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精选(九篇)

绿色交通标准体系

第1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展;广交会;现状;对策

一、引言

会展经济是在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给会展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然而,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也在不断地凸显。会展业并不完全是低碳行业,首先它需要很大的场所来建造会展场馆,且必须是建造在人流聚集的地方,其次,鉴于目前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展会上需要使用大量的一次性不循环用品,是与现代社会的节能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贯彻落实绿色会展发展理念有其必然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备受推崇的当下,绿色会展其自身地位与作用更加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我国广交会首开先河,是我国首先提出了绿色发展计划的展会,取得了一定对成绩。

二、绿色广交会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会展的概念

绿色会展是指在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会展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会址、服务、餐饮、住宿、交通、活动和材料供应等,把会展活动的资源节约化与环境友好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减少展前资源投入及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展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展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会展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

(二)绿色广交会的发展现状

(1)绿色布展与撤换展。自第115届广交会开始实施绿色发展计划起,广交会绿色布展潮流实现了从过去撤换展期间展馆环境恶劣、污染浪费严重、安全风险高,到如今的安全、高效、污染废弃物大大减少的转变。第117届广交会第一、二期,绿色展位普及率分别达到75.6 %、71.5%;第118届广交会绿色展位数为51758个,绿色展位普及率达到85.6%。第一、二期特装展位搭建材料废弃物与上届同期相比分别减少27.86%、31.13%,展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展位展示效果进一步提升。广交会针对撤换展期间的展品搬运、垃圾清运等环节,建立了更为科学的工作流程,引入科学管理工具,以加强对机动车辆、撤展工具和人员的统筹调配,同时按照ISO流程及与外包服务单位合同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外包施工单位的管理,确保流程顺畅高效。大部分展厅都能提前完成撤展,即使是撤展难度最大的

3.2及4.2展厅也比以往提前完成撤展任务,撤展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2)绿色展品。为了促进绿色展品的参展,广交会积极培育绿色展览题材,打造绿色展区,还新设新能源展区,并在安排普通展会的位置制定了以下规则:同等条件下,属于环保、节能产品的展品和具有创新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优先安排展位位置。据统计,早在第109届广交会上参展企业带来的展品主打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主题,节能环保、绿色等产品的比例达到40%以上。一方面,展品的绿色环保特性可以给消费者技术含量高、有品位、引领潮流的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环保展品的可回收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

(3)绿色服务。广交会提供的绿色服务旨在打造一个快速高效、减少浪费的服务体系,在展会中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组展、现场管理和服务环节信息化建设,提高无纸化办公水平。广交会高效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升级移动应用服务,推出官方网站移动终端应用,升级微信服务功能,新增“展商动态”资讯服务;二是整合现场信息服务,新设广交会网络中心,加强客户数据的采集与行为分析,推出广交会数据动态展示系统,推进广交会指数建设基础工作;三是全面升级软、硬件保障措施。这些改造能提升服务,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例如,第118届广交会在其官方网站开设的“品牌橱窗”栏目是新设立的面向品牌企业的线上展示项目。所有广交会“品牌橱窗”内的展品将成为官方宣传对象,广交会将不定期挑选其中的优质企业及产品,通过微信、Facebook等官方线上社交媒体账号向广大海内外客商推送。不再采用纸质的宣传资料,采用互联网推送的方式,提倡无纸化高效化,环保绿色。

(4)绿色场馆。广交会通过加快展馆设备设施节能改造,降低水、电、气等资源和能源消耗等有效措施,不断推进绿色展会和绿色展馆的建设,同时引入包含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在内的整合型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识别环境和危险源因素,率先开展环境质量检测,进行生态管理。引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关注个体环境健康。

广交会不仅在展馆材质上注重“绿色展馆”,在视觉上也打造了“绿色展馆展馆”。展馆周边主要区域进行环境绿化景观优化改造。共完成绿化面积5100平方米,种植植被952株,进一步提升了展馆环境绿化景观水平,打造四季常绿展馆,让展会客商在优美、静谧的环境中愉快地洽谈。

(5)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绿色发展计划的制定。2014年2月,商务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从第115届广交会开始全面实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行绿色布展。第二,鼓励绿色参展。第三,实施绿色撤展。第四,倡导绿色会议。第五,打造绿色展馆。第六,关注健康安全。第七,加强宣传培训。2)绿色发展计划的实施。为组织实施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广交会与交易团和29家重点参展企业进行座谈,加强政策引导和实施方案讲解,分别对交易团和参展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就广交会绿色特装展位标准、绿色特装展位搭建价格和绿色展位展示效果等问题作了解释。

为了更深入推进广交会的绿色发展计划,绿色特装奖评选活动也变得更加鲜活。绿色特装奖旨在鼓励企业选用绿色环保展材,减少能源资源浪费,达到特装简约化、构建标准化等要求,促进广交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各省、市商务厅局纷纷下文承诺对在绿色特装奖评选活动中获得“绿色特装奖”荣誉称号的企业,在下届广交会展位及展位位置安排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获奖参展企业。在广交会品牌展位评审时,对获奖参展企业给予每次加1分,一个品牌展位评审周期内累计加分不超过2分。通过广交会网站和《广交会通讯》等渠道对获奖参展企业和特装施工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将各交易团参与组织实施广交会绿色发展计划的成效列为组展工作考核和奖励的重要参考指标,将获奖特装施工企业列入交易团和商/协会下一年度广交会特装资质优先推荐施工企业名单等等。

三、绿色广交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绿色会展制度保障缺失

目前,就会展行业而言,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绿色会展的发展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建立绿色会展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不少会展项目由于不能按照有关的绿色发展标准设计、施工,在项目的建设和使用中产生不少问题。绿色会展制度保障的缺失外加由于技术、成本限制等原因,使展会不能充分考虑绿色环保因素,进而产生会展环境质量、资源循环情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却又缺乏相应的监测制度,使问题往往被忽视了,阻碍了绿色会展的整体发展。

(二)绿色会展设计相对落后

在我国,设计师、主办方、地方政府、企业主以及广大观众对于会展设计的欣赏和选择均观念落后,绿色会展的设计较为稚嫩,与国外绿色会展设计之间的差距较大。例如,绿色展示道具和可拆卸展具的设计尚未大规模地出现,展具的使用材料基本上来自装修行业或者建筑行业。这些传统材料难以适应现代展示所具有的用料多、布展快、周期短、临时性等特点,而且在展示结束之后难以回收利用及降解处理,导致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而且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通过对艺术设计语言实现信息表达,不但会消耗大量的空间及展示道具,而且其信息的系统化能力也较弱。

(三)会展供应体系不符合绿色标准

就我国整个会展行业及组织单位而言,尚未全面制定和落实有关的绿色供应体系标准,有关供应商的选择及论证工作也较为滞后,不符合绿色会展的发展要求。在绿色会展的实施过程中,比如说展会场馆的建设,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绿色施工标准,导致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以及以后的使用中都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再加上受建造成本、技术等原因的限制,使得环保低碳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因此在循环利用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此外,由于相关监测制度的缺乏,容易忽视展会上参展商的搭建是否可循环利用,是否会影响环境等此类问题,不会对其严格要求与监督,从而不利于绿色会展的发展。

(四)绿色会展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会展业总体上起步比较晚,会展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从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因此,我国目前发展绿色会展的一大难题是具有绿色会展理念并付诸实施的人才相当匮乏。例如,在展位的搭建上,我国展会的设计搭建手段还比较落后,设计人员在从事会展设计时,极少考虑会展的时效性和环保要求,大部分仍停留于传统的装饰模式,极少企业自主研发先进的拆装展具和便携式展具,更不具备展位搭建模块化的能力。因此耗材、污染程度十分惊人,所以出现了不少的环境负面影响。

四、加快绿色广交会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

会展活动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需要制定并出台会展法,充分保障市场的良性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有序。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一套能够规范整个会展行业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使绿色会展建设有法可依。有了绿色会展标准,有关机构就有了推行绿色会展活动的依据,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推动绿色会展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分别制定会展政策的做法,大范围的统一标准和政策,建立政策法规行政支持体系,对会展组织者、参展商建立合理的“会展绿色壁垒”,依法对绿色会展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推进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工作

为了避免管理部门和会展项目主办方之间的互相推诿,有必要推动绿色会展的第三方认证工作。 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是指会展项目业主与顾客之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社会组织,按照有关的绿色标准对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查证,以确定会展项目或会展企业的管理体系符合绿色标准的程度,能够公平公正地保障绿色会展的认证。与此同时,我国会展行业可在完善有关绿色会展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吸收国外有关第三方论证的经验,加快加强绿色会展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

(三)加大绿色会展设计的应用

为了加大绿色会展设计的应用,需要树立起绿色价值理念,制定绿色会展设计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丰富绿色会展设计的创新体系,以“3R”为原则,通过仿生设计、绿色景观设计和轻钢体验设计,多途径实现人性关怀的绿色会展。

实现绿色会展设计创新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简化设计。在展厅的空间构造、隔断的体量设计来实行简化,节省材料和做工。第二,可循环展示设计。对展示企业进行特有的展示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该公司的专用标准展具和可多次使用的展览系统,实现几年内甚至长期稳定的反复利用。第三,环保材料利用设计。展示设计所用到的材料采用天然材料或绿色环保材料。第四,可装拆展具设计。第四,仿生设计。通过对自然界生命和自然结构形态的感受,将其加入到现代化的展示设计中,丰富了造型设计的趣味性,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第六,情感体验设计。通过视觉传播,结合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神经觉全方位的设计,将要传达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感知。

(四)加快绿色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想推动我国绿色会展进一步发展,首先要针对从业人员进行绿色会展标准体系的培训,对于一般的会展人才可以安排其参加具有一定实力和专业教学经验的高校或行业机构开办的实践性强的培训班,有助于缓解人才需求的压力;鉴于国外绿色会展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对于会展专业高级人才则可以安排其进行出国深造,到绿色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去进行调研学习,然后把这些方法引入国内。第二,在我国也有不少引进的国际展,由来自绿色会展业发展较好国家的企业主办,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企业可以安排会展从业人员多多参加此类展会,学习绿色会展的相关知识。第三,互联网学习。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会展从业人员都可通过网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补充绿色会展的相关知识。第四,高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绿色会展的理念,教授绿色会展相关的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专业和行业的有效对接,为绿色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尔豪,李女仙,苏临壮等.绿色环保理念下展示道具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以广交会为例[J].艺术科技,2015(6):20

[2] 宋冰雪.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3] 刘宁波.关于发展“绿色展会”的几点建议 [N].青岛日报,2012 -09 -06,(14) .

[4] 魏雅莉,朱颖芳.低碳经济、绿色设计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J].商业时代,2013,(23):128-129.

第2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金融

在雾霾遮天的日子里,人们渴望青山绿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的新常态过程中,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撑,绿色金融正在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绿色。

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得到了国家在战略和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及顶层设计。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随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绿色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支持。

根据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为GDP的3%,年均在两万亿元以上。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约为10%-15%,社会资本比重将占到85%-90%。预计“十三五”期间通过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将达到8.5万亿-9万亿元。据《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显示,2015-2016年,我国绿色投融资资金总量分别达到1.65万亿元和1.76万亿元,两年间增长7%;2017年我国绿色投融资金总需求量预计达2.35万亿元,较2016年34%,占2017年预期GDP的3%。从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2月,我国21家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为7.5万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呈持续稳步增长。同时,绿色债券市场飞跃发展,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的40%,跃升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尽管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不小成就,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但我国的绿色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设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一是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不完善。现阶段,除商品林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炭排放权等部分绿色资产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外,大多数绿色资产缺乏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及活跃的交易市场,如公益林、水库、湿地等青山绿水因为没有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滩涂养殖权、商品林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具有市场交易价值,但由于受经营地域限制、参与交易者不多等因素影响,交易并不活跃。绿色项目由于绿色发展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确定、风险高等特点,如果生态资产没有市场认可的流通价值抵押或项目收益权质押作保障,绿色项目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很难吸引金融机构持续参与。

二是绿色信息透明度不高。金融机构与发改委、环保、水务、质监等政府部门缺乏环保信息交流,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企业所处的环保行业信息、筹资项目是否具有国家认可的绿色标识、是否有环保违规处罚情况等信息,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和难度。

三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从约束角度看,尽管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降低了环境保护约束,企业对绿色发展需求不迫切,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从激励角度看,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激励和支持政策不多,导致发展绿色金融无成本优势,无法释放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不足。

四是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情况评价考核不够,缺乏强制性。部分金融机构未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绩效考核,参与绿色金融主观意愿不强。未建立绿色金融组织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审批流程有待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建立专家咨询队伍,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难以把环境保护和金融行为直接挂钩。

为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完善绿色交易市场。国家通过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标准对碳排放权、排污权、水资源收益权、绿色自然资源受益权等绿色资产进行价值计量,赋予绿色资产及其衍生产品市场交易价值,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丰富绿色资产交易品种,让“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解决绿色资产计价难、抵押物和质押物难变现问题,吸引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的资源参与绿色金融。

二是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发改委、环保部、央行等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共享,建立绿色环保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环境执法、绿色项目评级信息、企业环保审核报告、清洁生产认证、涉污处罚等信息共享给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把握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和社会风险,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建立绿色评级和认证体系,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打破环保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防止“洗绿”风险。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继续实行限制污染性融资金融政策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的正向激励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绿色金融挂钩,发挥货币政策的定向微调功能。对绿色金融机构优先安排“支绿”再贷款、享受财政贴息、给予税收优惠、提供政策性担保、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成立绿色贷款风险准备金、降低贷款风险权重等政策措施,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吸引力,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身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3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也是主要的终端用能行业,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10%左右,且消费的能源种类主要为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产生大量的CO、HC等污染气体。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下,2013年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并先后颁布实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省份、城市、公路、港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公路运输场站作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中重要环节,推动及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公路运输场站发展势在必行。公路运输场站是指客运站和货运站(场),客运站是为旅客运输提供旅客换乘、周转等服务的场所;货运站(场)是为货物运输提供货物集散、分拣、周转等服务的场所。绿色低碳的公路运输场站是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为基础,注重公路运输场站在设计、建设及运营环节的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2国外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技术应用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十分发达,公路运输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在运输行行业所占比重较高,作为运输网络基础设施的汽车客运站和货运站(场)的建设也具有较高的水平。但随着能源使用的紧张、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型、节能型场站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各国特别重视场站设计、建设及运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并制定相关节能法规及标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使场站更节能、更环保和更低碳。

2.1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相关法规和技术性标准

公路运输场站作为公路运输网络中重要的节点,也是公共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外公路运输场站不仅注重站内运输工具及设施设备运营过程的节能,同时也注重服务于运输活动的建筑节能,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公路运输场站内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早在1975年就出台相关法规和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以限制公路运输活动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1)美国颁布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中,系统涵盖了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车辆和燃料、机动车辆的燃油效率/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性标准(CAFE)、电力、乙醇和汽油及建筑节能等主要内容,对运输工具(车辆)提出能耗和排放要求。(2)欧盟的《车辆排放法规》,对车辆的排放提出了具体限值,目前部分成员国已经执行到欧Ⅴ排放标准,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车辆排放。在公路运输场站建筑节能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也为了提高建筑中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建筑能耗损失,积极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方面的法规和标准。(1)美国在1975年第一次颁布了美国采暖、制冷及空调工程协会标准《新建筑物设计节能》(90-75),并在1977年实施了《新建筑物结构中的节能法规》,并在以后每5年对标准进行一次修订,此外,美国加州2008年通过的《建筑物绿色标准法规》要求加州所有新建筑,包括公路运输场站、学校、医院、商业大楼以及公共场所在未来五年内减少百分之十五电力的消耗、百分之二十的水资源消耗[1]。(2)欧盟2006年实施的《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节能20%的总目标,具体涵盖公共建筑、运输和制造等行业,包括制定严格的电器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筑、节能汽车等75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欧盟场站建筑节能的发展[2]。(3)日本颁布的《节约能源法》,也对新建建筑有明确的节能要求和节能标准,对场站建筑的节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日本住宅金融公库颁布的《住宅建筑保温隔热标准》,要求建筑部分热阻,对所用的各种保温材料规定了最小的限度,有效的促进了公路运输场站的绿色低碳建设[3]。在公路运输场站运营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也出台相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推动场站选用节能设施设备,财政提供补贴,积极鼓励使用新能源。如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鼓励公路运输场站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技术产品,减少场站运营时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2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现状

世界各国在制定绿色低碳相关节能法规和标准、采用相关节能措施降低公路运输场站能源消耗之外,还积极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节能技术,针对公路运输场站设计、建设及运营的特征,世界各国采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布局及设计公路运输场站的规划合理、布局得当、设计科学,是决定公路运输场站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在规划中常以多式联合运输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便于换乘和营造集疏运中心,对站点布局建设强调规划先行,且要严格服从政府制定的运输场站布局规划。站内布局尽量采用小站房、大场地结构,采用立体化建筑充分利用土地,尽可能缩小规模,并且还要使得场站内布置合理,功能搭配得当,以利于提高车辆在场内的运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设计方面,通过设计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限制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减少热能损失,并充分利用自然风来减少空调耗能,实现场站的科学设计。(2)充分利用新能源为实现公路运输场站的绿色低碳循环,国外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降低场站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德国公路运输场站在设计时要求做到布局紧凑合理,建设时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运营时要求热水用量来自太阳能不得小于60%,1/3用电量来源于太阳能。此外,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充分采用太阳能技术,降低场站对常规燃料的消耗。德国在应用太阳能的同时,也充分使用地热能,把供热系统和通风系统连成一体,利用地热能改善环境条件[4]。目前,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发达国家也积极采用地热能新能源。(3)建筑保温材料及技术建筑作为公路运输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低碳也是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的一部分。为实现场站建筑的绿色低碳,各国场站建筑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型建材和保温材料,如新型保温材料NEO-POR和挤塑聚苯替代品PERIPO的应用,前者可以降低产品汲水率和导热系数,后者应用在建筑物以下地下室的外墙部分,能起挡土和保温作用;复合墙体结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场站建筑的建设环节,将保温隔热材料附着或填入墙体内,以提高墙体的热阻,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4)节能空调及照明技术空调和灯具是公路运输场站的主要电气设备,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耗设备,因此发达国家多采用效率较高的暖通空调制冷设备和节能照明灯具。如日本的空调多为集中式的变水流量与变风流量系统,在新风与排风之间,设有全热交换器,空调系统的热源采用真空式锅炉,真空式锅炉的压力是处于真空状态,保证安全,一般锅炉效率都在88%左右[5];又如美国场站积极采用“能源之星”认证的高能效产品节能节能空调和照明灯具,从而节省场站能源费用,并保护环境。(5)节水技术水资源是公路运输场站建设运营的主要资源消耗种类之一。因此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般通过减少生产用水量,提高产品用水量的利用效率等节水措施,如循环用水、冷却塔回用水、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优化草坪浇灌用水、实行漏水控制等。此外,还采用一些经济、等其他措施,如对场站用水实行监测,确定正确的用水量估计、调整水价结构等。许多国家或地区还加强场站对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如污水回用和雨水的就地利用等。如日本的一些公路运输场站就采用了雨水蓄水库,将雨水蓄积起来作为公路厕所的冲洗用水。(6)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与环境共生住宅”理念[6],强调建筑立面设计技术、自然采光、通风技术、太阳能供电系统、分区空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分区热水采暖和制冷系统、水回收系统等设计与环境、气候协调的建筑是节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日本公路运输场站在设计时特别重视屋檐、窗帘、遮阳板、挑阳台等布局设计,利用周围自然条件,改善局部区域的微气候,实现场站的能源消耗,如充分利用自然风来减少空调耗能;在场站建筑物周围种花草树木,可以调节区域内的微气候,树木绿叶具有遮阳作用,减少了空调能耗。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健全的场站节能法规和技术性标准文件、采用相关节能减排措施、积极推广应用场站的绿色低碳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公路运输场站绿色循环低碳节能发展。

3我国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场站及其场站的绿色低碳都得到了长足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路运输场站的状况,使得公路运输的合理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3.1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相关法规和技术性标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战略方针,来推动了公路运输及其场站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随着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公路运输场站数量的增加,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节能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交通行业标准《汽车零担货运站站级与建设要求》、《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集装箱公路中转站站级划分、设备配备及建设要求》规范公路运输场站在设计建设和运营时应遵循的节能原则和操作要求。《道路货物运输及场站管理规定》、《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从客、货运站(场)的经营许可、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2012年,交通运输行业颁布实施的《客运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价方法》、《货运站(场)建设项目节能评价方法》、《公路运输行业节能评价方法》、《公路运输企业节能考核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客、货运站(场)的节能指标、节能操作、评价方法、评价项目等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运输场站节能评价体系。场站建筑作为公路运输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是公路运输场站能源消耗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路运输场站建筑的节能节地要求。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场站建筑的节能要求。

3.2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场站的设计、建设及运营环节,设计时采用先进的理念,降低能源的消耗;建设时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运营时积极采用新能源和节能节水技术产品。总的来说,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布局及设计随着公路运输场站的快速发展,场站规划合理、布局得当、设计科学在场站节能减排中尤为重要,一些新设计的场站特别注重场站的规划、布局及设计,使场站内各功能用房布置合理,功能搭配得当,客流(货流)、车流等流线设计合理,实现场站规划、布局及设计的绿色低碳。(2)充分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以及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广义上的太阳能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利用建筑节能技术,以隔热、遮阳技术为主体,发展太阳能推广技术。目前,极少数的公路运输场站使用太阳能照明灯作为汽车客运站的照明工具。太阳能电池板也逐渐得到应用,既节能又环保,同时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太阳能技术在公路运输场站的应用比例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3)建筑新型材料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场站在建筑新型材料的应用主要以新型的吸声材料、建筑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为主。吸声材料具有薄膜作用或者共振作用,自身的多孔性对入射的声能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使声能无反射的进入吸声材料,使入射声能绝大部分被吸收,吸声材料的应用降低了场站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噪声;加气混凝土砌砖新型墙体材料是一种可用木工工具切割而成型的,用一层薄薄的沙泥砌筑表面,有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是一种环保节能新墙体材料;此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挤塑)、憎水型复合硅酸盐聚氨酯保温板等建筑绝热保温材料也得到一定的应用。(4)节能节水产品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场站选用的照明、空调等电力能耗设备和水资源消耗设备均能符合国家的一般要求。部分场站为了减少降低运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降低运营成本,其增加建设环节的投资,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更高能效要求的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照明器具、风机、水泵等。

4完善我国公路运输场站绿色低碳的几点建议

第4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障碍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绿色物流的内容

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体制政策障碍

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技术障碍

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障碍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第5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体制政策障碍

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技术障碍

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障碍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金勇,谭欣.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第6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公交;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expanding and small towns,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raff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o save energy, protect environment as the focu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implementation of traffic, with the green bus as the cor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ublic traffic.

Key words: green traffic; public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U416

引言:目前全国的公交系统的燃油量每年就已高达2800万吨原油,占全国汽车成品油消耗的20%以上。同时,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尤其是2米以下的空间范围内污染尤为严重,汽车尾气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健康,造成肺部的高发病率。另外燃油还会产生大量的热污染,由于普通的燃油汽车60%变成热能。在夏天,市区的温度比郊区要高4—5度,汽车排放的热污染起到了非常大的升温作用,并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全国的113个重点城市中,约有1/3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仍一直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绿色公交的意义不单纯是大力推广绿色染料公共交通工具,而是从全方位改善当前的交通体系,进而实现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公交的概念和主要范畴

首先,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自行车、常规公交以及轨道交通。从交通工具上看,绿色交通工具包括各种低污染车辆,如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它们的动力主要源自天然气、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氢能源和太阳能动力等。它们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贴近时下人们倡导的低碳生活,已经开始受到大家喜爱。绿色交通还包括各种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有轨和无轨电车、轻轨、地铁等。

绿色公交则是指:除去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的能源的公交车、出租车等低污染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每辆天然气公交车,每小时仅排放7.8克一氧化碳,362克氮氧化物,且不产生颗粒物排放。一辆传统柴油公交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5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而一辆天然气公交车的PM2.5排放量只占到常见的柴油公交车的排放量的3%。

二、既有的公共交通对现在城市发展的制约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离不开各类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并构建机制促进其发展。但在现实中,尤其是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单一,多元主体参与及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因此,系统研究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制约因素,构建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应对机制和对策,这对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可以清楚知晓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体制是制约我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因素,可以清楚以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来提高思想认识,可以清楚如何采用统筹规划,多元主体投入。

在过去的10年,许多中国城市在处理交通拥挤、事故率上升、空气污染等方面采取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方式。此方式主要运用技术和供给方面的解决方案,如快速路、高架桥、道路容量扩充、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技术应急手段,试图缓解快速机动化带来的压力。这样有可能使中国城市重蹈大多数美国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加拿大和澳洲城市的覆辙:对汽车的依赖加大,城市快速蔓延,原油燃料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等相关问题的加剧,但是同时,由于公交体系的迅速壮大,如果不通过行之有效的绿色能源,会加重城市污染程度,影响整个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在“公交优先”加大统筹规划的同时要将绿色交通,环保意识融入贯通其中。

三、如何大力发展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交的发展

要做到绿色公交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持续发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绿色公交要更新道路设计理念。城市道路与绿色公交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城交通中的三要素——人、车、路在本世纪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结构相应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增加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这些交通都需要在城市道路中布设。当今国家提倡节能降耗,提出公交优先、绿色交通,道路设计者必须重新思考对公交、自行车、人行交通路权的分配。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结构变化、节能降耗政策的提出,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人、车、路的关系。这些都要求道路设计者必须更新设计理念,与时俱进。在道路设计中体现优先发展城市绿色公交、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体现绿色公交优先、确保自行车与行人绿色交通并实现道路、城市、环境等统一。如何设定快速公交站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与轻轨、地铁站方便换乘,主干道平交口设计中如何保证公交信号优先、减少交叉口延误等。需要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2、实现绿色公交需要求调整、更新规范标准,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与标准中应增加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地面常规公交相应的车辆长、宽、高尺寸;提出专用车道宽度、高度要求;各类交通站台长、宽、高;站台与人流疏散的天桥与地道设计要求;补充各类公交专用道路平、纵线型标准要求;补充公交专用路、专用车道通行能力,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设计;补充己建的各类道路调整改造公交专用道路以及公交专用道相关设计标准;增加补充自行车专用系统、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标准和内容。

3、绿色交通要求实现道路的节能降耗。根据公交优先、绿色公交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分类应进一步细化,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按客、货运功能进行细化分类;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另增商业步行街;为保证其他绿色交出行方式,应增设自行车专用道。必须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断面按新的交通结构与需求进行调整更新。增加公交专用道的新设计横断面型式,补充自行车专用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以及步行街横断面型式以及多种交通组合的设计横断面,同时横断面设计要打破以往传统的三、四幅式及对称设计的思路,使得设计的道路横断面不仅体现多种交通元素,还应与道路周边环境协调,增加城市设计并结合景观设计的元素,创造与城市发展和谐的道路断面新型式。应该科学合理分配道路使用权,扭转当前道路设计单纯为小汽车服务的设计思想,真正承担起绿色交通主设计师的角色。我国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公交专用道设汁标准,应从专用道设置原则、专用道形式、车道数、公交专用道车道宽、公交站台等多方面来进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设置。另外,要充分考虑到自行车与步行也是绿色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是这部分交通体系有机的和绿色公交系统融合,从而提高路网的整体功能也是需要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

4、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比例,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对绿色公交工具推广的政策指导,经济补贴,从而达到这些交通工具所占的比重。

结束语: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发展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国民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发展。绿色交通具有快速、安全、舒适的特性,尤其是该系统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综合优势将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证明。它将明显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昊,栗朝家,苏秋菊.我国特大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J].综合论坛,2010,(11):523.

第7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对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二、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三、现代生态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城市新区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空间布局。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3)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

(4)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新区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5)推广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策略。在政策方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是最理想的方式。短期内可以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内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要尽快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科学指标研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辅助的绿色建筑评价软件。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6)更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理念。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TOD模式),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这样即集约土地、低碳生活又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 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这样既能美化绿化又体现了低碳生态且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新区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全局眼光,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从而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第8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当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一)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随着2009年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提出,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2年的《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管理办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与绿色技术相关专利的优先审查制度。科技部火炬中心也专门将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两大绿色技术领域纳入全国技术市场的统计。2009―2013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我国绿色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基本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波动较大。我国绿色技术发明专利从2009年的15174件增长到2013年的30910件,年均增长率为19.47%。但是,每年的增长率变动较大,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明专利在2010年曾出现负增长,说明绿色专利产出并不稳定,受政策等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第二,我国绿色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当年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逐步升高,但占比水平不高、绝对量仍旧偏小。2009―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绿色相关发明专利占比从11.8%稳步增至14.9%,但绝对数量仍旧偏少。与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平均20%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绿色专利的比重也存在显著差距。

第三,我国绿色技术相关的PCT类型发明专利(即国际认可专利)授权量占比较低,且超过九成是外国申请人。以2012年、2013年为例,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中PCT专利的比重分别为23.8%和24.7%,且主要来源于外国申请人(外国在华PCT类型发明专利授权占当年战略性新兴产业PCT发明专利授权比重分别为98.6%和97.9%)。各国在华授权量最大的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为主,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占比非常低。这不仅显示我国本土绿色技术研发落后,还反映适宜绿色技术专利保护及应用的环境不够完善。

第四,我国绿色技术相关的技术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占全国技术交易市场比重增幅偏小、增速趋缓。2009―2013年,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从401.27亿元增至736.54亿元,占比却从13.2%降至9.86%;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从168.69亿元增至680.38亿元,占比从5.55%增至9.11%。两类绿色技术领域的合计成交额占比几乎未变,大大滞后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的增幅。

(二)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不足、国际差距较大、产业化规模有限等问题已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除了过去对绿色发展不够重视、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落后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多数发达国家缺乏转让前沿绿色技术意愿等因素之外,当前最大挑战还是我国绿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体制机制。

一是涉及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府机构较多,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在不同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不强。由于绿色技术领域众多,绿色产业的渗透性强、交叉面广,使得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科技部以及国土、水利、海洋、农业、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都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担负重要职责,难免出现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协调困难,甚至部门间相互推诿和指责,引发政策孤立或冲突,导致政策体系的结构性失衡。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畅、地方官员政绩考核难以量化绿色发展指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和区域分割。

二是绿色技术的公共投入规模相对有限,以财税、投融资为代表的经济手段激励效果不佳。我国绿色技术项目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性贷款,但投入规模相对有限,且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主要是受到环保总体支出规模的限制。2014年我国国家财政环保支出占GDP比重为0.59%,而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起的占比就已达2%,加上地方财政规模不足、环保支出差异较大,投入绿色技术项目的资金更趋紧张。尽管国家自2010年起陆续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但因专项资金使用缺乏监管及地区间污染溢出影响,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拉动效应并不强。同时,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股权投资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资本市场运作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尚不成熟,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减免不足、环境税收体系尚不健全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效率不高等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及企业投入绿色技术项目的积极性。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起步较晚,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实施政府采购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以来,政府绿色采购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和需求侧创新政策工具逐步成为全球性趋势。我国2002年颁布了《政府采购法》,也首次为公共绿色采购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相应的发展仍比较缓慢。2013年我国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比重已近20%,但仍与一些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关键原因在于采购制度体系设计的缺陷。如:绿色采购清单覆盖面偏小,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政策上,工程和服务类项目采购涉及较少。又如,对能否列入节能环保产品清单主要依据对末端产品功能的界定,对其生产过程是否节能环保的评估应用不够。此外,受制于政府采购过于强调“资金节约率”等评价标准、资金来源不足以及采购预算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很多科技含量高的绿色创新产品或服务往往因不具备价格竞争力而难以中标。

四是推广绿色技术的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环保技术标准落后也影响了绿色技术创新。如,我国在效仿实施发达国家普遍建立的绿色专利快速审查机制之后,却因相关的审批程序未做配套、各地审查标准差异大、忽视中小企业诉求、绿色技术判定标准不清晰及缺乏第三方论证等原因,大大影响了我国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又如,尽管新环保法明确了“国家支持环保研发和应用、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但一些产业环保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弱、标准修订滞后、惩罚力度小,相配套的部门、地方法规仍有缺失。这也严重制约了法规和政策环境对企业大规模采用绿色技术、实现绿色改造的倒逼作用。

五是市场化激励手段不足、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存在扭曲,造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逆向激励。如,为推广资源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激励企业推行节能改造,我国已在11个省市开展试点。尽管截至2014年年底试点地区交易总额累计达53亿元,但试点工作仍遭遇重重阻力:排污权分配及其性质尚无明确法律依据,国家对初始确权分配至今没有统一技术规范,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发育不足。同时,扭曲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激励。如,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长期低于进口价格引发买卖倒挂现象,这不利于清洁技术推广 (如天然气发电替代煤电)。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设计的建议

第一,强化落实不同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

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管理协调与分工协作必不可少,必须尽快改变当前各自为政、措施冲突、地方保护、行业分割的不利局面。建议中央层面以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为统领,在着力推进提质升级发展中进一步加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决策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行动效率,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各地也应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合作,形成统筹规划、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全面构建引导、激励和保障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向的政策举措。

一是供给面政策。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加强对绿色共性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小企业创新的公共扶持;提高环保资金的利用效率,形成稳定、充足、高效的投入机制,尤其在环保设施、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能效改进、重大节能装备等薄弱领域。其次,要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专项资金及财政补贴等公共投入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发挥杠杆效应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第三,政府部门除了通过罚款或征税等方式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更应积极推广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来强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激励。

二是需求面政策。重点之一是着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框架体系,应考虑出台我国的《绿色产品采购法》或尽快修订已有《政府采购法》的相关绿色采购内容,明确界定专门机构及其责任,并设置绿色产品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要逐步扩大绿色采购范围,更关注节能环保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科技创新水平,建立科学的公共绿色采购评价体系,并强化相应的组织能力(如环保部门与采购部门的互动、增加专业人才等)。重点之二是要积极推进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各类绿色技术标准的制定,包括能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节能标准及环保标识等,并辅以强有力的执行和动态更新机制,倒逼企业采用绿色技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

第9篇:绿色交通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产品 营销体系 资源整合 手段

在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浪潮冲击下,绿色营销观逐渐引入了中国的企业的营销战略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主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绿色营销已经成为绿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有效竞争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以下是笔者根据平时积累,遵循绿色产品营销的原则和理论提出的一些简单思考。

一、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绿色产品市场营销,又简称为绿色营销,也可称之为环保营销。在受到市场营销的全面影响,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最大化的进展和突破。首先企业意识到了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重要性,不仅在产品的市场投放上注意科学的定位和宣传,而且在科学的定位同时,注重区别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与其他产品市场营销的差异,针对性地针对体系建设中的关于网络、渠道、促销以及售后服务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其次绿色产品市场营销战略是具有一套相应完善的体系化网络架构,整个营销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产品的市场基础。但是在当前的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中,营销手段和营销思路偏离市场实际,而且在网络构架中,真正意义上的体系构建并不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难以统合现代市场营销体系的优势;再有就是,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尽管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影响和服务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但是滞后的营销手段、方法难以满足市场营销的实际需要。

二、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和原则

1.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首先可以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市场营销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统合利用,协调资源与市场意识的完善和衔接,优化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最终形成绿色产品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能力;其次,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注重绿色产品的营销能动性与竞争优劣势的协调发展,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最终可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规模化与产业优化;再有就是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有目标地构建营销途径,优化促销方式和营销手段,最终最优化地完成市场营销的这一总任务;最后,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构建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有助于产品的持续营销和产业的转型。

2.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中,我们必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资源统筹利用,实现产品的持续营销;第二,改变观念和方法,注重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优化,促进绿色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体现;第三,完善市场体系的制度管理规范,基于网络化的信息构架要全面开展;第四,壮大各种成分的营销模式,促进绿色产品营销的产业化发展。

三、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与解决当前传统的营销问题,根据当前营销方法中与市场脱节的行为造成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甄别与科学的完善,遵循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宗旨,最大化地实现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1.转变观念,实行统筹规划

在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是要改变观念,将绿色产品营销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与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相互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营销体制,价值制度的配合与销售技巧以及完善的服务理念的渗透,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核心竞争能力将得到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我们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绿色产品营销体系的建设实行分级规划与管理,规划区域性的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与企业绿色产品营销战略相互匹配,制定品牌绿色标准营销战略;根据企业的产品营销体系构建阶梯式的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协调建设中小型批发市场及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健全产销协会体系。

2.改变方法,强化网络服务

根据现代国际市场服务功能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方法,注重网络信息在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首先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健全市场内部管理制度,整顿市场秩序。国外的经验表明,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信息网络是由政府出资、相关的业务部门负责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公众信息网,它收集、各绿色产品批发市场的当日交易信息,无偿为广大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有关研究部门和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信息网的有效运行,强化了绿色产品流通各环节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的战略实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专业发展,融合多元渠道

走科学发展,科学规划,专业发展的道路是当前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趋势,也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实现多元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首先要加强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省级大型绿色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为中心,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网络的产地批发市场体系。以确定的企业营销战略的中心市场为依托,联结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产地市场网络;以企业所在区域的大型市场为中心,联结全国各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结所在城市驻各大城市农产品流通办事处,联结各地的绿色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相应的销地批发市场体系;其次,积极推动绿色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进行绿色产品流通理念创新。绿色产品市场流通存在独特的“利益变异”现象,有过多的中介机构,分享着过多过大的绿色产品流通利益,不利于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要通过专业的发展规划手段,来改进方法推动绿色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实现绿色产品流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实现绿色产品流通高科技与高效率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再有就是把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构建绿色产品流通模式的生力军。帮助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营销体系,发挥品牌效益。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掌握市场信息,拓展绿色产品销路。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包装,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组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等质量认定认证,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培养合作社遵守商业道德,依法诚信经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绿色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4.国际接轨,倡导标准营销

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产品涌入我国,冲击绿色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绿色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在绿色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构建中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在实践中,不仅要自觉地遵守制度,而且要根据国际化的认证标准,进行标准营销,大力推进绿色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与国际认证接轨。实现营销上的标准化程度与产品本身的国际化认证同步,最终达到营销体系构建的国际化。

5.品牌运营,构建市场体系

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丽,周灏;中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思考[J];北方经贸;2002年05期

[2]王金台;关于我国绿色产品问题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3期

[3]傅赛凤;现代企业需要绿色营销[J];商业研究;200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