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医学相关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相关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相关知识

第1篇: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第2篇: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

感染防控是医院正常诊疗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和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主力军,其对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感染防控的认知度、防控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医护人员是具有较高职业暴露风险的群体,尤其在感染科,亦或当传染性疾病突然暴发或形成大流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急剧增加。据报道,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暴发后,作为高风险职业暴露人群,我国近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近20%[1],在我国香港地区,医护人员(包括医学生)的感染比例高达22%[2];2020年暴发了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我国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有的医院科室甚至发生了聚集性感染[3]。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0年9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的COVID-19病例中约14%为医护人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高达35%[4]。究其原因,一方面,传染性疾病的突然暴发与流行使得医护人员猝不及防,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或职业防护不到位而被感染;另一方面,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非感染科医护人员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医院感染防控专业知识的认知度以及相关理论不足,实践经验更是缺乏。临床医学生是医护人员的重要来源,也是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救治的主力军与后备力量。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和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与医疗环境的安全。高等医学类院校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与培训的重要场所[5]。鉴于此,亟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强化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感染防控实践操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诊疗工作、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或大流行、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对“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我国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与途径。

1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现状与问题

医院感染防控实际上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医疗工作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临床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主要来源于岗前培训或带教教师的传授[6]。熊艳君对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学校的仅占7%,来源于实习期培训的占33%,超过60%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后期临床工作的积累。李青莉对临床实习生调查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临床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危害和职业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杨燕等对口腔门诊实习医生与护生调查发现,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6.6%;王惠芳等和赵宏等研究发现,50%以上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差,入职前对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仅为31.03%,对职业防护技能的掌握率仅为20.83%,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蒲丽辉等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感染防控执行能力较差。林梦等对接触临床初期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生低于31.8%,实习与诊疗过程中一直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与职业防护措施的学生低于50%[7-13]。医学硕士研究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严重缺乏,平均知晓率低于50%,高于60%的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没有接受过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14-15]。总体上看,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认知度较低,执行力较差,实战经验更是缺乏,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医院感染学相关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并未将医院感染防控纳入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相关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实践教育开展较少。在我国,多数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均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必修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以某高校为例,对于临床本科生,仅在《公共卫生学》涉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理论知识(0.5学时),在《传染病学》导论中涉及消毒隔离等部分内容,均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对于研究生,虽然开设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然而多数课程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主要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2010年起,中山大学,南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临床医院感染学》课程[16],但均为选修课程,且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亦或实践教育时间过少(例如,仅开设3个学时的实践课程)[6,1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未进行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未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临床实践。第二,医院感染防控岗前培训时间有限或缺失,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临床医学生实习时或工作前各单位虽然进行岗前培训,然而由于培训与实践时间有限,并非所有科室均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加之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传染性疾病,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验极度缺乏。第三,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薄弱,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研究表明,教学医院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缺乏。究其原因,多数临床医学生实习实践时主要将精力放在临床技能的熟悉与训练上,不注重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训练。实际工作中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实习医生或护生希望在实习前能够系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希望增加实践操作环节[18]。

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对策

2.1系统开设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课程,重点突出实践教育环节

医院感染防控课程可包括理论知识先导课,基础实践课,传染病暴发流行等突发情况实践课等。可以考虑将医院感染防控课程开设为临床医学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数,为临床医学生感染防控意识与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临床医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正确的医院感染防控理念、拥有了较高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技能,才能使医院的感染防控管理处于较高水平[19]。

2.2编写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为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与指导

目前,我国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实践教程更是缺乏。着手编写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防控教育的开展,也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可以涵盖以下内容: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原则与操作规范;②基础实践内容(例如,常规的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等);③职业暴露防护操作标准、规范与实践(例如,各级防护服的穿脱、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以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流程与措施等);④突发情况实践(例如,传染病暴发或大流行等情况下医院感染防控与个人职业防护流程与措施)等。

2.3建立专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中心

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系统,建立真实场景实践训练基地,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生的实战能力在我国,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主要在各教学医院进行,然而由于医院承担着庞大的社会医疗服务工作,医疗资源有限,加之近年来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时间与资源极为有限;此外,实习实践时遇到的医疗情境不确定因素较多,随机性强,有些医疗情境可遇不可求,给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中心的建立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中心可以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系统并建立真实场景实践训练基地。其中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系统地引入可以结合真实案例,突破时间、地点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限制,提供多种情境的虚拟训练与实践,让临床医学生在虚拟系统中见到各种各样的医疗情境与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并对系统里模拟的医疗情况着手进行处理,系统会对相应的处置环节作出回应与评价。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训练能力。真实场景实践训练基地的建立可以通过模拟正常诊疗状态下、传染性疾病暴发等紧急情况下医院各个科室运转的医疗环境与情况,为临床医学生实践训练搭建真实的场景与空间,使其身临其境,更好、更全面地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与实战能力。计算机仿真实践训练系统与真实场景实践训练基地相结合,互相补充,可以为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训练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训练模式。

2.4建立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实践考核体系与职业准入制度,实施多途径、全方位的考核与监督

将基础实践考核与案例实践考核相结合、将正常诊疗状态与传染病大流行状态实践相结合、将毕业准出制度与岗前准入制度相结合,实施多途径、全方位的考核监督,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为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3结语

第3篇: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职业暴露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负责病房、门急诊、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的各种人体标本检测工作,每天都需要接触大量血液或体液标本。乙肝、丙肝、梅毒等血液传播疾病有蔓延趋势,成为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1]。加强检验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已成为研究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所学课程很少涉及职业暴露风险内容,在校期间也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暴露防范培训,这是导致其实习及入职后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

我校2013级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51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6人,平均年龄18.5岁。

2方法

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内容涉及职业危害的基本知识、血液传播疾病种类、我国职业暴露现状、职业暴露的分类标准、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职业暴露的预防用药、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等,问卷总分为100分。第二次主要针对实习前临床检验实训课上因防护不当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医疗锐器损伤次数、直接接触血源性液体次数、受伤原因、受伤时工作状态、锐器伤医疗用品的种类、及时上报情况、个人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3结果

(1)学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第一次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仅为10.5分,无人及格。学生对职业暴露关注甚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很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2)第二次问卷调查显示,实训课上共有29人(56.9%)发生不良事件38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4.5%。其中,发生3次及以上有2人(3.9%);发生2次有5人(9.8%);发生1次有22人(43.1%);无人及时上报。学生在实训课上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很高,多因安全意识缺乏,导致发生不良事件时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4讨论(1)据统计,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血液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比例为2%~40%,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比例为3%~10%,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比例为0.2%~0.5%[2]。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在所有医务人员中排名第二[3],加强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学习至关重要。我校检验专业中职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习前从未系统接受过相关培训,对职业暴露知识了解甚少,自我防护意识较差,防范能力不足,因此增设职业暴露课程十分必要。系统有效的教育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学生临床实习前进行系统的职业暴露风险防范教育,让学生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要求学生遵守标准操作规程,提高学生职业暴露防范水平,加强自我防护能力,规避感染风险,才能使其客观、科学、理智地面对职业暴露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保护自身安全。

(2)调查显示,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训课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说明医学检验专业实训体系有待改善。学校应在防护设施方面投入资金,增购优质有效的防护设备(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护目镜、安全型锐器、锐器盒、洗眼装置、紧急喷淋设备、防溅用具等),合理规划实验室布局,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实训教学方面,带教教师应加强生物安全知识普及,多进行与临床无缝对接的实训指导,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妥善处理实验标本,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医学类中职生比其他层次的医学生年纪小,基础薄弱,情绪波动较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基层医疗机构,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对职业安全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较为混乱,学生在工作中极有可能成为职业暴露的受害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养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可以为学生筑起一道职业安全屏障。总之,学校应在实习前增设职业暴露风险防范课程,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强化学生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

[1]汪中华.孝感市康复医院2009—2011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58-159.

[2]黎北信,王潭枫.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18-119.

第4篇: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OBL模式;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1.OBL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与医学微生物学不同,各种人体寄生虫都有相应的寄生部位和在人体内的移行路径,对寄生虫在人体内侵入、移行、占位、发育、致病是人体寄生虫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消化道寄生虫为例:图示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讲解如蛔虫等消化道寄生虫能生动体现虫体从感染期虫卵侵入到幼虫在体内肝脏、心肺等重要脏器的移行,最终定居于小肠上段并发育为成虫的全过程。而在全书学完归纳教学内容及指导学生复习时,又可以基于OBL模式,将消化道内寄生的蛔、蛲、钩、鞭等线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等绦虫、阿米巴、贾第虫、隐孢子虫等原虫相关知识进行归纳,这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下一阶段的消化系统内外科学习具有直接的引导意义,并更加突出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的奠基作用,学生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客观分析人体消化系统各种寄生虫的寄生及致病情况并巩固相关知识。OBL模式就如同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抛开各学科原有的章节分类,以系统器官为主线,一方面突出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之间的构建关系,让学生不断巩固前期学习过的医学课程,同时又有助于对现阶段所学课程的理解与吸收。

2.思维导图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任何思维导图建立的前提都是一个中心主题,人体寄生虫学正是对应每一种寄生虫进行形态、生活史、致病性、诊断、免疫与生理、流行与防治各方面进行科学描述的一门课程,虫体本身就可作为中心主题,各块状内容都可发散为节点,以此建立记忆连接。以虫种为中心的思维导图的建立能将每种人体寄生虫学的相关知识抽丝剥茧、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复习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国内已经有教学人员以“日本血吸虫”为中心成功绘制以虫种为中心的思维导图,并探讨其对教师和学生在人体寄生虫学教与学过程中的意义。

3.OBL模式结合思维导图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设想

不论以“虫种”为中心主题还是以“生活史”为中心主题都只是围绕一种人体寄生虫绘制的思维导图。而人体寄生虫学的考核要求是需要学生在全面学习人体寄生虫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众多琐碎知识点中抽提出关于某种寄生虫的正确知识,锻炼学生的辨析能力。设想将OBL模式与思维导图有机结合,则可以以某一系统或器官为中心主题,发散出寄生于同一系统/器官的人体寄生虫为节点,每一种人体寄生虫又可作为下一级主题,建立记忆连接,最终绘制出一幅人体寄生虫学的思维大图,将整门课程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清晰状态,且能够进一步与相应器官/系统的其他疾病鉴别分析,也提醒未来医疗人才在执业过程中不要忽略相应器官/系统可能寄生的人体寄生虫,充分体现人体寄生虫学对临床传染病学的奠基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武轩,胡振武,彭少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5):618-620.

[2]龙富立,王娜,王秀峰等.思维导图在国内医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8,No.372(30):222-223.

第5篇:医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肿瘤内科;教学

0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设备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就医环境,并对当前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显示智能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各种医学教育资源,用以指导医学生临床实践。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可以让医学生获得广泛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解剖学、药理学、临床实践指南及专科的电子书籍。“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分割的时间对被分割的学习内容进行非正式的一种学习[1-3]。如何将碎片化学习与移动智能终端有机融合于肿瘤内科的具体教育实践当中,了解其潜力、影响及局限性是摆在教学单位、临床带教老师和医学生面前的难题。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碎片化学习对医学学习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快速获得相关信息,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较快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学习效能。尽管上述学习方式广受大多数学生喜爱,但碎片化移动终端学习未不一定能够对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尽管广大医学生对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医学知识呈积极的态度,但智能终端设备上相关医学背景的资料使用率仍然较低。本研究针对医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效率不足的现状,通过定向改进调整碎片化学习时间,为临床肿瘤内科教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将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医学知识引入临床实践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呼吸肿瘤内科临床实瘤学研究生共30名,将上述铜须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5名学生。两组学生在相关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入科考核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同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合随机碎片化教学结合方式教授,观察组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定向碎片化教学结合方式教授。相关教材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学》。课程教授结束时,所有同学均参加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并对考试成绩进行考核。

2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

该研究以呼吸系统肿瘤为例。按照相关教学大纲要求,该内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系统掌握肺部肿瘤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测、治疗原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将相关知识点清晰展现给入科学生。

2.2教学方法

2.2.1授课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实践技能课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人体模型模拟进行。

2.2.2“碎片化”学习模式

观察组学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带教教师定向碎片化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相关内容包括:采用先关教学内容制定关键字搜索策略,譬如输入肺癌靶向治疗,对课堂教授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将网络多媒体相关图片、视频、图文介绍进行在线学习。

3评价方法

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将学生在科期间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查房问答正确率及出科考核成绩作出相关评价,采用100分制,理论考核占70分,技能考核占30分,上述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4结果

两组医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与技能考试成绩的比较显示,观察组实验理论考试成绩与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5讨论

5.1目前肿瘤内科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

以往的肿瘤内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带教老师往往采用理论的系统讲解和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然而,学生学习了肿瘤各亚专科相关知识,但难以对肺部肿瘤形成较为系统、整体的认识。因为肺部肿瘤治疗手段多样,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特点、不同的基因特征,造成不同的个体治疗方案的不同。近年来随着肿瘤内科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突飞猛进,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前沿的相关肿瘤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此同时,在具体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如何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摆在每一个临床带教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5.2移动时代碎片化学习已经蔚然成风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4G信号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载体已经普及开来,给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每一位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机遇。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空闲时间碎片化的现象与日俱增,科技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当前的医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课堂传统的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思维惯性,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促使更多的医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不读的学习,碎片化学习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5.3基于定向碎片化学习理念在肿瘤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肿瘤内科学是肿瘤学专业综合治疗的基础之一,与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学一起构成肿瘤学医学生学习基本课程。由于教学涉及内容广泛、学习时间有限,相关理论深奥,利用碎片化学习理念进行学习存在以下优势:(1)学习的灵活度增加:将肿瘤内科学相关治疗进行有效分割后,每个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相关碎片时间,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自由掌控。(2)对知识体系针对性加强:知识体系被分割后,学生可根据自生的特点,重点掌握自己尚未掌握的部分,激发每个个体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效率上更富有成效,大大缩短对知识体系的学习周期[4]。

5.4碎片化学习的不足

尽管基于智能设备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具备较多的优点,但必须顾忌到《肿瘤内科学》自身学科本身的特点,当带教教师将庞大的肿瘤内科体系相关知识分解成形式多样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势必会导致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条例性,进一步导致学生对总体知识框架的把控。此外,医学生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过程中精力往往是较为分散的,如何保障碎片化学习效果,是摆在碎片化学习者面前的难题。因此,授课者必须探索碎片化学习知识评估体系,从而适应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肿瘤内科学教学的需要。基于上述的不足,本研究有针对性利用定向碎片化时间学习理念学瘤内科相关知识体系,将原来较为宽泛的学习目标具体化,有针对性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是对现有教学体系的一种大胆尝试和补充。有效实现推送课程的规律性、定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5]。

综上所述,利用定向碎片化时间教学是在肿瘤内科教学中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将4G网络发展的成果与临床相关知识体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定向碎片化时间有效发挥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医学生对相关知识框架的把控,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肿瘤内科的理论体系,改变了教学过程中较为随意学习的弊端,将学习变成是一种主动、有方向目标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肿瘤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竹立,赵师红.碎片化学习如何化弊为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4-10.

[2]胡铁生.碎片化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8):74-5.

[3]张安勇,战强.成人碎片化学习探索[J].继续教育,2015,(10):6-7.

[4]王德兴,谢霞冰,于庆梅,等.基于微信的碎片化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探讨[J].考试周刊,2019,(27):3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