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药学专业科研启蒙探索

药学专业科研启蒙探索

摘要:苏州大学药学院探索通过科研导师引领的科研启蒙,培养本科生从事药学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能力和责任感。文章主要从培养对象分析、科研导师的职责和科研课题的设计以及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介绍该教学改革政策,以期对提升药学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启蒙教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以及建设健康中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医药产业面临了新的发展要求和历史机遇,医药行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而药学专业教育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合格医药工作者和高端药学人才,提升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重任。以学生为本,改革当前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也是探究建设世界一流药学学科的发展方向[1]。高校学生开展药学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坚毅的性格品质。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相比,当前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仍较为薄弱,坚忍不拔性格品质的形成也有待加强。在目前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本科生验证性实验教学仍占主流,旨在通过实体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结合当前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情况,探索对高校学生进行药学专业的科研启蒙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药工作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别于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方式,本文探讨针对药学专业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导师引领的科研启蒙[2],加强综合性、贯通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培养对象,我们探讨科研导师的职责和科研课题的设计,推进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引导学生正确科研价值观,锻炼学生科研探索能力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从事生命健康科研事业的责任感。

1培养对象的分析

1.1本文所讨论的培养对象为药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

此部分教学对象对药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框架的认知不完善,处于学习动力和意义的探索阶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于药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和普通高中知识体系的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药学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率低也是此部分学生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其开展科研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科研启蒙能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探索药学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从内在的价值观出发改变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让主动学习和科研创新成为校园内的主流风尚。

1.2对象易出现自制力薄弱的现象

学生从高中繁重学习模式中转为大学自主学习模式,极容易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不良风气的刺激和诱导,使大学生易于养成“追星”、沉迷网络和游戏等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因此,基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重视专业学习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科研创新成就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不良诱惑的辨别力。通过科研启蒙的形式,教师让学生参与有趣并富有收获的的科研课题中,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创新。

1.3需要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科学观的榜样引领

科研启蒙教育方式并非新颖。但如何运用和贯彻科研启蒙服务于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如何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发挥启蒙教育的先导力量,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方面,课程思政和科研启蒙可以很好地进行融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药学专业人才。科学界不乏德才兼备的科学巨匠和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应当是大学生学习效仿的重要榜样。科学巨匠的作用更多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通过值得广为传颂的事迹感染学生[4];而一线科研人员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在他们身边真真切切地有这样一群人奋战在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上,而他们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光荣群体的一员。

2科研导师职责与科研课题的设计

当前,高校越发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大学生组建团队申报科研课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等。但由于科研导师学术或行政负担繁重,课题目标和任务的设定未能符合大学生实际,导师切身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不够等问题,科研课题项目在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仍需加强[5]。如何让学生从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思维,我们认为选择合适的导师及其科研课题是最重要环节。科研启蒙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合理设计课题目标和任务。课题可以是导师自身科研课题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设计的探索性课题,但都应该兼顾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课题设计不仅要包含对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知识和方法的授予,还应该考虑导师指导时间和时机,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导师言传和身教的有机结合等。为促进本科生的科研启蒙,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苏州大学药学院为每一位新入学的本科生聘请了科研导师,且每位导师同年所分配的本科生数量不超过2人。目前,该科研导师指导政策已发挥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构建了师生交流和开展本科生科研启蒙的平台。尤其针对新生所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以及新生对今后科研方向的选择困惑,科研导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1在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之初,导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掘科研趣味性和意义

在抽象复杂的药学知识面前,理论知识浅薄的低年级学生特别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找不到进行科研项目的目的和意义。科研导师借助化学或生物学模拟软件、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将抽象的药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具象化,使学生明确了科研目标任务和意义[6]。例如,科研导师运用模拟软件展示基于靶点药物发现的原理和方法,并与生活中遇到的临床疾病和治疗相结合,进而使学生明确从事的科研项目在药物发现中处于什么环节、具有何临床意义。除了有趣味性的虚拟化教学辅助外,科研实践本身的趣味性和获得感也同样重要。开展科研实践之初,我们设置相对简单但又有创新性的实验[7],而非验证性实验,例如简单的新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新化学结构的鉴定、新抑制剂的活性测试等,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真实科研数据和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2.2根据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和科研实践需求,导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科学难题;但对于初入科研之路的本科生而言,过于困难的科研问题可能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查找解决方案,并适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置科研难题本身也是对于本科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以及科学态度的重要考验。让低年级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其中根据实际困难补足自身理论知识的缺失是重要的一方面。导师应教会学生分析、解剖科研难题,找到他们自身缺少的理论知识。除了通过课本教材中获得理论知识外,导师还应该教会本科生运用数据库调研课题相关文献,并从中获得解决难题的方法和策略。学院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了常用数据库搜索的培训和实践搜索演示操作,重点讲授如何对搜索结果进行合适的文献数据分析,高效便捷地获取解决实践科研问题的方案或理论知识。

2.3注重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方面的培养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科研单位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和科研诚信的教育及宣传等。本科新生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注重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方面的培养。本学院科研导师在此方面进行了科研诚信相关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尤其是将违反科研诚信的反面典型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列举了伪造、篡改、剽窃、一稿多投、拆分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和不良影响,提高了本科生的正确认识。更有成效的科研诚信教育工作应该是在科研实践中进行的。青年导师作为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可以与本科生进行直接的科研交流,因此直接为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其中比较常见的科研诚信教育措施有:发现数据异常及时提出质疑;鼓励学生重复实验探索原因;明确规范操作实验,获取准确数据的科研意义的责任等。

3资源的整合和平台的建立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和学院教学与科研资源以及教学改革平台的支持。2021年,苏州大学开始实施《苏州大学立德树人之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指导方案》。该方案提出为本科生组建“导师+导生”模式的成长陪伴团队,导师按功能设置了德政导师、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其中,学业导师作为本科生科研启蒙教学的主要承担者,面向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教导、科研方法指导、学科前沿引导和学术规范督导。另外,每支陪伴团队学生人数须控制在20人以内,每支团队包括2名导师、2名研究生和1名高年级本科生,并且学校为陪伴团队活动提供经费和教学资源的支持。药学院在该指导方案导师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导师/学生的比例,提出专职教师作为科研导师指导2-3名新入学本科生,并将其作为课外科研项目申报的团队基础,目前该指导方案的成效显著。以上资源的整合措施及成长陪伴团队的建立尤其是科研导师的设置,为开展本科生科研启蒙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科研探索能力,提供了特色的指导方案和有力的平台保障。通过对培养对象特点的深入分析,我们为药学专业本科生建立了科研导师引领的科研启蒙教学改革方案。在该改革方案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科研导师的科研引领职责及科研课题的设置与优化,对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良好的科研教学资源的配备以及相关平台的建设为该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该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加强本科生综合性、贯通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药学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孙元军 单位: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