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商业发展的趋势精选(九篇)

商业发展的趋势

第1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 出国际化、业务趋 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 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 ;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 ,货币、信用 、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 ,生活在 当今社会 ,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 ,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 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 ,而后开始扩散 ,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 ,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 13益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 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 ,以获取利润为经营 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 ,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 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 ,市场上货 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 ,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 :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 自己的货 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 ,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 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 :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 banca,意思是板凳 ,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 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 ,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 ,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我 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 ,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 、养老基金 ,甚至是房地产市场 。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 、贷款 、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 ,增加收益。在 2003年 l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 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 ,“商业银行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 向非 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 团化 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 ,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 ,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 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 ,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但 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 ,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 :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 团。因执行 1993年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政策 ,由原有 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 :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 ,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 。招商局集 团、宝钢集团等 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 、证券 、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 ,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 ,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 ,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 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 。第三阶段 :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 :首先 ,它们拥有银行 、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 ,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 ,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 ;第三 ,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 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 ,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 ,我 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 、证券投资 、信托 、保险、咨询 、信息服务的业务 ,这样 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 目标,实现商业银行 、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 ,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 ,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 。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 ,面临的竞争 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 日趋增大 ,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 ,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 ,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 ,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 嗍。此外 ,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 ,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 ,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 ,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 同趋势 。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 ,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 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 拟化经 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 ,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 日常生活的主流 ,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 ,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 ,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 、高效和全天 24小时的金融服务 ;第二 ,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 ,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 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 ,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 中间业务 )转移到 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 蚕 蚕 量 萤 量 蚕 蚕 萤年 份图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 o0o100ooⅱ 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 n 萤蚕n萤蚕萤年 份图 2 中国工商银行 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 200皎 150l0o5oo年份图3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 )、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 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 ,内部冲动 。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 ,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把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业 、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 ,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 ,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 2009年末 ,全国共有 148家村镇银行成立 ,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 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 2009年末 ,全国的 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82亿元 ,多数机构 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 良好 ,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弱小到壮大 ,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 同化

2010年 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 ,必须解决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 、服务 、收入结构 、治理结构 、创新 、机制、文化 9大方面的趋 同问题 。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 ,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 ,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 ,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 ,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 ,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 ,而又不 断地趋 同。 ‘4.中间业务 比重 日益加 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 ,大力开拓现金管理 、投资银行 、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 9大类 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 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 2004年的 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与 2009年相比,银行卡 、对公理财 、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5.5%、55.0%、53.o%,见表 1。

表 1 中国工商银行 多项 中间业务增 长情况(单位 :人民币亿元 )5.不断开拓 个人 银行 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 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 日益扩大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客户结构出现高端 、中端 、低端的分化 ,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 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 ,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 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 、保险、期货 、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 ,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 的中银理财 、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 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 中心(财富管理 中心 )都在 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 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 qdii境外理财业务 ,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 、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 [51。

6.电子银行发展 迅速

以中国银行为例 ,2010年中国银行加大了 自助设备投放力度 :2010年投放 自动取款机(atm)2.4万台,比2009年的1.8万台增加了 33.6%;其网上银行也快速发展:2010年的个人网银客户数达到 25l4万户 ,比 2009年的 1254万户增加了 100.4%,2010年的企业网银客户数达 41.9万户 ,比2009年的 15.2万户增加了 176.2%。

我们再来看看 中国工商银行的情况,见图 1、图 2和图 3,可以清晰地看出电子银行发展之迅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郑先炳总结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 5个趋势嘲,即:求大(收购兼并 )、求全(混业经营 )、求广(国际化 )、求新59务时,货币经营业便发展为银行业。1171年 ,威尼斯银行成立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 ①,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第四阶段: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及商业银行的产生。早期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 ,并带有高利贷性质 ,这一特点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17世纪 ,欧洲各 国纷纷要求降低利息率 ,使生息资本服务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 。1694年,英国国王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起第一家现代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 ,它 以工商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发放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贷款 ,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 的兴起,也标志着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也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的大家庭 中逐步完善和壮大的。到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商业银行纷纷建立 ,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另外一些原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变为现代的商业银行 。随着信用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 ,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早期的商业银行 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 、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 、黄金买卖 、中长期贷款 、租赁 、信托 、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 ,如 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 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 、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 ,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 ,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 ,“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 ,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 、落后的状态。直到 1897年,我 国才出现了中国人 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 )。最早的国家银行是 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 ,后称大清银行 ,1911年辛亥革命后 ,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 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llj。

二 、我 国商业银行现状 分析

我 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还有一些外资银行 ,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 )。从我国商业银行 当前发展状况看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1.国际化步伐在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 自全球同行的竞争 ,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 ,截至 2010年末 ,已在全球 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 203家 ,境外资产规模由 2009年的 522.1亿美元增加到 757-3亿美元 ,增加 了 45.1%圆;而中国银行 ,截至 2010年末 ,境外机构达 986家 ,海外资产 由 2009年 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 32.5%[31。

2.银行 基层化

如果说银行国际化是银行把触角向外延伸的话 ,那么银行基层化则是把触角向下延伸。众所周知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十分薄弱。为进一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业务的办理实施 了一些优惠政策。自银监会 2007年 1月并正式①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时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1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 ,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例如:美国《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银行业务”条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晓得多。

58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生大量的需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上也印证了之一趋势。可以想象 ,随着无现金社会 的到来 ,货币的不断数字化 ,现有商业银行在具有一定经营实体和支付终端的基础上 ,大部分业务会在虚拟的网络上开展。

5.银行 垄断局面会逐 步改观

我国银行业 中存在 的垄断现象饱受诟病,曾有学者举例 ,有消费者在商业银行存款 100元 ,9年后只剩 60多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收取了占存款总额近 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这样的收费标准 ,肯定令国外的同行们瞠 目结舌 。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何敢于如此肆无忌惮 ,不仅费用繁多而且说涨就涨 ,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垄断 。但我国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会逐步改观,这是因为:第一,我国银行的数量在增加 ,银行业除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外 ,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 ,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 ,竞争在逐步加剧 ,激烈的竞争会消除垄断 ;第二,美国有反托拉斯法的规定 ,我国也在制定出台类似反垄断的政策法规,鼓励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监管的主要方向。我国银行业中的一家独大的现象不会出现 ,几家垄断的局面也不允许产生。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必然和着社会发展的节拍 ,必然伴随着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 ,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2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大型的商业综合体也在各大城市中应运而生。商业综合体不但集合了各种商业和娱乐的功能,而且节约了城市中的用地,也缩短了各项商业和娱乐的交通距离,发挥了商业及娱乐投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的商业综合体大多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已经向着中小城市进行了延伸,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小城市中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综合体概述

1.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源自城市综合体,但是两者有着较大的差别。城市综合体主要是以建筑群为基础,同时融合商业、办公、酒店、住宅以及综合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然而商业综合体是将城市中各种商业、办公、居住、餐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功能进行有力的组合,在各部分中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进而形成一个多功能而高效率的统一综合体。

2. 商业综合体的特征

一般来说,商业综合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和城市功能较为集中的区域,具有可达性,同时拥有与外界联系紧密的交通网络以及信息网络。商业综合体还具有高密度性和集约性,其整体区域人口的密度较大,因昼夜、工作日、周末等不同时段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互补。此外,商业综合体具有整体统一性,包括建筑风格的统一,而且功能具有复合性及配套性。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互为补充。

3. 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规划标准

商业综合体的室内外空间较大,既可以与城市的规模相匹配,也与建筑功能的多样性相匹配,是多功能的聚集焦点。同时,其内部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可以与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其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标志物、小品以及各种植栽、铺装和照明设备等形成宜人的环境,其建筑规划标准是高科技和高智能的集合,先进的设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建筑形式中。

二、在中小城市商业特点及建造商业综合体的必要性

1.布局上以中央商业区及商业大街为主

中小城市由于受到地域范围小和人口规模限制,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还是一个商业中心状态,或者说是商业设施几乎都集中或分布在本城的某一街道两侧,而不象大都市已经形成多个副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而且中小城市中的市民乃至周边的县镇农民都习惯于周末和节假日逛街和购物,致使中小城市住宅无论在价格上还是质量上都很少出现一、二线城市的高端产品,但是商业却能产生与大都市媲美的产品和价格。

2. 体制上以国营主体的商业为主流

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的原因,基本还沿袭着上个世纪计划经济的商业模式。每个城市都有一座百货大楼和商业大厦,而且消费者也认国营的招牌,心理上和习惯上认为最可信忠诚度。市民所需要的还是所谓安全可靠的感觉而不是增值服务的理念。一些民营和股份制的新型的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也正奋起直追,而散布在住宅小区的底商和区间型的街区商业犹如星星之火但无法成为主流和时尚,只能甘居满足日常生活之便的补充地位。这与大都市的新兴商业的形势还有相当距离。

3. 价位上以中低档为消费的主流

由于中小城市的普遍消费水平较低,在加上金字塔高端的消费阶层较小,因此商品和价格甚至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相对于大都市而言都属于中低档次。一线的品牌尤其是国际大品牌缺位,此外主要商业机构的商品及品牌的重复率和国内品牌占有率都在80%以上,因此本城的大款和眷属们购物大都要去一、二线城市消费才能尽兴和彰显其独特的身份。

三、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1. 街铺和商业街开发在中小城市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中小城市做项目跟大城市不一样,首先需要多做街铺,尽量做到商业街的形式就会有优势。住宅就是这样,从多层,到高层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中小城市从街铺发展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商业街的形式在中小城市是比较好的方式。而且商业综合体不要做太高,从一线城市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来看,人们往上走的欲望越来越小,最好还是街铺的形式,过高层的商业楼层可能出现在深圳和香港等过于拥挤的城市。

2. 商业综合体中的商铺发展规模要相对较小

同一个品牌在三线城市开店面要求是小,在大城市中可能一个店开到三百平米,但是到了中小城市可能一百平米就够了,要考虑到销售额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到进中小城市的业态,从业态上跟原有的市中心有一定的差别,原有的市中心,有综合体的想法,可以承担比消费品服装低的东西,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要体现出生活加休闲的特点。

3. 中小城市中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真正的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复合型的表现,是一种复合型的地产,包括传统的商业、办公、会展、停车等其他相关的产业,每一块产业都可以单纯做一个主力。并可以形成比较明显的业态组合形式。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定位也十分关键。商业综合体可以出现在交通枢纽地区,也可在城市的开发区或者新的城市的中心,或者在商业街区和商业集群的地方,此外在休闲设施和会展设施较全的地区也较为适合。

4. 在中小城市中发展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商业综合体

中小城市由于其消费人口较少,而且自然风景优美,可以将商业综合体发展为一种开放式的休闲消费场所,这会成为都市休闲旅游的核心项目,也建设成为城市或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商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休闲商业综合体难点在于文化的活化、休闲业态的市场化以及商业地产的盈利化。中小城市中的文化、休闲业态是关键模式,而盈利是其建造的核心。既可以使商业建筑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可以培养出新型的消费意识,激发商业价值提升。

总之,在宏观商业地产的现象和评判中,与一、二线城市商业的此起彼伏相比,中小城市的商业却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其城市中的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会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设的更加美好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传,高信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县级中小城市商业特点研究[J].科技信息.2012,01.

[2]李娜.关于中小城市发展城市综合体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2,28.

第3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 商业企业电子商务配送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是各个商家争夺的对象,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家愿意满足顾客随时随地的订购。电子商务扩展了消费者的购物空间,配送服务是对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有力支持。对于消费者来说,商业企业的配送服务必须在消费者认可的时间段内将商品送达,才能令消费者满意。

二、配送系统在商业企业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作用和形式

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是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照用户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配载、运输等综合物流配送服务。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为客户提供存货管理、组装、集运、信息等服务。新形的配送方式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商业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商业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开展物流配送服务,是对商业企业本身业务范围的扩大。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了商业企业的成本,加大了商家对外界辐射能力和影响力。配送服务成为商家产生差异化,进行有力竞争的利器。配送服务的优良不仅可以提高商业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商品的不足。

尽管新形的配送体系会相应增加不少商业企业自己建立销售网络、进行售后服务的成本,但这对于商家和用户都是有益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售后服务,包括最佳的物流配送服务。商业企业的配送体系还能起到售后服务和收集信息的作用。通过配送人员直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商业企业能及时获取消费者对商品售后服务的需求,为商业企业进行决策分析,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极为重要的依据。因此物流配送越来越受到商界的重视,许多商业企业对建立配送体系跃跃欲试。电子商务对商业企业物流配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要求,同时也为拥有配送体系的商业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目前,是否能够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物流配送体系,已经成为电子商务能否进一步顺利发展和深入的关键因素。因为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配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在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配送系统作为商业企业“e”化中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是商业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实现企业加速发展,实现电子商务功能的组成部分。由于商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使得购买者的购买范围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商业部门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形式,按时送货上门,以满足这种远程销售,减少店铺和供应等环节的成本,才能使商业企业“e”化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所以,如何既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又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配送服务,是商家“e”化方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商业企业电子商务过程中,配送服务与订货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商家的“e”化订货服务一般是由其销售组织的客户联络中心接收客户发来的订单,再通过与配送中心的协调,确认客户送货时间,同时确认客户的送货请求。在确认订货到送达过程中随时接受客户的服务查询,报告配送的状态。其后的上门配送服务是由配送调度中心来管理,并指派运力来完成的,而其配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客户的订单请求,动态计划和调度运力资源,确定客户的最优送货时间;(2)计划和调度运力,向运输部门下达送货作业通知;(3)监控配送的状态,应急调整和安排运输任务;(4)及时反馈配送的状态,完成应急处理;(5)保证客户的到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6)充分利用运力资源,控制和减少成本。

以客户为中心、以准时为原则和以技术为依托是现代商业企业电子商务化后所具有的三个突出特点。首先,以客户为中心是指在商业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客户是最宝贵的资源,组织的所有活动都以客户为中心来展开。市场营销活动充分利用客户关系,针对目标客户组织高效的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直接面向客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服务与支持活动采用上门的方式,为客户带来最大的快捷与便利。其次,商业企业运作过程中,配送处理以准时为原则,这样就可以在保证订单供应的同时,有效控制呆滞与积压,全面降低总体成本,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条件下的及时配送服务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赢利能力。最后,商业企业要以技术为依托,因为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和准时供应,成为现代化的商业企业组织,组织必须建立和实现一套完善的IT架构,在各个业务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并保证各业务环节的互联与畅通。

三、配送系统新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商业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配送联盟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向。商业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也称合同物流,是商业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系列化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

在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的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此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商业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商业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企业物流配送可以和购买物流服务的企业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可以按照服务购买方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提供在企业外部物流甚至全部物流方面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吻合的高效率的服务。采用这种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增加企业柔性,提高效率,使主业更集中,可提高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

商业企业实行物流联盟是指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成优势互长、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商业企业之间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之所以能结成物流联盟,就在于物流伙伴追寻者能从物流伙伴领导者那里得到过剩的物流能力或处于战略意义的地理市场位置,卓越的管理能力等。组建物流伙伴可获得如下收益: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获得技术和管理技巧;提高为顾客服务水平;取得竞争优势;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物流伙伴领导者与合同物流提供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对前者来说,物流服务收入不是它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后者来说物流服务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这样,商业企业除了物流自营外,还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采用第三方物流和组建商业企业的物流联盟,后两种方式均属外购物流服务。

商业企业采取自营物流配送还是外购物流服务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物流配送对商业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和商业企业对物流配送的管理能力。如图所示:

决策状态图

如图,如果物流在商业企业战略中起关键作用,但自身物流管理水平却较低,对这类商业企业(2)来说,组建商业企业物流联盟将会在物流设施、运输能力、专业管理技巧上收益极大;对于物流在其战略中不占关键地位,但其物流水平却很高的商业企业(4)来说,可能寻找伙伴共享物流资源,通过增大物流量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处于(2)、(4)区间的商业企业可以建立物流联盟。如果某商业企业有很高的顾客服务需求标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极大,自己物流管理能力强,即商业企业(1),一般不会选择外购商业物流服务,而采用自营的方式。那些物流在其战略中地位并不很重要,自身物流管理能力也比较欠缺的商业企业(3)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是最佳选择,因为这样能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为了集中精力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加上物流投资大,目前在我国相当多的外企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自建仓库上,而把外部物流任务委托给当地物流管理相对较好的商业企业储运部门来运作,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与上海友谊集团储运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

四、结束语

第4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健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6-01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盈利结构综合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即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托管、融资顾问、银行卡等业务转型上的全面提速以及企业年金市场的扩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额、增幅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中间业务,如基金代销、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增长,在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新增中的贡献至少超过了50%。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调整考核和激励机制。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也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2.中间业务种类增多,业务量增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涉及九大类400多个品种。众多商业银行已陆续开办了支付结算、、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银行卡、咨询、理财、担保和基金托管等等业务,总量增长迅速。几家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从几年前的8.5%达现在的20%左右。

3.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如工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托管、企业年金,农业银行的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收益低;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法律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不健全;相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则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不够。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资金结算、信用卡、代收代付等业务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单系统。

二、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笔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高度认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经营目标上,要有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创收、从“副业”向“主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传统信贷产品向新兴信贷产品的系列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粗放式向高附加值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服务态度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机械式向灵活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战略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3.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4.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制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

5.加大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务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力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坚实平台,以满足瞬息万变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第5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物流;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Made in China 2015”, China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telligently in China”. Th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began to reconstruct. Meanwhile,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all logistics on societ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Internet and commun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bout how to innovate the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ternet, community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传统物流开始改变的动力[1]。

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压力下,国内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已有企业在物流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探索,或其智能化战略,或实施了智能物流项目。不久前,圆通速递获得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战略投资完成后,菜鸟网络将与圆通开展更深层面合作,依托双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个互联网和快递行业的升级版,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必须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制造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2]。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3]。

物流是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此制造业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商业理念也启发着管理者对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新的技术与商业理念的结合使得物流产业商业模式有了多种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4]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商业模式这个术语。C.Zott,R.Amit(2007)[5]提出商业模式是超越单独企业和其参与要素的一个活动系统,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伙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Stewart&David&Zhao(2000)[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我国学者李光斗[7]认为商业模式视为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时代,罗珉和李亮宇[8]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看,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之后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而且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连接,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四、智能制造如何对物流行业的商I模式产生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8%,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9]。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总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在物流领域可以挖掘最大的潜力。

(2)大众物流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依靠网络平台,企业与外部人群能方便地进行交流沟通。比如,DHL将大众商业模式运用于物流,在瑞典推出了众包模式送货的移动应用MyWays,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报名投递自己行动路线附近的包裹,并获取报酬。大众商业模式是大众物流和分享经济物流的概括。大众物流基于社交网络和人群,通过强调众包和众筹,物流供应商能够加快市场创新周期,提升物流服务。众包物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谓众包物流,是指把原由企业员工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分享经济物流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分享文化”,即共赢,物流公司与其竞争对手共享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人快递”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此商业模式,其业务场景是,发件人通过APP寄件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从中获得报酬。

(3)全渠道物流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和传统的实体店已不再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电商开始筹划实体店,而实体企业开始筹划利用互联网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小米开设实体店,各大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等,这些企业的商业行为都意味着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兴起。

全渠道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14],一是全渠道。消费者在其购买的整个过程中,与商家的“接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受时空约束的媒介,而是在各种“接触点”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从而可以利用全渠道获得交易信息,最终完成购物。二是O2O。这个概念的起源于团购,online(线上)交易、offline(线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

由于全渠道商业模式的特性,若顾客要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不管是孤立的线上和线下销售,还是融合打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全渠道物流,在仓储、配送各环节不同程度的融合打通,提高企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给顾客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又快捷的购物体验。目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与线下商店合作,比如京东为了实现“最后一公里”跟达达物流、唐久便利店等合作,扩充京东的O2O生态圈,为京东建设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发展服务[15]。

4.对比分析六种商业模式优缺点

5.建议

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要在其中保证自身的存活于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的物流行业可以从以上的6种商业模式介绍中获得启发。

(1)现有的物流企业应该选取符合自身条件与本身的商业定位的模式来设计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可以不局限于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在现实的商业运营中,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物流企业可以将多种商业模式融合运用,创新设计最切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环节可以应用实时物流与预测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京东在构造自身的全渠道物流外,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超级网络物流,同时利用本身的网络平台优势,也可采取一些大众物流的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京东自身的独特的物流商业模式。

(2)对于新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迅速的占领物流市场大众商业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互联网+分享经济2.0”理念的出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参与进物流环节,将闲置资源集中利用,一方面,调整了物流成本结构,有利于行业新进入者早期的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六、结语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顺应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智造”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物流领域开始成为制造业新的盈利点,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率先进行了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在结合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联系我国大众群体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商业模式将会向超级网络物流、实时物流、预测物流、城市物流、大众物流和全渠道物流6种商业模式。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融合运用这6种商业模式,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冰漪.“中国制造2025”与物流智能化[J].中国储运,2015(7):72.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经济日报,2015.

[3]中国制造2025.

[4]ST.HLER P.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D r a f t 1 [E B]. D r a f t 1 e d . , 2 0 0 2 : 2 0 0 9 - 1 1 - 0 3 , h t t p : / / geschaeftsmodellinnovation. de/english/definitions. htm.

[5]C ZOTT, R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 spective [Z]. Long Range Planning DOI: 10. 1016 / j. lrp. 2009 - 07- 04.

[6]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 ( 2) : 287 - 296.

[7]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2):95-107.

[9]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8%[J].中国经营报,2015.

[10]王惠芬,赖旭辉,等.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11]Dr. Nedialka Bubner ,Dr. Nikolaus Bubner .Logistics Trend Radar .2014:17.

[12]王付娇.阿里巴巴的“超级物流网”计划.新浪科技,2015.

[1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D].2013.

[14]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5):13-17.

[15]陶娅洁.京东合并达达:打响物流O2O之战[J].中国产经新闻,2016(4).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

曹 烨(1993-),女,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研究。

第6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上海地铁商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地铁商业发展潜力巨大

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目前上海、北京地铁运营里程数均进入了世界前十行列,其中上海市只有15年的发展历程,就已经成为世界地铁运营里程排名第二,可见发展速度之快。

(二) 地下空间民事权属的立法欠缺,制约了地铁商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没有制定《民法典物权编》,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民事基础权利没有得到法律确认。民事基本法的缺乏导致公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者无法取得相关的产权,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无法获取地下空间投资工程的权属证明,因此投资者不能以此向银行抵押贷款、无法进行相关的转让(租赁限制较少),致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绝大多数只能由政府进行,民间投资者相对较少,即使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的原因,能够进行投资,由于融资、税收、地铁沿线捆绑开发等制度缺乏,相关权益保障仍然欠缺。

(三) 地铁站点商业开发率低,地铁商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从上海己开通的地铁运营情况看,一条地铁线站点数一般在20个左右,但真正有地铁商业专题:商业地产的发展与探索的站点不多。地铁的开通只实现了其运输的功能,潜在的商业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比较一些城市地铁商业发展,多集中在城市原有的商圈内,商圈带动地铁商业共同繁荣,地铁拉动沿线商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地铁带动城市商业发展形成新商圈的不多。

(四) 地铁商业大多为大众化的消费和服务类的低档商业

地铁商业依附于地铁所带来人流的特点,决定了其商业的定位是大众化、非高档、时尚化。过去人们是为消费而出行,现在变成因出行而购物,在地铁商业中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从我国目前地铁商业经营范围看,地下商业经营范围一般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即时性消费商品,包括报刊杂志、点心饮品等;第二类是便利性商品或服务,包括冲印店、沈衣店、银行、西饼店、旅行社和便利店等;第三类是流行性商品,诸如手机、MP3、CD、VGD碟、流行软件等电子类消费品以及服装饰物等类别;第四类是咖啡店、饮品店、快速餐饮店等。

(五) 站厅零星网点、地下商场或商业街、地铁出入口商业是我国地铁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从上海地铁商业发展形式看,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地铁站厅内部零星的商业网点,面积小,以即时性消费商品和专业服务为主;面积较大的站厅内部商业设施,以便利性食品和服务以及流行性商品为主。二是地铁的地下商场或商业街,一般经营流行性服饰、皮具和其他中低档商品,目标消费人群通常可以确定为大中学生以及追求时尚的年轻一族,比如迪美广场“香港名店街”等。三是拓展地铁连线优势打造大型商业项目。这类商业大多通过一层楼面直接与地铁通道相连接,使出入地铁站的客流可以直接通过专用通道进入购物中心。

二、上海地铁商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地铁建设发展,地铁商业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逐年提高直接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包括轨道交通。未来一个时期,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会进一步凸显,并向中等城市蔓延;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将继续深化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在稳定财政性融资基础上,市场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会持续增加。这将有利于加快地铁的建设与发展。

为此,全国各地具备规模经济的相关城市,对轨道交通的建设进行了规划。现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沈阳、成都、杭州、西安、苏州等大中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50多条,匡算总长度1697公里,约需要各种轨道交通车辆8000~10000辆,总投资额5786亿元。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如此大的地铁建设规模,带来的商业发展潜力是非常庞大的。

至目前,全国获得批准和己作出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共计达32个。己作规划但未确定建设数量的城市有:合肥、济南、南昌、长沙、福州、昆明、常州、无锡、厦门、宁波、青岛,共计11个城市。

(二) 地铁沿线形成新的城市中心,推动城市商圈升级

1.地铁带动站点周边商业、商务、居住、娱乐设施集中,形成新城市中心

地铁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带动了站点周边商业的不断扩大,带动城市生活、商务、商业、娱乐设施向轨道站点集中,在站点周边形成以居住为主,商业、办公、娱乐等配套齐全的新城市中心。在国外,几乎所有区域化商业中心都依托轨道交通而建,因为轨道交通能带来巨大而稳定的人流。通过轨道交通的枢纽地位形成新城市中心,刺激区域发展。在我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多,依托轨道交通,将发展更多的卫星新城。以上海为例,2020年基本建成如松江新城、嘉定汽车城、南汇海港城、浦东机场空港城等11个新城和朱家角、新场、浦江、安亭、枫泾等22个中心镇。

2.地铁建设带动大型购物中心沿线聚集发展

据统计,城市地铁沿线经过商业中心、居住社区等各功能区域,无论处于哪类区域的购物中心,只要与地铁接壤,都能够呈现区域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地铁带动购物中心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国外,几乎所有区域化购物中心都必须依托地铁而建,因为地铁司以聚集人流量。如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的牛津街等;国内如上海新客站、人民广场、陕西南路、徐家汇等四大有名的地铁商圈,其“国际核心地铁商城”之称长盛不衰。香港沿着地铁网络分布的大约30个购物中心,约占香港购物中心总数的五分之三,此结果充分显示出香港地铁对购物中心开发的影响,地铁成为了香港购物中心项目不可或缺的元素。

3.地铁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形成地铁商圈

轨道交通所带来的聚和扩散功能,以地铁为中心,周边必将聚集一系列的诸如餐饮、购物、休闲等商业业态,并且随着商业体量的不断扩大,形成卫星城,并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轨道商业圈。以上海为例,上海地铁商圈引导时尚潮流“地下经济”发源于1993年的徐家汇地铁站。一个小小的服饰店曾创下超过8000元的单日营业额纪录。随着地铁1号线逐渐成为上海交通的主动脉,地铁商场也沿着地铁站点的延伸向四处蔓延,并形成了四大有名的地下商圈。

(三) 发展地上物业,与地下商业联动开发,未来投资潜力巨大

1.地下、地上商业互补经营,形成餐饮、娱乐、购物一站式消费

作为世界上不多的几条盈利地铁之一,香港地铁立体化的开发模式是其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香港地铁不但实现了站与站的无缝对接,更

实现了站与“商”的无缝对接。香港地铁与商场的连接非常紧密,如铜锣湾的地铁站就连接了站口的几大商场,而青衣站的站口更是一座商业联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谓是上三层、下三层,餐饮、购物、娱乐都能在地铁站里完成。

在一些城市新规划的地铁项目中,通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建造地下步行街、商业街和多功能地下广场,就近满足城市人口出行、商业活动和娱乐休闲。位于北京崇文门商圈的国瑞城崇外购物中心途经崇文门地铁5号线,再加上原有的地铁2号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商家来讲可谓炙手可热。由于商场大部分置于地下,所以将使用大量的鲜明颜色作为招牌激发顾客购物的激情,地下与地上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发展。

2.地铁运营商参与地铁上盖物业开发,挖掘地铁商业最大价值

香港轨道交通是全世界惟一赚钱的,其成功就在于地铁的建设与地下商业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赢,沿线的地产开发、物业开发支撑了地铁本身的营运。每开一条新建线路,香港地铁公司都首先向政府取得发展车站上层空间的权利,之后与发展商共同开发车站及上盖空间,根据不同条件兴建大型住宅、写字楼或商场,出售物业所得利润,由地铁公司与发展商共享。香港地铁大大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新城区不断出现,沿线地块价格一路飘红,地产不断增值。这种综合开发模式使得香港地铁成为世界地铁行业中少有的盈利案例之一。

反观国内地铁发展模式,以往地铁建成后,开发商都会蜂拥而至在周边各自进行土地开发,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空间,而地铁运营公司却是亏本经营。上海轨道交通未来的建设有望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项目公司除拥有轨道建设的市政用地开发权外,还可能获得地铁沿线商业用地的物业开发权。上海市轨道11号线已经确定采用这种开发模式。11号线贯穿嘉定区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四大板块”,被称作嘉定新一轮发展的生命线。嘉定区计划在11号线9个站点区域共开发133.44公顷的土地面积,建设229.3万平方米的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将地铁沿线土地的物业开发经营权与轨道建设的开发权赋予同一个项目公司运作,以发展地上物业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弥补地铁项目运营的亏损。

3.地铁带动沿线物业升值,地铁商业将成新的黄金投资热点

以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城市群构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体。迅猛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中心区、老城区往往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业物业面临一地难求的格局。以上海为例,外环以内的600平方公里城区已经处于人口过度饱和需要向城郊扩散的状态。经济可以持续增长,外环以内的商业物业却难以增长,这就意味着市场的紧缺。然而地面建筑已经饱和,商业物业只好向地下空间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地铁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地下商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住宅投资受到抑制下,商业地产成为关注的重要产品,作为地下商业的投资,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有效的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三、上海地铁商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 利用地铁客流合理开发商业功能,使之与交通功能有机结合

地铁大运量的特性给地铁站点带来了大量的交通客流。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必然应突出交通功能,以地铁站点为城市交通连接点,合理组织引导人流,与公交、出租、步行等各种交通方式相衔接,形成地下和地面相互联系的便捷的交通体系,缓解日益突出的地面交通压力。在突出交通功能的同时,利用地铁客流合理开发商业功能,使之与交通功能有机结合。交通和商业活动的交叠带来的活力,可使地下空间的利用呈现丰富性和适宜性,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效益。

(二) 借鉴城市设计的各种手法,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应体现人性化

成功的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使人愿意逗留的空间。地下空间开发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城市设计的各种手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应考虑同地面空间的衔接,把地下空间融入整个城市空间中去。如采用下沉式广场建立地下空间与地面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地面开放空间的延续,将地下采光中庭与地面建筑中庭连为一体成为敞开式地下空间等。

(三) 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地下空间开发管理机制

开发利用地铁地下空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应成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地下空间开发指导委员会,制定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实施布骤和政策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地下空间需求的预测,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7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枢纽,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而采取正确的经营模式,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对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至关重要。

1933年美国通过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中规定:银行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属于投资银行经营的证券投资业务,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这种经营模式我们称之为分业经营。

李建国、马历博(济南,2008)指出:混业经营是金融机构同时经营证券、银行、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混业经营包括业务范围上的混业和经营机制上的混业。

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模式比较

分业经营模式具有抑制银行垄断、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分业经营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分业经营约束了银行业务的创新,无法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限制了收入的来源渠道,严重束缚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次,由于只能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种类单一,限制了资产的灵活有效组合,增加了经营风险。再加上全能型外资银行的入侵,使我国商业银行陷入了艰难的处境。

而混业经营模式在促进银行自身发展方面显示出了分业经营制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混业经营使银行能同时从事存贷款、保险、证券投资等业务,为顾客提供咨询类、结算类、基金托管类等中间业务,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渠道,更好地实现了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业务组合有效的分散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了银行收益的稳定性。不过,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混业经营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增加内部成本、增强经营风险以及监管困难等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及策略

在1992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由于当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滞后、监管力度不足、市场风险很大等因素的制约,从1993年起,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然而随着金融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业经营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潮流。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已初现端倪。从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

而且随着国内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政策有松动的迹象,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正在改变。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一定条件。先后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成立则奠定了基础。而且消费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模式。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关立法部门应根据混业经营发展的要求、趋势以及国外银行的经验教训,取消已经不适应当今行业发展的法律,修改、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及时制定规范混业经营的新法律。最终在法律上明确混业经营的业务范围及相关约束条件,为混业经营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健全内部监控体系和外部监管体系

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金融风险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应该有效运用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体系的作用。

3.分阶段巩固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

首先,稳步发展传统业务,改善传统业务,同时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积极实施业务创新战略,加大创新力度,适度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此外,应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力度,有步骤的建立我国的超级大银行。按照规模效益原则,对银行的现有分支机构进行重组,剔除冗杂无效的银行机构;在完善国内银行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并适时通过扩充资本实力.积极参与外国银行、金融公司参股、控股或兼并、收购,努力把我国的“金融航母”培育成国际化超级银行。

4.积极培养适应混业经营模式的管理人才

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实现,金融业务将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电子化和服务手段高科技化等特征,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员工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其次,银行应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等新型业务方面的人才。最后,强化员工的电脑网络技能,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5.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为混业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由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过程中,要重视高新技术的运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这将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成为可能。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建立和创新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形成规范的监管手段、监管工具和监管规则,为银行混业经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夏爽.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和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2011,(9).

[2]张艳.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方丹.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6).

[4]云凤生.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分析[J].北方经济,2008,(9).

[5]李建国,马历博.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8,(10).

第8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 工管现状 工管发展

中图分类号:T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79-01

引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专业的工商管理,这时候工商管理就逐渐成为了大学里热门的专业,企业需要借助工商管理来使自己变得的更加正规,只有规范化以及正规化的企业在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是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还在初级阶段,对其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来制约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是基于这一问题来初步分析和探讨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1.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

第一,工商管理属于将管理学的思想、工程技术以及综合性的分析与研究相结合的企业必修课程,它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分析方法,同时又要具备较为健全的管理方面的专业性知识,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来实现企业的管理思想与精神。第二,企业中各项管理包括企业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核算管理、发展战略管理、运营技术管理以及发展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了软性方面的建设,比如企业中的文化或者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但是工商管理正式经过对这些日常运营中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从而保证了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并且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

2.我国工商管理现状

2.1 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许多的企业管理者并不具备一定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想法,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发展比较滞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比较粗糙。现代企业要想有比较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借助工商管理来规划企业的未来,而在进行工商管理时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老旧的一些激励员工进行创新的方式以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需要有科学的方式来激励员工主动去搞创新。我国许多的企业发展模式都是一样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大部分的企业都将一些成功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作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照搬其他人的管理模式是永远也不能超越对手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这种模仿会慢慢变成一种负担,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2 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

利润是企业生存在下去根本,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利润却无法明确企业自身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如今市场和工商管理的普及对企业发起了新的挑战,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指导理念,以前企业只需要追求效益,现在则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想要良好的运作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来优化资源分配,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许多企业对自己企业的文化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科学地章程去指导企业职工的工作,忽视甚至漠视企业文化的宣传。

2.3 企业品牌化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常常需要跨域来寻求合作,这时企业管理的约束力就显得比较苍白了,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领导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自身的管理方式和产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品牌。但是,我国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注重利润的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却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这就使得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2.4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很多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的提高,对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关系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只中生产却忽视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虽然设有市场反馈部门但是却形如虚设一般,这样固步自封的做法只会让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缩水,结果就会造成旧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仓库堆积成山,利润反而会下降。

3.工商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会对企业长远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能帮助企业进行人员管理和产品的营销,当企业需要进行重大的抉择时能帮助企业选择最为有利的一方,并且在企业遭遇困难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下一阶段应该要做的事。如今的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硬实力,还需要像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来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只有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加强监管制度

我们知道良好的监管制度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工商管理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制定合适自身的监管机制,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员工才是最为重要的,企业能否成功就看这个企业是够拥有优秀的员工来为其工作。管理制度中交织着责任、权力、利益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也是根据此项制度来制定的。所以正确的管理机制需要专业人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的态度来制定,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3.3 企业国际化趋势

如今我国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就需要融入国际社会,国内的企业也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知名企业。为什么说企业不单单是做产品还要做品牌?这是因为企业将品牌做出来后就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提高,这实际上也是在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工商管理就需要企业开放自己的眼界,在国际上寻求合作机会,这样企业就不是在运用自己掌握的一些资源了而是利用国际社会资源来壮大自身。

4.工商管理未来方向分析

4.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内容

工商管理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实际上运用的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的形成实质上就是管理者将所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来。这样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形成责任意识并且还能为企业建立一个数据库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4.2 组织结构的变革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了企业中各个组织部门和管理层次的划分以及联结方式和结构。建立明确具体的管理层次,对于一些冗杂的部门可以适当削减,将原来的阶梯型管理结构转变为矩形管理结构。

4.3 企业价值多样化

企业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利润的最大化,还需要将企业品牌等一系列的东西推销出去,这实际上就是在宣传企业自身的文化,这就需要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对员工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5.总结

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改进自身的管理机制,做好品牌的竞争力,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获得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这是企业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企业能够长存下去的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的氛围紧密相连。所以这二者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3,(22):162-163.

[2] 王睿.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73-73.

[3] 祝仰山.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J].科技资讯,2014,12(19):142.

[4] 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

[5] 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7).

第9篇:商业发展的趋势范文

一、视频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的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Johnson等提出,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体系,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即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工序,这四个要素的紧密配合可以使企业以独特的方式满足真正顾客的需求。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目前视频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可进行如下解构。

顾客价值主张即打破受众长久以来只接受官方正统娱乐文化所形成的厌倦心态,以一种快捷的、平民化姿态为消费者提供去精英化的“草根”式娱乐方式,从而迎合了一大批顾客,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娱乐需求。同时,视频的制作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普通用户只要在网站上免费注册就可以上传自己的视频。这样的操作不但使网站在视频制作上的投入成本较低,还保障了受众在节目提供和管理上的参与度,极大增强了用户的消费体验和主观能动性。形色各异的视频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表达模式,充分体现了娱乐诉求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同时,消费者还能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在线网友展开互动交流,发表不同见解,表达真实自我,大大增强了网络视频的消费体验。

目前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包括贴片广告、缓冲广告、弹出窗口广告、普通图文广告、文字链接广告等。其中,缓冲广告和贴片广告最主要,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并且利润仍在不断增长中。除了这些传统的广告形式,视频分享网站还在逐步开拓其他盈利模式,重要的一种就是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及网络媒体的互动特点进行活动营销,达到双赢的目的。例如,土豆网与英特尔合作的“i,睿不可挡”视频创作大赛,通过网友参与投票的方式选出获奖者,以英特尔提供的软件、电脑作为奖励,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参与。此次活动营销为土豆网增添了点击率的同时,也为英特尔做了一次盛大的品牌宣传。

目前商业模式中产品和品牌两项资源尤为突出,成为其中的关键资源。产品即视频,内容丰富、更新迅速的视频才能够保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进而提高点击率。因此,网站运营需要保证拥有持续、有效、高质的视频来源。品牌对视频网站而言一方面可以形成“路径依赖”效应,消费者一旦习惯了使用哪一品牌网站就会形成依赖,进而长期使用下去;另一方面意味着网站将有更多的机会开拓营销宣传,争取更多的广告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的合作。

在工序方面,视频网站在整个产业链中体现的是平台运营商的角色,将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广大用户有机链接起来。目前视频网站将关键工序放在网站建设方面,注重传播的方式与技术。由此,资金、服务器、带宽一直是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拥有产业中的话语霸权。其背后的依据在于:网站自身并不制作网络视频,而是提供视频上传服务和共享平台,因此无论是视频上传、在线观看,还是下载,都对服务器的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资金和相关技术的支持。

二、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视频分享网站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盈利水平上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被称作“烧钱”的行业,这说明当前视频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并不成熟。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工序这四大要素之间的有机匹配和良性耦合,以形成系统有效的运作,任何两个要素之间的不匹配都会产生问题。而目前视频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尚存在以下缺陷:

(一)顾客价值主张与关键资源之间的不匹配

网络视频作为关键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但由于视频的复制跟风以及原创视频在多个网站的重复上传,导致网站之间雷同度高,自身特色不鲜明,没有重点突出消费者哪一方面的诉求,也就难以培养忠诚的顾客。在文化底蕴上,网络视频还缺乏一种持久有力的文化导向。网络视频在顾客价值主张方面强调了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文化观念,凸显鲜明的时代特色,但这种特色应该聚焦于哪一点却始终没有答案。另外,原创作品在整体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创作品是视频分享网站的立足之本,但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产生的好作品屈指可数,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关键资源与盈利模式之间的不匹配

视频整体质量不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缺少观众,点击率较低,无法形成良好的广告效果,由此,对广告商也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并且,低质量的视频还妨碍了其他盈利模式的拓展,使得出售视频内容和增值互动等形式的盈利方式难以开展。而另一方面,想要提高视频质量也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无论是请专业人员制作视频,还是购买正版节目,都会大幅提高网站的运作成本,这对当前已经资金紧张的视频分享网站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

(三)盈利模式与关键工序之间的不匹配

视频网站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持续和稳定的立体化盈利模式,原因在于整个视频产业链工序上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鉴于视频分享网站的高度互动度和资源整合性,工序的设置远比其他产业要复杂,网站要与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广告商、广大用户等多个主体进行衔接及利益分配,它们在进行产业链接时是合作关系,但在划分利益时又是竞争关系,这样多方的竞合互动导致网站顾此失彼,难以兼顾保持低成本和获取较大的收入源。

(四)关键工序与关键资源之间的不匹配

目前视频网站将大部分资金和精力放在了服务器和带宽等方面的建设,呈现出了重技术轻内容的局面,可见,视频内容和质量在企业中受到的重视与其在商业模式中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匹配的,这也是视频质量长久没有得到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然而,自从国家政策上对网络视频盗版行为进行一连串打击之后,“内容”被重新估值,这也要求网站在工序方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视频内容上,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制作优质视频。

三、网络视频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视频分享网站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有以下三类比较特殊,能够对视频企业未来商业模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市场容量方面

目前网络视频的消费者数量还处于迅速增长的阶段,并且还具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网民基数增长迅速,网络视频将获得更广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世博会、亚运会等因素促进了网民对网络视频的需要和认同,用户的网络视频看习惯也将被进一步培养。艾瑞咨询关于中国在线视频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市场规模达到了13.9亿元,同比上涨32.4%;在线视频的用户渗透率已达到75%,大量用户在视频领域长时间驻留,因此寻找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成为了各大视频企业的重要工作目标。可见,视频网站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也激发了它们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的热情。

(二)竞争对手方面

2007-2010年,是我国网络视频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优酷网、土豆网等代表性视频分享网站在竞争中确立了其地位,但同时,其他相关行业也开始涌入这一行业,其中最突出的两类就是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类和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类。前者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具有很大的点击量以及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整合力量;后者的优势则集中于资金、政策、正版节目源等方面。门户网站和电视台的加入使得网络视频产业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面对实力如此强大的两类竞争对手,视频分享网站如何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特色将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三)政策导向方面

国家相关政策也对视频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及“网络视听许可证”的分布大幅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一方面将许多准备进入视频分享领域的企业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对已经运营的视频分享网站施加了较大压力,因为它们不得不考虑获得合法身份的问题。其次,国家对视频作品的版权监管越来越严格,视频分享行业发展早期,对用户上传的视频监管不力,使得部分被界定为“盗版”。优酷网、土豆网等均因侵权缠上过官司,使得视频分享网站未来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最后,“三网融合”政策于2010年浮出水面,使得互联网会更加依附在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上,对视频分享网站而言,如何促进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而非恶性竞争,将是严峻的考验。

四、视频分享网站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视频分享网站的商业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国家政策的收紧、外部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更高的要求,一些网站逐渐开始了新的尝试。可以预见,未来商业模式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首先,进一步增加用户的使用价值,这是商业模式改善的初衷。基于顾客在吸引风险投资商、吸引广告商、完善内容供应渠道等方面对网站形成的反哺效应,所有视频企业的共同目标就是开发受众,增强顾客粘性,实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为此,网站需要摆脱传统传媒行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突出错位发展。不断地优化用户体验,建立与受众的沟通和接触服务。今后发展的方向将是开辟多元化的用户互动渠道,突出用户话语权,实现其体验价值的增加。

其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差异化的精彩视频。其一,大众上传原创作品使网站经营在内容方面保持了低成本,未来的发展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进一步激发广大网民的创作动力,可采取的方法包括设置不同奖项,开展视频创作大赛,等等。其二,高校资源的利用也是网站在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高校中传媒专业相关的学生具有专业素养和制作热情,能够开发出较高质量的作品,但成本却很低,如果善加利用,可以成为网站内容的重要来源。其三,当前网站自身也加入视频内容制作,特别是网络影视剧的制作。但受资金和专业技术的限制,与其他影视企业联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优酷与中影集团、好莱坞等企业战略合作的达成就代表了这一趋势。

再次,创新性开发更多方式的利润来源。从受众这一渠道来看,未来的发展应实现优秀视频付费观看的模式,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走出亏损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当前绝大部分视频都免费观看的巨大压力下,视频付费的形式应比较缓和,可以借鉴从虚拟币过度到现实货币的方法。从广告商这一渠道来看,开发多元化的广告传播方式是重点,由于用户一般不会主动点击网页上的广告,网站必须开发其他的宣传形式,如植入式广告、专用广告视频、品牌冠名,等等;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消费者做到广告的精准投放也是一个重要方向,这种有针对性的宣传比点击率更有价值,是吸引更多广告商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