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传播媒体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播媒体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播媒体策略

第1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共鸣策略强调的是将媒体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共鸣是一些广告创意和营销传播常常采取的策略,对于政治型的媒体而言也同样富有行动逻辑的意义。

共鸣策略是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型媒体应该采取的—项重要传播策略,因为政治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关切,因此,从事政治传播的媒体应该注重引发受众的共鸣,从而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障碍,使传播致效。本文以传播学的原理并结合西方媒体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来谈谈我国政治型媒体的基本行动逻辑。

一、尊重传播规律提升与公众间的价值共鸣

成功的政治传播,要求传播者必须把准受众的社会关注之脉,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在2004年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外宣工作时说:“现在我们有许多外宣工作因为不了解对方,所以我们讲我们的,人家听没听,我们不知道。”中国一位外交官也曾经指出,中国的一些外宣产品之所以引不起人家的兴趣,让人家看不明白、听不懂,正是因为缺少对对象的个性研究。其实,对于政治宣传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不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自言自语,是造成我们的政治传播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西方媒体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到位。信息传播及时,善于用事实说话,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独家性、权威性和无遗漏性,在国际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公信力。比如CNN借助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一举成名,FOX在伊拉克战争中开始崛起。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及时反应,从新闻现场发回独家报道,及时发出声音,表达立场,以第一时效引领舆论。西方媒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更加重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等方面有出色表现,这些经验值得我们的媒体借鉴。

政治型的媒体所处理的题才一般都被认为事关重大,因此应该谨言慎行,把控严格。这一点原则上并没有错,但这种谨言慎行并不应该视为是遇事绕着走,迟报缓报甚至不报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是自说自话、卡拉OK的单向传播。从追求政治目标的有效达成的角度看,应该有更开放、更宽容的思维,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对政府来说,需要给政治型媒体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不必与政府“步调保持完全一致”;甚至允许他们以“小批评、大帮忙”的方式,质疑国家的某些政策,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这样,才能建立他们在公众舆论界的公信度,他们向公众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才能获得价值层面的认同和共鸣。

二、倡导和参与公益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型媒介是以企业的形式进行市场运作的,因此就要充分履行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注重参与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从情感上俘获受众的认可。

BBc在媒体参与公益方面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公益是BBc运行中的一种常态行为,BBC设立了世界服务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国际开发慈善机构,该基金会隶属BBC全球新闻部,为不发达和转型国家提供发展方面的信息,开展公民教育,利用媒体和传播的力量减少贫困,促进人权,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他们还积极培训记者,与不同形式的媒体机构合作。该基金会在全球13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有500多名员工,形成了全球服务网络,更好地为从国家到社区的不同层次的合作者提供服务。比如他们为遭受干旱灾难的非洲角开通生命线广播,这档15分钟的广播节目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公告、实用信息和为难民及永久性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以更有效地对付旱灾。英国《卫报》也是一个典范,该报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合作,开通全球发展网站,旨在引导全球受众关注全球发展问题,提供全新的讨论和互动空间,讨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贫困、饥饿、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改善健剧状况,摆脱饥饿和贫困。

我国的政治型媒体可以效仿这些媒体的做法,参与公益活动,制作公益内容和节目等,塑造媒体的善良形象,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与认同。

三、充分互动激发参与热情

提供各种互动渠道,允许受众参与传播,也是媒体引发受众共鸣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受众的参与本身意味着获得了传播者类似的权利,并有效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共鸣。

新媒体技术使公民新闻复兴,而且成为政治新闻报道非常倚重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为媒体组织受众互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以CNN为例,CNN为使用iPhone和iPad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CNN App,具体包括个性化定制的“我的CNN”,用户生成内容的社区iReDort,即时标题新闻等服务,为受众提供了多种互动途径。同时,CNN还经常策划一些活动,邀请受众参与,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他们策划“独一无二的印度”、“亚洲是……”等主题活动,邀请其全球观众根据互动,拍摄并上传视频和图片,被选中的作品,会在CNN的电视平台上播出。2011年英国皇室婚礼的报道中,CNN就邀请全球观众收看、分享和报道皇室婚礼,并把网上社区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融合起来。

第2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一)传统戏曲的发展困境

中国戏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然而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欣赏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速运转下,传统的文化技能被新的知识和技能代替。现今,世界上对非物质保护文化的宣传日益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提出,“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1]。数字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转型和文化变迁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威胁着戏曲的当代延续,使戏曲的生存陷入困境。它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传统传承方式落后而导致的传承困难[2]。戏曲的传承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戏曲的受众面狭窄。虽然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发扬戏曲的文化精髓,例如,兴办了大规模的戏曲学校培养新苗;电台设置戏曲频道供观众欣赏;以及把戏曲影像转化为数字光盘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真正接触到戏曲的观众比例仍然占据少数,而且观众的年龄层以中老年为主,这个趋势还在日益增加。2、传统传播方式为主,望“新媒体”兴叹。绝大多数戏曲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还是以传统传播方式:表演为主。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为戏曲表演创造各种条件的平台,但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导致戏曲上座率低。一是由于上述的观众年龄层,中老年人占据大半的观众数;二是因为票价,价格昂贵,和现有的老百姓工资不成比例。中老年的老百姓更是节俭,不愿意花费上百元的钱进入戏院,而戏剧团为了平衡收支,只能再次提高票价,导致恶性循环。再一方面,传统的表演模式受其局限性,不能全方位地在新媒体中展现,从而导致戏曲文化遗产本身不能和新媒介完全对接。传统戏曲不管是表现方式还是运作方式,都缺乏对新媒体展现的了解和契合。3、语言障碍。语言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戏曲的传播。地方戏曲有自身的方言成分,比如越剧在南方比较流行,在北方受到方言的阻碍,流行困难。京剧在国内的语言障碍要相对低些,但要走向世界,还是存在语言的问题,中国海外的戏迷绝大部分还是中国在外的华裔、华侨等,要让老外真正认识京剧,仅依靠表演形式将受到的不小的局限。

(二)动漫的功效以及中国动漫发展的困境

动漫是目前较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动漫产业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动漫产业的高投入、高利润和高风险特性。动漫产业中动漫形象的创意和塑造非常重要,后期产业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上取决于动漫的前期创意。动漫形象一旦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条动漫线就成功占领了市场,并且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开辟出一系列衍生产品,获得丰厚的回报。成功的例子如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芭比娃娃等。哪怕这些动漫形象已经没有新动画影片作为依托,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且拥有大量的市场,因为这些形象已深入人心[3]。在中国,前景被看好的动漫产业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在中国,很多动漫公司都是借着政府的扶持政策一拥而上,普遍规模很小,想在政策利好的春风下维持生计,素不知由于过依赖政府的扶持,出现拔苗助长的势头。在政策利好的初期,动漫公司势头还算良好,但由于大部分公司都是半路出家,难以做到真正动漫的精髓,缺乏原创开发的能力,在利好的政策减弱的同时,许多公司难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产业链不完善体现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由于动漫公司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大量小公司为私人利益,私自减质减量压低成本进行恶性竞争[4]。动画片的出版、播放渠道过窄导致动漫公司的销售收到限制也是很大的原因;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和盈利不成正比,商家低成本收购动画片让动漫公司一再压低成本,导致恶性循环。2、中国动漫缺少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复旦大学的动画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就动漫形象的欢迎度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民族动画风格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学生偏爱外来的动漫形象[5]。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单单怪罪年轻一辈崇洋,中国动漫形象确实存在难题。多年前有部昙花一现的国产动画片《我为歌狂》着实让中国动漫惊艳了一把,但是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合推出的52集大型电视动画,里面的人物造型存在日本动漫的风格的影子。再者,中国动漫角色没有明确的对应人群,既没有满足幼儿群体的需求,又忽视了青年群体的喜好。3、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动漫新型消费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市场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动漫的传播离不开数字传播,而动漫的成功除了动漫本身的亮点外,网络、手机等新的消费,例如手机游戏,表情动漫等,都是动漫成功的关键。

(三)动漫和戏曲的碰撞

戏曲与动漫的关联研宄,是两个热门学术的跨学科碰撞,它的研究和尝试已初露头角,但离产业的最终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素有“中国戏曲动漫第一人”之称的知名动画人王小东指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戏曲动漫略有小成。尽管经过众多媒体宣传报道,但现在戏曲动漫的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6]。将传统戏曲和动漫相结合,一方面是为了动漫市场的本土化发展。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他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融入中国文化。其中以西方、日韩为代表的文化得到众多年轻一辈的追捧,反观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遗忘。刘魁立教授曾指出,“强势的外来文化会被一些人视为时尚,而时尚久而久之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的价值观”。动漫,作为外来的文化产业,它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欧美等国家占据,这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形成了冲击与威胁,从而使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削弱[7]。因而,研发本土的动漫形象就迫在眉睫了。戏曲作为动漫的内容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戏曲的故事深入人心,电影史上由名著改编的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票房,由名戏曲为题材的动漫作品受到的关注程度势必比没有任何群众文化基础的动漫作品要高。戏曲和动漫结合的另一个因素是戏曲的传承。戏曲动漫化的宗旨是通过动漫形象创作将戏曲转化到动漫作品中,让戏曲本身的价值得到了跨领域的提升[8]。价值之一在于戏曲的基本观赏功能可以转化成典型的动漫化形象符号,转化之后,戏曲的观众年龄也随着动漫观众的年龄层优势扩散到各个年龄层,不会局限在老年人群中。观众年龄层扩大相应的销售群体也随之扩大,这是戏曲动漫化后最大的价值。价值二在于戏曲动漫化后的产品种类增加,动漫的产业链可以从主体产业层次发展到衍生产业层次。总而言之,戏曲的动漫化为戏曲本身带来众多利益,利益的涉及面不单在关注度上得到提高,戏曲本身的营销范围也得到扩大。

二、动漫化的戏曲在新媒体下传播

(一)新媒体传播的优越性

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系统基础上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客户端等等。新媒体的出现让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飞速的转变,使信息传播量得到充分扩展、传播速度得到提升、传播方式得到丰富。就新媒体的媒介来说,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高清晰度电视、图文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等。新媒体相对于年轻的使用者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信仰、世界观,产生这些不同的根源在于各自的文化理念不同。对于文化的宣传,传统的四大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已经做了很强的报道。但是以上四个传统媒介的主要宣传模式是单方面的输出功能,人们能看到的是媒体意愿下所呈现的图像。简单的说,就是主动权在媒体手中。以电视为例,电视台对24小时提前按排好节目顺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可能要等上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看到错过的内容。此外,节目没有选择性,10点档的节目无法提到8点观看,而现在年轻人作息常常没有规律,看电视都是随兴打开,基本跟不上节目的安排。而在新媒体的系统运作下,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观众的手中,互联网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多个人的交流,任何图片、视频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被点播。根据点击流量,工作人员可以统计节目的受喜爱程度,进而调整节目的排列顺序形成良性循环。

(二)新媒体与动漫的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可以使动漫内容产生全新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频道,例如网络和手机,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这为动漫产业带来全新的内容创作方向和盈利空间。除了电脑,手机的全新升级也为新媒体时代带来新的媒体通道,通过微信、彩信、手机游戏等增值产品飞速的传播,同时得到回报和收益。手机的携带方便性在某种程度上比电脑更具吸引力,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脑的很多功能。在这样的形式下,动漫的内容不再局限为静止的图片和视频,还可发展为手机游戏,表情动画等。同时,在新媒体下观众与动漫作者的互动更为频繁,吕舜玲(2014:53)[9]指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在此理论上创作者可以随时掌握观众的喜爱类型并按照这个方向调整作品的创作思路。其次,新媒体增加了动漫的偶尔成功率。动漫是个创意性很强的产业,它又具备偶然性和独特性。传统的动漫创作者需要把作品发送到出版编辑社进行审核再自费出版,如果得不到编辑部门的认同,创作者的作品就化为废纸,观众根本无缘相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创作者可以免费上传他的动漫作品,庞大的网民群体的互动系统增加了动漫创意的偶尔成功率,让更多的观众对创作者动漫作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例如,网络上流传经典兔斯基,是由当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04级大3学生王卯卯随兴创作的一套动画表情,放在网络上供观赏,结果被网友疯狂的转载,一时风靡,如今,兔斯基已成为动漫商业产品中的成功代表。再次,新媒体的观众关注度和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涵盖了更多年龄层次的动漫爱好者[10]。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不同年龄层的用户有各自对应的动漫作品,而新媒体下的互联网用户年龄的分布重心正逐渐向中高龄偏移。一是中老年人的动漫消费在增加,二是年轻人群向中年人群靠拢,新生的青年人群加入,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组都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个终端平台上。这对新媒体动漫内容提供商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三)动漫化戏曲在新媒体传播下的功能

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为创造戏曲的动漫新形象提供了再生的舞台。随着戏曲在新媒体传播的下动漫化,动漫戏曲生成了跟动漫产业有关的多向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戏曲自带的传承功能。首先是动漫戏曲的娱乐功能。如今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人们在物质文明基本满足之余,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重视,压力越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高。动漫具有幻想性和超现实感,可以让人们在激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缓解焦虑的情绪,让疲惫的大脑得到放松,甚至可以短时间的逃避现实,这些目的和戏曲的初衷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动漫已经进入“全龄动漫”的时代,在各个年龄层都有对应的动漫迷。戏曲在动漫化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喜好来制定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让各个年龄的众人都能找到相应的娱乐点。其次是经济功能。虽然很多艺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价值,但是在现今社会的经济活动还是占据了社会的主要空间,经济的盈利率也决定了一个物种的存留。戏曲本身的价值空间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但当它转化成动漫后,动漫所拥有的独特的经济价值,也随之附加到戏曲上,例如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以及与戏曲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产业[11]。而新媒体的运动,让这些价值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新媒体的网络机制通过电脑、手机、智能平板等媒介让戏曲动漫的宣传到营销形成快速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在新媒体下的戏曲动漫作为经济功能具有很强的可实现性。最后是传承功能。这个功能是把戏曲动漫化并借助新媒体宣传的最初也是较为主要的原因。戏曲诞生的最初和动漫一样是为了娱乐大众,时间转逝戏曲的娱乐功能集中在部分群体上,最后转化成非物质保护遗产。这个时候文化的传承成为戏曲的主要目标。动漫的传播不仅以实物媒介为传播途径,它的电子传播媒介更为流行。因此,动漫具有其他文化传播载体无与伦比的优势,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动漫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了动漫文化的传播形式,成为推动着戏曲动漫文化的主要动力[12]。

三、总结

第3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关键词 大众化;手机媒体;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13-0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概念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所谓“新媒体”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移动电视、互联网络、触摸媒体等。发端于四大传统媒体之后,新媒体被列为当今世界的“第五媒体”。

1 手机媒体特征简析

在众多的新媒体中,计算机和手机占有最为显著的地位。相比于计算机,手机媒体的发展更为迅速。据调研机构iSuppli预计,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0亿人次,中国的手机用于在2009年年末已经达到了7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2.5部[1]。中国社科院的2010年版《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指出:“手机媒体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手机报、手机电视、3G应用已成掌上热点。这预示着手机已从最初的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发展。”

总的来说,手机媒体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自媒体化。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了自媒体的准确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由于脱离了专业技术的束缚,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拍照和编辑文字在微博等平台上即时消息,关注其微博的“粉丝”不管置身何地,都能够犹如亲临现场一般的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做到“随时的在场”;

2)个性化。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这种从外观到软件选择的自主化使手机被打上了使用者独特的个人“烙印”,手机的颜色如何、怎样装饰、加装什么硬件、安装什么应用程序等,都能由手机使用者自行决定与更改,做到了“我的手机我做主”;

3)广泛性与交互性。最早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式的双向传播,主要通过对话实现;由传统传播媒介承载的大众传播是“点对面”式的传播,也称“独白式”单向传播。新媒体时代人的“自媒体化”使“裂变式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4)移动性。媒体传播的移动性是指从任何地点用户都能进入一个或多个通信网进行通信的特性。媒介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测算媒体“被选择率”的公式[2]:即“ 受众或然选择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手机媒体既能提高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能有效降低这一过程的费力程度,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2 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众化传播策略

传统媒介环境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者都是相对固定的。而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众化传播,传播者、受众、传播效果都具有了不确定性,如何有效利用手机媒体渠道同时又能保证大众化传播效果,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1 实现传播的亲民化,争取“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让传播者与受众都趋向于“自媒体化”,而这种传播角色的转变也进一步加大了大众化的难度。要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化传播,第一步就是研究怎样争取更多的受众,让更广泛的受众接触到的相关知识。在这个意义上,是否能够真正“说进百姓心坎儿里”、是否能始终伴随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传播,是决定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化传播成败的关键。

智能手机的发展几乎同步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在手机具有无线上网功能之后,真正实现了手机与计算机的网络资源共享,使其在我国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于2011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计5.13亿人,稳居全球第一;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人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当下的理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传统渠道。相比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受众对个性化与平民化的要求更为突出,怎样既迎合受众的个体品味又能有效地传播理论,是传播者首先面对的问题

周小华指出:“中国化的每一次理论飞跃,实际上就是在传播过程中针对中国实际环境的每一次主动适应。”[3] 大众化传播应从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中找到“立足点”,将理论渗入日常新闻事件及后续报道中,让大众既看到党和政府的工作成果,又肯定了理论的正确性,自觉产生与的“共鸣”。由此,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范围就不再局限于精英层面和政府层面,而是重新界定为一般民众,使大众化传播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最大限度的争取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2 创新传播形式,实现“靶向传播”

当今的大众化传播,不但要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凸显人际交互功能的新媒体,而且要面对具有认知判断独立性、情感需求差异性等一系列新特征的广大受众;不但要迎合大众多变性的信息接收走向;更要符合整个中国社会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心理趋势改变。手机媒体的个性化特征使手机成为“带体温的媒体”,随着大众自我意识的逐渐增长,传统说教式、“一刀切”的理论传播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大众对个性化的强烈需求,因而要实现手机媒体领域的大众化传播,就应着力创新传播形式,突破“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依照受众个体需要和实际情况,实现“靶向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内部各阶层的分化也日益鲜明,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上,还体现在受教育水平上。美国传播学者多诺休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就曾提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信息接收的“知识沟假说”,即不同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的人虽然被置于同样的媒介环境下,但他们对于媒介信息的知晓程度是有差别的,而且媒介越发达,这种差距越大,从而影响社会底层民众的文化发展。当下的大众化传播,也应该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靶向传播”使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靶向传播”的问题上,应着重注意两点:首先,应着力改善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变显性传播为隐形传播。其次,应充分利用手机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发大众对政府工作的兴趣,提高大众在政府工作中的参与度。例如,浙江龙游县纪委开通了“廉接纪委”手机短信举报平台,拓宽了群众的监督渠道,变“纪委一家管廉政”为“社会各界人人参与廉政建设”,大大提升了政府的信息传播效率,使群众深刻体会到党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做的努力。

2.3 激发民众自身能动性,培养大众的“文化免疫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才是事物自身运动与发展的源动力,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部媒体环境的营造只是对大众化传播的准备,而要使理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武器,还应从大众本身的思想认识上入手,即培养大众的“文化免疫力”。在医学上,免疫力有两种作用:自动防御外来异物、主动处理自身病变细胞。与此相类,大众的“文化免疫力”,即大众主动抵御外来恶意颠覆思维、主动反省自身错误认识的能力。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近年来西方媒体全方位发展对华的网络传播,互联网已成“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而新媒体也开启了新的政治时代,扩展了个人参议政事的渠道,也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的工具。发达国家通过“大片、薯片、芯片”等文化与技术上的干预消解着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并且强制植入了西方国家极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等文化观念,如果不及时把握新媒体渠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念很可能在新媒体领域丧失还手之力。在传播学上,媒体的说服效果分为三个层次:态度、行动与持久行为。传统媒体只是改变了人们对于某种观念的态度,而新媒体的交互性能够让人们主动选择传播信息的种类与内容,有利于保证传播的持久性。大众化传播如果能够抓住手机等新媒体所提供的机遇,就有能力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做出及时反应,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使大众自身具有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个性化、亲民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改善大众化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用语,丰富大众化传播形式,培养适合传播的新媒体“拟态环境”,在大众中进一步提高理论的影响力,在不断更新的文化潮流中巩固的指导性地位。只有抓住新媒体时代提供的“黄金机遇”,才能更好地的提升大众化传播效率,扩展大众化传播受众;才能更有效地将理论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实践的指导思想,使公民养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文化免疫力”,实现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工业与信息化部官方网站http://.

第4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一、微博正对传统媒体造成重大冲击

微博在中国经过短时间的高速发展,已经对媒体业尤其是传统媒体带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冲击:

首先,对读者的阅读趋势产生了影响。媒体竞争的本质是读者阅读入口的竞争,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的涌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趋势发生了质变,目前,一些受众的第一阅读入口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变为网络媒体,再转变为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社交网络媒体。

其次,微博以其海量、快速、及时、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用户群高速发展,同时也在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近1年多来,微博用户高速成长,新浪财报时透露,截止到2011年3月2日,其微博用户总数已突破1亿,4个月内数量翻倍。加上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微博和饭否等其他独立微博,中国的微博用户数已经达到2亿以上。

第三,借助微博这个技术平台,任何人或者机构都可以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正如有的人所说,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像是本内刊;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00,你就像是个布告栏;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万,你就像本杂志,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0万,你就像份全国性报纸;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00万,你就像个电视台;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亿,你就是CCTV;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0亿,你就像台央视春晚。根据新浪微博的资料,很多名人和草根达人微博的粉丝数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微博的粉丝数,例如,排在名人微博第1位的姚晨(7399028)和第15位的易建联(3865033)分别是传统媒体微博第一位的新周刊(1820111)和新华视点(593038)的4倍多和6倍多(具体见表1)。如简单地按照粉丝数来衡量一个微博的影响力,名人和草根达人等微博这些自媒体组织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目前由于微博的商业价值尚未得到真正的开发,自媒体组织还没有能力维持自身的运转,对传统媒体组织尚未形成致命的冲击,但是微博的商业价值必将大幅提升,一旦自媒体可以通过微博的商业价值开发来维持自身的良性运转,那就必将对传统媒体组织形成重大影响。

二、传统媒体和微博的比较

首先,理念存在巨大差异。微博更倾向于平民文化,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多是静态的,而微博则体现着互动和包容的精神。

其次,传播机制相差悬殊。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点对多点或者说是点对面的传播机制,在这种传播机制下,控制版面或者媒体稀缺资源的精英人士掌控着信息源,更掌控着话语权。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时,可以通过控制信息传播源头轻易地控制传播内容;而微博的传播机制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在这种传播机制下,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角色逐渐模糊,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在信息的同时,通过和受众的互动本身也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受众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信息源,很多受众自身成为信息的者,信息的提供开始逐步走向自组织和自生产阶段。

第三,商业模式不同。传统媒体采取的是“两次售卖”的商业模式,即当传媒产品通过采编人员的采写和编辑后,它要经过两次售卖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和创造新价值。其中,第一次售卖是通过完善的发行渠道,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把新闻产品传递给受众,传媒商品第一次售卖的客户是受众;第二次售卖是把传媒企业所具备的传播功能售卖给广告主,广告主看重的是传媒企业的高质量的受众和传媒企业所具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就是传媒企业所具有的传播功能的大小。

新媒体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即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经济情况下,市场不仅仅只是买卖双方匹配的系统,更是市场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更多地依靠三方或多方交易。具体说来,网络媒体常常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即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具体来说,网络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三、传统媒体微博策略的误区与方向

由于传统媒体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认识还不到位,因此在进入微博时,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缺乏战略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仍然只是想把微博作为传统媒体服务的工具,而没有树立自身的微博发展战略,和前几年发展新媒体时采取的“报网融合”思路一样,把微博作为为传统媒体宣传的工具,而不是把微博看成真正的媒体业态来重视和发展;二是由于自身不清楚微博的盈利模式,多对微博的未来前景持怀疑态度,而导致自身对微博多采取观望态度。

其次,由于微博的尺度较大,员工开博行为不好管理,有些媒体怕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对自己的员工开设微博采取“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并常常要求自己的员工把“微博行为”和“工作行为”完全分开。殊不知,员工微博作为一个巨大的媒体群,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将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重大的支持。

第三,传统媒体尚没有按照微博的规律来经营自身的微博。例如,很多报刊的官方微博多是自身报纸新闻的摘要版,互动性很弱,尚没有按照微博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来运作。

笔者认为,把微博放在战略高度是传统媒体发展微博的关键。

首先,传统媒体要树立微博战略,而不只是把微博当作为传统媒体服务的工具和手段,这就要求一方面组成专业的团队来研究微博,并提出适合自身的微博策略,另一方面“风物长宜放眼量”,要从吸引粉丝和流量的角度来看待微博的发展,而不能从短期盈利的角度来看待微博。

其次,打破“万事都自己做的旧有模式”,自身不要再开发微博平台,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新浪、腾讯、网易和搜狐等微博平台。微博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技术要求高、耗资巨大,而且是以大平台为基础,单个传统媒体没有能力搭建一个成功的微博平台,因此,实际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微博平台,实现自身和微博平台的双赢。

第三,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建立属于自身的微博群。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来说,其主要广告来源是区域广告,而赢得这种广告的关键是其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区域内的密集轰炸优势,以及在该领域或者该区域的经营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可以搭建自身的微博群,盯紧某些领域和某些区域内的广告和电子商务。

在建立微博群时,可以在建立统一的官方微博的基础上,同时建立起各个频道和各个版面的微博,我们观察新浪微博的媒体粉丝排行榜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旗下的头条新闻、新浪娱乐、新浪财经、头条博客、新浪视频、新浪体育、微博小助手等分列1、3、6、20、21、22和24位;而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都有几个微博排名前30位,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乐大本营”的粉丝数还远远超过湖南卫视。(具体见表2)

另一方面,要建立自身员工的微博群,打造名记者、名专家微博群等,来吸引大量的流量和粉丝。有很多传统媒体的老总和名记者、名专家的粉丝数超过自身所在的媒体,如蔡康永、谢娜和何炅等。当然,传统媒体在建立员工微博群时,也要处理好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关系,做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鼓励员工开微博,这一方面要求传统媒体建立起自身的员工微博管理方案和原则,另一方面出台措施鼓励员工实名开微博。

第四,利用自身和企业及相关机构的良好关系,替企业和机构管理及运营微博,通过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微博服务,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市场。

第5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摘要】江苏卫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第二季自开播以来,在网络上掀起了“烧脑风暴”。《最强大脑》在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赢得极高收视。本文总结《最强大脑》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游戏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方式,探究其在复杂的综艺节目竞争格局下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关键词 《最强大脑》 新媒体 门户网站 手机游戏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综艺节目。作为季播节目的《最强大脑》,在第二季开播时,面临着《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多档综艺节目同时段播出的冲击。面对复杂的综艺节目竞争格局,《最强大脑》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传播对节目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自媒体等新的媒体形态主导的新媒体集群正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整个媒体生态正在进入全媒体时代①。电视综艺节目想要在首播时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对于节目制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然不够,更重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对节目进行全方位、多平台的包装宣传。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如何在受冲击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其直播收视和广告效益,成为了各大电视综艺节目的战略重点。本文以《最强大脑》为例,浅析该节目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的传播策略。

一、主要阵地:五大门户网站

互联网、电视、手机是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三大来源。根据2015 年初颁布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 年12 月,互联网新闻应用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1894 万人,网民使用率高达80.0%②。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其中综合性门户网站地位依旧根深蒂固。

综合性门户网站主要是指提供新闻信息、搜索引擎、影音资讯、免费网页等多种服务的集成式网站。门户网站集互联网和电视的优势为一体,既具备便捷、全面和互动性强等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兼备了时效性强、内容专业、真实可信等电视的优势③。因此,门户网站相较于其他的新闻获取渠道,具有更高的用户粘性。在Alexa(美国电子商务网站流量统计机构)2015 年1 月公布的门户网站排行榜上,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综合性门户网站分列排行榜前四位,也反映了综合性门户网站依旧是网民了解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作为新媒体中最为传统的平台,综合性门户网站依旧是《最强大脑》进行推广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

《最强大脑》与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和凤凰五大门户网站进行合作,通过在网站左侧按钮、底部视窗、顶部通栏等位置对节目进行推荐,聚焦更多网民的关注。同时,每日制定针对性的宣传主题,分别围绕嘉宾、选手、道具等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在节目播出前后,五大门户网站会在网站首页、娱乐频道首页的头条、焦点图、热门视频和要闻位置与《最强大脑》相关的新闻稿件。以1 月份为例,五大门户网站共推送与《最强大脑》内容相关的新闻稿件309 篇,其中包含手机客户端66篇,首页焦点图10 个,头条23 条,涉及娱乐、时尚、科技等多个频道,宣传频次高,用户覆盖面广。

二、运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1、微博

《最强大脑》从第一季开始在微博上建立最强大脑官方微博平台。利用微博话题性互动性强等特点,节目组针对每期节目的不同内容,策划相应的宣传主题,同时在热门话题、热门微博和微博推荐等位置《最强大脑》相关内容。节目播出前,节目组通过在微博上展示道具,录制现场照片等方式进行预热。例如,在2015 年2 月6 日的《最强大脑》播出前,微博平台连续三天对“最萌道具”——30 个婴儿进行图文宣传,总转发、评论人次超过两千。同时,节目播出后,节目组通过设立#最强大脑#和以选手命名的微博话题,吸引网友关注挑战项目的科学讨论,并鼓励网友为选手点赞,分享选手视频,使节目首播后,在网络上形成关注热潮。

2、微信

微信活跃用户截止2014 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4.68 亿庞大的微信用户群,日益成为各大综艺节目宣传重点。为此,节目设立了最强大脑的官方微信平台。每期节目播出前,实时发送最强大脑的独家录制新闻,对嘉宾和挑战项目进行预告,吸引关注。节目播出后,针对选手的挑战项目和科学能力分析贴。《最强大脑》微信平台的关注量持续增长,2 月份以来,头条新闻浏览量均过万,每条推送内容浏览量均在四千之上。

由于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为薄弱,节目组利用微信的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广官方微信平台,使微信平台订阅数持续增长。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最强大脑》利用微信摇一摇的功能,在广告时段进行“抢红包”等观众互动游戏。抢到红包的观众在领取红包时会在显著位置收到“加《最强大脑》为好友”的提示,同时基于微信平台的便捷分享功能,《最强大脑》迅速将收视期待渗透到了微信支付的庞大用户群中。《最强大脑》还会定期在微信平台上开展抽奖送礼的活动,对于维持订阅用户的关注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利用新兴营销方式:手机游戏和热门APP

根据《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 亿,较2013 年增加5672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 年的81.0%提升至85.8%。除了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进行新闻宣传外,如何利用手机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通过多种途径对节目进行宣传,成为各大综艺节目的另一个宣传重点。

1、热门APP

通过热门APP 的首页推荐进行宣传。如今,各类社交软件兴起,以Instagram 为鼻祖的图片分享社交软件深受网民喜爱。其中,IN APP 作为2014 年才开发的一款图片社交软件,在最初六个月内便吸引1200 万用户,成为图片社交软件中的热门。《最强大脑》与IN APP 开展合作,节目组在官方宣传图片中采用大量通过INAPP 进行修饰的图片,而IN APP则在首页推荐的位置上,通过热门大图的方式对《最强大脑》进行宣传。

2、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作为互联网娱乐性应用的代表,因其游戏类型多样、拥有社交属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网民中整体游戏用户的规模达到37716 万人,已占据网民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49.7%的手机游戏用户都是2 年以内的新用户,反映了手机游戏在最近2 年内的爆发式增长。手机游戏的飞速发展也极大的助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宣传。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都曾在播出期间推出同名手机游戏,不仅提升了节目知名度,也形成了从电视直播到线下游戏的产业链。

不同于《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是,《最强大脑》并没有在软件市场推出独立的手机游戏。而是选择与腾讯社交平台QQ 空间合作,在其“玩吧”界面推出了同名合作游戏《最强大脑》。与前两款游戏相比较,《最强大脑》与QQ 空间的合作,更好地借助了腾讯平台的社交属性,通过分享、好友排行等方式对节目及附属游戏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①马星,《从〈中国好歌曲〉看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推广传播策略》[J]《. 电视研究》,2014(5):52-54

②CNNIC,《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③黄燕华,《艾瑞咨询:新闻资讯中门户地位根深蒂固》,media.iresearch.cn/portal/20131216/222269.shtml

第6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也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它能够准确、快速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是对外展现本国风采的传播方式之一。

当今社会,数字新媒体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新媒体技术综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又加上二维制作技术、三维制作技术、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使得艺术欣赏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效果真实、可以互动的过程。相较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欣赏方式相当单一,都是静止的、被动的,这不仅局限了传统艺术的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本文由收集整理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其构建期适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这为两者在形式和体系上,进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和融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我们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传承传统,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然而这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己进入物化消费阶段,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金钱的挑战,在日益转变,加上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档案、娱乐、艺术、建筑设计、家庭、通讯、交通、饮食等等。新媒体集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结合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加上开发者针对客户日常需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众,引导着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转变。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新媒体艺术重形式,轻内涵而导致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二、融合矛盾,博采众长

新媒体艺术在为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创新。

从产生根源上分析,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现实,许多新媒体技术它的创建者大部分又都是西方国家,他们在创建初期是为了服务他们自己,发展他们本国文化,传达西方理念的工具。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展现我们本国的传统艺术,它里面没有适用我们本国文化的展现程序,这样很难合理的表达出传统艺术韵味。

从发展脉络上看,传统艺术是一种封建保守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向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从社会地位上看,传统艺术一直出于权威地位,并受限于传播形式,属于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新数媒艺术则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强调交互性。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一者关系既有现代对传统的冲击,又有来自东西方的碰撞,数字媒体技术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然而,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同样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妊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间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艺术内涵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吸收、消化,融合先进的文化元素,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最终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三、让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的音像制品、图像、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使一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目还可以在对文化的包装中重新构建一种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观,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更是一种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被频频利用,《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映,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第7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英语;传播;助推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3-0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7月在京出版。该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的成长进入到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新媒体不仅进一步变革着大众传播格局,而且快速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渗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进一步凸显[1]。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通讯设施,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种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又被称作为“第五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和不受时空限制性等特点。

新媒体技术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递离不开数字和语言。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英语和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在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产物的“中国英语”,具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宏大战略价值。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文化弱势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语言文化交流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文化传播的态势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坚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并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倘若丧失文化安全意识,一国文化只会为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所同化,沦为西方语言文化的奴隶。作为中国文化的身份标识,“中国英语”承载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是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2]。以新媒体为途径和传播工具,全面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平台,不仅能够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所致的和平演变,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促进世界经贸和国际交流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英语”的发展及其国际传播现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对外交流语言工具之一的英语,也逐渐国际化和全球化,几乎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播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方面的再生,部分是文化方面的再生[3],这个再生过程就是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过程。“中国英语”便是英语本土化的重要例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葛传教授在其论著《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就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观点。之后经历争鸣、发展等阶段,这一概念逐渐为中国学者所重视,他们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汪榕培、李文忠、贾冠杰等学者相继为“中国英语”的必要性进行了辩论和正名,意即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这就使得“中国英语”和传统概念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英语国家常用的英语词汇,遵循英语的普遍语法规则和系统,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适量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思维的元素,具有国际英语的主要特征,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后者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和本地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英语语用失误,无法被英语本族语者所理解。“中国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留下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痕迹,是汉化了的国际规范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其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强势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取向,削弱了所到之处的母语文化和民族认同。中国民族文化在这场冲击中也不例外,汉语文化面临巨大挑战,这正如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权威杂志载文所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4]也就是说,中国正面临民族认同和文化危机。“中国英语”的存在无疑捍卫了母语文化的缺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

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美国英语是从不列颠英语中分离出的第一个独立的变体,其艰难、曲折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发展史也可用来证明中国英语的独立存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趋势[5]。近年来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所提高,中国文化及其语言输出的意识亦在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和平演变的影响,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的输出仍然步履艰难,“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进程还比较缓慢。为了文化安全的维护和民族地位的提升,需要以“中国英语”为媒介,输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确保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必要而又迫切。

二、新媒体视角下“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通过数字媒体传播“中国英语”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让世界人民通过诸如数字报刊杂志、数字电影电视等媒体足不出户地及时了解全球信息成为可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hina Daily等数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有意识地输出“中国英语”,以词汇为例,如gongfu(功夫),yangko(秧歌),putonghua(普通话),jiaozi(饺子),ungelivable(不给力)、Naked Phenomenon(裸现象,如“裸婚”、“裸考”、“裸辞”等),bu zheteng(不折腾),mahjong(麻将),Shaolin(少林),Tai Chi(太极),Taoism(道教),Wuliangye(五粮液),maotai(茅台酒),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spiritual civilization(精神文明),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画蛇添足)等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烙印。通过这些数字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让世人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在“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日新月异的成就,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通过网络互动交际输出“中国英语”

网络互动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为CMC),是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随着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以及网络交友或者通过网络社交活动进行网上英语学习等方式的出现,网络互动交际成为语言文化、国际商务和经贸往来的重要媒介。在网络交易和网络交友的互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网络互动工具,“中国英语”的传播成为可能。网络社交过程促使通过“中国英语”表达推出中国文化,也让中国人获取海外各种信息,加快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播。以网络互动交际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搭建了平台。

(三)通过文化交流平台助推“中国英语”

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家由荷兰Chinglish BV公司在2006年10月31日正式推出的Chinglish. com网站已经开始正式运营。该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6]荷兰的这家公司虽然没有严格把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和Chinglish(中式英语)区分开来,但其建立相关网站的出发点是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通和融合。这也给中国一些启示,建立更多的专门网站,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迫使海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海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通过“中国英语”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儒家思想和莫言文学作品,实现“中国英语”国际传播的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英语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运用,必然要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当英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语言的时候,在全球范围内坚持标准英语必须是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即“唯一标准”是不大可能的[7]。因此,英语的国际化,促成了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世界各地的英语变体因此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中国和世界各国更加频繁的贸易和商务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式表达被译成英语,输出到海外,这些词汇在丰富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英语的发展和传播。由于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和广泛的特点,以新媒体为工具,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对母语文化危机,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地位,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商务和经贸合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新媒体对“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不断扩大对外交往和影响力,也许有朝一日“中国英语”和新加坡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一样,成为世界上通用的英语变体。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R].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卞月芳.传媒翻译视阈中的“中国英语”解析[J].中国报业,2011,(10):115-116.

〔3〕Kachru, B.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孔莎.从中国英语音译词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73-76.

〔5〕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第8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根据现有数据,目前国外自媒体就用户数量而言,依次为Facebook、YouTube、Google+、Twitter和LinkedIn等,Facebook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在Facebook上搜索“北京旅游”等关键词时,相关媒体的用户关注度不高,而与之对应的国内社交网站是新浪微博,当在新浪微博中搜索“纽约旅行”时,有相关议程设置及特定的话题讨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阅读量在300万以上。一些国外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新浪官方微博,截止到2016年11月11日,粉丝多达1831万人,微博日更新量多达43条,微博活跃度高,传播效果显著。可以窥见,北京利用新媒体社交账号推广自身形象跟国外比还略显薄弱,因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精准定位策略

北京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主要还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播,它涵盖面广,包括良好的北京政府形象、丰富多元的市民形象、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艺术等,这些都能够帮助中国从各个角度构建一个立体的首都形象。北京的传统文化如皇家建筑、美食文化、民俗京味和戏曲文化对国际受众来说是魅力十足的,这些都是对外传播中需要多加利用的文化符号。不同文化内容有不同的受众,因此,应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提供特定的信息,做好受众细分。国外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官方微博经常会有各种商业资讯方面的专家针对当前经济热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这种方式塑造了一个有着全球资讯、商业财经、精英意识的大国经济形象,精准定位策略应用的恰到好处。同样,对于北京城市形象,在做好受众细分的前提下,全面推出有关北京各种特色包括京味美食、戏曲、服装、旅游等相关的公众账号,才能全面展现真实的北京。在对读者群情况了解的基础上,设定多种板块,进行信息的准确投放,并突出不同官方账号的各自特点,这样才能实现品牌化。

二、本土化策略

国际传播大多是跨文化交流,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大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因此要实现信息的顺利传播,就必须消除文化壁垒,避免排他性。首先,实现内容的本土化。北京城市形象塑造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融入北京元素,还需要将受众的品位和惯有的思维方式作为新闻价值的考量因素。成功走入中国媒体市场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官方微博在2009年10月23日推出的新版块“中国实时报”,其很多微博都具有“中国味儿”,如《直面房奴生活电视剧〈蜗居〉走红》《奥巴马自撑雨伞引中国人注目》《迪拜危机重创温州炒房团》,微博内容与中国读者解读新闻的视角、取向很贴近。比如“奥巴马访华”,没有进行带有政治性的描述,而是取一条细微的生活细节“自撑雨伞”,再比如“绣花枕头”等词的出现,中国元素很显著,因此我们应借鉴这种方式,在内容时做好本土化。其次,人员本土化。当地人会对本土的文化背景、受众的喜好或者习惯有着更为精准的把握,对本地的市场和文化都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培养有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本土经理人,可以带领团队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战略,这实际上也起到一种公共外交的作用,有助北京文化成功走出去。

三、主题报道策略

清晰的主题定位,是从一个高度上决定该媒体价值取向的关键,有了清晰的主题定位,才能更好地抓住受众群体,否则,会让受众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北京在宣传文化特征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定位。如对北京整体定位可以设置专有主题如“北京欢迎你”等,根据各个分账号内容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媒体账号主题。北京媒体外公众账号在相关的涉京报道中,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策略,以此试图改善北京乃至中国形象“被塑造”“被误读”“被扭曲”的局面。在叙事话语方面,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讲好北京文化。例如,如果有受众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北京雾霾天气的现象,我们在坦然接受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妨有自信地自我解嘲一番,也有助于消除国外受众对中国以及中国媒体的刻板印象。只有站在一个全球性媒体的高度,保持公正客观性,对其他地域没有偏见,才能更好地传播北京文化。

四、贴近性策略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点。国外官方媒体在新浪微博中展现国内民众对“南海总裁决”这一事件的反应时,让中国普通民众出现在视频中,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展开,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传播效果显著。因此,北京在国外社交媒体建立各类官方账号时,可以加入采访海外游客相关板块等来体现贴近性。如针对在华短暂停留的海外旅居者的特性,可以通过专业团队对其进行采访,并将采访中一些有趣的、真实的北京印象或者提高北京形象的建议以视频形式放在相关账号上,以此来增加海外受众参与度,提高受众黏性,从而提高受众关注度。此外,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来获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看是否存在文化的误读,分析文化误读的原因,分析北京形象传播的预设点和现实看法的差异,由此评测北京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找出海外受众对哪些北京文化符号的反应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及时做到信息交互,以便针对不同的海外受众传播不同的北京文化符号。

五、矩阵联动策略

第9篇:传播媒体策略范文

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编辑的缺陷分析

自媒体时代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时代逐渐演变过来的,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现代元素在里面。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导致关注传统媒体的人越来越少。

(一)传统电视新闻无法第一时间传播信息

新闻最重要的是内容新,也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捕获到信息,并将它及时地传播出去,可以让人们及时地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然而,传统的新闻电视需要先进行制作,再传播出去,制作过程有时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称之为新闻了,只能叫做消息。

(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步骤太固化

每天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电视新闻需要经信息整理好,到固定时间在固定的媒体平台,再将信息传播出去,在时间上太过于固化,传播步骤过于固化,不够灵活多变。

(三)传统电视新闻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

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责任的时候才会对一件事情更为关心,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只是单向地通过屏幕向人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没有给人们评论提供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人们群众的交流与互动,与此同时也不能让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信息反馈作用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人们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二、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

(一)自媒体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别处”

在自媒体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传播工具,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电视媒体传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借助手机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目前,手机是自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交流媒介,人是使用手机的主要操作人,借助手机,人的精神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切换,也就出现了类似“生活在别处”的状态。

(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的狂欢

自媒体传播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网络恶搞,对电视节目的网络恶搞是对新闻的戏谑式传播,而网络恶搞本身是网民借助互联网炮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恶作剧,这些恶搞本身存在戏虐和狂欢的性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网络恶搞的主体也趋向于平民化,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手机等自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内容进行恶搞,当然,网络恶搞大多没有针对社会现实,大都是个人的无意之举,但是,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网络恶搞行为却经常成为风行一时的网络舆论。

(三)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思想的私享

与新媒体时代的博客等向所有受众开放的模式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通过分组、屏蔽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的有选择的私享。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信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另一个微信用户加入微信朋友圈,有选择地分享自己的思想。

三、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积极创新编辑理念

自媒体用户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类似电视新闻严格的编辑把关过程,传播者自己拥有直接的权,这也使他们的信息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把关,很多虚假、不规范的信息也呈现在网络上。为此,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自己的编辑理念,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不会导致网络编辑的消亡,反而会使其变得更为重要,“麦田”仍需“守望者”,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与规范作用。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重视舆论的引导

随着自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新闻评论内容方面,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自媒体用户曲解,而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可能会偏信一些错误的评论信息,最终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者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就直接传播信息,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假难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为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尤其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并着重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炒作而炒作。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还应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编辑的角色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应该从信息的“修补者”变为信息的“深加工者”,去发掘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涵义,通过这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策划,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网络消息的深度报道,从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创新新闻信息渠道,积极采用应用先进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之后,信息者和编辑就完成了“说”的环节,其对于受众的反应不大关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仅仅借助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改变被动的编辑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设置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比如,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电视新闻的更新和情况,以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然而,面对众多的新闻公众号,电视新闻如何在众多新闻公众号中吸引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新闻编辑依照受众的信息需要,创新新闻模式,借助电视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好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要。

(四)增加电视新闻编辑与传播的互动性

改变电视新闻传播的单向性,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让有话要说的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事情的讨论中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和新闻对群众的影响力。这种互动体现在观众与媒体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讨论的过程就是对新闻内容的传播。与此同时,媒体可以对观众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汇总,然后反馈给社会,让知道大多数人的对某件事的看法,媒体借此机会也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并且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在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改正方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