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农技推广体系精选(九篇)

农技推广体系

第1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1 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健全网络

近年来,巴州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编委先后出台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统一管理的批复,制定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彻底解决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州、县、乡三级的农技推广网络。巴州9县(市)75个乡镇共核定编制605个,其中州级35个,县级246个,乡级324个。定编、定员、定岗工作的完成,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确保了农技推广事业稳步发展。

2 创新机制,明确职责,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1)确定岗位责任,实行全员聘用制。科学设置岗位,制定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服务对象和内容,实行竞聘上岗。

(2)实行分类管理,优化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的结构。

(3)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人员动态管理制度。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实行责任追究,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末位淘汰用人机制。

(4)实行绩效考核。将考评、考核结果直接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级晋职、评先选优、业务培训挂钩,进一步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强农政策的扶持下,巴州农技推广体系基础建设得到了增强。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相继建立化验室、监测室。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部分县(市)有了自己的试验田,建立了有害生物的预警机制、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点、重大病虫害监控点、阻截带、防范区。

3.2积极探索服务方式的创新

3.2.1转变推广模式

博湖县对农技人员实行包户责任制,每个技术员指导10~20个科技示范户,按照“三个一”的模式开展入户指导培训,即技术人员开具一份技术处方,为示范户提供一套技术明白纸,一块宣传的小黑板指导和服务于农民。

3.2.2项目紧密结合生产一线

通过申报科技推广项目,参与“科技特派员”活动,技术人员带项目、带资金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把科技示范项目安排在科技示范户的地块上,由农技部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及农资,科技示范户提供土地、劳力,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田间指导等方式,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到农户田间地头,使技术部门与农户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向互动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3.2.3充分发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轮台县农技中心积极与华隆公司、远江农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帮助华隆公司种植工业番茄。农技部门负责种植、技术指导,企业为农技人员提供服务费,保证了酱厂的番茄供应。为了延长酱厂的加工期,农技中心又进行了两年工业番茄的复播试验,2011年设立4个育苗点,复播918(667m2),平均产量4t/667m2以上,农民平均收入1400元/667m2以上。

3.2.4与支农企业建立互利共盈的关系

尉犁县农技中心与县庆回归配肥厂合作,成立配肥站,农技部门负责测土、化验、配方,厂家负责生产销售,使企业与技术部门有机结合,2011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8.5万(667m2),为农民增收1.45亿元。

3.2.5推行“挂牌上岗”,更好地服务农民

和静县实行科技人员“挂牌上岗”,发放科技服务名片,农牧民可以随时向技术人员咨询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单位设立一部科技咨询热线,接受技术咨询,并由专人负责解答。遇到需要实地处理的问题,各承包点的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农户田间地头予以解决。

4 认真履行农技推广职责,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1坚持引进与推广相结合

2011年,和静县引进加工红辣椒、工业番茄、马铃薯、襦玉米、高粱、春小麦、甜菜、孜然等53个新品种进行试验;育苗移栽推广面积达6万(667m2),加工辣椒平均产量干椒400kg/667m2,最高达690kg/667m2;春小麦平均产量452.4kg/667m2,最高达702.6kg/667m2。农业科技含量较5年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

4.2坚持与科研院所合作

近年来。和硕县农技中心一直与石河子大学棉花研究所合作,建立加工番茄、辣椒、棉花、玉米、黄豆、药材等新品种的试验基地。每年组织乡镇干部、科技户、专业户到试验基地参观,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也吸引了巴州内外同行参观学习。

4.3坚持与种业公司合作

库尔勒市农技中心与普惠农场和10家种业公司合作,在普惠农场安排100(667m2)、19个棉花新品种进行大田示范,棉农反映强烈,深受好评。

第2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而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更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十分盲目,一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目前,我镇有镇级农技服务机构1个,农技服务人员11人;村级农技服务网点21个,农技服务人员69人。从文化结构来看,大学文化4人、大专文化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1人、中级16人、初级27人、无职称人员36人。农技人员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复合型、开发型人才较少,懂粮棉油技术的多,精通特产、畜牧、水产种养技术的少,难于满足当前农业技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不足,体制不活,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无保障,不能安心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进镇级农技机构改革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点。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二、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一是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二是畅通分流渠道。我们不能认为改革就是简单地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要统筹考虑,既要巩固公益,又要放活经营。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广机制。从抓制度促规范入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制定推广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三、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实行挂靠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开展推广,鼓励涉农企业参与推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技推广的合力。主要是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第3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桂莲.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抛秧技术推广研究——东面村瑶族妇女为例. 2007.硕士论文

2.高启杰.论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农民参与.古今农业. 2004,4

3.何宇鹏,将农村妇女进步纳入社会发展进程(主报告),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妇女研究课题组,1995

4.王生凤、武夷山.农业推广和信息咨询应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科技导报.2001, 4

5.何竹明.农技推广应用中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两地调查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4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第5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S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村的建设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逐渐得到认可。农业技术推广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前需要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障碍,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1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于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村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顺利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主要是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进行的,但是由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经过层层部门的管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事分离,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缺少协调合作,这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度,影响了农业的建设。另外农业推广技术管理部门人员之间责任不明确,一些部门虽然占用了资金但是并没有做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受到影响。

1.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显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于农业资金技术推广的资金供给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理想导致政府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占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由政府拨付的,一些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占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行。经费不足影响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进程,很多地方由于缺少资金并没有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设。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农村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不理想。当前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少,很多地区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农业的发展。同时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掌握人员的技术分配也不合理,掌握养殖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种植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发展的结构不均衡,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和政府需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实现农业的发展。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保障,国家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机制。同时地方也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除了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措施,保障制度的实行。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2.2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资金支持,对于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引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筹集地方的资金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资金困难,可以积极鼓励地方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2.3培养农村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但是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今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请专家对农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3总结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农业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支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也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政府包揽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面临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其他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始了向市场化方向变革。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言的,它是在由市场对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交易主体为载体,通过市场经济活动来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

当前的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却无法解决的。它们直接制约着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

农业保险是我国政府继减免、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与其他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保险不同,农业保险属于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推动的政策性保险,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承保险种的覆盖范围较低的难题,一些如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烤烟等在广泛生产、种植、饲养的农产品仍未列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范围。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也面临着理赔手续繁杂的问题,而保险的道德风险也困扰着承保公司。[2]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等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也是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不仅对种植、养殖的农业技术要求较高,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能够通过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利润。因此,如果这些农产品不能纳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覆盖范围,将对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障碍,并最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农民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并制约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均衡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却并不均衡。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中种植业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粮棉油”方面,养殖业的多集中于生猪和渔业,一些新兴的、特色的、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如食用菌、有机蔬菜、烤烟、茶叶等种植业领域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不充足,导致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种植有机蔬菜、食用菌、烤烟的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农技人员,这样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也延缓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随着蔬菜、食用菌、紫薯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的广泛种植,这些农产品种植所需要的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而且不少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愿意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去发展;而愿意进入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员又往往达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均衡,将对市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形成深层次障碍。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较缓

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因此更需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让农业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地搜集分析市场交易信息,获取学习农业新科技,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信息化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地将农业种植、养殖信息传递给加盟农户,从而使农户更有效地掌握农业新科技、更及时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成效,并使得农业发展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并不高。目前只有少量的农业科技是农民直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的,而绝大部分农业科学技术还是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传递到农民手中的。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低、速度缓慢,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收入,市场化服务理念和机制都将逐渐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也需要在市场体系中发展壮大。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种种问题,则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体系组建和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方面存在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

(一)原有的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政策无法满足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

为服务农业发展,我国在县区级政府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随后逐渐增加投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并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技站的办公条件,从而逐渐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技术推广体系这六大体系在内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但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和经营也实行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包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和农民多样需求的形势发展。而且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出现经费缺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老化、知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样的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二)农业市场体系机构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科技市场化推广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与经营也逐渐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推广也需要在完整的市场体系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商品和农业科技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均应发展以使得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主体和客体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并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发展。在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中,政府机构包办太多,农业科技资源市场的主体不够明确;立足于城市工业发展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体系与农业发展存在较大隔阂,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步伐。

(三)农业科技企业未能对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企业研发成果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应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中承担农业科技资金融资、农业产品研发和农业产品市场化的职责,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但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严重程度已经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扶持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功几率也没有工业和信息产业的企业高,再加上研发产品不能被长期进行定式农业生产的农户接纳,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市场机制的竞争性迫使这些面临发展难题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生产模式转型,脱离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推广实为无奈之举。但不少农业科技企业没有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却是事实。

三、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农民满意并能够得到实惠是一切措施的实践准则。

(一)政府履行公共职能,促进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当前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整合涉农各部门、聚集政府的农业资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市场运行的成本。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将资源向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并通过行政服务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引导、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长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推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资源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通过修改农业金融政策,提高贷款金额、延长还款期限、简化信贷手续,降低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个体农户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可以设立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示范项目等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取经费支持,示范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涉农院校和农科机构,按照农业种植、养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同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技机构工作,并支持各基层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农产品市场发挥功能,需要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价格、竞争、风险、信贷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农产品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后,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还需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提高农业新科技的传播和推广速度,并让农民更快速、更便捷、成本更低地获得各种农业技术指导;而且农业信息平台也能够将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从而能帮助它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农业市场行情、更为准确地判断农产品交易时机,以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通过加大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政府承担农业中介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功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市场交易中“前线”。因此,农业科技的资源和投入,应该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强化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交易的”双主体”的科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等任务,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支撑推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招投标、农业实验项目奖励、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式吸引农业高校、科研院共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平台,以农业科研基地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桥梁,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十农业科技企业”协调联动的农业科技资源流动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购买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或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从而更为有效的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农业科技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或通过吸纳个体农户加盟,或通过示范点的辐射效应,为个体农户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指导等服务工作。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可以将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向农业科研机构反映,以此促进农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和应用。由此,通过市场经济的渠道,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农业科技转化应用难的问题。

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等自愿的、双向选择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政府还需要要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市场运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的职责,履行农业市场的公共管理职责,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4-146.

[2]吴石磊,赵鑫,李英禹.农业科技推广、不确定性与农业生产有效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88-91.

[3]滕卫双.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3(1):29-31.

[4]贺景霖.土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6):139-141.

[5]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6]张晓雯,眭海霞.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12):89-93.

[7]刘佳,王岩鑫.流程再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28-5231.

[8]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6):106-108.

第7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68-02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九五”以来,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推广网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演化而来。以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推广模式已明显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农技推广为主,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对农业投入少,技术推广经费特别是推广人员经费、基础设施经费等都严重短缺,农技人员待遇低,推广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农技系统人员构成复杂,职能定位不明,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功能。

1 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推广。没有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便无法真正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及政策的实施者,其作用是其他各类服务组织难以替代的,其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的力量。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农业生产压力大,13亿人的中国不可能依靠进口粮食来维持生活,同时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民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农技推广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各级政府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2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是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科教兴农的骨干力量。各级政府要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稳定和加强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制订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要加强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乡镇建立集农技、水利、种子、植保、土肥、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服务站,乡镇服务站除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推广任务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三是要培育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种养购销大户、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创办各种农民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建立科技示范场,为会员及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物技结合连锁经营服务,使科技、生产和市场结成共同体,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型产业。农业技术社会效益显著,但推广难度大,推广机构本身很难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获得收益,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增加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稳定增长。以提高农技推广事业费。要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对基层农业技术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养老保险、医保经费等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给予保障,真正实施农技推广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各级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必须列出专项,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额,用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放活经营,提升产业化服务能力。乡镇农技站要在做好公益性基础农技推广服务的前提下,努力拓宽农技推广服务经营渠道,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途径和农资经营服务等方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使乡镇农技站有一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业务经费、工资待遇等资金的不足。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服务科技企业,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对这些服务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制订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对于从事农业开发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项目、资金、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高科技开发工作,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4 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一是必须巩固和健全市县农技推广中心、镇农技推广站为主体的法定化、公益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

强指导和服务。二是要实行政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3]74号文件有关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和适当增加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到艰苦地区和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实施资格认证制、竞聘上岗制、职称评聘制、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制、继续教育制等制度,使在机构、人员、机制、利益等方面适应农业和农民的需求,从根本上增强综合素质与服务实力,真正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农技推广的重视和支持。四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和任务,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完善资格准人、全员聘用制与用人、收入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推广成效评价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以及农技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方法共同作用,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以确保发挥公益性农技服务的作用。

5 改进推广方法。提高服务效益

农技推广是农业技术的传播,具有周期性。既需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又需要考虑效益原则,而农技推广过程就是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使农民采用、传播新技术的过程。在农技推广方法上,要不断探索与拓展,积极向市场服务型转变。一是以项目带动,努力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和科技创新力度。可实行项目招标、主持人负责制,并建立相应的实施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以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与提高农技推广水平;二是创办信息刊物,建立农业信息网,努力拓展技术信息服务,以便有效、快捷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三是重视长期宣传,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可通过农业干部学校、业务站、专业协会及广播、电视、黑板报与印发农技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与培训,促使农民多渠道、更广泛地接受新技术;四是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制度。可重点选择、联系和扶助各类专业户,建立档案,组织参加技术培训及定期或不定期直接上门服务,并努力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五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农技推广人员直接承包或经营科技示范场(基地),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适合农民接受的简单技术,并带动周边农户使农民切实掌握农业新技术,促进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创业能力提高;六是创办协会,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经营服务水平。依据主导产业创办专业协会,并努力重视专业培训与技术服务,特别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与产业化开发,以促进取得更大的效益;七是提升农技推广产业化经营服务。按照技术引进、开发、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开发经营、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产业化经营,把技术推广与自我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实力。

第8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置不合理

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等部门都从属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每个部门又有下属的多个推广机构,这样不仅耗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造成了管理困难、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结构纷繁复杂,彼此间又缺少沟通,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认识不足

在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对基层农业技术体系认识不足、意识淡薄等问题屡见不鲜。政府本应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政府意识不到这一点,导致改革无法深入。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经费不足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农业问题,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力度仍然不够,造成很多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法顺利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在我国,基层经济基础本身就十分薄弱,无力承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致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无法高效开展。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措施

2.1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断优化人员结构。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树立推广人员的竞争意识,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竞聘上岗,确保每一个推广人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者;同时,要落实好奖惩机制,激发推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2.2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管理水平

基层领导要提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发展与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基层领导和政府部门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创造推广组织与推广人员间的良性竞争环境,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3深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视

只有正确认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发展进步。政府机构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坚定改革的决心,在思想上对改革加以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相互作用、互利共赢,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维护好共赢的局面。

2.4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投入力度

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培训费用、设备费用等,政府财政部门要及时拨款,不拖欠、挪用费用,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平稳快速进行;同时,国家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地方财政部门的拨款以及补贴力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创造优越的条件。

3结语

第9篇:农技推广体系范文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35-01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劳作下,我国农业生产在最近几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完整,这一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量的提高。我国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的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方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加快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吕梁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介绍了如何建设好农业推广体系。

一、世界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点

1.以政府主导为基础

20世纪初期开始,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计划当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必须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由政府来主导。根据198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球致力于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的政府机构已经达到200多个,相关的工作人员超过了54万人,其中地区分布为,近10%位于非洲,72%位于亚太地区,2.6%位于欧洲,6%位于拉丁美洲,2.8%位于北美。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成为给予农业科技帮助的主要途径。各国政府在这些机构的全力运营下,持续将本国农业向现代化引领。

2.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1推广主体的多元化

以日本和荷兰为代表的国家采用政府专职部门主导推广的工作方式。由政府农业部门着手建设农业推广体系,根据明确的上下级来分工,体系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帮助推广工作的具体实施。以韩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的科研单位来主导推广的工作方式,将推广的工作职责赋予科研单位,有利于一体化工作的推进,省去了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时间,更加简便。

2.2推广形式多样化

第一,推广员主导的方式。将推广工作具体到基层的推广员身上。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推广机构反应推广员的工作情况好坏,农民的意见对于推广员的工作成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推广员在工作时不会有丝毫懈怠。第二,农民参与式。将农民主动吸引进入到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来,推广人员和农民共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将农业技术较好地传递到农民手中,保证了推广工作的效率。第三,培训结合访问。先由推广人员向专家学习先进的科技,再由推广员向农民服务,这一方式已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开来。

二、建设离石区农业技术推体系的建议

离石区为了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从现实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推广体系呈现出“一元化”,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农业推广需要。我们必须要结合离石区的现实情况,将“多元化”概念灌输到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中去。

1.将农业科研单位确立为主体

农业科研单位中有着众多的科研人才和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有着软件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充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经验进行实践探索。首先,农业科研单位是创新的开端,离石区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大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单位,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广泛的讲座和宣传,必然会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农业科研单位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调查显示,离石区的农业推广体系在政府主导下,由农业科研单位积极负责具体工作,并号召农业企业和农业组织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为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建设筹措多方力量。

离石区政府应该从制度上给予农业推广机构相应的保障,并供应充足的资金供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深入到农民家中和田间为农民朋友热心讲解新兴农业科技,并全程指导农业科技具体生产。寻求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大型农目并积极引入,以大型项目的实践带动农业科技在本地快速贯彻。

2.重视农业组织的作用

农业组织广义上包括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以及经济组织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是与农业生产和农民朋友们关系最亲近的组织,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用。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组织资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将变得更加容易。目前,这些组织并没有统一工作的协调结构,它们的工作更多地显示出各自为战的特点,因而容易出现片面性和随意性的缺陷,其工作效用并没有得到最大发挥。离石区政府应该充分扶植农业组织发展,鼓励农业组织与农业科研单位强强联合,为科研单位的技术推广做好辅助工作。具体来说,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秩序,督促其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上讲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推广上。其次,提供相关的法律保护,确立农业组织工作的合法性,尽快出台保障农业组织快速发展壮大的章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及时转变,以农业科研单位为工作主导,结合农业组织的辅助作用,保障现代化农业生产更快在离石区开展起来,为离石区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贡献坚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邱小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2]. 张世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