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饮食文化的认识精选(九篇)

饮食文化的认识

第1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饮食知识;高血压;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b)-133-02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全世界的高血压患者数达6亿之多[2],由于重视其综合防治,发达国家的患病率、病死率明显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欠缺等,使高血压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3]。因此,加强对高血压易患人群的健康教育,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显著降低高血压发病率的基本措施。本研究调查分析了高血压患者对饮食知识的认知状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为自2008年7~9月在北京仁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12例。其中,男72 例,女40 例;年龄32~85岁,平均65.7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3例,初中和高中68例,大专及以上21例。

1.2 方法

1.2.1 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等;②患者的饮食结构;③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状况;④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

1.2.2 患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的量化评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回答结果,评定患者对高血压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每项回答全部正确为2分,部分正确为1分,回答错误为0分;满分70分,总分在42分(正确率为60%)以上为高血压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好,低于42分为高血压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差。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不同人群高血压患者饮食知识得分

2个年龄组、3个教育水平、2个高血压病程的高血压患者饮食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50岁、高等教育水平、高血压病程>1年的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知识得分比较高。见表1。

2.2 宣教前后饮食知识得分比较

高血压患者宣教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饮食知识途径情况

见表3。

表 3 高血压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

χ2=34.16,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4]。高血压与饮食情况关系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尚未普及,因此,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和饮食知识认知状况较差的情况,宣教后,患者饮食知识认知状况的得分提高,这说明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饮食知识的卫生宣教不够,也可能与患者对饮食知识的重视程度或依从性不良有关,同时,也说明加强卫生宣教后的效果良好。实际上,高血压饮食结构合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因此,为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普及高血压饮食知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状况,消除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为高血压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这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

年龄、教育水平和高血压病程对患者的饮食知识有一定的影响。年龄<50岁的患者饮食知识得分较低,这可能与其生活方式和工作忙碌、不关心生活习惯有关。患者饮食知识得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能的原因是高文化居民更容易获取相关知识并形成正确态度和行为[5]。高血压病程1年的患者得分较高,这可能与随着时间延长、血压忽高忽低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使患者对饮食的关注意识增加,更倾向于采取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饮食知识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以及不同的病程进行有重点的、有区别的健康卫生宣教,以促进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健康教育形式的选择上,曾有报道[6]最受高血压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经常与患者交谈。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比例大小依次为护士讲解、宣传手册和电视媒体,自购书籍的比例最小,说明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患者获取饮食知识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医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沟通技巧,根据患者的年龄、教育水平、病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并穿插使用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医务人员还应使患者获取饮食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如与他人交流、自购书籍、电视、网络等,促使患者主动地采纳有益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此外,有报道[7]证实家庭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明显,医务人员应积极宣传、指导、帮助这一干预的实施。

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8]。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作为生活方式疾病,采取健康教育作为干预方法,是降低该疾病危害性的有效途径[9]。作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教育水平、病程长短以及患者对饮食知识的认知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蕴婷,吴桂芳.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33,136.

[2]任树生.更新高血压防治观念,强化综合防治意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5):193.

[3]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患者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1,16(8):451-453.

[4]米光明,林琳.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4.

[5]常春,张红霞,吕姿之,等.北京市中关村地区55岁以上居民健康需求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13-615.

[6]崔灵.高血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2,2(5):3.

[7]吐达洪,马洪进,张克瑞,等.家庭干预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防治的效果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3-4.

[8]孙宁玲,徐成斌.今日高血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第2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糖尿病专科护士在课前根据患者个人资料计算出每例患者每日总热量及餐数,每餐主副食摄入量,三大营养素比例等,打印出营养食谱。③每次饮食实践课前1d,糖尿病专科护士集中讲解糖尿病饮食目的,如何进行食物交换份和怎样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膳食。让患者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计算当日的饮食热量、晚餐的饮食热量,并将答案交给糖尿病专科护士,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予以审阅、修改、指正。打印资料要求在授课后交给患者阅读,责任护士督促患者阅读自习资料,随时答疑。④每次饮食实践课集中授课1h,邀请患者到食堂现场观看糖尿病餐的烹饪过程。由营养师与糖尿病餐的烹饪老师一起接待患者,糖尿病餐的烹饪老师现场烹饪,营养师在一旁用专业工具进行讲解,如用盐勺控制盐的入量、食物烹饪的先后顺序、高汤应用等。⑤饮食烹饪完成后,请患者共同品尝糖尿病餐,糖尿病专科护士逐一询问患者饮食味道是否能够接受,是否与患者心目中的认识一致(如糖尿病饮食传统意义上讲为清淡饮食,患者自我感觉是否真为清淡)。两组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每月电话随访1次,期间患者可以随时电话咨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评价方法在入组时及第3次随访时调查两组患者饮食知识和饮食行为情况并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①糖尿病患者饮食知识和行为量表参考相关文献[6]设计修改而成,其Cronbach′sα为0.76。量表分成3部分,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糖尿病饮食知识分量表(共20个条目,用以测量患者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采用是非题作答方式,答对得“5分”,答错“0分”,满分为100分)、饮食行为分量表(共20个条目,用以测量患者的饮食行为情况。采用1~5级评分,分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级,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为100分,>80分为饮食行为好,且总分越高饮食行为越好;60~80分为饮食行为中等;<60分为饮食行为差)。②生化指标检测:安排专职护士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测量血压;检测FPG、2hPG评价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12.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此次健康教育方式是小组模式,我们限制参加人数,一方面给患者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减轻专科护士上课辅导时的压力,以帮助患者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英国的糖尿病饮食教育主要为小班教育[7],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来完成,其特点是注重具体的细节问题,以小型化、个体化教育为主,一次授课最多不超过10人。其次,新的健康教育方法更注重个体化,在授课前,专科护士给患者打印1份营养食谱,这份食谱根据每例患者的资料量身定做。在上课时,让患者计算自己的热量,比传统的讲授知识更能抓住患者的注意力,让教与学及时的更好的得到反馈。研究表明,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更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8],与本研究结论一致。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饮食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常规健康教育只注重向患者灌输知识,以患者知识掌握的多少衡量健康教育的效果。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病程、对糖尿病饮食的理解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也有区别,将掌握的知识能否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差别也很大[9],对患者饮食行为的差异也很大。有研究表明,很多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知识,但在行为改变上做得并不到位,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方面[10]。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11]。

有研究显示,与实施单纯的理论讲述和讲解知识为主的健康教育,实施包括行为改变的教育可取得更大成效[12]。糖尿病的饮食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然教育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育大幅提高,但将掌握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更加重要。Cox等[13]通过对457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虽然75%的患者接受饮食知识教育,但是接受过教育的人中只有不到50%的患者能遵从饮食教育。就饮食教育而言,临床普遍使用的集中大讲课已不能很好满足患者饮食自我管理的需要,开展个体化、有针对性,结合患者接受能力的饮食教育对临床进一步深化糖尿病饮食教育有重要意义[14]。标准化饮食课程采用一听、二算、三看、四尝的方法,对糖尿病饮食无论从感观到理性都有认识。一听,听老师讲课,了解饮食课程;二算,算自己到底吃多少热量的饮食;三看,看糖尿病饮食怎么制作,怎么放油和盐;四尝,品尝糖尿病膳食味道,淡到什么程度才是标准。有了这4个标准,糖尿病患者就可以按照“模板”自发地进行饮食学习和模仿。这种教育方法不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也不是被动地灌输,是真正把糖尿病知识转化为饮食行为,是理论联系实践。只有不断地改进饮食行为,才能培养患者的自护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最终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维持良好的代谢控制水平的目的[15]。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血糖控制指标的影响表1结果显示,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饮食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对血糖等代谢指标产生积极的影响。何健敏等[16]的饮食实践课,吴素琴等[17]的饮食示范餐教育,童立纺等[18]的饮食标准化治疗方案的研究均显示饮食治疗对血糖的改善产生相似的治疗效果。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指导,并将实际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在日常行动中,以提高患者的饮食行为。本研究中,通过标准化饮食健康教育,患者的饮食知识有大幅度提升,通过饮食实践课和课中练习、课后强化自习,患者的饮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患者反映以前一直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清淡饮食,导致糖尿病餐的行为习惯很难保持,也不敢外出就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结果是饮食行为不能有效的保持,导致血糖波动。自从参加饮食实践课,患者与营养专家面对面交流饮食制作方法,明白原来糖尿病餐一样可以美味,许多饮食小窍门也让患者对饮食行为的保持有了信心,外出就餐也不再害怕,这些良好的就餐行为习惯也最终让他们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鉴于本次研究受研究时间和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只针对本院住院糖尿病患者开展饮食干预分析,对于门诊、社区等糖尿病患者未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教育效果观察和研究,饮食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认为,糖尿病的教育效果会随着时间阶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短期强化教育会对患者的糖尿病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升,行为改变也会非常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月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会有所降低,行为改变也会有所倒退[19]。本次饮食研究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随访只有3个月,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患者的饮食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与随访。

作者:陶静 胡鹏 徐蓉 曾

第3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旅游凝视;饮食符号;双重;文化表征

饮食是民族旅游凝视行为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其符号的文化意义是通过无数具体形式表征并具有旅游消费符号的内外价值双重性。任何符号形式就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约定都是人为所规定的,而不同文化符号的表征都因为识别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作为民族旅游凝视下 “饮食符号”文化表征的解读主体――民族旅游地及旅游者社会,因主体的不同而形成了文化表征的双重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戴曼齐和山姆德尔认为在旅游消费中其文化表达主要体现在自我表达和符号价值上,因此民族旅游凝视中的饮食符号具有自我表达和符号价值的内外双重性。“饮食符号”的双重文化表征了内部交流的符号――民族文化背景下 “饮食符号”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意义以及对外交流的符号――一种旅游者与其社会的交流媒介的文化表达。以上对符号的双重文化意义探讨对于研究旅游凝视下符号的文化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饮食符号”对民族文化的表征

“饮食符号”反映的理想生活境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因其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鲜明特征以及消费食物的行为等因素而与人的某些观念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经过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将特定食物和饮食行为与内心深处的观念意识相联系;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所反映的理想生活境界就是这种文化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1]“饮食符号”用其推理和类比,形成了丰富的表征系统;用厚重的民族文化从时间与空间维度表达了民族信念与人生理想的追求;“饮食符号”用一种文化沟通的方式――媒介,建立了一系列表征内容,并使其社会结构功能得以体现。

类比的表征。“饮食符号”形态各异,不同形态的食物以类比的方式进行推理,于是形成了众多的文化

表征。土家族的孕妇不能吃鱼卵,鱼卵形似葡萄,葡萄被类比为葡萄胎,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中鱼卵文化表征不能正常生育。鸡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一种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动物,如鸡具有报晓的特性,长有似飞的翅膀和伸展的鸡爪,其羽毛还五颜六色,这些自然属性经过人们的想象,往往被用来表征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其中有的民族用鸡的毛色来表征不同的庄稼作物,表达人们期盼作物丰收的心理意愿。

(二)民族生活理想追求的表征 “饮食符号”所反映的理想生活境界就是文化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理想生活境界包括人们对夫妻恩爱关系的渴望、对生殖繁衍后代的强烈需要以及对财富、平安和长寿的追求。这些对理想生活追求的文化表征往往通过人们在举行婚礼和其他仪式活动中以某些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饮食行为表现出来。

(三)作为媒介的表征 饮食符号充当着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媒介,人与文化之间的介质。“饮食符号”反映的人神关系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中,食物不仅可以作为美味佳肴享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祭品以此来沟通人与超自然之间的联系。祭品这一文化符号作为桥梁是各个民族向神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和心理意愿的载体,是人与神进行交换并相互认同的途径和手段,把世俗与神圣世界有机地连接起来,以此建立一种和睦共处、相互依赖的人神关系。

二、“饮食符号”对民族旅游者的表征

(一)旅游者“角色”转变的表征 角色是人对身份的表达,也是社会的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民族旅游者从日常生活进入民族旅游凝视中,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向旅游场景中新的自我之间的角色转变,日常中的“我”成为旅游者,这个旅游者是旅游地居民对我是“旅游者”的期望,我在体验饮食消费的过程中暂时放弃了常规生活,像一位“当地土著”一样在喝着大理“三道茶”,吃着“破酥粑粑”。旅游者凝视的过程是角色转化的过程,是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也是饮食符号化的过程。

(二)自我表达的表征 民族旅游饮食是一种自我的文化符号,饮食具有自我外在化表达的文化意义。在旅游消费中,饮食活动作为旅游者社会身份交流的一部分,当旅游者回到住地在他者面前进行展示时,是对旅游者自我的呈现,以期待他者对我的态度。在此意义上旅游者把自我向他者呈现出来,于是饮食成为旅游者自我外在化的表达,它让旅游者确定并认同了旅游情景中 “客我”的社会身份。

(三)不同文化交流媒介的文化表征 前文提到饮食符号作为媒介的文化意义,阐述的是在当地民族文化维度内部的符号文化性,其外化的符号表达则是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者社会文化的交流。旅游饮食成了一种“本土”与“非本土”民族、民众与世界之间的纽带。饮食作为外化的符号,它充当了自身内化的文化意义与旅游者回到当地社区文化的交流媒介。饮食作为民族旅游地的文化产物拥有着当地民族文化意义,当旅游者作为旅游经历把它带回当地社区向那里的文化进行展示后,其民族文化开始与旅游者的社会文化产生交流。

(四)旅游者“地位”转变的表征 在民族旅游情景中旅游者是饮食的消费者,饮食置身于旅游活动中是为了获得旅游者“欢心”,所有食物的色、香、味、形等全部聚焦到旅游者身上,“饮食符号”意义在此时已从传统民族文化转变为文化旅游者地位攀升的符号,在旅游者体验消费“饮食”符号的过程中,旅游者的地位由饮食符号带给他的而使旅游者感觉自己的声望提高。旅游者在识别“饮食符号”的民族文化意义同时,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同与尊重,让旅游者倍感受重视的喜悦,旅游者获得了自我地位。

至此民族旅游凝视中饮食符号的双重文化表征得以呈现,饮食作为自我表达的符号,向民族地区以外的文化传达本民族“饮食符号”的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者与社会的交流媒介,旨在向外部社会表达旅游者地位的变化、角色变更、文化交流、自我表达与认同等信息。对内的文化表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质的表达,丰富而神秘;对外的文化表征是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者社会文化的多维交流,深刻而复杂。

参考文献

[1] 瞿明安.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化意义[J]民族艺术,2010(3):P41-46.

[2] King, J. C. H. Marketing Magic: Process, identity and the creation and selling of native art. In Mauze, M(ed.). Present is past.[M] Lanh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3] 张晓萍. 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p211.

[4]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48-190.

[5] 谢彦君等. 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p37-38.

[6] 张晓萍,李伟. 旅游人类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7] Wang ning.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M] Pergamon:2000.

第4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不期而遇 发现快乐

1987年,杜莉从四川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毕业,来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从一名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到烹饪学校的教师,其间的跨度很大,刚开始她难免有些彷徨和迷茫。但是,在当时四川烹专领导和老教师尤其是熊四智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杜莉很快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饮食早已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满足着人类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拥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她从古典文化、历史学视角找到了一个进入烹饪教育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饮食文化,由衷地热爱上了饮食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和享受着快乐。

教书育人 融合创新

自从到了四川烹专,杜莉就一直担任《中国烹饪概论》的主讲教师。20多年来,她不断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依据,始终站在饮食文化学科的前沿,将餐饮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态融入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坚持“条理清晰、讲解透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风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动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餐逐渐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西餐、西点的企业不断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杜莉教授又组织教学团队开发了《西方饮食文化》课程,并与餐饮企业共同设计课程。而与课程建设相伴的是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杜莉及其教学团队在这项工作上一直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由杜莉主编的教材《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烹饪概论》分别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改教材,《西方饮食文化》和《川菜文化概论》更是全国首创。

教学认真负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是学生对杜莉教授上课最直接的感受。如她在上《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西方饮食习俗”一节时,会穿插一些中国饮食习俗,还会拿出珍藏的餐具、茶具做展示,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教书必须育人。她常用“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训与学生和青年教师共勉,既传道授业解惑,又讨论做人原则和职业道德,邀请全国餐饮界著名学者、大师来校讲学、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和青年教师热爱餐饮事业,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孜孜求索 服务社会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杜莉教授在学校还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上下求索,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巴蜀饮食文化纵横》等20余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刊物上百余篇,主持完成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饮食文化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专著《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填补了我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研究的空白;参与撰写的《奥运餐饮培训教程》成为奥运史上第一本餐饮培训教材。主编的《中国川菜》(中英文标准对照版)首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川菜翻译难题,为赢得川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奠定了基础,是川菜的重大标志性图书。该书已成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对外交流宣传的常备礼物,对促进川菜国际化发展、加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5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糖尿病;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糖尿病作为一种具有遗传性质的、发病率高、终身性质的疾病,其发病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饮食干预作为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性治疗与护理措施,其疗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高低。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农村糖尿病患者加强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所研究的50例糖尿病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27-91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25例患者。50例患者中,小学文化有26例,初高中文化有24例,均为农村患者且没有受过糖尿病教育。经病理学研究,这50例患者中2型糖尿病有30例,1型糖尿病有20例。

1.2方法对于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性护理的模式,其内容包括:一是药物护理,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详细地讲解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服药时间以及到医院定期检查的期限;二是心理护理,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与临床情绪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或心理疏导计划,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的压力与痛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痛苦的自信心;三是运动干预,即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说慢跑、做操、打球、快走等,其运动指标是患者不出现低血糖症状或运动稍微出汗,以达到增强患者身体素质的目的。

对于观察组患者主要给予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其内容包括:一是均衡饮食,即糖尿病患者每天需食用肉蛋类、谷类、奶制品、蔬菜水果类、油脂类的食物,而热量的分配标准是碳水化合物占据55%-64%,脂肪占据25%-30%,蛋白质低于15%;二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即糖尿病患者坚持少吃多餐或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食,同时减少高糖份食物的食用,比如说朱古力、汽水、蛋糕、蜜饯、糖果等,多食用糙米、麦片、全麦面包、豆类、蔬菜等食物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且每天的食盐摄取量应低于5克,严禁烟酒;三是根据患者不同的饮食爱好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的方法包括食物交换法,减少、替换、限制法,划分餐盘法;四是在进行饮食干预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以保持血糖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非空腹血糖标准是4.4-8.1mmol/L,空腹血糖标准是4.4-6.0mmol/L;五是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与饮食干预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治疗知识与饮食干预护理措施的培训与健康教育,以有效纠正患者对饮食治疗与饮食干预等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3疗效标准本组的疗效标准包括:一是无效,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低于40%,且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没有较大变化;二是有效,即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在40%-60%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逐步降低;三是显效,即患者对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在60%-80%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程度明显。

1.4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从图表1中可知:经过6个月的对比性健康教育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率与合理饮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统计学意义。

3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护理效果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利用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农村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纠正患者对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对缓解糖尿病病情,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作用的存在的认知误区,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与饮食干预知识的接受能力采取具有差异性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帮助患者快速地接受饮食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需要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一起参与制定饮食干预计划中来,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帮助患者获得最为理想的血糖代谢控制状态,有效预防糖尿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所研究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饮食干预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见于图表1)经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干预知识的认知率为96%,对照组患者为60%;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4.96±1.26)mmol/L,对照组患者为(7.81±1.06)mmol/L;观察组患者的合理饮食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为72%,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曾红梅,智艳玲,殷秀航.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0):30-31.

[2]陈芸.2型糖尿病260例健康教育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04):70-71.

第6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饮食;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 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36-01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可诊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18.8%,比1991年增长了31%,增加高血压患者7 000万,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竭以及其他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 ,防治高血压刻不容缓。目 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 后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往往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作用于人体。膳食因素是与心血管病有关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 ,合理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对高血压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营养疾病困扰人类的健康。原发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血压的升高,心脏、脑、肾脏以及血管的负担逐渐加重,对各个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无论是发病前还是患高血压后,饮食都对原发性高血压产生极大地影响。

资料研究显示:在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方面,高血压患者热能、胆固醇和钠的摄入量一般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上限。庞蓓蕾等 对251例高血压患者饮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肉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荤素搭配组,而体重指 、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荤素搭配组。张学明等 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与饮食相关的危险因子由 到小依次为:食盐量>12 g/d、长期大量吸烟、长期大量饮酒、BMI>24、长时间肥胖和长时间油腻饮食。张银铃 在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通过对124例高血压患者及124例健康人群分别进行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查,高血压与食物中盐分含量、油腻程度、腌制食品含量、饮酒情况以及胆固醇脂肪含量均呈现显著地相关性。可见原发性高血压与饮食密切相关,因此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产生极大的影响。

2.依从性相关研究

病人依从性,对临床治疗效果及病人的健康恢复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内外对病人的依从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2.1病人依从性研究简史

北美Bergman和英国 Porter于60年代初首先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调查研究。1976年Sackett教授组织了12名专家在世界上首次撰写了《遵从医疗方案》专著。1979年他们又对概述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并更名为《健康服务中的依从性》(Compliance Healthy Care)。到了80年代,国外对此方面研究进一步发展。我国对病人的依从性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少。

2.2病人依从性的定义

目前对病人依从性(Patient eompllance/Treatmenteompli.anoe)较公认的定义是:病人的行为(如吃药、饮食或改变其他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 。从依从性本身来说它是对权力和权威的服从和接纳,反映了病人和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依从关系。Remand认为,不按照医嘱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康复,病人应服从医生,遵从医嘱。Martha 认为传统依从性概念反而促进了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的不遵医行为,它否决病人的自由决策权以及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看法,与人的独立自然倾向冲突,患者可能认为服从医嘱不值得,不遵从医嘱被认为是理智的选择。尽管对病人依从性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较中肯的定义述是病人的行为如医嘱的一致性。

2.3影响病人依从性的原因

2.3.1 社会人口学特征:有关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依从性的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影响病人的依从性。

2.3.2 态度和信念:有关资料表明病人依从性与健康信念模型正相关。

2.3.3 知识:依从性差可能与知识缺乏有关。但知识和依从性的关系不十分清楚,人们知道如何用药,仍不遵从。因此,疾病知识丰富并一定不提高依从性。

2.3.4 治疔方案:治疗方案从3个方面可以影响依从性。①治疗方案的复杂性。研究表明病人的依从性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呈负相关。②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也会降低病人依从性。③治疗时间的长短,治疗时问越长依从性越差。

2.3.5 求医的条件:求医的条件也影响依从性。求医的路程远,行为不方便,担心给家庭添麻烦等因素常限制患者的求医行为,从而难以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2.3.6 家庭支持:病人亲属对其依从性影响很大,许多研究,尤其那些与饮食劝告相关的研究表明病人依从性与家庭支持有关。

3. 高血压患者饮食的依从性相关情况

高血压饮食依从性较差,影响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原因有许多,具体研究情况如下:据史素玲等 随机抽样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仅17例遵医饮食,占8.9%。不遵医饮食的原因为:50.3%不知道合理膳食可以预防、治疗高血压;52.6%不知道饮食不当是高血压潜在危险因素;57.2%认为改变饮食对血压影响不大,不重视饮食调理;28.3%不知道肥胖是高血压危险因素;42.8%家庭成员不能或无条件配合饮食调理;68.2%有不良饮食习惯;69.4%缺乏自控能力;64.7%未接受正规高血压饮食知识教育,尤其体现在烟酒的戒除及低盐饮食的控制上,影响患者不能戒除烟酒及遵从低盐饮食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烟酒产生依赖性或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等有关 。

唐益民 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率为30.82%,饮食治疗依从性与患者的家族史、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医疗付费方式、不良饮食嗜好、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及应用技能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差,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需综合考虑应用技能培养、经济承受能力并争取家人、社区的支持。陈延虹 对9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只有16例遵医嘱饮食,占16.7%;不遵医嘱饮食80例,占83.3%。不遵医嘱饮食的原因: ①患者未接收正规高血压饮食知识教育,对疾病认识不足,不知道不良饮食习惯、肥胖是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②认为饮食调节对血压影响不大,不知道合理膳食可以预防、治疗高血压。③缺乏自控能力,吸烟、饮酒成为许多现代人生活的必需。④对医嘱了解不清楚,经济、家庭、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原因分析:①社区、医院防治组织机构不健全,医护人力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缺乏高血压饮食知识,对高血压患者饮食知识指导宣传不够全面具体,致使患者认识不足。②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较困难的患者不重视高血压的预防与保健。③饮食对高血压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与潜在性的,不能立竿见影。因地域等原因长期养成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很难改变,患者及家庭成员不能长期有效配合,导致患者遵医饮食行为差。④自控能力较差,认为饮食对高血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存在侥幸心理,饮食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吸烟饮酒。

刘玉娥 在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差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分析道患者饮食依从性差的原因是(1)知识的缺乏(2)态度和信念(3)饮食习惯(4)家庭支持(5)健康教育方式综上所述大多数认为影响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与文化程度,自控能力,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饮食习惯等有关。

4. 小结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医学专家普遍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只有与饮食、运动、调节情绪等非药物疗法联合应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饮食干预是一种重要的非药物疗法。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恰当的饮食干预可使血压不需药物治疗就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然而,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着重加强提高患者饮食护理依从性方面的研究,不仅在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后也要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高血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200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2]谢晖,刘纯艳.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疾病知识的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2B):478-479.

[3]庞蓓蕾,刘力松.高血压病患者饮食结构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21):63-64.

[4]张学明,张宏,张福.不良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6):485-487.

[5]张银铃,饮食习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10,18(166)

[6]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瑾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

[7]Martha Miteh Funnel/Roben M Aaderson The problem with compli[J]-ancen diabetes JAM,2000,284(13):1709

[8]刘贤臣.论病人的依从性[M].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升册.1988,5(4):237

[9]史素玲,孙圣燕,陈玲丽.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1):72-73.

[10]胡秋玲.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3):283-284.

[11]唐益民.高血压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当代护士,2009,1:72-74.

第7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集本辖区内自愿参加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在45-75岁间,大专以上文化11例,中学文化58例,小学文化29例,文盲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42)和对照组(n=56)。符合WHO1999 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认知功能正常。对于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不列为本次干预对象。

1.2 方法:由全科医生对干预组配发《糖尿病饮食指南手册》供阅读,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干预内容:参照患者的标准体重、体型及活动强度确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然后根据患者的生活条件、习俗、饮食喜好等制定出个体化的饮食方案,要求记录每日进食的食物量,同时进行血糖监测。通过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健康讲座,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定期家庭随访督促检查饮食治疗落实情况,接受各种咨询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重视饮食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食物品种的选择以及食物量的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以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饮食方面和血糖比较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糖尿病饮食知识掌握以及坚持饮食治疗的情况和血糖的比较(见表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干预后糖尿病饮食知识掌握和坚持饮食治疗均明显提高(P

3 讨论

糖尿病已作为全国重点防治的慢性疾病之一,社区健康教育对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医务人员的干预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坚持定时定量进餐,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控制血糖和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区干预,尤其是进行强化饮食干预,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心,并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随时修改饮食方案,督促患者按要求执行。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后,患者对糖尿病饮食知识的掌握更好,懂得了糖尿病治疗中饮食控制和自我监测的重要性,更好的控制血糖。血糖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饮食治疗以外,还应当给予系统的常规治疗和全方位、连续性的管理,使糖尿病治疗从单一方式走向医疗、保健、康复、预防、健康教育为一体综合模式,符合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8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狭义之神;食药同源同理;狭义之神与饮食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11-2

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之“神”,与人的意识心理等有关,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等活动。现代汉语所说的“精神”就是由“精”和“神”复合而来,不过仍保存了“神”原有的含义[1]。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主要方法,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能补充营养,更有祛病延年之效;而不当的饮食,也会给人体带来损害。神与饮食的关系散在于《内经》中,如《素问・阳明脉解》曰:“厥逆……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平常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如众所周知,酗酒迷惑神志。本文就《内经》中有关狭义神与饮食的关系的认识及其意义初步进行系统专论,并欲使其成为新的一门学科即“中医神与饮食学”。

1《内经》狭义之神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神”的概念富有多种意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之“神”,与人的意识心理等有关,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等活动。现代汉语所说的“精神”就是由“精”和“神”复合而来,不过仍保存了“神”原有的含义。狭义的神又进一步分为“神、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等,即《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与脏腑关系密切。“神”与脏腑理论结合,形成了“脏腑神”的概念,《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刺篇》曰:“胆…决断出焉,膻中…喜乐出焉”。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等五志,《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莫不认为人的精神神志活动归属于脏腑,其中,又将心作为精神活动的主宰,所谓“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五志七情则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的在外表露,但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剧烈的状态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导致机体病变,特别是脏腑病变,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同时机体失调特别是脏腑失调也能导致神的异常,如《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可见神变化,也可以从脏腑中变化而来,与相应的脏腑有关。总之,狭义的神不是抽象的,可以确定和把握的,这是狭义神与饮食的关系的最根本理论基础。

2狭义之神影响饮食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精神活动发生障碍或异常,能导致饮食异常。

对于情志来说,人的情绪是在机体的正常调节下,随着外物的刺激而发生的各种反应,既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是各种原因导致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剧烈的状态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导致机体病变,且会导致饮食异常,如《灵枢・杂病》说:“喜怒而不欲食”;《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曰:“思伤脾”,“怒伤肝”,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气机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纳谷不香,出现不思饮食,甚至厌食。因此,刘瑶[2]在关于纳差证治体会中用了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纳差。

对于一般疾病影导致精神活动异常,也能导致饮食异常,如《素问・刺疟》曰:“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

对于神明逆乱的精神病来说,更能导致饮食异常,如《灵枢・癫狂》曰“狂者多食”,“厥逆为病也,...烦而不能食”。现代学者也肯定这点,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肯特・贝里奇说:“抑郁会刺激大脑中的激素机制。促使人们过量吃喝”。现代医学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思绪行为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饮食障碍,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抢食、吞食、噎食、食欲减退、厌食、吞咽困难等现象,不仅影响营养供给的不平衡,还给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也促就精神症状的进一步加重[3]。

总之,精神活动异常是影响饮食的直接原因,这方面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同时,虽然精神活动异常导致饮食失调,但是饮食可以调精神活动异常,参考下文饮食影响狭义之神。

3饮食影响狭义之神

3.1饮食的作用与狭义之神的关系

饮食为人体生命物质的来源和基础,《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精血气以及营卫是生神养神和载神的物质基础,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饮食补精资血益气养营温卫而调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如果饮食消失,神就失去滋生和载体之源,人就会出现神的异常,《素问・调经论篇》曰:“血不足则恐”;《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甚至失神而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因此,现代有学者[1]认为《黄帝内经》中以水和谷物为主的物质营养充足,五脏功能和谐,神的生机才能旺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可见食药同源同理,所以饮食可治疗精神活动异常的病,如《素问・宝命全角论》曰:“黔首共余食,…治神”。有禁其食而治,如《素问・病能论》“狂…夺其食即已,夫食人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有食药并治,如《灵枢・本神》中半夏秫米汤就是药食并用治目不瞑。因此,徐天朝等[4]在关于《内经》对精神医学的认识中提出药食并治精神疾病。

此外,饮食还导致神的异常,如《灵枢・本神》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饮食还可以判断精神活动异常的病的预后,如《素问・评热病论》曰:“阴阳交…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点也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3.2饮食方式与狭义之神的关系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主要方法,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能补充营养,更有祛病延年之效;而不当的饮食,也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适宜才能调神,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失调会伤神。饮食习惯影响神,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饮食的量影响神,《灵枢・淫邪发梦》曰:“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特别是《内经》提出的饮食搭配原则,《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到今天仍然是科学、完善的结论。长期偏一类食会极端于一种神态,如《灵枢・五味篇》曰:“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可见,饮食习惯不好、搭配不合理、量不适宜等饮食失调会伤神。如果良好的饮食习惯、搭配合理、量适宜等饮食适宜会调神。因此,姚存成[5]在关于《内经》“治神"为养生之首的探讨中认为治神养生调摄不能偏食,也不能完全素食。

3.3饮食性味与狭义之神的关系

饮食五味不同的性味亲和不同的部位和适合不同疾病,如《灵枢・五味篇》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脏腑各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从而对饮食五味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而饮食五味又都具有不同的性味,同样对脏腑也具有不同的亲和作用,《灵枢・五味篇》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脏腑功能失调时,不同的脏腑病变宜忌不同饮食五味,同样饮食五味不同的性味对脏腑病变也有宜忌。脏腑不足之病,宜本脏腑所喜之性味,《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脏腑有余之病,根据脏腑五行学说,宜我克脏腑之喜味,忌克我脏腑之喜味,《灵枢・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宜食甘”,“心病禁咸,…宜食酸”,“脾病禁酸,…宜食咸”,“肺病禁苦,…宜食苦”,“肾病禁甘,…宜食辛”。同时五味、脏腑、季节三者还应调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饮食性味可调理的脏腑神,《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那么对于各脏腑失调导致的神的异常,又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就可以根据脏腑所宜所忌选择性味不同的饮食的调理对应脏腑。

当然五脏的资生是依赖于五味,但是过用五味又能损害五脏,五味偏嗜会引起脏气偏胜偏衰产生的病变,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同样五味偏嗜会引起脏气偏胜偏衰伤神,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可见,如果把饮食五味调和得适当而不失于太过就可以延年益寿。

总之,饮食的作用、方式、性味等是调神伤神的直接原因,这方面具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护理意义。

4研讨《内经》对狭义之神与饮食的关系的认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医学发展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模式”转化,人们对健康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一词的定义指出:“健康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饮食为人体生命物质的来源和基础。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精神因素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6];而从古自今饮食不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所生也…得之饮食居处”。可见,精神心理等活动和饮食皆与人的健康关系紧密相关,那么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滥用药的社会里,怎样处理好神与饮食的关系,这对人的健康就更重要了。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奠定了处理神与饮食的关系的理论基础,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具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护理以及临床诊断意义。因此,对《内经》中有关狭义之神与饮食的关系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以及可进一步中医资料研究,使之独立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神与饮食学”,更好地指导生活和临床,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利民.黄帝内经健康心理探微[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79-80.

[2] 刘瑶.纳差证治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117-118.

[3] 史阿仙.精神病患者饮食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4):81-82.

[4] 徐天朝,孙立.内经对精神医学的认识[J].中医药学报,2007,35(3):35-36.

第9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肝硬化;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25-02

前言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病变致使的一种纤维组织增生。该病特点主要为起病慢且病情反复难治【1】。而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的广泛坏死以及结节性再生等是其病理特点。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后期肝功能损害,而在早期则无明显症状,同时晚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继发性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研究报道显示,肝硬化患者由于饮食致使的并发症,从而导致其死亡占死亡总人数的60%以上【2】。针对肝硬化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可控制并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积极有效地康复作用。本文研究主要针对我院63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6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46.19±11.28)岁。

1.2护理方法:

(1)加强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知识与饮食对患者的影响的知识的宣传力度,促使患者对肝硬化疾病知识的了解,并自觉遵守护理人员制订的合理饮食方案。患者病情时常发作,往往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主要表现为患者对治疗的忧愁、悲观,或表现为无规律的饮食或拒绝进食的态度。故护理人员应尽快缓解乃至消除患者的忧愁、悲观情绪。加强患者对合理饮食重要性的认知度,避免患者暴食暴饮,摄入的脂肪不应过多,每日40~55克摄入量是最佳的,饮食的冷热要适中、卫生清洁、定时、定量。禁忌烟酒。饮食中应供给高蛋白、高蔗糖及充分的维生素。高蛋白饮食有利于修复和肝细胞再生,每天应摄入蛋白质100g左右。若患者肝功能差及有昏迷现象时蛋白质的摄人应严格控制。

(2)肝性脑病的护理: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是因严重的肝病而发病的,此病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是以代谢功能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长期食用高蛋白。①肝硬化患者对各类物质的代谢功能以及肝的解毒较低下。当较多的动物蛋白食物被体内摄入时,蛋白质会在肠道内通过细菌分解成为氨基酸和氧化酶并作用生成氨,导致血氨的水平急速升高,而且可以经血脑屏障进入到脑细胞从而引发肝昏迷,因此在这期间患者应该每日供给1200―1600kcal热量,以此来维持正氮的平衡,避免体内的蛋白质分解。由于几天内未食蛋白质,病情有所好转或者清醒,应间隔3至4天增加大约12克的蛋白质,随之增到每天4O克最佳。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可选择豆腐与豆浆之类。在动物蛋白质中产生氨量:酸奶最佳,其次是肉类与蛋类。②选用如谷物中的纤维素以及水果和豆类中的果胶等,此类柔软的食物纤维,以利通便。③充分足量补充与肝功能有关的维生素、叶酸、泛酸、尼克酸和生物素。④液体摄入量以1500―2000ml/d为宜。⑤肝性脑病的主要热量来源就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患者昏迷时的主要食物。在清醒后,碳水化合物能提供70%至80%的热量,少量热量由脂肪供给,每日大约50g。

2结果

由表1结果可知,患者在护理前对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认知度不足,经护理后有所提高,从而减少了由于饮食原因引起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本组的93例在护理过程中均未发现由饮食原因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治疗肝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其综合治疗中饮食指导是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饮食指导,对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生命的延长有很大的作用。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宣教力度,让患者了解一些相关的饮食基本知识,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科学膳食的重视程度,并自觉的根据要求正确的安排饮食[3]。合理的饮食,可促进营养的吸收以及食物的消化。故护理人员在临床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健康宣传,使患者对正确饮食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的三大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若不能进行合理的饮食,则会发生以上并发症,故护理人员必须进行饮食指导,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4]。本院收治的63例肝硬化患者通过严格的饮食护理,结合有效的临床治疗,病情有所缓解。综上所述,针对肝硬化患者实施合理的饮食护理,不但可以使患者痛苦减轻,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食欲增加,且能够避免并发症的产生,逐步降低死亡率,提高疗效,对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荣, 苗艳杰, 王舒眉. 肝硬化呕血患者饮食护理的重要性[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1): 108-109.

[2]杨华. 饮食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6):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