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水资源利用方案精选(九篇)

水资源利用方案

第1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摘要:绍兴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效和谐与持续发展。笔者立足绍兴市生态兴市的指导

>>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宿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大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保护问题浅论 丽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分析 澄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浅谈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焦作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佳县毛一渠渠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罗闸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马龙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 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绍兴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效和谐与持续发展。笔者立足绍兴市生态兴市的指导思想, 从绍兴市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预测了绍兴市水资源供需的趋势,并根据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 规划,提出了绍兴市水资源调控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生态用水量;水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4)04―0025―04

第2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利用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和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科学决策、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提高效率都有着积极影响;作为一座知识宝库,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1.什么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是指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档案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我们在研究档案信息时,与其它信息相比较,档案信息具有一些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前提问题,有以下四种特点:

2.1 档案信息具有广泛性,有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各行各业产生和保存的档案。因此,档案信息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信息无法比拟的。

2.2 档案信息具有准确性,档案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其它信息不能有的凭证性,有绝对的朴实性。这是其它任何信息所没有的。说它具有凭证性,是因为它是原件,是真实记录,是准确的,朴实地反映出历史或事物的过程,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2.3 档案信息具有可共享性,由于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其有效配置和合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必须对其进行开发,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共享是不能实现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广泛性。

2.4 档案信息具有不均衡性,由于档案人员的认识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他们所掌握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等;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同,不同地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

2.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信息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取得很大进展。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正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信息资源逐步向电子信息资料过渡,扩大了水利档案信息产品的种类和服务项目,水利档案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

2.1水利基础档案数据的数字化正逐步采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各类水利基础档案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管理,开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2 互联网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在区域间,甚至全国范围的即时共享。

2.3 数据库技术,作为传统水利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装备和改造,使全国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地向数据化、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查服务功能。

3.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不足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论文大全。主要表现在:

3.1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看成是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来建设,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论文大全。

3.2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全面规划,对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涵盖的内容没有科学的概括;收集水利信息的范围不广,原始数据信息采集不全、规范性差。

3.3 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资源的现象心比较普遍。

3.4 水利系统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不健全、不成体系。

3.5 基础工作薄弱,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措施、专业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的普及等基础工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4.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在近几年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论文大全。在此期间,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加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实现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否积极主动地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是衡量水利档案工作能否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最直接标准。水利系统各单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不同载体、不同种类、不同文字的档案,档案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是水利建设工作的基础,对我们在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研究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水利系统各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持有的档案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逐步建立与水利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相互促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是做好水利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部门、各单位应充分认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的同时,建设本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实现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具体思路如下:

5.1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需以档案信息现代化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水利工作重点,以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的紧迫性、重要性和效益作为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的依据,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5.2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3 按照提供普遍服务原则,使社会及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职工享有获取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权力,并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方式普遍获得基本的信息服务。

5.4 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策协调,组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进程,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5.5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不能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系统内各单位要注重当前,兼顾发展,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开发适用的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水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水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后以水利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出版,2007

[2]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出版,2008

第3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国际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资源配置问题,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Masse提出的水库优化调度研究,并于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迅猛发展,1978年,Shafer等[7]提出了水资源系统模拟框架下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型。2002年,McKinney等提出了基于GIS的水资源模拟系统框架。目前,国际上对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更多地是在水资源系统模拟的框架下进行的,并开发了许多应用价值较高的相对成熟的水资源模拟软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ikeBasin(丹麦)、WMS(美国)、Aquarius(美国)、Riverware(美国)和Waterware(奥地利)等[8]。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以水库优化调度为先导的水资源分配研究。80年代初,华士乾等[9]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北京地区水资源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考虑了水量的区域分配、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利工程建设次序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的雏形。90年代初,陈志恺等首次开发出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制了京津唐地区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此后,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快速,解决了一批区域性水资源综合规划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果。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进行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及优化调度研究”,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条件,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全流域进行的水资源配置研究。王浩等在“黄淮海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首次提出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配置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在国民经济用水过程和流域水循环转化过程两个层面上分析水量亏缺态势,并在统一的用水竞争模式下研究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在模型软件化方面,除了较早的华北京津唐水资源决策系统外,黄书汉运用基于面向对象的UML标准建模语言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谢宜岳等以区域水资源供需过程的原理与算法为基础,构建了水资源系统分析数学模型软件。艾萍等[8]根据软件复用的基本原理,结合水利领域应用需要,形成水利领域软件标准化体系,为不同抽象层次制定水利领域软件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基础。钟平安[10]等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可视化建模、模型库、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建立了适应大规模、多目标、不确定性等复杂条件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情景共享模拟系统。另外,钟平安[11]等还比较了基于C/S模式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不足和B/S模式的优点,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总体框架,以WebGIS为平台实现了水资源配置模型系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具有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目标和群决策特征,需要对其生成的配置方案进行效果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以调整已有的配置方案,使其更加合理,保障配置的公平性和高效性。Letcher等[12]开发出澳大利亚纳奥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综合评价模型,不仅包括了水资源管理,还考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后来,还专门研制了分布式水流模型以支撑该评价模型的运行[13]。在国内,石春先等[14]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的概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模型。郭文献等[15]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不相容性的特点,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为了克服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余建星等[16]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中引入信息熵概念。钟平安等[17]则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层次分析(AHP)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所构建的判别矩阵常出现不一致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方案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配置后效评价研究仍较为薄弱和分散,且多纳入生态环境评价、社会公平评价等综合评价当中,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水资源配置研究正趋于整体性、综合性、后评价和软件化。整体性是要求水资源配置研究更多地置于统一的流域或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性则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需求;后评价注重对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修正和优选;软件化要求将复杂的水资源系统数字化和信息化,以提升配置效率。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大量的水资源配置研究仍然集中在水量调控方面,水质调控虽有所涉及[18-26],但成果不够深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传统的集总式模型已经不能全面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扩散、汇集、稀释、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应重视有物理机制的、能反映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分布式水质模型的研究,并进行水质水量联合配置的研究。另外,建立基于流域水循环模拟的水资源调配集成模型也是当前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实现水资源“模拟—配置—评价—调度”一体化决策。总之,今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由单一的流域水量配置和调度向全流域水质水量统一配置和调度发展,由集总式的、静态的水循环模拟和调控向分布式的、动态的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发展。

研究目标

开展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的需要。在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的现有基础之上,实施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为江苏沿海滩涂水资源保障提供关键性技术,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积累技术经验。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a.依据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揭示出围垦区各类水资源用户的需求特性,提出需水综合管理方案,实现需水精细化管理。b.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各用户的需水要求,并结合当地水资源特点,构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资源系统仿真模拟模型。c.实现当地水、过境水及远距离调水的联合优化调度,构建适合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体系,提出围垦区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促进围垦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研究内容

江苏沿海围垦区淡水资源极度缺乏,建立高效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是实现围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27,28]。在分析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蓄淡工程优化布局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是建立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在充分了解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同时,分析围垦区水资源需求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围垦区当地蓄水工程与远距离调水的联合调度技术以及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联合调控与分配技术,生成围垦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用水户之间的有效公平分配,而且可以实现对区域水循环及其影响的自然与社会诸因素进行整体调控。本研究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研究:a.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需求分析与预测。结合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发展规划,了解沿海围垦区各水资源用户的需水要求,包括水量要求、水质要求及用水时间要求等,分析其在时程分配上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特性,预测不同发展水平年下江苏沿海围垦区在生活、生产和生态三方面的需水过程以及综合需水过程,分别研究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排污总量控制以及多目标控制的沿海围垦区需水管理技术与方法。b.沿海围垦区多水源供水系统联合调度。在沿海围垦区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分析沿海围垦区各供水工程、用水户在流域水系和自然地理上的拓扑关系,构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供需系统网络图,厘清其水资源供需结构,并根据各水源之间、各用水户之间以及水源与用水户之间的水力联系、水源特性和用水特性,建立沿海围垦区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模拟仿真系统,建立沿海围垦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尤其是当地蓄水工程与外调水的联合调度模型。c.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兼顾抑制需水、增加供水和保护生态,构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基于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建立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系统联合调控与分配模型;构建适合沿海围垦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评价不同配置方案在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上的差异,确定围垦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在上述研究内容中,本研究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沿海垦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技术路线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在充分收集与分析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潮汐、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将首先对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需求的时空变异特性、河流渠道水系结构以及围垦区内供水工程布局进行分析,研究沿海围垦区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构建水资源系统供需网络图,并结合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与特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建立起多水源多用户的水资源模拟仿真系统以及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根据沿海滩涂发展规划,生成各类情景下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建立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最终提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方案,从而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图略)。

第4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1.社会经济概况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晋、冀、豫3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相连,东与濮阳市相邻,南与鹤壁市、新乡市接壤,北临漳河与河北省邯郸市相望。国土总面积7413km2。全市辖5区(北关、文峰、铁西、开发区、郊区)、4县(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和1市(林州市)。安阳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种工业并存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耕地面积为36.3万hm2,占河南省总耕地面积的5.4%。截至1998年底,全市总人口为50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38万人,农业人口419.36万人。1998年全市GDP为2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3.0%、第二产业45.6%、第三产业31.4%,人均GDP为4354元。近10年GDP年均增长率约10%。

2.水资源情况

安阳市地处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体气候特点是春旱少雨,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且雨量集中;秋季雨量适中;冬季寒冷少雨雪。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3.5mm,水面蒸发量(E601)为1075mm,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气温13.6℃。主要河流有:洹河、金堤河、淇河、汤河等。过境河流有漳河、卫河。除金堤河属黄河流域外,其他河流均属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人工渠道主要有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和万金渠。主要泉域有小南海泉和珍珠泉。

根据“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成果,全市多年平均(1956~1998)水资源总量为16.403亿m3。其中微咸水占4%,地表水占52%,地下水占90%,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占42%。本次评价的水资源总量比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87年)的结果(17.101亿m3)减少了4.1%。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94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3%,其中微咸水可利用量为0.70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8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可利用量为4.27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322m3,每公顷水资源量为4515m3,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70m3,每公顷水资源量6000m3)。

安阳市的客水资源量5.46亿m3,主要包括:红旗渠、跃进渠和漳南干渠从漳河的年均引水量4.37亿m3,淇河年均入境水量(包括淅河和淇河的入境量之和)1.09亿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现状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安阳市现状年(1998)各行业的用水情况见表1,总用水量为16.2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绝大部分。现状年的用水情况与1995~1998年的平均用水情况基本相同。全市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08座,橡胶坝2座,拦河闸多座以及多个大型供水渠系和大型灌区。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为3.87亿m3,总兴利库容为1.64亿m3。小型水库的总库容为0.62亿m3,总兴利库容为0.33亿m3。特别是红旗渠工程宏大,闻名中外。大型的供水渠系还有跃进渠、漳南干渠、幸福渠、万金渠、洹南渠等;还有许多塘、堰和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在平原地区先后打了7.5万多眼机电井。另外,在平原低洼地带设置了7处行滞洪区,总面积达986km2。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安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状年水利工程的供水量见表2,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81.3%。

2.各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需求

在对安阳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情况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在考虑适当的节水力度下,分析预测了高、中、低三套需水方案。中需水方案的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其需水结构见表3和表4。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需水比例明显下降,其他需水比例上升,特别是生态环境需求得到重视。2030年总需水量比现状水平年约增加2亿m3。

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安阳市水资源系统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问题:

①地势西高东低以京广铁路线为界,西部为山丘区,总面积为2990km2;东部为冲积平原,总面积为4423km2。这一特点对水资源分布、供求关系和利用方式都有显著影响。西部水资源量相对比东部丰富,农业需水比例相对较高;东部工业和生活需水以及生态环境需水的比例相对较高;西部主要是开发利用地表水,东部主要是开发利用地下水;平原区与山丘区的交界地带则多是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②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安阳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322m3/人)是全国的1/7,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4515m3/hm2)是全国的1/6。现状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了118%,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117%,已经处于明显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③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市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峻,目前年均超采量为4.27亿m3,年均超采率为39%,其中内黄县超采80%,滑县超采43%。全市地下水埋深呈现出区域性、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不断扩展,导致地下水资源不断枯竭和机电井吊泵、设备报废与更新的问题。

④水污染问题突出安阳市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除山区河流水质较好外,平原区河流普遍遭受污染;城市附近、平原区河道两岸附近和污灌区的地下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污染;饮用水水源井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水既有外部来源,也有内部来源。外部来源主要是卫河。卫河的水量最大,但是除了洪水以外基本上都是污水,改善卫河水环境质量,除了安阳市的努力外,主要取决于上游地区。内部来源是汤河及洹河。

三、水资源系统配置方案研究

安阳市水资源规划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系统地针对上述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布局各种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各种水源,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的水资源系统配置新方法。为此,建立了一种具有多层次、多用户、多水源特征的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系统,对安阳市水资源进行模拟,对水源和需求进行了全方位的时空调配,经过多方案比较,选出了合理配置方案,分析结果为安阳市未来30年时间尺度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及系统配置方案设置

将安阳市水资源系统中各类物理元素(水库、拦河闸、引水工程或扬水站、水资源计算单元、河渠道交汇点等)概化为节点,各节点间通过线段(河道或渠道等)连接,形成水资源系统概化网络图。以此图为基础,生成系统配置方案,并对每一方案进行详细的动态模拟分析。遵循三个原则(即需水的代表性,供水的代表性,工程布局的代表性)和水资源三次平衡的思路,根据安阳市的实际需要,设置13套(A~M)系统方案。“一次平衡”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确定在无外在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时间断面的供水能力和可供水量;二是确定在无直接节水工程投资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自然增长量(一次平衡方案的需水量与二、三次平衡的需水量不同);三是确定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确定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措施提供依据。“二次平衡”是在“一次平衡”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和治污、挖潜等措施,所进行的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回答在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仍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调水来解决缺水的问题,为确定调水工程规模提供依据。“三次平衡”则是在“二次平衡”的基础上,考虑调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统筹考虑外调水量与当地水资源联合运用和优化配置,主要用于回答外调水量及其合理分配问题,为制定调水工程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各方案供需平衡分析

从水资源量的实际代表性考虑决定,所有系统方案各水平年的分析计算都采用1969~1998年水文系列资料,逐月对全市20个计算单元进行了详细的优化模拟。

现状年水供需平衡分析这是进行各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允许地下水超采(A1998方案),超采量以现状年的实际超采量为上限;二是不允许地下水超采(L1998方案)。前者更接近实际情况,所以采用允许地下水超采的情况进行参数率定。

一次平衡分析分别考虑了允许地下水超采(L2010、L2015和L2030)和不允许地下水超采(C2010、C2015和C2030)两种情况。一次平衡结果给出了不采取有效措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趋势,结果发现在不加强节水的两种情况下的供水缺口都很大,2030年缺水超过60%,显然是不可行的。

二次平衡分析考虑了三种情况:一是保持现状水平年地下水超采程度,各规划水平年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除此之外没有新建其他供水工程,例如L方案;二是各水平年都不允许超采地下水,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没有新建其他供水工程,例如B方案;三是各水平年不允许超采地下水,但都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措施,新建了当地供水工程,例如D方案。二次平衡结果给出了安阳市只依靠当地现有水资源和现有外调水量情况下的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趋势以及缺水增长趋势。结果表明,2010、2015、2030水平年安阳市缺水量分别为2.27亿m3、2.70亿m3、2.88亿m3,因此增加从外流域调水的规模势在必行。

三次平衡分析计算所拟订的方案(从E到M,L除外)都不允许超采地下水,但都配置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得到了各计算单元、各个用水行业、各种水源、各个水利工程的详细供需平衡结果。通过多方案分析和对比发现,安阳市的最佳配置方案与南水北调中线方案2010年是否通水有密切关系。若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则最佳推荐方案当属F方案;若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才能建成通水,则最佳推荐方案当属M方案。两方案结果见表6。以F2030为例,河道外总供水量22.86亿m3,其中生活占16.9%、工业占31.75%、农业占46.33%、河道外生态环境占5.02%,外流域调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1.76%,重点河道的水质比现状年有明显改善。与F方案比较,M方案在水资源工程布局上有些重复建设,这是为了满足2015年以前的供水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进度不是安阳市所能决定的,因此推荐F和M两个方案作为合理配置方案,供安阳市领导根据今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第5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 经济 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 自然 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 工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 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 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 计算 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 计算 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 工业 、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 经济 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

第6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第二条水量分配是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以下简称水量份额)。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地表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最大水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以凿井的方式从地下含水层中获取的可持续利用的水量。

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或者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或者水流条件复杂的河网地区以及其他不适合以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按照方便管理、利于操作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供需协调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的用于分配的水量。

经水量分配确定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基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是指以流域为单元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水量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是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向下一级行政区域进行的水量分配。

国际河流(含跨界、边界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分配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需修改或调整时,应当按照方案制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条水量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供用水历史和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

第六条水量分配应当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

尚未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可以在进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供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水量分配试点工作。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查,报水利部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核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或者本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确定后,试点水量分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是本行政区域实施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流域管理机构在制订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可以结合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用水实际和经济技术条件,考虑先进合理的用水水平,参考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定额标准,经流域综合协调平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确定行政区域水量份额的核算指标。

第八条为满足未来发展用水需求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水需求,根据流域或者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可以与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预留一定的水量份额。预留水量的管理权限,由水量分配方案批准机关决定。

预留水量份额尚未分配前,可以将其相应的水量合理分配到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中。

第九条水量分配应当建立科学论证、民主协商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应当进行方案比选,广泛听取意见,在民主协商、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和相应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控制性指标,提出水量分配方案,报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条水量分配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流域或者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

(二)各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三)对应于不同来水频率或保证率的各行政区域年度用水量的调整和相应调度原则。

(四)预留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五)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湖泊水位、水质,以及跨行政区域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等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各行政区域使用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水源地的水量通过河流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和湖泊水位以及地下水水位监控。监测水量或者水位的同时,应当监测水体的水质。

第十二条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以及用水需求,结合水工程运行情况,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确定用水时段和用水量,实施年度总量控制和水量统一调度。

当出现旱情紧急情况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调度或处置。

第十三条为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段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河流(河段、湖泊)水利规划确定,并落实调度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水源地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并落实开采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第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量、水质监控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保障水量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第7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第8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并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有益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办事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高效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档案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时代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提高,曾经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开发、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是如今的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方向。

一、我国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整体环境,还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然而,目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受到曾经的落后的理念的影响,以及工作者的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传统落后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现在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严重缺乏主动性,对档案进行储藏的目的远远大于使用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难使我国的档案管理快速进入信息化,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信息化必不可少,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将严重阻碍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原有开发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适应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想要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想要让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多元化,就需要档案的工作人员转变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摒弃落后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寻找最先进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就需要档案的工作人员将信息化深植于脑海,仔细研究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根据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做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化工作,完美的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不规范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造成影响。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的开展,在成立之初的时候都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该行业开展的管理制度规范,正因如此,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有着一套初始的制度规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得到提高,其制度规范也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也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规范更是处于初级阶段。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想要快速高效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利用最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标准化的体系制度来保证档案工作的高效推进。不过,网络技术有利也有弊,例如再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来对档案信息进行传送时,由于档案信息的归属权问题极可能引发各方利益的分配不均甚至诉诸于法律。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从而避免因档案信息所属权的问题出现利益纠纷,导致信息资源开发的进程受到影响。只要有完备的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信息资源开发在制度上就得到了保障。

技术水平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造成影响。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信息化也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经济能力和教育水平之间有着极大的落差,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各地区的技术水平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例如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紧张,并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提高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脚步明显落后于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当然,除了经济因素会对信息化造成影响外,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对信息化造成影响。生活丰富、发展机遇多的东部地区明显在对人才的吸引上较西部地区有着更多的优势。这种情况的发生极易造成地区之间信息技术水平上的差异。

落后的信息检索系统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造成影响。导致档案信息检索系统落后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国对信息检索的重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检索系统自然会更新缓慢。传统的检索方式较为单一,而且检索入口少,这种低能低效的检索方式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并不利于人们的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人们的有效利用,只有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快速的得到检索结果,人们的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开发

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信息资源开发思路。在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看法中,档案管理最重要的是收藏档案信息而不是将信息用于人们的使用。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信息资源的使用,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利用,没有使信息资源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手段来进行高效的信息资源开发,方便用户信息的获取。基于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主体,力求为用户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满足用户的需要,事先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项管理工作,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才能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利用,才能保护档案使用者、提供者应有的权利。在社会步入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制度并建立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制度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才能进展顺利,档案信息资源才能有效的开发、有效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才能稳定。

第三,??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第一线工作者,他们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不但让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更好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系统,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第9篇:水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07 ― 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知道,信息资源已经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当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历史轨迹所形成的综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蕴藏丰富。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事实表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人类财富的集聚创造和升华。如果该项业务的工作力度大,就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的潜在价值,进而最大限度地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为此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与时俱进和科学有序地发展。

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要切实强化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水平。比如,注重做好信息、资料收集工作;不断地丰富馆藏及档案的内容;处理好保密与开发工作三面的关系;在档案利用的广度、深度以及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下大力气;主动积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与利用档案资源信息;开拓新领域,开发新局面;加大现代化技术的广泛适用,利用信息网络宣传推介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自身与整体队伍素质,注意高端人才的引进,以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利开展。

一、切实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求

完善管理体制。各级各类档案部门要明确档案密级,时刻遵循“开放档案的最大化,档案保密范围最小化”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好相关级别档案保密工作,确保国家机密不外泄,维护好档案所有权者的利用和权力。加快档案的开放进程及开放力度。加快鉴定到期档案的速度,视程度轻重予以必要的销毁,依照《档案法》的规定,把可以开放的档案尽快的展示并予以开放,建立科学的降解密制度,正确处理适度保密与全面开发的关系,建立健全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求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与档案行政管理相适应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对档案行政职权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好已到开放期的档案规划控制与解密等工作,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历史等方面的档案可根据《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和条例,通过各种合法程序向社会开放,使之被社会、团体、个人等及时利用。

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打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

拥有档案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档案资源是第一要素,没有大量的档案,开发利用就是空谈。为此,档案资源建设就成为关系档案发展与兴旺发达的基础性工程,故而最大限量地收集档案资源就是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前提和保障。事实证明,只有加强档案资源管理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会做得更好,档案收集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起点,没有更好地收集就不会有更好的利用;有更多更好的利用,反过来就会更好的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为条件的关系。所以说,档案部门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收集的档案资料。丰富馆藏,最大限度地扩大征集和接受档案的范围和标准,把控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原始、客观、真实、可靠、详实档案,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知识和信息宝库,打好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为开发利用提供充分条件。同时,面对当今信息电子时代,要对现有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采用计算机数字方式把众多的档案资源储存起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网络传输建立充足的数据库资源。

三、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实践证明,高质量、快速度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是及时而科学的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造优越的条件,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和档案信息的传递技术,比如,使档案工作者早早脱离手工操作的劳苦,使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为现实,也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而全面地传递信息,是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在我国,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存在;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据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缺乏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保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战略约束力尚显不足,致使与之相关的网络建设、理论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手段应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计算机等高科技进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领域已不成问题,一些档案部门(档案馆、所)等已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档案开发利用和管理领域,并且成效显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这样,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配备复印设施、简易机械等,以便实现档案开发利用的管理现代化。这种现实情况,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式向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对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一种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应

将不同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档案信息,尽快地转化成数字信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和传输目的。建立高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力的媒体,全文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开展档案计算机检索、档案信息传递(网络)、网络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网络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公开档案信息,提供档案的宣传与指导,

四、强化档案编研能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编研工作是把档案承载的信息用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服务的传统性向服务的现代化转变。通过档案基础资源―档案未成品―加工成档案信息成品这一过程向社会提供服务,使利用者上直接获得信息,缩短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这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加大编研工作的力度,提高编研的档案的水平,确立编研工作中心能地位,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结果。

档案编研质量对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档案研究及管理工作者只有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用户的档案要求,从中确定编研项目,进行更有实效和使用价值的编研,才可能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潜心写出一批时效性强、特色性、专业性、使用性明显的编研成果,确保档案成品的质量。所以说,加快档案信息增强速度,充分满足领导决策以及广大档案利用者的信息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之一。

五、提高档案服务质量,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环境

迅速提取档案的有效手段是决策工具,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作用很大。实际工作中,我们本着信息实用、方便、迅捷、准确等高校原则,采用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技术等服务手段,优化检索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档案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档案的利用,没有利用就没有档案存在的意义。《档案法》指出,档案的利用是指对档案的阅读、浏览、复制和摘录等。要最大限度地为各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简化手续,提供便捷服务和提高查找率和查全率。主动扩展服务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六、以循环效益为导向,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走向市场

档案信息是档案研究和管理者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每位工作者的劳动,故档案信息是无形资产。为此,在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时,应适量适应有偿转让,根据《档案法》的相关规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让信息资源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阶段,我们应把档案工作直接融入市场,服务于市场经济,跻身经济工作的前台,担当起为党和政策决策服务的行列当中,为区域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并担当起助理决策的重要角色,这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作为进入市场,接受竞争规律的制约,可以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利用效率,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七、加强人性化服务,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利用需要

档案管理部门如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完成十宏伟目标的重要方面。档案部门要适应社会需求,应对挑战,让档案信息资源发挥重大的效率。

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门类众多,如文书档案、企事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形成的档案等等。各门类档案信息资源都是国际民生所必要的。当今时代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将会不断的推进社会各项社会的繁荣发展。为此,档案管理和研究者要克服过去的陈旧思想,树立现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资源的认识和理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为目的,以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社会信息资源。

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已经明确规定,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这也就为我们大力发展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该项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