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

第1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杀虫剂;棉蚜;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622+.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55-02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主要为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寄主多达76科285种[1],其为害主要表现为使棉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棉蚜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多,发生量大,目前棉蚜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由于大量、不合理的用药,使其对许多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3],据报道,棉蚜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多类农药产生了抗药性[4-6],给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各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差异较大,盲目用药会造成很大损失[7],为了更好地指导棉蚜的化学防治,本研究选用了11种常用杀虫剂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棉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旨在筛选对棉蚜防治效果好的杀虫剂种类,以期为棉蚜的科学合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40%丙溴磷乳油(浙江永农化工有限公司),40%辛硫磷乳油(邢台市农药有限公司),25%丁醚脲(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烯啶虫胺水剂(北京中农诺鑫有限公司),5%唑螨酯悬浮剂(陕西恒润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8%氟虫腈悬浮剂(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提供),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防治对象为棉蚜。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分别为:40%丙溴膦乳油1 500倍液(A);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B);25%丁醚脲乳油1 500倍液(C);10%烯啶虫胺水剂1 000倍液(D);5%唑螨酯悬浮剂1 000倍液(E);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2 000倍液(F);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G);5.8%氟虫腈悬浮剂1 000倍液(H);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I);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J);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K);清水作对照(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48个小区,每小区约20 m2,各处理随机排列。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7月13日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棉田进行,田面平整,水肥条件良好,棉花(鲁棉研24号)长势一致,施药前棉蚜危害严重且未施用其他杀虫剂防治。

施药当天多云间晴,气温22~29 ℃,偏东风3~4级,施药至调查结束天气以晴天为主,无降水。以900 L/hm2药液量,用MATABI背负式喷雾器对棉花叶片正面及背面进行均匀喷雾,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区,试验期间只施药1次。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每小区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2株,每株固定上部有蚜虫叶片3片,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调查虫口密度,记录数据,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采用SA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供试11种药剂对棉蚜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C、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防效较好,药后3、5、7 d的平均防效均在94.64%以上,药后7 d防效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显示出较好的持效性,但处理 C、处理E、处理G的1 d校正防效为64.40%~74.27%,其速效性不及处理A、处理J、处理K。处理A、处理J、处理K药后1 d的防效分别为98.60%、80.06%、86.95%,体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发现,处理B、处理I对棉蚜的防效较差,平均防效仅为38.87%~78.65%;处理F、处理G速效性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防效逐渐上升,而处理J的防效与之相反,从第5天开始下降,第7天后的防效下降到66.66%。

3 结论与讨论

有机磷类药剂应用于防治棉蚜的时间较早,龚坤元[8]首次报道棉蚜对1059、1605分别产生了148倍和23倍的抗性,随后棉蚜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报道也相继出现;吡虫啉、啶虫脒是作用于昆虫神经乙酰胆碱受体的新型药剂,被广泛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近几年关于棉蚜对这2种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较多,王开运等[9]在山东省4个主要菜区监测到对吡虫啉抗性为9.6倍的棉蚜种群,高占林等[10]报道了2004年廊坊与沧州两地棉蚜对啶虫脒的抗药性相差25.83倍;一些推广时间较短的药剂,目前对棉蚜的防效较高,但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仍然存在。

试验结果表明,40%丙溴磷乳油、5.8%氟虫腈悬浮剂对棉蚜有较好防治效果,体现出了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25%丁醚脲乳油、5%唑螨酯悬浮剂、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药后1 d后的防效较低,但其持效性较好,药后3、5、7 d的防效均大于94%;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对棉蚜的防效较为稳定,分别为86.96%~98.68%和62.33%~82.24%;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棉蚜的防效从第5天开始均有所下降,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药后7 d防效仅为55.07%;40%辛硫磷乳油在试验的11种药剂中对棉蚜的防效较差。

因此,40%丙溴磷乳油、25%丁醚脲乳油、5%唑螨酯悬浮剂、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8%氟虫腈悬浮剂、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对棉蚜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应根据这几种药剂本身特点,合理轮用或混用,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避免长期不合理的单一用药;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通过棉麦套作等农业措施使棉蚜保持在较低的抗性水平[11-12],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冯国蕾,赵章武,李梅,等.不同寄主植物与棉蚜酯酶活性的关系[J].昆虫学报,2001,44(3):304-310.

[2] 沙尔比亚·阿合尼亚孜.棉蚜抗药性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6):160-161.

[3] 邹先伟,蒋志胜.棉蚜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的研究[J].农药,2004,43(7):294-297,326.

[4] 洪波,陈安良,冯俊涛,等.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J].西北农业学报,2000,9(1):118-122.

[5] 李飞,韩召军,吴智锋,等.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J].棉花学报,2001,13(2):121-124.

[6] SUN Y Q,FENG G L,YUAN J G,et al.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otton aphids in North China [J].Insect Science,1994,1(3):242-250.

[7] 吕和平,陈明,张新瑞,等.七种杀虫剂对棉蚜的田间药效比较研究[J].农药,1995,34(9):34-35.

[8] 龚坤元.棉蚜对1059的抗性测定[J].昆虫知识,1964,13(1):1-9.

[9] 王开运,姜兴印,仪美芹,等.山东省主要菜区瓜(棉)蚜抗药性及机理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2(3):19-24.

[10] 高占林,李耀发,党志红,等.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等杀虫剂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3):81-84.

第2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电光叶蝉;水稻;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70-01

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防治药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季晚稻中、后期电光叶蝉发生量有所上升。由于常用药剂吡蚜酮对电光叶蝉控制作用较差,有些田块常因失治发生烟煤病而影响产量[1-2]。为掌握更多能进行稻飞虱和电光叶蝉“一药两治”的高效低毒农药,在2012年开展哌虫啶试验的基础上,特于2013年引进呋虫胺新农药,在进行稻飞虱防效试验的同时,开展控制电光叶蝉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水稻为单季直播杂交稻,品种为浙优12,供试药剂为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护瑞: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市售)。播种期为2013年5月28日,播种量为30 kg/hm2。土壤情况:试验田耕层较深,属青紫泥土壤,pH值6.95,含有机质5.07%。天气情况:施药当天日均温32.3 ℃,晴热无雨,施药后10 d日均温在32.3~35.4 ℃,均为高温无雨天气。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300、45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对照药剂),另设不施药空白区(CK),3次重复,小区面积112 m2。处理间筑土埂隔离,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在电光叶蝉初发期(白背飞虱盛发期)进行,施药时间为2013年7月18日,施药时遇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发生期,各施药区分别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进行混配兼治。喷药液量为480 kg/hm2,采用WBS-16型手动喷雾器双喷头喷施。施药前田间灌水层深5 cm左右,药后保水3 d。调查采用排查法,用26 cm×36 cm白瓷盘涂煤油后直接排查;每重复小区查5点,每点查2丛稻,统一带回室内分别记载电光叶蝉的数量;施药前1 d查基数、施药后3、7、14、21 d分别调查残留虫量,然后计算增减率和校正防效[3-4]。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根据施药后3 d至抽穗期的目测观察,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2个处理区均未发现稻叶变黄、斑点、植株畸形等现象,表明该药剂在试验剂量的浓度下对水稻是安全的。

2.2 防效

防治后7 d考查,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药量45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比防治前平均减退率45.2%,校正防效76.01%,30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平均减退率37.0%,校正防效72.42%,呋虫胺2个药量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吡蚜酮对照区。防治后14 d考查,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药量45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比防治前平均减退率56.0%,校正防效89.59%,30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没有减退,校正防效74.49%,略差于450 g/hm2处理区。防治后21 d考查,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药量45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比防治前平均减退率89.2%,校正防效99.57%,300 g/hm2处理区电光叶蝉平均减退率37.00%,校正防效97.49%,呋虫胺2个药量间无显著差异,但与吡蚜酮对照区相比,控制电光叶蝉效果达极显著水平(表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在单季晚稻上施药后未显药害,表明该药剂对水稻是安全的。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水稻电光叶蝉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其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具有较长的持效性,适于作为稻飞虱和电光叶蝉的“一药两治”药剂,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5-6]。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用药量300、450 g/hm2对电光叶蝉总体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当地常用吡蚜酮处理防效,但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2个处理间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从总体来看,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单一防治电光叶蝉时以推(下转第174页)

(上接第170页)

荐量300 g/hm2为宜,在稻飞虱和电光叶蝉两虫兼治时,以推荐量450 g/hm2为宜。

4 参考文献

[1] 董涛海,马群力,董志江,等.哌虫啶控制水稻电光叶蝉的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12(6):862-863.

[2] 张亦冰.新农药――呋虫胺[J].世界农药,2003,25(5):46-47.

[3] 徐立友,刘轩武,葛道林.柿血斑叶蝉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8):65.

[4] 王彦华,陈进,沈晋良,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19-526.

第3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稻飞虱;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60-01

近几年,休宁县稻飞虱偏重发生,是休宁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暴发时可造成水稻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该县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为害,实现体宁县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2014年7―8月对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进行了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目的是通过田间试验,明确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产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休宁县万安镇海宁村,属砂质壤土,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栽培条件一致,面积0.1 hm2。5月10日播种,供试水稻品种为丰两优四号,施基肥:尿素150 kg/hm2、水稻有机专用肥300 kg/hm2,6月3日移栽,行株距23.33 cm×20.00 cm。施药当天为晴天,8月15―30日为晴天。供试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上海东风农药厂生产,市售)。防治对象为稻飞虱。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2.5 g/hm2(A)、37.5 g/hm2(B)、52.5 g/hm2(C),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225 g/hm2(D),以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将试验田块平均分为4个小区,每区组内分成5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之间用15 cm×15 cm的小田埂隔开,各小区做到排灌分开。

1.3 试验方法

于五(3)代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若虫发生高峰期(8月15日)喷药,施药时田内保持寸水。施药时水稻处于打苞孕穗期。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为3WBD,工作压力:0.2~0.4 MPA,按对水750 kg/hm2的药液浓度均匀喷雾[1-3]。施药前田间用药防治过稻纵卷叶螟。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3、7、15 d各调查1次,共调查4次。采用平行跳跃式10点取样,每点调查2丛,每小区调查20丛水稻,统计虫口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4-6],以各处理防效反正弦变换后结果用DMRT显著性测定法进行统计分析[7]。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100

防效(%)=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药后3、5、7、15 d观察各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处理对作物、天敌及其他病虫害的影响表现,发现其对其他非靶性生物无影响。

2.2 防治效果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各剂量对稻飞虱的防效良好,且随用药量增加而提高,处理A、B、C药后3 d防效分别为45.6%、57.3%、60.6%;药后7 d防效提高到67.0%、78.1%、84.9%;药后15 d防效分别为68.8%、79.3%、86.1%。处理D药后3、7、15 d的防效分别为53.7%、60.5%、61.3%(表1)。

经差异显著性分析,各处理药剂与对照药剂的药后3 d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7 d处理C与处理A、D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A与处理B之间以及处理A与处理D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15 d处理C与处理A、D之间差异显著;处理B与处理A之间以及处理A与处理D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中发现,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防效较好,可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对水稻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在稻飞虱中等发生时,建议使用剂量以37.5 g/hm2较为经济;在稻飞虱大发生情况下,可将剂量提高到52.5 g/hm2。同时,为延缓稻飞虱的抗药性,用药上注意与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8-9]。

4 参考文献

[1] 戴洪源,高腾.25%吡蚜酮・吡虫啉悬浮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72-173.

[2] 侯再芬,谢启强,邵先强,等.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5):409-413.

[3] 黄剑,赵豫,松会武,等.吡虫啉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应用研究[J].农药,1997(5):31-33.

[4] 廖世纯,韦桥现,黄所生,等.44个吡虫啉制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2008(6):338-341.

[5] 孙俊铭,韦刚,王皖伟,等.毒死蜱与噻嗪酮、吡虫啉混用防治稻飞虱和二化螟田间试验[J].昆虫知识,2004(6):541-544.

[6] 谢雪梅,蒲正国,田茂仁,等.吡虫啉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J].昆虫知识,2000(5):263-265.

[7] 徐肖平,林致中,杨发贵.吡虫啉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5):1088-1089.

第4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剂量;施药时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18-01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是氟虫双酰胺的新剂型。为了探明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笔者于2012年在连作晚稻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瑞安市塘下镇鲍七村进行。选择生长一致、比较嫩绿的连作晚稻作供试田块。

1.2 供试药剂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美国杜帮公司)、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拜耳杭州作物科学公司)、3.2%阿维菌素乳油(山东京博农化公司)。

1.3 试验设计

药剂比较试验设5个处理,即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A)、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 mL/hm2(B)、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450 mL/hm2(C)、3.2%阿维菌素乳油1 125 mL/hm2(D),以不施药作对照(CK)。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不同剂量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a)、240 mL/hm2(b)、180 mL/hm2(c)。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防治适期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喷药;处理2:在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喷药;处理3:在稻纵卷叶螟4龄幼虫期施药。各处理均施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

以上处理均3次重复,小区面积42.2 m2。

1.4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稻纵卷叶螟幼虫虫龄和虫量,试验用富士特FST-180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水450 kg/hm2喷治,分别于施药后3、15 d调查每小区活虫量,危害稳定期调查白苞率。根据施药区和对照区虫量及危害率的差异,计算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1-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3 d,处理A、B、C、D的防效分别为72.3%、89.2%、73.5%、74.7%,以处理B效果最优;药后15 d,处理A、B、C、D的防效分别为84.2%、89.4%、84.2%、10.4%,处理D防效减低明显;危害稳定期,处理A、B、C、D的保叶率分别为87.8%、86.1%、78.3%、55.7%,处理A显著优于处理C、D。

2.2 不同剂量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用药量的增加,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处理c的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在65%左右;处理b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9%、84.2%,保叶效果为78.3%;处理a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84.2%,保叶效果为87.8%。因此,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用量以300 mL/hm2为宜。

2.3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对稻纵卷叶螟的总体防效以处理1为最佳,处理1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84.2%,保叶效果为87.8%;处理2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0%、79.0%,保叶效果为74.8%;处理3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9%、73.6%,保叶效果为62.6%。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有显著防治效果。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高峰期,用300 mL/hm2的剂量,药后3、15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下转第120页)

和84.2%,保叶效果87.8%,与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 mL/hm2比较,除3 d后防治效果稍低外,15 d后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均无明显差异。与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450 mL/hm2比较,3、15 d后的防效均无明显差异,但保苗效果显著优于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5-6]。

4 参考文献

[1] 周宇杰,徐铁平,陈月娣,等.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13-114.

[2] 陈贤清,申群芳,张志元.苏云甲SC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84-85.

[3] 黄水金,秦文婧,刘辉.4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110-112.

[4] 董波,季敏,李粉华.金坛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0-92,94.

第5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1%苦参碱可溶液剂;2.5%鱼藤酮乳油;5%阿维菌素乳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05-01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三大主要害虫之一[1]。自2003年发生全国性暴发以来,年发生面积在2 000万公顷次以上。目前,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日益增加,农药残留造成的污染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3]。为了在水稻生产中利用生物农药部分替代化学农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施用,于2016 年6月在广州市南沙区开展了1%苦参碱可溶液剂、2.5%鱼藤酮乳油和5%阿维菌素乳油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墩塘村,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水稻采用抛秧法种植。

1.2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分别为1%苦参碱可溶液剂,开封大地农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售);2.5%鱼藤酮乳油,广州农药厂(市售);5%阿维菌素乳油,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共设10个处理,分别为1%苦参碱可溶液剂1 200 mL/hm2(A1)、1 500 mL/hm2(A2)、1 800 mL/hm2(A3);2.5%鱼藤酮乳油2 250 mL/hm2(B1)、3 000 mL/hm2(B2)、3 750 mL/hm2(B3);5%阿维菌素乳油225 mL/hm2(C1)、300 mL/hm2(C2)、375 mL/hm2(C3);以空白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以50 cm宽的保护行相隔[4]。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6年6月24日上午施药,试验当天多云,无持续风,微风,气温26~35 ℃。试验时每小区喷2.7 L药液(折合900 L/hm2),空白对照喷等量的清水。

1.5 调查统计

2016年7月8日调查1次,全期共调查1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水稻,调查总叶数与卷叶数。同时,观察水稻有无药害[5]。根据下列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卷叶率(%)=■×100;

防治效果(%)=(1-■)×100。

试验数据分析在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DPS)上进行,经DMRT法进行变量分析,评价药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处理水稻生长正常,叶色、株高等无明显差异,说明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处理A1、A2、A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72%、77.89%和85.05%;处理B1、B2、B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09%、76.26%和79.79%;处理C1、C2、C3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31%、80.34%和84.9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可采用1%苦参碱可溶液剂1 800 mL/hm2、2.5%鱼藤酮乳油3 750 mL/hm2或5%阿维菌素乳油375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由于生物农药多数易光解或易被紫外线灭活,因而阴天或傍晚时施药效果更好。另外,在害虫大量发生时不宜单独使用,但可与化学药剂混用。

4 参考文献

[1] 蔡国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l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2006(2):49-50.

[2] 翟保平,程家安.2005 年全国水稻两迁害虫暴发成灾的原因[J].昆虫知识,2006,43(4):585-588.

[3] 肖汉祥,李燕芳,陆世忠,等.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室内毒力测定及高龄幼虫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09(6):50-52

第6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010年5月

实习地点:XxXx县中医院

从2009年6月5日至2010年5月5日实习时间12个月,在XxXx县中医院实习,分别在住院药房、门诊西药房、门诊中药房、制剂室和药检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

随着我医药事业的日臻完善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要求的不断提高,药品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药学人员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药学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身的操作能力,根据学校的要求,我选择了XxXx县中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在这次实习期间我希望能够熟悉医院药房常用的药物,了解药房内部操作,配药程序,贵重药品、品和的管理,还有一些医院管理等。实习期间是我们这些即将跨出学校的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时期,希望能通过实习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1.住院药房

住院药房是我此次实习的第一站。实习的第一天走进住院药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药架和穿梭在药架之间忙碌的老师。第一天实习,心里很没底,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到很多在学校看不到的东西,紧张的是万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评,但几位老师既亲切又和蔼,并很热心的为我介绍这里的工作制度和流程,让我那股紧张劲顿时减少了大半,心里暖暖的,我就有了信心一定要学好。

住院药房的主要职责是为本院住院部各科室病人提供静脉输入的西药(包括水针剂和粉针剂)和口服药及部分外用药。药品的摆放按不同剂型、作用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药房最前面的架子上放的都是一些最常用的针剂,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氨基比林、门冬钾美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生理盐水、654-2、氯化钾注射液等和抗生素类的注射剂如头孢类、阿莫西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赖氨匹林等;第二排药架上摆放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如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硝苯地平、辛伐他汀、尼莫地平、硝酸异山梨脂等;第三排药架上摆放的是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药品,如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多酶片、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第四排药架上摆放的是解热镇痛类药品如阿司匹林、复方氨酚烷胺片(感康)、吲哚美辛片等;还有一些药品如抗过敏的药如氯雷他定、甲巯咪唑和常用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和外用药品如眼药水;两侧的药架上放的是抗肿瘤的药品,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和手术室常用药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显影剂碘化油、碘海醇、碘普罗胺。二类锁在前面的铁柜子里,一类如哌替啶、布桂嗪、芬太尼都要锁在保险柜里,由专人保管。

住院药房的分工明确,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完成。医院采用联网系统,首先,住院部各科室医生查房后下医嘱后,由护士将科室病人所需用药的名称、数量的统领单输入电脑,待住院药房的药师接受后将统领单打印出来,再由负责调剂药品的药师根据统领单发药,最后由药房送药的护士核对无误后送往各个科室。

为了补充药品的消耗,每周二、周五药房的负责人都会进行药品出库。一般药房会按规定在出库的前一天先清点药房内药品的数量,以便掌握药品的消耗量,便于及时供给,满足配方需求,然后把需要领用的药品的数量、剂型输入电脑,再将出库统领单传给药库,药品出库员根据传过来的信息打印统领清单,然后根据清单发药。发药时应严格查对药品的剂型、数量和有效期。药库将药品发放完毕后,再由领药人按药单核对,无误后签名备查。

通过住院药房两个月的实习,我熟悉了不同类别药品的使用范围,通过按统领单向各科室发药的过程中,我对常见科别病人所用药品及其适用范围有了大致了;大致掌握了一般药品的储存原则:疫苗、蛋白、刺激因子等药品应恒温保存;硝普钠、维生素k4、培福沙星注射剂等应避光保存;并对的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实践工作中难免产生失误,但改正后便是自己实习中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门诊西药房

结束了住院药房的实习后,在药剂科主任的安排下,我来到了门诊西药房。门诊西药房的调剂工作,是药剂科直接为病人和临床服务的窗口,调剂工作的质量反应了药剂科的形象,也反应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的另一个侧面。

西药是现在药品的主力,同时意味着门诊处的工作会格外繁忙。门诊西药房的调剂工作面是面对流动的病人,工作作业量大,活动高峰时间明显。药品关乎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调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处方管理制度,认真审查和核对,确保发出药品的准确、无误。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用法、用量,并交代注意事项。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改,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处方,调剂人员应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改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为保证药品质量,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

门诊西药房实行窗口发药结合法,即每个发药窗口配有两名调剂人员,一人门诊西药房实行窗口发药结合法,即每个发药窗口配有两名调剂人员,一人负责收方、审查处方和核对发药,另一人负责配方。此方法配方效率高,差错少,能更好的把工作做好。

在门诊西药房,处方审查是调剂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处方分为四类:急诊处方为黄色,麻醉处方为红色,小儿科处方为淡绿色,普通处方为白色。处方限量规定急诊处方限量三天,门诊普通处方不超过七日常量,麻醉注射剂不得超过2日常用量;普通药品处方保存一年备查,第二类处方保存两年备查,第一类处方保存三年备查。处方的审查应严格遵守“一查十对”,即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品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处方的书写应规范,对审核不合格的处方,调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

刚到西药房,先是熟悉繁多的西药及它们在药房的摆放位置,等到稍微熟悉取药架上药品的位置后,在允许的情况下,也试着配药。不明白的问题,总能得到热心药师的指点。起初花的时间较长,后期较熟悉了,调配药物就快了许多,在繁忙的时候也能忙些忙。在西药房实习期间,我有幸遇到了一季度一次的大盘点,即统计药房每种药品的具体数量,与实际药品数量是否吻合,得出药房的盈亏情况。几千种药品,每种都要精确到片,可想工作量之大,况且还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所以药房的药师都要义务加两、三个小时的班,才能完成。

通过门诊西药房三个月的实习,我对门诊的调剂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调剂不是简单的取药,从划价、缴费、到核对、发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步都要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一付药都是整个门诊调剂室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果。在这了,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性,学会了与人配合、条理分明和不慌不忙的工作态度。在这里,我增长了知识,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药品的多种应用,如西咪替丁用于消化道溃疡,但在皮肤科处方中也较常见,主要应用了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内分泌和皮肤的影响,它具有抗雄性激素作用,可抑制皮脂分泌来治疗皮肤科部分皮炎患者,利用药物不良反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由于理论知识的不扎实,经验不足,在学习中也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我要真诚的感谢老师们给予我真切的帮助和鼓励,我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绝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3、制剂室

制剂室是一个给我更宽知识面的实习岗位,通过制剂室的实习,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相当于小规模药厂的生产和管理,在制剂生产工艺和管理规范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有巨大的收获。

制剂室是负责本院普通制剂的配置工作,制剂的范围仅限于本院临床需要药厂不能生产的或不能满足供应的经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配置的药品,以及配置本院医疗科研需要而配置的新制剂。自治制剂只限本院自用,不得流入市场。医院制剂室应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及申报文件、验收、整理记录、制剂品种申报及批准文件、制剂年检、抽检和监督检查文件及记录。

制剂室分为空气净化区和生产操作间。净化间主要是空气净化设备,包括空气循环处理设备和臭氧发生器,是生产处的准备环境室。生产操作间一般分为洁净区和非洁净区,各工作室按制剂工序和空气洁净度级别合理布局:一般区和洁净区分开;配置、分装和贴标签、包装分开;内服制剂与外用制剂分开;无菌制剂和其他制剂分开。洁净区应维持一定的正压,送入一定比例的新风,药品生产洁净区空气洁净度分为四个级别,即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四种。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度大的房间对洁净度小的房间呈相对正压。

进入洁净区的空气必须净化,并定期消毒,温度应控制在18-26摄氏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安装的地漏、水池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100级洁净区不得设地漏,10000级洁净区使用的传输设备不得穿越较低级别的区域。

洁净区内应严格控制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污染。不同空气洁净级别的洁净室之间人员及物流出入,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洁净区的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进入洁净区的工作人员不得使用粉质化妆品和佩戴饰物,不得裸手直接接触药品。

在制剂室老师的带领下,我跟随老师配置了水合氯醛、水杨酸乙醇、硼砂溶液等自制制剂,进一步熟悉了制药工艺,明确了实际工作质量控制的严密性。通过亲手参与制作制剂,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生产制剂方面的知识,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并真切的将药剂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觉得受益匪浅。

4、药检室

结束了制剂室的实习,接着来到了药检室。一进药检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上一排排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有很多在学校实验室见过如烧杯、量筒之类的基本仪器,滴定管、水浴锅等。进入药检室,就如同进入了一间巨大的实验室,琳琅满目的试剂,化学反应的天地,接下来的工作一定很有趣。

药检室是进行各种实验操作的药检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对药物中间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留洋,并出具检验报告,评价原料、中间品和成品的质量稳定性,为确定药物储存期和制剂有效期提供依据,以便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药检室的工作标准和过程主要遵照《中国药典》,其检验程序一般包括:取样,主要是对中间品和成品分别进行取样,包括产品名称、数量、批号、规格、来源、取样方法、和送检日期作详细记录;药品的鉴别,药物的鉴别方法要求专属性强,再现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捷,医疗机构的制剂鉴别主要局限于理化鉴别;填写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名称、批号、规格、数量、取样方法、送检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报告填写后应签上检验人员的姓名。检验报告的书写需完整、真实,不得涂改。药品质量检测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检测药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药品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所以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要按标准走,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切不可捏造实验数据。

药检室的大部分操作虽然都是用普通仪器进行操作的,但这些操作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在药检室接触的全部都是化学药品,尤其是试验用的试剂,有好多都是强酸、强碱,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使用操作规范,一时的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所以在药品检验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

通过药检室的实习,我提高了试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相信这段即将走向社会的训练,将使我受益终生。

5、中药房

中药房是我此次实习的重点,走进充满中药味的中药房,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中药材,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排放有序的中成药和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铁碾船,不时传来的捣药声,心里特别的兴奋,这里是将我在学校学习了两年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检验专业知识最好不过的地方了。

中药房与西药房相比规模小了许多,中药房分为中成药部和中草药部,成药和草药分放在两间相通的屋子里,中成药按功效分门别类的摆放,如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地奥心血康胶囊、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清热解毒类的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宁丸等;小儿科常用药如小儿感冒颗粒、消积口服液、柴银口服液等;理气健脾止痛类的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逍遥丸、鼻渊通窍颗粒等;镇静安神类的养血清脑颗粒、头痛宁胶囊、安神补脑液等。草药的摆放也是按功效分类的,功效相同的草药放在相邻的抽拉式药箱里,对特殊的中药饮片需特殊放置,如挥发性的砂仁应密闭保存,毒性大的饮片如朱砂、雄黄、附子以及贵重的中药饮片如人参、冬虫夏草、牛黄等都放在单独的药柜里。对存放时间较长的饮片应定时抽样检查。

刚到中药方,首先应熟悉的除了药品的摆放位置,就是用药戥子的称量中药材。药戥子分为前毫和后毫,使用时右手提提住后毫可以称量100克以内的重量,提住前毫可以称量100-250克之间的重量。使用时要先在定盘上定位,便于称量时进行校准。只有熟练使用药戥子,才能快速准确的称量、分装好每一付中药。还有铁碾船的使用,要达到双脚与铁碾船的相互配合,这些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这次中药房的见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

在中药房工作,需要丰富的中药理论知识,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拿到中药处方时要验方,检查处方是否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确认无误后方可调剂发药,而且要熟悉药材的别名,如牵牛子又名黑丑、白丑,牛膝分为川牛膝和怀牛膝两种,在抓药的时候又要熟练的使用药戥子进行称量,配药时,按处方的药材顺序、剂量、将药物称好放入牛皮纸袋中,直至配齐打包。特殊煎法的需特别包装注明,如先煎的、后下的、包煎的、烊化的等;另外有些药材如砂仁、阿胶等在称量前应先捣碎,以便病人煎煮用。

中药房的实习生活让我的中药专业知识从课本上真实的应用到实际中,并学习到了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条理分明的工作态度,从拿戥子的手势姿势到撑开药袋将药材倒入时两手的配合,以及药包的封口,这看似简单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都需要极大地耐心和坚持,都需要认真的用心的去学、去做。

6、结语

在医院实习的那段时间真是感触良多,患者为没有钱,而饱受黑暗的折磨,让他们的脸上失去了那丝微笑,两鬓的白发,额头上的皱纹,这些都是岁月走过的痕迹,岁月的沧桑消磨了那原来年轻的心。

在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虽然不是专业对口,但是这样的实习还是很有意义的。我知道了工作和学习的差别,这样的差别也让我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

在实习中我们知道了工作和在学校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在学校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在工作中完全要靠自己自主的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那些老员工会毫不吝啬的把他们多年的经验教授给你,让你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做起工作来就更顺手。

第7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除草剂;荒地;大龄小飞蓬;防除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51.22+9;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95-01

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L.)Crong],别名小蓬草、小白酒草,菊科,属外来入侵植物,越年生或一年生,种子易飞散,繁殖蔓延极快,常生于旷野、荒地、路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1-2]。

小飞蓬不但与作物争肥水、争光,还是棉铃虫和棉盲蝽象的中间寄生,对作物的危害很大。近年来,小飞蓬对草甘膦产生了严重抗性,已成为长江流域的恶性杂草。为控制小飞蓬的危害,笔者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大龄小飞蓬试验,以期为推广适用的药剂品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经济开发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类型为黏质土,pH值7.6。该地块被企业征用后多年荒置,杂草丛生,以小飞蓬为优势种,试验施药时,小飞蓬株高40~160 cm,平均70 cm左右,未开花。

1.2 试验材料

试验防治对象为大龄小飞蓬。试验药剂有克秀灵(36%灭草松水剂+8%三氟羧草醚水剂),由印度联合磷化物有限公司生产;41%草甘膦水剂,由孟山都公司生产;欢瑞(50.4%草甘膦可湿性粉剂+19.6%三氯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由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草胺膦水剂,由利尔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屠欢(50%草甘膦可湿性粉剂+10%三氯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由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克秀灵(36%灭草松水剂+8%三氟羧草醚水剂)600 mL/hm2(A);41%草甘膦水剂3 000 mL/hm2(B);欢瑞(50.4%草甘膦可湿性粉剂+19.6%三氯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1 440 g/hm2(C);20%草胺膦水剂3 000 mL/hm2(D);屠欢(50%草甘膦可湿性粉剂+10%三氯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E);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14 m2,重复东西向排列,各小区随机排列。

1.4 试验方法

1.4.1 施药方法。2016年6月23日16:00开始施药,供试药剂均二次稀释,用20 mL注射器掌握剂量,兑水量450 kg/hm2,使用2 kg手动气压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时天气多云,气温26~34 ℃,南风3级。药后24 h多日连阴雨。

1.4.2 除草效果调查。每个小区对角线固定调查4点,每点0.25 m2。用药当天调查小飞蓬基数,药后20 d调查未死亡的小飞蓬株数,计算株防效[3];药后35 d称取小飞蓬地上部分鲜重,计算鲜重防效[4]。

株防效(%)=[1-(对照区药前小飞蓬株数×处理区药后未死亡小飞蓬株数)/(对照区药后小飞蓬株数×处理区药前小飞蓬株数)]×100

鲜重防效(%)=[(对照区杂草鲜重-处理区杂草r重)/对照区杂草鲜重]×100

1.4.3 小飞蓬中毒及死亡情况调查。分别于施药后3、10、20、35 d观察各处理区小飞蓬中毒及死亡情况,了解各药剂对小飞蓬的作用效果及速度[5-6]。症状用褪绿、黄化、萎蔫、扭曲、枯死等及所占比例描述[7]。

2 结果与分析

2.1 除草效果

如表1所示,药后20 d,处理D的株防效达94.5%,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E、C、B的株防效依次为79.29%、78.00%、74.10%,三者防除效果相当;处理A防除效果为-3.57%,对小飞蓬无效。药后35 d,各处理的鲜重防效与药后20 d各处理的株防效相当,依然是处理D表现最好,防效达95.1%,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E、C、B的防效相当,防效分别为86.5%、79.0%、74.9%;而处理A的防效仅为24.0%。

2.2 小飞蓬中毒及死亡情况

如表2所示,药后3 d,处理D表现出速效性,较之其他处理,药效明显,小飞蓬叶片焦枯变黑。药后10 d,处理D的药效明显,90%的小飞蓬植株枯死,大部分枯死植株茎杆下部青色;处理B、C、E的药效相近,小飞蓬植株失绿,出现少量或部分枯死;而处理A大部分植株生长正常,仅少量植株中上部叶片焦枯。药后20 d,处理D的药效增强,仅少量枯死植株下部青色,大部分植株枯死;处理B、C小飞蓬的中毒及死亡情况相同,处理E的效果与处理B、C相似。药后40 d,处理D的药效仍然最明显,小飞蓬绝大部分枯死,枯死植株未见青色;处理B、C、E小飞蓬的中毒及死亡情况相同;处理A无效果,植株生长正常。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20%草胺膦水剂3 000 mL/hm2,对大龄小飞蓬的防除效果最好,药后3 d大部分植株叶片焦枯,药后10 d 90%以上植株枯死,但枯死植株中50%茎杆中下部青色,药后20 d株防效达94.5%,少量茎杆下部青色,药后40 d鲜重防效达95.1%,枯死植株未见青色。小飞蓬对草甘膦已产生严重抗性,喷施41%草甘膦水剂3 000 mL/hm2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都只有80%左右,加入三氯吡乙酸增效不明显。灭草松与三氟羧草醚复配剂对大龄小飞蓬基本无效。

本试验中,小飞蓬平均株高已达70 cm,施药时平均温度近30 ℃,药后1 d 持续连阴雨,说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草胺膦防除大龄小飞蓬效果较佳。

4 参考文献

[1] 张玉聚,李洪连,张振巨,等.农业病虫草防治新技术精解[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10:551-552.

[2] 潘勇,唐玮,吴玲,等.药剂防除直播稻田大龄马唐试验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6(5):56-57.

[3] 唐吉和.小飞蓬对草甘膦的抗药性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 唐吉和,戴良英.生物测定法测定苎麻园小飞蓬对草甘膦的抗药性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82-183.

[5] 吴加军,宋小玲,强胜,等.抗草甘膦小飞蓬检测方法的建立[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87-189.

第8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1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南宁530001;2广西来宾东糖桂宝有限公司,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化学防治,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蔗茎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配对黄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杀虫单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噻虫嗪与杀虫单比值为1:18 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33.43。根据最佳配比配制成3.8%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制剂用量55、70 kg/hm2施药90 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0.1%、85.4%,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农药。

关键词 :黄螟;噻虫嗪;杀虫单;毒力;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1023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环保型高浓度草甘膦三元复配制剂的研发”(桂科攻14122005-31);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农药化肥技术在缅甸的推广示范”(桂科合14125007-2-15);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35227)。

第一作者简介:韦茂春,男,1984年出生,广西河池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农药开发与应用研究。E-mail:121506507@qq.com。

通讯作者:赖开平,男,1975年出生,广西都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农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通信地址:530001 广西南宁市望州路北二里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Tel:0771-3326036,E-mail:lkpgxhg@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19,修回日期:2014-11-17。

0 引言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蔗糖生产省区之一,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超过93 万hm2。蔗糖业是广西农民增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1]。甘蔗上发生危害的害虫以蔗螟为主,蔗螟危害甘蔗后会造成甘蔗缺苗断垄,同时还会降低原料蔗的含糖量[2],若不进行防治,一般可造成甘蔗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60%~70%[3]。广西蔗区的甘蔗螟虫主要种类有二点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Walk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和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等[4]。以往常用药剂主要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和克百威[5]等高毒农药。随着这些农药的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6],由于它们的高毒、高残留等缺点,已不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同时,甘蔗螟虫的抗药性日趋增强[7],其为害情况更加严重[8]。因此,必须筛选出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新品种。噻虫嗪属于第2 代新烟碱类药剂[9],杀虫单属于沙蚕毒素类药剂,2 种药剂都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螟虫都具有较高的防效。潘方胤等[10]在甘蔗种植时和大培土时各施用杀虫单复配制剂5%杀单·毒死蜱75 kg/hm2具有良好的防治螟虫效果,能减少原料蔗的虫节率。

许焕明等[11]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噻虫嗪的复配制剂40%氯虫·噻虫嗪WG 0.75、0.60 kg/hm2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梁巧丽等[12]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 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 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长期从事甘蔗害虫的防治研究的罗志明等[13]发现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根施对3 种甘蔗害虫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及甘蔗蓟马的防效达70%以上,是甘蔗害虫防治的有效药剂。目前,噻虫嗪、杀虫单用来防治甘蔗害虫已有研究,但关于两者复配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笔者用蔗茎浸渍法测定噻虫嗪、杀虫单剂及其混剂对黄螟2 龄若虫的毒力作用并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制剂生产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8%噻虫嗪原药(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95%杀虫单原药(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广西化工研究院配制);3%克百威颗粒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1.2 供试昆虫

试验所用试虫为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该虫是严重为害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试验所用黄螟从甘蔗田间采集并繁殖,卵孵化后取健康一致的2 龄幼虫备用。

1.3 饲养条件

将黄螟幼虫接入有带鞘幼嫩蔗茎的烧杯内(烧杯口盖有纱布防止试虫逃逸),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

1.4 仪器设备

恒温恒湿养虫室;量筒、烧杯、玻璃棒、塑料盆;电子天平(感量0.1 mg);毛笔,镊子;移液器一套(100~1000、20~100、1~20 μL)。

1.5 室内毒力测定

设置噻虫嗪、杀虫单2 个单剂以及5 组不同的混配比例的混剂。在上述母液的基础上,按照预备试验结果,各配制7 个系列供试浓度的稀释液。两药剂的混配比例以及各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参照陶岭梅的浸渍法[14],将准备好的蔗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15 min,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一头,再外包保鲜膜,置于烧杯中,每烧杯20 根蔗茎。每处理4 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用毛笔将试虫移入各烧杯中,每烧杯50头,杯口用纱布罩住,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72 h 后检查幼虫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用数据处理系统(DPS)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按照孙云沛法[15] 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当CTC≤80 为拮抗作用,80≤CTC≤120 为加和作用,CTC≥120 为增效作用。

1.6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5 个处理。处理1—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 kg/hm2;处理2—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55 kg/hm2;处理3—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70kg/hm2;处理4—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5—空白对照(不施药)。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共15 个小区,小区面积60 m2。

试验点在南宁市邕宁区五塘镇沙坪甘蔗田进行。供试蔗田土壤为紫红色壤土,有机质含量1.7%,田间肥力基本一致。供试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 号’,供试蔗田为历年蔗螟发生严重地块,1 年宿根蔗,于2013 年3 月16 日结合甘蔗松蔸时施药1 次,药剂拌土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覆浅土。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甘蔗出苗后,在第1 代螟虫发生高峰期过后且枯心稳定时,分别于施药后60 和90 天进行小区调查,调查各小区甘蔗总株数和枯心苗数。药效计算方法参照GB/T 17980.61—2004[16],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枯心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枯心率-处理区药后枯心率)/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蔗茎浸虫法,对噻虫嗪和杀虫单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从表2 中可以看出,噻虫嗪与杀虫单按1:(6~22)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杀虫单为1:18 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33.43,以此配方配制成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3。

从表3 看出,药后60 天,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55、70 kg/hm2的防效分别为78.8%、84.9%、88.3%。其中55、70 kg/hm2处理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90 天各药剂处理防效虽有所下降,但70 kg/hm2处理在药后90天的防效仍超过85%,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在试验期间,参试药剂对作物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用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的甘蔗植株长势良好,优于空白对照。

3 结论

通过噻虫嗪与杀虫单2 种药剂的配方筛选,发现它们存在增效配比,当噻虫嗪与杀虫单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8 时表现出最佳增效作用。按质量比(有效成分)1:18加工成复配制剂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效。其使用剂量在55~70 kg/hm2,药后60 天药效达85%以上,药后90 天达80%左右,持效期长。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防治甘蔗施药技术简单,在甘蔗下种或中耕培土时与肥料一起撒施于甘蔗根际,降低了劳动成本,对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生产上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应与其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的替代农药,使用制剂量以55~70 kg/hm2为宜。

4 讨论

甘蔗螟虫种类多、一年多代,防治难度大,用药次数多[17]。目前,甘蔗螟虫对辛硫磷、呋喃丹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对螟虫的作用位点单一[18],而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是延缓甘蔗螟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新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上[19],效果不错。噻虫嗪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神经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防效较好。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如螟虫等特效,该药环保无残毒,是国内化学仿生合成开发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绿色农药”。因此,利用噻虫嗪和杀虫单进行混配,对甘蔗螟虫防治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还可以兼治甘蔗蚜虫、蓟马等。

参考文献

[1] 陈引芝,游建华,樊保宁.广西甘蔗专用肥研制及肥效验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70-74.

[2] 管楚雄,蔡连明,林明江,等.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9(2):1-7.

[3] 李杨,李恒锐,李茂植.2012 年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报告及防治建议[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142(5):69-71.

[4] 商显坤,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

[5] 龚恒亮,管楚雄,林明江.呋喃丹3G防治甘蔗主要害虫研究报告[J].甘蔗糖业,2005(2):11-14

[6] 李文凤,黄应昆,罗志明.5%丁硫克百威·杀虫单颗粒剂防治甘蔗害虫田间药效试验[J].甘蔗,2003,10(2):11-13.

[7] 杨友军.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J].甘蔗,2003,10(2):36-38.

[8] 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等.云南甘蔗地下害虫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08,34(2):110-113.

[9] 张翼翾,张一宾.新烟碱类杀虫剂新用途的探索——对噻虫嗪作为多杀菌素增效剂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4):23-26.

[10] 潘方胤,杨俊贤,安玉兴,等.新型低毒农药5%杀单·毒死蜱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甘蔗糖业,2011,2:38-41.

[11] 许焕明,黄霞,王艳红.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12,25(1):7-9.

[12] 梁巧丽,陆永跃,梁广文.应用3 种方法评价4 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的毒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4):61-66.

[13]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不同施药方法对3种甘蔗害虫的防控效果[J].植物保护,2014(40):4.

[14] 陶岭梅,王晓军,姜辉.吡虫啉与杀虫单对水稻飞虱和螟虫联合作用研究[J].昆虫知识,2005,42(1):47-50.

[15] Sun Yun-pei, 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against Housefl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87-8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7980.61—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61部分: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7] 覃振强,邓展云,黄冬发,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16:72-74.

第9篇:药学与药剂学的区别范文

建立藏药资源保护区势在必行

雷菊芳认为,基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指引和的生态战略地位,在建立藏药资源保护区势在必行,建议建立以为主体的藏药资源保护区,进入国家“十三・五”中药材保护和发展重大项目库。

她介绍说,国务院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明确列出了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等七项主要任务;中央第六次工作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三项重点,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搞活商贸流通业,把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日前,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会议确定,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青藏高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产自这里的藏药材疗效显著,千百年来在保护民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有藏药资源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但青藏高原也是我国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联接中亚地区及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因此雷菊芳认为,基于上述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指引和的生态战略地位,在建立藏药资源保护区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保护药用资源的需要,还是保护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保护藏医药特色文化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提升藏医药国际地位。通过建立藏药资源保护区,促进藏药产品的开发利用,推动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繁荣。

雷菊芳介绍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总人口240多万,有41个民族成分,其中还包括未识别的\人、夏尔巴人,而且国境线近4000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通过藏药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富民安疆,维护、促进民族团结。调查表明,以林芝的南伊沟为核心保护区,同时按生态特征涵盖从高海拔阿里到低海拔墨脱多点综合布局,建立藏药资源保护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特别是在解决当地农民脱贫和就业方面,具备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意义:一是地区是喜马拉雅南部植物区、东部植物区、雅鲁藏布河谷植物区、唐古特植物区的交汇点,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林芝市米林县地处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700米。这一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2℃,年降水量641毫米,日照充足。其森林面积480万亩,是植物资源和藏药资源的天然宝库,有常用藏药材360多种。二是米林县南伊沟扎贡沟历史上就被作为藏医药教育和研究基地。完成藏医药经典巨著《四部医典》的藏医大师宇妥云丹贡布,距今1300多年前就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所藏医学校,广泛实施教学,并制定了相当于现在医学博士、硕士等的学位授予制度,开创了藏医高等教育与学位授予制度的先河,先后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藏医高层人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诫。三是米林县南伊沟扎贡沟已有一定的基础。早在1996年,扎贡沟即被米林县认定为藏药保护区。1998年,以国医大师强巴赤列为首的藏医专家现场考证,确定扎贡沟为1300年前宇妥云丹贡布的藏医学院旧址;但近年来,单纯的商业旅游乃至狩猎等行为,对扎贡沟内的破坏日渐严重,对此进行抢救和保护性开发已刻不容缓。

为此,雷菊芳建议建立以为主体的藏药资源保护区,进入国家“十三・五”中药材保护和发展重大项目库。具体包括――

第一,野生藏药材保护工程。以藏药资源保护为核心,在米林县南伊沟扎贡沟内建设藏药资源展示区、珍稀濒危藏药资源展示区与藏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护、繁育藏药资源,为藏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开展离体保护工作,建立藏药材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在防止品种退化的同时,尽快扩大其种群数量,促进珍稀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优化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第二,优质藏药材生产基地工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以藏药种植、种苗繁殖、原药保护为目标,打造“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藏药种植示范基地。

第三,藏医药文化保护工程。米林县南伊沟扎贡沟为当年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教学和进行藏医药研究的基地,通过建立展示中心,修复和再现当年宇妥云丹贡布时期部分藏医药教学和研究的情形。

第四,藏医药创新(中心)工程。包括藏药种苗繁育研究室、藏药栽培研究室、藏药产品开发研究室等,用于开展藏药种苗繁育技术以及藏药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新资源食品等产品开发,促进藏药资源的综合利用。

大力加强藏药质量标准建设

雷菊芳表示:“加强藏药质量标准提升工作迫在眉睫,亟需通过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的规范要求。”

雷菊芳说,目前,在我国藏药产业发展中,虽然已有200多种藏成药制剂收入了国家标准,但是藏药标准仍问题突出,藏药材及成方制剂的质量标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藏药现代化的进程,影响了藏药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经过调研,她归纳出了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原药材来源不一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地区用药差异造成的一物多名现象突出。二是药材名称、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翻译错误。三是成方制剂处方中品种重复或缺少、药材名称不规范等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对已经生产的制剂尤其是部颁标准甚至是药典品种,部分常用原料药没有法定的标准,如棱子芹、巴夏嘎等。四是标准问题在藏药处方、炮制、鉴别、功能主治等方面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困扰着藏药标准的提升,成为藏药发展的障碍。比如炮制方法。藏药制剂的炮制十分关键,炮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制剂品种的质量。目前藏药行业没有国家统一的炮制规范标准,各企业及医疗机构各自执行自己的标准规范,从而导致制剂品种的质量难以一致。

为此,雷菊芳建议加快“两个标准、一个规范”的建设工作。“两个标准”即原药材标准和藏成药标准,“一个规范”即药材炮制规范。随后她详细解释说――

第一,原药材标准。对部分标准中所涉及的原药材进行资源确定、统一名称、实验研究、标准起草、标准制定,尽快制定具有藏医药特点的药材质量标准,然后推动地方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一是对藏药材来源进行正本清源的本草考证、基源鉴定。查明植物的来源、生长环境、合理的药用部位、加工储藏方法;组织有关藏药专家充分利用藏区药材资源的优势,进行药材的标本采集及基源鉴定;大力开展藏药材标本库的研究,将规范藏药标准作为首要手段和最主要的任务,逐步建立藏药标本库。二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把基源鉴别作为必建系统,对功效成分明确的部分藏药材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建立含量测定,增加有效和有利于控制藏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方法,建立藏药标准物质库,加快推进藏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第二,藏成药标准。国家药典委员会曾组织各个藏区的药检所和企业,做过大量提高藏成药品种标准的工作,并卓有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工作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建议国家药典委员会再次联合推动此标准修订的重大创新举措,将已完成的质量标准成果尽快公布。

第三,原药材炮制规范。由自治区牵头各个省区,对部颁标准中所涉及的原药材,按照传统藏药炮制规范的要求,统一规范,并制定炮制品质量标准,在制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标准,作为以后藏药炮制品参考的依据。在此领域,一要加强藏药炮制加工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结合药理功效的实验提出相应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形成炮制规范;二要客观对待藏药重金属问题,结合现代检验分析技术和药理毒理方法,科学评价重金属在藏药中的存在形态和作用,以及藏药重金属炮制后的质量标准。

雷菊芳强调,标准修订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藏药科研水平,而且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藏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带动整个藏药行业的发展。

修订毒性中药材的用法用量标准

除上述建议外,雷菊芳还呼吁修订国家药典中定义为毒性中药材的用法用量标准,以利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她表示,中医药与西医药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以及在对健康与疾病关系的认识方面截然不同,并且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不能以现代医学及其药理、毒理学的观点约束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药典》在制定、衡量中药材,特别是一些毒性中药材时,对中药材毒副作用的描述及剂量的限制与临床实际使用不完全符合,多数中药材的实际使用剂量如果按照《中国药典》所标注的使用剂量,根本治不了病。这无疑会制约医生合理使用相关药物,也抑制了传统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以中医普遍使用的附子、半夏为例,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附子、半夏的临床使用药量,远远超出最新《中国药典》的规定剂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回归汉代之前的附子、半夏用法用量,能有效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病。以当代著名医家李可为例,他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治疗疑难杂症。其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即以附子为主药;而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之药效所在。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但当前的中医为了救治患者,在合理使用此类超《中国药典》用量的药物时,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从而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许多医生因其用量超出药典范围及目前医患关系的严峻形势而不敢贸然使用,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病人。

鉴于此,雷菊芳建议尽快组织中医专家,特别是长期从事临床的专家和民间中医人员对中药的剂量、炮制方法、安全性、有效性、使用方法和禁忌等做全面的评定,尽快完善和修改现行《国家药典》中中医及民族医的用药标准,并明确使用条件、使用标准、临床调剂方法等,给予中医及民族医更合理的用药权限,并形成国际标准,发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在治疗疾病,尤其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病时的优势。

她还建议,为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可在监管环节加强管理,如对于开具含有附子、半夏等药物处方的医生经过相关传承基地特定的培训及考核,通过考核后颁发相应证书;也可参考西医毒麻药的使用与管理办法,规定必须有相应传承资质的医生方可开具含有此类中药的处方并限制其剂量。

以合理的审评政策

引导民族药改剂

雷菊芳表示,对民族药进行科学的改剂是符合民族药特点的创新行动,但在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中药注册补充管理规定》中,关于改剂所需要的临床研究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没有体现出民族药的一些现状和特点,有些规定并不完善。这有悖科学原则,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规定使民族药通过相关临床研究来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或顺应性的举动基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她呼吁通过合理的审评政策引导,支持民族药剂型创新。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民族药的主治范围在翻译成汉语后表述宽泛,范围较广;现在的审评原则又要求在改剂或改工艺时“必须对所有的适应证进行验证”;而按照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些适应证往往多达七八个,由此就带来了法规的规定与科学研究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是临床上往往需要不同剂型来对应相应的适应证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提升顺应性、最大化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例如,外用膏贴剂是国内最常用的剂型,但贴膏可能更适用于腰腿等大部位的止痛,对于类风湿等以四肢小关节、多部位为主的疾病,改成软膏的顺应性可能更好。传统的贴膏剂也可以用于跌打损伤,但药物透皮较慢,一般至少需要数小时才会有透过并起效,如果改成新型的气雾剂剂型,通过抛射剂的致冷作用,可以达到瞬间起效的作用,这也是所有的急性运动损伤都乐意采用气雾剂的原因。这种不同疾病可能有其最适合的差异化剂型的基本药学原理,目前却每一个剂型都要采用“对所有适应证都做验证”的规定来要求,未免过于简单、刻板,有失科学性。对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的原因而适应证表述宽泛的民族药来说,尤其不合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