类比法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但其意义却相差甚远的概念,教师讲授这概念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通过与类似概念的比较,弄清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复习,又有利于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电压与电动势、功和能等等。在讲电场时,可以用已学的重力场来类比电场。如果我们能利用类比法对这些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3.图像电教法

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也无法用实验演示,很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采用讲授法效果又不太理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如用图像动画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与相关概念密切联系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模拟和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就会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布朗运动等内容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

第5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理解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学物理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组成,如果学生能抓住概念,一步一个脚印学下去,就有利于对公式、定律、原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但是,目前物理却成了大家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一些学生物理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例如,在学习了“功”之后,尽管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做功的多少,却不能表示出物体做功的快慢但在实际中,不同物体做功的多少不同,并且我们非常关心做功的快慢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功率”的概念就显的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当你提出的时候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例如,讲“光电效应”这一节的时候,它本身的 内容比较抽象,学习困难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街上的路灯怎样才能做到天黑时自动开,天亮时自动关”的问题,学生思考后仍找不到恰当的办法,但又迫切希望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才说今天讲的光电效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三、先学后教,让学生参与理解概念

有专家指出: 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们总是认为物理概念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就采取一个人讲到底,其实,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学后教” 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师预设思考问题和物理情景,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水平面上,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来了;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车运动的愈远对这一事实比较分析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分析时候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他物体作用”这一本质,而摒弃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速度会自动减小”这一习惯看法然后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的作用,仍能保持直线运动

五、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反复深化概念例如,在讲“速度”和“加速度”两个重要概念时,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的越快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上述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

当然,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成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 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 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

第6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的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否调动其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了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研究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从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七、直接法

第7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 方法 探究

如果说物理是座高深的殿堂,那么概念就是建筑这座殿堂的一砖一石;如果说物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机体,那么概念就是构成这个机体的一个个细胞。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是从接触这些新鲜概念开始的,学不懂物理也往往是从不能掌握这些陌生概念开始的。因此,如何在学生踏上物理学征途的开始,为他们牢牢地打好概念这块"基石",并通过这块"基石"唤起他们继续攀登的勇气和兴趣。这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办法有:

1、运用实验。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教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在瓶口上静止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上,学生们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地被瓶口吞掉,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与物理概念往往存在一种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学生具体掌握物理概念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源于生活的经验来创设物理环境。

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体重"的说法,其实,在物理概念中指的是质量,因此,在质量概念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种区别,把测"体重"这一活动引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在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应用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字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进行思维加工。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过"密度"这一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质量是lkg的钢球,切去500g其密度是否变化?或者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半。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密度是否与其质量大小有关系?通过分析,让学生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使学生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1、使学生懂得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首先是要使学生了解建立物理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因为学生了解与概念有关的实验事实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感性认识的过程,亦是对研究对象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过程。其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使学生了解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发展职能的重要途径。

2、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这主要包括:①使学生知道该物理概念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②它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物理量概念,则其量值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单位是什么。必须指出的是,构成物理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若干个。例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物体在运动;②物体运动的轨迹是圆形的;③速度大小不变,其方向随时间不断改变。正是由于物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时,不能把物理概念理解为是某类事物的所有属性。

3、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衡量或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物理概念外延的标准是:①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该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②是否能正确了解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理解或实际运用物理概念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缩小或无条件地外推概念的外延都将造成错误的结果。

4、使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的过程,亦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概念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概念的标准是学生能运用已学的有关概念说明和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在概念教学中应指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都有一个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讲深讲透,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既要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要求,又要使各阶段相互联系,逐渐加深扩展,切不可使之僵化。

第8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 强化 内在联系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作为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骨架,是学生进行生物学学习和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对某些基本概念理解模糊,而给后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可见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呢?教师上网查阅有关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文献资料,阅读教育学理论书籍,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总结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因为"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学概念很多,至少有15个,所以本文就以其课堂教学为例分别描述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1、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一般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因此,教师讲授概念,经常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或者可以提醒学生动用已有的感性经验,以此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从个别现象向一般规律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例如下:

1.1 讲授“性状”概念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以及行为特征。教师列举了水稻的高度、熟性、米粒淀粉糯性,人的肤色、眼色、身高、体重、体型。

1.2 讲授“相对性状”概念,学生观看了人类相对性状视频

有耳垂与无耳垂、双眼皮与单眼皮、大拇指能向背侧屈曲与不能屈曲、食指和无名指等长与食指比无名指短、有发际美人尖与无发际美人尖、手指嵌合时左拇指在上与右拇指在上、小拇指弯曲与小拇指不弯曲、惯用右手与惯有左手等等。观看视频后学生当堂观察自己的哪些性状是显性性状,哪些是隐性性状。

2.充分利用概念的字面含义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根据它们的特征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但所有的概念都需要以一定的字词来加以表述,而这些字词作为代表生物学事物的语言符号,它们往往都有着较丰富的含义,它们常常是相应概念内在含义的最生动、最直接的表露。

3、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概念,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能更好掌握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把它正确重组到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

4.运用变式训练

变式教学是在保持一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它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它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把握其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找出共同点,从而获得准确的认识。变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突出要点,使它更鲜明,便于学生掌握。纯合体和杂合体概念教学过程如下:

5.精选概念习题

教师要透过现象抓本质,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保证,要使学生成为练习的真正受益者。另外,通过评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精选概念习题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及时反馈。

6.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生产、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概念应用的问题情境,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模拟练习,学生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教师展示了人类手的惯用性遗传图解,要求学生写出部分遗传学基本概念实例: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学生根据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确回答,在联系人自身运用中强化了所学概念。

7.比较分析概念间内在联系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存在着这种或那种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比较的方法多种,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选用。日常教学中多用的是表格法和图解法(包括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将概念的各种本质属性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图示或流程,也可以是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它概念按照概念之间的并列,包容或其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效果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概念图的绘制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第9篇:动物学概念范文

一、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

磁悬浮列车以120m/s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

铅球运动员掷出的铅球在0.2秒内速度可由零增加到17m/s,

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接着给出下列案例:

①、1与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②、2与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③、2与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是:①运动物体有速度,②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③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

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

①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②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让学生感受,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还需要另一个因素: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

三、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 ,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学生多数能猜测加速度a= 。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四、循序渐进全方位认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