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旅行范文

休闲旅行精选(九篇)

休闲旅行

第1篇:休闲旅行范文

一、引言

健步走促使人们充分感受闲暇生活,获取身心愉悦,重建因为忙碌而与自然、社会、他人割裂的联系,因而除了健身功能外,兼有休闲、旅游、社交等功能,按休闲的种类划分,属运动性休闲活动。目前见诸文字的健步走休闲运动相关深入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以户外休闲旅游为方式的健步行走者(健走者)的出行动机为主要因素,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验证其特征,旨在为人们参与健步走运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案例选取――大河邦邦网“健步行走”

大河邦邦网(又名大河网邦邦互动社区)是河南最大的网络互动平台,注册用户、在线人数与日发帖量均独占鳌头,是河南人的网上情感家园、民意聚散地,旗下的健步行走论坛(版块)建立于2010年,主题口号是“走出健康,走出快乐”。目前其网友主要以郑州市郊及周边的山地丘陵地区及郑州市内滨河公园、大型公园和有开阔步道的街道为行走活动场所。

三、研究过程

(一)动机问卷编制

通过编制后反复修改的问卷的每个条目中,做出5选1的选择,选项分别是“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中立”、“不太赞同”、“很不赞同”,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和1分。问卷信度(a)为0.787,效度通过专家认定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

(二)调查施测过程及被试基本统计信息分析

1、施测。在参阅文献和对调查问卷的反复修改和最终定稿后,本研究时间安排在2015年9―10月份的每周末,由事先培训过的人员在健走者各个集合的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各个类型的健走场所发放的问卷数目保持大体平衡。在此期间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11份,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89.6%。调查信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ASS17.0进行数据处理。2、“强身健体”、“热爱行走”是健步行走旅游者出行的主要动机。我们选用了均值、标准差以及百分比(选“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选项的被试人数之和与被试总人数的比值)考察他们的出行动机,表1反映了“健步行走”出行动机调查的部分结果。通过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均得分还是百分比,“强身健体”项目都是显著地排在第一位,这说明被试出行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这种体育锻炼方式来达到强身、增强体质、驱赶疾病的目的。此外,诸如“喜爱行走体验”,即因为喜欢走步才参与此项活动,还有喜欢“出汗、累并尽情发泄”的走步感觉等项目的得分值和百分比也很高,说明这些被试因为喜欢行走运动而选择了出游。3、“健身和旅游能相结合”对出行动机的形成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于和旅游有关的出行动机项目,我们同样用均值、标准差以及百分比进行考察,结果如表2所示。

欣赏景观、感受大自然等其实就是传统旅游的主要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被试对这些动机项目的认可度较高。此外,还有较多被试认为行走只是一种方式,主要目的还在于旅游,这其实也同样说明旅游可以和健身有机结合。

四、讨论

结合本次调研结果,从更科学有效地提升人们的体育休闲质量,以及使诸如“健步行走”等网络论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出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过一些联谊活动普及推广健步走的适宜人群、行走中的禁忌和健康科学的行走方式等知识,分享“走出快乐,走出健康”的论坛行走理念等。学习了解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实践去发现、体会和印证,可增强他们继续参加活动的动力[2]。同时,对于那些热衷短途旅行的传统驴友,也会逐渐转型选择这种自助、低碳的出行方式,在旅游中健身,在健身中旅游。

第2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 秦皇岛市 体验式休闲农庄 开发策略

1.前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欧洲,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体验式休闲农业。我国的休闲农业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

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产业。而体验式休闲农庄则是对休闲农庄的进一步发展,其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切入点,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农耕文化熏陶,以及住宿、餐饮、果蔬配送等基本服务。其特色是产品体验,即游客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农耕文化体验:(1)农业生产资源体验:农作物体验、农耕活动体验、农具体验、家禽家畜体验;(2)农民生活方式体验:农民角色体验、日常活动方式体验、农村文化和庆典活动体验、农村气象体验、农村地理体验、农村生物体验、农村景观体验等。其核心是:在体验中休闲、体验中学习、体验中娱乐。体验式休闲农庄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巧妙结合,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创新乡村旅游理念的基础上,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求,促进了体验经济的发展。

2.秦皇岛市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动下,秦皇岛市的休闲农庄蓬勃发展,形成了高新科技农业园区、葡萄采摘和酿酒、观光休闲农业、民俗节庆活动等十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度假产品,打造了集发观光园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品牌。2011年,秦皇岛市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17.91万人次;门票收入2867.7万元;乡村休闲旅游社会总收入16.2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9.2%。规模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点达50余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农户达2000余户,5万余人从事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乡村休闲旅游,正日渐成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新亮点。

尽管如此,休闲农庄在开发与经营中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休闲农庄没有认真分析农庄的文脉与地脉,未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庄品牌形象。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和农业耕作等文化内涵的开发,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高。其次,缺乏合理规划和策划,盲目开发。很多休闲农庄一不考察市场,二不分析自身条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盲目开发。最后,缺乏体验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参与需求。多数休闲农庄以农业观光园为主,产品未脱离观光特征,除了可以采摘瓜果蔬菜外并无其他游客可以参与的项目,整体参与程度低,体验性不强,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休闲农庄在秦皇岛还属空白,亟待开发。

3.秦皇岛市开发体验式休闲农庄的优势

3.1地理及自然资源优势。

3.1.1地理位置优势。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有利于游客周末的短途旅行,提高旅游频率。

3.1.2旅游资源优势。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具有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

3.1.3农业物产资源优势。昌黎、青龙、卢龙和山海关区是“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甘薯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昌黎县的酒葡萄和葡萄酒产品极负盛名,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这些丰富的物产资源,使秦皇岛的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3.2文化优势。

3.2.1神话传说和名人古迹。秦皇岛市有数不尽的神话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北戴河:庄子逍遥游的传说;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天马山:天马战青虎、鲤鱼跳龙门;祖山:天女木兰;背牛顶:十八罗汉;秦皇求仙,等等。

3.2.2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舞种之一,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皮影是集民间美术、音乐、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冀东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舞蹈艺术的遗存”。[1]青龙山区剪纸也颇具地方特色,远近闻名。

3.3政策优势。

秦皇岛市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见》,对在秦皇岛市投资建设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项目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其他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4.开发体验式休闲农庄的策略

4.1进行资源评价,提炼主题。

开发前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大力依托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特色产业。在设计体验产品时需要遵循新颖性、参与性,协调性,科技性和文化性等原则,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奇特体验活动产品。

4.2搭建体验场景,营造体验气氛。

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场景和“舞台”,营造真实的体验气氛。一是进行体验空间的营建,包括人文活动体验空间,如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生态景观体验空间等;挖掘民俗文化底蕴,设计乡村民居、手工作坊等场景。二是进行体验气氛的渲染。可制作与体验项目风格一致的背景音乐,服务人员身着特定服饰进行特色表演,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

4.3活动策划,注重体验产品延伸部分的设计。

要围绕主题,进行活动策划,利用传统手段和高科技手段提高游客体验的主动性。为了提高休闲农庄综合体验效益,加深游客对体验经历的体会和回味,除了对核心体验产品进行设计之外,还需要对体验活动的延伸部分进行设计,如体验活动纪念品的设计等。

5.结语

体验式休闲农庄是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将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产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秦皇岛市“旅游立市”的思想指引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体验式休闲农庄一定能为秦皇岛旅游带来新的生机,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英民,洪京.秦皇岛地域文化与动漫形象塑造的结合[J].电影文学,2010,(20).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

第3篇:休闲旅行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说明

1.休闲与休闲旅游。休闲指人们通过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来达到恢复体力,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普遍被认为是休闲的一种方式。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界定为: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以休闲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公务和个人事物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暂时性的旅行和居留的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1)休闲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样,休闲包含了旅游的大部分内涵,并且比旅游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2)旅游强调离开惯常的环境之外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特指旅游者,而休闲没有地域环境的限制,其参与主体可以是旅游者也可以是非旅游者———居民。因此,休闲旅游在概念上应该为休闲和旅游的交集,并且优于大众旅游中一般的观光休闲,因此,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环境,在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活动如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以休闲的方式满足放松或愉悦,达到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休闲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强调“闲、慢、质”,即休闲旅游突出:悠闲、慢游,追求旅游的品质保证和满意度。

2.传统旅游地。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极其界定较多,但总体趋向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主要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较长经营历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桂林具有悠久的旅游发展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历史上,桂林就是历代文人士人的旅游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第一批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于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

3.休闲旅游体系。显然,休闲旅游并不等同于休闲,也不等同于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崛起以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可以说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更是旅游深度发展的一种标志。休闲旅游体系就是研究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更好发展,完善休闲旅游供求,形成休闲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系统和整体体系。其研究能为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传统旅游地休闲旅游体系构建意义

1.休闲旅游是国际、国内旅游深度发展的趋势。休闲,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概念与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休闲的人才是幸福的”,说明了休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有关专家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将继一些发达国家之后陆续进入“休闲时代”,休闲活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旅游康体、娱乐、传媒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将主导新一轮的经济大潮,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支柱性产业,[1]显然,满足休闲需求的相关产业发展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旅游来看,旅游活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并且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了消费的基本内容。但从现实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开发的层次浅,旅游活动不仅不能满足旅游者从需要出发的放松和精神享受,反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受其累,如我国的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旅游。因此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也随之日益庞大,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尤其传统旅游地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势。

2.促进传统旅游地产业升级,开拓和提高旅游地市场空间与消费能力。根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2009年,典型代表的7个传统旅游地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上,虽然绝对量呈正增长态势,但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降低。[2]究其原因,传统旅游地产品主要为资源依托型,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旅游深度和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缓慢。作为传统旅游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相对较久、知名度较高,但从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恰恰是这些传统的旅游地在面临新兴旅游地崛起后,凸现出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弱势。因此很多传统旅游的先后开始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步法。近年来,“休闲”概念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崛起,使休闲旅游的发展和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休闲旅游能造就游客对目的地的持久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复游率较高,具有可持续性;由于休闲的特征,旅游者停留时间长,能促进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休闲旅游综合性更强,对相关产业具有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休闲旅游及其体系建立不仅能针对性改善传统旅游地产品及市场现状,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升级,还能进一步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消费能力,增强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及其构建策略

1.桂林及旅游发展概况。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在接待入境旅游和发展国内旅游方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最早崛起者。自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游客以来,桂林旅游发展被认为经历了初创期(1973-1977)、发展期(1978-1987)、停滞期(1988-1996)、二次发展期(1997-2000)。[3]进入21世纪后,随着桂林旅游的日趋发展和成熟,桂林旅游开始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制约和约束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现在,桂林旅游包括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周围12个县的区域格局,是一个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的传统旅游地区域。

2.桂林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的条件与必要性(1)宏观上GDP经济增长与带薪假期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参与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条件,21世纪休闲旅游的来临和需求转向,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休闲性支出所占有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休闲时间的增加也是休闲经济得以兴起的前提,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调整假日,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经达到了115天,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些客观条件的转变和宏观环境及制度为桂林旅游转型和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环境和土壤。(2)中观上成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休闲旅游体系构建。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桂林旅游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但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面临转型、升级时刻,休闲旅游的市场趋势逐渐显现。从1973年桂林开始接待入境旅游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旅游发展。桂林在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2000年以后,桂林实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地市合并和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客源市场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城郊乡村旅游,大桂林旅游圈的阳朔旅游等,促使桂林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00年以来,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4]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应积极顺应旅游市场转变,发展并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在这样一个具备成熟稳定旅游产业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构建休闲旅游体系具有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已经成熟。(3)微观上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休闲旅游体系的建立。休闲被认为“是关注和关怀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它是现代社会物质高速发展后的一种精神需要,即休闲是一种获得物质享受和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消费。[5]休闲旅游,属于休闲活动中以旅游进行休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闲性,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始关注旅游质量和休闲实现的基础上,大众团体旅游,黄金周的旅游现象,将逐渐被休闲旅游所取代,注重旅游活动中的“闲、慢和质”。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已经开始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发展,休闲旅游需求逐渐旺盛,休闲旅游市场随之日益庞大,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成为我国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3.休闲旅游体系构建策略。休闲旅游的建立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而休闲旅游体系则是完善桂林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保障。桂林休闲旅游体系建立既要考虑区域整体的休闲产品及品牌构建,更要考虑包括休闲旅游产品、休闲旅游管理、服务及保障等的系统建立,将涉及休闲旅游相关方面看成一个整体,实现系统化的整体控制、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有效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品牌。(1)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休闲旅游产品是建立区域休闲旅游产品的基础和前提,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要考虑打造什么样的休闲旅游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空间如何分布等问题。1)依托地脉和文脉,突出“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特色,来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桂林以国际知名的“山、水、石、洞”自然资源和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西南独特的以壮、瑶、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资源为特色,是任何区域无可比拟和替代的。桂林休闲旅游充分依托这些现有的自然、人文优势,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具有创意的手笔和表现形式构建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是桂林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定位和发展的方向。休闲旅游注重“休闲”特征,要体现出旅游中“休闲”的高级化,否则只是过去旅游产品的简单重复。2)构筑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地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中,要充分考虑大众休闲需求的差异,形成多样化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细分市场。桂林休闲旅游,在地域特色形象建立的基础上,突出当前“山水风光体验之旅、历史文化追寻之旅、体育运动时尚之旅、养生休闲度假浪漫之旅、动感漓江欢乐之旅、民俗风情精彩之旅和特色乡村感受之旅”。既要有优化的传统旅游产品,也要有现代的新兴休闲旅游产品,既要有满足高端市场的休闲旅游,又要有满足大众化的休闲旅游,在此基础上形成自然、文化、体育健身、生态、度假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3)构筑合理空间格局的区域休闲旅游布局。区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考虑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建立,因此需要注意休闲旅游产品在地理空间格局上的分布,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环城游憩、近郊和远郊的圈层休闲旅游产品分布体系。通过在空间上不断调整休闲旅游产业布局,形成休闲产业链和产业群,扩大休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形成区域整体休闲旅游产品品牌。(2)加强和完善休闲旅游管理体系。目的地以休闲形式出现的旅游产业,不是市场自由发展能实现其良性发展的,需要相关的主体管理部门和组织规范管理、引导市场,需要形成完善的休闲旅游机制和完整的体系化管理。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旅游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和经验。随着休闲旅游的提出和转型,相关政府机构和旅游协会等管理组织,也需要在休闲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形成旅游休闲的体系化管理。田松青认为:休闲管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来提供娱乐休闲设施、活动内容以及其他服务,二是加强对休闲活动的制约”。从桂林休闲旅游发展来看,具有适应性。休闲管理系统的形成,要求政府层面对休闲旅游的供给进行规划、规范等,对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行业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对未来发展态势做出宏观驾控,引导整个区域休闲产业朝良性方向发展。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休闲行业不利或不健康因素,规范行业形成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经营氛围。此外,对需求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管理上,进行约束和限制某些休闲旅游行为以及保障休闲主体利益。(3)强化和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桂林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虽然旅游发展历史长,旅游设施和服务相对完善和成熟,但旅游服务体系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问题上仍然受到旅游者的置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服务供给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因此,同样需要关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需要强化和完善政府、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各层次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整个区域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区域休闲旅游市场服务质量的管理、规范等。从企业层面来说,服务是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现企业在休闲旅游领域竞争力实力,因此围绕休闲旅游产品,提供高质量满足休闲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休闲旅游者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考虑的重点。而从服务提供者来说,主要是单个的从事休闲服务的个人,休闲服务领域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对服务者个人休闲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第4篇:休闲旅行范文

摘要: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文章从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休闲旅游产品入手,提出了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体验营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需求,城市休闲旅游一跃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如何使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休闲旅游产品的特点

休闲旅游产品是指,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休闲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资源、休闲设施以及必要的劳动资料,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休闲、游憩、度假等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深刻的体验性。休闲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情感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休闲旅游产品对旅游设施也具有相当的依赖性。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物主要包括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旅游设施。如果只有休闲旅游资源而缺乏休闲设施,那么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是不完全的,一个地区休闲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该地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条件。休闲旅游产品还表现出较强的娱乐性。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通过休闲旅游来解除长期紧张工作所造成的身心劳累和心理压力,寻求消遣、娱乐、休息和放松,大多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休闲旅游产品正是迎合了人们对在旅游中休闲娱乐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也是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二、国内城市休闲旅游体验的现状

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旅游体验研究开始逐渐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我国旅游体验的现状与参与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深度体验三个层次。表层体验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它要创造难忘的经历必须依赖吸引物本身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游客体验效果更多地依赖旅游资源品质的高低,在资源品质不高的情况下,游客难以获得独特、难忘的体验效果。传统旅游停留在表层体验阶段,以观光为主,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当地的地方民俗文化了解甚少。中度体验是游客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来体验景区特色、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放松心情。游客在身体上、精神上与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居民有部分的接触和交流,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给旅游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更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者的体验效果,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深度体验则是指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与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

旅游体验理论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为旅游者创造或生产一种可以满足大多数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不同体验程度或层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定位。显然,休闲旅游产品属于中度体验与深度体验层次的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者更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那么在开发产品时,就应该注重体验对于游客的重要性,将“体验”、“参与”更多地融入到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中,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三、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

1.以资源为导向,有步骤地进行市场调研和推广

首先,要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城市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做出科学和美学评价,发掘已知旅游景区的休闲娱乐价值和内容,并不断挖掘新的休闲旅游景区。其次,要搞好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在不断完善已知景区的基础上,增加新项目、新内容,增强景区的科学文化含量。第三,要大力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城市休闲旅游新形象,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部门等旅游业三大支柱的工作,以及城市市容美化、社会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旅游商品销售等工作,使旅游者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丰富多彩和价格实惠的旅游环境,充分享受到休闲旅游的乐趣。最后,还要加强对休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是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2.以市场为核心,针对旅游者需求开展差异营销

在单个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确定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重视旅游者的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通过向旅游者传递各种有关休闲旅游产品的信息,增强旅游者对该产品的理解与感知,获得各种美感和知识;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甚至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使互动更加具体、深刻,使休闲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从表层体验到中度体验,最后到达深度体验的层次。

在整体休闲旅游产品的规划上,要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而转变观念;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趋势;要根据休闲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将消费者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找准产品定位,强化休闲旅游的不同核心利益,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休闲旅游产品。

在具体产品开发时,要加强现有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在完善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扩大资源开发的辐射面,深层次开发特色景区,注重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有效地将潜在休闲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休闲旅游产品,使各区域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缓解热点线路的旅游环境压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旅游者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娱”、“购”产品的开发,增强产品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天数。开发潜在顾客群,巩固现有顾客群,形成持续稳定的客源。

3.依据具体产品类型制定政府营销策略

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政府的参与,但并不是任何休闲旅游产品都需要政府的全程参与,应该视具体产品的性质而定。依托国家自然资源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就要采取“政府主导”参与的方式进行。国家自然资源属于国家财产,首先要受到国家的保护,如果政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有秩序开发,任由企业自行开发,则面临单个企业资金短缺,或企业盲目开发的危险。

对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则可以选择“政府辅助”参与的方式进行,各地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休闲度假疗养地。一方面,企业有能力建设一个休闲度假场所或旅店,在资金方面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建立起来的度假场所也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不同地方的休闲住所会带给休闲旅游者不同的感受,增强了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政府只要建立完善的休闲旅游度假场所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各地的休闲住所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质量,便可以做到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持续发展。

4.加强区域间合作营销

加强区域合作,区域间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可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同时也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针对具有竞争优势且临近的区域,要进行产品联合开发,取长补短,科学布局,发挥各区最大优势,营造大休闲旅游产品,是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区域内城市之间应走竞合之路,通过合作竞争带来和谐和效率,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兼顾各区域的比较利益,寻求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编排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把经济中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协同收益,实现多区域的协调发展。

5.积极探索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营销方式。它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体验消费者的购买理念、购买程序、购买心理和购买的原动力,使“交易”成为“记忆”是体验营销的关键。休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体验性强的特点,休闲旅游者的大部分休闲感受都是对休闲旅游产品体验的结果。因此,对休闲旅游产品进行体验营销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加以精心设计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客人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

在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感官式营销策略。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让游客建立感官上的体验,提高游客休闲旅游的积极性。②情感式营销策略。即在营销过程中,要触动客人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比如,日趋流行的科技文化休闲旅游产品,青少年在参观体验高科技带来的惊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发奋图强”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体验可以对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这无疑会拉近青少年与该休闲旅游产品的距离,形成深刻的体验。③行动式营销策略。即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来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城市风情休闲旅游产品,游客到达目的地后,不光体验地方特色生活起居方式,还可以在这期间参加一些当地特有的庆典活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加深休闲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印象,使地方风情休闲旅游产品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产品的体验性。

参考文献:

[1] 娄世娣.论双休日休闲旅游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87-88.

第5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传统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保定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市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培育与品牌建设研究》(201301024)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传统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6日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推出了“彩环京津,休闲河北”旅游目的地品牌。保定作为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核心城市,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培育是其当前和今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结合保定的实际情况来研究传统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开发,不仅对保定自身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在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之后,在一些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如杭州、成都等)被率先提出来的。国内所说的休闲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而言的一个概念(李天元等,2012)。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强调文化体验,注重精神享受(马惠娣,2002),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或一种旅游产品、一个旅游行业,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程遂营,2006)。相对于观光旅游来说,休闲旅游层次更高,具有一地停留时间长、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方式居多、重游率高、消费能级高、注重文化需求等特征(魏小安,2005;杨卫武,2007)。近10年来,随着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休闲旅游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研究内容涉及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培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休闲旅游者行为等方面。虽然对休闲旅游的认识仍然存在差异,但是学者们都承认我国旅游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休闲旅游的开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保定市休闲旅游开发优势与困难

(一)优势条件

1、文化底蕴深厚。保定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300多年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元明以来,保定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清朝时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定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民俗文化,有“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称号。保定老调、定州秧歌、徐水舞狮、涿州皮影、曲阳石雕等都是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形式。此外,保定还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和近代中国军事教育起源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形式为保定休闲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2、生态环境优良。保定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兼具优良的生态环境。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造就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野三坡神奇俊美,宛如世外桃源;白洋淀碧水红荷,胜似水国江南;白石山鬼斧神工,钟灵毓秀;狼牙山奇峰竞秀,美不胜收。另外,保定城区周边还有大量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多样化的自然景观与良好的乡村生态为保定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休闲氛围浓郁。保定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北京、天津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也造就了保定不同于京津的生活状态,表现为生活节奏舒缓、压力小,更为轻松、惬意,这是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所体验不到的一种生活状态,与休闲的意境不谋而合。另外,保定还拥有良好的市民休闲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外来旅游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一种休闲的状态之中。保定所透露出来的休闲气质为休闲旅游的开发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4、区位条件优越。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保定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这为保定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北京和天津拥有国内最成熟的休闲旅游市场,两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2012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3,797美元和14,506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自由时间增加,对品质生活追求升级,休闲时代已经来临。

(二)开发困难

1、文化载体缺失。在过去的观光旅游发展模式下,保定旅游业发展实行的是以景区为核心的门票经济模式,对于很多城市、乡村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化载体已经湮灭无存,例如,保定古城的城墙如今只剩一段,而展现保定生活民俗和建筑民俗的古街巷、古民居等已经所剩无几,很多乡村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建筑特色和田园意境。文化载体的缺失将是保定休闲旅游开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基础环境滞后。休闲旅游的开发需要有良好的目的地休闲环境、基础设施等作为支撑,由于以往旅游业发展理念的限制,保定整体的城市休闲环境、休闲设施、旅游服务、接待条件等都还相对滞后,城市环境和城市品位亟待提升,这将会制约保定市休闲旅游的开发,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这一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得到解决,需要当地政府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引起高度重视。

三、保定市休闲旅游发展途径

(一)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利用。“文化”是休闲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休闲旅游不同于观光旅游的走马观花、以量取胜,而是要让游客保持休闲的心态,深入感受目的地的文化,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马惠娣,2003)。因此,保定休闲旅游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形成不同于其他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特色。文化是无形的,要想其成为旅游吸引物,就必须考虑如何使无形的文化有形化,进行文化的创新利用。例如,“古城”是保定留给世人的重要形象,也是保定重要的文化吸引,因此可以尝试对古城风貌进行选择性恢复再现,打造集休闲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标志性区域;民间艺术则可以采取动态展示的形式,市区和景区都可以增加文化演艺的场所。保定不仅要利用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休闲项目,而且要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目的地的其他特征中,让目的地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韵味。

(二)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与产业链条的构建。休闲旅游的开发需要保定从根本上转变旅游业发展理念,树立目的地概念,而非各自为战的景区概念,改变过去所奉行的门票经济模式,由点到面,加快构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产业链条,从“一票经济”转向“一链经济”,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综合发展,从以资源和资金驱动为主转向创新、人才和服务驱动(刘锋,2010),加大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力度。在这样的模式下,目的地的门票收入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旅游综合收益却会增加。

(三)建设完善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的过程中,目的地的客源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团队游客减少,散客数量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完善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是游客自助出行的保障,能够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让游客有更多的精力体验目的地文化、放松身心、享受旅游乐趣。因此,保定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信息、旅游行业指导、旅游公共安全监测等服务的供给。

(四)构建立体化目的地休闲旅游空间体系。保定市应构建包含城市、乡村和景区三大基础板块的立体化休闲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对目的地休闲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体验。依托现有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如野三坡、白洋淀、白石山等,可优先打造景区休闲旅游空间,培育龙头项目,实现综合带动。城市是目的地休闲旅游开发中的“核”,不仅要承担集散中心和功能支持的作用,更应当成为游客休闲旅游活动开展的核心区域,因此要积极培育各种城市休闲产业要素,营造良好的城市休闲环境,塑造城市休闲特质。另外,保定市也要加快乡村休闲旅游空间的打造,重点扶持、推出一批休闲旅游特色村,增加目的地休闲旅游的纵深。各类休闲旅游空间的打造都要遵循特色化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

(五)借助科学营销树立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保定市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工作应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外化,营销对象是客源地的旅游者,要改变他们对保定传统的形象认知,树立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新形象,宣传内容要集中在游客所不了解的休闲旅游项目方面,而不要花费大量精力介绍那些为游客所熟知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内化,营销对象是目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要让他们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以便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支持目的地的品牌建设,形成与目的地品牌形象一致的人文环境。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工作应当是一个内外结合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品牌的内化,品牌内化应当先于品牌外化,休闲型旅游目的地品牌树立的根本还在于为游客提供与品牌形象一致的旅游体验。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原则。由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旅游,游客的旅游行为由行色匆匆的“赶场式”观光变为对目的地文化的深度体验和对“自由、放松、随意”生活状态的追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也从注重游客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转向追求游客质量的集约式发展,因此休闲旅游开发的本质就是在寻找一条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保定市休闲旅游的开发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对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可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目的地文化特色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引导、监督和规范旅游投资者和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保护旅游目的地的原生韵味和旅游资源的原真本性,把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提供给游客(覃业银,2011)。

四、结语

当前,由于旅游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很多传统旅游目的地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休闲旅游的开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有各自的发展实际,休闲旅游的开发需要旅游目的地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困难,从而明确发展路径。传统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开发将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安民,韩光明.从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的思考:渗透、差异和途径[J].经济地理,2012.32.5.

第6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 郑州 休闲旅游 分析 对策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工业化中后期国家的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引进乡村休闲旅游模式,1987年四川郫县友爱乡的“农科村”,可以看作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开端。从那以后,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 所以,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农村休闲旅游年”。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休闲旅游。

一、郑州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郑州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达30多个,旅游经典景点140多处,国际国内旅行社244多家,星级宾馆酒店113余处,直接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65万人。旅游人数及旅游收人情况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郑州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素有“商城”和“绿城”的美誉。市区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洛阳、开封的旅游产品,为郑州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山地、乡村、生态、体育等休闲旅游产品。郑汴公交、郑新公交已经开通,郑焦与郑许公交即将开通,郑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十分有利于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郑州市区及周边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丰富。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周、郑、韩五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历史遗留为郑州市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河南省博物院、“二七”纪念塔、郑州黄河游览区、篙山风景名胜区、少林寺、篙阳书院、中岳庙、新郑轩辕黄帝故里、北宋皇陵、浮戏山雪花洞、环翠峪、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郑韩故城、巩义宋陵、大虎亭汉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等都是开展休闲文化旅游的优良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节庆活动也日渐丰富,常年举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郑枣乡风情游、嵩山卢崖瀑布泼水节、雪花洞拍手定情节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节事活动,大大提高了大众文化休闲的积极性。

目前,郑州休闲旅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省内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但是还存在着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市场营销力度小、客源市场狭窄等众多问题,与大众休闲旅游的强烈需求矛盾突出。

二、发展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休闲旅游的特点是: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显著的休闲性;更深刻的体验性。郑州基本具备了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和条件。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品味较高。河南的自然人文资源都是很丰富的,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富区之一,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它北临黄河、西依篙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其旅游资源数量多,特色突出,地域组合良好,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周围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适合开展文化休闲旅游,山地休闲旅游,湖滨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

2.区位交通条件优越。郑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度在12°C~14°C之间,为暖温带景观,北国情调浓厚,具有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气候和环境。郑州地处中原,位置居中。从地理位置上看,自古为交通要道,今天,我国最长的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和我国最长的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兰新线纵横交汇于郑州,使郑州成为全国特大铁路枢纽站和全国铁路网的中心。公路也是如此。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

3.基础配套设施较好。近年来,河南积极进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交通便捷,信息畅达,设施齐备的旅游服务基础条件,娱乐,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从而增强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发展旅游市场大环境较为优越,顺应国际国内发展潮流

(二)劣势

1.郑州市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河南省自然资源分布集中分布在豫西南、豫北等地区,郑州市内区及其周边自然旅游资源很少。目前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而且河南众多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导致了其吸引力不强。

2.省内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发展滞后矛盾。中国统计局2008年统计报告显示,郑州市民的出游动机主要集中表现为休闲放松,但在出游时间选择上,60.2%的居民都选择避开黄金周,与此同时选择五一、十一出游的人数和频率则仍然高居第二。而且,目前郑州旅游市场上,尚无专门经营休闲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这充分反映了大众休闲旅游需求与省内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

(三)机遇

1.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条件。首先,从时间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公众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15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寒、暑假,实际享有的休假时间可达140天以上;离退休人员则相对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障。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2008年郑州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20元,人均消费支出9703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754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4575元,这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2.宏观旅游环境的推动,为郑州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全国来看,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这为郑州市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综合大环境。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又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展休闲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河南省依托优越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己经初具规模。栾川重渡沟、太行山郭亮村、嵩县白云山、三门峡卢氏、石人山等等,如今“农家乐”已经遍布河南各个省市,而且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6月11日上午,郑州市惠济区旅游局为首批的11家以周末垂钓、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统一挂牌,到2009年,已迅速发展为200多家,这些“农家乐”极大的方便了郑州市民周末休闲旅游。

(四)威胁

1.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河南省在国内也属于旅游资源大省,但是旅游产品竞争力却远不及周边省市。例如,与武汉相比,郑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2008年末,郑州市旅游景点(区)54处,比武汉市旅游景点还要多,但由于宣传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差距,武汉旅游业比郑州做的好。

2.旅游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作用似乎都是招引四海宾朋,而对传统旅游所带来的污染、对自然环境等的破坏重视力度不够。很多旅游企业普遍只看到眼前短期利益而对当地资源任意过度地开发,甚至破坏,导致自然生态严重失衡。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既达到休闲大众,又促进生态保护,都是河南省和郑州市乃至全国相关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

3.行业间价格恶性竞争。同行业间大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极大影响了市场秩序,这种竞争不仅直接造成经营者利润下降、服务质量下降、发展乏力,并且极大地干扰了郑州休闲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但随着《旅行社条例》的颁布及旅游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于这种不正之风,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四、发展休闲旅游的对策

(一)增强郑州市居民的健康休闲意识

休闲旅游是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价值的大小,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有益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郑州市休闲度假旅游比例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居民对休闲旅游认识不清晰,休闲旅游需求模糊。一些消费者误以为只要外出旅游就是休闲度假,习惯于“到此一游”和出游过程中的劳累与紧张,注重景点数量而忽视自身感受。所以加强对郑州市居民休闲教育,引导其健康休闲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大众休闲宣传。

(二)打造河南休闲旅游品牌

河南省具有丰富而多彩的休闲旅游资源,适宜开发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省内旅游资源开发不利、策划不精,导致郑州市休闲客源纷纷流失外省。只要对省内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实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营销、促销,打开郑州市休闲旅游市场并不困难。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郑州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能够充分的利用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郑州市场的同时也有利于带动省内各市的休闲旅游热。当然在开发经营实践中,需要不断关注客源市场把握游客心理,对景区资源进行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三)加大对休闲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

随着的时间推移,大众旅游消费观念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目前郑州市居民对自然类休闲旅游产品很感兴趣,尤其是滨海(湖)休闲度假、名声古迹游览和山地森林旅游。其一,可以开发类海滨度假产品。河南省远离滨海,但是省内湖泊水域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黄河、丹江等,这些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类似滨海度假地的产品,满足省内居民的亲水心理。其二,可以开发观光休闲类产品。对于省内的大量名胜古迹旅游产品来说,实现产品的转型,在观光的同时,融入休闲概念,依旧能够赢得大众青睐。其三,可以开发新型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系列。“农家乐”市场更是成为郑州市居民稳定的休闲消费热点,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再加上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我们可以开发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独特的生态旅游,使乡村旅游具有更强生命力。还可以通过出租休闲农庄的形式,形成长期而稳固的休闲客源。其四,可以开发体育探险旅游产品。郑州居民对体育旅游和猎奇探险旅游也比较热衷,而焦作、洛阳、新乡、南阳、信阳等地具有丰富的山地森林、沟壑瀑布、奇特洞穴等自然休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发时,注意把握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整体提升景区形象。

(四)合理制定休闲旅游产品价格

根据郑州市居民消费能力仍然属于中低档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郑州休闲旅游市场时,要根据郑州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来设置休闲旅游产品的价格。对高档的休闲旅游产品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增加一些符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档休闲旅游产品和项目。例如,郑州市世纪欢乐园、水上乐园和黄河游览区都属于成功例证。

(五)加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体系

加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体系,是培养成熟休闲旅游市场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能为休闲度假者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度假环境;旅行社要根据休闲度假者的需求,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灵活地服务于休闲旅游者;旅游酒店也应突出特色,打造主题旅游酒店系列。郑州市目前酒店饭店很多,但是主题酒店为数很少,所以目前酒店饭店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并进一步体现在建筑风格、视听环境设置、特色服务上。

参考文献:

【1】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

【2】弓宝宏,我国的旅游休闲业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4

第7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桂林;桂林旅游

一、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

休闲旅游的发展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正在由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的阶段,休闲旅游就显示出了它蓬勃发展的态势。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以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到20世纪末,己成为当今世界相当一部分国家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居民追求了精神的享受,于是促进了旅游业繁荣发展。现在中国的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休假日也有114天,这在世界上也算是较长的。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们已融入了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背景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完善,人们对休闲旅游必然有着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在闲暇时间里更加关注精神上、心理上和健康方面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首位,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我国也不例外,可以预知随着我国居民休闲观念的形成,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把健身、求知、娱乐等轻松、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放在首位,不仅消遣娱乐性和健身性的需求会有较大增长,而且智力性和发展性的休闲需求也将有大幅增加。玩得高兴又有益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模式成为消费主流。

桂林的休闲旅游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桂林的市区城市休闲旅游为例,无论是两江四湖也好、正阳步行街也好,中山街也好,城市的市政设施或者公园也好,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来做文章,那就是“休闲”。就连桂林人的生活也是休闲的,整个城市都体现一个休闲的风格和休闲的生活氛围,商业一般是上午9时左右开放,晚上10点左右就打烊了。近5年来市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休闲配套设施。在桂林随处可见各类休闲吧、体育健身中心、酒吧、茶楼、小吃店、园林小品、城市休闲休憩配套设施、购物中心、公园等等,你很少看到忙碌的人们,只有看到三三两两的或者漫步正阳步行街、或者荡漾在园林式的两江四湖,或在城市林间谈笑风生,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

二、桂林旅游发展的转型: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每年接待入境旅游都在90万人次以上。因此,从桂林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总结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桂林市旅游局和中山大学2000年共同编制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的分析,桂林旅游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二次发展期4个阶段。初创期(1973~1977),桂林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性质仍然以政治接待为主,属于事业型。该接待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供给严重不足,但游客接待量稳步攀升;发展期(1978~1987),桂林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向产业转化,旅游服务供给条件得到改善,游客接待量突飞猛进;停滞巩固期(1988~1996),低谷波动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及1992年桂林空难的影响和制约,桂林旅游业陷入低谷,并出现反复波动;二次发展期(1997~),第2个循环周期。其实,从现在来看,桂林旅游发展是经历了5个阶段,第四阶段为二次发展期(1997~2000),在全国旅游业稳步上升的大环境下,桂林旅游在经过短期调整后,进入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2个循环周期。第五阶段为转型期(2001~)。2000年以前对于桂林来说,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其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30多年来,开发的格局基本上是按照“三山两洞一条江”开发,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总量上不去,发展速度缓慢,没能真正发挥旅游的带动辐射功能。

传统的观光旅游束缚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甚至在正常的年份还出现了连续滑坡现象。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休闲度假旅游的规模开始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桂林市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5年之内,桂林实行了“显山露水、拆墙显绿”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使得桂林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通过地市合并河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为客源市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城郊乡村旅游、桃花江休闲度假旅游区、愚自乐园、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以及大桂林旅游圈辖县的阳朔乡村旅游、阳朔西街、阳朔世外桃源、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地休闲度假世界和乐满地休闲娱乐主题园、荔浦龙怀世界华商大会商务休闲景区、龙胜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促使桂林的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桂林旅游的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目前桂林休闲度假旅游的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连续4年出现了高速增加。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1111.43万人,其中国内游客为1030.66万人,海外游客为80.77万人,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30.10%、27.28%和81.26%;旅游总收入为501428万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345208万元,海外旅游收入为156220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44.66%、35.9%和68.66%。

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发展休闲旅游是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的最佳途经,也是保持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与其他旅游方式的显著区别是,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而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能够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延长逗留时间;休闲旅游与一般休闲的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异地活动,即消费者必须离居住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或几小时以上),这是积极、主动休闲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从现阶段桂林的休闲旅游消费来看,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己成为假日消费时尚的主流。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能够积极顺应甚至适度地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了旅游产品的转型,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不能不说很大程度归功于桂林的休闲度假旅游。

三、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新发展,多样性

1.城郊化发展。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核心——边缘化进行发散开发,主要有两种特点,一是以经济发展快、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等建设起来,一般路程在2个半小时内,比如南宁周边休闲度假区、城郊的农家乐旅游等。这类特别适合周末休闲旅游需求。二是以著名的旅游城市为核心,往边缘发展,这些环境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利用核心城市的强大客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依托桂林强大的客源市场,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短短的几年就发展了大量的诸如高尔夫、漂流、攀岩、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比较著名的有乐满地主题园、高尔夫休闲大世界、两江四湖、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阳朔乡村旅游、西街、桃花江度假区、龙胜温泉、十二滩漂流、五排河漂亮、阳朔攀岩、临桂体育休闲山庄等等。

2.主题化发展。主题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和灵魂。现代游客消费的多元性,加上余暇时间和可支配资金多,游客往理性化和个性化发展,客源市场呈现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主题化。这种主题主要是根据客源定位来进行的,因此休闲旅游更加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针对性。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世外桃源、西街、两江四湖、乡村旅游等等能够取得轰动性效应和巨大的成功就是源于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3.文化性发展。旅游产品是否有品味、是否具有生命,关键是看它的有没有文化内涵。文化是神、产品是形,如果一个优美的风景没有文化内涵那么它就缺少了生命力。休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桂林的两江四湖,将中西文化、古今桂林地方文化(尤其是明清文化)、园林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它的开通使得桂林旅游得到了质量和数量的飞跃。

4.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从众旅游到个性旅游;由感性旅游到理性旅游,由“赶场式”游到休闲旅游,由“集中时间”到“分散”游,由城市旅游转向乡间游,由国内游到国际游。整个旅游形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休闲旅游也不例外。休闲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形态,而是有一系列的产品集群组成的,与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或者与观光旅游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或者与度假旅游水融、互相促进、或者与文化旅游神形糅合。总之是向多元化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发展。无论是桂林的城市休闲旅游也好还是桂林的阳朔乡村旅游、印象·刘三姐也好都是多元化发展的。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体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体日制度的推行,体闲旅游己能被我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

5.大众化发展。虽然休闲旅游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发的产品品味也很高,但是它的产品都是大众化的,甚至有些休闲旅游产品属于公益性的,只有少数向贵族化发展,大多数休闲旅游产品普通的老百姓都消费得起。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今天,人们对休闲旅游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有钱人的奢侈享受,这在人们的收入还不十分富裕、社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时候,显然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而以旅游为手段达到休闲目的,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对此,当人们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行支配的经济收入后,己逐步得到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体闲旅游不再是少数个人的消费行为,正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形式。

来桂林旅游的游客都知道,桂林很多新开发的休闲旅游产品都采用公益性和消费两种方式进行享受,比如高品位休闲旅游产品中的阳朔西街、两江四湖、阳朔乡村旅游等等诸多休闲旅游产品都是不收门票的,大多数休闲配套设施都属于公益性的。

(二)开发模式:多元化,个性化

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与之相对应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也是多元化的。从桂林近几年休闲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种开发模式,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可以适用。

1.主题游乐园模式。该模式以某个文化主题为定位,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以总主题为依托,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开发附加旅游产品,在这个主题游乐园中,休闲旅游主要体现在主题园的休闲配套设施上,享受更多的是文化休闲旅游大餐。一般这种开发模式都是选择在城郊进行。桂林愚自乐园、兴安乐满地、印象·刘三姐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乐满地休闲娱乐主要是针对中青年游客设计的,同时配套有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标准的高尔夫球运动场等附加的休闲产品。

2.园林式模式。园林式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基础,按照园林的形式进行开发。它比较注重历史文化和园林文化的挖掘和开发,采用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桂林的两江四湖就是按照园林模式进行开发的。它分段按照不同的主题融入了中西园林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两江四湖两岸垒石跌水,设计有中西建筑风格休憩设施,将桂林明清时期四湖的文化名人和桂林风土人情以浮雕、塑像、石刻等形式错落有致的点缀于林间花间。在这里你可看到西湖双拱桥、法国凯旋门、美国金门桥等世界名桥。酒吧、游泳池、体育休闲设施、园林景观小品、茶座、歌舞厅等等休闲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所有的园林景观和休闲设施都是公益性的,而水上游乐则是商业性的。

3.休闲度假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选择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良好、离城市近的水库、温泉、河道、森林等地兴建。主要功能是度假,配合度假,兴建诸如高尔夫球、游泳池、歌舞厅、桑拿按摩、休闲娱乐、景观小品、休憩亭廊楼阁、保健疗养等附属休闲配套设施。如灵川青狮潭旅游度假区、荔浦丰鱼岩旅游度假区、桂林桃花江旅游度假区和龙胜温泉旅游度假区等4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已经一些休闲度假山庄、疗养院等。

4.乡村休闲模式。乡村休闲模式一般选择在城郊,以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俗风情为资源进行开发,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重点开发的是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休闲山庄、攀岩、漂流、自助旅游、自行车或徒步旅游产品。

阳朔乡村旅游是典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也是世界著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在阳朔,欣赏举世无双的漓江美景和阳朔田园风光的同时,遇龙河漂流、攀岩、乡村休闲山庄、泥浴、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果园等等休闲产品也会让你流连忘返。

四、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一)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创新之一:市场前瞻,引领潮流。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休闲旅游在市场上的创新在于要具有市场的前瞻性,通过前瞻来引领消费的潮流。最近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现象就是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因此必须研究市场的前瞻性。市场前瞻是指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具有超前意识后需要通过研究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心理诉求,去引领市场消费的方向,使得旅游产品永葆活力。

2.创新之二:产品多元化,互动结合。多元化的市场需要要多元化的产品,游客的需求和游客的层次都是多元化的,需要开发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源市场和客源层次开发多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

同时,休闲旅游需要与其它旅游产品互动或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要大力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加强休闲旅游与度假、观光、文化、生态等旅游的互动或结合,完善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

3.创新之三:抓主题,要精品。休闲旅游是个性化的旅游,是高品位的旅游,要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本身资源的禀赋,以主题的形式开发,仅仅围绕适合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的主题开发精品。休闲旅游不同大众的观光旅游,因此,要强调开发精品,引导我国旅游由开发的粗型产品转向集约型精品发展。

(二)文化:主题的灵魂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休闲旅游的文化价值在于:旅游活动在带给人们乐趣、享受知识的同时,引起了不同底蕴文化的直接碰撞与融合。

据美国旅行社业协会的调查,美国游客希望体验文化的意愿有所增强:29%的游客认为从度假休闲旅游中得到文化体验很重要;17%的游客认为应包括参加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否则旅游经历就是不完整的。中外游客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性有时代性差异和民族性差异之分,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指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指在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反映了对自然美的执著追求和深刻理解,讲求诗情画意和深邃悠远的意境,注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一种惬意,相对于中国的自然浪漫,西方文化更显得严谨、有序,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率和各种几何构图。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偏重于综合,西方人倾向于分析;在行为模式上中国人注重调和,西方人则多一些个性在传统价值观上,中国人重视家庭关系西方人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休闲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提升其文化价值,必须树立全球的眼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吸取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产品,才能形成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发展前景。研究世界50年的旅游发展经验,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休闲旅游开发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分量,通过文化来提高其旅游品质。

(三)环保:旅游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前所论,休闲旅游是一个高级别高质量的旅游,常常是周而复始的,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没有人不愿意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好、生态保护好的条件下休闲度假。休闲旅游是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自助式发展趋势;因此,发展休闲旅游需要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好每一个项目,保护好优良的自然环境,还要密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激发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使之自觉的保护环境和有节制的建设。

五、结论与讨论

休闲旅游是生活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是我国实行5天工作制和3个7天长假的前提下产生的,是高级的旅游形态之一。本文只是初步总结了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些规律、特点和开发的模式,从中也可以总结出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它在我国发展还是个新事物,在我国还没有条件实行带薪休闲度假的情况下,它的发展满足了现阶段游客的需求,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国家经历过的闲暇经济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是否还有中国的特殊性,如何实现我国由传统观光转向休闲度假转变,休闲旅游市场前瞻和培育怎么进行,既然它是一种高级别的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那么在未来随着游客需求的变化中如何创新它的旅游产品等等,都需要我们加以及时、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祥,李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4,(8).

[2]金丽,刘隽.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J].旅游经济,2002,(6).

[3]潘建民,黄进.论桂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第8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休假制度 休闲度假 旅游开发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

参考文献

第9篇:休闲旅行范文

【关键词】团体旅游;休闲旅游;休闲性

我国的旅游事业经历从起步开创、改革振兴到全面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空前繁荣。2007年,时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弗朗加利先生指出,在今后几年当中,中国会超过美国、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1]。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旅游接待大国和排名第四的客源输出国[2]。目前我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过渡,在此背景下,本文拟结合方兴未艾的休闲旅游,结合作为我国目前主要旅游方式的团体旅游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于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休闲旅游是未来发展趋势

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直以来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而作为一种产业去研究和开发,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并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十几年来,在我国,休闲作为一种产业,从学者到政府都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开发。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在珠海召开的全国休闲工作会议上对休闲做出了定义: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开展的观光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服务、生产和保障的相关业态与产业[3]。随后各地逐步开始引导和推动国民休闲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在国民休闲产业的发展上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推出了“国民休闲汇”等一系列推动国民休闲活动发展的举措,旨在使全省旅游业逐步由原来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休闲经济发展模式的轨道上来。

而对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在学术界也形成了几大类不同的看法。刘德谦先生认为,休闲包括异地休闲和本地休闲,旅游包括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类旅游,休闲与旅游的重叠部分即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李仲广先生则认为,从本质上讲,旅游与休闲没有任何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即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而李文明则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即旅游与休闲相互渗透乃至结合[4]。尽管上述看法有着较大的差别,但都可以体现出一点,即休闲与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休闲中应重视旅游;旅游,特别是非商务性旅游应着力体现休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观光的同时更多会去追求一种愉悦和放松,因此,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类型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类型,这种旅游模式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使旅游者通过旅游能够得到身心自在、闲适达观的休养,则应是休闲旅游体现的主要价值。

二、我国目前的团体旅游模式及其不足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旅游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但作为传统旅游模式的团体旅游仍是我国旅游方式的主体,我国团体旅游模式在饱受诟病中不断地调整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模式,如图1所示:游客和旅行社购买标准旅游产品,旅行社委托或安排导游协助游客完成标准旅游产品的消费。

随着旅行社管理的加强、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旅游产品的优化和游客对这一形式的被动性适应,我国原来较为凸显的团体旅游模式问题逐渐淡化,但因为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旅行社、游客、导游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休闲旅游大发展的前提下,团体旅游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休闲旅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如下:

(一)导游人员导购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放开,我国旅游业,特别是旅行社业经历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过程,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遍地开花,甚至一部传真、一部电话即可经营旅行社业务。这就直接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并逐渐形成了导游人员与旅行社的权责利的分离。随着导游人员的猛增,僧多粥少的现象明显加剧,导游人员从旅行社获取旅游业务委托只能拿到较少的导服费,甚至导游需要通过向旅行社交人头费的方式获取“优质”旅游团的委托业务。为了保证团队旅游的顺利进行,导游人员还需要为司机及其他同行人员等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必然导致导游竭尽所能,从游客手中赚取相应的资费;在我国小费制度及小费文化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导游只能努力推销各类“赢利产品”,通过加点、购物等方式从游客手中赚取相应的收入,从而使导游逐渐导购化,也很难保证游客得到较好的休闲。

(二)跟团旅游疲累化

形成跟团旅游疲累化的原因,一是旅行社限于成本的控制等原因,经常会将行程安排得过于紧凑,如山东全线七日游,会有大部分时间在车上度过。二是导游为获取一定的收益,经常会在原有行程基础上增加诸多的新景点和购物店等,使得行程更加紧张。三是跟团旅游往往要求团员的高度同步化,限制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显然与休闲旅游相去甚远。尽管部分旅行社也推出了“纯玩团”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三)旅游景点观光化

受传统旅游模式和以往国民旅游需求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景区在规划和建设上都将重点放在景点本身上,努力开发景点的“观光”价值,较少关注甚至忽视景区的“休闲”价值。景区运营的市场化,也使得经营者更加注重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观光”价值开发。缺乏良好的宏观规划和先进的休闲意识的引领,导致众多景点的重复性、同质化建设。这使得我国的大部分景点都停留在重观光、轻休闲的低层次建设水平上。此外,大部分地区将旅游收入着眼于景区的门票收入和景区内消费上,缺乏大旅游的概念,这也限制了休闲旅游的发展,部分地方也开始尝试做出改变,如济南市大明湖新区的免费开放,初步估计,免费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大大超过原来老区的门票收入。

(四)付出回报脱节化

从理论上讲,在图1所示的团体旅游模式中,游客参加团体旅游,利益关系主体应为游客(旅游产品购买者)和旅行社(旅游产品提供者),即游客为享受旅游产品向旅行社支付对等的费用,旅行社协助游客完成旅游产品的消费并收取对等的费用,至于交通、导服、景区、住宿、餐饮等一切关系和费用都由旅行社这一主体安排和支付。在这一模式下,游客向旅行社支付费用并消费对等的旅游产品,旅行社提供旅游产品并收取对等的由游客直接支付的费用,付出与回报较好地结合起来。而实际的运作中,付出与回报却存在较大的脱节,特别是游客、旅行社、导游、司机等的付出与回报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上述利益相关者较为常见的支付系统如图2所示:

在该支付系统中,首先,游客向旅行社支付的旅游费往往是较低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消费能力较高的所谓的“优质”团,旅游费往往低于旅行社所提供的标准旅游产品的成本,即旅游费与旅游产品成本存在脱节。第二,导游接受旅行社的委托进行带团,向旅行社获取导服费等报酬,导游根据旅行社要求进行导游服务。实际运行中,导服费往往是很少的,有时甚至为负值,因为,导游要向旅行社交人头费等。有时导游也会从游客处获取一些小费,但在中国的小费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往往会少到可忽略不计。这就产生了导游提供导游服务与获取的导服费脱节的状况。第三,旅游车司机从旅行社获取交通费,但经常只是基础的交通成本。这导致司机的辛苦付出与旅行社支付的交通费脱节。为调整上述种种权责利互相脱节的态势,各方利益相关者只能采取其它措施,如旅行社向导游收取人头费,导游向游客推销计划外景区、购物店和商品而获取回佣,司机向导游收取回佣中的分成。这样势必直接导致团体旅游中各种矛盾的产生。

三、解决团体旅游与休闲旅游差距的对策

从上述团体旅游所体现的问题显然可以看出,它与休闲旅游所追求的身心自由、闲适达观等相去甚远。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相关者利益分配机制的畸形和先进旅游理念引领的缺乏上,基于此,拟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以期缩小团体旅游与休闲旅游存在的差距,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建立和完善旅行社优胜劣汰机制

近几十年,我国旅行社业经历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旅行社的准入条件设置较低,管理上较为混乱,产生了大量旅行社和旅游组织者,进而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价格竞争尤为突出。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旅行社的过度增加,但力度较小,很难较快地整合和增强各旅行社的实力,不能较好地遏制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应尽快加强和规范旅行社准入、淘汰机制,将旅行社数量控制到较为合理的范围。这将会有效地增强旅行社的整体服务实力,为加强和规范旅行社管理,完善团体旅游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富有激励效果的导游分级制度

《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中对导游人员建立了等级考核制度,并将导游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等级。但自实施以来,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较少有导游人员为提升等级付出相应的努力。因此,应建立起更具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导游分级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并将导游人员的等级与补贴、工作权限挂钩,这样将会对提升导游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改善团体旅游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重视和加强导游权益的保护

尽管现在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通过导游提供服务的团体旅游模式仍会是旅游方式的主体,因此,导游的工作对旅游休闲性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导游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而现在的导游人员几乎成了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社会地位的“三无人员”。导游人员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心理健康状况等不容乐观,而且导游人员流失率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导游权利的立法缺失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现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办法》等对导游的人身权、代表旅行社履行职务权等都制定了相应条款,但显然不足以为导游权益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也导致了导游的安全保障、劳动报酬、人格尊严、社会保险等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出满意的服务,因此,通过立法等加强对导游权益的保护,提高导游工作的满意度成为必然。

(四)引领和创造健康、休闲的团体旅游新模式

各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宣传对引领和影响社会对导游工作的理解和休闲意识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各类宣传中,对导游工作的宣传较少,且多以负面批评为主,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导游工作的误解,极大地影响了团体旅游的发展。在这个旅游大发展的环境下,政府、媒体等应加大对旅游工作,特别是导游工作的正面宣传,引领和创造健康的团体旅游模式。当前,休闲旅游还是一个较新颖的概念,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主体,团体旅游也将逐渐由以观光为主向以休闲为主转变。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将决定着休闲旅游的发展速度,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及媒体应加大对休闲旅游的宣传,助力休闲旅游的发展。

(五)鼓励和加强休闲产品的开发

受传统旅游模式和人们消费能力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建设均以观光作为主要卖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加强,人们对休闲的要求将更加明晰和强烈。近几年,各地逐渐开始重视休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旅游产品还是以观光为主,因此,应鼓励和加强休闲产品的开发,将旅游产品从以观光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休闲为主上来,为休闲旅游新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此外,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受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这也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

(六)促进各类假期的科学规划

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我国假期的相对一致性导致出现明显的旅游扎堆现象,如到“十一”等较长假期,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著名景区人满为患,各旅游景区及相关行业都超负荷运转,游客几乎是人贴人,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这严重地削弱了团体旅游的休闲性,大大降低了旅游的质量。基于此,国家可以出台措施,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休假制度,在保证不缩减休假天数的同时,在假期安排上给各行业一定的自由度,以期在总体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假期结构,从而使团体旅游达到相对的平稳,使各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将会有效地提升团体旅游的休闲性。

四、结束语

尽管现在的团体旅游模式与国家所倡导的休闲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旅游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旅游消费意识的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旅游主模式的团体旅游将不断得到改善,健康、休闲的团体旅游新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主体。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网站[EB/OL].gxta.省略,[2007-7].

[2]唐志国.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