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

第1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化学;探究;思考

教育是振兴中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新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原有化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本应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体被瓦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座位上看实验;教师得出结论,学生记住结论;课后学生再做练习、背概念、背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和被裁判的位置上,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你的学生化学考试(或高考)成绩如何,在班级排名多少;你教的班级化学考试均分在年级乃至全县排名第几;你的学生高考成绩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几个前几名。而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化学教学的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深入地理解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研讨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丰富的情感,端正态度,建立恰当的价值观。师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及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是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面对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只有转变观念,才可能改变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给所有高中化学教师开辟了一个新的展示自己空间的机会,面对新课程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新的领域当中尽早提高专业水平。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变传递结论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进行大胆实践,颇有收获。现就此作一番简述,诚与同行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把知识当作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夸美纽斯也曾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学生探究的欲望是由兴趣产生,因而教师应该依据现有条件,甚至创造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情绪因素,引导学生通过进入情景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以下同),化学选修4] 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化学必修2中相关内容的继续和延伸。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修2时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章第三节)的知识,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经知道: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减慢;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基于上述情况,在教学《化学反应原理》中“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化学必修2中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复习,然后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2-3]、[实验2-4]两个实验。学生对动手做实验是很感兴趣的,完成实验时的热情非常高。通过[实验2-3]、[实验2-4]顺利验证了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中所得出的结论。继而又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探究:

已知4H++4I-+O2=2I2+2H2O,现有1 mol/L KI 溶液、0.1 mol/L H2SO4溶液和淀粉溶液,请探究溶液出现蓝色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这一探究过程,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来完成探究过程?试剂种类及要求中的“要求”是指什么?如何选择和控制温度?加入试剂的顺序与实验的现象及结论有何关系等等。

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因为他们早就尝到了讨论的甜头)。大家认为,所要探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试剂的种类和浓度已经给定,所以两种溶液(1 mol/L KI 溶液和0.1 mol/L H2SO4溶液,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的体积必须一定,根据4H++4I-+O2=2I2+2H2O中的关系,确定V(KI)∶V(H2SO4) = 1∶5较为适宜(H2SO4可以稍过量);温度的选择比较容易,可以选择室温和50℃(如果有条件的话,热水放在保温装置内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做对比;试剂加入顺序的问题,主要是考虑到KI溶液与H2SO4溶液一旦混合就开始反应,H2SO4溶液还可以促使淀粉发生水解,所以,最合理的添加顺序应为KI溶液(1 mL)——淀粉溶液(1 mL)——H2SO4溶液(5 mL)。实验方案一经确定,完成实验过程基本就是时间问题了。

经过上述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上述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紧接在后面的三个探究实验,其中第二个探究实验是这样的: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 mL 0.01 mol/L KMnO4酸性溶液和2 mL 0.1 mol/L H2C2O4溶液;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粒黄豆大的MnSO4固体。摇匀,记录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完成此探究实验并不难,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结论:MnSO4对KMnO4与H2C2O4的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快其反应速率。

各小组回报完实验结果后,我对学生们的实验进行了简单小结,对大家的劳动成果表示赞赏和肯定,学生们表现出非常自豪和异常兴奋。这时,我突然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发现?”这时整个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所有的眼睛全都盯着我看,可是我的脸上只有微笑而没有答案,学生们似乎有一点失望,看来答案还得自己找。这时,教室里又像开了锅一样,而且问题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小组,而是扩大到组际之间,甚至有个别学生越过邻组,跑到至好同学的小组去参加交流了,整个场面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就在这时,我发现有两位学生一言不发,在静静地做实验。我以为他们在开小差,便轻轻走过去想提醒他们,可我却发现他们在重复刚才的实验,我静静地看着……几分钟后,他俩发现了站在面前的我,其中一位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们发现加了MnSO4的试管里一开始反应就快(颜色变淡),而没加MnSO4的试管里开始时反应很慢,但后来渐渐快起来了。”我非常高兴,他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我让他们把新的发现报告给大家。听了他们的报告,很多学生大呼:“是啊,我们刚才也发现了呀,怎么就没想到呢?”后悔不已。抓住这个机会,我再次强调,同学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可有丝毫疏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否则化学诺贝尔奖就有可能与你“擦肩而过”了,大家听后都点头笑了。紧接着我又问大家:“为什么没加MnSO4的试管里开始时反应很慢,但后来会渐渐快起来呢?”又是一阵紧张的思考,终于有同学想到了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反应:2KMnO4 +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 8H2O。开始时,KMnO4与H2C2O4的反应很慢,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MnSO4(或Mn2+)逐渐增多,对KMnO4与H2C2O4的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使反应逐渐加快。多么完满的答案啊,我高兴极了。

第2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基础;能力;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48-02

一、做好基础的复习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考查同分异构体,阿伏伽德罗定律,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弱电解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保存,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实验安全,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4)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5)等电子原理。(6)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7)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8)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9)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烃和卤代烃的性质,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醛、酮、羧酸、酯)性质及其联系,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基本技能。

2.注重主干知识作用: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第3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无机化学是学生入学后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覆盖面较广,且内容的绝大部分与中学化学内容相关,它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化学与较高级专业化学的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依据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应使学生着重掌握有关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实践技能以及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我校现采用的全国高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部分,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氧化和还原反应等知识;二是元素化合物部分,主要介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高职专业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合理的高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着重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考虑高职课程要求的有限学时,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难点.

如针对我校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大讨论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去掉一些单纯理论推导,保留了最基本的、基础的、原则的内容.对于无机化学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这些难度较大,而在工厂、企业等实际应用中用途不大的内容知识,适度减少了其部分教学内容,着重讲授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其应用.在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会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吸收进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启迪性,如在讲解配合物相关知识时,会向学生介绍配合物在光、电、磁学以及吸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会向学生介绍有关重金属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新颖性、趣味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的空间、自学的空间.如在讲解完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在将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完后,以相关习题作为依据,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种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们发言后,教师再作总结,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将优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涉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又涉及琐碎、繁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相应CAI课件,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增加教学容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无机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分子和原子模型平面和立体图形等,可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使微观的现象得以生动地描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抽象的行为形象化,便于学生轻松掌握原本非常抽象的理论.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参考书籍等教学资料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3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开设实验课,加强实践内容,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操作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实验的基本操作,如选择溶解、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试剂的取用等实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制备性、综合性实验.如删减了实验教材中元素锡、铅、锑、铋、银和汞等的性质实验,增加了硝酸钾的制备与提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等制备性、综合性实验,特别是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实验是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铁铵,然后再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并进行草酸根离子及铁离子含量测定实验的(该综合性实验含3个实验,共时),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在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4科学设定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评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做出正确评估.目前我校无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均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对于无机化学理论课,平时成绩可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无机化学知识竞赛成绩、章节测试成绩、出勤等几方面的考查给出成绩;对于实验课,则可通过对预习报告、出勤情况、实验纪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考查,综合求出平时成绩.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内容强调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实验课的考试以实际操作为主.实验课考试前,我们将考试所需的仪器和试剂置于实验台上,由学生随机抽取内容不同的考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考题,运用所学知识在已有的仪器和试剂中选择所需仪器和试剂,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现场操作.监考老师根据实际操作现场打分,这样的考核可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5总结

第4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K:39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1.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检验是否是O2 B.铁丝浸在硫酸 C.证明H2比空气轻 D.倾倒CO2铜溶液中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 B.医用的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D.雪碧饮料3.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物质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天然气4.重要文件资料需要长期保存,书写时使用:( )A.铅笔 B.碳素墨水笔 C.蓝墨水笔 D.圆珠笔5.“天然益力,焕发生命力。”在“益力”矿泉水瓶上标有一些矿物含量,如右图,这里的“钾、镁、钠、钙”指的是:(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6.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氧气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氧化物 7.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于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源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这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它是由60个氮原子构成的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0g D.它属于单质8.矿泉水一般是由岩石风化后被地下水溶解其中可溶部分生成的。已知某岩石(钾长石)的化学式为:KAlSi3O8,则该岩石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69.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10.通过初三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下列有关硬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较多的不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B.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变成软水D.在硬水中加入少量的肥皂水,会产生大量的肥皂泡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取用液体 B.过滤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给液体试剂加热12.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磷原子 B.氧原子 C.磷原子和氧原子 D.五氧化二磷分子13.下列实验现象或从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A.将铁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立即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B.某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气体一定是一氧化碳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14.右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示意图。下列关于从此图中获取的信息的描述不对的是:( ) A.原子不能构成物质,只有分子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裂成原子15.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16.如下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化学式:() A.H2SO4 B.O3 C.H2O    D.NO17.下列各方程式中,书写正确是:( )A.P+ O2 PO2 B.4Fe + 3O2 2 Fe2O3C.CH4 + 2O2 CO2 + 2H2O D.C + 2CuO 2Cu+CO218.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B.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实验测定结果如下, 物 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20 12 2 6反应后质量/g 0 2 2 待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是30 g C.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0.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别的物质 选择的试剂或方法A 食醋与酒精 闻气味B 空气与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C 水和双氧水 看颜色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二、本题包括4小题,共19分。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硫分子是: ;(3)2个氧原子: ; (4)氧化铝: ;22.(8分)(1)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填元素符号)。(2)烹饪鱼时通常将鱼煎过后,再加少许食醋和酒,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4H8O2),每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 个原子构成的,乙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在乙酸乙酯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17.6g乙酸乙酯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g 。23.(3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初中化学涉及到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请任写一个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2)向装有某无色溶液A的试管中加入固体B后,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请写出符合该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4.(4分)以下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四种元素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③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它属于 (填“金属元素” 或“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该微粒的符号为 ;(3)由②与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28分。25.(6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请你讨论下列有关问题:(1)政府组织了人工降雨活动。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填序号) ①食盐 ②干冰 ③面粉 ④木炭粉(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河水作生活用水,将浑浊的河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的作用是 ,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4)为了防止水的污染,①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④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其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序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我们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种节水措施 。26.(15分)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而小明认为该装置有一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 ;实验室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4)小强想用4.9g氯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以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克?(5)小明要制取少量CO2,其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制取该气体的收集装置是(填装置序号) ,选用该装置的理由是 。 (6)C装置中a的作用是便于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仪器a中逸出,必须使a仪器 。27.(7分)下列是初中化学中三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C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2)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填序号)①装置气密性好 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③红磷过量或足量 ④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 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3)B实验中,由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实验时,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并着火,可用湿布覆盖,其灭火原理是 _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28.(7分)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某实验小组用塑料矿泉水瓶和集气瓶收集了若干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准备了一些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小花,进行如下实验:Ⅰ.在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小心加入1/3的蒸馏水,拧紧瓶盖充分振荡,塑料瓶变扁;Ⅱ.取Ⅰ中瓶内液体喷到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小花立即变红;Ⅲ.变红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方小心烘烤片刻,红色小花又变成紫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Ⅰ中同学们一致认为塑料瓶变扁的原因是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在进一步思考气体变少的原因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可能是: 或 ;(2)针对实验Ⅱ小花变红的事实,同学们提出三种猜测:①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 ②水使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能使石蕊变红。于是设计实验,最后证明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它们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物质,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水 使石蕊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3)实验操作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9.(6分)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某同学为了验证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否能做过氧化氢(H2O2)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设计实验如下:【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1.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1.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2. 2. 实验一结论: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二】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待实验一第2步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二结论: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改变在实验后,该同学将反应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再称量。得到黑色固体质量为1g。实验三结论:氧化铜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实验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了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请写出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5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一是“咬文嚼字”理解概念.如,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好多学生总会把“氧”记成“氧气”;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学生会误认为只有“加快”等.

二是抓住概念异同,理清概念.如,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这两组概念学生经常混淆.实质上混合物、纯净物的分类是依据组成“物质”的多少,而化合物、单质的分类是依据组成“元素”的多少,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混合物中也可以只有一种元素,只要它含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就行;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含义,数字所处位置不同,意义就不同;……

三是强调关键字词,吃透概念.如,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可溶性”学生常易丢失;化合物、单质定义中的“纯净物”易简化成“物质”,酸、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中的“溶液”,要讲清如果不是“酸、碱溶液”,它们就不能离解出离子,指示剂就不能变色.

2.实验教学引领学生研究细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仔细观察、记录、认真分析步骤和方法,提醒学生实验现象记录用词要准确,要关注实验的细节,培养学生严谨据实完成实验报告的好习惯.

例1 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把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是否有“水雾”生成?教师在这里不仅要指导学生把握烧杯应罩在火焰上方的位置、时间的长短、水雾”生成的位置,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解释黑烟出现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好习惯.

例2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去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我们发现有的实验组水进入达不到实验规定总体积的1/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的气密性和药品的用量,另外是否开始就打开弹簧夹也影响到实验的现象,再让刚才出现问题的实验组自己查找原因,重新做这个实验,结果都成功了.接着我又进一步拓展:如果把红磷换成木炭,现象会一样吗?从这个实验我们还会发现剩下的4/5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3.组织练习指导学生关注细节

化学习题的题型很多,有计算题、简答题、检验题、鉴定题、实验探究题、推断题等等,不论是哪一类题型我们在备课时都要认真推敲,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渐进性、阶段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增长知识.

如,我们在讲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实验后可设计空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别;在讲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后可设计氧气和氮气的鉴别;接着就可以设计空气、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的鉴别,这样既复习了原有知识,又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讲完化学方程式后的复习,我们的习题准备就要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到定律的形成,然后用它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它的含义,最后自然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既复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又弄清了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同样,讲计算题更是如此,先让学生学会审题,再跟学生明确解题的格式,然后才能提高题目的难度;在学生掌握了单一题型后,再让学生去解综合题.

4.和谐课堂对待学生讲究细腻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轻松地学习、认真地思考,师生在互动中进行教与学的流程,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中,每解决一个难点,要多看看学生的表情,这是最简单直接的反馈,如果大多数学生处于茫然状态,我们就要多一些耐心,做过细的工作.

练习时,要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体讲解,堂堂清、日日清,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动作、他们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时刻体验:我,就在老师心中!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从“细”处入手实现化学的有效教学,还在于教师课前备课充分、实验准备充分,课堂上善于排除干扰,设置巧妙的情境,合理组织教学,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设计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法宝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新课程改革提倡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就要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对化学更有兴趣,进而主动地去学好化学知识。

1.巧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化学知识或者现象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来讲授,在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一节知识点时,对于每个实验,我都先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实验,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预测实验的结果。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实验兴趣,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等到实验完成后,很多问题的答案也就一一攻克了。此外,实验的结果也可以跟他们之前的预测结果相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忆。

2.有效地开展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现象会更加明显,实验效果也会更好。比如学习“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事先把“过氧化钠”放在棉絮上,让学生用玻璃管去吹来观察棉絮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二氧化碳也会有反应吗?紧接着笔者通过学生的疑问,设置相关的实验情境;“清水九变”“口吞烈火”“冰点爆竹”等,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起来,在这种兴趣的激励下,他们会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二、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

化学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尽量让所教内容能以“动静结合、声色搭配”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1.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这些实验是不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对此,我们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要做“浓H2SO4”的实验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的视频,这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过去传统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开展化学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在进行“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过去传统的实验演示是利用钠和水在大烧杯中进行反应,现在我们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改在方型试管中进行,同时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通过多媒体清楚地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浮、球、游、消、红”等现象的发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化学现象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高实验成功率。化学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实验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如在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需要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纲:(1)化学实验过程中,反应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条件是什么;(3)反应中的试管内物质的颜色又有哪些变化呢?(4)试管口有哪些化学现象?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观察顺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使他们巩固化学知识。

2.引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甲烷”的内容时,我指导学生边学边做“甲烷”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甲烷”的性质,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甲烷”的焰色反应的基础上,对甲烷反应物的结构模型进行有效探讨,在边学边操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地参与实验,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饶福明 .探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民营科技,2011(10).

[2]朱海龙,张根葆.机能学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4)

第7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基础知识 兴趣

初三阶段的学习在中考的压力下变得十分紧张和枯燥,而化学课程又是这一时期学生们才接触的新学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们由于对它的陌生感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即出现了一定的偏科情况。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教师们必须要积极的创设更多有趣的化学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在高度紧张的学习阶段可以放松心态来学习化学学科。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化学实验现象的神秘性教师一定要叮嘱学生不要从解读资料中提前去了解实验可能出现的效果,即让学生们通过第一现场的感受来自主的将化学实验反应的效果写出来,进而不断的加深学生们对化学反应的印象。

一、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精心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会上以说课的形式形成发言。说教材、大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n,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调整实验场所,突出学生课堂实验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因家庭条件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课本中的一些家庭小实验,有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家里根本完成不了,但这些实验于教学又不能缺少。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把一些家庭小实验放在课堂上来探究。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我设计成“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采用“边讲边分组实验”的授课方式,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做设计好的以下一组实验并记录: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重点比较反应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学生认为选用第4组比较合适。因为其他4组的反应速率不是过快就是过慢,甚至反应要自行停止(如第1组),不便于收集,所以被否定。我觉得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锻炼。

四、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对学生们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神奇的实验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而又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第8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 科学素养

伴随着21世纪前行的脚步,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我国在2001年秋季进行部分城市试行,2004年秋季全面推广,重庆也将在2010年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对以往七次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修正,也是对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适应,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的探索。

化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发面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扩展哪个,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上的要求比其他模块的高。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及其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例如,可通过“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如何在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必修化学课程模块与选修化学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等等。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19.

第9篇: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报告范文

O-16S-32K-39Na-23Ca-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本质不同的变化是()

A.食物腐败B.玻璃破碎

C.酿造酱油D.钢铁生锈

2.下列各组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排列的是()

A.氮气、石灰石、纯碱

B.液氧、苛性钠、天然气

C.水、干冰、铜

D.合金、甲烷、空气

3.以下是林林对有关溶液及相关原理的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都是溶液

B.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C.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D.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一般速率比较快,是因为水参加了反应

4.要改正下列错误操作,不需要再补充仪器的是()

5.CeCu2Si2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CeCu2Si2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铈(Ce)元素的化合价为()

A.-4B.-2

C.+2D.+4

6.某同学观察演示实验后做的下列笔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

C.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7.磷酸二氢铵(NH4H2PO4)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这种化肥是()

A.钾肥B.磷肥

C.氮肥D.复合肥

8.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四种原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示意图中虚线框内的原子应该是“”

D.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9.下列各组对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设计实验一实验二实验目的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少量MnO2和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B将铁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将银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C将5g氯化钠加入20mL20℃的水中将5g硝酸钾加入20mL10℃的水中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D将植物嫩叶浸泡在10mL蒸馏水中取10mL蒸馏水,通入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再将植物嫩叶浸泡其中模拟酸雨的危害10.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1.“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多食水果和蔬菜,给人体补充维生素

B.牛奶、豆浆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C.大米、玉米是富含糖类的物质

D.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多喝碳酸饮料

12.用下图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方法是:将足量的某铁粉用水均匀地粘在试管内壁上,将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缓慢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水能进入试管的最大体积约为试管容积的1/5

B.该铁粉在试管内发生了氧化反应

C.这一实验可以检验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

D.如把该铁粉改为木炭粉,两者的现象完全相同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方法可行的是()

A.Na2CO3固体(KCl):加水溶解过滤

B.CaO固体(CaCO3):加稀盐酸

C.FeSO4溶液(CuSO4):加过量铁粉过滤

D.KCl溶液(HCl):加碳酸钠溶液

14.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故人类不必再为淡水危机而烦恼

C.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能有效缓解能源危机

D.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是有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之一

15.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和硫酸铜。小军同学取适量废液放入盛有一定量锌粉的烧杯中,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少量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液体的酸性减弱,pH变小

B.实验所得滤液是纯水,可直接排放

C.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锌

D.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16.从Ca、S、H、Na、C、O六种元素中选择,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

(2)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

(3)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氧化物:。

(4)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

17.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饮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给灾区提供尽可能卫生的饮用水,需要对水源进行如下处理。

(1)处理的正确顺序是(填序号)。

①煮沸②加明矾③消毒④过滤

(2)为了除去水中有异味的杂质,可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其具有性。

(3)如果长期使用硬水会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为了了解净化后水的酸碱度,可以使用进行测定。

18.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时,B、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3℃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3)若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提纯A。

(4)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19.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

(1)若人体的胃液中含少量A,在A溶液中加入铁粉能产生氢气,则A是,A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A、B两溶液刚好发生中和反应时,则此时溶液的pH(填“<”、“>”或“=”)7;写出A、B两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A的固体是一种干燥剂,C是蓝色沉淀。则A为,C为。写出A物质的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20.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为。

(2)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

(3)因为氮气具有的性质,所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用于防腐。

(4)菜农定期会向蔬菜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这样做有利于植物进行作用。

21.右图所示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只写一种);属于合金的是。

(2)在钢瓶表面涂油漆的作用是。

22.冬日里的一天,某学校五楼学生寝室中一名同学违规使用电褥子,因短路引发棉被着火燃烧。就此事件请你回答:

(1)根据棉被着火燃烧,可以推测棉被属于燃烧条件中的。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大声呼救,导致火势迅速扩大。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3)同寝室的同学在睡梦中惊醒,此时他们自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③立即跳楼逃生

④藏在衣柜里或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这种方法灭火的原理是。

23.同学们以盖房子的方式总结出了如下物质间的关系。A、B、C均为纯净物,且上、下相邻的物质间均可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若B是氧气,A是“西气东输”的清洁燃料,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B是氧气,B与C的反应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则C是。

(3)若B是一氧化碳,B与C的反应可用于高炉炼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高炉炼铁得到的是(填“生铁”或“纯铁”)。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4.(5分)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实验A中的实验现象是。

(2)由实验B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3)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

(4)实验D中燃烧匙中所盛药品为红磷,实验中红磷要过量,其原因是;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可能会使测定的结果(填“偏高”或“偏低”)。

25.(7分)已知,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可用作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出氧气,供给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某同学利用该反应原理制取氧气,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装置①中CO2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加热NaHCO3固体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为(选填下图字母)。

(2)装置③中盛装的试剂为,作用是。

(3)④为O2的收集装置,可选用装置或(选填上图字母)。

26.(8分)漂白液是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洗涤剂。小明在一次使用漂白液时发现效果不好,怀疑可能是漂白液失效了。于是他将剩余漂白液带到学校,与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剩余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适量该漂白液于烧杯中,该漂白液完全失效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小立的猜想:NaCl;小英的猜想:NaCl、Na2CO3;小洁的猜想: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的猜想成立。

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操作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目的或预期结论步骤①:取适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入,静置,观察产生白色沉淀目的: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观察结论:的猜想成立,否则另一位同学的猜想成立最后,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经实验得出了结论。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27.(4分)已知,某有机物A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将A和氧气置于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如下表所示:

AO2CO2H2O反应前质量/g16a00反应后质量/g004436(1)表中a的值为,有机物A中碳元素的质量为g。

(2)有机物A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7分)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8.5%的过氧化氢溶液40g倒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20%的硫酸铜溶液6.6g,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计算:

(1)产生氧气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答案

一、1.B2.B3.C4.D5.D6.A

7.D8.C9.C10.A11.D12.D13.C

14.B15.D

二、16.(1)Ca(OH)2(2)SO2(3)H2O2

(4)Na2CO3(或NaHCO3)

17.(1)②④③①(2)吸附(3)肥皂水

pH试纸(或pH计)

18.(1)t1(2)3∶10(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4)C>B>A(或C、B、A)

19.(1)稀盐酸Fe+2HCl=FeCl2+H2

(2)=HCl+NaOH=NaCl+H2O(3)NaOH

Cu(OH)2CO2+2NaOH=Na2CO3+H2O

三、20.(1)0.94%(2)不正确(3)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4)光合

21.(1)塑料(或油漆)钢(2)防锈(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22.(1)可燃物(2)空气进入房间,房间内氧气浓度增大,使燃烧更剧烈(3)①②(4)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3.(1)CH4+2O2点燃CO2+2H2O(2)铜(或Cu)(3)3CO+Fe2O3高温2Fe+3CO2(或4CO+Fe3O4高温3Fe+4CO2)生铁

四、24.(1)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2)氧(3)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4)使瓶内氧气全部消耗,减少实验误差偏低

25.(1)CaCO3+2HCl=CaCl2+CO2+H2OA(2)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碳(3)CE

26.【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放入有色布条布条没有明显变化(或不褪色)【设计方案】小立

实验操作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目的

或预期结论足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检验并除去Na2CO3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或不变色)小洁(或小英)(其他合理方法均可)

五、27.(1)6412(2)25%

28.(1)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0g×8.5%=3.4g

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CuSO42H2O+O2

6832

3.4gx

6832=3.4gxx=1.6g

(2)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质量为:6.6g×20%=1.32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g+6.6g-1.6g=4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