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内控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内控制度建设

第1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运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既复杂又科学的系统,一般而言,该控制系统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职责控制三个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管理知识、管理意识、管理方法与管理者的素质相对落后,若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很多单位面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将无所适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速度将不可能太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这方面的体会是深刻的,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很多单位的自觉行动,但因受自身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力不从心,工作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基本受限于注册会计师的经验与水平,对客户单位的咨询和指导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运行。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而且也体现社会性的要求。因此,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和保证单位履行国家法规政策职责的控制等规范性的控制标准,应视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一项规定强制执行;对于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方面的示范性控制标准,作为单位实施此类内控制度的参照标准,鼓励执行。 

    在推动内部控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它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可以根据财政部门接触面广、便于组织等优势,主动指导,组织经验交流,帮助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离不开社会力量,评价和指导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和咨询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注册会计师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人力资源和经验的优势,通过审计和咨询服务,协助客户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将成为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与社会中介的力量还可以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政府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人力和智力,协助政府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规定在企业会计报表年审计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专门提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的报告,并要求该报告与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一道向该单位会计信息法定的使用者公布。中国财经报·张先云

第2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

一、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务实合法、积极灵活地制定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二)相互牵制原则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使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控制,同时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协调配合原则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五)整体结构原则

各个控制点设立要齐全,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内控体系的控制点连成一片,使各部门具体控制的分目标与企业整体控制的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机构内控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为了便于内控作用的发挥,横向控制上,要求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纵向控制上,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的货币资金要按现金管理办法,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现金定额制度、现金管理牵制制度、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现金支付审核制度。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查库制度、银行对账制度,并明确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

(三)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审查,使企业财务预算更具科学性;二是严格预算的执行,这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三是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这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重要措施;四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加强财务预算的检查与监督。

(四)成本费用内控制度

一是对企业内部费用制定相应的定额,加强费用定额的管理;二是对费用支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并按预算拨付各项费用支出;三是建立费用支付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对费用支出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审批人审批并按审批程序办理支出。

(五)对外投资内控制度

一是实施对外投资项目,必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由被授权的单位或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二是单位应当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和控制,严禁设置账外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三是投资资产如由本单位自行保管,必须执行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

(六)债权债务内控制度

一是建立各项应收款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对外发生应收款。建立应收款管理新机制,即实行销售人员风险抵押金制、以回收款为主的销售激励机制以及应收款损失赔偿制度;二是建立应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发生应付款要讲效益,要有投资回报,同时建立逐级审批制。

(七)财产物资内控制度

一是要建立对外采购审批和审核的程序,会计人员在采购结算之前,要对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查核对;二是建立财产物资保管责任制;三是定期或不定期抓好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八)电子信息管理制度

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九)风险防范制度

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上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种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如,为防范合同风险,单位应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约监督与违约应对控制措施,以及设置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和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规避和控制企业所面对的筹资、投资、信用、合同等风险。

(十)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使职、责,权、利相统一,做到控制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定奖罚,以增强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监督机制是提高内控效果的保障

(一)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二)加强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由于它对企业的管理风格、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方面均熟悉,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方面,使其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成为可能。但因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机构,独立性相对较弱,为了全面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还必须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查,逐渐形成一套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监督体系,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营效率。

(三)做好内控评价

企业的内控评价机构首先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执行评价事务时不受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重点是测定内部控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特别要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不断改进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第3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控 制度 完善

随着全球经济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将会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市场挑战。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空间,要求企业必须重视风险控制。不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或者商业银行,都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风险管理原则与内控,重视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降低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风险管理理解为,企业领导者对可能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生产的消极因素或者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制定具有执行性的相关措施进行合理控制。风险管理体现出企业日常管理的可预见性。所谓内部控制则通常可以理解为企业日常管理的时效性,体现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针对某一目标或者计划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单从定义层面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从企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看,两者相互辅佐,相互依存的。笔者认为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内控制度才能抗衡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则又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度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中都存在风险,不存在万无一失的运行机制。纵观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少风险管理文化的现象。导致管理者不能及时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相应内控制度的必要性。企业缺少风险管理文化,导致企业所有人员均缺乏风险意识,不能正确认清自身在工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与职责。

(二)管理人员缺乏充足的事项识别能力

企业确定战略发展目标后,需要认真分析可能会对战略目标实现产生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正确对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机会与危险。管理人员缺乏对事项识别的重视,导致不能正确分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事项。缺乏足够的事项识别重视度,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促使更多的经营或者生产风险产生。

(三)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建立完善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一。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向,了解实时动态,并及时获得正确的信息,制定相应的措施。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善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导致内控控制失去本身的时效性。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覆盖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的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前景,同时需要应对更多竞争。多元化发展成为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有效发展策略。多元化发展促进企业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要涉及到所有生产环节,扩大内控制的影响范围,实现对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全面覆盖。

(二)独立自主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作为企业的独立制度,需要具有独立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我们需要将内控目标根据不同目标,不同人员,分割成若干个内控目标。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内控目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内控目标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落实企业人员的责任范围,提高内控制度的可行性。

(三)协调性原则

企业有多个部门,要想获得内控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增强内控制度的协调性。才能保证企业多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有序,保证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如此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工作机制中的问题,并克服工作困难。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理念

企业人员是否产生风险整体框架理论认同感,是企业内控控制理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内控制度依赖管理人员的决策,同时也依赖普通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认同。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文化,且匮乏创新有效的内容控制理念等问题,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养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控理念,发挥内控制度的效力,发挥其作用,不断规范企业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与科学合理性。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构造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文化。首先针对的是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内控制度框架理论,充分了解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风险,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措施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风险管理意识与内控意识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塑造相应的文化。其次通过优秀案例与精神物质奖励等手段,引导企业人员形成风险管理与内控意识。通过实际案例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在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职责。通过精神物质奖励激发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二)识别核心业务流程,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控控制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增强管理人员事项识别能力,避免出现生产经营活动偏离内控目标的现象。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为目标,在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基础上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评价机制

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缺乏相应的评价系统的情况也更加严重。建立内部控制度的同时,需要相应的评价系统进行正确评估,了解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果。企业需要重视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评价系统,构建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有效的内部信息沟通网络,利于企业内部人员在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但是多数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相关投入较少,不能使用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信息传递,企业通畅的信息沟通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一。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并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选择相适宜的信息系统,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加强企业外部信息获取能力。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保证决策层能够及时收到信息,建设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

五、总结

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内控制度,利于实现企业内部日常工作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等。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在严格控制之中,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监控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评价制度,不断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内控力度与内控水平,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道路上,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我们需要借鉴学习优秀案例经验,尊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石阅兵.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第4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股份制企业;保险经纪;内部控制

一、股份制保险经纪企业发展现状

保险经纪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以客户为主体,根据不同的顾客群体特征制定不同的业务方案。保险经纪人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双方都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彼此需求,使投保人的公平权益得到保障,进而促进保险行业市场更加健康、均衡的发展。保险经纪行业在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迅猛,但其内部治理的水平未能及时跟上发展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随着一些行业违规、违法事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诸如盲目逐利、诚信缺失、非法集资等,暴露出了一些保险经纪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投保人在参保前需清楚了解实际情况,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合同。但现实往往是投保人由于保险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局限性,无法购买到真正适合自身需要的保险或者得不到及时理赔,投保人的主体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力、缺乏过程监管、风险防范手段单一等,导致经纪公司频频发生操纵价格、联合欺诈、虚假宣传等违规现象。因此,企业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帮助企业科学防控风险,增强竞争优势,助力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些保险经纪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监事会没有掌握实际的监管权力,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结果容易受到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管理者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推动力度不强,权力制衡机制缺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相对无序、混乱,容易引发一定的风险隐患;在内部治理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控制模式由经纪人主导,外部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可能导致一些经纪公司代收的客户保费未能及时支付到保险公司,耽误被保险人启保,甚至挪用或者贪污保费。

(二)重业绩、轻管理,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保险经纪企业大多经营规模较小,承担着较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不断拓展经营业务,促进资金周转成为当前企业主要的经营模式,重业绩、轻管理成为普遍现象。而企业管理者在发展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有力推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在各行各业都积极促进财务人员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仍然将财务人员的职能局限于财务会计的职能权限中,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导致企业风险内控体系的建立局限性较大,风险管理的范围较窄、各部门联动性不强、风险控制的力度较弱。

(三)内控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大多数保险经纪企业将企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企业的资源型、市场型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为企业培养出能够创造辉煌经营业绩的销售型人才,使企业中一些内控管理能力强、风险防控能力高的管理型人才得不到重用。保险经纪行业是新生的行业,一些运作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需要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才。但由于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是从业务岗位提拔起来的。这些人员对财务相关知识技能掌握不够,对保险经纪业务了解不深,不能掌握业务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能力水平不高,导致企业难以构建出强有力的内控体系框架[2],严重削弱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由于才能无法施展、发展空间有限,导致企业的财务内控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企业应建立内控业务流程,完善系统建设,将业务、财务、行政、人力等一切管理工作流程化、系统化,保证内控信息有据可查,内控管理高效、有序。

(一)完善内控体系,加强资金监管

首先,保险经纪公司应建立决策、监督、经营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要充分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研究内控有效策略,估计风险水平,审查内控报告,积极推动整改;要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内控效果进行监督;经理层要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清晰的授权管理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战略目标要求执行相关决策制度,形成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其次,企业要按照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原则改进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框架,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树立内控制度权威,保障内控相关责任的有效落实;然后加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分析反馈等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明确预算管理目标、建立管理标准、科学划分预算项目、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及时发现并进行预算纠偏,对于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强化预算支出控制,保证企业内控系统的稳定有序运行;最后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以及实物资产岗位管理制度,保障资产资金安全,加强制度执行过程监管,结合业务与财务融合的思想将财务内控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不同流程环节的内控监管制约,发挥不同岗位部门内部控制的协同联动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互相监督的内控管理组织结构,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如设立专户代收保费、代付赔款,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障资金安全,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二)改善内控模式,深化监督稽核作用

企业要以市场竞争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制定交易价格,通过对市场趋势的深入调查制定标准成本,科学的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成本纠偏措施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同时把握财务转型机遇,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内控中的职能作用,拓宽财务管理范畴,改变财务控制模式,全面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如:建立财务委派制度,实现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另外,在加强内部监管的同时配合外部审计力量,深化监督稽核作用。要提高监事会等机构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企业的相关制度及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企业内控闭环管理体系的形成,最大程度上促进股东权益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合规经营。企业要根据审计内容,综合全面审计、重点审计以及抽样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强化企业的审计监管作用,如针对业务内容可采用抽样审计方式,抽查客户档案或者检查业务流程的合规性,而经济责任则需进行全面审计,利用约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

(三)健全风控机制,加强人员培训

一方面,随着行业日渐成熟,企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多样化,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成为企业当前的紧迫任务。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风险防控,企业首先要成立专门的风控团队,组织开展企业的各项风险内控工作,通过分析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在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的业务环节设置关键控制点,对处于控制点的人、资金、业务等加强控制监管,提高风险内控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强化专业内控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加大风险内控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认知水平,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开展相应的内控管理技能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财务内控管理能力。同时,引进一批高水平的财务内控人才,对企业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加以指导。给予财务内控人员良好的发展平台,为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人才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在企业全体人员的协调配合下,通过制定有效的内控制度法规、内控管理目标、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强化监督管理等方式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保障企业的股东权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摘 要 在建设期间会发生大量的工程建设行为,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这一阶段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内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投资大、周期长、工艺流程复杂的项目投资而言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解决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等与内控制度体系合规性要求,规避建设风险,本文从项目建设的特点、项目建设与内控制度体系不同步的表现,提出了围绕项目业务发展,从顶层设计同步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期内控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项目建设 内控制度体系 顶层设计 业务权限手册

一、项目建设的特点

(一)项目前期时间长、前期费用大

本文项目是指按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要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从项目筹备、立项、取得“路条”、最后被核准需要较长的时间,短则二、三年长则六、七年,或者项目没有被核准取消了。项目核准需要各种需要独立、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出具相应合格的报告,如环境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资金落实情况等,出具相关报告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二)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

项目建设工艺流程复杂、设计施工要求高,往往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规模大。由于建设项目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涉及多个专业,投资额大,这就要求项目建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

(三)项目建设意义重大、涉及面广

项目投资建设一般具有较大的经济利益或战略目标,同时受到各级政府的机关部门的监管,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税收缴纳、解决就业等各个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自身商誉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具有一次性和单向性

表现为投资建设地点一次性固定,建成后不可移动。项目投资额大、影响大、涉及面广,一旦开工后就朝着目标单向进行,不可逆转,不能重头再来。工程项目建设一旦开工建设并完成,不可能重新施工设计、改变用途。

(五)组织机构不太健全

项目建设从筹建期到建设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前期可能机构单一、人员少、业务量小,一旦项目被国家机关主管部门核准,项目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大量专业性人才。

二、项目建设与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同步的表现

(一)项目业务发展先于内控制度建设

在项目建设阶段,可能受进度计划、上下游产业链统筹、各级部门对重大项目的要求等各种原因需要加快进度安排,在实际项目业务发展建设过程中,按照有利于加快项目建设、简化各种手续开展业务,事后再建立内控制度加以规范,或者只是在某个节点上凭以往经验开展项目建设最终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项目业务发展,有人认为建设期在某些环节上建立内控制度是对项目业务发展的阻碍,在本来项目建设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复杂、拖延项目建设。

(二)重项目建设轻内控制度建设

在项目建设阶段,以如何实现安全施工、高质量完工、如期建成投产为目标,重视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的控制和管理。事事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轻视内控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没有固定或专业的人员或机构开展内控制度体系化的建立。

(三)各种管理规定相对独立、分散

在项目建设接受不同上级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监管,建设期也有如《项目管理手册》、《项目执行计划》、《HSE体系》等不同侧重点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其实也就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只是侧重点不同,分散在不同制度体系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面的内控制度体系。

(四)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不全面、不系统

建设期由于组织机构不太健全,人员不可能完全到岗,部门之间职责没有清晰界定,在内控制度体系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同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范围在国家法规或上级企业的要求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全面、不系统,最后造成内控制度形式多样、不同制度间冲突或矛盾点多。

(五)项目建设管理与内控制度建立的灵活衔接

企业在建期间往往处于事务繁杂、工程、进度、费用、安全齐抓的情况,各单项工程交叉作业,业务界面很难划分清楚且制度不健全。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内控很难有效开展。使项目建设在赶进度保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建立符合相关法规监管的内控制度体系,需要灵活衔接。显然,现在二者的衔接还是不够的。

三、项目建设期建立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高管层高度重视

从建设期开始顶层设计内控制度体系,应从“顶层开始”。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和有效实施,需要高管层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项目建设开始,将高管层关注的重点制度化,规范化并有效的执行下去。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推动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能自上而下贯彻管理层的意图。2006年财政部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统一和规范,引导企业提高认识,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从而有利于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这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

(二)围绕项目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统筹全局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要按照严格、详细、具体的原则,以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板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操作实施细则。由于项目建设期的特点,必须进行深入的按业务板块、项目业务发展周期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有重点、有目的的专项调研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内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内控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上下结合,合理有效地制定制度。从项目业务发展为始点,项目业务发展中的关键点为控制点,以项目业务发展需要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时上下互动,才能有效的解决项目建设期实际业务与内控的矛盾。

(三)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应具备模板化、周期化特点

建设期具有期间性,经历了筹备期、建设期后到运营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建设期时间紧、任务重。对项目建设的筹备期和建设而言,能够获得模板化和具有建设周期性的内控制度体系,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避免建设期多走弯路,能够资源共享、也有适用于不同的监管需要。在项目建设初期具有模板化的内控制度,对于项目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性和可执行性。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应该以项目业务发展的周期性,建立不同阶段的内控制度体系模板,在大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允许不同项目有差异化的内控。

(四)建立业务权限手册作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深入落实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一时间,风险管理成为央企及地方国企关注的重点,内控体系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国有大型企业陆续都建立了一套适合本项目业务发展和特点,又符合国家法规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体系一般由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配套流程图和关键控制点组成,但比较“文字”化,不利于执行者和审计人员查阅。建立业务权限手册,要以项目业务发展全过程为闭环的理念开展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项目业务发展为需求引导内控制度建立,解决建设期项目业务发展先于内控制度建设的问题。建立业务权限手册,是在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再一次优化和整合,是真正落实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的真正体现。

(五)树立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体系的遵从意识,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把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地”的保障。不管建设期在项目建设阶段在进度、投资或其他各种关系上多么具有特殊性,都应该自上而下培养全体员工的对内控制度的遵从意识,在日常操作上具有“红线”文化的理念,有制度的按制度办,制度规定不行的就一定不能逾越。建设期内控制度应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建立不仅需要管理层参与,更应该全员参与,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制度遵从意识,特别是管理层,不能出现凌驾于制度之上的任何人。

(六)建立内控制度信息管理及沟通机制

一个良好的内控制度体系应确保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树立每一个员工都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观念,促使他们团结合作,主动实施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能够充分的反映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实施的成效沟通渠道。

(七)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监督和考评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是内外部监管的需要,也是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投资成本、正确反映项目建设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对项目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考评,是克服“两张皮“的强有力手段,是检验内控制度体系是否“行”的重要部分。

四、结语

同步建立和健全建设期内控制度、理顺项目建设与内控制度体系的关系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期,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建设应达到顶层设计的效果,在整体关联性和具体可操作性方面规范项目投资建设、投产运营,为竣工审计、验收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制度 制度建设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则为此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正确处理好内控制度、风险管理以及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并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防范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制定的一个控制系统。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概括来说,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同时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有利于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有利于一系列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定位不高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定位的目标主要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防止错误舞弊,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等。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下,企业的发展也趋于复杂化,这种相对低调的目标定位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例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改善企业现状和规范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寻求适当的目标定位。

2 企业经营风险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等。但是,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来看,风险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3 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不佳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适合各类型企业的内控体系。因此,实际工作中,很难按照现有的规范实施操作。我国企业常常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高层领导盲目决策、管理人员、越权干预,权限设置、审批程序等重要环节与内控制度脱节,缺乏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导致内控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

4 内部控制制度的外部监督不力

我国现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这样的监督体系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功能交叉,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沟通,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大大弱化了监督职能,甚至有的部门只流于表面形式,导致监督结果不甚理想。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措施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但要将企业最高管理者纳入内部控制监管的范围,还要将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同时还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约束、协调运转,避免出现由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的主观臆测导致决策失误的情况。

2 倡导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不仅是制度的设计者,还是不折不扣的制度执行者。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认识,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3 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企业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潜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一系列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4 加强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和监管部门的优势,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效用,逐步推进我国企业内控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宋彩虹: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会研究,2008(1)

第7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一)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一是在治理结构上,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职工人数少、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所有者往往和经营者重叠,企业内部委托成本低。二是在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上,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迅速,经营决策大多由业主说了算,灵活而高效,但企业内部信息透明度低,制衡机制弱,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三是在内部管理上,由于职工人数少,职能划分粗略,许多管理人员和职工身兼数职,业务变化大,个人素质与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四是在生产经营及环境上,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迅速调整业务。

(二)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从许多中小企业的兴衰中看出,在飞速发展与战略转型中一系列内部控制缺陷随之产生。一方面,业务的快速增长使企业来不及及时更新或建立新的政策与程序,人员知识、技能、业务素质没有得到提高,造成员工不具备充分的胜任能力,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业绩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导致管理层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而管理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全球理论界有了一致认识,但在我国实务中操作层面还相对滞后,尤其表现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尚未制订完善的、成文的内控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方面控制。对内部控制体系和框架的认识不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范围狭窄、内容不足。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内部控制缺陷在飞速崛起中萌生,在战略转型中凸显。企业在公司治理、控制与监督、协调与沟通等方面难以满足市场的高速发展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制约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从监督过程中看,因没有正式的持续的监督活动,业主往往通过其对经营活动的密切参与来识别问题,并对控制活动采取纠正措施。从管理人员方面看,可能因自身认识、态度、管理水平等缺乏对经营环境、市场环境的合理估计,或信息系统不畅通,造成决策失误。可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机制不完善,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控制组成要素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考虑内部控制不是单独的一个事件或环境,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需从内部控制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把握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框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风险评估过程是分析和辨认实现企业所定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和情况。信息系统与沟通是条件,与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系统包括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沟通是使员工了解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工作关系以及向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要素。对控制的监督是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保障。这五要素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另一角度说内部控制反映在管理控制和治理控制两个方面。控制环境、监督因素更多体现在治理控制层面;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因素在管理控制层面比较突出。管理控制是针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与约束,是企业管理层对经营中的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的监督和控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果,最终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治理控制是企业宏观层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管理控制基于经营权下的执行层面的活动。内部控制是由治理层设定的框架下,管理层及员工执行的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治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与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原因变量,治理控制的结果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现出来的。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建设中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构建一种良好氛围,治理层、管理层对诚信、道德价值观的态度、意识及行动会影响企业经营和的组织与运作。在实践中向员工传出或强化价值观能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与认识。内部控制是由特定环境下由具体的人来执行,控制就是最大程度地消除个人参与或操纵实施舞弊及不道德行为的动机。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内部控制设计、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二是制度建设。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活动是管理的中心,而制度的建设是进行控制的基础。制定各项活动的政策和程序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控制活动是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消除风险的必要手段,一般包括职责分工、授权、信息处理、业绩评价、实物控制。控制活动可以看做是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和特定时间,由具体的人执行控制政策,并在有效监督及工作证据下承担相应的责任过程。企业首先应从静态的制度层面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如销售与收款流程、采购与付款的流程、投资与筹资决策程序、重大事项审批程序等,以使人在执行中找到标准、评价中有了依据。三是构建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通过监督管理层能使内部控制按预先设计的目的运行并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及时修正。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和常规管理工作离不开持续的监督活动。监督对实时评估控制的持续有效运行质量的保障。实现对控制的监督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构建监督机制。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议

(一)重视内部控制的环境适应性 内部控制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控制的方法与手段可能不断发展,企业一些程序业务流程可能会不再有效,最初设计内控时所依赖的环境已发生改变,内部控制已无法预警新情况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与完善。运用管理学中权变理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效力,如新的人事安排、岗位的变动,管理层理念或风格不同等,使以前各种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受到限制,例外情况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应根据发展速度、业务增长情况、经营复杂性等因素实时调整方案,修订与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以应对多变的环境,重视内部控制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重视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 内部控制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在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保护资产安全等目标的过程中,在企业治理层面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从整体层面上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需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从总体层面上对风险的识别并实施控制。

(三)重视内部控制“以人为本”的问题 许多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但最终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所说的“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扔在地下”一纸空文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人”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的关键是处理好人的关系问题。建立激励与监督机制,责任与权力相匹配、权力与义务相对应、利益与风险对等的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关系,使其积极主动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格化”,通过有效控制对“人”的行为,进而实现对“物”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第8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一、地勘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是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事业性质的地勘单位,长期肩负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改革的推进,为求生存和发展,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由于干部职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市场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对内控制的重要性认识没有到位,加上管理幅度的宽泛、自身管控能力的薄弱、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加大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和执行的难度。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和发展及内部管理的需要,应结合自身实际,深人研究内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不断提升内控制水平。从而达到减少交易成本、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经营成果和增加职工收人的目的。

二、地勘单位建立与实施内控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及所属经营实体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重要业务事项和经营风险管理、安全质量风险防控等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控制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控制应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随时加以调整,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佳效果。

5.成本效益原则。内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地勘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环节

1.职工素质控制。内控制度落实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者,职工素质控制是执行内控制度的前提和智力保证,要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和任用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首要环节,如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规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单位经济适用房分配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等激励政策,对解决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限制专业技术人员外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地质找矿主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2.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内控制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重点把好以下几点:

(1)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经济活动依法开展的重要环节。

(2)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对财务收支监督的重点是合法性问题。财务部门要在对收入监督审核时,检查是否有收入不按照国家规定管理,是否挪用、截留和转变资金性质、设帐外帐和设“小金库”等问题;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注意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资产保护控制。就是对物资的采购、使用和保管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只限于特定的出纳员;支票等重要票据的签发,必须是指定负责人;存货的实物保护由专职的仓库保管员控制,对一些特殊的存货还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其他保护措施。从而达到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性,防止资产流失。如加强物资设备管理,凡购买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设备及工程大宗物资、消耗材料的询价、采购等环节,除管理使用单位、设备管理单位共同参与外,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派人参与联合询价、采购,避免吃“回扣”行为的发生。货币资金管理,制定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对加强单位的物资设备管理和货币资金管理起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作用。

3.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规定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如,在坚持内部全面审计重点审计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项目、野外从业项目等结算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融监督于服务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工程结算的流程。

4.风险控制。为提高经营效果和经济有效运行质量,防范市场经营风险,必须注重经营过程、环节和细节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的全面防范与控制。

(1)筹资风险控制。在自主经营走市场化的投资活动中,一定要对财务结构、筹资成本、偿还计划等事先评估、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赢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因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人财务困境。

(2)信用风险控制。制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确定信用授权标准,规定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时跟踪。目前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工程应收帐款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应收帐款的催收、保护既得经营成果是信用风险控制的主攻方向。制定债权、债务管理办法和应收帐款管理行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应收帐款的催收,尽可能减少呆坏帐损失,保护单位经营利益。

(3)安全风险控制。包括项目实施安全风险控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安全风险控制两个层面。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意识,从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应急预案防范、提高员工安全从业能力、强化安全装备防护等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4)质量风险控制。质量是单位的生命,是立身市场之本。建立健全融质量意识教育、严格相关质量制度管理、全面履行质量

的监督检查等内控制度,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行业质量标准,严格控制质量流程。

(5)廉洁经营风险控制。在廉洁经营、依法经营的内控制度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市场经营活动的干部和重要特殊岗位员工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廉洁经营工作及相关干部进行风险防范和制度监控。

四、地勘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要杜绝的偏向

1.在内控制机构的设置上,克服重眼前利益,轻专职机构建立的偏向。建立健全内控制机构,是保障内控制度得以全面贯彻实施的人力和组织保障。

2.在内控制度的建立上,克服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偏向。会计系统控制是内控制的核心,内部财务管理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建立健全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整的薄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合理的会计程序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等比较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上,克服重偶然性发生事项控制,轻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的偏向。进一步强化责任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控制行为,建立健全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会计体系和可靠充分的控制程序为一体的单位内控制管理机制。

4.在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偏向。一是加强对法人的内控制监督,建全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对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加强对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间相互牵制的制度,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询私舞弊;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有实权的少数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或串通作案,从而建立健全内控制监督机制。

第9篇: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 会计 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能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也是日渐迅猛,因此,企业需要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但实际情况是,在我国许多企业尚未认识到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企业内部管理十分混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要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开展建设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涵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指的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为了能够实现既定的内控目标,针对企业内部与会计核算有关的生产要素以及各种经营管理业务,由企业组织采用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手段对企业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较为多样化,主要有对于凭证及记录的控制、对于具体的经济业务采取适当的授权、对于资产接触以及使用记录的合理控制、对于经济交易的核对和验证。

二、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

国家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制定时考虑到了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企业内部会计的特殊性,但是却不能完全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就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应该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指导,根据本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不断作出补充,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真正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各个企业应该提高对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贯彻执行具体的建设工作。

(二)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不断强化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

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业有时会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会计核算过程混乱,财务的收支行为失去控制,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逐渐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第一个方面是会计法律,比如《会计法》;第二个方面是会计的行政法规,比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个方面是会计规章制度,比如各个行业在经营中制定的会计制度等;第四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由此可见,建设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完善企业会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和细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体系。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后,许多企业仍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存在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工作效率比较低下,管理层次冗杂等问题。有的单位对于内部会计的控制抱有无关紧要的态度,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仅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但是严重忽略了制度的执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企业对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出现问题后才逐渐完善相关的政策。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能建立长效机制,内部控制文化缺失,约束机制也难以到位。同时尚未明确员工的管理责任,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对于员工的违规违纪行为没有清晰的惩罚措施。

(二)企业的职责界定模糊不清

伴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不断普及,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已见雏形。但是实际经营中,企业的权利安排没有真正落实,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的内部人员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严厉制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落实,内部监督也有名无实。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低,在职人员的职业水平不高,机构和部门在界定职权方面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性。

(三)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由于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体系和招聘标准,使得许多不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进入企业,从而造成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综合管理能力欠缺,影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企业内部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企业内部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的会计监督仅仅依赖来自于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外部监督力量,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缺乏长期有效性。由于企业整体上对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长期被人忽视。

四、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策略

(一)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意识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计划的制定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企业的领导层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意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清晰的界定财务会计部门的控制职权,自觉完善并维护控制管理工作,真正提升企业会计部门的核心控制及管理地位。第二,企业的会计部门要强化对资产的科学统一监管,密切跟踪企业资金的流向,制定严格的规范,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第三,对于会计部门自身来说,要逐渐实现职能的转变,加强和提高会计部门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手段,在提高会计人员职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二)切实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更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者。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合格的财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不仅应该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应充分了解掌握本企业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并能够坚持工作原则,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担负起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者与监督者的职责。企业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教育、或者组织会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财务人员多渠道、经常性的学习,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企业应该建立并完善内部会计监管体系

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的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领导职责。领导人员应该全面负责本企业的会计工作,监督和督促企业会计工作的执行,在领导的带领下落实管理工作。其二,总会计师负责制。企业的总会计师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实施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其相应的监督工作。其三,清晰界定企业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确规定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特别是会计部门的核算任务,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体系。

五、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管理层已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时代,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确保其全面的贯彻落实。同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并完善控制政策,逐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雪琴.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