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湖南大学培训精选(九篇)

湖南大学培训

第1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22-03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指对具有专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的岗位训练,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现有的专科医生,通过转岗培训,使其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并取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从而完成身份和执业的双重转变。湖南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的明确要求[1],2010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湖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为每所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过渡期内分三年对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本文通过对湖南省2010~2011年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情况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

1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

湖南省于2010年启动了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根据全科医生工作要求、全科医学基本原则和卫生部《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2,3],提出了“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培训模式,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进行部分调整,提出适合本市的培训方式[4],这些切合实际的调整,发展和完善了湖南省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内容。

1.1培训基地

湖南省14个地州市各确定1所三级综合医院为“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参照《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执行。转岗培训基地由省卫生厅发文认定。

1.2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正规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基层血防站的基层执业(助理)医师。

1.3培训师资

培训基地要求指导老师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医院择优选拔“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指导老师”,报当地卫生局下文确定,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1.4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卫生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湖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内容包括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急诊科、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包括了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及康复课程。

1.5培训方法

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的培训模式。转岗培训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临床实践三个阶段。

为缓解工学矛盾,理论学习分为自学和集中授课两个阶段,课程统一安排由学员选修。临床实践形式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参与查房与病案讨论、手术带教等。带教方式采取课堂授课、举办讲座、远程教学、基层现场指导、互联网视频等。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指导老师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完成培训内容。

1.6网上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网上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途径、培训原因、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对培训医院各科室专家的了解、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学等。

1.7考核和结业

考核分为科室考试和结业考核。

科室考试增加了学员在科室内的学习压力,出科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科室学习。入科考试主要为理论考试,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入科考试和出科考试均由培训基地相关科室组织。

结业考试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实行百分制,按6∶4的比例记入总成绩。实践技能考核由市州卫生局组织,对学员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记分,操作成绩在60分以上者才可以申请结业参加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建立试题库,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考试。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总成绩在60分以上为合格,取得湖南省卫生厅颁发的《湖南省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结业总成绩低于60分者,可在3个月后,申请理论考试补考一次[5]。

2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

2.1培训基地

在全省14个地州市各选择了一家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2.2学员情况

湖南省卫生厅计划2010年在14个地州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转岗培训学员1 000名,实际招收985名,其中男671人、女314人,其中16人中途放弃。

2.3师资培训基地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确定为湖南省人民医院[6]。

2.4问卷调查结果

网上调查采用一人一卷的问卷方式,发出969份,收到有效答卷664份。从问卷调查表的结果统计看出,学员近两年培训次数统计中培训1次的最多,为277人,占42%;培训时间3个月以内的最多,为420人,占63%;学员希望通过培训实现自我提高的有370人,占56%;表明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希望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工作困惑统计中认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困惑的最多,为489人,占74%;愿意参加由政府出资的培训有959人,占99%,说明学员对学习培训有现实的需求。这次教学内容基本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迫切需要,课程安排符合当前培训需要,培训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学员对全科医生的了解比率为97%,愿意从事全科医生的532人,占83%;有固定病友群的518人,占78%。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带教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建立双向转诊网络有帮助。愿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的921人,占95%;经常把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转向上级医院的有486人,占75%;偶尔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291人,占45%;说明双向转诊的渠道还不顺畅。学员每天工作10 h以上的最多,为260人,占39%;周工作日统计中工作6 d的最多,为354人,占53%;出诊次数统计中以随喊随到的最多,为490人,占74%,表明学员在基层起到了“健康守护神”的作用,把服务对象的健康放在了首位。目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学员不用为学费发愁,问卷调查中认为参加学习影响个人收入的有355人,占53%,这可能是制约基层卫生人员参加转岗培训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制定政策时应发培训津贴,适当弥补损失以提高参训积极性。

2.5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

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了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技术、急救技能、儿科体格检查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69人,0人缺考。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12人;80~89分(含80分)415人;70~79分(含70分)297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9人,操作合格率为99.3%。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永州市、怀化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合格率均为100%,郴州市合格率均为96%,长沙市合格率为94.7%。

2.6 理论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考试中9名学员不及格,因此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的人数为960人,其中4人缺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56人。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61人;80~89分(含80分)351人;70~79分(含70分)254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54人。理论考试不合格人数占5.6%,说明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通过率见表1。

2.7 合格达标率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按6∶4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有的学员虽然理论考试不及格,由于操作考试成绩的比重大,两项汇总后仍可达标。本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参加学员969人,考核考试合格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3 讨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可以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县级医院291个,乡镇卫生院2 390个,村卫生所44 39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2个。全省社区卫生人员7 773人,乡镇卫生院人员61 053人,村卫生室人员50667人,占湖南省卫生人员总量的34.02%。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05 800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 995人、28 400人、3 537人,分别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72%、26.84%、3.3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不稳定。湖南省规划到2020年,经过多种途径培养12 000名全科医生,近3年以转岗培训为主要途径[8]。湖南省2010年首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在2011年完成,参加培训的人数为969人,培训后合格达标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湖南省首批参加转岗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359人,占54%;资格统计中执业助理医师最多,为378人,占57%,反映湖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亟待加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这次转岗培训工作,有的市州未完成招收任务,学员总数差31名。主要原因在于工学矛盾,只有缓解工学矛盾带来的压力,才能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一对一”的培训模式,重在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必备的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开展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委,等. 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 [Z]. 2010:13-14.

[2] 吕兆丰,郭爱民. 全科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6-82.

[3]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Z].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0-15.

[4] 王诚丽.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合拳[J]. 中国医院院长,2011,8(2):80-81.

[5]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湘卫科教发[2010]20号[Z]. 2010:3-8.

[6]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卫生厅关于确认首批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16 号)[Z]. 2010:3.

[7] 连建平,朱蓉,马艳红,等. 湖南农村乡镇医疗卫生现状及对全科医生需求的分析与对策[J]. 改革与开放,2011,19(10):39-40.

第2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星沙开发区,盼盼路,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偌大的篮球场上,晚上10点,步伐整齐、军号嘹亮,541名新进国网湖南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仍在紧张地进行着准军事化训练。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员工培训,如这炽热的天气一般,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批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将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追梦之旅。

这是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员工培训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网湖南培训中心注重实效,脚踏实地的工作背后,是一串串创新与实践的足迹……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是国网湖南公司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占地面积460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拥有培训教师12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67人,双师型教师44人,承担了国网湖南公司70%以上的员工培训任务。近3年共开办员工培训班430个、培训人数近3万人次。先后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教育培训机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

理念创新:有思路才有出路

“你们的严抓严管培训理念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今年3月份,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姚国平在对国网湖南公司“三集五大”人力资源集约化验收工作会上如是说。

2009年,国网湖南公司总经理李维建来培训中心调研,在总结培训中心的员工培训特色时,提出了“严抓严管是对员工最大的关爱,加强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的理念。随后,培训中心以严抓严管为培训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员工培训理念更新、培训体系构建和培训管理模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按照现代职业培训的规律以及管理学PDCA理论,培训中心设计了“一主线、三对接、五循环”的“135”培训项目开发模式:即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主线,对接企业文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职业发展,实施“培训需求调研——素质能力分析——培训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培训资源配置”五段循环。

在培训质量管控上,提出“三全三级一持续”的“331”培训质量管理模式,做到全过程、全因素、全员管理与监控,由培训主办部门、培训管理职能部门和培训实施部门构成三级培训组织体系,实现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这一目标。

理念的创新带动了培训项目开发方式、培训能力提升途径、培训品牌塑造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开发了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电力职业精神培训项目,从电力生产一线普通员工身上搜集了120多个典型案例,从小故事、小人物中提炼小感悟,以真实的素材诠释了电力职业精神的丰富内涵,制作培训课件,出版培训教材。之后组成十余人的培训团队分赴全省各地“送培上门”。培训中心副主任陶明率团队成员先后到郴州桂阳、东江等地授课,一个个诚信感恩的案例、一串串敬业奉献的事例、一次次精彩纷呈的演讲,赢得了培训学员的热烈掌声。

严抓严管:态度决定一切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第一排报数。”豆大的汗水如涌泉一般浸湿了培训学员的衣裳,这是湖南公司新进员工入职培训班出早操的一幕。

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国网湖南公司“严抓严管,依法从严治企”精神,推行培训班准军事化管理,构建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学习”的培训新模式。3天以上的培训班均聘请国防科技大学教官带班训练。每天早上集合出操,上课整队入场、课前报告、课间点名、课堂纪律整肃、课后整队退场,排队就餐,晚上集合训练,内务整理实行军队标准。培训期间,教官随时随地陪同学员,准军事化的要求无处不在。2012年,该单位培训质量满意率达到99.8%,培训质量过程管理率达到100%。

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为全面提升鉴定质量,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实行了“五严”技能鉴定管理模式,采取“严把资格审查关,严把试卷质量关,严把理论考场关,严把操作考核关,严把责任追究关”,从资格审查、试卷质量、理论考试、操作考核到责任追究等五个重点环节,均做到“严抓严管”,将严抓严管的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流程、每一个节点,特别是在理论考试中,所有的考场均配有摄像头、通信屏蔽仪,实施全程监控;每一堂考试,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人资部、培训中心负责人均在视频监控室亲自坐镇。通过严抓严管,着力加强过程监控,该单位提升了鉴定质量,树立了鉴定的权威。“公司组织的技能鉴定考试比高考都严”,许多考生不禁感叹。

近年来,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高级工取证率为37.1%,技师取证率为22.3%,高级技师取证率为17.8%,基层单位对鉴定结果的认可度达到100%。

强化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最初是学数学的,后来遇到了单位的第一次转轨,招生人数减少,数学课少了,组织安排我去计算机中心,由数学专业转入了计算机专业。现在,我又将面临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转型,由教师转为培训师。”这是国网湖南培训中心于2013年5月份开展“强作风、助三转、促发展”活动中,信息通信培训分部蒋罗生老师接受采访时回答的一席话。

人力资源是培训中心的“第一资源”,打造一支精干高效、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是培训中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近年来,该单位一方面构建了培训师成才通道,重点实施了“名师工程”,鼓励培训师承担开发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开展技能鉴定、主持技能培训竞赛等工作,主动适应培训需求,突出“双师”(培训师+工程师;培训师+技师)素质。另一方面,完善了评价与激励机制,尤其是在岗级设置、绩效评定等方面向培训教师倾斜;同时,通过公开示范课、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促使培训师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提升。

2013年以来,国网湖南培训中心提出了“三转”整体工作思路(单位发展转型、员工角色转换和管理方式转变),为落实工作思路,该单位又制订了提升人才当量、推进培训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出台了培训团队建设、“三师型”队伍建设以及员工能力发展通道建设等措施,特别是开展了“强作风、助三转、促发展”活动。活动中,各部门和全体员工面对单位发展转型的形势,围绕“我为培训做什么?”等议题积极讨论,一时间,员工向培训师转型、为培训服务的愿望和热情高涨,尤其是各分部培训教师,针对不同业务,分专业、分岗位、分工种固定了专业方向,突出多元化培训管理,进一步实现了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这与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培训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完全吻合。

塑造品牌:亮出培训的名片

“你们的培训项目是如何开发的?管理、技术、技能人员培训是如何组织的?‘四个随机’(随机抽取竞赛题目,随机抽取参赛班组,随机抽取参赛个人,随机抽取裁判人员)的现场培训竞赛方案是如何制订的?……”国网新源水电有限公司丰满培训中心来该单位学习交流时不停地问到。

培训品牌是培训中心的“第一形象”。该单位深入推进职业培训品牌化战略,构建了多层覆盖、贴近岗位的培训项目体系,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颇具影响的培训项目。

一是基于公司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案例引导式”的电力职业精神培训项目。二是顺应“三集五大”建设的新形势,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干部培训,构建了“行动学习式”的干部培训项目。三是适应公司大班组改革的需要,开发了“任务驱动式”的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项目。四是锻造电网湘军新生代,开发了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形成了“六结合”培训特色(个人需求与企业要求相结合,角色转换与文化融入相结合,心智开发与多向联动相结合,多元学习与全面提升相结合,严抓严管与自觉修为相结合,全面考核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国家电网报曾对该中心新员工培训工作作了专题报道。五是开发了“单元制、模块化”的技能培训项目,实现了技能培训的“四个对接”(实训场地与现场工作环境对接,实训科目与现场工作项目对接,操作流程与现场工作标准对接,考核评价与现场工作要求对接)。六是为熔炼团队,磨练心智,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开发了目前湖南省内最为齐全的“体验式”拓展培训项目。

第3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专业教师下企业

在湖南各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已经形成制度,渐成风气。从2005年起至今,湖南铁道职院每年暑假都有100名左右的专业课教师,组成10多个项目组,带工作任务,奔赴工厂和车间、公司和企业,开展暑假顶岗实践,他们从企业带回的经验,又生动地应用于每一堂专业课教学中,使下企业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这个项目名为“百名教师下企业”。

农业类院校专家坚持下企业、下基层,“在希望的田野上写论文”,自觉地担负起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地处衡阳、并无地理和区域优势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本土培养型”和“专业技术型”教师团队,长期以来,教师们带着问题深入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带着成果返回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如联合国湖南油茶项目副总指挥长、国家948项目首席专家姚先铭研究员,定量植物区系学创始人、湖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左家哺教授等。

与基础教育相关要求不同的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来鼓励教师在外面兼职,拥有教师或某项管理者“两个身份”,不仅所有主体专业、特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须在规模以上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2个月以上,还注重放大“名师效应”。学院专业带头人、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王亚利副教授,既要完成每周12节课的教学任务和专业系部的管理工作,又兼任某金属构件公司财务总监,成为公司的重要人物。

桑植县职业中专副校长彭吉权为了掌握高山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为学校的专业教学和扩展服务,背上被子上到桑植县海拔2000米的白石乡高山,与当地蔬菜公司的专家吃住在一起,呆了2年,直到掌握全部种植技术和销售流程后才下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拿教鞭,又拿扳手”;“手上有油,身上有灰”……这些生动的描述,正是职校教师们下企业实践操作的真实写照。

聘请技能大师

由于职业教育门类全、品种多,职教师资如果单靠教育系统内培养,包括下企业锻炼,都将是一项浩大而永远无法完成的工程。因此,多数职业院校目光向外,引入兼职教师,延请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执教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4.5%以上,中职学校约占23.2%。

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有据可依。由省编办、教育、财政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湖南省高等学校编制标准(试行)》《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中规定了关于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的政策及相关比例,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提供了政策保障。

长沙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在公办职业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空编人员经费包干的意见,实行“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进校园计划。2008年以来,长沙市职业教育引进技能型人才300多名,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4.5%,“双师型”教师拥有量领先全省。

建立大师工作室,组建和充实教研团队,是湖南职业院校引进行业企业大师的一个办法。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2007年3月即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向学生传授湘绣技法技艺。同年,学院开始建设刘爱云大师湘绣工作室。刘爱云大师湘绣工作室现有成员27人,其中不乏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画师、省级刺绣大师等,形成了由刘爱云大师领衔的湘绣传承创新团队。

长沙民政职院先后吸纳了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方嘉柯等18名行业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也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来自三辰卡通集团、宏梦卡通等知名大型动画企业,具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动画制作工作经验。

建立四级培训网络

湖南为了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地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初,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专业教师培训计划分五年实施。从已经进行两年的培训看,已取得明显成效,省市级共培训3600多名中职专业教师,实行培考分离,培训合格率达96.88%。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主任谭耀辉介绍,该校受省教育厅委托,已举办四期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班,“每一期培训班历时42天,中途只有2天休息,其余时间都是‘魔鬼式的训练’,真刀真枪地学习,来自全省各市州的中职学校教师们,将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带回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中职学校培训学习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许多培训基地考虑各种因素,安排不同指导教师授课,因材施教,保证各个学员都有收获。工业职院培训基地特意请来江麓机械厂的技能大师熊德辉,专门指导学员中技能水平较高的对象;长沙航院基地聘请了部级名师、焊接协会副秘书长邱葭菲教授以及4名企业技师担任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培训师。

湖南近年积极组织中职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的培训,先后有1090名中职教师参加了部级培训,其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出国培训的有46人。全省形成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网络。

以项目引领师资建设

湖南从2007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连续3年立项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其中包括中、高职院校省级专业带头人项目,对省级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建设期为两年,建设期满验收时须达到相关要求才能认定为省级专业带头人。“十一五”期间,通过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等环节,全省共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596名,这批专业带头人成为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优秀代表。

通过项目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湖南各高职院校迈出新步伐。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机制,积极投身环保应用科研和技术服务,着力提升科研能力,有取得“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师”等各类资质的教师150多人,打造了一支在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专业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第4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特色;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湖南省政府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商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以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充分发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并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湖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逐级轮岗实训晋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工作、晋职”同步进行,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高星级酒店和餐饮连锁高端技能型人才。依托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喜来登订单班”、“唐宫店铺中层主管订单班”校企合作平台,依据“育人本位、能力为重、素质领先,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与喜来登、唐宫等酒店的合作,强化中高职衔接,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逐级轮岗实训晋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校企双方共同组织专家对该类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剖析,并重新为合作企业制定该类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标准和考核标准。依据该类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再抓住酒店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两个关键,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职业导向,岗、证、课” 紧密对接、中高职专业有机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以职定岗,以岗定证,以证定课,“岗、证、课”对接。

三、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集“教学、培训、科研”于一体的“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内培外引相结合”原则,以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实践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整体水平提高。建设一支以本校教学名师为主体,现场专家参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校企一体化”、“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开放式、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三年内,新建7个实训教室、一个校内大酒店,新增16家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现代化开放性、经营性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理实一体”和“共建、共享、共赢”原则,以培养酒店餐饮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以湘鄂情、唐宫、湖南国际经贸职教集团等为平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健全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为保障,不断完善优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五、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搭建数字化、多元化、开放式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依托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开展数字化教学。力争2014年前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搭建融学历教育、培训教育与资格认证教育于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利用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建设融学历教育资源、职业培训教育、社会培训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开通网络教室,开展数字化教学。争取到2014年,建成依托网络学习互动平台,融学历教育资源、职业培训教育、社会培训资源横向一体化,融学习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测评系统纵向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资源库。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构建综合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喜来登酒店管理学院,以此为平台形成合作企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酒店餐饮服务技能培训、餐饮服务员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在类的社会服务体系。依托湖南省商务厅培训中心、湖南省旅游局培训中心、长沙喜来登酒店、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省服务贸易研究中心和湖南省酒店协会,形成包括“酒店管理类师资培训,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茶艺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喜来登、唐宫等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岗位业务培训等”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依托企业,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年的多家企业调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采用”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建设模式和成效已经深受行业喜欢,期望能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5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一、产学研一体化视野下的高职教育集团

产学研合作模式指的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合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合作双方的利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开展,通常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高校的科研活动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再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和市场检验,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是其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或科研院所手里握有人才和技术硬件,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风险往往是由企业全部承担下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产学研机构的创新与完善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必然趋势。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这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集团很大的区别:第一,二者的目标不同。以构建企业集团追求最大化企业利润为根本目标,以湖南机械设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开发,输送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优化资源配置,以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企业集团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产品和服务,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产品,则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可以是学生、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知识与学生的共同体,还可以是高等教育服务。第二,二者的操作机制不同。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我们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可以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有序健康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教育集团化发展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要完善的软件系统和坚实的硬件基础,如果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强制性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不仅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有效发展,反而会产生抑制作用。

二、产学研一体化视野下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

(一)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概况湖南机械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主管单位——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肩负理事长单位的重担,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常务理事单位,在湖南省联合多家行业技术学院,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加入该集团的已经有100多家单位,都已成为集团的重要理事单位。集团服务趋于完美的专业发展,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际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湖南省教育厅对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湖南省机械装备工业工作会议和《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和加强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强强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的职业教育集团,必须以构建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责任,管理自己的集团。湖南省经委、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湖南省中小企业局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与集团建设的制定与发展规划。多年来,在教育部的倡议和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始终遵循“全面联通,用心服务,互惠发展”的根本宗旨,以构建完善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积极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共赢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和科研基地;通过强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与校的有效合作、多边合作等,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制订大量开发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的精确标准,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成员合作单位在集体培训中获得共享,从而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增强了该行业产业发展的后劲。集团在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并发挥示范作用。

(二)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产学研取得的成就。1.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深化。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建立了一大批二级学院,努力实现拓展人才服务基地的目标;建立了总数1000多人的动态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达到150余人次,会员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平均超过40天;定期开展业务调研,调研企业需要的人才,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为政府提供参考,积极参与到《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谋求发展;建立评价检测体系,定期公布实现高品质资源共享的结果,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使集团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主要平台,以提高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内部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的优势,推动技术成果的应用,便于新产品的开发,在提升技术服务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2.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每年召开1~2次研讨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训标准,形成了“双主体并举模式”“校企融合模式”“教培一体化模式”“筑巢引凤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各职业院校的快速蓬勃发展;定期开办“校企人才对接会”,以满足与会企业的需求,要求人才走出去、能发展、能就业、能创业,就业率达70%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积极开展相应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工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开发能力的提升;开展全面的“订单”培养,全套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AHK认证模式,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重点)专业,开设了一系列量身定做的订单班,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3.强化对于技术服务和培训的高要求。为了提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内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技能水平,高职院校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举办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并且利用职教集团的信息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些到企业中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出巨大的贡献。2010年湖南省机械行管办公室、湖南省经贸委、湖南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与集团校企合作项目多达8个,其中由湖南职业学院独立主持的有4个项目;由集团内部合作成员获得的发明专利、先进技术推广成果、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多达10项;由牵头机构承担、核心骨干成员主持担当的项目有5个。同时,还组织社会培训5000人次之多,成果十分喜人。

(三)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存在的问题1.校企双方的合作目标存在争执。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其根本的目标在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学校期望获取更多来自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建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帮助,以此来缓解资源设备不足、教师资源紧缺等方面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希望产学研合作模式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快速提升。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一致,导致他们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利益矛盾,从而影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2.教学与生产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第一,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人才;而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则是为了生产产品;第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生产过程则是在固定的生产流程模式下开展重复性工作;第三,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求设定,相对比较复杂,而生产过程则是单一的生产要求。教学与生产之间本质上存在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落实和发展。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工作重心。职教集团的构建是按照“省市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政策起引领作用,学校起教学研主体作用,企业积极参与,在企业运作中统一规划,努力参与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的。职教集团涉及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关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权利。但是,就目前来看,集团内每个角色的责、权、利尚未完全明确,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来强有力地联系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既不利于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有序发展。4.集团内部产学研合作的参与面要进一步扩大。目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校企双方在产学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受益更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参与,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三、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反思

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都对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增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综合竞争力、探索更加适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以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将职教集团发展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并且通过有效的强化策略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学体制的创新是当前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第一,要适当地增加集团成员的数量,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完善促进集团理事会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如定期召开理事会议总结工作、制订计划等,并且将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作为重大事项在理事会上进行讨论,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第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职教集团发展的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临时会议,目的在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临时出现的问题。第三,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领导的主管职能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能力,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整合和共享现有的资源,提供动态的岗位需求信息,完善具体员工的培训信息。各高职院校要定期到集团成员单位调研考察,了解对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企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信息。

(二)强力推进校企双主体的教育合作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有必要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的教育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双主体育人模式,并且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招生和就业体系的建设,力求通过双主体合作模式的建设为高职院校的招生和人才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要建立校企双主体教育培训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企业的工作实习与相关业务课程紧密衔接,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教育核心工作的实践标准,进行相应教学内容改革,实施并完善双主体教学组织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大力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组建依托企业的主要业务和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专业化的教育理念,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影响力,依托发展规模化的经济实体,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三)加强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要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基础,构建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并且以此为依据构建相应的产学研服务平台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师资的长效机制,并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定岗培训,以增强实践能力;企业一线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要定期到高职院校承担教育教学系统的培训任务,以弥补实践师资的不足。各职业院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兼职教师库,未来可以从这些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中挑选一些能力较强的担任职业教育的行业专业带头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参与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在优化资源整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第6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一、加大政府推进力度,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湖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包括发改委、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的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乡镇企业局。省政府召开了市州分管农业副市长(副州长)参加的高规格的休闲农业专题会议,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在省政府推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绝大多数市州都出台了专门文件,设立了专项资金,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

二、坚持规划引导,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从战略上引导休闲农业发展,编制出台了《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着力打造好“一心两带三区”。一心,即长株潭中心区;两带,即湘江与武广高铁沿线休闲农业带;三区,即湘中南区、湘北湖区、湘西山区;重点打造2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30个休闲农业产业重点片区、500个五星级精品休闲农庄,力争全省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明显、服务水平更高,年产值过千亿元的重点产业。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和三星级以上的农庄都制定了发展规划,使全省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布局、有序发展轨道。

三、制定政策措施,为休闲农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109号)的基础上,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109号),在财政投入、信贷服务、税费优惠、农庄用地、经营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明确乡镇企业局为休闲农业主管部门,省五星级休闲农庄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湖南省乡镇企业局还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每年安排600万元经费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省直相关涉农部门和各市州也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长沙、株洲、怀化等市州还设立了休闲农业专项资金。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近两年来,全省新建和扩改建的休闲农业项目有500多个,其中计划投入4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0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将进一步增强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

四、注重节会效应延伸,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在部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2012年承办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中南赛区)推介活动和中国(望城)第四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时任省委书记对望城活动给予了“五个好”的高度评价。在株洲召开的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中,首次由湖南省乡镇企业局主持开辟了“休闲农业分论坛”。2013年在望城举办了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通过各类活动,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放大节会效应,建立政府引导、盘活闲置资产、项目招商引资、银信借贷、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制,引导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业主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独资、参股、合作等形式开发建设休闲农业。

五、突出文化挖掘,打造湖湘休闲农业特色

湖南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湖南省注重充分挖掘湖湘农耕文化特色,促进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假日休闲娱乐、购物、农业教育、体验等为主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湘中南山水文化为依托的休闲健身、农耕文化等为主的山水休闲农业区;以环洞庭湖水乡为依托的“渔家乐”、“花家乐”为主的湖乡观光特色休闲农业区;以湘西地区民族文化和奇异地貌为依托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山林景观为主的休闲农业区。

六、强化规范管理,努力推进休闲农业企业提质增效

为引导休闲农业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制定了《湖南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和《湖南省休闲农庄星级评定准则》两个地方标准。《湖南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对休闲农业企业在规划建设、产业培育、安全卫生、接待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推动休闲农业企业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轨道,提高了发展水平。《湖南省休闲农庄星级评定准则》是在总结过来开展星级休闲农业企业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使星级休闲农庄评定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提高了星级休闲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认度。为了促进两个地方标准贯彻执行,湖南省召开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农庄老板300多人参加的大型宣贯会议,省市共举办了10余期标准宣贯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

七、开展示范创建,培养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全省共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1个;共评定省级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488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176家;获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4家,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企业26家;宁乡县关山村获评全国最具魅力乡村称号,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申报部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组织好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的同时,开展了省级示范创建,在全省培育20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100个休闲农业示范村、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努力打造了一批建设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企业。

八、扶持服务机构,建立配套服务体系

第7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第8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途径;

一、发扬学院特色,抓住国家和湖南

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研究高职教育与湖南乃至全国的航空产业协同发展的途径与模式。自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航空产业将直接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业务扩展。航空产业也是湖南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飞机起飞着陆系统和航空材料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株洲331、608等大批航空骨干企业。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大力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湖南航空产业示范园,着力培育和打造通用航空千亿产业。《湖南省通用航空产业2012~2020年发展规划》指出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逐步建成通航产品研发制造基地、通航产品维修保障基地、通用航空基地和专属服务区。到2020年,湖南航空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全面对接航空产业链的高职院校,航空产业发展给学院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紧紧围绕航空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吸收、消化、传递最新产业技术,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建成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实训基地,打开校企双赢新局面

以重点专业航空电子电气设备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对协同发展的影响。通过企业“技术支持”、“设备捐赠”等方式校企共建航空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航空电子电气装备故障诊断虚拟仿真实训室等6个专业技能实训车间(室)。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依据人才培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开发实训项目,建设数字化工卡实训平台,采用实际操作和模拟仿真虚实结合的形式,实行开放式、预约式教学,全面实施基于6S管理的实训现场星级评价标准。在现有与深圳旭昕电子集团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共建研究中心,由企业提供用户需求,校企共建研发团队,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报专利及课题,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为重点,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中高职师资培训、社会培训、学生校内顶岗实习。建设期内,共同研发2项新技术产品,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并推广应用,力争使产品加工、销售金额达到20万以上,技术推广及应用超过80万元,年培训企业员工、师资和其他人员800人次。将基地建成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生产与加工中心、员工教育培训中心、学生技能培训中心。在原有的南航湖南分公司飞机维修厂、凌云集团等10家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新技术引领的校外实训(见习)基地7个,形成覆盖军用、民用、通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维修与制造产业链的校外实训(见习)基地群,实现学生岗位认识、实习、就业一体,推动企业课堂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三、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能力,达成个性化培养新目标以新技术为依托,在旭昕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联合空军5311厂、中电科14所等企业,重点以综合航电技术、航空物联网技术、数字化维修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等方向,申报技术应用推广及装备预研项目2项以上、市厅级科技应用项目6项、省级课题1项以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新型实用专利1-2项;应用技术课题到账经费20万元以上,技术服务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通过中高职衔接、网络课程支援,名师空间等项目,对口支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株洲航空高级技工学校,帮助该校开展专业建设、进行师资培训、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升该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将建设成果和支援优势向其它学校辐射。主动对接长沙市雨花区、天心区,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和农民工技能与就业培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和就业去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预约式的训练,改善学习生态,激发学习动力,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开展“第二专业辅修”,达到学生的个性化培训目标。

四、结束语

党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提出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形成与湖南区域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办学水平国内一流、有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领跑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湖南职业教育骨干体系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教育强省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张云.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职业教育,2012(05).

第9篇:湖南大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校企合作,文化必须先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指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文化三进:“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认为:“校企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2]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与融合才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高层次追求,归根结底就是解决“文化育人”问题。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商职院”)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情况作为个案分析,探讨湖南职业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进行文化育人,为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和人才培养的提升提供一点借鉴。

一、长商职院文化育人的理念

长商职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长沙市商业学校和创办于1956年的长沙市商业职业中专。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将长商职院前身打造成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和享誉三湘的“商界黄埔”,同时也铸就了长商职院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质。长商职院文化育人的理念是:“一训”(即校训 :修德砺能,自强笃行)、“三风”(即“德业双修 ,知行合一”的校风;“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教风;“志存高远,学至精深”的学风)、“四要五识”(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经济意识、劳动意识、时间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的总和)。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是我院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

二、长商职院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

(一)渗透渐进式校企文化对接方式,渗透渐进式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是指职业院校将合作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渐进式的渗透到校园文化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价值体系对接和融合,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实现由“学校人”向“企业人”转变,进而适应企业的需要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通过开展论坛、大讲堂的方式渗透,2014年3月,长商职院举办了“天下湘菜大讲坛”非盈利公益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了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天锦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作专题讲座,他用“梦想”、“坚持”、“诚信”、“创新”、“突破”、“感恩”等价值观概括了自己创业以来的经历与体会,介绍了一些行业内的创业案例和自己的企业发展情况。通过和企业领导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优秀湖湘企业的文化。2012年3月起,长商职院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此活动结合湖湘文化、商贸旅游文化特色和学院文化育人理念,包括“礼仪”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以及以“友善”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以团队活动、专题宣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为载体,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开展论坛和大讲坛,邀请湖南企业优秀人才、湖南道德模范来学院和学生交流,通过渐进式柔性渗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的各种能力。

2.通过企业大师制的方式渗透,从优秀的商贸旅游类企业聘请大师、高级管理人员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全程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实习实训等,通过企业大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把商贸旅游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课堂。如:长商职院湘菜学院聘请了湘菜大师许菊云(长沙玉楼东酒家的副总经理兼总厨师长)、王墨泉(长沙市又一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君(湖南省委接待办九所宾馆总经理)等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成立了许菊云传统湘菜大师工作室、王墨泉创新湘菜大师工作室、张志君名牌湘菜大师工作室。这些大师也是湖南湘菜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他们全程参与湘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并承担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通过“师徒制”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技艺,同时将自己所在优秀湘菜企业的文化渗透给师生。再如,学院经济贸易系聘请了湖南家润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陈细和担任客座教授,指导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教学、实习与就业,让学生更直接了解企业信息与文化。

(二)双向嵌入式校企文化对接方式,“双向嵌入”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企业与学校双方全面、深入合作,联合办学,建设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的共同育人模式。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共通共融,达到文化对接共同育人目的。

1.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为了全面对接长沙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现“三湘”(湘商、湘旅、湘菜)特色,学院与知名商贸旅游类企业合作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

2.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中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校企共建实习培训基地是指校企双互为对方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一般相互授牌,即校方为企方的员工培训或人才储备基地,企方为校企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近三年,长沙家润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天业民用航空培训服务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实践教学中,已建成了会计、旅游等9类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和湖南红星会展中心、湖南华天国旅旅游实习基地等104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学生均深入集团内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覆盖率为 100%,其中80%以上的企业多批次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近40%的学生毕业后被顶岗实习单位留用。学院旅游管理系在长期的办学中成功探索了“八学期制”、“双证融通、三化结合、四美育人”、“一式三化”、“旺进淡出”的育人模式,建立了以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实习基地、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实习基地、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实习基地等,目前已经与湖南省内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23个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纳500多名学生进行实习与就业,同时,学院每年为这些基地的单位培养、培训员工上千人次。2012年,学院与湖南新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国家中高职旅游类师资培训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互惠促进式校企文化对接方式

1.成立了理事会制湖南湘菜学院,根据湖南旅游、湘菜产业发展需求和拓展空间,学院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调研,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利用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深化学院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湘菜企业的合作,成立了理事会制湖南湘菜学院。湘菜学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是由省、市政府部门牵头、相关行业企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自愿组成的联合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旨在统筹整合四方职业教育资源,合力培养适应湘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引领湖南湘菜产业科学发展。采用“四方合作、公司化管理、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机制,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实施、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合作的文化育人模式。

2.引企入校,成立股份制实体公司,学院成立了湖南“亲和力”国际旅行社商贸旅游职院营业部,下设三个实体,实现校企一体化运作。公司由学院与企业以资金或资产入股形式成立经济实体,股份按以学院51%、社会企业20%、教师团队21%、学生及其他社会力量8%的比例分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营运和管理工作,完成公司制订的各项年度工作目标,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确保经济效益和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湖南“亲和力”国际旅行社商贸旅游职院营业部生产经营保本赢利,每年接收20名以上教师进行3个月以上挂职锻炼和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学院经济贸易系引企入校,成立了长沙盘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学院、企业、教师共同出资,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学生成为企业员工,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工作,兼顾经济效益和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达到学院与企业“双赢”。这种互惠促进式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校人与企业人的“无缝对接”,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值得借鉴。

本文系201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联接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K013CZY017)和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研究》(课题编号13C106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文化“三进”[N].中国教育报,2012.

[2]余祖光. 校企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EB/O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2012.

[3]林英,齐守泉.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工业文化对接方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