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博物馆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博物馆规划设计

第1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空间设计;平行空间;传承性;文化性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是博物馆以及其所收藏的文物与参观者之间交流的途径。博物馆给观众的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其所收藏、陈列的诸多文物。但是在这些以文物作为主体的博物馆中,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室内空间设计在博物馆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以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为例,进行空间整体布局、空间设计与表情设计特点分析,认为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已经超越了以往以陈列文物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空间设计不再只停留在对文物摆放,展柜款式等的研究上,而开始以参观者为中心,同时兼顾文化传承性与艺术性的设计方向发展。

一、首都博物馆建筑文化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现代简约,体块浑厚方正,平面结构整齐,建筑表面高低凹凸错落有致。建筑上最有特色的是将传统中式出挑的木质房檐转化为现代材质的不锈钢顶棚,用现代技术将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文化形式建构在建筑中,既表达出首都博物馆传统文化的特性,又适当搭载在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之上。首都博物馆建筑外墙一根贯穿室内外的青铜斜柱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格局,使得其室内外有了直接的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与室内布局形式。室内空间设计也保留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心轴线对称格局,既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又不失中国传统的韵律。室内设计还运用了大量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特色的符号,比如来自青铜器表面的几何纹样,展厅门上篆书印章似的把手,展示公告版侧面的篆书印章笔画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平面符号象征了首都博物馆的归属与气质,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对文物的了解外,还能更加深刻感受到传统事物所带来的文化气息。

二、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与布局

(一)序厅设计

序厅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首先接触的空间区域,也是对博物馆思想与博物馆艺术的高度概括。首都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各展览之间的主题乃至艺术品陈列跨度较大,所以博物的序厅设计更像是前厅一般,进门即可观博物馆空间的整体景象,承担了大厅交通枢纽并且协调连接各个空间与展厅的任务。相对于序厅,各个分展厅的空间设计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精品佛像展、珍宝馆、民俗馆等,其室内空间设计也采用了大量符号化的元素以彰显主题所带来的情感,展陈设计形式上也相对自由。

(二)空间的整体规划

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规划清晰明确,是以楼层的整体分割进行划分的,即一层一个展览空间,观众可以逐层参观浏览。每一层的展厅、厕所、休息区、通道都是相同比例的排布,这样的做法虽然会显得少了些新意,但是方便了观众的参观浏览,也使观众更容易把握博物馆各个分展厅的主题。在展示空间中有大型器物或巨幅挂件时,通道和休息区面积要更大些;精致小型物件的展示空间区域,通道和休息区域面积则要小一点。而且,通道和休息区的空间布置有张有弛,可以缓解人们的疲劳。首都博物馆除了展示功能外也具有现代博物馆的休闲功能,如多媒体展示区、文化产品销售区、餐饮区等。凭借首都博物馆整体有序的室内空间规划,观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了解整个博物馆的区域划分以及规划自己在首都博物馆内的行动路线。

(三)相同与差异的平行空间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大体布局可分为两部分,即位于方形空间的展厅与位于圆形空间里的展厅。方形空间展厅位于建筑右侧,该展区是对北京文化的一个概括性的展示,由老北京民俗、馆藏艺术品、北京文物、历史文化以及临时展厅所构成。展厅以不同年代的展品、艺术形式等分层展示,其展示设计也根据展览内容而呈现不同的形式。由于部分艺术形式具有相关联的特性并易于分类,通常将其设置在同一个展厅进行展出,如佛像、京剧、瓷器这三个展厅位于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四楼,这样的布局可以使观众易于比较展品类别之间的个性,也易于统一经营管理。圆形空间展厅位于建筑左侧,即上文所提到的青铜柱状的内部空间,共分为六层,可再详细划分为两个功能分区:四层艺术精品展区和两层多媒体互动区域,内容主要包括:书房珍玩精品、玉器精品、青铜艺术精品、书法绘画艺术精品和多媒体视听室。四层艺术精品展区的设计风格、方法、用料统一,展品的区别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区别。展厅的空间设计也以对称的几何形态为主,各个展厅相互平行,以一条螺旋上升的通道相连接、除了高度的升降外,并没有明确的分割与遮挡,给人以连贯的感觉。首都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布局能够让观众对展示区域有一个明显的划分,同时也对展示路线以及展品类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将同类的展品进行相似的空间设计来展示,并在交通上使其相连形成等价的平行空间;将差异性较大,种类相对独立的主题性强的展品逐层展示。这两种既有相同又有差异的平行空间设计,构成了整个首都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布局特色。

三、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表情设计

(一)材质的原创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材质设计体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灰色花岗岩地面与青砖元素、北京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搭配,使室内空间既体现出现代文明的符号,又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痕迹,同时也使空间显得整体而协调。此外,来自老北京的榆木墙面与砖石、青铜等材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并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二)肌理的对比设计

首都博物馆在整体的建筑框架内保持布局与色调的统一,并通过对天花板、地面材料肌理的微妙变化,形成了一种大框架相同,而局部变化微妙的对比设计。序厅的地面铺装配合玻璃墙体的肌理起到了很好的空间拓展效果,但是反观各个展厅的空间则明显低矮,地面铺装与墙面机理采用亚光设计,给人以稳重收敛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在加强序厅与各展厅材质肌理对比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序厅与展厅的不同功能性。此外,室内空间还充分运用了亚光与反光、横与竖、疏与密、正与斜的对比。

(三)色彩的协调设计

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整体采用灰色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北京古城的灰色调相呼应。墙体的装饰、导视牌、电梯间等都是以灰色或者是重色调为主,这样不仅使整个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色彩环境,又能烘托出展厅的展品。例如,在方形展区顶楼的民俗展中展出的北京四合院大门、门墩、影壁等,就很自然地融入到灰调的大环境中;而某些展厅中的牌楼场景与少量的红色饰物灯笼等色彩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整体空间的色调。

(四)动静的相融设计

首都博物馆倾斜的圆形空间打破了相对呆板的对称格局,为整体的室内空间添加了活跃的动态。地下小桥流水与竹园的设计在博物馆静雅的氛围之中开辟出具备中国元素的动态景观,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封闭、沉闷的感觉。青砖元素与街道牌楼作为首都博物馆的独特亮点,使观众在体会传统文化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京城市井的喧嚣与热闹。正是在这动与静的相融之中,使室内设计在首都博物馆空间之中展现出最大化的作用。

四、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性。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区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为无论是精美绝伦的文物还是拥有千百年历史的艺术瑰宝,作为展品出现在博物馆当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受众面,那便是观众,这是无法逃避也必须要重视的一个事实。能否合理规划室内展示空间,处理好一条明确的展线交通,以及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做到合适观众参观的灯光以及对观众的互动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第二,文化的传承性。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展品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在制作上的投入比例应该得到重视。博物馆室内空间经过设计者对博物馆主题的深入了解后所做出的设计,应该满足其主题所带来的文化传承性,这样不仅加强了展品的吸引力,同样也加强了与观众的沟通效果。第三,行业的艺术性。作为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有别于一般的设计实践活动,因为博物馆是具有文化历史积淀的公共场所。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也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于博物馆参观经验的反馈。

五、结语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作为一段连接观众与文物的桥梁,不仅要注重艺术与功能的美与合理,同样不能忽略博物馆的内核—展品所带来的独特的生命力以及文化气质。首都博物馆的建筑、室内空间与文化内涵三者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建筑由外到内相互延伸映射;材料凸显了北京地区的地域特性;室内空间设计的方法手段与所展出展品高度统一,加强观者对于游览的画面感,使观者对首都博物馆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记忆。这正是首都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所产生出来的标志化效应。因此,仅仅针对博物馆内容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是不完整的。博物馆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如果不利用合适的手法进行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势必在效果与表达力度上大打折扣。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必须也只能按照其所适用的文物的特质和文化特性进行创意构思、设计建造,如此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这座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

作者:杨茗 李骜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杨丹丹,阎宏斌.博物馆教育新视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晋洁芳,王启照,夏林根.展览场馆空间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2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并且逐渐被各个行业广泛地发展利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的认识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网络化建设,充分地发挥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当前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 网络建设 网络规划 服务器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同时掀起了一场异常猛烈的数字化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发展应用,数字化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当前博物馆在发展建造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和目标,计算机互联网的各类应用程序和技术,将成为这场数字化革命中的重要指导,因此在博物馆中一个有效的网络化建设就变得至关重要。

1 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博物馆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者是科学研讨的过程中,运用宽带、专业性的局域网、互联网技术等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发展水平,能够将博物馆的信息保存和运用引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将博物馆的发展带领走向一个新的网络发展时代,通过数字化应用,能够促进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改进工作方式,增进博物馆与社会、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实现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智能管理系统、通信服务等将博物馆信息和管理对象进行量化处理,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管理得当的管理行为,那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博物馆管理层也可以利用所获取的实际信息来进行管理开展,依据所获取的资料服务访问量、参观量、人流量、商品管理的数字化决策等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整个博物馆的运行效率,能够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提高高层领导的决策正确性,加深对存在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在这样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高效的管理运行水平来提高整个馆内人员的素质,通过网络将各地的馆内工作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形成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激发自身的服务意识,更好地取得工作成效,全面提高各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比如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文件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甚至可以进行资源讨论,从而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资源共享。

2 网络规划

2.1 网络操作系统

不同的博物馆在进行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不同,那么就必须要依据自身的网络应用环境来选择适合馆内发展的网络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局域网内的工作站最好是使用用户接口比较好,这样方便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适应馆内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毕竟馆内工作人员不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那么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不是特别高,这样可以做到结合自身馆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网络操作系统,通过选择适合的服务器,进一步选择适合的网络操作系统,当前主要就是Serever端的Linux网络操作系统为主要的博物馆内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操作系统有很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拓展性等,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地的服务器市场。

2.2 服务器应用

在对河南的一个博物馆的网络建设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博物馆当前已经存在的服务器应用范围主要有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管理器等,那么这些服务器的有效应用,可以增加国际各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缩短博物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FTP服务器可以节省馆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归类处理各种资料软件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WEB服务器的利用,也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全面的了解博物馆的网络建设和发展状况,有利于外界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出更加宝贵的意见,更好地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包含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数据库,就是图书管理数据库和藏品管理数据库,博物馆馆内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资料都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操作管理,那么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实现就可以实现对博物馆的文物及其资源进行科学化、智能化、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可以通过一些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片信息、语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来进行博物馆资源的存储,使得藏品的查询工作变得非常轻松简单,而且在查找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查找效率,节省查找的时间,这样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查找喜欢的藏品进行观赏,甚至提出宝贵的意见,开阔了文物研究爱好者的视野。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可以建立虚拟的图书馆,从而实现实地和网络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简单易操作、方便的服务信息和藏品信息,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

2.3 网络规划过程中的安全策略

在网络规划的安全性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网络安全负责人,对于安全策略的实施人员一定要进行责任划分;对于网络上的服务器设置和应用必须要做到高效安全配置,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防火、防盗等;网络规划过程中要做好数据资源信息的备份,一旦出错可以及时地进行数据重建,避免造成数据丢失,影响整个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

3 结束语

网络建设能够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博物馆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网络建设和博物馆的实际资源信息及其情况相结合,做好和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开展相结合,充分地发挥网络在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博物馆工作人员需求,将网络建设不断深入到博物馆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伟.博物馆中的网络建设[J].中原文物,2002(02):82-84.

[2]付小红.浅谈图书馆网络建设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网络化建设与管理,2007(01):180-182.

[3]朱晓冬,周明全,耿国华,李康.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05):522-526.

第3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国家博物馆是2003年2月在原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其定位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现在的馆舍,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张开济的手笔,和人民大会堂同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并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起构成天安门广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但这座为国人十分熟悉的博物馆,历经几十年的使用后已经日益陈旧落后,无论规模、条件、内部设施等都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博物馆的需求。因此,从国家博物馆挂牌之日起,改造扩建工程就同时起步。据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高崇理介绍,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将充分利用位于天安门地区的现有建筑,占地向东扩建约70米,并在原来的室外庭院上加建天顶。改扩建后,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15万平方米,其中改建原有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8亿元,工程将于2007年完工。

    高崇理说,根据初步规划,完成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四周环绕绿地和道路,馆内将根据博物馆的功能划为展览展示区、文物保管区、宣传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和地下停车场等。其中,各类展厅面积将达到3.5万平方米以上,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厅、国际交流展厅和捐赠品展厅等。

第4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博物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博物馆设计的“唐风”特征给人以强有力的结构印象,它山艺术博物馆以现代版的抽象“唐风”建筑,在这个时代产生出极其优秀的样式。本体由定义墙面和屋顶的L型多面体构造单元连续地排列组成,这个构造于佛头山,东侧斜面以台阶逐渐堆积向上的5个展示室构成,有向上攀沿的龙的意象。这个意象也可以说跟这一地域的风水所涉及的“龙谷”传说有某种关联。

为营造从山的斜面岛东面人工湖平滑的印象,用轻快的曲面屋顶将立体格子的建筑加以覆盖,与博物馆本体厚重的世纪故意相反的设计加强了不同部分各自的存在感。这里在具备门厅的象征性的同时,也因为作为从南北方向道路和迈向佛头山博物馆院落的大台阶的交叉点而成为极具公共性的场所。

顺着博物馆本体中央东西贯通的大台阶,来馆者到访两侧配置的随台阶升高的各个展示室,一边欣赏石雕艺术品一边登上佛头山顶。最后,来馆者到达顶上设置的椭圆型的视像厅。这里有有关它山关联的介绍,佛教文化的繁荣,尚化山石材开采和石雕艺术的发展,另外还有它山堰关联的水利文化以及下游的宁波这一大都市的关系下的生活习惯与传承的综合图像资料介绍,上映后签名的墙面自然的打开,群众面对的可以说是它山文化与石雕艺术原点的尚化山石材开采场遗迹所构成的风景。这一博物馆意图通过空间体验的展示形式将“它山文化”给来访者以总和的传达,从而达到使博物馆自体也成为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目的。

博物馆配备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档案馆、会议厅、学术报告厅、配套服务等设施,与佛教艺术文化研究院、它山文化论坛、会议中心、服务中心、博物馆文化院落成为一体,从理论研究支撑、大众欣赏教育、休闲旅游、商业服务等方面集结形成以石雕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休闲产业。

佛在艺术 石为载体

它山艺术博物馆以中国传统石雕石刻艺术品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展览等方式,展出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唐、宋、明、清的佛教石雕代表作品;南宋墓室石刻艺术品,以及其它一些石刻艺术品,以系统的藏品展示中国石刻石雕艺术尤其是佛像造像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博物馆藏品包括南北朝、唐代佛教石刻造像,宋、明、清佛教石刻造像,道教石刻造像,宋板以及建筑构件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技法娴熟,尤其是南北朝及唐代的佛像造像,造型雍容华贵、刻工精美,纹饰繁丽,构图饱满,气势雄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中国佛教雕刻崇高庄严,淳厚质朴,浪漫飘逸,积淀着中华民族坚定沉郁、勤劳忍耐、豁达和平的精神,凝聚着历代匠师的聪明智慧和虔诚敬重,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融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山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自南北朝时期以来的佛教石雕作品,在为观众提供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大略地勾勒出中国佛教石雕艺术演变的一般线索。

它山艺术博物馆自构思伊始,便历经考证锤炼。从2005年底始,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建筑专家、旅游专家、佛教石雕艺术专家等等,对博物馆的规划、建筑、展览、陈列进行了反复论证,方案经过几十轮的修改,并不断完善。2007年6月,鄞州区政府与投资商正式签定开发协议,明确该项目开发基本意向,它山谷地被列入鄞州重量级人文休闲旅游项目,它山艺术博物馆也被列入鄞州区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从项目酝酿、规划、立项到开工建设以前的各项工作,项目建设程序中的各个重要的阶段,都得到了政府和各个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

2007年9月13日,它山艺术博物馆在宁波中信国际大酒店举行建筑方案评审会,11名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文博、建筑、规划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来自美国、日本、丹麦著名建筑设计公司的3个方案进行评审。浙江省文化部门的领导、鄞州区的领导及相关部门参加了本次的评审会。来自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的建筑、文博专家评审意见认为,这是一个对地方文化、艺术文化深层次探索、并富有创意的方案,建筑风格将吸收当今国内外博物馆建设的最新成果,使博物馆成为展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窗口,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博物馆的设计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公众,具有先进、合理、适用的原则,即要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又要具有前瞻性,满足今后发展使用的要求,也要体现以物为本的原则,满足文物藏品的陈列展览、国际文化交流等的需要,要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成为感受人文关怀与开启心智的场所,建筑形式还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形成区域地标性的建筑,使博物馆本身也成为“展品”。经过专家的评审,确定日本赛特公司的方案,并马上进入方案深化阶段和完善规划设计。

2008年4月28日上午,它山艺术博物馆在鄞州区鄞江镇隆重奠基。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出席了奠基仪式,亲自为奠基石执锹培土并参观了博物馆临时展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博物馆总顾问毛昭晰教授亲临现场为博物馆致辞,宁波市、鄞州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乡镇代表,中外游客代表,媒体记者等出席了奠基仪式,对筹建它山艺术博物馆高度评价。宁波日报、现代金报、东南商报、宁波晚报、鄞州日报、宁波电视台、鄞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奠基仪式作了报道,并对毛昭晰教授以及项目顾问、建设设计师等做了追踪采访。毛昭晰教授对博物馆以及石雕艺术收藏品做出了高度评价,称它山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是宁波乃至浙江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对它山艺术博物馆以及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表达了高度期待。

第5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2.摹仿拼接到融合创新——中国西南地域建筑创作历程与途径罗德启,LuoDeqi

3.从时尚唯美走向地域理性——演进中的新世纪哈尔滨建筑创作启示刘大平,李国友,LiuDaping,LiGuoyou

4.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解读及启示章明,陈亦文,黄楠,ZhangMing,ChenYiwen,HuangNan

5.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俞孔坚,YuKongjian

6.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林选泉,刘月琴,LinXuanquan,LiuYueqin

7.平衡之道——基于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工业建筑改造实践章明,张姿,ZhangMing,ZhangZi

8.神秘的魔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任明,王大宇,RenMing,WangDayu

9.走进·走在·走出——象山丹城基督教堂设计过程回顾及感悟莫洲瑾,杨易栋,MoZhoujin,YangYidong

10.探寻——金地·湖城大境情境展示区的实践王戈,WangGe

11.地域文化的窗口建筑——长白山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傅绍辉,赵海鹏,李辰琳,FuShaohui,ZhaoHaipeng,LiChenlin

12.传统水乡意象与现代商业功能的链接——"绍兴咸亨新天地"设计思考陈坚,ChenJian

13.湖畔筑台——论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的建筑创意向欣然,XiangXinran

14.地铁站上的漂浮城岛——香港九龙站发展案例研究薛求理,翟海林,陈贝盈,CharlieQ.L.Xue,HailinZhai,GloriaPuiYingChan

15.上海卢湾区第47、48街坊改造保护项目程之春,叶挺锋,ChengZhichun,YeTingfeng

16.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降温设计研究刘月琴,林选泉,LiuYueqin,LinXuanquan

17.文化观演建筑设计初探景泉,徐元卿,JingQuan,XuYuanqing

18.哥本哈根丹麦皇家剧场Lundgard&TranbergArchitects,李华东

19.华盛顿新建剧院程翌,汤姆·卡姆,ChengYi,TomKamm1."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刘亦师,LiuYishi

2.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DengQingtan

3.文化景观——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史之现代书写李泽,张天洁,LiZe,ZhangTianjie

4.面向理论建构的风景园林研究徐振,XuZhen

5.略评中国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失语"现象邱冰,张帆,QiuBing,ZhangFan

6.GIS技术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张剑葳,陈薇,胡明星,ZhangJianwei,ChenWei,HuMingxing

7.当代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例袁媛,朱竑,王玉,YuanYuan,ZhuHong,WangYu

8.历史环境保护更新规划的另一种策略——广州黄埔村(港)规划设计事件样板研究沈康,冯江,ShenKang,FengJiang

9.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初探吴美萍,朱光亚,WuMeiping,ZhuGuangya

10.城市交响曲——新加坡馆王兴田,许志钦,WangXingtian,XuZhiqin

11.和谐城市,多彩生活——韩国馆王兴田,许志钦,WangXingtian,XuZhiqin

12.儿童梦想中的未来之城——俄罗斯馆郑岿颖,王健,ZhengKuiying,WangJian

13.生态多样性城市——印度尼西亚馆付睿,姚鸣东,FuRui,YaoMingdong

14.通感·意象·建构——浙江美术馆建筑创作后记程泰宁,王大鹏,ChengTaining,WangDapeng

15.写意与几何——对比浙江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王晖,陈帆,WangHui,ChenFan

16.叠石释义——山东广电设计构思谈任祖华,崔愷,RenZuhua,CuiKai

17.物质性消隐与地域性呈现——四川国际网球中心李麟学,吴杰,LiLinxue,WuJie

18.中小型火车站"系列化"设计策略探讨——以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客站设计方案为例夏兵,郭苏明,XiaBing,GuoSuming

19.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筑消防设计宋延斌,宋岭,张少伟,SongYanbin,SongLing,ZhangShaowei

20.高层写字楼电梯系统优化配置要点——以北京新保利大厦为例刘杰,陈珊,王乐文,LiuJie,ChenShan,WangLewen

21.建筑结构体系之演化特征初探苏朝浩,郑少鹏,SuChaohao,ZhengShaopeng

22.数字化:面向未来的建筑初始状态石永良,ShiYongliang1.始于世博归于社会宋春华,SongChunhua

2.绿色的宜居城市——世博会的启示郑时龄,ZhangShiling

3.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解读沈迪,ShenDi

23.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陈飞,ChenFei

24.当代多元生态观下的景观实践刘海龙,LiuHailong

25.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张玉坤,孙艺冰,ZhangYukun,SunYibing

26.杭州市京杭运河北段休闲游憩空间发展模式研究徐鑫,黄杉,梁影君,XuXin,HuangShan,LiangYingjun

27.城市景观的生态演进——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吴正旺,WuZhengwang

28.区域整体开发:"重庆金融街"城市设计解析黄瓴,许剑峰,吴宏,HuangLing,XuJianfeng,WuHong

29.重庆合川区城市特色塑造的探讨扈万泰,付帅,HuWantai,FuShuai

30.从建国60周年庆典看天安门广场的空间王丽方,WangLifang

31.一个建筑艺徒的中国现代建筑史心结邹德侬,ZouDenong

4.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曹嘉明,郭建祥,郭炜,方健

5.世博会——作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媒介冷嘉伟,LengJiawei

6.从"观其大略"到"全面虚拟"——传播学视野中的世界博览会建筑赵劲松,胡天舒,李刚,ZhaoJinsong,HuTianshu,LiGang

7.事件建筑——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的思考与对话章明,张姿,ZhangMing,ZhangZi

8.沙丘建筑生活——阿联酋馆李瑶,陈渝,LiYao,ChenYu

9.建筑秀场上的文化容器——沙特馆王振军,张会明,董召英,孙成伟

10.打造"梦想城市"——丹麦馆BjarkeIngels,郭家耀,李煦,BjarkeIngels,GuoJiayao,LiXu

11.创新之光——瑞典馆朱荷蒂,陈帅飞,张通,ZhuHedi,ChanShuaifei,ZhangTong

12."篮子展馆"——西班牙馆司徒娅,郭颖莹,SiTuya,GuoYingying

13.跨界演绎的创意设计——英国馆顾英,GuYing

14.未来之城——意大利馆孙荣凯,罗韶坚,陈志亮,SunRongkai,LuoShaojian,ChenZhiliang

15.和谐的都市创意的空间——德国馆杨慧南,林文蓉,YangHuinan,LinWenrong

16.从理性假设到感性回归——法国馆汪启颖,WangQiying

17.流动的空间——奥地利馆黄颖,彭华,HuangYing,PengHua

18.生生不息的城市生活——加拿大馆陈剑秋,孙倩,ChenJianqiu,SunQian

19."魔方"——上海企业联合馆张永和,ZhangYonghe

20."麦垛"——万科馆北京多相建筑设计工作室,BeijingDuoxiangStudio

21.炫动的魅力——上汽-通用汽车馆戎武杰,刘缨,RongWujie,LiuYing

22.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WangShu

23.城市中的实践,展示中的建筑——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部展馆顾英,GuYing

24.借助自然之力的"原生态"改造——宝钢大舞台杨明,YangMing1.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陆邵明,LuShaoming

2."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朱渊,王建国,ZhuYuan,WangJianguo

3.当代建筑中的结构性表皮现象陈强,ChenQiang

4.秩序的审美价值与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石孟良,彭建国,汤放华,ShiMengliang,PengJianguo,TangFanghua

5.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董春方,DongChunfang

6.建筑策划中的空间预测与空间评价研究意义苏实,庄惟敏,SuShi,ZhuangWeimin

7.天津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沈磊,李津莉,侯勇军,崔磊

8.构筑"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设计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

9.天津美术馆设计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KSPJuergenEngelArchitekten

10.天津图书馆设计山本理显,土岐晃司,牛征

11.天津大剧院设计德国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vonGerkan,MargandPartnersArchitects

12.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天津阳光乐园设计周恺,蔡勇,ZhouKai,CaiYong

13.天津银河购物中心设计W.MarkCarter,Jeffery.Fan,朱铁麟,凌海,姚琳

14.天津文化中心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黄昊,HuangHao

15.文化中心场所的创造——天津文化中心景观规划与设计迪特尔·格劳,李京平

16.历史的凝思——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创作李立,LiLi

17.北京临空皇冠假日酒店设计随笔窦志,DouZhi

18.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

19.因为世界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选择塑造世界王芳,董灏,WangFang,DongHao

20.厂房改造中的"简单思维"——西山某除尘器车间改造徐磊,于海为,XuLei,YuHaiwei

第6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文物藏品 文物库房 空间布局 交通流线 设备设施 多项功能结合

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国家博物馆作为部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指出:博物馆“在提供建筑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以便为藏品物理方面的安全与保护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完成其既定方针内的收藏、研究、存放、保护、教育及陈列等基本职能。”

在使用功能上,文物库房是藏品的长期妥善安全的保存空间,文物库房要为文物提供必要妥善的保存环境。在文库流线上,文物库房是文物长期恒定的保存空间,是文物入库收藏的终点;对于文物的研究、管理、展示传播的业务工作,文物库房又是文物出库的起点。因此文物库房在文物收藏、管理、保护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合理,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文物库房是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建设中重要部分。

1.2. 现代化的文物库房建设在国家博物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原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设在原博物馆的地上一层,门窗密封不好,室内潮湿,条件简陋,初期建设没有空调通风设施,后其经过数次改造,增设了空调通风等设备,但是受条件所困,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行,长期不使用。文物保存处于自然空气环境中。这样的收藏环境,对文物的保存、管理、研究是不利的,无法达到最大限度保存文物记录历史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大幅增加,文物管理科学化,文物分类细化,藏品性质与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对藏品的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老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储藏空间。同时现代的空调设备设施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文物库房的内部空气环境,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有利条件。

作为现代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文物库房的建设,不仅是规模上的扩建,同时在库区空气环境控制,自动化系统管理,科学技术运用,安全防护、防火措施、防水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建设。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为地下藏品库,馆内现有藏品60余万件,针对博物馆长期收藏,藏品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预留40万件藏品的可发展收藏空间,新文物库区按照100万件藏品的规模与标准进行设计。

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区建筑设计原则

在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原则。在安全妥善的收藏保护文物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消耗,使建筑功能与形式统一、各类流线畅通合理。

博物馆建设中,库房建设和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文物库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和措施。

文物库区建筑设计以文物入库出库的流线为脉络,综合考虑库前区的各功能区的划分与布局及文物库与各个展厅之间的联系,通过“点、线、面、体”展开,形成一个以文物库房为基础的空间网络构架。其中“点”为各功能区域的布局点位,“线”为联系各功能区域的文物流线、交通流线等,“面”为各功能区域内部的规模面积的布局铺开与各项功能要求的实现,“体”为各功能区域通过建筑空间联系,交通流线,功能联系,设备技术调控联系等形成多元立体穿插的综合体。

博物馆文物库区设在建筑首层及地下,广义上包括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及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为文物流线上最重要节点,在文物库区的设计中,紧密结合文物入库工艺流程及文物出库研究及出展流线。

3. 国家博物馆文库区文物管理及文物保护区的建筑设计

3.1. 文物管理区设计

文物入库前,需经过文物管理区的各项严格的管理程序。作为文物进入藏品库前得处理场所及内外展文物的出纳地,文物管理区主要担负着文物的接收、鉴选、登记编目、消毒、拍摄等工作。

文物管理区位置布局要求一方面靠近博物馆建筑,便于接收,提取,装卸外来文物;另一方面需要与藏品库房相邻,便于文物入库管理。文物管理区通过文物走廊,文物电梯等水平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形式的组织,有机的将文物库房与文物库前区联系在一起。

文物管理区设置有征集,鉴选,编目,拍摄,档案,查询,研究,鉴赏,临展出入库房等房间及库房,这些房间为文物暂时存放的空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各项设计均围绕有效文物保护措施这一重点展开。其中防水设计采用一级屋面防水等级,防火消防设计中设置独立防火分区减小火势蔓延对本区域的影响;同时针对书画,织绣类文物的特性,房间内采用气体灭火系统,避免文物遇水遭受严重破损。在文物走廊及房间内温湿度环境相同,保证文物在入库流程上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对文物存放时间较长的房间,空调系统采用恒温恒湿空调。安全防护体系按照防护级别Ⅰ设置。文物管理区位置处于建筑的首层及地下部分,其中部分地下室房间结合人防工程进行设计,上述结构设计标准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文物防震,安全防护等要求。

4. 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

4.1.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概述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位于地下,地下藏品库较之地上库房的优点首先由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保温隔热性能高于地上建筑,一年中地下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波动小,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环境的恒温恒湿,有利于节省空调运行费用,节省能源。其次地下室没有自然光照射,完全避免文物在库区保存收藏期间遭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损伤。另外地下库房在结构坚固、建筑防震、安全设防等方面条件都优于地上建筑。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位于建筑整体的低位,防水、防潮是地下室的薄弱环节。对于薄弱环节,在文物库房的设计中加强措施,重点防范。通过可靠的建筑防水防潮构造设计、空调系统设计及高效准确的自动化监测管理,扬长避短,为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理想环境。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吊顶控制线下净高为:3.3m。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1992的规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建设及文物管理为一级风险等级;防护级别Ⅰ级。库房护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墙,库区内结构楼板采用无梁楼盖,这样的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库房内的空间高度。

4.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设置与内部交通脉络

4.2.1. 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

文物库房外部设置环形文库走廊,文物库房的库门仅开向环形文物走廊,走廊外侧布置了文物管理用房,作为的藏品库房仅通过环形文物走廊与博物馆的其他半开放的功能房间相联系。

文物走廊是文物出库入库的重要文物通道,走廊空间尺寸,全程保证宽3m,净高3.3m,确保大型文物在运输流线上畅通无阻。采用环形文物走廊围合,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及库区的其他功能用房隔离开,在空间布局上使文物库房形成“库中库”格局。环形文物走廊除了文物运输通廊的功能外,环形走廊的设置增加一道文物库房防水防潮设防屏障,同时环形走廊隔离了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降低文物库房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温湿度波动,利于库区空气环境的精确控制,此外环形走廊还是安全防护设计的一道重要的设防屏障,在文物库房的防尘防污染等方面环形走廊的设置也起到一定作用。

4.2.2. 文物库房内部的交通脉络

文物库房内部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是在确定库区内文物交通流线的脉络基础上制定的。设计初期经过多种交通流线形式的比选,最终确定两点一线的主干流线与横向分支的尽端式次流线相结合的“鱼骨式”交通脉络。其中“两点”为文物库房出入口部,库房的出入口是文物运输的重要枢纽,设施包括文库电梯、电梯前室、文物库门、库内风淋室等,出库的文物由库房出入口部出发经过水平运输流线及垂直运输流线,到达博物馆各功能区;入库文物通过出入口部经风淋室洁净处理后进入库区。“一线”为库房内主走廊,其贯穿库区,连接库房内所有功能分区。根据各库区具体要求布置尽端式次走廊。

文物库房内的交通流线特点是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库区可辨性强,;交通面积占库区总面积比例小,有效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库区内走廊平直顺畅,利于文物搬运。功能分区整齐明确,有利于防火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防护单元的划分。

4.3.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功能分区与环境分区

文库库房以质地对文物进行分类,按照文物的地质类别存放保管文物。文物质地归类有金属文物类、书画文物类、砖陶瓷玉器文物类、考古挖掘类、民族文物类、丝绸织绣皮革类、漆木牙角骨类等。不同质地的文物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库区根据不同质地类别的文物,设置特定的温湿度标准。

文物库房分为四个库区,第一文物库区、第二文物库区、第三文物库区、第四文物库区。根据文物质地,分类保存文物,确定库房温湿度环境分区。不同的库区保存不同质地的文物,设置专属空调机房,以便精确控制库房内的空气微环境。

4.4.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消防设计、安防设计、人防设计的完美结合

消防防火设计是文物库房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文物库房特殊的功能性质,在消防防护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有:库区规模面积庞大,整体性强,不易按照常规防火分区面积进行区域划分;库房区作为不对外开放,除库房出入口,没有通往外界的消防疏散口;库区驻留人数少,除少量专业文物保管人员工作,没有闲杂人员;库区走廊到出口距离长;库区内存放有大量珍贵文物,常规消防防火措施极易对文物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综合上述多方面的特殊条件,文物库房的消防设计采取消防性能化分析的手段进行设计,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并经过多轮专家会论证审查通过。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安防设计:文物库房为,风险等级及安全防护等级均为一级,属于国家规范规定的最高级别;总库门安装防盗、防火、防烟、防水的特殊安全门;库房内配置最高配置等级的探测装置;库房内通道和重要部位安装摄像机,保证24 小时内可以随时实施监视;出入口安装与安全管理系统联动集成的出入口控制装置,并能区别正常情况与被劫持情况;地下文物库库区墙体为钢筋混凝土墙体,厚500,混凝土标号C60,库区底板、外墙体、顶板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12。

文物库房按照人防工程进行设计,平时功能为文物库,战时功能为文物库,文物库房人防防护抗力等级为5到4B级。作为部级文物库房,其平时的使用功能与战时使用功能统一,其主旨为文物提供一个恒久安全的保存空间,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永久保留文物,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明遗产。

在文物库房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护文物为文物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保存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综合文物对存放环境的多方面的要求,确定如下四类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文物质地分类分区,消防防火分区,人防防护单元分区。在各类分区空间划分上,有主有次: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确定温湿度环境分区,确定为本分区库房服务的专属空调设备机房。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及温湿度环境分区,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进而划分人防防护单元。经过反复推敲设计,使防火分区的范围与文物质地分区库的范围、与环境分区的范围、与人防防护单元的范围重合统一,从而满足各方面的技术使用要求。

在库区人防工程与安防工程设计中,人防的防护密闭范围与库房安防防护范围产生出入,为库区服务的设备机房属于人防防护单元范围内,但是在库房安防防护范围外。在人防方案设计工程中,打破常规的人防设计思路,通过多轮人防专家会议,确定库房区域人防工程的设计标准。在库区人防设计中,库房专属设备机房的结构抗力等级,防化等级,密闭设施与所服务的库房区人防标准相同,机房口部以人防口部标准及要求设置,机房门向文物库房外的开启,不对库区内部开门,在机房与库区之间的墙体为满足安防设置标准的库房外维护墙体;空调形式平时采取全空气系统,战时封堵库区对外通风竖井,进行库区内部空气循环隔绝通风。上述设计同时满足安防及人防的各项建设要求。

4.5.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建筑、机电、设备等措施,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在达到文物库房使用功能建设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防、安防、消防等多方面建设要求。

第7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文缘

 

合浦汉墓群大遗址出土了被誉为“岭南第一车”的青铜马车等一批珍贵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设北海博物馆的话题又被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提出,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北海博物馆已形成共识。在此,笔者对建设北海博物馆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从“文化沙漠”说起

说到北海,给人的印象是“文化沙漠”,“没有文化”,许多市民对北海的历史也知之不多,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是对北海的误解、不解,如果你稍作了解和研究,不难发现北海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和独特的品质。

北海历史悠久,是南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自秦代开凿灵渠之后,商贾从中原朔湘江,过灵渠,走桂江,经南流江抵合浦出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海上交通和贸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十余日有湛漓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据考证,都元国、邑卢没国、湛漓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分别是现今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可见,在汉代我国的商船就已从北海合浦出发沿印度支那半岛分别航行到东南亚各国,通过印度中转到欧洲,进行贸易和交流。2002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合浦县石湾大浪古城村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汉城城址、护城河及城外的原海湾及海岸;在城内发现10多个当时地面建筑留下的柱洞和西汉时期的陶片;城东北面发现两座大型汉墓;西城门外找到了《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码头遗迹,码头两个柱洞留下的木桩残片经科学鉴定已确认历经2500年以上。结束了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史载而无物证的历史。合浦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是县、州、府、郡的治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分布在现今县城周围68平方公里内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大遗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汉墓群之一,据调查,地下留存汉墓葬近万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清理发掘汉墓近1000座,出土文物逾万件,有青铜器、陶器、金器、玉石器、玻璃器等,有很多是国宝级珍品。2003年底在县城风门岭6号汉墓出土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套罕见的青铜马车,被誉为“岭南第一车”。合浦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我国交通史和对外贸易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北海是著名的“南珠古郡,海角名区”,古代七大珠池有六个在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南珠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称,围绕南珠演绎的“珠还合浦”故事世代传颂,脍灸人口。当你踏上白龙古珍珠城遗址,那残缺珠贝堆成的山丘,那字迹斑驳的石碑,会使你强烈感受到这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北海是近代我国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外国纷纷在北海建立领事馆。先后有英、法、德、美等7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海关、洋行、教堂、医院等。北海曾停泊过538艘外轮,年吞吐量达62.29万吨。现存在市区和涠洲岛的近代西式建筑已公布的有18座,2001年有15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3处,其中山口大士阁、合浦汉墓大遗址、北海近代西式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角亭、东坡亭、惠爱桥、下窑村窑址、白龙珍珠城遗址、地角炮台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现有馆藏文物39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国家二级文物92件,国家三级文物95件,还有一大批未整理修复鉴定的汉墓出土文物;有历经100多年的北海老街、珠海路、中山路和廉州老街阜民路、中山路等,还有一批待发掘和保护的明清时代的民居、客家土围屋、古城堡等。这是北海珍贵的有形的文化遗产。

北海这块土地上无形的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民间歌谣《西海歌》《咸水歌》和民间歌舞《老杨公》《耍花楼》。“西海歌”是独具北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有催请歌、盘问歌、辩驳歌、庆贺歌、苦情歌等,歌词富于比拟、双关和歇后,曲调悠扬甜美,亲切流畅。“咸水歌”是流行于北海合浦沿海的一种地方民歌,有叹家姐、姑娌妹、十二月送人歌、十二送情歌、伴郎、伴娘、叹古人、叹字眼等,它曲调多姿多彩,时而高亢奔放,时而亲昵委婉。“老杨公”、“耍花楼”是流传于北海合浦一带的民间歌舞,形式亦歌亦舞,谐趣活泼,曲调优美,舞步多姿。

北海并不是“文化沙漠”,北海的文化底蕴很丰富,但是没有一个向世人展示北海历史文化的场所,人们无法了解北海的“昨天”。博物馆是对外宣传展示北海文化的理想窗口,所以,建设北海博物馆非常必要。

二、建设北海博物馆的意义

收藏、科研、教育被公认为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博物馆的职能和特点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

(一)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优秀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血脉,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所以,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繁荣北海文化事业的需要。

(二)建设北海博物馆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北海新形象的需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城市品牌,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因博物馆的卓著而名声显赫,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上海的博物馆,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等。所以,北海也需要建设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树立城市新形象。

(三)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市民素质的需要。城市形象的树立靠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去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博物馆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现代社会大教育系统和大文化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它是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市民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的主要课堂。现在国家正在制订博物馆免费向学生开放的措施,许多城市的博物馆已免费向学生开放。通过博物馆可以了解北海的历史,激发青少年一代热爱北海,建设北海的感情。

(四)建设北海博物馆是发展北海旅游产业的需要。北海城市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目前旅游景点并不多,且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太少,游客普遍反映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没有吸引力。建设北海博物馆,可以增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

(五)建设北海博物馆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中共北海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争取市博物馆立项。”

三、北海博物馆的定位

博物馆具有经典性、纪念性、永久性和象征性特征,它的象征性超出一般公共建筑,尤其是作为文化座标,博物馆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完全有理由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其他建筑相比,博物馆除了建筑的特征外,它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建筑无法具备的,它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更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北海博物馆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特色原则。博物馆建筑是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产物,也是时代产物,它体现和展示的是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北海是历代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迹和汉墓出土文物是北海博物馆展示的重要部分,近代北海对外开放史也是北海历史辉煌的一页,南珠的历史遗存是北海历史最具影响力的一段,还有北海的?家民俗颇具特色。笔者认为,开放史、南珠史是北海博物馆的特色。北海博物馆建设应吸收汉代建筑风格精华,突出汉代文化主调,把汉代文化、南珠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具有北海个性的独特的精品之作。

(二)标志性建筑原则。博物馆是供收藏、研究、展示文物的建筑,是研究、传播文明,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同时,也应该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参观休闲地方,应该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的一个亮点,一道风景。

(三)切合实际原则。博物馆是反映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应该成为标志性建筑,成为建筑精品。但是要切合实际,标志性建筑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最具特色的。博物馆规划建设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追求规模和气派,既要好看,也要好用。规划可以超前,发展要留有余地,可整体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尽量把规划建设方案考虑周密,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北海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模式及规模

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博物馆的前提和基础。博物馆建设规划设计模式多种多样,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馆舍规模和功能要求不同而异,根据我国目前博物馆建设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集中型。以一栋主体建筑为基本构架,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布局紧凑集中,便于管理,观众流线舒畅,节约用地,但不利于分期建设。

(二)分散型。以单体建筑为基本构架,每个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可大可小,相互呼应,相互关系,总体上考虑整个建筑群的风格协调统一。优点是便于分期建设和扩建,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各单体建筑联系不紧密,内部使用、管理不方便。

(三)混合型。集中型和分散型相结合,以功能区为基本构架,以陈列展示为核心,分布由办公、科研、服务、库房等部门组成,其间以廊院为联系,主体建筑高低错落,主次有序,富于变化。

(四)庭院式。总体布局根据环境条件,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构成不同的庭院形式,使建筑与环境和谐。

(五)建筑与遗址结合型。博物馆建筑与遗址结合,在发掘现场修建,使观众了解到历史的原貌。

(六)文化公园型。以功能区为基本构架,但在平面布局上增加馆内休闲娱乐、景观、园林绿化区,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

博物馆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不应简单套用,浅薄模仿,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笔者认为,北海博物馆设计模式应选择混合型模式,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理由有三:一是北海建设用地不紧张,规划留有一定余地,充分考虑今后可持续发展。二是以陈列展示功能区为核心,主体建筑设计相对集中,设计可布局为“一主多区”,主体建筑群(综合陈列馆、南珠馆、民俗馆),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主体建筑分布办公、科研、服务、文物库房等功能区,以汉式廊院联系,与主体建筑呼应,形成高低错落,主次有序,充分体现汉代文化风格魅力。混合型模式有利于使用管理,有利于分期建设,逐步完善。三是主陈列功能区相对集中便于观众参观,便于提供优质服务,符合博物馆服从和服务于观众的流线原则。办公、科研、库房、服务功能区相对分散,动静分隔,避免相互干扰。笔者认为,北海博物馆建设规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左右较为适宜。规模过大,脱离北海实际,规模小了,十至十五年后推倒重建实属浪费。

五、建设北海博物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市级博物馆发展速度很快,已形成了博物馆建设热潮,这是党中央对文化事业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博物馆事业支持及博物馆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有的地方把馆舍规模搞得太大,投资几个亿甚至十几亿,而资金不到位,建筑工程停停打打,一拖就是几年甚至上十年,最后弄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定位不合理,没有特色,展览内容单一、雷同,对观众没有吸引力,若大个馆舍冷冷清清,让人感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孤寂。北海博物馆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就是要充分考虑博物馆收藏、发掘、研究、展示职能,展示本地优秀特色文化,让世人了解北海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和建设发展成果。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个性与众不同的、典型的或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这样的博物馆才让人向往、关注、眷念和回味。

(二)切忌脱离实际。北海博物馆建设要有前瞻眼光,又要切忌脱离实际,刻意将博物馆搞成“面子工程”、“纯标志性建筑”,否则会适得其反,耗费人力、物力,加重经济负担,对事业发展不利。

(三)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征求、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借鉴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尽量把建设方案考虑得周密细致。

(四)力争博物馆“两个效益”相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其他服务形式都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虽然不能完全商品化,但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产业项目来运作,加强经营管理,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建设北海博物馆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共同研究探讨,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建成一座能反映北海历史、展示北海今天、展望北海未来的优秀的博物馆。

 

第8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艺术价值;设计

永川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为永川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并将其展示,发展提供的一个场所。

1、引言

2009年开始收到永川博物馆设计的任务。既然要做博物馆,就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城市建设等有所了解。

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川辖区面积1576km2,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自唐代大历11年置县,历经1200个春秋。其中永川恐龙、石松化石闻名世界。另外永川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通过某部电影后,永川的茶山、竹海更是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旅游景点。另外永川也是中国国际象棋队、中国跆拳道训练基地。

任务书要求博物馆建筑包含“三馆一院”的功能,即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棋院。能体现永川千年历史,能容纳恐龙,石松,竹子等等的展示。

2、项目介绍及设计理念

2.1 项目概况

重庆市永川区博物馆片区规划用地位于永川城市中轴线兴龙大道尽端,距成渝高速公路开口仅800m,所在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用地北临茶山竹海旅游景区,西南侧为高等教育用地,东南侧为昌州古城用地,东侧为上茶山竹海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用地。整个用地周边控规定位为“文史博览区”,规划用地面积约3.93hm2。

重庆市永川区博物馆方案设计要求是“三馆一院”,即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和棋院。总规划建筑面积为19943.18m2,其物馆6875.4m2,档案中心4863.1m2,图书中心5917.81m2,棋院750.74m2,共四部分。

永川以其“茶、竹、石、龙”自然资源闻名遐迩,历史文化资源也源远流长。永川古称“昌州”,素有“海棠香国”之美誉。因附城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自唐代大历11年置县,历经1200个春秋,东汉石天禄、汉代画像、宋代石窟、唐宋汉东城遗址、明代摩岩造像和白莲教残部遗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堪称“祠堂博物馆”的松溉名镇。

2.2 规划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片区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边环境的内部联系,将馆区与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3 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目标为塑造城市地标,弘扬永川文化。整个区域由四功能块组成,即:博物馆、图书中心、档案中心和棋院。总体建筑以兴龙大道城市轴线且垂直于主干道为中轴布局,形成一组均衡的市级公共文化建筑群。建筑群通过坡顶、材质和色彩等语汇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希望那个博物馆能够拥有以下特点:

(1)透过建筑不仅反映中国建筑的精美,同时也透射出中国文化的璀璨夺目。

(2)透过合院布局反映中华民族和气、和谐、和善的“和”文化。

(3)通过建筑透出一种恢宏大气、博文藏山的精神,透射出宁静致远的书卷气。

(4)通过建筑反映地域建筑特色与文化。

2.4 规划设计要点

总图:整个总图布局以博物馆中轴均衡构架,为减少城市干道对景建筑的正向冲击,城市兴龙大道和博物馆通过馆前城市广场在轴线上做适度转换。

博物馆和档案中心居中为轴,呈三个递进式院落围合布局。图书中心和棋院分列两翼,以中国庭院型式布置,形成一组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广场以现代型制布置,广场内按不同功能设置具有永川色彩和历史内涵的休闲绿化空间。

风格:博物馆整体实际上是一个共建筑群,根据其重要性我们将博物馆居中靠前布置,档案中心布置在博物馆北端,建筑群层层叠檐升起的动感,具有一种气势,体现了层层绚丽的历史波澜;又意喻重重叠叠涌向新高度的波澜壮阔新的辉煌未来。也希望立面上采用全古建筑风格把参观者带入到消失的历史长河中。

3、项目情况介绍

由于博物馆由“三馆一院组成下面就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棋院的设计分别进行分析。

3.1 博物馆

3.1.1 建筑造型

博物馆,建筑以远山为背景,溪流水体为前景,配合66大顺汉白玉石柱,透射出独特的博览建筑气质。俯瞰博物馆,三个合院层层递进,一座错落有致、翘角飞檐、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在眼前。

3.1.2 功能布局

建筑共二层。一层为自然博物展厅,含恐龙展、竹展厅、石松展厅、茶展厅等;二层为人文历史博物展厅,含前言区、远古区、古代区、现代区、当代区等展厅。

3.1.3 参观流线和空间组织

游客从广场通过地面镶嵌永川书法石刻及摩崖石刻的林荫大道进入博物馆大厅,往左进入自然博物展区。自然博物展区围绕两层高的恐龙厅展开,四周布展石松、茶、竹展厅。通过自动扶梯进入二楼人文展区,人文展区围绕中央庭院依次展开,最后可通过自动扶梯回到大厅结束参观。

3.1.4 材质与色彩

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石材、木材、青砖、深灰色筒瓦材质,色彩稳重大气,力求体现博物馆气质,同时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

3.2 档案中心

3.2.1 建筑造型

在设计中,为在有限用地范围内集约用地,同时为形成一个气势雄浑的建筑群体,将档案中心和博物馆整合为一个共同的建筑群,档案中心布置在博物馆北端,建筑群层层叠檐升起的动感,具有一种气势,体现了层层绚丽的历史波澜;又意喻重重叠叠涌向新高度的波澜壮阔新的辉煌未来。

3.2.2 功能布局

档案中心建筑共3层。负一层为档案库和辅助用房等;一层为档案库技术用房,二层为档案阅览室。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简洁。

3.3 图书中馆

3.3.1 设计构思

康熙58年,任知县创办桂花山书院,后改名为锦云书院,今重建锦云书院以永川传统合院为创作的原型,通过院落空间组织建筑形态和功能流线,通过空间的叠加与交错形成了丰富的平面形态与空间感受,营造出图书中心所特有的古韵、典雅的艺术氛围。

3.3.2 功能布局

建筑共四层。负一层为书库和辅助用房;一、二层为大厅、报告厅及各分类阅览区等;三层为特藏书库及公共阅览区和办公区。

3.4 棋院

3.4.1 设计构思

对弈者,下棋也,故又名日弈云棋院。采用传统永川民居的院落围合空间,使棋室与比赛厅在空间商上既相互分离,又通过院落半围合的空间联系,动静自然分区。

建筑造型一采用巴蜀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大小组合,高低错落。

3.4.2 功能布局

棋院一层为比赛大厅和对外棋室,二层为对内训练棋室和办公用房。

第9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本文所列举的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共同点之一是建筑的前身均为老旧废弃的工业建筑,并且馆址都位于知名的创意园区中。2.1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坐落在深南大道以北的OCT-LOFT华侨城创意园。创意园前身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厂房、仓库和宿舍楼。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些旧厂房成为历史残留片段,但是,这些片段记录了深圳成长的过程,推平重建无异于永久删除一段城市的发展史。2003年何香凝美术馆决定将其中一个厂房改造成为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的改造成为区域改造的启动点,配套画廊、书店、艺术商店、设计工作室、设计商店、酒吧和咖啡吧,逐渐成为置换和填充原有厂房的功能空间,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迅速得到提升[2]。(图1)2.2杭州:桥西博物馆群杭州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杭州市委利用拱宸桥边几处“工业遗址”,改建成了四个部级工业类博物馆,分别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工艺美术博物馆。四座博物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为特色,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平民化部级专题性博物馆。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保护利用原红雷丝织厂老厂房;中国扇博物馆,建于杭一棉(运河边通益公纱厂)遗址;中国刀剪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建于土特产仓库遗址(图2)。

2案例比较分析

2.1规划特点对接

从规划角度来看,这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集约化布局。首先,提供“一站式文化套餐”,方便参观者在整段时间内做多项选择;其次,集约化布局提高合适环境的选择机会;第三,配套设施,如动态交通、静态交通、休憩设施、消费场所等可以最大程度上共享;第四,在更大程度上扩大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旧工业建筑再生为文化建筑也有其先天的适应性,工业建筑多有序成组布局,而博物馆设计中也常采用多个展厅串联组织流线。首先OCAT位于由何香凝美术馆、OCAT、华夏美术馆和华夏艺术中心形成的一个文化圈内,可以有效地发挥项目的影响力,提升文化形象,形成文化区的产业聚集。作为艺术展示的平台,OCAT像“磁场”一样招徕尖端创意设计机构,这些机构又成为OCAT的外延。厂房的成组布局从规划上满足OCAT动态的,交互式的,灵活的生长过程。位于杭州的四座博物馆也是由几组厂房再生而成的,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毗邻而居,建筑间通过风雨长廊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园林式博物馆,穿过数百米修旧如故的历史风貌建筑,又可以继续参观扇博物馆。参观者不仅能够在馆内参观展品,走出博物馆后仍能欣赏运河沿岸风景、感受历史街巷,更仿佛置身于一个露天博物馆。

2.2展示对象与空间

OCAT作为何香凝美术馆的分馆,展示对象及展示空间都是主馆的补充。何香凝美术馆展示的艺术品大多为传统的架上展品,由于场馆规模限制难以展示大型展品。而OCAT展示的多为公共艺术,艺术形式以大尺度的雕塑,或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形式灵活,注重创意,展示对象甚至为一个“事件”,而观者本身就是展示的组成部分。旧厂房高大的空间适合大厅式展示空间根据展品的特点灵活布置。参观动线的确立并不依赖于建筑的界定,而是由二次陈列进行设计。建筑空间主要提供的是一种具有功能潜在性的容器,展品与展示空间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空间传达的意义基于参观者自我意识中对空间的重构。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走进生活、对话公众,种种实践行为需要依托合适的场所,OCAT在此种诉求下应运而生。桥西博物馆群均为专项博物馆,展示对象类型基本固定,因此展示空间采用传统视觉展示类建筑的排布方式,根据已有工业建筑现状改造成若干展厅串联,组织清晰有序的参观动线。但除了展示空间外,桥西博物馆群的设计中都非常注重那些没有功能制约的非展示空间的引入,例如中厅、内街、风雨走廊、庭院等。将通道、中庭、挑台、露台与展厅互相包容、交错,形成充满戏剧性与趣味性的空间。此类场馆公共活动的中心,更逐渐成为展示类建筑中最为富有活力的区域。视觉展示类建筑现今已逐渐成为媒体和大众进行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首选场所,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视觉展示类建筑的社会参与性。桥西博物馆群改造的这一空间特性也契合了市政府意图把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部级博物馆的美好愿景。

2.3运作和改造模式

运作方面:OCAT是华侨城地产以及何香凝美术馆联合策划运营的。由华侨城地产投入资金,使得OCAT坚持高起点、高门槛、高品位。OCAT投资占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首期改造总费2/3,定期由不同艺术家进驻,且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可供市民参与的当代艺术展场。OCAT虽为非赢利场所,但兼顾艺术的市场性。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则是以政府为运营主体,获得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博物馆展示内容专业性强,作为城市宣传窗口,教育基地,旨在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人员配置到场馆建筑设计、展品征集等一系列场馆运作都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组织的进行。改造模式:尽管都是由旧工业厂房改建而成,鉴于不同的运营主导,不同的展示方式和对象,深圳OCAT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在改造模式上也有所区别。OCAT基本保留原主体,改扩建相对自由灵活,通过“粗犷型”改造来抛砖引玉,不同主题的展示以及周边设计机构等通过自身装修改造,来丰富OCAT的艺术表情。OCAT的改造可以说是持续生长的,历史符号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出现较多;而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模式是经过策划及规划指导的,定位高,相对OCAT改造幅度较大,过程稳定,以和谐统一的历史元素来激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2.4改造的策略和路径

OCAT改造的策略和路径可以概括为“包容、灵活”。造型改造方面,在OCAT的改造中,原厂房的建筑风格极其简约,但空间结构和材质烙有工业化大生产年代的鲜明印记。本着保留工业痕迹的初衷,改造中仅对建筑单体的结构进行了加固,用钢架屋顶、红砖砌墙、混凝土,对部分墙体、屋面进行了置换,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元素,甚至保留了改造过程的痕迹。一种廉价并可以重复使用的有框金属网包覆旧厂房整体结构,外墙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通过用半透明的工业材料包裹,以及山墙面着混凝土修补的斑驳印记,并用大幅的涂料涂刷出当季展出的主题,建筑回归了原形具有纪念性的同时成为艺术的库房。相比较OCAT的包容性,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更具主导性。其设计宗旨和路线是“特色、专业”。由于地理因素,展示对象特性,文化诉求等诸多因素制约,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落实在“特色”上。特色之处在于,馆址地处杭州历史保护创意文化街区,建筑单体新旧结合,其中可表达和需表达的元素文化很多,如运河文化、历史街区、老工业厂房、江南、杭州特色、刀、剪、剑、伞、扇展品文化等。基于这些要求,改造策略首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注重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对旧建筑的特色空间、旧建筑和景观元素加以保护,建筑、景观在气质上共同营造具有江南地域气息的空间氛围。空间布局通过采用现代的简练手法和现代的材料来体现博物馆空间。根据博物馆的需要,旧建筑作为主要展览用房,适当添加新建部分作为辅助服务用房并对原先建筑分散的空间进行整合。木格栅和玻璃构成的雨棚及空中廊桥连接了各个建筑单体,围合出庭院,形成组团(图3)。整体上以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文化特征,提炼最有代表的具象特征来加强文化的表达,重点部位以艺术化的具象表达作为点睛之笔,对年久失修、构件破坏明显且具有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故;建筑外立面与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运河景观协调一致。专业之处在于,改建落成的四大博物馆功能合理,动线流畅。含展品陈列区、观众服务设施、藏品库区、学术研究和行业情报采集中心、行政办公区、广场、景观、地下停车场等区块。

3结语