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移动支付趋势精选(九篇)

移动支付趋势

第1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全球非现金支付近年来发展概况

2012年,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约为3343亿笔,环比增速7.7%,比2011年有所回落。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非洲、中东和中欧地区是全球非现金支付增速较快的地区,增速为20%左右,而中国和乌克兰的增速高达30%。虽然随着经济复苏及支付服务创新等因素推动,发达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在不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相对于2011年较弱,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较弱,约为4.5%。两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基数较高,分别为1279亿笔和876亿笔。相比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如CEMEA(包括波兰、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和其他中欧国家、中东市场)的非现金支付总量的基数不高,约为288亿笔,但这些国家在不断改善本国的非现金支付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促进非现金支付体系发展,总体为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贡献了约55.4%的份额。按照非现金支付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均为新型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韩国。

全球非现金支付市场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发展势头强劲,移动支付年增速约为60%左右,电子支付增速相对减弱,2012年约为16%。二是非银行支付规模不断增加。借助于高科技和电子支付渠道,各种不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提供的零售支付服务不断增加,冲击着监管体制内的银行零售支付,但其数据统计难度也在增加,至今尚没有完整的全球统计数据。

虽然有上述两大因素冲击,全球商业银行在2012年依然处理了377万亿美元的非现金交易业务并获得3010亿美元的交易收入,非现金交易业务额相当于当年全球GDP(71.7万亿美元)的五倍左右。由此可见,支付和交易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中依然重要。银行卡支付在全球非现金支付体系中依然占据主体。2012年,全球借记卡支付总量为1407亿笔,比2011年增加13.4%,信用卡支付总量为627亿笔,比2011年增加9.9%。总体而言,银行卡支付总量约为全球非现金支付总量的60.9%,比2011年略有下降。银行卡支付总量中,北美和欧洲地区贡献了约60.7%,其中,美国银行卡支付对全球的贡献率约为38.3%。

CPMI的24个国家的各种非现金支付占比排名从高到低大致为:卡支付、直接借记、支票支付、电子货币支付。在全球层面,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达180亿笔,其中银行途径的支付量为158亿笔,非银行途径的支付额为22亿笔。全球范围内,就非现金支付增长速度而言,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额强劲增长,甚至有预测其会在2021年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增速相对缓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支付对应流通领域,其中,个体消费者(个人或机构)是主要的非现金支付来源。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消费强劲增长,带动了非现金支付额度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非现金支付基数相对较低,加之各种非现金支付创新工具鼓励性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推动,其增速自然相对较高。最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侧重先行构建保护支付安全的法律制度。刚性的支付习惯改变需要相应的制度推动。目前,欧洲已经推出了基于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安全的法律草案(见后文),并对现有的大额支付清算系统进行升级。因此,不排除未来美国和欧洲地区由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工具推动的非现金支付增速提高。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

非现金支付领域固然重要,但观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趋势的维度不只限于最末端的非现金支付领域。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当前在多个领域都有明显的变化,包括支付创新、国家间跨境支付体系、支付监管、以及支付理论等,近年来都出现较为鲜明的发展趋势。

支付创新趋势:移动支付成为行业创新重点

由消费者需求和移动技术轮番驱动的移动支付,在全球呈现爆发性发展趋势,不仅带动了支付规模的大幅攀升,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支付载体,例如POS。由于相关技术支持和客户群都较为成熟,移动支付增速较快,移动支付的商业化趋势非常明显,已经被各国的政府和商家鼓励和推动,成为新的竞争点,并对传统电子支付形成部分替代效应。以美国为例,其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领域的收益约占支付领域总收益的35%,且可能在2018年与传统支付收益平分支付市场。

纵观各国移动支付发展,移动支付服务的供应商并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大多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中国为例,中国人民银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4年国内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为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30%。而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为7.76万亿元,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而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这也意味着尚有5亿位潜在支付用户可供挖掘。在此背景下,支付宝、财付通和易宝支付等第三方龙头支付机构都已构建了个性化的支付链条来争夺移动支付市场。无论其支付链条是密闭式还是开放式,都完全融合了消费者的线上和线下交易行为,也彻底打破了曾经以店面柜台、ATM等非移动支付为主的局面。由此,移动银行领域的争夺战将是一场恶战: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速度和新型非银行支付中介的银行化速度竞争结果,将决定谁能成为未来移动银行的主力。但无论是当前的哪种机构,未来的移动支付领军机构将是高度利用手机、云计算和实时支付体系的综合性机构,移动支付将只是其新型金融生态体系中的核心服务之一。

跨境支付市场发展趋势: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

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竞争激烈,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搅动支付市场激烈竞争。跨境支付市场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国际贸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外汇投资兑换和跨境融资等)、全球B2C市场以及国际汇款。其中,商业银行除了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主流支付地位之外,其他三个市场都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被非银行支付机构渗透。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一定的安全边界之内,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更青睐支付效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则是以最小化风险原则设计的,缺乏灵活性,支付效率低。全球范围内,也开始提高移动支付等创新工具的支付效率。

跨境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就是,发展中国家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转接清算组织是支付机构和央行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之间的中介,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银行卡清算,同时也有权参与决定市场银行卡服务定价。例如,中国也将自2015年6月1日起开放转接清算市场,对转接清算组织实行准入制,打破原来由银联垄断的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

监管趋势:区域性监管措施相继出台

国际清算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在2012年推出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在全球层面建立了现代支付行业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标准,勾勒了基于现代支付体系的风险监管框架。自此,各国开始对本国或地区的支付清算体系逐步推行重点监管措施(Key Regulatory and Industry Initiatives),落实并回应《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各项要求。以促进支付清算体系高效、安全发展。发达国家注重修改完善支付交易相关法律制度,制度的完善或助推发达国家非现金支付体系未来增长。欧盟已经重新修订了《支付服务指令》(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PSDII),旨在降低支付行业风险,促进竞争和标准化,主要措施包括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敞开大门等。美国则大力推行外资银行资本规则,降低其支付体系中隐藏的风险。新兴经济体国家则大部分选择首先鼓励和支持移动支付等行业创新,风险监管等措施暂缓推行。从行业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各项举措偏重降低风险,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注支付行业创新,相继推出支持性政策,鼓励支持支付产业链高效发展。

支付理论有待完善

在国际新型支付模式爆发式发展之际,支付理论也开始受到挑战。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全球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是不是一种金融创新?回答此问题之前,必须厘清哪些技术因素支持了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简而言之,大致包括三种技术:(1)无线通信(Contactless Technologies),这是移动支付的基本技术支持。(2)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NFC)与私人化的客户端。将NFC软件植入手机、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载体,改变了以往所有以银行为主导的远程支付(电话支付等)。(3)其他数字化创新技术。以谷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各类非银行支付服务机构,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附加新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例如充当新的电子支付信息搜集机构(Payment Aggregators),从虚拟支付链条中不断挖掘新的盈利点。

上述三类技术均来自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基本脱离了传统支付体系。由此,支付――这种传统的金融交易开始转向互联网和通信领域。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创新等基础理论问题上出现分歧。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过是金融中介各种经营渠道的互联网化,本质没有改变,难以称得上创新;也有学者认为,以新型支付工具为根基的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将重创传统金融业。

将资金从传统金融中介脱媒至新的媒介――电子账户、电子钱包等,后者如果按传统的模式经营资金,则其本质与商业银行等无本质差异。如果其改变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经营模式,比如创造一种虚拟货币如比特币、P2P的Ripple(瑞波币)等,则可以称得上一种创新。而且,如果这种虚拟货币最终可以用于纳税,则其必将改变原有的货币金融体系。类似问题,需要深入实践探究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运营的微观结构,方能辨识真实情况。

结论与启示

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成为当前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关键词”。创新驱动非现金支付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也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变得更加重要,迫使监管当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使学者重新审视已有的支付理论。

面对创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反应。就非现金支付市场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非现金支付因各类新型支付工具刺激而增速加快,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源于经济复苏迟缓,非现金支付增速较慢,且其更加注重先行构建支付安全法律制度。因此,全球非现金支付的结构性变化或只是短暂的。

第2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关键词】WiFi;APP;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

一、背景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交易、支付和认证的电子商务活动,彻底克服了现代商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与商务主体更为贴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移动电子商务=“手机”+“APP”+“网民”。APP 是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智能手机是硬件,网民通过“手机”和“APP”进行的活动就叫移动电子商务,它们三者的发展关乎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潜力。

二、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8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 1~8月,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4G用户占比已超过一半,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0.04亿户,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近800M,手机上网流量占比近九成。手机用户数量和用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攀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上网速度的提升,无线宽带资费的下调,传统电子商务的转型,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在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技术上的安全问题和管理上的安全问题。

(一)移动电子商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电子商务领域,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还缺乏可执行的法律法规,这使得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裸奔”状态,为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各种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不利于移动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二)移动电子商务受限于目前的速度瓶颈

我国4G网络商发展已经将近3年时间,但是4G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随着4G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目前的4G网络网速仍然较慢,网络质量不够稳定,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方式,具有支付快捷、方便,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等优点,因此,移动支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国际大量实力资本的青睐,但是正是由于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各方为各自利益互相较力,导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支付标准。另外,移动支付由于涉及方面较多,造成监管部门不明确,出现九龙治水的怪异现象。移动支付发展情况成为制约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四)消息缺少监管

对于微信营销而言,公众平台品牌信息、个人微店营销、微商城,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百花齐放的品牌营销策略。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微信营销产生了信息过剩的效应。进入消费者视野的信息过多,消费者无从筛选。这是微信营销发展的一个瓶颈与弊端,对微信上消息的,与公共平台建立进行合理监管,是微商进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环节。

四、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更加智能化

随着未来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商开发出更多的APP,基于APP的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承担传统的电子商务销售功能,还可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精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促进企业的品牌推广和传播。

(二)和线下实体商店高度融合发展

运I商4G网络的广覆盖和高带宽,促使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线下实体商店选择支持移动线上支付,同时为减轻线下实体商店的租赁成本和更好地拓展业务,更多的线下实体商店选择开设线上分店。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营商将提供更广覆盖、更高网速和更优质的无线接入服务,这使得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促使更多的线下实体店选择移动支付,促使移动电子商务和线下实体店高度融合发展。

(三)移动电子商务趋向个性化服务发展

移动电子商务较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有一个巨大优势是基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以下优势:(1)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户时时在线,随时可以产生交易机会;(2)基于移动终端可以精确定位用户所属地理位置信息,有利于发掘用户需求,同时向用户推送附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3)移动终端可以借助社交软件,比如微信、QQ、微博、百度搜索等收集和整理用户的社交和搜索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挖掘可以帮助判断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用户推送相应的产品。通过对移动终端带来的优势分析可以发现,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将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粉丝化

显然,未来的时代属于移动终端和小频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基于货品的分流、搜索模式在小频时代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很多移动用户往往被内容和社交引导,比如微商,很多微商通过优质的内容资源吸引和聚集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然后通过口碑相传,进而培养更多的粉丝,通过互粉等社交方式帮电商推送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逐步培养忠实的粉丝,将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五)碎片化

得益于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无线接入网络的质量提升,移动支付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数据显示,碎片化购物在移动电子商务中所占比例已经过半,并且高速增长,未来碎片化的购物方式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五、结束语

移动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模式,通过分析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会更好地促进移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利 .4G 环境下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和创新 . 山东师范大学 ,2014.6.

[2]刘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甘肃科技.2008,(11):13-23

第3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关键词:转移支付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能力均等化

作者简介:陈颂东(1970-),男,河南尉氏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20-04 收稿日期:2007-11-21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人们共同享用政府提供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因性别、年龄、地位、民族等而有所差别。人们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地区,因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就转化为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而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地区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来实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迅速提高了财政集中度和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但却没能实现地区之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作为分税制组成部分的财政转移制度,由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反而使地区财政能力差距扩大进而强化了地区公共服务的非均等,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转移支付还夹杂着原财政包干体制的因素,体制补助明显维持了原体制的利益分配格局。结算补助是体制外补助,与转移支付无关,却抵消了财税制度改革的地区均等化效应。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除外)是缓解体制矛盾的产物,属于过渡性、专项性的应急措施。配套专项转移支付加剧了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因此,为了增强转移支付的地区均等化效果,必须调整现行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结构,减少或者取消非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形式,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最终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转移支付的规范化。

一、中国区域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描述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区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东北部、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的差距并没有相应缩小。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在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没有明显改善,致使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有扩大趋势。

(一)各地区人均支出水平的比较。就人均教育事业费而言,中西部比较低,中部最低。1998年中部、西部为66.99元和80.33元,分别为最高水平东部的29.48%和35.35%,东中部绝对差为160.28元。2005年中部、西部为209.25元和250.28元,分别为最高水平东部的54.84%和65.59%,东、中部绝对差为172.32元,呈扩大趋势。就人均卫生事业费而言,1998年中部、东北部比较低,中部最低。中部、东北部分别为19.82元和33.71元,占最高地区西部的39.05%和66.42%。2005年中西部比较低,中部最低。中、西部分别为48.99元和74.78元,占最高水平东部的46.29%和70.65%。就人均行政管理费而言,1998年中部、东北部比较低,中部最低。中部、东北部分别为44.08元和56.02元,占最高水平东部的65.1%和82.74%,中部与东部绝对差为23.63元。2005年中、西部比较低,中部最低。中、西部分别为141.15元和189.08元,占最高水平东部的63.23%和84.7l%,中、东部绝对差为82.07元,呈扩大趋势。

(二)各地区人均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1998年全国人均教育费、卫生费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分别为97.82元、32.55元和56.64元。中西部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48%和82.12%,中部最低。中部人均卫生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平均水平的60.89%。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也只有中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占平均水平的77.82%。

2005年,全国人均教育费、卫生费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分别为285.26元、77.67元和185.02元。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人均教育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平均水平的73.35%、87.74%和96.14%,中部最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人均卫生费支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平均水平的63.08%、96.28%和99.42%,中部最低。人均行政管理费支出只有中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平均水平的76.29%。

总之,尽管各地区人均各项支出水平2005年比1998年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无论是各地区人均支出水平的比较,还是地区人均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人均支出数额都明显落后于东北部尤其是东部地区,中部与东部人均教育费和人均行政管理费差距有扩大趋势。

二、中国区域财政能力非均等化的度量

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尽管有经济发展水平、土地面积、人口、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却是最重要的原因。现以财政能力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度量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

(一)变异系数。人均财政能力变异系数:人均财政能力的标准差/人均财政能力平均数。由于各省人口差异较大,在计算标准差时以各省人口比重为权数,以加权变异系数分析地区间财政收支差异(马海涛,2006)。财政收入指地区的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指一般预算支出。人均财政收支变异系数结果见表1。

1 从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异系数来看,分税制前的1991年~1993年该系数有下降趋势,1993年为71.56%;分税制后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77.6%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97.29%。这表明分税制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 从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来看,1991年~1993年该系数有略微上升趋势,1993年为52.54%;1994年~2003年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从1994年的56.1%增加到2003年的64.8%。这说明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起到横向财政均等化的作用,并没能抑制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扩大的势头。

3 从转移支付的绩效分析,1991年~1993年均等化程度下降。1994年~2003年的10年间,有6年的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的差额高于1993年的19.02%,转移支付具有均等化效果,其余年份没有均等效应。2001年~2003年间转移支付的效果比较显著,2002年效果

最好,2003年却有下降。2002年之所以为34.83%,原因是当年开始实行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

(二)基尼系数。为了进一步检验2001年~2003年转移支付的横向效果,不妨再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基尼系数(王小朋。2005)(见表2)。

1 从纵向来看,2001年~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尼系数由0.34上升到0.355,说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因转移支付的实施、公共服务的改善而缩小。转移支付前的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2002年比2001年下降了0.063,2003年比2002年又上升了0.112,人均财政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增加了。转移支付后的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逐年降低。人均财政支出基尼系数2002年上升,2003年下降,稳定性比较差。但是,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均在0.4以上,各地财政能力处于非常不平等状态。

2 从横向来看,2001、2002年转移支付后人均财政收入相对于转移支付前不平等程度扩大,2003年均衡性增加。各年人均财政支出相对于转移支付后人均财政收入均等化程度下降,说明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收入扩大了地区之间财政能力的不平等。

(三)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比较。用变异系数计算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了转移支付制度横向均等化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扩大地区差距的负面效果,至少没有遏制地区间不平等扩大的趋势,尽管进入2001年以后均等效果比以前有所好转。用基尼系数度量的人均财政收支2001年~2003年尽管有所波动,但其数值均高于0.4,并且人均GDP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地区不平等的趋势并没有逆转。总之,转移支付制度虽有横向平衡效应,但作用微弱。

三、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缺陷

1994年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由于采取了维护地区既得利益的原则,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缩小地区财政能力差距收效甚微,以至于地区间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有扩大趋势。

(一)转移支付的效率分析。为了查找在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均等化效果并不理想的根源,我们运用变异系数分析各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以各地现有的财政收入为基础,分别加入某项转移支付的数额,除以各地的人口,得出各地转移支付后的人均财力,再计算转移支付后的人均财力的变异系数,与各地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异系数相减,得出该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率。由于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大小不一,必须将上述差额除以该项资金比重(见表3)。

1 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调节地区之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效果是最差的。2002年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高达0.328,仅使变异系数下降0.042,效率只有0.128。所得税税收返还扩大了地区财力差距。2002年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0.081,却使变异系数上升0.007,效率为一0.086。这两项转移支付维护了各地的既得利益,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差距的功能最差。

2 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的效率都超过1,调节地区差异的效果显著,是体现公平的转移支付。

3 体制补助、专项补助、国债补助、结算补助、调整收入任务补助和其他补助的横向均等化效果也比较明显,其效率均超过0.5。

(二)转移支付的结构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需要再分析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见表4)。

1 公平性最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2000年~2003年占整个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虽逐年下降,但却稳居首位,平均为37.21%。

2 公平性最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合计仅为15.41%。

3 国债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调整收入任务补助、体制补助、其他补助所占比重合计为52.62%。

由此可见,转移支付制度并未发挥应有的横向均等化作用,这与维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所占比重较大有关,与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用于均等化效果显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太小有关。

四、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

要实现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缩小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优化财政资源的空间配置结构。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能保证各地区一般预算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进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安排却背离了转移支付制度地区均等化的初衷。因此,应整合现行的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实现转移支付方式的结构转换和规模调整,以增强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

(一)规范转移支付方式。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规范的转移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相当于我国财力性转移支付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另一类是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基本相当于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我国的专项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介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之间的转移支付形式。尽管受历史、经济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国家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如美国;有的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但总的说来,世界各国基本上实行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而我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确实具有中国特色,但却容易混淆财政资金的支配权(倪红日,2007),因而有必要对现行的转移支付形式归纳分类,调整组合,统一归并为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以体现转移支付形式的特征,更好地实现转移支付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首先,将体制补助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补助是原财政包干体制遗留下来的补助形式,包括定额上解、定额补助和总额分成(1995年取消)。它的设置是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对富裕地区上解,对贫困地区补助。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其转移支付效率2002年为0.824,均等化效果比较明显。从实际执行结果来看,其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目的得以实现。如2002年体制上解规模最大的上海市为120亿元,其次江苏省是80.72亿元;体制补助规模最大的自治区为34.80亿元,其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37亿元(宋超、绍智,2005)。再如,接受定额补助的18个省、自治区,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有8个是少数民族地区(江孝感等,1999)。虽然体制补助地区均等

化的效果比较好,但其计算没有采用标准化方法,很不规范。体制补助与上解地区和数额多年基本没有变化,维护了既得利益,有失公平,因此有必要将其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公平与效率。同时,由于它在2000年~2003年仅占转移支付的1.96%,并且具有地区均等化的作用,不可能因其调整而引起地区利益的过大改变,因而改革的阻力比较小。

其次,将除结算补助以外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调整收入任务补助(县乡财政奖补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都是因为中央出台某项政策导致地方财力不足引起的,或者说是缓解体制矛盾的产物,但也有专门的用途,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资金,因此,具有专项转移支付的特征。但是,这些资金在使用上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用于弥补地方财力不足,在使用上没有具体严格的规定,其计算也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因而,又具有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性质。从执行情况来看,其转移支付效率均在0.6~1.2,均等化的效果比较明显。有鉴于此,将其整合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是适宜的。

再次,将缩小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规模腾出的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都属于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形式,是中央为了分税制改革顺利实施而进行的策略性制度安排,目的是通过税收增量中央分成比例的逐步提高增加中央的可支配财力,消除旧体制的痕迹。从运行情况来看,税收返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降低,但还稳居第一,有固化趋势,所得税基数返还有上升趋势。因此,稳妥的办法是逐步降低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地方的分成比例,缩小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规模,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实现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避免造成大的震动。

最后,将取消结算补助后的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结算补助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体制外补助。中央财政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要与地方财政发生结算关系,一是财产的所有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发生了变化进行的结算;二是中央的政策影响地方的税收分享基数进而减少其财政能力而对其进行的补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分税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调整地区利益格局,增强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实现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尽快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然而,结算补助必将抵消为追求地区财政能力均等而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使调整财政体制的努力大打折扣。因而,取消结算补助,将腾出的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必要的。

第4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深深改变了社会生活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准确的说,把互联网定义为一个行业有失准确,因为它已经和各行各业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改变各个行业成长形态的最有力工具。

对于互联网来说,结合中国成长百强企业过往11年的轨迹,主要成长的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等。从整体上我们对于互联网在2013年的成长态势判断是:互联网增长依然强劲;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互联网已经从完全掌握轻资产时代进入到云计算时代,分享经济兴起。

2013年行业微预测

@360网站安全检测:【2013科技业预测】1.社交商务利率下降;2.硬科技东山再起;3.孵化器开始消亡;4.风投资本将停止复制完全服务模式;5.保留技术和保留工人权利;6.黑客破坏重要数据;7.网络民族主义者借机攻击;8.过时的法律和发展的技术将继续引发难题。

作为目前世界上手机用户量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已经拥有9.21亿手机用户,其中有3.2亿手机上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火爆正在将这个新孕育的细分领域不断地推向成熟,以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成长百强(非上市公司)榜单为例,冠军就由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提供商壹人壹本公司获得。同时在2012年中,APP成长迅猛(详见本刊第11期APP报道)。从国内相关机构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调研来看,有一些主要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1、移动互联网的上网人群以35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为主体

在用户性别中比例基本平衡,男性略高于女性,本科学历占据用户近一半的比例,而个人收入也大半集中在2000-8000元人民币之间;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以学生为首,这与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有关,但随着学生进入职场后,家庭经济状况也往往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购买的决定因素,因此,家庭月收入在15000~29999元之间的人群,弄潮儿比例最高。

2、上网时间和地点与桌面互联网有很大区别

上网时间上,睡醒后和睡觉前成为主要上网时间,其次是等人时、感觉无聊时。手机重新定义了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时间和碎片时间:传统意义上的9点新闻黄金档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迁,信息的获取方式随着新媒体的丰富而日益多样,使用手机看新闻、阅读,以及手机微博成为非常流行的一种信息获取、社会交往方式。

而手机上网的地点,也大大区别于以往。其中以两个地点为主,分别是公交/地铁/出租车上和厕所里。其中,随着学历的增高,在厕所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在升高。

3、上网需求趋势:信息获取与即时沟通成为刚性需求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一些主要趋势,有一些商机或者成长机会值得企业关注,我们整理和分析相关机构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

虽然大数据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及前景已经显现,如阿里巴巴公司等都已经着力大数据的商业应用。

麦肯锡的大数据研究结果报告称,目前大数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对顾客群体细分,然后对每个群体量体裁衣般的采取独特的行动;运用大数据模拟实境,发掘新的需求和提高投入的回报率;提高大数据成各相关部门的分享程度,提高整个管理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投入回报率;进行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好大数据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挖掘。

2、电子商务

2012年光棍节缔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充分证明了中国网购市场有多么火爆,从中国成长百强榜单也能看出这种趋势,近两届的百强中,电子商务公司明显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过去四年,电子商务成长迅猛,以刚刚揭晓的第十一届成长百强榜单为例,前十名中就有三家来自电子商务领域的公司(途牛网、京东商城、酒美网)。

在中国电商飞速狂奔的短短几年里,这个行业造就了其他行业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涵盖B2C、B2B、C2C等各种模式。虽然电子商务公司今年遭遇很多的问题,包括综合平台和垂直电商(详见本刊2012年《垂直电商生死簿》、《奢侈品电商骗局》),但是电子商务已经越来越为各个行业所认知并被跨界结合,而且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2013年行业微预测

@长微博:2013年电商行业十大趋势展望: 1、整合并购将持续;2、政府监管将收紧;3、盈利拐点;4、精细化管理;5、技术驱动;6、电商“冲击”物流;7、移动电商加速;8、O2O突围;9、微电商创新活跃;10、营销模式创新深化。

3、移动互联网

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的行为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从传统的PC端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研究机构统计,2012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比2011年增长150%。无论从增速还是总额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是未来几年内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

移动互联网虽然前景无限,但是问题与风险也不少:同质化复制、市场推广费用陡增、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都是想涉足该领域的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4、O2O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新概念,不过互联网行业的人对此早已经不陌生,但是,现在还没有让大家很眼前一亮的真正实现了O2O模式的公司,大部分都还只是在摸索。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变得越来越紧密,也让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整合成为现实。大众点评、团购网站、百度乐活等都是典型以本地服务为主的O2O模式代表,所以,“本地”已经成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的地图领域或许将会成为O2O模式取得突破的最佳路径。

5、移动支付

据Gartner咨询估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超过2亿,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取得平均每年43%的增长速率。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形成一个价值高达617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用户规模也将暴增至近4.5亿。

如今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已经迅速崛起,并形成了几家代表性企业,首推当然是支付宝和银联在线,另外,今年中国成长百强榜(非上市公司)第三名的拉卡拉也在支付和移动支付领域不断进行布局和拓展。未来互联网金融值得期待(详见本刊2012年第11期《互联网金融布局》)。

6、物联网

据了解,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

物联网的兴起被称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是政府。一方面物联网被应用到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公共交通等领域,政府部门的直接采购将成为物联网产业的最终消费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将通过政策促进企业在电力、农业、医疗、环境等方面的智能化需求,从而带动企业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消费投入,间接地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5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加油站;智能支付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0-0090-02

1 概述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私家车保有量的指数型增长。私家车带来的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一种趋便捷、趋快速、趋低成本的需求慢慢形成,并给诸多行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高科技产品呈爆炸式增长,层出不穷。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大数据”“互联网+”等高科技概念慢慢平民化,进入大众生活,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移动支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加油站早已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而面对新科技和新工具的诞生,这个成熟产业仍需要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的步伐。而移动支付则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国内外加油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推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而成为加油站发展的主要动力。传统的加油站只提供简单的加油服务,更在支付方式上一成不变。一方面,传统加油站只提供非常有限的功能性;另一方面,陈旧的支付方式也在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时间成本。传统加油站正在丧失有车一族的兴趣和耐心。

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的数量正在经历指数级增长,如图1所示。而燃油价格在经历2000-2008和2010-2013这两段增长期后,终于在2015年呈现近十五年最大同比跌幅。而在2015年,全国各地的燃料价格均呈现下滑趋势,如图2所示(图1、图2数据均来自[1])。单纯的油品销售已经很难支撑加油站的利润增长。

近年兴起的“自助加油+非油品业务”的模式已经趋于普遍。只有更加快捷的加油服务和便利的非油消费体验才能让加油站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移动支付正在为“自助加油+非油品业务”的模式提供一股巨大的助力。

2 国内外加油站设计对比

国内加油站多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油品销售,即有专门的加油人员负责加油工作,以及专门的现金出纳负责油资和便利店产品的销售。这种人工操作、人工销售的加油站工作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成本高。对于加油站用户来说,无论现金还是银行卡支付,都需要经历加油机前和现金柜台前的两次排队,更无须提到现金找零时的笨拙。

(2)加油站人力成本高。由于加油操作、便利店出纳和管理都需要由专人来完成,一个加油站的运营往往需要由五到十人。无论从前期培训,到后来的人力成本和人员管理的支出,都给加油站的运营和维护增加了很大成本。

相反,在国外,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和加油站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维持一个由十个加油机和一个小型便利店组成的中等大小的加油站往往只需要一个人。由于美国自助加油已经非常成熟,同时信用卡支付体系健全,使得每个用户在加油上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而极少的人力成本更进一步降低了加油站的运营成本。

由于国内的信用卡支付环境并没有国外成熟,而移动支付却席卷大江南北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取代现金的趋势。绕过第二代信用卡支付方式,而直接进入第三代移动支付阶段,可以为加油站的设计与改造提供思路。

3 加油站智能支付系统设计

3.1 加油站设计策略

借助移动支付的便利,加油站的设计可以向移动支付端倾斜,例如,在加油站这类无纸化场景,通过手机移动端提供加油折扣券可以为加油站产业提供巨大商机[2]。而类似美国加油站,国内加油站的设计也可以向无人化靠拢。在今天借助移动支付的帮助,汽车驾驶员从加油到结账,甚至在便利店购物,完全不需要与加油站工作人员进行互动[3]。因为移动支付提供了买方与卖方间的媒介,而在移动支付进入加油站产业之前,这个媒介只能由人来充当。因此,这种由卖方服务人员的介入完成的汽油买卖交易,可以在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今天,由手机上的一个APP来完成。其人力资源成本上的节约不言而喻。

从这个加油站设计策略出发,我们提出了对加油机和便利店的重新设计,力求在降低卖方运行成本的同时,提供给买方更加便捷而周到的服务。

3.2 加油机设计

国内传统的加油机少有自助加油的设计,通常由加油站专门人员协助加油。因此,在加油站的智能支付系统下,加油机应该具备与手机进行交互的能力,利用扫描QR码支付或者线上站外支付等方式,缩短支付时间。而在另一方面,自助加油成为智能支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的支付系统下,加油机可以实现手机支付软件的识别、油品选择等一系列提供快捷加油服务的功能。

3.3 便利店设计

根据加油站的规模和需求,便利店既可以设计成若干自动贩卖机的“无人模式”,又可以根据加油人员的流量设计成大型便利店的模式。但无论是哪种模式,移动支付都可以在支付过程中提供便捷。类似地,便利店的促销也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的折扣券来实现,以微小的管理成本实现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

而对于大型便利店的模式,传统的营销建议仍然奏效,例如SWOT分析,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商品布局、价格管理和促销模式,人员管理(在智能支付系统的设计下,仍然需要加油站经理对加油站进行监控,包括但不限于订货管理、库存管理、营业员职责管理)等[4]。

4 结束语

面对日渐高涨的人力成本和竞争压力,加油站的设计更多应当向轻量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支付作为其天然的帮手,正在为传统加油站产业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Hayashi, Fumiko, and Terri Bradford. Mobile payments: merchants' perspectives[J].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2014):5-30.

第6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2%。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井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加入战局,移动支付进入战国时代。

聚焦移动支付,何处才是主战场?

1.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呈现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争夺将成为用户争夺的制高点。

根据益普索(Ipsos)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针对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显示,在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人群中,女性消费者比例超过半数,且女性消费者比例在增加,由2013年的51.5%增加至2014年的53.9%。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在选择支付平台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交易安全性(78%)、支付平台稳定性(65%)和个人隐私安全性(66%),是女性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相对于男性消费者(11%)而言,女性消费者(16%)更愿意接受周围同事朋友与家人的推荐。(见图1)

2.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设计上需要考虑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互联网人群中,手机银行的普及率达59.3%,而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高达94.4%;在我们认为对新技术接受度比较低的中老年人群中,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率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并不低。

与2013年12月调查结果比较发现,30岁以上互联网人群中,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人群,与半年前相比呈现出增加趋势,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流程及功能设计上如何满足中老年用户的需求,是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认真考虑的环节。(见图2)

3.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在逐渐慢热,虽然使用率不高,但已经逐渐培养了认知度。

当前,APP客户端支付仍然是用户知晓率(88%)和使用率(81.9%)最高的支付方式, 其次比较热门的支付方式还有短信确认支付、二维码支付和WAP支付。NFC近场支付及声波支付等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的使用率较低(6.1%),但逐渐培养了认知度(20.1%),随着市场环境的成熟,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见图3)

移动支付,安全吗?

1.安全性仍然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首要顾虑,不同年代消费者顾虑不同。

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消费者是心存顾虑的。认为移动支付与其他支付相比,不存在更大交易风险的客户占比仅为18.3%,不到2成。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他群体,同时选择支付工具的目的性更强;“90后”作为未来的潜力市场,并不容易获取,他们对于“支付平台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有很高的要求,且对于交易优惠与补贴抱有较高的预期;“80后”作为“丝”一代,在考虑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也呈现出“丝”的一面,与其他年龄代相比,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因素的话,那就只有“其他”可考虑了。(见图4)

2.年轻的“90后”与年长的“6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相对集中,社会中坚“80后”和“7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则兴趣广泛,“70后”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种类最多。

支付宝钱包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一枝独秀,在使用过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中,从“60后”群体到“90后”群体选择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都超过97%。关于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也在四个群体中均超过9成。(见图5)

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网银在线在“90后”、“70后”和“60后”用户群中使用率较高,而“80后”人群对微信支付的使用率高于其他人群。(见图6)

第7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第三方支付来势凶猛,银行业谋求移动金融大未来

2010年1月14日,关于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大举布局手机支付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称,手机支付肯定是财付通未来的核心战略之一,财付通即将在手机客户端、WAP网站、SMS短信和语音支付等方面完成全面布局。

2009年12月15日,淘宝网正式宣布首推三款淘宝定制手机,嵌入三款手机的客户端涵盖包括移动购物、移动支付在内的一揽子淘宝移动应用服务。而“淘宝手机”的背后则是移动支付宝的频频发力。

实际上,仅在第三方支付梯队内部,也有着并不相同的谋略和招数。2010年1月15日,中国银联手机支付业务及Mo宝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在成都正式开通。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严思勃在会上表示,新一代银联手机支付工具将对居民支付和消费习惯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引领刷卡时尚和电子商务生活方式的潮头。

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潜力将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第三方支付对手机支付奇招迭出的背后,正是瞄准了移动电子商务这一超大产业蛋糕。“我们的强项不在于做手机,是电子商务。”淘宝网副总裁路鹏所强调的大产业链生态的理念和思路,可谓一语中的,是对所有第三方支付涉足手机支付的最好诠释。

而在运营商的大力投入下,3G犹如一针兴奋剂,也一下子激活了银行业对其手机银行更新换代的神经。仅2009年下半年,就有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适应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版手机银行。

3G移动互联网给银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潜力巨大的移动金融商机,但在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上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业,面对方兴未艾的手机支付业务,其心态相对平稳,以网上银行的移动化为切入点,并不表明其没有在手机支付等层面更大的野心。相反,联合产业链各方,凭借基石的角色和有用户、有实力、有金融业务能力的独家优势,构筑移动金融大未来,正是众多银行的雄心所在。

运营商角色尴尬,竞合之中亟待战略调整

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相比,在手机支付的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则处于一个痛苦的裂变期。在国外,运营商主导手机支付业务并不罕见,一定程度上说国外手机支付的普及过程中,运营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2009年以来,虽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手机支付业务均已进入试点商用阶段,但运营商该不该主导手机支付却成为一道大家纷纷求解又难以得出结果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上所述淘宝支付宝等锐意创新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初生牛犊”般的高调,和诸家银行“老当益壮”的求稳观望心态。一边是主导手机支付的雄心壮志,一边是联合产业链各方加快推广手机支付提升各自竞争力的圈地压力,这让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上的角色不免尴尬。

2009年12月下旬起,中国移动在北京、广东、山东等10个城市发起手机支付的跨年推广活动,以注册并充缴话费100元以上赠送20~50元不等电子充值卡的方式,吸引中移动在网用户注册使用手机支付业务。不仅如此,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移动又“趁热打铁”,推出刺激用户使用手机支付进行网上购物的“订单直减”和“购物抽奖”活动,将手机支付的战场从手机平台拉至互联网平台。

与中国移动“裸”的促销相比,中国电信则一直在低调深耕移动支付。2009年下半年,江苏电信在南京、扬州两所高校推广天翼校园手机一卡通服务,学生能籍此实现食堂刷手机消费、图书馆借书,通过手机获取学校通知和公告等信息。此举被看作中国电信采用双界面手机卡用于非接触手机支付的首次尝试。而中国电信更被媒体称为“抢先搞定银联”的运营商,在淘宝手机的合作运营商名单中也只见中国电信的身影。

实际上,面对中国移动2G时代延续下来的优势,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通过采用较为成熟的13.56MHz标准,也是竞合发展状态下凸显各自优势的明智战略选择。只是,尽管看上去热火朝天的手机支付,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手机支付“钱”途虽好,但绝非一片坦途,尚需产业链各方本着共同把蛋糕做大、再进行分切的心态投石问路。

问路暗流涌动的手机“钱”途

手机支付终归到底是一场技术创新大比武,是继网上银行、网上支付之后又一次革命性的移动化银行、移动化支付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手机支付的品牌建设不可或缺,而且是将技术创新最终推向市场、吸引客户的重头戏。当前,随着三大运营商手机支付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选择的尘埃落定,如何更好地建立手机支付的市场认知,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真正符合未来发展走势的手机支付品牌形象,手机支付恰恰走到品牌建设的关键时期。

作为随技术发展而不断蜕变的手机支付,其在很长时间内都有着新生事物的特性,因此,只有对手机支付进行品牌化发展,依据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持续的市场引导、品牌推广和市场认知的建立与深化,方能不断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再配合相应的营销推广、促销活动来吸引客户、激励客户,将长效品牌战略与实效营销策略相结合。而当前手机支付产业探路过程中,最为缺乏的一环便是手机支付的品牌建设。

在对手机支付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的过程中,既要吸引新用户、又要维系老用户,并力求结合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培养客户的手机银行使用习惯,促进市场认知和使用的不断深化。在具体的营销推广中,手机银行的品牌营销目标需要分解,其中,当前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建立手机银行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增加用户了解,为用户解疑释惑。这就需要从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去宣传,并针对不同人群也应该有不同的卖点选择和诉求上的侧重点。

不仅如此,手机支付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还应跳出常见的以促销战术为主的框框,既不要去高估当前大多数客户对手机支付的认知程度,同样也切莫低估人们对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的潜在需求。首先,仍然应该将手机支付划为市场导入期产品,这是一个前提所在。其次,应该对手机支付进行品牌化,而非当前这般直接用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作为业务的称谓,而是要有一个整体的手机银行品牌化发展战略。在此前提下,要有一个易于记忆、朗朗上口又能突出移动化、随时随地特色的手机支付品牌,有步骤地进行手机支付的全新品牌推广和市场认知的再建立。在手机支付的品牌建设中,应着重以市场认知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为主。其品牌诉求点应该主要考虑安全性、便捷性、时尚流行趋势等几个特点。比如,在建立市场认知这一阶段,要着重强调安全性和便捷性,激励客户尝试和体验、培养客户使用习惯,提高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使用频度。进而结合环环相扣的市场推广和促销活动有条不紊地来实现手机支付在大的发展趋势下的用户“养成”计划。

就未来发展而言,移动运营商及产业链各方对于手机支付则应该着重厘清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手机支付在现实消费中的小额、补充角色将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但这种难以改变的状态绝非手机支付的未来所在。

其二,手机支付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移动电子商务的大力推进,运营商只有采取各种策略来推动、助力移动电子商务尤其是手机购物的发展,才能为手机支付实现更大层面的应用普及。

其三,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竞合关系将长期存在,但在产业雏形探路阶段,合作远比竞争更重要,谁都不应该急于主导这一市场。运营商虽然担心不抓紧争取主导地位,就会沦为单纯的管道提供商,但只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主导就只能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手机支付现在更多的是以对现实中消费不方便的环节如公交卡、缴费、学生食堂就餐等作为便民推广切入点,进而试图引导用户在购物、餐饮娱乐等各种现实生活消费中更广泛的尝试使用。实际上,如果从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看,这充其量是手机支付的初级阶段。

未来,手机支付既有成为现实消费、手机购物中主要方式的优势和潜力,更应该意识到三网融合、个性化消费给手机支付带来的更大商机。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未来几年包括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在内的整个电子支付领域将发生进一步的变革。比如,手机面对的是个人用户,而数字电视面对的是整个家庭,新时代的电视购物不排除手机支付成为增加交易便利和安全感的方式之一。而不仅淘宝网与湖南卫视的合作被看作融合网络购物品牌和资源的电视购物2.0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联在江苏合作推出的“iTV电视支付”,则把银行卡的支付服务系统与数字电视的交互式应用服务系统有机结合,无疑也说明全业务背景下运营商在电子支付领域有着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可挖。

第8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一、引言

税收和转移支付收入是当前县级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主要来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规定由各省具体制定省以下财政体制。总体看来,现期省以下税收划分仍具有行政集权和财政包干的色彩,并形成财权向上级政府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倾向(阎坤,2007)。在不改变事权的条件下,上级政府纷纷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弥补基层财政支出缺口。1999年县级总支出的40%来自于转移支付,而部级贫困县甚至高达61%(陈锡文等,2002),2005年县级总支出的42.93%来自于转移支付。

2002年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进一步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为了推行改革,保证目前财税体制的平衡运行,中央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在缓解县财政支出压力,特别是“保工资、保运转”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均等化目标受到忽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服务的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目前对省级财政差距研究较多,对全国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研究较少。县财政差距可以分解为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这与各县财政状况不仅牵涉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还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关。本文选取我国七省内所有县级政府为样本,以2000-2005年为样本期间,采用广义熵(GeneralizedEntropy,GE)指数和广义熵因素分解法等工具考察了样本县财政差距的表现,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和省以下财政体制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平衡效果如何?农业县财政差距和非农业县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在县级政府各项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中,哪些项目扩大了财政差距,哪些项目缩小了财政差距?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指标分别测算了样本总体、农业县和市辖区的财政差距,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采用因素分解法衡量各收入项目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和绝对贡献;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几点启示。

二、方法和数据

地区财政差距一般以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表示。县级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平衡表中,总收入包括本年收入(R1)和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两部分:本年收入包括当年的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总收入下平衡部分包括政府间补助收入、上年结余和其它未包括在本年收入中并增加收入的部分。总支出包括本年支出(E1)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两部分,本年支出包括当年的所有支出项目,总支出下平衡部分包括所有政府间上解支出和未在本年支出中包括的支出项目。各项目的关系如下式:

R1+R2=E1+E2+ACS(1)

其中ACS表示年终结余①。按照Tusi(2002)的分析框架,县级政府用于辖区内的财政支出可表示为:

E1=R1+R2-E2-ACS(2)

(2)式右边各项构成县级政府本年支出的来源。表1列出了我国县级政府2005年一般预算收支平衡表中各大类科目。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收费项目包括在其它收入中。税收中营业税、其它收入和增值税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农业税类②的比重较小。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包括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支付。从表中看,200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中转移支付收入几乎占到了一半,财政自给率与分税制改革前相比大幅度下降(王春娟、焦雨生,2007)。2005年县级政府获得的税收返还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返还和2002年后增加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返还③(见表2),占转移支付总收入的33.2%。1994年后,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要地位,但这项返还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有利于发达地区,1998年后,随着专项补助④增加,税收返还在总转移支付中的比例迅速下降(黄佩华,2003)。除税收返还外,转移支付收入还包括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2002年起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专项拨款和其他补助⑤等。Zhang(2001)和Wong(1997)认为,专项补助分配具有拉大各省差距的效应,原体制补助平衡了各省之间的财政差距,但是相应项目对县级政府差距的影响效应如何,研究还较少。

(一)总体财政差距、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

笔者首先运用GE指标和基尼系数测算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GE(GeneralizedEntropy)指数也称广义熵指数,算式如下,

以人口比重加权的人均财政支出。根据GE指数将整体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的特性,笔者将样本县按省分组,测算样本县的省内财政支出差距和省间财政支出差距,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W表示省内差距,B代表省间差距,其它变量含义同(3)式,笔者测算c=0和c=2时的GE指数(Ic(e),c=0,2)。同时我们运用基尼系数(IG(e))测算各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以进行对比。

(二)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

为了测算各收入来源项目的差距对财政支出差距的贡献率,Tusi(1998;2002)利用Shorrocks(1982)提出的GE因素分解法建立了分解各收入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贡献率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框架,j省份i县的本年支出Eij可以表示为:

eij=r1ij+r2ij+…+rpij+t1ij+t2ij+…+tQij+?啄ij(6)

其中rpij(p=1,2,…P)表示R1中第p种税收的人均值,tqij(q=1,2…Q)表示R2中第q项转移支付补助减去E2中同类上解的人均净收入,?啄ij表示年终人均结余(ACS)收入。(6)式也可以表示为以下向量形式,其中e,r1,r2,…rP,t1,t2…,tQ,?啄分别与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及结余项相对应。

vi=(vi1,vi2,…,vi,j),v=e,r1,r2,…rP,t1,t2…,tQ,?啄

v=(v1,v2,…,vj),v=e,r1,r2,…rP,t1,t2…,tQ,?啄(7)

通过分解,财政支出总差距I(e)可以表示为:

贡献率表示为:

若s(v;x)满足Shorrcks(1982)提出的一系列条件,s(v;x)可表示为:

其中cov(v;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和的相关系数,var(e)是按照人口比重加权的e的自相关系数。如果cov(v;e)结果为负,那么相应的v有缩小差距的作用,反之则有扩大差距的作用。

本文利用2000-2005年中国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四川七个省份⑥所有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的一般预算财政收支数据,运用GE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了样本县财政支出差距,并运用GE因素分解法和由Tusi(1998;2002)建立的分析框架考察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仅以预算内财政数据为基础:本文所指的财政差距仅指人均预算内财政支出差距。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预算司和国库司编写的2000-2005年各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⑦和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印的2001-2006年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三、总体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将样本县按省分组,表3列出了所有县区的总体财政差距(e)以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为了考察城市和农村地区各自的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我们还分别选取了农业县(er)和市辖区(eu)并考察各自的总体财政差距状况及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

表3中采用三项指标的衡量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表明财政差距对指标的选择较敏感,但从图1的变化趋势上看,三项指标均在初期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其中I0(e)和I2(e)在2001和2002年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IG(e)仅在2001年有轻微的波动。样本中市辖区的财政差距逐年下降,其中I0(eu)和I2(eu)在期初大幅下降后降幅趋缓,IG(eu)的变化较平稳;与市辖区相比,三项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县财政差距I(er)都是逐年上升的。由于总体财政差距是农业县和市辖区差距按照人口加权的结果,逐年增加的农业县差距I(er)抵消了市辖区I(eu)的下降趋势而使总体财政差距I(e)扩大。从影响程度来看,市辖区间财政差距较大,期初甚至达到农业县差距的两倍以上。这一结果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间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总体财政差距,但随着农村地区差距扩大,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返回到逐渐扩大的趋势上来。

就省内差距和省间差距的测算结果看,c=0和c=2时的省内差距都大于同期的省间差距。样本总体的省内差距在期初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小,这也许与各省在2001或2002年间完善省以下分税制、均衡省内地区差距有关,但2002年后省内差距又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省内的均衡性支出一般投向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对农业县省内差距的影响较小。同期一省内部市辖区的差距缩小,省间差距增加,表明各样本省份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缩小,同期各省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从绝对指标看,农业县和市辖区的省内差距均大于省间差距。

四、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与分析

(一)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相对贡献率

2005年各收入项目对财政支出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如图2所示。因为各时期地区间总体差距I(e)不同,所以相对贡献率s(v;e)的变化趋势并不与S(v;e)的变化趋势相同。

1.税收项目差距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中税收收入差距主导了地区间财政差距,其中与二、三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增值税、营业税、房地产税等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较大:2005年营业税贡献率为24%,其次是增值税。大部分省都将包含小税种的其它收入划归县级财政,其它收入占县级政府税收的比重在1994-2005年间增加了1倍⑧,贡献率也从2001年的10.2%增加到21.4%。城建税的贡献率在样本期间比较稳定,保持在5%左右。企业所得税的差距贡献在2001年是27.4%,2002中央和地方实行所得税分享制度后,该税的贡献率保持在10%左右,与此类似,2005年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为4.76%,比2002前降低了近1倍。但可以预计,这类税收的贡献率随经济发展还会升高。与流转税、所得税相比,农业税类对财政差距的贡献要小得多:2005年农业税取消后,农业税类中仅包括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对财政差距的贡献率为8.46%。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部门规模较大,农业税收入较多,所以这部分收入差距对整体差距的影响较小⑨。

2.转移支付项目对财政差距的效应。图2显示了各转移支付项目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度,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净补助和当年结余收入有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税收返还和其它补助则扩大了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包括省对县和(或)市对县的补助,一般按照地区财政供养人口数和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计算补助规模,2005年这部分收入仅抵消了0.6%的财政差距,没有发挥弥补地区间财政差距的预期作用,原因是这部分转移支付补助事实上是在省、市、县之间分配,到县一级政府数额缩小,相对规模也缩小;另外,支付公式制定中的“往年”影响或“讨价还价”也会对平衡作用产生负面作用。相比较而言,专项补助和原体制净补助对缩小财政差距的作用较大。税收返还继续成为拉大样本县间财政差距的“补助”项目,2005年税收返还差距解释了样本县20.4%的财政差距,而2002年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曾达到34.3%,下降的原因在于样本县财政支出中来源于税收返还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下降。其它净补助⑩解释了样本县1.6%的财政差距。

(二)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绝对贡献

表3列出了样本期内各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对地区财政差距绝对贡献的变化趋势,是各年份相对贡献率与样本县绝对财政差距I0(e)的乘积。各收入项目对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不一定会与绝对贡献同向变化,这还要取决于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如增值税规模与地区GDP水平和非农产业发展状况相关(Tusi,2005);其次样本地区省以下分税制度差异也影响了县级政府各类税收的收入水平,表1是样本县所在省份税收在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划分情况。表3显示,2001年后,各税收项目的绝对贡献随着总差距的缩小而缩小: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绝对贡献在2002年均有大幅度缩小,这可能与当年企业所得税由全部归地方所有到中央和地方分享的改革有关,2004年企业所得税的贡献度又有上升,个人所得税贡献度较稳定。增值税差距仍然是引发地区差距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贡献度在波动中有下降的趋势,营业税和其他收入类的贡献度有些上升。由于样本县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大差异,如山东、四川和湖南是农业大省,所以农业税类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一直在0.02左右波动,而城市维护建设税在2001年后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中央进行税收返还后,各省一般会继续向下一级政府返还,但各省内的返还制度不同{11},表1中税收返还占县级政府总收入的12.37%,这部分收入扩大了地区间的财政差距,但表4显示影响正在减弱。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衡效果好,但规模较小(见表1),2004年开始发挥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预计作用还会继续加强。其它净补助包含对民族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补助,其中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补助主要投向农业地区,这部分收入在期初扩大了样本县的财政差距,但影响逐渐缩小。原体制净补助和专项净补助的贡献值在样本期内变化不大,均缩小了财政差距。另外年终结余项缩小了地区间的财政差拒。

五、结论和几点启示

(一)结论

对样本县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表明:七省县级政府总体财政差距较大,且2001年后有上升趋势,其中市辖区间差距较大,但趋于下降,而农业县的差距较小,但在不断扩大。表明城市经济发展缩小了城区之间的财政差距,部分抵消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但随着农业县财政差距扩大,这种抵消作用减弱,整体财政差距逐渐回到扩大的趋势上来;样本县财政差距的省内差距大于省间差距,表明中央政府平衡各省财政差距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省以下财政分配没有起到平衡地区差距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均等化特征。

对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税收差距较明显,县级政府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分布的地区差距较大,企业所得税差距和个人所得税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转移支付项目看,税收返还扩大了县一级政府的财政差距;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和专项补助都缩小了地区财政差距,从差距贡献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上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缩小财政差距的贡献较少,原因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且增长速度小于专项补助,另一方面也与公式设计不规范、均等化目标不明显有关;包含“增加工资补助”、“缓解县乡困难补助”等政策补偿性补助的其它补助项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差距;专项补助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作用最明显,这与Tusi(2005)得出的专项补助缩小地区差距作用较小的结论相反,这一结果可能与样本的选取有关系。

(二)几点启示

1.目前县级政府承担大量上级政府“下放”的责任,但基本没有正式的税收权力,税收不足使县级政府预算内支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加重。但当前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均等化目标不明显,影响贫穷地区县级政府的发展潜力。

2.县一级政府“逆均等化”趋势显现。均等化目标仅仅是地方政府多重目标组合的其中之一,甚至还是较次要的目标。由于缺乏监督,上级政府的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有被挪用和挤占的情况,难以达到均等化的预期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一些长期接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伏润民等,2008);袁飞等(2008)经实证分析认为转移支付增加与财政供养人口规模扩大有因果关系,原因是在禀赋比较少的地区,由于发展经济有劣势,地方政府更有激励去扩大财政供养人口以建立本地政治支持网络或保证地方稳定。

3.适当调整事权有利于县级政府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在一些以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重新划定政府间事权。张丽华、汪冲(200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单纯依靠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差距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农村教育事权上划中央政府和财政才是解决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最佳选择。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财力差的地区对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效益外溢的提供越来越勉强,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地方政府提供的效率优势减弱,由更高一级的政府或中央政府提供从效率上和解决外部性的角度是较合适的。

4.如何降低政府间制度改革中的谈判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配置也往往取决于上下级政府的政治谈判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区域间财力平衡等目标往往无法实现(Basley&Coate,2001;Ebel&Yilmaz,2002)。本文中财政差距中的省内差距状况证实了在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谈判成本更大。

5.需要说明的是,以人均财政支出额衡量地区间财政差距忽视了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地区间均等的财政支出并非代表均等化目标的最终实现。研究表明,即使是有明确使用用途的专项资金支出也难以为当地百姓带来实际的好处(WorldBank,2002)。所以地区均等化措施还需要通盘考虑财政支出投向和绩效水平,增加转移支付并不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万能法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06.

[2]财政部预算司编.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4]杨之刚.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问题成因和改革建议[J].财贸经济,2004,(10).

[5]张丽华,汪冲.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对中央转移支付作用及事权调整体制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8,(10).

[6]袁飞,陶然,徐志刚,刘兴明.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第9篇:移动支付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课程一般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适应信息时代对电子商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法一般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诸多课程的一门综合反映学科,所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影响非常广泛。

故而该类教材的编写必须紧密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其编写应当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操作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思路,依据实际任务操作流程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设计要求确定编写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充分体现实践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以实践为驱动,探索教、学、做的互相结合。

现有的《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类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教材实践任务指导方面涉及的东西极其有限,内容大多以文字性理论陈述为主且部分讨论深度过高,这对于理论素养相对较差的高职类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高职类《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的编写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案例的选取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理论内容以必要、够用为度,突出实践实训。教材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教材理论与实践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并确保与本科类教材有所区别。

《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编写内容结构体系上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学习单元板块,包括: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电子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与微支付、网上证券保险、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1)了解电子商务;(2)电子商务与金融业的天然适应性;(3)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基础。(1)传统支付结算方式;(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3)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3、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1)中国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2)国外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单元电子支付工具。讨论内容包括:1、支付工具的演变发展。(1)实物支付;(2)信用支付;(3)电子支付。2、电子货币。(1)电子货币的含义、属性和特点;(2)电子货币的种类、职能;(3)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3、信用卡。(1)信用卡的定义、分类、特点;(2)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4、电子钱包。(1)电子钱包基础;(2)电子钱包的使用。5、电子支票。(1)电子纸票的定义、特点;(2)电子纸票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单元第三方支付。讨论内容包括: 1、第三方支付基础;(1)第三方支付的含义、产生和基本原理;(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2、支付宝。(1)支付宝的基本情况;(2)支付宝的功能和特点;(3)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四单元网上银行。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银行基础。(1)电子银行的含义、特点和发展;(2)电子银行产生和发展。2、网上银行概述。(1)网上银行的概念、产生和特征;(2)网上银行的种类、功能和发展;(3)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系。3、网上银行的申请和使用。(1)网上银行的申请流程;(2)网上银行的具体应用;(3)网上银行安全工具。4、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管理。(1)网上银行的风险类及其识别;(2)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五单元移动支付与微支付。讨论内容包括:1、移动支付。(1)移动支付的含义、特点和基本要素;(2)移动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微支付。(1)微支付的含义、特点;(2)微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网上证券保险。讨论内容包括: 1、网上证券。(1)网上证券含义、特点;(2)网上证券优势与存在问题;(3)网上证券的交易模式与发展趋势。2、网上理财。(1)个人理财基础;(2)网上理财的含义、特点和方式。3、网上保险。(1)网上保险含义、特点;(2)网上保险的优劣势;(3)网上保险的产品和流程。

第七单元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讨论内容包括: 1、信息加密技术。(1)信息安全与加密技术概述;(2)主要加密技术;(3)网络通信安全措施。 2、网络安全协议。(1)SSL协议;(2)SET协议;(3)PKI协议。3、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1)数字签名的含义、原理和作用;(2)数字证书的含义、作用、存放和使用。 4、CA认证中心。(1)CA中心概述;(2)CA中心的功能和组成框架。

第八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讨论内容包括: 1.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概述。(1)电子商务结算与支付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相关法律问题。 2.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1)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立法要解决的为题;(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主要法律机制建设。 3.网上纠纷的处理。(1)网上纠纷的产生原因和特点;(2)网上纠纷的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