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精选(九篇)

医学检验技术研究

第1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职教育;专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效果

一、“知识分享”微信平台发展的主导方向

以课程《临床检验基础》为例,该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涉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涵盖内容多、范围广。“知识分享”平台发展的主导方向:

1.理论教学

专业课程教师包含校内专任教师以及校外兼课教师,其中不乏行业内专家和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他们虽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通常教学形式单一,以“一对多”的模式教学,受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被动[5]。专业微信平台的建立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并实现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为了便于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提高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可将生活中与检验相关的新闻事件在特定时间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给学生。例如2016年发生在中国杭州的“茶水发炎”事件,在尿液一般检验授课之前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前了解与尿液有关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抽血遇到这些,你怎么看?》、《尿液管型图谱—检验人员收藏备用》、《尿常规的是是非非》等,通过平台推送,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加强学习,对理论教学进行辅助补充[6]。

2.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需通过实验课验证、实践。该课程实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形态学范畴,单靠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外周血红、白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具体到每一类细胞显微镜下形态特点如何,临床意义如何,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片将感性认知深化为理性认知,再与疾病鉴别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学习[7]。目前我校《临床检验基础》教学资料充分齐全,包括示教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但是受教学时数限制,教师授课内容有限,一次课难以将相关知识全部传授。但任课教师可通过本平台将教学相关资料,如规范化操作视频、血细胞形态图片等上传,供学生下载学习。在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摩对比,规范操作,从而大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课后分享

本课程部分章节由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兼课,他们拥有长期临床的经验以及日积月累的教学素材但日常工作繁忙,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此外,加之课时等客观因素限制,授课老师只能选取部分典型的临床案例用于教学。学生初次学习时理解不够透彻,接触到的临床病例从涵盖知识点到范围、数量也都会有所限制,通过微信平台教学学生可温习课堂知识,也可通过典型临床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淋巴瘤是同一种疾病吗?》这篇推送就加强了同学们对急淋和淋巴瘤知识的理解。

二、“考试招聘”为考试择业提供指导

截至2018年6月,“考试招聘”栏目总点击量近1000人次。“考试招聘”这一栏目下分两个子菜单,分别是“重点归纳”和“招聘信息”。本团队创设“招聘信息”这一子菜单的初衷是分享行业前沿的就业信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前瞻性意见。通过调研本团队发现截止2018年6月底,“招聘信息”菜单点击量约500人次,相较于本平台的‘知识分享’菜单的点击量,学生确实对招聘类信息比较感兴趣。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这与本团队创建平台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本团队有的放矢,有关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和专场招聘会的信息都有所涉猎。在2018年1月的第二次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就业的了解需求已经不仅仅只限于招聘信息了,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也愈发重要。本校任课教师通过搜集、购买等途径逐步建立医学检验资格证考试题库,因此,本团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子菜单“资格考试”,内容涉及检验师的资格行业考试以及各项临床考试的复习试题等,今后将分多个章节进行推送专业题库,学生可随时随地刷题,进而达到帮助学生进步学习的目的[8]。

三、“学院互动”构建学校-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核心是内容,重点是互动。内容是为了吸引用户、留住用户,那么,互动就是为了增加与用户的感情,让用户变成粉丝。而且微信公众号已经不能局限已有的功能,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服务[9]。“江苏卫生健康检验之声”作为微信公众号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可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师生沟通变得容易,特别适合于课堂上不敢提问和来不及提问的同学[10]。此外,本公众号还通过学校的日常活动来增加与同学们的互动,我们在活动发生之前与之后,都会持续跟进同学们在活动现场所展现出来的风采,将之记录下来,以新闻稿的形式将活动细节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到活动中的自己;为增加与同学们的互动,我们也开通了留言模式,希望通过留言增进用户对公众号的好感,来达到平台运营的活跃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的关注度一直“大起大落”,大家对于重点知识的归纳以及学院互动几栏的关注度较高,但对于专业知识的分享的关注度却很低。为提高平台的活跃程度,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用户的需求,调查发现推送的形式是关注度较低最大的问题,每天关注微信平台的学生仅占20%左右,约50%的学生只能做到偶尔关注平台,剩余学生甚至从不关注平台更新的内容。此外,学生普遍喜欢图文结合以及视频类型的文章,对于文字类的文章大家关注度少之又少。

第2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人企业的食品检验部门都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合理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实践技能成绩的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技能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不太容易评价成绩,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评价的影响,而模糊数学法可以很好的用于评价涉及因素多的事物,该法在实训实习成绩、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中都得到了应用[1-4]。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学生的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实践技能成绩进行了综合评定,为实践技能操作成绩评定提供一种比较科学公正有效的方法。

一、模糊数学方法的建立

1.评定方法

以果汁饮料中总酸含量的测定为例,由5名考核人员对该实验项目的实践技能操作成绩进行评定,该实验项目的实践技能操作评价的因素有天平使用、容量瓶使用、吸量管使用、滴定管使用、总酸测定的滴定操作和结果分析,要求评定人员客观公正,?u价后,收集评定人员的评定表,进行模糊综合分析。

2.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以天平使用、容量瓶使用、吸量管使用、滴定管使用、总酸测定的滴定操作和结果分析为因素集,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为评语集,根据实践技能操作的评定结果,建立6个单因素评价矩阵,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1 因素集的建立

因素集G={G1,G2,G3,G4,G5,G6}={天平使用,容量瓶使用,吸量管使用,滴定管使用,总酸测定的滴定操作,结果分析}。

2.2评语集的建立

评语集H={H1,H2,H3,H4,H5}={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优(90分以上),良(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2.3 权重的确定

权重集I={I1,I2,I3,I4,I5,I6}={0.15,0.10,0.10,0.15,0.30,0.20},即天平使用15分,容量瓶使用10分,吸量管使用10分,滴定管使用15分,总酸测定的滴定操作30分,结果分析20分,共100分。

2.4模糊关系综合评判集

模糊关系综合评判集Y = I ? R,其中I为权重集,R为模糊矩阵。

二、实践技能成绩评定结果与分析

1.评定结果

以果汁饮料中总酸含量的测定为例,5名评价员对一位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成绩进行了评定,结果见表1。

2.模糊综合评定

3.计算综合评价值

若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分别为:95、85、75、65、55,由此构成一个等级分矩阵为:F=[95,85,75,65,55],计算该学生的食品理化实践技能操作成绩综合评价值为:

E= Y?D=(0.44,0.28,0.28,0.00,0.00)? =86.6

因此,可知该学生的食品理化实践技能操作成绩评分为86.6分,综合评定结果为良。

第3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 军队医院 检验科 科研工作

1 基本状况

各级各类军队医院检验科在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工作形成了靠“吃皇粮”的固定模式和常规格局,致使科研工作形成了在此基础上的三种类型。

1.1 军队院校附属医院检验科 在医学检验学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并在本学科和交叉学科中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知名度;利用各种优势进行成果应用研究和成果开发研究中积累的资金,将再次用于科研投入,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科研循环。

1.2 军区总医院一级检验科 此类检验科在科研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在满足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能力开展一定水平的科研工作;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始终期望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在医学检验学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方面靠拢;却由于科研技术力量和科研基础设施的相对局限性,导致其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中较为突出,但缺乏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致使科研工作处于较为静止的状态,前进速度相对缓慢。

1.3 各类中小医院检验科 此类检验科基本上不太重视科研工作,一般认为科室的中心任务是医疗工作,将科研和教学工作等置于辅助地位,整个科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五缺”状态,即缺经费、缺设备、缺计划、缺领导、缺实施。

2 发展思考

军队院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应根据国家、军队科技战略发展的各项方针和具体任务,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合理安排科研布局,组织好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人员的综合力量,以实现科研发展。

2.1 军队院校附属医院检验科须“双管齐下,齐抓共管”

2.1.1 稳定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项目研究,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科技建设,并依靠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保持较高的整体学术水平。

2.1.2 进一步重视成果应用研究和成果开展研究,建立不同层次的面向地方或军队各级科研机构的检验专业在军区总医院一级检验科、各类中心医院检验科等。内部实行一定的科研工作竞争机制,将科研自主权下放到各级各类检验人员手中,并实行适应为兵服务和为民服务、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科研运作方式。在科研选题上,同时注重科研发展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重大项目,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既注重医学检验学术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在实际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前景,促进科研工作面向临床、面向患者、面向三个效益建设等。同时,建立科研、开发和运营等不同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展与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形成“双管齐下、齐抓共管”的良性局面,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4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检验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还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检验医学的重要性,才能使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进行及时高效的转变。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对检验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蜗步难移甚至原地踏步。首先,检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处于辅助地位,在医院里,检验技术基本从属于临床诊断,多用于对病人临床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测,长期处于被动过度医疗服务,既导致了功能局限,阻碍了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又造成医疗资源占用和浪费,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其次是管理模式的问题,特别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由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检验设备层出不穷,导致各个医院的检验水平不尽相同,缺乏一个共同的标准,导致偏差和错误检验时有发生。再次,由于设立检验医师岗位的医院少之又少,检验医师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检验医师的临床诊断意识渐渐淡化,而且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干同样工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的发展。

2检验技师向检验医师的迈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30余年间,促进了检验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并运用新技术,但临床医生并不能对新的检验项目做到很好的了解,这就使得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联系更加紧密,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还应具备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把关、检验项目的推广和合理应用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临床诊断与治疗,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检验结果和咨询,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2003年10月,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标志着检验医师的诞生。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也逐年增加,医生在诊断疾病中对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鉴于检验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即懂检验又懂临床的检验医师迫在眉睫。

在全球背景下,为与时代同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检验医师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未来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卫生医学大背景下,培养检验医师的过程呈现“瓶颈”态势,首先,主要是由于要成为一名检验医师既需要考取检验技师证又要考取医师资格证,而医学检验本科生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但不能考医师资格证,即使是上了研究生仍然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使得学习医学检验的人无法成为检验医师;对于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研究生阶段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书,这样的学生可以发展成为检验医师。但由于检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临床的辅助学科,所以很少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这就造成了一种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而本科学习临床医学的又很少愿意选择从事检验的局面,使得培养检验医师的道路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其实学习检验的本科生也是有系统学习临床知识的,虽然和学校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在学科教育上安排不尽相同,但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无论是考临床检验,还是其他临床的研究生,都同样要考西医综合,他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的,在知识面上并不差多少,而且研究生的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极大地阻碍了培养检验医师的步伐,也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样,大多数学习临床医学的本科生认为检验是“小学科”,认为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攻读检验的研究生,因而影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其次,是因为检验医师定位不明确,很少医院设置了检验医师的岗位,有也没有得到重视,干的和检验技师一样的工作,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与壮大。

3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检验技术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医学检验必将向检验医学转变,检验理念也由过去的“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全新理念。未来的检验医学必将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首先,转化医学将应用与检验医学,发展更有利于病人的床旁检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服务,确保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时准确。其次,循证医学模式将有望应用于检验医学,有助于对检验所涉及到的标准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再次,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下的“快餐”检验诞生,给检验医学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第5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

[2]姚群峰,宁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3):1-3.

第6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检验医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目前,检验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猛,大量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新的检验项目日益增多,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断更新,包含的实验诊断信息更加丰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临床的每一个学科[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检验医学的工作任务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充分挖掘实验诊断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和检验技师之间缺乏互动,工作逐渐脱节,一方面检验科开设的检验新项目,因临床医师不清楚或不完全了解其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而放弃选用,阻碍了检验新项目的临床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的检验项目,检验科又没有开展,导致医技双方的工作均处于被动地位[2]。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科)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并逐步设立了检验医师工作岗位。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将检验医师纳入专科医师分类,并实行专科医师准入试点。目前,我国尚未开设专门培养临床检验医师的本科教育专业,检验医师的培养完全依靠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又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二者有机合一[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培养检验医师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检验医师培养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1检验医师岗位的定位

1.1检验医师岗位设置的依据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检验医师属于病理学科。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成立已近100年,有力地促进了检验医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内,检验医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起步较晚,尽管在2003年就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标志着我国检验医师的正式诞生,但由于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资格准入、岗位职责、职称晋升等配套制度和政策还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因此阻碍了检验医师队伍的发展壮大[4]。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诊断性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解释和咨询的服务。该规定为检验医师岗位的设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1.2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新变化,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也势在必行,现已推出了多个诊断性报告模式的专家共识[5]。检验医师作为临床实验室和临床医师交流、沟通和咨询互动的桥梁,是提升检验医学服务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三届检验与临床高级研讨会》首次提出了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近年来,关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在业界讨论非常热烈,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概括为[6]:(1)指导、培训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运送;(2)对检验项目及项目组合的设置、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提供解释、答疑和咨询服务;(3)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从实验诊断角度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4)掌握临床医学发展动态,及时开设检验新项目,结合临床诊疗需求合理制定检验项目组合,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检验项目及组合的诊断效能;(5)参与检验质量全程管理,审核检验结果,出具、签发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6)准确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检验效率、检验质量、服务质量的反馈意见,并组织持续改进;(7)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

2检验医师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看,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操作技能,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和诊治经验,才能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由此可见,检验医师需同时具备执业医师和检验技师的双重任职资格,资质要求几近苛刻[7]。一方面,检验医师要熟悉检验科所开展的各种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检验结果解释、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并能承担部分日常检验工作,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签发诊断性检验报告。另一方面,检验医师应具有足够的临床医疗知识、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活跃的临床综合思维、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做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和咨询,才能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指导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才能对细菌药敏、基因测序等检测结果出具分析型检验报告,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将有限的检验结果有效转化为高效的疾病诊治信息,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

3.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满足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随着学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标志着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推开[8]。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位、学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有效沟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能够将实验室检验与临床诊疗相结合,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即培养“能看病的医生”。由此可见,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临床检验医师理论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育目标与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完全一致,成为了我国检验医学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3.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合检验医师的培养

目前,检验医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9]。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市)须在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该方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3“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欢迎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都是培养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相同的培养目标使二者实现了“双轨合一”,这不仅不会产生冲突,而且还能相辅相成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3]。“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毕业答辩后,可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即受训学员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为受训学员节约了培训时间,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深受检验医师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有理由相信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未来检验医师培养的主渠道。4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4.1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教育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脱节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目录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2013年之后医学检验将不存在,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与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但学科性质为理学,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越离越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由此可见,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检验医师的未来发展之路被堵死。这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脱节,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强烈呼吁改变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模式,从检验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出发,建议尝试设置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方向)本科专业。4.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待完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并轨后,临床规范化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检验医学科的专科训练为22个月。从培训时间安排看,11个月的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学员是合理的;但对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学员来讲,由于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缺乏的是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是似乎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医学检验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商讨。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为3年,临床科研创新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答辩的时间仅为3个月,导致科研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准备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多多少少与临床轮转培训存在时间冲突。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总之,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均能较好地满足检验医师的培养需求,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能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能使学生获得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和学历教育,对有意从事检验医师工作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检验医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其培养模式有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忠昕,陈琦,闵迅.检验医师的困境与出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69-570.

[2]马红雨,朱美财,吕建晓,等.我院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81-182.

[3]黄彬,陶丽华,唐乾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现状及实施“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9-21.

[4]张竹君,粟薇,邹丽琴.检验医师何去何从[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707-708.

[5]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肠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083-1086.

[6]张继瑜,裘宇容,杨佳,等.检验医师培养的实践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7):904-906.

[7]石应康,秦莉,王兰兰.从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看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培养[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1-2.

[8]王凤超,朱安友,胡建国,等.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会[J].淮海医药,2014,32(3):302-303.

第7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良好应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更应突出强调“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检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合理性、应用性,从而满足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岗位的需求。本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创新培养思路。

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所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人才为主气医学检验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多数时间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究,甚至有些课程因排课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2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技术和仪器的不断更新,医疗机构检验科及其他检验相关行业的工作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大部分手工操作项目已逐步被各类高效自动化检验仪器所替代。高职医学检验教学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实践及操作技能培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一半以上。而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的需要,仍以传统的手工检验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训的主要内容,操作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学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专业学习“学而无用”,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专业岗位无法快速适应,竞争力弱。

1.3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即传统的一站式考核,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核无法进一步起到检查、激励和反馈学习的作用。同时,整体考核过程考多评少,缺少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评测,如应急处理能力、工作抗压及耐受能力等。

    1.4专业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缺乏知识更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虽有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经历,但与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相比,其临床疾病诊断与医学检验能力不足气专业教师脱离临床时间过长,不熟悉本专业工作,无法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诊断结果准确把握,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长期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逐渐体现出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新的不足。

1.5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低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多数学生是在高考失利后无奈选择了职业类院校,希望在校期间学到一门专业技能,能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较弱,最终导致学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体认知以及未来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

此外,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缺少对职业素质、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了解。这种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育,让学生在面对医患关系、医疗责任等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和责任心不强。

1.6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去向仍然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主,包括各级医院、各级疾控中心和血站。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能力培养单一,导致学生就业主要分布于检验科。但随着现代化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医学检验的专业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化链条,就业岗位呈现多样化,如第三方独立医学检测机构、医学研究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医疗器械研发和销售以及维护行业等,都需要大量具有医学检验背景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而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目前日渐成熟的医学检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制约着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

    1.7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弱化,继续教育难度大

    随着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衔接力度不断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目前,广东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已开始实施“3+2”衔接模式,但通过对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二者出现大量重叠,这导致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强调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此外,高职教育重点突出实践技能,学生虽然操作能力强,但自学能力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偏低,这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继续教育。

2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2.1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以临床症状为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病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程任务,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负责课题布置、信息咨询和总结评价。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主动学习,査阅资料,了解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不断兴起,大量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公共平台开放,如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如利用名校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平台,将高科技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2.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检验教学应逐渐向“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让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熟练手工操作型”向“熟练操作精密仪器、全面掌握现代化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学校与一些实力强、专业技术先进的医院或企业联系,即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校外基地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学生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依托医院和企业合作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专业竞争力。

    2.3探索建立多样化综合能力考核模式

    逐步将传统的“一站式”考核模式转变为临床检验技能多站式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核、验证性实验技能考核、专业实践调查报告、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临床设计性实验技能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考核,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知识积累,提高操作规范性和熟练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如考核医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学研结合

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案例教学与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相比相对不足,然而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为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培训,鼓励自我提高,与时倶进,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卫生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上岗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组织教师到重点示范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邀请医院、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检验相关行业专家进人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增强专业兴趣和认知。

此外,教师在与医院、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及热点,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在科研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

2.5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刃”职业教育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等重要,需开展“双刃”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1)加大学校和专业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提高生源基本素质;(2)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实习,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让学生逐渐增强专业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3)适当增加专业素养相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疗道德和法规等,或是定期举行专业学术交流,进行相关病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2.6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元化医学检验技术职业教育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学科除不断实现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之外,也催生了如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制造、生物诊断试剂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面对高校不断扩招、医疗机构人才逐渐饱和、就业压力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学生开始关注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医学检验发展的人才需求,以逐步达到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产业人员结构的目的。

2.7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特点,兼顾继续教育

    教育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强调培养一般技能型专业人才,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促进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有效衔接,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工和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就需要重点加快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无缝衔接,同时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教育特点。此外,虽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如继续参加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第8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而检验医学在健康鉴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是基础性学科。因此检验医学技术的完善、设备的更新、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提高都会对特勤人员疗养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一是随着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被检项目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过去有大幅提高。以往不易被检出的罕见疾病,及处于早期或潜伏期的疾病的检出率也同时增高。为下一步医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验数据。降低了不再适合从事特勤工作的特勤人员继续带病工作的可能性,有利于部队的安全稳定。二是检验医学的准确性、检验范围、检验项目也逐渐增加。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特勤人员的健康状况,为特勤人员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控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间接地减少了特勤人员因病减员的数量,增加了各类特勤人员的服役寿命,为部队节省了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

2检验医学在特勤疗养中的探索

2.1检验医学对特勤人员疗养的重要性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具有独特应用目的的学科。正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使检验医学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检验工作已经渗透于临床的每一个环节,为特勤人员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更直接的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已经成为特勤人员疗养期间健康鉴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2联勤体制下检验医学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对特勤人员的生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特勤人员容易发生特有的职业性疾病日益显现。作为检验医学的实践载体,检验科应转变思想认识,及时更新相应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增加与特勤人员易患疾病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由初期的一般检验项目普查向特殊项目筛查转变,针对不同特勤人员种类,职业特点,生理上的差异,相应增设不同的检验项目。紧紧抓住质量控制管理不放,不断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下一步医生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2.3加强检验医学在特勤人员方面的研究根据各类特勤人员的职业特点、生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学习。在日常工作做到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和善于总结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并围绕特勤人员健康鉴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撰写科研文章。不断借鉴中外期刊中优秀文献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的检验技术方法,从而达到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提升为特勤人员服务工作能力的目的。

2.4针对特勤人员加强疗养院检验科的自身建设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检验科实验室更新了仪器与设备,改善了工作环境,增加了检验项目,在特勤人员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床旁化发展,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作为部队疗养院检验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更好的完成卫勤保障任务,为特勤人员做好健康鉴定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是加强检验科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和医技质量的稳定性,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全方位满足各类特勤人员健康鉴定的检验要求,重视检验项目对各类特勤人员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二是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第9篇:医学检验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兽医诊断 应用分析

中图分号:S8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94-0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国际上简称为IHC,是依靠组织化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兽医诊断技术,其主要的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把抗体当作特异性染色的主要载体,并且把相关的物质标记在抗体分子中,以便在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进行全方位仔细的观察,最终达到对细胞和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和定位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现和发展使得传统兽医诊断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传统病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免疫信号和形态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就对兽医诊断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IHC可以在石蜡切片、冰冻组织和细胞制品上检测组织中种类广泛的病原,以及对活体动物中病原的检测,亦可用于对动物体内病原的动态分布、半定量等研究。此外,IHC还可对固定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原位检测抗原分子,是其他任何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代替的,它能在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同时原位显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形成新的检测系统。虽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但由于不能在组织和细胞内进行明确的定位而限制PCR在病理组织学上的应用。该文就着重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我国兽医诊断部门有一定的借鉴。

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体的检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诊断过程中,尤其是在兽类传染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类传染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的种类,还能检测出某些不能在体外分离培养的病原体和病毒。我国著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专家周春宇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检测鹅细小病毒的间接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这种检测方式的发明使得鹅细小病毒对兽类组织器官和细胞的抗原定位检测更加清晰明了[1]。除此之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同一检样品病原比的检测和识别过程中,国外研究者曾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某养殖场公牛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检测了90头死于心肌炎的公牛感染组织,每个标本都使用了4种抗病原体,即:嗜血杆菌病抗病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病原体、牛支抗病原体、溶血性曼氏杆菌抗病原体。大约有65头牛在心脏受损中发现了嗜血杆菌,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只有4头,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嗜血杆菌才是导致公牛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也有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到犬瘟热病毒、衣原体等病毒很难在体外分离,并且培养起来非常费时、费力。也有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兽类组织切片中活着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发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位置,大大节省了实验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把兽医诊断检测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所以说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不但能够减少兽医诊断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兽医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2]。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机体的定位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我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起步比较晚,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精确地测量出病原体的含量,但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却能使得病原检测变得更加直观清晰,还可对病原体进行准确定位。比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犬类传染性肝炎病毒定位在细胞核内,能够把狂犬病病毒定位到细胞质当中,这是传统的兽医诊断所达不到的技术高度,使得原来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狂犬病有了治愈的希望。我国著名免疫组织化学专家陈海军曾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I型鸭肝炎病毒的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I型鸭肝炎病毒导致鸭死亡的组织器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I型鸭肝炎病毒在死亡鸭的肝、心、盲肠、直肠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都是阳性,这个实验可以清楚看出I型鸭肝炎病毒主要分布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当中[3]。

3 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

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是兽医诊断动物传染病的基础,能够为动物发病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养殖业控制动物病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对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主要利用生物学技术、免疫酶组化法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清晰明了地观察到病原在组织细胞中的生长动态,也就能观察到病毒从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的扩散过程,有助于兽医研究疫病发病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能检测出肉眼病变不明显的组织内的病因发病过程和状态[4]。

4 结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应用在医院诊断过程中,还应用在兽医疫病疾病的研究过程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技术和遗传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使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越来越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该文通过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体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机体的定位,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希望对兽医诊断发展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万美梅,孙彦伟,林乃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3(6):94-97.

[2] 孙亚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鸡三种病毒性肿瘤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