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专业就业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8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和学校以新的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也提供了前所未有变革和挑战。在这个复杂多变和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迅速适应多元文化和能在任意平台上进行无障碍沟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全球化作为21世纪最显著的标志,其内涵已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而必将引起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近年来,我国高校更是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中外联合培养办学促进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并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外联合培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并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由于中外联合培养尚无统一的模式可循,并且根据各高校合作办学的具体情况不同,中外联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作为生物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其生物医学的属性,又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对比国外的牙学院而言,其特点是首先要进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载进行口腔专业的培训,使得口腔医学的毕业生既有大医学的基础又有临床医学的背景,讲究得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特点的存在,必然对口腔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提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要求。
本文立足于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一般模式,重点关注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区别,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启示。
一、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内涵及目的
研究生国际中外培养模式,一般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双方或多方的人才或师资、设备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中、外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类是采取“项目”形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类是中国教育机构没有实质性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仅以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学生交流活动[1]。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部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送出去”,即先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再送至外方院校继续深入学习,取得学分或者学位。另一部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则是“留下来”即在国内学习,但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培养模式,并有外方教师授课。
这一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主要目的如下:
1.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因此,我们关注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方方面面的国际合作,将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坐标系中思考定位,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懂得国际竞争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代“骨干”之才。
2.中外联合培养能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进一步满足社会重大需求,热点需求,国际化需求,力争提供高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与服务[2]。
二、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在二十年来,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国际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近两年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国家公派项目,以及各大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的自主合作项目都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开发其创造力和学习潜力。而且,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课堂上讨论形式将会明显增多,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国外的教材含有大量案例以及一些需要学生深入实践调查的课题,这些课题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2.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施,可以引进新的专业学科和原版教材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流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国际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先进理论和专业技能、并且了解其他国家国情、法律和文化的高级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都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3]。
然而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政策的滞后[4].
改革开放以来,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就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外有关管理办法规定,与1993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对中外合作教育作了充分肯定,并对合作办学的范围、类别、主体、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做出相应的规定。1993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开始着手拟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经过一年多时间上下讨论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并于1995年1月26日正式颁布实施,就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应遵循的原则、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及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度、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证书及外国文凭、学位授予等问题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从《通知》到《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都是中外合作办学出现问题后才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直到2003年9月1日才颁布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条例》的内容多是原则性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与管理上随意性大,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指导。这说明我国教育的立法相对滞后,并且执法落后于立法,在实际操作中外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中外双方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
二是相关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的缺失。
由于政策和法律的落后,有关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评估方式也存在欠缺。对高等学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目前只有针对“对授予境外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4年对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机构下发了《关于2004年对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合格评估报送材料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合作办学单位首先提出申请,然后专家组对评估对象将采取审阅材料、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评估。而对于现在普遍的“2+1“、“1+1”(境内几年学习加境外几年学习,授予境外学位)模式,并没有涉及。但是,事实上,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中外合作办学授予学位的比例只是一小部分。如何对于大部分的合作办学进行审批后的后续监管、评估还是一个空白。由此可见,目前对于研究生培养中的中外联合培养工作的评估还是处于准备阶段。
三是在培养过程中的文化交流的冲突对研究生德育的影响[5]。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矛盾与融合成为必然,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外联合培养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培养优秀的爱国主义人才。因此在中外联合办学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在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之处,提高我们的德育质量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应客观分析和采用。
三、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和启示
1.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是目前我们的联合培养多局限于理论方面,即学生在国外接受的是科研方面的培养,较少进入临床领域。但想要获得口腔医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仅仅只有受理论方面的培训的研究生是不够的,应该在与国外院校的协商中,争取更多临床项目的联合培养。
2.在中外联合培养中,语言是重要的工具也是障碍,尤其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医学而言,其相关的词汇,无论是在哪种语言中都十分复杂,这对于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依然要坚持发展口腔专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一大批掌握口腔医学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的人才将近进一步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事业。
参考文献:
[1]杨金丽,李怀祖,汪应洛.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4):41-42.
[2]殷琪,李宇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生国际培养[J].合作与交流,2006,(2):35-36.
[3]马方来.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就业优势分析[J].高校研究与评估,2007,(9):33-34.
【关键词】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462名毕业生中开展了一次就业意向调查,并进行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例如,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五年前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年851人。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将不存在。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许多同学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准备。很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使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没有紧迫感,多少有一点优越感。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 , 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 , 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在我院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专业2006届462名毕业生中,91%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市级单位就业,9%的毕业生愿意在县级单位就业,而乡级以下单位则无一人考虑;72.6%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三级(三甲,三乙)医院就业,27.4%的毕业生愿意在二级(二甲,二乙)医院就业,而一级医院则无人问津;8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刚毕业月薪就应该在1000元以上,甚至2000元以上。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
主要表现为: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多。2.学历层次供需不平衡,各级医疗单位都有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趋势,使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接收能力有所下降,大量吸收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困难, 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出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上升。3.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医疗机构需求量不多,但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需求量多,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学校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
1.在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增加一部分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同学们及早树立目标,明确职业理想。教育他们,个人的职业理想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2.入学以后至实习以前,针对每位同学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不断教育同学们做就业准备、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实力,认真学习文化课程、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兴趣、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针对大部分同学在实习期间就该为各自今后的目标着手实施,因此,在进入实习点之前应该规定一段时间,集中指导同学们学会自我推销。这一点,我院近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等,今后还应严格考勤、丰富形式,增强效果。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供对毕业生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模拟就业现场,训练求知技巧,如求职材料的书写,面试、签约的要领、技巧及应注意事项、如何推销自己等。
4.实习结束还有半年在校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做不同指导:针对去向仍不明确的同学们,指导他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精心组织好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社会,成功的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职工、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还应该针对已经明确去向的同学提供相关指导,这样做也有助于接收单位满意我院毕业生,提高蚌医声誉。
(二)学生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
1.文化知识
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无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这里的知识更新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更新。今天医学生的就业、择业已不可能“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会发生变化,要工作,就必须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在校期间要扩大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扩得越宽越好。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毕竟是高等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从事医学专业很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应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医学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之所在,而专博相济,以博促精已成为当前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要要求。美国曾对 1311 位科学家作了 5 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很少是仅通一门的专才,而是以通才取胜,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多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我们的大学生要为获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其它证书而不断努力学习。
三是有一定的其它知识技能。除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掌握一技之长,如音乐、体育、书法、绘画、驾驶、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求职更易成功。
2.应该具备的能力
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的面对挑战、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人们除了 8 小时的睡眠以外,在其余的 16 小时中,约有 70% 的时间都在进行交往、沟通信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大胆参与,抓住机遇,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二要心理相容。在与人交往中,要有宽阔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谦让的人。在大学期间善于交往的同学在求职中往往也显得更为自信和成熟。三要诚实守信。没有人愿意与不诚信的人成为好朋友,只有讲诚信才能与人交往。四是平等互利。作为一种能力品质,我们强调的是人格平等。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那种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敬佩。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有可能应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新要求。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优先考虑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看重他们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是动手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无论你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基层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能量的发挥程度。因此,要特别重视实习,在临床实习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是创新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该主动参加我院各个教研室的科研兴趣小组,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向专家教师们学习,培养想像力、创造性思维学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六是竞争能力。大学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就业群体。竞争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力的展示。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外语能力(四级或六级)、计算机能力(国家二级或三级、四级)等等,都会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
七是表达能力。它有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方面。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敢于说话,大学生要敢想敢干敢说。其次要有话可说,大学生要多读书多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掌握更多的信息,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才能有话可谈。总不能一辈子只谈专业,不谈其它。再次还要善于谈话。大学生除要学习心理学、辨证法及语法修辞外,还要学习一些说话、论辩的技巧。
尽管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总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我们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找准定位,每一位毕业生还是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震华,张勇.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2]钟建成.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4).
(一)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大于需求。在毕业生逐年增加,伴随着市场用人单位的逐渐饱和,供需矛盾逐步显现。
(二)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对医学生招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以前医学院校是独立大学,现在有很多医科大学被综合大学逐步合并后,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在综合性大学各专业中排名较靠后,就造成有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进入医学专业,并非自愿喜欢学医,这些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勉强毕业后又面临择业的困惑,就会出现就业不顺利或者不成功。
(三)地区间和各级别医院间的差异限制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大医疗环境改变对医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如医患矛盾的增加等。
(五)社会环境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
(六)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就业的影响。
在众多可变或者不可变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况且临床医学专业又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专业,他们的就业之路似乎也没有过去顺利了,所以他们的就业去更加多元化。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从第四学年开始进入课间实习,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这一时间和考研复习准备阶段与毕业实习时间重叠。如果想保证考研成功,学生就需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复习功课等,必然会减少他们在毕业实习中的精力和时间。如何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统筹兼顾好考研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矛盾分析
一是考研与就业的矛盾,在就业压力和经济原因等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同学还继续徘徊在考研与就业的抉择中。二是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根据调查分析,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医学生临床实习冲击最大的是考研。三是就业与实习的矛盾,选择就业的学生经常会外出联系工作,这样会耽误实习,影响实习的学习,最后经常会出现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不及格现象发生,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秩序,破坏了医学生系统培养的过程,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毕业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使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继承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校的扩招,和上述六项内容的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就业面窄,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考研之路来暂缓就业压力,考研队伍正在逐年加大,从而忽视了毕业实习,导致毕业实习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影响就业质量。对带教老师来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与就业上,过多的缺岗导致不能完成实习任务,从而影响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并有可能耽误老师的工作。同时严重影响实习医院的教学安排,师生不能很好配合,学生实习质量更加受影响。教学秩序的影响,学生无法完全遵守教学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情况。
三、实习、考研和就业之间矛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教育,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和教学医院共同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向学生提供信息,让学生看清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方向,正确对待实习、考研和就业三者的关系。
(二)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等,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三)学校加强就业保障,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现阶段双向选择成为当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学校应尽早联系用人单位,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学生就业盲目联系等情况,安心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及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根据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学校直接出面帮助联系和推荐,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习上。
(四)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多者兼顾。当实习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后,应作出果断的决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学校可以考虑恰当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可以根据学生是否考研的意向,分为两个部分,前半年可以将考研的学生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进行实习,后半年再把选择就业同学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做到统筹兼顾。
1.1对象
本调查共包括面向医院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和面向临近毕业的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两部分。面向医院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调查以江苏省内一、二、三级医院共计200家用人单位为对象。面向临近毕业的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南京医科大学210位同学为对象。
1.2方法
调查方法为发放调查问卷。面向医院为主的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内容提供12个指标作为医学临床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构成供选择,并设四个主观问答题请求回答。调查问卷由经过训练的实习生送达,填答完毕,用人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后以邮寄的方式反馈给我们。截至到2010年4月30日,共有98家单位邮寄回了填写好的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用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对这些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并对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回收的问卷中,三级医院39家,占40%;二级医院53家,占54%;一级医院6家,占6%。从答卷的各等级医院分布情况看,与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面向南京医科大学210名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内容同样提供12个指标作为医学临床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构成供选择,并设五个主观问答题请求回答。采用组织学生现场填答的方式,问卷填答完毕当场回收。用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对这些问卷材料进行统计,除去读研、出国等继续深造外,三级医院就业率为32%,二级医院就业率为54%,一级医院就业率为14%,并对同学们认为的可能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2结果及其分析
2.1用人单位在招录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时的考量因素
在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最看重的素质要求方面,此次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正确积极地工作态度、品德操守、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学历和毕业学校、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能力、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12个因素。上述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每一个层次内的因素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层次的三项因素可以归纳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素质”,这些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第二层次的五项因素可以归纳为“潜在素质”,具备了这些素质中的一项和多项,才能从自身群体众多的竞争对象中展露出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三层次的六项因素可以归纳为“精英素质”,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同学,在获得用人单位的录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形成进入职业发展领域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有层次性并逐步提升的。基础素质、潜在素质、精英素质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尽管潜在素质、精英素质的提及率并没有基础素质高,但并不表示这些因素不重要。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影响自身就业因素的认识及分析
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中,他们所认为的最被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要求方面,此次研究设计调查因素和“用人单位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最看重的素质要求调查”相匹配,也是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12个方面的因素。针对上述匹配调查表,应用spss13.0社会统计软件,分别对表一和表二各对应项做卡方检验。其中p值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分别是: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品德操守、团队协作精神、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能力。学生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医院的因素有: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品德操守、团队协作精神、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基本位于医院调查素质构成的第二层次。对于这些因素重视的不够,体现出同学对于在已经具备第一层次基础素质的基础上,缺乏对“进一步提升自己综合竞争素质,使自己从自身竞争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重视。学生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医院的因素有:外语能力。这项因素的反差体现了目前高校在重视外语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高度重视。但是重视英语学习并不等于外语能力成为顺利就业的决定因素,只有在具备了上述顺利就业的基础素质和潜在素质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出外语能力强的优势出来,本末不能颠倒。
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素质培养的建议
3.1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夯实基础素质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行业,医学生要想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的转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调查研究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作为用人单位的医院方面还是待就业的毕业生,双方的共识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因素进行考虑的。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学是一门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因此面对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从医人员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医学院校要利用一切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严把教学质量关,夯实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
1.1调查对象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2002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近3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医学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资料完整者有3788人,有效率达到99%以上,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1.2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信息从毕业生自身获得,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相关单位进行证明,每年医学类毕业生的信息都会收入到校信息系统里面,并进行有效整理,下述表中数据皆为每年的最后一天所收录的信息,
1.3数据整理分析
在进行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性,利用专业性软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采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之后也由人工进行抽样检查。
2.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2.1、山东省某医学院
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详情见图一,从表中也不难看出,医学类里面包含多个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占据总人数的比例最高,毕业人数近2376人,约占66.5%,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约占17.2%。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大专生总人数是3578人,2005年相对于其它年份,其毕业生人数最多。立足整体九年毕业生总的毕业率约为90.5%,其中在2002年、2003年其就业率均为100%。2004年形势相对严峻,失业率高达33%以上,但是从2004年以后也就不难看出,医学类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相应的回升,至2007以后,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医学类四个专业中,依据表中情况也就不难看出,2002年至2010年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其所占据的比例最高,约占66.4%,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约占17.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4年是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其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2004年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再者来说,在2004年至2006年这一个阶段,由于受本科医学毕业生的冲击直接影响专业就业率。从本质内容上来说,之前几年医学类专科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医院所需要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加上学校或者学生等其它因素,因而导致就业率低下。
2.2、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2002年至2010年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有2634人,约占毕业总人数的73.7%以上,无形之中也就证明了该学校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其就业主渠道是医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有250人,也就是说专接本成功而后考研,自2006年以后就业形势越加严峻,更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努力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58人之多,约占总人数的7.4%,充分考虑到自2007年以后有药学专业的专科生毕业,相应的考研的或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也在上升,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但是变化不太明显。从数据中分析后得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有近80%的学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形势相对于其它专业还是占据一定优势,倘若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再者来说其入学率也较低,中医学就业比较严峻,受西医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其就业形势很大把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和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较多,占总人数比例的39.1%和20.7%。
3.依据调查结果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有近75%的学生会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2002年至2010年,近10年的发展,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也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如: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冲击、供需关系变化、医学类人才日渐增多。在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再者,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现象,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对人才的要求放置在研究生、博士等,再有部分单位用名牌大学生来宣传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渠道招收医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能力。从另外一方面进行考虑,学生学习医学专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往往在就业时会考虑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还有的毕业生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对从事单位期望值过高,不能够充分自身欲求,而选择另谋出路,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升失业率,这些都是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的根本原因。
3.1、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对“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提出高层次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甘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
3.2、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一。结构性矛盾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期就业前景好,但是毕业生相对较少,而临床医学方面,已经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状态,但是需求不旺盛。从这次调查结果中也就不难发现,该校有近乎75%的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无形之中也就透露出该校就业主渠道还是在医疗机构上。
3.3、性别差异。在调查研究时发现,该校女生不管在考研机率还是学习医学专业的总人数来看,女生都几倍多于男生,且女生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男生,不考虑其它因素,在相同条件下会偏向于男生,而这也是女生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应的女生考研率自然高于男生。
4.建议和措施探讨
4.1、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应当从国家战略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予以高度重视,要全面考虑,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多方面因素,为高等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人才储备,使得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更好的贡献于社会。
4.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改正错误的价值观,而就业指导从当从学生开学之初就进行,也就是贯彻整个大学课程,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的范畴之内,使之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未来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5.结语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不能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同日而语,临床医学是一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但其系统性却区别于其他专业,虽然大专生的生源也来自于各地普通高中,但生源质量却大不相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比之下较弱,而且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只需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利用专科教材对临床医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并应用,更加强调对学生临床医学操作性的培养,因此研究针对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现状
前言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1]。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2]。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3]。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4]。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刘圆月 侯 单位:益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立群,王霞,王平,魏睦新.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
[2]王长虹.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1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对于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性强、社会需求学历层次高等原因,其就业形式更加严峻[1]。面对严峻的就业态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变得复杂而多样化。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现在社会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调查研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确定引导其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一、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自己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反思和判断的过程,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素质,以及由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就业观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集中体现[2]。
二、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的5个班共850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各班辅导员向毕业生发送电子版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38份,有效率为75.1%。调查内容包括就业地区的选择、对基层就业的态度、期望的薪资、对就业形势的认识等四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上,65.2%的毕业生想回家庭所在的地区市工作,12.4%的毕业生想去北上广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觉得无所谓,在哪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哪;在对调查的毕业生中,仅有28.7%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单位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不愿意去基层,而希望去市级或县级医院;关于对薪资的期望上,10.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1000元以下,28.6%的毕业生选择了1000-2000元,49.3%的毕业生选择了2000-3000元,11.3%的毕业生选择了3000元以上;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上,48.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会有难度,但可以克服,24.2%的人认为未来很悲观,不知所措,9.1%的人暂时还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就业,仅18.0%的毕业生觉得今后的就业会很顺利,充满信心。
三、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的因素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步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物质,在选择单位时,将薪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因此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热门职业和“供不应求”的冷门职业。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虽然我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了很多改善,但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仍然表现在联系就业单位和推荐工作表面,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课时较少,对学生的就业观教育过短,缺乏对学生就业观的培训的就业规划,缺乏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3]。
3.家庭方面的影响 据统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在学医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是从事临床或卫生部门的工作。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若子女和自己从事相同的工作,对于以后的晋升可以提供有利的条件。另外,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地域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时的心态影响也比较大。
4.个人方面的影响 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时比较悲观,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应聘和竞争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等心理,导致自己真实的水平不能好好发挥,最终错失良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自认为自己的能力强、条件优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薪资待遇、工作单位比较挑剔,最后往往使得其反。
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途径
1.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鼓励医学生去基层就业的力度,增加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进行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扫清毕业生就业障碍。
2.学校方面 学校应引导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过于悲观,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指导学生,如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等,对学生进行就业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4]。
3.家庭方面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社会压力和竞争,从根本上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在对待孩子就业的问题上,应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方向,不要太强加自己的想法。
4.个人方面 作为医学生,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对自己做一个理性的自我评价,在就业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第一资本,医学毕业生求职重心应放在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不断储备自主择业的本领,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