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第1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粮油食品;食品安全;质量检验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54-02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已不仅仅是“吃饱”,更要讲求“吃好”,吃得健康。由此,粮食的质量安全被提上日程。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是事关民族民生的大问题,唯有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和监测工作,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1 粮食质量安全概念和特征

所谓粮食质量安全,就是要确保粮食在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各种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等安全隐患,使产品达到无公害的安全标准要求,在保证消费者安全的同时亦不损害环境。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隐蔽性、慢作用性、相对性3个特征。

1.1 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粮食的质量安全必须要由专业的检测人员,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才能做出安全性判断,而无法由人的感官直接察觉、直接评判。

1.2 慢作用性

慢作用性是指粮食中的不安全因素对人体的作用缓慢,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损害人的健康。正因为慢,所以不容易引起人的重视。

1.3 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粮食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对象和对安全的评价都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粮食可以分为以下4种:1)丝毫不含有害物质的;2)虽有有害物质因技术原因无法检测出来的;3)虽能将有害物质检测出来却能达到安全标准的;4)确实包含有害物质,也达不到食用安全标准的。中间两种是相对而言的,它的安全性对不同的消费者业各有所不同。

2 粮油质量检测的重大效能

在粮油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中,质检工作如同眼睛,通过这个“火眼金睛”,我们才能发现粮油产品的各种质量问题、安全隐患,确保人民吃得安全、放心。不仅如此,粮油质检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效能。

2.1 粮食检验是粮食收购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过去受经济发展和农业水平的限制,我们在收购粮食中,收购的重点是要保证“足量”,即粮食的数量化。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农业技术等个方面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做到粮食供应大体平衡,并能对外出口,保证粮食的安全和质量成为收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检验,确定粮食中的水分、杂质及其质量等级,依质定价,从而鼓励农民交好粮、卖好价。

2.2 粮食检验的结果是安全储粮的科学依据

粮食的成分储藏中容易发生变化,情况极为复杂。以往的储藏中我们通常都是重数量、轻质量,凭感观,忽略科学检测,对于粮食的储备与它的质量、使用、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在粮食入库时就根据检验的情况分品级进行储藏,储藏中仍需密切关注粮食情况,随时让有关部门进行抽检,以了解其虫害、霉变和质量变化情况,并据此惊醒储藏工艺的技术调整。粮食的检验科可通过粮食粘度、种子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粗脂肪酸价、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蛋白质溶解比率、油脂酸价等控制指标来确定能存不能存,是否会陈化。要随时关注粮食的变化情况,科学指导、适时轮换,防止储粮变质、延缓储粮陈化、确保粮食安全,使国家、企业免受损失。

2.3 完善粮油检验监测制度,保证人民膳食安全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不仅在提供给人们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各种有害物质如食物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残留农药,粮食生产中因污染导致的毒素,微生物导致的霉菌,浸出油中的残存溶剂等同样送入人体之中。所以对粮油卫生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监测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粮油产品的监测,严格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保证人民膳食卫生,安全放心。

3 如何加强粮油检测工作

粮油检测工作在经济上发挥着重要的效能,加强粮油检测工作就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加强这项工作呢?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粮食检测体系

遵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现有粮油检验监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吸收其他先进的监管制度,推动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做到行之有力,行之有效,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2)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资金

在各级质检部门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国家要求配备先进仪器,建议使用粮食质量定等、品质鉴定和卫生指标检验测定快速分析仪,进一步提高粮食检测工作效率。

3)加快编订粮食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粮食检测工作急需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统一而权威的质量标准和操作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为中心,加强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

4)加大普及农民的科普知识

粮食来源于农民,农民的素质对粮食的质量安全的影响最为关键,要着力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技术水平和必要的科普知识。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送科技下乡,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粮、储粮。

5)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粮食的安全性控制,离不开消费者的监督和自我保护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小给这的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在购买成品粮油时睁大双眼,提高警惕,抵制不合格产品。

6)对粮食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粮油工作关乎民生大事。因此粮食检验工作不仅是涉及到粮食储藏化工,化学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也是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粮食质检人员必须不仅能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分级标准、分等标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必须要加强质检队伍的技能培训,在提高质检队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质检人员的道德风貌和政治素质。要实行统一的培训制度,统一的考核制度,标准的职业资格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粮油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质检部分.

第2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一、生产、流通和消费

粮食安全依托于生产环节及收购、储存、运输、加工、转化、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构成的粮食产业。粮食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是骨髓造血,产量不足可导致“贫血”,质量不好可导致“白血病”。粮食生产具有丰歉交替的波动性,波幅和波长受土地和水资源、气候、种粮积极性等影响,应通过储备“蓄水池”进行调节和平衡。如认识不到这点,往往不能容忍波谷的阶段性减产而过度生产,或在连续丰收的波峰上急于压价减产卸“包袱”,这样,会在下个周期浪费更多社会资源来恢复产能。过度生产会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粮食质量问题,以至于谷贱伤农。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从经济上和物质上获得保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满足膳食喜好。如供给足、成本低,消费者就容易有浪费的冲动。抛洒遗留、保管不善、餐桌厨房浪费等是显性浪费。超过健康生活所需而消费的粮食或食物是隐形浪费,由此带来营养过剩问题还会引发医疗资源方面的隐形浪费连锁反应。粮食消费量在底线消费和浪费性消费之间具有弹性。以我国2013年数据计算,全国人均每天节约1两成品粮,1年可节省350亿公斤原粮,相当于1亿亩地的粮食产量。如以2007年美国年人均耗粮1046公斤为上限,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还需提高2倍以上的粮食单产;而以同年印度人均耗粮178公斤为底线,我国现有粮食产量就可保障30亿人需求;二者之间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弹性达868公斤。可以通过粮食供给丰裕度、价格、消费习惯等调节粮食消费弹性,使粮食消费量增速低于人口增速,减轻粮食供需压力。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流通对于粮食安全是血液循环,流通不畅则可能导致“脑血栓”、“心脏病”。当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主要在于,一方面,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接近极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粮食流通仓储设施不足,物流通道不畅,运输方式落后,应急供应网络不健全。因此,在生产潜力有限、流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流通环节尚有巨大潜力挖掘。要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强化包括生产、流通、仓储、加工能力在内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做到生产和流通两条腿走路,避免“短腿跛脚”。要倡导按需生产、强化储备、高效流通、节约消费的永续发展理念,反对“掠夺式”生产、“漫灌式”流通的观念,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等各环节的浪费。

二、总量、品种和区域

总量基本平衡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但仅有总量平衡,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合理也不能实现粮食安全。总量不足往往是偶发和短期的,区域性短缺却是普遍和长期的,区域粮食不安全可能被总量平衡所掩盖。当前世界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人均占有量达360公斤以上,生产、消费和库存相对稳定增长。但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气候、经济、政治等原因粮食获取能力不足,未能共享世界粮食生产成果,存在区域性粮食短缺问题,粮食并不安全。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粮,8.7亿人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非洲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200公斤,因粮食危机导致政权不稳时有发生。

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矛盾带来的粮食安全隐患日益突出,“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增大,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一是生产更趋集中。13个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占比上升到76%,北方7个省产量占主产区的比重上升到61%。二是单品种粮食生产更趋集中,主产省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小麦集中在黄淮海地区,籼稻集中在长江流域,粳稻集中在东北和江苏,玉米集中在东北和冀鲁豫。三是库存集中,长距离跨区域流通量大。目前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5%和9%,而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全国省间粮食净调入量达1600多亿公斤。一旦产区发生自然灾害或粮食运输受阻,这种隐患将发展成阶段性粮食短缺,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难以预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注重总量平衡,更要注重区域和品种平衡。实现总量平衡的主要途径是粮食生产,调节总量平衡的主要手段是储备和进出口,实现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供求平衡的主要方式是顺畅流通。

三、中央、地方和产销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共同的责任,中央承担首要责任。中央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但不一定由中央直接办理,可委托地方政府具体操作;地方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但中央应明确并落实其支出来源,避免责任不落实的情况。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粮食生产、流通、储存、保供稳价等方面支付较高成本,如果没有合理的产销区利益调节补偿机制,就会造成粮食安全重视程度从中央到省、市、县逐级减弱的后果,产粮大省成为了财政穷省。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共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必须实现事权与财权匹配,并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和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我国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机制是省长负责制,该机制虽已建立20年,但由于缺乏具体配套措施和考核办法,尚未真正全面落实。在当前市场环境和财政体制下,全国企业粮食库存75%以上掌握在政府手中,政策性粮食80%由中央直管,政策性粮食购销委托央企作为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既无压力,又无动力。应当合理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是在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同时,把责任主体明确到各级政府,负责粮食生产流通全过程,划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实施科学的考核办法;二是统筹产区和销区的关系,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根据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中央可以对主产省按照调出商品粮数量给予补贴,用于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

四、政府、市场和企业

要让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靠改革。粮食短期内难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缩短生产周期大幅增产,又需防范人为炒作制造价格波动,因而产业本身单位经济利润有限。世界各国都针对这种特殊性强化政府调控,消除粮食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改革应以是否有利于粮食安全,是否有利于高效流通,是否适应粮食市场的特殊性为标准,防止片面、绝对地追求市场或政府的作用,既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增强保稳的定力,又要确保市场微观层面活而有序。我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部门间粮食事务责权不一致,职能重叠交叉,运行机制不完善,弱化了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政企尚未真正分开,有的地方急于“甩包袱”把国企一卖了之,调控力不从心;有的担心市场失控,舍不得“菜园子”而不敢、不愿政企分开,导致国企小、散、弱;有的在“两难”中犹豫不决,导致企业承担行政职能的政企不分。三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不彻底,如粮食信贷等并未随之放开,制约粮食流通。四是粮食信息系统性、及时性、权威性不够,影响了粮食市场正常发育。改革创新上有要求、下有呼声,上信下顺正当其时。要明确政府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执法者,各类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载体。应考虑粮食安全保障的公益属性,整合粮食购销、储备管理、进出口、区域平衡、价格调控、质量监管等事权并匹配财权,确保粮食流通政策统一高效。

五、数量、质量和价格

不充足的数量和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不能保障粮食安全。在质和量的关系上,粮食高产不一定高品质;同样多的原粮不一定能加工出同样质量的成品粮;重金属或真菌毒素超标、农药残留、霉变的粮食也不能构成有效供给,不能单纯追求原粮高产形成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数量和质量状况体现在价格上。粮食价格存在剪刀差,剪刀差扩大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必须由政府调控来缩小乃至消除。降低单位成本可治本但周期长见效慢,提高单位价格治标及时有效但有反复,需要“标本兼治”。普惠制红包式的粮食直补不能缩小剪刀差,大幅提高托市收购价格出现的国际与国内、产区与销区、收购与销售价格倒挂问题,本质也是剪刀差的具体化,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谁来承担剪刀差。此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人为炒作也会引发区域性粮食价格异常波动。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做到数量足、质量好、价格稳。要完善托市收购、储备吞吐、定向销售等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拳”机制模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粮食直补与商品量挂钩机制,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应适当拉开销区与产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水平,以价格杠杆促进粮食通过市场有序流通。要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和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形成覆盖粮食产业链的全程质量监测监管和处置机制,并实现质量上的“按需生产”。

第3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粮油检验 检验技术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5-01

粮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粮油检验工作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粮油市场稳定有序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粮油市场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利益采取不当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粮油食品的安全问题。而我国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农业,也对粮油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油检验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正视身上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努力提高和改进粮油检验技术,构建和完善新的粮油检验质量体系,切实完成粮油检验工作的各项任务。

1 粮油检验工作及其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粮油质量检验是一项按照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粮油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工作。粮油质量检验虽然隶属于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范畴,但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问题;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粮油市场基本构建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是粮油食品有序流通的重要基础,粮油质量检验也可以被归纳到经济工作领域范畴。总之,粮油质量检验是具有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的基础工作。粮油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必然会严重危害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利益至上”思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粮油食品安全屡受威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粮油检验工作,不断开发和研究粮油质量检验技术,切实提高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2 现阶段粮油检验工作及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为粮油检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 静态监管多于动态检验

粮油食品检验是一项动态、过程性的监管工作,这是因为粮油食品受所存储空间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质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粮油检验工作绝不应是固定的、静态的检验环节,而应当是贯穿于粮油市场各个环节始终的一种过程管理。当前,我国粮油质量检验仍是多属于静态检验,如对于某地某处的粮油样品进行检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看似十分严谨,实则存在巨大的隐患。

2.2 主动送检多于临时抽检

通常情况下,粮油质量检验机构是粮油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很多粮油食品及加工机构,都会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的规定下,主动将检验样本送交至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行为说明了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却显得较为被动。粮油检验机构应加强工作的主动性,重视对粮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商家进行临时抽检,提高粮油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监管效力。

2.3 安全检验多于营养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逐渐从关注“吃饱”开始重视“吃好”、“吃的健康”。粮油质量检验就不应当只重视粮油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重视对粮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分析和评价,为广大消费者购买提供必要的参考。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中一些厂家借助食品营养新概念大搞噱头,在产品介绍中使用十分模糊的“专业术语”,令广大消费者不知所云。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商家行为给予监管和指导,在民众食品安全与质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提高粮油检验及检验技术的具体策略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粮油质量检验技术是支撑这项工作的重要支持。为了提高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能效,加快检验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政府要加大对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扶持力度,树立并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和经济手段建立并完善粮油检验工作体系,加大对粮油检验机构的资金投入,并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内,确保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检验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作

“独木难成林”,合作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粮油质量检验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质量检验机构本身,完成相应的质量检验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加强与农业高校的合作交流,发挥高校在科技技术及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借助检验机构在检验实践方面的长处,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同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协作,联合工商、物价、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出击,开展对于粮油质量安全检验联合监察行动,推动粮油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再次,与粮油食品生产厂家联合,粮油质量检验要成为粮油食品生产商的良朋益友,为粮油生产商提供有效的过程指导,借助检验手段帮助粮油生产商严把产品质量关,使其生产和经营优质的粮油食品,以获得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3.3 强化检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人是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和研发者。要确保粮油检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和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粮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要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粮油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富有创造性地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

4 结语

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政治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是一项重大政治经济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粮油质量检验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维护粮油市场的良好秩序,及时发现粮油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有序发展,确保广大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雒芳,李宗良,万清,等.礼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0(6).

第4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居安思危,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粮食是安天下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近10年来,中央1号文件都紧扣农业和粮食主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九连增”,2012年达到11791亿斤。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了新台阶,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连年增产为做好粮食流通工作创造了条件。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以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粮食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稳步提高,在促进农民种粮增收的同时,有效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粮食部门抓住粮食连年丰收的好时机,不断健全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通过适时、适量、适价向市场投放政策性粮食,保证了粮食市场正常供应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居安思危。在我国历史上,引起封建王朝更迭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农民吃不上饭揭竿而起,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长期处于紧缺状态,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缺粮饿死了人,教训十分深刻。国际上,因粮食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少见。例如,2008年发生全球粮食危机,多个国家出现“粮食骚乱”,甚至造成社会和政治危机。去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大幅减产,国际粮价波动,给一些粮食进口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这些经验警示我们,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这些年,世界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而我国却保持经济平稳和社会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业基础牢固,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粮食流通畅通,粮食价格稳定。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上处于紧平衡状态,即“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刚性增长。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当前我国粮食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4,相当于全球粮食贸易量的2倍。在全球还有9亿多人严重缺粮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依靠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中国只能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更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流通领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还未完全落实,一些地方因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安全意识淡化,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北粮南运”主通道尚未打通,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粮食收储设施落后,全国有近1800亿斤仓容(约占总仓容的1/3)属危仓老库,基层粮食收储网点萎缩,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仓容缺口大;粮食供应网点未能全覆盖,一些地方应急供应能力还很脆弱;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每年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就达700亿斤以上。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把政策措施考虑得更周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履职尽责,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事关发展大局、民生大局、稳定大局。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目的在于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于守住耕地红线,关键在于加强和搞活粮食流通。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实施以来,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证区域粮食市场供应、维护区域粮食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粮食工作的基础在地方、重点在基层,省长负责制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不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就不牢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考核检查,更要有各级政府的尽职尽责与真抓实干。当前,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需要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政策,将粮食安全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可奖惩。

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筑牢粮食安全的保障基础。所谓“粮安工程”,就是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其主要内容是: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实施“粮安工程”,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间粮食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增强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有利于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水平。今后,要通过大力实施“粮安工程”,全面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切实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障严重自然灾害和紧急状态下的粮食正常供应,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粮食流通工作“底线目标”,建立起“收购便利、储存安全、供给稳定、价格平稳、质量可靠、调控有力”的粮食流通新体系、新格局。

全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搞活粮食流通市场。管好“天下粮仓”,要用好改革这个最大红利,在调动各级政府抓粮管粮积极性的同时,调动各类粮食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着力形成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秩序。要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突出抓好县级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粮食市场主体,积极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以改革的办法,大力推进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全面推进依法管粮,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快粮食立法进程,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推动粮食流通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强化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服务与监管,严格对粮食收购资格和政府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审核,实行中央事权粮食委托在地检查。要创新粮油库存检查组织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性粮食购销、出库等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有序流通。

积粮为民,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

我们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的新形势,努力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

广积粮,掌握充裕粮源。广积粮,就是要逐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保证粮食储备充足和库存充裕。当前,做到广积粮,应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着手。在生产环节,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系统要适应粮食生产方式变革,积极创新粮食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控股、参股、合作、订单等形式主动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的合作,鼓励粮食企业在粮食收储、仓储技术等环节为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流通环节,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做好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收储工作,引导、规范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确保中央涉粮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种粮农民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种粮和售粮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好地方粮油储备的规模数量,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5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稳定;购买力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1.1 数量

在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过去的9a,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中国的粮食产量从3.05亿t增加到5.9亿t,增长了93%,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耕地总数不足1.2173亿hm2,已接近1.2亿hm2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必然增加。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及建筑用地不断扩张,土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耕地面积越来越接近1.2亿hm2“红线”,这将是对粮食安全的一种挑战。

1.2 土地质量

保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在确保耕地不减少的同时,还要注重耕地质量。中国耕地资源中,70%属于中低产田,且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问题比较严重。近些年种地基本都使用化学肥料,土地质量越来越差,土地的后劲明显不足,势必将给粮食生产带来潜在危害。

1.3 种子

要想粮食获得丰收,达到稳定高产的效果,选用优良的粮食品种是关键。判断种子是否优良,不仅要看粮食的产量,同时还要看粮食质量。种植转基因种子,虽然粮食产量暂时上去了,但其粮食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对人畜的影响到底如何,目前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种植转基因的农作物,而不掌握转基因种子的培育技术,种子一旦受控,那么粮食的种植及粮食的安全将是非常可怕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4 田间管理

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要注重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抓好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作物虽然做到无公害是很难的,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农药、杀虫剂,杀菌剂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地块加强指导,农药管理部门经常到经营单位监督、检查完全可以做得到,要合理控制农药的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1.5 水力设施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水利设施进行了大量资金的投入,改善了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在水利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灌溉,浪费严重,农民种地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不能做到“旱涝保丰收”,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国家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1.6 安全储存

要保证粮食的质量不仅要加强粮食收获的管理,适时收割,合理掌握入仓时间,减少粮食生霉、变质等问题,还要加强粮食入库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使用防护剂、杀虫剂等,减少外来粮食污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 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1 稳定性

要建立国家、省、市、县的分级粮食储备制度。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t的粮食需求。虽然现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已基本建立,能够满足市场应急及平抑市场物价的需要,但储备的分布还极不平衡,大部分的储备粮库基本在大中城市,由于受地方财力、物力的影响,县级储备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建立,加上粮食储备品种的不尽合理,成品粮储备很少,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粮问题,这对粮食安全必定产生不良影响。

2.2 加强成品粮储备

成品粮不易存储,但只要采用科学的储粮方法,加强粮情检查,适时轮换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目前,各储备粮库的情况看,大部分不具备成品粮加工的设备和能力,建立粮食加工车间是完全必要的,另外还应选择经营较好的加工企业,让其保持一定量的可流动的成品粮食库存作为成品储备,既可以减少储存成品粮的不好保管的问题,同时确保市场粮食需求时,储备粮食用得上、用得好。

2.3 长期性

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农民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粮食供应长期发展。很多地方农民的土地“摞荒”使可耕种的面积相对减少,粮食产量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对我国粮食的稳步增长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要建立农民种粮成本调查机制,合理的制定出粮食的最低保护价,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

3 保障人民的购买力

3.1 合理控制粮价

中国粮食需求呈现不断的增长趋势,随着人口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粮食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同步增长。生物燃料、生物制药的发展,都将消耗大量的粮食。要搞好市场粮食调控,合理控制粮价,依法管粮,防止市场粮价暴跌或暴涨。既要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要让百姓能够买得起生活所需的粮食及其他食品,使粮食经营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3.2 理性对待粮食进口

粮食生产任重道远,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粮食的进口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粮食贸易看,美国、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国家一直是粮食出口的主体。由于粮食的特殊性及对国际民生的重要影响,一旦出现大量粮食缺口,世界主要产粮国家就会对粮食出口进行干预,粮价将迅速攀升,高昂的粮食价格必定会影响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保证百姓的粮食购买力,保证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则必须掌握粮食价格调控的主动权,积极开展多边粮食贸易,建立稳固的粮食供给来源,可增加粮食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第6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管理; 信息化; 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5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119- 03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完善粮食安全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行的粮食安全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粮食安全各环节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完善粮食安全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粮食安全管理的信息化需求

粮食安全管理涉及3个核心问题,即粮食生产安全管理、粮食流通安全管理及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每一个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1.1 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粮食生产安全是粮食流通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的基础,是确保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环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和治本之策[1]。粮食生产状况由以下各种因素决定:耕地数量和质量、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措施)、农业科技水平、自然气候、病虫害疫情、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收割水平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动态监控粮食生产增长率、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率、粮食播种面积变动率、种植业中粮食所占的比例、粮食单位面积收获率、受灾面积系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率、科技投入增长率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变动幅度等,从而获得与粮食生产有关的信息,及时进行生产调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1.2 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水平

我国粮食流通总量约占粮食年产量的50%,流通量巨大。如何在流通领域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粮食物流的内容已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带来了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即正向加强动态的物流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2]。流通过程中粮食的空间、时间、数量、所属、质量、卫生以及服务态度、效率等属性的变化频率加快, 要求提供及时有效的相应信息。只有将信息化贯穿于粮食物流的全过程,才能及时对此做出反映,进行及时的监控或调节,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粮食行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流通管理水平,提高粮食流通信息掌控能力[3]。

1.3 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水平

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它具有蓄水池的作用,是调剂国内粮食余缺最直接有力的手段。由于仓储设施落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粮食储存和流通领域效率差、成本高,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约250亿千克。

粮食储备管理要求掌握粮食数量是否真实,质量是否完好,收购贷款资金是否正常使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粮食储藏还要求掌握直接影响储存粮食品质的温度、湿度、水分、害虫等因素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粮食储备信息,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2 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粮食行业开展了多种形式、规模的探索,将信息技术逐步在粮食安全管理中推广应用,形成了基于信息化的粮食安全管理新局面。通过多年建设,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粮食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2.1 政府和粮食行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

当前信息化已深刻地改变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各级政府和粮食行业对信息化在粮食领域的应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信息化作为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共有12个省份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粮食信息管理体系,对粮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支撑。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机构高度重视粮食信息化建设发展,从粮食信息化编码标准到粮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功能拓展,粮食行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了中长期规划,并结合粮食实际需要,完善了国家粮食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和粮情测控及机械通风控制系统标准化软件的开发编制工作,为粮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4]。

2.2 信息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管理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在现有粮食生产水平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焦点就是落实粮食生产的面积问题,没有面积的保障,就没有产量的保障,也就没有国人生活安全的基本保障。粮食生产除了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外,粮食生产用耕地、农田水利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病虫害疫情、科技发明及其推广应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涉农相关制度与政策等都会对粮食产量造成重大影响,将最终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各地粮食生产不同程度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查询与动态跟踪、分析粮食生产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与消除粮食安全隐患等工作。

河南的信息化应用比较典型,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南粮食生产的助推器。“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系统”实景监控功能的应用给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比如:什么时候适宜浇水;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提出预警,是什么样的病虫害,喷洒什么样的农药,用量是多少等。另外,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传统的粮食生产管理提高到一个以快速调查和监测、适时诊断和分析、高效决策和管理为标志的全新的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的新阶段。

2.3 信息化对粮食流通安全管理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助推、保障和服务作用不断显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粮库”的建设以及各类业务系统的开发,对完善仓储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加快粮食物流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江苏省大力推进“数字粮食”建设工程,已成为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省;常州粮食仓储物流集成系统,实现了业务流程管理智能化、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粮食机械作业自动化、信息管理集成化,提高了物流中心的劳动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使业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仓储数据及时、准确;RFID (射频识别)技术在追踪粮油物流动态方面的应用逐渐被国家和粮油企业所认同;此外,无线、双无线粮情测控技术、通风智能控制模型、“四合一”保粮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在粮食仓储方面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5]。

2.4 信息化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粮食部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在各省市部门的支持下,分布各地的部级粮食储备库逐步实施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比如广东省通过实施省级储备粮管理系统,对储备粮计划管理、粮食出入库管理、储备粮质量动态管理、储备粮安全管理、储粮药剂管理、器材库物料管理、行政与事务管理等业务工作实现了信息化运作,进一步地规范了储备粮管理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储备粮业务管理水平[6]。

中储粮总公司政策性粮油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减轻中央储备粮统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报表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RFID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最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粮库管理,在对储粮数量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基础上,对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对异常粮情提出处理决策建议,为科学、经济和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保证和科学决策依据[4],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粮食部门粮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效率,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提升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应用水平的对策

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应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粮食安全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各地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上虽然有点的突破,但都没有形成体系,缺乏有效整合,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应用水平。

3.1 加快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粮食安全预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安全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其中包括生产、消费、储备、贸易等环节,而生产又受可耕地资源、气候、灾害、生产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完善而高效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对预防粮食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信息时代对预警科学化的要求,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应加快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设立国家、省域和县域三级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可以防范大的、突发型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饥荒,又可以防范不法粮商囤积居奇、有效地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良好的粮食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防御与化解粮食安全风险,可使政府从“消防员”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而减少粮食供给波动对社会层面的经济与政治损害[7]。

3.2 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粮食流通信息系统

粮食流通过程涉及主体多,流通信息分散,信息获取方式复杂,对粮食行业应用信息化技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应用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将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基于RFID、传感器、互联网的系统。粮食物流、仓储管理、质量追溯、宏观调控在物联网应用方面已经起步。

今后应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流通信息系统,主要在粮食收购、粮食仓储、粮食物流等各个环节完成基于RFID的区域粮食流通应用,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化管理。

一是加大信息技术在粮食收购环节的应用。应用以RFID技术为主的粮食收购信息化技术,通过开发粮食收购卡,集成粮食收购品质和价格信息,为农户实时结算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加大信息技术在粮食储藏环节的应用。今后在粮食储藏方面应积极开发并推广RFID、无线网络传输等数字化技术,实现粮食仓库的全过程管理。

三是加大信息技术在粮食销售、物流环节的应用。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组织粮食现货和期货交易,实现粮食交易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加强粮食流通安全追溯管理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比如对散粮汽车运输方式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与调度。

3.3 加快建设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粮食产品是我国人民广泛食用的农产品,粮食质量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和粮食安全意识的提高,粮食质量溯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5]。针对粮食产品在来源、生产、检验、加工、储藏、流通等核心环节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需要开展粮食产品可追溯方法与系统的研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对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快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例如,开发粮食龙头企业可追溯系统,实现基于产品批次编号、原料批次编号、生产班组的多角度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向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公开准确的粮食产品质量安全信息[8]。

信息技术在粮食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粮食安全信息化建设起步慢,差距大,还存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孤岛、人才缺乏等问题。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储粮数量大、储期长,而且粮食流通量大。面对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进行多方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敏,卢婷婷,周庆元. 我国粮食安全综合评价:1978-2010[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2):64-73.

[2] 孙小平,欧阳超,吴刚,史惠琛. 信息化技术在粮食仓储物流企业中的创新应用[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9,16(5):40-42.

[3] 王金奎,商永辉. 信息化技术在粮食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粮油食品科技,2012,20(1):63-64.

[4] 唐柏飞,姚磊. 提高粮食信息化水平促进粮食流通新发展[J]. 中国粮食经济,2012(12):46-49.

[5] 胡非凡,吴志华,崔丽爽. 2012年中国粮食物流回顾与2013年展望[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2):5-8.

[6] 钟朱彬. 广东省储备粮管理信息化实践[J]. 粮食储藏,2013(1):49-53.

第7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粮油质量;质量检验;问题与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83-02

0引言

食品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食品质量检验,虽然是最基本,但却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社会意义,若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必将为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其结果不仅仅是造成国民经济的损失,还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目前食品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改进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们在食品食用中的安全,以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

1食品质量安全的含义与特征

食品是指供人们食用或饮用的各种原料及成品(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不包括在内),因此食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人们所食用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下以粮油为例,讲述食品安全的含义与特征。

1.1粮油质量安全的含义

粮油质量安全,就是要有效的消除粮油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各个流转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粮油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制定的标准,达到无公害,从而保证人们食用时的安全,同时也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2粮油质量安全的特征

1)隐蔽性

从科学的角度讲,粮油的质量很难用人的感官或是物理方式去判断,必须要经过专业人员使用专业的设备进行检验后才能得出是否安全的结论。

2)慢作用性

粮油中的大部分安全隐患对人体所起的副作用都呈现的较为缓慢,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身体健康形成威胁,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容易造成人们的忽视。

3)具有相对性

所谓的相对性是说对粮油质量的安全评价是相对的,对于粮油质量的检测结果一般可分为:不含有害物质、含有有害物质但是其含量在安全范围内、含有有害物质并且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于中间的情况其实就是相对而论。

2 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食品的安全一直遭受着人们的质疑,以下仍以粮油为例,讲述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粮油质量检验的手段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粮油质检机构所应用的设备都比较陈旧,由于经济、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原因,在更新检验设备上投入的非常少,很多落后的地区还采用古老的感官检验方式和及其简单的物理检验方式,对诸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检测等现代检验技术完全不去了解,也不采纳,这种现象导致粮油的质量检验结果很难合人心意。

2.2不重视粮油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粮油检验机构建设可谓是众多机构建设中比较不受重视的,其主要体现在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给予的资金补助不足、相关政策及技术支持都不到位等,在检验人员及检测设备的配备上,缺乏资金的投入,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其缓慢,甚至不更新换代设备,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阻碍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开展。

2.3缺乏对粮油质量检验的投入

粮油质量检验的投入,主要包括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其根源也就是资金投入,目前存在的大多数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其环境、技术、设备都达不到质量认证评审标准中的要求,检验机构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都十分薄弱,粮油质量检验实验室的面积非常小,检测应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所谓的检验设备只有天平、容重器、水分测定仪等简单设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很难保证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实施。

2.4粮油质量检验的抽样缺乏代表性

粮油在最初的种植到生产再到运输、存储、销售的整个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均匀性,在粮油的抽样检验中,难以做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如果抽样检验的粮油不具代表性,那么抽样检验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如果一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无论后续的工作怎么严格细致,其检验结果都是存在问题的。

2.5粮油质量检验体系权利和义务难以明分

目前我国的食品检验监督体系,代表国家政府行使粮油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的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代表行业行使质量管理职能的有粮食部门的粮油质量检测和管理机构,以及农业部门正在建立的绿色产品监测机构等,对这些粮油质量检验监督机构,国家虽设立但却没有明确其各自的职责范围,使它们的所拥有的义务与权力都很不明确,存在严重的职能重叠、权力与义务难分、各谋其政的现象。

3 如何解决食品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3.1完善食品质量检验体系

要对我国现有的食品质量检验体系进行完善,加大食品质检体系对质量检验的执行力度,确保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及制度化,从根本上实现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的目的。

3.2加大检验设备投入资金,加快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食品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将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主抓,在各级质检部门的检验设备上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备技术先进的设备,对国家给予的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利用先进的质量分析仪,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效率。同时,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也需要科学、完善、统一、权威的质量标准和操作体系,因此,对于食品质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为中心,同时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

3.3对食品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食品质量的好坏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事,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质量的检验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质检人员要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准确掌握食品质量检验标准、分级标准,还要对新兴的检验技术及时的认识并熟练掌握。因此,要做好食品质量检验工作,就要在质检人员的技术培训上花功夫、下力气,提高质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质检队伍。

4结论

食品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的质量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新时期赋予食品质量检验的新定义是即要保证食品安全流通,又要为市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手段,因此,食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食品质检中的问题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梁伟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8).

第8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2013年,在自治区粮食局、**市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获得了国家粮食局质量监测机构挂牌后,又顺利取得了计量认证和食品检验资质认证。完成了质检站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招聘、培训、仪器设备鉴定、科技咨询服务和年度检验检测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粮油质量监测,确保粮油质量安全。

(一)认真落实粮油质量安全责任。

2013年,我站为加强粮油质量安全负责制的落实,成立了以站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设业务科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其职责是协调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辖区内各国有收储企业和粮油加工企业开展粮油质量的监督检查事宜。同时,各县(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及民营粮油加工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各自的质量监管机构,确保了辖区内粮油质量安全,以及粮油质量通报机制,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粮油质量信息。

(二)严格落实粮油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1、认真梳理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我站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赋予粮食部门在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192家从事粮食收购、储存活动的各类经营者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认真梳理,纳入了我市监管范围,明确企业粮油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2、督促粮食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我市在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粮油经营者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理念和意识,提高严格执行粮油入库和销售出库检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档案制度、抽查监测制度的自觉性。严格要求企业执行国家粮油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时对杂质、水分超标的粮食进行整理,防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三)强化收购粮食质量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1、完成了收获粮食质量监测。我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由自治区粮食局统一组织、统一分析、统一评判、统一通报。我站按照市粮食局下达的监测计划及时下发到各县(市)粮食局。并组织好采样和送样工作。为确保完成夏、秋粮食采样工作的完成,对县(市)采样人员组织学习培训,合理布点,科学取样,辖区内所采集样品涉及村、组和国营农场160多个,农户300多户,共采集样品300多份,基本覆盖了全市“三大”粮食品种的种植分布地域,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时效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完成2013年收获粮食质量品质测报工作。

2、认真做好粮油库存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按照自治区粮食局工作要求,我站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按照《**市2013年度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涉粮企业进行督促自查,粮食库存质量安全符合规定要求,确保质量安全,数量真实、账实相符。为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站加大对军供、区(市)应急成品粮油质量检查的频次、范围、品质,全年共送检样品50份。按照管理办法,采取月度和季度的检查方式进行,确保储粮质量安全。

(四)全面完成年度检验监测任务。

我站在日常质量检查和抽样检查工作中,认真开展粮食收购市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夏秋粮收购季节的检查,截止2013年12月中旬,**三区、两县一市共检查粮食收购经营者150余家,出动人员100余次,检查粮食10余万吨。二是加强对区、市应急成品粮油数量、质量的检查。对辖区内20多家应急成品粮油承储企业全年共检查16次,保证了承储的应急成品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轮换规范,确保了粮食质量安全。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开展定期审核。每年夏、秋粮收购期间,我站积极开展了粮食质量检查活动,从源头上把好粮食安全准入关。

    二、切实抓好质检站自身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工作。

    1、做好质检体系建设的验收工作。**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建筑面积785平方米,总投资约541.5万。其中自筹360万元用于土建、室内装修,实验台柜购置;国家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0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及基础设配套。粮检站共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天平室等10间实验室,配备了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60余种先进的检化验仪器。目前此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经自治区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验收领导小组现场查验后通过验收。

2、做好建设项目的备案工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局关于在本省(区、市)发改委的备案通知后,我局迅速与当地发改部门联系,通过积极沟通协调,目前已完成建设项目的备案。

3、完成计量资质认证工作。2013年,**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资质认证工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并抽调专人负责,把质检站资质认证和顺利开展粮油监测工作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抓住重点环节,全力推进。认证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反复修改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同时还组织全站人员学习了《准则》、《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并将体系文件按要求宣贯到每一位职工,保证全站管理体系持续、有效正常运行。此次通过食品检验机构和计量资质双认证工作,对于**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技术人员检验技能的提高、检测产品类别及检验参数的增加,以及今后对粮食检测业务市场的开拓,都有了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4、做好军供粮油检测工作。**市粮食局在接到检测任务后,及时制定方案,选送检验人员到区粮油质检中心进行了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并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检验规程去完成每一项检验工作,从样品接收、保管、检验、数据汇总、审核、报告编制等环节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确保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了检验任务和检验报告的编制上报工作。

三、2014年工作安排

1、**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已取得计量认证资质,下一步计划将区、市、县三级在银储备的应急成品粮油和军供粮油纳入监测,并逐步扩大粮油质量监测范围。

2、加强检化验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

3、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做好粮油品质监督,确保粮油品质质量。一是对收购粮食进行质量监督检验;二是对储藏过程中的粮食定期开展品质鉴定;三是对销售出库粮食开展质量检测。

第9篇: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挑战;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尤其对于中国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活跃,健康的生活所需的饮食需求和消费偏好。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总干事迪马夫以绝食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荒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止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10.2亿,其中全球有29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同时也促使我们必须从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如果我们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会造成国际粮源的紧张,拉动粮食价格上涨。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影响较大,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粮食始终被视为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如果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异于将自己的饭碗放在他人手上,在战略上极易受制于人,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团结干事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无忧无虑奔小康”的政治氛围的基础物质是粮食,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说明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

(二)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三)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保持粮食问题长期稳定,不仅对保障人民群众吃粮安全,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发挥种粮农民积极性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种粮成本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粮价在不断上涨,但是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升,粮食保护价收购和补贴收入难以抵补种粮成本,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潮流的带动下,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对农业实行剪刀差,粮食生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真正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弱妇孺。而在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依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大量土地被抛荒或粗放经营,因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二)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将使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人均400公斤口粮计算,到2020年我国口粮需求总量达到5.84亿吨,比2010年的5.48亿吨增长6.57%,这将大大超过同一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可能的增速度。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将为更激烈,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全国饲料用粮需求总量比重超过40%。同时,食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的迅猛发展,将会显著增大粮食消费比重。

(三)城市化推进,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化得推进,新增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资料: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至18.26亿亩,减少总量达1.25亿,年均减少829.2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并且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均占67%,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问题严重。

(四) 自然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干旱化趋势严重。目前,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200 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 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并且会对我国粮食中长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我们必须现阶段必须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加大力度深挖粮食供给增长潜力,确保粮食充足供应。

(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国家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方式,是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 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杰. 粮安天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余晓峰.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