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

第1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尽管2013年我国农险保费规模已达到了306.7 亿元,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但2006年这个数字只为8.5 亿元,七年间平均增速超过66%。但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会上称,仍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待解决。

中国的农业区域分布非常分散,落实服务需要更高成本。所以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都是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陈文辉强调,除农险产品、服务需要升级外,农险如何与农业补贴、农村救济等强农惠农富农有机结合,保险与农业、财政、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间如何实现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如何提高补贴效应和补贴绩效,农业保险体制中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如何匹配。“要重点研究如何把这些政策怎么样有效匹配,真正起四两拨千斤作用。”

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在该会议上透露,财务司将增设农业补贴与金融处,集中人力配合财政部、保监会等部门开展金融保险支农重大问题研究、政策协调等工作。

“下一步我们还想争取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李说,“农业部门有基层队伍优势,可帮助农民和保险机构开展投保、勘损、理赔等工作,推动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创新应“跳出农险思维”

陈文辉认为,发展农险还应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考虑。如农村土地流转确权、农险与信贷等结合等,“对整个农业产业升级起作用”。

而信息化时代,农业保险在产品创新方面,如何开发出适应不同农业增长经营主体风险偏好和风险需求的产品,保险责任如何从传统的自然灾害向市场风险拓展,天气指数保险、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在中国的可行性如何。各地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深化农业保险与涉农信贷、抵押担保农产品期货的紧密结合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突飞猛进,如何利用其在定价、服务模式、交易形式等方面改进传统的经营管理,如何保护和鼓励创新,创新的边界怎么界定,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他认为,农险相对分散的特性推高了服务成本,但如果它跟天气联系非常密切,则通过一些天气指数保险来可以解决。另外有时候一个农业上自然灾害的风险,可能随着科技的提升反而可控。

“我近期调研一个珍珠养殖场,规模大,各方面的防御措施做得好,自然灾害上的风险少了很多。但它对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它的威胁更大,这个时候我们的价格指数可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2008年,我国经营农险的公司主要有人保财、中华联合,安华农险、安信农险、阳光农险等7 家,市场份额达96%以上。2013年底增至23 家,每个省市均有2~3 家保险公司获得农险经办资格。

80%收入靠财政

尽管我国农险发展速度快、覆盖广。但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坦言,直接原因是“财政补贴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据统计,目前各级财政保费补贴占到农险保费的80%,在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中,享受财政补贴形成的农业保费收入占比达到98%。

李健华称,其2014年6月赴美农业部访问时了解到,美国2014年到2018年农业法案在设立农业单产险、农业农产品价格险、农民收入险等险种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累计收入保护计划和补充保险选择两项保险内容。并在2014年到2023年,农业财政支持规模预计将削减160余亿美元的情况下,农业保险项目支持规模预计反而将增加57 亿美元。

“可看出,美国正在调整财政补贴方式和结构,更多地通过保险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李说。

10日的报告,由中国保险学会首次累计调查全国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政府上万个,获得第一手资料统计而成。

报告的主要结论有:农户对低负担、高保障的农业保险产品需求强烈;农业产业化导致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旺盛;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价格保险需求强烈;协办人员积极性有待保护;区县政府普遍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有迫切需求;健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至关重要等。

第2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23-05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各大金融机构的破产,使得风险管理再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雷曼兄弟、美林等公司都曾经是风险管理的先行者,但还是在危机面前走向了破产,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从历史的脉络中来寻找企业风险管理的精要所在。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认为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从此风险管理迅速发展,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也就是纯粹风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保险则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区分,辨别出那些对企业只有不利影响的风险类型并着手解决,是传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思路。实践中,纯粹风险确实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没有预测到的纯粹风险,往往会直接拖垮一个企业,而且企业对纯粹风险的管理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风险管理决策(Gahin,1967),因此,纯粹风险一直被当作风险管理的对象和目标。而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那些影响企业的纯粹风险,至于如何购买保险、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就属于风险管理决策的范围了,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实际上,风险管理就是从保险行为中延伸出来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险在这个时期的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此外,这一时期风险管理的应用从企业扩展到了市政领域。Todd(1969)、Vaughan(1971)通过对美国九个州市政管理的调研发现,市政官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十分薄弱,提出加强市政领域的风险管理是市政官员的重要职能,目的是保证市政财务预算免受意外灾害的影响,以保持提供应有的市政服务的能力。

而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成就是实现了与主流经济、管理学科的融合。风险管理方法论的提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论,界定了分析风险管理的观察视角问题,指出风险管理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首席财务官职位的财务政策视角,二是基于风险管理官职位的风险与保险视角,同时指出,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险并不意味着风险管理的全部,从而将风险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并且明确了保险只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使得风险管理从方法论角度更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将风险管理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复杂组织系统模型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主流的理论来源;Cummins(1976)将风险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场理论中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如果说传统风险管理理论是为了解决纯粹风险,那么金融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应对投机风险的问题,是为了实现“风险最小条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目标,这是金融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区别。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现代微观金融方法:Markowitz(1952)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用统计学中的方差来度量风险, 用期望值来度量收益,并且首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问题,指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是以追求在相同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在相同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Hart 和Jaffee(1974) 又提出了将银行所有资产和负债视同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证券组合来进行管理的理论框架, 根据该理论框架, 商业银行的资产分布、贷款分布应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 应避免风险过度集中;Sharpe(1964)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则是开创了现代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先河,提出了投资的回报与风险成正比的基本规律,即资产的期望报酬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揭示了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通过证券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规避非系统风险,但是无法分散具有整体特征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来说,每种业务的费用至少应等于资本的CAPM成本,从而可以确保投资的回报率经过风险调整后能够实现最大化;Black和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期权定价问题,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和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市场的形成,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工具,企业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进行风险管理,既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来转移市场风险,也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的交易来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风险管理突破了传统模式下依靠保险转移风险的思路,开始利用风险获取收益,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开始向纵深发展。

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的对象十分繁杂,但是影响最大的则是外汇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汇率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控制,这些对于那些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影响都很大,其中外汇风险是最致命的,汇率的波动影响企业的已实现利润、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以及预期的收入,因此以企业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风险管理,在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中也受到企业的风险态度的影响:如果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外汇风险敞口至零,那么企业将会采取分散化的财务策略;如果外汇风险仅仅是被看成另外一个必须考虑的风险变量的话,那么企业将会采取集中化的财务策略;同时,企业在管理外汇市场中的风险时往往采取不对称的态度,即针对不同的货币,采取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策略:在“软”通货中,企业会采取有利措施来抵消可能会带来的未预期损失,相反在“硬”通货中,企业偏向于保留部分正向敞口(Folks,1972;Rodriguez,1974、1978)。

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以ART为主,这是一种随着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融合而出现的、综合保险和衍生品两者特点的风险转移产品,是一系列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风险工具和风险技术的总称,一般分为用来防范传统风险的非传统风险工具和基于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James Lam,2003)。其中,专属保险公司是用来防范传统风险的非传统风险载体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为母公司提供税收减免优惠,从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Davidson和Thornton,1987、1988;Wood、Glascock和Bigbee,1988)。而Ullrich(1992)的研究揭示了专属保险公司的另外一个优势,即提供给母公司更优先的成本优势:相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专属保险公司能够为母公司而不是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储备基金的投资收入;为母公司在手续费和利润获取方面实现成本减少;为母公司进入再保险市场提供方便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保险业务而进化成母公司的利润中心;协助母公司规避周期性的商业保险市场。

三、内部控制理论

实际上,内部控制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特别是2004年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更为紧密,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中。

(一)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Grady(1957)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个综合了组织的计划和商业中运用的协调过程的制度,用于预防未预期到的或是错误的操作带来的资产损失、检查管理决策中用到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升运营效率和鼓励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Scott(1976)则认为,内部控制不应当被看成是一个人格因素,而是应当看成是一个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函数,而且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际行为,而不是态度,因此内部控制更强调其管理本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这个阶段促进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一系列公告和文件,如《SAP No.1》、《SAS No.1》和《SAS No.55》等,不仅对于推动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完善、发展的方向以及具体的业务操作等都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基于独立会计师的视角,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影响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由此内部控制的概念完全突破了审计的局限,向企业全面管理控制的范畴发展。1994年COSO委员会又提出了《对外报告的修改篇》,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

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研究对内控报告和内控信息披露格外重视,从而使得内控领域的研究更加具有整体化的色彩。内控报告对投资者加深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具有积极作用,密切了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沟通联系,强化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信任,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Willis,2000);内控信息的披露也间接具有分辨公司好坏的功能,那些不敢提供内控报告的公司较之那些提供了内控报告的公司来说,往往会具有更差的财务表现,同时内控报告的公布使企业能够彰显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策略,以图对投资者的决策施加影响,这也间接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施加影响,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全面、综合的阶段(Mcmullen,1996;Newson,2002)。

这个时期,英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也很迅速。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堪称英国内部控制研究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从财务角度入手并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下,特别强调内部控制声明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还第一次提出了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观点,在很多领域开创了英国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先河。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护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保证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认为董事对内部控制具有关键的作用,并且强调了“内部控制不局限于财务方面,而是应该包括更多的管理过程”的观点。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则是英国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研究的集大成者,为公司及董事会提供了具体的、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指引:高度重视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复核以及实行正确的风险管理政策等;尤为重要的是,该报告较早地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管理层在风险控制和管理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与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向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借鉴。

从上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平面―三维” 的过程:在内部会计控制阶段,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会计系统三要素构成了一个平面的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则演变成了一个三维的控制系统。

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COSO的《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风险管理报告。它是在1992年《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而最终形成的。该报告对企业风险管理(ERM)下了一个全新的、综合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列出了风险管理的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思路。

学术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上。Allayannis等(2001)分析了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运用托宾Q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通过对1990―1995年间720家非金融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情况的研究,发现运用了外汇衍生品后,企业的价值呈现正增长的态势,风险对冲的报酬对于那些在外汇领域具有风险敞口的企业来说,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比那些同样面临外汇风险敞口却不实行对冲的企业高大约4.87%的市场价值;而对于那些本身不具有外汇风险敞口,但是在经营中涉及到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衍生品对冲带来的市场机制提升并不明显。同时,还发现了有利的证据支持风险对冲能提升企业价值的假设。Hoyt和Liebenberg(2008)运用美国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料数据,对2000―2004年期间共166家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采用ERM的公司,其公司价值的增加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这种价值的增加体现在公司特征上,表现在采用了ERM的公司往往规模更大,行业多样化、国际化程度更高以及财务融资能力较强等;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发现,采用ERM的公司价值比未采用ERM的公司平均高出3.6%,且在统计和经济意义的检验方面均为显性,从而证明了ERM对提升公司价值的积极作用。Kallenberg(2007)分析了风险管理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他以ABB公司为例分析了开放的、直接的风险管理对于建立公司信誉和维护公司价值的重要意义,ABB公司的股价在2001―2002年间下跌了90%,其中50%是与石棉危机有关的。

对风险管理要素的研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Andreas Muller(1999)分析ERM流程的角度是成本控制,他认为ERM包括风险剥离(risk stripping)、风险地图(risk mapping)、风险组合和套期(risk packing and hedging)三个阶段。Colquitt等(1999)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风险经理在ERM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Lisa Meulbroek(2002)在传统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可能性预测和后果评估)、风险策略制定和方法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司价值模型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CAS(2003)对ERM流程的分析注重了企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传统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环境分析的基础性意义,提出了ERM流程包括环境分析、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整合、风险优化和利用、风险控制与评估等步骤的循环。

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研究是最近的一种趋势。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声誉风险以及可持续发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将这些问题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中,从而将风险管理的目的拓展到了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方面。CAS―ERM报告(2003)就提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和长期的价值;Marsiglia等(2005)、Forstmoser(2006)的研究分别从企业价值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挑战、企业声誉风险的管理问题出发,来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从而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五、展望与趋势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风险管理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企业破产风险的衡量问题。次贷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在极短时间内枯竭的,偿付能力在几个月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以防范企业破产风险为直接动因的企业风险管理,该如何来衡量企业的破产风险呢?该使用什么工具来动态监控呢?

第二,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问题。本来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金融产品如CDS等,反而变成了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来源,本意是要分散、降低风险,结果反而集聚、恶化了风险,那么该如何来使用这些具有两面性的工具呢?

参考文献:

[1]Fikry S. Gahin,A Theory of Pur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67,34(1):121-129.

[2]Herbert S.Denenberg,J.Robert Ferrari,New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The Search for Principles[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66, 33(4):647-661.

[3]J.David Cummins,Risk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76, 43(4): 587-609.

[4]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5]William F 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6]James La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From Incentive to Controls[M].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2003:88-91.

[7]Thomas Ullrich, Pooling Risks in a 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J], The John Liner Review , 1992, (6): 41-49.

[8]Richard R. Scott,Attrib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1976,6(3):. 277-290.

[9]George Allayannis,James Weston,The Use of Foreign Exchange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spring,2001, 14(1): 243-276.

[10]Robert E. Hoyt,Andre P. Liebenberg,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11]Kristian Kallenberg,The Role of Risk in Corporate Value:A Case Study of the ABB Asbestos Litigation[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7,10(8): 1007-1025.

[12]L.Lee Colquitt,Robert E. Hoyt,Ryan B.Lee,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Risk Manager[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1999,2(3): 43-61.

[13]Lisa 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A Senior Management’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s. 2002.

[14]Casualty Acturial Society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R].2003.

第3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2012年5月13日,西南论文联盟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历时3年,对全国25个省、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进行入户调查,最终获得8438份有效样本。结果发现,高达95.63%的农业户籍受访者家庭未持有任何形式的商业保险,而非农业户籍受访者家庭中这一比例达到90.72%。在持有商业保险的家庭中,平均保费支出4300元以上,其中非农村户籍占据更高的比例,而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又是购买商业保险的人群中占比最高的。

保险覆盖率极低

报告显示,我国90%以上家庭未购买商业保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卫星在接受《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保险产品不是特别丰富,比如城市居民保险、农村一些基本保险,一般来说功能比较单一,而且覆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开发一些比较好的产品,可能会更容易让投资者进入。”

此外,中国的保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尤其在理赔、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方面,消费者的满意度最低。

初高中学历人群成主力

不少人以为,学历越高的人,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就越强。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就保险消费者的教育特征而言,初高中学历的群体是商业保险消费的主力,占比47.58%;博士学历和没上过学的人群占比较低,分别为2.3%和1.9%;本科学历人群占比则为14.2%。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历最低和最高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很小,而学历中等的人,总体来说更愿意持有商业保险。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持有商业保险

看看和商业保险相关的其他数据,记者发现很有趣的一点: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持有商业保险,其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中女性占比50.78%,男性占比为49.22%。

第4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为切实做好我市重特大事故(险情)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口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政文〔20*〕14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在市政府的领导

和指挥下,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迅速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成立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有效抢险救援方案,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灾害发展,消除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城市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本《预案》所称重大、特大事故为:

(一)重特大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事故;

(二)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

(四)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五)重特大非煤矿山事故;

(六)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七)重大特大急性中毒事故;

(八)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九)重特大二次环境污染事故;

(十)重特大学校安全事故;

(十一)其他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重特大事故的具体标准,按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三、应急救援责任

各乡镇、办事处及市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重特大事故(险情)防范和应急救援责任制,做到反应迅速,措施果断,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对救援抢险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延误时机或不履行职责者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章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组织和部门负责的原则。

一、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

(一)市政府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市政府市长任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总工会、建设委员会、交通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用事业局、教育局、环境保护局、工业经济发展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火车站、文化局、电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

市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4321987。

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值班电话*旅游、林业、水务、铁路、文化、电业等部门或单位,应当分别成立专业指挥部,负责管理范围内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三)各乡镇、办事处和驻项武警在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各自职责参加市各专业指挥部,其负责同志为专业指挥部成员。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二、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职责及分工

(一)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主要职责。

⒈启动、终止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命令。

⒉按照《预案》程序,根据事故发展状况,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⒊随时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和《预案》实施进展情况,对《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⒋在本辖区紧急调用抢险救援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及场地和相关设施等,并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必要时给予补偿。

⒌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和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工作。

(二)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⒈传达总指挥部命令并监督执行。

⒉及时与专业指挥部和事故单位保持联系,掌握事故现场救援情况,适时向总指挥部报告。

⒊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

⒋承办总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职责。

⒈负责组织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⒉协调相关专业组的救援工作。

⒊事故对*边造成威胁时,组织协调人财物的疏散工作。

⒋检查和掌握事故现场的救援状况,适时与总指挥部联系。

⒌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⒍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四)专业指挥部指挥长职责。

⒈负责召集各专业组和抢险救援部门及相关单位现场负责人会议,研究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具体救援措施,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⒉负责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各参加单位的主要职责分工。

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⒉市*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干警抢险、救助、侦察、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⒊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⒋市消防大队: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现场灭火、侦察、消除泄露和污染、抢救人员物资、抢修设备。

⒌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救护。

⒍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对泄露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提出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

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协助牵头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对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⒏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等公用设施管理部门,负责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信等有关设施,确保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⒐事故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的前提条件

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根椐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向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或副总指挥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启动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

(一)人员伤亡多。

(二)险情重大、危及公共安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企业或乡镇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救援的。

预案的启动应遵循最小化启动和分级启动原则,即下一级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上一级预案。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总体预案。按照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乡镇(办事处)预案、市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先后顺序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一)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或市专业指挥部提出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预案》全部启动须市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启动命令;部分启动预案,由市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启动命令。

(二)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灭灾工作时,市相关部门专业指挥部按照命令,迅速启动专项预案,并全面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无力完成救援工作时,可根据情况部分以至全部启动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启动命令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协助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市相关部门各专业指挥部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情况,结合事故单位《预案》进行施救。必要时可将事故(险情)情况通报驻项武警,请求抢险救援。救援情况应及时报告*口市政府安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三、应急救援的终止程序

事故(险情)被完全控制或灭灾结束,经事故现场指挥部确认后,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人宣布《预案》终止,应急救援状况解除。事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终止令由其人视情况适时宣布。

事故单位应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完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重

复发生,并做好清洁、防疫、消毒和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正常秩序。

第四章应急救援体系

一、构建企业、乡镇(办事处)、市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分级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即: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乡镇(办事处)应急救援预案、市应急救援预案和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一)企业应急救援预案。

针对企业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即启动企业预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险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若需外援时,则请求当地乡镇(办事处)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施救。

(二)乡级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本辖区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在同时有市相关专业指挥部实施救援时,现场指挥长由乡镇(办事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人担任。若乡镇(办事处)确定重大事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

(三)市级应急救援预案。

市辖区域内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需及时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市属企业或乡镇(办事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需启动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请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启动市级预案施救。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预案第二章第一条第2款中《项城市应急处理专业指挥部设置表》内所列事故负责范围制定各自重特大事故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市有关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的编制

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分布图及安全通道示意图。

(二)应急救援组织、分工、职责、联系方式。

(三)应急救援技术保障、救援队伍、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运输保障。

(四)事故应急启动和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五)事故报告和事故现场保护。

(六)企业预案应有事故预防措施,救援路线和外援方案,并将应急救援预案纳入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五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一、应急救援物资

各乡镇、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情况,配备一定标准的必要的救援物资、设备和防护装备,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性能可靠安全。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

二、应急救援队伍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和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险因素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当配备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在救援中,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下设的专业指挥部有权紧急调用辖区内的救援物质、救援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补偿。

三、应急救援经费

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企业应纳入财务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第六章应急救援程序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立即用最快捷的方式将事故(险情)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安委会办公室报告,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报告时可先采用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补报。

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内容为:

⒈事故(险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位置。

⒉事故(险情)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

⒊事故(险情)的简要经过、伤亡情况。

⒋事故(险情)的发展情况、波及范围及涉及的危险材料和数量。

⒌事故(险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⒍事故(险情)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⒎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⒏报告单位、报告人(签发人)、报告时间、联系方式。

(二)有关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按《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的时间逐级上报。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交通局、卫生局、

建设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文化

局、火车站等专业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市政府。由市政府通告有关单位。

(四)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总指挥部,并根据事故类别和伤亡程度,建议总指挥长启动《预案》命令,同时赶往事故现场。

(五)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程序和分工。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事故在向市下列有关单位报告的同时,向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总工会报告。由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向*口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市总工会向*口市总工会报告。

⒈道路交通和火灾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局。由市*局上报*口市*局。

⒉水上运输和公路工程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上报*口市交通局。

⒊重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上报*口市卫生局。

⒋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工程质量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建设委员会。由市建设委员会上报*口市建设委员会。

⒌其他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二、应急救援现场组织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事故(险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三)各乡镇、办事处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当地救援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抢险救援。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⒈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

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⒉根据事故(险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⒊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进

行调整、修订、补充。

⒋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⒌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边单位和人员安全和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⒍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⒎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⒏及时向市政府、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救援进展情况。

⒐做好事故(险情)的信息工作。

⒑办理市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应分组同时进行。

⒈事故抢险组: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牵头单位即为组长单位)市政、供水、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抢险救护队和事故单位负责现场抢险、人员搜救、抢修设施、消除险情等项工作。

⒉治安管理组:市*局牵头,负责事故现场警戒、预防和制止破坏活动,疏导交通、疏散群众、维持秩序、伤亡人员身份确认,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监控等工作。

⒊技术指导组: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组、事故单位、相关部门等,根据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企业预案,负责抢险救援技术方案的制定,灾情分析监控和抢险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⒋医疗救护组:市卫生局牵头,组织急救队伍,负责事故现场伤员抢救和治疗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⒌后勤保障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救援物资装备供应和运输及有关后勤保障工作。

⒍善后处理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事故单位参加,负责接待、安抚伤亡家属及善后工作。

⒎信息新闻组: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负责事故(险情)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和新闻工作。

⒏事故调查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纪检监察、总工会、检察院、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参加,按有关规定展开事故调查,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七章工作要求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要求

(一)本《预案》是市政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和事故情况随机处理。

(二)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事故单位所在地有关负责人要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四)各乡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属企业应在本《预案》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修订和完善本行政区域、本系统、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并将预案和救援机构设置情况报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

(五)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预防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意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预案,掌握预案内容和相关措施。要根据条件和环境变化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适时进行演练并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切实保证施救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六)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均有参加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义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和接收伤员。

(七)要高度重视重特大事故的预防工作,认真落实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监控,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追究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本《预案》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及时上报重特大事故的;

(二)未及时到位,延误救援时机的;

(三)未履行应急救援职责,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或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

(四)阻挠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调用的;

(五)对事故受伤人员有意拖延或拒绝抢救医治的;

第5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巴曙松认为:“这说明中国的小微企业,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生长。”而在小微企业主动寻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其融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报告指出,银行要建立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而“关系型贷款+快速审批”是这种模式的基本要求。

四成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超10%

虽然在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相比收入、盈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企业,小微企业由于其盈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基于此现状,央行降息的效应大部分被大企业所吸收。

在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显示银行在当前融资市场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不过,在融资成本方面,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最高,也占比最高。

巴曙松称,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性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调查还发现,认为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的小微企业主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比例高出其他地区1.5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外贸依赖度较大,金融危机对其冲击更加直接,从而使银行提高利率以进行风险补偿。

银担模式期求改进

报告同时显示,小微企业普遍认为,现行的担保机制加重了企业负担。调查显示,在目前有借款的企业当中,70.2%的小微企业主虽听说过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担保公司担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小微企业委托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成本较高。

首先,小微企业需要向担保公司支付 1%-3% 的担保费;其次,担保公司会要求小微企业进行一定形式的反担保,而且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增加信用担保的环节必定会增加一定的交易成本;再次,小微企业更是常常遭受担保公司的“违规操作”,如 2012 年轰动担保行业的“中担事件”中担保公司便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部分“截留”,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隐性成本,而这些额外的成本必然会加重小微企业的负担。

在此背景之下,放弃担保公司,互相担保是当前很多小微企业采取的一种担保方式创新。

“我们的模式要脱离担保机构。” 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张旭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方面是因为担保机构运作目前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他们有很多高杠杆的业务,存在很多外溢风险,现在也没有外部监管,他们资金的投向和资产配置都很不透明,前面中担出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本来银行和客户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担保机构的介入,反而加剧了风险;另外一方面,我们确实也没有必要和担保公司合作,事实证明应对风险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行业互助合作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等。”

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做小微企业的银行是民生银行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 2010年到2012年,我们的新增贷款的一半以上投向了小微企业。截至2012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169.5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将近23%,小微企业客户数99.23万户;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60.76亿元,资产客户达到12202户。但我们银行主要通过组建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内部的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以此来建立起小微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打破小微企业贷款传统的担保难题。”

小微企业风险概率低

巴曙松指出,越来越多的银行都提出要服务小微企业,甚至给人留下“银行转型,必谈小微”的印象。调研中发现,银行要成功服务小微企业,仅仅明确这样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

“其实2012年以来,根据我们调研得到的数据来看,中型企业的风险反而高于小微企业。” 张旭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报告指出,从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融资需求特点可以看出,除经营风险高、贷款规模小导致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必然承担较高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这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解决,但在经营机制、风控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也都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总结称,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决定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应更多采取关系型贷款模式,即通过客户经理掌握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并据此进行授信决策;此外,小微企业融资的“短、小、急、频”的特点还要求银行建立快速审批机制。

巴曙松指出,就中国而言,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主多方面的标准化的信息很难获得,使“关系型贷款+快速审批”服务模式在中国复制具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金融抑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有限,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银行探索关系型贷款模式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和动力并不算很强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充分发挥小银行长期以来就实行的关系型贷款服务模式以及决策链条短、决策速度快的比较优势,支持其服务小微企业,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事实上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银行在小微贷款的审核中逐笔审核的风险反而比较高,批量审核的风险反而低。”巴曙松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首先批量审核对银行来讲,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逐笔审核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在进行,过分强调抵押物。有个案例,我们在去某家银行南京分行调研的时候发现,他们出现问题的贷款,都是500万、600万,都有房产作抵押。反而是一些无抵押贷款的小微企业,他们很珍惜自己的企业信用,出现风险的概率反而比较低。”

第6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表 保险制度 审计独立性 契约

一、传统审计责任三方关系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利益和受托经营者的利益并非一致。公司财产所有人(股东)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在传统审计责任关系中,存在着三方面关系人,即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其中,审计委托人是审计报告的付费者,也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

在该审计委托模式中,三方面关系人的责任关系界定清晰,首先,股东与管理层之间是受托经营的关系,管理层要对股东负责;其次,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审计人要对审计委托人负责;第三,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是审计关系,两者不能存在利益上的关联。上述制度安排使审计人具有保持独立的动机以及条件。股东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非常重要,当管理当局发生违约行为而对注册会计师施压时,它有利于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委托安排的核心内容,只有保持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才能对公司及管理层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二、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变化

上市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东人数众多,属于公众公司。为了对上市公司形成监管和制约,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因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也被称为强制审计或法定审计。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以及股权的日益分散,出现了传统审计平衡关系被打破的局面,具体分析如下:

在传统审计三方模式中,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是股东,而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使用者是公众(包括购买股票者、潜在投资者、供应商和顾客),审计的目的由过去保护股东的利益转变为现在保护公众的利益。公众的决策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公司的业绩好看,潜在投资者会增加对公司的投资,债权人会让借款条件变得更为宽松,供应商和顾客会更乐于与公司合作,结果公司的融资能力增强,公司业务量增长,股票价格随之上升,股东有利于获得长期或短期利益。在面对公众时,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双方的矛盾有可能隐藏起来或趋于缓和而达到利益的一致,一旦股东、管理层形成合谋,则使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成为一个概念。

在传统审计三方模式中,股东与注册会计师形成契约关系。而上市公司实际上是管理层掌握着选取审计人员的决策权。随着股权的分散,临时股东人数的增加,管理层作为内部控制人不仅决定着注册会计师的聘请、聘请费用的多少以及审计费用的支付,而且决定着注册会计师为公司提供的审计、咨询等服务费用的结构。管理层一方面充当委托人,向注册会计师提出委托业务,支付报酬,而另一方面却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审计费用是注册会计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注册会计师在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之间博弈时会处于劣势,易被管理层控制与其形成合谋。

当传统审计责任三方平衡关系被打破后,我们在审计初期所看到的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的动机和条件被大大削弱:一是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是上市公司,而主要受益者却是第三方(公众),委托人与主要受益人利益不一致;二是传统审计三方关系实质上只剩下两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管理层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付费者可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符合他们利益的意见。注册会计师本应为所有报表的使用者出具真实、客观、独立的意见,但是从经济利益考虑,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动机和条件披露上市公司的不利信息,往往很难做到把审计风险消除或者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影响到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

三、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优势

在现实情况下,要提高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可靠,必须改进审计委托模式的关系,在保持审计独立性方面下功夫。美国纽约大学的会计学教授乔斯华·罗恩(Joshua Ro-nell)于2002年提出了一种新型财务报告审计模式——财务报表保险制度(Financial statement insurance,以下简称FSI)。

FSI制度针对现行财务报告审计模式的缺陷,将传统的审计三方关系改变为四方关系,即引入保险公司和保险制度,公司管理层不再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而是由经营者向股东提交投保计划,由股东大会决定是否投保及投保的金额及相应的费率。在股东大会决定投保后,再由保险公司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最后由保险公司对审计报告质量负责。

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和市场化的产物,它的推行对于原有的审计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1.在特定的投保额和费率下,保险公司的目标是尽量减少报表失实而造成的诉讼损失,因而它的目标和利益与报表受益人是一致的。

2.在FSI制度中,审计人员与保险公司签订契约,审计人员从保险公司获取报酬,审计人员对保险公司的责任将通过合同加以约定。该制度有利于消除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关联。一旦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发生合谋,出具不实报表,则该注册会计师面临赔偿、职业信誉下降以及失去客户(保险公司)等损失。而保险公司为了其自身利益必然会通过积极检查来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因此,管理层收买注册会计师的难度很大。

3.新的契约设计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激励机制和信号传导机制。基于市场机制的FSI制度,根据审计的结果评估其错报风险并确定承保金额及保险费率,对因为财务报告错报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负责对投资者进行赔偿。保费高、保费率低的公司的财务报表质量好,市场会选择那些投保额高、保费率低的公司,相应的公司的股价也会上升,这也就给公司管理层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带来内在激励和外在压力。

与增加监管机构、加大检查力度、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等措施相比,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遏制审计失职、公司财务舞弊的趋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史上的一次进步,但是推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本身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四、推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析和解决措施

乔斯华·罗恩指出FSI制度是建立在证券市场处于次强势的基础上,同时依赖于规范的保险业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法规政策制度也并非完善,因而当前环境下推行该新型审计模式存在不少风险,主要风险分析如下:

(一)市场风险

在新险种进入市场的初期,由于法律和行政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购买财务报表险,保险公司在该险种的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投保的上市公司不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可能会引起保险公司低价竞争或放宽承保条件,这样不但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结果的可信程度也会误导投资者。

(二)注册会计师与投保公司合谋的风险

FSI制度把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降低了,但是相应地也要与保险公司分配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而与投保公司勾结,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保险公司势必存在巨大的风险。

(三)保险公司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风险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但实际上仍然是从投保企业的保险费中支付的。也就是说,传统审计模式下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直线关系转移为保险公司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直线关系,保险公司也存在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可能性。

(四)注册会计师与保险公司合谋的风险

保险公司为了获取更高的保费收入,可能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压力,使其提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风险评估的水平,比如原来通过初步审计活动之后认为没有问题的,现在可能会出具有问题的审计意见,从而提高保费、降低保额,于是形成注册会计师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谋。

以上风险分析告诉我们,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推行FSI制度,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手段。FSI制度的优越性依赖于有效率的市场,为了使新制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现出来,从根源上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应探索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各方积极参与的综合调节体系:首先,国家需采取措施完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在政策上鼓励财务报表保险公司的成立或者其他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业务,给其提供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其次,政府需修改《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制度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法规中有关审计制度安排的规定,对现行的审计安排制度进行改革,引导审计模式的有效转变;最后,监管机构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和投保公司之间的沟通机制,协调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更多的上市公司有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易琮.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解决审计独立性的新思路[M].中注协行业发展研究资料,2004.

[2]张婷,余玉苗.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中的契约设计及其有效性[J].经济评论,2005(03).

[3]陈吉凤.我国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11).

第7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一、适用对象、适用范围

(一)适用对象。在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担保机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担保机构分支机构和其他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

(二)适用范围。对发生涉嫌非法集资造成群众挤兑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的;重大债权到期无力清偿债务的;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主要负责人失踪、非正常死亡或被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等,均视为重大风险事件。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成立市处置担保机构和分支机构风险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治通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王玉民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常务副秘书长、市工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工商局、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人行、市银监局、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树敏兼任。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应急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对全市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研究、决策和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各专门小组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处置情况。

市应急领导小组下设预警信息组、现场处置组、司法救助组三个工作小组:

(一)预警信息组

职责分工:

1.担保公司出现风险性突发事件时由市工信局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向市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2.分支机构出现风险性突发事件时由市工商局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工作职责:

1.定期收集整理各类涉及担保公司运营信息资料,定期对担保公司担保情况进行审查和审计,并作认真研究分析,监控担保风险,为领导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

2.对发现本预案适用范围规定的重大风险事件苗头的,应当对担保机构进行重点监管,派专人进驻担保机构,必要时公安部门要介入,责令限期整改,及时化解风险。

3.监测到有重大风险事件发现危险时,应当立即向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4.担保公司风险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收集动态信息,做好上情下报,畅通信息渠道。

成员单位: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人行、市银监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二)现场处置组

职责分工:

组长由市公安局分管领导担任,负责组织协调,控制现场,向领导小组报告。

工作职责:

1.深入担保公司风险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做好有关解释、宣传、调解、劝导和行政指导工作,及时调查收集突发事件现状、发展态势等第一手现场情况资料,并向市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2.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需要向省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时提供现场动态情况报告。

3.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蔓延。

成员单位: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局、市工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审计局、市人行、市银监局、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三)司法救助组

职责分工:

组长由市中级法院分管领导担任,负责组织协调,贷款清欠,向领导小组报告。

工作职责:

1.开辟担保公司逾期担保贷款清欠司法裁决、强制执行专门通道,开展担保公司逾期担保贷款清欠工作。

2.组成专案组,组织开展担保公司﹑分支机构及其股东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侦查、审理判决等相关工作。

成员单位:由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工信局、市局、市工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人行抽调人员组成。

三、突发性事件处置程序

(一)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人行、市银监局等部门通过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监管检查等信息采集渠道,对担保公司运营情况进行动态信息收集,并及时作出综合分析、判断,对发现的突发性事件苗头信息进行甄别、确认,经初步确认后,应立即报请市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二)市应急领导小组收到突发性事件苗头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启动预案指令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向成员单位下达。

(三)下达启动预案指令后,各工作小组领导应立即到位,适时组织指挥各工作小组展开工作。

现场处置组应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按照职责分工,及时调查收集突发事件的起因、现状、发展趋势等第一手现场信息资料,并向市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做好群众解惑释疑工作,防止因情绪激化形成,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要采取措施制止可能进一步扩大危害后果的过激行为,同时,对担保机构股东和高管人员包括分支机构负责人进行监控,限制其离境,保全公司资产和有关资料,重大限度减少损失,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预警信息组要及时收集整理突发事件动态信息和处置情况,报告市应急领导小组,并视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后分别报送省主管部门。

司法救助组要迅速展开担保公司担保逾期贷款清欠司法裁决、强制执行工作,组织查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

(四)担保公司风险性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做好善后工作,认真分析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处置工作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按照“顾全大局,团结一致,果断迅速,密切协作”的工作要求,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好担保公司风险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二)各工作小组要明确职责和分工,严明纪律,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所有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必须保证在岗,保持通讯联络畅通,随叫随到。

(三)紧急情况下,领导小组有权临时调配人员,分配工作,被指定人员不得回避、推诿。

(四)处置行动应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做到“预警机制敏锐,信息反馈快捷,部门协作紧密,处置措施高效”,力求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8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6)-0104-06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号(APB Statement No.4)以来,公允价值计量一直都是国际会计界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到目前,公允价值已成为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得以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也一改以往尴尬和羞涩的处境而成为计量会计要素的基本属性之一,而且在5种计量属性之中,公允价值因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使用次数仅次于历史成本而成为最活跃的计量属性之一。据统计,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

收稿日期:2008-09-08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E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资助项目(07200701)。

作者简介:王建玲(1974-),女,山西省高平市人,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监管;宋林(1969-),陕西省大荔县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司治理;张学良(1985-),河南省开封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准则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公允价值,约占具体准则数量的45%。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不仅关系到企业资产和负债等要素的计量,而且影响着公司各会计期间盈余计量的准确性,而公司盈余又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风向标”。由此可见,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高低不仅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参照,也是衡量准则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后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提出,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研究对象也由最初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优劣问题的争论转而研究公允价值在准则中的应用效果等问题。如Barth通过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1]。Nelson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同时还发现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2]。然而,同样以美国上市银行1992和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Eccher et al却发现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券及其他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是相关性研究期间在呈现减弱趋势[3]。 Venkatachalam进一步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的证据[4]。Khurana and Kim 以美国银行1995~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和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5]。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其对象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发达的金融服务市场的存在使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可操作性较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使然。

在我国,公允价值基本尚属引入期,学者们主要对公允价值的内涵[6,8]、公允价值的性质[9]、公允价值的可靠性[10-11],以及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12]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实证研究方面,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其中,邓传洲通过对B股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后的股价反应进行检验,提供了B股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13]。然而由于B股公司的特殊性,上述结论并不能说明A股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得以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全面实施,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会逐渐增大,鉴此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第一个会计年度的盈余信息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公允价值对我国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准则制定机构及时了解准则制定质量、准确把握准则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对会计盈余的影响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证券市场会计研究中,信息观和计量观是财务呈报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信息观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于其能向投资者传递影响其决策的信号,如果会计信息的披露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预期的调整,就说明会计信息是有信息含量的。因此,按照财务报告信息观的逻辑思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途径就是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下,充分披露公司的信息,即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充分,股价就越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在将历史成本作为唯一或者主要计量模式的传统会计发展阶段,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是符合当时需要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者决策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公允价值因其更好的决策相关性特征成为一种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量工具的时机日趋成熟,财务呈报的信息观逐渐被计量观所取代。

计量观主张通过引入新的计量手段,将以前由于计量手段限制不能进入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通过对表内项目更公允地计量和确认,向投资者提供更真实的盈余信息,降低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与信息观主张通过充分揭示和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不同,计量观主张通过改进计量技术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即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资产和负债,从而使企业能够提供更有利于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信息,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依照计量观理论,新准则中较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一方面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也使损益表中的盈余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1: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更强。

此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地位的明确,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调整额也在利润表中予以单独的列示,因此,该调整额在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指标好坏的同时,也成为影响股票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使用价格模型对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假设H1,本文采用相对关联研究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1)如下,旨在通过对公允价值调整前后的会计盈余的线性回归拟合优度进行对比,判断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实施效果。

Pit=α0+α1×BVPSit+α2×EPSit+εit(1)

式中:Pit为公司i第t期期末的股票收盘价格;BVPSit为公司i第t期期末的每股账面价值;EPSit为公司i第t期的每股收益,并分别使用公允价值调整前的每股收益BEPSit和公允价值调整后的每股收益AEPSit进行替代。

其次,针对假设H2,本文采用增量关联研究的方法构建回归模型(2)如下:

Pit=β0+β1×BVPSit+β2×BEPSit+β3×FVAit+εit(2)

式中:FVAit表示每股公允价值调整额;其余变量含义同上式(1)。

通过观察式(2)中回归系数β3是否显著判断公允价值调整额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若β3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价值相关性。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样本选择标准有:(1)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两个行业①;(2)2007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沪两市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 (3)2007年年报和中期报告中公允价值变动额非0。最终的样本包括金融保险业(以下简称为“金融业”)25家公司和建筑及房地产业(下文简称为“房地产业”)33家公司。

在数据整理和处理方面,本文的会计盈余使用季度盈余指标,数据主要通过逐份查阅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中期报告获取,股价信息通过查询大智慧软件获得,并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逐一核实,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 完成。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说明:在样本公司中,金融行业和房地产业中分别有11家和1家公司在2007年上市,本文无法获取这些样本公司2007年全部的季度盈余信息,因此,两个行业的样本实际观测值分别为72和128个。

由上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调整之前,金融业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237,表明公司每股亏损约0.23元,在公允价值调整之后,金融行业的每股收益最小值增加至0.01元,表明金融业内公司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一定的“扭亏”功能。在房地产业内,公允价值调整之前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718,调整之后的每股收益最小值为-0.049,该行业内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呈现一定的“减亏”功能。

① 本文选择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的原因是:第一,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第二,公允价值在这两个行业应用比较集中。

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额对每股收益的影响,表1显示,金融业每股收益公允价值调整额(FVA)的均值为0.047,占调整前每股收益(BEPS)的比例为14%。房地产业每股收益公允价值调整额(FVA)的均值为-0.005,约占调整前每股收益(BEPS)的5%,与金融保险业相比公允价值调整额相对较小。此外,金融业FVA指标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为3.66,而房地产业该指标为2.79,说明金融业FVA

指标波动性较大。

(二)实证检验结果

1. 模型(1)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对模型(1)分别采用公允价值调整前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调整后会计盈余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Panel A是对混合样本的检验,Panel B是分行业样本的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调整前和调整后对混合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均通过F检验, DW检验结果说明残差之间相互独立,并无明显相关性。变量BEPS与AEPS的t值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允价值调整前后的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调整后的R2在公允价值调整后较调整前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公允价值调整后的模型(1)的拟合优度AdjR2高于调整之前。

在金融行业内,公允价值调整前模型(1)的拟合优度(AdjR2)为0.691,在对公允价值调整后,模型拟合优度提高至0.702, EPS在调整之前与调整之后的t值分别为3.012 和3.435,该结果支持金融保险行业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强的假设。

然而,在房地产业,模型(1)的AdjR2在公允价值调整前为0.359,在公允价值调整后为0.337,较调整前有所降低,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并没有提高房地产业会计盈余信息的解释能力,因此实证结果不支持房地产业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较调整前的相关性更强的假设。

对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什么会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实践应用差异所致。在金融保险业,由于大多数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较易获得,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可操作性较强。但是对于建筑及房地产业而言,“同楼不同价”以及“一房一价”使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较难取得。据调查,在33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除1家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外,其他公司均采用成本模式,因此其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并不会形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33家房地产公司的损益表中所记录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而25家金融业公司除了3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主要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这样,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是由于其主营业务类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从而导致房地产业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弱于金融行业。

2.模型(2)的实证检验结果

为进一步检验公允价值调整额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分行业对模型(2)进行回归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

注:*** 表示在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由表3可以看出,金融业FVA显著性水平为0.125,建筑及房地产业FVA的显著性水平为0.950,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会计盈余中所包含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与股价波动的价值相关性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至于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本文认为可能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其一由公允价值使用范围较小所致。截至2007年12月31日,深沪两市建筑及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共119家,其中有91家公司年报显示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但仅有2家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投资性房地产,其余均选择了成本模式。而在公允价值使用条件比较便捷的金融保险业,主要由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导致的公允价值调整额也仅占其调整前每股收益的14%,可见在上述两行业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仍然是比较保守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对公司盈余的影响程度并不大。其二与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计量易受管理层操纵有关。在新准则体系中,考虑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被划分为活跃市场,无活跃市场,但相似资产有活跃市场以及运用估值技术三个层级,同时对后两者的使用条件作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定,然而上述举措不能完全消除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因此居于信息弱势一方的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并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相对关联和增量关联研究方法,通过对公允价值调整前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以及公允价值调整额的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对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两个行业2007年使用新会计准则后的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新准则实施之后季度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但是行业差异比较明显。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提高了金融保险业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保险公允价值调整后的会计盈余较调整前的季度盈余对于股价的变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在建筑及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却未找到类似的证据支持。

第二,针对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是房地产及建筑行业,其解释力均不显著,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股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虽然关注金融保险公司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但是并不会将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金额,信息使用者仅仅给予有限度的关注。

第三,针对公允价值调整额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是房地产建筑业,其解释力并不显著,说明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已经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于会计计量舞台,虽然股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关注公司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但是并不会将公允价值调整额的大小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公允价值调整金额,信息使用者仅仅给予有限度的关注。

(二) 政策建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然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75%的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为促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性趋同,推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更广泛地运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积极培育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公允价值的运用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建立,要素、资产的市场价格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积极培育和完善包括金融、证券以及评估等在内的各类市场体系,着力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同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提供道德和技术的支撑。

第二,建立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估值、列报及披露等多个环节,而目前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问题分散见于多个具体准则之中,给使用者准确理解企业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保护包括投资者在内的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建立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估值、计量、列报和披露等问题作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如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企业主体对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估值依据等信息予以披露和说明,对已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未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应当说明原因,并分析这一举措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等,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Mary E. Barth. fair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69(1):1-25.

[2] Karen K. Nel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No. 107[J].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2): 161-182.

[3] Eccher, Elizabeth A., Ramesh, K. & Thiagarajan, S. Ramu. 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1996, 22 (1-3): 79-117.

[4] Venkatachalam, Mohan. Value-relevance of BanksDerivatives Disclosur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1996, 22 (1-3): 327-355.

[5] Khurana, Inder K., Myung-Sun Kim. 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Cost vs. Fair Value: 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 2003, 22(1): 19-42.

[6] 卢永华,杨晓军.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 会计研究, 2000(4):60-62.

[7] 葛家澍, 徐跃.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9): 7-14.

[8] 陆宇建, 张继袖,刘国艳. 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2): 18-23.

[9] 谢诗芬. 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关系辨析[J]. 财务与会计, 2001(9): 43-44.

[10] 陈朝晖.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会计计量[J]. 当代财经, 2000(9): 53-58.

[11] 谢诗芬. 公允价值计量:中国引入绿色GDP理念和环境会计审计的重要前提[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1): 72-76.

[12] 石本仁, 赖红宁.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 暨南学报, 2001, 23 (4): 54-61.

第9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概况

(一)名称

(二)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产品市场前景

(二)原料供应问题

(三)政策保障问题

(四)资金保障问题

(五)组织保障问题

(六)技术保障问题

(七)人力保障问题

(八)风险控制问题

(九)财务和经济效益结论

(十)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奢侈品行业迅速发展

(二)项目发起人发起缘由

(三)翡翠市场需求强劲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

(三)带动本地区居民就业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国际市场调查

(二)国内市场调查

(三)价格调查

(四)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市场竞争调查

二、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产品价格预测

(四)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产能规划方案

二、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建设地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情况

(三)资源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人口情况

二、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内容

3、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三)保护评价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项目节能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分析

四、项目消防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四、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六)项目筹资方案

四、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五、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六、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七、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八、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九、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九部分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项目投资收益率

项目投资收益率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