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医疗建筑的特点精选(九篇)

医疗建筑的特点

第1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几方面的系统化协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未来医疗建筑的发展也需要在掌握医学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使医疗建筑从片面的功能性设施回归其内在本质:即人们所熟悉、适应、安心、信任甚至乐在其中的场所。这种发展趋势要求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统一处理各种问题和需求,各个方面的解决方案都围绕着中心目标展开,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完整性、一致性,功能、内涵相互融合和转化的总体设计概念,这就是医院规划和建设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关键词

医院建筑?系统化?融合?转化

Abstract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medicine is the systemat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spects of bio - psycho – social. Therefore future medical building development needs forward-looking systematic solutions based o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ake the medical building a comfortable, secure and fun place despite a functional facility. This development trend demand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issues and requirements, all solutions are for the objective, and form a master planning concept which is complete, consistent, an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 and connotative meaning. This is the systematic design approach of hospit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Hospital building?Systematize?Integration?Transformatio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2.08.001

医疗建筑由于其功能的复杂性、使用的特殊性,使业主与建筑师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首要前提就是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需求。从许多医疗建筑的最终实施结果来看,这一特性成为医院是否符合要求的衡量标准。

在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中,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是集中精力于医疗功能布局是否得当,以合理的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的首要内容,其次才是建筑空间形象、环境品质甚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表达;另一种则是以建筑形式为主体,强调建筑自身的特点而将医疗功能被动地顺从于建筑空间、形象。

这样两类设计方式和思路,都是独立、片面地对待医疗建筑的各类关系,仅满足某方面需求,而建筑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并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

在具体的医院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系统化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围绕医院预期的发展目标和既定的医疗功能需求,互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实现医疗功能、促进患者使用、传达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提出设计思路,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与措施,并创造性地归纳整合为一个精简、明确的表达形式,能够涵盖各个方面,使医院建筑的不同特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系统化设计思路和方式要求建筑师对医疗建筑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运用建筑设计的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在医疗建筑中,建筑形象、空间环境及文化内涵对使用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了实现核心医疗功能外,好的医疗建筑在使用上满足高效、便捷、安全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轻松的环境,也能够相辅相成地发挥促进治疗的作用。

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起点,应采用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视角,采用系统、全面、互动的方式,视点互换、兼顾全局,从功能流程、使用环境、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和检验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能够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保持建筑功能、形式、内涵等方面的整体协调性,达到形态自然、有机融合,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也会比较全面、成熟。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号综合楼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将系统化设计方法贯穿了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最终形成建筑个体与城市环境、医疗功能与医院形象、使用要求与心理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化方案。

一、项目概况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北临黄河风景线,南面市交通枢纽,地处兰州市的中心地带,院内建筑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要建设的新住院综合大楼位于一号综合楼西侧,计划新增住院床位1600张,同时包含医疗、教研、学术及后勤综合服务等功能,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00m2。

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用地狭小局促且有较大高差,周边环境复杂,周围建筑的日照遮挡、视线干扰、安全间距等限制较多;建筑体量庞大,功能内容复杂;总体解决现有院区存在的交通、卫生控制、使用混杂等问题,并由此带动整体医院环境品质的提升;医院历史悠久,在现展中传承文化精髓并确立新的医院形象;人性化医疗环境如何在紧凑复杂的功能格局中得到体现并形成鲜明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设计中归纳出几个方面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目标,全面、互动地进行系统化设计。

第2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近年来,原有的门诊大楼无论从建筑布局、建筑规模、医疗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已无法满足现代医疗的发展需求。仅有的一座6层门诊综合楼,经常出现走廊加床等现象。同时,仅有15000的医疗用地使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医院难于向外扩张用地。而医院三面临街,南侧、东侧市政路相对平缓,西侧道路高差较大,从院区西南侧到西北侧大约有3m的地形高差,也制约了医院的再发展。

为解决现状,院方与设计单位经共同研究,提出了整体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即进行改扩建工程,新建医疗综合楼,改造原门诊楼。改扩建工程考虑到了总体规划及新老建筑的融合性,在细部设计上运用了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料对比等,可以说整体方案体现出融合与对比的特点。

全方位融合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和院方始终将主要建筑放置于医院的总体规划中去定位和再认识,同时,为了保证建筑的科学合理、美观实用,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理念。

*规划:统一整合,预留用地

医院改扩建需要建立整合理念:通过再造新的医疗流程体系,明确建设目标,改善医疗环境。

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医院的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具备分步实施的特点;既有前瞻性,又符合现实条件;将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物统一考虑规划整合,并预留建设用地,为医院的发展和更新留下空间,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形成合理的医院组织规模,形成全院完整的空间秩序。

通过整合功能用房,将减少单体建筑数量,拆除原有零散用房,未来只有两幢建筑单位:医疗综合楼、辅楼。医疗综合楼主要包括门诊、医技、住院三部分,完成绝大部分医疗功能。医疗综合楼包括新建综合医疗楼和旧门诊楼的整合,主入口沿长江路设置(低标高)。

辅楼主要包括办公、体检、住宿等后勤功能,入口沿抚顺街设置(高标高)。

医疗综合楼与辅楼通过连廊连成一体,集约式规划,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节约用地,为院区创造出宝贵的绿地。

首先,新建门诊综合楼,在保证医院建筑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还考虑到了医院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运营管理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如科室采用相对集中布局,缩短部门距离,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轴线式的主要医疗动线,各部门沿线布置;采用多通道式影像放射科、智能化综合布线、气送物流管道系统等概念和技术;配套设置休闲空间、停车空间及后勤服务空间等。

其次,对原有门诊楼进行改造。保留部分科室及住院病房;新旧医疗楼之间采用7m宽“医院街”连接,使医疗环境大大提升、医疗资料充分共享、医疗流线更加合理、就医路线更加便捷。

最后,将特色科室独立对外设置。医院三面沿街,为充分发挥有利的“门市效应”,在西侧的公寓楼首层至三层设置了美容中心。独立设置合作型医疗科室,相对减缓了门诊用房的紧张。

*平面:板塔结合

由于基地所在街道方向均与南北方向成一定角度,且基地北部为两幢高层住宅楼。若采用“一”字型板式平面,由于总宽度较大,势必对后花园及住宅楼产生更多面积遮阳阴影效应,更重要的是“一”字型平面采用单走廊形式,无法保证洁污分区、医患分区。若采用纯塔式平面,由于进深较大,可能超过其北部住宅楼的日照间距要求。根据以上分析,整体工程采用了两者结合的平面形式,既缩短了宽度,减少了北部区域遮阳阴影面积,同时引入了双通道设计,做到了洁污分区、医患分区,避免了交叉感染,体现了医院的“三防”原则。

*造型:运用“漂板”,将新、旧建筑融合为一体

整体工程建筑外观造型简洁大方,并采用钢构架玻璃大厅突出医院交通枢纽,丰富医院街外观,体现现代医疗设施的独特新颖的个性。

裙房顶部的“漂板”像一条随海风舞动的飘带,将新、旧建筑融合为一体,板中镂空部分洒在建筑物上的光影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整个建筑庄重而又洋溢着灵动之气。

*人与地:以人为本,结合地区特点

现代医院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良医疗环境,还应当为在医院长期工作的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新建建筑力求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设计方案结合北方地区特点,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重视屋面绿化,构成多个建筑层面。

多角度对比

*高差:下沉式绿色坡地广场和立体出入口系统

项目所在基地地形标高为北高南低,且高差大致为2.5m左右,本着经济合理,同时创造花园式环境的原则,利用高差,设计了下沉式坡地广场,既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又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立体花园环境,为医护及病患人员提供了耳目一新、怡人舒畅的休闲场所。

由于新建医疗楼功能复杂,且不同部门均需单独设置出入口,为了解决分区出入口、快速分流的问题,利用基地所处道路交叉口及地形高差的现状特点,在南北、东西两条道路分别设置出入口,且于二层设置住院部出入口,从而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出入口体系。

*虚实:材料对比

新建的医疗综合楼采用非全面对称布局,运用强烈的虚实对比,以大面积的玻璃金属墙面与石材形成对比,体现现代精神和稳重、脚踏实地的形象。

*流线:便捷和分流

医疗建筑设计中最重要设计就是流线设计,一个现代高效的就医环境,必须做到洁污分区、动静分区、医患分区。

新建的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33000,地下1层、地上12层,分医疗楼和综合楼两部分,呈L型相接,之间不设通道。一至四层为门急诊用房,五层以上为病房。门诊相关科室同层布置;门诊各科室自成盲端,相对独立,通过主通道串联,相互联系便捷,同时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候诊厅采用半开敞式布置,面向内院,并可利用走廊作为二次候诊;地下一层作为设备用房、营养食堂、职工食堂、中心供应。

门诊人流由主要通道进入,与住院部、医技部联系紧密;急诊人流由院区主入口进入,与门诊科室、住院部联系方便;后勤服务流线通过地下通道联系新医疗楼、旧门诊楼及综合楼;门诊、病房、医技病理垃圾和病体垃圾在地下层进行收集整理,综合楼污物出口作为医院的总污物出口。 (责任编辑 吕志新)

1.总平面图布局及出入口

2.外立面效果图

3.南立面图

4.西立面图

5.北立面图

6.东立面图

7.外立面鸟瞰图

第3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我国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在整体上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外医院建筑室内设计中有必备的医疗工艺设计环节,而在国内医院室内与景观设计中却很少见。不仅如此,很多国内医院建筑室内设计公司对医疗工艺设计了解不深,致使对医疗建筑的工艺流程设计不精。所谓“医疗工艺设计”,即对医院内部全部医疗系统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医疗工艺流程是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要素,只有对医疗系统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设计出让使用者满意的、有特色的医疗建筑。医院建筑室内设计,不是单靠室内设计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最优化的方式应该是医疗工艺、建筑、室内、景观、机电、结构各专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这些专业,都应该以医疗工艺设计为基础。近日,《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139-2014,于2015年8月1日起实施,里面特别增设了“医疗工艺设计”一章,这对医院建筑室内设计有促进作用。

二、关键点:“人”与“环境”

作为医院建筑和人关联最密切的专业——医院建筑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医务人员和就医人员的环境问题,应以“提升医务人员的幸福感和消除就医人员的恐惧感”为目标,以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为基础,从“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设计。

1功能性是基础

医院建筑室内设计首先应该对原建筑设计的医疗结构、功能和规模,以及相关医疗流程、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和参数,进行核对和审查。尽管建筑设计阶段已经完成了医疗工艺设计的前期设计和条件设计,但由于医院设计本身特有的复杂性和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性,室内设计阶段还必须再对医院内各医疗功能单元之间的流程和各医疗功能单元内部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核对和审查。核对和审查的目的是最终使医疗功能单元设置合理。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和医院各科室进行交流,确定相关数据。其中有些数据是不可或缺如:门诊诊室间数、急救抢救床数、各个护理单元设置的病床数、手术室间数、重症监护病房(ICU)床数、心血管造影机台数、X线拍片机台数、胃肠透视机台数、胸部透视机台数、腹部B超机台数、心血管彩超机台数、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台数。此外,各科室的门诊量,各科住院床位数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室内设计工作就是把这些单元在现有的建筑空间中科学布局,优化既有的建筑设计,使室内空间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就医人员的使用要求。只有在合理解决医疗工艺的前提下,才能够开展室内空间的设计工作。这方面,我们中国中元室内设计团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空间形态、色彩、陈设各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设计方针,尤其是造形设计、色彩设计、声学设计、照明设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另一方面,医院的景观设计应和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相和谐,医院的景观设计不同于普通的景观设计,有其特殊性。医院是集治疗、探望、科研、生活等诸多功能的组合建筑,所以在医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功能的划分。比如对应门诊楼的室外空间,应该是集散型空间,因为门诊窗口会积聚大量患者及家属,通过明确的交通流线及大面积的休息空间来引导使用者到户外等候,从而减低室内人流拥挤的问题。再比如儿科门诊,虽同属集散型,但出于对患者群体特殊性考虑,通过营造简单的娱乐空间和丰富的色彩环境使儿童情绪得以放松、舒缓,是儿科诊疗空间景观设计的职责所在。而住院区面对的是长期住院的患者,相对应的空间应该是医疗型的景观,通过园艺疗法等方式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来帮助患者安抚情绪,从心理层次上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而医院的其他空间,比如科研办公楼,对应的空间应该是观赏型的景观,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环境之余,以视觉为主导观赏型景观会使工作人员身心舒展,达到减轻压力的作用。

2人性化是真正的内涵

第4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医疗建筑?本土化?国际合作模式

国外建筑团队进入中国后,起初在酒店、商业、办公与展览等有较多社会参与性的民用建筑领域展开了与中方建筑设计团队的合作。其后逐步在体育、演艺、交通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类型中展开了合作。而医疗建筑的国际化合作,因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复杂性,则是近十年才开始的。众多项目的合作,为中方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拓了建筑师的视野。然而由于医疗建筑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复杂性,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及患者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管理方式,就诊、医保模式不同,中国拥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因而注定医疗建筑不会走过其它建筑类型同样的道路。

我院作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行军,较早便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曾在诸多项目中与美国HK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GBBN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Nick Partner建筑设计公司、日本山下设计公司及法国Arep建筑设计公司、加拿大Zeiderler Greenell设计事务所等公司进行过合作,特谈几点体会。

一、医疗建筑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较难适应中国现状

医疗建筑是由多种功能相关却又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此复杂的功能组成使得建筑功能在建筑总体设计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注定了与其它种类的建筑有所不同。

由于交通与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缩短了国家与国家的距离,因此酒店、办公、商业与展览等类型建筑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几乎完全移植了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组织关系和空间设计。然而医疗建筑较强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现状,国际化的合作要充分尊重医疗建筑的专业性并照顾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二、传统中外合作模式及现状

初期国际合作建筑项目均借鉴和利用了国外的医疗模式,但中外设计师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医疗建筑的特殊性要求建筑师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当地的医疗建筑作品,因而国外医疗模式与中国医院的使用习惯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形成两层皮,中外设计机构又在阶段上划分分工,专司其职,难以捏合。

国外建筑师提出的医疗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模式通常是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然而国外人口跟我国人口数量相差较大,这意味着将国外医疗模式搬至中国将是数倍的扩大,但是因为规模的扩大而采取简单放大的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口规模和使用方式的医院才是合作的重要成果。

目前与我院合作的设计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支撑了良好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室内装修标准,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搬用国外的建筑设计势必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从建筑的完成度角度,也需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条件的建筑设计标准与细节设计。

目前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大都应用于国际招标项目,或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中方设计公司为了提高在竞标中的竞争力,与外方联合,并且从国内诸多项目中能够看出外方设计公司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院在与国外合作的某医院项目中,在外方完成概念方案后,进行了全方位彻底的方案调整,使之符合中国的使用情况,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最后外方留下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和立面,客观上也造成设计周期的加长。

中元医疗的第二段国际合作,采用与外方设计公司在方案阶段就平等合作、协同工作的模式,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员不固定,且双方仍然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争论、解释、理解、妥协,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达到了“融合”,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创作的内涵深度。

总之通过长期的合作、摸索和修改,传统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问题,中国的医院使用情况与国情均要求一种新合作模式的出现。

三、国际化合作设计的新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院成立了IG工作室,创造了一种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种中外设计师共同工作的方式,通过若干项目的磨合,形成中外建筑师的“交融”,达到在无需解释、理解和妥协的共事平台,设计出有内涵、兼具国际现代品质、又很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建筑,也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试验田,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进一步实现跨越的国际合作摸索一条新路。

(一)生活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

传统的中外合作中,中外双方设计师只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工作的交流,不过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长期的合作会形成默契,是一种融合;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环境,中外设计师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互相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设计上是一种交融。

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与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有着质的区别,避免了传统中外合作建筑设计中交流方面、医疗模式与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工作中做到了文化的共融

中外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前进道路,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文化熏陶,因而对建筑和创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创意和思考都有其优势和弊端,设计思路的融合才能创作出超过任何一方的作品,扬长避短,实现合作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诸多中医医院的创作中,中方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中方设计师的优势,然而这也是中方设计师的弊端,不容易从传统的建筑布局、坡屋顶和对称布局中逃脱出来;外方设计师虽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外方设计师擅长文化的提炼和西方建筑构造和做法。中方提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外方设计师通过西式的建筑处理方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又符合中国使用方式的内外兼修的新时代建筑作品。

国际工作室的环境使得中外设计师能够殊途同归,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建筑作品。共同的创作氛围可以让中外设计思路融合,创造超越任何一方的建筑作品。

(三)共同参与使建筑设计与实施成为一体

建筑方案的创新主要得益于文化方面的融合和生活、工作方面的交融。然而创新的建筑作品的实现需要新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来表达。

国际工作室的模式为中外双方提供了共同的工作环境,除了建筑的创作,还共同参与建筑实现的各个阶段,共同的文化融合创造了融合的建筑作品。共同对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参与创造了新的做法、新的材料搭配、新的空间效果,最终确保了建筑的实现。

第5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院 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用 特点

[Abstract] complexity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de high demands on the network, hospital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features a new modern hospital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bas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s a platform, integrated medical, clinic, office automation, medical records, medical imaging digital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and many other functions in o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system applications in the modern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spital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applications.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关系到自身的存亡。这就要求医院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节约能源,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今日之医院建筑是尖端医疗技术的宠儿,新的诊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也对医院建筑及配套设施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特点:医院建筑作为为特殊“顾客”(患者)服务的场所,有其明显的专业需求特点,医院的智能化系统应为“以病人为中心”、“圆满完成医疗任务”这两个工作核心服务,满足医院数字化发展需求。 医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应以“实用、可靠、先进”为宗旨,以“环保、节能、质量”为重点,既要满足医院的要求,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在设计内容和产品选型上要有前瞻性、产品性价比好;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还要有冗余和可扩展性,把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这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集成,把医院建成真正的智能化医院。

医院综合布线系统包括数据网络系统和语音通讯系统的布线。要求系统能实现高速数据通讯,高显像图片传输,支持各种网络设备、通讯协议、多媒体系统及语音通讯。医院数据网络系统包括内网数据系统和外网数据系统。内网数据应用于医院信息化系统;外网应用于连接互联网。为保证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安全,两套网络采取物理隔离完全分开。

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和医疗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Picture A 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由于HIS 系统范围不断扩展(包括加入电子病历系统\ 检验信息系统等),其数据传输量越来越大,而PACS 系统可以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影像设备的动态图像实现网络内部的传送、存储和处理,因此医院信息化系统对综合布线系统带宽的要求极高。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是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完成对冷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热水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等的监控功能,并通过总控室向各种监控设备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其运作,对上述各系统设备运行管理,以达到管理便捷、节约能耗、舒适的目的。医院内各种建筑设备及医疗设备众多,BA 系统的控制应重点考虑系统节能、提高管理效率及可靠性,实现了楼宇设备计算机管理、医疗服务网络化和管理自动化。

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是医院建筑特有的智能化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包括了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建设的目的是规范医院的管理,改进对患者的诊治、护理水平。同时,将监控过程录像保存,有助于分清责任,减少医疗纠纷。

1、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手术室监控及示教系统就是通过在手术室内安装音视频采集设备,将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活动情况及手术细节传送到示教室内。在示教室内观摩的医护人员、实习生通过本系统可清晰地观看麻醉师、护士、医生手术的全过程,是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重要手段。

本系统要求在每间手术室设置2 台摄像机,一台为无影灯自带的模拟摄像机,另一台为全景摄像机。同时在每间手术室设置1 个隐藏式话筒,安装在手术室的适当位置(一般为无影灯架上)。系统在控制室内配备有音视频存储设备,可将手术过程的音视频信号实时记录、存档,以供日后教学分析用。

2、重症监护及三方可探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就是通过在重症病房内安装摄像机和拾音器,使得医护人员在护理监护中心即可实时观察病人的情况。既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给病患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治疗环境,同时还可以同步记录事件发生过程。本系统要求在ICU、苏醒室、重症病房、BICU 的每个病床前安装1 台彩色半球摄像机,同时在每间重症病房顶上安装1 个拾音器。系统控制中心设于各病区的护理平台,主要是对前端设备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在显示设备上,并进行存储。三方可探视系统是利用一套音视频系统,实现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之间的三方可视通话。本系统要求在ICU、隔离室及谈话室各设置有摄像机及拾音器。控制中心要求设于ICU 的护理平台处。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可视通话,由护理人员进行控制。

3、 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是为了增强医院间学术交流,寻找社会力量对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距离会诊,或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人,是一种新型的医院手段。远程医疗需在医院内设一会诊室,内设一套远程医疗可视诊断系统,能将会诊的实况通过摄像系统将图像传送到会诊室投影设备上,并具有语言交流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可利用ISDN 数字程控交换网或Internet 网进行双向交流。

4、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的技术选型医疗监控及示教系统应采用统一构架、统一网络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IP 监控系统),并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统一管理,通过网络存储系统实现图像的统一存储管理。

采用数字医疗监控系统的优点是各层护士站可通过网络监视本层重症监护室病人情况,将来病人家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探望。示教室通过网络既可以调看手术室图像,也可以调看重症监护室、ICU 室、BICU 室图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广域网实现远程医疗会诊。采用统一的数字医疗监控系统后,使医疗监控系统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灵活,扩展性更好,同时方便管理。医疗数字监控系统由摄像机、拾音器、编解码器、网络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柜组成。取药叫号系统可有效地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管理电脑直接控制叫号系统、显示系统及语音系统,可同步显示当前系统工作状况。系统通过显示屏显示姓名和呼叫取药病人,实现药房取药的科学、合理管理。

结语

医院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不但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关注其合理性、投资的经济性,各项功能应作到整体规划,再按用户需求取舍、分步实施,为将来医院智能化发展留有冗余。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医院中的广泛应用, 必将为现代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第6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疗建筑、负荷特点、冷热源方案

0 引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是国家在湖南省与中南地区最重要医疗、科研及教学基地,为求提升国家与湖南省整体医疗的软硬件水平,强化医院的整体发展与竞争能力,同时结合临床医学的优势,湘雅医院计划进行新医疗区工程建设,目标成为亚洲第一流与世界知名的医疗中心。

本工程设计始于2003年,2010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

笔者为新医疗区工程的暖通专业设计负责人,对本工程的冷热源系统设计作如下介绍。

1 工程概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医疗区建设项目位于长沙市芙蓉路与湘雅路交汇处西南角,总用地面积103230 m2,总建筑面积270453m2,其中:医疗大楼建筑面积为263853 m2,建筑高度98米;制剂楼建筑面积为4972 m2;高压氧建筑面积为1628 m2,总床数1929床,洁净手术室49间,设计门诊量8000人次/日,急诊量600人次/日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医疗区建设项目包括医疗大楼、制剂楼、高压氧舱、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等子项;另外东南方向预留有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建设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为33000 m2。

2 冷、热源系统设计

在医疗大楼地下一层设置集中冷、热源机房,为新医疗区(含医疗大楼、制剂楼、高压氧等)和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提供所需要的空调冷、热负荷,服务区域建筑面积为303453 m2。

新医疗区及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夏季空调计算冷负荷为29880kW,新医疗区冬季空调计算热负荷15425kW;

医疗大楼的使用功能十分复杂,按使用功能设置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设置,同样是复杂的。医院空调的目的不仅是提供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满足医疗工艺所需的热环境,更重要的的是对交叉感染的控制,本工程的空调负荷特点:

①本工程建筑体形庞大, 1-5层门诊和医技区域单层建筑面积达19579 m2, ,人员密集,且人员密集随不同季节及一天不同时段变化,室内热、湿负荷大,全年均有供冷需求;

②医技区大型医疗设备多,设备发热量大,设备机房及扫描间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达不到设备的使用环境,这些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全年均有供冷及再热需求;

③净化区域很大,四层洁净手术部设有49间洁净手术室,三层设有六大重诊监护区、并在不同功能区布置有生殖医学中心、医学美容中心、层流病房、烧伤病房、PICU、产房、NICU等,洁净区域热、湿负荷大,室内温、湿度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全年均有供冷及再热需求。

本工程的负荷特点要求冷、热源系统必须可靠、安全、经济,在方案设计阶段本工程冷、热源系统确定采用复合能源方式,即燃气型直燃机加电驱动型冷水机组,依据本工程全年负荷分析及详细的空调计算冷、热负荷数据,并考虑燃气直燃机组的冷量衰减、工艺需求的空调再热负荷(约2326Kw)、能量输送及末端换热损失等因素,设计选用3台制热容量为5385 kW、制冷容量为6978Kw和1台制热容量为3582kW、制冷容量为4652 kW的冷温型(四管制)燃气直燃机组、一台制冷容量为4570 kW和一台制冷容量为2285 kW的电驱动型离心式冷水机组,制冷总装机容量为32441kW,制热总装机容量为19737kW。

本方案特点:

(a) 可靠

采用复合能源方式,两种能源的冷水机组可以互为备用,电制冷机组的容量可以满足医院重要部门如洁净手术部、重症监护病房、大型医疗设备等的空调负荷需求,故可以提供医院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b) 环保

因冷、热源集中于一处,故容易提升控制的品质、减少燃料的使用量,使用优良环保的的天燃气燃料,防止污染物的排出等,具有防止大气污染、噪音、震动等环境改善效果。

(c) 节能

因同时供应多栋建筑物冷、热源,其最大冷、热源需求容量小于分别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冷热源需求容量,故集中式供应可采用较小的设备容量,如此便可达到电力负载平均化的效果;

籍由设备的大型化提高设备的效率,并有效率使用能源。

(d) 经济

籍由冷、热源能源中心的大型化与集中管理可获得规模效益。并籍由人员的有效配置、控制的合理化,可提高运转效率。

并可根据天然气、电的价格变化选择两种机组在不同时段的使用;

因个别建筑物不需配置冷暖房冷热源设备的器械室,其他设备所需的面积便可大幅减少,剩余的空间可做其他的用途。

(e) 美观

因各建筑物的烟囱、冷却塔集中配置,其他建筑物屋顶绿化的可能性较高,有助于提升都市景观。

3 能量输配系统设计

裙楼空调水系统采用四管制,病房空调水系统采用两管制,在冷热源能源中心通过阀门组切换;

空调热水输配系统采用热源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的一次泵系统;

空调冷冻水系统采用分区二次泵系统,分为病房、门诊、医技、肝胆肠研究中心四个区域,初级泵为定流量系统,初级泵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设置,水泵扬程按克服冷水机组及之路管件的阻力选取;二次泵为变流量泵,变频控制,新医疗区变频二次泵总流量按夏季空调计算冷负荷选取,新医疗区水泵总装机流量为4100 t/h;同时预留肝胆肠研究中心的二次泵区。

每个分区分别选用2~3台卧式双吸泵,病房空调水系统分为4个回路,门诊空调冷水系统分为4个回路,医技区空调冷水系统分为8个回路,由于各分区各个用户端的使用时间、优先级别不同,在各分区主要回路的最不利点设置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差信号来控制二次泵的变频运行,流量与用户端相匹配,一二级泵组之间的差异流量通过盈亏管平衡;

详见图1 制冷供热系统流程图、图2 能源中心平面图

根据新医疗区夏季空调2008冬季供暖、2009年夏季供冷的调试运行、2010年和2011年的正式运行实践,空调冷热源及输送系统满足新医疗区工程冷热需求。

结语

第7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鉴于医疗建筑功能性强的特性,医院建筑设计从来就不仅仅基于经验或直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已经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各类医疗设施展开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蓄积了大量研究成果。我国在这方面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医疗设施建设,也积累了一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借鉴这些成果。

可见,虽然“循证设计”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不久,其定义也经历了多次的修正,但其主要的思想与内容其实已包含在过去众多的医院建筑设计实践中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实践。

必须看到,由于医疗技术日益进步、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更新、医疗政策不断演进,再加上文化、地域的差别,现有的成果或做法可能已不适用于当前。从事医院建筑设计时,设计师也需要在众多“证据”中做出抉择。为了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真正做到有证可循,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医疗建筑的研究。

我认为,有必要将研究工作明确区分基础性及应用性等不同的层次。基础研究应着眼于设计思想的挖掘及普遍性原理的探讨,宜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寻求一般性的结论;而对于应用研究,由于重点在于揭示设计中的特殊规律,则应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展开。基础研究宜由高校或研究单位主导,而应用研究宜由设计单位牵头或由设计单位与高校联合展开。

第8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医院建筑是综合性很强的特殊建筑,在设计上既要从医院管理和运作的特点出发,又要考虑与卫生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相适应,在总体布局上讲求功能分区明确,并结合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设计应体现现代化医疗设施的特点,在医疗建筑流程设计、医疗手段和设施及装备选用方面追求先进。医院建筑平面布局应注意考虑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卫生学要求,以及运行路线短捷、管线高效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治疗疾病服务,相应地,就需要在内外环境设施上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条件,使病人在诊疗过程中有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视觉感受,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方便的工作环境;医院整体环境从克服病人恐惧心理出发,在气味、色彩、建筑细部、家具和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入手,使就医病人在门诊部就似进入了商业步行街,在住院部就如进入了环境宜人的宾馆,使医院成为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这样,通过对医院环境的良性感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规划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

2、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要点,从医院建设方的规模标准及科室设置等具体要求出发,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的能动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现代综合医院的各种功能要求,精心设计,力求设备完善.功能清晰. 分区合理. 便捷高效。

2、采用国内外医院设计先进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则,以病人为中心组织功能和交通,从满足病人的需求出发进行室内外空间设计,为病人. 家属及工作人员提供优美宜人的户内外空间,以体现现代建筑人文观。

3、从发展与节约的关系出发,处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结合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使新医院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场所。

4、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将基地规划和建筑与周边用地协调,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通过柔和悦目的组合以及通透自然的建筑语言赋予医院平和清雅与个性,使之恰当地融入整个地区的城市环境,形成美观新颖的现代化医院形象。

5、注重环境设计,运用现代环境心理学和病人心理学理论,分析各功能空间,营造良好的医疗场所,体现现代建筑环境观。

3、规划建筑设计

3.1功能分区

综合医院在功能分区上大体分为:医疗中心区、后勤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等;其中医疗中心区又分为门诊区、医技区、住院区等,医疗中心区是医院建设的重点,现代综合医院的医疗中心区常常以医技为中心,组织布置门诊、急诊、住院、传染诊疗、消毒供应中心等,形成各医疗部门既交通便利又相对独立的合理布局,考虑未来医疗建筑发展及医学科技之创新。紧凑安排各部门区位,缩短院内交通时间,配合流程,以提升医疗作业效率,以应未来先进的治疗及检查仪器之发明,设置空间改建及仪器运送之通路,预留特殊仪器放置地点,使医疗作业之进展不受空间限制。下面着重分析门诊、医技、住院这三个分区。

3.1.1 门诊区

门诊区出于功能要求,应靠近医疗建筑交通入口,以利于患者寻找和到达,从速看病。(1)入口大堂:作为医疗建筑的一个重要节点,使大量的门诊病人方便、快速到达各层科室;在空间设计上,从克服病人心理恐惧出发,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二次候诊:各诊区候诊均可按二次候诊形式展开,形成良好的就医秩序。(3)创造尽端:将各科诊区设置为单元形式并形成尽端,营造稳定的就诊环境,可减少不必要的穿行。(4)医患分流:诊室内部设置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并在各诊室单元尽端设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这样的设置优点较多:① 相邻诊室的医生之间可相互会诊,作为技术支持;②相邻诊室可共享设备和资源;③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可保护医护人员安全;④ 可作为缓解某些“医患纠纷”时的应急通道;⑤起到监督相邻诊室医风的作用;⑥ 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门诊区可分为多个模块, 并通过中央候诊大厅组织空间和交通联系,将就诊区与其他区域分隔,分别设置医生走道和病人走道,做到医患分流。各科室主要功能房间应南北向布置,争取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每个模块设置一个科室,各科室均有独立的等候空间和端部,互不交叉,根据需要两科室可灵活调配;儿科宜独立设置药房、收费、输液等各种用房,以避免与成人患者交叉。这种布局使门诊患者无需穿越其他科室,就能在就诊区域得到各种服务。门诊患者就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候空间度过,为营造良好的等候环境,在门诊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等候空间的独立性:不论候诊、取药还是输液、注射,其等候区域可设计为相对独立的完整空间,将等候人群与其他人流相对分隔。等候环境的优化:在等候区域可设计精致的室外园林,分割形成半开敞空间,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尽量做到能够自然采光通风,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全天候的自然环境。门诊空间的设计体现对人的最大关怀和尊重。

3.1.2 医技区

医技区的位置在医疗区的布局中很关键,应靠近门诊部与住院部,以保证医患人流至医技部门的路线迅捷。在医技楼的设计中, 科室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层次上应合理布置,形成符合医疗功能且方便快捷的就诊流线;不仅确保建筑满足医疗建筑现有的功能需要,而且充分考虑到远期的需求和建筑单体的功能转换;同时还特别注重弹性设计,采用标准模块式设计方法,柱网整齐,空间分隔灵活,不仅满足设备应用及更新的需要,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性,充分考虑医疗建筑的远期发展。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注重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3.1.3 住院区

现代综合医院住院部应在洁污分流及护理单元流线清晰便捷的基本要求条件下进行设计,其中护理单元的设置内容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男女医生更衣室、值班室、治疗室、配餐开水间、污洗室等,病房可设为套房室,含卫生间和阳台,形式多样适应现代医院发展要求,医院建筑设计中,患者是核心,而医护人员也需要被关注,为医护人员营造宜人的工作场所,也便于他们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护理单元平面布局应高效舒适,护士站居中设置,缩短医护人员的看护距离,使他们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办公用房需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并设有专用的服务电梯,体现了对医生的人性化关怀。

第9篇:医疗建筑的特点范文

>> 基于行为心理的现代医疗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探析 新医疗理念下医疗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项目管理在中小型建筑设计院的应用探析 关于现代医疗模式对其建筑形态的影响 现代医疗手术部设计模式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直营项目模式探析 现代医疗建筑人性化空间设计初探 现代医疗建筑装饰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现代医疗建筑装饰与环境设计 现代医疗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考 浅谈现代医院建筑与医疗环境设计 现代星级酒店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建筑立面装饰设计探析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探析 探析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探析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探析 现代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的探析 关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探析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现代医疗建筑项目联合设计模式探析 现代医疗建筑项目联合设计模式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联合设计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国外设计师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工作流程,为中国医疗建筑的创作带来了全新体验。联合设计中内地建筑师的重要角色贯穿项目始终。合理分析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为创新设计带来机遇。 关键词:联合设计、医疗建筑、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建筑文化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代,外国设计团队的进驻,再度提升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项目采用了与外方联合设计的模式。外国建筑师紧随现代潮流,塑造了一批造型鲜明、风格迥异的建筑精品,给国人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与此同时,他们的足迹也映射在了国内医疗卫生事业当中。医疗建筑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其设计难度和项目差异化一直是行业内所公认的;而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紧缺且配置不均衡的社会问题又增大了设计师构思此类建筑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此,如何更好的满足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需求性,深入解读我国医疗模式的独特性,创作出更具亲和力和地域特色的医疗建筑形象,对中外联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联合设计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国外事务所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工作模式,使参与合作的内地建筑师体验全新的设计过程、开拓设计思维。 前期阶段:国外设计师会对场地的自然条件、地势地貌、气候特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无论是新区新建,还是老院改过扩建,他们会用大量的分析数据推断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条件。尤其是当项目建设在城市的繁华地带,周边有大量的现存建筑和完整的城市规划时,他们会对用地周边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取景,以便能将新建建筑的形体更好的融入城市肌理中去。 此外就是他们对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关注。正是由于中国设计师“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和近些年来西方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在方案的前期构思阶段,他们会比我们展现出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将婉约的东方内蕴通过外向的感性思维演绎出来,成为了这些脍炙人口、为人津津乐道的优秀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图1) 方案创作阶段:

使用手工体块模型进行方案推敲是众多国外事务所进行前期设计的共同之处,他们的模型不是切割很细,意在点到即可。体量模型无论从视角、多维空间都比电脑模型更具直观性,更易获得清晰、明确的整体印象,使设计者和评论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对方案总体的把控。其实此类创作手段在我国众多建筑院校里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均已传授,但大多数的学生进入设计院实践后,迫于项目紧张的周期以及市场规律的压力,基本采用计算机建模软件替代了之前的手工模型,之后就是伴随着地方部门、业主建设方的众说纷纭,一次次的决议、一轮轮的修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最终偏离了设计构思的初衷。(图1) 二.联合设计中内地建筑师的重要角色贯穿项目始终

从80年代初期的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康复中心开始,医疗项目使用联合设计的模式已历经了多年来探索和磨合,日趋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深思。

1.当前联合设计的分工主要是国外事务所负责方案的前期工作,国内设计单位负责初设、施工图等一系列技术设计环节,这恐怕也是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紧迫型建设周期而形成的。事实上,国外建筑师之所以能够完成建筑精品,就是得益于他们从构思到实施整个过程对项目的严格把控。因此,这种割裂设计阶段的方式也是他们所不适应的。那么如何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自始至终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内地建筑师的努力来实现。通过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在前期与外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和领悟对方的设计理念和核心技术;在后期设计中协调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多做换位思考,将设计中亮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2.以理性、严谨为原则国外建筑事务所在其国内设计了众多形式严谨、功能布局合理的医疗建筑,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在我国某些大型综合医院项目中,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完全遵循现行的医疗布局模式,过度追求造型新颖,视觉冲击,违背了形式来源于功能这一医疗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但问题的产生与设计过程中内地建筑师对原则的把控力度以及对我国医疗现状的理解不无关系。此外,就是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无论是从规范的解读、理论研究,还是实际使用、切身体会,都有着外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内外医疗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对空间尺度、功能布局、流线组织产生偏差,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指正和沟通才能得以及时纠正。

三.合理分析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为创新设计带来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1.建筑布局组合模式的差异

欧洲地广人稀,伴随后工业时代的单元化、模块化,建筑师将其演绎为一种流行设计手段。在欧洲普遍使用的模块化护理单元,经济高效,十分适用于建筑密度较低,层数不多,用地充裕,分散式布局的医疗建筑群落中。但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受日照、用地条件、总体布局模式的影响,不具有通用型。

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国土面积不足,人口密度较大,并且城市化程度高,因此医疗建筑呈现竖向集中式的布局,且往往是门诊、医技在下,病房落于其上,层数较多,因此竖向交通压力很大,需要配置充足的楼梯和电梯以满足使用需求。竖向集中模式同时会带来复杂的管线排布,导致设备层数量增加和建筑物层高的提高,从而提升工程造价。此种模式还会带来较高的容积率,不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的平衡,增大用地周边的交通压力,因此不适用于我国城市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

2.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调节手段

北美建筑师在其国内设计的医疗建筑为了节约用地,减短流程,多采用水平集中式布局,除了病房、靠近外墙的功能用房拥有采光外,其余大量用房均位于建筑部的内部,成为了“黑房间”,完全依靠全空气系统和人工照明;病房虽可采光,但不考虑朝向,并且为了安全,外窗均不能开启。以上设计策略在我国强调“南北朝向”、“自然通风”的南方地区乃至多数北方地区都并不适宜,并且在日益强调节能减排的今天,过度依赖于人工设备调节室内微气候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医疗流程模式的区别导致功能布局的不同

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倡高质量医疗服务、处处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模式是伴随其医疗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社区基础医疗形成的。但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患者无论病症轻重均要投靠大型综合医院,加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提供“患者至上”的就诊环境难度显而易见:例如美国医院的ICU,每两间病房中部就会设置一个护士监护站,但国内的ICU基本都是大空间,中央一个集中护士站进行监控;国外医院基本都是单人间,而国内新建的大型医院能够提供少量单人间、双人间,多数为三人间的病房条件都可谓可圈可点了。(图3)

在亚洲、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费用昂贵,因此很多大型医院采用了智能物流机器人传输系统,只需要一个指令,机器车就可以通过埋设在楼面面层中的磁力装置或者天花板上的定位系统引导其到达目的地,能够大大减少医院内护工、保洁人员数量,并且可靠性高,降低交叉感染利率。近几年,在国内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少数医院引入了此种系统,但由于其自身昂贵的造价,短期内全面普及还具有相当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