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第1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发展策略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形式,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将环境与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化石能源紧缩

就全球趋势来看,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在逐年看涨。从世界能源结构上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因此,就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并加速开发新能这一方面,人类已经达成共识。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过渡与发展我国家的经济转型

“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众多发达国家一跃成为国际经济水平层面的佼佼者。然而享尽自然给予的各种“恩宠”后,这些“先进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即发达国家已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高碳经济阶段,在转型结束后开始降低能源消耗量,并在全世界都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成功完成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过渡。而发展我国家高碳经济阶段的起步就比发达国家晚,此时的发展我国家的经济正处于高碳经济的高潮阶段。也正是此时我国的能源储量和环境状况也亮起了警示灯,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温室效应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暖冬、酷暑等极端的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冰川融化使得大量北极熊失去栖身之地,甚至会因为捕不到食物而溺死海中。水平面上升,大陆板块随时都可能被大海吞噬。由于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灭绝的厄运迟早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礼”,面对自然的愤怒,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付出代价,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

作为发展总国家,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作为我国能源支柱的石油企业又该如何发展,下文将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石油企业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应为先驱。

(一)优势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而言,石油企业要发展低碳能源,仍应将重点放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而发展这两种资源,石油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源于能源开采、运输方面经验的积累;其次,在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的石油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再次,为了鼓励石油企业大力发展海内外的资源开发,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最后,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能源发展的亮点,近几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同时,国内的大型石油企业已筹备着向煤层气和海上天然气进军。

(二)劣势

石油、天然气虽然相对比较环保,但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未来的能源结构还是要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但是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基本集中于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对于可再生新能源的研发,技术层面上还是稍显落后。我们的节能减排只能通过节水、节地以及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装置等技术性较低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的渠道去谋求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新能源的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机遇

从长远利益来看,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首先从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分析,煤多、油气少一直都是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产量远远无法与消耗量持平,这使得我国对石油进口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石油公司的保供压力会持续增加。但是在低碳经济模下,原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就会转向排放量较小的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有了新的消费增长点,石油企业就可以转变生产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其共同点就是实现油气企业向能源企业的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在产业和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企业的转型将带动起经济增长新高潮。

(四)威胁

石化能源总量在持续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日后必然会主宰我国能源市场,新能源种类繁多,所以我国能源市场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即石油企业由传统化石能源创造出来的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瓜分,很难重复往日的市场主体地位。此外,国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税收等政策形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加以限制,总体看来经营前景不是很乐观。此外,由于石油产量低,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要我们仍需依赖石油进口。但是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会以低碳为借口加大贸易壁垒,加大了资源进口的成本就意味着加大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缺少了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会明显下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石油企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石油企业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发展低碳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一)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短时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我国石油能源储备量虽然不大,但是天然气能源的储备量却是相当的丰富。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开发,作为清洁型能源,天然气可以充当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能源。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石油企业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二)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

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石油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型石油企业都将战略主场转向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如道达尔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生物燃料开发的先河。又如壳牌石油,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独立的生物能源部,其生物能源业务在世界石油行业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2000年以后,该企业又加大了对生物能源方面的投资。再如巴西石油,企业预计2007-2011年在开发生物能源领域投资3亿美元。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起到先锋作用。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能源领域表现突出,加大了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可燃冰开发技术的研发,在生物资源领域重点加强非粮乙醇和生物质柴油的开发与生产,不断提我国清洁型油气资源的保有量。

(三)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主体意识

石油企业虽然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就生产而言,它也是我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企业。所以,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开发,保质保量地为社会提供清洁型能源是低碳经济下石油经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树立节能减排的主体意识,大力推广余热回收等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四)发展二氧化碳处理技术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低碳不等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因此,推行低碳能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回收在利用和永久封存两种,已经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之中。现在很多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开采领域加入了二氧化碳强化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挤压地下油气资源十分有效。此外在化工领域,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加工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或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甲醇、碳纤维、沥青、建筑材料等等。可以将回收来的二氧化碳充分再利用,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也提供了新型的物资原料。此外,石油企业还可以凭借现有的地质技术,在已经枯竭的油田寻求有利于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构造。无论是回收还是封存,都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各石油企业要积极合作,从源头上实现低碳减排。

四、结论

为了发展经济,我们不惜破坏环境。现在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反作用力使得我们不得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就是协调二者关系的结果。低碳经济决定了各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决定了清洁型能源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体。作为石油企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方面我们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低碳经济否定了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这就给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相对清洁的能源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是我国的石油储量还是有限的,天然气能源却极为丰富。这就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要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并以此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企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加速新能源的开发,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非常规能源开发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生物能源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面对新能源之间的竞争,传统能源优势已经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只有加速开发出核心产品,才能增强在未来新能源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住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宏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J].绿叶,2009(1).

2、吴晓青.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6(5).

3、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

4、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5).

第2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能源转型;能源革命;低碳发展

[作者简介]刘长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人员(北京 100038)。

2009年以来,全球淘汰化石能源的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9月,20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各国领导人同意逐步淘汰和退出化石燃料补贴,提出最终淘汰3000亿美元的全球化石燃料补贴。2013年,世界银行宣布大幅限制向燃煤电厂项目提供贷款。2015年6月,德国巴伐利亚州G7峰会,各成员国同意在21世纪末完成全球经济“去碳化”,要求各国能源部门在2050年实现低碳转型。2015年,奥巴马政府宣布不再使用公共资金对海外燃煤电厂提供资助,最贫穷国家除外。11月,经合组织国家(OECD)宣布收紧国际煤炭补贴。

与此同时,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屡创新高。201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再创造新高,达到3290亿美元。分国别来看,中国是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投资额1105亿美元,增长率为17%,政府大力推动风能和太阳能源发展,同时限制燃煤电厂发展;其次是美国,投资额为560亿美元,增速为8%,这是2011年“绿色刺激”计划以来增长最强劲的年份;再次是欧洲,投资与2014年相比下降18%,其中英国投资增长24%,达到234亿美元,而德国和法国投资下降较大①。

从国际能源发展的大势来看,能源部门的低碳转型,限制煤电厂建设,逐步淘汰煤炭发电,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借鉴国外能源转型的成功经验,有利于降低我国转型成本,提高能源安全,推动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国际能源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德国能源转型

2010年9月,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了推动实现能源供应深刻转型的能源战略。该战略规定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能源消费下降目标。

2011年,德国正式推出“能源转型计划”,推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到2022年完全放弃核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并提高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上风能开发投资。德国《能源转型计划》的主要目标如表1所示。

2012年,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EEG-2012),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提出到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电力供应中的份额分别要达到35%、50%、65%和80%。

为全面推动能源转型,德国在第18届立法会议期间,推动了10项立法议程推动能源转型,即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气候与2030年能源框架、欧洲排放交易改革、电力市场计划、效率策略、建筑策略、输电网、配电网、监管、平台①。

(二)英国低碳转型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家,并将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2009年能源白皮书《低碳转型计划》②,提出了低碳转型的目标和措施,涵盖电力、重工业和交通等各部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计划提出2020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即在1990水平基础上下降34%,与2008年相比下降22%,排放量从7.79亿吨下降到6.0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还制定了配套专项规划。交通部(DfT)了《低碳交通―绿色未来》;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和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等。

2011年5月,英国公布了第四份“碳预算”方案,明确了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并将其纳入法律框架。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与1990年相比减少50%,2030年减少60%,2050年减少80%。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提出的各部门减排目标如表2所示。

(三)加拿大安大略省退出煤电

2015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终止燃煤以实现更加清洁空气法案》③,全面禁止省内现有及新建发电设施使用燃煤。该省从推动能源转型到彻底退出煤炭发电产业,前后历经十多年,目前是北美首个零煤电地区,其采取的主要做法有:

1.立法先行引导煤电退出

2003年,政府提出明确的绿色发展战略,把逐步淘汰燃煤发电作为重点任务,大力推动关闭传统燃煤电厂。2009年省议会颁布《绿色能源法案》①,规定2014年全部淘汰燃煤发电,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该法案作为绿色立法影响深远,尽管2013年经历了政府主要领导人更迭,但绿色法案规定的措施仍得以继续执行。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4年,该省共淘汰7546兆瓦(MW)燃煤发电装机容量,2014年该省成功关闭最后的燃煤发电设施,最终实现全省退出煤电的发展目标。

2.推动建立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

燃煤发电对安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低碳减排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省大力发展核能、天然气和新能源,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电力供应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核电。目前,核电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0%,2010年至2014年间每年实际发电量则提高到总量的55%至62%,为该省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二是积极推动发展天然气发电。过去10年来,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从4364兆瓦增加到10038兆瓦,所占比例从14%上升至27%,有效弥补了燃煤发电退出导致的供应缺口。三是积极鼓励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充分使用水电资源。

3.制定配套措施推动低碳增长

该省通过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成功培育出新的低碳增长点,最终实现了燃煤发电退出。《绿色能源法案》实施后,该省制定了上网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标准供应计划、太阳能供热激励计划等配套措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以稳定、较高价格收购或给予补贴,鼓励社区、产业界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受优惠政策影响,相关行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

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能源转型的目标和措施。印度提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33%―3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40%。为此,印度成立了总理气候变化委员会,颁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提出八个核心计划,涉及太阳能、能源效率、可持续居住环境、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喜马拉雅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可持续农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印度推动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巴西提出到2025年人均排放降至6.2吨CO2eq,2030年降至5.4吨CO2eq。2025年单位GDP排放强度相较2005年水平下降66%,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75%。为实现减排目标,巴西大力发展生物能、太阳能和风能,提高发电效率。到2030年实现生物质能在能源结构中占比18%,可再生能源占比45%,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增加到23%,电力部门发电效率提高10%。

南非提出2020年到2025年之间达到峰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在3.98亿吨―6.14亿吨CO2当量之间,2025年之后南非温室气体排放将进入为期约10年的平稳期,继而进入绝对下降期。为实现减排目标,南非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有1998年的《南非能源政策白皮书》(2003年修订)、1999年的《国家废弃物管理战略》、2004年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白皮书》以及2011年颁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能源结构调整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均作为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五)能源转型的动因分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推动能源转型,主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应对气候变化

世界各国推动能源转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英国通过低碳转型来实现其2008年作出的减排承诺,即实现2020年英国能源供应的15%来自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为此,英国制定了全面的清洁能源战略,以及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配套机制。

2.提高能源安全

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提高能源安全水平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降低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从而降低经济运行风险。英国从2003年开始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3年英国天然气净进口量超过天然气消费总量的50%。依赖进口天然气,使英国经济容易受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供应中断的影响。因此,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确保英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英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减少一半,由可再生能源提供40%的电力。

3.推动经济增长

推动能源转型的另一个动因是培育低碳新兴产业,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创造绿色就业岗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国家为应对经济衰退,先后出台了绿色增长和绿色新政等措施,通过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实现绿色增长,为社会提供绿色就业机会,尽快走出经济衰退周期。

4.技术与政策推动

能源转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技术变革与政策推动。目前全球能源低碳化正在进行,国际能源署(IEA)提出①,全球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是现实可行,需要能源体系出现创新性和革命性变革,它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加速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国际、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能源政策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政策、市场和创新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二、国际能源转型的经验与问题

(一)能源转型取得的经验

能源转型非常复杂,各国推动能源转型的措施不尽相同,主要经验可归结如下:

1.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能源转型的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能源转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德国以《能源经济法》作为基本法,明确将“保障提供安全的、价格优惠的和与环境友好的能源”作为立法目的,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先后制定了《电力输送法》《生物质条例》《能源节约条例》《能源转型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①。

2.强化市场激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核心

电力市场及稳定的经济激励机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上网电价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1991年,德国颁布实施《电力输送法》,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的固定电价制度。《可再生能源法》经过多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上网电价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强制入网,电网运营商有义务保证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完全接入电网;(2)优先购买,电网运营商有义务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商的全部电量;(3)保护性上网电价,电网企业有义务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向可再生能源发电商支付固定电价,并由全体电力用户分担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费用②。

第二,灵活的电力交易市场助推可再生能源发展。在1998年《能源经济法》的基础上,德国建立了开放、竞争性的电力市场,打破地域供电界限,对所有用户开放能源市场,电力公司必须将发电、电力传输和配电业务分开。在竞争性电力市场中,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绿色产品推向市场。2012年《可再生能源法》(EEG-2012)规定,可再生能源设备运营商除可选择固定上网电价外,也可选择直接参与电力交易,运营商可以得到除交易收益外的市场补贴。

3.全社会广泛参与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

与化石能源高度集中、规模化开发方式不同,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方式灵活,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共同行动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德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采取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发展相结合,发电与供热、交通多部门联动,极大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能源署发起“促进太阳能供暖”行动(2002)、“市场加速计划”(2009),较快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制冷系统的发展。建筑部门深入开展建筑减碳项目(1996)、住所现代化项目(2003)以及生态建筑项目(2005年开始)。交通部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提高生物燃油比例,减少化石燃料消费,为个人出行提供环保交通运输方式,多举措推动交通领域的能源转型。

(二)能源转型面临的问题

能源转型涉及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能源转型存在转型成本、关键技术、区域差异与成本分担等问题需要解决。

1.能源转型成本高昂,可再生能源补贴和电价上涨问题亟待解决

能源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转型的经济成本,主要体现为针对可再生能源的持续补贴,以及终端用户用电价格持续上涨。以德国为例,虽然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和速度较快,但是庞大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能否持续执行面临较大问题。201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直接补贴达到180亿欧元。据德国能源和环境部估计,到2020年,风能和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将高达6800亿欧元。到2030年,德国能源转型成本将高达1万亿欧元,庞大的补贴规模给公共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能否持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能源转型导致终端用户用能价格大幅上升,影响产业竞争力,提高家庭用能支出。通常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地远离负荷中心,为消纳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投资升级改造电网,成本会转嫁给终端用户,导致能源消费成本上升。德国2030年前需要投入高达425亿欧元的电网改造费用,目前已成为欧盟能源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居民平均电价(含各种税费)由2000年的每千瓦时13.9欧分上升到2012年的每千瓦时25.8欧分,平均每个家庭家能源成本占税后收入的比例从5%上升到7%①。能源价格仍将持续上涨,加重了企业和居民负担,降低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拿大安大略省退出煤电也面临该问题,该省电价大幅上涨从全加最便宜变为最贵。从能源转型的历史来看,煤炭取代薪柴成为主导能源经历了140年左右,石油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经历了90年左右。可再生能源受能量密度低、资源位置、资源利用转换效率等因素限制,替代化石能源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承受如此高的转型成本成为较大挑战。

2.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在技术层面,能源转型需要发电设施、电网、储存、终端用能设备等能源体系全面变革,能源体系与电力系统要从当前的化石能源依赖型向可再生能源友好型转变。目前,电网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的容量十分有限,在大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的同时,需要借助大规模的储能设备才能实现供需平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因此,电网和储能技术的突破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储能技术方面,目前抽水蓄能电站比较成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及电动车储能技术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储能技术的应用容量和发展前景比较受限②。如德国目前抽水蓄能电站基本开发完毕,如果使用邻国的抽水蓄能电站不仅会增加成本,也会加大电网的压力。

3.能源转型的区域差异与成本分担需要解决

能源转型需要突破化石能源的发展阻力和路径依赖,同时,解决经济增长和能源转型之间的冲突必然涉及利益调整③,其中区域差异需要得到充分考虑。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对区域差异提出配套措施加以解决,能源转型就可能受阻甚至会难以进行。以德国为例,联邦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需各州去落实,但各州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较大,导致能源转型成本和收益分配严重不均,不同地区企业和消费者电费负担存在较大差别。北威州人口密度和工业化程度最高,属于褐煤富集地区,其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该州企业和消费者要为绿色电力生产支付更多分摊税;巴伐利亚州和石荷州因可再生能源发电而获得较高财政收入。因此,北威州曾呼吁对能源政策成本的全国分配不均进行经济补偿④。

三、国际能源转型对中国的启示

(一)能源转型已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解决国内环境问题与能源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解决环境问题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诱因。为解决当前严重的雾霾问题,我国采取强力措施改造升级燃煤电厂。2015年12月,国务院提出2020年之前全面实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坚决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电厂,东、中部地区要提前达标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体量大,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导致经济发展容易受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供应中断的影响。推动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降低我国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进一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积极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全球能源体系的低碳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发电将难以融资支持,这会影响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10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和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我国燃煤电厂“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据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对海外燃煤电厂投资已高达380亿美元,还将计划开展720亿美元的项目②。国外媒体报道后,对我国企业在建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未来我国要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促进能源行业技术低碳升级,在对外投资中更多地考虑气候变化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推动能源转型

一是完善能源转型的法律基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通过法律保障能源转型的重要地位。制定完善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政策,加快电网建设和电力市场改革,合理分担可再生能源入网造成的额外辅助成本,激励电网企业接纳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加快推动电力市场改革步伐,建立竞争、高效的电力市场,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推进跨省跨区联合调峰,充分挖掘消纳潜力。

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和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作用。我国能源转型刚刚起步,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技术和市场化瓶颈,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我国应积极吸取国际经验,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争取尽快突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瓶颈。调整“重生产、轻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可再生能源用户,在发电、建筑、交通等领域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同时,调整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式,坚持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开发相集合,大力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3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燃气空调 能源结构 天然气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空调器的使用量不断增大。我国的空调器主要是电空调器,随着空调使用量的增大,空调的耗电量也越来越大,因而造成电力紧张,用电的季节峰谷差加大。另一方面,2003年10月1日,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段管道靖边――上海段开始投产试运行,源源不断的天然气开始进入上海和华东地区,2004年元月1日,上海将开始商业供气,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

发展燃气空调,既可以缓解由于大量使用电空调器引起的高温季节的电力紧张,又增加了夏季的用气量,可以调节用电用气的季节不平衡。此外,在我国大力发展燃气空调,可以比较合理的消费天然气,适应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要求,受到国家能源政策的支持,而且燃气空调还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

2.燃气空调主要产品种类 燃气空调的种类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使用要求来加以选用。根据制冷制热原理和使用目的的不同,燃气空调大致有以下几种产品种类。

2.1 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

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式空调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因而在燃气空调中以燃气为能源的压缩式冷水机组及热泵机组发展较快。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式冷水机组及热泵机组与电动压缩机组比较,可无需考虑电力系统的发电效率及输配电效率,因而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是一种既可以燃气为能源又具有较高性能系数的制冷机组。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通过燃气发动机驱动制冷压缩机,同时回收发动机水夹套中的尾气的废热用于吸收式制冷机或产生热水、蒸气等[1]。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与电动蒸气压缩式空调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 1)可回收发动机的排热使热泵的输出量增加,还可将回收的排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取冷水; 2)发动机驱动极易进行转速控制,实现能量调节,可保持部分负荷时的高效率; 3)以大气为热源的场合,因发动机的排热基本不受大气影响,即使在严冬,输出热量也变化不大; 4)除霜过程可用发动机的排热加热,对输出热水温度影响较小。

2.2 直燃型吸收式空调机组

直燃吸收式空调机组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油为能源,在高压发生器内燃烧,释放热量,以高温烟气作为加热源,利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制取冷热水,供夏季制冷、冬季采暖用。它结合了吸收式冷水机组与锅炉的优点,具有一机多用的功能。直燃型机组有单冷机组和冷温水机组两种形式:单冷机组只具有制冷功能,在天气炎热时为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冷温水机组则具有制冷和采暖的双重功能,既可以提供冷冻水,还可以提供热源以及热水。按照采暖循环的不同方式,冷温水机组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制冷、采暖专用机:它只能交替地以制冷/采暖方式进行运转,而不能同时具备两种功能;2)同时制冷与采暖型:它在工作时可以同时完成制冷与采暖循环; 3)同时制冷、采暖与供应生活热水型:它的优点是设备利用率高,可以节省机房的面积。

2.3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是一种对燃气进行梯级利用的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为了有效利用燃气,不仅要提高耗能设备效率,尽量减少排放热损失,而且要使燃气产生的能量由高温到低温实行多阶段多次利用,也就是按能量品位的高低,安排好功、热和物料热力学能的各种能量之间的合理配合,实现不同形式、不同品位能量的梯级利用,以获得整个系统能量综合利用最佳效果。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是由一种一次能源连续产生两种以上的二次能源的系统,燃气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高品位的热能用来发电(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直接把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或者为吸收式、吸附式制冷系统提供驱动热源,从而实现对燃气化学能的多级多次利用。

根据采用的原动机不同,冷热电联产系统分为两类:

1)以燃气机为原动机的系统

燃气机与柴油机类似,同属内燃机,为往复运动机械,再将往复运动转变为回转运动, 驱动发电机组。发电效率为(20~35)%,热电综合利用效率为80%。排热回收形态主要为(400~600)℃的排气与(85~90)℃的热水,可用于采暖、供热水与制冷。发电量规模一般为(15~1000)kw的中小型容量,日本已有容量(15~300)kw机组型的产品[1]。

2)以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系统

可直接传递回转能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效率为(20~40)%,热电综合利用效率为80%.不用冷却水,排热回收形态主要是排气,排气温度(400~550)℃,排气经废热锅炉产生蒸汽或热水,用于采暖、供热水与制冷,也可将排气直接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冷。发电规模为(1000~3000)kw的大型容量。但随着微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小容量的发电机组得到发展。日本已生产以城市煤气为能源的微气体发电机组,最小容量为290kw[1]。

2.4 天然气除湿空调系统

普通的空调器的除湿功能只有在被冷却的房间温度低于露点时,才具有一定的除湿能力,但也是有限的,其调节能力较差,因此需要专门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系统[2]。目前,以天然气作为驱动能源的除湿空调系统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1)除湿蒸发冷却系统

该系统采用溶液作为除湿剂,在除湿器中对新风进行除湿,吸收水分成为稀溶液,必须在再生器中被再生热源加热,除去水分提高浓度才能恢复其除湿功效。以太阳能、余热或其它低温热源会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影响其推广使用,而使用天然气加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可以说天然气除湿蒸发冷却系统是新型的节电、节能、经济的空调技术,其理论cop值可以达到1左右。

2)燃气用于转轮再生的干燥空调方式

在空调机组中加入转轮除湿机,室外新风先进入转轮除湿机进行除湿处理,除湿后的干空气再进入空调机进行空调处理,然后进入空调室完成制冷、采暖过程。转轮除湿机由吸湿转轮、传动机构、外壳、风机及再生用加热器等组成。用来吸收室外新风中水分的吸湿剂一般为硅胶或分子筛。当吸湿剂达到含湿量的极限时会失去吸湿能力,为重复使用需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是用(180~240)℃的热空气加热吸湿剂,使其所含水份蒸发。而热空气就是通过在再生加热器中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排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获得的。这种干燥空调方式的优点有:充分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排热,起到节能的作用;对空气分别进行湿度和温度的处理,能承担较大的冷负荷和湿负荷,且避免了为满足湿度要求制冷机在低蒸发温度下运转, 效率降低的弊端,有较好的经济性。

3.燃气空调的经济性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 许多学者和国内的一些企业针对以天然气作为驱动能源的空调器的经济性作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燃气空调器比电空调器更具竞争力。文献[3] 的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与等热值的电力价格之比为约为3.8∶1,吸收式燃气空调器供热费用低于电空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吸收式燃气空调器的制冷循环与电空调器相比很有竞争力。文献[4]表明吸收式燃气空调不仅具有用电少、环境污染轻等优点,而且其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未包括折旧费和人工费等)均低于常规集中空调。文献[5]的研究显示,从一次能源的角度看,燃气空调的一次能耗不低于电力空调方案,且节能性较好。文献[6]认为在目前的能源价格等条件下,天然气热泵的年单位面积总成本低于电动冷热水机组、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文献[7]的研究表明,如果燃气空调采用楼宇冷热电联产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其能源综合利用率可达到80%~90%,与大型热电联产比较,楼宇冷热电联产可以减少输配电系统和供热管网的投资,无论从减少投资成本和减轻污染来讲都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目前我国各种能源的价格并不十分合理,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与国际惯例并不一致。在北京,1m3天然气1.6元多,相当于4kwh电的费用,在国外1m3气大约相当于2kwh多电的费用,因为1m3天然气可以发3kwh电[8]。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能源的价格将趋于合理化,城市天然气的价格相对于电价将会有所降低,这将使得燃气空调的运行费用将会进一步下降。还有一点就是针对我国夏季是用电高峰、用气低谷,冬季为用电低谷、用气高峰的能源消费现状,已有部分地区实行了峰谷电价,可以预见今后在全国主要城市必然要推行峰谷电价,而随着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也必将会实行峰谷气价,而燃气空调的使用时间正赶上峰值电价和谷值气价,必将大大节省运行费用。以目前日本燃气空调用户来说,由于国家实行了峰值电价和谷值气价,鼓励夏季更多地使用天然气,其运行费用就比电力空调低一倍以上[9]。

另外,发展燃气空调还能为国家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天然气管网的利用率,降低相对维护成本。目前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利用率很低。以陕北到北京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为例,由于季节供气不平衡,管线供气能力有30个亿,实际用气只有10多个亿,管网利用率只有30%左右,冬夏差非常大,冬季高峰的平均用气量是夏季最低月份的平均用气量的5倍[2],季节不平衡非常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经济成本加大。虽然建设地下储气库可以解决用气不平衡问题,但成本依旧很高。因此,发展燃气空调,提高管网利用率的同时也降低季节用气的不平衡性,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目前,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西气东输又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能源调整政策。合理利用天然气,关系到西气东输政策的成败,而燃气空调则是天然气资源的一种较好的利用方式。从美国加州2001年夏季、2002年夏季发生了几次电力危机和今夏我国众多省份拉闸限电来看,连日高温导致发电厂超负荷运行,其中大量使用电空调器是导致电力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2],这也说明发展燃气空调,使之与电空调器构成合适的使用比例,从而减少电空调器在夏季对电网的冲击,可以避免类似的能源危机在我国发生。

4.结论 发展以天然气为能源的空调,有利于保护环境,解决电力紧张和用电峰谷差增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小用气的季节不平衡性,提高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利用率,降低天然气输送成本。随着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趋于合理化,天然气气空调将比电空调器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因此,发展燃气空调,不仅符合我国的能源政策,同时有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在“西气东输”工程全面供气时,更好地解决沿海大城市的“西气东用”问题。

参考文献 [1]耿惠彬.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性冷热水机组的部分负荷分析.制冷技术,2003(1)

[2]严小军, 张小松, 顾春宁.迎接“西气东输",积极开展燃气空调的研制.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2, (4)

[3]田贯三,李恩山,马一太,王侃宏.吸收式燃气空调器制冷循环的技术经济分析.暖通空调,2003,30(4)

[4]谢沂峥.浅析燃气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深圳的应用.暖通空调,2002,32(4)

[5]任绳凤,张志刚,蔡波.发展小型天然气空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8(3)

[6]杨昭, 张世钢,刘斌,马一太.燃气热泵及其它供热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分析评价.太阳能学报,2001,22(2)

[7]罗丽芬.暖通空调领域的燃气应用.暖通空调,2002,32(4)

第4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1.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产业属于典型的生态破坏型产业,易造成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和土地污染、地表塌陷等危害。传统上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重了该问题,对资源型城市的自然景观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障碍。

1.1大气污染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以矿业城市为主,特别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占比达1/2以上。煤炭开采和加工对大气环境、水资源和土地质量都有极大影响。其中,对城市和居民生活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大气污染。

煤炭资源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加工过程和企业生产用煤、居民生活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化合物和粉尘、煤粉、PM2.5等颗粒物。以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阜新市为例,按照环境损失核算方法,2010年阜新市的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合计为12.6602亿元。按阜新市2010年原煤产量158067万吨计,阜新煤炭开采大气污染吨煤损失为80.09元。②

1.2水资源破坏

资源产业,尤其是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业,属于典型的高耗水产业。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分布在干旱缺水的中西部地区,矿多水少的矛盾要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如此,资源型城市一般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中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二是矿业采空区地表下陷,破坏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移状态,引发了诸如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以资源大省山西省为例,截止2008年,山西省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其中,严重破坏区面积占1.7%,一般破坏区面积占6.5%,影响区面积占4.9%。③

1.3土地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破坏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荒芜区或塌陷区。露天煤矿开采,需要对矿区地表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和剥离,使土地遭到彻底毁坏,易引发水土流失、地下水位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井下开采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采矿区地表塌陷,二是煤矸石堆放占地,其中开采沉陷面积占到遭破坏土地总面积的97%到99%,使大片土地成为无法耕种的废弃地,还会诱发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据统计,我国因建设用地、废弃和受灾而损失的耕地达42.73万公顷,其中矿山占地达49.1%;采矿业破坏的土地面积约有1.4~2.0万km2,并以每年2.0×104hm2的速度增加。截至2011年底, 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约有14万km2沉陷区需治理,地表裂缝、废弃矿坑、矸石山、尾矿堆场等矿山灾害隐患点10万多处。

资源型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腾飞。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早在上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便开始致力于此。德国鲁尔区、美国休斯敦、日本九州等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范例。它们数十载的改革历程和转型成果,为我国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前景展望。

2.1德国鲁尔区——从“煤钢工业基地”到“欧洲文化之都”

随着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拥有德国3/4煤炭储量的鲁尔区成为德国的“煤钢工业基地”。然而,煤炭开采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日益加剧。“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悬浮粒子在空气中飘浮,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德国作家波尔如是描述1958年的鲁尔区。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和煤钢产业危机迫使鲁尔区走上经济转型之路。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努力,鲁尔区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煤钢工业基地”向“现代欧洲文化之都”的转变。

转型后的鲁尔区,煤钢产业比重大幅下降,成为以多元化发展的综合经济区。从就业结构来看,煤钢部门占工业部门总人数之比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60%降至90年代初的33%,而非煤钢部门的就业人数从32%上升到54%多;第三产业部门的比重从29.8%提高为56%。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工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昔日的洗煤厂变成了博物馆,炼钢车间搭起了表演舞台。2010年,鲁尔区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如今,“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成了德国鲁尔区的标志。它将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及文化场所汇聚在蓝天碧水绿地的怀抱中,成为饱受污染之苦的新兴工业国家的重点考察对象。

2.2美国休斯敦——从“石油之城”到“太空城”

休斯敦是世界石油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1901年,石油的发现为休斯敦带来了繁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行业大萧条,使其严重依赖石油工业的经济模式遭受重创。此后,休斯敦采取了“延伸传统产业链”、“扶持新的主导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复合转型模式,使昔日的“石油之城”变成以石油石化为主、多种产业集群并存的综合性基地和以“太空城”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延伸石油产业链方面,休斯敦主要通过石油、天然气的深加工、综合利用来拓展下游能源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末,休斯敦基本摆脱了对传统能源经济的依赖。例如,从1981年到2004年时,石油上游产业在就业市场的比例由68.7%降至31.4%,石油下游产业比例由15.6%升至17%,多元化产业比例由15.7%提高至51.6%。

从“石油之城”到“太空城”的蜕变过程中,休斯敦的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休斯敦被评为全美30个大城市中减少交通堵塞成绩最佳的城市;在美国300个城市的清洁、环保和美化评比中,休斯敦名列第一。

2.3日本九州——从“重化工业基地”到“高新产业基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九州地区就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工、造船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大气污染使其成为日本第一座烟雾警报的“七色烟城”。20世纪60年代,由于煤炭产业不可逆转的衰退趋势和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日本发展战略转向能源节约和深加工。

九州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延伸原有煤钢产业链,而是通过培育新兴替代产业来实现产业的重构。经过20余年的努力,九州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内部结构由钢铁、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型产业向以半导体、汽车产业转换,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路径依赖。

九州的转型采取“环境保护”与“工业振兴”相结合的方式,在工业园区中进行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废弃物再利用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九州成功克服了环境公害,成为亚洲首座“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从国外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和成果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将按照资源产业纵深化和集约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最终成为综合发展的非资源型城市。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根据其资源产业寿命、区位优势等来定位其未来发展方向。此外,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需20年长则40年,因此不可急于求成。

3.基于生态问题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即通过选择、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通过基本原理分析和相关案例研究可以得出,立足原有资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传统旅游业和新型工业旅游、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选路径。

3.1立足原有资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巩固和加强能源资源产业的基础地位,提高资源产业的生产效率。传统的资源产业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资源循环经济则要求通过“矿产资源—矿产品—再生矿产资源—最终废弃物”的循环过程,把高效生产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伸资源价值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副产品、废弃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成本。资源循环经济模式适用于资源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资源型城市。

我国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种类划分可分为煤炭城市、石油城市、有色冶金城市、黑色冶金城市、森工城市和其他城市等。其中矿业城市(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冶金城市)占比78%。根据不同的矿业城市类型,可选取各自的循环经济模式。

(1)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比居于首位。因此,发展煤炭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可选方案。

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两种模式。前者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包括以下几种:煤炭一电力一市场、煤炭一电力一电解铝一市场、煤炭一气化一市场、煤炭一气化一化工一市场、煤炭一焦化一市场、煤炭一建材一市场、煤炭一液化一化工一市场等;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副产品、次级资源进行利用,可形成如下产业链:煤矸石/煤泥一热电厂一热电、矸石/灰渣/粉煤灰一建材厂一建材产品、煤矸石一充填/复垦 一土地资源、矿井水—水处理站一供水等。

例如,有“煤铁之乡”之称的山西省晋城市,自上世纪90年代后,依靠煤炭资源取得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却经常伴随着烟尘蔽日、污水横流。近年来通过发展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煤层气—发电—燃料,粮食—养猪—沼气—有机肥等6大煤炭循环经济圈和“蓝天碧水”工程,使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传统上,石油化工产业独立进行内部转化的模式,易造成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后果,使得石油资源城市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石油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一体化开发”模式,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节能减排,提高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

根据循环经济原理和“油气煤盐资源一体化开发”模式,石油化工业产品链可细分为石油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天然气产业链和盐化工产业链。石油产业链包括三个阶段:石油炼制和裂解成基本化工原料——基本化工原料生产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精细化工领域即有机化工原料继续深加工;天然气加工链包括天然气——合成氨——农用尿素——复合肥和工业尿素——三聚氰胺,天然气——甲醇——碳——化工甲醛、聚甲醛、醋酸、MTO,天然气——CO2——饮料和冷库保鲜三个主要产品链;盐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中较为成熟模式的为“一水五用”, 即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嗅——饱和卤水制碱制盐——高级卤水提取钾镁——盐田废渣水泥,同时可以延伸碱系列、嗅系列、苦卤化工、精细化工四大产业。

石油化工循环经济能有效减缓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作为全球第一个以“煤油气”为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的靖边园区项目通过碳氢互补,使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8.86%,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7.55%;其CO2减排幅度60.42%、废水减排幅度67%、废渣减排幅度67.81%。④

(3)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我国共有12座有色冶金城市,8座黑色冶金城市。金属业与其他资源产业相比,既有易产生生态环境压力的共性,也有回收再利用价值高的特性。因此,发展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里以金属铝为例来说明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传统的铝工业生产是高度依赖资源、能源的单一型生产模式,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可分为主导产业链和再利用产业链。主导产业链主要包括以“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深加工”为主线的铝生产链,以“煤—热电—汽”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和以“食盐—烧碱—聚氯乙烯( PVC)”为链条的化工产业链。再利用产业链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生铝产业链。以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赤泥为例,可形成如下综合利用产业链:赤泥—有价元素提取—赤泥废渣—添加剂、粉煤灰、冶金渣—水泥、凝石—建筑材料。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寿命,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2大力开发传统和新兴旅游业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增势最猛、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它是一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兼具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第三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投资少、回报高、污染低等特点。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角度而言,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产业间具有较高的耦合性。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具备一定的优势。首先,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具备丰厚的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也有独具特色的矿井等工业旅游资源。其次,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雄厚的财政资金,因而有财力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宣传。以大庆市为例,作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城市”,大庆市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研实力。2010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06亿元,占全省的28%;地方财政收入95.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现在这座石油城对湿地等的开发进行大量投入,如龙凤湿地已成为城市独特的景观。

(1)发掘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从地理范围上看,我国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华北的山西、内蒙,西北的陕西、甘肃、新疆,南方的贵州等地,其中有1/3左右的城市或周边都有品位较高、可以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⑤然而,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基础设施、政策、资金、观念等方面的滞后,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现象,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并没有真正地有效开发利用其已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资源型城市应抓住转型契机,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城市知名度等大力发展传统旅游业。例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利用其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历史,打造“中国凉都”、“夜郎故里”的旅游名片。2011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444.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03%;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14%。

(2)打造新型“工业旅游”

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型城市都具有独特的工业旅游资源,可以打造成集游览和增智于一身的“工业旅游”。以资源型工业为载体,可以发展“工业企业游”、“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址再造文化游”等形式的工业游。

首先,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资源产业的同时,可以将资源企业开发为旅游产品,以供参观、游览、体验等。“工业企业游”通过将工业园区景观化,实现了资源型工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并驾齐驱,既能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文化,又能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其次,“工业遗产旅游”是指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吸引游客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游乐功能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⑥首个以此闻名的是英国的“铁桥峡谷”。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先驱当属“中国煤都”大同,它拥有国内首个资源枯竭型矿井开发旅游项目,其“井下探秘游”开创了全国工业旅游的先河。

再次,可以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打造“工业遗址再造文化游”。例如,新加坡的圣詹姆斯发电站、德国的亨利钢铁厂和北京的798艺术中心等,都是该项创意文化游的典范。

3.3发展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说,发展资源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一次创业”,挖掘传统和新型旅游业潜力是“二次创业”,那么“三次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应该是选择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主导产业更迭、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级化。

选择接替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关键,其中应该包括科技含量高、能代表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要求不高,因而不会受制于资源型城市中相关条件不佳的劣势;相反,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耗能低、污染少,而且还能为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该模式主要适用于资源产业处于中后期甚至枯竭期的资源型城市。

由于具备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资源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首选为新能源产业。资源型城市一般建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的所在地,我国这类资源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同时,传统能源产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从事新能源开发时亦有用武之处,使资源型城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具备技术和人才优势。

德国鲁尔区的盖尔森基兴是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新能源而成功转型的国际典范,由“能源之城”、“千火之城”变为“太阳能城”、“千日之城”。甘肃酒泉市和山东济宁市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领头羊。甘肃酒泉已把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作为传统资源产业的接续产业;山东济宁则在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力求打造全国重要的光电产业特色基地。

4.结语

进入21世纪,我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重视。自2001年初阜新市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启动转型,到2010年11月山西省获批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方兴未艾。基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转型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已得到初步的实践。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期,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②冯思静、马云东、刘辉、潘日芳.煤炭资源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12(5):138-142

③刘晔.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破坏影响的评价分析[J].山西煤炭,2008,28(2)

④数据来源:延长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日渐成型,中国能源网

⑤胡晓晶、李江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六盘水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02)

⑥胡晓晶,李江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六盘水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02)

参考文献:

[1]郭向云.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李雨潼.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

[3]赵淑英,王鑫.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18(03):52-29

[4]胡同,贺韬.延长石油循环经济产业链日渐成型[N],陕西日报,2012-12-19(01)

[5] 张积耀,高瑞民,张华.油气煤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1,17(05):26-27

[6]胡晓晶,李江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六盘水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14(02):8-14

[7]许信胜,牛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5,24(5):48-50

作者简介:

侯景新(1961-)男,河北滦南县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

第5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战略 绿色低碳转型 “十三五”规划 2030碳峰值

【中图分类号】 P7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2.006

2014年,国务院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控制消费总量和优化能源结构的目标,要求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控制煤炭消费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此后,2015年6月,国务院又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由此可见,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大势已经确立,具体时间点也已明确,而天然气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天然气供需关系,并基于优化模型模拟了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天然气产业链存在着阻碍消费市场快速扩大的问题,因此,本文随后介绍了我国天然气市场改革情况,并基于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价格机制改革和基础设施第三方准入放开的政策。目前,我国有30%的天然气依靠进口,而随着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这一比例将持续上升,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接下来分析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先行和引领的油气行业如何在软实力方面更顺利地进行国际合作,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最后,本文总结了上述供需展望、市场改革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并做了综合分析。

天然气供需分析

供给分析与预测。我国天然气市场尚处在早期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2013年以前,由于宏观经济的带动以及环保政策引导等因素,天然气消费量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放缓,加之原油和煤炭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但天然气销售量总体仍呈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350亿立方米,进口量614亿立方米,消费量1932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到达了5.9%,但距世界平均24%、美国的30%、日本的25%、英国的33%、意大利的36%、俄罗斯的53%,还有巨大差距。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成为我国治理雾霾问题的重要资源,也是未来能源结构朝绿色低碳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国内天然气生产供应80%来自塔里木、川渝、鄂尔多斯和海洋四大产区。管道进口气主要以土库曼斯坦为主,少量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国家进口。管道通道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以及新疆广汇进口管道。海上LNG来自卡塔尔的占比34%,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的占比约50%,另外不足20%来自也门、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和阿尔几内亚等地。201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双方约定自2018年开始,俄罗斯每年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380亿立方米。自此,我国天然气四大进口通道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包括西北中亚管道气进口通道、东北中俄管道气进口通道、西南中缅管道气进口通道和海上LNG进口通道。

近年来,非常规气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其中,页岩气主要来自中石化涪陵地区和中石油威远地区。2014年底,全国页岩气产量共13亿立方米,2015年,全国产量高达44.71亿方,同比增长200%以上。国家能源局2016年9月印发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的情况下,2020年力争实现页岩气产量300亿立方米,2030年实现页岩气产量800亿~1000亿立方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大,@为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宝贵战略机遇,但同时也要注意,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来自资源、技术、资金和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

全球天然气正在进入黄金时代,我国正逐渐形成国产常规气、非常规气、煤制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等多元化气源供给,以及“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给格局。文献1中,笔者研究团队基于TIMES模型对2030年前我国油气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计算。在低碳减排情景下,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实现总规模3600亿~4000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供应平稳增长,2020年全国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1700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中,页岩气和煤层气预计实现规模400亿~600亿立方米。

需求分析与预测。在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天然气消费结构也从以工业燃料和化工为主向多元化发展。2000年以前,中国天然气消费以化工用气和工业燃料用气为主,城市燃气和发电用气仅占较少部分。随着长距离输气管道的建成投产,天然气消费区域从油气田周边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扩展。根据文献2,在2014年,我国城市燃气天然气消费量为710亿立方米,占比38.8%;发电用气270亿立方米,占比14.8%;工业用气560亿立方米,占比30.6%;化工用气290亿立方米,占比15.8%。而世界平均天然气40%用于发电,发电用气在美国、日本和韩国占比都在50~60%。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天然气在发电方面一直都不是重点发展领域。而随着供给宽松、气候协定的签订、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趋势的确立、全球经济电气化程度提高和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等因素,工业和发电的天然气消费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发电的燃料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发电将成为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在我国,天然气发电能不能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发电用气量主要取决于国家能源价格体系能否理顺,天然气发电的清洁属性价值能否得到体现,而这取决于天然气和电力双市场改革的进展。

供需情景模拟与分析。我国的天然气供给形式与格局已基本确立,天然气消费的重点行业也已经被圈定,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各种不确定性的供需匹配以及动态发展与调整。在文献3中,笔者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天然气供需分析优化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将各个大型气田、LNG终端和管道气接入点都定义为供给节点,每个省都定义成一个消费节点,整体形成了一个天然气供需的复杂网络。基于该网络,构建线性供需动态优化模型,求解多期的、总成本最小的、满足需求的供给方案。输入参数主要是各个气田的生产成本、LNG及管道进口价格、节点之间的传输容量和成本、各个需求节点的需求量等,而输出结果不仅包括总供给成本,还包括了全国整体的供给方案、天然气整体流向和数量、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地理布局。基于模型本身,根据国内页岩气开发成本、国外进口管道气和LNG价格、中缅管道等重要能源通道发生问题等多个不确定因素设定不同情景并展开分析,最终得到了不同情景下的总成本、基础设施布局和能源流向等结果。具体而言,国内页岩气生产成本能否降低、国外进口天然气价格是否走高以及进口通道(例如中缅管道)是否会发生动乱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即使国外进口气价格低,国内页岩气也应投入一定资金维持产量来应对可能的变故。由于我国主要消费地在东部地区,如果进口气价格走高,从西北和西南管道进口的天然气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加上国内的传输成本,西部进口气价格和东部海上进口的LNG相比没有经济竞争力。

中国天然气产业改革

定价机制改革。受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机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天然气消费在2014年的增长率从上一年的两位数降至8.6%,2015年大幅降至3.3%。以这种增速,很难完成2020年天然气一次能源占比达10%的规划目标。而如上文所述,在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及一些主要国家都相差很远。我国天然气消费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相对于煤炭成本过高,因此以气代煤受到经济性的严重制约。高价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价格机制和监管的问题,地方的输配气成本是能否降价的关键。另外,对居民用气的交叉补贴行为,增加了工业、发电等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用气行业的成本,不利于天然气市场的大规模推广。近年来,相对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大力推进电力结构清洁化,沿海多个省份禁止新上燃煤电厂,努力发展天然气发电。然而,随着近两年国内天然气价格的接连上涨,天然气电厂的上网电价却调整不到位。天然气燃料成本占天然气电厂主营业务成本的80.0%以上,燃料成本已超过现行燃机上网电价,客观来说,目前天然气发电存在亏损,有气价较贵的原因,也有国内电力价格体制尚未市场化的原因。天然气清洁低碳,对雾霾治理有很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环境正外部性,同时天然气发电启动速度快、适合调峰。而目前各种发电燃料并没有体现出包括资源稀缺、环境正外部性在内的真实成本,天然气发电的环境效应以及调峰效应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定。因此,基于市场机制推进天然气电力的发展,应理顺天然气、天然气发电、电网以及环境的关系,体现其调峰作用和环保价值。

在文献4中,笔者团队完成了天然气发电经济竞争力理论研究。在我国天然气、电力双市场改革的情况下,天然气大用户直供降低了价格,电力实行实时定价的方式突出了天然气电力调峰的优越性,同时考虑通过环境税、碳税等经济方法补贴天然气电力的环境正外部性,那么天然气发电就会变得更有竞争力。在研究中,基于我国天然气产业状况与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国天然气电力市场的博弈模型,然后基于模型设计了五个不同情景以定量测算碳排放税、环境补贴、能源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对天然气发电竞争力的影响,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在各个政策情景下中国天然气发电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分析了各个关键政策在提高天然气发电竞争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只考虑煤电和气电的市场中,市场化改革可以使天然气发电比例增加至5.49%;政府对发电厂征收100元/吨・CO2的碳排放税时,可使这一比例增加至7.66%;当政府给予发电厂的燃气发电134元/MWh的环境补贴时,天然气发电比例将增加至15%;最后,在总结了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在基于市场定价机制和相应的财税、环境政策条件下,天然气发电在我国能源市场改革背景下将具有足够经济竞争力。

基础设施的第三方准入。除了价格机制改革,我国天然气产业改革的重点还包括对基础设施第三方准入的放开。2016年10月底,中石化《中国石化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公告》,将旗下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以及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等全部管网资产信息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为国家能源局三年前提出的《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开了头炮。此次中石化彻彻底底“坦白”了相关“家底”,并列出了详尽的接入技g标准、使用价格以及申请条件。

我国市场与天然气产业成熟的欧美国家相比,基础设施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应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放第三方准入。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考虑如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而后要考虑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确立。而对于是否能基于市场机制扩建容量,主要取决于相关政策。2016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储气服务价格、储气设施天然气购销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举措。明确储气设施价格市场化政策,有利于调动各方投资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提高冬季市场保障能力;有利于引导下游企业降低冬季不合理用气需求,确保供气安全。同时,也为倒逼体制改革进一步铺路,鼓励城镇燃气企业投资建设储气设施。城镇区域内燃气企业自建自用的储气设施,其投资和运行成本纳入城镇燃气配气成本统筹考虑,并给予合理收益。

在文献5中,笔者的研究团队在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具体情况,应用非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天然气储气库的最优开发策略与运营模式。研究提出的博弈分析定量模型克服了原有的天然气储气库开发、运营、定价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模型支持的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当储气库非独立运营时,第三方准入会促使垂直一体化经营的生产商修建更多的储气设施,储气库最优容量将扩大为原来的1.2倍,同时消费者剩余增加了25%,社会总福利增加9%。当储气库独立运营时,储气库最优容量增加至一体化经营时的1.6倍,社会总福利增加44%。由此可见,储气库独立运营能有效刺激天然气下游市场需求,缓解冬季用气紧张。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储气库独立经营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转变过程,应分步进行、逐级递进。此外,储气库建设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部分投资者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储气库独立运营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如融资、储气费的确定等。因此,国家在施以政策法规加以引导的同时,应鼓励储气库投资主体多元化,正确引导中小型企业投资储气库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体系。

天然气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天然气供给30%来自海外进口,天然气国际合作是整个“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先行和引领,是国家首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油气合作除了上游探勘开发、中游的储运和通道以及下游的销售等业务合作外,还要研究业务以外的因素: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济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从而增加我国与沿线国家打交道的软实力,进而保障上述的各种业务合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和进行。

因此,基于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国情分析的天然气合作战略研究至关重要。笔者的研究团队对天然气国际合作的软实力研究关注了以下内容:第一,“一带一路”天然气合作的整体国际背景,包括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地缘板块和“一带一路”与历来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的对比,梳理“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国家大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国家具体的地缘和国情,包括中东、南亚和中亚俄罗斯。中东包括沙特、伊朗和伊拉克;南亚主要是巴基斯坦、缅甸和马六甲相关国家;中亚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同时对上述国家分类总结和对比;第三,针对各种油气合作相关制度和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包括安全保证机制、经济金融机制和法律法规机制。可通过最终形成综合、完善、规范的《亚洲能源》来全面确保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油气合作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业务合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国际油气合作的配套文化、教育和交流的软实力,包括如何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增加中国文化价值和经济理性的宣传,如何培养来自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以及如何使中国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的需求也倒逼文化宣传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转型。基于上述四个方面,需要总结我国与沿线国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天然气合作的各种风险和机遇。

结语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低碳化的趋势日益强烈,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天然气将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成为使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桥梁。然而,天然气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上游的勘探开发、进口到中游的储运以及下游的分配和消费都充满了挑战和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展开了全面研究和分析,为制定天然气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本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首先介绍了我国天然气供需基本情况,强调了近十几年来天然气市场的快速成长以及未来的预期增加。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国产常规气、非常规气、煤制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等多元化气源供给,以及“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给格局。同时,天然气市场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国有非常规气开发技术、进口天然气价格以及天然气通道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优化模型的情景模拟,全面分析了天然气供需情况、能源流向和能源安全影响。第二,近两年,随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市场机制的阻碍作用,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为了落实2020年天然气发展目标,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推进,市场在天然气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按照国家“监管中间、放开两头”的价格管理思路,包括各省门站价在内的各种气源价格管制将逐步取消,产业链两端的价格将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在此背景下,我国天然气、电力双市场改革不断推进,天然气的大用户直供降低了价格,电力实行实时定价的方式突出了天然气电力调峰的优越性,同时考虑通过环境税、碳税等经济方法补贴天然气电力的环境正外部性。在上述条件下,笔者应用博弈理论模型分析天然气发电的经济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如何进行天然气产业改革,如何在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开放第三方准入以促进产业发展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以储气库为例,基于博弈理论模型分析了第三方准入和储气库完全独立对天然气产业的促进作用。第三,目前我国天然气供给30%来自海外进口,而天然气国际合作是整个“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先行和引领,是国家首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天然气的国际合作除了上游探勘开发、中游的储运和通道以及下游的销售等业务合作外,还需要研究业务以外的因素: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从而增加我国与沿线国家打交道的软实力,进而保障上述的各种业务合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和进行。因此,本文介绍了基于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国情分析的“一带一路”天然气合作战略研究。

(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项目“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实施方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项目“2030年前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子课题“基于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国情分析的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201608、中油研20150114、2014-XZ-32-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歌、李彦和陈思源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Xi Yang, Hong Wan, Qi Zhang, Jing-Cheng Zhou, Si-Yuan Chen, 2016, "A scenario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consumption in China to 2030 considering the peak CO2 emission constraint", Petroleum Science, Vol.13, pp.370-38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2015,《中国气体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15》,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Qi Zhang, Zhan Li and Ge Wang, 2016,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Natural Gas Supply Cost on Gas Flow and Infrastructure Deployment in China", Applied Energy, Vol.162, pp.1385-1398.

Ruijie Tian, Qi Zhang, Ge Wang, Hailong Li, etc, 2015,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natural gas-fired electricity with energy market reform in China using a dynamic game-theoretic model". Applied Energy, http:///10.1016/j.apenergy.2015.11.079.

思源、张奇、王歌、李彦,2016,《基于博弈分析的我国天然气储气库开发策略及运营模式研究》,《石油科学通报》,第1期,第175~182页。

责 编M戴雨洁

第6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

与传统煤化工业相比较,我国新型煤化工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各种产品都存在着明显的发展障碍,许多品种已经接近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能源禀赋是少气、贫油与富煤,煤炭的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接近百分之七十,我国是当前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为了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将会大大提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天然气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与民用的需求,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有效的缓解这一矛盾,除了要立足于本国的资源基础之上,还应该积极的拓展不同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资源的攻击,为煤制天然气的发展创造空间。

一、煤制天然气的投资热潮

(一)逐渐成为煤化工的重点

作为工业项目,煤制天然气被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天然气能源是非常重视的,近年来多次发生的气荒,对于许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影响,对于许多民用气也造成了短缺的后果。自2009年以来,受到气荒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开工率还不到白分五十,我国规划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中,以大唐集团的进度最快,其技术较为可靠、安全、成熟,经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检验,我国规划建设的天然气项目大约在15个左右,大约于2015年完成。

(二)煤制天然气的能量转化效率高

根据调查显示,国内将煤炭转化为能源产品的方式主要包括煤制油、发电、煤制天然气等方式,而能量转化率较高的为煤制天然气,而最低的为煤制油,作为一种能量转化率最高也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煤制天然气逐渐成为煤质能源产品的最优方式。

而从单位热值耗水量来看,煤制天然气也是最低的,单位热值耗量最低,也就是耗水量最低,作为一种最为节水的能源产品,对于西部来说是非产关键的,由于富煤少水,在西部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煤制天然气的技术障碍较少

一般来说碎煤固定床加压气化或者气流床气化、耐流变换、低温甲醇洗净化等生产单元共同构成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流程,一般来说上述装置并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将这些单元集成起来,对于煤炭资源可以更加高效和清洁的加以利用,有效的实现经济规模生产,与现代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鲁奇炉加压气化生产粗煤气,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大平原煤制天然气厂逐渐发展为生产天然气的大型商业化工厂,而我国大唐发电公司的天然气制作工艺与美国大平原天然气厂非常相似。与其他天然气制作技术相比,鲁奇炉的甲烷含量较高,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煤制天然气制作技术。

(四)煤制天然气的价格竞争优势

不同煤种、不同气化技术、厂址位于不同地区,对于天然气生产成本进行测算,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煤制天然气项目全部具有竞争力,特别是一些西北部地区的天然气项目,其价格竞争优势明显高于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与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相比,新疆、内蒙古以及山东等地区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完全可以与新增进口LNG相竞争。

根据测算可知,煤质天然气的出厂价格如果高于每立方1.6元的话,就会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市场条件影响到天然气涨价预期变得强烈,由此煤制天然气项目具有较为美好的前景。当前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还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于许多能源企业对于天然气项目较为热衷的最大原因,由于容易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天然气的进口价格明显要高于国内价格,根据相关测算,中亚天然气出口到国内首站霍尔果斯的价格为每立方米2元以上,再加上运输费等到达个城市门站要达到每立方米3元以上,这一价格明显的高出西气东输一线到达各城市门站的价格。综上所述,发展煤制天然气与其他煤化工产品相比更有优势,其能量转化率最高,目前国内将煤炭转化为能源产品的方式有发电、煤制油、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等,能量效率由低到高为:煤制油(34.8%)、煤制二甲醚(37.9%)、煤制甲醇(41.8%)、发电(45%)、煤制天然气(50%~52%)。煤制天然气的能量效率最高,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也是煤制能源产品的最优方式。从单位热产值来看更加节水,是一种对于西部地区发展新型煤化工最有意义的工艺。更加环保,煤制天然气可以大大的降低锅炉与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运费更低,可以大规模的进行管道输送,特别是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三线可以有效的解决许多西部地区煤气项目的产品运输问题。从方方面面来看,煤制天然气都具有较高的优势。

二、煤制天然气的技术性探讨

煤制天然气具有非常高的清洁性,其热值可以高达38兆焦耳每立方米,并且在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指标上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产品中几乎不包括一氧化碳。对于煤制天然气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一般来说采用如下三种技术,水煤浆气化工艺、煤粉加压气化工艺以及煤碎固定床加压气化工艺,其中水煤浆气化工艺的生产成本最高,而碎煤固定床加压气化工艺的成本最低。

假设在新疆或内蒙东部地区,采用碎煤固定床加压气化工艺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原料煤、燃料煤均为褐煤,价格为170元/t,测算得到的天然气单位生产成本为1.059元/立方米(已扣除副产品收入)。

而采用水煤浆气化工艺,假设在内蒙或陕西等地区,采用水煤浆气化工艺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16亿立方米天然气,原料煤为长焰煤,价格为300元/t,燃料煤为煤矸石,价格为50元/t,测算得到的天然气单位生产成本为1.591元/立方米(已扣除副产品收入)。

采用粉煤加压气化工艺,假设在山东或河南地区,采用粉煤加压气化工艺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时,原料煤、燃料煤均为洗中煤,价格为400元/t,测算得到的天然气单位生产成本为2.151元/立方米(已扣除副产品收入)。

结语:我国长期存在天然气供应不足的情况,而煤炭资源则较为丰富,与传统煤化工业相比较,我国新型煤化工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各种产品都存在着明显的发展障碍,许多品种已经接近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对于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希望对于我国的煤制天然气发展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钱卫,黄于益,张庆伟,杜铭华,解强.煤制天然气(SNG)技术现状[J].洁净煤技术,2011年01期.

第7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中共__旗委书记__

__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其中蒙古族2.89万人,农牧业人口5.8万人。近年来,__旗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__”的发展理念,农牧业基础产业、工业支柱产业、文化旅游朝阳产业、城镇新兴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架构稳定,比例渐趋合理。全旗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发展时期。__旗人文底蕴深厚。7—15万年以前,闻名世界的鄂尔多斯(河套)人生活在__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科学地佐证了人类多源学说,也填补了人类进化史学断档现象,极具产业价值。

__旗资源富集,堪称“中国的科威特”。在总面积不及科威特五分之三的土地上,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煤炭远景储量达300亿吨,按能量大卡计算,天然气与煤的热当量总值相当于160亿吨石油。是科威特石油总储量130亿吨(968亿桶)的1.23倍。境内65%的植被覆盖率更是科威特无法相比的。

半个世纪以来,__人民在这块热土上不懈地进行着伟大实践,经历了经济结构的两次重大调整,顺利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一、全旗经济结构调整的三次重大转变

一是农牧业由靠天吃饭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日益恶化的毛乌素沙地生存环境,__人民在“治沙英模”宝日勒岱的带动下,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向沙漠进军,吹响了绿染大地、建设家园的时代劲歌。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改善,__旗的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草库仑建设、高效益家庭牧场、农牧结合、规模化养殖等成功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牧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牧互补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向综合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20__年,__旗提出“以人为本,建设绿色__”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农牧业发展的产业定位,要将__旗建设成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无定河流域建设自治区最大的优质肉牛繁育基地。推进产业化,提出“增草增畜、做大总量”、“立草为业、为养而种”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的三元结构,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20__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超过1亿公斤,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180万头(只)。畜牧业经济在全市范围内一枝独秀,__旗也因此跻身全市农牧业经济强旗行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但统计资料显示,建国后40多年的发展中,__旗经济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单一性,农牧业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0__年,工业经济总量才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改变了地区经济由农牧业经济独脚支撑的局面,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是由传统的畜牧业强旗向工业强旗转变。

经过几年的暂短过渡,从20__年到20__年三年间,全旗经济的工农二元结构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对等发展时期,并迅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十五期间,__旗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走“工业兴旗”之路,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效益质量明显提高,以皮毛、药材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得到加强,在发展天然碱化工的基础上,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产业迅速崛起。20__年,__旗凭借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构筑四大工业板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全旗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15MW级天然气电厂、100万吨甲醇和20万吨液化天然气等一批以新兴能源和重化工产业为主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占工业总产值的63。20__年,开始有计划、高起点开发煤炭资源,确保转化率高于50,全旗工业增加值由20__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__年的18.5亿元,年均递增70,占三产的比重达到66,工业经济强劲凸显,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为打造自治区级500万吨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经济增长由单一支点型向多极支撑型转变。

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强旗,长期以来,畜牧业经济在三产中占有绝对份额,一直是__旗经济的重要支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__旗天然碱化工兴起,历经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天然气、煤化工、新材料工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急剧攀升,迅速成为全旗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工业化进程彻底改变了我旗经济长期由农牧业经济支撑的局面,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__年,__旗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口号,将文化作为独立产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并称“四大产业”,实施“四轮驱动”。20__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2亿元,与一产持平,各占17%,实现了经济增长由单一支点型向多极支撑型的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效益明显提升,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显著增强。

二、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三次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极大优化了全旗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近10年来三次产业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晰地了解当前全旗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

从三次产业总量变化来看,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75倍;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了1.62倍、7.88倍、8.89倍。一产在较高基数上保持增长态势,二、三产业在较低基数上实现大幅增长。虽然三次产业总量都在持续增大,但是二、三产业增速将远远超过一产增速。

从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来看,一产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长,年均分别上升1.9和0.9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比例上升幅度将日益显著。

另外从产业结构内部分析,一产中 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产中建筑业发展迅猛,皮毛、药材加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天然碱化工技改增效,新材料工业研发领域拓宽,天然气化工异军突起,煤化工后来居上,二产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三产内部各要素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由此可见,全旗经济的优化转型特征十分明显,二、三产业的强势崛起大大提升了全旗经济运行水平。在20__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一年内提升了113个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__年上升了338位,竞争力等级由E级上升为C级,跻身西部百强旗县,位列第90位。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但是经济结构内部局部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农牧业方面,现代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增收不稳定;工业方面,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亟待解决;三产方面,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

三、产业调整定位与今后的发展重点

根据国家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结合__旗经济结构的发展现状,全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四大产业发展,加快绿色__建设进程势在必行。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优一产。随着__旗能源战略的全面实施,将全面加快由传统畜牧业强旗向工业强旗转变。农牧业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推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固本强基、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按照“收缩转移”发展战略,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的重心将逐步转移到无定河流域,建设沿河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产业密集区。立足我旗良好的生态、生产条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经济,加大品牌化建设力度,开拓外部市场,争当全市农牧业发展的“排头兵”。

一是管建并举,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与__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生态体系,全旗有林面积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二是做大总量,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舍饲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做大肉羊、肉牛产业,把无定河流域建成自治区优质良种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鄂尔多斯细毛羊繁育基地和“农家猪”集散基地。

三是对接市场,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农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向精深型、外向型发展。精心打造“萨拉乌苏”、“__召”、“同森”、“皇香”等绿色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将__旗建成内蒙西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

四要健全体系,发挥协会优势。加大科技支农兴牧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经纪人队伍和协会的职能作用,加速农畜产品与市场对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五要聚集要素,推进农牧业产业的园区化运作,逐步形成农牧业产业的小区化经营,有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整体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战略性多赢。

(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大二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切实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单一依托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保证经济运行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能源输出向加工转化型转变。__旗天然气、煤炭、陶土、水等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但是长期以来,我旗工业一直处于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原字号”工业阶段。科技含量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是长期羁绊我旗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未来__旗工业化进程必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据测算,天然气转化为甲醇,创造的产值相当于输出天然气的3倍,如果转化为烯烃,产值就在10倍以上。煤转化为电和油,创造的产值分别相当于原煤的10倍和20倍,如果产业链继续拉长,产值和效益还将成倍增长。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输出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推动现代工业向资源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着力做好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配套开发,做到合理规划、规模化开采、产业化运作;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天然气等资源下游产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高效益。要积极引进更多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础型、技术密集型项目,重点瞄准投资密度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清洁型项目。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环保意识,关口前移,加快推进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确保能源重化工工业长足发展,保持天蓝地绿的__景观。

二是依托科技进步,推进发展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变。天然碱化工作为__旗无机化工产业的核心和代表,是伊化集团起步创业的主导产业,也是__旗工业起步时的支撑产业,为__旗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旗无机化工原料的日益枯竭,特别是天然碱原料锐减,我旗无机化工产业发展潜力将十分有限。__旗作为天然气主产区,20__年,中石油、中石化在境内的产能已达21亿立方米,20__年将实现45亿立方米,天然气作为后续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为此,我旗要适时调整产业定位,围绕天然气、煤炭、新材料资源,做大做强做优有机化工产业。坚持以纳林河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__召生态化工园区、图克煤转化园区为依托,以天然气化和煤化工为主导,以醇油醚新能源类、烯烃类、醋酸聚酯类为三大主线产品,以甲醇、二甲醚、乙烯、丙烯、醋酸、乙二醇、聚酯苯酚、丙酮和油品等10大类产品为龙头,迅速实现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变。

三是推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变。__旗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旗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立足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坚持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发展之路。当前,我旗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为此,首先要发展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其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选择地发展信息产业。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造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第三要继续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利用人才资源、科技优势,加快高科技产品研发,不断提高各项产业发展的市场份额。

四是加快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发展。优质煤炭资源的发现,为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开拓了新空间,建设煤气互补、产业链条更长的新兴工业集群条件成熟。天然气产业要重点发展甲醇—烯烃、乙炔—PVC、合成氨—化肥等多条产业链,拓宽下游产品研发领域。加快甲醇合成燃油质量体系认证和推广应用,将我旗率先建设成为自治区西部高清洁合成燃油基地,最终形成天然气净化管输、天然气发电、高清洁燃料、石油裂化多元发展的能源工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抓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 通过煤化工、煤液化的方式,提高煤炭加工转化率,最终形成与天然气化工齐头并进、多元开发的态势。要依托科技创新,抓紧对“__土”(微细粉状钙镁碳酸盐)和石英砂等新型资源的应用研发,全力构建部级新型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建设工业强旗为目标,着力构建以天然气为龙头,煤炭开发加工为重头戏,发展重化工产业为长远目标的循环经济体系,打造自治区500万吨级能源重化工基地。

五是推动工业园区由点、线向面型发展。要以工业园区为发展洼地,汇聚发展要素,开成发展合力。要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__召化工园区、图克煤转化园区、大牛地开发区和纳林河蒙大新能源基地及沿蒙陕边境的一条能源工业带的建设,强势扩张地区实力。

(三)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做活三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旗第三产业发展开始进入稳健提速期。将逐步建立起满足社会需求、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第三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全旗第三产业增速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到20__年,三产比重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

一要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构筑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格局。在产业定位上,做到文化与经济、教育、体育、旅游相结合,通过挖掘整合地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要着力培育旅游业龙头企业,对全旗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配套开发,建设以__召为主的民族宗教、以图克沙地柏为主的生态旅游、以九游白纛为主的民间祭祀和以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为主的休闲、科考旅游群落,增强优势文化产业拉动力,提升贡献率。同时,要加快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和文博会展等文化事业发展,最终构筑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要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商贸流通业大发展。未来几年,随着能源重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__旗将成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为此,要依托工业化的带动,配合撤乡并镇,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按照发展“大运输”的思路,推进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府深—达掌线道路等级建设,并行建设沿蒙陕边境运煤专线,打通对接榆靖高速公路重要出口,形成公路网架;贯通连接东乌、包西、太银铁路的专用支线,形成铁路网架,全面提升地区运输能力,构建大交通格局。以城镇为纽带,加强市场对接,逐步形成以__旗为中心,辐射陕西、宁夏及内蒙古各旗区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以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品牌专店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

第8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页岩气 非常规天然气 价格机制 管理模式 市场机制

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类,存在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和夹层中,成分以甲烷为主,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自生自储、分布广、埋藏浅、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当前,页岩气在全球油气领域成为新秀,油气企业的视线均转向与此,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能源大国都在加快页岩气发展的步伐。近10年来,在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方向,国外在产量上只增不减,并且增长迅速,并且,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增加最为明显。从2005年的196X108立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1760X108立方米,这对于美国新能源产量在世界产量中占据有利地位有重要作用。视线放到国内,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能源经济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安全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多元化、向新能源进军是中国更是世界前进的方向。

一、中国页岩气发展现状

随着能源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天然气的供应缺口也随之逐渐扩大。有关资料显示,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进口价是国内的两倍上下,这也就是说每进口一立方米的天然气就得倒贴一块钱。若是我们仍然主要依靠国外供给来弥补国内天然气供应不足缺口的话,这样不但会让成本逐渐增加,还会让我国对国外供给产生依赖,使本国能源安全面临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

可是,中国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是有条件进行规模化发展的。2012年,国土资源部通过三年时间,对全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评价考察,最终认为我国陆域页岩气资源潜力为134.42X1012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X1012立方米(除青藏地区以外),[2]并且其资源量比常规天然气多1.4倍。中国作为全球页岩气储量第一的大国,自然会引得世界的关注,近几年,美国能源信息署也对我国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过评估。

在页岩气开发管理方面,我国的大型油气公司也是十分重视页岩气领域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联合地方政府,合作部署了接近一百口页岩气井,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气井获得了工业气流。

二、美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现状

(一)独立生产商开先河

独立石油公司是美国一种独特的企业形式,其对于页岩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美国文化一直倡导冒险精神,美国的企业自然也会有这种精神的痕迹,美国的独立生产商敢于也乐于接受风险,能够抗住成本的压力和经济上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从普遍的常规天然气开采转向新能源代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此外,美国非常规资源储备与常规藏储之间互有交集,使主营常规油气资源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发展非常规天然气的机会。

(二)大型油气公司推动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2008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上升速度非常快。因此,大型企业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页岩气。与此同时,小型企业虽然拥有在开发上具有较强的实力,但是规模小,缺乏资金支持,周转资金少,希望和实力雄厚的大型油气公司合作。据估计,在未来几十年里,非常规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回报可超过20%,会有很多大企业进入此领域。大型油气公司多通过收购中小企业的方式进入此领域。行业规模化会逐步成熟。

(三)多家企业参加一个产气区域的开采,企业之间时常进行合并收购

页岩气具有分布广、技术要求严格、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对页岩气产业投入。因为技术要求严格,分布区域广阔,一个页岩气产区会按区块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其间,不同的公司对同一个的区域进行开发管理。诸如专业页岩气企业、综合的能源公司、大型跨国公司等均在一个区域中运作;产气区里也时常发生并购,因此,让页岩气产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对于中国页岩气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天然气价格补贴机制

不同地区的不同用户对天然气的价格接受能力不同,当对气价进行调整后,政府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天然气补贴,尤其是针对非常规天然气。在考虑天然气的价格变动范围以及可替代能源如电能的价格变化后,对开采企业进行开发补贴。

(二)创新页岩气管理机制

页岩气是新的矿产资源,因此,应该首先以市场的健全为基础,将开放市场放在核心位置,探索新能源格局下的页岩气管理新模式。[4]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页岩气产业市场,接下来应实现深化,加强市场调节资源的力度。此外,加强页岩气资源管理,创新资源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争取将风险投资的损失降到最低,保护好新型能源投资者的利益,创造出轻松的投资环境。

第9篇: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范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海气登陆、海外进口、陆气补充”天然气多元化供应局面的形成,行业总体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增长态势,产量稳定上升,需求同比增长,行业效益有明显提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放缓,全球制造业活动收缩,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并有所恶化。从目前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国内外因素都没有出现显著回升的迹象,外部环境的不乐观造成的国内工业增加值、投资、出口增速下降及物流、汽车等行业增速放缓,影响石油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的回升,从而对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此外,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还将面临着政策风险、价格波动风险等。通过对燃气行业近年来显现的风险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条投资策略,以期对燃气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燃气行业;风险;投资策略

1我国燃气行业风险分析

1.1价格管制风险目前,我国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由天然气出厂价格、长输管道的管输价格、城市输配价格3部分组成。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长输管道的管输价格由各省物价主管部门制定。省物价主管部门在制定输气价格时,主要考虑因素为管道及各项配套设施等消耗的成本及投资人的合理回报,不同城市之间的管输价格对比,石油、煤、天然气等各相关能源的热值比较等,政府通过价格引导机制,鼓励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能源替代其他能源。尽管燃气企业可根据天然气管道建设及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向物价主管部门提出调整价格的申请,但由于价格主管部门调整价格有一定的周期,相对于市场变化,价格调整时间上可能存在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企业向下游传导成本的能力可能在一定期限内受限。另外,价格上调时也可能影响消费需求,这些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对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1.2能源价格波动风险英国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NIESR)在2015年5月6日公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报告中预计,全球2015年GDP将增长3.2%,但由于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均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能源特别是原油,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收缩以及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跌。由于我国进口天然气价格波动与原油价格波动密切相关,随着进口天然气价格波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及国内天然气价格与进口天然气价格价差的缩小,这种波动有可能传导至国内燃气价格。

1.3产业政策风险目前,天然气行业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及各省发改委进行管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安全监察、水土保持等实行专项管理。其中,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行业政策和法规,并审批相应限额的管道建设工程。各省发改委在相应权限之内,核准省内规模在限定额度之内的项目。另外,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国家发改委管理,天然气终端价格由各省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在目前行业管理体制下,行业内各企业均已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业务运营模式,并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若国家关于天然气行业的政策出现较大的改变,调整能源利用政策,打破原有的资源分配格局,或调整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1.4新能源行业风险天然气作为一种资源型产品,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而全球范围内,经过100多年的开采,原油与天然气资源也已经开发了很大的一部分,因此自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呼吁开放新能源的呼声不断高涨。预计未来中国原油与天然气开采行业的最大竞争不是来自于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变动,而是发展清洁能源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替代。

1.5区域风险城市燃气行业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对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管从企业发展环境还是市场需求看,在不同区域,对企业有不同的风险。例如: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整个经济环境适合城市燃气企业的生存,使位于这一地区的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处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燃气企业,由于交通不便,市场容量小,经济环境差,企业发展面临更多风险。另外,原材料价格对企业成本有重要影响时,城市燃气企业所在区域的资源丰富与否,对企业的盈利也将产生重要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但是资源少;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小,但是资源丰富。所以需要西气东输,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使用。这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燃气行业的原材料的价格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行业的利润。

2城市燃气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2.1行业发展趋势要点

2.1.1以调整天然气价格为切入点深化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是调节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核心,天然气体制改革是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需的配套。当前,为了调整优化工业布局,需要切实推进更深层次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一要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天然气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真实反映稀缺程度,并且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和生态、环境成本;二是放宽部分垄断性领域市场准入,引入市场竞争促进资源价格调整,把放松政府价格管制与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强化监管结合起来;三是适当提高资源税,开征环保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产区收益和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加大资源开采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以及推进与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相配套的政府职能的转变,理清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治理关系,使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2以改革促进行业可持续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燃气属于公用事业,投资由政府拨款,亏损由政府补贴,企业并不具有实质性的经营决策权,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城市燃气公司冗员严重、经营管理不善、需要政府政策性补贴。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天然气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油气管网独立运行,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发、培育更有效的下游油气销售竞争市场等方面,并已取得积极的进展。随着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民营资本、境外资本陆续通过转制、合资等方式参与城市燃气建设运营,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有利格局,放松进入管制和引入多元竞争主体的市场化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行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快速发展,配套的地下管网建设也步入了井喷期。在城市燃气管网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的今天,这么高的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投资基本是由社会各种资金自行解决的。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没有多元投资主体的进入,没有经营机制的转变,解决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燃气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问题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快速发展表明,市场取向的改革是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快速发展的方向。从人工煤气到液化石油气再到今天的天然气,工业企业得到了更多高效和清洁的能源保障,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断享受着燃气行业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与安全送气的保障,这些都缘于充分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但客观地说,我国城市燃气仍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深化改革还任重道远。

2.1.3以固定资产投资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与过去几年相比,未来几年国民经济增长格局将发生变化。在投资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比重最高的工业投资份额将有所下降,同时,与农业、城市化进程、减排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有关的投资将会上升。过去一段时期,超大城市、大城市的城市建设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与国外城市相比在市容市貌方面也不遑多让。但是不容否认,由于这些城市通常拥有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权利或能力,在现实的城市面貌建设方面存在奢侈化倾向,而在城市功能性建设方面与国际大城市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吸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就普通城市而言,地级以下城市以及县城、小城镇在城市建设方面,包括城镇交通、电、热、水、气供应等方面有着更大、更显著的差距。今后城市建设投资将会发生两个“转向”,一是投资配置重心应会下移,重点转向中小城市、县城、小城镇。在城市群建设中也应会重点带动核心城市周边、城市的建设;二是城市建设投资配置方向的“转向”,切实转向城市功能性建设。工业新增投资重点将集中在减排、提高附加价值等方面。由于相当一个时期内全球将处在贸易平衡过程,我国制造业存在相当大规模的“过剩产能”,这将在未来几年显著影响我国制造业自发的投资增长,从而整个工业(包括采掘业)投资增长也会随之减弱,工业中惟有电、热、燃气的生产与供应业会随新能源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保持高于全社会平均增速的速度。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制造业投资比重有所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发生在一系列由政府法规、政策推动的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上,以及企业自发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在此大环境下,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应顺应潮流,抓住经济转型的契机,实现自我的跨越式发展。

2.2行业总体投资原则城市燃气属于城市基础设施范畴。与其它城市公用事业相比,城市燃气行业具有公益性与安全性、管网自然垄断性与规模经济性、季节波动性与连续性和消费市场区域性的特征。城市燃气行业总体历史包袱较轻、成本压力较小,从近年的情况来看,行业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目前具备自然垄断优势的天然气将逐步成为城市供气的主要气源。而液化石油气和煤气供应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竞争相当激烈。基于此,我们认为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总体原则是:分类管理、效益优先、强调自偿。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投资投放的控制管理,强调准入客户的产业链条完整性、资源优势性,尽快退出盈利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大型企业,同时要重点挖掘盈利能力成长较快、亏损度较浅同时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客户;对行业内客户实行区别对待,增量资产主要投向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从区域来看,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的其他二线城市以及传统的经济发展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城市燃气业发展较为成熟,企业的运营能力较强,是值得大量投资的区域。另外,广东、江苏这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大省和内蒙古这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地区也是值得投资的区域。

2.3区域投资政策建议

2.3.1区域投资建议世界经济未来区域竞争力模型显示,广东、内蒙、江苏和北京等主要地区城市燃气行业发展迅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建议给予特别关注。而上海和四川地区的同比增长速率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因此也应给予相应的关注。

2.3.2客户投资建议近年,城市燃气企业大都处于盈利状态。总的来看,小型企业盈利程度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不同规模城市燃气企业的关注程度依次为:小型、大型、中型。从企业所有制角度看,股份制企业、外商各港澳台投资企业应列为重点关注企业,其次关注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其他企业。从燃气管道组网的角度看,应重点关注与现有管网与国家或省级规划的骨干输气管网直接相联、城市管网建设相对成熟,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的各省、直辖市的地市级以上燃气企业。

2.4政策调整建议总体来看,我们把燃气企业分为4大类,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1)对于在特许经营权资质、经营年限、财务实力方面拥有优势的燃气运营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气源的天然气供气企业,政府应给予重点支持。(2)对于单纯供应煤气的企业,由于其污染较重,规模相对较小,原则上不予支持。(3)对于生产技术落后、能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应划入退出类项目。对于退出类的项目,企业产能、气源供应、节能减排、财务指标等标准限制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产能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否则坚决退出;没有气源的稳定供应,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是投资回避的对象。污染严重,属于淘汰落后对象的企业或项目,要坚决退出。财务指标主要针对企业而言,财务指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坚决退出。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