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传播学螺旋理论精选(九篇)

传播学螺旋理论

第1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3-0104-04

收稿日期:2012-04-19

作者简介:王敬红(1975-),女,河北深泽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1],从而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与自身成才需求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现代教育论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是“教”“受”双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互动中生成教育内容的过程,任何一方的懈怠或“缺席”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实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沉默”对教育效果而言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受众“沉默”的心理因素和“螺旋”的生成机制,探讨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性及借鉴路径,对于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沉默”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准教育的着力点、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1972年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2](P220):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优势”意见又反过来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往复,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而影响和制约舆论。在诺伊曼看来,舆论的形成并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导致其产生恐惧孤立心理,从而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由上可见,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一理论揭示了意见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对受众心理及行为异常强大的作用,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概括地说,它包括如下要点:首先,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经大众传媒强调揭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的意见被人们所认知。再次,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根植于大众传媒环境,揭示了舆论引导的内在机制。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那么在这一领域“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解释力如何?它是否会给我们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沉默”现象提供帮助和启示?根据诺伊曼的假设,“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具有两个前提性条件[2](P222):一是受众信息不足,对于社会上真实意见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状态 ,二是“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始动。下面,笔者从这两个前提条件出发,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进行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受众信息不足”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颇有争议。反面的观点认为,由于置身网络海量信息中的受众已经不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发挥作用的初始条件已不具备,因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然而,笔者认为,“信息海量”≠“信息充足”,因为“信息海量”强调的是信息数量,而“信息充足”表达的是信息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事实上,网络时代大量庞杂的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广阔的选择范围的同时,也给他们增加了信息选择的难度。由于网络信息的者鱼龙混杂、观点纷呈,网络世界中必然存在大量似是而非、以假乱真、蛊惑人心的不实信息,因而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了摆在信息搜索者面前的巨大难题。

选择论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度与人的选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选择范围呈负相关关系。在选择能力一定的条件下,选择的范围越大,人的自由度反而越小[3]。显而易见,在当今信息过量的情况下,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不是人在支配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而是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在支配人。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未来的震荡》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4]。应当肯定,当代青年大学生具备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但其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在海量信息面前就显得辨别能力相对不足,容易造成如下后果,即:信息量越大,越容易加剧青年大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肤浅化,越难以转化成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越会强化大学生被引导以抵御迷失的迫切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社会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体系化、专业化的高校教师相比,大学生是信息相对不足的一个群体。如果单凭占有海量信息就否定“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简单、武断和缺乏说服力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群体压力”

按照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当今网络时代不仅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以交互性、平等性为核心特征的网络虚拟世界,必然将交互平等的“内核”延伸到现实世界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从这样的思维路径出发,有人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沉默的螺旋”产生的第二个前提条件——“群体压力”进行了质疑。有观点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多种文化和而不同,个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教育主客体地位的模糊化都促动着个体意见的自由表达,导致大规模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已经被消解[5],“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假设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然而笔者认为:在一些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领域,“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影响或许被大大削减或者改变了形态,因而上述观点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显然没有顾及到社会的整合性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应当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价值导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或党性,所以它必须由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传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和资源,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了实现核心和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与生成,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意见环境”。这种由高校教师这一强势主体有意营造的“意见环境”,必然会对生活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群体中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相应的群体压力,从而发挥行为规范的作用。

从以上两个前提性条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在网络时代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冲击,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心理生成机制,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其适用性。现尝试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描述如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由于拥有制度性权威地位,成为合法的“意见环境”的营造者,其传递的意见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优势意见”,学生如果与教师的“优势意见”一致,则会倾向于大胆表白,成为“优势意见”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有一些与教师的观点存在差距的学生,限于对自身掌握信息充足程度的不自信和环境压力,有可能选择“沉默”或附和;还有一些与教师的意见完全相左的大学生,则可能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流露出反对态度。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便开始启动。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设,“沉默者”由于主动放弃了话语权从而助长了“优势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的增势会逐渐消解反对者的意志和自信,导致一部分反对者转向沉默。“沉默者”队伍的增加,意味着“优势意见”进一步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会帮助“优势意见”取得压倒性地位,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预期效果。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一)启示

从积极方面看,“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启示:第一, 青年大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对教师观点所采取的态度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启发高校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或与环境的互动性,从而自觉将环境的营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高校教师要努力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尤其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媒介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令学生敬佩和信赖的权威形象,让学生在面对教师时产生“信息不足”的感觉,进而增强接受教育的情感意愿和内在动力。第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沉默”现象生成及转化的动态性。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接受心理入手,深入研究“沉默”问题、探索“沉默”现象的生成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消极方面看,第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将“沉默”作为制造舆论的成功标准,过分夸大了传播者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力,剥夺了反对者的话语权,人为割裂了“传受”关系的交互性并使其处于紧张和敌对状态,体现出专制和霸权。第二,它将受众视为处于“多元无知”状态的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受众将“意见环境”当作“真实环境”,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它用“优势意见”、“多数意见”让受众屈从于压力,具有强制性。第三,它过分强调了受众由于“恐惧孤立”造成的“从众”、“趋同”的天性,低估了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力[6],忽略了舆论的逆向变化和少数“意见领袖”的作用,等等。这些理论出发点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在借鉴过程中必须坚决摒弃。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产生于西方、植根于大众传媒环境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应当批判地借鉴。一方面,教育者应正确地认识舆论引导的社会评价功能及其对于强化社会的组织性、扶持社会正气、抑制错误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将校园舆论的引导建立在民主、平等、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交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弱势意见”表达的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兴利除弊,使“沉默的螺旋”理论真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贡献。

(二)思考

由上可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适用。但是我们也无需否认,现实中“沉默”作为一种意见表达方式,其暗含了多种可能性,有着复杂的原因。“沉默的螺旋”中所指“沉默”有可能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沉默”现象的“冰山一角”。对于“沉默”现象的复杂性,有研究者认为沉默“可能是一些人弱势感受的自我表白,可能是不满情绪的外在表征,也可能是心理反映的表现形式,还可能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种慎重,更不是一种意愿”[7],甚或个体的“沉默”仅缘于性格或兴趣而无关其它,等等。因此,现实中的“沉默”现象,远远超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能解释的范畴。但是,这一理论却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因为无论是何种原因、何种性质的“沉默”,都意味着教育者的独白,意味着教育反馈机制的失灵,对于教育效果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切忌把大学生的“沉默”视作教育的成功,而应将“倾听沉默”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9.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4.

[4] [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任小时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13.

[5] 李润权.“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消解[J].新闻世界,2010(9):161.

第2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都江堰市教师范美忠因为在四川大地震时跑得快而被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升级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百度一下“范跑跑”就可发现相关网页高达342万之多。

“范跑跑”事件的第一阶段――“沉默的螺旋”的再次实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遭遇地震后此番洋洋洒洒的“坦白”立即引发了一片讨伐声浪。

6月7日香港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邀请范美忠现场辩论,而同期在凤凰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似乎也暗示着多数中国人的态度。这项名为“你怎样看待范美忠率先逃跑的行为”的调查共吸引了高达245888位网友的投票。其中有58.9%的人认为范美忠“已经不适合继续做教师了”,有17.1%的人对范美忠“不管是言论还是行为都不赞成”,而赞成范美忠言行的仅占4.5%。“范跑跑”在中国式的互联网中,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形成“舆论一边倒”的社会现象,似乎暗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再次实现。我们姑且将这个阶段称之为“范跑跑”事件的第一阶段。

“范跑跑”事件的第二阶段――“沉默的螺旋”的渐次失效。但事件的发展以及舆论的转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2008年第18期的《南方人物周刊》显示,腾讯网的调查“你认为范美忠是什么样子的人?”中,选择“中国精英的反面教材”占49.02%,“率性不虚伪的人”占42.52%,另有8.46%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楚”。连范美忠本人都觉得能从一片道德围剿声中逃出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从《感谢“范跑跑”讲出真话》到《“范跑跑”是职业道德的替罪羊和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再到《“范跑跑”被电视节目消费了》,对该事件的思考渐渐跳出了道德围剿的范畴,对个人的批判渐渐让位于对教育制度以及媒介素养本身的反思。客观来看,在“范跑跑”事件的第二阶段,“沉默的螺旋”已渐渐失效,“多数意见”像肥皂泡一样被打破,受众在强大的传媒面前不再选择做“沉默的羔羊”,他们用真实的声音构建了一个看起来支离破碎,其实更加接近原生态的意见自由市场。

“沉默的螺旋”假说作为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至今深深影响着媒体人和新闻学子的媒介观念。但近几年来,对该学说的合理性或日有限性的争议渐渐开始抬头。部分学者甚至高呼:“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沉没”。下文将试图从本年度影响力较大的传播事件――“范跑跑”事件出发,对“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环境中是否有效做出探讨。

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回溯及质疑

“沉默的螺旋”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大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如果发现与自身本意相符合的观点,并且该观点拥有了较高的支持率,人们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导致这类观点越发得以大胆的发表和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很少有人理会甚至无人理会时,即使自己内心正高呼着赞同它,也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附和或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强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的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和三个命题:(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5)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总体而言,“沉默的螺旋”由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控制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现。(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诺依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不同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议题的一致报道,能发展成一致性,使大部分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一样。“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评价和质疑。“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问题是:这种“恐惧”和趋同行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传统传播学者们已经就该假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所造成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的终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也对该假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社会孤立动机在网络传播中已基本消失。“沉默的螺旋”假说建立在对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而“从众”和“趋同”发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得比在现实中更为大胆。但这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

范美忠在遭遇地震后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通过博客等方式站出来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挑战了大家公认的道德标准。作为该事件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范的言行充分体现出:社会孤立动机在网络传播中已基本消失。而对该事件的评论者即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敢公开站出来支持范跑跑,但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却敢于以匿名的方式支持“范跑跑”,一起来对抗那

些在现实世界中畅通无阻的道德标准。而且网络传播的链式反应还足以影响和改变传统媒介的态度。在网民的态度悄然改变的同时,传统媒介的态度也随之变化。

正如西哲所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年代,类似“范跑跑”这样非主流的声音必将此起彼伏。这是一个民智大开的年代,媒体的精英立场与启蒙意识不应过分强化,我们应该相信受众的自我选择,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网络带给受众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更易实现的话语权,可能发生在传统媒介中的偏听偏信在网络上却无处藏身。而且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上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网络空间既开放又私密的特性,使许多网民选择在网络上表达更接近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且不担心自己会因此而被社会孤立。

网络空间的从众现象明显减弱。在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下,群众的舆论压力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而从众现象则进一步启动了“沉默的螺旋”的运转。而在网络空间里,从众现象会发生吗?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同时,网络传播个性化以及“标新立异”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另外,“多数意见”的社会压力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制约。例如,在传统、保守、封闭的社会,“多数意见”的压力通常强大;而在开放型社会以及社会秩序或社会价值的变动时期,“多数意见”未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中国目前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一个追求开放、民主、自由的国度需要的恰恰不是观点的大一统,而是观点的辩论、思想的交锋与不同价值观的杂陈。范跑跑事件从“舆论一边倒”到“多方各持一说”的传播态势的转变,验证了网络空间的从众现象确实在明显减弱。我们看一下新华网上关于该事件的评论集。既有《“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理性批判,又有《感谢“范跑跑”讲出真话》这样的宽容评价,甚至还有《“范跑跑”是职业道德的替罪羊和社会舆论的牺牲品》这样对该事件的深度认识。网络传播真正造就了“观点与意见的自由市场”,从众心理的减弱是社会与传播发展的历史必然。

网络空间里的“中坚分子”和舆论悖反模式。在研究群体内合意形成的过程时,不应单纯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应对少数意见“中坚分子”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这些“中坚分子”表现出的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推动新的合意的形成。这种情况,意味着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的存在。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舆论悖反模式。即媒介上操纵舆论的动机越明显,反而越失效,操纵者往往引起受众的反向思维,被舆论悖反打入冷宫。

实际上,“范跑跑”事件无非就是一个灾难面前先已后人的故事,但媒体显然把“范跑跑”当成了又一个芙蓉姐姐.企图将他塑造成又一朵“恶之花”。庆幸的是,我们的传播时代已经不再是“受众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我们的受众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清醒的判断和独特的认识。在短暂的被媒介操控、“找不着北”后,受众很快明白了媒介操纵““范跑跑”事件的动机:掩盖或干扰我们关于大地震的更多方面更深层面的思考。媒体明显的操纵动机引发了受众强烈的受骗感,同时激发了受众的反向思维:越来越多的网民从反对“范跑跑”的阵营转入了支持“范跑跑”的阵营,再加上网络空间里原有的那些坚持做思想精英而不做道德精英的“中坚分子”,受众在网络空间里用完全来自草根的力量使“沉默的螺旋”彻底“沉没”。

结论

第3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趋同 心理沉默的螺旋 第三人效应

认知行为主义认为:“人们不只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还是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的和自我反思的”。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制约,还有自身内部的情感的、认知的和生理的因素的制约。

基于这个观点,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假设。根据该理论,个人的行为是内因(信念、期望和思维等认知的、动机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因素)和外因(如奖励、惩罚和各种环境变量)共同决定的。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外因的力量对比,当内因力量强大时,个人行为的方向更多的趋向内因的方向;当外因力量更大时,个人行为的方向更多的趋向外因的方向。

通过这一社会认知模型,我们对个人行为的分析应该从内心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肯定,对独立性的坚持,对个人喜好和经验的保持,对他人态度的批判性怀疑,这种心理对于应对大众趋同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很大的意义。在大众传媒影响力如日中天的今天,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对于不盲从于大众传媒的宣传、保持个人的独立精神;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有积极意义。

一、趋同心理与第三人效应

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

nformity)”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趋同心理也有内心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原因。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即趋同心理的内因是信息压力。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趋同心理的外部环境因素来源于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无论是群体内传播还是来自于群体外的传播,都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群体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遵守群体规范所感受到的无形压力,会使成员倾向于对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

第三人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菲利普・戴维森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其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中,戴维森教授对第三人效应下了定义:“在说服传播环境下,群体中的个人会认为说服传播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大于对他们自己的影响。”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理论可以按照两个前提来进行描述。这两个前提是:1、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响比对他们自己的要大;2、这种观念的结果对他们(第一人)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第三人效应和趋同心理都属于社会认知行为。社会认知指的是人们对周围的社会与世界形成认识与了解的过程,包括对周围的其他人、社会中的各种事件、问题与现象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定义可知,趋同心理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做出的判断,而第三人效应是个人对他人态度的推测以及基于这种推测而进行的行为,更多的是来自个人的内部因素。

趋同心理可能导致从众行为,典型的从众行为包括沉默的螺旋现象和多元无知现象。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多元无知的概念是1931年由丹尼尔・卡茨和弗洛伊德・奥尔波特创造,描述“一种情形:群体多数成员私下拒绝一种行为模式,但是错误地想象其他大多数人都接受它。用Krech和克拉奇菲尔德的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一个人相信,但是每个人都认为,每个人都相信。”反过来,这说明有可能得到支持的某种行为模式,在事实上,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

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基于社会认知的“沉默螺旋理论”和“多元无知理论”在正反两种意见的数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最终导致的行为也不同。在多元无知效应中,反对意见没有明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最终导致“虚假”共识的形成,而没有反对意见的存在,该效应的优势意见成为了唯一的意见。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优势意见没有像“多元无知效应”中那样成为唯一的意见,而只是优势的意见,反对的意见虽然相对变小但还存在。

由于没有反对意见的存在,在多元无知现象中,人们基于虚假共识的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虽然媒介提供的优势意见促使大多数人采取了符合的行动,但是也有部分人转向了沉默,而且对于劣势意见(反对意见)的支持虽然少了,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如果媒体提供的优势意见是正确的、理性的,那么劣势意见(错误意见)的存在也具有意义――“那就是在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如果媒体提供的优势意见是错误的,那么劣势意见(正确意见)的存在就给了我们“让真理通过‘公开而自由的辩论’战胜谬误”的机会。因此,在“意见的自由市场”里,反对意见的存在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诺依曼详细地分析了媒体提供的优势意见是如何形成日益扩大的螺旋型影响,以及其他人是如何转向附和或沉默的。但是诺依曼没有分析沉默螺旋现象中反对意见的形成以及在优势意见螺旋上升过程中的劣势意见存在的心理动因和机制。而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工具。

二、用第三人效应分析沉默的螺旋模型

沉默的螺旋理论把优势意见的扩展归结于人们对“意见环境”的感知后,基于群体压力,而选择发表意见还是转向沉默。该理论对于“优势意见”与“劣势意见”的互动过程进行了分析。但是该理论没有回答当接触到“意见环境”时为什么会有“劣势意见”――即反对意见的产生,以及在优势意见的扩展过程中劣势意见相应的较小的增长。

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给了我们一个解释的角度,即劣势意见在接触“意见环境”后没有屈服于“群体压力”的原因很可能和他们所持的观点“认为他人更容易受到媒体影响而自己因为有不同于别人的经验和信息而不会受到媒体影响”有关。而个体基于该观点的行动――转而支持劣势意见或坚持劣势意见就是沉默的螺旋中劣势意见产生的心理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沉默的螺旋效应是群体压力和第三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戴维森进一步认为产生沉默的螺旋中“关键时刻的雪崩现象”是基于这样的推理过程:我并没有发现候选党派之间明显的区别,但是其他人可能会被党派A的辩说或形象劝服,认为党派A是一个更好的党,从众心理就产生了。也就是说那些转向支持优势意见的人的心理动机除了群体压力外,也有第三人效应作用的结果。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充分肯定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媒介效果研究由有限效果论转回到宏观效果论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但是同时也指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过份强调‘害怕孤独’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而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无疑是导致沉默螺旋劣势意见形成、巩固和壮大的社会动力因素之一。这就是戴维森在他的论文《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中论述的沉默的螺旋与第三人效应的关系。

通过对沉默螺旋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意见表达以及随后的行为中,不仅有趋同心理和从众行为的作用,而且还有第三人效应的作用。沉默螺旋现象是既有政治倾向、趋同心理和第三人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行为的方向最终取决于这三种因素的相互力量对比。

结语

进入信息社会后,媒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公民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媒介的夹杂着价值观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公民个人的独立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意见表达这一社会心理行为,我们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到内部因素,包括信念、期望和思维等认知的、动机的、情感的和生理等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应就是一个从内心的信念、可能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角度出发判断事物,进而在该判断基础上进行决策和行为的。在研究个人行为时,不能片面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例如趋同心理和从众行为),而要在综合考虑外部环境与个人内部因素的基础上来对行为进行解释。否则,所做出的解释就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①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③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④陶鹤山,《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J].《国际新闻界》,2001(4)

第4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孕产妇;婴儿;梅毒;垂直传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法定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有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等等。近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育龄期妇女的梅毒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一旦妊娠期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导致先天性梅毒,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对2009年――2011年在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妇梅毒血清学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银川地区妊娠梅毒及胎传梅毒的流行状况,为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筛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监测对象自2009年――2011年在我院产科做孕期检查的19360名孕妇进行梅毒筛查。

1.2检验方法抽取3ml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做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试验。

TRUST试验阳性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以呈现明显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TRUST试验阳性者再做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TP)试验。梅毒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亦进行如上检测。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TP)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结果判定TRUST试验与TP试验均阳性者判定为梅毒阳性,新生儿及母亲梅毒血清学检测均为阳性者判为胎传梅毒。试验方法符合卫生部梅毒检测诊断标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TRUST为筛查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为证实试验。

2结果

2.1产妇梅毒阳性率通过对19360名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筛检出梅毒患者48例,其中TRUST阳性者为37例,TP阳性者为48例,TRUST和TP均阳性者为37例。梅毒检出率为2.4%,见表1。

2.2产妇梅毒阳性者滴度38例梅毒感染者TRUST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胶体金法)试验均为阳性,血清反应素定量试验滴度

2.3梅毒阳性产妇分娩新生儿梅毒阳性率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确认胎传梅毒的为16例,TRUST阳性者为14例,TP阳性者为16例,患儿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滴度试验结果比母亲均高4倍,胎传梅毒的感染率为38.1%,见表3。

3讨论

通过对19360名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筛检出梅毒患者48例,筛检人群的感染率为2.4%。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确认胎传梅毒的为16例,胎传梅毒的感染率为38.1%。由于部分孕妇在我院检查,但并没有在我院分娩,因此新生儿经垂直传播感染梅毒的感染率可能高于38.1%。2009年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1.4%,2010年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2.5%,2011年孕产妇梅毒感染率为3.4%。梅毒发病率在国内呈逐年上升趋势[1]。先天梅毒可导致胎儿宫内严重感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出生后的梅毒儿也常伴有低热、贫血、肝脾肿大等多重损害,尤其皮肤黏膜损害为最常见。母体感染梅毒血清反应素定量试验滴度越高,其胎传梅毒发生率也越高,对新生儿的损害也越大。

TRUST血清学检测时要注意到,特别是少数人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如老年人TRUST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2]。所以建议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者,必须做确认试验,WHO推荐用FTA-ABS、MHA-TP、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等做确认试验,只有确认试验阳性者才能诊断为梅毒,有研究显示,孕产妇人群中隐性梅毒占66.25%[3]。隐性梅毒患者因没有临床症状而危险性更大,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改变,因此,早期对孕妇进行产前保健,普及梅毒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另一方面,梅毒孕妇大多在20-39岁,正值性活跃期,其配偶必须同时进行梅毒检测和治疗,才能有效杜绝再传播。在有些城市,梅毒发病人数占性病发病人数中的第一位,超过了淋病[4],成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表明了梅毒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综上所述,本地区作为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孕期梅毒及胎传梅毒的现状已经不容忽视。加强梅毒的早检测早诊断,以及有针对性地对育龄妇女开展梅毒知识的普及是预防先天梅毒儿出生的有效措施。对妇幼工作者来说,遏制妊娠梅毒的蔓延及母婴传播刻不容缓,有效控制梅毒疫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明尚.我国性病流行状况与控制对策[J].华夏医学,2006,19:1040.

[2]武建国.老年人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第5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Abstract: Studying the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Gyro-TWT with a Helical Waveguide, The dispersion equation and dispersion curves are obtained by theore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 affects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 Using the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software HFSS, the model of helical operating waveguide is built and simulated.

关键词: 螺旋波纹波导;耦合波方程;阻抗微扰;色散特性

Key words: helical waveguide; coupled wave equation; impedance perturbation;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TN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20-02

0引言

在大功率微波源领域,回旋器件因其具有输出频率高、功率容量大、带宽较宽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Denisov等提出的螺旋波纹波导结构则较好的解决了回旋行波管发展中的诸多限制,螺旋波纹波导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构[1],该波导具有特殊的非对称的几何结构,由于它改变了光滑波导截止频率处的色散曲线,从而从本质上减小了绝对不稳定性形成的可能,提高了放大器的稳定性,使宽带工作成为可能。俄罗斯的Denisov等人研制的螺旋波纹波导回旋行波管,在10GHz获得了1.1Mw的峰值功率,增益和带宽分别达到了47dB和10%,而效率达到了20%[2]。因此对于较低频段回旋行波管放大器来说,螺旋波纹波导是非常理想的模式选择结构。本文运用耦合波理论分析了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对螺旋波纹波导的冷腔色散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计算了螺旋波纹波导的几何特性变化对其色散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螺旋波纹波导进行了冷腔模拟。

1理论分析

螺旋波纹波导具有特殊的非对称结构,如图1所示。其在柱坐标系下的边界模型的函数关系式为:

(8)式是关于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方程,它是耦合波的传播常数kz的三次方程,有三个根,分别表征了在螺旋波纹波导中的三个本征模式的传播特性。

2数值计算

选取如下参数对色散方程(6)式和(7)式进行数值计算,波导的平均半径r0:4.1cm,螺纹的深度r1:0.053cm,波导的角向的变化次数mB:3,kB=2π/d:5.61cm-1。

通过对色散方程的数值计算,就可以得到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曲线见图2,图中纵坐标为频率f,横坐标为本征波的传播常数kz。

观察图2可以发现,采用螺旋波纹波导作为回旋行波管的高频结构,能够耦合光滑波导的两部分谐波,从而改变了光滑波导径向波数接近于零处的色散曲线。由群速度公式可知在kz≈0附近的区域里,色散曲线趋向于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波的群速度约为一个常量,因此当电子注速度与该区域群速度相配时,螺旋波纹波导显示出了和回旋电子注极宽的互作用区,电子注与电磁波能持续的互作用,从而可以极大的增加回旋行波管的效率。

此外,对具有不同螺纹起伏深度和螺纹周期d的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如图3、图4所示。图3给出了不同螺纹起伏深度对应下的色散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螺纹起伏深度的增大,本征模式1和本征模式2、3的的分离程度也随之增大,同时本征模式1的线性也渐渐变好,这一特点有利于拓宽回旋行波管的频带和增强其克服模式竞争的能力。

图4给出了不同螺纹周期d对应下的色散曲线,可以看出螺纹周期的变化对螺旋波纹波导色散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当螺纹周期变小时,工作模式1的线性变差,线性区域变的很窄。而线性区域宽度决定注波互作用带宽,因此螺纹周期的选取对于回旋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HFSS模拟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利用HFSS模拟螺旋波纹波导冷腔色散特性需要建立如下的模型:首先是馈入8mm波段的矩形波导,其长、宽边分别为7.112mm和3.556mm,作用是馈入矩形波导的基模TE10;接下来是一段方圆转换波导,它将把矩形波导的TE10模转换为线极化的圆波导的基模TE11;最后是旋转方向为左旋的螺旋波纹波导(包括螺纹渐变段和螺纹均匀段),如图5所示。用HFSS计算所建模型的从端口1到端口2的传输特性,根据S21曲线就可以计算出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

依据以上方法,选取波导的平均半径r0:4.1cm,螺纹的深度r1:0.053cm,kB=2π/d:5.61cm-1。对螺旋波纹波导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数值结果的比较如图7所示:三维冷腔模拟结果同数值运算结果基本一致,两者的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同时可以看到个别点上两者有一定的误差,理论计算的结果比模拟的结果偏高,造成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时经过了一定的近似处理,因此仍然需要对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进行必要的修正。模拟结果表明利用HFSS能够较准确的计算出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利用此软件进行回旋行波管高频分析设计是可行的。

4结论

将模拟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的平均误差在3%以内。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了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特性,得到了基本一致的色散曲线。对其色散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由于螺旋波纹波导的几何特性使得波导中TE21模和TE11模的空间一次谐波相互耦合,耦合的结果是两种模式的色散曲线发生改变,相互间发生了分离,耦合出了本征模式1。而本征模式1和电子注互作用可以提高回旋行波管的带宽和互作用效率。同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的出:螺纹起伏深度和螺纹周期都对其色散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ooke S J, Denisov G Linear Theory of a Wide-Band Gyro-TWT Amplifier Using Spiral Waveguide [J].IEEE Trans, on Plasma Science, 1998,26(3):519-526.

[2]Denisov G G, V L Bratman, A W Cross, et al. Gyrotron Traveling Wave Amplifier With a Helical Interaction Waveguide [J]. Phy. Rev. Lett, 1998, 81(25):5680-5683.

第6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摘要]

目的对广州市医疗机构常用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剂功效性进行评价。方法以美国BD公司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试剂和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的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试剂作为参比试剂,评估4种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和5种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每种试剂检测梅毒患者血清189例,健康对照30例,比较各试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结果4种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和5种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与参比试剂相比,敏感性、特异性均大于95%,Kappa值均大于0.90,一致性好。结论广州市医疗机构选用试剂性能较好,试剂评估需每年坚持。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试剂;敏感性;特异性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并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每年新发梅毒1200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近年来,我国梅毒疫情快速增长,自2009年至今,在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排序一直居第3位[2],仅次于乙型肝炎和肺结核,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梅毒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必不可少的实验方法,选择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检测试剂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广州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的统计资料,对全市医疗机构使用的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的试剂性能进行评估,为试剂选择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静脉血219份,全部来自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收集时间2012年1月-2014年5月。其中根据我国梅毒诊断标准[3],确诊为梅毒患者血清标本189例,男108例,女81例,年龄20~81岁,平均(45.1±13.4)岁;健康体检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58岁,平均(41.8±12.1)岁。

1.2试剂

1.2.1参比试剂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参比试剂:美国BD公司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批号/有效期4182595/2016-07-31)试剂[4],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参比试剂为日本富士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批号/有效期VN40616/20150615)试剂[3]。

1.2.2评估试剂参评试剂均为国内厂家生产。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评估试剂为试剂1,2,3,4(批号/有效期分别为20140702/20150702,20140425/201503,20140506/20150505,20140630/20150731)其中试剂1为RPR法,其余为TRUST法;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评估试剂为试剂5,6,7,8,9,试剂5,6,7(批号/有效期分别为20140731/20150630,20140516/20150515,20140705/20150704)为ELISA检测试剂,试剂8,9(批号/有效期分别为2014010027/201601,20131003/20151014)为快速免疫层析法(RIA,rapidimmunochromatographicassay)检测试剂。

1.2.3方法同一批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采用同一时间,同一仪器设备。以参比试剂结果为预期值,比较各试剂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对结果进行Kappa,McNemar配对卡方或秩和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分析。

2结果

2.1血清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检测结果和评估结果见表1~3。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定性试验试剂1,2,3,4的符合率分别为99.09%,98.63%,97.26%和97.26%,Kappa值均大于0.90,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比试剂比较,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定量试验试剂1,2,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检测结果和评估结果见表4~5。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定性试验试剂5,6,7,8,9的符合率分别为98.63%,99.09%,98.17%,98.17%和98.63%,Kappa值均大于0.90,检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清抗体检测是梅毒实验室诊断的[5]主要方法,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试验,二者临床意义不同,在梅毒诊疗中缺一不可,不能替代。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试验主要有RPR,TRUST等试验,用于现症梅毒的筛查、疗效观察和判愈;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试验主要有TPPA等试验,用于确证梅毒感染,但过程较为繁琐费时,不能自动化操作。近几年,基因重组梅毒抗原的使用使ELISA法、快速免疫层析法等新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渐为医疗单位应用。由于不同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各不相同,因此,通过试剂评估,了解试剂性能,合理选用检测试剂尤其重要。根据中国CDC性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广州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2013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梅毒检测能力调查,根据上报数据统计,广州市医疗机构使用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有以上4种,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5种,除非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试剂4,其余均选自广州卫生局指定的广州市A组医用耗材交易系统招标试剂。本研究显示,与国内报道的关于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剂临床评估结果基本一致[6-8],4种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定性结果显示较高的质量,敏感性分别达到100.00%,98.76%,96.89%和97.52%;特异性分别达到96.55%,98.28%,98.28%和96.55%,Kappa值均大于0.90,说明与参比试剂性能相当一致。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定量结果经统计无差异,与国内报道不同[6-7],可能是样本滴度分布有差异或者参评试剂厂家不同引起,还需继续观察。5种梅毒螺旋体抗体定性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都在98.00%以上,特异性有3种试剂达到了100.00%,另2种为96.67%,Kappa值均大于0.90,说明试剂质量可靠。其中ELISA法可使用全自动酶免仪,有利于大批量的筛查,快速免疫层析法简便快速,适于现场筛查,也适合在基层和边远地区实验室推广,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性传播感染(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STIs)门诊使用的方法,以便通过快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达到控制梅毒流行的目的[8]。

第7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IgM antibody against Treponema pallidum in diagnosing syphilis. METHODS: The serum samples of 90 syphilitic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treated with IgG/RF immunoabsorbent, then were detected for TPIgM with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 assay. The serum samples were also detected for TPDNA by RTPCR method. RESULTS: The TPIgM positive rates were 75.9%, 100% and 77.8% in primary syphilis, secondary syphilis and latent syphilis, respectively.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TPIgM was 81.1%(73/90) in syphilis sera.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3 different syphilis groups(χ2=90.20, υ=2, 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IgM antibody against Treponema pallidum in serum is important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syphilis.

【Keywords】 syphilis; IgM antibodies; treponema pallidum

【摘要】目的: 评价检测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90例,用RTPCR方法进行TPDNA检测,用IgG/RF吸收剂处理血清,然后应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TPIgM的检测. 结果: 一期梅毒的 TPIgM抗体阳性率75.9%,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隐性梅毒的阳性率 77.8%. 总阳性率为81.1%(73/90). TPIgM在不同时期梅毒组中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 υ=2, P0.05). 结论: 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对于梅毒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梅毒;IgM抗体;密螺旋体,苍白

0引言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行为和血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母婴垂直传播.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梅毒患者是梅毒的惟一传播源,及早发现梅毒感染者对控制梅毒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TPIgM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我们对经临床确诊的梅毒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了TP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试验,探讨检测TPIgM抗体逐步应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收集经临床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90份,其中一期梅毒29份,二期梅毒16份,潜伏梅毒45份,临床诊断标准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41995”. 血清标本如在24 h内检测则血清标本置于4℃冰箱,否则置于-70℃冰箱内保存待测,避免反复冻融.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公司生产,IgG/RF因子吸附剂购于德国欧蒙公司. 梅毒螺旋体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主要仪器有美国PE公司生产的GeneAmp 5700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高速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微量振荡器.

1.2方法

1.2.1TPIgM的检测按照IgG/RF 因子吸附剂说明书对被测血清进行IgM提取,再做TPPA试验,所有操作步骤都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1.2.2TPDNA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清样本的处理,提取DNA. 将待检DNA样本或标准阳性模板加入后,放入PE5700荧光PCR仪,93℃ 2 min预变性后,按93℃ 45 s和55℃ 60 s,先进行10个循环,再按93℃ 30 s和55℃ 45 s反复30个循环. 以扩增前后的荧光差值为纵坐标,拷贝数为横坐标,用ABI Prism 7300自动作标准曲线,由电脑软件自动计算出样本TPDNA初始拷贝数定量结果. 由于TPIgM检测结果为定性结果,因此将TPDNA检测结果用定性方式表示(拷贝数<2×103/mL为阴性,≥2×103/mL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方法为χ2检验,P

2结果

2.1梅毒患者血清TPIgM和TPDNA检测TPIgM的检出阳性率为81.1%(73/90),TPDNA的检出阳性率为78.9%(71/90). 有两例标本TPIgM阳性,而TPDNA检测阴性. 71例标本检测两者都是阳性,17例标本检测都是阴性,符合率97.8%(88/90). 进行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0.5, υ=1, P>0.05).

2.2不同分期梅毒患者TPIgM检测TPIgM检测阳性率在二期梅毒患者组中最高,达到100.0%,在一期梅毒患者组中阳性率较低,为75.9%. 实验结果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 υ=2, P

表1不同时期梅毒组TPIgM检出阳性率比较(略)

3讨论

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其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 隐性梅毒患者由于不能及早发现,成为梅毒的重要传染源.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血清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是梅毒螺旋体在破坏组织时释放的抗原性物质(心磷脂)刺激机体产生的有抗体性质的反应素(抗心磷脂抗体),检测这种抗体的试验称非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血清学方法,如RPR, TRUST等,长期被作为初筛试验;一种是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检测这种抗体的试验称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为确认试验,如TPHA, TPPA, TPELISA和免疫印迹等方法.

目前,临床实验室大多数仍然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 RPR)作为梅毒的筛查试验,虽然RPR作为过筛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RPR试验容易产生假阳性,对于潜伏期梅毒又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所以分析RPR试验结果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P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最早出现于1975年,是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 TPELISA方法检测操作简便,不受样本中纤维蛋白和溶血等影响,一次可进行多份样本的检测,用酶标仪分析,客观准确,结果便于保留及标准化管理,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 但是,TPELISA检测的是梅毒螺旋体总抗体,在梅毒患者治愈后相当长时间仍为阳性,不利于临床判定是近期感染还是曾经感染和疾病状态[1-2].

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IgMTPPA) 采用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有很高的特异性,作为确证试验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用于TP的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梅毒感染者的检出率[4]. 本研究结果表明:TPIgM和TPDNA在梅毒患者的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检测符合率高达97.8%. 由于TPDNA阳性表明检出梅毒螺旋体,因此,TPIgM的阳性可以说明已经感染了梅毒螺旋体. 本研究中两例标本TPIgM阳性而TPDNA阴性,可能是由于患者经过治疗,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很快消失,而TPIgM还没有完全转阴所致,也有可能是梅毒螺旋体潜伏于人体其他脏器而在血液中检测不到. 实验结果表明:TPIgM在不同期梅毒患者检出率不同,在二期梅毒检出率最高,高达100.0%,可能与本研究所用样本量较小有一定关系.

转贴于

由于潜伏梅毒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TPIgM的检测对潜伏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PIgM是梅毒感染后,机体最先出现的体液免疫应答,一般感染2周即可从血清中检出. 并且只要有活的梅毒螺旋体存在,不断予以抗原刺激,其TPIgM将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因此,TP IgM 可以看作是梅毒早期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标志[5]. 本研究随机收集样本,不同期梅毒患者的比例有一定代表性. 潜伏梅毒患者45例,占50%. 提高潜伏梅毒患者的检出率对控制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有文献报道,梅毒螺旋体IgM抗体阴转在一期梅毒为3个月,二期梅毒为9个月,潜伏梅毒为2年. TPIgM 的消失,提示体内没有活的梅毒螺旋体存在,可以推断已经丧失传染性,可以继续随访或判愈. TPIgM在治疗后若不转阴,提示体内可能残存梅毒螺旋体或治疗不彻底. 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阴转者随访时再转阳性,表明再次感染梅毒. TPIgM 抗体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消失,可作为判断梅毒疗效的指标[6].

此外,TPIgM对诊断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梅毒螺旋体IgG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胎盘,被动免疫胎儿,且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因此不能区分母体梅毒与胎儿梅毒,而 IgM 不能通过胎盘. 新生儿血液中如果检测到IgM抗体,表明有先天性感染,可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在胎盘中检测到高浓度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 IgM抗体,说明胎儿感染梅毒[7]. 脑脊液中检测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可以诊断为神经性梅毒.

【参考文献】

[1] Castro R, Prieto ES, Santo I, et al. Evaluation of an enzyme immunoassay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Treponema pallidum [J]. J Clin Microbiol, 2003,41(1):250-253.

[2] Manavi K, Young H, McMillan A. The sensitivity of syphilis assays in detecting different stages of early syphilis[J]. Int J STD AIDS, 2006,17(11):768-771.

[3] Castro R, Prieto ES, Joao Aguas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 agglutination technique (TP.PA)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J]. J Clin Lab Anal, 2006,20(6):233-238.

[4] Koek AG, Bruisten SM, Dierdorp M, et al. Specific and sensitive diagnosis of syphilis using a realtime PCR for Treponema pallidum.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6,12(12):1233-1236.

[5] 何玉清,邓建华,杨日东,等. 隐性梅毒患者血清抗梅毒螺旋体 IgM 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新医学,2004,35(3):165-166.

第8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显形知识;隐性知识;知识螺旋模型

20世纪90 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继企业战略,企业价值链之后成为又一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管理理论。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学习型组织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追求的目标。从两种理论内含的要义看来,两种理论存在许多的内在联系,企业能力尤其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背后一定存在企业内部知识的支撑,可以说两种理论最后都落脚在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创造和管理之上。而知识螺旋模型为企业知识的积累,创造和管理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工具,企业可以利用它进行内部知识管理,进而发掘自身的能力,构建核心竞争能力。

1 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知识

1.1 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历史

企业能力理论是随着对企业战略的深入研究而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70年代佛商学院教授为代表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提出重点是以企业适应环境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战略管理理论,使用SWOT等分析工具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抓住环境中的机会、避开威胁,追求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提供结构化的企业战略制定方法;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静态外生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代表理论是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理论,他将产业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战略分析的框架应从产业竞争结构出发,企业只要找到了恰当的定位就能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K.Prahalad和Gary Hamel提出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成为了现今指导获得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流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能赢得竞争。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性

Prahalad 和Hamel 在1990 年的文章中,就已经明确指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Allee认为,“一种围绕知识来组织企业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制定核心能力战略”。她指出,“这不仅要从当前的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 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Gary Hamel 本人在1994 年也提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难于模仿的能力其实就是企业的隐性知识”。Dorothy Leonard Barton则认为, 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 包括四个维度: 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物理的技术系统; 管理系统; 价值和规范。Winter 则在《主动学习和动态能力革命》中,遵循经典的生物学“分类-选择-保存”发展范式,提出了“知识发展循环”以创造企业的动态能力。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是组织累积下来的关于协调,集成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特殊知识体系。因此,企业知识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1.3 知识如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企业中的知识,按照其可见程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被准确的描述和传播,并可被记录在有形的规章和流程手册中供直接查阅、获取、学习、利用;而隐性知识则来源于经验,存在于个体的脑海中,高度个人化,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具有隐默的特性。在企业竞争中,显性知识因其可见性较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所以隐性知识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关键因素。隐性知识的难以准确描述虽然可以防备竞争对手的复制,但也会给其在组织内的传播和推广带来困难;因此,企业需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以使能力得以传播,又要将显形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以保证能力的独有,在其内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而根据知识在企业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将知识划分为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其中特殊性知识是企业所独有的关于某个领域例如技术方面的知识,它一般是以显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的,而且易于被复制。而企业能力的形成又需要将企业各个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应用的知识体系,这便是整合性知识。但是如果企业无法正确地应用这两种知识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目的,那么这些知识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于是企业还需要配置性知识来开采和使用这两种知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它们正是形成独特企业能力的关键资源。

2 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

Nonaka (1994) 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并且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以及深度会谈(dialogue)等的方式,借此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结合化(combination):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一种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既显形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标准化格式化的文件,这就完成了知识结合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不断上升成为组织知识,进而能更方便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内隐化是知识螺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是由结合化产生的组织的显形知识被成员吸收学习之后,形成的各个成员的隐性知识,组织成员再把形成的隐性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创造积累过程是一个知识进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互相转化,这个进化过程是由许多个转化过程交替构成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企业知识在这个螺旋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日]野中郁次郎.学习型企业[J].哈佛商业评论,1991,(11/12).

[2]汪绘玲.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2,(9).

第9篇:传播学螺旋理论范文

【关键词】 血液样本;RPR;TP-ELISA;检测

【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50-01

新疆博州中心血站2007年1-3季度,对1672名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检验,其中梅毒检测采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ELISA)。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博州中心血站2007年1-3季度健康体检合格的1672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

1.2检测试剂 RPR筛查试剂和TP-ELISA检测试剂,均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质控血清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均在有效期内。

1.3检测仪器 IMarK酶标仪、BIO-RAD1575洗板机 、孵育器、旋转仪。

1.4 检测原理

1.4.1RPR原理是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能与VDRL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反应素,用吸附于活性炭颗粒表面的VDRL抗原,检测血清中的反应素,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有无梅毒感染。

1.4.2ELISA原理是以基因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酶联反应板孔内。待检血清中的抗TP抗体与包被的TP抗原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TP抗原结合,形成包被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加底物(TMB)显色。

1.5检测方法 对血液样本同时用两种检测方法检测,每板均设阴、阳性对照及卫生部临床检测中心发放的质控血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

1.6结果判断

1.6.1RPR结果判断 纸卡圆圈中出现凝集反应为阳性,无凝集反应为阴性。1.6.2 ELISA结果判断 样本OD值≥cut-off(CO)为阳性,否则为阴性。CO=0.2+阴性对照平均OD值,如果阴性对照均值<0.05,则按0.05计算。

2结果

1672名血液样本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RPR)阳性10例,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TP-ELISA)阳性9例,排除生物假阳性1例。被证实的9例梅毒感染者,其中,男性5人,女性4人,平均年龄41岁。见表1

3 讨论

3.1 梅毒属于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接吻、手术、哺乳、输血、接触污染物也可被传染,母婴也可垂直传播。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可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抗心磷脂抗体既所谓反应素(非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测根据使用抗原不同可分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两大类。

3.2RPR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的一种方法, 为非特异性血清学实验,常出现生物学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手工操作,结果易于判断目测判断结果,因操作简单不需要仪器设备,适用于样本量较少的实验室梅毒筛查。已逐渐不适应血站工作的发展需要, RPR也可用于评价抗梅毒治疗的效果,接受治疗的梅毒病人,一般情况下,患者的RPR血清学定量试验表现为滴度随治疗进程逐渐下降。

3.3TP-ELISA是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由于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结果便于保存,目前被列为梅毒证实试验的一种新方法。血站已开始广泛采用。一旦本试验结果出现阳性,将伴随终生。治愈的梅毒患者,本试验仍可为阳性。该试验需要仪器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大批量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用于筛查试验可提高梅毒感染的检出率,但不能用来判断抗梅毒治疗效果及判愈,也不能判断其传染性。

3.4 献血人员梅毒监测,主要靠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其目的是防止造成血液传播。因此,用非梅毒螺旋抗原试验(RPR)筛查出的阳性样本,一旦被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ELISA)阳性,如果RPR血清学滴度定量高,说明传染性强, RPR血清学滴度定量低,说明传染性弱。否则,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TP-ELISA)进行梅毒筛查,检出的阳性样本,建议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RPR)进行血清学定性和滴度定量检测,如果RPR定性阴性或滴度定量较低,一般说明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所以,临床使用两类试验结合,可取长补短,减少梅毒的漏检或误诊。

3.5 综上所述,从以上检测结果表明, 9例梅毒感染者,RPR血清学滴度定量有2例为1:16,说明这2例梅毒感染者传染性强,其余7例RPR血清学滴度定量均在1:4以下,一般说明传染性弱。RPR滴度的高低,与检测的抗心磷脂抗体既所谓反应素含量相关,反应素含量高,则滴度就高,反之亦然。9例梅毒感染者,TP-ELISA梅毒螺旋体抗体OD值测定,最小的OD值0.37是Cut-off(CO)0.25的1.5倍,最大的OD值2.10是Cut-off(CO)0.25的8.4倍,OD值的大小与检测的相应抗体含量呈正比。因RPR和TP-ELISA两类试验检测的原理不同,所以,RPR滴度的高低与梅毒螺旋体抗体OD值测定大小不相关。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1

[2] 中_欧性病专家主编.性病/艾滋病实验室诊断培训教材 1997.08

[3]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编.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

作者单位:833400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心血站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