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

第1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精神文化;物联网;云技术;多AP模式

在当前时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民众的消费习惯,广大公民对衣食住行的需求相对降低,同时文化需求达到了新高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在2019年较2018年增长8.6%,达到21559元人民币。其中在教育文化娱乐这个板块中,人们的消费支出占到整个板块的11.7%,相比2018年提高了12.9%,可见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博系统(包括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作为当前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文博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审美和地方文化展示的舞台,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走进这类文明和艺术的宫殿。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以及红外感应等各种感知层手段,实时声、光、电、化学、生物、位置等信息获取。物联网技术一般分为三个布局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物联网技术目前已被应用到各种方面,包括大家熟知的家居、交通、电力、环境、医学等行业,可以有效推动这些行业往智能化、互联化的方向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在智能感知技术以及信息识别技术等大量通信感知技术的有效支持下,物联网在各类技术中得以广泛普及,被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

1本项目在文博系统中的应用创新点

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项目以物联网为主体,并以云技术为辅助,使用最新的WiFi6的传输方案,使用无线收发模块以及有线中央控制系统结合各种传感器,构建一个多AP的无线传感网络,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手机(APP)实现对整馆的远程控制同时实时同步馆内情况。一旦出现警情,便会触动安防报警装置和摄像机进行拍摄,再利用云技术存储安防信息,警情随时发送到安防人员的相关移动终端;通过RFID技术对游客的进出馆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进出馆游客管理;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无线传感网还可加入对馆内物品的环境温度实现实时监控的功能,在环境温度比如湿度不适宜时,还可触发相应装置进行实时环境调节。本项目在原有“底层传感-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服务器”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得传感器的数据不通过传统的网关而是在HQTT的协议的基础上凭借WiFi的传至私有云平台,私有云平台具有数据获取与、存储与分析、数据共享的功能,且安全性相对于市面上的公有云来说更有保障[2]。使用者通过移动端(APP)向私有云平台取得传感器和射频信息,不仅缩减了传统文博馆安防系统的建设成本,还在很大幅度上扩充了管理人员以及视频监控人员的工作范围,使最终的数据采集不仅仅局限在文博系统内部区域。在国内任何地方,都可以将各式文博馆的数据进行监测,同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可以警察提供证据、提升警察破案速度。

2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本系统以物联网为主体,并以云技术为辅助,使无线保真技术的传输方案,使用WiFi信号的收发模块以及中央控制系统结合各种传感器,建立了能够远程监测传感数据、远程数据监控、信息预警等各类服务的智慧文博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一旦出现火警或者人员入侵等报警信息,便会触发安防报警装置以及摄像机进行拍摄,同时通过云技术来对预警信息进行存储,紧接着安防人员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上会收到报警提示;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游客的进出文博馆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实现进出馆人员管理。不管是博物馆、美术馆还是艺术馆,温湿度、光照度等都是文博馆物品管理的重要环境条件,通过温湿度以及光照传感器等将文博馆内的环境情况进行及时汇报与预警。本文的研究从原来的传输路径从传感器直接传输到服务器的模式中跳出来,将采集的终端信息通过第六代WiFi进行组网,移动端APP通过http协议的API进行访问,实现对温湿度(文博馆藏品管理)、特定范围内的人员入侵和火灾(安防)和射频识别(游客)的管理。本项目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3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作用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红外信息、火焰信息、RFID射频卡信息以及温湿度信息,并将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网关发送至云平台,同时移动应用端访问云端获取传感器信息,云端可依托于服务器来捕获数据和存储[3]。本系统的硬件连接图如图2所示。感知节点数据的采集在整个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搜集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并在进行一定处理后传输到网关控制器。同时,节点还需要便于维护,成本低等优势,便于商业推广。因此,本项目中底层硬件的MCU采用TI公司的STM32F103VE芯片进行。传感器作为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感官系统,起着搜集周围环境安防信息,探测环境中有误特殊紧急情况的重要作用,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在传感器领域的发展。型号为HC-SR50为本项目所用到的人体感应红外传感器,该传感器将探测并吸收到的红外辐射通过传感器变化为弱电压信号,此时的电压信号相对较弱,一般无法正常被识别,因此需要将信号经装在探头内的场效应管放大后再对外输出。对人体红外信号的探测来说,探测距离是比较重要的探测指标,菲涅尔透镜是一个重要的装置,它可以提高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通常会与放大电路相结合,将信号放大至少70分贝[4]。当有人入侵到探测范围之内时,人体的红外辐射信号通过部分镜面进行聚焦,同时热电释元件将辐射信号吸收,由于两片热释电元件接收到的热量有差异,热释电也有差异,最终引发报警。型号为Flame-1000-D是本项目所用到的火焰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探测波段范围为700—1100nm的火焰发出的短波近红外线;该传感器采用双重输出的组合,并通过数字输出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简化;而模拟信号的输出也需要更加高精度的场合;通过对高精密电位器进行调节,可以调节检测距离[5]。目前红外火焰探测技术可以很好实现火灾预警,通过响应的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火焰所发出的红外线来对火灾继续预防,这种探测方式比传统感烟或感温式火灾探测技术响应速度更快。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RFIDTag)、读写器(阅读器)和管理软件组成。博物馆游客智能化管理将采集游客入馆信息与出馆信息,游客信息管理主要是对RFID电子标签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了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功能。用实时游客入馆数量减去出馆数量即可得到实时馆内游客数量。RFID系统基本组成如图3所示。该系统无线通信的方式选用第六代WiFi,文博场馆由于馆藏品的特殊性,一般为室内,且和上一代的Wi-Fi技术标准相比,Wi-Fi6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于之前的WiFi信号有了大幅度提高,且目前已经能够对增强和虚拟现实(AR/VR)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对网络的容量进行扩展,即使我们身处拥挤的火车站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网络服务,在如此高性能的网络服务中,同时价格也相对较低,因此本项目选用WiFi的无线通信方式。

4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本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作用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红外信息、火焰信息、RFID射频卡信息以及温湿度信息,并将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网关发送至云平台,同时移动应用端访问云端获取传感器信息,云端通过服务器进行数据的访问与存储。系统软件连接图4所示。移动终端(APP)是文博馆一体化智能化云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也是物联网三大层次结构应用层的核心部分。用户不可能都通过云端服务器去对设备的传感信息进行读取,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传感器数据并对执行器开展实时控制,同时对视频信号进行监控、查看报警信息、进出馆游客的信息以及文博馆馆藏品的保存条件,考虑到以上特点,移动终端(APP)必须拥有简单且稳定、容易操作(符合用户的习惯)、灵敏度高以及内存占用低等特点[5]。移动终端采用了自动控制的服务、数据实时上传的服务、用户数据处理分析的服务,程序的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本项目中实现自动控制采取了调用封装好的API函数接口的方式,该方式不仅在私有云平台上定义好自动控制接口,而且多个客户端(APP)同时访问云平台时,可以对多个客户端进行有效设置。相比于在APP端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的设计,它可以简化客户端的开发,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APP端登录页面如图5所示,安防监控系统如图6所示,游客监控系统如图7所示,馆藏品环境监控如图8所示,视频监控如图9所示,安卓设计菜单栏如图10所示。

5应用及推广前景预测

本项目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1)获取数据(其他可以用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包括可燃气气体、烟雾等其他环境数据等);(2)自动化控制所有室内景点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3)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提高整个室内景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管理水平,实现馆藏品、游客和安防的智能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本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所有室内景点进行普及,比起经济效益更重要是的社会效益。还可以实现所有文博系统相关景点的个性化定制,受众面广。人文馆藏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物更智能化、更安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6总结

本项目为的智慧文博一体化管理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自建的私有云平台提供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等基础服务,在数据通信上通过各种云服务API接口为核心,以标准的数据传输格式为作为技术,以网络摄像头为视频监控设备,以移动的智能终端作为用户体验终端,以第六代WiFi通信为组网方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执行器控制,实现了实时数据监测、远程软硬件控制、数据查询与传输、报警信息的、视频监控、进出馆的游客管理和文博馆馆藏品存储的环境监控等功能,可以有效解决了传统博物馆安防系统、游客管理以及馆藏物管理无法实现集中智能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有效降低了布置的成本、系统后期的维护费用也具有良好的价格优势,最终实现了文博馆内数据的共享、数据传送与存储的格式标准化,使用和扩展的难度进一步降低。目前,物联网与云平台的融合已经逐渐深度融合,本系统也将进一步继续改善,比如馆藏物的环境条件比较多,比如紫外线等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文博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也必将越来越完善,全方位助力各式文博系统的更形象更安全地展现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包依勤.基于智能终端应用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7).

[2]李颖.基于物联网技术与云技术的博物馆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5).

[3]张小红,涂平生.CP-ABE与数字信封融合技术的云存储安全模型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9).

[4]常峥斌.高校图书馆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第2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自然光分为直射阳光和天空的漫射光,它们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展品,特别是直射阳光还使建筑本身变得过热和产生眩光,必须要严格控制。纵观历史上的博物馆采光设计,建筑师们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断的研究和摸索。早 在17世纪,自然采光就以窗的形式进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了。

从建筑的角度定义,传统的自然采光就是以建筑开洞的形式把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通常分为侧采光和顶部采光,侧采光就是指窗。有些历史建筑中,窗被设计成特殊或不对称的布置,以满足展示采光需要,自然获得的光线变化把室内展品表现得十分漂亮。正如哥本哈根蠕虫博物馆1655年的印刷插图所示,自然采集的蠕虫标本当时在自然光里陈列展示。

除了窗这种侧采光方式,最常见的建筑手段还有顶部采光。顶部采光是指任何从视线上方进入室内的自然光,包括高侧窗和天窗。在加农布鲁克斯(Cannon Brookes)的《博物馆画廊中的日光》中,他定义了5种顶部采光方式:顶点采光、 气窗采光 (也有些观点认为它属于侧采光)、 间接顶棚采光、 围合顶棚采光和厂房采光 (Fig.2)。

顶点采光:这种采光的展厅基本形式是由顶棚中心狭长的矩形采光天窗和二边深拱形的天花顶棚组成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日光透过屋顶顶点的天窗照射到中央走道或由二边的拱顶反射形成展厅上空的缓冲光区。顶点采光的方式不会产生眩光,但一次性造价高,并且采光率小,所以现代建筑中已较少采用。

气窗采光:也可归为高侧窗采光,日光通过垂直或稍有倾斜的玻璃窗进入室内,并照亮对面的墙体。在历史建筑改建的博物馆中常见这类采光方式。

平顶采光:通常是水平玻璃顶加上少许的弧形顶,是顶点采光的后续形式,但对所用玻璃有技术要求。这种形式不需要顶点采光的高度,节约了成本,却同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

围合顶棚采光:采光定向到室内的墙上而不是地板上,用墙面反射达到采光效果。要使光线过参观者的视线以上,天窗的倾斜角度较大越好。这种方式看似不错,但室内的中央会有一大块低平顶,直接影响空间效果。

厂房照明:顾名思义,就是类似于大型工业厂房的采光,目的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大空间照明,同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这种形式的采光因为它对日光的高利用率,在当代的雕塑艺术博物馆中很收欢迎。

直射光会产生热辐射,使展品温度升高 ,湿度下降,从而导致纸张、纺织品等弹性减弱、变脆,纸张变黄、颜料变色、粉化剥落等。光氧化反应使展品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字迹、颜料等也会产生褪色现象。上述五种博物馆设计中常用的顶部采光形式,可以发现它们都是通过建筑的开洞尺寸和角度控制光照,并利用墙体反射避免直射光对展品的伤害。但是这局限了建筑形式的设计,对于眩光、光强照度、紫外线等有害因素也无法精确控制。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节能辅助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节能辅助设备的设计原则是阻挡和引进,阻挡紫外线和温度,引进可利用自然光并使之均匀分散到整个空间。一名设计师,不应该在建筑上简单地堆砌节能辅助设备,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和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辅助手段,从而把高质量的采光作为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建筑外壳的巧妙设计加上节能辅助设备的合理运用是博物馆设计中控制直射阳光的最重要策略。

1.历史保护建筑+低透光率夹层玻璃

低透光率夹层玻璃既保留了玻璃的透光性,又可以过滤掉对展品有害的紫外线,是博物馆自然采光的基本元素。特别有许多的博物馆是利用历史建筑改建的,这些建筑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使其本身就成为一件无价的展品。这类改建的挑战在于如何最大化地保持建筑本体,又满足其新的使用功能。在博物馆改建设计中,最常见的是建筑侧窗占用了宝贵的立面显示空间。例如苏格兰的圣芒戈博物馆为现有历史建筑物改建,在其主要展览空间有若干原建筑上的大彩釉玻璃窗。设计师佩吉和帕克建筑事务所( Page & Park Architects)和彩釉玻璃专家合作为双层玻璃窗制作了一种中密度彩色玻璃,并由这种玻璃由内遮住原建筑彩釉玻璃。这使外界光到达在画廊空间时减少约80%强度,又保留了对外部景色观赏。另外还设计附加了一个过滤层使UV含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保留了日光的空间感觉。低透光率夹层玻璃把紫外线挡在了室外,避免阳光对展品的损害,同时保护原建筑的独有风格。除了历史建筑改建的博物馆,低透光率夹层玻璃在新建博物馆也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

2.玻璃幕墙建筑+智能化遮阳系统

在玻璃幕墙林立的城市,智能化遮阳系统的研发是绿色环保建筑技术的必然趋势。智能化遮阳系统由遮阳百叶(帘)、电机及控制系统组成,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帘片角度或作整体升降,既阻断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避免产生眩光,又充分利用自然光,节约能源。智能化遮阳系统可以随时调节入室的光照,保证室内功能需求,同时也保留了符合人体舒适度的日光变化,适合现代建筑地上部分的新建和改建。例如位于在美国洛杉矶的杰.保罗盖蒂博物馆建筑主体的顶部有一个17 英尺宽 35 英尺长的天窗,可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源 ,但也带入了不受欢迎的直射光,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天窗必须进行辅助设计(Fig.3)。首先,35%透光率的中性色玻璃被用来减少流明量使照明达到最适合艺术品的效果。然后,利用玻璃透光特性及外部智能化遮阳百叶的有效结合提供展示所需的照度和减低太阳辐射。为了规范日光并保护展品免受阳光直射,博物馆的每个天窗都安装了智能化遮阳百叶,百叶是东西轴向安装,南北方向开启。面积超过 26000 平方英尺的智能化百叶安装在中性色玻璃外,形成了展厅一把透光的遮阳伞。另外,特制的时间控制器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设置百叶的开启角度。随着太阳升起,室外的感应器观察天空,并统计和分析数据。百叶开启到一个预设角度,停留 1-2 个小时允许日光在空间中有些许变化,但永远不会允许阳光直射进入展厅。设计小组用实体模型多次进行采光实验,最终找到了平衡点,使自然光成为整年营运的主要光源。

3.地下室展示空间+光导照明系统

现在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光导照明系统(也称为Sunpipe),其系统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室内,特别适合建筑的地下层。它的特点是照明效果好,屋面开孔面积小,无污染。在众多的案例中,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它的设计师也是光导天窗的发明者。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坐落于加拿大渥太华,是加拿大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样,自然采光也被设计团队列为首要任务。让自然采光进入地下室空间的想法三个组件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天窗设计---光导天窗(Fig.4)。这种宽度仅限于六英尺的天窗热量损失很小,窗玻璃由三个组件组成,除了金属框架,半透明的漫射夹层和透明隔热玻璃形成一件低辐射外衣,在寒冷的冬天有效减少热量损失。宽度为六英尺的管井从屋顶到底层延伸 25 英尺,利用井壁的镜像作用把光引入底层室内。作为当时的新技术研究,设计人员做了若干1:20的模型进行实验,最终还做了一个1:1的实体模型来验证其可行性。此外,展厅上部每个天窗的内部都装有布质卷轴电动窗帘,窗台下装有感应器,可随时调节窗帘轴以维持展厅内部所需的照明水平。弧形的天花板墙通过反射均匀照度,15 分钟延迟天窗控制程序增加光影变化,整个展厅的照明被演绎得无懈可击。1988 年开业时,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成功展示了由中庭、 天井、和光导天窗组合的舒适迷人的环境。

4.地上无窗建筑+缝隙式光导反射系统

缝隙式光导反射系统和光导照明系统一样有外部的采光装置把自然光导入室内,但是进入室内后是通过特殊反射装置把光反射到天花顶面,再漫射到室内。这种辅助系统可以用于气候、地理或其它原因限制开洞的建筑地上部分。缝隙式光导反射系统也有着照明效果好且无污染的优点,无论是晴天或者是阴雨天,完全利用自然光为室内提供充分的白昼照明,并且不需要配电装置和传导路线,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坎贝尔艺术博物馆。由于炎热的夏天,坎贝尔艺术博物馆长筒状的建筑只可以留有少量的外窗,以减少外部热量的侵入。为了利用自然光,建筑师在建筑顶部开了一道缝隙式天窗,天窗的入射口有一凸弧形截面的采光装置,既允许自然光进入又滤去紫外线。在天窗内部装有一套反射板,把入射光反射到拱顶,再由拱顶漫射到室内空间。这套系统作为天窗最重要的元素,设计者实验过众多的材料后,选择了弧形铝框丙烯酸树脂,后又改为聚碳酸酯制品。厚厚的混凝土外壳是一层恒久的绝热屏障,把室内从外部的高温中隔开,同时也是和缝隙式天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坎贝尔艺术博物馆设计者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了独有的光反射器系统,可以说是目前德克萨斯州建筑界的一个里程碑。

从以上的自然采光攻略来看,几乎所有成功博物馆的最初意向都不是单纯地把节能作为核心,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原动力是建筑的形式和高质量的采光。当然,现在的节能辅助技术日新月异,可以弥补传统自然采光不能达到的效果,把自然采光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证明了即使在阴天,人工照明也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第3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立法会拨款3.4亿港元办世博

《沪港经济》记者:令人振奋的北京奥运会刚降下帷幕,上海世博会又要来了。截止到2008年8月19日,已有22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而香港是上海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请陈主任介绍一下香港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有关情况。

陈子敬:香港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参加上海世博会,我们感到非常地荣幸。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任主席的督导委员会,统筹香港特区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事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上海经贸办事处代表香港特区政府,与上海世博会组织方沟通联络。

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非常积极地参与世博筹备工作,今年5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先生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先生共同签署了香港特区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协议。香港特首曾荫权先生更是亲自飞赴上海,与韩正市长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香港特区将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展区内建设“香港馆”。预计香港馆的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展示面积约为800平方米。今年6月6日,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1.454亿港元进行香港馆设计和建造工程。此外,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另外批准拨款2亿100万港元用于其他的非经常开支,例如参加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览、“网上世博会”以及举办“香港周”等活动。香港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费用预计超过3.4亿港元。

香港馆主题:无限城市

《沪港经济》记者:你能否给我们说说香港馆的构思及特点?

陈子敬:大约从去年下旬起,我们开始策划如何建香港馆,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又征求了社会人士的意见,最后我们决定以“无限城市”作为“香港馆”的主题。无限,就是没有限制。香港地方不大,但凭着先进基建、自由往来的优势,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地区枢纽,对周边地区起着强大的辐射和引力作用。这是国际大都会特有的城市功能,香港在这方面拥有无限发展潜力。

我们提出“无限城市”作为“香港馆”的主题,与上海世博会总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非常吻合。2008年1月2日,我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向上海世博局正式递交“香港馆”的主题陈述,具体提出了“香港馆”主题“无限城市”的6大元素:1、基础设施完善,与内地城市及世界紧密联系。2、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运输服务极具效率。3、资讯科技和电讯基础设施先进,沟通无间。4、资金、货物及资讯自由流通。5、中西文化荟萃,多元共融,创意洋溢。6、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城市生活。

有了主题,接下来是如何设计、建造。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和建筑署举办了“香港馆”概念设计比赛,并得到香港建筑师学会的鼎力支持成为本次比赛的赞助机构。香港建筑界、规划界、设计界专业人士踊跃参赛,共有80份作品参加竞选。比赛由一个7人小组评审,主席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成员包括严迅奇、吴恩融教授、盛智文博士、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常任秘书长罗智光、署理政府新闻处处长陈任慧芬及建筑署署长余炽铿。经过7人小组的严格评选,共评出一个冠军、一个亚军和5个荣誉奖。并于4月14日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香港馆概念设计比赛颁奖典礼,为获奖作品颁奖。此次“香港馆”概念设计比赛的冠军作品名为“无限空间”,是一个三层建筑结构。根据构思,香港馆的中层会尽量通透,构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象征香港蕴藏的无限想象和创意空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区政府将会以此冠军设计作为蓝本,以进行详细设计和建造“香港馆”。我相信“香港馆”建成后,人们一定会喜欢的。

智能: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主轴

《沪港经济》记者:刚才听了你对“香港馆”的介绍,我们觉得“无限城市”的概念很有香港特色,也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相信一定能成为上海世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说香港在上海世博会还有一场“重头戏”,这就是参加“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请问,香港届时拿什么最有特色的东西向7000万世博会观众展示?

第4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智能照明 KNX/EIB控制系统 应用技术

Abstract: the national museum as a world-class museum, not only in terms of scale is one of the world first-class, it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the world's first-class, so can reflec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this project at the same time equipped with Siemens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and the emergency of cooper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the two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r individual control, or a combination of control, fully embodies the green lighting, beautiful intelligent lighting, security lighting, lighting the use of the concept. In this project, the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is analyzed.

Keywords: KNX/EIB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家博物馆作为世界级博物馆,不仅在规模上是世界一流的,其内部的控制系统也是世界一流的,因此能体现出国家博物馆的国际地位。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公共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复杂,每个区域对照明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何有效地满足各个区域的照明需求,根据精装修的外观要求及区域的使用要求,现场选用了高品质照明灯具的同时,还为其配备了完善的控制系统,从而保证了各个区域的灯光要求,细腻、安全、有效地渗入了建筑的每个角落。本工程中同时配备了西门子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库柏的应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两个系统根据条件或单独控制,或结合控制,充分体现了绿色照明、智能照明、安全照明、美观照明的使用理念。

在本工程中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使用做如下分析:

1.智能照明KNX/EIB控制系统应用技术

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项目分为老北馆、老南馆、新馆三个部分,该项目主要实现对灯光的智能控制,并且与安防系统、消防系统联动控制,在新馆楼控机房内实现对博物馆的整体照明控制。安防、消防联动采用硬件进行连接。本项目在设计之初即以节能、生态的目标作为标准,建成一座生态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时选择(KNX/EIB)产品,并将KNX/EIB产品的节能各要素充分发挥,为节能和生态树立了标杆。

KNX/EIB智能控制系统在国家博物馆项目中主要用于以下设备的集成式控制。

设计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中央控制则可对整个国家博物馆大楼的灯光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可通过中控电脑对每个区域的灯具实时显示,通过对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可有效降低照明在建筑能源的消耗。

光线感应控制、定时控制及人体感应控制可分别根据自然光线、上下班时间及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对灯光进行自动控制,既节省人工,方便控制,又可有效节能。

例如,在公共区域及上下班时间相对弹性的办公区域进行自动控制,可做到:人来,灯开,人离,灯关,避免人员外出或下班后出现长明灯现象;在上下班比较有规律的办公区,采用定时的方式对灯光自动控制,同样可以避免下班后忘记关灯的情况出现。以上方式都可达到节能的效果,但不同区域、不同控制方式所产生的节能效益是不同的,但实际节能方式和节能效果不仅限于此,例如通过光线感应控制灯光,当自然光照度足够时,光线感应可自动将靠窗边的灯光关闭,当自然光线变暗并且室内有人时,光线感应则可以自动将灯光开启。2.博物馆内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按照国家博物馆大楼建设理念,在弱电系统中的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具有世界水平的KNX/EIB的智能控制系统,统筹考虑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经济活动的和谐,提供一套完善的绿色智能控制的解决方案。

在该方案中选用KNX/EIB系列产品控制照明设备,把照明设备总体融入到EIB系统中,实现统一的智能控制。采用了系统中的照度控制、感应控制、定时控制、集中控制等四种控制方式进行节能减排和绿色控制,设计中充分挖掘KNX/EIB产品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功能和性能优势,充分满足控制需求且最大化节能减排的效果,力求尽善尽美。

(1)房间内照明控制

国家博物馆内的办公室、会议室灯具采用模拟调光方式。

设计在该区域引入了调光控制概念,调光控制是指人工照明和自然照明互补,使工作面保持在工作所需的照明程度上。调光控制概念的出现是由于室内空间的纵深不同,自然采光强度出现变化,近窗的区域采光条件好,于是不需要人工照明,而远窗的区域采光条件差,就需要一定的人工照明来补光。

KNX/EIB系统有专门针对调光控制概念设计的产品,在以往的应用当中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国家博物馆内的所有会议室照明,设计均配置了调光控制器,照明灯具根据环境照度和工作面照度调节灯具亮度,达到照度要求(可根据适用单位和人员的要求任意设定)。

(2)文物库房照明控制

在文物库放置两联智能面板,控制各灯光回路的开关。可以设置成总开总关、分路控制,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方便对文物库进行本地控制,采用门禁卡和智能开关双重控制,即进门刷卡开灯,出门刷卡关灯。

当出现安防、火灾报警时,根据需要系统会自动强制开启或关闭部分灯光回路,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

(3)楼梯、走廊等公共区域控制

国家博物馆大楼的大堂、走廊、楼梯间等公共区域的照明由设备监控中心统一控制。控制方式包括:日常定时开关控制、特殊节假日时钟控制,分楼层控制、分区域控制、间隔开关控制、照度的控制等,以及各种组合方式,以达到业主的使用要求和先进智能控制系统高集成性和优化性。

照明监控软件采用进口的WINSWITCH控制平台,该软件由欧洲某公司专为EIB系统开发研制,具有友善的操作界面,支持全中文汉字输入显示的优势功能(见图13)。

3.系统联动控制

国家博物馆项目为应对该项目高要求的安全性能,智能照明系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安防系统和消防系统的要求。安防系统在报警情况下要求迅速地进行画面切换和摄像机图像追踪,摄像机图像的清晰度直接受到现场照度的限制。智能照明系统与安防系统的联动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安防报警后智能照明系统会根据报警情况实时地点亮该区域的灯光,保证了安全性,同时又解决了正在状态下低照度可以节能的问题。消防报警状态下系统会自动点亮该区域的应急照明,保证应急状态的安全性,帮助人员撤离逃生。同时该照明可以接入正常照明状态,这样既保证了消防情况下的安全性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正常照明状态下的照明控制要求。

在国家博物馆的智能照明监控系统中,配置了OPC-server开放式协议,不需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就能使整个KNX/EIB控制系统会通过OPC服务与BMS系统进行通讯,方便EIB系统集成到更高层的楼宇管理系统中去,使得EIB系统能够被更高层的控制平台集成监控。楼宇自控系统可直接监控EIB系统,也可通过以太网监控EIB系统。

KNX/EIB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智能控制系统在控制和节能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照明设备的控制,融合亮度控制、定时控制、集中控制、环境控制等各种智能控制的优势功能,为节能应用提供了高端的控制方式和友谊的节能效果,符合了国家对新建建筑节能要求的政策,也为为绿色生态的建筑目的提供了保证。项目前期的投资在短期内会得到明显的回报,节能的效果有目共睹,而此产品在国家博物馆的应用也是KNX/EIB智能系统在控制和节能领域的典型应用,也节能项目提供了示范与标杆,在目前全球能源紧缺的环境中,节能环保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建议在节能方面选择KNX/EIB会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欣.酒店中C-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方案[J]. 职业时空. 2010(05)

[2] 朱则刚.智能照明“照亮”未来生活的每个角落[J]. 电子技术. 2007(06)

第5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香港馆:连系内地与全球

作为参与世博的重头戏,香港馆和澳门馆是向世人展示香港、澳门独特魅力的重要舞台。其中,香港馆的设计方案以2008年举办的概念设计比赛冠军作品“无限空间”为蓝本,经由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为首的7人小组评选定盘。建成后的香港馆坐落于国家馆西南侧,外观采用简约风格及环保设计,展示了香港社会的无限潜能、创意及高透明度。

香港馆共约800平方米,分三层。底层主题是“与全球连系”,通过行人坡道与中层连接,显示香港与内地及全球的紧密联系;中层主题是“连系・意念・资汛・多元”,以玻璃外墙及镜面反射的设计构成无限空间,展现香港的开放和现代化,包括资金及资讯自由来往,意念与知识的交流;顶层以“连系・大自然”为主题,展现香港在建筑物林立的都市背后蕴藏着不少天然资源,超过70%的面积是绿色地带、湿地和林区。为了让参观者实实在在地体会这个主题,顶层的布置主要由湿地生态区及林区等香港自然景观构成,种植约40棵乔木,设有人工水景及木制观景廊。参观者在顶层还可透过幻灯片及短片,欣赏到香有的动植物生态。此外,展馆外墙灯光在晚上会不停转变,寓意香港景色丰富多彩。

香港曾经参加大阪及温哥华举办的世博会,当时的展馆设计分别以帆船及竹棚等香港的自然景观为主题,这次则采用现代化都会的感觉设计,组织者如此设计可以看出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香港经济发达、繁华现代,都市感觉的主题可以i上观众在参观后从中感受到香港的味道、香港的气息、香港社会的开放自由、香港人的高效和创意。

澳门馆:追溯历史回归传统

澳门馆以“玉兔宫灯”为设计蓝图,建在“中国馆”前广场一侧,与香港馆毗邻。宫灯的形象就是每年元宵节夜晚小朋友常常提在手上的兔子灯,这个设计出自五十多岁的澳门设计师马若龙之手。在世人眼里,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是古今中外人们乐于运用的吉祥动物。它乖巧可爱、性情温和、聪明活泼。澳门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包容性很大,从人口构成来说,不仅有华人,也有一定数量的土生葡人、葡萄牙人和其他外国人,所以,没计者用兔子比喻澳门是非常贴切合理的。

澳门馆建筑高度为19.99米,意在纪念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馆前方有308个LED组成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可以播放不同的影像。兔子的头部和尾部是可以任意上升或下降的气球,以此吸引参观者。中庭中空部分为一个5层高的360度环回影院。参观者前行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被屏幕包围,上下左右都是影像,就像一个时光隧道。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参观者也会在螺旋形通道上,发现以木雕和实物摆设展示的大三巴、议事亭、大木船、灯塔、旅游塔、妈阁等澳门标志性建筑和物品。这样,观众就会在参观澳门馆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澳门的风土人情和百年变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澳门馆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向各国参观者展示1999年到2009年回归十周年来澳门社会的各种变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澳门馆的主题是“文化交融、和谐体现”,而澳门馆最希望向参观者展示的就是“回归,让澳门更美好”。

对外展现高科技都市生活

除主体馆之外,香港和澳门还分别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览,并且参与了网上世博的展示。城市最佳实践区展览的香港案例馆以“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为主题,展示了智能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如电子病历记录和学校电子证书等。此外,展览还会演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食物安全管理、零售管理、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香港案例馆内,参观者首先可看到360度球幕电影,感受香港日新月异的面貌;随后,还可通过虚拟导游,体验智能卡所带来的高效而便捷的都市生活。展馆还设有互动装置,可与香港国际机场及香港科学馆等场所互动。

此外,展馆还将提供智能腕带作为纪念品。参观者戴上腕带,便可启动场馆内的互动游戏,并体验智能卡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

利用国际知名人物的个人影响力

澳门馆里放映的电影是讲述一个澳门小女孩寻找生日礼物――玉兔宫灯的经历,在寻找过程中,小女孩经过不同的地方,遇到了不同的人,这些地方和人都是跟澳门有联系的,比如她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郑观应,郑观应是主张中国办世博的第一人。同时,郑观应又在澳门居住过,郑观应故居一郑氏大屋还是澳门的一处旅游名胜。

城市最佳实践区展览的澳门案例馆以百年老当铺――德成按的修复利用为主题,展示面积约500平方米,楼高5层。第一层设有典当业展示馆以及澳门武术展示区。其中典当业展示馆以原样复原、实景实物的展示方式,重现了澳门典当业的发展历史;第二层为金庸展区,包括了金庸珍藏馆、江湖区和豪杰区,将以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带领观众一同寻找金庸先生的笔迹。其中,金庸珍藏馆将以金庸先生的书房为设计蓝本,江湖区和豪杰区则将营造金庸笔下的江湖意境和武侠之情;第三层则为澳门创意文化廊,重点展示澳门的创意文化产业。

在德成按案例馆内,设计者还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部5分钟左右的电影,其主要内容是展示金庸笔下最受欢迎的十大人物。而这些主角,将会由澳门武术队队员来扮演。这些都是吸引各国观众前来的亮点。

与内地合作展现同根同源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香港抓住时机,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这些大都体现出香港与内地在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同根同源。香港每月采用不同的主题,通过不同形式,如研讨会、主题展览、广告、与媒体合作和表演,重点推介香港的特色和创意产业:比如五月为“绿色城市”,六月是“旅游城市”,七月是“一国两制”,八月是“文化城市”,九月和十月是“创意城市”。

另外,在文化活动方面,24个香港艺术表演团体约1200名表演者,将在长达6个月的世博会期间为观众奉上粤剧、中西乐、舞蹈、戏剧、音乐剧场、多媒体演出等不同形式的节目。参与的团体包括香港中乐团、香港舞蹈团、香港芭蕾舞团、香港八和会馆、香港儿童少年粤剧团、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艺穗会、香港歌剧院等。

此外,香港艺术馆还将分别与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合办“承传与创造――水墨对水墨”和“承传与创造――艺术对艺术”两项大型展览,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也将合办“香江情怀――饶宗颐作品展”,通过这些展览展示,期望能反映香港这个国际都会的人文和生活特质以及香港的独特山水风物。

在2010年10月18日至22日,香港还将举办为期5天的“香港周”,为参观者提供多姿多彩的活动,除了开幕式及闭幕式外,每天都会举办巡游和各式各样的表演及活动,包括时装展览和电影首映礼。对外传播多元文化与风土韵昧

澳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决定了澳门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诸多成就的地区。在上海世博会的展示中,澳门人也着重体现自己的这一特点。澳门自2008年3月设立上海世界博览会澳门筹备办公室后,筹备办公室围绕世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办公室先后举办、承办、参与了澳门馆的概念设计比赛、“玉兔喜迎世博”摄影比赛及照片征集、“全球寻找金庸――《造型篇》”角色扮演比赛、“第十三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系列活动,对外传播世博会的知识及理念,提高上海世博会和澳门馆的关注度及认知度。

在世博期间,澳门将在上海举行60多场文化演艺活动以及20多场巡游表演。在日常活动日、特别活动日以及澳门活动周期间,澳门将通过舞台及广场演出、巡游活动、传统艺术及创意文化产业的展示等,让澳门的多元文化及节庆特色呈现于上海世博会上,使观众从全方位感受澳门连绵不断的节日气氛,观众可以欣赏富有澳门韵味的传统舞龙狮、葡萄牙土风舞、富有澳门特色的土生土语话剧、多元曲艺及音乐唱作表演以及盛事的传统演绎等等。

第6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第7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博物馆 交流展览工作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信息化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且造福于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打造出一个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几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信息化的痕迹。目前,信息化已经逐渐朝着现代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极阶段性成果,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1 博物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类各样的信息及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播及应用。目前,我们主要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本身,最终实现利用所处理信息的目的。不难明白,博物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从资源、交流展览工作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处理,从而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及服务的深入化、现代化;另外,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具体的工作如交流、展览等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总之,只有保证信息与数字之间的统一,才能实现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信息化。

2 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及传递,并且使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博物馆内的文物本身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还具有其特殊性,是自然和历史的沉淀,具有天然的真实性。而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作为人对自然信息处理的结果,都会带有人们意识的记录。因此,与数字化图书馆相比,人们对文物信息载体的需求更加直接,所以当前正在开发和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都将可能运用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中。

2.2 社群组织

社群组织是信息化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博物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多种类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知识层面的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信息化博物馆不仅仅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涵盖了各种经济、社会的精髓。因此,只有实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其主体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

需求。

2.3 数字化档案的应用

信息化博物馆的资源核心就是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不仅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及研究成果,还包括文物的本体数据。其中文物档案以纸张、照片、光盘等各种形式为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某种文物档案所包含信息更加丰富,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不具有重复性。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同应用及发展,以及博物馆业务管理的需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将具有无穷的可扩充性及可延

续性。

3 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认识及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在博物馆的内部也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另外又由于信息化建设都是由管理人员来决定的,因此消除管理人员认识的片面性,提高其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关键。

3.2 资金投入少和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由于财政压力较大,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投入较少,并且各地的资金投入也不很平衡。由于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较少,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又由于管理人员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有一定偏差,只是关注对博物馆硬件建设的投入,往往忽略了业务发展软件的投资。另外,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文物类博物馆,引进了大量的文科人才,却忽略理工科人才的储备,而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然而当前却非常缺乏兼具文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

型人才。

4 未来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应用趋势

4.1 重视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

建设信息化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更好更方便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对知识的需求。单向的提供展示和信息已经逐渐落伍,而以观众为主题的导向咨询服务必将成为其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向人们展示更多的陈列、展览及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重与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使人们更加主动的去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动的输入与接受。

4.2 博物馆资源网络的建立与共享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以一种独立的运作模式,各个都有自己的收藏,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教育,从某些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比例来分析,这些收藏却并没有真正实现让人们所利用。相信,随着信息化博物馆的成熟,必将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共享。另外,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人们,也正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扭转单一博物馆资源匮乏、单调局限的缺点。

5 结语

总之,如果仅从现状来分析,目前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人员也逐渐认识到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适当加大业务发展软件的投入,还应该储备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应该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认识。总之,我国博物馆信息化技术也逐渐进入一个有计划、有目标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在展览交流工作中注重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将会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7(2):63-65.

第8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软博会

记者亲临软博会感受到,开放的交易平台、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专业性突出的定位是吸引参展商的重要原因。每年一次的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正为南京致力于打造信息化供需对接平台,从传统的制造、能源等行业逐渐拓展到金融、政府、电信等领域;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地区也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从高峰论坛到参展展示,南京软博会紧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集中展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新发展成果。云计算方面,微软、曙光、苏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展示其最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及企业解决方案,南京、呼和浩特等地政府参展推介当地的云计算产业;移动互联网方面,电信、移动、联通及广电四大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集中展示了4G应用等最新移动互联网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物联网方面,熊猫、南大苏福特、莱斯等多家南京市重点物联网企业和研发机构向观众呈现物联网领域最新技术和产品;大数据方面,惠普、瑞中数据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数据服务企业将展示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处理和应用的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智慧城市方面,南京市环保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旅游委、规划局、人社局、青奥办等20个部门,扬州、盐城、上海等周边地共设立超过10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展区,全面展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和建设成果;两化融合方面,南钢、国睿、钛能等企业的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充分展现了全国两化融合的最新成果。

会展体验

本届展会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A、B、C、D四个馆组成。其中A馆由江苏省及南京市综合展区、知名企业展区、三网融合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最新成果、政策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B馆由国际展区、城市展区、重点园区展区、软件联盟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重点软件城市、重点软件园区和知名软件产业联盟的最新发展成果、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规划。C馆由智慧城市展区、物联网展区、两化融合及工业设计展区、台湾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物流等智慧城市各领域的最新应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应用、未来网络产业的最新成果,两化融合和工业设计典型案例以及台湾地区IT智慧产业的创新实践与互动体验。D馆为游戏动漫展区,是本届软博会新增场馆。展览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脑游戏、游戏终端、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等,同时开展动漫体验和电子游戏竞技等互动活动。

在首次设立的“南京工业设计展区”,两个正在运行的橘黄色机械手臂四周聚拢了一层层的参观者。展台前的熊猫电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我们所看到的的联动配合工作,是这套产品最大的特色。”在配合过程中,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根据对方的动作轨迹进行精确计算,焊接机器人工作时,搬运机器人能同时靠近将所需焊接的器械推送到其面前,两者配合得天衣无缝。据了解,这是南京本土企业首次完全自主设计生产的整套工业机器人,目前已应用在汽车、重型机械生产等领域。

在本届软博会上,台湾参展规模近3年来之最。台湾馆占地达6000平方米,台湾宏基、华硕、仁宝、微星等48家企业参展,围绕“智慧城市好生活”中心,在智能生活、3D动画、云端技术等方面展示了台湾先进的资讯成果。智慧农业展区,台湾厂商从凤梨生长监控开始农业如何智慧生产讲述了生产可追溯的凤梨酥的整个流程。智慧教育展区,通过一个20人班级的现场模拟授课,使参观者一同感受了一次全新的授课交互体验。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在本次展会上也更加突出。

软件名城

南京是中国首个软件名城,也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两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是全国惟一拥有两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从2011年起,加快建设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成为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定位。

第9篇:博物馆智能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图书馆 博物馆 美术馆 合作

1 引言

人类以两种方式保存自己的记忆:文字和图像。而图像记录了文字无法记录的另一半。博物馆、美术馆与图书馆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心理、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美术以图像的形式保留人类的历史,是帮助人们再现过去、认识历史的最有效的智性模式。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美育”是一个需要重新关注的话题,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只有在图书馆、博物馆的典藏中畅游,大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与培养,养成自由探索的乐趣,并形成独立的学术见解。博物馆、美术馆是历史与美学价值的维护与展现之所,也是提升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和激励艺术创造才能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学校教育的对接合作,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将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合作的必要性

2.1 历史背景

博物馆的英文名称museum源于希腊语mou-seion,原意指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所。在罗马时代,它是进行哲学讨论的地方,因此,博物馆本是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学院的联合体。20世纪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被逐渐划分为三大类型: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而美术博物馆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美术馆。溯本清源,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本属一家。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三馆各自的职能、侧重点逐渐有所不同。图书馆、博物馆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合-分”的过程。在资源共享的今天,图书馆与博物馆强强联手、互惠合作、对接服务,必将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

2.2 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达纳(John CottonDana)曾依据自己在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对两者的合作共建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即强调它们要在资源和信息集散的合作开发方面加以重视。西方博物馆领域关于博物馆信息管理、信息传播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博物馆与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共性越来越受关注。国际图联专家组用4年的时间调查了全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新趋势,其成果于2008年6月以专业报告的形式——《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趋势》(IFLA专业报告:108号)公诸于世。另外,我国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家真也曾发表关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的论述。

2.3 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图书信息的采编、组织以及传播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正逐渐走向成熟。

博物馆也实现了变革,从对历史以及文献的搜集保存场所拓展到集保存、科研、教育、资讯、沟通、传播、休闲、国际交流等职能为一体的机构。特别是教育功能认识上的提升和实践上的增强正在成为我国博物馆功能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核心取向,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博物馆存在发展的机会条件所在也是博物馆的“生命”价值所在。

另外,大学图书馆和美术馆的建设合作国外早已有之。哈佛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收藏了15万件从远古直到现代的艺术作品,经常与图书馆合作,轮换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图书馆、美术馆馆长来学习、进修和参观。

现代科技环境下,博物馆、美术馆与图书馆正积极向数字化转变,其信息涵盖范围有很大拓展:既包括实体馆藏信息,也包括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数字信息。这就为我们研究三馆的对接合作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当馆藏资料的电子化成为三馆共同面临的课题时,也就产生了图书馆资料、博物馆资料、美术馆资料等不同信息共享化的机会。

三馆的物理形态虽然独立,但作为信息场所,它们在拓展学校实验教学、科研成果、校园文化教育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 促进教育对接合作

3.1 合作基础理念的确立

加强博物馆、美术馆教育的研究,把博物馆的办馆理念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如果深入探讨艺术博物馆教育的使命和角色,我们会发现:不管是绘画作品、雕塑、摄影作品还是其他陈列品,都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而这些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会导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作品。因此艺术作品的观众是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特别是对于高校学子们而言,那些艺术品实际上可以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

图书馆的理念也需从藏书中心转变为知识服务中心,即从藏文献转向对人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字和图像的资源保障。

三馆的对接合作,将拓宽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综合素质提供有效帮助。

3.2 资源合作

艺术院校有大量的美术资源和需要展示的物件,三馆合作更具实践意义。艺术院校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众多资源是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课堂上无法提供的。这是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我们需要进行有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使文字一图像一作品(实物)有机结合。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料、展品是没有生命的,但是通过三馆有机地联动、展示,能从视觉上延续艺术品的生命,让学生尽可能去了解艺术家的思想、触摸历史、领会作品内涵以及相关审美、评论等等。要积极为教师提供教学所需资料,如文物文献、研究资料、实物作品以及演示表演等,并且指出这些资源的特点和使用的注意事项,提供使用过程中的指导服务。这种嵌入教学的服务方式,应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一大特色。三馆的资源合作,能真正发挥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做好资源保障。

3.3 数字化合作

现代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建设是必经之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将成为数字内容设计与创新的必然趋势。这项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支持,单个的博物馆与图书馆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因此需要改变孤立的研发模式:三馆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图书馆引领进行数字化合作建设。三馆可合作开发共同主页、建设公共目录、统一信息检索,建立一个拥有网络导航、信息和三维展示功能的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让师生随时随地都可检索到所需的馆藏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如今,以数字图像技术、三维图形、虚拟现实和人机互动技术为核心的平台体系的开发应用日益成熟。例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运用图像平台“imagebase”,在网上公开展示其藏品。数字化方面的合作必将为艺术教学带来全新的信息检索服务。

3.4 空间合作

教室不是实施教育唯一的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完全可以配合学院特定主题教学进行空间合作。尤其是在艺术院校,三馆更是师生作品的展示平台、美术研究的文化学术对话空间。可增设临摹室等习作空间,方便艺术家、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现场绘画等等。上述方式以实物性、直观性和现场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视觉、触觉、艺术感悟等多角度提升学生思维、动手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图书馆和美术馆的特色馆藏是文化交流的艺术展台。艺术高校可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举办学生毕业作品展,与其他兄弟院校举办联展或艺术邀请展活动,举办名家作品展和学术讲座、高峰论坛,加强校与校、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交流,让三馆成为知识获取及艺术交流的地方。

3.5 人员合作

毋庸置疑,人员结构的和谐完善是合作的保障,三馆进行合作建设离不开人才间的互动、合作。具体来说,图书馆员可帮助博物馆、美术馆进行资源分编归类、数字技术支持、网络建设,而博物馆、美术馆老师可在策展、设计、课程资料、宣传解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我们要建立起一支由艺术家和图书馆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队伍,三馆工作人员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走向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艺术教育是用艺术模式和理想来育人造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三馆的有效合作,为艺术传承、形象分解、作品展示、习作临摹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三馆对接并结合教学切入不同的层次、主题、时段,提供有效的实验性教学拓展,不仅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拓宽了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职能,更增强了三馆的生命力和服务效能。三馆积极对接合作,必将成为艺术教育、学校教学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美术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8

2 同1,1-3

3 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6-37

4 同1,2-3

5 梅琦.简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6):23-26

6

John Cotton Dana.The New Museum。Charieston,S0uth Caro-Iina:BiblioBazaar,LLC,2008:32-35

7 Alexandra Yarrow,Barbara Clubb,Jenniler-Lynn Draper.Pub-lic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 in Coilaboration andCooperation.The Hague:IFLA Headquarters,2008:108

8 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6-38

9 林海慧.从信息学角度对我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所做的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10-11

10 李明珠.博物馆、图书馆之同异与教学之道.见:戈思明。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对话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5:43-46

11 吴相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东南文化,2010(2):94-99

12 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高等教育研究,1999(2):91-95

13 李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图书馆杂志,2008(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