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煤炭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煤炭产业分析

第1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2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关联效应;投入产出法;安徽省;煤炭

中图分类号:F224;F42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16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35-03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了60%以上的比例,具有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地位。安徽省是一个产煤大省,煤炭经济不仅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也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大关联效应,不仅包括和煤炭产业具有直接依存关系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效应,也包括相关的环向关联效应。随着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升级,煤炭产业和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本文将以安徽省煤炭产业为例,根据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煤炭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安徽省煤炭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一、模型与指标

产业的关联效应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分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主要指投入产出表的系数分析和结构分析,动态分析即产业波及效果分析。为了测度安徽省煤炭产业的关联效应,本文拟选取如下静态和动态指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对生产诱发系数以及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系产业关联的动态分析。

二、实证分析

本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编制的《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本文选取42个部门基本流量表作为基础的数据来源,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代替煤炭产业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运用Excel表进行数据处理和指标计算,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数值。

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消耗系数反映了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中间使用情况,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反映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依赖关系,两部门的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两部门之间的联系越紧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安徽省煤炭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其中位居前十的产业如表1所示。

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等部门存在直接的依存关系,煤炭产业直接依赖于能源、金属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看到,煤炭产业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存在较强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第三产业为煤炭产业提供了服务支持。通过完全消耗系数可以看出,煤炭产业主要消耗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等部门的产品。比较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看出,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它的前向关联产业,这是因为煤炭部门是基础性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后端。而环向关联产业,如服务业和社会保障业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是煤炭产业发展必不可缺的产业部门。

2、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反映的是某行业产出作为中间产品的使用去向。对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42部门基本流量表进行矩阵运算,得到煤炭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其中位居前十的产业如表2所示。

从直接分配系数看,安徽省煤炭产业的产品除了流向本部门外,主要流向了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重工业部门。完全分配系数得出了和直接分配系数类似的结论。结合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和它的关联产业存在正相关性,二者相得益彰。

3、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率反映生产过程中货物和服务的转移价值的比例,中间投入率高说明该行业的物耗较高。由“附加价值率+中间投入率=1”的恒等式,表明中间投入率高的行业附加价值率低。安徽省煤炭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39002,在所有部门中排第33位。中间投入率低于0.5的水平,说明煤炭产业对于中间产品的依赖度比较低,而产品的附加价值率比较高,煤炭产业与其他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不明显。

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各产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某一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提供生产资料越多。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某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可以把产业部门划分为4个不同的产业群,如下表。

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间需求率为1.008725,在所有部门中排第11位。中间需求率超过0.5,说明该行业的产品主要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部门消费掉。结合中间投入率的数据,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煤炭部门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4、最终需求对生产诱发系数

生产诱发额是指某项最终需求的变化引起某产业生产总量的变化,是由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出的全部生产额。用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产业该项最终需求的合计可以得到生产诱发系数,它反映各最终需求项目诱发各产业生产作用的大小。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最终需求对生产诱发系数为0.068061,在所有行业中排第12位。最终需求对生产的诱发系数比较高,说明刺激最终需求对于刺激煤炭部门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5、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高,表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大。安徽省煤炭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822225,在所有42部门中排35位。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社会平均水平,对其他行业没有明显拉动作用,说明安徽省煤炭产业不属于安徽省经济的主导产业。

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部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该部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发展对该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安徽省煤炭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838066,在所有部门中排第6位。感应度系数很高,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其他部门对于煤炭产业的依赖度非常高,是安徽省较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煤炭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煤炭部门是安徽省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看,安徽省煤炭产业与能源、金属和制造业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煤炭产业主要依赖于这些部门的发展,并且其作为中间产品也主要流向了这些部门。但同时看到,该行业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也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可见,第三产业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该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从行业特点看,安徽省煤炭产业中间投入率较低,而中间需求率较高,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因此该行业的产品主要作为中间产品被其他部门消费掉。而从最终需求对生产的诱发系数看,刺激最终需求对安徽省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安徽省不仅要从技术创新和政府规制方面刺激煤炭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利用扩大内外需来间接促进该产业的持续发展。

从影响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看,安徽省煤炭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很大,是目前安徽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他部门非常依赖这一部门的发展。但是该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却很低(在42部门中排35位),并不是目前安徽省的主导产业。这是由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不同导致的,支柱产业强调的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主导产业的本质是在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引导和带动作用。安徽省是煤炭大省,有两淮煤矿等大型煤矿基地,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很高,因此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近年来煤炭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已经不属于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从2007年安徽省投入产出表的影响力系数来看,目前,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主要是纺织业、化学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制造业等部门。因此,安徽省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仅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还应适当地倾斜于煤炭产业的发展,以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硕、张红、周鹏、郑思齐.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房地产市场,2010,(08):15-18.

[2] 薛白、吴健鹏、袁科.基于I-O模型的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2007,(11):36-39.

第3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产区 煤炭资源 生态化 决策建议

能源作为人类科技文化生活水平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供给作用,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能源的有力支持。而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表现为“缺油、少气、多煤”的特点,者从能源结构上就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供给能源的国家,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煤炭的这种主导能源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衍生的问题对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从而对区域以及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制约。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煤炭工业化产区须根据国家绿色GDP的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区域长期发展的生态化道路,这也是当今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主题的要求。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在区域的生态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Wallner也强调具有区域集聚特征的组织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须兼顾关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指出建立生态型发展道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世界银行专家Susmit a Dasgupta (2002)通过对多个国家的研究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决定于有多少参与者的结论。这些参与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政策制订者、实施者以及其他形式的参与者;他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了社会经济在公众和政府对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下,可以在保持环境质量不退化或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获得增长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能够通过各种力量的参与使得经济收入和环境质量同时改善。我国学者受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区域发展的生态化问题。慈福义(2006)认为应当鼓励区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循环,即通过建立循环经济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可回收废物在另一个企业得以利用,变区域的线性生产关系为循环生产关系。朱玉林(2007)认为,区域的生态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彼此间的共生与藕合关系,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社会生态系统。罗贞礼(2008)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边缘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策略定位,并从产业生态化的协同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煤炭工业化产区作为我国煤炭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其内生态化建设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煤炭工业化产区实现生态化建设所需的条件。

二、煤炭工业化产区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路线是以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区域系统集成管理,将各种分散的企业和产业协调优化为产业生态链,建立起的从“煤炭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建立起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从而进一步实现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闭路,实现能源的反复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并由此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群落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化发展模式。煤炭工业化产区实现生态化发展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们生产、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化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煤炭工业化产区要实现生态化发展,需采取如下措施:

1.增强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煤炭工业化产区生态化建设中社会监督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社会公众要充分发挥监督企业执行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区域内各方力量的引导,培育社会监督力量,建立相关的权利机构。大力发展消费者协会和NGO这类社会组织有助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进行协调,同时赋予这类组织监督权利,来引导和规范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路线,从而推进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建设。

2.适当加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

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概率和其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所承担的处罚呈正方向变化关系。如果处罚力度很小,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非生态化发展模式以减少企业成本,但由此引起的治污成本以及社会整体效益的损失会远大于企业选择生态化发展的所增加的成本,这种现象在煤炭工业化产区这种重度污染地区更有可能发生。因此,适当增加对企业的处罚力度来增加企业选择生态发展的可能性,有利于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和增加整体经济效益。

3.强化政府生态化管理的力度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在煤炭工业化产区治理环境、保证社会生态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绿色GDP发展的需要,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区域统计体系。同时通过成立煤炭清洁生产管理机构加大对区域内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区域内煤炭相关企业建立奖惩考核目标责任制度,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健全环境保护计量体系,切实把节能降耗、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工作落到实处。并督促企业构建生态网络,实施生态化生产,以促进区域的生态化发展。

4.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教育力度

在实现煤炭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是保障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实施社会监督作用,会大大提高生态化发展的成本,这与生态化发展要求节约资源和成本的要求并不相符,因此,加强企业生态化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生态化发展的实施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以及生态化发展给地区级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对表现积极的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激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小政府和社会监督的压力,并有助于减少区域实现生态化建设的成本。

四、结论

煤炭工业化产区向来是煤炭资源开采的重污染区,但由于长期受到资源开采利益化的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的受到巨大威胁。本文通过对矿区生态化发展的分析,从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角度提出矿区生态化发展的建议措施,力图为煤炭资源工业化产区的生态化发展道路铺垫基础。

参考文献

[1]Dasgupta S.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1):147-168.

[2]慈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38.

[3]朱玉林.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48-50.

第4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少碳排放45%,而煤炭作为国家的主要一次性能源,仍将长期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不会改变,目前中国的一次性能源中70%来自煤炭。妥善处理好保障能源供给、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必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表现在能源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约节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减排目标,最终达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意味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针对资源消费和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对煤炭消费总量和利用方式将有重要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3倍、日本的6.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76倍。因此,只有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家对煤炭开采及其延伸产业早已着手进行了调控,严格控制产能和开发利用方向。今年,国家提出关闭小煤矿8000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2亿吨,并严格控制煤炭转化项目审批,说明国家已再一次对煤炭生产矿山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规范,防止出现盲目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内蒙古煤炭产业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就必须抓紧实施转型。

内部环境分析

从内蒙古来看,煤炭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中在产业结构方面,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约占2/3,服务业中交通运输等高碳排放行业接近30%;在能源消费方面,内蒙古的能源供应,高碳能源占主导,全区一次能源消费中90%以上是煤炭,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还肩负着国家能源供应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因此,只有推动煤炭产业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煤炭开发利用之路,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从交通运输条件来看。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主要矿区都已修建了公路。但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仍然不能满足煤炭产能增长的需求,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然而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不是仅靠内蒙古单方面努力就能解决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煤炭产业要破解交通运输制约,就必须另辟蹊径,在就地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从周边相邻省区的产业结构来看,特别是蒙西地区,内蒙古煤炭产业发达的区域,周边省区情况也基本类似,争夺运力与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谁转型快,谁就会赢得先机,取得竞争优势。与山西相比,山西以往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内蒙古在煤矿资源整合方面行动早,力度大,在去年山西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内蒙古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从现实来看,多年的煤炭开采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煤炭回采率偏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矿山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严重,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三是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产品结构单一,延伸产业起点偏低,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只有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才能防止出现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煤炭延伸产业发展滞后、弱化创新能力现象;才能防止出现“矿竭城衰”现象,避免给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尽快实施转型战略,才是实现内蒙古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煤炭企业动力分析

第5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环境;煤炭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2],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它具有的区域经济效应对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特定的区域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需求市场和地域空间等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环境。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群化发展潮流,国内煤炭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露端倪。位居世界前列的10大煤炭产业大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用产业聚集经济效应,促进煤炭产业多元化,实施集中化生产、区域化经营,充分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与区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产业和区域健康协调发展,走煤炭产业集群化道路是一条可行之路。

煤炭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系统是两个开放的系统,煤炭产业集群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交互依存的动态关联关系:煤炭产业集群通过聚集效应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具有反作用。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针对煤炭富集区对煤炭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相对很少。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开发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基础研究,有利于煤炭产业和煤炭富集区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2.煤炭产业集群界定

煤炭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为后续能源和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料的第一次产业,是以煤炭勘探、开采、加工为基础形成的企业集合体。煤炭产业规模经济明显,产业进入门槛较高。我国的煤炭企业大都为国有大型企业,国家控制煤炭产业的所有权。目前煤炭产业的高碳特征明显,创新动力整体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持续发展。

煤炭产业集群[1]是以煤炭产业为核心或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网络系统,网络内部各个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主体,彼此间通过资源、市场及社会、商业关系联结在一起;整个网络又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循环性、开放性的多产业群。从微观层面看,集群网络由相互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企业组成,从宏观层面,由彼此联系与相互交叉的产业构成。

3.区域经济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经济环境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金融信贷机构以及食品医疗服务产业等的大量衍生和聚集,为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核心技术科研企业的培育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为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孕育了温床。反过来,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促进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煤炭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

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对煤炭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有利于扩大煤炭产业集群规模,优化和调整煤炭产业集群内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打造独特的区域集群品牌。强化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有赖于对区域内煤炭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初级要素(指区域先天拥有的要素)和高级要素(资金流、物质流、金融信贷机构等)的吸收和培育,形成能够促进煤炭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4.区域制度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制度环境包括政策、法律、规章、条例等正式制度环境,也包括区域的历史文化、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技术创新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区域制度体系的规范和约束,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不例外。

首先,区域整体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环境,能够制止集群恶性竞争,为煤炭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制定的政策,可以为煤炭企业集聚提供各种优惠和保障,社会宣传会提升煤炭产业集群的影响力,集成的公共信息为内部集聚做好充分的信息支持。

其次,非正式区域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风俗积淀的产物,历史传统、民情风俗、文化水平等构成了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动态多变性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竞争则成为煤炭产业集群的动力。煤炭产业集群和工业化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公共信息、企业竞争及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更需要政府适当、及时、有效地引导干预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只有各种制度多管齐下才能全方位保证大量煤炭企业能够快速有序的形成产业集群。

5.区域资源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知识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空间聚集或者分散的区位选择,由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区域资源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决定。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被称为“第一性先天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聚集,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成为引发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诱因。

煤炭产业集群作为煤基型主导产业与非煤基型辅助产业在煤炭资源富集区的“扎堆”现象,因此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特征,区域资源环境决定了煤炭产业集群的兴衰存亡,集群及企业的规模也取决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和储量。因此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强资源依赖性、强地域根植性、强路径锁定性的特征,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依存与区域资源环境之上的,区域资源禀赋左右着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

6.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基础设施为煤炭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煤炭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与区域互联网络的建设[3]。

区域基础设施环境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到区域集群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生活情况。充足的场地、资源和能源等区域基础设施将增强区域煤炭产业集群对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的凝聚力;科研培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到集群内信息服务交流平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互动的创新体系的建设;绿化消防以及餐饮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体现了煤炭产业集群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衡量煤炭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优劣的重要标准;政府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健全是煤炭产业集群向生态型、低碳型转型,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是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关键,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关系到集群内煤炭企业的销售业绩、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和总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煤炭产业集群的综合效果。

7.区域市场竞合度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第6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张倩,(1988-),女,河南南阳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

摘要: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为研究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当前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这种间接融资模式发挥主要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煤炭产业整合;贵州省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省拥有丰厚的煤炭资源,是国家大型煤炭产业基地。贵州省特色产业之一, 在加快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省在经历了“十一五”规划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将煤炭产业定位于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其整合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目前贵州省整体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只有盘江股份一家,其煤炭产业整体进行整合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那么研究该种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支持对于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到底有无影响,以及其影响力度有多大就是本文亟待说明的问题,此外,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可以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在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现实依据和参考。

二、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介绍

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主要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信用中介,通过利用企业和居民手中暂时闲置的存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在满足其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基础上,以长期或者短期贷款的形式为企业提供的资金融通,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来说,该种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是通过其对产业投入资本量的改变来实现的[1]。

(一)优势表现

(1)货币当局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需要来实施货币政策实现其一定目标,通过借助银行这一中介体系快速的调配资金使之流向当前发展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实现国家发展整体规划; (2)银行和企业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在当前某些金融行业混业经营、银行控股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信息以此来降低银行放贷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3)银行作为主要的大股东或者债权人,股权相对集中,企业外来的投资者数量较少但相对稳定,在共同利益背景的驱动下,有利于各个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相互监督,促进企业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劣势表现

(1) 银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本市场的成长,企业和银行某些合约的存在,使其失去了在某些项目上进行投资的独立性,一些效率较低的项目不能及时淘汰,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2) 贷款企业融资规模主要受担保资产质量和企业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限制,此时银行监管和控制都比较严格和保守,另外,取得贷款还要依赖于银行本身避免存在的“短存长贷”的风险,其对融资期限的限制性使得企业贷款在时间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

(3) 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时,银行和企业之间会相互交叉持股,排斥某些外部股东,使其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另外,在该种模式下,企业没有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并购威胁,则其自身市场竞争的动力会大大降低。

三、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1]

(1)原煤产量指标。衡量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与技术升级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贵州省每年的原煤产量,该指标用YM表示。 (2)银行信贷指标。文章中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煤炭产业进行整合的支持力度,数值越大说明支持力度越大。考虑到用价格表示的贷款含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内,故模型中的数据是以1996年为基期,将1997年-2011年的煤炭产业整合获得的贷款进行折算所得,该指标以XD表示。(3)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利用贵州省统计年鉴中的金融机构给予煤炭产业整合的贷款额度和贵州省历年来的原煤产量进行分析。

(二)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的建立

考虑到模型中两个指标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实证分析中计量分析主要对其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银行贷款数量和原煤产量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考虑计量模型建立的一些原则,故建立两者之间的方程如下[2]:

其中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θ为随机干扰项。

(1)关于变量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的目的是要考察模型中的经济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确定是模型中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的分析方法。如果实证所得结果在对各统计变量YM和lnXD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时,t统计值均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由此说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文中在对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时,结果是其t统计量的值都比在1%、5%以及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小,此时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单位根是平稳的,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按照顺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2)计量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中普通最小二乘法即0LS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参数如下:

从上述回归估计的结果是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61494,说明原煤产量变化的96%可由银行贷款数量的变化来解释,回归结果较为可靠。查t值分布,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14的t统计值为2.145,回归结果中两个变量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145,并且相应的概率均为0,小于1%,说明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下,我们可以认为T统计变量的估计值都显著地不为零。模型中,银行贷款的系数为正,可以说明YM和X之间呈现同向变化。

(3)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来加以完成。零假设是不存在因果关系。如针对XD不是YM的格兰杰原因这一个假设,分别作包含与不包含XD滞后项的回归,记前者的残差平方和为,后者的平方和为,在此基础上计算F等于和的比值。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计算,如果得出的F值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F分布的临界值,那么要拒绝原假设,此时认为XD是YM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检验的原假设设定为:“不是引起YM变化的Grange原因”或“YM不是引起变化的Grange原因”。检验的基本过程是看所估计出的系数与所估计出的系数在统计结果上整体是否显著地异于零。

根据格兰杰检验原理,要检验其F统计量,对于第一个原假设,其F统计量的值为43.45775,相应的概率值Prob=0.0002,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此时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可以得出“是引起YM变化的Granger原因”;同理可以得出“是引起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同时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正向变化过程,即银行给煤炭企业数量越多,其整合和技术升级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越大,煤炭产量也会越大,反之相同。

四、主要结论

贵州省当前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发挥主要的作用,贵州省煤炭产业整合过程中获得贷款数量增多的同时,其原煤的产能也在逐年增加,原煤产量增加的同时也会给煤炭企业带来收益,提高其声誉和还贷能力,改善其资产状况,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样就吸引银行将贷款投向该领域,以期获得较高的贷款收益。综上所述,两者之间是一种同向的变动关系,互相促进,相互带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此文为贵州财经大学贵州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冯丽娜,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2]李国庆,地方政府在煤炭资源整合中的定位—以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8

[3]赵志华,金融支持山西省煤炭产业低碳发展[J],中国金融·2011,02

第7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采选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6

1 引言

作为整个煤炭工业的基础,煤炭采选业包含煤炭开采业和煤炭洗选业。煤炭开采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煤炭资源,为后续能源和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料的第一次产业,经过初次开采所得到的产品即为原煤。煤炭洗选业则指利用煤炭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对初次开采的原煤进行分选的产业,从单一的原煤中分选出不同的煤炭品种。我国的能源结构存在“多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作为煤炭工业基础的煤炭采选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健康运行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某一地区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李建光,代少军(2010)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区域特点出发,认为当地煤炭采选产业存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产能脆弱等问题,提出科学确定产业规模,推进绿色开采等建议。曹海霞,王宏英(2015)则从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特点出发,认为要坚持煤炭市场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的平衡,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清洁生产。其次,由于煤炭产业近几年的不景气,也有学者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煤炭产业的竞争力。刘客(2015)认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煤价市场波动较大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要从产业辐射和产业衍生两个方面入手,加快煤炭产业融合。孙慧,刘媛媛等(2012)利用主成分因子法对各地煤炭采选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指出应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将煤炭产业由资源生产型转向能源重化工型和循环经济型。高宏伟(2010)则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煤炭产业整合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意义。再者,由于煤炭产业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孟学兵(2008)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煤炭产业治理与转型方面的经验,指出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基于此,本文采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入手,探讨煤炭采选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煤炭工业年鉴》及相关统计报告。

3 煤炭采选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1 较低的市场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指某行业中前N家最大的企业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如表1所示,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呈现逐年提高态势,但煤炭采选业前8家企业占总市场的份额仍不到40%,因此,中国煤炭采选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市场。在该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相应的规模优势,保持适当的行业集中度对中国煤炭采选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3.2 煤炭采选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之间是无差别的、同质的,随着产品差别的增强,该产业的垄断程度也会得以加强。煤炭采选业作为资源开采型行业,其产品差别主要由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根据煤化度,煤炭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3大煤类,而各大类中又可根据物理特征细分为若干小类。此外,煤炭产品的差别化还会因为下游企业的设备选择而进一步强化,特定采选设备和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煤炭品种相匹配,一旦根据煤炭品种选定了设备,若要更换设备就会面临巨大沉没成本,使煤炭采选业具有较强的刚性。

4 煤炭采选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1 价格竞争行为

中国煤炭市场的较低集中度使价格竞争成为煤炭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垄断了煤炭资源的定价权,所有煤炭采选企业都要按照国家既定价格来销售产品,不存在价格上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放宽了煤炭产业政策,中小型煤矿开始根据市场状况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但国家仍然控制大部分煤炭的销售价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双轨制逐渐消失。2007年,“煤炭供需见面会”取代“煤炭订货会”,标志着煤价完全市场化。在市场全面放开的前提下,由于煤炭采选企业大多采用井下采掘的方式进行开采,开采成本相差不大,煤炭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转而演变为煤炭运输方式和运费的竞争。由于公路、铁路与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成本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每家煤炭采选企业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空间的不同,低廉的运输方式可以扩大煤炭产品参与竞争的市场范围,反之,公路运输等价格昂贵的运输方式则会削弱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 兼并重组行为分析

我国煤炭采选业的兼并重组具有政府推动,企业从属的特色。由图1可知,中国煤炭采选企业数量在2008年之前一直呈现上升之势,说明当时煤炭采选产业具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2008年以后,企业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08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采选业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从而导致煤炭采选企业总量下降。

5 煤炭采选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5.1 盈利能力分析

成本费用利润率即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如图2所示,从1999年到2014年,煤炭采选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全国工业各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则大体平稳。具体而言,2003年和2013年分别是两个拐点,在2003年之前,煤炭采选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90年代末的东亚金融危机有关,煤炭需求不振,且煤炭产业没有整合,恶性竞争拉低了整个产业的利润水平。2003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煤炭需求旺盛,尤其是伴随着2009年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煤炭采选业利润率更是在2008―2012年间达到了顶峰。但2011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新能源的替代效应,煤炭采选业作为依靠资源驱动的传统产业,需求减少,利润率也逐步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

5.2 安全生产绩效分析

图3反映了2001-2011年间我国煤炭采选业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变化。就事故总量而言,各类事故的方式频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自2005年以后,事故方式频率的下降尤其明显,此后一直保持在低位水平。就安全事故的类型来看,在2007年之前,安全事故中以冒顶和机械事故最为突出,但2007年以后,冒顶和机械事故下降明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透水事故更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及安全监管措施的加强,煤炭采选业的机械设备更为可靠,事故更多是由于煤矿自身复杂的自然地质条件而引发。

6 政策与建议

一是要以组建大企业集团促进煤炭采选产业结构升级。以政府为主导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提高煤炭采选业的进入壁垒和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住煤炭采选企业的数量。其次,要完善关闭破产、产业转型、改制重组、异地迁移等中小型煤炭采选企业的正常退出机制,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优势。二是要以整合技改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引导煤炭企业采用洁净煤技术,推广煤炭的深度加工转化等洁净技术,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三是要加强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要明确责任机制,便于事后问责。此外,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标准化安监部门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的安全监督监测机制,做好安全检查,对企业和员工煤炭生产安全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建光,代少军.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州煤炭,2010,(5).

[2]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J].中国煤炭,2015,(1).

[3]刘客.产业融合视角下中国煤炭产业转型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4]孙慧,刘媛媛,张娜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炭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2).

第8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问题提出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摆在煤炭产业界的重要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努力缩小与国际同行业之间的效率、效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探讨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及提高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成为当前我国能源领域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众多的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当中,有许多存在内部的关联关系,但是由于量纲的不统一,很难直观的对各个国家的煤炭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当中的因子分析,通过研究众多竞争力评价指标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指标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从而找到进行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并能相应提出建议。

二、影响因素选择的依据

对于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众多,而本文选取的是出自范中启在《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2006年)中的SCEC体系。所谓的SECE是指,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煤炭产业结构(structure);二是煤炭企业行为(conduct);三是煤炭产业环境(environment)。煤炭产业结构和煤炭企业行为相互影响,而煤炭产业环境分别影响了煤炭产业结构和煤炭企业行为。

三、相关数据收集

根据各类统计年鉴和专家打分得到11个主要产煤国家各类指标的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有个别数据缺少。本文采用mean completer算法对下表进行决策补齐。

四、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

根据前述所收集的各个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SCEC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数据,首先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得到具有高度相关的指标变量,从而对指标进行删减,最后得到8个指标为:国家政策、工业生产指数、能源利用效率、价格、储量、机械增加值、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安全死亡率。

因子分析要把变量表示成各个因子的线性组合,就必须要求因子分析中的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才能应用因子分析法。因此首先进行KMO测度检验和巴特利特检验。通过SPSS16.0进行因子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Bartlett检验的值为43.988,Bartlett检验的概率值为0.02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显示各个指标变量观测值之间有共同变量,因此拒绝零假设,表明经过筛选的8个指标数据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得到的KMO值为0.257,可以接受。并且变量共同度表中因子方差的提取值都较高,表明因子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原始变量的全部信息,综合判断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1、提取公因子

前3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有8个指标的77.78%,满足了累计贡献率条件。因此,提取3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F1、F2、F3,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403%、23.691%、17.685%。由碎石图中也可以观察到,前3个因子对应特征值的连线较陡,从第4个因子以后趋于平缓,也说明前3个因子是主要因子。

2、对公因子进行解释

由成分矩阵图可以得到,第一个公因子F1在储量(X5)、机械增加量(X6)、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8)三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第二个公因子F2在工业生产指数(X2)、价格(X4)、安全死亡率(X7)三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而第三个公因子F3在国家政策(X1)、能源利用效率(X3)两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

3、对公因子进行解释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如下所示:

F1 =0.109X1+0.102X2-0.80X3+0.341X4+0.341X5+0.348X6+0.108X7+0.117X8

F2=-0.159X1+0.392X2+0.073X3+0.197X4+0.019X5-0.10X6+0.372X7-0.325X8

F3=0.465X1+0.187X2+0.64X3-0.003X4-0.073X5+0.022X6-0.186X7-0.038X8

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和计算的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SPSS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与标准化数据相乘得到11个国家提取的因子得分,最后计算各个国家煤炭产业的综合得分。以各因子提取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个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综合得分,其公式如下:

Y=(F1*0.36403 + F2*0.23691 + F3*0.17685)/ 0.7778.

4、实证结果分析

从计算得到的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可以得到以上的排名,但是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根据各个单因子的排名与总排名并不一致,而三个评价因子共同对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解释,排名靠前的国家都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竞争优势。

五、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策略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以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SCEC评价体系为基础,对11个国家煤炭产业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影响竞争力的关键三个因子F1、F2、F3,根据因子得分矩阵,我国在F1因子上的得分仅次于美国,这和我国煤炭储量大,开采规模较大的情况吻合;我国在F2得分最高,具体的影响因子有工业生产指数(X2)、价格(X4)、安全死亡率(X7)三个指标,说明了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在整体经济环境和价格环境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我国在F3因子上的得分非常低,这说明我国在国家政策(X1)、能源利用效率(X3)两个指标上具有相对劣势。

结合以上分析,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制订、实行公平、科学的税赋政策

对各类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并根据不同煤矿的地址条件、地理位置、资源回收率和其他条件,对煤矿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别税率。

第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营造行业监控的法律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得政府职能部门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是行政指令,而应该是市场机制,这样才符合企业公平竞争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第三,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产业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应突破传统的单个煤炭企业本位主义的狭隘观念,着眼于整体产业,进行统筹规划。

第四,抓好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煤炭产业教育保障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牛充山.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煤炭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

[2]邓喆,周迪,上官璐洁.陕西关中地区中小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J].陕西教育,2011(09).

[3]张国卿,吴海燕,武斌,刘佳.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第9篇:煤炭产业分析范文

据调查,近十几年来中国煤炭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比如资源配置结构、技术结构、产量结构、组织结构等出现扭曲发展的状态。主要原因有煤炭产量的迅速增长和煤炭产量严重剩余。一直以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结构就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作为重点行业进行调整,对一些成本高、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矿井进行了关闭,到2010年底,关闭的小煤矿就有2万左右,对不合理和非法的煤炭压减的就有1.5亿吨左右,今年内破产的煤炭企业就有13户左右,有40余处矿井被关闭。在调整煤炭行业结构的过程中,关井压产是一个根本性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措施,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有利于改善煤炭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也使生产的不平衡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报道,中国煤炭经济运行依然处于低位状态,5个月内,石化等多个行业出现增利或减亏,而煤炭行业却相反,出现增亏现象,由此可见大多数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拖欠货款达400多亿,很多单位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从宏观上看,主要原因是:

(1)进行结构调整过于缓慢,生产过于分散,对煤炭行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工作没有做到位;

(2)行业内部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统一性;

(3)煤炭市场相对比较混乱,经营策略也不规范;

(4)对于煤炭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造成总量过剩。在国民经济中,煤炭工业是一个基础能源工业,煤炭供求不平衡,就表示煤炭工业经济出现问题了。对于煤炭行业的管理方式、管理途径、管理手段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要以行业的长远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安全运行作为根本出发点,使煤炭行业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信息体系。

二、建立煤炭经济预警系统

经济预警系统的作用就是对煤炭经济活动的发展状态进行预报,能够对经济活动的走向有个初步的了解,预报经济的景气状态是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也是它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每一种景气状态都有一种经济运行状态与之相对应,这也体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状态。景气描述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给经济的活跃状态给予一个具体的说明。其他辅助功能可以帮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号,最基本的辅助功能就是对经济过程的监测,还要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和分析,这样就可以根据监测到的经济特征来景气状态是属于哪一种。预警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输入、计算和输出,其中计算模块是由两个子模块,指标分析和预警模型组成。建立指标体系,一定要坚持可操作性、可行性、科学性、导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根据经济理论来确立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统计系统提供的数据结合系统自身的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最终确立起初的指标体系,然后再进行数据的采集,对于收集的数据要保持时间序列和统计口径是一致的,对此必须要严格要求。指标体系分别由四大体系组成,分别是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这一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代表不一样的内容,层次上反映煤炭经济的水平与功能;在数量上反映了煤炭行业的规模大小;在空间上反映了煤炭经济的结构域布局;在时间上反映了煤炭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煤炭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比如说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效益的状况,煤炭生产的集中化程度,煤炭生产的质量状况,对煤炭产品是否进行了深加工以及深加工的程度,开采煤矿的技术及设备状况,煤炭行业的资金是否进行了合理利用,一段时期内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开采区的回采率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别有煤炭开采区的平均月产量、大量煤炭的死亡率、采煤的机械化程度、资金的周转次数、煤炭资产的利润率以及职工对于社会的贡献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充分展现主体因素,排除随机因素和非主要因素的影响,找准分析对象,对煤炭经济的运行给予科学的规划和建议。对于量化指标可以运用关联分析模块来处理,非量化指标用不确定推理模块来分析和处理。输出模块可以有效控制经济的运行状态,对未来煤炭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动向给予准确的预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