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观上的政策作指导,但各地在如何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上却产生了问题。有的地方不知从何下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别人的做法,致使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产生了新的趋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它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对其要求更高,因而难度更大。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困难不少。一是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是现在数量矛盾已缓解,品种与质量的矛盾加大,为此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这需要较长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觅。首先,由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本身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其次,近些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再次,农民进城的门槛仍然过高。表现为户籍制度等限制政策过多、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进城成本太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等。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第2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省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省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二,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3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7-01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第4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 要以组织创新、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培养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当前存大的问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生产经营独立自主的前提下, 广大农民群众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自愿组织起来的利益联合体或自我服务的经济实体, 是农业技术推广、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迅速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是“ 龙头”企业连接农户的的纽带, 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核心, 是多元参与主体有效节省交易费用和共同分享利益的前提。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合作主题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和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是由当地“能人”领办。充分利用“能人”现有的场地、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二是依托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兴办合作组织。部分农业企业集团是集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定单为纽带,组织社员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养殖,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三是依托县乡农业技术部门、供销部门创办合作组织。发挥部门具有的技术、资金、服务、组织等优势,推行“部门+科技示范户+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信息、科技、市场、生产、流通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村委会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如村委会结合本村的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形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统一组织销售,带动农户致富。五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大户领办。由种植、养殖大户等为解决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组织销售、生产经营环节而领办组织成立的。六是农户自发组织的服务组织。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处于“散、弱、小”状态。一是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不适应。二是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较小,参与的农户比例不高。三是跨村、跨乡镇的合作组织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以自我活动为主,缺乏交流与沟通,难以形成跨县、跨市的合作与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作组织的整体服务功能,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农村体制不健全,村集体组织力量薄弱,不能有效的组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措伤了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缺乏必要的资金、信贷支撑, 使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有限,很难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和规模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村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不够完整与稳定;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要销售产品 难以进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增值效益不高;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引导。

(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制订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章程。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形同虚设。三是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行和管理随意性较大。日常运作由少数人或个别人说了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四是多数合作组织未注册登记。五是管理人才缺乏。致使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发形成, 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运行不规范、内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松散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虽然与农民形成了一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契约关系, 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有些会员, 只想通过组织分享利益, 不愿承担会员应尽的义务。

(三)服务层次低、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经营方式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活动范围狭小,信息流通不畅,难以采用连锁经营、制、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难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二是服务层次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对加工、销售等农民企盼的服务开展得较少。三是合作水平不高。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松散式管理,利益联结不紧密,是松散型的买卖关系,缺乏必要的合同约束,买卖的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四)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合作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大多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组成,其运营、管理多半凭靠的是经验、运气, 并不懂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去组织生产, , 更不会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市场,人才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 瓶颈”。 各级各部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不够,再加上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合作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

(五)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受到各种政策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很难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规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也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部分乡村干部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认识,乡镇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重点培育和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大多仍局限在生产、加工、供销、运输等方面某个环节上, 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的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少, 导致农产品效益增值的缺损。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握原则,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增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根据农民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选择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和内容,加快合作社发展步伐。

(二)结合地方特色,服务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与当地特色和有优势的农业产业相结合,多形式、全方位地与生产技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使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鼓励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村级社区性合作社、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供销社、农村种养专业大户、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机制和体制创新。

(三)促进登记注册,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带动能力

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选择组织结构比较健全、功能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养,规范章程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综合效益,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辐射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原已设立符合法律规定基本条件,愿意依法登记的,要加强指导,督促其到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对新设立的,要指导做好章程建立、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等工作,使其尽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对已具备法定登记条件,但暂时还不愿意登记的,要耐心引导,激发其依法登记的积极性。建议将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情况及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综合考核。要通过落实表彰、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登记注册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发改、财政、国土、科技、工商、农业、畜牧、林业、交通、税务、金融、电力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立在农业部门,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日常工作。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注册登记工作,不收费、不年检、不罚款。农业部门要强化对合作社的管理、指导、考核,在规范管理、引导发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建议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合作社实行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示范社建设,主要用于开展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网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补助。在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财政支农项目时,对重点示范社给予优先支持。税务部门要落实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优惠措施。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监察、物价、减负部门要强化督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和搭车收费、变相收费,切实维护其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惠农培训、培养管理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付

第5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24-02

一、图们农业和农村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边境口岸城市”总体思路和“精农”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边境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边境民族乡镇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图们下辖4镇、50个行政村,其中边境镇2个、边境村10个,全市乡镇人口6万,从事农业人口3万,农业劳动力1.8万人。全市朝鲜族人口7.2万人,占总人口55%,是一个典型的以朝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凉水镇和月晴镇两个边境镇的朝鲜族比例达到67%、83%。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创收手段的新的经济模式迅速兴起,使延边尤其图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或国外规模性转移。直到现在,这种劳动力输出对解决人多地少瓶颈、经济贫困问题、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都有显著成效。延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人文环境,外出劳务人员始终居全省之首,而图们又居全州之首。截止去年底,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累计716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9%,劳务收入达到7635万元。其中,月晴镇出国劳务878人,进城务工人员2042名;凉水镇出国劳务680人,进城务工人员705名。劳务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也有它的双面性,一方面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增长,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的一大“支柱性产业”,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却导致了许多单亲无亲家庭的产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留守群体。据统计,我市留守农户共6213户,占总户数的71.2%,留守人员达到15696人。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局立足本职,加快扶持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并且围绕州里提出的《关于加快专业农场建设的相关意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抓好专业农场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户,其中月晴镇27户、凉水镇12户;发展专业农场20个,其中月晴镇6个、凉水镇3个。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2121.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2.3%,涉及农户2167户,占农户总数的24.8%。

二、当前边境镇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边境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结合“兴边富民工程”,加快推进边境镇村经济发展,使边境镇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方面因素,边境地区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增收缓慢,财源结构单一,投资偏少,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1.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民进一步增收难度大。因边境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率高,在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幼等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农业技术,尤其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上,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停留在原始的方式上,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增收难度大。

二是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我市边境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又大量流向城市或国外。因此,提升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难度很大,农村缺乏有素质、会技术、董经营的农民。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当前边境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处于自保状态,保障能力弱。除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外,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相当有限。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尚处于初期阶段,看病难”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增多。有效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尚未形成。

2. 造成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经济发展环境较差。边境一线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饮用和灌溉水源缺乏,农业生产发展受到阻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打破。

二是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地方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地方财力趋紧,在向上争取的一些兴边富民等农业项目时,因地方财政不能配套,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另外,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由于缺少大型支柱产业,缺乏产业链条,在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面不足。

三是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在偏远地区农民收入低,条件较差,生活困难,交通闭塞。不少农民难以承担教育费用,致使很多的适龄儿童辍学,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小农经济意识浓厚,思想比较保守,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少数青壮年农民,也没有真正接受过种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培训,接受科技能力差,以致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劳动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很慢。

三、边境镇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边境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我们将严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村市场,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结合边境实际,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有效地推进边境地区新农村建设。

1. 依托资源优势,创新特色产业。要解决好边境地区“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仍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边境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支撑力度,下大力气引导农民,向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又有市场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开发项目,建立棚膜经济、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延黄牛养殖基地等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上规模,出高效。

2. 立足主导产业,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专业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尽快实现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围绕我市今年发展的口岸经济,搞活城郊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边境贸易,加快建设边境贸易出口加工基地,提高其辐射能力。

第6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经济学;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8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09-03

失地农民是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土地但仍然保持着农民身份,并未转化为完全的城市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农民[1]。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逐步扩大的弱势群体,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走向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个弱势群体。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至少在4 000万人以上,而且每年还在以200万~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的重大问题,认真借鉴拉美国家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解决失地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和工作困难,尤其是解决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困难,是中国政府关注民生,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状况从整体上看不容乐观。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及其长效机制的缺失,征地安置政策缺少“可持续生计”目标、政府公共服务行政职能缺位,政府和企业的安置能力有限,就业形势的整体严峻态势,部分失地农民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缺乏就业技能和针对性培训,就业渠道狭窄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性失业与就业成本过高使失地农民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1.失地农民因缺乏就业技能导致结构性失业严重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紧缺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失地农民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从失地农民自身来讲,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再就业意识薄弱、技能低下。一方面,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积极心态。由于长期过着自足悠然的农耕生活,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存在着明显的依赖心理,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的安置,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缺乏就业技能,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没有动力加强其他技能的培养,导致他们在再就业过程中只能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或自己做些小本生意。此外,大多数失地农民缺乏长远目光,虽然也利用土地补偿金做些小本生意,但多数不能对这笔资金进行规划利用,更多的是倾向于首先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如用土地赔偿金来购置住房、家电、摩托车等固定资产,使现金资产失去了增值能力。

2.就业成本过高是导致失地农民就业危机加深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对于农村外来劳动力,失地农民在就业竞争上要承受高得多的劳动成本。以厦门市为例,仅社会保险基金而言,按厦门市2003年社保年度缴费标准计算,剔除外来员工自愿参加医疗保险这个因素,用人单位聘用一名本市劳动力,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按缴费指数1计算,等于聘用7.2名外来劳动力;按缴费指数0.6计算,等于聘用4.5名外来劳动力,如果再加上住房公积金,失地农民的就业成本则更高,因而其就业竞争力就更弱。

3.已就业的失地农民因岗位和收入缺乏稳定持久含再次失业风险

已经实现就业的失地农民,就业岗位和收入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增收难度加大,隐含着再次失业的风险。一部分失地农民在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下实现了就业,但绝大多数从事着较为艰苦、简单的低科技含量和低收入的产业或行业劳动,以及日常性质的生活服务业工作,且大多数是以非正规就业为主。据调查,失地农民的就业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进入本地乡镇、城镇企业务工或成为征地单位的建筑工人,这是比较正规的全日制工作,但收入偏低,就业不稳定;二是外出打零工,行踪不定,收入也极不稳定;三是从事个体经营,开店经商,跑运输、搞装潢等;四是自办实业当老板,成为私营企业主,但这一比例非常小;五是还有一些成了街头巷尾无证经营的流动小商小贩。以上职业,有的会随着企业转制和技术进步存在着被淘汰的风险,有的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加强存在着被取缔的风险,面临着再次失业的危险[9]。

4.就业困难使得失地农民面临就业危机导致失业比率偏高

根据中国网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非常不容乐观。1998―2003年,杭州市共有征地农转非人员15.68万,其中劳动年龄段(男16~60岁,女16~50岁)人员11.08万。在劳动年龄段人员中,目前暂时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5.76万,约占52%;截至2003年年底,四川全省共有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处于劳动年龄段内的有88.08万,其中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有54%的失地农民表示就业是最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河北迁安、高碑店市的失地农民有80%以上反映就业困难,山西省有55.6%失地农户迫切希望得到就业机会;南京市江宁区方山片区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3.9%的人处于自谋职业状态。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后应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数均超过半数。可见,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在中国不仅是个普遍问题,而且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已由一个局部问题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10]。

二、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和货币安置方式难以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和可持续生计

1.普遍缺乏效用的现行征地安置政策难以预防大量失地农民的贫困

中国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如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补偿,安置补助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所承受的损失,等等。肯定地说,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必要的,目前显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逐步得到改进。同时也应认识到,现行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低水平、不全面的,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不足以预防大量失地农民的贫困。各地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征地安置者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6]。有研究显示,根据现行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一些城市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七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二年多的生活。如果将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每月领到的养老金只相当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3的水平。从社会保障的水平看,根据南京市政府[2000]86号文件确定的劳力安置补偿标准,在不考虑工资、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如果没有工作,按最高标准4万元,以南京市最低养老金发放标准350元分摊使用,只够维持九年的基本生活。保养人员(女50~65岁、男60~70岁)每人享受一次性1.8万元的征地补偿款,按南京市2002年保养标准220元分摊,只够六年多一点[7]。

2.失地农民大多采用“短视”的货币安置方式难以实现就业和可持续生计

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针对失地农民的三种安置方式:一是“以土地换就业”,即由征地单位招工安置;二是把征地补偿费付给失地农民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负责安置失地农民,即就地安置;三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即“一脚踢”式的货币安置。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有“接受统一安置――下岗失业”的经历。如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统一招工安置了1 100余人,从目前情况看,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的90%现已下岗失业。与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货币安置因其风险小、稳定性强、见效快而被失地农民所接受,且因其操作成本低、周期短而受到了各地政府、企业乃至集体经济组织的欢迎。所以,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方采用货币安置的方式。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对该省200个失地农户的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中,被招工安置者仅占9.36%,货币安置者高达81.02%。然而,货币安置却并非就业指向性的安排,它能让失地农民得到暂时的喜悦和满足,也能在短期内维持甚至提高生活水准,却很难让失地农民成功地实现再就业。没有充足、稳定的再就业机会与岗位,失地农民家庭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生计[8]。

三、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不科学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失地农民相关权益受损

目前,各地政府普遍实行“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和谐发展”,“重结果考评、轻过程监督”,“重领导态度、轻群众意见”的考核与评聘制度,导致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最大化的思想指导下,为了更大地获取失地农民权益所得与城市土地增值之间的“剪刀差”,完全可能滥用土地征地权,抽取农业剩余,侵蚀农民利益,侵占农村集体土地收益,每每发生地方政府在“以地生财”利益驱动下的与民争利的“短视”行为。由此导致了征地补偿费用的层层被截留、挪用、挤占,蚕食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资金――征地补偿金。

而地方政府在失地农民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上的职能缺失,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缺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对此问题的认识深度不足、宣传与服务不到位,没有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培训和机会,缺少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倾斜等,也是造成目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包括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不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权能不明确,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财产权不平等。《宪法》、《民法通则》、《农业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集体”的定义极为含糊,如《宪法》简单地界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界定为乡村两级,《农业法》界定为乡(镇)、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农民集体”事实上是一个虚置的权利主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归属不清晰,弱化了农民对土地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的有效运用。当地方政府强制性低价甚至无偿征占农地时,无人出面进行干预;当农村集体领导人贱卖、侵占集体土地时,也无人出面制约。而由于实际拥有土地权利和土地收益分配权利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将失地农民排斥在征地价格确定的过程之外,使农民无法参与征地过程中涉及切身利益的决策,缺乏充分的征地知情权。失地农民难以找到适合的法律条文来维护包括就业保障在内的自身利益,导致征地补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缺乏经济基础[5]。

四、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与持续性导致失地农民就业呈现无助无序状态

1.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使得失地农民就业能力不强

政府部门组织的诸如电工、建筑、美容理发、缝纫、针织等职业培训,常常与失地农民个体的兴趣、经验和今后的职业联系并不紧密,而且,这种规模化、统一化的培训也忽略了人才市场对技能要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势必使很多失地农民都应聘这类工作岗位,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甚而,部分失地农民认为,政府官员关心组织职业培训的场次,胜于关心职业培训内容本身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68.3%的失地农民既希望政府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又担心就业培训没有实际用途。

2.政府免费职业培训忽视中老年失地农民使其成为就业更加弱势群体

根据对344位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如果按年龄分二组,可以看出在18~35岁这一年龄段,就业率达到78%;而36~55岁则下跌到不足55%,女性甚至低于50%,即这一年龄段中接近半数的人处于失业状态,长期闲置在家。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技能;二是年龄偏大。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问题时,一些部门将免费培训的对象限定在18~30岁,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这样的限制将中老年失地农民排斥在外,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也使就业培训的针对性降低,真实成效值得怀疑[11]。

3.失地农民就业服务性中介机构发展不健全难以很好提供服务

服务性中介机构如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会、职介中心,是政府部门在服务就业方面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协助。它能够更加具体地掌握失地农民在就业方向、意愿、劳工要求、技能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详细资料,制定更加个性化、更具有针对性的失地农民就业方案。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就业服务机构往往能够在失地农民就业这块园地里精耕细作,广泛联络,中间协调,起到了政府部门无法实现的重要作用。但中国的就业服务性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服务落后、缺乏指导和干预,运作机制不规范,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失地农民。在失地农民资料库的建立、就业供求信息的提供、职业培训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双向互动[12]。

总体来说,失地农民就业将面临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劳动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的局面,失地农民的就业危机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泛的重大就业课题。解决数千万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当前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失地农民的下一代、更下一代的接受教育和生活工作等长远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与科技素质提升的大问题,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雅欣.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

[2] 张桂梅,李中东.拉美失地农民问题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8).

[3] 高飞.中国失地农民就业危机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 杜伟.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5] 曹习华.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

[6] 张时飞,刘从龙.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 高勇.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生活[N].人民日报,2004-02-02.

[8] 孙绪民,周森林.论中国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J].理论探讨,2007,(5).

[9] 王晓君.略论中国失地农民就业及非农生产技能培训[J].职业培训,2007,(6).

[10] 段美之.失地农民与就业保障[J].新东方,2007,(5).

[11] 苏楠,胡静.对湖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农学卷),2007,(1).

[12] 许美翠,朱新华,朱渝铖.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7,(6).

On Landless Peasants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Economic Analysis Based

on Current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YANG Xiao-dong,WANG Li-ping

(Nanjing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211188,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lost land farmer as a vulnerable groups is the major issues to need to resolve at this stage building

第7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3.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菜琼.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

[2]赵丽霞,胡翠琴.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之路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探讨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发布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现在,人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如何建设更好的新农村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农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管理工作,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1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实处,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的现况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现在,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极其不平衡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过低的情况,农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

1.2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其中,农村经济管理者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通常农村经济管理者就是当地的农民,这样会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两种非常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当地的农民作为管理者能够更好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利用,但是这些人员在知识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无法公正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管理队伍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拥有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解决在人力资源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实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政策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很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国家在对农村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财政补贴方面,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政策,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无法落实的情况。农民在市场竞争方面意识是比较差的,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迅速,这样就使得社会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滞后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竞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2.1制定完善适应农村的法律法规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在农村问题的解决上除了要以德治国更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法规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法律保障。我国对农业的法律大致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农村经济管理者需要切实落实法律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的经济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来遏制,而这些农村的经济问题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者们及时反馈,国家才能及时了解农村的新问题,妥善解决。

2.2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干部队伍

农村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一批适应时展,了解时代要求的管理者队伍。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主要进行领导、决策的工作,是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这批干部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政治觉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农民耐心细致,这样才可以对下属有示范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包括对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而且农村的干部队伍必须要稳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员流动方案,保证在岗的人员都是有能力能办实事的人。另外,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候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多方听取农民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虚心接受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2.3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要面向群众,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归根到底是为农民大众服务的,要接受农民的监督。完善监督体制,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又能及时纠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能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村的经济管理献力献策。健全监督体制,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在一方面督促管理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为构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群众保障。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引进信息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的办公模式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统计系统,制作相应统计表格,便于政务公开。另外,信息化办公能够吸收其它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本地的经济管理更上一层楼。

3结束语

第9篇: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1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劳动生产资料基本归当地农村居民社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经营,享有农村劳动经济果实的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管理形式[1]。切实加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是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缓解农村城市二元化的经济矛盾、落实国家振兴乡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

2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专业人才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工作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需要广泛应用到各类型的社会经济财务软件、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等,要求所有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素养[2]。一些农村集体财会人员年龄较大,虽然具有丰富的农村财务工作管理实践经验,但还是无法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影响了业务管理效率。

2.2财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财会软件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缺陷,手工记账方式较多,自动记账方式还未普及,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不会操作会计软件,使得在正常使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会计数据丢失等情况,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3]。

2.3信息透明化程度低

目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账目没有真正实现透明化,缺乏具体操作细节,难以真正深入了解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具体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4]。针对此,相关财政主管部门还应深入研究,分析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相关账目及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财务账目信息公示及公开制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2.4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难以有效利用

农村所有集体土地可以分包给家庭和个人,但是一部分土地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要想提高经济收益需要集体合作,但由于分包的原因,导致荒滩、湖面等资源难以进行综合利用开发[5]。此外,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一部分土地被直接纳入征收,而由于公共资源的补偿,在最终分配和管理层面上会发生各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农村经济风险管理问题的发生。2.5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普通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地区村民的参与主动程度不高;部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更具有效性的集体激励,对农村社会基本资源的利用综合管理开发、资本的管理综合利用与农村财政资金的经济管理综合运行等工作缺乏较强社会主体责任感与管理主动性,限制了集体经济管理发展的潜力[6]。

3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专业管理

不断加强乡村农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熟练掌握现代农村集体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规律,具备基本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理论素养,有效应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管理工作问题,建立稳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保证集体经济稳步运行。

3.2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管理意识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加大了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前期投资修建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基层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具有经济发展的核心意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提出解决策略。

3.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实现透明化管理

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逐步探索农村信息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拓宽农村信息公开服务项目。注重提升农民的信息参与使用意识,引导农民接受相关信息,进而增强参与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能力。

3.4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构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集体经济社会组织行政财务管理相关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效率,维护集体合法利益。

3.5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中国现代农业集体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引入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在当前企业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基层管理人员应在充分利用新的集体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引入多元化的的企业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激活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同时,要不断完善集体基层管理人员财务激励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调动集体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效率、强化生产市场监管建立机制等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一定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管理,促进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秀慧.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52.

[2]李艳聪.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8):26.

[3]王玉新.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9):180.

[4]马国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2):41-42.

[5]刘秀丽.浅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