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休闲农业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休闲农业论文

第1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代农村人民的生活现状更加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赶住,休闲农业是解决农村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而一直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万名农民受益。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1500亿元,带动3000万名农民受益。[2]休闲农业旅游很好的满足了我国城市居民平日休闲娱乐的需求,可以想见的是,在市场的推动下,休闲农业旅游将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呈现出长足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拉美国家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自身以及非政府组织在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自发的管理和培育,形成了行业内部的良好的竞争氛围,是行业发展的有效推手。而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正规的行业协会却出现了缺位或者职能缺失的现象,各个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通常是各自为战,没有经过规划就匆匆上马,这就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整体上的同质化或差异化,总之达不到内部的和谐。首先,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以地区为单元,从业者自身向政府争取资源或者政策的现象很少,几乎没有。目前,我国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构想都是由上而下的,地方从业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几乎失语。这就导致了政策制定不到位,不符合当地情况的现象发生,直接导致地方旅游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其次,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从业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的背景下,自身的水平也难以得到提升。从管理上,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思路比较落后,实行家族式经营,服务水平跟不上,餐饮卫生不达标,在整体旅游项目的规模化、科技水平以及经营方面都处于低水平。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长此以往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会导致整个行业自身的消退。再次,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匆匆上马,对于地方固有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就是传统产品的简单复制在复制,例如,在旅游活动项目上,目前主要呈现为农家乐餐饮、果实采摘、钓鱼骑马等活动。虽然这种热热闹闹的项目能够留住一批消费者多次消费,然而缺乏本地的文化特点,会很容易被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替代。最后,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虽然在地域上出现了一定的积聚化现象,然而内部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游客资源、技术设施资源都没有很有效的进行共享,导致很多重复建设的情况出现。而且,诸多小型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自身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然而现状是许多管理者小农经济的意识又开始作祟,难以以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维护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在休闲农业旅游“红海”泛起的未来,这种资源的不共享、不合作的现象最终会导致休闲农业旅游永远在小、散、乱的模式下生存,不正当竞争也会愈演愈烈。

二、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社区营造强调的是一种社群内部关系的建立以及共同契约的遵守,说白了就是区域内部的各个元素能够“抱团”,从而形成整体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国的休闲农业从业者、管理者首先需要做到,在一个地域或者地区,形成一个稍紧密的“社区”,由从业者、管理者资源参与,以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为标准。在这一前提下,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应当如下:

(一)社区内部合作管理实现和政府的有效对接

社区内部要实现合作管理,休闲农业旅游的从业者、经营者要形成协会,以集体的名义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于本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支持。要对于上级下拨的提升旅游项目发展的建设资金和财政资金向旅游项目进行倾斜,按照实际的需求,或提升休闲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或提高旅游服务项目的水平。对于当地政府进行的相关政策制定、执行工作要切实加强监督,保证相关资金、人力真正运用到位。其次,在社区协会平时的工作当中,要把握好政府下拨资金,做好规划和预算,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要在内部有效条件的情况下,形成地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项提升地方的旅游产业水平。除此之外,社区内部的合作还应当积极融资,鼓励地方的银行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要放开搞活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允许各种资本进入到休闲农业的项目中来,允许多种资本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经营,为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输血”。

(二)社区统一开发理念统一制定旅游服务标准

社区需要统一本地域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理念,为地域找到特点,同时以有效的服务来支撑开发理念成为现实。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或者修改时,社区要以协会或者其他集体组织的名义,积极提供自己的意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积极的建言献策,维护地域内部产业发展的利益。在法律法规制定之后,则要通过社区协会来进行贯彻和执行,同时要争取政府的强力支持,双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逐步稳步推进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保证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将社区统一的开发理念写入进去,为本地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休闲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市场效应,是休闲农业的生命力所在,无法照抄,但它对休闲农业来说,往往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社区的协会需要根据本身地域的特色,在明确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统一开发策略和业态形态,统一制定旅游服务的标准,使得其既符合本地的开发理念,又能够实现休闲旅游服务水平的统一,对于本地各个休闲旅游项目的共同发展,避免不正当竞争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社区协会还要充分调节行业内部、地区内部的行业从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多方的利益问题,对于本地的休闲农业的经营提出一定的总体的规划,从而避免地域内部和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从而使得地方休闲农业产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三)社区营造旅游文化彰显本地独特的文化气息

以社区为龙头,以协会为抓手,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时,要加强对于本地人文资源、民族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大力的资金支持,从而确保这些文化能够被充分的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展示。要寻求合理的方式对于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不能够降低文化的格调和档次,可以利用大型节庆、演出等方式集中的进行文化的展示,同时又能够与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得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双重的显现。另一方面,还要将文化牌打好,打出去。酒香还怕巷子深,目前的营销,一定要找准消费者的心理,要用特殊的风情和地域文化打动人,触动消费者内心的好奇心和猎奇心,要加强宣传,同时注重宣传的技巧,以神秘感来吸引游客,以独特性来打动游客。总而言之,加强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挖掘工作不仅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社区实现有效互助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流通

第2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

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旅游资源丰富

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经济环境优势明显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旅游观念转变

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大规模景区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湿地渔业游

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

3.1.3草原牧业游

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

3.2景区依托模式

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观光采摘游模式

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农事体验模式

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

3.5“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农业科技游模式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

3.7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国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结语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及态势,各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才能使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产业。

第3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八大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第4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第5篇: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1.1海口休闲农业需求现状

除本地居民外,海口还有众多的外地游客,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构成了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农业不太相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在海口旅游期间,除观光之外,还希望度假休闲。因此,对海口的餐饮休闲、体育休闲及其他的文化休闲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多次来海口的游客,已经转向深度的休闲需求。还有很多候鸟式外地游客,在海口停留期间,对于居住环境、休闲餐饮、文化休闲等有很大需求

1.2海口休闲农业供给现状

1.2.1休闲农业点不断增多,布局合理根据2013年海口统计年鉴的数据,截止2012年,海口有休闲农业园区52家,投入运营的有23家。其中属于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有18家,接待体验者约10万人。在休闲农业景点直接从业的人员有3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6000人。海口的24个镇几乎都有乡村休闲点的分布,此外海口还先后推出了2批旅游名村。目前,在海口的西部,有羊山公园、南海休闲农庄、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石山文化生态园、海口绿枫庄、火山泉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带;在东部有东寨港红树林、演丰镇主题公园、三江凤生香草园、星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等,以滨海原生态与特色风味为主;在海口的中部和南部,休闲农业点主要有田心村、红旗本立村,三门坡镇龙鳞村、加乐湖休闲农业产业园、龙联村休闲农业产业园等,中南部以红色体验与生态农业为主。

1.2.2休闲产品类型多样,吸引力强海口拥有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因而形成了多样的休闲产品类型。海口的休闲农业产品类型有生态观光型、采摘垂钓型、休闲度假型、科技示范型等。首先是生态观光型,以东寨港红树林最为典型,人们在享受绿色的同时也接受生态教育。其次是采摘垂钓型,以海口绿枫庄场、乡村钓鱼台等为代表,体验性强,吸引了一定的都市客源。第三是休闲度假型,这一类型主要依托田园、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度假农庄,如三门坡龙连休闲农业园、甲子东坡农庄等。第四是科技示范型,如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兼具科普教育和欣赏体验功能。

1.2.3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从无到有,日渐丰富早在2007年,海口秀英区就举办了首届荔枝文化节。2010年海口举办了第一届荔枝交易会暨荔枝文化节,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海口市一张新的名片。荔枝文化节的举办,宣传了海口的永兴、三门坡等荔枝产地,为这些地方的休闲农业进行了很好的广告宣传。除荔枝外,海口还有众多的热带水果,如龙眼、莲雾、火龙果、杨桃、红毛丹等等,其上市时间略有差别,也会有不同规模和程度的采摘和庆祝活动。以荔枝节为首的农业节庆活动,影响力大,互动性强,提升了当地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休闲农业管理现状

尽管海口市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起步晚,政府相关管理还不很到位。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出现了“诸如随意处置生活垃圾、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更有随意压低农民用工和农产品价格,侵犯农民利益等经营管理问题;各景点之间独自规划发展,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尽管在2010年海口已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休闲农业协会,但至今海口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还没有真正进行。对单个的休闲农业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海口的休闲农业大多散、弱、小,其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只注重对资源的利用,注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管理行为短视而不专业。

2海口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客源时间较为集中

客源时间较为集中这一问题几乎是中国休闲农业共性的问题。由于休闲农业的客源主体是城市居民,因此整体上看,休闲农业的客源时间多集中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平时很多休闲农业点几乎无人。尽管很多的休闲农业场所在工作日也进行了一些价格促销,但收效不大。这种客源时间较为集中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是休闲农业设施设备在节假日和周末超负荷行,但在淡季却是资源大量闲置。

2.2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

海口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在前期的休闲农业开发方面缺乏规划,在休闲农业经营中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项目。海口的休闲农业经营仍然比较单一粗放,游客去不同的休闲农业点,从事的活动大多雷同,多为住宿、打牌、钓鱼等,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当中的娱乐和购物所占比例更是很低。同时,有很多的休闲农业点客人往往当天往返,过夜游客不多。众多周知,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业”。作为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目前海口的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远远不够。

2.3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不匹配

纵观海口的休闲农业的经营,多数为农户个体或者乡村组织起来合营的模式,其从业人员都为农民,他们大多数的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尽管主观上他们想把自己的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但客观上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而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少数由公司独立开发或由公司与农户合营的休闲农业点,在从业人员中虽有一定的非农民,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素质也不容乐观。由于此类休闲农业经营公司大多规模不大,且地点远离海口的城市中心,难以吸引高学历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海口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产业发展严重不匹配,这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4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海口现有的已投入运营的休闲农业场所中,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大多只提供娱乐、餐饮和简单的观光活动。就娱乐而言,每个休闲农业点都有麻将棋牌之类,跟城市的此类场所并无二样。就餐饮而言,多数也比较雷同,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因此游客去了一家就不会愿意去第二家,同时一般也不会成为回头客。众所周知,休闲农业产品本身是核心吸引力,在产品雷同的情况下,休闲农业企业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种同质化的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更会影响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海口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3.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休闲农业推进机制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对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必须介入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合理布局,科学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员等方面保障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休闲农业的推进机制。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继续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提升海口休闲产业竞争力。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和相关协会平台,如海口市农委、海口市休闲农业协会、海口市旅游委等机构,加强横向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产学研的研究,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建议。

3.2完善休闲产业链,加快休闲农业与其他相关

产业的融合发展海口的休闲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亟待完善。以海口几个休闲农业场所的荔枝采摘为例,多数场所都是在做荔枝“产后”的产品,如荔枝采摘、荔枝文化节等,但在荔枝的产前和产中阶段的很多环节多被忽视,导致休闲农业产业链条过短。更为重要的是,休闲农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例如通过举办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带动休闲产品的消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示和民俗文化纪念品的开发,进一步保护和推动当地的文化;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休闲农业在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等。

3.3从文化和服务入手,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海口的休闲农业资源独特而丰富,气候优越,全年可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相比,文化和服务成为海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短板。从文化方面来看,对乡村的饮食、住宿、交通、建筑、民俗等文化挖掘不够。以海口羊山地区为例,这里的民风古朴,建筑奇特,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周边的休闲农业点却没有很好地发掘这些资源,而是一味地照搬别地的模式,忽略了自身最具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另外,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没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对于一些习俗甚至认为“土气”而不屑或不愿提及,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地传承乡村文化。再从服务来看,由于受从业者素质的影响,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客人的满意度。在旅游服务业整体提升的今天,休闲农业也必须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才能够满足客人的要求。整体而言,海口的休闲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需从文化和服务入手,认真学习,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其软实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3.4加快区域联合,打造琼北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