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产业链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产业链发展规划

第1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 循环经济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64-03

一、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在于“四个利于一个要求”,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有利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青海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之,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

二、区域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主要分为:(1)生态平衡原理;(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整体优化理论;(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其中“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

因此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应根据青海省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长久战略,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划为重要目的进行和谐型产业链模式创新设计,不断需求突破发展之举。

三、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分析

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产业链模式针对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进行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造规划,在整个地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在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具体来说: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产业。例如,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藏药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等。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例如,清真食品经济、铜资源加工产业、高原特色食品加工经济等。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经济,例如:教育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金融市场、新型光伏产业链等。

2.针对“十一五”青海省循环经济完成成果的产业链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中,青海省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有效配置,发展和提升了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上游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中游产业链还主要集中于工业方面,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了特色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下游产业链还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也加大力度,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开拓了金融、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总的来说,在青海省过去的“十一五”发展中,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凸显其特色和活力,总体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自然气候与地理等的局限性使得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结合产业链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局限于中上游产业链环,下游产业练环只是局部突出,说明其依旧处于欠发达经济状况。

四、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进建议

1.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健发展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力保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扩大规模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的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2.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青海省上中下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有限;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发展阻力大。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突破难度大,必须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久的实施青海省循环经济,需要不断调整产业链结构模式,逐步实现下游产业链产值占全省GDP经济比重稳步增长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高附加值产业设计,需求青海省发展出路。针对本省实际情况,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环青海湖风光体育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了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了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了新型流通业,扩大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三是大胆并稳健的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如光伏产业,在青海省,光资源丰富,开发节能环保能源,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从根本上寻找青海省崛起的核心力量。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规划的理念、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在定性定量定位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层次地认知其发展的现状、阻碍、潜力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对策,以利科学决策和实践;上述基于生态规划的产业链模式分析原理、模型方法和操作过程,同样适于生态省、县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规划,希望对于青海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浅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及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Z],2007-08-06.

[2]“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2006-01-16.

[3]黄克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青海经济跨越发展[EB/OL].中国能源网,2009-10-26.

[4]建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EB/OL].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2010-08-12.

[5]侯碧波,易丰,艾卓玛措.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第2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VLC;供应链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04EYB022)。

作者简介:陈铭(1968-),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企业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17-04 收稿日期:2007-05-10

现代物流要求以客户为中心,向大型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建构集成化供应链体系,实现虚拟化、网络化物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供应链整体的物流理念,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创新。为此,建构VLC(Virtual Logistics Center,虚拟物流中心)以实现供应链虚拟整合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优化选择。

一、我国社会物流的急速发展对VLC建设的需要

图1及图2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从1991年的30221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59.6万亿元,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大产业。物流成本任何程度的节约都会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巨大节约。社会物流总额自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以来,连续4年加速增长,到2004年增幅达到29.9%。进入2005、2006年以来,增速有所减缓,但2006年按现价同比增速仍达24%。

不仅如此,我国物流费用不仅绝对数字巨大,而且占整个GDP的比例相当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项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如图3所示。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总体趋势与2005年相同。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7%;保管费用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1%,管理费用为0.5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2%(刘振冬,2007)。

另据最新统计,(刘伟勋,2007)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的增长最为突出。一季度工业品物流总额13.7万亿元,增长25.2%,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616亿元,同比增长16.7%,快于GDP增长率;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需求将增长15%以上,物流总费用将增长11%以上,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将增长10%以上。

图3及以上数据特别显示,我国物流管理费用长期居高不下,90年代以来长期稳定在占GDP的3%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年虽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达0.5万亿元。显示出,我国物流管理十分粗放,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物流,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建构具有实用价值的VLC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是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选择。

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单有VLC还远不能解决问题。VLC必须与企业内部ERP相协同,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才能真正在管理供应链全流程、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上起作用。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网络系统必须功能强大、通信快捷、安全性强,既有高效率的中心处理系统,也有深入各个成员企业内部的广泛客户端触角,形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信息化虚拟物流网络平台。由VLC为核心,形成一个信息畅通、反应敏捷、联系广泛的快捷物流网络与供应链整合平台。

二、供应链流程监控的企业内部信息环流与外部信息环流

企业内部信息优化管理是指企业以信息为中心,用信息流来管理、监督与控制内部业务流程,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与外界需求与环境相一致。亦即将企业内外信息链贯通,实现信息流对生产、物流全过程的监控。

管理信息在现代企业内部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的价值链传递中,起着核心与关键的作用。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信息管理,即对相关管理信息的收集、优化、处理、反馈,企业信息优化管理必须实现信息链对供应链流程的有效监控。

VLC的功能与企业内部信息优化管理相结合,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的有效收集、优化、处理、反馈构成了一个信息链的环路,对供应链流程实施着有效监控,构成企业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基础。信息流对供应链流程监控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环流与外部信息环流,信息流两部分环流对供应链流程的监控作用如图4所示。

信息流的畅通是供应链整合成功的前提。信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供应链创新,是竞争与合作的高度融合,是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与交流。建立在企业内部与外部有效信息管理基础上的VLC才能发挥其迅捷、互动、合作、虚拟化的作用。当前必须着重提出把企业外部的VLC与企业内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ERP系统结合起来,相互协同,才能使之相得益彰。

三、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VLC与企业内部ERP协同对接的核心载体

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外部VLC的协调互动,具体操作方式是将传统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拓展到企业外部资源,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是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与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有效结合,是一个面向企业供应链整体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统,对产品整个供应链的研发、设计、生产计划、作业控制、供应投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结算等进行系统化的集

成优化管理。

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VLC与企业内部ERP协同、对接的核心载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帮助企业将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定货数量转化为供应链各阶段的原材料生产计划、生产总量控制及生产、销售各阶段的定单管理。它还跟踪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和增值信息,自动与财务建立联系,使之与生产过程无缝结合。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可实现网络化管理、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管理的结合,以信息化、虚拟化的集成业务过程来代替传统手工、纸张业务过程,它变革着现代企业生产、物流等领域的经营方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次,企业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利用VLC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协作伙伴纳入企业的生产体系,组成企业的虚拟供应链,形成虚拟垂直一体化,按客户不同的需求同步组织生产与物流,保持产品的多样化和敏捷性,最大限度地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再次,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帮助企业采用柔性技术、模块化设计制造系统与大规模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使企业生产以市场为中心;以关注外部信息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信息网络了解行情,组织生产,实现企业供应链各种资源流动的不断增值。最后,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企业ERP与VLC相协同、对接,可使企业始终保持资源的敏捷顺畅,积极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资源,按市场需要动态、实时地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物流、采购与销售、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全方位优化,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业务流程。以低成本、高服务的产品占领市场,增加企业的获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四、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整体结构

从实施构建的角度,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整合所构建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应把系统平台(包括接口)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信息流与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的协同规划、管理与运作。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平台的整体设计应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其整体结构主要包括下列系统模块:

1、信息系统与信息显示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前端应是一个信息系统与信息显示系统,组成一个由VLC与各级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最终客户等参与的信息与显示的网络平台界面。

2、供应链交易智能处理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平台的核心系统之一是供应链交易智能处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交互子系统、智能决策支持子系统、在线交易子系统及中心数据库子系统等模块组成,履行如下功能:该系统具有整体商业智能环境,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智能方式处理企业间供应链交易的自动分析、筛选、匹配、完成,大量成员企业的历史数据在中心数据库系统汇总,当企业需要供应链匹配服务时,一般情况下,交易可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下自动完成供应链交易手续,只需企业确认生效,特殊情况下,企业可自主设定交易要件,寻找供应链匹配方,手动完成交易手续。

3、物流智能管理服务系统。物流智能管理服务系统是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另一核心系统,该系统由GIS、GPS子系统、物流智能规划调度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配送服务子系统、金融服务子系统、海关、商检服务子系统等模块组成,履行如下功能:该系统在企业间供应链交易形成后,在交易要件规范下,利用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完成物流作业的控制,完成物流信息集成、监控、交互、反馈,实时监控、协调、整合物流作业。最后将物流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导入中心数据库系统。

在交易及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都储存于中心数据库系统,以备以后使用。同时,有关过程与结果的数据信息由中心数据库系统进入信息显示系统,由信息显示系统向交易各方显示,最后由单证形成系统形成各种所需单证,交付各方企业。实现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整合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各模块统一协调处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关系,该系统由最终客户的订单输入为启动,通过虚拟供应链网络的逐级传递,使得网络成员的各厂商获得充分信息,根据订单要求开始各自内部生产运作,在需要进行实体物流活动时,作为虚拟供应链网络成员之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时进行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全程协同,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成本,适时、适地提供最终客户所需要的商品及服务,获得最大的物流效益。

五、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通过供应链集成,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业务高度同步。构建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体系

Charles C.Poirier等(2003)研究了满足客户需要的网络供应链整合技术,认为现代企业的供应链已从传统市场向虚拟市场、网络市场延伸,企业与其供应商、销售、最终客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同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一切为供应链资源计划提供了强大的用武之地。在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具有完成虚拟化、网络化全程供应链模式构建的系统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达到物流的根本变革。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通过供应链集成,实行实时控制、柔性管理、销售跟踪、商品调运、包装运输、电子付款等物流环节的电子化处理。可以做到运输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的高度协调与一致,实现储运自动化、商品选配自动化、会计核算自动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谋求供应链整体效益,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达到物流的根本变革。

2、实现企业内、外物流运作及供应链全过程的集成化、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将物流的信息化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充分共享,实现供应链的全程信息化监控,形成虚拟化的物流管理模式、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内、外物流运作及供应链全过程的集成化、虚拟化、网络化。

3、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高效合作,非核心业务的有效外包。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构建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的系统功能,还表现在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高效合作,表现在企业可以实现对非核心业务的有效外包,特别是以VLC为其外包的管理者与组织者。业务外包使企业可以专注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最终使得企业的竞争场所从

物理性的市场场所深入到信息性的市场空间,使客户可以自主地选择个性化产品。企业生产的中心转移到一种灵活的、由需求决定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管理方式,通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手段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加快响应过程。完成虚拟化、网络化全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六、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五个层次

所构建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要具有实用价值,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接口。为此,必须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特别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是ERP系统与VLC系统相结合,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关键所在。建设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从一开始就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我国物流的标准化建设落后于物流本身的发展,对建设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形成了制约。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包括由内到外的5个层次,如图6所示。

1、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深入到供应链资源计划最内部是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包括EDI及XML等单证及报文标准。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是供应链资源计划实现所有业务功能的基础。

2、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数据元与交换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传递必须实现物流信息数据元与交换标准的统一,具体包括生产运作数据元标准、物流数据元标准、贸易过程基础数据元、配送业务基础数据元、仓储业务基础数据元、运输业务基础数据元、流通加工业务基础数据元、国际货运业务数据元、物流作业基础数据元的标准化。

3、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流程信息交换规范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交流必须实现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的标准化,具体包括生产运作过程信息交换规范、交易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配送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仓储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运输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国际货运业务信息交换规范的标准化等。

4、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第四层是实现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平台自身的标准化建设,即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及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标准化,包括基础术语、消息传输规范、体系结构、通用接口,以及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总体规范等的标准化。

5、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最外层是其物流信息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包括: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准入制度、数据管理与维护制度、存储安全规范、传输安全规范、访问安全规范的标准化等。

近期要大力开展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及VLC有关的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最近国务院八部委印发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即提出了物流信息类标准(包括信息类的基础标准,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物流信息管理类的标准等)的标准化重点建设项目。根据规划,这些标准的制定工作大都将在近年开展,物流信息类标准的制定完成必将促进VLC的信息标准化建设,进而大大促进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整体信息标准化建设。

七、建构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层面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于VLC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VLC,更何论供应链资源计划。因此,当前我国应着力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VLC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协同,对接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我国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对供应链管理效益的重要推动作用。构建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企业供应链整体优化,具有取得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地位。我国应尽快制定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技术发展框架与战略,选准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及技术突破点,处理好基础与应用、政府与企业、开发与引进的衔接关系,加强技术研发与资金投入,使我国在这方面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获得生产与物流的战略利益。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近年来有了不少进步,从企业信息化看,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企业引进或计划引进ERP。但由于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金融电子化程度差,法律规范滞后,我国发展VLC,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目前尚处于概念阶段。有鉴于此,以下几个层面当前尤其应加快进行:

1、加速开展以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VLC以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首要前提。应大力开展以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条码技术(Bar-Code)、射频技术(RF)等物流基础条件极不完备,形成我国VLC发展的瓶颈。在这方面,必须加大投入,使我国物流信息基础设施近年内有明显的提高。

2、全方位提高VLC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社会接受度、概念推广度。各国的实践表明,在概念推广、提高社会接受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方面,政府要发挥先行作用。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各部门了解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法。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提高VLC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社会接受度。并采用电子化招标、电子化分配配额、电子化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企业开展虚拟物流建设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建设,逐步在全社会推广。并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使之有章可循,有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第3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一、基本区情

____区地处____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__年,我们本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焦作西部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化工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入驻企业116家,上市企业4家,实施项目178个,总投资405亿元,初步形成了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光伏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园六大产业园区。20__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14亿元,实现税收5.54亿元。

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及成效

近年来,我们立足____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基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园区为平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单位gdp能耗由20__年的2.798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现在1.61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__年的241立方米/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54立方米/万元;同时,企业工业废弃物则以8.5%的比率逐年下降,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8%以上,目前,集聚区工业废弃物处处理率达到95%以上。随着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全面建成,集聚区污水处理率达100%。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论证抓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是龙头。我们按照“三规合一”和“四集一转”的要求,编制了西部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并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率先通过了省里的安评和环评,形成了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20__年,我们又针对辖区化工产业突出的实际情况,多次邀请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集聚区内化工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依托佰利联公司、多氟多公司、焦煤集团等化工企业,以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涂料产业和基础化工产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计划到“十二五”末,西部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基本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的发展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循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循环改造”和“链条延伸”,引入新工艺,谋划新项目,建立新链接,基本形成了“氟、钛、锆、硅、锂”五大化工元素循环产业链。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工艺改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拿佰利联公司为例,主产品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经工艺转化,重新用于提炼钛白粉;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处理转化为中水,实现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热)经过梯级利用技术,为自身发展和周边企业提供热源;产生的黄泥废料用于制取钛石膏,生产石膏砖。二是抓外引内联,打造循环链条。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引进建设产业链延伸关键项目,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间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围绕佰利联公司主打产品钛白粉,我们引进了江苏三木集团和河南汉莎,实施了表层材料工业园和高性能环保涂料等项目,形成了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终端产品的链式发展。围绕焦煤集团开元化工,我们引进合晶科技,实施了离子膜烧碱、多晶硅等项目,形成了“离子膜烧碱—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光伏产业互补共进的循环链条。三是抓产业互动,促进循环链接。结合产业发展特点,依托氟、钛、锆、锂、硅等五大产业延伸,规划建设了产品相互应用、互为原料的六大产业园。如氟化学产业园区利用光伏产业园区的产品单晶硅、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切片,最终形成太阳能电池、节能灯具等产品;佰利联产业园区与光伏产业园区、氟化学产业园区间共享氯气等化工原料……按照集聚区规划,通过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园区联系,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园区间形成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

(三)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由财税部门对照有关规定制定细则,给予奖惩。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四)严格管理抓执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环保飓风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了30余家“五小”企业,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为循环经济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积极支持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人大、政协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委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视察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推行了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公开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确保环保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工作建议

第4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标准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产事故、食品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疏忽将会引发生命健康、社会风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凸显了冷链物流标准的紧急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制定冷链物流标准的目的是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看,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通过找寻最佳秩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系统地规范和评估企业的管理现状,引导企业加强与完善冷链物流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现状

(一)农产品冷链发展促进标准出台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2]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3]

(二)全国物流标准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新的五年计划《全国物流标准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出台,提出的“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任务,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2011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至此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的全国物流标准体系确立起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物流标准267项,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展开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省市提出了物流标准化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一些的省市则通过加大资金投人,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还有一些地方结合区位特点,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域中,以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重要抓手,作为国标必要的补充。如,北京出台了有代表性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技术要求》、《道路货运及货运辅助业经营规范》地方标准。

(三)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然而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因此,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将制定标准的重点转移到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中。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类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制定了《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相对混乱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2011年的新制定的《规划》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13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任务。主要可以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专业类物流标准。上述《规划》中冷链物流标准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单,见表1。然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整个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中也比较混乱,各规范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且各规范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叠。从长远看,这些标准将会导致标准的各方主体在实施标准时无所适从。

(二)标准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前瞻性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需要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职能进行开发、维护、运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等管理。众所周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比一般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风险更大,产品的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农产品相关标准并没有强调风险管理在其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仅仅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完全控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也仅是在各自的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内部体现出来,这反映出标准的制定者对于风险管理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体系缺乏前瞻性。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存在严重的障碍

许多标准,尤其是地方性的标准是由与冷链物流关系并不十分相关的单位或者专家制定的,而制定标准时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协商。因此,标准颁布后,存在着科学性、权威性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到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实施效果蒙上了阴影。上述地方标准在实施之前的宣传也存在问题,许多规范从颁布到实施之间期限很短,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很难给企业足够领会了解的空间。加之,有些对风险管理的标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标准都是对现状的反映,缺乏对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审视,缺乏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难以与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相结合。此外,一些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规范是推荐性标准,制定者往往对此关注度差于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被人为地制定出来,此类标准往往达不到社会需要,实施效果较差。

三、构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中,国家是制定者,是主体,但在具体实施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时,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予以实现。因此适时建立适应企业实施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绩效和全面把握冷链物流标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才能确保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实施取得成效。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中对供应链全过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描述性和指导性的标准,而供应链流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利于企业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4]和潜在风险的防御和应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针对冷链物流在企业经营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流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高效率地将运营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标准化管理体系也应该体现出对冷链物流风险的审阅贯穿于冷链物流供应链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的全过程。

(二)基于SOCR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框架

此处借鉴供应链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结合现有的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帮助企业开发标准化管理,改进现有的管理机制。SCOR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5]供应链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将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在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要素,将管理环节和措施进行固化,对冷链物流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避风险。因此,基于上述探讨,结合了SCOR模型的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业务流程,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模型在套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识别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关键因子,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指标,得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发现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务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SCOR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流程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监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高冷链物流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发展,同时对保证国家的经济、国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作为企业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为企业提供了规范性的标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实施依据。然而,将分散的冷链物流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企业冷链物流工作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特色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冷链物流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Rediers,H.,M. Claes,L. Peeter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 [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1(2):257-262.

[2]吴远开,朱俊,朱道立.全球物流环境下的冷藏链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3 (2):12-15.

[3]陈红丽,栗巾琪,刘永胜.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研究述评[J].物流技术,2011(19):32-34.

第5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新区 建设开发 链群机理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1-02

一、引言

城市新区的开发旨在更好的完善城市功能、分担城市资源压力、提升城市规模效应并塑造城市竞争优势,那么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绝非孤立行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的链群是指新区与城市形成的区位、资源和功能等环节的关联结构,而链群机理是指链群构建规律、链群效应与链群效度机制等内容。链群机理包含以下内涵:(1)城市新区是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构成区域;(2)城市新区与城市老区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互动态势;(3)链群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可极大地优化城市资源配制,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能力;(4)链群结构的形成具有内在规律性,同时基于不同城市背景与影响因素,会形成不同的链群模式、链群效应与链群作用。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机理研究,有利于城市建设与经营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进而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效应

与相对孤立的新区建设所构成的城市结构对比,城市新区建设与开发的链群模式能够带来以下几种链群效应,这些效应也是建立链群式的城市架构所依托的主要因素。

1.系统完善。由于空间局限性、资源禀赋限制性、人口与产业压力等因素,原有城区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发掘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并提供完善的城市社会服务功能,最终造成原城市相对发达城市的系统不完善劣势。而城市新区的建设能为产业链延伸提供土地、资源、人口,并通过水、电、交通、通讯与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相关延伸产业提供能源与动力支持、缓解人口居住压力,同时在富裕的前提下还能够增加老城区产业对资源、能源、动力的供应。其结果是,串联了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并催发相关产业的产生,从而形成前后向产业互相增强的生产系统,最终形成了新、老城区的整体产业系统优势。此外,当新城区具有旅游、煤、油等能源禀赋时,链群结构的构建又增加经济增长领域,消除城市的产业短板。新城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民用住宅开发提供了条件,有利于缓解城市居住压力并降低城市房价,体现城市系统的和谐性。

2.规模效应。城市新区的建设有其自身发展的机理原因,也是为满足城市经济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对扩大规模的需求。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特征是产业与人口的规模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商贸、住宅等方面规模需求,而原有城区会因产业与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出现规模效应递减现象以及各种社会性压力。新城区与市辖区形成产业集聚式联动、人口合理化布局的链群结构,即满足城市发展对规模的需求,又有效疏导了规模不经济效应。比如通过在新区规划产业园,原有产业可以进行新厂区的建设,或者生产、物流等功能转移,为老城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性支持,逐渐将老城区内的产业特点转化为产业控制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

3.协同效应。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结构强调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的有序、互动式链接,即新城区建设与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城市发展的和谐功能、联动功能,按经济原则、生态原则与文化原则形成有效的城市组合。链群开发模式在城市新区的产区布局、功能定位、人口安置等方面,与原有城区发展需求相结合,注重宏观调控又重视新区自身发展特点,极大化城区之间各环节的协同性。避免出现城区之间产业的无序竞争且形成了产业间、企业间的关联效应与协作效应,老城区的发展必然带动新区发展而新区发展又会推动老区发展。协同效应的其他重要体现是,城区之间在资源需求上是互补的而非竞争性的相互掠夺,强调城区之间的文化、教育、商贸等方面的人才、技术、经验交流,为城区建设实现持续的内部资源优化与累化。

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构建

1.链群的构建动因。(1)政策导向。国家的区域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与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为城市扩张和发展制造了新契机并提出了新挑战。(2)城市压力。为把握成长机遇、利用政策优势与应对城市全新竞争,城市必须对规模格局、发展路线与产业结构做出适应性调整,而多数城市土地资源占用饱和、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负重高、城市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则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成为一种必然选择。(3)内部发展动力。城市规模与资源是静态的,而工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则是动态的,一定时期后双方矛盾凸显进而影响城市内部众产业的发展,而产业、人口与资源的可移动性很差,此时要求寻找用于新的区域、新的资源支持城市发展,成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动力。(4)链群效应要求。相对孤立的城市新区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居住压力、多元化城市功能并提高产业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但难以与原有城区产生系统、规模与协同效应。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城市整体的绩效,实现各自发展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新区建设的效应目标要求,链群模式是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必然中的必然选择。

2.链群的构建过程。首先,政府与城建主管部门深入分析城市发展与新区开发的基本动因,主要分析相关政策是否利于城市发展,城市现有规模是否成为限制,城市压力是否难以释放,产业发展是否遭遇瓶颈,以及是否一定要建立链群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区效应。其次,如若链群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应结合现有城区对新区的需求状况评价多个待选择的新区,选择能够与老区建立资源整合、产业承接与功能耦合的新区。再次,识别链群因子(包括产业类型与数量、建筑布局与规模等),选择链群通道(交通、通讯网络、产业关联等),以及规划链群模式(主要指新老城区间的合作方式)。最后,确定城市新区建设的主体、开发内容的先后与城市功能的主次,以及在新区初建后与原有城区开展合作。其过程如图1所示。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出现未预见的不确定性,那么需要及时进行新区论证、选择、规划的重新分析与建设实施的调整。

3.链群的基本类型。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两种基本链群模式为同质扩张型与异质互补型,如图2与图3所示。

(1)同质扩张型(如图2)。该链群结构指新老城区之间的主要链接发生在同产业内部、相似的城市功能、人口搬迁与同质资源流动,新老城区之间具有资源、功能、经营模式的同质关联。其主要动因是产业发展对规模限制的突破期望、人口增长带来的居住和就业压力、城市服务功能的不足等方面,该链群结构可看做是老城区按现有的经营模式向外部的空间拓展,但绝非是原有城区的简单复制或附属,而是在新形势、新政策下考虑经济、生态原则的规模上的优化与升级。

(2)异质互补型(如图3)。该链群模式中城市新区具有完全不同于原有城区的产业与行业部门、优势资源、人才结构以及城区的主要功能。异质互补型链群强调双方的差异性与交互性,新老城区布局合理并且相互弥补短板。新城区并非是城市单纯的规模扩张结果,产业发展对关联产业环节的需求、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比如新城区的旅游与能源矿产资源优势等)、对双方人才的相互需求(如新城区需要高端人才而原有城区需要低价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压力、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需求等方面,构成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综合动力。与同质扩张模式最大的效应不同在于,该模式的协同效应非常显著,在保留、强化原有城市优势外,添加了许多新的差异化优势。

上述两种模式是对新老城区链群的极端描述,实际上往往是两者融合的链群模式,即指存在于某种模式相对另外一种模式的占优状态,因此需灵活对照与应用。

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效度分析

实践证明,不同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所实现的效果具有差异,说明即使是按照上述链群模式实施也未必效果相同,可见新区与老区间的链群效度影响于诸多细节因素。

1.链群因子效度分析。链群因子指关联链条连接的新老城区的资源、产业、人口、功能以及设施。链群因子越完善、越系统,则链群因子效度越高,其结果是城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越大。一般而言,链群因子效度的正向指标包括:新老城区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即双方的因子是否能够彼此支持产生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比如在新城区建立适量的住宅刚好缓解了主城区的人口居住压力,新城区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拉动整体就业并提升城市品牌效应与对外吸引力,产业发展获取了物流、技术、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诸如此类的链群中因子效度为高评价结果。新老城区因子之间的重冗性(为因子效度的负向指标),比如新城区的产业建设并未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提高了开发成本,表明建设规划中出现了需求预测与开发决策偏差;再如,房产的过度开发、水电设施的超需求建设,都会降低链群因子效度,进而影响新区建设开发的链群效果。

2.链群通道效度分析。即使新老城区在资源、功能与区位规划上互补性、系统性极强,如果没有有效的通道进行链接或恰当的合作方式,也是难以真正发挥链群的资源交互、产业联动与功能互补。链群通道效度主要指标有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物流工具的充足性,合作的紧密性,以及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因此提高链群通道效度的主要手段包括:建立地铁、轻轨与环式公路的交通系统,提高人们出行与物质运输效率;铺设密集的固话、移动电话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络;提供充足多元化的物流工具,并合理规划物流配送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辅,加强产业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3.链群发展效度分析。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应重视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会出现新区建成后设施、功能已经开始滞后,而新的建设需求又会出现的局面。因此,链群结构效果与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是链群发展效度。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应以“和谐新城”为标准,即重视规模与结构的协调、产出与消耗的平衡,避免资源过渡开发与使用;应遵循“两型社会”建设政策,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强调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来建立适宜的居住环境与良好的产业环境,对于城市新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应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导向,优先考虑高科技、环保型企业的入驻,建立社会、企业与个人创新的激励机制,结合原有城区创新体系与创新优势来确定新城区创新目标与领域,并构建新老城区之间的创新沟通、创新协同与创新应用关联,比如在新城区开发高新技术转化实验区。

五、结语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原有城区的拓展、扩散与升级,绝非主城区的简单克隆,新区建设开发需从宏观政策、自然条件、人文特征、产业环境与技术体系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原有城区之间关联、配合与促进。无论拟定何种开发模式,都必须重视城市区域链群结构构建与链群效应的发挥,因此建立系统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协同、联系紧密的新老城区链群式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才能最大化挖掘新区潜力并极大化配合主城区发展,最终实现城市整体高效、生态、创新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珂.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6(8)

2.郑云斌.做好城市经营,实现城市土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J].经济师,2004(10)

3.边经卫.对城市开发与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管理,2004(7)

4.张寒松.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J].当代贵州,2003(7)

第6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本投入上都略显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中心地位的凸显,使得冷链物流在整个大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冷链物流体系而言,虽然只是物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能有效地连接城乡的消费与生产,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冷链体系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及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量举足轻重,所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意义重大。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冷链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物流过程。由于生鲜食品易腐易变质的特性,产品必须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持续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迅速周转,因此冷链物流必须使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并配以合适的设备、统一的管理,方能确保生鲜产品的质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程

按照一般冷链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将冷链物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以下几项活动: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和消费,具体如下: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存、运输、物流信息)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批发商、零售商(销售、物流信息)最终消费者

这种简单的流程设置能够非常简洁地表现出冷链物流过程的基本步骤,为冷链物流的流程分析提供了依据。从各个活动流程来看,冷链物流的过程比传统制造业物流的流程要复杂很多,而且每一个流程都还可以继续细分。我们从供应链层面上,按照物流七大要素原则对冷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存在的问题,希望依托这个流程的分析找到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应对措施。

二、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及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环境下运销,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亟待发展与完善。现今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流通加工方面的问题

农产品冷加工的预处理过程良莠不齐。据估计单单食品加工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生鲜食品冷加工(慢冻、速冻、冷藏和冷保鲜)量就达到800~1100万吨,占生鲜食品总产量的2%左右。其中冷冻、冷藏食品年生产量约350万吨, 年增长率达25%。但在冷加工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其一,宏观管理失控致使行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下,相关生产、运输、销售等的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其二,产品质量无章可循,品种单调,重复现象严重。其三,销售条件欠缺。

2.储存方面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冷库的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的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的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3.运输方面的问题

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冷藏运输能力明显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货物约4000万吨,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量约1000万吨,而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铁路调运易腐货物总量的25%,这些冷藏列车仅占全国总运营车辆的2%。公路调运易腐货物的规模、数量有限,具备冷藏保温功能的汽车总保有量仅近20000辆(其中冷藏汽车约占15%)。而全国水路运输易腐货物量更是不足,约占每年总需调运量的1%,即40万吨左右,其中全国各型冷藏运输船仅200艘,总容量仅为10万吨。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的建设尚处空白。在各种运输方式上,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4.销售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藏农产品的销售过于集中在超市和大卖场,生产厂商把许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超市和卖场里,导致冷藏农产品在这些超市和卖场里出现了供大于求、流通费用不断增加的局面,但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冷藏设备配置发展却较缓慢,且国产冷柜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稳定,造成冷链中断;而进口冷柜价格昂贵,令商家望而却步。此外,农产品冷藏柜设备运行服务维护队伍尚未走向专业代、独立化。

5.农产品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企业服务。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所以本应形成多边共赢的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6.我国完整独立的物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物流冷链体系看,我国的物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差距都十分明显,而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农产品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再加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被套以“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印象,这就给我国农产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使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因此,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力度,提出冷藏链硬件发展规划,推进冷藏链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应用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国外冷冻藏物流之所以迅速发展,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缩短运达期限

随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和冷链运输市场的扩大,冷链运输所需的各式冷藏运输工具逐步增加,欠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造成了运输中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并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流畅。冷藏多式联运应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加大对装卸冷藏运输车辆的考核力度,严格冷藏运输车辆的时间考核标准,缩短冷藏运输的运达期限。

3.加强冷链信息建设

加强农产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1)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沟通,可以为农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的信息支持,并对问题农产品追查到底。

(2)运输方面的信息沟通,可通过引进的先进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和GPS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实时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3)采购和库存方面的信息沟通,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对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四、“一体化冷链联盟体系”的建立是完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

冷链物流市场是由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和作用的领域。但冷链物流市场又不同于其它的商业领域,冷链物流管理得好坏并不能直接和快速地反映到商品的质量上,具有隐秘性和滞后性。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限制和监督企业,政府也可以代表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内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的高端物流,投资成本高,回收期较长。

因此,笔者建议,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首先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市场,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冷链物流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建成一个既符合国内需求又符合国际标准的,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建立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联盟体系。

政府在其中可以进行资金扶持,对大城市的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整合,建立共同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并由此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至全国,从而推动我国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要求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从供应链的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终端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通过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可有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现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冯志哲.食品冷藏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突出,承担国家能源供应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初步安排我区煤炭、电力新增外送量占全国省际新增外送量的40%和30%,我区能源外送通道的铁路、公路、电网、管道将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我们要按照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深入研究我区能源发展战略,制定内蒙古煤电基地规划,争取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要按照规划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做好能源开发的前期准备、项目储备,落实配套的水、环境等支撑条件,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法规、规范,科学有序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建设一流现代能源基地。

利用好能源优势,构建产业链,提高能源就地转化率。能源输出与能源就地转化变成产品输出,对于强区富民的作用差别很大。能源消费总量、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能源就地变为产业用能是产业联动发展效益倍增的过程,如煤――电――工业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链中,终端产品与煤的产值比是50多倍,产业链越长,产业链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越强,附加值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推动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越快,强区富民作用越大。为此,我区应该依托能源充足、价格洼地的优势,按照能源、资本、技术密集,高转化率、高附加值、长产业链、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上下功夫。去年自治区制定的沿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对蒙西地区一二三产业、城镇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作出了战略规划,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提出了重点打造22个重点工业园区、1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是实现我区产业延伸、升级,进而实现多元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转变我区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新型煤化工、盐碱化工、多晶硅、电解铝、建筑陶瓷、煤矸石综合利用等规模化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节能减排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应认真总结我区构建“煤――电――用”长产业链的成功经验,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实施双百亿工程,细化东西部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产业规划,努力改变初级加工项目多、产业链短、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发展方式,按照规划建链、延链、扩链、补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利用好资源优势,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推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大范围、高比例缺电为我区依托能源和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机遇。发达地区电力供应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污染指数很高的地区,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国家已严格控制在这些地区新上火电项目,加之运力和煤价上涨的压力,发展火电空间受限。而核电建设受日本核事故影响,原来规划的项目放慢进度,需重新谋划决策。广泛热议的特高压送电即使近两年国家做出决断,但其建设周期仍需2-3年。发达地区缺电程度越重,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就越大,市场优化产业布局的作用就越强,我区能源充足、价格低对产业入住的洼地效益就更加凸显。目前,能源用量大、资源型加工产业向我区转移已呈现规模化、链条化、集聚化的趋势,我们要按照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的总体规划,优选承接产业,发挥后发优势。要针对省际能源合作对方的需求,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扩大合作内容和模式,不仅要资源换项目,而且要用资源换其产业组合式、链条式转移,创办专业工业园区,利用好资源配置手段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整体上实现产业与城市协调,各地区分工协作,各展所长。要不断总结资源配置的经验,细化配置目录,完善资源配置与项目转化相互制约和投资完成验证等办法,探索适应国家煤炭等矿产资源政策变化的运作模式和手段,以及惠及当地居民的利益分享机制,既强区又富民。

要深化对能源资源价值规律的认识。化石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使得其基础能源地位本世纪难以改变,资源潜在价值是在不断升值的,资源为王的时代不无道理。有些自然资源随着技术进步发生了质的变化,可由废变宝、由害变利。“钱是刮风来的”这句谚语,风电发展使它变成了现实。这些资源潜在的价值往往首先被企业认识,利用政策的空白区,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无偿圈占了大量资源,抢占了先机,占有资源支配的主动权、开发权、受益权。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和配置者往往丧失了主动性和调控力,损失了许多应有的权益和公共利益,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冲突,影响了科学和谐发展。因此,要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对资源属性、价值、相关权益、开发规律性的认识,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8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一、重新认识供应链

1. 什么是供应链?

什么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从性质上我把它分为二类,一类叫产品供应链,也可以叫物质供应链,另一类叫服务供应链,也可以叫非物质供应链。从应用上可分为微观供应链(对应企业)、中观供应链(对应产业与城市)、与宏观供应链(对应国家)。

2. 供应链的三个维度

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标志着全世界的物流已进入到供应链管理时代。我把供应链管理分为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供应链管理是战略思维;第二,供应链管理是模式创新;第三,供应链管理是技术进步。

(1)战略思维

国家供应链战略。美国把全球供应链列为国家安全战略,德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有国家供应链战略。

产业供应链战略。有些国家国土面积小,Y源匮乏,但有些产业却全球第一,这与成功的产业供应链战略有关。

城市供应链战略。波特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城市供应链战略的差异,形成不同城市发展速度与城市风格。

企业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项社会活动过程中,是以企业为活动基点的。

在这四大层面战略中,企业供应链战略是基础,国家供应链战略是根本。

(2)模式创新

严格讲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模式创新,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支撑下的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在各种创新中,对传统模式最具颠覆性和最具冲击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运作模式。根据中国的实践,可以区分为企业型(生产、流通、服务)、平台型和生态型。供应链促使不同产业深度融合,产生了制造服务业,流通制造业,物流金融业等等,萌生了新的产业结构。

(3)技术进步

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进步,包括供应链可视化、绿色供应链、协同供应链、拟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风险、服务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物流机器人、区块链等等。目前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都在供应链中得到应用。

二、要敢于面对全球供应链发展大潮

―美国在2012年,奥巴马总统颁发了“美国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谋求加强全球供应链,以维护美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我国的经济繁荣”。”安全”与”效率”是这一战略的两条主线,达到美国“永远第一”。有人认为特朗普总统“逆全球化”会放弃美国全球供应链战略,这是一种e误的判断。研究历史上世界三次经济危机与三次产业革命,美国就凭其对“帝国木桶理论”中工业、科技、金融、军事、文化五大板块实施超强的全球供应链整合,使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世界发展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未蚨蓝罚要在全球范围内去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以取得国家之间的平衡与优势。

―许多国家也把供应链战略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即以全球地域为空间布局,打造某些优势产业的“微笑曲线”,建立从战略资源、金融资本到制造生产再到销售与服务市场的全产业链与价值链。从19世纪初的英国开始,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世界银行推出“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由6个指标构成,每二年一次,参与的国家与地区有160多个,用于衡量各国全球供应链竞能力。西方发达国已把中国抛在后面。

三、中国供应链向何处去

(一)供应链中国行动

1. 领导人已出题,但跟进不足

2014年11月8日,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指出:“现在需要对接各国战略和规划,找出优先领域和项目,集中资源,联合推进,这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创造需求和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居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力,打造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亚洲发展新气象”。这就是中国的全球供应链战略框架,在以后的许多国际会议上,同志重申了这一战略理念。2014年12月5日,同志在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内配置资源”。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等国家领导人,考察了郑州航空产业基地、深圳创捷供应链、河南鲜易供应链等企业,给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从总体讲,领导人已出题,但全社会跟进不足。

2. 规划中有了“位”,但缺少“行”

从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4年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都关注到了供应链友展的重要性。《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一方面要求“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中,推动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列为十二大工程之一。去年以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供应链作专题研究,商务部与财政部准备在10个城市开展智慧供应链试点,选择部分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试点。工信部结合两化融合,推进制造供应链发展。国家发改委经过调研后,准备出台必要措施。但总体讲,刚刚起步。

3. 供应链管理从市场的角度快速发展,但极不平衡

目前,市场是推动中国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动力。民营经济是主力,珠三角、长三角是主战场。深圳怡亚通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在2016年评选的深圳100强企业中,供应链企业有9家。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都喊出同一个口号,“决战供应链!”,有许多企业家喊出“得供应链得天下!”。 2003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的第一本书,《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成了大学物流专业的必读书。1998年,青岛海尔实施全程供应链改造,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制造业供应链典范。由丁俊发从2011年开始主编的六本《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除了系统介绍国内外供应链理论外,共推荐了107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秀案例,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由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与《中国供应链管理篮皮书》编委会共同授予的 27个“中国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中,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供应链管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二)供应链创新变革的建h

2015年我曾提出“供应链+”十年行动计划,我认为,有了“互联网+”必须有“供应链+”,这是经济新动能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结合目前的情况,我提出十大建议:

1. 建议以国家(国务院办公厅或有关部委)名义《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变革的若干指导意见》把推进供应链管理列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我认为,推进供应链管理是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根据欧美研究,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不同的降本增效。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简单的以第三方替代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规模效应和营运特点可节约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供应链流程,可节约成本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个供应链,高度融合,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供应链模式是服务经济超越工业经济的必然产物,即“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供应链管理对推进产业融合,经济结构性变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率,将发挥巨大作用。我深信,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理论与实践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2. 建议依托国家发改委或商务部,成立“国家供应链专家委员会”, 研究提出中国供应链国家战略的主要框架结构、区域布局、突破重点、推进速度。年度《中国国家供应链竞争力报告》,特别是结合“一带一路”全球开放战略,构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略。

3. 提出国家产业供应链战略。重点研究提出中国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的产业供应链战略,特别是装备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铁、航天、汽车、家电、轻纺、电商、中医等的产业供应链战略,形成优势的“微笑曲线”,创造实体经济新的竞争优势,为强国战略服务。

第9篇:产业链发展规划范文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结合实际,现就促进我市主导产业链经济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产业间相融”的思路,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钢产业、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食品加工、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贸工互动等主导产业链。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培育龙头企业,延伸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耦合与对接,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结构优化、效益明显的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链经济整体竞争能力,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政策引导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符合我市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促进产业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三)协调发展原则。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产业链横向融合、纵向延伸、高端提升,强化专业协作,提升企业群体集聚优势,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的产业体系。

(四)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和完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瞄准高端节点,推进主导产业技术进步,打造名牌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深度利用,构筑循环型产业链体系,把产业链条做长做宽。

三、发展重点

按照主导产业链发展规划和指导思想,以现有企业、产业为依托,在生产、设计、运行、管理中,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梯级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入手,促进产业、企业繁荣,将短链做长、单链做多、弱链做强,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链经济”兴起。

(一)精品钢产业链。按照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加工精深化、生产循环化的发展方向,统筹钢铁工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行业联合重组,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品种、质量、整合”的思路,搞好钢铁产业链条延伸,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方面,拉长上游产业链,依托铁矿资源优势及鸿源粉末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精选铁粉、电子软磁铁粉,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以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龙精品钢铁基地和港陆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钢铁产业潜力,重点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涂镀板、高频焊管、工程机械配套齿轮钢、重型汽车板簧、汽车万向节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机械制造业用钢,不断延伸钢铁下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档次和竞争力。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抓住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以政策为导向,以现有企业为基础,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资金、资产、设备、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实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发挥中小企业孵化园区和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带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矿山成套设备、大型工业泵、潜水泵、压缩机、钛金设备、精密轴承、汽车配件、电动叉车和现代物流设备等。突出抓好金马、鑫虎等重点矿山机械加工企业,打造矿山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延伸加宽机械矿山制造产业链;以华安天泰为重点,充分发挥HAN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建设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新型装备产业链;以汉拿叉车、电动汽车等物流设备为重点,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物流设施生产基地,打造融入沿海港口配套服务产业链。

(三)环保产业链。按照能源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合理选择产品品种、生产规划、生产工艺,推进清洁生产,在主导产业间推行废物交换,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延伸生产链条,实现产业群资源有效利用,使废物生产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努力实现变废为宝。突出抓好建龙、港陆等重点工业企业“三废”利用,通过加大投入,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使废弃物成为再生资源,打造工业生态链网;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果-菌-沼”等生态农业模式,将“污”转化为“肥”、“废”转化为“宝”、“害”转化为“利”,促进林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打造农业生态链网;加大环保型项目引进力度,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黎河5-8级水电站、天津泰达秸杆发电、金三顺仿真木地板、石门废旧汽车拆解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新型能源。牢固树立“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理念,大力推广尾矿砂、粉煤灰生产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鼓励生产性、生活性废品收购行业向规模化发展,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推进废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机电产品等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链网。

(四)食品加工产业链。充分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布局,扩大板栗、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牧等种养规模,着力打造以栗源、山源、珍珠、燕都等为龙头的板栗加工产业链;以广野、绿苑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链;以蓝猫、亚太、四洲、燕山红等为龙头的水果加工产业链;以美客多为龙头的种鸡饲养、屠宰加工产业链;以宗氏石磨、本乡粮油、康园食品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平安食品、长城科贸为龙头的食用菌加工产业链等,引导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中绿源有机扁桃、尚禾源生态农业,亚达-艾格威奶牛基因改良及繁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把产业链条延伸到田间地头,提供强大的源头保证,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实现农产品多环节转化增值,把食品加工打造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现代农业产业链。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发展要求,

引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探索现代“庄园经济”经营模式,将农村土地使用权投向市场、将分散资金筹集起来进行规模农业生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研发+培训”的利益连结机制,搞好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的对接。大力培植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实现土地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把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农民纳入产业化链条中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六)旅游服务业产业链。围绕进一步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功能和品位,按照“以清东陵为龙头,以汤泉开发建设为支点,以长城旅游公路为纽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两城三区九点四基地”(两城:明长城、千年古城;三区:清东陵古文化区、鹫峰山自然风景区、汤泉旅游度假区;九点:清东陵、万佛园、禅林寺、黄花山、上关湖、鹫峰山、卧龙山、御温泉、狩猎场;四基地:沙石峪、西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鲁家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蓝猫、栗源工业旅游基地,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的大旅游格局,把*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皇家精品文化与休闲度假型旅游经济强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推出文物游、度假游、红色游、观光游、农家游、工农业特色游、城市观光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积极谋划旅行社、酒店、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实现以旅游业引领下各种业态共同发展。

(七)贸工互动产业链。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商兴工、贸工互动”战略,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为目标,着力发展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为基础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推动优势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市场带动新优势、骨干企业引领新优势、产业集聚新优势。以燕山果菜批发市场为平台,以时代广场、津华商厦为依托,以贸易城、西大寺市场改造、浩友物流服务中心、北京东北亚商贸城、城区大型超市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板材家具、农副产品、建筑建材、小五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构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我市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壮大各类小型配送中心、货运站、运输公司、金融、保险、通讯等行业,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竞相进入,实力、活力、竞争力竞相迸发,进一步提升集聚扩散效应,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推进产业融合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链发展专项资金,以财政贴息、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全市重点推进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聚集项目建设及相关工作。各乡镇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产业链经济发展。

2、积极争取重点产业链项目纳入国家重点专项、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省级财政专项和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用足用好国家、省的专项资金、财税支持等优惠政策。

3、对*区域内符合产业链发展规划要求,实际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投产后由市财政给予0.5%—2%一次性资金奖励。

4、对当年新认定为国、省、唐山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

5、对当年新创国家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市财政给予50万元奖励;新获得省、唐山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市财政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

6、对引进的国内外著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企业申报评审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实际投资10亿元以上的,按1%予以补助;实际投资10亿元以下的,按0.5%予以补助。

7、在我市新注册的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其新构建的自用办公房产,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不低于所缴纳契税和前三年房产税的地方留成部分。

8、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市财政给予总投资的5%补贴,补贴资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二)加强税收政策扶持

9、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的现代物流企业,具有高端服务技术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按照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产业链项目,优先帮助办理有关证件和享受减免政策。

10、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扣除;已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三)优先保障要素供给

11、对我市重点推进的产业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列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帮助办理报批手续,切实保证项目供地需求;新征用地除按规定上缴省以上费用及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费用外,其他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

12、对已经备案、核准的产业链项目,金融机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完善“银、金、保”合作机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引导和帮助产业链重点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13、对符合产业链发展规划的投资项目,优先保证通路、通讯、供水、供电、燃气、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优先在地价、电价、水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简化办事程序

14、对产业链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实行属地化管理;凡国家、省和唐山市没有明确管理权限的投资项目,一律就地办理。

15、市直职能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和管理权限,筒化产业链项目备案、核准、规划、用地、环保、工商注册、供电、供水、安监、消防、建设等环节的办理手续,实行限时办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