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选(九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之契合。无论是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亦或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观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一个倡导,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在富强方面,古人很早就看到“富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即表达了“政在使民富”的思想;在民主方面,中国古代虽是封建专制社会,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民主元素,如“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君舟民水”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都具有朴素的民主性,在近代起到民主启蒙作用;在文明方面,该词最早见于《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善、谦”等都属于文明的范畴;在和谐方面,古代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如儒家的“和为贵”,墨家的“兼爱”“尚同”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基因。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二个倡导,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等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平等方面,孔子早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墨家的“兼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中国古代也不乏关于公平的论述,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房玄龄明确提出:“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同样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集中表现为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价值层面提出的第三个倡导,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思想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规范,“义”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还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都表现出古人对敬业的高度认同。我国古代对诚信思想也极为推崇,其最早出自儒家,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有曰“诚者,天之道”。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待人接物方面,儒家注重对人的友善品德的培养,“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等都明确表达了该思想。

以上只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资参考的部分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借鉴。当然,由于时代不同,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善于古为今用,对它进行现代诠释,以适应我国国民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无论从理论来源、思想内容还是时代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理论文化成果,所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变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2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40-02

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资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具有重要价值、有深远影响力、有活力的文化,它们最终得以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特指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特点,世代延续保存下来的稳定的文化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其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挑选出来加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文本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1.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文本之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就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孟子主张的“施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主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对我们今天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庸》中“和”的理念一直为我们所倡导,在处理天人关系时我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主张和而不同,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传统,倡导集体主义原则、诚实守信的美德等。同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养成了刚强坚毅、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和道德品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哪个层面都在一定意义上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体现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还有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认知观等都在当代价值观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当代价值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不是碎片化的价值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后积淀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及以后的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仍会有积极的影响,它会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持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在自身文化发展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其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的精华内容对我们现在社会仍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谈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形成了以仁、民、诚、正、和、同为主的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处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之中,共同构成了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w现时代精神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体现民族精神和特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动力支持和价值资源。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这个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中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又和谐相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推动。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促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依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探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包涵的价值观是其构成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化人的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符合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得到人们认可的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行发扬光大,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本思想,《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孔子的“使民富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很大价值的。而且,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也和我们现在道德领域的要求相一致。社会既要公平正义,也要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发展的丰富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二:利用中国重要传统节日进行熏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既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特别注重过节,因此,发挥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功能,强化时代价值的内涵,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表现,既体现了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同时又表现了在本国范围内的统一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体现着中国特色,彰显着中国精神。中国的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经成为中国人家庭团聚的重要日子,国家对这些法定节假日的重视,也必将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发展,成为社会不断产生积极作用的有效载体。在当今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用重要传统节日来对人民进行文化熏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补充代价值观的不足,深化当前价值观扎根社会的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之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要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服务,就必须有实际行动,只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其原有的活力和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资源,只有真正利用好才能产生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必须让它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发展。所谓“德者,得也”,我们要想有所获得,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注意在实践中把握真理。总之,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社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得以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居云飞.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李彦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D].西南石油大学,2014.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7]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6).

[8]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第3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因此,新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饱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人文精神等,这些内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超凡的凝聚力和无限的感召力。精确简练和充分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孕育着对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从价值观的角度解析“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实际可以概述为对价值观的认知和对价值观的培育两个方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要清楚我们的传统是什么以及如何透过传统认清当下;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从而构建起满足当下时代需求的价值观。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层面,我们都要把核心价值观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光荣的传统,就是十分重视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准则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是在思想领域当下全社会都要坚守的价值准则。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内容价值方面彼此更是相互融合贯通。正如《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它注重将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和天下的命运密切关联,呼吁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担起个人、社会与国家凝聚在一起的多重责任。这句饱含着古人哲学与智慧的话语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沉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里得到全新的注释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切合时代精神,将三个层面的价值需求融合为一,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升华的最佳示范。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义

在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更具有直接性和实效性。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人文价值特点,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精神。在传统文化里,古人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而对于年轻人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明事理和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特点,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其它素质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强大渗透力。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多方面,不仅包含专业知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包含正确的价值观、创造性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4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蕴含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哲学,有着真诚执着、知耻有节、乐观进取、明善负责等优秀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而在党的十八大中则提出了“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培育和研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根源和精神灵魂。《诗经》中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首先是真诚与执着的价值观。《诗经》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是爱情诗,而爱情诗绝大部分是描写了男女之间对爱情真诚与执着的追求。《蒹葭》描绘的是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诗经》中绝大部分爱情诗常常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即追求一个女孩子就是想与她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传承下来的对于恋爱、家庭婚姻的观念,其中的情感因素与家庭与道德三者合为一体,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关雎》所表现的情感具备了道德方面的纯洁和崇高的情怀,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了理性的节制,感情适度、平和,不过于放纵、任其泛滥。《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中带有一种喜庆、快乐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美满家庭的真诚与执着。

其次是乐观进取与知耻有节的价值观念。《箨兮》中“箨”有“枯叶”之意,这首诗鼓励我们要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逝的悲伤。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意识,这对于生命具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折射出古人乐观的态度,并且一部分古人还会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自己的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对生活积极进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通过以鼠为喻讽刺了无礼仪、不知耻辱的人。礼仪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注重礼仪,行为举止自然得体。知耻有节是人的一种道德体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知耻有节。

再次是明善负责的价值观。在《诗经》中我们还会读到一些关于战争的内容,对于这样的战争的描述基本是两个角度:比如一个是对君王的歌功颂德,唱诵其德行的高远,功德的伟大,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写战争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情感。战士们有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他们带着使命上战场,但不会因此而觉得杀人是他们的义务,在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诗经》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秉持着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就是从不以一种盲目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自己的责任,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来诠释战争。“孝亲敬老”的理念延续几千年,不仅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守的道德高度,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蓼莪》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养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表达了子女自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并孝敬父母的情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达的知恩图报的明善之德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联系

“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高度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汲取新时代优良精神文化和不断融合当代社会发展。“10月15日,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之一。《诗经》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基因,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营养。《诗经》具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精神。《羔裘》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这代表了古代君子的形象,借助着对衣袍的描写,表现人的正直勇敢、宁死不屈的美好的品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感恩戴德的优秀品质。总之,细细体味你会发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可见,说《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名副其实。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价值的一点是,它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同时也有所发展,进而实现了创新和超越,达到新的高度,对《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亦如此。《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之一,深深地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诗经》中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基础,兼容并蓄,包容万家,进而达到有发展地继承、有创新地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汲取《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的优秀道德精神文化相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特点和符合国情的现实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挖掘和汲取《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吸收其精华并进行总结提升,更好地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有发展有创新地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以及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观念。

三、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充实、丰富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道路的体现。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融汇、发扬与其相承的传统文化,吸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使其充分发挥重大的精神和实践意义。

首先,积极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的知识文化领域,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深入了解《诗经》中优秀价值观。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知识文化领域的渠道,如开设《诗经》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经》文化课程的教育,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志趣,使《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更好地深入人心。可以举行相应的诗文比赛,使更多大学生作品体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开设《诗经》优秀文化趣味园,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其浓厚的知识文化风味和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使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要注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相关课堂教育中。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充分利用了课堂教育这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渠道。同时,可以多进行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和报告,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不仅流于形式,更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内心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和思想建设。

第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3-02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习、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加深我们的民族感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使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包括各个国家或民族的知识、信仰、语言、艺术、法律、道德、风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同时文化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文化作品,积累了璀璨的文化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批判性继承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其要点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2014年5月4日,来到北京大学,深入教师、学生中间,并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讲话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延续。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为反腐倡廉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状况,唯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注重整顿干部队伍,才能使治国之策得到实施,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十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促改革保稳定任务艰巨而复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掌舵人,在整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处在十分核心的地位,其自身的组织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要从严治党,以确保自身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性。

中国历史上历代贤明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整饬吏治,扬廉惩贪,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古籍《管子・重令》中就有言:“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古籍《韩非子・有度》则指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分析优秀廉政文化的特点,考察优秀廉政文化的成败得失,从而汲取优秀廉政文化的精华,为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大量清正廉明的官员,为后人所敬仰,也有惩治贪官的有效措施和制度,对于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有重要启示。挖掘与整理这些史实,能够为当下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借鉴与启迪。

3.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滋养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继承与发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治国理政中的意义,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都是凝结着我国古代君民智慧的结晶,都能为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迪。以古籍《管子》为例,《管子》其书就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其中的经济富国思想是极具特色的。《管子》一书从探索治国理政之道、改善相关统治政策、重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和重民富民等不同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治主张。《管子・明法解》言:

明主之治也。县爵禄以劝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罚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无爵禄,则主无以劝民。无刑罚,则主无以威众。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无奸者,非以爱主也,欲以爱爵禄而避罚也。

这些治国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从古籍中吸取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强国富民的经验,可改进当前工作的弊端,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当代中国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滋养。

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化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契合于现代协商民主的思想因子,它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和而不同等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形态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凝聚政治认同,保持社会稳定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面对当今新的复杂形势,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光大。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民众对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有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使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5.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建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开放友好的民族。尽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有过短暂的闭关锁国时期,但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对外开放、热情好客、广纳四海宾朋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无论是近邻还是远客,都以礼相待、友好相交。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中国政府都努力与邻国维持和睦友好的关系。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华民族就以其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外来宾客。

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国家与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纠正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追求和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将会坚定不移的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危害任何国家的发展。21世纪是全球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纪。中国将恪守和平发展的准则,绝不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发展,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美好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不仅是培育自强不息坚韧品格的精神土壤,还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躬行者。

参考文献:

[1].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0.

[2].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5-04.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第6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意义

1.理论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依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原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实践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为培养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1.要坚持《纲要》中确立的几项原则,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面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全体性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受益,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据学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呈一定的发展性。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制定实施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名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的创建目标。

五、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六、实施途径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肥西县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规定》对教师实行考核;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组织好各种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具体途径:

具体安排如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的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写字》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课,下午15分钟写字课。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课间的活动中。

(2)开发校本课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2―3种校本教材。

(3)学科渗透:根据肥西县教育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可操作的学科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第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民族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以来,就中华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地位和价值,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的鲜明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新境界。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其基本特质是多元、包容和连续。有学者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性提出,中华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有学者把中华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如诸子百家的典籍;另一类是中国人口口相传或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下流传下来的,以习俗为主要特点的文化传统。具体结合到文化工作来看,中华文化按照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四部分:一是思想内核,也就是为人之德、处世之道、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这是最核心的。二是经史子集等各种典籍。三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等广义的艺术。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即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习俗、礼仪、传统工艺等。总之,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形式多样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都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与其相通的思想论述。譬如:儒家所说的“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协和万邦”等思想,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法天贵真”,“遵道而行,泽万物将自宾”,“轻诺必寡信”等思想,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恩重义”、“除妄去执”、“宽容博大”等思想。这些思想和其他像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一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也慢慢积淀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就拿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二、弘扬传统文化要将“取其精华”放在首位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既要反对从整体上根本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要反对不加反省地盲目继承传统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正确把握好“去其糟粕”与“取其精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以批判为主,将“去其糟粕”放在了第一位,对传统文化是“破得太多,立得太少,去得太多,取得太少”,突出表现为民国时期“打倒孔家店”和“”时期“批孔反儒”。有人甚至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是一棵树,那么只有把这棵树连根刨掉,中国才有希望。”一些文艺作品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戏说、歪曲甚至恶搞。当人们带着“去其糟粕”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时,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眼看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缺点,结果导致有一段时期,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蔑视、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人思想混乱,信仰淡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大肆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的道德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匹配,这不仅直接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之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媒,将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传输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都面临巨大挑战。这对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来说,挑战尤其突出。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远胜于糟粕。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托尔斯泰在1906年写给辜鸿铭的一封信中说:“中国人如果坚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孔、道、佛三教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能够把中国屈服。”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将“取其精华”放在第一位,把适应当代社会、适应人民需求、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精华提炼出来,把优秀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最大公约数提炼出来,把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近、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优长提炼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其精华,重点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教讲出世,强调因缘和合、和谐共修,慈悲宽容、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也对中国人的习俗传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审美理念和社会理想阐发出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部门的重要责任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四次南北文化的大交流,造就了江苏包容并蓄、形态多样的文化特质,孕育形成了刚强雄浑、自强不息的楚汉文化,柔美灵慧、重义守信的吴文化,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金陵文化,务实执著、豪迈超俊的淮扬文化和胸怀宽广、敢于闯荡的海洋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江苏;二十四史有传者2万余人,其中近6000人是江苏人。全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5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座、文化名镇27座、名村10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地域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和阐发不够深入;二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宣传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文物保护的力度还不大,一些地方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四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体推进的态势。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需要全省文化部门切实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以“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融合发展”为工作方针,以“取其精华”为第一要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江苏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软实力。

(一)加强研究阐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活水源泉

挖掘阐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要求,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将文物、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挖掘出来,厘清江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突出特点、表现形式,找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要着重研究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要义,着重研究阐发与“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一致的价值理念。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研究机构和各类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实施重点科研课题,在各类文化艺术项目课题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比例。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特色。

(二)加强遗产保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资源基础

有效保护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规范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与扶持。要着重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法制保障、规划先行,切实加强对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大遗址的保护,努力建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的现代新型城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加强创造转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载体

创造转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按照现在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审美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表现载体,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引导和支持文博场馆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创新展陈形式,使之更生动、更贴近群众。要通过展演、资金引导、艺术评论等方式,引导全省广大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手法新、内容新、形式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江苏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专家叫好市场叫座的精品力作。

(四)加强宣传普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普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依托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要精心组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等主题,积极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不断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努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日用而不觉的新习惯、新风俗。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机制保障

第8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主管单位: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管理办公室,课题编号(批准号):201601708,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1-01

引言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技术人员。而高等职业学校则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1.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存在在学习和心理素质上相对薄弱的学习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专业技能、能够积极服务社会、独立生存的社会优秀人才。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道德优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他们的潜力,培养乐观豁达,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使其在职业生涯中,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思路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存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中,只有创新才能找到符合新时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新方法。而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2.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功利主义严重

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的思想不断汇入,使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都存在较强的功利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2.2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多元化文化在此交汇,一方面文化的冲击使得青少年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对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却不以为意;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传承太过单一,仅仅通过书本和一些僵硬的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使其深入生活中,得不到真正传承。

3.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3.1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的经典书籍、礼仪、风俗习惯,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3.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在进行文化传承时,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改革创新作为当代的时代精神,是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

3.3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必须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和各种社会实践选修课,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材方面,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中,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相关教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支持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的家乡,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生组织建设。

3.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新媒体,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国有渊源流长的悠久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积极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竞男,张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 育相结合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0-52.

[2]王春良,董金凤.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体系中的构建[J].党史博采(理论),2013,09:48-4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 .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作者简介:

第9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 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15-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历经磨难、涅重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奇迹,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不竭动力。十以来,党和国家再次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的传承依靠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就是要对传统文化中凝聚民族精神与人文内涵的经典内容予以挖掘、提炼、再现与传承,激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骄傲感与认同感,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1.1物质层面

主要包括了文化典籍、科技艺术、民风民俗与人文自然景观。文化典籍方面主要有儒家经书、史书、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篇目。科技艺术方面主要有四大发明、中医麻醉、天文气象、建筑、书法、国画、京剧、茶艺、宗教等。民风民俗主要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生礼仪和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人文自然景观主要指祖国的大好山河与历史文化古迹。

1.2精神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修身、齐家、平天下”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礼仪之邦的礼治精神,“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言出必行”的诚信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扬弃、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艺术欣赏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

2.2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可见,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文化在民族团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关键在于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认同,虽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又都根植于中华文化,都凝结着民族精神。因此,在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可以使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2.3有利于培育正确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拓展学生人文视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育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主张克己、内省、修身、养性、践履、躬行,这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素材与借鉴范例,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此外,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血脉,是需要中华儿女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这本身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新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单薄,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涵盖的内容知之甚少,不能准确、全面、系统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偏差

受网络媒体与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和影响,新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很少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充斥文化市场的各类通俗文学、快餐文化和“肥皂剧”等消费现象所绑架,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嚼慢咽,用心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阅读取向更多地倾向于低俗性、娱乐性与游戏性。

2.原因分析

2.1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迫于就业压力的严峻形势,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趋于功利化,课程设置过于实用化,最大限度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大学语文作为公共类人文通识课程,职业院校往往只注重了它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因而没有很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好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2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网络媒体和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偏差,阅读取向倾向低俗性,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不断传播、发展、融合、壮大,已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引领着我国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碰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甄别不同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丰富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

2.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要尊重多元一体的事实,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原则,即要教育学生不仅要珍视、保护、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充分尊重、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与特色,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也要有包容开放的精神,能容纳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差异。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必须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既要深刻挖掘与全面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蕴含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又要结合社会实践赋予“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全新的现代意义与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要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与范例素材,并将这些资源与素材用好、用活,结合现代社会实践与时代精神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用好、用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些丰富的思想素材,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关键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具体实践,首先要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语文与思政理论课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分层次、分内容、分项目组织教学,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二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必修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与文化艺术选修课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与主要渠道,让学生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三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要组织开展好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大课堂,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通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历史文化古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自觉追求真善美。

5.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与践行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大力推行中华经典诵读与践行活动。通过反复诵读与践行,不仅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科和技能培养的弊端,构建诗意和谐的校园,将文化熏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还可以使学生在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对话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历史责任感、社会使命感与正义感,净化思想,提升境界,培养情商,完善人格;更是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同化与塑造每一个学生。

新疆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既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艺术欣赏能力、传承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更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只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洗礼,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积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只有认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的大学生才能主动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6)

[2]刘和鸣.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

[4]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