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融合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融合教学方法

第1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一、引言

以数学计算为基础的理论课和专业课,要求学生具有谨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较强的抽象思维[1]。授课时一旦产生知识点迟滞甚至断路,将会直接影响其后一系列的知识获取。故而高校中数学类课程的不及格率普遍偏高。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师依靠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把控授课节奏[2],但是知识的理解困难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微视频教学方法,采用声像结合的方式,经过精细的影音编辑后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常用于展现具体的应用实例或者实操步骤[3][4]。该方法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师课件之中,然而常常存在因视频格式问题无法播放,或者视频内容冗余以及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较弱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影音编辑软件的逐渐迭代,微视频教学方法逐步创新,如交互式微视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学习知识和提供一个自主动手实践的操作平台[5][6]。基于网络化的视频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7][8]。因此,依托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传统授课方法和微视频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授课教师可以把控讲授节奏又极具动态视听感受的新方法。

二、微视频深度融合方法

课堂讲授是大学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实时反馈,在课堂上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视频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教学手段,依赖于高校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制授课计划和内容。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微视频深度融合在课件之中,形成新颖有趣的动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视频与PPT课件的深度融合微视频为教学提供形象化的教学辅助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在PPT课件当中,普遍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视频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然而教师制作课件的电脑软件系统与授课教室的软件系统存在差异,会出现超链接失效或者微视频无法播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连贯性,甚至干扰教师的授课节奏。目前,将微视频与PPT课件放置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并在授课前对课件进行调试,是确保视频兼容性的有效方式。即便如此,若课件和视频分属两个文件,授课时需要来回切换,视觉上存在短暂的适应过程。微视频的深度融合能够确保知识的连续性,给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条件。考虑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办公系统和教室授课系统是微软操作系统,且系统版本在Win7 及以上,只需要将视频格式转换为系统默认格式,其内置的影音播放器和PPT课件即可实现微视频的深度融合。具体的处理过程有,首先将授课时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转换为WMV或者AVI格式,前者为压缩格式文件较小,后者为高清模式文件较大,根据授课需求选择;接着将视频直接插入到PPT空白页面中,并调整视频文件框位置,使其与PPT版面尺寸兼容;最后调整页面背景色为黑色,填充未被视频覆盖的版面,使其在播放时相互融为一体。上述直接在PPT课件中插入视频文件,是微视频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其视频已经与课件融合在一起,不需要单独保存,避免了超链接方式可能遭遇的问题。另外移植性好,基本可以保证安装微软操作系统的教学系统正常播放以及授课时图文声像幻灯片切换更加自然和流畅。2.文字内容的深度融合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讲解,传统讲授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数学计算的工程类专业课,复杂的公式时常出现在PPT页面中。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对公式进行演算从而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或者科学诠释某些绮丽的现象。经典的白底黑字是较多工程类专业教师采用的PPT版式,虽然充分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但是显得有些枯燥和单调。部分擅长课件制作的教师,通过给文字添加动画使其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若进一步,可以将深度融合的微视频和文字动画结合起来,达到文字内容的深度融合。微视频不仅能够作为授课内容中展示知识的一部分,也能作为背景色使用。选取合适的微视频背景素材内容,通过前一步处理后,调整视频尺寸覆盖PPT版面,并将视频文件的上下层位置放于最底层,即实现了动态背景。根据微视频背景色调,为文字添加适宜的动画,即达到了文字内容深度融合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微视频作为动态背景时,应衬托和彰显文字内容,避免色彩太过鲜艳反客为主。另外微视频作为动态背景时,可设置为自动播放,与幻灯片切换、文字动画无缝连接。3.板书构图的动态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构图是加深、延展、串联知识的基本教学技能。特别是教师在讲述某个知识点时,若涉及多个关联内容,则需要逐层抽丝剥茧。对于数学基础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依靠清晰的数理逻辑,一支粉笔就能够将知识详解透彻,故此板书和构图依旧是数学基础课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在专业课中,更高阶的数学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如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随着公式的复杂程度增加,对板书的规范性要求就越来越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消耗大量时间的同时,亦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公式推算过程可呈现在PPT课件中,授课过程中的板书减少,仅以关键词、相关性等为主要书写内容。且伴随着触摸屏的广泛使用,黑板逐渐退出了主导地位,高校讲师可以直接在屏幕上书写,其灵活性大幅度提高。构图是计算分析必不可少的部分,如电路分析、光的传播、应力的分布、热传导等。借助触屏和屏幕录像软件,教师可直接将屏幕作为画板,勾勒出与授课知识关联的分析图样。不仅如此,作图的过程动态化,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亦能给教师课后提供教学反思。本文提出的动态教学方法是以微视频深度融合为前提。授课教师在拆分知识内容后,制作课件过程即采用上述技术完成主要的构图。其构图的过程制成微视频,并建议采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制作,经过影音编剧后,能够呈现出兼有动态视听乐趣的学习内容。授课时,再辅以精简的板书或构图细节分析,实现知识讲解和视觉映象的深度融合。4.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抽象概念通常都是专业课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联想思维,更要求授课教师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和引导。简单的坐标图片难以与真实的空间立体状态相关联,若要推演其演化过程更加困难,甚至有一些原理以及相关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词汇来描述。此外,教师在描述抽象概念时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自由发挥,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旦学生没有理解透彻,在下节课回顾知识点时,新的描述语言可能会与已有知识冲突,不仅没有强化记忆,反而新增困惑。以动画来表达抽象概念的微视频深度融合方法,可以将理论知识点的表达标准化,让授课与课程回顾时的内容高度统一,并且将公式与现象的演变高度统一。对于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类的抽象概念,网络素材资源较多,择优选取三维动画微视频进行再加工即可。深入学术前沿领域的抽象概念,比如在大三或大四开设的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则需要授课教师在学科领域具备深厚的知识和材料沉淀。除了学术期刊资源库所提供或者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一些科学实验短视频外,较为便捷的方法是通过数张动态变化的仿真或者实验图片来表达,并以此配合公式演算过程制作成独具特色的微视频。5.微视频的精准编辑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视频化处理后形成数个微视频源文件,需要进一步根据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知识重难点等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因素控制视频内容和时长,并选配适宜的音乐背景,满足教师对授课过程的精准把控。微视频作为内容播放时,如实验操作、手术实施、技术展示等,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编辑,去掉冗余部分,例如网络素材中的开头与结尾;对于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或者属于公共知识部分的内容,可加速播放;视频中有需要提示的部分或者画面有误导信息、画面中有明显的水印等,可以通过对该系列帧图像进行处理,以保证视频的严谨性。总体而言,为了保证视觉上的连贯性,微视频编剧可精确到毫秒级别。此外,微视频作为动态背景时,一般用于课堂知识讲述阶段,保持静默并且将视频内容缩短为数秒,不间断地重复播放。该方式可降低计算机系统负荷,保证文字动画的顺利演示,突出教师授课核心的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和师生互动等环节,增加课件的生动性。构图和抽象概念微视频是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除了对视频精准编辑外,还需要按照知识点的相关性或者层级关系,拆分成多个微小视频插入到多张连续版面中,以此来替代传统手动暂停的方式。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独立地重复播放,知识点间的链接不间断,有助于授课教师对课堂节奏的充分掌控。

三、动态视听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本节将“微视频深度融合的动态视听教学方法”应用在《光学工程》第一节导论课程中,并以大一年级的新生作为研究目标,进一步探讨动态视听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室的摄像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该方法怎样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中。1.动态视听课件的精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辨析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的区别。首先能够利用现有的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其次了解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光线、成像、像差(球差和色差)以及矫正方法;再次初识物理光学中光波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光的偏振、衍射、干涉;最后以几何与物理光学不同的应用作为结束。课件首先以蓝色星空的微视频作为背景,营造出深空的玄奥与绮丽。接着分别选取了生活中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的两个常见光学现象,以视频的方式串联在一起,由浅入深,抛出生活中的光学问题。用动画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两个几何光学知识,又分别以微视频的方式分别讲授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在物理光学部分,特别是光的波动性,将反复播放仿真动画,并将生活中的三维成像相结合,探究偏振态的应用。视频编辑软件采用CamtasiaStudio,该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视频封面和菜单、视频压缩和播放[9]。视频格式转换软件采用格式工厂,该软件支持几乎所有类型多媒体格式转换到常用的几种格式。课件总视频数量为29 个,总时长16 分45 秒。背景微视频2 个总计57 秒,实际视频播放时长15 分48 秒,占一节课的时间比例为35%。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如图1 (a)所示,课件视频类型主要有背景、现象、理论、实验、应用、导入6 个部分。动态视频背景主要以文字讲授内容作为衬底,使整个课件动态连贯;现象以生活中的具体情节作为分析,导入课程理论;理论推导是重点和难点,采用大量仿真图像来加深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基于讲授的理论,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视频来验证理论;最后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简述用到的基础原理。课程导入以前一节课程的知识重难点为主,本节课程以大一年级学生作为讲授对象,以几个常见的光学问题作为课程导入。如图1 (b)所示,视频大都在10 秒、30 秒、60 秒三个档,10 秒以理论仿真视频为主,30 秒为现象和实验为主,60 秒以实际应用案例为主。2.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基于小班化教学模式,班级人数为22 人。课后测验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授课完成后20 分钟填写第一次,1 小时候后填写第二次。题目主要为本节课相关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相关的视频,考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的实际教学效果。(1 )学生评价分析课程的适应性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分为非常适应、适应、一般、不适应、非常不适应五个级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微视频深度融合的动态视听教学方法,未出现学生难以适应的情况,呈现普适性的特点。选择一般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0%,适应和非常适应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比32%和18%。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对学习情况评价进行统计,45%的学生认为自己清楚本次课程的知识点,9%认为完全清楚本次课程的知识点。仍然有41%的学生在半知半解状态,在与这些学生交流之后获悉他们对几何光学的知识点掌握透彻,因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相关性高,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故而知识的吸图1 课件视频统计收较为容易且具有连贯性,但在物理光学方面,知识太过抽象,数理功底和该类光学基础知识欠缺,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着重强化。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 个学生(5%)未理解知识点,交流得知该生对数学类课程学习起来极其困难,已计划转移到非数学类专业学习,而如何增强该生学习数学类课程的兴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反应的是学生的主观评价,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则要辅以客观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参考李克特五级量表,分为非常清楚、清楚、似懂非懂、不懂、难以理解五个等级,在统计数据时用1-5 来代替。在学生自我评判的下方,同时提出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考点,以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图2 所示为学生整体知识掌握情况的统计分析,问卷设置为“分辨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由学生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问题设置为“简述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的典型特征”,由教师评阅确保问卷调查的客观性。从图2 可以看出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这一个小时里没有显著变化。其中有三位学生存在显著性变化,其中一个学生在第一次测试时为似懂非懂,第二次测试时为清楚,分析调查问卷和对话发现,该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学习数学类课程非常艰难,知识的掌握偏慢,理解吸收后掌握知识点;另两个学生知识点掌握不够牢靠,转移学习其他课程知识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显著下降。(3 )学生知识和微视频记忆情况分析本节授课内容涉及到7 个重要知识点,针对这几个知识点在记忆牢固方面进行差异化的统计和分析,总计147 份数据,其中84%的学生在前后两次知识点记忆没有变化。相较于经典的遗忘曲线而言,即1 小时保留的记忆占20 分钟前的76%,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明显提升。有4%的学生在课堂结束后,经过同学间的交流和帮助,理解了授课内容,记忆效果变得更加深刻;另外有12%的学生逐渐遗忘了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内容。对7 个知识点的辅助视频的学生记忆情况进行分析,同样147 份数据,保留的记忆效果为73%,明显低于遗忘曲线的保有率。当然微视频是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不要求记忆。优势是可以重复播放,课堂结束后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视频动画,强调或者帮助理解知识点,故而有12%的学生第二次测试时,视频记忆变得清晰,甚至有1%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此微视频的记忆牢固性达到86%,超过遗忘曲线10%。当然也有14%的学生逐渐遗忘了课堂中用到的微视频。

四、动态视听教学方法研究总结

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媒体,普遍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对此类知识的观感和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影音编辑技术以及课件无缝衔接转换的制作,将传统的讲授法和数字化音视频两种模式深度融合,形成微视频深度融合的动态视听教学方法。该方法在数学类专业课中具有普适性的优势,可以改善枯燥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辅助理解疑难知识点,加深授课知识内容的记忆。当然,针对小部分喜欢推理计算的学生,该方法会降低其学习成就感和过程感,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情分析把控难易度和节奏,并在授课时合理安排理论讲授与微视频演示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周清.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5):148-149.

[2]刘伦斌,孙可娜.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32):157-158.

[3]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9-52.

[4]戚建平,卢懿,汪亚勤,等.视频教学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J].安徽医药,2013,17(5):895-896.

[5]范福兰,张屹,白清玉,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24-28.

[6]张屹,黄欣,谢浩泉,等.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5):48-54.

[7]孙天齐.网络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及问题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22):329-330.

第2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将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融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以从启发式教学、培养探究意识、合理设计练习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积极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教学方法多数人认为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了。但教无常法、教无定法,这是每个教师都懂得的道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论相融合,探寻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教法进行探索,寻找适应自己学生的教法。

一、恰当设计问题,注重启发式教学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之一。但是,目前语文教师授课中所提问题并不都带有启发性。一堂课中如果知识水平的提问太多,所教内容就不会有深度;如果评价水平的提问太多,那么课堂就会因所提问题难度过大而缺乏活力。课堂问题要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参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很积极主动。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为例,授课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问:“今日罗布泊和昨日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此问为知识水平的提问,借此提高了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第二问:“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此问为理解水平的提问,不仅再次训练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能在下一阶段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环保意识。第三问:“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此问是从写法上探究,理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强化感情色彩。这是应用水平的提问。)第四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这是针对分析水平与综合水平进行的提问,让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整个问题设计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把握整体,注重启发,加强针对,注意反馈。

二、培养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学习方式。问题意识强的班级,学生就爱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发现问题,口才好,感情丰富,解读力强,课堂生动活泼,个性得充分发展。

1.树立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走到学生之中,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敢问,在问题初期,可能会出现问的不到位、或不深,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及时解答、释疑,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化,把学生变成要问。当然在提问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差异。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要给你鼓励、评价,把“言者无罪”“问者不错”作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让学生对提问的问题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问题的质量,养成习惯。  2.把握好讨论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要结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一般说,问题要求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完全一致,学生仅凭记忆就可以解答,则这样的问题太简单。反之,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则太难。好的问题的难度应是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由一定的联系,但不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运用旧的问题学习新的问题,也就是问题通过学生努力可得出,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同时,问题设计应让学困生“吃饱”,优等生“吃好”。设计上要注重个体差异,体现层次与梯度。

3.把握好讨论问题的时间。教师在讨论前就规定好讨论的时间,以此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做好巡视指导,就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发言交流等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课堂讨论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其探讨的结果是开放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讨论后的交流中,只要学生的答案能有新的启发,获得新的理解,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

三、合理设计练习,注重练习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在各地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训练的环节直接安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大胆地尝试与革新。正确的当堂训练应是对学生动口、动笔、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应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的有梯度的训练;应是能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学习能力的训练。

练习是比较实在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又是灵活多变的,根据文本和训练要求的需要,各个环节可以相应调整训练的时间。难度较大的教学篇目,则加大学习时训练与巩固是训练的比重;较容易的教学篇目,则加大拓展训练的比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体现训练梯度。训练环节应环环相扣,前训练环节为后训练环节服务,体现层层递进。让学生真正做到练有所获。

在课改实践这一“宇宙人生”中,每一位教师都要能“入乎其内”,潜心实践与研究,同时“出乎其外”,在倾注热情的同时,对课改实践的现状作出冷静的反思,理性地审视当前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切莫把流行当可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第3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14-02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意义重大。为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建立起网络课程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1-3]。一些课程网站开始被大家熟知,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w.com/)、爱课程网站(http://icourses.cn/home/)、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等。网络课程的改革浪潮无疑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本文在分析网络课程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构建一种融合式教学方法(Fusion Teaching Mode)。该方法基于网络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应用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扩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改善课堂教学学时和内容有限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通过两轮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当前网络资源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一、融合式教学方法

1.网络课程及其特点。目前网络课程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课程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学习手段的角度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网络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中则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上述定义来看,网络课程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课程的功能,“网络”是其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最主要因素,它必须通过网络平台来实施教学活动。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4]:

(1)开放性。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教与学的双方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课程教学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不同时空的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和学习。

(2)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由于地域、学校办学力量和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往往使教育公平性难以实现。而网络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平等地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获取更多、更优良的教学资源。

(3)互动性。互动性是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网络课程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互动学习,拓展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学习问题,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提高课程质量。

(4)高效性。高效性在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相同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网络课程可以不受场地、师资等有形条件的影响,在投入同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接受课程的人数会大大增加。

(5)自主性。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网络课程使学习活动的主体更加具有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要靠个体的主观意愿和主观努力,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已开始应用于高校课堂,不仅实现了共享无穷的网络资源,还实现了网上练习和测试、网上论坛和答疑等双向交流。面对蓬勃发展网络课程,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讨将网络课程融入课堂的创新教育方法,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熔成一体,它体现事物间的“交织性”。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方法依托网络平台对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将教学各环节通过网络交织在一起,达到深度融合。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思路见图1所示。

图1 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框图

鉴于目前网络课程软件平台和高校教学的实际,融合式教学方法设计为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两大部分。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导,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和重要内容。网络学习则以学生为主导,通过网上助学、网上实践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课程的练习、作业、答疑等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完成,并将这些网络学习设计成学生必须操作的环节。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和质量评价等以网络课程为纽带,从而使课堂与网络相互依存,相互交融。

二、教学应用与实践

随着测试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并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已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解决机械运动参量测试与分析相关问题。然而,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困难,一些信号处理内容也感觉抽象。由于课程涉及较多内容,教师也时常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系统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有必要通过网络课程,将不同知识进行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

1.课程网站建设。自2011年开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依托三峡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求索学堂”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网站基本内容按常规设置,栏目有课程描述、教学队伍、建设规划、课程资源等。为突出网络学习功能,重点在网上助学、网上实践、网上互动等网上学习栏目进行建设,充分体现融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图2-4分别为网络课程网站主要栏目、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的截图。

图2 课程网站主要栏目

图3 网上作业

图4 网上答疑的截图

2.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基于网络课程开展融合式教学方法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相结合,利用网络课程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2012年、2013年两轮教学班实践,网站学生约200人,人均点击率40次以上,取得良好效果。在融合式教学方法实施中,一些具体方法有:

(1)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互促进。网站提供课程教案、课程录像、例题讲解及名师精讲等网上助学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论坛和分享更多资源。同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穿插一些网络课程资源,既增加课堂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课程。

(2)师生互动与网络课程相互融合。自网络课程建设以来,所有作业、答疑等评价学生成绩的环节均通过网络完成。作业一部分设计成网上直接作业,主要是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及问答题等。另外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线下作业,同时设有提示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解决。

网上答疑取代了课堂提问,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答疑都公布在网站上,可以起到助学作用。其他如网上论坛、网上测试等网上互动栏目,也对课程学习有很好的帮助。这些互动栏目信息通过分析,可以掌握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与改进教学方法。

(3)教学效果与网站建设相互依存。网络课程实施效果可以通过上网点击率来判断,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量是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建设课程网站。《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网站通过增加仿真实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课程设计案例库、模拟试题库等拓展学习栏目,拓宽课程内容资源,吸引学生浏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结语

第4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和发展,它广泛的应用于众多的行业,如通信、银行、电力、农业、林业、交通、工矿企业等。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相应的,数据库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培养具有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是许多高校计算机学院教学任务的一个重点。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既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关系代数、规范化理论等),又含有较多的专业技术(如数据库设计、SQL语言运用、数据库实现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各知识点利用板书或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布置少量习题供学生课后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函数依赖、范式和模式分解等往往是仅进行了机械的记忆,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记了知识点但不知其所用,遗忘较快,而对技术实践性强的知识如SQL语言、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等,学生若仅听老师的讲解,最终将会导致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具体的数据库工程任务。为了增强数据库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数据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任务驱动和案例相融合的数据库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1 数据库中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所用到知识技能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相关案例的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针对数据库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较强这一特点。单纯的传统课堂讲解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将案例教学法引人数据库教学中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点较多,很难用一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经典案例。本节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堂教学的应用。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与技术是数据库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诸如函数依赖、规范化、范式、模式分解等。单靠教师在课堂逐一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的学习,不知所学具体用在何处,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教学中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逻辑设计部分所包含关系模式设计的内容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与讲解。该案例主要涉及超市系统的数据实体和属性分析、具体关系模式的设计、基于不同范式的数据库操作效果、数据库的改进等内容。利用案例,在教学中可综合课堂讲解、问题分析、课堂交流、效果演示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该案例,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范式知识时,教师可预先给出满足2范式的关系模式,可由学生亲自动手对基于2范式的关系模式的数据库表进行操作,继而引导学生对操作时遇到的某些插入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和集体讨论,进而鼓励学生给出解决办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学习和讨论,许多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2 数据库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动机的驱动下,对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学习和灵活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数据库的众多知识技能均和工程实践紧密相联,学生的任务题目和完成任务的环境较容易实现,通过自主探索和积极学习,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主体转变为自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主体。本节以数据库SQL语言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SQL语言的特点是语法知识较多、高度的操作性,学生若在课堂上仅听教师的讲解或看演示例子,实际工作时往往会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为此,在该知识模块的教学中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进教学。将SQL语言的练习分成多个子任务,如关系表的查询任务,视图、存储过程和函数的实现与调用任务,完整性约束实现任务等。学生围绕着各个任务进行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起了引导的作用。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大提高。

2、融合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数据库教学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依旧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听,动手机会较少。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对关系表中的信息如何查询,如何删除等,学生往往是课堂听的挺明白,过后遗忘的也快,对数据库的许多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理解不深,尤其是数据库的技能操作方面,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同时,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无法较好的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数据库的知识点较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难易差别较大,任务的划分和分配难度较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但很多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一些困难往往就止步不前了,尤其是对自学能力稍低的同学,突破各种难题的难度较大,容易打击信心,经常半途而废,分配的任务最终流于形式。

为了弥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本文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起来进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依据案例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案例主要分为引导案例、任务案例和扩展案例三类。引导案例主要是教师在课程开始概要讲解的一个案例,引导案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简单易懂、涵盖基本知识点和技能。引导案例的讲解要求精要概括,使学生从整体和基本结构上了解案例,对该案例各个部分所需的基本知识心里有数,为完成后续的任务打下基础。例如,可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包括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该案例由详细的文档和成型的软件组成,教师依据文档和软件进行概要讲解和功能演示。引导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进一步将任务案例划分成多个子任务分给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为便于指导和比较,教师可预先完成任务案例的文档和软件,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提供给学生。任务案例的特点是难度适中、涵盖知识点较多、功能较多。任务案例可设为1个或多个。例如,可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任务案例,将任务划分为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实现与测试等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交替轮换子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在学生完成了任务案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利用扩展案例再做一次概要的课堂讲解。扩展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程量,和实际工程紧密联系,高于教学用例。例如银行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大型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扩展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深的体会数据库知识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3类案例中的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尽可能多,统一称之为整体案例,利用整体案例组织教学能节省时间,使学生能系统自主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但利用整体案例进行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跟不上节奏。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且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引导案例和扩展案例还可划分为众多子案例,如图1所示。任务案例相应的划分为一些子任务供学生阶段性完成。

例如,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则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可划分为引导子案例。相应的,作为学生任务的1个或多个任务案例的实现部分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划分为任务子案例。扩展子案例类似划分。例如,教师首先可讲解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引导子案例,接着将任务子案例的任务题目分给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再选相应的扩展子案例进行总结提高。接着进入下个子案例的循环。当各个子案例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做整体案例的总结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整体案例还是运用子案例,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如重点大学学生),则选用整体案例;如果基础较低则用子案例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除了教师正常讲解案例知识点和正常的任务指导之外,还采用了以下新的具体教学方法:①案例的整体演示和软件体验法。无论是利用整体案例还是划分的子案例进行教学,课程开始我们会将精心选择的引导案例进行课堂演示,同时分发给学生进行功能体验。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以较好的感官操作体验带动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有个整体的认识。②网上即时交流研讨法。任务分配后,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时间是课堂之外,为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了学习群。任何一位同学均可将所遇到的问题即时在群里或单独和群成员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可就该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群,教师可即时和学生沟通、传递资料,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点拨。便捷的网络工具的应用使教师对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补充。③优秀学生讲座法。学生们将案例的全部任务完成后,将会形成一个较详细的文档和一个小型数据库软件产品。教师挑出最为优秀的作品,教师概要评价后组织完成作品的优秀作者做一次完整的讲座。讲座包括完成任务的准备、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同学问的合作情况、知识点的体会、作品的自我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等内容。任务结束后选拔优秀学生做讲座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榜样的力量又能进一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第6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慕课;传统教学;高职高专

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以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载体,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用来帮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种的学习资源,以提高全人类的技能。慕课新型学习方法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然而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同时,同样需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器材、教学资料等以迎合慕课的发展,且离不开学校与教师的与慕课相互配合。

一、慕课的发展历史

慕课最早在2007年开始了网络课程,在2011年开始了迅猛发展,目前有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供应商提供免费网络在线课程。2013年,中国也加入到慕课的行列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加盟edX,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各类网站也紧跟慕课的发展,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络学习平台或视频,如:网易,腾讯,搜狐等。另有时下最流行的弹幕网站:ACFUN(简称a站以及BILIBILI(简称b站)。这些新颖的学习方法丰富了学习者的内容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交流。

二、慕课的特征

慕课在国内可谓是蓬勃发展,诸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将慕课更好的引入到教学环境当中,以最大化慕课的优点。慕课有以下特点:首先,MOOC平台的的规模很大,学员来自全球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至2013年,Coursera注册用户数己超500万,开设课程超过450门,加盟院校90多所。其次,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资源分享者将丰富的各类学科知识和信息到平台上,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导向选择学习内容,只要通过网络都可以进来在线学习,解决了学习者的时空限制,符合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MOOC平台上的课程可以不分地区,避免文化差异,即便学习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都可以在线获得学习。再次,慕课突出互动性,自主性。MOOC平台上的学习内容,包括看视频、做作业、考试,交流等都是在系统平台上完成,学习者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例如论坛、博客等与一同学习的人或者老师进行交流。系统对在线学生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课程学习轨迹、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能更客观科W地评价学习的整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为更好地展开教学、评估学习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等提供服务。

三、慕课在高职高专院校环境下存在问题

由于慕课在当下的迅猛发展,且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新兴的教法中已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体系的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到课程设置传统思路的影响,某些高职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课程和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不是很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照本宣读,都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没有和企业以及其他高职学校相互学习互动,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更是偏少,大部分课时都是接触基础英语,这些对他们本身的学科用处不大,渐渐的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课本为中心,尤其是在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衔接时,没有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忽视了行业差异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力考试(A、B级),在教学中缺乏真实环境或是实践场所进行实际操练,对学生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

(三)师资力量薄弱

在师资方面,多数高职英语教师缺乏“双师”素质,没有第一线工作经验,对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不甚了解,更对专业英语的理解不透彻,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比较保守、僵化。例如,部分老师教了3年的计算机英语,但是却从未更新过相关知识,特别实在计算机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四、构建慕课与传统教学混合式课程模式

(一)构建慕课与传统教学向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与慕课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传统大学有其自由的教学特色,课堂上有教师的讲述,学习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慕课无法达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辅导、面对面交流的探讨的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所产生感情。而传统教学也无法达到慕课所给出的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已经更丰富学习内容,从里一个方面来看也许还避免了某些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因此慕课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根本上还是无法代替传统的教学。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慕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有面授、讨论课程,更有上课前后的视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慕课和传统教学各具优势,想要使两者很好的融合达到最大的效果,本文暂提出几点实施方法。

(二)慕课与传统学校相融合的模式

慕课突破了学校和地区的限制,因此各大学间可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资源配置,至少在同省同地区的某两间大学可以结成校际合作模式。将此两个学校优秀的教师慕课的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从而开启优秀跨校的外语教师团队,由来自两校的学生点播学习视频,联盟的学校可以共享平台慕课视频,慕课的内容也同样可以作为学分使用,可分为大班授课(类似于公选课)以及小班授课(类似于讨论形式),最后可采用联盟统考的方式或则累计学分的方式进行考核。采用校校合作的方法有利于学校扩大在本地区的甚至本省的名声影响力,从而提高大学在学生界的占有率及认知度,扩大影响,所以慕课不失为一种占领教育市场有效的方法。

(三)慕课与传统教师相融合的模式

近几年外语教学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效果不显著。慕课的出现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原本需要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提前录制成视频放到慕课,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到正式上课时对于自己不懂或者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多加学习,老师亦可以通过互动、练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促进学习。其次,教师更应该通过慕课来了解学生兴趣,精选学生喜欢的知识点,做到终身学习。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不能跟得上时代和知识的进步,教师要借助慕课来交接最前沿的知识,做到将知识与现今的流行现象结合起来。学生喜爱的老师必是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头脑,所以教可以通过慕课平台与有其他院校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扩充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技能。

(四)慕课与传统师生关系相融合的模式

第7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做人的重要职能。本文通过对“二引一结合” 教学方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典型案例把《基础》中的理论变成现实,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达到《基础》课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

“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就是在05新方案(2005年,国家教委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后,不断探索和总结,集众多教学法之长处为一身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中的“二引”是指“引入”和“引出”。“引入”是指把CCTV播放的人物故事通过多媒体或通过讲述CCTV播放的人物故事“引入”教材,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把CCTV播放的人物故事和教材“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接着,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引出”教材,把同学们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达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

一、“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渊源是国家的政策以及《基础》课教学的实际

“二引一结合”教学法是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基础》课教学实际,在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教学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大学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这是党和国家对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充分说明了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必须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而且强调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教学效果。“二引一结合”教学法就是把《基础》课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CCTV播放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具有贴进实际,从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特点。“二引一结合”教学法是具有开拓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基础》课“绪论”中,谈到了《基础》课学习方法,“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这就为“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的提出提供了政策和理论的支持。

“二引一结合”教学法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应用。就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故事或走向堕落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故事“引入”课堂。这些先进人物的故事,经过CCTV的宣传,先进人物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已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偶像,把这些人物的故事和教材完全“结合”起来,以达到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基础》课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而“引出”教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向先进人物学习,摈弃违法犯罪的行为,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CCTV播放的人物故事为《基础》课教学提供了案例素材库

CCTV播放的先进人物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典型的案例素材,而CCTV播放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也给大学生“吾日三省吾身”提供了反面的素材。

CCTV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建设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在校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中央媒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电视媒介看到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故事,有的先进人物本身就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或是当今最令人感动的人,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一些走向堕落的违法犯罪分子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如作为CCTV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在过去的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亿万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令人感动的人物。这60多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共产党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更是肩负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们学习的楷模,这正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素材。

三、“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

“二引一结合”教学法的应用前期准备是“寻找案源”。就是根据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情况,查找CCTV播放的相关人物故事,包括正面的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人的不文明现象,甚至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故事。“二引一结合”教学法应用的第一步是“引入”,即课前入境。在《基础》课每一章节课开始前,教师针对学生每一章节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典型的反面教材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要讲的教学内容当中。“引入”主题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让同学们思考、讨论,从这些英雄人物故事当中,他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我们?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已经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陷入的深深地思考当中。学生认为思考成熟后,大部分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紧接着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也就把先进人物事迹和教材很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教材内容和先进人物事迹的“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简单化,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学生的思想心灵也受到很大的触动。先进人物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楷模,而不文明甚至违法犯罪人物的故事成了反面的典型教材。这样才是真给学生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四、“二引一结合”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案例——《基础》课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本章节的教学目的是: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理论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结合近年来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青年大学生,对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没有深刻的接触和了解,这一代青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入学前少有同学有集体生活的经历,在家中更是备受呵护和关爱,因此要针对性的对他们经行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立后,就要寻找用以“引入”的案例,青年大学生有激情容易被感动但同时他们又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读能力对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有着自己的解读,选择案例时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把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同时把握好青年人对要的兴趣爱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要讲的教学内容当中。

本章节中选择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徐本禹作为引入主体。引入徐本禹作为教学案例的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徐本禹在没有“感动中国”前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和要授课的同学在心里、年龄、知识层面等有相似之处——引起学生共鸣,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徐本禹放弃上研究生选择下乡支教虽抉择艰难但动机简单;再次,徐本禹是在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最后,徐本禹被评选为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这样,通过教材内容和先进人物事迹的“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简单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学生的思想心灵也受到很大的触动。徐本禹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楷模。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出”教材,也就是要就学生在课后,要时时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基础》课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教书育人,育人为本。

参考文献

第8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金融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金融学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宏观经济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对金融理财与风险控制的深入认识,是一门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学科。金融学教学的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十分复杂,应用于实践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是十分复杂的。当前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方法上甚至是教学理念上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金融学教学中这一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的学生并不能满足金融实践领域人才稀缺的需求,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实践中的问题也不能应用理论进行解决,这就使得金融学教学与实践需要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金融学教学中,涉及了繁多理论上的专业术语和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学生与教师都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的思考与探索的。此外,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学府都没有设立实践应用的设施与场所,课程安排上更是缺少实践这一环节,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的机会,学生自然无从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对于所需处理的问题也是无从下手。

    (二)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有限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也展开了教学,但是很多的学校或独立学院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还存在着不足,教学人员的教学方法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目前很多的高校教学人员都是从其他院校聘任来兼职的、从退休教学人员中返聘回的、还有很多的是新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三种教学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高。这三种从教人员并不能说不能胜任金融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在他们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存在着临时打工者的心理,内心对教学任务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价值感,不如在自身的岗位或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有激情,也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际教学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入。而引进的新毕业年轻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系统的学科结构,充满活力也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他们很多并不是师范类的专业毕业,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系统的概念,又没有教学经验,虽然愿意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是在学习教学方法和应用教学方法。以上所述事实对高等教育的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着障碍,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方法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应用,难以满足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

    二、新时期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等教育机构在规模、形式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区别,在培养实践所需人才的目标下,针对不同学校的在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应当结合学校在金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点,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课本,教学时利用更多的案例分析等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级别、不同级别的高校都应当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上的交流研讨,并积极探索各类院校不同的教学方法,听取基层教学人员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当结合实践,根据不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不同需要基础上,选择当前金融领域中最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讲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形成院校自身的教材课程内容,这样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机构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金融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时期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

    (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金融学教学关系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开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人们的投资理财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何种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因此金融学教学方法上应当更注重指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理论知识的水平。例如结合当前金融环境让学生进行投资理财的分析判断,创设一种金融危机的背景,让学生进行应对对策的分析等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要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启发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上的告知。学生即使发现和感兴趣一些实际问题,也往往不会总结,此时教学方法上的引导就能够发挥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还可以通过院校与实体金融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专门型的人才,利用企业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院校能够掌握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以此为切入点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这样的合作不仅仅让学生有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也让企业得到了最先进的理论指引,在发展上也能得到更为坚实的动力。

    (三)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与能力

    新时期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依靠基层从教人员,从教人员掌握最全面的教学状况,也是最具改革创新的主体。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不断提高从教人员的改革创新能力,建立起提升从教人员能力的培训进修体系,帮助其进行业务上的提升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做更多的传授。对于兼职和退休返聘的从教人员,应当建立起他们对工作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在教学中积极努力的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培养出更多出色的学生。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动力还要适当的引入激励机制,对于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具有出色贡献的教师人员要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促使金融教学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激励机制应当是双方面的,对于教师努力研究的成果要积极的予以肯定和认可,给予精神鼓励,同时还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从教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整个金融学教学改革也能够产生动力支持。各高等院校之间也可以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交流研讨,报告自身所实行的教学方法与成效,为各高校之间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借鉴,为教师进行改革提供参考。高等教育机构提高从教人员的教学方法改革能力也可以利用与金融实体企业合作的方式,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实践,以便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学。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当前金融学教学中以教师为核心、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出发,学生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并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师方面,要努力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应用,如电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以此作为工具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金融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篇: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