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循环经济产业规划

第1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第2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规划;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国内外不乏成功转型的案例,但总体而言,产业转型并没有一个统一、现成的模式。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中选择正确的替代产业,并在产业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继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各级政府寻求破解转型城市难题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战略新型产业规划,比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静脉产业园区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

1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1.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末期与“十五”相比,5年累计,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45%和14.29%,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将会受到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约束。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等4个方面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纲要》在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4个突出的特点,其中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等。《纲要》

提出,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施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 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的规模。

1.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约有50座出现了资源枯竭,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分两批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列为试点,通过多种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盘锦是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所在地。2007年,盘锦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为此,盘锦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盘锦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将“发展接续产业”确定为“十一五”时期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塑料建材、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5大接续产业。2010年的非采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了多元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显了其在辽宁沿海开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即将成为国内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外知名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

实践证明,盘锦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一条先接续后替代的产业发展道路,即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转向石油技术开发与服务,逐步向新产业过渡,最终形成真正的替代产业。从另一视角看,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量的2/3仍然是煤炭,即“高碳”能源,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

2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目标任务。

2.1探索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逐步实现,再生资源蓄积量将不断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誉为朝阳静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有助于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静脉产业园区)是国家倡导建立的一种新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外的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可再生物资的循环利用(包括中间产品再制造)。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以此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得到有效利用。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1]。

再制造将成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措施,是再生资源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是通过运用先进的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使废旧机电产品达到与新产品相同性能的过程,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还充分利用了废旧产品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

为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我国政府力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2010年4月和5月,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产业等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力度空前,令人瞩目。从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报废汽车“五大总成”等零部件将不再被销毁或私卖,政府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引导报废汽车再制造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

2.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资源型城市选择了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研究提出以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导向,以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发展的重点应该有所侧重,具体措施应该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制定了循环经济法的国家。

第一个是德国,第二个是日本。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从生产环节开始,从节能减排开始,完整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我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几条基本措施是:加强宏观指导,包括一系列的文件规划;制定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引导,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国内企业培训和国际合作。今后国家的政策将会更多地围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制定,包括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建设,都将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重点[3]。

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结构完整、联系互动、交互创新的有机体。依托地缘与产业关系,在区域内共生互动,实现包括知识外溢、信息共享、规模经济、成本降低、树立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

3统筹规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3.1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的总体规划。

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根据行政层次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级三类”,即部级、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总体、专项、区域规划。各级规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于各类规划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规划体系的整体功能。我国现有合法规划名称不下数百种,相互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且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规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最终导致规划体系内部相互矛盾、难以协调[4]。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坏”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度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部门探索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按《纲要》提出的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的具体要求进行全方位科学论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撑。资源支撑也包括关键和实用技术以及信息服务等。同时,还应当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是空缺,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建设。

例如,抓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研究制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等。另外,要对在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6]。

参与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部门工作人员至少应该认真思考几点:一是通过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执法检查,对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以及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降低废物排放量等四大类循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二是建议有关部门着手进行法律实施的后评估工作,研究分析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城市层面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成功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三是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激励措施等。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还需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建议资源型城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润本。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趋势[J].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2010,3(3):30-34.

[2]王岩,杨洪芳。报废汽车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浅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9):32-35.

[3]扬春平。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3(9):4-7.

[4]尤琦,张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2):51-54.

第3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引言

城市规划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随后发展到美、日、东欧等国家。主要做法是确定目标、建立模型、优化方案、实施规划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城市规划,1990年4月1出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更加规范。1984年正式把环境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1990年后城市环境规划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划的特点是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点。

1. 开展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城市环境规划的现状

1.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环境规划是对一个城市地区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区划、预测因经济所引起的变化,根据生态学原则提出调整工业部门结构,以及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战略性安排。也就是说,是城市当局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利环境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1]。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渐渐散尽的时候,世界各国开始了紧张繁忙的经济重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终于陷入了自己营造的泥潭之中。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环境规划在人们理性反思自己行为的过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得以产生。环境规划作为人们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水等环境资源、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有力上具,被迅速纳入到了城市规划中,至此,城市环境规划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1.2国内外环境规划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现在面临城市布局、城市交通运输、旧城改建等问题。

21世纪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高度城市化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2000年城市发展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还将继续扩大。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已经清楚表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将导致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结构和形式也将起巨大的变化。城市结构的变化表现在用地性质和组织的改变,如城市兴建了大量工厂、仓库、工人住房及现代交通运输设施。旧市区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办事、金融贸易、行政管理、商业零售、公共服务和文化娱乐中心。城市在原有较小的用地基础上圈层式地向外扩展,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城市格局及尺度。一些城市城墙被拆,由封闭型变为开放型,城市逐渐向郊区扩大。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运输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的对外和市内交通运输落后于工业生产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在21世纪中叶实现城市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需要紧紧赶上。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络,比较保守的发展目标是,2050年应该达到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2. 循环经济理念及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2.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要旨是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又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ing)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reusing)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原则(recycling)属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2.2国内发展循环经济成功案例

2004胡锦涛书记强调上海应率先实践循环经济,上海这一中国经济的中心城市开始了实践循环经济的行动。上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使经济活动输入端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二是使输出端的废弃物和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三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使总体资源消耗大幅度降低。

上海循环经济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循环经济建设尽可能融入经济发展中。在上海市计委的牵头带动下,联合其它部门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城区改造、产业布局优化以及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在第三产业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举措,通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其他环保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3.城市环境规划与循环经济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以经济有效、生态效率、环境友好、保护地球、技术跨越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非物质化、再利用、再循环、绿色制造(再制造)、去毒物、可降解、无害化(零排放)等为微观操作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这一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最优化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4.结论

第4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国家发改委近期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编制工作会议,研究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讨论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大纲。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我国现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循环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已两年有余,可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善,给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颇多掣肘。

“‘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循环经济功不可没,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所受到的资源能源约束将越来越严重。”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毛如柏表示,“在日益巨大的资源能源需求和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前,我们只能从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

从国家发改委有关方面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及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并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4个方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明确提出资源产出率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根据以往资源产出率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据专家预测,循环经济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巨大。以汽车零部件再利用为例,中国才刚刚起步,而国外汽车零部件90%以上通过再制造实现,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产品,有的甚至超过新产品。再以轮胎行业为例,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试点,能够明显节约生产成本,但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还没有认识到再制造的重要性。

其次,国家将强调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我国将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改造各类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统筹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空间布局,构筑上下链接、相互循环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循环式组合。

第三,生产消费等领域循环经济将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把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推行绿色采购等工作,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5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发展 分析

1 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1.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1.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 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2.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

3 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3.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

3.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3.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

4 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4.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4.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4.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

4.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5 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5.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

5.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

第6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问题】2005年10月,安徽铜陵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使部分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重新焕发了活力与青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已经两年多,由于缺乏细则,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没有及时跟上,导致该法中的一些约束、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至今没有出台,当前省、市级的规划由于缺乏上位规划的指导,制约了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发展。

同时,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导致我国资源型经济综合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近年来科技进步明显,在相关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但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尤其是环保产业发展还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对策】“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并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四个方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明确提出资源产出率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根据以往资源产出率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据专家预测,循环经济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巨大。以汽车零部件再利用为例,中国才刚刚起步,而国外汽车零部件90%以上通过再制造实现,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产品,有的甚至超过新产品。再以轮胎行业为例,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试点,能够明显节约生产成本,但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还没有认识到再制造的重要性。

其次,国家将强调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我国将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改造各类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统筹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空间布局,构筑上下链接、相互循环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循环式组合。

第7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城市总规,循环经济园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最早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型的城市模式。它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物质资源、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为原则而建立的,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居住区;同时,它具备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并且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已经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是人类社会“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的资源开采和大量的废物抛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的经济强劲增长,经济社会短短二十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但这种依靠资源与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威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恢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常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立足于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的必要实践。

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城乡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宏观经济条件调控手段。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中,城市是其最为核心的区域,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必须先行。

循环经济理论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建设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工业化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发展生态工业。城市工业的生态化发展既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又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的规划、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创建一个环境优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真正的生态型城市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

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基本方法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

五、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实践

我国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快速工业化地区面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产业调整,东部产业西部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把贺州市定位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贺州市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理念指导全市的各项规划,重点应包括以培育循环经济体系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资源环境规划、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编制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战略,运用规划的手段对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布局调整;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

在贺州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中,城市总规作为参与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平台,起到指导与统筹的关键作用,而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也为贺州市走向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和推广的范例。

六 、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战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及规模,土地使用及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战略,确立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乃至生态城市的建设中由点到面渗透的发展思路:

1.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容,资源利用极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的经济体系;

2.以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从园区到市域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打造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3.以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型为主线,从建设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至区内企业或行业间的循环,最后建设城市产业大循环,延长生态产业链,引导全市逐步转型循环经济为基本经济部类的生态城市;

4.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七、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市域城镇体系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

总规层面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来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及对生产力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生态的良性发展,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八、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城市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使得城市功能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循环经济的布局调整。

1.控制密度,取得最佳集聚效应。城市密度能带来集聚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将带来生态环境的损害。规划合理的城市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城市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达到城市最佳生态集聚效应。

2.用地布局优化组合,取得最佳用地布局的经济效应。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布局应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以循环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为原则,使用地均衡布局,把用地经济的外部负效应转化为外部正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效应,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自然与经济的生态平衡。

九、运用生态规划的手段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强化分类处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机制;建立有毒、有害废弃物强制性回收制度,委托有资质的专门处理机构加以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鼓励以各种所有制形式投资建设垃圾回收处理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再生产品营销行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再生资源和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2.在排水的雨污体系中增加中水管网体系规划

推广中水回用技术,规划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中水回用;建立供、排水价格体系,降低中水回用成本,提高中水回用的经济激励;制定完善中水回用强制性法规体系,包括中水回用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中水回用的法规约束。

第8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一、商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形成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既是革命老区和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区和关中生态屏障。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一区六县,总人口240万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3.8%。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商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生物及旅游资源,素有“秦岭药库”、“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之美称,“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享誉全国。现已探明矿产资源60余种,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处于我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改革开放后,为使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商洛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因工艺技术落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尾矿、矿山和冶炼渣场319座(处),其中尾矿库118座,占陕西和全国的38.4%和1%,堆积量达4600多万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污染环境。加之商洛地处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尾矿及尾矿库长期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如何把握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能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又能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消除尾矿安全隐患,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目标,商洛市委、市政府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立市”为第一发展战略,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了“微循环抓生态企业、小循环抓生态园区、中循环抓生态产业链条、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的工作思路,走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融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循环发展路子,以及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标。

二、商洛发展循环经济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商洛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章节,并先后编制实施了以循环发展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商洛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商洛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和《商洛市创建国家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

(二)健全了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

商洛市各县区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正县级和正科级建制的市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出台了循环经济园区、企业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办法,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市政府将循环经济纳入县区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与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

(三)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

继200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之后,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推进循环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意见都以循环发展为主线,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扶持政策。设立了循环经济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市县区每年筹措不少于5000万元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和不少于2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十大产业链、20项标志性工程建设以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四)强化了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

成立了陕西省循环经济研究院商洛分院、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研究院,并设立了钼、钒、氟、锌、新能源和新型建材等七个研发中心,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启动了循环经济和尾矿利用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工作。

(五)构筑了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把加快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抓手,策划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家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设立的10个县域循环园区9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循环工业集中区,规划了商丹园区与现代材料产业十大循环产业链和20个循环发展标志性工程,布局了六大类85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同时,为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成立了商洛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企业会员已达67个,编制上报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方案以及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和“双百工程”循环发展骨干企业实施方案。2012年入园企业达289户,其中国内外500强企业21家,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园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逐步凸显。

(六)发挥了循环企业和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成立了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制定出台了认定办法,已有3个工业园区、17家循环经济企业和24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被认定为市级试点单位,1个园区、3家循环经济企业、16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了省级认定。《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实施意见》重点布局的有色金属、新能源、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8条启动建设、5条基本建成,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16个在建。《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重点布局的太阳能光伏、钒材料及新能源等10条循环发展产业链9条启动建设、7条基本建成。商丹园区被授予“陕西省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和“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三、商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商洛循环经济在陕西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近几年,商洛市按照循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的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着力建设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城市)、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西安第二生活区”三区及“西部现代材料工业基地、西部现代中药基地、优质绿色食品基地、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四基地知名度不断提升,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北京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部门单位、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商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陕西乃至全国“十个一”亮点。如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探索出了“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商洛模式”,即以创建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支撑,通过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三方联动,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商洛市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陕西省也在全省推广商洛循环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验。

(三)商洛基本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体系

一是以农、果、茶、畜、沼、菜、加为链接的具有商洛特色的循环农业体系日趋完善,倾力培育的核桃、板栗、茶叶、畜牧养殖、蔬菜、马铃薯、黄姜、道地中药材基地初具规模;启动建设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庭院三大循环发展产业链。二是以商丹园区与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循环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规划布局的太阳能光伏、氟材料、钒材料、钼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等十五大循环发展产业链启动建设,建成了比亚迪全产业链光伏、山阳五洲钒及钒系列深加工等40个循环发展重点项目。三是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特色文化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日臻完善,建成了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木王部级森林公园,形成了十大旅游景区和3条精品线路,成功入选中国旅游百强市;以商山物流、商洛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等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产业链初步建成。四是保障循环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7县区垃圾、污水处理厂(场)建成运营,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不断加强。五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循环消费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乡镇(社区)回收站为核心,上连回收(加工)企业,下接村级流动回收员,点面结合”的县、乡、村三级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六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人居体系日益完善,强力推进城市粉尘污染治理、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利用、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建设,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地热利用面积达到172万平方米,市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3平方米。七是节能环保体系基本确立,2012年万元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6.82%,是陕西省能耗最低的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1年削减2.36%、1.94%、6.42%、5.65%,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51天;丹江、洛河等6条河流19个断面水质100%符合功能区规划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丹江出境断面水质远远好于国家和省内要求标准。

四、存在困难与建议

一是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国家和省内用于引导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资金较少,示范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二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和省内目前还没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各地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评价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科研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科研领军人物、专家团队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投入较低,技术、装备引进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相对乏力。四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县域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工业和农业发展较快,服务业刚刚起步,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和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园区基础设施、消费体系建设等相对薄弱。五是宣传引导还需加强。

第9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当前中国的资源相对短缺,并且大量消耗和废弃,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开始寻求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节约、高效率使用资源和再利用的发展途径,便是循环经济。面对传统的增长模式,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发展思想,我们需要摒弃,坦然正视当前中国资源方面不太乐观的状况,是以前的发展模式实践以后的负面结果,选择从源头控制,从根本缓解问题,即也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一条根本出路。而循环经济会改善现状,创造经济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对资源的状况和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中,笔者就对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和解决措施。

【关键字】

模式 循环经济

一、关于循环经济

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萌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一术语名词这一于九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始出现。循环经济起端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保巧妙地结合起来,双发相互促进的一种经济活动的形式。而在这个本质和指导思想下,循环经济的涵义便是,仿照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系统,打造低生产、利用和耗能的一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增长模式。主要目的是高效率利用资源和实现循环利用,主要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利用。

循环经济立足于生态,主要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使得资源的价值升高扩大以为,更是为了实现节约现有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当前我国循环经济情况

循环经济被我国大量推崇并推广实践以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不过总体上看,当前我过循环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不论是推广和实践均存在许多问题。

譬如,国家还未推出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推进计划,有关利用资源的指标与核算的体系也未加完善,法律方面也未加完善,特别是法规内容里关于生产资源回收利用部分的建设,认识比较薄弱;各机构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容和状况缺乏深入认识,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暂无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技术开发不足,推广宣传欠缺,有关培训工作和教育力度欠佳;并且各个企业设立极少资源环境部分的内容的管理制度等等。

以上皆对中国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造成了阻碍,告诫我们需要抓紧地深入研究循环经济,并且认真严谨找寻相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本身并非自发自觉或自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促进它的发展,需要确切的指导系统和依靠的支撑体系,那么规范性和强制性高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便成为其所需的底基和有效途径。

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如下:对于财政政策,加大支持清洁生产类的项目,并制定有关奖励资金;而对于产业政策,需要严格审核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的进入资格;对于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如国债和中央预算并设立推动循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有关内容的投入研究和宣传教育之类;对于税收政策,好好落实已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有关符合循环经济原则如资源消耗量小排污少、清洁产品、可再生能源及循环利用率高等等降低消费税的税率,而对与循环经济原则相斥的行业提高消费税,减少和抑制这种不合理消费的行为扩散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有效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和排放的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问题,研究和鼓励研究解决国内十分紧缺的资源和废料进口的政策,研究解决会产生存留余热余压的行业机构利用剩余再循环使用的情况等等。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设立,与国务院法制相协调,尽早出台有关推进循环经济的条例,而不完善的法律内容和法规需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完善,并制定新的相关内容,譬如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等。

(二)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对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需要和有关机构部门和行业的协会商议合作,并研究制定出来。可以组织编制如化工之类的重点行业和如再生资源的重点领域的一个专项的发展规划。那么,没有进行编制规划的地区也需要筹划和开启当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问题,一同进步。在组织和编制各类的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客观真实并且严谨地对当前、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采集和分析,充分地体现出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原则和要求。

(三)研发循环经济技术和技术推广

研发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业技术,尽力攻克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难关,使其顺利进行,保证效率和速度,利用之后紧跟的通过现场交流会等方式的技术推广。而已经编制的有关技术也需要首先推广应用。

(四)推广宣传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和教育

到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认知、实践到互相监督,为发展创造和谐推动气氛,提高重视意识和认识,达到有效成果。推广方式譬如通过有关部门的系列宣传活动或者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已有的和增加普及进行企业内部、地方、各个行业等的循环经济的专业培训,推广循环经济的知识和理念。而通过这类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推广,使得全民、全社会都能够充分地产生重要意识,并加深认识,了解专业知识并且着重主要的落实的问题,在增加责任感和自发自觉意识的同时,也整个渲染扩散了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五)以绿色行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实行绿色行动即节能、废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使用环保类产品。绿色消费能够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有效地推动,提供内部动力。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健康和安全,也能满足后代人的这些。如若大力推广和扩大现有的行动规模,就会为企业创造更优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促进绿色产品被生产地更多、质量更好,便是良性循环,跟循环经济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结论:

本文中,笔者先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阐述涵义、目的、原则和意义的基础内容,接着又对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浅谈,最后,笔者从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发循环经济技术和技术推广;以及推广宣传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和教育这四个方面对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现状而总结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循环经济综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