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第1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一、概念界定

对学生来说,课堂提问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要正确、恰当地运用提问,教师首先对于自身的提问有哪些类别应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以便于做出判断和选择。但是,课堂提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它可以与教学事件相匹配,与教学过程的各阶段相结合。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期望的学习结果。首先,本文先对“课堂提问”和“教学事件”作一个概念界定。

(一)课堂提问概念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等设计问题而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对话式”教学模式。本文根据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的分类,将问题分为事实性问题、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四类。事实性问题是指学生简单回忆所学知识或者在课文里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经验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整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创造性问题是指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得出新颖、独特的答案的问题,评价性问题是指学生做出判断或赋予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的问题。

这四类问题都以某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并贯穿在这四种问题中,逐层深入,将学生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激活学生的先前成就,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有效且连贯性很强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事件概念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种内部过程,但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响,由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按照学习的内部过程来进行外部的教学活动。于是,加涅依据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分别是引起学习注意(保持警觉)、交代学习目标(建立预期)、回忆相关旧知(提取到工作记忆)、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性知觉)、提供学习指导(编码)、引发行为表现(反应)、给予信息反馈(强化)、评估行为表现(再强化)和强化保持与迁移(提示提取),这九大教学事件贯穿教学的启动、展开和结束。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带动了几十年来教学设计致力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到内部学习过程与外部教学教学事件相配合,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教学步骤。

二、语文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有效匹配及案例分析

按照九个教学事件的顺序展开实施的教学最合乎逻辑且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教师都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即如何将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有效地匹配,在此,笔者以《济南的冬天》、《林黛玉进贾府》等课堂实录为例,将莫里的四种问题与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进行有效匹配,使问题与教师教学行为保持一致性。

(一)问题与启动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启动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准备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之中。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九大教学事件中的引起学习注意、交代学习目标和回忆相关旧知,在这三个教学事件中,教师可以用相应的问题与之相匹配,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事实性问题或经验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提出事实性问题或经验型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快速、高效地将学生引进课堂。

(1)事实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在精读课文中,事实性问题的导入才能使学生保持警觉,如《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红楼梦》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啊?

生: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

师: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看看

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

这种事实性问题的导入不仅以旧带新,而且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氛围,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快速、高效地将学生引进课堂。

(2)经验性问题与引起学习注意匹配

在阅读课文中,经验性问题的导入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济南的冬天》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那么,根据你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冬天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不同的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跟《济南的冬天》形成对比,这能让教师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撩拨起学生的兴趣。

2.经验性问题与交代学习目标匹配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习者同教师一样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但是,教师交代学习目标,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师学生明确在学习结束时,他能有哪一种行为表现。这就要与问题相匹配,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大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目标,就是课文

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

这样的经验性问题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建立预知,交代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当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3.事实性问题与回忆相关旧知匹配

回忆相关旧知的意义在于先前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明确了哪些知识需要被提取到工作记忆后,就可以通过提问事实性问题激活提取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思考问题,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春》,作者在写春草图时有这样一

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请问这里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啊?

生:拟人

师:很好,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讲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里提出事实性问题,学生只要简单地回忆所学知识就能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旧知,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问题与展开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展开阶段旨在帮助学习者积极介入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九大教学事件中的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和给予信息反馈。在这四个教学事件中,教师可以用相应的问题与之相匹配,让课堂有序高效地进行。

1.事实性问题与呈现教学内容匹配

当学生做好了进入新课的准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呈现教材,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把握课文。《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大家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济南冬天的句子,说说作者

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是一个事实性问题,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不仅呈现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2.经验性问题与提供学习指导匹配

学习指导是刺激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如何编码信息,起着一种“管理认知策略”的作用。但是,“学习指导”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在特定时刻该做些什么,主要提问经验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的?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谁能说说。

上述问题属于经验性问题,学生需要整理课文内容或所学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而且要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主动生成意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3.创造性问题与引发行为表现匹配

引发行为表现是运用新知的技能,学生介入到外显行为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需要精心安排练习,以保证所要提取的命题与产生式同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但是,学生在尝试练习时很难做到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铺垫帮助学生跨出“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发展水平。《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文中拟人的句子很多,描写得形象贴切,除了这些句子之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句子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发挥你们的想象。

这是一个创造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发下,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对学生内心掌握拟人手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评价性问题与给予信息反馈匹配

给予信息反馈是认知观意义上的强化,反馈是向学生所作的交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业行为表现质量如何,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丰富的反馈源。《济南的冬天》局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文中哪一句拟人手法运用得最生动?说说你们的理由。

回答这种评价性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拟人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地步。

(三)问题与结束环节的教学事件匹配

教学的结束环节旨在评估行为表现和强化保持与迁移。“评估行为表现”实际上是“引发行为表现”和“给予信息反馈”的循环重复,再次强化习得知识的运用,而迁移(迁移是指学习者在新任务、新问题或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程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1.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教师根据课文不同的要求可以提出经验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让学生习得的知识点再次得到强化。

(1)经验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教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强化。以《林黛玉进贾府》的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带领你们分析了林黛玉的语言描写,现在你们能不能用语言描写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呢?

(2)创造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学生习得知识主要是为了运用,教师提出创造性问题是评估学生先前行为的一个最有效标准。以《济南的冬天》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景图,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用拟人的手法改写济南冬天的水景图呢?

这里的创造性问题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再次强化和巩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真正掌握知识的运用。

(3)评价性问题与评估行为表现匹配

评估学生行为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判断或赋予价值,这里就适合提评价性问题。以《林黛玉进贾府》部分课堂实录为例:

师:文中林黛玉的语言描写很多,其中哪一句最能体现林黛玉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

2.创造性问题与强化保持和迁移匹配

迁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情境,以问题为铺垫,主要是创造性问题,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习得的知识。《济南的冬天》的局部课堂实录: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济南的冬天,领略了济南冬天的美,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除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图和水景图,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景物?要求运用拟人的手法,字数200左右。

创造性问题与强化保持和迁移匹配,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做迁移式练习,将课堂的结束方式停留在运用水平,实现了语文的言语实践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提问与教学事件的有效匹配,不仅推动了教师的教学进程,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中来,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评判思维。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I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3]薛晓嫘.课堂提问的有效分布.《中学语文》.2000年第09期

[4]薛晓嫘.先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09期

第2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一、注重课上言行举止,加强情感投入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全身心投入到讲课的过程中,配以丰富的感情和动作,为学生树立一个感情丰富、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从而让学生发现并欣赏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彰显课堂教学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好像舞台形象对主持人、演员的重要性一样,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良好的教师形象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并乐于倾听,从而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诵读全文、标出生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根本彰显不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有的教师则在讲课之前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交流:“各位同学,你们有人去过山东济南吗?我可去过哦。”学生在座位上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又接着问:“那济南的冬天你们有谁见过吗?见过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下。”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现济南冬天的景象,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慢慢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完美配合,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现。

二、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彰显出语文课堂艺术魅力的,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创新教学手段,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使语文课堂艺术得到更好的彰显。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擅长“情”,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擅长“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如果语文教师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可以“煽情”,又可以“说理”。由于初中生年纪比较小,容易出现“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孔乙己》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体会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正情感。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最后针对这些句子进行小组讨论修辞分析,学生采取小组模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侧重的是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设计的氛围中,跟随教师的思路快速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创设教学手段时,应以彰显语文课堂艺术魅力为主,灵活的变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独特的语文课堂艺术。

三、组合教学方法,彰显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的组合也是彰显教学艺术的一种方式,合理的组合教学方法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录音、电视影音、电脑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更完善的教学,两者相结合将语文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得课堂效率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文章中大多以景物描写为主,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济南更别说见到济南的冬天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文字描写很难提起学的性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讲,要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最后,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来体现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

第3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问题 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化为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形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首先,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其次,语文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不断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是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步进行的。问题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开展知识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积极思考,才能通过同化和顺应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指出,语文学习不是促进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扩展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内涵丰满,具有极强的体验性,在体验性的引导性下又有着多变性,要求教师体会到学生的需求,以防学生对课业的领悟出现片面性。教育是个动态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本身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动态的、丰富的,应该实现从知识型的课程转向问题式的课程转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进行教学的改编,不拘泥于形式、不满足于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不断思考和对文本情感的不断领悟。

三、初中语文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以导学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学问题,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置导学案。其次,导学案的设计与以往的预习不同,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的观察或设计,也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没有局限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以下几个导学问题:第一,课文为什么称“紫藤萝瀑布”?请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写下来;第二,文中描写作者感情变化共出现了( )次,按顺序分别是( )( )( );第三,给课文划分段落。( )花( )花( )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单纯写紫藤萝,而是通过描写紫藤萝发出感慨( )。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强调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中解决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记忆学习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济南的冬天》的中心问题是,第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第二,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我们以第二个问题为例,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用五个词语写下自己感受过的冬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并把学生心中描写济南冬天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读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体会作者通过对济南景色的描写表达的对济南的深切思念。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舍塑造的“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山村卧雪图、玲珑水晶图”进行阅读,画出关键词,描述简单的画面。通过欣赏老舍先生塑造的故乡冬天画面的形象,进一步理解济南冬天的温情和作者渗透在景物中的感情。

(三)以问题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见效周期长的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朗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技能要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通过课外实践,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而应用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不断实践。问题教学法的另一个重点正是突出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若干问题并导向课外。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第一,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何异同,下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班级交流和网络平台展开关于该话题的讨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什么是插叙,在课下找出几篇插叙的文章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双线并行的写作和构思技巧;第二,了解作家的作品和更加详细的背景。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找资料、调查访问、网络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开展语文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学习,使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不竭动力。

第4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语文新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新课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新课改的课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东西,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还记得那一节平常的语文课,我讲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冬天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一下。”刚说完,学生就滔滔不绝地讨论开了。“美丽”“快乐”“荒凉”“萧条”“寒冷”、“冰天雪地”……,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学生说了一大串,等他们说完了,我没有急于张本,而是面带微笑地慢慢说道:“那么谁来说说自己的具体感受呢?”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准备抢答。他们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冬天,我耐心地听着,和他们交流着,探讨着,一个多味的冬天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完,我接着说“同学们,看来大家对冬天都有独特的感受,可见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大家一样,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心目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我还没来得及板书,学生们就及不可待地翻书了。……后面的课一直很精彩,学生学得也很投入,我也很轻松: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与学生心目中的冬天融为一体。

回想起来,我当初设计的导语并不是这样:本想用一个话题,引出学生对冬天的感受:荒凉、萧条,以此造成学生认知与课本上所描绘的冬天的特点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是,当我听到他们的回答并不仅仅是我想要的时,我马上意识到:不能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不能“同化”他们,要尊重他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注意课堂的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机智应对生成性的问题。美国哲学家爱墨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第5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探究;新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 发展前景

第6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备学法;学习方法;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板书

一、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段落结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备这类课时,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教材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教师只教一段,其他部分引导学生自学,如《与朱元思书》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一段写山,哪一段写水,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水”的特色(清、急),作者是怎样把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比喻、借代)。

通过讨论,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总结学习方法,并用此方法去阅读“水”的特点的那段课文,并把《小石潭记》拿来作为对比阅读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如《鱼我所欲也》,亦可用此种方法教学,只教几句不同的句式和不同词语,其余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法自己去翻译,自己去学习。

教学法的应用,并非单一的应用,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利用,对某篇文章或某一段落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可以采用,如《背影》《白杨礼赞》可采用“提前教学法”或“拦腰教学法”,让学生直接了解本文事件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等。而朱自清的《春》中绘春部分则可采用诵读法、品味分析法、演示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相互应用,这样学生就懂得了时间关系,事件前因与后果的关系,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的抒情线索,学生也因此掌握了这类课文应该学习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揭示学习规律,点播学习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向学生揭示学习规律,指点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规律去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可采用“理解内容,分析关系,理解表达方式”的学法。理解各层次的内容:一层(第1自然段):通过对比写济南冬天的“温晴”。接着用启发式谈话问:“通过什么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山水)?哪些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二层(2~4自然段):通过分析感悟,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此段描写阳光下的山,冰雪覆盖下的山及城外的远山,由此概括这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山。再问如何描写水?为何写水藻的绿?为何写不忍“冻上”?

最后采用“归并法”让学生归纳文章第二层的内容(济南冬天的水),最终得出最后一句是总结全文的话,“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篇末点题、深化题意、升华情感。让学生掌握这种学法(规律指导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段落或其他类似的课文。

三、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用灯、板、演的形式向学生运输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载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教材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文章或作者的思路概括起来。一幅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板书,既能够以明晰的图像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引导学生循路而学,有利于学生学习逻辑关系、提高思维训练、激化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春》,课文采用右边的板书。

这样以明晰的线索、简单的线条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四、巩固练习,形成规律,提升学习方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巩固旧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例如,教学议论文时要让学生明白,每遇到议论文就必须了解关于议论文应掌握的内容:论点(位置在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文章的过渡句、自行归纳),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说明文的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时,教师可以用实例的形式做练习,之后形成答题方法,如,《苏州园林》中课后作业第三题的第一小题:“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中的“绝”字,能否删掉,可用公式:回答能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带词解释句子+去词解释句子+说明文的作用(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这样就能让学生把学习与应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7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四种方法值得一试。

1.“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2.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8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导入新课;导入艺术;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6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50-01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四种方法值得一试。

1.“丢包袱”导入法。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2.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第9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教学课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它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在语文的教学中注入新的血液。下面试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辅助作用。

一、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就是成功的阅读。因此,一节课的开头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不够理想。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中学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经常还需要有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们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先设计满天的明星和灿烂的街灯依次明暗闪烁的动画场景,再设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动画,屏幕上显示:明星和街灯有什么联系?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在这首诗歌中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之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就能够达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发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有部分文章的写作背景都是以中国二三十年代到四五十年代时期的,距今已有几十年,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等等;还有一些国外的作品,同样也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的《变色龙》等等。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背景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状况、中西方社会的各种差异不是简单的口头介绍或阅读所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在了解作品的背景时不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作品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他们的阅读的情感,为完成本次的阅读教学工作做服务。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江南城镇的图景和的人文环境:“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再通过展示孔乙己、掌柜和丁举人的不同神态的面孔,配以画外音,展现出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的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此时此景,学生的心情自然是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麻木的民众谴责和对丁举人之流的愤恨。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孔乙己》,这还能不成功么?

三、能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因此,它也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形象,由静态变动态,把原来枯燥或乏味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所以,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语文教学获得较佳的效果。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就能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特有的冬天景致。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播放自制的《济南的冬天》图片为背景音乐的课件,使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将获得的信息汇聚在大脑中形成对济南冬天的立体感性印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作用,突破了重点、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变换一下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结构和制作等特征。于是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的中国石拱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造型结构及力学原理等,再配以解说,学生则兴趣盎然地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边听着教师讲解,探讨它们的形式、结构、历史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讨论,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悠久的特征。

五、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