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金融经济知识精选(九篇)

金融经济知识

第1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区,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云南省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和深入,迪庆州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日益活跃,人民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深处边疆,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历史情况等原因影响,群众掌握、了解金融知识与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选择金融产品、享受服务的瓶颈,这也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创迪庆藏区金融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笔者将以迪庆州辖内德钦县为例,就金融知识普及的问题展开分析,为下一步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当建议。

一、德钦县县情

德钦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地段,境内雪山突傲、大江蜿蜒、林海苍茫、峡谷深邃,形成了以雪山、冰川、峡谷、草甸、湖泊和多样性生物构成绮丽的自然景观。气候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处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总面积为7273平方公里,县城升平镇,海拔3400米,距离州府香格里拉182公里,距离省会昆明889公里。全县设六乡两镇,总人口6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境内民族以藏族为主,80%以上为藏族,有纳西、彝族、傈僳族、回族、白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以藏族传统农耕放牧文化为主,宗教以藏传佛教盛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6243万元,主要以农牧业、矿产、水能水利、旅游、生物为重要产业,全县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0594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8773万元,全县经济总量较低,金融发展缓慢。

二、金融知识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金融知识是狭义的金融知识,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对各种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服务种类的概念、性质、内容的介绍或说明。

三、金融知识普及的意义

金融知识对于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着促进意义,能够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提高民众对金融的认知度,只有不断开展有效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才能更好地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百姓心中,加强人们对金融领域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为百姓创业增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德钦县金融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地理因素限制较大

由于德钦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境内高山峡谷纵横交错,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十分不便。海拔较高,氧气稀薄,气候严寒,终年雪山连绵。这给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全年中半年以上为寒冷时节,给开展具体工作带来了更多不便。

(二)历史及社会原因

德钦县于1955年成立,至今55年的历史,多年来,由于地处高原边疆,交通十分不便,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境内以藏族为主,文化发展滞后,信息闭塞,百姓生活水平较低,属于部级贫困县。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特别是随着迪庆州被确定为“香格里拉”之后,德钦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金融也在此形势背景下,逐步开始发展和完善,然后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金融服务的推广,金融知识的宣传受历史影响、文化影响、交通影响、宗教影响较大。特别是全县行政区划空间距离大,人口分布不均匀,民族问题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的宣传和发展。

(三)宣传、普及无体制保障

德钦金融知识宣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金融应为经济服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首要责任,政府理应成为金融知识宣传的组织者、倡导者,有效联系并协调政府部门和金融单位开展有意义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并能够安排一定资金保证宣传活动正常进行。这样,急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为成员的宣传联动机制。特别需要将党和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经济金融政策传达宣传到位,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百姓致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四)宣传、普及主体不明确

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在宣传普及金融法律及金融知识、提升国民金融素质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的金融知识及金融法律宣传普及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此项工作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随着普及工作逐步深化,实践中浮现出若干深层次问题。德钦县人行作为德钦境内主要金融机构,从法律地位上看,承担了辖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历年来,各上级行每年自上而下组织各分支机构开展各种内容的金融知识宣传,德钦县人行依据要求在辖内组织开展有关活动,同时要求其他金融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逐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一定规模和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商业银行、信用社主要以业务发展和树立企业形象为目的,开展符合自身需要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从上述情况可知,在德钦辖内,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邮储、政府部门等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开展过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但从系统性、全面性、联系性、连续性、统一性等角度看,缺乏一个有效的、明确的宣传主体,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联系机制,在德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过程中,金融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血、服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然而在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过程中,主体众多,权责不明。

(五)宣传、普及渠道、形式不足

德钦县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的方式呈现单一化、固定化,宣传组织、宣传模式、宣传方法横向上看,存在较大差距。宣传主要以人民银行为主导,人民银行从履职出发,每年都在辖内组织开展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提高金融知识社会认可度的相关金融宣传。例如:征信宣传、反洗钱宣传、支付结算宣传等工作,主要在县城人流集中地点以发放宣传册,张贴画册,挂横幅的形式进行。金融机构主要在其主要营业网点内向当地百姓介绍有关金融知识,但并未走向百姓,走向街头,走向乡下去宣传。政府部门每年仅依靠召开金融联系会议或协调金融单位开展工作时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一些金融知识。因此,当前面临着宣传渠道、形式单一固化等困惑。

(六)宣传、普及效果较差

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必须注重效果,注重宣传普及后能够产生实际的效益。近年来,德钦县金融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从县城、下乡走访调查可知,广大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百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如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有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可供自己选择,金融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情况了解程度较低。即使到金融机构办理过有关金融业务的百姓,也仅限于了解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更多的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当地金融知识宣传开展次数少、宣传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宣传后不注重统计总结。长期以来,金融宣传工作成效偏低。

五、德钦县金融知识普及的建议

(一)倡导地方党委政府建立完善的金融联系机制

鉴于德钦辖内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藏族少数民族和多民族杂居的情况,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驱,结合金融支持、金融服务需要,确有必要分析客观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金融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联系机制,确有必要将宣传机制,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落实情况有机统一起来,将县城和乡村不同地域的金融宣传区别对待。

(二)结合辖区实际,科学统筹规划有效宣传方案

鉴于德钦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多以少数民族为主,人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特点,县内行政区划空间距离大等宣传中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提高百姓收入为目的,地方党委政府在推行政策中,进一步加强对与政策相关的金融扶持的宣传,每年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宣传方案,及时解决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通过科学指导、合理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三)开拓创新,寻求多样化宣传形式

突破当前金融宣传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唯有打破常规,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注重实效性、灵活性。首先确有必要坚持传统方式中可行性较高、实效性较好的宣传方式。其次,逐步通过网络、办刊、新闻媒体开创金融宣传窗口,通过知识传导、成功案例分析、疑问解答等多种方式为百姓、企业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利用移动通讯工具、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渠道传达有关政府民族政策中的金融政策信息。最后,实现金融宣传、金融服务下乡、进社区,到下乡、社区、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讲座。力求使用开放、多样、灵活的方式达到金融知识宣传的目的。

(四)注重宣传效果、严格落实到位

金融知识的宣传对于金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务必注重宣传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文效益。力求在金融宣传中做到,把宣传和服务作为为第一要义。各宣传主体或参与单位部门,务必将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宣传普及发现问题,通过宣传总结提高,及时记录和反馈相关宣传信息。使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常态化,真正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五)逐步实现金融宣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2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0引言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我国经济在机遇和挑战中艰难前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对国际金融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是一门变化着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相关实际案例操作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涉及很少,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相关形势的具体分析都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只懂理论,却不懂得运用的局面。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也因此推动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现代社会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课程不再只是建立在高高在上的理论之上,而应该将其深入到细微的经济生活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金融工作中的理论运用能力,普及国际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改革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内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内涵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成为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现象,而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优秀金融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准确了解如何进行实务操作,了解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帮助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水平,辅助解决。

1.2有利于发展优秀人才

有利于国际金融相关企业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很大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国际金融企业人才,帮助企业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金融行业人才,在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更加优秀的新鲜血液时,也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利于国际金融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贡献。

2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势

2.1教学模式单一

国际金融教学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教学模式也以课上课下的理论分析教学为主,教师为主体主导着整个教学的进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兴趣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成为影响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果。

2.2缺少优秀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师队伍

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解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就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就是在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虽然目前我国优秀的金融教师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重点学校,而一些非重点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却没有相配套的教师资源。由于优质的教师资源没能实现共享,不仅不利于非重点学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成长,而且由于优秀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而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

3金融课程改革途径

3.1教学目标的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金融方面表现得更为紧迫。为培养相关人才,国际金融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教学的目?擞Ω么优嘌?理论人才转移到培养实干人才,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不断修正教学目标,为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既懂得理论知识,又精通实务操作,了解过金融相关法律规则的高质量国际金融人才而努力。

3.2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

国际金融课程教材经过严格的筛选之后确定下来,虽然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会被排除在课本之外,而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个理论知识,又不至于造成闭门造车的局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金融学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提升。首先,案例教学应该贯穿金融教学的始终,从上课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开始,到中间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最终对理论知识的总结,要让学生养成带着案例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的习惯。这种做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有利于课程向着需要的目标方向迈出。

第3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我国已经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并调整了自身的产业结构,以便于应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我国为了拉近与国际经济的距离,需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所拥有的学习理念。笔者从各种理念角度一一分析金融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金融知识,并凭借自己的金融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国际化;金融专业;学习理念

如今,各个高校中都已经开设了关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此来凸显自身教学的国际化。在我们学习金融专业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金融的相关理念,了解金融知识的具体内涵。核心理念、创新理念、发展理念以及风险理念都是我们学习金融专业所需要把握的学习理念。按照上述学习理念进行金融课程的学习,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融入到自己的金融技能当中,并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

一、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金融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拥有的必要理念之一。所谓的核心理念,指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核心。金融,作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学习金融学需要明确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熟悉金融专业的技能。我们只有了解了金融的具体内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面临国际化的大背景,其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了解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学习每项与金融有关的学科。我们的金融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并找到金融课程的核心理念所在。

二、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创新理念

金融专业当中所谓的创新理念,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函数。原本,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仅仅是需要注意自身的生产条件。但在创新理念的影响下,企业会将新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放置到生产实践当中。该种行为就是企业在生产方面的创新。我国经济要想获得发展空间,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就已经懂得了如何在金融领域中进行创新,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变革,促使传统的金融变得新颖起来。金融学家们将金融领域的各个要素进行重组,并创新出新的金融形式和金融功能。金融专业的创新理念要求我们用辨证的思想来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人们必须承认金融创新可以带给经济有利的影响,但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因为金融业务的创新,促使金融更加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金融产品的创新,促使金融行业所发展的产品趋于多样化。但也因为金融的创新,国际上爆发了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产品应用太过泛滥,促使金融风险的产生。

三、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理念

经济是动态的,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金融的进步。金融的发展促使经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金融处于经济环境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成为经济的一种载体。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国内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很多人都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经济学家就已经展开了对金融的研究,并认为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最终,其研究结论显示,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此,人们得知,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发展的理念。金融的发展理念拥有很多理论作为支撑,其中戈德•史密斯所提出的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最能够表现金融的发展理念。它认为金融是发展变化的,金融的结构也能够用数量指标来进行衡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金融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内的金融产业和体制作出了调整,促使金融企业得以发展,并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四、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风险理念

金融行业属于一种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以及进行金融投资的人,都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产生。之所以金融行业会有非常多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金融的发展不受控制也不受约束,金融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在该种状态下,金融必然会成为风险的聚集地。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如此才能够在日后运用金融知识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了解金融风险的种类以及产生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金融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而残酷的,金融行业的竞争会使金融风险增加,促使金融中的资金流速加快。

五、结束语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把握正确的金融学习理念,就需要对金融有所认知,并了解金融的具体内涵。我们只有掌握了重点的金融理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总而言之,金融是发展的,具有非常高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并找到金融的核心所在,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子语 单位: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琴英.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第4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 金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业的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化,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课程呈现微观化趋势,仅以货币、信用、银行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我国狭义(传统)金融学已不适应我国金融实践的需要和与国际金融理论发展相衔接的需要。广义的金融是指一切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除了包括与货币、信用、银行有关的活动和业务,还包括国家财政、企业财务(公司金融)与个人金融等活动。

根据对金融人才调查,可以看到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金融人才需求部门范围更广,金融人才就业部门更多,有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有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也有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评估公司、信贷担保公司、专业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各类公司财务部门、理财咨询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更宽更高。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从调查中可知市场对一般性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热情不高,而对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急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种类大致有:金融分析师、个人理财师、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信息主管、投资管理人才等。大量扩充这类人才成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共识,还将伴随金融业的改革更趋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课程计划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2.金融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金融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金融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但这方面的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服务观念不强,不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没有凸现出来。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炒股”、课堂上“保险”、校园内“融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人才的供应不及需求,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十分匮乏,这对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金融机构竞争的砝码。而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

二、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年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就是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人物,他在创业管理、新企业创建、创业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创新性课程开发和教学等方面被《商业周刊》和《成功》杂志等评选为创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公认世界级权威。就高校而言,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始活跃。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己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创业学研究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创业教育在国际财经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世界共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一门以上的《创业学》课程,其中以商学院所占的比例为最大,欧美日等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有的商学院甚至冠名为“创业学院”。

中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参与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巨大压力,培养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当前金融院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加之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创新精神遭到严重扼杀。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

2.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院校的本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性,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嫁接与融合,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阻滞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基于知识的创业是成功机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业,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大赛活动,首先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其次有利于打通被割裂的专门、单一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业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要上好创业学课程,学生要学好创业学课程,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不行的。因此,创业教育必然促进教学相长、知识整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本国、本地区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从事与宏观经济动态研究有关工作的人才。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通过创业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4.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一直会延续到2010年才会告一段落。由此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具体由扩大内需引发的持续扩招向高校提出了转型的任务。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外,高校还必须由过去那种满足长中短期指令性经济计划需要转向满足学生获取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谋生能力的需要,由被动就业和受雇的教育转向创业教育。通过这种转变,使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是一部分)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而不是坐等国家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人。不实现这种转变就很难说高教改革的成功。

因此,在我国培养大批风险创业者,培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传授和锤炼创业技能,是金融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1.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人才的独立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动手能力,学会创新能力。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创建良好的金融人才成长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毕业后实现自我创业的目标。

2.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依据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职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成功企业家”、“管理家”、“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即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使学生成为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3.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构建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在金融发展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的人才,又掌握金融创新的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强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包括管理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工程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与法律复合型人才,跨行业的金融复合性人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是金融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实施知识更新工程,走“大金融”的学科发展道路。金融学科各研究方向之间力求打通,相互融合,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的宽口径金融教学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级金融人才。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既着重于业务操作性的训练,又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快速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培养一大批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 创业教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1.1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1.2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1.3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1.4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2.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2.2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2.3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4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5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第6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第7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 过渡区域     金融业      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

    过渡区域指介于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与周边区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而又明显区别于周边区域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七大经济地带中的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该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在知识经济悄然而至,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之际,其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将给西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过渡区域现实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其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过渡区域的五省均为农业大省,其GDP中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其它地区都要高。表1显示了自1995年至1998年各区域人均GDP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过渡区域人均GDP在逐年有所缓慢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正逐步放慢。

    过渡区域经济的现状迫切要求其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台阶式”发展战略的切实实施同样需要过渡区域经济的即时发展。首先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有利于该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一,过渡区域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起着“东接西联”的作用,经济发展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实现,如公路网等的建设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进而为东西部有形生产资料的流通创造条件。其二,过渡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还可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过渡区域人才培养量的增加可缓解西部的人才供求矛盾。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有过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最后过渡区域经济发展对减轻东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东部地区“夕阳产业”的转移并最终实现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该区域自身有好处,同时更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整个社会,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目标。

    过渡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经济运行纽带上的特殊联结地位,与西部地区相比较,在国家对中部地区同样有部分政策倾斜的同时,更容易发展起自己的经济。特别是现今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速资金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为依托,而不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和低技术的组装。

    第一,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它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区域之间,同时也处于七大经济地带中三大阶梯地带的中间地带,较之于西部有更大的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第二,特殊的产业结构。过渡区域的五个省份均为农业大省,但又有别于纯粹的农业省份,它们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合肥和长沙的轻工业和电子工业,武汉的汽车和钢铁工业等,而且工农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也比较成熟;第三,生产要素的占有优势。生产要素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还包括知识的占有和利用,过渡区域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人才、科研等知识资源方面都占有较之与西部的优势;第四,经济核心地带的存在。中部五省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经济核心地带,如长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合肥——芜湖——巢湖——铜陵、武汉——黄石、郑州——洛阳——新乡地区等,它们的存在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从而有利于该区域各省份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五,该区域的经济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经济运行纽带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离不开诸如运输业等的流通部门,过渡区域由于它的特殊的位置,东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必须依靠过渡区域这一中介区域充分发挥“传输”作用,所以过渡区域在国家实施“阶梯式”发展战略时拥有发展自己经济的优先优势。

    二、从过渡区域金融业的特殊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过渡区域的金融业有必要加大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对整个产业部门推进的反作用。以知识为首要生产要素的新的经济形态在我国悄然而至,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已进入实施阶段,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如减免新设企业所得税、对新建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这样西部地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能力必定会强于过渡区域。而同时东部地区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其金融业较之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程度都要高,它的投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完善,如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均设在东部地区,所以该区域的企业至少在通过上市融资这一吸引投资方式上具有优势,因而东部地区也可利用它的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同时加上其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因而在资金的引入方面间具有对过渡区域的绝对优势。在社会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过渡区域经济发展既无政策倾斜优势,又无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可用,过渡区域经济如何在东、西部地区争分社会资金的夹缝中得到长足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过渡区域的现有金融资源,加速资金的流转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用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渡区域的金融业便具有了较之于其他区域金融业的特殊的使命,其特殊性要求它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责任。

    过渡区域的金融业支持本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其实也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其带来的整个产业部门的更高层次的拉升作用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时,过渡区域的金融部门为了能更好的迎接挑战,更需要有本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以下从三方面论证过渡区域金融业的稳定建康发展必须以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前提。

    (一)、金融业从业人员多,但人员素质较低,入世后高层次金融人才将更难留住

    1997年过渡区域金融业从业人员约为45万,其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5万以上,大专学历的约有11万,研究生学历的仅占剩余员工的0.5%左右。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高薪,出国留学深造等方式吸引走大量高层次人才,从而使国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降低。过渡区域的金融机构为防止“人才流失——效益低下——待遇水平下降——人才流失”这一恶性循环的出现,就必须使金融机构的盈利增加,从而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强竞争能力等。

    (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网点虽多,但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开发金融工具能力等的影响,加入WTO后它们将面临严峻挑战

    1999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通过增设分支行、点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贷款余额93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但是过渡区域金融机构的吸收存款能力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要低,且其服务质量、技术、开发及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受本地区经济水平的制约,在入世后,将受到国外银行高效管理、高开发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的挑战,要在世贸组织的逐步自由化原则及相关协议规定的五年左右时间的保护期内,使服务质量、开发金融工具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通过发展本区域经济来解决利润率提高这一问题。

    (三)、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同样将受到国外此类经营机构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及雄厚资金实力的挑战

    入世后,外资证券业经营机构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完善的服务体系将吸引走部分投资者;外资保险业经营者也会凭借自己完善高效的理赔处理而吸引走部分投保者。过渡区域的证券业和保险业在受到挑战的威胁时,唯有依靠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这段保护期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才能吸引并稳住更多的投资者和投保者。

    以上从三方面分析了过渡区域金融业在入世后将面临的挑战,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故而金融部门有必要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最大力度的支持,否则自身的发展亦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过渡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同时过渡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有该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为前提。

    同时过渡区域要想吸引外国金融机构的投资,也必须以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在拥有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国外金融机构对本区域的投资回报有较高的预期时,它们才会到本地区来投资,进而增加本区域内的资金总量,促进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过渡区域的金融部门对发展该区域经济支持方式探讨

    从前面分析的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过渡区域的金融业要得到长远发展,是很有必要对过渡区域的经济发展作出支持的,特别在目前知识经济到来,我国加入WTO的脚步日益临近时,尤其显得必要。笔者认为金融部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给予过渡区域以金融支持。

    (一)、对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等知识资源方面的支持

第8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第9篇:金融经济知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法教学法律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22.28-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25-03

随着“社会金融化”与“金融社会化”两股浪潮的交织演进,金融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法课程,进而使得金融法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金融法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特征,教学内容泛化、零散且恪守传统金融法的知识疆域,未能及时回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以至于存在脱离实践诉求的现实倾向。本文置于金融创新视域下,审思金融法教学的弊病与局限,探究改进金融法教学的现实出路,旨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寻求经验共识。

一、当前金融法教学的特点与问题检视

金融法是一个典型的跨部门的法规范群,内容涵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支付结算法、货币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其知识谱系可以类型化金融交易法、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由于金融公法与金融私法交织叠加在一起,学界关于金融法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論争,金融法到底属于经济法还是属于商法抑或是独立的学科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撇开金融法的学科性质不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金融法课程一般安排36个课时)之内,有效地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达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金融法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事实上,很多法学院校除了开设金融法课程之外,还普遍开设了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如何确定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之间的教学分工,破费思量。按照一般法学院系的做法,金融法教学总是按照“金融法总论—银行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政策性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这样一条主线加以展开,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决定了金融法之下二级部门法的教学不可能太深入,只能停留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及对主要法条的解释,且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诊所教育较为缺失。特别一提的是金融法总论,这种金融法基础理论系统化和体系化的高级形式在教学中被严重忽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金融法总论的空洞化与碎片化。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很多同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金融法之后,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规则,对金融法理念与精神实质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

上述金融法教学的特点反映出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重点,难以深入。金融法的二级部门法数量繁多,不一而足,如果面面俱到,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层面,不可能过于深入。在金融法与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均有可设的情况下,这种追求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毫无意义,纯属教学资源的浪费。如果以金融法总论为中心,将金融法的规范定位、历史发展、特色范畴、基本属性、功能价值、基本原则、主体类型、行为方式、权义结构、责任形态、体系构成加以拓展,同时辅以制度规则和案例,则有助于形成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的合理知识分工,能够深入到金融法的基础理论内部,教学的重点亦更为突出。金融法总论具有统摄分论、指导实践、学科自省的功能,其体系化构建并非学者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夯实基础理论的需要,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引。金融法教学有必要改变“重具体制度、轻基础理论”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将教学资源往总论上倾斜。当然,这需要学界齐心协力,集中力量提炼和总结出一个科学、系统且“接地气”的总论作为统领,以此来破解学术研究中“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引领金融法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其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课堂互动。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多数高校的金融法教学都是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方式,较少进行案例教学,更缺乏诊所式互动教学法。这种以规范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法条主义”,注重的是应试而非能力培养。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典型金融法案例不断涌现,对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视而不见而固守传统金融法教科书的僵硬范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最后,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不利于卓越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既有的金融法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自媒体时代,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待反思与超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综上所述,金融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均存在较大缺陷,如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法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带来了金融深化和自由化,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具、新业务、新组织,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世界。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异常活跃,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银行发起—分销模式十分盛行,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和对冲基金异军突起,围绕住房金融制度的创新如火如荼,金融创新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力量,金融创新必然带来深刻的法律变革,而天生具有贴近生活和解释实践的内在品性、以满足市场诉求和回应社会关切为己任的金融法,必然会通过理念更新与制度调适积极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面对与时俱进的金融法,如果教学的内容设计不进行及时更新的话,势必与实践相脱节。事实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已经对金融法教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导致传统金融法教学所依据的知识载体不敷适用。目前,国内的金融法教材多达百余种,但编排体系大同小异,内容构造几乎雷同,且很多章节的内容被锁定在根深蒂固的观念误区之中,未能根据时代变迁与法治发展进行同步修订。以金融监管为例,多数金融法教材对金融监管的论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认知层面上,热衷于相关概念的界定、金融监管特征的描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类型化区分以及我国监管体制改革的同质化表达,对于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运动的最新动态视而不见,对于统合监管、原则监管、轴式监管、激励性监管、嵌入式监管等21世纪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趋势更是选择性遗忘。这场危机带给金融监管的启示在于,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进而启发我国要改革和优化金融监管体制,牢固树立风险思维和危机应对意识,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行动的意愿。如果金融法教学对于最新的监管动态不予关注的话,无异于对学生不负责任。再以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个知识点为例,现有金融教材几乎都是从“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的银行”四个层面加以论述,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中央银行法制变革浪潮缺乏关注,对于以G20为代表的全球金融治理视野下的中央银行重新定位缺乏敏感性,对于中央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新职能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述。对于本科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金融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加以修订,及时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是教材编写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学的影响,如何回应科际整合的挑战成为金融法教学的一大难题。如果说法学注重稳健的话,金融学则具有敏感的特质,它总是率先对金融创新作出反应,将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自身的思想谱系并渐进性地作为自身的知识传统。传统的金融法研究偏重于概念法学、注释法学和解释法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偏重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两者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二者需要从割裂走向联姻,共同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金融法教学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将最新的实践动态展示给学生,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逻辑分析能力。

此外,金融创新不断催生出鲜活案例,如何将其纳入金融法的教学流程,同样是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讲到信托设立问题时,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案作为我国收益权信托第一案是个绝佳案例素材;在讲到企业融资的法律风险时,海富投资对赌协议案是个绕不过去的经典案例;在讲到商业银行破产时,英国北岩银行破产案非常值得深入剖析。此外,互聯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争议案例、民间金融异化与扭曲引发的系列案例、大数据交易与区块链引发的新型金融案例均值得嵌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丰富的案例引入金融法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寻求案例与相关知识点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关注案例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金融法教学回应金融创新的路径展望

在金融创新滚滚洪流的不断冲击之下,金融法制结构性变革的时点已经来临。所谓金融法制的结构性变革,不再是针对个别条文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于对全球经济竞争的适应性而进行的理念更新和制度重塑。面对金融创新复杂而深刻的影响,金融法的教学模式必须作出改变,将应试导向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能力培养型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市场,更多运用案例,更频繁地进行课堂讨论,将金融法课堂打造成为砥砺思想、启迪新知的舞台。为此,金融法教学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首先,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为主线,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配置。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金融创新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监管旨在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有时会诱发新的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既存在互动关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和健康稳定的发展。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为主线,完全可以把金融法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推广金融法的案例教学,强化金融法课堂教学面向实践的适应性。金融世界瞬息万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将鲜活的金融创新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融法教学在关注境外国家和地区金融案例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内发生的最新案例,通过案例讨论提炼金融法制的义理和精神,阐释金融法制的理念与制度,分析金融法制的程序与运作。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库搜索的便捷化,操纵难度并不大。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为例,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借贷、互联网保险理财、网络货币等领域出现的新案例不胜枚举,且多是由金融创新所引发,难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得到圆满解决。建议以学生为主体,由其进行案例搜集、分类,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后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普遍性采取案例教学,意味着金融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要进行相应调整。金融法教学模式的这一转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能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精神,促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金融法教学应当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尤其是经济学(金融学),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科际整合的产物,法律经济学的兴起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不仅形成了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法学和经济学提供了若干创造性的思想源泉。时至今日,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分析、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几乎可以应用到法学的每一块领域。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被裹挟到经济学“攻城略地”的历史征程中,法律金融学的发轫与勃兴无非是法律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投射而已。走过了制度变迁与知识进化的金融学,不再偏安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之一隅,而是将视野拓展至了融资结构、控制权配置、股利政策、并购接管等领域。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下,金融法首当其冲成为经济学成功征服法学的“殖民地”和推行其方法论的“伊甸园”。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引入金融法的教学,能够摆脱从概念到规范的传统金融法教学思路,锻炼学生的交叉学习思维,拓展其知识范围和学术视野。有理由相信,经过金融法知识结构的重新配置、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以及法律经济学思维的运用,金融法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实现蜕变,迎来新生。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页

[2]乔安妮·凯勒曼、雅各布·德汗、费姆克·德弗里斯:《21世纪金融监管》,张晓朴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第13—14页

[3]李安安、冯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