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全文(5篇)

医学论文

第1篇: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论文;撤销;制度伦理;制度建设

如果说恪守学术诚信应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那么外在制度不完善则是诱发学术不端、造成论文被撤销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分析当前从医者学术评价制度等存在的弊端,探寻创新完善相关制度的路径和措施。

1论文撤销现象回顾

实际上,论文被撤销的现象早已有之,据研究,国外最早出现于1966年,国内最早出现于1995年[1],但国内论文被国外期刊大规模撤稿的现象属于少见。2015年是国内论文被撤销的高发期,该年度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撤稿,且全部是生物医学论文,先是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的12种期刊撤销了43篇论文,41篇为国内作者论文;随之,德国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集团的10种期刊撤销了64篇论文,爱思唯尔公司的5种期刊撤销了9篇论文,全部为国内作者论文。继2015年之后,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团旗下《肿瘤生物学》杂志又一次性撤销了107篇国内作者的论文,论文作者遍布国内19个省(区、市),涉及上百所高校院所、高校附属医院、地方医院、部队院校及医院,其中超过半数为高校附属医院。

2关于制度伦理

作为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制度伦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以“制度”为中心的制度伦理观,以“伦理”为中心的制度伦理观,“制度”与“伦理”相统一的制度伦理观。实际上,这三种解释分别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制度伦理问题研究的三个不同向度,都有其研究的理论境域和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向。从伦理学的维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制度伦理是对制度是否正当、合理的伦理评价,是对制度本身内蕴着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的判断,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制度的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等。其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为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合法性提供伦理支援或道德辩护,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公民实现个体权利和自由提供公正的制度安排、制度调整和制度保护。当前,面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制度伦理建设也就成为人们渴望重建道德理性和精神信仰的实践诉求。由此,制度伦理建设也就必须遵循人类公共价值理性所内含的原则,即合乎人道原则、维护正义原则和保障公平原则[2]。

3论文撤销现象的制度伦理建设相关问题及分析

3.1从制度伦理建设的合乎人道原则来看

人道原则,也就是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实现作为目的。制度伦理建设要体现人道原则,就是要坚持作为制度规范的道德他律与作为人类精神的道德自律相统一,使外在的制度安排成为人走向自我解放的伦理导向。制度是否正当、合理,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的存在和发展要求,制度的执行是否能够起到维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幸福等道德促进作用。因此,制度伦理建设首先必须合乎人道原则,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种制度规范的本身要具有人性关怀所必需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内涵;该制度规范的运行过程要体现对人性关怀的道义要求和伦理责任[3]。在现实社会中,履行合乎人道原则,并不是说要把各种人道主义精神都转化为各种具体的制度规范,而是说各种制度规范必须蕴含人道主义精神,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也能够促进每人的共同发展。中国医学受传统优良道德思想的影响,将弘扬人道主义视为己任,但这并不是说弘扬人道主义只是医务人员独有的责任。当社会要求医务人员履行人道主义责任、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同时,社会也应该在各种制度的建构方面彰显人道主义,给予从医者更多的人道主义关怀。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自身感受到被关怀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道主义关怀的力量,才能够发自内心地给予他人更多的人道主义关怀。医学制度建设的本来目的是服务于人,包括从医者和患者,但当前对制度的遵循却陷入了“异化”的误区,制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相反,人的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制度束缚和局限[4]。在当前“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医疗行业显然不能把自身孤立于该评价体制之外,因此从医者学术评价制度的制定也不可避免地要以作为价值取向。虽然目前对从医者的晋升职称考核等学术评价体系是医疗和科研并重,但实际上逐渐演变成“唯科研、唯论文”论,把、课题数量作为评价从医者学术贡献和能力的主要指标,制造所谓的“论文情结”。还有,当前对医疗机构进行的所谓综合实力评价,也是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赋予了很大的权重,这就导致医疗机构不得不重视,包括本不该把科研作为主业的县市级医院也要被迫面对这种压力,从医者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上,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患者。这对从医者来讲是不公平的,有的从医者临床能力虽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很难晋升,无形中阻碍了个人发展。“唯论文”的学术评价制度,虽然在当前特定时期内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从合乎人道原则来看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这种“论文至上”的价值取向,使原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发展的学术评价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医者的发展。从制度本身来说,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也是靠人来实施的,并且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人的主体性不仅不能被消解,反而应是更加地突显。如果制度伦理建设不引导和彰显人道主义精神,让从医者把全部精力放在履行治病救人的天职上,而是不自主地将精力用于,强加其以所谓的“科研绑架”,给从医者带来更多更大的精神压力,那么不仅会扭曲医学的本来目的,而且也会在科研不端行为中把从医者引入歧途,从而背离人道主义原则。

3.2从制度伦理建设的维护正义原则来看

正义是一个关涉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的伦理范畴。从制度伦理的人学视域来看,正义是指制度的道德、制度的德性。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制度正义是某种社会治理结构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作为社会制度需要彰显的首要价值,正义原则也是制度伦理建设必须遵循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制度作为手段或工具,是服从和服务于目的的,它必须体现正义的目的要求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按照罗尔斯的观点[5],在制度伦理建设中,维护正义原则与制度的合理性应当是统一的,就是说,某种现实的制度安排只有当其是正义的,它才是合理的;反过来说,如果某种现实的制度安排是合理的,那么它就必须是正义的。现实的、有效的正义原则意味着,人对一切价值的追求,都当且应当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人性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这既是衡量社会正义的基本尺度,也是现实社会的制度安排应当满足的正义要求[6]。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理念中,总是过于强调个人的内在德性,将个人的道德自觉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总是期望依靠个体内在德性的提高去构建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制度政策本身的正义性。在论文撤销现象出现以后,很多人将“板子”打向论文作者,把责任归结于作者的学术道德低下,这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导致论文撤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术道德水准低下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多的则是由不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缺陷造成的。“唯论文”的学术评价导向,导致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学术水平象征的范畴,更多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地位和荣誉,夹杂着过多物质化和功利化元素。对待论文屡次被撤销现象,如果仅仅采取道德谴责等方式,过于强调通过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去提高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而没有将制度因素考虑进去的话,那么可以说,任何的道德谴责都将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制度和政策的导向才是人们如何作为的主要依据,人们的行为取舍总是先基于制度和政策的导向,然后才考虑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学术评价制度缺乏正义性的情况下,一味要求个人承担论文被撤销的所有责任,势必导致道德和制度互相损害对方的合理性,其结果必然引起个人的不满与心理逆反。如果当前学术评价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伦理缺陷不能消除,要想彻底根除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实现的。

3.3从制度伦理建设的保障公平原则来看

公平问题历来是社会政治和伦理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总是同一定的制度相联系。在制度伦理建设中,人道原则、正义原则和公平原则构成一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一种制度是人道的,就必须是正义的;如果一种制度是正义的,就必须是公平的。制度公平是公平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各项制度、政策、法律、法规本身的公平,是维护和保持一个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平原则是衡量某种制度安排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重要尺度。制度公平在内容上是要求制度安排必须保障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享有基本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实现机会公平、保证过程公平、促进结果公平等形式予以体现[7]。论文撤销现象的愈演愈烈,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同行评审制度的质疑。就医疗机构或单位因从医者职称晋升等问题开展的同行评审来说,现实中,对从医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进行评价时,往往主要是由某个行政部门来主导评价,有的是医务部门,有的是人事部门或科研部门,而不是学术同行评价,即由独立的学术委员会,按照学术标准、原则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大包大揽的,没有对从医者区分对待,不同科室、不同工龄、不同层级的从医者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更有甚者,有些大学附属医院的从医者被拿来和该大学的科研人员一起进行评价,专业与非专业、临床与科研混杂,自然无法保障公平。即便是采取了同行评审,也并非是真正的同行评审,没有建立在学术自治的基础上,而仅仅是学术行政化、功利化背景下的产物。就期刊因质量控制而开展的同行评审来说,毋庸置疑,同行评审对控制论文质量确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也往往存在很多的漏洞。

4相关建议

4.1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当前的学术评价制度过于单一,奉行“以论文论英雄”的标准,已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而且随着生物医学论文被频繁撤稿,更是揭示了这些弊端的存在,因而,有关部门必须纠正“以论文论英雄”的导向,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首先,应降低职称晋升条件中论文的比重,将重心转移到对从医者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考查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从医者去不断增强自己的临床本领,使医学回归到本来的面目。其次,由于医学的进步需要科学研究的助推,搞好医学研究也是从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并不是说每个从医者都适合且必须去从事医学研究,因此,应对从医者区别对待,让具备科研条件和能力的从医者去搞好科学研究,让不具备相关条件和能力的去专注于临床实践。最后,目前一些单位或机构在职称晋升中推行代表作评审制的做法应得到鼓励和推广,将传统的以数量为主的标准,调整为以质量为主、质量和数量相结合的模式[8],从而让真正起到提升从医者能力和水平的作用。

4.2改进同行评审制度

2017年撤稿事件的出现缘于“伪造同行评审”,既然同行评审能够被“伪造”,那就说明当前的同行评审制度存在漏洞,要发挥好同行评审的作用,当务之急就是堵住这些制度漏洞。首先,对于医疗单位或医疗机构来说,应成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从医者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学术评审,而不是由某个行政部门去主导评审,从而真正让同行评审恢复学术的面目。其次,对于期刊出版单位来说,应改进同行评审管理,建立有效的同行评审机制,比如,借鉴国外期刊的做法,引入投稿人和审稿人的ORCID识别码,从而对其进行身份识别;提高同行评审的质量和效率,对评审专家数据库的规模进行不断扩大,同时定期审核、维护专家信息等[9]。

4.3强化行业监管制度

在加大学术评价制度和同行评审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制度建设。首先,医学界应制定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规范,让从医者在涉及学术研究和应用时有所遵循,包括倡导性道德规范和禁止性道德规范,前者允许从医者在特殊条件下做出某些变通处理,后者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作变通处理;若出现违反规范的相关行为,则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10]。其次,期刊界应建立规范的论文撤销制度,制定业界统一的指导性原则和标准,与制订的学术共同体内部规范相互支持,并保持与国际接轨,维护学术活动的严肃性。再次,应加大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加大对、伪造剽窃论文的打击力度,采取综合法律手段,全面遏制“”公司的生存空间,从而还学术一方净土,营造良好有序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志新.中文科技期刊被撤销论文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65-1070.

[2]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生成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7.

[3]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

[4]曹慧,陈敏生.我国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18-321.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王家云,徐金海.制度伦理视域下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11-15.

[7]周志新,戎华刚,陈晓阳.制度伦理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制度化建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52-55.

[8]彭妍捷,严金海.我国医学论文撤稿现象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6,37(7A):25-29.

[9]胡金富,史玉明.国外学术期刊同行评审造假的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16(6):568-571.

第2篇:医学论文范文

1.老龄化社会和养老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全科医生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当前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满足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民众对医疗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全科医学的发展,还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和保健康复等具体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整体的发展。

3.减轻民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需要

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让80%的病人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能担当起医疗服务、康复任务的全科医生。鼓励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医院流动,吸引病人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就医,从而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压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1.研究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全科医学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听取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专科学生中确定全科医生方向学生,组建试点班,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分段培养”的方法,创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3+2”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基层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双向转诊、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岗位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科医生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后二年进入培训基地奠定了基础,储备和输送了人才。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立通识教育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四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全科医生方向课程模块,将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疗与护理基本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与保健5门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集医疗、康复和公共卫生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全科医学的相关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删减部分与基层医疗实际需要脱节或挂钩不紧密的课程、章节和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全科医生课程的理论讲授。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以模拟场景、模拟病房、模拟病人为主,进行情景式教学。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和6所临床教学见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一体化。在毕业实习期间,安排一个半月到乡村卫生机构实习,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走村串户,开展卫生宣教、计划免疫、义诊咨询、健康查体、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增强社区医疗和大卫生观念。

4.校院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由校院共同聘任临床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对聘任的教师实行双向培训,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第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专业教师每四年有半年时间到医院挂职锻炼,弥补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学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内专家教授到各教学基地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提高医院教师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水平。

5.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讲清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趋势,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教育他们审视度势,主客观结合,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到基层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三年内医德、医风教育不断线,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的引领下,培养医学生“诚信、责任、坚守”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为临床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科医学课程成绩优良

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高,课堂互动热烈,全科医学方向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全部通过毕业考试。

2.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

经过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87%,其中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占76.4%,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14年在共青团中央、财政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实施中,我校临床毕业生占山东省支援人数的55%,我校是我省民办高校唯一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的高校。

3.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二届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专业建设的开展。先后建成了以“人体机能学”为代表的省级精品课程7门,以“诊断学”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教材3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教学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医学概论》定稿会在我院召开,课题组成员刘西常担任副主编,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培育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第3篇:医学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妊娠剧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孕周、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对照组予以止吐,补液,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1.2方法入院宣教

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讲授此病的基本知识,如妊娠剧吐的诱发因素、病程、常规治疗用药等,使患者对此病有所了解,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住院期间进行特殊护理。[1]加强心理疏导。责任护士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指导孕妇进行放松练习,如进行深而慢的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引导孕妇回忆愉快的体验经历,谈论孕妇爱听的话题,观看新生儿沐浴、抚触等。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每天适时开窗通风,播放柔和乐曲,张贴可爱的幼儿画像。饮食指导。强调妊娠时期营养对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性,激发患者母爱的力量,使其积极主动进食。同时,鼓励孕妇少量多餐,建议其多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病情观察与护理。对于妊娠呕吐严重者,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其呕吐物中有无胆汁和咖啡色物,记录呕吐次数及24h出入液量,以便及时发现血液浓缩和酸中毒等病变。患者呕吐时,护士陪伴身边,轻拍孕妇背部,以减轻不适。呕吐结束后,及时用温开水漱口,加强口腔护理,并清除污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在听觉、视觉上能引起呕吐的因素。对于呕吐严重者,应暂时让其禁食,静脉注射补充营养。家属护理。护士应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清楚孕妇的病情与情绪有关,亲人的关爱可降低孕妇的负面心理反应。同时,指导家属在陪护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协助孕妇加速康复。出院指导。出院前责任护士再次测评孕妇对妊娠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其对妊娠呕吐的病情和病因的了解程度,鼓励孕妇出院后继续保持情绪稳定,解除心理负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多观看育婴方面的书籍。

1.3统计学处理

对比分析两组间入院后72小时基础情况、呕吐次数的差异;初孕患者中妊娠剧吐的危险因素。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妊娠剧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未见有肝肾损害,呕吐次数低于对照组,尿量高于对照组

第4篇:医学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预案给予护理干预,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产生呼吸衰竭以至死亡。在治疗中,为每位患者制定有效的抢救预案,可为挽救患者生命缩减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在整个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以缜密的心思,观察每位患者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注重微小细节的护理。饮食上要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安全卫生。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讲解工作,让患者知道治疗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担忧。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的整洁,勤换衣物,防止不必要的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缜密的临床护理后,病情的好转率为92.68%,未出现死亡病例,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4结语

第5篇:医学论文范文

2009年4月-2009年10月(某医院)住院骨科患者290例中选择:男,210例,最大的69岁,最小的4岁,女80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2岁。在对这290骨科疼痛病人护理中,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进行干预,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对症治疗

1.药物镇痛对疼痛较剧烈或用其他护理手段不能缓解疼痛的患者,用镇痛药物止痛。轻度疼痛: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氨酚待因、可待因、布桂嗪,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派替啶。

2.技术性镇痛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

三、护理

1.一般护理在骨科伤病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1)急性疼痛,见于创伤或病后,如骨折、手术后疼痛;(2)慢性恶性疼痛,发生于恶性肿瘤或其他进行性疾病,如骨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慢性非恶性疼痛见于非进行性的组织损伤或伤病已治愈的病人,如肩背部痛、增生性关节炎等。护理前应准确了解患者疼痛原因并正确评估其程度,针对性的使用热疗冰敷,温泉浴,徽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特别对于幼儿及老年人、应细心观察其表现,如患者采取的姿势与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出汗、肌肉紧张度等,以了解疼痛程度及护理对其疼痛的舒缓作用。

2.专科护理

疼痛作为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尤其是接受手术后的骨科患者,痛感更是明显和剧烈,他们手术大都伤及肌肉、肌腔、关节、骨膜等感受器。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痛。专科护理上,应帮助病人保持患肢在合适的体位,应用牵引的原理帮助病人移动患肢,减轻疼痛,让病人配合治疗。对于术后有绷带、石膏固定的病人,应首先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肢端有无肿胀,石膏内有无压疮形成等特殊情况而引起的疼痛,及时调节节肢体位置,必要时开窗检查,不可轻易应用止痛药物,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对于体位不当过劳而引起的疼痛,可帮助病人更换体位,解除压迫止痛。术后一天,正常情况下疼痛可逐渐减轻,如不减轻或加重,体温不降或升高,应考虑切口感染,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及时报告。

3.用药护理

在用药护理中,一般采用阶梯给药的方法,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及具体情况,由弱到强按阶梯给药,主要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及美施康定控释片,以口服为主。对重度疼痛以致影响睡眠者可给安定、强痛定、杜冷丁肌肉注射等。并根据情况给予预防性用药。此外,还要经常巡视病人,安慰、鼓励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闭值;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呱替吮,应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生;非阿片类药物如索密痛,则应主要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倾向等。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在与病人交往时态度热情友好、自信、举止大方,操作认真熟练,细心观察病人的反应,疼痛的部位、性质、节律性和程度,并使自己置身于病人的位置,体验其疼痛,使病人感到被理解、被关怀,从心理上有效减轻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