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医学检验诊断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诊断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医学检验诊断学

第1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目前分子诊断学教材有相当章节侧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部分高校分子诊断学的授课内容中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基本技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转化、质粒提取、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等[2]。诚然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但在目前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分子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本技术应该以复习为主,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增加深度和广度,结合临床实际。比如以PCR为例,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Realtime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临床常用的以PCR为基础但包含PCR的相关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强化加深学生对PCR的理解,提高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二来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就掌握临床常用的实验技能。此外,临床上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等看似复杂其实也较易上手的实验应根据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开展,而比较基因组芯片杂交(arrayCGH)、northernblot和southernblot等较难开展,但在临床和科研上也经常用到的实验应该在理论课上予以重点讲解。

2分子诊断学教师的选择

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分子诊断学的教师也应该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能力[3]。笔者的经验是分子诊断学教师应该吸收医学背景,并且在课题研究方向上与分子诊断学有关联的新毕业的对教学感兴趣的博士生,这部分教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理解很透彻,比如一位新教师提出将载体构建作为分子诊断学的基础实验,因为载体构建设计到质粒提取、转化、切胶回收、连接、酶切鉴定、测序和甚至PCR鉴定等多个步骤,多个技术。将载体构建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每一步的意义,提高了分子诊断学教学的条理性、链条性和连贯性。做好载体构建实验为后续的分子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教研室新引进一名生物学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开放课程的制作,为学校分子诊断学慕课的设计和实施做出了不少贡献。充分发挥年轻教师有热情和干劲足的优点,把年轻教师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分子诊断学的教学才更加具有活力。

3分子诊断学实验课改革

第2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最新实验方式引入教学环节并以多样化的形态学教学内容补充到手工实验中,结合理论课中循证医学的思路,探讨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突出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思维,直观地理解实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实验室诊断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在《诊断学》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检验科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是继承了医学检验系的授课模式,该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如手工项目比重较大、新项目与新技术介绍较少等,已严重制约其发展[1-2]。鉴于此,本校在开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对实验课进行了调整,以期实验课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配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陈旧,目标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已在近年来不断改版的诊断学教材中得到体现,然而很多诊断学实验课大纲仍然停滞不前。如血液检查仍然使用牛鲍计数板进行手工计数细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计数细胞的含义,他们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教学应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核心在于通过实验了解实验诊断学项目的临床意义,并会根据诊断需求选用合理的检测项目,并通过实验知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从而综合分析诊断病情。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整合,传统的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正被逐步压缩和取代,基本的自动化检验仪器和信息化数据系统在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或卫生院都已比较常见[3],临床医学生所具备的实验医学知识必须同步更新,而在现阶段教学中对新项目介绍内容较少,对这些检验项目的适用范围、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很少涉及,由此产生学生知识培养提升与实际临床应用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这一矛盾将导致临床医学生未来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新项目辅助诊断,可能会限制其医疗服务质量,阻碍相关专业的发展。

1.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多采取的模式是“复习-看挂图-实验”,作者在以往教学时曾经使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手绘挂图教具,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多教学使用的显微镜保养不好导致形态学内容无法进行。理论课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项目来不及消化,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理论课也缺乏兴趣。而如今循证医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实验室诊断的短板势必会影响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对实验诊断学及其实验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课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但目前的实验诊断教学仍旧以理论课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实验课操作对其临床学习毫无帮助,而且内容陈旧,还停留在理论的重复叙述上。已在部分医学专业开展的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使用滞后,仅是安排一次到检验科的见习课,直接影响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4-5]。临床检验技术及手段发展迅速,缓慢的知识更新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6]。

1.3实验课教师队伍年轻且不固定

目前实验诊断教学通常由检验医师兼职,大部分实验课由青年讲师承担教学任务,虽成立了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也按学校要求进行了教师配置,但并没有编制专职人员而且实验课教师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实验课的教师更难以固定;检验医师虽然精通检验技术和方法,但缺乏临床医疗经验。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授课经验少,备课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应付任务情况的发生。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兼职教师平时工作使用的大部分是自动化仪器,授课时又回归到手工操作,从而对教学质量和管理造成影响。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2.1重新制订实验课教学方案,增加实验课课时

目前本教研室实验室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已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根据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授课内容,贯彻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病案为中心的授课思路,进行实验课备课。各实验课教师在备课前要熟悉理论课授课知识要点,重点将检验方法学实验转变为以临床项目为基础的实验,从教学对象今后的工作需求出发,弥补理论课授课内容较难涉及的部分,如用形态学来改革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中也采用问题为基础式教学,而且问题的提出方式更具体于理论授课,例如在尿液常规检查中通过对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回顾,既帮助学生理解尿胆原和胆红素的检测意义,同时也复习到生化检测肝功能的部分项目,结合平时积累临床病例分析能够使理论知识点串联于一体而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调整实验课课时,由原先的9~12课时增加到20~24课时,专业设置按体液、血液、生化、微生物、免疫和综合案例分析,使知识点分布更加精准,从而以点带面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增加微信群消息

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工作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教学和数码显微互动教学成为现实,将数码显微互动教室与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有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诊断学分享群,利用QQ群和微信群课件、试题及最新的实验诊断学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3形态学教学内容和最新医学前沿知识点的补充

学生往往对医学前沿知识更感兴趣,作者通过增加教材以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床旁诊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质量管理和认可等新理念通过实验课加以补充,使学生们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前沿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7]。同时让学生们掌握选择使用合适的实验室项目,使教学质量能跟上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在基础(血液和体液)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中增加形态学教学内容,通过尿沉渣涂片、血常规制片及典型的微生物染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直观的形态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学习这些形态学内容,而部分形态同疾病的诊断息息相关,例如通过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就能为从事肾脏疾病专业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在补充知识点和形态学内容同时对老旧项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相近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将过多倾向于检验原理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2.4授课教师的安排和资质考核

为了较好地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改革任务,在每学期制订教学任务准备会时,所有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都必须集中备课,授课内容需兼顾各个专业交叉的知识点。实验课教师首次授课前需要进行试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打分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后才能实际授课,并根据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及授课方式,对于不满意的课程则进行二次备课。总之,实验课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上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多和全,把实验课当成了是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不能一味强调背书。以开阔视野的临床思维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综合能力,为以后工作中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与检验医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凡,万海英,李冬,等.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133-1134.

[2]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3]洪俊,李艳.以临床思维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6-939.

[4]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等.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79-80.

[5]郭素红,李正祎,孙可歆,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71-72.

[6]张继瑜,杨春莉,周芳,等.检验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302-305.

第3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1.1教学目标不突出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临床医师,而不是检验医师。因此,实验诊断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2],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项目和方法。目前,在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仍放在某个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各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及甚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利用检验信息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1.2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

教学学时少而内容多;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临床诊断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中理论课主要是以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分类来讲解,基本分为血液、尿液和体液一般检查,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几大块。各个项目分解讲授其优点主要是有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际应用。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仍然不知道一些常见病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各种项目在某一具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效果如何。

1.3教学内容滞后,方式落后

目前,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仍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为主,其他实验(形态学检查等实验)安排示教或录像。教材主要以介绍原理及基础的内容为主,实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些临床上已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方法列入了实验课内容。再比如:血液检查中,包括了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末梢血的环节,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之前缺乏相关的练习,造成了无法顺利地采集血标本或采血量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

1.4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几十年固定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以“检测项目为中心”,然后是参考值,临床意义。但对于究意如何合理选择这些项目,灵活地应用,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这显然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违背[3]。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诊断学主要由由临床医师或检验人员兼任。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常常不能细致认真的备课,况且,兼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常常轮流教学,讲一课换一位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明确教学目的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明白实验结果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相同的疾病也可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是否有合并症等不同而检验结果有异。教学重点在常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应更广泛地介绍新的检验项目,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医学检验项目及各种检验项目的内在联系,学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提高利用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思维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病例中正确合理综合使用各项检验资料,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疾病的预防等。使医学生毕业后达到会开化验单、会看检验报告、会分析检验结果和利用检验信息的培养目标[4],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2.2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在原本实验诊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时数与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目前部分已基本淘汰的或基本不用的东西相对压缩少讲,节省下来的学时着重讲述现代实验诊断技术进展快,具有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常见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的因素,强调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应注意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5]。如我校就取消了血常规的红白细胞计数等需手工操作的实验而增加了临床常用穿刺术实验室检查的示教和录像,使实验内容更贴近临床的需求。

2.3改进实验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课-实验-考试”的模式,实验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手工操作,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由于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实验条件,实验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以弥补实验室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涉及到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对于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们[6]。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4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1.1教学目标不突出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临床医师,而不是检验医师。因此,实验诊断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2],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项目和方法。目前,在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仍放在某个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各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及甚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利用检验信息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1.2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

教学学时少而内容多;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临床诊断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中理论课主要是以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分类来讲解,基本分为血液、尿液和体液一般检查,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几大块。各个项目分解讲授其优点主要是有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际应用。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仍然不知道一些常见病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各种项目在某一具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效果如何。

1.3教学内容滞后,方式落后

目前,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仍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为主,其他实验(形态学检查等实验)安排示教或录像。教材主要以介绍原理及基础的内容为主,实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些临床上已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方法列入了实验课内容。再比如:血液检查中,包括了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末梢血的环节,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之前缺乏相关的练习,造成了无法顺利地采集血标本或采血量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

1.4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几十年固定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以“检测项目为中心”,然后是参考值,临床意义。但对于究意如何合理选择这些项目,灵活地应用,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这显然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违背[3]。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诊断学主要由由临床医师或检验人员兼任。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常常不能细致认真的备课,况且,兼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常常轮流教学,讲一课换一位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明确教学目的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明白实验结果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相同的疾病也可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是否有合并症等不同而检验结果有异。教学重点在常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应更广泛地介绍新的检验项目,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医学检验项目及各种检验项目的内在联系,学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提高利用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思维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病例中正确合理综合使用各项检验资料,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疾病的预防等。使医学生毕业后达到会开化验单、会看检验报告、会分析检验结果和利用检验信息的培养目标[4],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2.2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在原本实验诊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时数与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目前部分已基本淘汰的或基本不用的东西相对压缩少讲,节省下来的学时着重讲述现代实验诊断技术进展快,具有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常见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的因素,强调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应注意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5]。如我校就取消了血常规的红白细胞计数等需手工操作的实验而增加了临床常用穿刺术实验室检查的示教和录像,使实验内容更贴近临床的需求。

2.3改进实验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课-实验-考试”的模式,实验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手工操作,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由于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实验条件,实验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以弥补实验室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涉及到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对于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们[6]。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5篇: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断;见习带教;微课;翻转课堂;教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为让学生对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有所把握,便于其临床应用。影像学资料,常规的就有X线、CT、超声、核磁共振等,各种影像学资料的特征都会有一定差异,为保障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影像学资料,必须注重实践流程,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都会应用见习带教教学模式[1]。在见习带教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对知识掌握度不够,课前、课后的工作不够完善。另外,则是很多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是很高,学习时缺少动力,而且教学时间较少,师生缺少交流机会。这些都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针对当下情况加以改进[2]。后续见习带教过程中,参考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应用了微课翻转课堂模式,有效的改善了相关情况,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升[3]。本次研究即为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9—10月选取8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所选案例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且保证能够完成所有教学流程,符合研究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男生21名,女生19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为(21.64±0.79)岁;观察组男生22名,女生18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为(21.52±0.81)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带教过程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包括知识讲解、问题分析、实际案例讲解等内容。观察组则实施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容如下:1)视频制作:微课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使用视频进行教学,带教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视频,明确本次课程中所要讲解的相关重点,并明确剖析难点。视频时长一般在10min左右,录制时可以增加画外音,便于学生理解,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应该加以标注,使学生能够关注。此外,视频制作要有关联性,尽可能的做到承上启下,使整个教学流程得以贯穿。2)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更为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老师要向学生介绍微课使用方式,让学生自行观看视频,梳理本次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一般是利用QQ群、微信群等传播教学视频,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观看后可以自行进行交流,在小组内解决一些问题,交流之后,如有兴趣,可以制作一份教学大纲,与老师的大纲进行对比。3)课中交流:课中交流是明确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措施,老师应该让学生陈述此次课程中学习到知识,并提出不甚明了的一些问题,老师则针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明确课程要点。随后,选取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完成初步诊断,若有不同意见,应该踊跃回答。学生无异议后,老师针对进行讲解,明确各种诊断结果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诊断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4)课后总结:教学完成之后,老师可以派发课件,让学生进行回答,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最好设计一道实际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写出诊断流程。同时,展开问答评估,确保学生记住了相关知识点。

1.3观察标准

教学过程中,对课中、课后成绩进行评估,课中主要评估互动效果,课后则进行问答,最后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并由学生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考核分值满分均为100分,诊断时选取10份影像学资料,正确8份及以上,为合格,记录合格率。同时邀请学生评价课堂效果,记录参考教学喜欢程度、自我能力提升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程度,每项5分,共计20分,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成绩

对照组40名学生,课中得分、课后得分、综合得分分别为(82.64±5.13)分、(83.14±4.85)分、(80.56±6.37)分;观察组40名学生,课中得分、课后得分、综合得分分别为(89.57±4.72)分、(92.37±4.24)分、(88.49±5.61)分,观察组较优(t=6.287,P=0.001)、(t=9.062,P=0.001)、(t=5.90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诊断合格率

对照组40名学生,诊断合格的有29名,合格率为72.5%,观察组40名学生,诊断合格的有37名,合格率为92.5%,观察组合格人数较多(χ2=5.541,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课堂效果评价

对照组40名学生,课堂效果评价结果为(13.74±3.22)分,观察组40名学生,课堂效果评价结果为(16.85±1.93)分,观察组较优(t=5.2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较为关注知识点讲解,导致课堂缺少趣味,难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由于此种原因,即使很多老师知识讲述全面,但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度,未有明显提升[4]。另外则是课程太过呆板,缺少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即使掌握的知识,自身能力也没有提高,即使遇到相同的案例,也无法准确诊断[5]。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加以改进,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诊断能力。微课是如今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很多高校和中学都有应用。其优势突出,只需录制视频即可完成教学,学生无需局限于课堂内,只要是有设备,就可以进行学习,这样也便于学生温故知新[6]。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精简,主要是讲述重点内容,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负担,也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发挥的空间。最后,应用灵活,老师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录制视频,讨论也可以在设备上完成,学生若是存在疑问可以及时反馈[7]。在微课应用的过程中,辅以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果,翻转课堂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起辅助作用,针对医学影像诊断学,学生可以先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随后师生交流,选取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8]。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既可缓解老师压力,也可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临床教学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课中、课后、综合得分均较高(P<0.05),影像学诊断合格率较高(P<0.05),课堂效果评价结果较优(P<0.05)。综上所述,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带教过程中,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学生对翻转课堂认可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单艳萍.医学影像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浅谈[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239-240.

[2]张建强,李俊,赵卫,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影像诊断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8):51-54.

[3]李茂萍,赵雅静,彭晓琼.微课结合翻转课堂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6):427-429.

[4]闵晓黎,胡佳怡,景睿,等.基于PACS系统的翻转课堂教学在神经影像学实践课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0):1448-1451.

[5]王萌.翻转课堂在高职《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效果[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3):245-246.

[6]丁治民,孙成浩,翟建,等.T-PACS结合CBC教学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0):833-835.

[7]任翠,袁慧书,郎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5):48-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