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

第1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

[1] [2] [3] 

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需要家庭教育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牵头协调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承担好这一责任,就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家长教育子女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办网络家长学校的新思路,新做法,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水平,提高网络信息时代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新能力,使家庭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家庭,在提升家长教育素质贮存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2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全文主体内容有三个部分,即什么是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计算机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优缺点、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进行。

【关键词】家庭教育;计算机网络;学生

1 什么是家庭教育

1.1 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中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一般是子女从出生到入学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由家长对他(她)实施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称为“学龄前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一直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对他(她)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一般称为“终身家庭教育”。

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受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它还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终身家庭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起点和摇篮。从胎儿起,孩子就在体内受到母亲气质性格的影响。从孩子身体的发育、智慧的启迪、言语的发展、待人接物的常识、行为习惯的养成到本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等等,无一不在家庭这所学校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早,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程度最深。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启蒙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咸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⑵长期。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与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大得多。

⑶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⑷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1.3 家庭教育开展的现状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而这些都不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因此,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学生家长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从丽导致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

⑴简单粗暴。家长固守“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信条,因而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打骂的方法教育子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罚”。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体罚”外,还有“心罚”。“心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对子女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过多的干涉、过分的严厉和冷漠;

⑵娇惯溺爱。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或者认为“我对他好,他将来才会对我好”等。于是对孩子不进行必要的严格要求和教育,而是包办过多、迁就过度、保护过分、享受过优;

⑶唠叨说教,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特点“示范性”认识不够,而太看重口头教育,经常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口头说教;

⑷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互相矛盾。互相矛盾表现为家长本人对子女的要求不一致;家长互相间对子女的教育不一致;家长与学校的教育不一致。主要常见于家庭几代同堂结构模式中,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或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扶一有,使缝伛灭禽邑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⑸错误的行为导向:家长的言譬经常违夏社会道德,极小剖约甚至怂恿、教唆、逼迫孩子违法犯罪。这些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但会造哎孩子心理压力,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最初的乃至主要原因。

2 计算机网络与家庭教育

2.1 计算机网络给家庭教育带来的益处

2.1.1 网络带来了教育方式的改变。

从广义来说,学习也就是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传递。求新、求快、求奇的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特点,网络本身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实效性进一步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传播的时空限制已基本消失,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之中。网络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方式。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也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因为具有强制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捕捉知识的主动性大打折扣,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教育因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和观念。现在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开放教育系统正在形成之中,作为制度性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的部分社会职能会由网络来承担。目前,网络学院的学生已经在多所大学开始学习。可以预见将来通过网络完成学业、掌握生活技能的会大有人在。

2.1.2 网络带来了交往方式的改变。

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卿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走出家门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的恐惧和烦恼几乎超过学习方面。再者现代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爱好各异,加之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的班组概念越来越弱,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和空间,对待朋友既希望他能招之即来,同时有时也需要挥之即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是越来越多孩子追求的境界。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需的世界抒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2.1.3 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多项调查显示,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买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网络倾向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网上社区孕育而生。在将来,网络将成为生活的必须,孩子无疑会成为网络中晟自由的畅游者。

2.1.4 网络带来了成才方式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将为孩子的创业和成才提供更多的机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产业像计算机网络这样激发起年轻人极大的创业热情。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孩子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首次创业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创业的成功和经历,使他们改变了对成长的传统看法和判断依据,注重的不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网络像一匹黑马,闯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并将伴随他们一路前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也是如此,它带来无限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2.2 计算机网络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即有利就有弊。计算机及其网络从现况来看存在着缺点。网络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网络成了孩子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第二,网吧成了孩子寻找精神寄托的场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在虚拟世界里沉沦,有的从聊天开始发展网恋,有的甚至利用网络行骗;第三,网络成了孩子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第四,网络成为孩子忘却生活烦恼的“防空洞”,生活不顺、时间没法打发时,他们首先想到网吧,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迷其中;第五,上网滋生孩子开支的“黑洞”,极易诱发犯罪。有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竟然导致父母放下工作前来“陪课”;有的高校学生发展到租下整个网吧,几十个同学通宵“混战”;有的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十几天不回家。可以看到的是,9 0%的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玩网络游戏或聊天。深夜的网吧更是不堪入目,有的学生上了黄色网站以后,产生真实体验迫切欲望。学生有的是时间、精力,缺少朐是自立、自理和自控。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乐趣的情况下,社会诱惑越多,出现的问题会越多。学生上网的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也是希望学生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见,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成人社会的希望相差甚远。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迷信和反动的信息,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溺其中,并逐渐遭受毒害。学生在网上交流所使用的污言秽语就更为多见,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排斥,因为网络也不可能被人排斥。而对网络文化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则是最令人担忧的。

3 面对计算机网络的挑战,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孰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只有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家长、指导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责任,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效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和家长们共同唱好校内外”一台戏”是班主任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班主任应采取适当的手段和家长共同面对计算机网络的挑战,尽量引导家长采取以下措施:

3.1 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家教思路

理顺家教思路的前提是了解时代的需求,为此,要走好以下四步:

第一,要调整好家庭教育的视野。家教的视野决定了家教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而新时代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被本民族、本国认可,更要被世界认可。因为在这个时代,地球己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孩子的素质必须与整个世界的需求相吻合。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必须从原先的民族强盛、国家发展、区域富强等狭隘的视野扩展为全球发展的视野,以培养孩子具有新文明时代的基本素质。

第二,要调整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源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现代合格的”世界公民”,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素质,因为可持续发展文明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为此,家庭教育必然要把可持续发展文明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价值目标,以适应孩子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要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主要承担的是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则随着文明时期的变迁而变化。当代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文明。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孩子或多或少地获得过,如:世界各地涌现昀各种各样的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素质教育改革等。如何将孩子零散的粗浅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化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新世纪,传统的家长式的家教方式逐渐被遗弃,一种民主开放的新型家教方式出现在现代家庭中。因为现代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家长的社会权威逐渐被削弱,由主导地位变为辅导地位。所以,现代家教的方式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

成长。

3.2 根据时代要求,形成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素质

孩子形成新文明素质的关键,要掌握好四个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文明观:

⑴全球观。全球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按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并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孩子从小就形成立足于人类整体论和人类共同利益论的全球观念,是孩子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为此,家长首先要具备全球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全球观处理问题,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在具体生活事例中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对孩子进行全球观的教育,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最后,要引导孩子防止走入仅以地域为墓本特征的外在全球观的境地。

⑵环境伦理观。孩子在人类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环境伦理知识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为此,家庭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对孩子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第一,要让孩子明白: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己成历史;人是自然的一员,必须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基本伦理行为和道德水准的新尺度。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参加各种保护自然、优化环境等活动,让孩子形成环境伦理的基本观念。

⑶适度需求观。适度消费观念要求的是生存性的物质消费,但也兼顾某些正当的可控的符合理性要求的享受性物质消费。其中生存性物质消费的标准是保障人们过上一种体面的符合人的身份的生活;享受性物质消费的标准是以消费和享受为目的的物质追求,而享受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享受和消费的升级。

作为未来人才的”摇篮”,家庭必须接纳适度需求观,并通过家长的身体力行,让孩子在正确消费的氛围中自然形成适度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为此,应把握好三点:第一,要采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享受性物质消费方式是导致人类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存的直接原因,而追求适度消费是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让孩子摆正物质需求在所有需求中的位置,懂得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全面的,物质需求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未必是主要的;作为社会的人,与社会属性和文化本质相关的需求才是人的真正需求。第三,要使孩子明确适度消费观念中”适度”的真正含义,让孩子掌握好物质需求理性的符合人的尊严和身份的尺度。

⑷公正和谐观。它是指社会的公正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人类必须共同发展,确立共同的伦理规范,创建大众参与机制与体制。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懂得如何介入和怎样介入社会是他们社会化的必然前提。为此,家庭教育首党可以通过各种事例和史实告诉孩子:共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只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不能摆脱整体的约束而自行发展;只讲局部发展、个人发展,而忽略共同发展,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要让孩子形成立足于人类整体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全球伦理,懂得多样性的世界虽然存在多样性的伦理,但无论如何,都存在一种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最后,要让孩子具备代际公平的意识。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只为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后代的利益,都要受到伦理的谴责。具体生活中,应要求孩子为维护后代的利益而自觉限制自己的欲望与需求,甚至作出某种牺牲,如开展保护资源、爱护地球等活动。最后,要使孩子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根据以上采取的措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应有的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凡是那些不良信息的网站,家长都不应该浏览不健康的聊天室,都应该马上离开,如果不小心点击出了页面,应该马上关闭:

②家长应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甚至不要告诉你最好的朋友;

③家长应不要把自己的地址、姓名、家庭住址、学校名称或电话号码等与自已身份有关的信息提供给聊天室或公共讨论区等;

④没有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学生不要向别人提供自己的照片;

⑤学生应不要理睬暗示、挑衅、威胁信息等一切令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告诉自己的父母或监护人;

⑥在网络上有人以赠送钱物等为理由求你前去赴约或提出登门拜访时应高度警惕;

⑦如与别人面对面的约会,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要选在公共场所。有这方面经验的人都建议:尽量不要与网友见面,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像在网上表现的那样和蔼、可爱和有趣;

⑧网上的朋友很有可能用的是假姓名、假年龄、假性别,可不要轻易上当;

一般当家长找不到解决孩子沉迷于网络的途径时,就会禁止孩子上网。但是网络世界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使家长的禁令显得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你不让上网,孩子可以偷偷上;你不让孩子在家里上网,孩子可以到网吧上;你在本地的网吧追孩子,孩子可以乘车到郊区甚至临近的城市去上。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都很难受。这就需要家长一方面有允许,而另一方面要加强更有效的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1] 《家庭教育学》 赵忠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趋势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游戏等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孩子的学习资源,是每一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与失承

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辈们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否认,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诸如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家风”,并传承至今,但我们大部分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因为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思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诸如网恋、网瘾、手机控、游戏控等诸多问题,考验着每一个家长及教育者的智慧,也呼唤着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传统的塑造和形成。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同样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粗放与单一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粗放,采用诸如恐吓、威胁、打骂等方式,以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粗暴的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再加上一些家庭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顽疾愈盛,我国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我们的一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列症状,诸如厌学、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悲可叹,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期望的空洞与短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内心的愿望,但是,“中国式”的家长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比如让孩子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这在孩子看来是没有具体参照标准的,不容易执行,也有一些家长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滑向了“超现实性”套路,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还有一些家长是陷入了“不一致性”的困境,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家长在情感上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却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点点滴滴。如“考试作弊”、“无节制上网”、“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因此教育应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四)家庭教育效果的低效与逆反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偏好,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进行网络游戏。但互联网的出现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孩子在空余时间容易沉迷网络,寻找网络中的新奇事物,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游戏,网络的发展使得青少年视力严重下降,互联网还减少了孩子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很多孩子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互联网的发展,使孩子获取网络资源更为便捷,这也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也在逐渐弱化,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影响着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网络良莠不齐,加上孩子对互联网上的内容缺乏辨别力与控制力,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一部分人利用互联网诱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早熟、叛逆,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学习惰性,直接在网上搜索作业,弱化书本阅读,甚至不愿意写字,孩子的读写能力不断下降。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教育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家L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成本也在逐步上升,由于过去受到地域的局限,人们的教育消费主要在集中在本居住地,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教育的空间,相应地也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如购买网络视频、商城教辅资料、户外拓展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游学旅游服务以及其它个性化服务等。

(二)教育模式开放

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问题就是“与父母传统教育观念及方式有摩擦”,调查发现,70后家长已成为教育消费主体人群,其孩子年龄集中在7-18岁阶段,面对应试升学和素质教育双方面压力,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80后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已逐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其孩子主要在0-6岁阶段。80后家长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具有互联网思维,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科技产品,大部分60后父母也承认自己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传统教育固化模式将进一步被打破。

(三)教育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条件的成熟,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度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新一代家长不再一味专制、严厉,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角色也逐步由严师、裁判等形象转为慈母、慈父的形象。父母陪孩子的时间逐渐增加,年轻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这种“陪伴模式”,享受着陪伴孩子的乐趣,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倾听者和促进者。

(四)教育目标升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出快速调整,爸爸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习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妈妈关注性格、习惯养成及能力培养。大部分人的育儿需求趋近相同,对孩子道德与性格的养成关注度大于学习成绩。家长在教育问题上趋于理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被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所困扰之后,在家庭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集中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沟通交流、兴趣、意志力等环节上。因此更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目标。

(五)教育途径多元

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双方对于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家庭存在分歧,而面对分歧,更多的家长抱着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态度,选择自学或者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有的家长则通过选择网上社区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有调查表明,83%的父母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相比,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他们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如社区、App、微信公号等获取教育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更娴熟地运用诸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立足实际,尊重需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母权威不断削弱,孩子已从以前的听话转变为现在的对话,如果家庭中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更可能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平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改变孩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孩子能够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其他人一起谈论相关的话题。孩子在网络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弱,孩子的观念与家长的观念严重冲突,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孩子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知识,并与孩子积极讨论。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与联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二)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增强预设的教育效果

对于网络知识,家长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消除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家长要积极跟进社会,学会使用互联网,不要偏听偏信,由于社会上所报道的多是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家长对互联网谈之色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孩子上网一味抵制,使得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有利的一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使孩子既能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又能有节制地上网,不沉迷于网络。 许多家长也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这不利于对孩子的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s希望孩子做到,这是很难的。家长要注重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不自觉地也在学习自己的行为。

(三)学会赏识,正确引导,提升孩子的多元能力

想要使互联网对孩子产生积极性作用,就要学会教孩子辨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康成熟的思想,缺乏辨别能力,缺乏控制能力。家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要更加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三观”及行为,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烦恼,特别是孩子无助的时候,家长更要认真地听他们倾诉。孩子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就会寻求到一种满足,让他们找回自信,这有利于增强抗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

(四)开展活动,增强合力,增加愉悦的教育体验

孩子自制力差,空余时间生活单调,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让孩子能够享受节日的氛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缓解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以情感交流为契机,充分挖掘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者家庭成员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为背景,开展形式多样家庭活动,这会增加孩子愉悦的教育体验,同时,教育活动化和生活化也更能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互联网有利有弊,家长要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家长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孩子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既让孩子有自由空间,又让孩子能够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获取到积极健康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洪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

[2]贾秋林.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第4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不仅给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诸多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有利也有弊。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这一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以深入剖析,总结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诸多变化,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极其重要和必要。这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分析研究。

一、关于网络的研究

1.关于网络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很多,广大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元视角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如孔繁玲、杨临颖等著的《网络世界与当代社会》首先由信息网络化概述人手,介绍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历程等基本内容,接下来从网络与政府管理、商务管理、经济、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全亟论述;罗军强著的《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语言、网络传播、网络游戏、网络依赖、网络犯罪等诸多领域。杨雄主编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分析了国外网络社会研究情况,并从网络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网络文化、新媒体发展与管理、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策。孙翔云、陈英、江奇艳的《网络大众论》、童星等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南帆主编的《网络与社会文化》、陶然等著的《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等都围绕网络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

2.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雷跃捷、辛欣主编的《网络传播概论》围绕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网络舆论、网络文化、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理论性和实用性研究;张佰明、李志宏、蔡越越编著的《网络传播实务》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特点等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就如何构建网络传播界面、网络传播的几种形态加以研究,并就网络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典型产品形式、网络广告传播、网络营销传播展开具体论述;雷健著的《网络传播》、严励主编的《网络传播学概论》等从理论、实务等方面对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

3.杨礼富著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赵兴宏的《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介绍了网络社会的形成、伦理问题表征,分析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成因,探讨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实质,从网络社会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技术驾驭、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体系架构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和谐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学概要》对网络伦理与网络时代伦理、传统伦理、应用伦理、理论伦理、网络法律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探讨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并选取了一些网络案例来进行道德评析。

二、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向武著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成才》首先介绍了网络环境的内涵、特征等,接下来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等加以分析思考。黄少华著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对当前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诸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如网络信息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沉溺行为等,并加以分析和总结。王彩凤的《网络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丰富性、多样性,网络文化的信息化特征,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网络的互,网络游戏,“网络流行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

2.侧重于网络对青少年某个方面的影响开展研究。丁长银的《论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以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错位等为切入点,并提出如何实施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董军的《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介绍了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包括因上网的直接花销而导致犯罪等四个方面,并对诱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骆剑琴的《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姚进风的《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指出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积极意义,包括有助于青少年获取资讯、拓展视野、增进交往等,也总结了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负面作用,就提高青少年闲暇生活质量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郭瑞芳著的《网络青年心理分析》就如何理解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人格成长的文化渊源、网络文化基本认识等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从网络青年的人格特点、角色选择等方面着手剖析网络青年心理,并对咨询方法进行细致阐述。杨秀莲的《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程燕、余林的《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论析》等都是从对心理的影响展开的论述。

3.网络成瘾的问题不容忽视。顾海根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首先对网络成瘾进行概念界定,介绍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成因,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吴增强、张建国主编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原因、诊断等加以梳理,并从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徐娟、于红军、张德兰等著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从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网络成瘾的具体疗法,如音乐治疗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通过分析提出具体疗法,而且都涉及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问题,论述全面、科学。陈漪涵的《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成因及其预防》、李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调查》等对网络成瘾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4.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王喆、何春歧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谈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并进行对策研究。张茂聪的《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介绍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交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性、青少年的特性、外部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因。单红渡、朱维全的《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围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形象和消极影响进行具体探讨。杨金焱、费世淼的《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挑战》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修养的冲击等四个方面论述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并分析了机遇、现状等。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体现出全面性。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1.部分成果通过对现象、成因等方面分析,进行策略研究。如王贤卿著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深入阐述了网络道德的存在基础与架构、网络道德的内涵与特点等,并以网络游戏、大学校园BBs为例,展开对大学生典型网络行为的道德考察,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成因,通过分析,从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就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进行探索;王荣发等著的《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症状、危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网络德育工程、实施网上德育、心灵在线交流、走进课程网站;万美容、叶雷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及其建构》指出要建构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网上网下相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及社区、学校、家庭相协调的教育机制;牛蒙刚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柳世娜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王长平的《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章毛平的《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等也主要侧重于策略研究。

2.部分成果根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以学校为阵地,潘敏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总结了BBS、网上即时通讯、博客技术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就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探讨。张小琏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主要从占领高校网络阵地,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方法。汪欢的《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网络时代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论述。王煊、赵维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刘艺博的《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对策》,吕霞、孙昊的《网络阵地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李德敏的《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等均从利用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5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4-0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中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今,作为如今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对学生加强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被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一、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首先向学生指导什么时间上网,如今的人们为什么要上网,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上网等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文明的有益有趣的网站内容,来指导学生上网,其三是还要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或娱乐资源。其四,学校政教处、共青团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也可充分利用QQ或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这既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师生之间也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另外教师也可将新闻媒体报道的由于学生上网引发的一些事件,如上网后引发的犯罪,上网时间过长猝死于网吧、网吧失火等信息及时地传递学生。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也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或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如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网络是工具而不玩具”的道理。当然,也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也是在家中或校外的网吧。抑制学生上网,家庭的教育、监管极为重要。因此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一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让他们不能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与外界交往较少,这时他们就想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家长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时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家对他有吸引力,这样就会减少网络对他的诱惑。二是注意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三是加强自身学习。有的家长说: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不懂网络,怎么学呢?这里的学习不是要求家长要学会多少技术知识,而是应通过各种形式关注和学习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在网络方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与孩子的需要合拍。四是有条件或具备网络知识的家长,在孩子上网初期,可以陪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帮助孩子如何分辨和选择健康、积极的网站和信息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还有,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所以,在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落实德育责任,形成德育合力,从而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家长和老师沟通配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为防止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管理之间钻空子的机会。

三、充分利用网络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2005“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大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一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总之,现在的中学生伴随着网络在成长,对于他们上网只堵是不可行的,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护措施,抓住机遇,发挥各自教育、引导的不同作用,就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培养出合格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2期.

第6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思想发展。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人生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进而网络道德下降;由于网络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作出很多不合理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自身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学生的成长走向不良的方向。这种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歪曲,给学生的精神造成很大损害,导致学生自身价值观失衡,影响自身道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成长,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我国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校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校园内部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对网络发展如此快的当下作出及时的反映,使得校园的德育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成长造成不利。

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就孩子的自身需要,进行启发、引导和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对于孩子接触网络产生很大的顾虑,进行硬性的阻止和干涉,使孩子造成逆反心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更改,家长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3.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目前一些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并且对于网络化的学生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德育工作中,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上网管理采用硬性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反感,德育工作效果不好。

加强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网络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工作上,要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校园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开展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上,加强信息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认识到网络化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要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抓到管理进行转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自身思想的转变,利用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校园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整体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对网络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内容和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洞察力,保证与学生沟通畅通。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情况,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而做好校园的对于工作。

第7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第8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犯罪  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1] [2] [3]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第9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总书记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视频中这几名青少年价值观的扣子显然没有扣好。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价值观。而在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更是如履薄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生活在网络环境,已然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态。

然而,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一边为孩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披荆斩棘,一边又把部分孩子拖向堕落的深渊,使青少年价值观备受挑战。网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使青少年一代道德滑坡、心理畸形,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拜金族”、“啃老族”、“伪娘族”、“炫父族”等现象层出不穷,充斥网络,不少年轻人就此沉沦于“月光”、“月欠”、“御宅”的生活状态,丧失梦想和斗志,空有大好年华却逐渐被社会淘汰。家庭、学校、社会要依环境变化而变化,优势互补、合力出击,共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青少年网络德育环境。

学校为青少年德育构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空间

在中国社会极速发展和互联网事业取得飞速进展的今天,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学校作为唯一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不仅要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更要依据当前青少年热衷网络的新形势,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引领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的责任不仅仅在授业,更在传做人之道,解人生之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者皆可以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然而,当今的学校教育,授业有余,传道、解惑不足,方式方法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一方面,学校教育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并未过去,以“知识灌输”为重,以“考试成绩”为王。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势必影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关注和培育。另一方面,学校局限于单纯的校园环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这就注定它无法依据学生当前对教育的实际要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脱节往往导致对青少年的外推力,无法将学生牢牢吸引在校园内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继而形成健康、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需深刻研究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创新教育方式,倡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同时,学校重视并挖掘自身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上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教学中,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深入到学生头脑中。首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授业”和“习业”中传播和学习核心价值观。其次,挖掘校园网络在构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上的潜力。一方面做好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推进校园、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传播正能量。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凭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传道”中体悟核心价值观。

家庭为青少年德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青少年的作用不言而喻。家庭离孩子最近,产生影响最大,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毫无折扣地反映到孩子身上。换言之,家长对待网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待网络的态度。

然而,细观当前的家庭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拿孩子仅当“孩子”,忽视尊重一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摆权威架子,或者打着“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帜,代替孩子发表意见,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其二,只重言传,不重身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苦口婆心灌输大道理,而忽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譬如诸多家长自身深陷网络泥潭,却教育孩子不许碰电脑,其效果可想而知。其三,忙于兴建家庭,注重经济,忽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长期对子女撒手不管,将他们留在隔代长辈身边,只在金钱上满足子女,在学习教育上则将责任推给长辈和学校。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涉事青少年,正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均忙于兴建家庭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关爱和教育,使他们成了在路边“野蛮生长”的“野草莓”。

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体现在家庭主导价值观的选择上,体现在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上,体现在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上,体现在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的培养上。具体来说,首先,家庭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打造家风。近日,招远麦当劳杀人事件,涉事人员包括一名父亲和其三名子女,而其全家都是邪教“全能神”的教徒。因为整个家庭价值观的不正,自然而然导致其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正面引导。据观察,家长沉迷网络的,孩子一定会迷恋网络。只有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青少年才能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才能将网络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控制。再次,加强监督,科学利用网络。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在针对网游等不利于控制的网络环境时,家长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对于诸如网络媒体发起的弘扬正能量的活动,家长要善于运用,发挥网络构筑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最后,拓展兴趣,丰富家庭生活。家长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组织丰富的家庭活动,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自然也就增强了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

社会为青少年德育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社会是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最为广阔的土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三名青少年围殴一少年事件的发生与传播,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件中的青少年生活在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接合部,生活的重压导致家庭对他们的忽视,校园的不挽留导致他们游走在网吧,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浸染。他们将打人视频上传社交网络,由于互联网的监管不力,使得这种充斥暴力的内容无限制地对外扩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使网络这把“双刃剑”更好地发挥正能量,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力图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网络媒体作为网络环境最直接的营造者,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青少年成长网站,中国青年网在引领青少年成长、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展现的优势越来越显著。中国青年网重视挖掘自身的潜能,以高度的责任感真正担负起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充分研究和把握青少年的特点,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青少年的心中。根据青少年喜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特点,中国青年网开展了“青年好声音”系列活动,其中搭载微博,开展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话题讨论,话题被讨论30多万次,吸引了网络名人陈里、郭明义、蹦床冠军董栋等积极参与,微博的曝光量达3500多万次,营造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开展青少年德育,自2012年以来,中国青年网开展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青团中央等共同指导的“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已连续推出530位青春励志人物。他们中既有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隐形衣”发明人刘若鹏等青年科技精英,也有“当代雷锋”庄仕华、“民工局长”陈家顺等温暖人心的仁义典范;既有大学生村官桂千金、冼润霞等广受人民认可的全国两会年轻代表委员,又有“最美海警”张旭、“最美校长”张伟等自主挖掘的青春榜样,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关注。2013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此外,为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少年焕发青春热情与能量、践行中国梦,中国青年网联合人民日报社精神文明办共同开展了“雷锋焦裕禄——我们与你同在”学雷锋漫画作品展,用漫画的形式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焦裕禄”式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前来参观。他们纷纷表示,将结合感悟写出自己心中的雷锋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小朋友。

最后,善于发现规律,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探索。譬如,青少年喜欢网游,深受其中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为此头疼。近日,中国青年网另辟蹊径,采取“山不动,我动”策略,成立国内首个非营利网络游戏公会联盟, 聚合了51家注册公会会员。18家预备公会会员和2.4万多游戏公会会员,在虚拟网络社区建立全国首个团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网络虚拟社区,真正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产生了积极影响。

网络安全同样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成立了以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给网络媒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青年网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担负起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重任,充分发挥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