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

第1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敬老院服务人员工作总结

20xx年xx镇敬老院在xx区委、区民政局、xx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五保供养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对集中养老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创建省一级敬老院为动力,以服务五保老人为重点,以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生活规律化、设施齐全化、环境花园化为标准,不断努力改革创新。

我们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一切为了老人,一切方便老人,一切服务老人”的工作理念,全院上下,团结一心,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类功能设施;强化管理和服务,使入住老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继续扎实做好了20xx年的各项工作。

一、20xx年我们主要是完善敬老院设施设备:

1、装修旧敬老院房间设立加强监控区建设(主要收治老年痴呆症,需要独居的老人),现收养了X位老年痴呆症五保老人、残疾X人

2、为庭院架设路灯(X盏),现在晚上庭院灯火辉煌

二、引进社会志愿者募捐与企业赞助

1、继续与XX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合作,护理学院学生定时定点的为五保老人献爱心。

2、引进XX省红十字会“XXX”助老基金会资金赞助志愿者服务活动,让老人在敬老院感觉到家的温馨。20xx年基金会赞助了XX元的物资。

3、20xx年我们送走了X位老人并为他们在做临终看护。

4、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利用院区空地我们种植了香蕉与地瓜与青菜,这些种植全部补充老人伙食(一年下来种植估值约XXX元)

三、工作中我们始终以人为本,xx镇敬老院虽然是以集中供养为原则但是为了老人的一切我们还是对个别需要关怀的老人开启了小灶与病号饭。针对工作人员方面我们主要做以下管理:

1、对于员工招聘与监管方面我们采取了就近招聘与委派轮岗的原则,就近招聘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公寓严格的培训与学习上岗。

2、护士与主班护理员均由XX委派原则,为了保证100%的护理质量,作为主班护理员均由公寓直接委派轮岗,护士也由公寓护士轮岗。

3、所有员工我们都由“XX之家老年公寓”定时培训,年培训不低于12小时。并且每人每年必须到公寓参加公寓年度或季度护理技能竞赛一次。

4、参照“XX之家”的考核标准对所有员工进行了月度考核。

四、为了更好的管理与帮助五保老人,我们提倡五保老人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相互监督遵守院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出入管理制度确保院内公共财产与个人财产的安全。对于敬老院的管理方面我们及时的与老人沟通,并及时听取老人的意思做到集思广益。

五、对于20xx年的整体管理思维方面我们计划如下:

1、传承XX的管理模式,继续完善管理方案,积极进取,向全省模范敬老院的目标前进。

第2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失能老人 社区照护 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5-03

失能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自然现象[1]。随着社会进一步老龄化,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现有的“421”家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可提供的养老、护老、终老服务的资源缺乏,养老机构等专业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2]。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失能老人“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为在社区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社区功能定位的失能老人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提供借鉴,我们于2011年5月3日至6月30日在漕河泾社区开展了社区失能老人和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漕河泾街道共有29个居委会,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共17 384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个居委会1 50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58人,女842人;年龄60~69岁242人,70~79岁514人,80~89岁639人,90~99岁101人,100岁以上4人。

1.2 方法

1.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该量表由美国Lawton和Brody于1969年制订,量表共有l4项指标,其中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8项(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洗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6项(行走、洗澡、如厕、穿衣、梳头刷牙、进食)。评定结果按照总分、单项分进行分析。总分<16分,为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凡有2项或2项以上单项分≥3分或总分≥16分,为存在自理能力障碍[3]。

1.2.2 一般情况调查

自行设计“漕河泾街道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医疗服务照护需求问卷”,内容包括文化程度、居住条件、患病情况、医保情况、照护情况,卫生服务需求等。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漕河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医护人员、漕河泾街道春晖助医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组成调查小组,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站调查693人,入户调查807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 500份,回收率100.00%。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本次调查者中1 500例老年人中,个人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有589人,占总人数的39.27%,完全能够自理的有911人,占总有效调查人数的60.73%。

2.2 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数量

589名失能老人中,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534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其中患1种慢性病为6人,占总失能老人1.02%,患2种慢性病为71人,占失能老人总数12.05%,患3种慢性病为219人,占总数37.18%,患4种慢性病为205人,占总数34.80%,患5种慢性病为25人,占总数4.25%,患6种病为8人,占总数1.36%。其中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的71.98%。

2.3 失能老人慢性疾病分布

患有慢性病的534名失能老人中,高血压病393人,占失能老人66.72%;脑血管病382人,占64.86%;冠心病264人,占23.43%;糖尿病164人,占27.84%;慢性支气管炎123人,占20.88%;老年痴呆症38人,占6.45%。

2.4 老年人失能原因及目前照护方式

本次调查显示:失能老人失能原因主要是慢性病、高龄、外伤等,其中因罹患疾病导致失能占到70.46%。而失能老人的照护方式目前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照护的占50.60%,而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照护仅占5.60%(见表1,2)。

2.5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

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需求中,需要居家照护占56.03%,需要养老机构照护占30.90%,需要住院治疗占13.07%。一旦疾病恶化需要住院临终关怀服务的占100.00%。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见表3。

3 讨论

3.1 失能老人是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失能老人主要是指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大都采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筛选。2011年国家老龄委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 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00%。未来五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达到4 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研究表明[4]:日常生活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不仅给失能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也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老年人。失能老人得不到照护是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不幸,而庞大失能老年人得不到照护更是社会的难题[1],因此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本调查显示,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总调查人数的39.27%,说明加强本社区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关注的重点。

3.2 老年人失能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引起失能的最重要原因,慢性病必然会影响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且会随着慢性病情的加重、病种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加重其躯体功能障碍,而躯体功能障碍又可促进病情的进展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社区失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6.60%,远远高于全国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51.80%)[5],患3~4种慢性病的失能老人占多数。李德明等[6]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种类越多,生活质量越低。另一方面患有慢性病的失能老年人同时承担着较高的医疗费用,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压力,这些情况使失能老年人心理压力增加,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内疚感等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全面下降。

本调查还显示,失能时间越长的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照护需求越高。因为失能时间越长,伴发慢性病和并发症也越多,家庭照护的难度也越大,为此付出的费用也越高。因此,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尽量介入干预,最大限度发挥失能老人残留组织器官和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实现生命存在和生活质量的统一,这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本社区失能老人数量、失能老人的照护情况与照护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和住院照护)的失能老人占43.97%,而目前失能老人能在机构专业照护的仅占5.60%。大部分失能老人目前选择居家养老,因此对上门服务及建立家庭病床的需求量很大,失能老人社区照护供需矛盾突出。

3.3 建议和对策

3.3.1 探索“三老联动”一体化照护服务模式

根据我社区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我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构建失能老人“养老、护老、终老”(以下简称“三老联动”)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该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医生制服务和养老院为依托,临终关怀为补充,加强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的支持,联合社区居委、志愿者、家属等各种力量,为社区失能老人提供集“养老、护老、终老”为一体的长期医疗、护理、心量疏导等等综合性、连续性的照护服务。我中心开展“三老联动”一体化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有着一定基础:1)上海市从去年开始实行家庭医师责任制,我中心及团队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率已达25.00%。户籍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超过80.00%。我中心全年建立家床350张。对于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较为了解。对于失能老年人可入户给予指导及治疗;2)我社区共有养(敬)老院4所,共计床位150张,对于迫切需要养老院养老的失能老人可提供养老床位,且有医生每周查房,处理日常失能老人健康问题;3)我中心有病床60张,对于失能老年人需住院治疗可提供床位,中心内有养老床位50张,可解决部分养老需求;4)自2011年起我中心在病区开设临终关怀病床10张,对于终末期的失能老人进行舒缓疗护,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走得也安详”。

3.3.2 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2010年底我街道有6.8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3.4万,中心有全科执业医师28名,家庭医师13名,每名家庭医师负责7 846名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而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每名家庭医师仅负责1 800~3 200名居民的医疗和预防工作。我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基本相似,医护人员均存在严重不足,建议加大人员引进及培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吸引更多全科医生来社区服务。

3.3.3 增加养老床位

2010年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0%,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至7.00%的配置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2.00%至3.00%的配置比例。2010年底我街道60岁及以上老人2.5万人,养老床位只有150张,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0.60%。养老床位严重不足,需增加政府投入,努力增加养老床位。

3.3.4 社区医生应将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社区医生应进一步更新理念,深刻理解家庭医师制内涵,熟练掌握家庭医生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在现有养老床位及病床严重不足情况下,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进入失能老人家庭进行指导及治疗,把社区和家庭作为主要工作场所。

3.3.5 深入家庭进行健康教育

本调查发现,失能老人失能原因第一位是慢性病,尤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居前,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应深入社区、家庭,加强健康教育,并以慢性病三级预防及管理为重中之重,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可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勘.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况分析和政策建议[J]. 上海医药, 2010, 31(S1): 8-11.

[2] Engle VF, Fox-Hill E, Graney MJ.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dying in a nursing home:self-reports of black and white older adults[J]. J Am Geriatr Soc, 1998, 46(9): 1091-1096.

[3] 陈雪萍, 范亚峰, 曹建勋, 等. 杭州市高龄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1, 25(8): 2173-2176.

[4] Chung S. Residential status and depression among Korean elderly people: a comparison between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 and those based in the community [J]. 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08, 16(4): 370-377.

[5] 曾妮, 司徒美娟. 我国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相关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 2007, 14(4): 36.

[6] 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中国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 2008, 22(7): 543-547.

第3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社区养老;医养结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 古语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将养而亲不待”。年老者晚年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主席在第十二次全国人大闭幕会上也重申了“中国梦”的内涵 ,其中提到要 让人民生活幸福,这幸福就包括了年老者晚年生活的幸福。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目前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且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较高。推进“医养结合”对上海应对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上海老龄化现状

来自《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8.6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比上年增加了26.36万人,增长6.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比上年增加了13.43万人,增长5.2%。此外,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比上年增加了5.10万人,增长3.0%;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5.2%;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增长5.3%;但占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总人口比重从增加了0.2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上海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2014年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总量26.36万人。上海快速老龄化的特征持续显现。此外,2014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29岁,其中男性80.04岁,女性84.59岁。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82岁以上。100岁及以上老人1631人,其中男性395人,女性1236人;比上年增加了224人,增长15.9%;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从9.8人增加到11.3人,增加了1.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上海百岁老人增加快速、长寿城市特征突显。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深化。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突破500万,2020年总数将达到540万人。"十三五"期间,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平稳增长,平均每年约增长0.82万人,但从中长期变动来看,人口高龄化将不断加深。”

2“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在家庭养老以及普通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养老需求的情况下,一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所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需要明析以下三个问题,即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是哪些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什么,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有什么。 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供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医养结合的服务人员也需要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护理员。

3社区能承担医养服务的主体机构

目前上海的医养机构,一边是一床难求,一边是门可罗雀,两种现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一床难求的医养机构一般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老年护理院,社区医养机构一般设备完善,大多位于老人或其亲属居住地附近。而门可罗雀的养老机构特点是距离市中心较远,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住前一种医养机构无疑是很方便的,那么后一种医养机构就会给住市中心的居民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在住养老期间,老人生病了,后一种医养机构的劣势更高凸显出来了,家属去探望也好,送医也好,各方面成本更大。为了避免一床难求的情况,必须加大对社区医养机构的扶持和投入。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社区开展受限制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主体机构的条件限制。首先,社区中社会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满足老人生活需求,在满足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的医疗需求方面做得欠缺。受人员,场地等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医养结合服务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其次,标准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比较完善的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但由于其还承担“六位一体”,“家庭医生”等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人员经费的限制,无法提供医养结合所需的人力资源。上海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数一般为几十张,对社区中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老人来说是杯水车薪。那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来提供专业医疗支撑,社区养老机构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的联合主体就是平衡资源最好方式了。

4社区卫生信息化与医养结合

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全市的公立医疗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已做到互联互通,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系统,诊疗活动数据分析也已经在多个区县部署实施。普陀区已建立了区域心电的诊断中心,正着手建立区域PACS诊断中心和区域临检中心,预计可在2015年内完成。在此背景下,如果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增加一级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机构组成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

4.1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将社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专用网络联系起来,并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一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资源共享,来缓解社区医养资源的矛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容纳不下的医养结合服务老人,可以由社区养老机构收纳。社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只负责采集数据,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将数据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有资质的医师来进行诊断,有疑问的还可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向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例如,社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可以熟练掌握心电采集仪器的操作。他可通过床边的心电采集仪采集在床老人的心电图像并传输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电医师可根据接收的图像进行诊断该老人是否有必要进行干预,如果中心医师有疑问还可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传图像到二三级医院的心电诊断中心,由那里的专家来作出最终的判断。这样的话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资源的紧缺矛盾,也可以降低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同时减低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电医生来回奔波和采集的工作量,为一些可能的突发状况赢得了时间,更有二三级医院专家进行保驾护航,可谓一举数得。

4.2随着上海市各个区县临检和PACS诊断中心的不断建立。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将大幅减少医养老人往返二三级医院的次数。例如,社区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老人有某些疾病的症状出现,需抽血检验某些指标,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具备检验这些指标的条件。通常情况下,需要将老人送至二三级医院抽血检验,等结果出来后由家属再去检验医院拿取报告,排队交于相关医师诊断。如果实现社区养老机构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那么就可以直接生成检验标本条码,由区域临检中心的物流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当检验结果生成后,由社区医生直接调用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传回社区养老机构。整个过程中医养结合的老人和家属一次也不用跑二三级医院排队等候,大大减轻了老人和家属的负担。

4.3目前通过养老机构提供场地,与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由医院提供设备和药品等,并派出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内建立门诊部实现医养结合的例子在全国已有不少。这种方式在模式上比较好地实现了医疗与养护的无缝对接,但是往往这种养老机构都是针对高端人群的小范围项目,而且收取的费用一般都比较高昂,而更多需要医养护理的普通市民则无法惠及。而建立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后,就使社区养老机构内发生的规范费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保进行结算在路径上得到了保证。使政府在费用政策的操作性大大增强了,也可以惠及更多需要医养护理的普通市民。

4.4建立了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医学编码,可以将不同的疾病编辑制作成电子化的医养临床路径知识库,社区养老机构的系统可自动为医养老人提供最优质的医养方案。还可以实现社区养老机构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直接将医养老人的健康数据直接记录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该老人的健康档案中。使居民健康档案的记录实现从居民出生至居民死亡的全覆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结合社区养老机构结合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建立,将给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得养老服务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医养结合也是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一件实事。总之,希望上海市能在医养结合这方面在全国起一个领头羊的作用,我们期待医养结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12,01.

[2]上海统计年鉴,2014.

第4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5]10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推动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昆政办[2015]38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办医工作,现将有关自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措并举,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市举办医疗机构

一是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规定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在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二是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和社会办医服务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向社会资本开放;三是通过市政府政务服务窗口和**卫生网向社会公开公布举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程序、审批主体和审批时限;四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五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功能任务和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设置诊疗科目;六是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为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与其具备的服务能力相适应,对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的类别、诊疗科目、床位等执业范围进行审核,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及时予以批准并发放相应许可。

截止到2015年,**地区登记注册非公立医疗机构2532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57.4%,其中民营医院医院184个,床位1.46万张;2015年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为1121.68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的25.9%;出院总人数为27.82万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的18.61%。

    二、积极探索医疗和养老融合新模式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

1.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关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精神,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举办了云南省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50张;**市社会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内举办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101张。

2.支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如在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原疗养院基础上成立的东川区老年病医院于2014年8月向东川区民政局申办公建民营东川区幸福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证书。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切实解决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在总结评估2009年以来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修订出台了《**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放宽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职称限制,支持实施县乡一体化管理的医疗机构加强医师的合理调配使用,取消了符合条件的医师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数量限制。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打破了医疗机构对优质医师资源的垄断,弥补了医疗人才资源的分布缺陷,稳步推动优质医师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的政策目标,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分享到更多的优质医师资源。截止2016年1月底,累计办理医师多点执业6508人次,其中:其中在职人员3854人次,占办理人数59.22%,退休人员2654人次,占办理人数40.78%。职称为副高以上人数为4132人次,占办理人数63.50%,主治医师2376人次,占办理人数36.50%。总体情况是在职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师办理比重逐步加大,高端卫生技术人才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加强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

为了规范社会办医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往年市财政每年投入的300万元优秀民营医院奖励资金争取到用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并制定了《2015年**市民营医院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工作方案》。2015年11月3日市卫生计生委组织评审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24家民营医院的24个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进行了集中评审,根据评审得分高低,确定了拟立项的20个项目名单,并于2015年11月5日至11日期间在**卫生网上对名单做了公示。目前,市级财政安排的3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我委将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督导,各项目单位同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督查和审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用在实处。

五、加强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

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民营医院人才培训项目,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市民营医院人次培养项目系列培训的通知》,培训分为急诊医学、药事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临床检验、病案管理、产科质量控制、口腔适宜技术八个专题,主要培训各专业的法律法规、临床技术规范、诊疗新技术及适宜技术运用等,共培训民营医院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00余人次。

六、落实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

2015年,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称报考人数为1248人,通过人数为627,通过率为50.24%;中级职称报考数为726,通过数为315,通过率为43.38%;高级职称参评人数为48,评审通过26人,通过率为54.16%。

第5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如果不是为了给自己行动不便的父亲寻找一个养老机构,韩兵不会深切体会到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之难,也不会对国内巨大的养老市场缺口有如此直观的感受。

家住北京通州的韩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今年下半年,韩兵的工作单位有意派他到欧洲工作两年,回来后职位还将升迁,韩兵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期待已久的大好机会,但出国前,他必须解决好自己父亲的养老问题。

于是,今年以来,韩兵几乎跑遍了北京城区和郊区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但始终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要排队等好几年;一些民间养老院倒是有床位,但要么收费高得离谱,要么就是环境和服务太差;一些硬件设施非常好的养老公寓,服务又跟不上。”韩兵对《新财经》记者大倒苦水。

最终,韩兵只得让70多岁的父亲继续在家养老,请人照顾,自己放弃出国升迁的机会。

韩兵的遭遇并非孤例。家住北京安贞的程奶奶今年71岁,是一名国企退休员工,由于老伴几年前去世,儿子在国外工作,不愿居家养老的程奶奶一心想找家合适的养老机构,以安度晚年。但4年来,她一次次考察和体验,一次次失望而归。

中国的养老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金缺口增大,公立养院一床难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院出现经营困局,而日前备受关注的以房养老短期内也难实现,而中国老年人的数量正在激?增。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民生且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渺茫的养老金

若干年后,很多人都会老去,是否老有所依?是否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生活?如何养老已成为所有中国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共同的忧虑。

随着中国“未富先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无论是临近退休的“60后”、正当壮年的“70后”,还是青春勃发的“80后”,都为自己退休后究竟能领到多少养老金而忧心忡忡。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3956亿元,各级财政补贴227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数据上看,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依然大于总支出,但有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财政补贴和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如近年大量农民工参保)暂时掩盖了制度背后的财务隐患。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我国已有半数省份养老金入不敷出。

有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建立统一基本养老金制度;1998年,中国半数省市养老金收不抵支;2005年,养老基金空账已达8000亿元;2010年,缺口17557亿元;2075年,缺口可能达90000亿元。

另一组数据表明,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为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

到了养老金出现亏损的时候,应该由谁买单呢?事实上,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以来,养老问题就越来越凸显。老龄化正以加速度的形式到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整个社会加强对老人们的关怀已刻不容缓。

为此,去年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首次明确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网随即推出的“如何看待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在线调查显示,截至去年6月11日,已有超过76万名网友参与调查,高达93.7%的网友投了反对票,支持者仅占2.5%。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人民网也曾做过“如何看待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调查,当时有超过12万名网友参与,62%的人投反对票。同样的网站、类似的问题,5年后参与者已翻了5倍多,反对者也从“大多数”提高到了“绝大多数”。可见,老百姓对退休养老的问题越来越敏感和重视。

今年以来,有关“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的消息更是吸引着全社会的热烈关注。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团队都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而此前清华大学的方案因提出延迟领取养老金而遭遇很多人的不满。今年10月15?16日,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在两天的闭门会议中进行讨论,有媒体称,目前基本达成了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并轨两项改革,但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一名专家对记者表示,这次制定者可能是想用延长缴费年限这种办法来替代延迟退休,因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阻力太大,而延长缴费年限的办法阻力相对较小。

对老年人来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最终是延迟退休还是延长缴费年限,指望这部分养老金度晚年,实在太过渺茫,也太过微薄。有人按现行养老保险公式算过一笔账,比如一位老人,1978年参加工作,工作32年,2011年退休,工资一直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水平一致,并每月足额缴纳养老保险,按照全国人均寿命74岁来算,那么等他退休后,能拿多少养老金呢?

根据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2010年全国平均工资为37147元,也就是每个月3095元,33年总的工资收入为288274元。个人账户余额=288274×8%=23061.92元。那么,基础养老金1021.3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25.37元,每月领取养老金总额为1147元。

也就是说,从1978年工作到2011年,收入为全国工资平均水平的话,退休后每个月只能领到1147元的退休?金。

在物价不断高涨的今天,这点钱如何养老?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韩兵说,以前听这首《春天里》总是很感动,生发出许多“人生易老”的感慨。但自从有了父亲养老的困惑后,再听这首歌时,总是百感交集,“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感到无奈,害怕变老,也担心自己有一天老无所依”。

如果不是为了给自己行动不便的父亲寻找一个养老机构,韩兵不会深切体会到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之难,也不会对国内巨大的养老市场缺口有如此直观的感受。

家住北京通州的韩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今年下半年,韩兵的工作单位有意派他到欧洲工作两年,回来后职位还将升迁,韩兵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期待已久的大好机会,但出国前,他必须解决好自己父亲的养老问题。

于是,今年以来,韩兵几乎跑遍了北京城区和郊区大大小小的养老机构,但始终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要排队等好几年;一些民间养老院倒是有床位,但要么收费高得离谱,要么就是环境和服务太差;一些硬件设施非常好的养老公寓,服务又跟不上。”韩兵对《新财经》记者大倒苦水。

最终,韩兵只得让70多岁的父亲继续在家养老,请人照顾,自己放弃出国升迁的机会。

韩兵的遭遇并非孤例。家住北京安贞的程奶奶今年71岁,是一名国企退休员工,由于老伴几年前去世,儿子在国外工作,不愿居家养老的程奶奶一心想找家合适的养老机构,以安度晚年。但4年来,她一次次考察和体验,一次次失望而归。

中国的养老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金缺口增大,公立养院一床难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院出现经营困局,而日前备受关注的以房养老短期内也难实现,而中国老年人的数量正在激?增。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民生且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渺茫的养老金

若干年后,很多人都会老去,是否老有所依?是否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生活?如何养老已成为所有中国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共同的忧虑。

随着中国“未富先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无论是临近退休的“60后”、正当壮年的“70后”,还是青春勃发的“80后”,都为自己退休后究竟能领到多少养老金而忧心忡忡。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3956亿元,各级财政补贴227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数据上看,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依然大于总支出,但有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财政补贴和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如近年大量农民工参保)暂时掩盖了制度背后的财务隐患。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我国已有半数省份养老金入不敷出。

有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建立统一基本养老金制度;1998年,中国半数省市养老金收不抵支;2005年,养老基金空账已达8000亿元;2010年,缺口17557亿元;2075年,缺口可能达90000亿元。

另一组数据表明,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为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

到了养老金出现亏损的时候,应该由谁买单呢?事实上,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以来,养老问题就越来越凸显。老龄化正以加速度的形式到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整个社会加强对老人们的关怀已刻不容缓。

为此,去年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首次明确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网随即推出的“如何看待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在线调查显示,截至去年6月11日,已有超过76万名网友参与调查,高达93.7%的网友投了反对票,支持者仅占2.5%。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人民网也曾做过“如何看待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调查,当时有超过12万名网友参与,62%的人投反对票。同样的网站、类似的问题,5年后参与者已翻了5倍多,反对者也从“大多数”提高到了“绝大多数”。可见,老百姓对退休养老的问题越来越敏感和重视。

今年以来,有关“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的消息更是吸引着全社会的热烈关注。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团队都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而此前清华大学的方案因提出延迟领取养老金而遭遇很多人的不满。今年10月15?16日,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在两天的闭门会议中进行讨论,有媒体称,目前基本达成了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并轨两项改革,但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一名专家对记者表示,这次制定者可能是想用延长缴费年限这种办法来替代延迟退休,因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阻力太大,而延长缴费年限的办法阻力相对较小。

对老年人来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最终是延迟退休还是延长缴费年限,指望这部分养老金度晚年,实在太过渺茫,也太过微薄。有人按现行养老保险公式算过一笔账,比如一位老人,1978年参加工作,工作32年,2011年退休,工资一直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水平一致,并每月足额缴纳养老保险,按照全国人均寿命74岁来算,那么等他退休后,能拿多少养老金呢?

根据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2010年全国平均工资为37147元,也就是每个月3095元,33年总的工资收入为288274元。个人账户余额=288274×8%=23061.92元。那么,基础养老金1021.3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25.37元,每月领取养老金总额为1147元。

也就是说,从1978年工作到2011年,收入为全国工资平均水平的话,退休后每个月只能领到1147元的退休?金。

在物价不断高涨的今天,这点钱如何养老?

进不去的养老院

对韩兵而言,父亲养老金少得可怜并非最烦恼的事,最让他纠结的,是竟然找不到一张适合父亲养老的床。“公立养老院尽管收费便宜,但一床难求,普通人也根本住不进去;民办养老机构有的收费太贵,有的服务太差。”韩兵对记者说。

尽管前不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但韩兵对记者表示,多地公办养老院都没有床位,存在“一床难求”的局面。

“里面住的很多都是官员和领导家属,普通老人要住进去,不仅要排队很多年,而且还要找熟人、托关系,否则根本进不去。”韩兵表示。

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最火的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人要住进去竟要排100年!虽然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养老市场资源配置的畸形。

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有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9张。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北京市第四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这三家市属养老院地理位置优越,是北京市养老院的“招牌”,共有床位2500张左右,占北京市公办养老院床位数的1/10,但很难住进去。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此前对媒体透露过,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行政级别比较高,里边住着很多领导。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市政府投资兴建,在行政级别上与北京市民政局的处室同级。

一名民办养老院的投资人表示,各地政府过去将绝大部分钱都投到了公办的养老院,但这些公办养老院的服务能力非常有限。

由于招牌式公立养老院进不去,韩兵和程奶奶也找过一些街道办的养老院,但这些养老院普遍存在床位少、空间小、位置偏、护理缺的问题。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北京很多街道办养老院床位少,不到100个,大多位于街道的小楼里,环境不好,而且大多没有电梯。

对于这些街道办的养老院来说,由于入住老人少,所以收入少,资金不充裕,而资金不充裕就很难改善环境,所以老人不愿意来,因此,街道养老院陷入了恶性循环。

有专家指出,不论是出手大方的“招牌”养老院,还是门可罗雀的街道、乡镇养老院,公办养老院现行的这种模式都不值得推崇。

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处长李绍纯、副处长余翰林曾在2011年发表的《大民政、小政府、大社会——论适度普惠制度下政府与民办养老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政府在提供养老福利服务的同时确实存在许多弊端,比如管理体制僵化、缺乏竞争、高成本、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等。对于这些问题,非常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和弥补。

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如何呢?

程奶奶曾找过北京丰台区一家民办养老院,这家养老院里有阅览室、业余爱好活动小组等设置,还有专为老年人办生日宴的宴会厅。但是两人标间的其中一个床位就要近4000元的价格,还有每月750元的伙食费,针对生活能自理老人的500元基本服务费要另外单算。这样粗略算下来,每月5000多元的费用让程奶奶望而却步。更让程奶奶诧异的是,入住这家养老院还需缴纳10万元的押金。

由于民办养老院是盈利性机构,所以收费普遍偏高,另一个问题是,在老年人难找到合适养老场所的同时,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却因入住的客人太少而发愁。

江明远是浙江无锡一家养老院老板,此前从事过房地产开发,两年前投入较多资金建起了一个养老公寓。养老公寓依山傍水,加上江浙一带常年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的环境很好,但经营两年来,入住的老人并不多,只有一半入住率。

江明远对记者表示:“现在经营成本在上升,水费、电费和菜价都在涨,护工人员的工资也在上涨,这样的入住率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北京也有类似情况。虽然养老院总体上床位紧缺,但与床位缺口不相称的是,北京却存在4万张左右的空置养老床位,这一空置率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位于北京市东四环的嘉德老年公寓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基础设施来说,都算不错,并且在养老领域经营多年。该院院长王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拥有床位360多张,老年人的入住率在90%左右,而一般这种规模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能够达到70%以上就差不多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不过,即便有较高的入住率,嘉德老年公寓仍无法摆脱收支困?扰。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的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只有几个老年人入住,贴钱运营已经是业内常态,尤其是对于新成立不久的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更是如此。

养老公寓名不副实

最近两年,养老地产很火,也吸引着各地产商争相涌入。一名在地产公司工作的朋友建议韩兵将父亲送到一些养老公寓去,因为这里是专门给老年人提供的住所,而且环境和设施都比较先进。

但韩兵了解一圈后发现,这些养老项目数量很多,不少都建在风景怡人的郊区,小区环境也不错。但这些养老开发项目建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养老,小区中真正的养老公寓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商品住宅,养老项目不过是这些开发商从事商业开发的幌子。

据了解,目前不少主打“养老地产”概念的楼盘在各地热卖,吸引了不少顾客前往。但现在全国多数养老地产最终都是以商业开发为主,只是象征性地配备极少部分养老项目。

“我开始做养老地产后,接触了上百家企业,真正能做好的不到10%,另外60%的企业根本没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专业的养老地产设计机构,没有专门的为养老地产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还是照传统的房地产模式来运营,这当然不能成功。”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养生养老地产委员会主任陈宏对记者表示。

为何热衷从事养老地产的开发商都不愿运营养老项目呢?

对从事养老地产的开发商而言,最大的难处是,土地审批难造成的运营成本高等现实情况让养老机构很难盈利,甚至可能长期面临亏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养老地产的土地获取途径与商业地产一样,那么两者的成本也就相当。但养老地产的投资回报周期却要长很多,一般都要7?10年,是商业地产的2?倍。

“普通的商业地产都是可以用来销售的,但如果做养老地产,则需要进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无障碍设施建设、医院等,这些都需要开发商来投资,但不可能立刻见到收益。”中国房地产协会老年住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朱文俊表示:“如此一来,若不是大的地产企业,则很难有实力进行养老地产开发。”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养老地产产品基本分为“房企系”和“险企系”两大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类,门槛都高得离谱。昂贵的入住门槛将许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挡在门外。

由祈福地产开发、位于番禺祈福新邨内的祈福护老公寓,是广州最早出现的养老地产之一。该公寓采用“合租”方式,一套房分成数间出租,月租金4500?8000元。如果是两夫妻同住,可以选择月租1.3万元或1.55万元的两房。除了餐费和医生简单的身体检查费用,其他护理费用均要自理,有人进行了计算,两房的月租已可以在祈福小区内供一套别墅。由于消费较高,很少有内地老人入住,里面住的老年人大多来自我国香港地区或其他国家。

前不久,“天价售卖20年使用权”的养老地产颐福居也备受关注。据此前媒体报道,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单间,需要花费28万?45万元才能购买一个vip床位的20年使用权,每个月还要另外缴纳数千元的服务和管理费用。

程奶奶的儿子建议她找“保险系”养老地产,但事实是,险企养老产业的模式主要是客户购买指定产品以获得入住资格。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泰康人寿个险渠道购买保险产品入住泰康养老社区的资金门槛甚至从200万元被提高到了300万元。或者年缴保费30万元,分10年期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300万元。不过,即使交了数百万元的“入场费”,物业管理费、保洁服务费、基础文化娱乐活动费、标准设施设备使用费、限定额度内的能源费用等各项费用还需要入住后再进行缴纳。

近日,由合众人寿在武汉投资建造的国内首个CCRC社区(持续健康退休社区)即将入住,取名“合众优年生活—持续健康退休社区”。这也是国内第一家由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一排排新英格兰风格建筑,一座座小桥流水,一片片茂林树荫,合众养老社区的特点在于既保留了居家养老的亲情和舒适环境,又配置了大量社区娱乐休闲场所,同时引入专业机构提供持续照料和医护服务。但想住进这个养老社区,前提是购买保险公司与养老社区合作的保险产品,费用接近100万元,而且70岁才能入住。这显然将很多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挡在了门外。

以房养老难起步

在养老金微薄,老年人又很难找到养老机构的情形下,以房养老的模式开始受到关注。所谓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把住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此获得固定生活费用的养老方式,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养老保险”产品,也称“倒按揭”。韩兵原来在北京市区有套很旧的一居室,后来在北京通州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现在都升值了。为了兼顾自己的事业和父亲的养老问题,他也考虑过以房养老的模式。但当他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告诉父亲后,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我自己也有些舍不得,但最主要的是,我还没有弄明白以房养老的意义在哪儿。”韩兵对记者说。

韩兵及其父亲对以房养老的态度,反映了许多中国人对以房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的看法。

在国务院下发此次《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前,国内少数城市事实上已对“以房养老”进行了试水。2007?2011年,北京、上海两地就曾先后试行“以房养老”,但并未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

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2007年试推行“以房养老”模式,但真正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很少,最终不得不停办该业务。北京石景山区2007年也尝试“养老房屋银行”,但效果甚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87.6%的受访者认为,以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房养老”并不可行;93.4%的受访者认为“以房养老”不能代替政府养老。

在中国实施以房养老,面临着伦理与现实的双重障碍。

一方面,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代代传承的思想,尤其是在现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老人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还想给子孙留下一笔财产。在那些观念传统的老年人看来,自己辛苦一辈子挣来的一套房,死后却成了别人的,这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恐怕都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这项业务推行起来并不容易。中信银行2011年曾在浙江省推出了“养老按揭”,至今申请该业务的人寥寥无几。除传统观念的束缚,高门槛和高利率都是阻挡业务开展的现实障碍。中信银行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较高的准入门槛:要求申请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住房,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而且贷款也必须用于养老,申请按揭的房屋经评估后,最多可以获得不超过评估值60%的贷款,贷款利率为6.5%。中信银行在浙江推行的该项业务只是一个缩影,但却能反映“以房养老”面临的现实障碍。假如“性价比”不高,如何让老人们安心地把房子交出去呢?

第6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苏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为老龄化社会, 而14%以上则为高龄化社会。而苏州在198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苏州1046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3.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6%;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8.5%。

二、苏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到2012年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4.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3%。2015年1月苏州市老龄办公布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市60岁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0%。经测算,预计2020年达到180万,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37.4%。

(二)老年人口高龄化明显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苏州市人口平均年预期寿命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8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2015年,苏州市老年人口寿命将超过82岁。苏州市的高龄老人人口从2000年的9.9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10年的1.78%。而同时期低龄和中龄老人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7.3%和4.66%下降到7.09%和3.88%。

(三)老年人中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更长,因此,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老龄人口中女性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0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31岁和79.84岁,而201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83岁和83.70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老年妇女单独生活,独居所带来的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无依靠问题更加突出。

三、应对之策

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苏州将形成“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下居家养老,6%左右的老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主体。目前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探索,苏州市创造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虚拟养老院

苏州市的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具有代表性。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75周岁以上的居家空巢和自我生活能力差的老人群体,资金来自政府补助和自费项目的收费,提供家政便民、生活配送、物业维修、医疗保健、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六大类共53项菜单式个性化自选服务。引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建立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数据库,之后及时对老人进行回访更新信息。老人有服务需求,可直接联系服务中心上门服务。

(二)“集中居住”模式

张家港市永联村建设了1167套高标准老年公寓,每套面积约为100平米,老人只需缴纳24000元押金则可终身免费入住。依托“智慧永联”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慧养老”体系。为有需求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实行24小时接听服务制度,老人不出家门只要轻轻一按,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人上门服务。同时开发了综合性老年人“智能腕表”,对老年人心跳、血压等重要健康指标以及老年人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三)“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模式

太仓市开办的老年护理院结合医疗与养老为一体,既区别于社会养老机构,又不同于医疗结构,以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康复和保健等医疗服务、生活护理和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同时还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服务。

太仓市探索出了四种医养结合的形式:

(1)公办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护理院。如娄东护理院,就是由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独设立,设在医院内部,有100张床位。

(2)私立t院开设养老护理院。太仓市最早开设养老护理院的是民办的新安康复医院,设在太仓市福利服务中心旁边,2000年初就配合福利院为老人做好康复服务工作,2010年正式单独开设新安养老护理院。2014年,友谊、仁慈两家私立医院也相继开启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合作提供老年医疗服务。现在,太仓每个社区基本都有卫生服务站,很多社区也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其中一项服务就是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对特殊对象和84岁以上的老人,太仓市政府为他们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其中也包括医疗服务,为需要看病的老人送医上门。

第7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成功者的发展也充满痛苦和挣扎

松堂创始人李伟在当知青时,受到一位下放教授死亡的启示,决定把自己今后的事业放在临终关怀上。在头几年,中国人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医院。尽管存在着大量实际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漫长历史使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别的渴望,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老人而言,进养老院、临终医院,那几乎等同于被儿女和社会抛弃。

松堂的第一位“客户”是李伟的邻居。这位42岁妇女的生命处于乳腺癌晚期,家里人实在照顾不过来,经李伟动员住入松堂。4个月后,她在爱人的怀抱中平静地离去。之后,陆陆续续有类似的人、绝大多数是老人住进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松堂明显地感受到人们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渐渐能够接受这种模式,而不再那么纠结于道德情感的羁绊。如今,松堂已经是世界上送走生命最多的临终关怀医院。

“当然,整个发展的过程充满矛盾、痛苦和挣扎。”朱林说,从松堂创办到现在,前后已经搬过七次家,最艰难的一次是剐搬到一半,社区的群众不让进驻了。几百人堵着门、路,要求晦气的“死人医院”迁走。“一个小伙子喊,‘要搬进我们社区里头,天天死人,我们这辈子也发不了财了,多晦气啊。’松堂没有办法,只能再寻地方。人们的不理解可见一斑。”

现在,松堂在北京市朝阳区拥有自己的院子,中式的楼房古色古香。记者采访时,松堂正在东扩新的房间。旧有的太过拥挤,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老人。”新旧房间加起来,最多可以接纳500多人,目前有近360名老人在松堂安家。主要是北京市本地的,也有山西、广东的,还有外国的慕名而来,主要是华裔。”朱林说。

这里不同于一般的养老院。看不到两个老人下棋的安静,或者一个老人读报的安详。记者所见是,20多个老人在看着一台电视。他们都坐在轮椅上,有的还被束缚带固定着,眼里并没有和节目交流的样子,也没有和旁人交流的迹象。坐在角落的一个老人突然大叫起来:“你们查过了吗?我得了什么病?你们为什么把我送到这里?”没有人理她。另外一拨则试图合唱一首歌,但是每个人发出的音都不一样。

“在这里的人平均年龄超过81岁。”朱株说。

让死亡变得有尊严一些

在医院的墙壁上有一些大幅照片,多是明星、官员等社会名流来访的留影。北京众多高校学生还经常来做志愿者,帮助医院照顾老人们。每一个房间还都贴着“××爱心小屋”的图片。有人认为,松堂的顽强不倒,跟李伟当初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和不放弃的信念相关,也跟他社会经营能力关系极大。他不仅拿出全部家当来“赌”明天,还成功地使松堂几乎成为临终关怀和养老的代名词。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显然无法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它正在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进入老龄化。

中国社科院劳动所所长蔡说,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养老无疑将是中国即将承受之重。其中,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

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所以中国现在至少有几千万家庭被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所困扰。

事实上,在松堂起步发展的时候,中国政府和社会也在逐步地考虑养老问题。早在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就说过: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2004年,国内有的地区医院评审标准中新增了临终关怀的内容,从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

上述事实在朱林看来,意味着松堂的事业前景是无限的。工业化的车轮隆隆而过,即便是深受儒家慎终追远、衷心哀悼熏陶的中国及东亚国家,也抵制不住这个时代公式化的死亡处理程序。正如著名的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丽莎白・罗斯在她的《死亡与临终》中说的:“一件最后重要的事是,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独,机械化及非人化……死亡的过程变成孤立而缺乏人情味,绝症患者被迫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运出,匆匆忙忙送到医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能做的是让死亡变得有尊严一些。专业人才缺失困扰养老行业

先行者的优势是较早摸索到行业规律性的东西。朱林说,养老的社会化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使它变得更为急迫,“四二一”的家庭构成注定了家庭难以承受养老之重。然而,中国社会对社会化养老准备尚不足,这个行业有很多东西还远没有弄清楚。“比如如何照顾老人,让他们能够接受进而享受在养老院、临终医院的日子。这是很难的。”

进松堂的老人中,起初不少是非常抵触的。“就像你刚才在大厅里看到的那个老奶奶那样,不接受这个现实。他们往往会有被抛弃感,有的还变得很有攻击性。”现在最急缺的是研究老人心理学的人才。“有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有研究婚恋心理的,钽研究老人心理学、分析他们精神需要的很少。这方面的实用人才就更少了。”松堂最缺的是心理医生。

不过,李伟对老人心理的观察力是较强的。他在《每天拥抱死亡》中记述了多个老人的故事,其中展现了他和老人交流沟通的才能。这也被认为是松堂成功的要诀之一。目前,松堂基本上认定,老人入住后的15天内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对老人,还是对家属,15天都是个坎儿。老人入院和孩子入托一样,家属天天来看,未必就好。

另外,朱林说,不管养老也好,临终关怀也好,护理队伍是极为关键的。和“凤凰”的田院长强调护理人员要有善心不同,朱林强调,护理人员还要有感情的免疫力。要有善心,是因为这份工作非常辛苦,要有感情的免疫力,是因为经常要直面生老病死。人间的悲喜剧不停上演,如果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这份工作是做不长的。“曾经有一个护工,和老人朝夕相处,感情很深,老人走了,悲伤得不行,这就不适合了。既要有情,又不能那么有情,其中的关系确实很考验人。”正是如此,护理人员的流动性是最强的。这和“凤凰”的情形是一样的。

第8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培养

国家之本在于教育,教育之本在于教师。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有一支结构稳定,学历、职称、年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作为一所医科类的独立学院,依托昆明医学院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学术支援,从开办之日起就建立了规范的教育教学制度及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院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办学效益明显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但是作为独立学院,尽快地建设自己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人才的储备,人才培养经验和积淀都较为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好母校的资源和独立学院特有的运作模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院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学院发展的师资培养体系,制定了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导师制”培养方案,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立足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师资培养方案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作为医学类独立学院,专业性强,教学过程严谨规律,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保证医学教育的培养规格。因此,逐步地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依托昆明医学院各专业课程的专家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新聘教师尽快地成长是海源学院“导师制”师培工作的基本思路。根据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实际,首先建立医学基础课及公共课的师资队伍,逐步培养专业课和临床课骨干师资。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总体计划和分年度计划,通过1~3年的培养,要求具备科研工作基础,要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和论文的撰写并发表;要求完成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文件的书写,参加学术活动;要求完成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考核;教学水平和能力要达到讲师的标准;争取通过在职学习获得高一级学位。具体工作环节:

1.1严把入口关、认真选拔导师

学院根据教师聘任有关规定在聘用新教师时,严格按照教师岗位要求筛选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经过基层考核、部门考核、院级考核等严格的考核程序,最终确定应聘人员,确保应聘人员的素质。每位教师自正式聘用期起,都须确定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副高级职称,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为期3年的培养计划,同时填写《师培计划书》。青年教师须认真按照培养目标,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内容。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老教授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传授技能和经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迅速成长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1.2建立平台,帮助师培工作的完成

1.2.1试讲制度

青年教师经过培养指导准备正式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前必须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试讲,经专家评价并表决,有2/3以上者同意为试讲合格,方可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经过培养性讲课和专家、同学评价合格后才能系统承担教学任务。

1.2.2学术能力培养

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非所学专业3~5门的主干课程学习并参加同班级学生考试且成绩达80分以上,旨在提高学术素养;每学期必须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读书笔记;考核通过获取教师资格证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积极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教材编写等。

1.2.3设立专项,促进科研

师培计划中,对教师参加科研有一定的要求,为使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学院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并鼓励科研工作的开展,设立院级科研项目并推荐省级项目申报。2年来,有12项院级项目立项,15项省级项目立项。制定了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的办法。这些措施使得大多数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科研,也为科研工作今后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1.2.4坚持开展各类教学比赛

海源学院坚持每两年举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技能比赛,到今年共举办了4届,这样做很好地锻炼了教师队伍,也使一些优秀的教师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比赛的同时互相学习、借鉴,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教学方法改善和教学水平提高。几年来,我院选拔参加昆明医学院各类教学比赛的老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我院周平老师参加昆明医学院教学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周平、曾洪艳、郭徽3位老师获昆明医学院双语教学比赛三等奖;梁璇、李芳老师分获昆明医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他们的指导老师均相应等级的获伯乐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院师资队伍正在稳步、健康的发展。为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推进基本功提高,学院于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讲稿、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比赛,借助比赛的举办,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比赛结束后,学院对获奖作品和老教授们倾心指导青年教师的“真迹”组织了专门的展示,让青年教师在观摩中学习优秀作品,感悟和体会老教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

1.2.5鼓励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给予2万元学费奖励;另外每年派出学习进修,参加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的访问学者,选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研修及国内相关院校学习访问。

2落实保障体系,加强师培过程全程监控

2.1建立师培工作的管理及工作机构

学院成立师培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全力打造。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指导、督察;教学部组织各项日常工作;人才资源部严把入口关。

2.2加强师培的过程监控

为保证师培计划有效完成,学院强化师培过程的质量控制。每学期组织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对任课教师进行随机的听课、评价、检查;教学管理部门将意见梳理后及时反馈任课教师,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为教与学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教与学的深化和提高;每年进行一次师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找出问题,对提前完成师培计划者准予提前结束,对未完成师培计划者给予批评及相应处理。

2.3经费保障

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经费,经年度检查合格兑现,如未完成则不配发;对教师申报并获立项的科研项目及教改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如为省级以上项目同时配套资助;对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给予支持和奖励;对参加学院及以上各类比赛获奖者给予奖励及配套奖励;对获奖教师的指导教师给予“伯乐奖”奖励及配套奖励。保证了师培计划的认真完成。

3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年终检查情况良好

师培年终检查是师资培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检查,能够较全面反映师培计划的执行情况,保证师培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的年底,我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师培计划执行情况的年度检查,对完成情况良好的教师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2009年,我院对26个教研室在培的73名教师进行了师培检查,共有18名检查结果取得优秀的老师获得了表彰,对未完成师培计划的老师给予批评及一定的经济处罚;2010年对我院承担师培任务的18个教研室、7个实验室、1个实验中心的61名青年教师进行了检查,被检查教师均为合格,师培计划执行情况良好,通过检查和奖罚并行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师培计划的严格落实,通过导师制的师资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2经师陪的教师基本能独立完成教学工作

目前学院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基本能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一部分经过师培合格的讲师以上青年教师已开始承担教研室副主任或主任助理、秘书等工作。

3.3促进了优秀校风建设

“导师制”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促进了优秀的校风建设。由于指导老师均为师德优良、学术精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专家,他们在身体力行地履行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同时,又言传身教地引领年轻教师成长,他们优秀的教学传统得以一代一代向下传,带动了海源学院“学生勤奋学习,老师敬业奉献,管理人员服务育人”的积极向上,和谐清新的校园风气。老教授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真可谓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即教会如何作为一名好老师,更塑造了德高术精的高尚人格;青年教师受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发扬光大,促进了海源学院学生“热情真诚、刻苦勤奋、互助互进、全面发展”良好学风的养成。

4感悟和启示

4.1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作用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督促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院的师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打破了我院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回顾我院的师培工作,主要得益于“导师制”的推行,老教授们以优良的教学传统、丰富的治学、带教经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培育了一批批年轻的教师,让他们从中学到技能和本领,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4.2有效的质量监控

师培工作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各个过程的质量监控,通过试讲、听课、观摩、检查、反馈等措施,使师培各个过程有序的衔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保证了师培工作质量。

4.3严格完善的制度

第9篇:养老院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老龄化; 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

一、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唐山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大胆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坚持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筹集社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机构网络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新路子。

二、唐山市养老服务现状

(一)人口现状

唐山市现有总人口75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 108 175人,占14.62%;15—64岁人口为5 772 664人,占76.19%;65岁及以上人口为 696 445人,占9.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3%,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0岁以上老人117.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现已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唐山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 556元,比上年增长8.3%,比“十五”末增长86.5%,年均增长13.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4.6%,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收入下降34.9%,财产性收入增长96.7%;人均消费支出13 522元,同比增长4.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下降3.6%(详见图1)。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2010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1.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1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5.7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1万人,向29.9万农民发放养老金。对高龄老人发放津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迁安市向90至10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补贴标准全省最高。

(四)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唐山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3所(不包括敬老院、光荣院),占地579亩,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共有床位7 361张,入住老人 4 369人。其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市直福利机构两所。市区由政府兴办的综合福利养老机构6所,县(市)办的8所;截瘫疗养院5所;社会办的养老机构52所,床位 4 616张,入住老人2 342人,收费标准从420元至 1 200元不等。已投入使用的各县(市)区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建筑规模档次较高,具有示范辐射指导作用。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

唐山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建设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专业化养老福利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按照“双赢双效益”的原则,尝试走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为社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等多种服务项目。

敬老爱幼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美德,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谈论的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继承,即“居家养老”模式,应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见图2)。

(一)整合医疗资源的“医养结合”模式

通过有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以医助养”。方便老人生活,部分闲置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可解决娱乐、就餐、午休、住宿问题,一旦身体不适、突发疾病或意外受伤,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护。

(二)依托市(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的日托式养老模式

在街道或社区内建立具有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形式,综合服务中心或托老所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多媒体教室和排练厅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可以在这里休息、吃饭、就医,晚上各自回家。在运行机制上采取互助服务、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相结合的办法。

(三)新建社区配备养老服务设施的养生社区模式

一是为业主建立健康档案;二是设置养生护理院;三是设立体检中心;四是配备护理呼叫系统;五是成立日间照料服务站。

(四)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到社区(村)的连锁经营模式

依托公办的养老公寓,开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其派驻专业服务人员,也可帮其培训服务人员,开展加盟连锁、联营。既发挥了机构优势,又降低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成本,完全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料和护理、情感慰藉、心理咨询、娱乐、医疗需要,让子女放心、老人满意。

(五)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难、住房难突出。唐山市滦县创造性地建设了互“老年住宅区”。一是立足实际,筹资建房,老人住得顺心;二是集中居住,邻里互助,老人处得贴心;三是自我保障,集体补助,老人过得安心;四是完善设施,搞好服务,老人玩得开心。

四、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破解养老难题、构建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为了最终检验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还需要明确相应的指标或标准。比如这项工作的服务水平、规范程度等,需要从整体上运用一种恰当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此,经过大量研究和多方论证,出台了一套了“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办法”,以期通过这种办法,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满意度,不断推进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

绩效评估是指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期间组织的业绩、表现和成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是绩效考评工作的关键步骤,也是绩效考评工作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着重贯彻的原则有:其一,目标导向原则。唐山市在选择设置指标项目时,主要是从“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的效果和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来考量的。其二,SMART原则。即目标符合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现实的、有时限的五项标准。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一个体系,因而要分别确立它们的各级指标。结合评估流程的评估指标体系总体逻辑结构见图3。

(二)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为10个。包括档案材料、室外活动场地、活动室、休息室、制度公示、标识牌、就餐条件、服务人员、消防安全设备、走访服务对象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指标说明,并分为A、B、C三个等级(详见表1)。

按照以上调查内容,围绕养老服务工作的时效、质量、态度、效果等方面设置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将最终从总体形式上对服务工作作出判断。每项分别随机抽取部分老人进行第三方独立问卷调查测评。第一步设定绩效分配系数,并与考核的分值相结合。为了在考核初期建立一定的弹性,采取了分段结合的方法,留出20%的上升空间。这样既确定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又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执行。第二步,将各项指标全部纳入考核体系。采用相对结合的方法逐步修正考核体系,即绩效评价得分乘以20%为绩效分配增长系数(见表2)。每项人均总得分A级为90分以上,B级为60—90分,C级为60分以下(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成效的,因此,在进行指标设置时尽可能地做到适度合理的前瞻性,从横向和纵向上充分地比较,得出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评判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绩效评估是“灯塔”、是“教鞭”,能起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从而积极引导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评估的具体方式方法

评估时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分析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

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评估时既要对B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B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逐条定等量化。

(四)评估结果的认定与运用

综合工作体系和群众满意度的评估结果,唐山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结果分A、B、C三个等级,这样既能两者兼顾,又有所侧重。

唐山市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评估结果认定采用百分制的评估方法。评估考核满分为100分,对应以下三个等级。优秀等级:90分以上;合格等级:60分至90分之间;不合格等级:60分以下。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具有战略导向的作用。从一个角度说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激发工作者的热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引导“将来”,通过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督促相关单位采取有效改进措施,进而取得更好的成效。

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是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方面评估结果要谨慎使用,重在持续改进,不能采取过激和片面的“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做法;另一方面,仍要和奖惩、告诫挂钩,给评估对象以适当压力,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唐山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结果一方面要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另一方面要与财政资助挂钩。

五、结语

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能否“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唐山市正在探索建立的这一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方面唐山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得相当出色;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也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办法也难免会存在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需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总之,居家养老服务因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在总结诸如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势必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贵生.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