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少儿教育 发展方向

一、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全体大会,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看教育被列在了博物馆众多目的中的第一位,美国迎接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报告(1984)也指出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从大的方面来看,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实施的,而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少儿教育的整体质量,甚至制衡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高度。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的博物馆学,还加大了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而且对增强博物馆儿童教育意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数量暴增,但是针对儿童的展览和教育项目却屈指可数。开展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能够很好地丰富我国的博物馆学,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儿童教育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博物馆宽松的文化氛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孩子能够从最直观的感性角度去体会我国文化的魅力,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鉴赏力、交流力和创造力。博物馆应和学校、家庭紧密结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我国少儿教育的力度,促成我国少儿教育的新气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对开发我国少儿潜力,积累博物馆少儿教育经验,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儿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若能在这个时期创造出适合儿童智力发展的环境,必能很好地促进少儿智力的开发和教育经验的积累。皮亚杰曾指出少儿教育的过程如果能伴随着接触实物、实际操作、参与互动等形式,就会有较高的学习情绪和成就感。博物馆就是通过一系列现代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接触实物和参与互动,从而使文化遗产和儿童的思维沟通起来。另外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东西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利用各种现代元素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能够很好地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博物馆未来观众群,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博物馆少儿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情况

当代国外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育的功能逐步增强,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愈发受到关注,下面针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

美国博物馆教育相对欧洲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却后来者居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儿童开设博物馆的国家,并成立儿童博物馆协会为少儿教育服务。美国博物馆教育理论最兴盛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拉姆齐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利普里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教育任务》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深刻讨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另外美国在该领域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著和网站(《Children’s Museum》《Museum And Children》、和博物馆网站)。有人曾说美国儿童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可见美国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意义。从侧重点来看,美国少儿教育更倾向于实践,提倡亲自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美国博物馆举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展览设置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

欧洲博物馆起步最早,它把展览作为基本的教育活动,将现代的讲座、科学实践探究、夏令营等形式融入到传统的讲解、宣传手册等教育形式中。欧洲博物馆的少儿教育力度是相当大的,像法国国有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少年是免费开放的,意大利大部分的考古、艺术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少年也是免费开放的。另外,欧洲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比较侧重科普,提倡参与其中的动手型展览。像德国科技类的博物馆大都使用实物吸引顾客参与其中,其中德意志博物馆还被称为“按电钮博物馆”(因大力提倡观众参与而得名)。

日本具有近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出现时间是比较晚的,大致可以把时间定位到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出现之后,虽然之前也出现过,如国立教育博物馆新馆。但是这仅仅是在形式上模仿西方,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功能。日本博物馆近年来也完善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教育提高本国青少年的素质。日本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对博物馆资料的研究,来挖掘资料潜在的价值,把研究和教育统一起来。仓田公裕在《论博物馆教育中》指出最好的博物馆教育就是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学习,博物馆的工作就是根据参与者的需要提供各种教育服务。

国外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研究总体来看来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普遍鼓励青少年亲自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国外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各具特色,但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国内研究情况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快速增加,关于博物馆少儿教育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归纳。

理论层面的探索主要包含博物馆教育功能本身的探讨和博物馆少儿教育同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分析。截止2016年12月这方面的文章共有93篇(仅限知网上收录的文章),其中教育功能本身探讨的有76篇,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分析的17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讨大都涉及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因、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活动规律等,像严建强译的《如何开展博物馆教育》中指出博物馆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重点,尽可能地挖掘藏品具有的教育意义。博物馆少儿教育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分析的出现是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实践不断深入的结果,很多学者认识到博物馆少儿教育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它同其他学科是不可分割的。像陈卫平的《建构主义与博物馆教育》对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运用于博物馆教育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博物馆可以通过情境、对话、合作来完成博物馆教育。

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研究相对较弱,直到21世纪才逐渐多了起来。很多博物馆学者也渐渐意识到博物馆少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始对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出路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吸收、引进国外博物馆的经验,像刘宁的《博物馆的花样巧心思――感受英国小学生的另一种“课堂”》通过介绍英国博物馆的“问题箱”“运动场”“手工坊”等案例,提出博物馆应该多花心思,运用各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二是对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像武贞的《浅谈博物馆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以河北省博物馆近年来开展的少儿教育活动为例》以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有关品德、能力和文化教育的活动为分析基础,强调了博物馆教育在这三个方面对儿童成长的巨大作用。三是对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工作的探讨,像王娟、史吉祥的《河南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南博物院观众自然特征和参观态度的调查,为博物馆评估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国目前的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大都是孤立的,很少将博物馆少儿教育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2)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流程,很多研究都是就项目谈项目,缺少纵深剖析,而且项目的策划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流程,博物馆都是各自为战。(3)博物馆少儿教育的评估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有这方面的探索,但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削弱了博物馆少儿教育评估的权威性。(4)我国的博物馆少儿教育缺少自己的特色,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是在单纯的模仿西方,博物馆少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结合国外博物馆少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的一些薄弱点,笔者对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加快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转变

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是指长期持续地开展某种类型的少儿教育项目,这种长期持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该类型教育项目的精炼创新。我国的很多少儿教育项目都是临时客串型的,在举办一次后就销声匿迹,很难造就精品教育项目的出现。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转变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少儿教育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少儿教育其重要性,而且对促进该类型少儿教育项目的成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做到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的常态化,首先要系统的归纳少儿教育项目的类别,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固定时间段内项目举办预期效果和最终效果的对比,不断推陈出新、丰富项目内容,沉淀精品项目。其次要建立一支支撑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常态化运作的人才队伍。博物馆要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聘请、招募等形式建立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素质强又愿意致力于少儿教育的队伍。最后要完善少儿教育项目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制度,像策划、管理制度能很好地保证少儿教育常态化运作的秩序,评估、激励制度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帮助少儿教育项目不断创新。

(二)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

每个博物馆都不可能是一致的,都有展现其本土特色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为博物馆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博物馆少航逃也要紧紧盯住这些地方,逐步建立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博物馆少儿教育品牌活动。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很多都是单纯的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或者是国内教育形式的相互模仿,这种状况使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呈现出单调乏味的色彩,很难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处在早期阶段,模仿西方虽然不可避免,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毫无创新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物古迹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博物馆少儿教育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尽最大可能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融入到我国的本土文化之中,用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去滋养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发展,为其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液。我国有不少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像南海博物馆结合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祭祖敬老的风俗,举办了“我们的节日・重阳”之“爱与孝”贺卡DIY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传递了我国“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三)加大博物馆少儿教育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博物馆少儿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外延,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多的交叉重叠之处,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充分利用这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纵深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少儿教育,如果不尊重少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几乎不可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育效果。少儿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智特征。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少儿教育时,必须从少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出发,按照教育的相关规律实施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儿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博物馆认识到了这一点,探索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像南海博物馆根据儿童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征,在中秋节利用嫦娥奔月的童话故事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之“童梦中秋”月饼DIY活动。活动中用嫦娥、玉兔和吴刚之间的对话引发少儿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少儿对我国中秋节文化的理解。

(四)建立多样化的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

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对未知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会长期满足于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希望通过不一样的形式探索新的内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关系到少儿成长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少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很难做到利用单一的形式传达不一样的内容。再加上近年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原先很多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利用现代科技武装博物馆少儿教育已经成为不可转变的趋势。当然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也并不是只讲求场面的绚丽和色彩的花哨,必须要考虑到少儿教育需要遵循的规律,至于如何做到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周婧景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提出了几个大的方向,一是加快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的转变,这是为适应儿童求异心理作出的调整。二是从封闭空间走向露天庭院,这是在利用大自然为儿童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三是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这点是针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和时展提出的。博物馆少儿教育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走出去和社会各种机构合作,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完善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

(五)建立专属经验交流平台

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很多东西都不成熟,需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交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逐渐S富实践内容。建立专属的经验交流平台,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收纳国内外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优化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支撑,而且在具体的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的在线经验交流,解答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从事博物馆少儿教育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个经验取鉴和互补的公共平台。另外在信息化充斥生活的今天,建立专属经验交流平台,也是博物馆少儿教育适应时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现今,国外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经验交流平台,像美国博物馆教育圆桌组织,它是最早的博物馆教育专业组织,而且出版有自己专门的刊物――《实践模式》。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973年,致力于全球儿童利益的服务,为处于各个阶段的会员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平台构建的经验,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经验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博物馆少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藤奇霞.儿童博物馆教育模式与经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2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儿童教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3).

第3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文创开发 文创产品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博物馆条例》共6章47条,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条例中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四部(委、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很快,国家文物局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办转发〈关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并且在武汉召开了“中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及相关研讨会。

2017年2月,广州市人大制定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其中,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设立的博物馆正常运行所需经费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扶持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二十一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从国家到地方,随着一条又一条法律法规的颁布,博物馆文创事业在这两年刮起了一股新的风潮。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但纵观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种单一匮乏、质量粗制滥造等问题仍然存在。相比博物院文创产品收入每年可达近10亿元新台币,内地文创产品设计简单、体量偏小、规模不足等问题也摆在眼前。

文创产品要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博物馆自身的局限。担负着传播文化社会重任的博物馆,应该如何深挖文物内涵,才能让博物馆文创产品更吸引观众?

下面来谈一谈文创产品现在存在的问题。

一、文创产品的价格定位

文创产品的价钱高低对于游客来说是一个敏感点。有些地方的文创产品虽然打着文化的旗号,但是产品质量并不如意,反而价格虚高。

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做得比较好。在文创领域算是用心之作,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也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有了自己的设计风格。经过一波宣传攻势和热点炒作之后,销量有明显的提升。关于价格,故宫文创产品的价格还是蛮接地气的,十多元的冰箱贴,二十多元的金属书签,三十多元的娃娃,四十多元的便签夹,游客不花太多钱就能买上几样小玩意。

二、文化故事的提炼

很多时候,文创产品只停留在表面,其中的文化故事没有经过再加工就直接应用,显得略为刻意。文创产品中对于文化故事的深度提炼,极其考验一个设计师的能力。

三、文创产品的设计

当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设计的存在时,只会感到:哎呦还不错哦,太贵了,我还不如要那个不贵的,能用就好。所以,博物馆文创设计走向应该是内涵与实用相结合。

不得不说的是,有时候在做文创的时候,往往注意的是IP,却忽略了消费者的实用性问题。博物馆文创不是投资收藏,大多数是兼具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消费品,尤其很多是笔记本、圆珠笔、书签、杯垫和马克杯之类的日常用品,乃至信笺、稿纸这样的消耗品。但是很多博物馆的文创在这一点上做得差强人意,质量欠佳或是使用不便,很容易造成“华而不实”的形象。

四、博物馆品牌塑造不力

除了一些相对较好的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在这方面无所作为。先不说要成为著名的“品牌”,具有高品牌价值,至少许多博物馆作为景点甚至是国家星级景区,其实完全可以把文创做成“特产”,购买产品成为观众参观体验的一部分,logo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J知度。

感觉上大多数博物馆能买到的东西,不外乎那么几种,没有一点特色。像国外一些博物馆卖的画集,质量很高,是博物馆自己策划的,出了博物馆就不太能买到。比如鲁昂美术馆卖的Le Grand Guide de la Normandie-sur les pas des impressionnistes,这本书把诺曼底大区的景点和印象派的作品一一对应了起来,非常有特色。

五、购物环境欠佳

很多博物馆商店给顾客的体验太差,这也影响了经营效益。考虑到参观连续性和体验的整体性,个人认为除了部分特殊情况外,文创商店应该安排在参观路线的末端。但是,到了这里观众往往正受到出口斜坡效应的影响,身心俱疲,只想着尽快离开去休息。而很多博物馆商店在装修、商品摆放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观众甚至没兴趣多看一眼。有些商店还会有很多外包的商品,同本馆主题内容关联度低而且看起来也缺乏“档次”,给人一种“杂货铺”的感觉,观众也提不起购物的兴致。

从现状看,中国的博物馆文创普遍做得太普通和低端,进到博物馆商店中,总让人有种进了义乌小商品城的感觉。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十之九八缺乏设计感和文化的质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来说,真的是太遗憾了。

总的来说,现在博物馆在文创这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说现在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设计背景,很难判断出什么是“好”的设计;而且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因为长期以来自身定位为“非盈利性机构”,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还有作为博物馆的文创部门,大部分博物馆都是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平时日常的工作相当繁琐,所以能分出来的精力有限。这些都是很客观的问题,无法回避,也没有必要回避。

所以说,做出一个好的文创作品,绝不是像一个工作室小猫三两只就可以搞定的小产品。有时候即使有一个好的点子,也很难实现出来,更别说文创作品多是一系列的东西。

很遗憾的是,大家都非常看好文创产品的市场,却没有什么人愿意花那么大的精力真正地去培育一个优秀的团队。不过相信这一天也不远了,因为中国已经走在路上了。

参考文献:

[1]张遇.文创风乍起博物馆请张开翅膀[N].光明日报,2016-07-22(5).

第4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朝阳博物馆;讲解员;培训内容

博物馆是征集、保护、收藏、陈列、研究文物的非营利性机构,面向社会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博物馆为实现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通过展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见证物来传播知识,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服务。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博物馆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馆中陈列的文物是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立体教科书。博物馆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讲解让观众身临其境,观众的心绪被带入到历史文物相关的历史背景中,从而实现文物、讲解员、观众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观众的参观质量和情感体悟直接受到讲解员服务水平的影响,讲解员是博物馆乃至国家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培养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是博物馆讲解培训工作的目标。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我国博物馆讲解员培训要适应不断提升的观众需求,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真正地提升讲解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根据笔者在博物馆讲解培训的多年实践经验,本文从培养目标、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同时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明确讲解培训目标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讲解员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沟通社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媒介。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观众对讲解员讲解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教科书式的生硬讲解已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呼之而来的是具备生动、科学、全面、风趣的讲解风格的优秀讲解员。因而,博物馆应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应采用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首先,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发展和观众需求,明确讲解员培训工作的培训目标。目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培训目标分为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

数月以内的短期培训,是指通过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培训,让新到讲解员快速掌握基本的讲解技巧,如吐字发音、走姿站姿、仪表礼仪等,讲解员具备上岗资格后可立即投入到一般的讲解工作中。朝阳博物馆针对短期培训制定了详细的目标,通过短期培训新讲解员应满达到以下目标: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员的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言要规范,内容要准确;二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讲解员通过专业的形体训练要做到走姿正确,步态轻而稳,胸要挺直,头要抬起,面带微笑,整个形体要呈现端庄大方的气质;三要完成脱稿讲解,通讲整个博物馆中陈列内容,并能因人施讲,具备一定的讲解风格。

5―10年的长期培训,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培训培养出综合素质好、讲解水平好、服务态度好的“三好”讲解员。经过长期培训的专业级讲解员除了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开阔视野,熟悉博物馆学知识、考古知识、文物保护知识,让他们参与到文物挖掘和保护工作中,形成专业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深化自我对讲解员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长期培训目标和短期培训目标要相互结合,通过完成一个短期目标来实现长期的目标,让讲解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目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培训多局限于短期培训目标,立竿见影的培训固然重要,却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培训工作者要立足长远,主动了解观众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朝阳博物馆除了加强对新讲解员的专业培训,同时注重对在职讲解员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二、掌握讲解培训方法

在明确了培训目标之后,博物馆讲解培训工作应灵活使用有效的培训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优秀讲解员的讲解培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讲解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

针对新讲解员的岗前培训,朝阳博物馆通常采用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合理分配培训时间。朝阳博物馆对新讲解员的培训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上午时段,人体处在亢奋期应变能力强,讲解员进行统一的声音训练、形体训练、仪表训练。下午时段,人体机能明显困乏,讲解员统一学习专业知识,了解馆中陈列文物的资料。在其他时间,讲解员可自行背诵讲解词。

第二,模拟化教学。针对新讲解员对陈列内容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经过短期培训,博物馆针对新讲解员对陈列内容熟悉和了解程度结合实物与必备知识内容,对讲解员进行实地训练,对每位讲解员在讲解动作进行现场训练和指导,如讲解时语速和发音方法。行为举止,动作和手势及讲解棒运用时要规范,讲解员要选择合适讲解位置等,强调指导仪表与礼仪上的细小动作。学习进度快的学员可提前进行模拟讲解。

第三,新老搭配。由经过专业训练且经验丰富的老讲解员对新讲解员传授经验,采用新老组合的方式,老讲解员在现场进行示范讲解,帮助新讲解员迅速适应岗位,发挥老讲解员“传、帮、带”作用。

针对在职讲解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在职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我国很多博物馆不注重对在职讲解员的进一步培训,从而丧失了在同行业内的业务竞争力,折损了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朝阳博物馆定期组织在职讲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邀请馆内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级讲解员现场授课和示范讲解,同时邀请其他单位的优秀同行前来交流和切磋,一起分享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取长补短增强馆中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遇到重要接待任务时,博物馆提前组织模拟演练,发挥集体讲解员的智慧,不断优化讲解内容,从而降低失误。为激发讲解员自我学习的热情,博物馆可以定期举办或者外出参加各种讲解专业技能大赛,让讲解员不断丰富阅历,通过实战对决来快速提升自我的技能。除了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技巧,朝阳博物馆还让讲解员深入到考古挖掘和文物普查和文物资料整理工作中。博物馆创造条件激发讲解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层次,从而成为一名专而全的博物馆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培训工作要掌握科学方法,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同时要熟悉培训对象的个体特性,因人而异地灵活使用培训方法,对优秀的苗子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从而为博物馆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讲解人才。

三、合理制定培训内容

博物馆的讲解员不同于景区的导游,它综合了戏剧、播音、教师、演讲等常用的专业技术手段,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艺术性。要想培养一名优秀的讲解员,绝对不是博物馆培训者单方面的任务,被培训对象也应养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二者要形成全面的互动机制,共同制定讲解员的培训内容。为了适应多元化时代的多元需求,博物馆讲解员的培训不应局限于专业素质培训,讲解员还要博览群书丰富阅历,积极参与到考古相关的工作实践中,进而调动讲解员自我学习的自觉性,改变我国以往单一、片面的培训形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员培训工作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化的培训方式,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培训工作应具备的培训内容,在此拿来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以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

(一)基础能力培训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通话矫正、语言发声、声调节奏控制。新讲解员的表达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声音和词速要合适,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朝阳博物馆宣教部会为每个新讲解员发放书面材料和语音资料,让学员一起练习标准普通口诀、绕口令,并组织诗文朗诵。

第二,礼仪仪表培训。开设形体课程和礼仪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讲解员的行为举止,包括手势、讲解棒的运用要从容熟练。讲解员要抬头提胸面带微笑,处事不卑不亢,友善亲切地接待观众,呈现出良好的仪态和姿容。礼仪课程上,讲解员要认真学习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礼仪,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受到宾至如归的接待。同时,教授服饰搭配技巧和化妆技术,让讲解员妆容美丽,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讲解内容深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化效果。

(二)综合素质培训

第一,强化游客服务意识。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讲解员要为游客提供真诚、全面、热情的服务。讲解员要站在游客的角度,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充分调动游客的内心情绪,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交流,让游客在讲解工作的每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和谐的氛围。博物馆讲解培训中除了不断强调讲解员的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讲解员以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艺术化的讲解来确保服务质量。具体来说,讲解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所谓心到,是指讲解员要站在游客的角度,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从而激发讲解员强烈的责任感;所谓眼到,是指讲解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游客的特殊需要,如行为不便、身体异样、情绪变化等,留心馆中展区存在的卫生问题、设施损坏等问题,完善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所谓口到,是指讲解员在现场要因人施讲,讲解内容要和观众情绪、馆中环境等达成统一和谐的意蕴,让游客深入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心灵体验;所谓手到,是指讲解员的手势、站姿、行为举止都要融入情境,从而达到完美的讲解效果。讲解员要在工作细节中严格落实“四到”,逐渐地将为游客服务的意识根植于心贯彻于行。

第二,拓展知识层次。博物馆可组织讲解员到考古现场去参观和学习,了解发掘程序、熟悉出土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让死记硬背的讲解词生动具体起来,有利于讲解员在讲解中加入自己的体悟。讲解员还要学习文物保护和馆藏的基础知识,熟悉博物馆内部陈设格局,对所陈列的文物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要烂熟于心。博物馆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讲解员可以相互分享学习心得,让知识体系不断优化而不是僵化。

第三,组织参加技能比赛。博物馆可以独自举办讲解技能大赛,也可以参加更高层级和更高地域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博物馆中讲解员的竞争意识,激发讲解员不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开拓视野并学习到同行们的高超技巧,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四,熟悉当地历史民俗。讲解员要走出博物馆,主动深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去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风俗民情。朝阳博物馆中主要展示以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大唐文化和辽文化为主题的文物,有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生物等展品,馆中的讲解员要对朝阳区以及周边地区的风俗民情相当了解,并且熟知各种文化中的历史故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引经据典生动串联。

第五,丰富自我才艺。博物馆讲解员是一项综合要求较高的工作,为了调动游客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讲解员可通过展示个人才艺的方式来缩短思想和情感的距离,从而打破沉闷的交流语境。

第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培训工作中,要树立讲解员的爱国思想,并宣传讲解与博物馆、文物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而增强讲解员的法律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一名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博物馆要明确培训目标,掌握培训方法,制定全面的培训内容。在培训中,加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讲解员不断提升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交流活动和技能大赛,促进讲解员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形成独具一格的讲解风格。讲解员是博物馆的名片,博物馆应积极改进和创新培训体制,调动讲解员自我学习和培训的自觉性,共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地培训内容,以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讲解人才,从而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安慧.关于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分析[J].西江月.2013(24).

[2]张万利.浅谈博物馆讲解工作[J].大众文艺.2011.(22).

第5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旅游服务评价;博物馆旅游

一、引言

随着国家发改委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全面支持,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时间短、水平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都市旅游的发展。提高博物馆服务水平,促进博物馆旅游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的品牌产品,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知名度将提高上海博物馆旅游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本文利用大众点评网对上海博物馆的评价,试图发现游客评价的集中点,进而为上海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上海其他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博物馆服务评价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针对博物馆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Falk (1992)针对博物馆和旅游者的不同类型,专门对旅游者的体验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游客参观博物馆的出发点、目的等问题,提出博物馆体验是在物理环境、个人背景和社会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国内对博物馆旅游旅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者行为、需求和动机的研究。例如,史萍(2002)运用随机抽样法,以问卷形式对上海博物馆游客进行数据调查,主要从四个角度研究了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对上海博物馆市场的开发提出了几点思考。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博物馆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游客的心理因素。陈来生(2003)认为,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应强化且亟待开发,产品开发上要结合游客的心理及市场的调研,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形式、手段上应突破传统风格,向多样化、趣味化、体验化发展,使博物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博物馆旅游游客的相关研究以定性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分析问卷来得到相关的结果。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网上评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研究游客的网络评价,针对最有时效性的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为上海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

本文在统计和综合分析大众点评网对上海博物馆的评价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结果。

1.对上海博物馆的评价以好评为主。在1865条点评中,五星点评为657条,占总点评的35%;四星点评为1010条,占总点评的54%;三星点评为195条,占总点评的10%;二星点评为3条,占点评的约1%;一星评价为0条。所以,网友对上海博物馆的评价总体偏高,上海博物馆的旅游发展水平较高。

2.对上海博物馆的好评主要集中在免费、展品丰富及文化体验上,对上海博物馆的差评主要是集中在博物馆免费引起的人流量过大、参观者过于繁杂等问题。

作者选取五星点评中的657条作为上海博物馆好评分析的样本,三星和二星共198条作为差评分析的样本。由于五星点评的样本数量较大,采用简单的定性分析会缺乏一定的全面性,所以本文使用rostcm6软件,进行词频统计。词频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在五星好评中,“免费”被多次提到,“展览”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样本选择中剔除了很好、喜欢等简单的评价样本,总结发现网友对上海博物馆好评主要是由于: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的物品精致,展品很具有特色;环境好,文化气息浓厚;教育意义强,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

由于三星点评和二星点评的数量较少,使用词频分析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结论,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点评进行描述性的分析。研究发现,给上海博物馆差评的理由如下。一是免费之后,人流过多,排队时间长。由于免费,大量的人群将博物馆作为临时休憩的场所,旅行团将博物馆作为旅行社必去的景点之一,导致博物馆人数过多,让真正想要去博物馆旅游的人望而止步。二是展品无特色,而且场馆布置缺乏活力。三是人员混杂,博物馆不安静。免费开放的结果是博物馆在人员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四是缺少一定的讲解,游客观看如走马观花。对博物馆藏品的欣赏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想要了解藏品就只能是通过其他人的讲解。五是博物馆缺少配套的休闲设施。网友的评价中很少涉及上海博物馆的休闲服务设施,这不一定是因为其做得很好,很重要的是因为在休闲方面博物馆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

四、意见和建议

根据大众点评网的网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人流量进行适量的控制,实行有效的排队管理。免费开放导致上海博物馆在节假日人流量过大,造成了游客不满。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要在人流量很大的时候适当控制人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同时还应该实行有效的排队管理,让游客在排队过程中减少烦躁感,转移游客的注意力,让游客不因排队而降低对博物馆的评价。

2.展品要定时更新,同时加强与国外博物馆的交流,定期举办特展。从游客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游客对特展的评价都是很高的。特展不仅使展品档次得到了提升,而且使游客能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国外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同时,特展的举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此外,自身要及时推出新的产品,主打特色展品,让游客感受到上海博物馆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3.为观众营造一个整洁、美观、舒适、高雅的人文环境。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必须要为游客营造整洁、美观、舒适、高雅的人文环境。这一人文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就是馆舍和展厅的环境;一个是软环境,就是通过博物馆员工的工作,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精心服务和所营造的和谐环境。总之,要为观众提供一个亲情化、便捷化、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使博物馆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和谐气氛的温馨家园,成为公众流连忘返的文化园地。

4.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相应的休闲配套设施建设。上海博物馆要走向高端,服务意识必须要渗透到每个服务人员心中。同时,要加强相关休闲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例如,在博物馆中开设咖啡厅、茶馆、读书吧等,让博物馆成为城市休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市民和游客感受城市文化、陶冶情操的首选之地。

参考文献:

[1]史萍.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2]Falk J H, Dierking L D.The Museum Experience[M].Washington DC: Whalesback Books,1992.

第6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摘 要 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的部分。针对博物馆展览、活动主要的受众群体之一的青少年,怎样让他们对充满理性的博物馆感兴趣,怎样将博物馆教育功能尽最大可能体现在他们身上,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策划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我们博物馆教育工作同仁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值得学习与探讨的问题。

关健词 博物馆 青少年 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近日,国务院总理签署了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性组织。”至此,教育已然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各个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2011年至今,福建博物院依托“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平台,在发挥博物馆教育基地功能和未成年人教育的工作中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将以此为例,就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策划与实施相关教育活动谈些个人看法。

1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开展的陈列、讲解以及围绕陈列主题和博物馆办馆宗旨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向博物馆观众诠释藏品蕴含的信息,传递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成果,使博物馆观众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来判别、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博物馆观众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启发观众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按教育对象划分,当今博物馆教育分为成人教育和未成年人教育两大部分。本文所谈及的教育对象,是指年龄在6―18岁之间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也是情感体验开始复杂化的时期。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人员必须认识到青少年观众的特殊性,根据青少年发展和学习的特质,顾及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异、兴趣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针对各年龄层展开适当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策划更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博物馆知识、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而影响他们参观博物馆的行为与兴趣。

2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综观世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相适应的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博物馆教育理论。如杜威的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经验,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再如皮亚杰的“游戏参与认知”的理论:即儿童通过自发式的富于想象的“游戏”,学会认识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并与其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还有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坚信“我听到的容易忘记,我看到的容易记得,我亲手做的才真正了解。”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感观协同记忆”,强调识记时各种感官相互配合,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能促进知识的理解、记忆。这些理论都对世界儿童博物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都强调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教育者创造的便于学习的环境和方式方法中,进行游戏和发现,甚至是创造。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教育者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他们去尝试、思考和模仿,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少年在游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主动地学习知识,这对中国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是一个巨大挑战。近几年来,结合馆内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福建博物院以亲身体验、动手参与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让青少年经由听讲、观察与实际操作,对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了解,他们从博物馆活动中获得了自由学习的乐趣、信心和方法,想象与创作的潜力也被激发了。

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

针对青少年而开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在对博物馆藏品、研究资料、观众市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确定出特定情境、主题、方式来开展。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育人员应与参与者面对面地接触、沟通、互动以保证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对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策划和组织。

我们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块内容:

3.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3.1.1进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需求调查

博物馆观众调查是了解观众和自身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的许多活动都与观众密切相关,教育活动也不例外。2013年底至2014年初,福建博物院在中小学校、博物馆展厅内、教育活动现场、以及市区中心向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发放针对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包括青少年及家长对活动开展次数的要求,对活动形式与形式创新的想法,对活动道具和场地的建议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如果传统的博物馆观展和互动体验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更符合青少年的教育需求。针对这个结果,我们调整方案,紧密结合展览、馆藏文物设计富含博物馆特色的延伸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观展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蕴藏的内涵和故事。

3.1.2设置适合青少年活动的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在研究物理环境对教学中的作用中发现,如果教学目标和活动配以相应的学习情境,将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以开辟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设立探索空间或者体验教室。诸如首都博物馆的“七彩坊”、陕西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场”、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南越王国”,还有福建博物院的“社教中心”等等。这些活动场所除了配备儿童专用的桌椅、黑板、PPT放映设备、音响设备、清洗水槽等必备设施外,还注重用形象的文化图案、符号、彩色的图片、卡通形象来装饰整个空间,并且运用动漫元素的多媒体展示方式来拉近文物和孩子们的距离,也为他们打开的博物馆的大门。

3.1.3进行活动配套教材教具的开发

博物馆教材指的是在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编写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且有助于孩子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展览、了解文物以及活动的简介、小册子、图书和光盘。教具指的是活动时用的手工材料包。

福建博物院每年结合中小学乡土教材和课本内容,将馆藏文物融合编写与课程相配套校本读物、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语言特点编辑出版展览解读、文物通识读本等免费送给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居民,让更多的少年儿童熟悉博物馆,熟悉文物,感受到博物馆独特的魅力。

此外,社教人员还根据每场教育活动的主题、活动目标、相关历史介绍还有文物的延伸知识编写趣味学习单,在活动前发给孩子们阅读,作为活动课程的辅助教学。诸如在《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的延伸教育活动――“舟楫致远――船模制作”前夕,社教人员精心设计制作了双面五折页的学习单,展示了该展览的方位地图、游览顺序,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按照年代顺序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海业、造船业、进出口贸易等相关知识点。在学习单末尾处结合填空、连连看等参与互动的环节,让青少年朋友乘上时光之船,在历史的海洋里寻觅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与辉煌。同时,社教人员还根据展厅内福船文物的模型,设计制作了便于在学校、社区发放的精美的纸艺船模型及其材料包,并把这些材料包送入了中小学课堂,使少年儿童在参观展览、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古船之余,可以动手参与福船模型的制作,直观感受“舟”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

3.2活动时的具体步骤

经过四年来不断试验、实施和改进,目前,在福建博物院,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时一般分为“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反思与评价”三个教学步骤:

3.2.1感知与体验

这是活动开展的前导部分。首先我们强调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会美的情景。简单的来说,就是先观察,要调动他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知器官,引导孩子们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象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形成立体、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体验时间之美――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中,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自然馆陈列,并配合观看生动有趣的PPT示范片,宛如置身植物王国,他们在这里探究节气的奥妙、找寻时间的轨迹结合馆藏动植物标本和福建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进行观察、学习,并亲手采摘、制作植物标本、潜移默化体会到自然变化之美。

3.2.2创造与表达

即通过动手参与的游戏模式,借助陶艺、篆刻、彩绘、剪纸、编结、堆绣、鲜花标本、立体模型制作等基础模式,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重视小组和团体的合作,也重视个人的独立创造。例如,在“纤身绮罗留余芳”宋代服饰体验活动中,我们参照1975年福州发掘的南宋贵族仕女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文物原型,复原制作了纱罗大袖衫、大袖背子、窄袖襦、修身半臂、圆领袍衫、四幅裙等宋代服饰,让孩子们分组合作按照礼仪、休闲、办公等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服装进行搭配,并且陈述设计构思。在搭配创作中,社教人员尤其注重引导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想,在“动手”与“动口”中,逐步加深对雅致的宋代文化及严谨的宋代服饰文化的理解。

3.2.3反思与评价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请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评价,同时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及过程,其他同学则认真倾听,然后自由评价他的作品。同学之间的这种创作交流与相互倾听可以促进他们加深自己的艺术体验。同时,让孩子们在互相鉴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艺术的理念,加深他们对文物外在的美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积淀,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个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打破了过去单纯强调艺术技能的教学模式,由单向传递逐渐转变成双向的互动,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同时,还在寓教于乐地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无限发挥自由想象空间的能力。

4结束语

博物馆教育所追求的是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感受博物馆的美好,在创作中感悟文化的魅力,在竞技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对博物馆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实施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时时观察、记录少年儿童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兴趣点,并不断的学习新理念、改进新方式。要如何把握时代脉博、如何创新活动模式、如何设计活动方案,不断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不断在教学互动中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对于我们博物馆教育工作同仁来说,是一个长期值得学习与探讨的问题。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自由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为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默.浅谈博物馆教育中手工活动的教学设计[J].博物馆研究,2009(2).

[2] 果美侠.方式决定成效――情景创设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J].博物馆与儿童教育,文物出版社, 2013,5.

[3] 靳宝.浅析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设计[J].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7.

第7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群体;实践;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目前山西博物院的教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信赖博物馆、依靠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围绕这一中心我们将教育服务的对象分为:学校、社区、专业爱好者(研究人员)。

一、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和现代化的展览场所,这使得我们有能力成为文史教育的生动课堂。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类别,制定不同的教育活动方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细划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各类专门职业技术学校。

小学和初中是山西博物院目前所设置的教育活动的重要吸引对象。这一教育计划的提出和实施,通过大量调查和实践检验才得以最终确定。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最大的可塑性,是接受知识、认识事物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这一群体是为博物馆教育的继续推广和教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忠实的追随者、拥护者。

博物馆教育争取通过积极的教育推广,让这一群体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就能够对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够信赖博物馆。博物馆教育在这一年龄阶段人群中的推广具有可行性,在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是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比较轻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有效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中来,保证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走进博物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探索的可能性,这期间他们从心理和行动上都能够积极支持孩子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山西博物院以孩子为突破口的教育实践,主要注目于社会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做好这一方面的教育既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家基础性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立了博物馆教育自身的权威性才能够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的青少年教育服务。山西博物院在这方面的实践工作:包括小小讲解员、暑乐汇等,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取得了广泛的好评,发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力。

高中、大学是山西博物院推广教育的另一个高地。高中是我国学校教育中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最大的一环,让他们走进博物馆难度较大。结合实践,对高中生的教育活动,首先要具备可行性,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在博物馆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娱乐。要让高中教师理解博物馆教育,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博物馆以藏品展示为基础的各种教育活动,远比他们照本宣科式的纯课堂教育,要深刻和有效得多。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设想和实践活动还很贫乏,这需要社会、家庭、老师、学生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博物馆的积极努力只有在得到广泛响应的情况之下,才能达到教育活动的效果。

博物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协作活动,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在教授学生的内容和思维训练方面与高中存在差异,但是整个教育形式并未脱离高中教学的模式,这就需要博物馆教育进行有益地补充。到博物馆中进行实地教学,将突破只凭描述来教学的传统课堂。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活动以知识性讲座为主:其一,依托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广泛延请省内、国内有经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结合长期高水平的书画展,设置“国画的历史”、“国画技法”、“国画理论”等学术讲座,集中录音、制作影像、形成文本,作为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长期服务观众。其二,请有经验的美术工作者现场临摹、创作、座谈,以展品为中心形成合力,增强吸引力,提高参与者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各类专门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培养实践技术特长的优势,但他们的教育在文化知识修养方面相对薄弱,这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层次发展,因此他们就更加需要博物馆教育。山西博物院通过教育推广,争取成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场所。设计融合专业技术的专门展览是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最直接的途径。

二、博物馆教育积极吸引社区群众,创建社区公众心目中的精神居所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社区的不断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该适时补位,引导群众走进博物馆。“国内外的博物馆研究发现,多数观众到博物馆参观是为了参观展示品,参与教育活动的比例很少。因此,博物馆必须具有吸引观众主动受教的条件,要致力于教育与娱乐间的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科普性的教育宣传活动进社区是博物馆教育应该具备的职责,长期定时在不同社区举办宣教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期间,组织社区群众与博物馆工作者一起设计一场民俗色彩浓重的公开露天展览。开始以征集设计方案等的方式招募社区志愿者来参加展览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博物馆藏品所包含的民俗信息,让社区群众从博物馆的藏品中感受到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延续社区群众对传统节日的热情。

近年来山西博物院的教育工作者们,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走进一些特殊社区如老年公寓、福利院等,进行生动、多彩的宣教活动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在这些社区中的推广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博物馆教育主动吸引专业爱好者和研究人员,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专业修养,从而能够为更多的专业爱好者提供教育服务

第8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free; sharing; 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 识,并 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 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 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 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 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 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 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 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 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 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 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 ,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 “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 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 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 ,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 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 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 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 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 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 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 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 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 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 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 。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 ,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 ,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 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 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 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 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 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 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 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 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 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 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 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 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 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 符 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 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 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 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 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 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 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 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 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 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 烈错 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 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 ,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 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

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 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 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 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 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 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 非常满意”、“4 比较满意”、“3 说不清 ”、“2 不大满意”、“1 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 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 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 、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 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 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 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 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 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 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 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 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 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 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 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 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 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 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 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 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 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 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 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 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 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 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 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 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 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 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 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 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 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 ,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 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 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第9篇: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忠实记录世博展馆“从种到收”全过程

由于世博会绝大多数展馆在6个月展期结束后将被拆除,因此,对其主题陈述、展示方案、实际展示、人物访谈以及舆论评价进行全方位的多媒体记录,就变得非常迫切。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在世博会开幕前就制定了专门方案,迄今为止,世博会所有联合馆、自建馆、租赁馆以及企业馆、城市实践区案例的现场摄影、摄像以及文字记录工作已完成,展区总代表、馆长及展示理念设计师等关键人物的访谈工作告一段落,中国馆、省区市馆、主题馆等组织者主办的展馆记录工作也已收尾。

按照国际展览局惯例,一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需在世博会闭幕后向其提交相关官方电影和官方报告,日本、西班牙等世博会举办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曾对世博遗产进行过更为深入、全面的整理总结,最终使其成为长远的国家财富,而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全方位记录工作,则将这一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认为,按照“从种到收”的过程对世博会各类展馆进行全方位记录,重点在于“集世界智慧”,即忠实记录2l世纪初期人类社会对于“城市”主题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其间的创新创意,最终让这一历史记录化为长远的精彩,为国家未来发展所用。

据介绍,有关世博遗产,可分为园区规划建设、展馆展示、活动论坛等成果总结以及票务参观、安保交通、后勤保障等经验总结。

世博遗产整理总结应体现责任感和公益性

据了解,几乎所有世博参展方都对展馆展示记录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有的馆长亲自接待,甚至亲自讲解,并希望得到相关影像成果。有时候需要后续补拍,相关参展方也积极配合,尽量满足要求。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持的世博会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工程庞大,但参与人员不过20余人,包括一家负责摄影摄像的合作伙伴、负责相关舆论搜集工作的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7位长期志愿者,投入的经费也不过10万元。季路德表示,虽然工作量繁重、工作条件艰苦、报酬待遇较低,研究中心投入的7个人占据了全部人力的六成以上,但大家都十分投入,这期间既有长期办博的一份责任感,也有对世博会深厚的感情。

“世博遗产的整理总结也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但如果只把这作为一个项目,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历史责任来看待,是很难做好的,也难以发掘出世博遗产的核心价值。”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助理主任朱航说。

按照计划,世博会结束后,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将围绕展馆展示记录撰写总结报告,并将所有记录成果交给上海市档案馆保管,面向全社会使用,使之变成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在记录过程中,上海世博局还将以“看馆”、“看人”、“看城市”为主题,面向广大参观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并将三类征文的各30篇获奖文章集结出版,成为世博遗产整理总结的一部分。

展馆记录中的三项收获

不同于常规展览,世博会展馆及其展示要求主题突出、创意新颖、特色鲜明。组织者对其进行全方位记录和整理总结,也是对其立意、宗旨、手段、效果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的过程。据介绍,虽然整个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还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才能服务于社会,但四个多月的展示记录,除了得到较完整的影像资料外,还有三项收获。

一是有助于组织者对相关参展内容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由于世博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要求各参展方提交主题陈述和展示方案,正好可以对相关参展方的构思、目标以及手段方式进行全方位了解,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

二是更深入了解国外参展方对华关系新主张,领会其展示及活动的含义。在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不同国家对这一舞台的参与、利用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世博会成了全球性的公共外交舞台。尤其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一些参展方自行举办的论坛和活动,不仅主体复杂、对象多样,相关内涵和主张也都需要研判。对于这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一线的展示记录,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